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含水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唐小磊,江校,张斐[1](2021)在《含水不饱和聚酯树脂合成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不饱和聚酯树脂,简称UPR。是一种性能比较优良的热固性能较高的新型的分子材料,通常使用这种材料来制造的这一类玻璃钢制品,这类制品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了汽艇、汽车、管道、储槽、冷凝器等多个方面。用不饱和聚酯树脂制造的一类浇铸体同时也主要用于工艺品、钰扣等。除此方面,不饱和聚酯树脂还可以大量的应用在一些涂料、腻子、锚固剂等方面上。与传统的不饱和聚酯树脂不同的主要是由拥有含有双键的聚酯和交联剂混合而组成的混溶物。它属于一种油性的物质,既不溶于水,同时也能在水中不会出现有效的分散。当混入大量水还有可能会影响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因为这种材料对纤维浸润性的能力较差;并且颜料、填料都很难加入进去更无法使用;放热峰值高,同时体积收缩率也是比较的大。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初期,在我国,也都相继出现了含水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广泛使用。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显着特点主要是:对于无机颜料、填料和玻璃纤维的浸润性能非常的好,同时还具有很好的的机械性能,同时加工性能也是比较的好,同时还具有阻燃性和低收缩性等一系列非常好的特点。并且在建筑材料等方面的使用也是非常的广泛。我国在含水不饱和聚酯树脂这一方面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本文主要针对含水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合成方法和一些特点。
陈雷[2](2020)在《树脂锚固剂填料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树脂锚固剂(锚固剂)是由不饱和聚酯树脂、填料、促进剂、固化剂配制而成的粘稠状化学锚固粘接制品,广泛应用于矿山支护、隧道工程等领域,具有承载快、适用性强、锚固强度增长快等特点。锚固剂中,填料成分占比大,它的理化性质对锚固剂的热稳定性和强度影响较大,是影响锚固剂质量及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针对树脂锚固剂的生产及实践应用中出现的问题,选择树脂锚固剂的填料进行了研究。1.研究了锚固剂中石粉填料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对锚固剂热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影响锚固剂热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是填料中的VO2、MnO2。当VO2或MnO2单独存在于填料中,且含量达到0.5%时,或当填料中同时含有0.2%的VO2和0.2%的MnO2时,锚固剂热稳定性不符合行业标准(不合格)。填料中含有1%还原铁粉时,锚固剂的凝胶速度变快。2.探讨了用粉煤灰对石灰石细石粉进行替代的可行性;摸索出适用于实际生产的粉煤灰改性方式;找到了粉煤灰用于树脂锚固剂生产时,改性效果最佳的硅烷偶联剂。结果表明,粉煤灰在干法改性条件下,即物料在80℃恒温下,用硅烷偶联剂喷洒混合改性处理后,粉煤灰替代石灰石填料中的细石粉用于生产树脂锚固剂抗压强度达到73.30MPa,较湿法改性效果更佳、更适宜生产实际条件。分别采用A151、KH550、KH560、KH570四种硅烷偶联剂对粉煤灰进行改性,改性后所配制的树脂锚固剂抗压强度分别为57.88MPa、56.37MPa、56.68MPa、75.62MPa,KH570较其余三种硅烷偶联剂的改性效果最优。即:在干法改性条件下KH570掺量为粉煤灰质量的1%时,改性后粉煤灰用于生产的,树脂锚固剂强度、抗拔力、锚固力均超过了国家标准要求,热稳定性好且树脂胶泥不分层,其它各项性能指标均合格。3.研究了树脂锚固剂抗压强度、热稳定性快速检测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树脂锚固剂的热稳定性检测,可以通过110℃条件下存放2h,并常温下冷却4h后,快速实现。树脂锚固剂的抗压强度性能,可以通过将抗压强度试块放置在80℃烘箱中15min,拿出在常温条件下自然冷却2h后,进行快速检测。图37 表21 式10 参89
王慧,邹林,刘小峯[3](2018)在《2016-2017年国内外不饱和聚酯树脂工业进展》文中提出介绍了2016-2017年国内外不饱和聚酯树脂企业的运营情况及原料市场动态。综述了不饱和聚酯树脂工业的研究及应用进展,涉及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力学性能、阻燃性和热性能等方面的改性,以及新型不饱和聚酯树脂及不饱和生物复合材料的开发。
王合情,国岛和彦,曹星,宦胜民[4](2017)在《含水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含水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贮存稳定性以及固化性能,并探讨了含水不饱和聚酯树脂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马青[5](2017)在《不饱和聚酯树脂浸渍杉木性能及固化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为探究不饱和聚酯树脂改性速生杉木的机理和树脂在杉木中的固化过程,制备了不饱和聚酯树脂浸渍材,考察了浸渍材的力学及尺寸稳定性等性能,并对树脂改性杉木的机理和在杉木中的固化动力学以及固化反应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扩大杉木的高效利用以及不饱和聚酯树脂浸渍改性技术的工业化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论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真空浸渍法进行不饱和聚酯树脂浸渍材的制备工艺研究。结果表明:真空度对固化增重率的影响显着,抽真空时间影响不显着;以固化增重率和固化后试材质量为优化标准的不饱和聚酯树脂浸渍材的制备工艺为:-0.08 MPa条件下浸渍30min,常压下浸渍2 h,之后将试件从树脂中取出并拭去表面残余树脂后在-0.09 MPa条件下抽真空30 min。(2)不饱和聚酯树脂浸渍改性杉木的机理是树脂在细胞腔内表面紧密附着,并与之发生化学结合,从而提高杉木的力学及尺寸稳定性等性能。结果表明:有后真空和无后真空浸渍改性杉木的抗弯强度相比于杉木素材分别提高71.65%和112.85%,抗弯弹性模量分别提高58.28%和67.13%,平均硬度提高14.22%;浸渍材的吸湿、吸水尺寸稳定性显着提高;浸渍材细胞壁结构比杉木素材更均匀,且杉木、有后真空和无后真空浸渍材的细胞壁厚度分别为2.9 μm,8.19 μm和8.97 μm;浸渍材比未处理材的羟基减少、酯基增多。(3)本研究进行了不饱和聚酯树脂及其在杉木中的固化反应动力学分析,得出了树脂及其在杉木中的固化工艺、指前因子、固化反应级数和固化反应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过程中的表观活化能为150.167 kJ/mol、平均指前因子为1.09X 1020、固化反应级数为0.958162。不饱和聚酯树脂在杉木中的固化时的表观活化能小于纯树脂,但是固化温度大于纯树脂。(4)本研究分析了不饱和聚酯树脂在杉木中固化时的气体产物成分和固化产物的官能团变化。结果表明:树脂固化过程的气体产物主要是苯乙烯和水;杉木和浸渍材升温过程中的气体产物主要是水;树脂与木材中的-OH发生了促进酯基增加的反应,且此反应的温度范围为50℃-90℃。(5)本研究分析了不饱和聚酯树脂浸渍材受热时的热量传递过程,并推导出了浸渍材的横纹导热系数与不饱和聚酯树脂的体积分数和孔隙率的相关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浸渍材稳定后各层温度分布比杉木更均匀;不饱和聚酯树脂在杉木中开始固化的温度为 84.2℃;试验所用不饱和聚酯树脂浸渍材的横纹导热系数为 2.79×10-4 cal/(cm·℃·s)。
徐敏[6](2017)在《不饱和聚酯树脂改性速生杨木性能及渗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速生杨树是我国最主要的速生树种之一,具有生长速度快、分布广泛和蓄积量大等特点。因此合理地利用速生杨木是缓解我国木材供需紧张的重要措施。但速生杨木存在很多缺点,如密度小、硬度低,材质松软,力学性能差等。这些缺点都限制了杨木的广泛应用。不饱和聚酯树脂改性剂浸渍改性速生杨木,可以改善杨木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能,并研究真空浸渍过程中改性剂在杨木内渗透模型,以期为杨木/不饱和聚酯树脂改性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以速生杨木为研究对象,以不饱和聚酯树脂为改性剂,研究了浸渍改性处理对杨木增重率、主要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真空浸渍过程中不饱和聚酯树脂在杨木内渗透模型。结果表明:(1)采用真空法浸渍处理杨木,木材的浸渍增重率范围约为14%~48%,固化增重率范围约为5%~32%。随着处理真空度的增大和浸渍时间的延长,杨木木材的增重率增大,且处理真空度远远大于浸渍时间对木材增重率的影响。(2)杨木经过改性后,其湿胀率、干缩率明显降低,吸水率显着降低,杨木的尺寸稳定性得到提高;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显着提高,抗弯强度提高了37.65%~138.22%,抗弯弹性模量提高了 45.34%~130.12%。(3)以质量守恒方程和液体的达西定律为基础,以压力梯度为渗透的主要驱动力,建立了杨木真空浸渍过程中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渗透模型:利用不饱和聚酯树脂在杨木的渗透模型对杨木浸渍量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显示:理论值与实验值的最大误差为7.89%,因此此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真空浸渍过程中不饱和聚酯树脂在杨木内的渗透过程。
范志强[7](2016)在《石材加工废料用于制备蓄光自发光型人造石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研究,确定了利用石材加工废料等作为原料制备树脂型人造石及自发光型人造石的配方及相关技术,并通过粒度分布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力学性能测试、人造石发光强度检测等手段对利用废料制备的人造石及发光型人造石进行性能测试及分析,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经过对石材加工废料成分分析可知,石材加工废料主要成分为CaCO3,可以用于制备树脂型人造石。废料含水率应控制在2.5%以内。废料含水率大于2.5%时,随着含水率增加,使制备的人造石抗折强度下降,并且出现各种质量问题。石材加工废料吸油值大于石英砂吸油值,若不改变树脂量,人造石抗折强度降低,当取代量达到75%时,强度下降近28.3%。(2)采用苯乙烯调节不饱和聚酯黏度,可使粉料能够充分润湿。石材加工废料取代量为75%,掺入0.5%左右苯乙烯改善粉料润湿状态及其在树脂中分散状态;通过掺入苯乙烯调节树脂黏度,可使人造石抗折强度提高14%。三乙醇胺可加速过氧化甲乙酮产生自由基,并改善不饱和聚酯固化性能,使固化物强度提高;采用75%石材加工废料取代石英砂,并用1%左右三乙醇胺对石材加工废料进行表面处理所制备的人造石抗折强度提高了18.2%;三乙醇胺过量会加速树脂固化交联反应,使固化物脆性增大,抗折强度降低。(3)未掺杂石材加工废料时,夜光粉适宜掺量为20%,制备出的发光型人造石性能良好,1min发光强度也接近纯夜光粉1min发光强度;但是过多蓄光自发光材料的加入,会导致人造石力学性能下降,同时夜光粉掺入量增加也并没有明显提升人造石发光强度。(4)夜光粉掺入量为20%时,随着石材加工废料掺量增加,蓄光自发光型人造石发光强度下降明显,石材加工废料取代量为75%时,人造石1min发光强度仅为320mcd/m2。经过分析850目碳酸钙、石材加工废料、石英砂、不饱和聚酯、气相二氧化硅的折射率可以看出,废料折射率明显不同于其他材料,这也就导致了蓄光自发光材料受激发后的发射光线在固化物体系内散射增加,不能很好逸出人造石表面,导致了发光强度下降。(5)夜光粉在水中容易发生水解而失效,可以采用人造石表面胶衣覆盖的方式防止水分渗透,进而保证人造石能长期稳定发光。(6)在夜光粉掺入量为20%时,用石材加工废料取代1250目碳酸钙制备自发光型人造石,石材加工废料适宜取代量为25%,此时人造石加1min发光强度为1040mcd/m2;石材加工废料取代量为25%时,夜光粉适宜掺入量为25%,此时自发光型人造石发光强度较好,其3s发光强度达到了5460mcd/m2,同时抗折强度为22.3Mpa。
杨越飞[8](2015)在《亚麻纤维/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的增强途径与机理》文中研究说明玄武岩纤维(BF)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水性、耐候性以及耐腐蚀性等,广泛应用于建筑、道路交通、桥梁等领域。但BF用于增强植物纤维制备复合材料领域还鲜有见闻,因此,研究这种新型BF与植物纤维混杂制备复合材料具有一定创造性。本文采用不饱和聚酯(UP)作为基体、亚麻纤维、BF作为增强体,利用热压成型工艺分别制备亚麻纤维/UP复合材料和BF/亚麻纤维布增强UP复合材料。本论文通过化学改性、引入无机纤维和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等多种增强途径来提高亚麻纤维/U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首先通过碱液和硅烷偶联剂G-570共同处理亚麻纤维,改性后复合材料的弯曲和拉伸性能提高,但冲击性能下降。其次,引入玄武岩纤维布增强亚麻纤维布/UP复合材料,深入研究了玄武岩纤维含量变化对混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耐候性、吸水性等性能的影响,并对混杂复合材料的老化降解机理进行探讨。采用等离子体对纤维表面改性并分析其对混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利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混杂复合材料的热力学性能、纤维表面基团、成分以及断面形貌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碱溶液浓度(0%~11%)和质量分数2%G-570改性处理后的复合材料,其拉伸和弯曲性能提高,而冲击性能下降。其中碱溶液浓度3%和2%G-570共同处理后复合材料的拉伸和弯曲强度最高,并且比未改性处理的复合材料相比分别提高了 36.7%和48.5%。DMA测试结果表明,碱浓度为3%和G-570为2%的复合材料储存模量最大,改性后复合材料的刚性增强,脆性增大,因此改性后复合材料冲击韧性下降。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与未改性复合材料相比提高了 15.2℃,说明改性后复合材料的热力学性能得到了提高。SEM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复合材料纤维与UP基体结合更好,并且大部分纤维被拔断;而未改性的复合材料中,大部分纤维脱胶,空隙较多。化学键结合机理表明亚麻纤维与UP利用G-570形成的共价键使聚合物的主链增长,支增链加,从而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2)利用“三明治”和层间交错等混杂设计方式进行铺层设计,以玄武岩纤维布和亚麻纤维布增强不饱和聚酯(BF/FF/UP)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并对该混杂复合材料的各项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表层为玄武岩纤维布和芯层为亚麻纤维布增强复合材料的整体力学性能较佳,确定该混杂设计方式来进行制备复合材料。随BF含量的增加,BF/FF/UP的理论密度降低,实际密度增大;同时BF/FF/UP的弯曲性能和冲击韧性也得到增强,其中B3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冲击韧性分别比B1高40.7%、64.5%和39.4%。两种纤维的混杂质量比对水分子的扩散行为影响显着,随BF含量的增加,混杂复合材料的吸水率显着降低并且不符合Fickian扩散。DMA测试结果表明,混杂复合材料的E’随BF含量增加而增大,其中B3的E’比UP提高了 75.5%。E"、Tg、tanδ值和Ea的结果表明,BF含量越高,E"、Tg和Ea会逐渐增大,而tanδ值降低;说明混杂复合材料中表面能与增强体强度和含量有关;同时B3中纤维与基体UP的界面结合比B1和B2更好。SEM结果表明,亚麻纤维与基体的缝隙较大,BF与基体UP的界面结合更好。(3)研究了玄武岩纤维布增强亚麻纤维布/UP复合材料的耐候性,结果表明,随老化时间的增加,B1、B2和B3的弯曲强度和冲击韧性先增大后降低;其中B1、B2和B3的弯曲强度和冲击韧性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相比分别下降了 37.5%、41.9%、43%和33.2%、33.3%、46.8%。由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表层的玄武岩纤维含量对混杂复合材料(BF/FF/UP)老化性能影响并不显着,而紫外照射时间对BF/FF/UP的弯曲强度影响显着。最小显着差数法(LSD)的结果表明600 h对各个时间段都有显着影响,这与方差分析的结果一致。DMA结果表明,随老化时间增加,B3的E’先增加后降低,可能是未完全固化的树脂在紫外光照射下,会继续交联固化同时部分树脂也会发生降解。老化360 h后,BF/FF/UP的tanδ峰值增大,表明纤维与基体UP的界面结合强度下降,可能是由于UP降解导致界面产生裂纹并不断扩展,从而影响混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UP的紫外光降解机理表明,主链产生断裂并有可能产生产生酯基、自由基以及小分子化合物如CO、CO2等。FTIR测试结果表明,老化后混杂复合材料的羰基和酯基减弱以及苯环骨架振动峰消失,UP的特征峰明显减弱;而XPS数据表明O元素相对含量减少,O-C=O和C-O键相对含量增加;以上结果与降解机理分析的结果一致。老化时间对BF/FF/UP的吸水性能影响显着。与未老化混杂复合材料相比,600 h后B1、B2和B3的吸水率分别增加了 39.1%、44.9%和50.3%。可能是基体UP的降解导致界面的破坏,导致亚麻纤维吸水性能提高;纤维表面含有的氢键会进一步加剧亚麻纤维与基体UP的界面破坏,产生更多空隙。通过SEM观察,老化后亚麻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结合较差,基体出现裂纹;亚麻纤维脱胶,空隙较多,说明水分对界面破坏有影响。(4)利用低温氧等离子体分别对玄武岩纤维布和亚麻纤维布进行改性处理,然后制备玄武岩纤维布/亚麻纤维布(BF/FF)、等离子体处理玄武岩纤维布/亚麻纤维布(PBF/FF)、等离子体处理玄武岩纤维和亚麻纤维布(PBF/PFF)和玄武岩纤维布/等离子体处理亚麻纤维布(BF/PFF)四种混杂复合材料。结果表明,氧等离子体对两种纤维处理后,纤维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的刻蚀;利用SEM和XPS分别对氧等离子体处理后的亚麻纤维和玄武岩纤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亚麻纤维表面会产生四种含氧的基团分别为-C-OH、-C-O、-COOH和-COO-,而玄武岩纤维的晶体结构发生变化,产生[SiO4]4-四面体结构、[Si2O5]2-层状结构和[Si2O6]4-链状结构。PBF/FF、PBF/PFF和BF/PFF的弯曲和冲击性能能提高明显,BF/PFF的弯曲强度比未处理的BF/FF要高40.5%,PBF/PFF或BF/PFF的冲击韧性比BF/FF的冲击韧性高116%。表明等离子体能有效的改善纤维与基体的界面,提高了混杂复合材料的弯曲和冲击强度。SEM观察发现,改性后的纤维比未处理的纤维与基体UP界面结合得更好。DMA试验结果表明,混杂复合材料PBF/PFF的E’最高并且比BF/FF的E’高21.3%,说明低温氧等离子处理提高了混杂复合材料的刚性;PBF/FF、PBF/PFF和BF/PFF损耗因子峰值比BF/FF低,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后的纤维与基体界面结合更好,此结果与前面分析的结果一致。
王菲[9](2014)在《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低有机挥发物水性涂料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以其固化温度低,工艺性能优良,电气绝缘性能良好、质轻、价格低等优点而备受关注。本文以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为催化剂,以顺丁烯二酸酐、苯酐、间苯二中酸、新戊二醇、三羟甲基丙烷和二羟甲基丙酸为原料合成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其中醇酸摩尔比为1.05:1。当间苯二甲酸、顺丁烯二酸酐、二羟甲基内酸、三羟甲基丙烷、新戊二醇、苯酐用量分别为原料总量10 wt%,30 wt%,12 wt%,20 wt%,16 wt%,12 wt%时,可合成水溶性较好的不饱和聚酯树脂。以合成的树脂为基体树脂,以BPO为引发剂,中和剂N,N-二甲基乙醇胺和活性稀释剂苯乙烯用量分别为树脂重量的8 wt%和25 wt%,并加入其它助剂,配制漆液。该漆液为淡黄色透明均一液体,其 pH值为7.58,水溶性可以达到无限稀释状态,粘度为34.5 s(23℃,涂4杯),该漆液室温固化表面发粘,在100℃下固化后的漆膜表面光滑,铅笔硬度4 H,附着力等级为1。通过自制桐油酸酐对不饱和聚酯树脂进行改性,并对其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桐油酸酐原料配比为桐油顺酐质量比为17:3,合成工艺为150℃反应2.0 h。桐油酸酐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时,其桐油酸酐用量为不饱和聚酯树脂重量的15 wt%。以改性后的树脂为基体树脂,并以TPO为引发剂,苯乙烯为活性稀释剂,加入其它助剂,配成漆液。该漆液的pH值为8.15,水溶朴无限稀释状态,粘度为34.8 s(23℃,涂4杯),室温凝胶化时间 18 min,该漆液固化后漆膜表面光滑,表干时间 14 min,实干时间17h,铅笔硬度2 H,附着力等级为1。并通过对比改性前后树脂的红外谱图,发现改性后树脂的分子结构中引入了碳碳共轭双键和六元环刚性基团,而且通过对比改性前后树脂的漆膜性能和热失重分析发现,改性后的树脂提高了气干性和耐热性,更适合室温涂覆。
李芳[10](2012)在《香蕉纤维/热固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天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增强塑料领域的一朵奇葩,它具有密度小、价格低、力学性能好、隔音隔热效果好等优点,现在被广泛用于建筑和汽车行业等领域。本课题选用香蕉工艺纤维作为增强材料,不饱和聚酯树脂作为基体,采用热压工艺制备复合材料。香蕉工艺纤维主要采用短切纤维。首先,对香蕉工艺纤维和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相关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香蕉纤维的纵横截面特征与麻纤维比较接近;香蕉纤维内部结构具有典型的纤维素特征;热分解温度为250℃左右;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浸润性较好,浸润角为53°其次,通过对试样的拉伸性能、弯曲性能、界面特征的分析,从细观角度讨论短切纤维含量、长度及不同表面改性处理对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长度为5mm,含量为10%,通过KH-550表面改性处理的香蕉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最好。再次,对成型工艺中压力、温度及时间的最佳工艺参数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其最佳成型工艺条件为成型压力13MPa,成型温度为150℃,成型时间为8min。最后,混杂纤维增强塑料可以取长补短,扩展复合材料的使用范围,从而得到更好的产品效益。利用香蕉工艺纤维和不同含量的丙纶纤维混杂增强不饱和聚酯树脂,并探讨了丙纶纤维与香蕉纤维的比例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丙纶与香蕉纤维比例为30:70时,其混杂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韧性改善效果最好。
二、含水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水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含水不饱和聚酯树脂合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含水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
(1)聚酯成盐法。 |
(2)乳化法。 |
(3)聚酯改性法。 |
2.含水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性能研究 |
(1)含水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性。 |
(2)含水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稳定性。 |
(3)含水不饱和聚酯树脂合成时浇铸体的阻燃性。 |
(4)乳液的固化和贮存稳定性。 |
3.结语 |
(2)树脂锚固剂填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树脂锚固剂概述 |
1.1.1 不饱和聚酯树脂 |
1.1.2 树脂锚固剂的填料 |
1.1.3 树脂锚固剂常用促进剂和引发剂 |
1.1.4 树脂锚固剂应用 |
1.2 树脂锚固剂固化机理 |
1.3 影响树脂锚固剂主要性能的因素 |
1.3.1 树脂锚固剂的主要性能指标 |
1.3.2 影响树脂锚固剂抗压强度、凝胶时间、热稳定性的因素 |
1.4 树脂锚固剂发展展望 |
1.5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1.5.1 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 |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1.6.1 实验流程 |
1.6.2 实验方案 |
2 石粉的化学成分对树脂锚固剂热稳定性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试剂与仪器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填料的滴定分析实验 |
2.3.2 填料的XRF表征定性定量分析 |
2.3.3 石粉相关物理指标检测 |
2.3.4 树脂锚固剂胶泥配制方法 |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树脂锚固剂石粉填料成分分析结果 |
2.4.2 石粉物理指标测试结果 |
2.4.3 在石粉中添加微量无机物后对锚固剂性能影响 |
2.4.4 XPS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粉煤灰替代石灰石粉(细)作树脂锚固剂填料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试剂与仪器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石粉与粉煤灰的物性分析实验 |
3.3.2 粉煤灰的表面改性实验 |
3.3.3 粉煤灰替代细石粉作树脂锚固剂的性能测试实验 |
3.3.4 BET表征分析 |
3.3.5 SEM表征分析 |
3.3.6 热重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石粉与粉煤灰的物性分析 |
3.4.2 粉煤灰的表面改性 |
3.4.3 粉煤灰替代细石粉作树脂锚固剂的性能测试 |
3.4.4 BET表征分析 |
3.4.5 SEM表征分析 |
3.4.6 热重分析 |
3.4.7 KH570改性机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树脂锚固剂性能快速检测方法 |
4.1 前言 |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热稳定性快速检测实验 |
4.3.2 强度快速检测实验 |
4.3.3 SEM表征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热稳定性对比结果 |
4.4.2 强度结果对比分析 |
4.4.3 SEM表征分析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课题结论 |
5.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2016-2017年国内外不饱和聚酯树脂工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市场动态 |
1.1 国内动态 |
1.2 国外动态 |
2 主要原料市场概况 |
2.1 苯乙烯 |
2.2 顺酐 |
2.3 丙二醇 |
2.4 乙二醇 |
3 不饱和聚酯树脂研究及应用进展 |
3.1 力学性能 |
3.2 阻燃性 |
3.3 热性能 |
3.4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回收 |
3.5 其他 |
4 国外新型不饱和聚酯树脂及生物复合材料的开发 |
4.1 新型不饱和聚酯树脂 |
4.2 生物复合材料 |
5 结语 |
(4)含水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部分 |
1.1 原料及仪器 |
1.2 含水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 |
1.3 含水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乳化性和稳定性 |
2.2 含水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性 |
2.3 含水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应用 |
2.3.1 在玻璃纤维增强 (FRP) 中的应用 |
2.3.2 在BMC中的应用 |
2.3.3 在腻子中的应用 |
3 结语 |
(5)不饱和聚酯树脂浸渍杉木性能及固化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速生杉木的改性研究 |
1.2.1 速生杉木的改性需求 |
1.2.2 速生杉木浸渍改性的研究现状 |
1.3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研究进展 |
1.3.1 不饱和聚酯树脂概述 |
1.3.2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性能及应用 |
1.3.3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改性及应用拓展 |
1.3.4 不饱和聚酯树脂与植源生物质材料的复合研究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设想 |
1.4.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不饱和聚酯树脂浸渍材的制备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浸渍条件对单元试件增重率的影响 |
2.2.2 浸渍工艺的评价与筛选 |
2.2.3 浸渍工艺的优化 |
2.2.4 不饱和聚酯树脂对杉木抗弯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3 不饱和聚酯树脂浸渍材的性能及改性机理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不饱和聚酯树脂对速生杉木尺寸稳定性的影响 |
3.2.2 不饱和聚酯树脂对速生杉木硬度的影响 |
3.2.3 不饱和聚酯树脂对速生杉木微观结构的影响 |
3.2.4 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的浸渍改性机理分析 |
3.2.5 基于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的浸渍改性机理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不饱和聚酯树脂在杉木中的固化动力学分析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动力学分析 |
4.2.2 不饱和聚酯树脂在杉木中的固化动力学分析 |
4.2.3 固化动力学参数综合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不饱和聚酯树脂在杉木中固化的反应分析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5.1.3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基于热重红外的固化反应分析 |
5.2.2 基于原位红外的固化反应动力学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不饱和聚酯树脂浸渍材受热过程中的热量传递规律 |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仪器和设备 |
6.1.3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不同环境温度对浸渍材及素材升温过程的影响 |
6.2.2 不饱和聚酯树脂在速生杉木中初始固化温度的确定 |
6.2.3 不饱和聚酯树脂浸渍材导热系数的演绎与推导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本研究创新点 |
7.3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获得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不饱和聚酯树脂改性速生杨木性能及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速生材森林资源概况 |
1.2 速生材改性研究概况 |
1.2.1 速生材浸渍法改性研究现状 |
1.2.2 速生材非浸渍法改性研究现状 |
1.2.3 速生材联合法改性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2 速生杨木改性处理工艺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1.3 实验方法 |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2.1 杨木物理性能试件的增重率 |
2.2.2 杨木力学性能试件的增重率 |
2.3 本章小结 |
3 改性处理对速生杨木性能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1.3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湿胀率 |
3.2.2 干缩率 |
3.2.3 吸水率 |
3.2.4 抗弯强度 |
3.2.5 抗弯弹性模量 |
3.3 本章小结 |
4 杨木真空浸渍过程中渗透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4.1 杨木真空浸渍过程中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浸渍特性 |
4.1.1 木材真空浸渍的渗透过程 |
4.1.2 杨木真空浸渍过程中渗透的驱动力分析 |
4.2 杨木真空浸渍过程中渗透模型的建立 |
4.2.1 几点假设 |
4.2.2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质量守恒方程 |
4.2.3 渗透模型的建立 |
4.3 杨木液体渗透性研究 |
4.3.1 材料与方法 |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杨木真空浸渍过程中木材内部绝对压力与浸渍时间的关系 |
4.4.1 材料与方法 |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 杨木真空浸渍过程中渗透模型的验证 |
4.5.1 材料与方法 |
4.5.2 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创新点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
5.3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7)石材加工废料用于制备蓄光自发光型人造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我国石材产业发展概况 |
1.3 我国石材加工废料资源化利用现状 |
1.4 人造石的分类与研究现状 |
1.5 长余辉发光材料 |
1.5.1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1.5.2 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发光机制 |
1.6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1.6.1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2 课题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表征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测试及表征方法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
2.3.2 人造石抗折强度分析 |
2.3.3 人造石吸水率测定 |
2.3.4 粉料吸油值测定 |
2.3.5 扫描电镜观察 |
2.3.6 耐水性测试 |
第三章 利用石材加工废料制备树脂型人造石 |
3.1 引言 |
3.2 石材加工废料的化学组成 |
3.3 利用石材加工废料制备树脂型人造石 |
3.3.1 废料掺杂树脂型人造石的制备工艺 |
3.3.2 石材加工废料对树脂型人造石性能的影响 |
3.3.3 树脂对人造石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发光型人造石的制备 |
4.1 引言 |
4.2 蓄光自发光型人造石制备方法与性能研究 |
4.2.1 废料掺杂型蓄光自发光人造石制备方法 |
4.2.2 未掺杂废料自发光型人造石的制备与性能检测 |
4.2.3 废料掺杂蓄光自发光型人造石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亚麻纤维/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的增强途径与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混杂复合材料的原料 |
1.2.1 亚麻纤维概述 |
1.2.2 玄武岩纤维概述 |
1.2.3 不饱和聚酯树脂概述 |
1.3 植物纤维表面改性方法 |
1.3.1 物理改性 |
1.3.2 化学改性 |
1.3.3 生物改性处理 |
1.4 混杂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
1.4.1 混杂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
1.4.2 混杂复合材料的动态热机械性能 |
1.4.3 混杂复合材料的吸水性能 |
1.4.4 混杂复合材料的耐候性 |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亚麻纤维/UP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2.4 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亚麻纤维预处理的特性 |
2.3.2 亚麻纤维/U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 |
2.3.3 亚麻纤维/UP复合材料的DMA性能表征 |
2.3.4 亚麻纤维/UP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分析 |
2.3.5 化学键结合机理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玄武岩纤维布增强亚麻纤维布/UP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3.2.3 试验方法 |
3.2.4 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混杂设计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2 混杂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密度的影响 |
3.3.3 混杂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 |
3.3.4 混杂复合材料的吸水性能和吸水动力学 |
3.3.5 混杂复合材料的DMA性能表征 |
3.3.6 混杂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分析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玄武岩纤维布增强亚麻纤维布/UP复合材料的耐候性和降解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2.4 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人工加速老化对混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2 混杂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统计分析 |
4.3.3 人工加速老化对混杂复合材料的DMA性能影响 |
4.3.4 混杂复合材料的降解机理 |
4.3.5 混杂复合材料的表面颜色变化和断面形貌分析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亚麻/玄武岩纤维布增强UP复合材料性能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5.2.3 试验方法 |
5.2.4 性能测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纤维的特性分析 |
5.3.2 氧等离子体改性纤维机理 |
5.3.3 混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 |
5.3.4 混杂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 |
5.3.5 混杂复合材料的DMA性能表征 |
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论文主要结论 |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6.3 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不饱和聚酯树脂及其发展概况 |
1.3 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 |
1.3.1 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简介 |
1.3.2 水溶性不饱和聚酯的制备方法 |
1.3.3 水溶性不饱和聚酯的发展前景 |
1.4 不饱和聚酯树脂气干性的研究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2.2 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及其漆液的制备 |
2.2.1 实验原理 |
2.2.2 水溶性不饱和聚酯及桐油改性树脂的制备 |
2.2.3 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漆液及漆膜的制备 |
2.3 测试方法 |
2.3.1 碘值 |
2.3.2 酸值 |
2.3.3 粘度 |
2.3.4 水溶解性 |
2.3.5 红外光谱 |
2.3.6 热失重分析 |
2.3.7 表干时间 |
2.3.8 铅笔硬度 |
2.3.9 附着力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结果与讨论 |
3.1 原料的选择 |
3.1.1 间苯二甲酸用量的确定 |
3.1.2 二羟甲基丙酸用量的确定 |
3.1.3 顺丁烯二酸酐用量的确定 |
3.2 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合成工艺的确定 |
3.2.1 催化剂加入时间的确定 |
3.2.2 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的确定 |
3.3 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结构表征 |
3.4 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漆配方的确定 |
3.4.1 引发体系的选择 |
3.4.2 活性稀释剂的选择及用量确定 |
3.4.3 中和剂的选择及用量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桐油改性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结果与讨论 |
4.1 桐油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合成工艺的确定 |
4.1.1 桐油加料方式的确定 |
4.1.2 桐油酸酐合成工艺的确定 |
4.1.3 桐油酸酐改性树脂溶剂的确定 |
4.2 桐油酸酐及改性前后树脂的结构表征 |
4.3 桐油/顺酐配比对不饱和聚酯树脂漆液和漆膜性能的影响 |
4.4 桐油酸酐用量对不饱和聚酯树脂漆液和漆膜性能的影响 |
4.5 桐油酸酐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漆配方的确定 |
4.5.1 室温固化引发剂的选择 |
4.5.2 活性稀释剂的选择 |
4.6 两种水性不饱和聚脂树脂及漆性能对比分析 |
4.6.1 树脂指标对比 |
4.6.2 漆液和漆膜性能对比 |
4.6.3 改性前后树脂热失重对比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香蕉纤维/热固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香蕉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1 香蕉纤维性能 |
1.2.2 香蕉纤维提取方法 |
1.2.3 香蕉纤维纺纱 |
1.2.4 香蕉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
1.2.5 香蕉纤维在纺织中的应用 |
1.3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研究现状 |
1.3.1 不饱和聚酯 |
1.3.2 纤维/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香蕉纤维与不饱和聚酯树脂性能的测试与分析 |
2.1 香蕉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
2.1.1 香蕉纤维形态结构的测试与分析 |
2.1.2 香蕉纤维细度的测试与分析 |
2.1.3 香蕉纤维含水率的测试与分析 |
2.1.4 香蕉纤维力学性能的测试与分析 |
2.1.5 香蕉纤维红外光谱测试与分析 |
2.1.6 香蕉纤维热学性能的测试与分析 |
2.2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
2.2.1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调配 |
2.2.2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结构测试与分析 |
2.2.3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热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
2.3 小结 |
第3章 香蕉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
3.1 香蕉纤维/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的工艺流程 |
3.2 香蕉纤维/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仪器 |
3.2.3 改性香蕉纤维及不饱和聚酯树脂胶液的准备方案 |
3.2.4 香蕉工艺纤维的表面改性处理 |
3.2.5 香蕉纤维复合材料试样尺寸设计及力学性能测试 |
3.3 香蕉纤维/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的热压工艺确定 |
3.3.1 成型压力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2 成型温度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3 成型时间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4 最优成型工艺条件的确定 |
3.4 小结 |
第4章 香蕉纤维复合材料细观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 |
4.1 不同纤维长度对香蕉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1 短纤维增强机理 |
4.1.2 短纤维长度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4.2 不同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 不同表面预处理方法对香蕉纤维和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4.3.1 不同表面改性处理对香蕉纤维性能的影响 |
4.3.2 不同表面改性对香蕉纤维/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4.4 纤维排列角度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4.5 香蕉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性能的测试 |
4.5.1 香蕉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密度的测试 |
4.5.2 香蕉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吸水性的测试 |
4.6 小结 |
第5章 丙纶-香蕉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韧性的研究 |
5.1 丙纶性能的测试 |
5.1.1 丙纶纤维的纵横向特征 |
5.1.2 丙纶纤维力学性能的测试 |
5.1.3 丙纶纤维热学性能的测试 |
5.2 不同丙纶含量对香蕉纤维复合材料韧性的影响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谢辞 |
四、含水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含水不饱和聚酯树脂合成方法[J]. 唐小磊,江校,张斐. 当代化工研究, 2021(20)
- [2]树脂锚固剂填料的研究[D]. 陈雷.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3]2016-2017年国内外不饱和聚酯树脂工业进展[J]. 王慧,邹林,刘小峯. 热固性树脂, 2018(03)
- [4]含水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及应用[J]. 王合情,国岛和彦,曹星,宦胜民. 上海涂料, 2017(06)
- [5]不饱和聚酯树脂浸渍杉木性能及固化过程研究[D]. 马青.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6]不饱和聚酯树脂改性速生杨木性能及渗透研究[D]. 徐敏.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7]石材加工废料用于制备蓄光自发光型人造石的研究[D]. 范志强. 贵州大学, 2016(03)
- [8]亚麻纤维/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的增强途径与机理[D]. 杨越飞.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9]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与研究[D]. 王菲.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4(05)
- [10]香蕉纤维/热固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D]. 李芳. 青岛大学,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