一、贲门癌全胃切除的外科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雷,曹振飞[1](2021)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的效果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贲门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全胃切除组(50例,行腹腔镜下贲门癌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组(50例,行腹腔镜下贲门癌近端胃切除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全胃切除组的手术时间长于近端胃切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近端胃切除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无显着差异(P>0.05)。全胃切除组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低于近端胃切除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近端胃切除组术后3、7 d的CD3+、CD4+、CD8+高于全胃切除组(P<0.05)。全胃切除组术后1年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近端胃切除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贲门癌全胃切除较近端胃切除更具优势,全胃切除虽然手术时间较长、术后免疫功能恢复慢,但清除淋巴结数目更多,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更低,术后1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佳。
关军,许建新,许志扬[2](2021)在《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与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在贲门癌中应用的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对贲门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以及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60例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近端胃切除术组和全胃切除术组,各8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近期疗效、术中情况、术后近期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全胃切除术组引流管拔除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进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同近端胃切除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胃切除术组角色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整体健康状况评分均高于近端胃切除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胃切除术组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肠梗阻以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同近端胃切除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胃切除术组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10.00%低于近端胃切除术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37,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治疗方式有效应用,同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治疗比较,可将患者术后近期生活质量显着提高,将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有效降低,促进贲门癌患者整体治疗水平、预后水平显着提高。
顾戈平,梁俊[3](2021)在《贲门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探究》文中提出目的对比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与贲门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60例贲门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行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观察组行贲门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与生存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手术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6.67%(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45.12±3.68)个月,长于对照组的(31.25±1.29)个月(t=19.482,P <0.05)。结论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与贲门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均能有效治疗贲门癌,但贲门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能降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李东峰[4](2021)在《全胃切除术、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贲门癌的效果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全胃切除术、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贲门癌的效果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2月~2018年2月纳入某院的80例贲门癌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研究组实行全胃切除术。分析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1年内复发率、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比较手术前和术后次日清晨血清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变化,比较手术前和手术半年后两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72-4(CA72-4)、糖类抗原-199(CA-199)]变化。结果:实施手术半年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EA、CA72-4、CA-199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Cor和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1年内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相较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贲门癌疗效更佳,对患者近期预后有利,但手术造成的应激反应略高,建议患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术式。
姚骏鹏[5](2021)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临床病理结果与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其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规律,以期能为临床手术操作中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参考。方法:挑选山西省肿瘤医院2014年7月到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350例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检结果,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淋巴结转移与局部肿瘤的直径、分化程度、浸润胃壁深度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第三站淋巴结清扫在贲门癌根治术中的价值。通过患者门诊复查、电话联系等方式对出院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随访截至2019年1月份。结果:1.入组患者中,男性293例,女性57例,男女比例:5.14:1,年龄:36-82,平均年龄61.57岁。2.350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总共清扫淋巴结个数6718个,其中发生转移淋巴结个数1613个,转移率为24.01%。3.周围各组淋巴结的转移状况:其中第一站:1组(24.41%),2组(25.75%),3组(29.74%),4sa(20.44%),4sb(19.88%),第二站:4d(12.32%),7组(23.21%),8a组(8.62%),9组(23.97%),10组(19.15%),11p组(17.43%),11d组(16.0%),第三站:5组(17.11%),6组(11.30%),8p(6.98%),12ab组(8.89%),16ab(7.5%)。4.其中第三站淋巴结发生转移率的高低与肿瘤瘤体的最长直径、肿块侵犯胃壁深度以及肿瘤自身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而和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有无合并症等无明显关联性。5.分析指出:随着肿瘤浸润胃壁的深度递增,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的机率明显增加(P<0.05);肿瘤的瘤体最长直径≧4cm时,周围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机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83.1%,而中高分化组的淋巴结转移率是58.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肿瘤浸润胃体深度、瘤体最长直径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是影响AEG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2.对于贲门癌Siewert I型患者在实施手术治疗中,应彻底清扫下段食管周围和纵膈周围的淋巴结,腹部则需要着重清扫第1组、2组、3a组、3b组以及第7组淋巴结,其余各组淋巴结是否清扫需要根据术中探查是否有肿大淋巴结来定。3.对于II、III型患者,当肿瘤侵及胃壁全层、肿瘤最长直径≧4cm,且病理分化程度为低分化时,术式推荐行全胃切除并加行D2淋巴结清扫术。
蒋璐剑[6](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张旭[7](2021)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几十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通过手术以及围手术期的放疗和化疗等形式相结合依旧为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但是病人的预后相对较差。由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解剖结构和位置特殊,生物学方面的行为与食管癌及胃癌均不一样,治疗过程依旧存在诸多争议。所以,研究讨论存在的争议及尚待探索的问题对于AEG的临床诊治大有裨益,特别是符合Siewert分型的相关手术路径、近端切缘最小长度、新辅助放化疗和其它治疗方式等。本研究通过对其相关热点争议问题的探索分析,采用“基于临床诊治过程-争议热点和待探索问题-临床病例研究-系统评价-数据库病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AEG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从而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本研究计划书,通过收集我院近年来Siewert II型AEG患者的资料,比较胸腹食管切除术和经裂孔扩张胃切除术两种手术路径的安全性以及肿瘤预后。再基于临床研究与实践,对AEG外科治疗策略争议热点问题进行系统评价和大型数据库研究分析,通过对数据库的系统检索,检索的时间截止为2020年9月,采用Rev Man等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目前AEG相关的手术路径、近端切缘最小长度、新辅助放化疗等文献数据进行归纳整理以及综合评估,在现有证据的基础上,对其运用系统评价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SEER数据库的检索,筛选符合本研究的患者病例,对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对Siewert II型AEG新辅助放疗和辅助放疗预后的相关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临床过程中面对的问题研究和当前AEG外科治疗相关的临床争议热点进行检索、分析和总结归纳,本研究共分为5个章节,包括1个临床病例原始研究:食管胃结合部Siewert II型腺癌经胸腹食管切除术和经裂孔扩张胃切除术安全性及预后分析(第一部分);3个系统评价:“胸腹手术入路与经裂孔手术入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系统评价”(第二部分)、“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近端切除边缘最小长度的系统评价”(第三部分)、“新辅助放化疗或化疗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系统评价”(第四部分);1个数据库病例研究:“基于SEER数据库的Siewert II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新辅助放疗和辅助放疗预后相关结果分析”(第五部分)。第一部分共纳入249例患者,研究发现TAE与THG相比,局部晚期的AEG II型肿瘤的患者可能更加适合TAE治疗。第二部分共纳入8项相关研究,结果说明在相类似的肿瘤、手术结果和术后短期死亡率方面,经侧扩展入路的术后发病率明显较低,而少数的AEG II型患者的亚组数据表明,在围手术期结果相似的情况下,胸腹切除术后生存率更高。第三部分共纳入13项相关研究,结果说明只有很少的证据表明PM长度对生存的影响,现有的治疗PM的数据,特别是PM与患者生存的关系,是非常有限的。第四部分共纳入22项相关研究,结果说明术前放化疗和术前化疗具有相似的生存率,尽管与单纯术前化疗相比,术前放化疗显示更高的p CR率和更好的局部控制,但它与改善预后或降低远处转移风险无关。第五部分共纳入SEER数据库1497例患者,结果表明辅助放疗在治疗Siewert II型AEG中的益处,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辅助放化疗的死亡风险比新辅助放化疗更低,疾病特异性死亡风险也更低。【结论】(1)TAE与THG相比,局部晚期的AEG II型肿瘤的患者可能更加适合TAE治疗;(2)在TAE和TEG两种手术路径相类似的手术结果下,TAE术后的复发率明显较高;(3)考虑到现有的数据和收缩现象,要获得足够的PM,PM>2cm可能是必要的;(4)联合方法具有较高的p CR率和较低的局部复发风险,但中位OS没有差异,需要进一步的研究;(5)对于Siewert II型AEG患者,与新辅助放疗相比,辅助放疗与生存获益相关。
闫亮[8](2020)在《贲门癌采用根治性近端胃或全胃切除的综合疗效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式对贲门癌的综合治疗效果,以期为此类疾病的诊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完整规范化手术治疗的140例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一组为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proximal gastrectomy,PG)组(I组),另一组为根治性全胃切除术(total gastrectomy,TG)组(II组),每组患者各70例。运用统计学等方法对两组贲门癌患者之间的基本病例资料、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肿瘤根治效果及术后2年的生存率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两组贲门癌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及肿瘤根治效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贲门癌患者在术后并发症方面:I组为31.43%,II组为11.43%,I组患者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高于II组患者,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贲门癌患者在术后2年生存率方面:I组为51.43%,II组为68.57%,I组患者的术后2年生存率低于I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对于贲门癌患者更加有益,相比较于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它具有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且总体疗效相对更好,是目前治疗贲门癌患者较为推荐的手术方式。
黄旭辉[9](2020)在《腹腔镜下贲门癌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贲门癌是指发生于食管与胃黏膜交界线之上1厘米至其下2厘米的病变,以腺癌为主,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受到外科医师的广泛关注。由于存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包括腹腔镜全胃切除术(LTG)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LPG)在内的根治性切除仍是贲门癌的标准治疗程序。通常胃肠外科医生的决定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分期和剩余胃的体积。LTG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更长的无肿瘤切缘和更彻底的淋巴结清扫术。LPG的优势在于淋巴清扫的范围更小和对远端胃部的保留,这意味着LPG对淋巴结和胃的操作少,减少手术出血,缩短手术时间,而且LPG鼓励食物经过残胃和十二指肠,有助于术后的营养吸收。但LPG伴有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风险,从而降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千秋,尚未达成共识[1-3]。如何在根治性手术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切除方式会直接影响到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本文旨在整合国内外高质量的RCT,通过meta分析大数据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术后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肠梗阻、术后5年生存率等结局指标,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目的以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瘘、5年生存率、吻合口狭窄、肠梗阻为结局指标,系统评价腹腔镜贲门癌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的治疗效果,以期为进展期贲门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词设为贲门癌、全胃切除术、近端胃切除术、腹腔镜等。将自由词与主题词相互组合设为检索方式。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知网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截止至2019年9月)。使用Cochrane风险偏移评估工具和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加权均数差(WMD)用于分析连续变量,比值比(OR)用于分析二分类资料,并计算各效应量的估计值及95%可信区间(CI)。采用I2检验法对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亚组分析用于评估异质性的潜在来源。敏感性分析来评估单个研究对整体评估的影响。绘制漏斗图评估发表偏移。结果共16篇文献纳入该研究,累计1726例病例,腹腔镜全胃切除组858例,腹腔镜近端胃切除组86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腹腔镜贲门癌切除术中,LTG与LPG相比较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下降(OR=0.23,95%CI:0.11~0.49,P<0.05);LTG 5年生存率增加(OR=1.73,95%CI:1.33~2.25,P<0.05);两组在吻合口瘘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OR=0.70,95%CI:0.39~1.25,P>0.05);两组在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OR=0.61,95%CI:0.30~1.25,P>0.05);两组在肠梗阻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OR=0.95,95%CI:0.51~1.76,P>0.05)。依据漏斗图结果显示纳入文献发表偏倚风险小:散点大都分布于漏斗内且在纵轴两侧呈对称分布。结论根据现有证据对于腹腔镜贲门癌的治疗,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的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肠梗阻的发生率相当,而对于术后反流性食管炎、5年生存率显示出优势,全胃切除术能够获得更好的远期疗效,可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唐佳[10](2019)在《经胸与经腹入路治疗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临床效果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经胸入路与经腹入路治疗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01月至2016年0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36例术后证实为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所接受的手术入路分为经胸入路组与经腹入路组,经胸组83例,经腹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手术中失血量、上切缘距肿瘤距离、切缘阳性数、术中淋巴结清扫数、清扫淋巴结阳性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3年生存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胸组标本固定后上切缘距离1.96±0.99cm较经腹组0.96±0.72cm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胸组与经腹组手术时间212.58±64.75min VS 165.93±47.90min(P<0.05);术中出血量209.52±104.52ml VS 138.96±64.01ml(P<0.05);术后住院时间 14.87±3.44d VS 12.85±5.56d(P<0.05);经腹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术后住院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胸组与经腹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15.81±6.84个VS 17.32±5.37 个(P>0.05)、淋巴结阳性数 3.46±4.87 个 VS 3.45±4.36 个(P>0.05)。亚组数据示经腹全胃组与经腹近端胃组术中淋巴结清扫个数分别为19.44±5.91个、15.12±3.71个,经腹全胃组切除的淋巴结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胸组与经腹组在肺部感染方面分别出现13例、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吻合口痿、脓胸、切口感染、腹腔感染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胸组与经腹组的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1.4%、41.0%和67.9%、3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入路和经腹入路治疗SiewertⅡ型AEG都是安全可行的。经胸组可获得更长的上切缘距离,而经腹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肺部感染数少于经胸组,两组在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阳性数、其他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瘘、脓胸、切口感染、腹腔感染)、3年生存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因此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更恰当的手术入路。
二、贲门癌全胃切除的外科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贲门癌全胃切除的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及预后指标比较 |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者术后3、7 d的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比较 |
2.4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3 讨论 |
(2)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与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在贲门癌中应用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近端胃切除术组 |
1.2.2 全胃切除术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术后近期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者术后近期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2.4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3)贲门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手术指标 |
2.2 并发症 |
2.3 生存时间 |
3 讨论 |
(4)全胃切除术、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贲门癌的效果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2 方法 |
1.3 指标检测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
2.2 手术造成的应激反应程度比较 |
2.3 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比较 |
2.4 两组1年内复发率、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5)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临床病理结果与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手术方法 |
1.4 随访情况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病理分型特点 |
2.2 贲门癌各站、各组淋巴结转移特点 |
2.3 第三站淋巴结转移与贲门癌侵犯胃壁深度的关系 |
2.4 贲门癌瘤体最长直径(MTD)与第三站淋巴结转移关系 |
2.5 贲门癌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关系 |
2.6 Siewert I 型患者 1、2、3、7、110 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列表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诊疗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综述 |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
一、古代中医认识 |
二、当代医家认识 |
三、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
一、概述 |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
三、诊断及分级 |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检索策略 |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4. 质量评价 |
5. 资料提取 |
6. 统计方法 |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
1. 文献检索结果 |
2. 纳入文献分析 |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
第三节 讨论 |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
前言 |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 模型验证 |
2. 模型简化 |
第三节 讨论 |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 研究对象 |
3. 治疗方案 |
4. 数据收集 |
5.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评价 |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
4. 安全性分析 |
5. 随访 |
第三节 讨论 |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
参考文献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性 |
三、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
个人简介 |
(7)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 |
研究内容 |
研究方法 |
第一部分 食管胃结合部Siewert II型腺癌经胸腹食管切除术和经裂孔扩张胃切除术安全性及预后分析 |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胸腹手术入路与经裂孔手术入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系统评价 |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近端切除边缘最小长度的系统评价 |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四部分 新辅助放化疗或化疗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系统评价 |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五部分 基于SEER数据库的Siewert II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新辅助放疗和辅助放疗预后相关结果分析 |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结论 |
研究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综述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8)贲门癌采用根治性近端胃或全胃切除的综合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 B.个人简介 |
附录 C.综述 |
参考文献 |
(9)腹腔镜下贲门癌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癌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经胸与经腹入路治疗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临床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一、资料 |
1.研究对象 |
2.纳入标准 |
二、方法 |
1.围手术期准备与处理 |
2.手术方法 |
3.观察指标 |
4.随访 |
5.数据处理 |
三、结果 |
1.两组一般情况对比 |
2.两组手术入路患者情况对比 |
3.两组手术入路并发症对比 |
4.两组生存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外科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四、贲门癌全胃切除的外科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的效果比较[J]. 张春雷,曹振飞.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34)
- [2]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与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在贲门癌中应用的疗效对比[J]. 关军,许建新,许志扬. 中外医疗, 2021(30)
- [3]贲门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探究[J]. 顾戈平,梁俊.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25)
- [4]全胃切除术、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贲门癌的效果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J]. 李东峰.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1(06)
- [5]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临床病理结果与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D]. 姚骏鹏.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6]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策略的研究[D]. 张旭. 兰州大学, 2021(01)
- [8]贲门癌采用根治性近端胃或全胃切除的综合疗效对比研究[D]. 闫亮.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9]腹腔镜下贲门癌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D]. 黄旭辉.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10]经胸与经腹入路治疗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临床效果比较[D]. 唐佳. 苏州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