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力参数自动监测与远程传输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何百娜[1](2020)在《白狼林业局森林火灾精准防控体系现状与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白狼林业局林区为例,采用实地调研、专家咨询和文献综述等方法,分析其森林防火现状,并从预防治理生物防火林带、森林火灾动态监测与精确定位系统、森林火灾扑救指挥通信系统三个方面,探讨建设白狼林业局森林火灾预防治理、监测与扑救一体化技术系统,旨在更好控制、实时监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实现应急指挥。结果表明:(1)原有防火林带可燃物积累较多,缺乏用于有效预防森林火灾的生物防火隔离。选择兴安落叶松作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树种,在白狼林业局58km边境防火隔离带沿线新建生物防火林带33.8km,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30km。并在边境线构建以水灭火系统。(2)林业局缺少森林火灾动态的监测与精确定位系统,规划建设由前端监测点、森林火灾识别定位系统、无线传输系统和铁塔四部分组成的动态的监测与精确定位系统。确定森林火灾视频监控点的合理建设位置为高岳山、鸡冠山、冻死人山、查干敖包山、三广山,共5个前端监控点。(3)通讯设备缺少,森林火灾扑救应急通信指挥系统不够完善,信息传输能力欠缺。通过建设包括卫星通信模块、专网通信模块、车载音视频模块、供电模块、警示模块、中心端地面站模块的完备的森林火灾扑救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加以完善。
刘贤德[2](2020)在《基于NB-IoT的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精准而实时的电能质量检测数据是实现三相电网中电能良好管理和应用的基础,也是改善电网质量、预防电力突发事件的重要前提,因此需要建设稳定可靠的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窄带物联网NB-IoT的出现,给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的研究带来了新思路。基于NB-IoT的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涉及到了硬件设计、嵌入式编程、NB-IoT远程通信、人机交互及系统可维护等问题。本文的核心内容如下。(1)以NB-IoT通信技术为基础,提出了一种远程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框架。设计了终端NB-IoT通信应用构件和人机交互系统HCICom类,实现电能质量采集数据的上行与下行过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基本测试。(2)以硬件打通为基础,给出了基于构件方法的电能质量采集终端软硬件设计。硬件上设计了电能质量采集模块、主控模块、NB-IoT通信模块等,保证硬件设计的重构性;软件上进行基础构件和应用构件的封装,增大软件的编程粒度,并借助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实现电网谐波分析。(3)针对大规模的电能质量采集终端难维护问题,提出了一种远程更新终端程序的方案。该方案可克服现场环境因素,借助NB-IoT实现终端程序更新和功能拓展,降低维护难度和成本。最后本文给出了一套可更新维护的远程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经实验测试表明,该系统在数据准确性和通信稳定性方面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并实现了终端程序的远程升级,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具有一定工业应用参考价值。
戴蕾[3](2018)在《智能型有载调容调压变压器测控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压器在电网输配电环节中是一个必备的电气设备,变压器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电能质量和负载运行质量,而变压器的运行损耗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在季节性用电明显地区和负荷时段性变化明显地区,例如农村、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用电高峰和低谷更替较多,变压器闲时的空载运行将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现阶段大规模使用无载调容调压变压器来进行电压和容量的调整,它虽能有效地解决损耗过大和负载电压不稳定的问题,但在电压和容量切换过程中必须完全断开负载,这在工厂或者大型设备用电地区是不被使用的,容易造成大型事故。本次设计旨在研究一款在不切断负载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时负载情况自动调整电压和容量大小的智能型变压器的测控终端。智能型有载调容调压变压器测控系统采用LPC1765微处理器为核心,结合三相电能采集芯片RN8302对负载端电压和容量进行采集和计算,比对设定的调容点和调压点进行有载分接开关的投切。本文对调容调压有载分接开关部分进行了改善,接入了过渡电阻保持变压器内部电流和电压的恒定,保证了变压器可以在接入负载的情况下改变电压和容量。测控系统还加入了温湿度模块和变压器油位计监测变压器外部和内部环境,电路设计中加入了光电耦合电路和防雷设计等来保证电路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测控系统的软件设计完成了对电力参数的采集和计算,对负载端进行实时监控,将电参数传输给微控制器,由微控制器完成对驱动电路的驱动,从而达到对有载分接开关的控制。除此以外,还对环境温度,事件记录等进行软件设计,并通过通信接口与上位机和GSM/GPRS模块实现远程通讯和监测功能。设计完成后对智能型有载调容调压变压器测控系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本次测控系统电量采集部分的功能和精度达到设计要求,系统可以实时监控负载端情况,自适应地调整电压和容量,达到稳定电压和节能的效果,同时测控系统可以将实时采集的数据传送给监控终端,完成数据的通信功能,实现有载调容调压变压器测控系统的智能化。
王东军[4](2018)在《基于OneNet平台的配网侧电力参数检测仪研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生活中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用电设备,这些用电设备一方面要求电力的持续供应及合理调度,另一方面也对电能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课题设计了一种电能质量数据检测仪,应用于配网末侧电能质量数据的监测,并依托中国移动物联网OneNet平台,实现电能质量数据的远程监控,为改善居民用电品质及合理的电力调度提供便捷、科学的数据支持。本文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个是采集电能质量数据,以ARM控制器为核心,采用以万高科技计量专利技术VMA(Vango Metering Architecture)开发的V9281低功耗计量芯片,运用互感器电流采集技术、无接触式电压采集技术实现电压、电流、频率、有功功率等电力参数的数据采集。二是利用中国移动开放的物联网OneNet平台,搭建人机交互界面友好、操作方式简单和较强适应性的远程控制端,利用2G移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实现电能参量数据的远程监控。经过单装置测试和系统整体测试,本次设计的检测仪各个节点及网络运行稳定,实现了电力参数的远程采集与远程控制。总体而言,电力参数检测仪基本满足了系统设计的功能需求,具有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
王中原[5](2018)在《智能电火花震源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电火花震源因其绿色环保、频谱丰富、一致性好等特点在浅层地表勘探和地震预报等领域应用广泛,包括工程勘探领域,石油勘探领域,以及海洋工程地震调查领域等。电火花震源属于典型的非炸药人工震源,与其他震源相比具有显着的优势和特点。电火花震源激发时对周围的破坏性较小,其能量主要转换成机械波的释放,因此在转换为地震波时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电火花震源激发时对围岩破坏力小,使得所激发的子波比较稳定,实践证明电火花震源激发子波比炸药震源激发子波的稳定性明显更优;电火花震源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一致性,可以通过叠加处理,极大提高信噪比;另外,多台电火花震源进行联机组合激发,其效果比单机激发多次效果明显,可化解加大激发能量和提高工作效率之间的矛盾。电火花震源是将储存在高压电容器中的电能转换成脉冲压力波的转换装置。交流或直流经过升压、整流后,将电能储存在高压电容器组中,再通过放电电极在液体介质中瞬间放电,在介质中通过脉冲大电流,使周围介质气化,形成高温高压区,从而产生冲击波。电火花震源工作时的高电压、大电流等特点容易使器件出现故障,如整流桥内部的二极管可能出现被击穿的情况而导致整流桥坏掉,如不及时更换,则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整流桥爆炸等极端危险的情况,因此对电火花震源进行实时监控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国内外电火花震源普遍缺少远程监控系统,无法实时获知电火花震源的工作状态,一旦出现故障难以查找。同时操作也不方便,震源充电时需要实时观察充电的状态,无法做到预先设定充电电压值并充满自停或者放电等复杂的功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改进电火花震源的性能,进一步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本文研究并设计了智能电火花震源控制系统。本文从电火花震源的原理出发,在分析其监控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了整体的系统方案,整套系统分为远程监控终端和前端测控与传输系统。远程监控终端包括智能终端以及配套的上位机软件系统。前端测控与传输系统包含硬件设计和相关的底层软件,在硬件设计上分为无线传输模块,RS85总线,震源充放电控制模块,电力参数测量与记录模块,储能电压数据传输模块,放电开关状态检测模块,温度检测模块和三相掉相检测模块,各个模块受核心主控STM32控制。对各个模块的控制采用多任务的运行机制,软件实现上采用了实时操作系统FreeRTOS。软件设计中使用了文件系统FatFs,便于对存储介质SD卡进行读写管理操作,保存数据至本地,同时数据会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将数据上传到远程智能终端,远程智能终端会将数据实时显示供用户查看。远程智能终端提供了供用户操作的功能,用户通过智能终端实现对电火花震源的操作和控制。本文将物联网的思想与传统设备电火花震源相结合,通过智能终端来操作和监控电火花震源是主要的创新点,并实现了电火花震源与智能终端的连接功能,完成了智能终端对电火花震源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控,实现了用户通过智能终端操作电火花震源的功能。本文第一章介绍了国内外电火花震源的发展现状;根据当前电火花震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第二章提出了智能电火花震源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第三章和第四章详细介绍了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实现过程;第五章给出了硬件模块调试过程和系统整体测试结果;最后对整套系统做了总结,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方案。
吕衍柱[6](2018)在《矿井通风机无人值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煤矿的生产过程中,矿井通风机的安全、可靠运行是整个煤矿和人员安全的重要保障。由于矿井通风机工作性质的问题,必须保持其长时间安全稳定运行,但是由于通风机运行的环境比较恶劣,存在着各种安全问题,通风机一旦发生故障,需立即采取倒风机等相应措施,因此必须对矿井通风机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就目前而言,多数煤矿采用两台风机工作的形式,一台运行,另一台作为备用,并且在电源方面采用双回路控制。但是在通风机的系统控制方面过于简单,对关键参数的监测还需要人工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监测精度与监测内容不能达到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并且现在的通风机监测技术的实时性能不高,不能够及时的与调度中心通话,对于风机的突然停机基本上都是手动对风机进行切换或者重新启动,这样就会形成操作过程缓慢,导致风机停机过久而造成安全事故,已成为煤矿安全生产中隐藏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结合先进的监测技术与控制技术,并将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物联通讯分析技术、远程故障诊断与处理等技术相结合,利用中值神经网络建立矿井通风机故障诊断理论与控制策略,研究故障快速高效的预警机制,当矿井通风机运行出现故障时,即可通过上位机软件进行声光报警,又可根据故障信息对通风机进行远程操控。并在通风机房关键位置安装视频监控,将现场的实时情况反映给控制中心,在提高了系统可靠性的同时减少人力资源,真正实现通风机无人值守的目的。矿井通风机无人值守技术的应用,真正实现了煤矿通风机无人、少人的目的,并使对通风机的维修、管理从计划性维修、事故性维修逐步过渡到以状态监测监控为基础的预防性维修,减少运行人员数量,提高矿设备现代化管理水平,在保证了通风机安全运行的前提下,为煤矿企业创造出较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张其利[7](2017)在《通用型潮流能发电装置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利用潮流能发电技术解决偏远海岛的能源供应和海洋水下监测仪器供电问题意义重大。潮流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并具有储量大、发电规律可预测等优点,近年来潮流能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可再生能源研究的热点。潮流能发电装置大多独立运行,离散分布在无人值守区域,对保证设备高效运行和及时维护带来不便。为保证潮流能发电装置稳定、可靠的运行需配备实时或准实时监控系统。当前针对潮流能发电技术的研究呈现多样化发展,各种新型潮流能发电装置层出不穷,但与之配套的远程监控系统则在数据采集的精准度、通信链路的传输速度及数据存储的可靠性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目前监控系统基本上是由潮流能发电装置的研制单位自行设计,其前端数据采集使用霍尔元件与AD电路相结合的方式,数据采集电路的通用性没有保证;数据远程通信链路采用蓝牙与无线电台的方式,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容易产生丢数现象,并且传输距离十分有限;监控数据采用文本格式或者Excel表格进行存储数据会造成数据查询、分析和管理的不便,一旦文件损坏,甚至会造成数据永久性丢失。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设计了一种通用的潮流能发电装置远程实时监控系统,主要完成了如下研究工作:1.远程监控系统前端数据采集模块,采用多功能电力仪表进行参数测量,这些智能电力仪表经过国家有关计量部门校准,其输出结果的标准性和权威性有保障。前端处理机与各个电力仪表之间通过RS-485连接,使用MODBUS-RTU协议读取上述仪表的参数完成数据采集。最后将数据采集电路进行集成化和模块化处理,以便其他潮流能发电装置直接使用。2.针对监测数据传输过程中存在的数据丢失和速率偏慢等问题,设计了两种无线数据传输方案,其一是基于ARM开发板与3G路由器组成的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其二是以SIM300模块为基础部件,设计完成的无线数据传输模块,最后通过比较两种方案的优缺点,确定选择第一种方案作为本套监控系统的首选方案,另一种方式作为备用。3.提出使用数据库服务器存储监测数据,解决数据存储的可靠性和长久保存问题,并使用LabVIEW设计了潮流能发电装置实时监控程序,通过开放数据库连接(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ODBC)访问潮流能发电装置的实时工作状态,显示直观方便。该远程监控系统实际应用于本课题组研制的15KW自变距潮流能发电装置以及5KW模块化潮流能发电装置上并始终稳定工作,证明了该系统在实用性、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达到了实际应用要求,对国内外其他潮流能装置的远程监控系统设计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何碧漪[8](2016)在《基于GPRS的箱式变电站监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过去的2015年,全球电网技术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一种将信息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与发电、输电、用电几个环节相结合的趋势。箱式变电站因为其灵活方便、自动化水平高、综合性强、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研制开发一种低成本、功能多、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的箱式变电站监控系统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箱式变电站的研究与发展现状,在研究其结构布局和电气原理的基础上,将箱式变电站内部采集系统、控制系统、调节系统与GPRS通信技术相结合,设计了一种基于GPRS的箱式变电站监控系统。考虑到性能和成本,硬件设计上采用STC12C5A60S2作为主控芯片,结合专用计量芯片ATT7022B设计电力参数采集计量模块,同时设计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时钟模块、人机界面模块、存储模块、温湿度采集模块、4-20mA模拟变送输出模块,并以GPRS模块为传输媒介实现箱式变电站监控系统的设计。为保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还给出了硬件抗干扰设计。在硬件设计的基础上,软件设计主要完成了对电力参数的采集和校准,并通过运算和分析得到相应的电能质量参数供后台管理和决策;实现开关量的监控,从而达到对箱式变电站内部的电力设备、风机、报警器等的远程调节与监控;结合D/A转换器的软件设计和恒流源电路实现模拟变送输出;除此以外,还对环境温湿度监测、事件记录、人机界面等进行软件设计。并通过GPRS模块结合TCP/IP协议实现与上位机实时通信,将电参量和非电参量信息传递给监控中心。最后课题在软硬件联调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测试与分析,实验结果符合预期要求,系统实现四遥功能,达到低成本、无人值守、自动化管理的设计要求。
张宇[9](2016)在《300kW海洋能集成供电系统的能量管理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环境污染及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重视。主要能源需求国纷纷把目光转向可再生能源。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方兴未艾的同时,海洋能分布式发电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海洋能发电技术的发展,海洋能分布式发电微网对系统能量管理与控制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依托国家“863"计划项目《300kW海洋能集成供电示范系统》对海洋能集成供电系统的能量管理与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并离网型微网结构,并在不同并离网实例中分析了微电网的能量管理系统,确定了海洋能集成供电系统为主直流母线离网型微电网。能量管理与控制技术是集成供电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介绍了集成供电系统监控管理中心所需主要硬件设备。集成供电系统拓扑结构确定之后,设计供电系统的能量管理与控制策略。在保证分布式电源与电力系统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合理分配各个电源的出力,实现能量的合理流动与能量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满足负载的电能质量要求。本文介绍了制定能量管理与控制策略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内容以及指出了实现能量管理的主要控制方法。供电系统能量管理与控制策略主要包括:1、对集成供电系统现场状态监测程序和监测数据远程传输程序的监控策略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指出了状态监测的主要监测参数和监测策略,并通过无线移动网络进行了监测数据远程传输程序的搭建。2、对主要影响供电系统能量管理与控制策略制定的电力设备进行了控制策略分析,并根据设备控制策略分析提出了集成供电系统能量管理与控制策略。3、对能量管理与控制系统的重要研究内容电能质量作了分析,分别对电能质量的五大指标做了研究并分别指出了监测手段。最后设计了监控管理系统的LabVIEW程序,包括数据采集、远程监测、运行控制、能量管理、故障告警、故障诊断、电能质量分析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文章最后通过对监控管理系统的实验测试证明了系统结构设计和能量管理与控制策略的合理性。
孙晓哲[10](2016)在《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抽油机工况监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依据国内现代化油田建设的需要,以及对国家能源节约战略的积极响应,针对油田监控行业现存问题,以游梁式抽油机为代表,为其设计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抽油机工况监测系统。该抽油机工况监控系统兼具抽油机电参数采集、远程无线数据传输及抽油机示功图绘制功能。为更好地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数据终端主控芯片采用高性能的STM32处理器;选用专用的电能计量芯片完成电力参数的测量;远程功能的实现依赖于ZigBee传感技术与GPRS无线通信技术的融合,使其在短距离依靠ZigBee技术进行快速有效的传输,而对于远距离的传输技术则采用GPRS无线通信技术,使远程的数据传输更加可靠。同时抽油机井故障阶段的有效信息也可通过该远程传输系统上传至监控室,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故障确认与排除,极大程度地提高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论文分别对该无线监测系统所包括的示功图采集模块、电参数测量模块以及无线通信技术模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根据各模块不同的功能特性对其所需的具体器件选型,以及软、硬件设计进行阐述。例如,示功图采集模块设计了载荷与位移传感器,并实现数据的无线传输,实现载荷、位移信息的无线采集。硬件设计方面,采用CS5463专用电能计量芯片作为电参数测量模块的核心。并重点讲解了STM32与CS5463之间的SPI通讯;在无线通信模块部分,进行了ZigBee无线通信模块和GPRS无线通信模块的选型。在上位机监控系统中采用C#语言进行了人机界面的设计。经测试,此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油田有杆抽油设备的监控,使油田采油工不用频繁的巡井,降低采油工的劳动强度,克服手工绘制示功图时的不准确性以及人工参数测量伴随的人为测量误差。使其在油田抽油机井科学管理方面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二、电力参数自动监测与远程传输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力参数自动监测与远程传输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白狼林业局森林火灾精准防控体系现状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现状 |
1.2.2 国内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区域概况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2.4 研究区概况 |
2.4.1 地质地貌 |
2.4.2 气候特征 |
2.4.3 资源概况 |
2.4.4 森林火灾历史 |
3 白狼林业局森林防火体系现状与问题 |
3.1 防火组织机构及队伍建设 |
3.2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状况 |
3.3 白狼林业局森林防火存在的问题 |
4 白狼林业局森林防火体系构建 |
4.1 森林火灾预防治理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 |
4.1.1 生物防火隔离带设置原则 |
4.1.2 生物防火隔离带预防治理范围与总体布局 |
4.1.3 生物防火隔离带预防治理设计 |
4.2 森林火灾动态监测与精确定位系统 |
4.2.1 前端图像信息采集工程化设计 |
4.2.2 火情自动识别及定位系统工程化应用 |
4.2.3 无线传输与环境适应工程化设计 |
4.2.4 监控指挥中心工程化设计 |
4.3 森林火灾扑救应急通信指挥系统 |
4.3.1 卫星通信模块 |
4.3.2 专网通信模块 |
4.3.3 中心端地面站模块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基于NB-IoT的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能质量采集终端设计方案的研究现状 |
1.2.2 物联网通信技术在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1.2.3 远程更新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其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及其相关理论技术 |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2.2.1 电能质量采集终端 |
2.2.2 信息邮局 |
2.2.3 人机交互系统 |
2.3 电能质量指标 |
2.3.1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 |
2.3.2 电能质量电力系统频率偏差 |
2.3.3 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度 |
2.3.4 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 |
2.3.5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 |
2.4 NB-IoT通信技术 |
2.4.1 物联网连接技术分类 |
2.4.2 NB-IoT技术特点 |
2.4.3 NB-IoT与其他LPWAN技术比较 |
2.5 处理系统更新维护问题的技术基础:嵌入式软件更新技术 |
2.5.1 在线编程技术 |
2.5.2 远程更新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能质量采集终端硬件设计 |
3.1 嵌入式硬件构件化思想 |
3.2 终端硬件结构组成 |
3.3 终端硬件选型 |
3.3.1 电能计量芯片选型 |
3.3.2 主控芯片选型 |
3.3.3 NB-IoT通信模块选型 |
3.4 终端硬件构件化电路设计 |
3.4.1 电能质量采集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4.2 主控芯片硬件最小系统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
3.4.3 NB-IoT通信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4.4 电源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5 终端硬件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能质量采集终端软件设计 |
4.1 嵌入式软件构件化思想 |
4.2 终端基础构件设计 |
4.2.1 SPI基础构件设计 |
4.2.2 SPI基础构件测试 |
4.2.3 其他基础构件设计 |
4.3 终端应用构件设计 |
4.3.1 电能质量采集应用构件设计 |
4.3.2 NB-IoT通信应用构件设计 |
4.3.3 终端应用构件测试 |
4.4 终端主程序执行流程设计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人机交互软件设计与系统测试 |
5.1 服务器端软件设计 |
5.1.1 服务器端与终端的通信接口类HCICom设计 |
5.1.2 数据库操作类SQLCommand设计 |
5.1.3 服务器端与客户端的通信设计 |
5.1.4 服务器端各窗体设计 |
5.2 客户端软件设计 |
5.2.1 客户端实时数据窗体设计 |
5.2.2 客户端历史数据窗体设计 |
5.2.3 串口配置校正窗体设计 |
5.3 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测试 |
5.3.1 数据准确性测试 |
5.3.2 通信稳定性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远程可维护方案设计 |
6.1 系统远程可维护性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
6.2 远程更新技术的融入方法 |
6.3 远程更新系统设计 |
6.3.1 终端部分的远程更新设计 |
6.3.2 服务器端部分的远程更新设计 |
6.3.3 远程更新操作执行流程 |
6.4 远程更新系统的性能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智能型有载调容调压变压器测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变压器测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变压器测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智能型有载调容调压变压器测控系统研究的理论依据 |
2.1 变压器的基本参数 |
2.1.1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
2.1.2 三相变压器 |
2.2 变压器调容调压原理 |
2.2.1 变压器调容原理 |
2.2.2 变压器调压原理 |
2.3 有载调容调压变压器降损节能原理 |
2.3.1 变压器损耗 |
2.3.2 调容调压变压器的调容点和调压点的确定 |
2.4 电力参数测量方法及理论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型有载调容调压变压器测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变压器的调容调压运行方案选择 |
3.2 变压器调容调压开关方案的选择 |
3.2.1 过渡电阻的电流计算 |
3.2.2 变压器调容调压开关方案 |
3.3 电力参数测量方案选择 |
3.4 通信方式的选择 |
3.5 总体方案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型有载调容调压变压器测控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总体硬件设计 |
4.2 主控模块及系统时钟设计 |
4.2.1 主控芯片介绍 |
4.2.2 系统时钟模块 |
4.3 调容调压开关驱动电路设计 |
4.4 电力参数采集计量部分 |
4.4.1 计量芯片介绍 |
4.4.2 电压、电流采样电路 |
4.4.3 计量整体硬件 |
4.5 通信部分 |
4.5.1 通信接口设计 |
4.5.2 GSM/GPRS通信模块 |
4.5.3 防雷设计 |
4.6 人机界面部分 |
4.7 外界环境监测部分 |
4.7.1 温、湿度监测模块 |
4.7.2 绝缘油位置监测模块 |
4.8 硬件抗干扰设计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型有载调容调压变压器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
5.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5.2 主程序设计 |
5.3 时钟软件设计 |
5.4 调压模块设计 |
5.5 调容模块设计 |
5.6 电力参数采集计量软件设计 |
5.6.1 计量芯片软件校表 |
5.6.2 数据采集和计量 |
5.7 通信模块 |
5.8 温湿度监测 |
5.9 人机界面软件设计 |
5.10 上位机设计 |
5.11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6.1 系统测试 |
6.1.1 系统硬件调试 |
6.1.2 系统软件调试 |
6.2 系统模块化测试 |
6.2.1 电力参数计量模块调试 |
6.2.2 GSM/GPRS模块调试 |
6.2.3 系统人机界面调试 |
6.3 系统整体测试 |
6.4 系统测试数据与结果分析 |
6.4.1 电力参数采集数据分析 |
6.4.2 有载分接开关驱动电路的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课题总结 |
7.2 课题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附录1系统电路原理图 |
附录2系统实物图 |
(4)基于OneNet平台的配网侧电力参数检测仪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主要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
2 系统方案设计 |
2.1 系统的需求分析 |
2.2 系统网络架构设计 |
2.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1 采集终端功能设计 |
2.3.2 2G模块功能设计 |
2.3.3 平台功能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3 采集终端及接口设计 |
3.1 传感器的选择与接口电路设计 |
3.1.1 电压电流检测原理简介 |
3.1.2 非接触式电压传感器 |
3.1.3 电流检测传感器 |
3.1.4 传感器接口电路设计 |
3.2 V9281电力参数测量设计 |
3.2.1 V9281性能特点 |
3.2.2 V9281引脚简介 |
3.2.3 V9281内部功能结构 |
3.2.4 V9281电路设计 |
3.2.5 V9281软件设计 |
3.3 主控芯片STM32F103接口设计 |
3.3.1 STM32F103芯片简介 |
3.3.2 电源电路设计 |
3.3.3 JTAG口设计 |
3.3.4 复位电路设计 |
3.3.5 最小电路设计 |
3.4 EEPROM存储功能设计 |
3.4.1 AT24C512芯片简介 |
3.4.2 AT24C512电路设计 |
3.4.3 AT24C512读写操作 |
3.5 采集终端软件功能实现 |
3.5.1 搭建软件开发环境 |
3.5.2 电力参数采集软件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物联网平台的数据分析 |
4.1 基于OneNet的数据平台搭建 |
4.1.1 OneNet平台简介 |
4.1.2 OneNet平台应用架构 |
4.1.3 OneNet平台搭建形式 |
4.1.4 OneNet平台的搭建 |
4.2 平台数据采集 |
4.2.1 指令设计简介 |
4.2.2 详细AT指令 |
4.2.3 数据传送流程 |
4.3 平台数据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功能测试 |
5.1 系统性能评估 |
5.1.1 硬件性能评估 |
5.1.2 软件性能评估 |
5.2 系统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5)智能电火花震源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智能电火花震源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
2.1 电火花震源的基本原理 |
2.2 智能电火花震源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2.3 智能电火花震源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电火花震源控制系统的硬件实现 |
3.1 STM32控制器核心电路 |
3.1.1 STM32F103RCT6核心电路 |
3.2 无线传输(WIFI)模块 |
3.3 RS485总线电路 |
3.4 震源充放电控制模块 |
3.5 电力参数测量与记录模块 |
3.6 储能电压数据传输模块 |
3.7 放电开关状态检测模块 |
3.8 温度检测模块 |
3.9 掉相检测模块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电火花震源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操作系统的移植 |
4.1.1 FreeRTOS的特点 |
4.1.2 FreeRTOS的任务与队列 |
4.1.3 FreeRTOS操作系统的移植 |
4.2 Fatfs文件系统的移植 |
4.2.1 Fatfs文件系统介绍 |
4.2.2 移植Fatfs文件系统 |
4.3 控制程序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硬件模块调试 |
5.2 系统整体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矿井通风机无人值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对煤矿通风机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对通风机研究状况 |
1.2.2 国内对通风机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矿井通风机概论及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1 矿井通风机的概述 |
2.1.1 矿井通风机的结构组成 |
2.1.2 矿井通风机工作原理 |
2.2 通风机主要技术参数及计算 |
2.2.1 通风机的风速计算 |
2.2.2 通风机风量计算 |
2.2.3 通风机静压计算 |
2.2.4 通风机的功率计算 |
2.2.5 通风机设备效率 |
2.2.6 通风机的静压效率 |
2.2.7 通风机转速计算 |
2.2.8 其他重要技术参数 |
2.3 通风机无人值守系统总体结构 |
2.4 矿井通风机无人值守系统的功能 |
2.4.1 实时运行状态监测功能 |
2.4.2 设备故障诊断与预警功能 |
2.4.3 视频监控功能 |
2.4.4 GSM紧急呼叫功能 |
2.4.5 远程操作与状态查询功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矿井通风机无人值守系统硬件设计 |
3.1 通风机系统的硬件连接 |
3.1.1 通风机主电路 |
3.1.2 通风机控制电路设计 |
3.2 主控器的选型及原理 |
3.2.1 主控器的选型 |
3.2.2 PLC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3.3 传感器 |
3.3.1 传感器的介绍 |
3.3.2 压力传感器的选择 |
3.3.3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
3.3.4 机械振动传感器的选择 |
3.3.5 烟雾传感器 |
3.3.6 风量传感器的选择 |
3.4 网络摄像头的选择 |
3.5 短信发送模块 |
3.6 开关量监测模块 |
3.7 电气参数测量模块 |
3.8 系统监控分站控制柜整体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矿井通风机无人值守系统软件设计 |
4.1 PLC程序设计 |
4.1.1 主风机启停程序流程图 |
4.1.2 备用风机启停程序流程图 |
4.1.3 风机故障报警程序 |
4.1.4 模拟量采集处理程序 |
4.2 组态软件设计 |
4.2.1 数据采集与远程通信装置组态设计 |
4.2.2 主通风机实时监控主界面设计 |
4.2.3 报警显示界面设计 |
4.2.4 历史曲线监控界面设计 |
4.2.5 电力参数监控界面设计 |
4.2.6 报警记录界面设计 |
4.2.7 阈值设置窗口的设计 |
4.3 GSM短信发送脚本驱动程序开发 |
4.3.1 短信发送软件设计 |
4.3.2 短信发送指令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中值神经网络的通风机故障预警系统的研究 |
5.1 中值神经网络与矿井通风机故障诊断的结合 |
5.2 中值滤波理论概述 |
5.2.1 中值滤波理论 |
5.2.2 中值滤波分析 |
5.3 神经网络模型与结构 |
5.3.1 神经网络模型 |
5.3.2 神经网络结构 |
5.3.3 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 |
5.4 中值神经网络在矿井通风机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调试 |
6.1 矿井通风机上位机调试 |
6.2 矿井通风机控制流程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通用型潮流能发电装置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及意义 |
1.3 主要的研究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2.1 数据采集模块硬件设计与实现 |
2.1.1 多功能电力仪表 |
2.1.2 RS-485 总线与Modbus协议 |
2.1.3 数据采集模块通信链路 |
2.1.4 数据采集控制电路设计 |
2.2 数据采集模块程序设计与实现 |
2.2.1 主程序设计 |
2.2.2 数据读取子程序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远程数据传输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1 基于ARM远程数据传输模块设计 |
3.1.1 S3C6410开发板 |
3.1.2 Linux系统开发环境及流程 |
3.1.3 ARM模块软件设计与实现 |
3.2 基于SIM300远程数据传输模块设计 |
3.2.1 SIM300模块 |
3.2.2 SIM300模块GPRS功能测试 |
3.2.3 SIM300模块软件设计与实现 |
3.3 两种远程数据传输方案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库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
4.1 数据库服务器概述 |
4.2 数据库管理软件 |
4.3 服务器端程序设计与实现 |
4.3.1 TCP/IP协议 |
4.3.2 监测数据通信链路 |
4.3.3 客户端程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与监控系统测试 |
5.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5.1.1 LabVIEW软件 |
5.1.2 ODBC开放数据库连接 |
5.1.3 人机交互界面具体设计 |
5.2 远程监控系统功能测试及其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
附录 2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8)基于GPRS的箱式变电站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1 箱变在国外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2 箱变在国内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基于GPRS的箱变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箱变的基本介绍 |
2.1.1 箱变的结构和布局 |
2.1.2 箱变一次系统 |
2.2 通讯方案的选择 |
2.2.1 有线通信 |
2.2.2 无线通信 |
2.3 GPRS通信方式 |
2.3.1 GPRS通信的主要特点 |
2.3.2 GPRS在箱变组网中的可行性分析 |
2.4 监控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4.1 监控系统的性能要求 |
2.4.2 监控系统的总体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参数测量方法及相关理论研究 |
3.1 基本电力参数计算方法及相关数学模型 |
3.1.1 电压电流有效值计算 |
3.1.2 有功功率及有功电能计算 |
3.1.3 无功功率及无功电能计算 |
3.1.4 视在功率计算 |
3.1.5 功率因数计算 |
3.2 电力参数测量方法选择 |
3.3 三相电能计量原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监控终端硬件设计 |
4.1 硬件总体设计 |
4.2 微控制器简介 |
4.3 电力参数采集计量部分 |
4.3.1 ATT7022B芯片介绍 |
4.3.2 电压和电流采样电路 |
4.3.3 外围电路设计 |
4.4 开关量输入输出部分 |
4.4.1 开关量输入部分 |
4.4.2 开关量输出部分 |
4.5 温湿度数据采集部分 |
4.6 实时时钟部分 |
4.7 人机界面部分 |
4.8 数据存储部分 |
4.9 模拟变送输出部分 |
4.10 GPRS通信部分 |
4.10.1 MC52i通信模块简介 |
4.10.2 SIM卡接口电路 |
4.11 硬件抗干扰设计 |
4.1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5.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5.2 主控程序软件设计 |
5.3 电力参数采集计量软件设计 |
5.3.1 数据采集和计量 |
5.3.2 软件校表 |
5.4 开关量监控软件设计 |
5.5 实时时钟软件设计 |
5.6 人机界面软件设计 |
5.7 模拟变送输出软件设计 |
5.8 温湿度采集软件设计 |
5.9 GPRS通信软件设计 |
5.9.1 AT指令 |
5.9.2 GPRS连接服务器流程 |
5.9.3 GPRS收发程序软件设计 |
5.10 上位机界面设计 |
5.10.1 通信控件介绍 |
5.10.2 界面设计 |
5.11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6.1 系统的模块化测试 |
6.1.1 电力参数采集计量 |
6.1.2 4-20mA模拟变送输出 |
6.1.3 数据存储功能 |
6.1.4 时钟部分及LCD显示部分 |
6.1.5 GPRS通信功能 |
6.2 系统整体调试 |
6.3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
6.3.1 电力参数测试结果分析 |
6.3.2 开关量输入输出测试结果 |
6.3.3 4-20mA模拟变送输出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课题总结 |
7.2 课题展望 |
7.3 本章小结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电气一次接线图 |
附录2 总体电路图 |
附录3 实物图 |
(9)300kW海洋能集成供电系统的能量管理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海洋能集成供电系统概述 |
1.2.1 国内外海洋能发电发展概述 |
1.2.2 微电网能量管理与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2章 分布式能源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 |
2.1 并网型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 |
2.1.1 风光互补发电平台 |
2.1.2 科技园分布式能源微电网系统 |
2.2 离网型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 |
2.2.1 海岛智能微电网系统 |
2.2.2 海上波浪能与风能互补发电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300kW海洋能集成供电监控管理系统研究 |
3.1 海洋能集成供电系统概述 |
3.2 海洋能集成供电系统监控管理中心 |
3.2.1 集成供电微电网监控管理中心概述 |
3.2.2 集成供电微电网监控管理中心结构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集成供电系统能量管理与控制系统分析 |
4.1 集成供电系统能量管理与控制技术概述 |
4.2 能量管理与控制策略影响因素和主要内容 |
4.3 集成供电系统设备状态监测策略 |
4.4 集成供电系统能量管理与控制策略 |
4.4.1 发电单元电气设备输出功率控制策略 |
4.4.2 储能系统充放电控制策略 |
4.4.3 发电单元卸荷电阻的控制策略 |
4.4.4 负载投切的控制策略 |
4.4.5 电力系统能量管理与控制策略 |
4.5 集成供电系统设备报警与诊断系统分析 |
4.5.1 故障报警评价标准 |
4.5.2 状态阈值的确定 |
4.5.3 报警与诊断系统流程 |
4.5.4 设备故障诊断库的建立 |
4.6 集成供电系统电能质量分析 |
4.7 设备状态监控远程传输策略 |
4.7.1 系统传输方式选择 |
4.7.2 数据远程传输系统结构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集成供电系统监控管理软件设计 |
5.1 集成供电系统软件设计 |
5.2 后台服务程序 |
5.2.1 通讯串口模块 |
5.2.2 远程传输模块 |
5.3 能量管理与控制程序 |
5.3.1 在线监测模块 |
5.3.2 能量管理与控制模块 |
5.4 数据库管理模块 |
5.5 测试实验分析 |
5.6 负载投切实验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经历 |
致谢 |
(10)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抽油机工况监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二章 抽油机无线工况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抽油机的工作原理 |
2.2 抽油机示功图的分析与研究 |
2.3 抽油机无线工况监测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线数据传输的实现 |
3.1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 |
3.1.1 Zig Bee技术简介 |
3.1.2 Zig Bee的组成及其自组网 |
3.1.3 Zig Bee网络拓扑 |
3.2 GPRS无线通信技术 |
3.2.1 GPRS通信原理 |
3.2.2 GPRS通信协议 |
3.3 监测系统连接到Internet的方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抽油机无线工况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电力参数采集模块的设计 |
4.1.1 电力参数测量原理 |
4.1.2 CS5463测量电路 |
4.1.3 CS5463前端采集电路 |
4.2 载荷传感器的设计 |
4.2.1 载荷测量原理 |
4.2.2 载荷采集电路 |
4.3 位移传感器的设计 |
4.3.1 位移测量原理 |
4.3.2 位移采集电路 |
4.4 主控模块的设计 |
4.5 无线通信模块的设计 |
4.6 系统时钟电路的设计 |
4.7 数据存储电路的设计 |
4.8 电源模块的设计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抽油机无线工况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5.1 主程序的设计 |
5.2 电力参数采集模块程序的设计 |
5.3 示功图采集模块的程序设计 |
5.4 无线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
5.5 抽油机上位机监控软件的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抽油机无线工况监测系统的现场测试 |
6.1 系统硬件电路组建 |
6.2 系统的硬件调试 |
6.3 现场调试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电力参数自动监测与远程传输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白狼林业局森林火灾精准防控体系现状与对策分析[D]. 何百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2]基于NB-IoT的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D]. 刘贤德. 苏州大学, 2020(02)
- [3]智能型有载调容调压变压器测控系统研究[D]. 戴蕾. 南京林业大学, 2018(05)
- [4]基于OneNet平台的配网侧电力参数检测仪研制[D]. 王东军. 西安工程大学, 2018(02)
- [5]智能电火花震源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王中原. 长江大学, 2018(12)
- [6]矿井通风机无人值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吕衍柱. 青岛科技大学, 2018(10)
- [7]通用型潮流能发电装置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其利.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2)
- [8]基于GPRS的箱式变电站监控系统设计[D]. 何碧漪. 南京林业大学, 2016(03)
- [9]300kW海洋能集成供电系统的能量管理与控制技术研究[D]. 张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10]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抽油机工况监测系统设计[D]. 孙晓哲.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