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用能力与语文目标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章飞,赵倩,魏洁[1](2021)在《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敏感期的调查与启示》文中指出对400多名骨干教师的调查表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通用能力以及专业理念、专业情感、专业品德的发展敏感期都在教师发展的职前阶段;专业能力的发展敏感期在其职后阶段;职后教师专业发展确实存在平台期,当然,对优秀教师同时也是突破期。为此,可以以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敏感期为指引,开展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建议:职前阶段,应注重教师专业理念、专业情感、专业品德的养成,并注意以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通用能力为载体,发展教师专业能力;职初阶段,应加强教师教学管理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等专业基础能力的研修;职后成熟阶段,特别是职后突破阶段,应注意激发教师的专业情感、提升专业理念、注重教学研究能力等高阶能力的研修。
仲文明,舒超[2](2020)在《译后编辑的能力结构与课程设置——基于国外译后编辑课程的前沿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在考察国外十所高校及两家机构译后编辑课程的基础上,对国外现有的译后编辑教学样态进行分析,从译后编辑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面向教学的译后编辑能力结构,将其划分为:(1)译前文本处理能力;(2)译后文本处理能力;(3)基础通用能力。并以此为依据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块、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对国内译后编辑课程设置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为国内译后编辑课程设置提供新视角。
许营营[3](2020)在《澳大利亚“核心素养”的发展历程及培育路径》文中提出澳大利亚较早关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能力”,积极推动国家课程改革,并完成了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国家课程的顶层系统设计。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及案例研究法对澳大利亚核心素养的发生、发展及其基于课程的培育路径进行研究,旨在理清澳大利亚核心素养的发展脉络及其实施现状,为我国核心素养的发展及改进提供有益启示。本文研究问题有:1.澳大利亚核心素养发展的历史怎样的,是如何落实到国家课程中的;2.核心素养在澳大利亚课程中是如何培育的,其顶层设计以及学校课程中的典型培育路径是怎样的;3.澳大利亚核心素养开发与培育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围绕这三大研究问题,本文研究内容及所得如下:本文运用基于实证的文献研究方法,收集澳大利亚核心素养的发生发展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纵向历史梳理与分析,发现澳大利亚核心素养的遴选与开发缘起于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的需要。自20世纪八十年代起至今,经过工商业团体、研究机构、国家教育部门等的共同努力,澳大利亚核心素养的框架不断调整、内容要素不断完善,由早期的注重“硬技能”,如收集获取、运用信息的能力,转变为日益重视与情感、态度和理解力等相关的“软技能”,并最终扩展为国家课程中个体终身发展所需的一套知识、技能和理解。在核心素养的发展落实层面,澳大利亚不断地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最终将核心素养融入到国家课程及学校课程之中。具体到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核心素养融入国家课程的方式,发现核心素养融入国家课程的模式为整体嵌入型,它与所有学习领域相联结,同时紧密联系跨学科主题与真实世界;本文进一步运用案例研究法,挖掘澳大利亚学校课程中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选取中小学及高中阶段典型的培育案例进行具体呈现与分析,发现在不同学段内其培育方式略有差异,但普遍注重探究性、项目式学习,并注重课程整合,注重联系真实情境与世界等等。最后,对我国同时期核心素养发展现状进行回顾,结合澳大利亚核心素养开发与培育的经验,提出一系列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具体为:进一步厘清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探索核心素养与课程的有效结合方式,以核心素养为指导优化设计学业质量标准,加强核心素养培育与生活实践的关联性,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并开发支持辅助性工具。
季晓文[4](2020)在《通过绘本培养小学低段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绘本语言简短、情节有趣、图画唯美、主旨丰富,所以很受小孩子喜爱。随着绘本图书的畅销,市场上刮起了“绘本热”。“绘本热”掀起了将绘本作为低段小学生阅读书目的浪潮。在此浪潮下,教师教读、家长陪读以及学生自我阅读成为一时风气,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教师在备课前没有考虑清楚此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由此对绘本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上课时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冲淡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偏重思想情感,缺乏阅读技能的传授。学生会出现对图画的关注度强,忽略文字的存在,不会迁移所学技巧,分享交流不充分的问题。家长会出现对绘本作用认识不够以及时间不充裕的问题。因此,对小学低段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分类以及如何更好提高绘本的阅读促进作用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在本研究中,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发现了目前绘本阅读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并且给教师、学生、家长都提出了具体的意见。此外,为了测试绘本是否能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还设置了评价表。本文具体列举了小学低段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要素。包括三个大方面: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情志要素。知识要素包含认识常用汉字、对字词句的理解(词汇量)。能力要素包含基础性阅读能力和学科性阅读能力。基础性阅读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科性阅读能力包括学科通用能力和学科核心能力。学科通用能力包括标点的使用、查阅工具。学科核心能力包括朗读、默读和积累。情志要素包括阅读兴趣、阅读意志、阅读习惯。对于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面分别提出建议。教师教读前要多学习关于绘本的知识;教读时要设置针对阅读能力的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授学生基本的知识。学生独自阅读时,要尝试深度阅读,不浮光掠影;学习快乐并重,巩固所学技巧;善于分享交流,巩固理解的内容。家长陪读时需要注重个性化解读,培养想象力;激发阅读兴趣,训练阅读意志;密切联系教师,合力共促阅读能力;制定亲子阅读计划,帮助积累阅读量。
周淑芬(Jenny Linda Tsjioe)[5](2019)在《《中学华文》在雅加达国际学校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文中指出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资源。教材的好坏既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印尼华文教材的使用情况对印尼华文教学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主要描述雅加达国际学校中学阶段的教材使用现状,主要对使用较广的新加坡《中学华文》在雅加达国际学校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探讨该教材是否满足印尼学习者的需求,是否能提高印尼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是否能培养印尼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同时对印尼中学华文教材编写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对《中学华文》教材本身进行研究,分析了教材的编写理念、特点、课程目标、单元及课文结构体例、课文主题及选材、语言要素编排、技能训练编排、练习内容与形式。第三部分是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通过雅加达4所国际学校90位学生及85位华文教师使用该教材的反馈数据,分析该教材的形式、内容及其在雅加达国际学校的适用性。第四部分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印尼中学华文教材的课程目标、内容、形式等提出建议。最后一部分为论文总结。
欧锦[6](2019)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措施》文中提出技工院校在重视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应注重学生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职业通用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具备的能力。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培养职业通用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技工教育改革的关键时候,语文教师要改变以往传授语文能力为主的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
陈治凤[7](2019)在《中职学校烹饪专业语文课业设计研究 ——以茂名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变为培养与社会企业标准直接对口的人才,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岗位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作为中职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在职业教育推行“工学一体化”改革的情况下,语文教学也要尝试突破。课业设计是“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工具,将课业设计应用到中职语文教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语文课业设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课业设计,不仅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够推进语文课程任务的完成,增长中职生的知识和技能。对于烹饪专业而言,在语文课业的设计上,要充分结合烹饪专业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主体的特点。通过语文课业设计,培养烹饪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烹饪专业学生的语文能力。本文通过对茂名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茂名二职)烹饪专业语文课业现状的调查,根据调查情况对烹饪专业语文课业现状的分析,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自身情况分析当前烹饪专业课业现状的原因。通过调查研究明确茂名二职合作企业各岗位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再结合教育部颁发的中职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与素养将岗位能力中的语文能力进行模块化归类,分析出工作领域的岗位工作内容与能力和语文学习领域的语文能力的对照表,明确语文课业设计的能力目标。再结合学校的教学情况,从设计的思路、策略、原则、体系编排等方面对语文课业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和开发。通过语文课业设计开发,能够改变原来课业形式少,内容枯燥的状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开展本文的研究不仅对烹饪专业的语文课业设计具有借鉴作用,对中职其他专业的语文课业设计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国美[8](2019)在《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教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除了中国以外,新加坡是世界上华人人口所占比重最高的国家(地区)之一,也是海外唯一把汉语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之一、使用中国《汉语拼音方案》并使用汉字简化字的国家。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华文教育,制定并实施了双语教育政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加坡华文教育体系,新加坡所使用的华文教材也具有鲜明的新加坡特色,鉴于此,本论文对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教材展开研究。本论文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缘起与意义、相关概念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的研究基础,该部分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研究基础部分主要包括两部分:首先介绍了新加坡自独立建国之前一直到目前不同时期的双语教育政策以及在此政策引导下的双语教育发展状况,主要分为(1)独立建国前双语教育的探索;(2)建国初期双语政策的确立与实践;(3)双语教育政策的修正与完善;(4)双语教育政策的深入推进。其次,主要是对《新加坡华文课程标准2011》的课程理念及目标、课程特点、课程实施时间安排以及关于教材编写的相关要求进行介绍,作为接下来研究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教材的基础。第三部分是对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教材展开研究,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该部分主要采取数据统计分析法以及文献法,主要包括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教材编写特点的介绍、选文系统、助读系统、练习系统、知识系统以及评价系统的研究等内容。第四部分是基于前面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教材(1)以单元学习重点促进语文能力培养;(2)单元内各课型之间横向联系,单元之间纵向衔接;(3)以读带写,读写结合;(4)与时俱进,贴近生活实际;(5)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呈现知识点等编写特点。
黄娟[9](2018)在《职业通用能力人才培养下语文“口语交际”的必要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通用能力是国际职业教育普遍接受的概念,职业学校口语交际课程历来有诸多论着进行研究,但在职业通用能力背景下对口语交际课程进行研究存在空白。论文首先对职业通用能力和口语交际两大关键词进行阐述和界定,并对职业通用能力培养下语文口语交际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量化分析,最后提出研究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孙莉[10](2018)在《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效考试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反拨效应是经久不衰的考试现象。本文首次尝试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阈,运用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三结合的研究方法,全方位探索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希冀为反拨效应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通过探究反拨效应系统的生成和运行机制,找出提高正面反拨效应的正确对策。全文共13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和文献综述,包括第1章和第2章。第1章是绪论,阐述选题缘由、背景、研究思路、内容、意义、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章是文献综述,首先说明了动态系统理论的背景、基本观点、研究方法、研究原则,以及与复杂科学的关系,并介绍了主要复杂科学学派及其理论,描述了复杂动态系统的特征;然后阐述了语言测试的内涵和属性,梳理了语言测试、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的关系,界定了反拨效应的概念与研究层面,并回顾了反拨效应的主要研究内容、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情况。这部分的工作是整个研究的基础,为研究工作的开展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和构建框架模型,包括第3章和第4章。第3章是基于动态系统理论视阈观察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系统,阐释了反拨效应系统的概念内涵,剖析了反拨效应系统的特征,提炼了研究视角和方法,明确了系统研究主要围绕功能、环境、结构与要素展开,并论述了环境与系统的关系、环境分类和环境特点。第4章是反拨效应系统框架模型的解构与建构,借鉴前人的各项研究成果,站在动态系统理论的新视角,在整体把握系统的基础上解构系统,运用隐喻、特大黑箱、化繁为简、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复杂范式去认识系统,从而构建了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模型。本研究认为反拨效应系统主要由具有执行功能的主集成系统和支持其运行的动力次集成系统组成,另外还有一套以人的需求集结并管理整个系统的控制集成系统。反拨效应系统的主体是人,无论是主集成系统的分析,还是次集成系统的探究,都离不开对主体的洞察。在深入观察主体活动和系统要素关联后,本文又进一步构建了主集成系统模型和次集成系统模型。这部分的工作为下一阶段的着力点提供了指引,同时也拓展了反拨效应的理论研究。第三部分是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以构建的理论框架模型为指导,对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系统展开详细的研究,包括第5章至第10章。第5章翔实地描述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环境,探寻了系统与环境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路径。第6章剖析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并在深入分析系统构成的基础上勾勒了整个系统的单元组成模型。第7章是对主集成系统的解析,从系统主体入手来探究主集成系统,构建了主集成系统的结构模型和关联模型。第8章围绕驱动次集成系统进行分析,即讨论了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决策介主体,绘制了期望模块的要素组成模型,阐述了华文会考的构念和试卷编制,揭示了激活系统的期望驱动力的生成机理。第9章开始进入传动次集成系统的探索,先分析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试运行流程和机制,发现了期望驱动力是系统运行所需的正向动力;再分析了华文会考的质量传动模块,着重阐释了效度和信度两大子模块的动力生成和传动情况,揭示了与主集成系统技术决策评估反馈为节点的反拨网络连接的传送模式。第10章考察语言教育传动模块,分析了华文会考系统、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语言观和教育观,描述了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熵增现象和矛盾力产生过程,指出语言教育模块的动力生成源于会考与教学的不一致,传动方式则是通过与华文教学决策关联的要素集结成的网络向主集成系统传送正向和负向动力。第11章是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风险专论,列出了教育决策产生的直接和间接风险影响力,说明了风险防控力和再生风险影响力的生成逻辑,阐述了边生成、边防控、边传送、边合成风险的复杂传动机制,指出社会权重模块传送的动力对反拨效应系统的运行和演化具有全局性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归纳总结和研究展望,包括第12章和第13章。第12章是对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总结,在归纳概括系统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的动力供应网络模型和运作机制模型,揭示了反拨效应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与主体的意识、决策的制定、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等变量相关,并提出了六条促进华文会考正面反拨效应的具体建议。第13章是结论,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创新点,以及后续研究展望。
二、通用能力与语文目标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用能力与语文目标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敏感期的调查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
二、调查设计与实施 |
1.问卷的编制 |
2.调查的实施 |
三、数据处理与结果 |
1.教师专业知识、职业技能、通用能力的发展敏感期在职前师资养成阶段 |
2.教师专业理念、专业情感、专业品德的发展敏感期在职前师资养成阶段 |
3.专业能力的发展敏感期分散于职后各阶段 |
4.职后突破阶段确是职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关键期 |
四、结论与启示 |
1.对教师职前培养的启示 |
2.对职后培训的启示 |
(2)译后编辑的能力结构与课程设置——基于国外译后编辑课程的前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译后编辑及译后编辑能力 |
2.1 译后编辑的概念 |
2.2 译后编辑能力 |
3 国外译后编辑教学实践 |
3.1 课程概览 |
3.2 已有译后编辑能力研究的教学应用困境 |
4 面向教学的译后编辑能力结构 |
4.1 译前文本处理能力 |
4.2 译后文本处理能力 |
4.3 基础通用能力 |
5 基于能力结构的译后编辑课程设置 |
5.1 译后编辑课程的教学目标 |
5.2 译后编辑课程的教学模块 |
5.3 译后编辑课程的教学模式 |
6 结语 |
(3)澳大利亚“核心素养”的发展历程及培育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核心素养 |
二、学科核心素养 |
第三节 研究现状分析 |
一、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
二、澳大利亚核心素养相关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澳大利亚核心素养框架的开发 |
第一节 澳大利亚核心素养的提出 |
一、澳大利亚国内背景 |
二、全球教育背景 |
第二节 澳大利亚核心素养的开发历程 |
一、核心素养早期概念探索阶段(20 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 |
二、核心素养中期扩展阶段——确定基本要素(20 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 |
三、核心素养成熟与推广阶段(2008 年至今) |
第三节 澳大利亚核心素养框架开发的思考 |
一、核心素养的界定是不断探索、深化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 |
二、核心素养框架的开发既要放眼国际,又要立足本国实际 |
三、核心素养的开发既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又要满足个体发展需要 |
第三章 澳大利亚核心素养发展落实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
第一节 澳大利亚职业相关核心素养在普通教育内的实施 |
一、实施相关的原则与理念 |
二、实施面临的现实困难与挑战 |
第二节 澳大利亚基础教育中核心素养发展落实的实践探索 |
一、澳大利亚国家课程的开发 |
二、澳大利亚国家课程中核心素养的内容及地位 |
第四章 澳大利亚核心素养在课程中的培育路径 |
第一节 澳大利亚国家课程中核心素养的培育 |
一、紧密依托学科课程 |
二、与跨学科主题相联结 |
三、紧密联系工作世界——设置工作教育课程 |
第二节 澳大利亚学校课程中核心素养的培育 |
一、探索有效方式,稳步落实国家统一课程方案 |
二、寻求有利资源,灵活自主进行项目或课程开发 |
第五章 澳大利亚核心素养开发与培育给予我国的启示 |
第一节 当前我国核心素养发展现状 |
第二节 澳大利亚的经验和启示 |
一、进一步厘清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关系 |
二、探索核心素养与课程的有效结合方式 |
三、以核心素养为指导优化设计学业质量标准 |
四、加强核心素养培育与生活实践的关联性 |
五、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并开发支持辅助性工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通过绘本培养小学低段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综述 |
三、创新之处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节 绘本 |
一、绘本的内涵 |
二、绘本的特征 |
第二节 阅读与阅读能力 |
一、阅读 |
二、阅读能力 |
第三节 通过绘本培养的小学低段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
一、知识要素 |
二、能力要素 |
三、情志要素 |
第二章 通过绘本培养小学低段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理论基础和课标依据 |
第一节 通过绘本培养小学低段学生阅读能力的理论基础 |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
二、直观教学理论 |
第二节 通过绘本培养低段学生阅读能力的课标依据 |
一、符合课标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板块的目标与内容 |
二、符合课标第一学段“阅读”板块的目标与内容 |
第三章 小学低段学生绘本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绘本阅读的现状 |
一、小学低段教师教学绘本现状 |
二、小学低段学生绘本阅读现状 |
三、家长陪伴阅读现状 |
第二节 小学低段学生绘本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自读存在的问题 |
二、教师教读存在的问题 |
三、家长陪读出现的问题 |
第四章 通过绘本培养小学低段学生阅读能力的建议 |
第一节 给教师的建议 |
一、选择建议 |
二、授课建议 |
三、评价建议 |
第二节 给学生的建议 |
一、选择建议 |
二、自读建议 |
三、评价建议 |
第三节 给家长的建议 |
一、选择建议 |
二、陪读建议 |
三、评价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中学华文》在雅加达国际学校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现状 |
1.3.2 新加坡及印尼中学华文教材研究现状 |
1.4 雅加达国际学校中学华文课程及教材使用现状 |
1.4.1 课程现状 |
1.4.2 教材使用现状 |
1.4.3 小结 |
2 《中学华文》编排情况分析 |
2.1 教材简介 |
2.1.1 编写理念 |
2.1.2 编写特点 |
2.1.3 课程目标 |
2.2 结构体例分析 |
2.2.1 单元设置结构分析 |
2.2.2 课文结构体例分析 |
2.3 课文主题及选材分析 |
2.3.1 课文主题 |
2.3.2 选材分析 |
2.4 语言要素编排分析 |
2.4.1 语音编排分析 |
2.4.2 词汇编排分析 |
2.4.3 汉字编排分析 |
2.4.4 语法编排分析 |
2.5 技能训练编排分析 |
2.5.1 阅读训练编排分析 |
2.5.2 听说训练编排分析 |
2.5.3 写作训练编排分析 |
2.6 练习内容与形式分析 |
2.6.1 课文练习内容与形式分析 |
2.6.2 作业本练习内容与形式分析 |
2.7 小结 |
3 《中学华文》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
3.1 调查的基本情况 |
3.1.1 调查目标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方法 |
3.1.4 调查内容 |
3.2 面向教师的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
3.2.1 教师对教材的相关认知 |
3.2.2 教师对《中学华文》的整体评价 |
3.2.3 教师对《中学华文》内容的评价 |
3.2.4 教师对《中学华文》结构形式的评价 |
3.2.5 教师使用《中学华文》的适用性分析 |
3.3 面向学生的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
3.3.1 学生对华语学习的态度 |
3.3.2 学生对《中学华文》的整体评价 |
3.3.3 学生对《中学华文》内容的评价 |
3.3.4 学生对《中学华文》结构形式的评价 |
3.3.5 学生使用《中学华文》的适用性分析 |
3.4 对《中学华文》的综合评价 |
3.4.1 《中学华文》的优点 |
3.4.2 《中学华文》的不足之处 |
3.5 小结 |
4 中学华文教材编写的思考与建议 |
4.1 课程目标的思考与建议 |
4.1.1 课程目标明确化 |
4.1.2 课程目标本土化 |
4.2 教材内容方面的思考与建议 |
4.2.1 课文主题的思考与建议 |
4.2.2 语言要素编排的思考与建议 |
4.2.3 技能训练编排的思考与建议 |
4.2.4 练习内容的思考与建议 |
4.3 教材形式方面的思考与建议 |
4.3.1 结构与体例的思考与建议 |
4.3.2 练习形式的思考与建议 |
4.3.3 配套材料的思考与建议 |
4.3.4 整体设计的思考与建议 |
4.4 小结 |
5 结语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之处 |
5.3 论文不足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6)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变教学观念 |
二、改革教学内容 |
1. 基础知识: |
2. 语文能力: |
3. 人文精神: |
三、构建教学模式 |
四、优化教学方案 |
1. 下达项目。 |
2. 明确项目任务。 |
3. 实施项目: |
4. 结果展示。 |
五、完善教学评价方式 |
(7)中职学校烹饪专业语文课业设计研究 ——以茂名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岗位能力的概念 |
二、课业与课业设计 |
第二节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烹饪专业语文课业现状与餐饮企业烹饪岗位语文能力调查分析 |
第一节 烹饪专业语文课业调查情况 |
一、教师访谈调查情况 |
二、学生问卷调查情况 |
第二节 中职学校烹饪专业语文课业现状分析 |
一、课业内容随意,缺少专业特色 |
二、课业形式陈旧,弱化教学效果 |
第三节 影响中职学校烹饪专业语文课业现状的因素分析 |
一、社会因素影响 |
二、学校因素影响 |
三、教师因素影响 |
四、学生因素影响 |
第四节 餐饮企业烹饪岗位语文能力调查分析 |
一、调查情况与岗位能力分析 |
二、烹饪岗位能力中挖掘对语文能力的要求 |
第三章 烹饪专业语文课业设计的思路策略与原则 |
第一节 烹饪专业语文课业设计的思路 |
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
二、以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强化中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
第二节 烹饪专业语文课业设计的策略 |
一、模块化能力要求 |
二、职业化课业内容 |
第三节 语文课业设计的原则 |
一、方式:考虑与专业课的结合 |
二、内容:注意主体性和实用性 |
三、形式:设计灵活多样的课业模式 |
四、实施:注重培养学生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 |
第四章 烹饪专业语文课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
第一节 烹饪专业语文课业各能力模块设计要点研究 |
一、口语表达课业设计 |
二、阅读能力课业设计 |
三、写作能力课业设计 |
第三节 语文课业设计的体系与编排 |
一、课业体系设计的要求 |
二、学年语文课业设计 |
三、单项课业设计的编排要求 |
四、课业编排设计框架结构 |
第三节 烹饪专业语文课业设计案例与说明 |
第四节 烹饪专业语文课业设计的意义 |
一、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增强烹饪职业责任感 |
二、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
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
总结 |
一、突破传统教学观念,构建语文教育特色 |
二、突破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促进语文与专业的融合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职烹饪专业学生语文课业现状的问卷调查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8)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阐述 |
一、中学 |
二、华人、华侨、华族 |
三、华语、华文 |
四、母语 |
五、教材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海外研究现状 |
三、小结 |
第四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数据统计分析法 |
(三) 文本分析法 |
第五节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研究基础 |
第一节 新加坡双语政策发展历程 |
一、独立建国前双语教育的探索(1965年以前) |
二、建国初期双语政策的确立与实践(1965年—1986年) |
三、双语教育政策的修正与完善(1987年-2007年) |
四、双语教育政策的深入推进(2008年至今) |
五、小结 |
第二节 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标准2011》相关内容呈现与分析 |
一、课程理念及目标 |
二、课程特点 |
三、课程实施时间安排 |
四、教材编写 |
第三节 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 教材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系统论 |
二、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二章 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 教材编写特点 |
第一节 以明确的学习重点编排教材内容 |
第二节 “先扶后放”引导学生学习 |
第三节 注重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
第四节 注重促进学习的评价 |
第三章 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 教材选文系统研究 |
第一节 编排方式研究 |
一、以人文主题组合单元 |
二、每一单元明确列出学习重点 |
三、根据语言能力的不同侧重点编排不同课型 |
第二节 选文容量研究 |
一、选文数量研究 |
二、选文篇幅研究 |
第三节 选文作者研究 |
一、选文作者国别分布 |
二、选文作者性别分布 |
三、选文作者时代分布 |
第四节 选文体裁研究 |
一、实用体裁 |
二、文学体裁 |
第五节 选文题材研究 |
第六节 选文系统研究总结 |
一、单元主题鲜明,贴近学生生活 |
二、选文容量适度,便于教学 |
三、外国作品涉及国家较少 |
四、选文时代感强,古代作品较少 |
第四章 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 教材助读系统研究 |
第一节 提示类 |
一、编写说明 |
二、单元提示 |
三、课文提示 |
第二节 注释类 |
第三节 插图类 |
一、课文插图 |
二、课文外其他插图 |
第四节 资料附录类 |
一、知识短文数量分析 |
二、知识短文内容分析 |
三、知识短文在不同课型的数量分布 |
四、不同课型中知识短文的数量 |
第五节 助读系统研究总结 |
第五章 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教材练习系统研究 |
第一节 练习系统的特点 |
一、遵循“先例,后说,再练”的原则 |
二、紧扣单元学习重点 |
第二节 练习数量总体分布 |
一、课后练习、听说练习及综合练习的数量及比重 |
二、课后练习、听说练习及综合练习在每册教材的分布 |
第三节 不同类型练习分析 |
一、练习类型划分及其数量分布 |
二、课后练习 |
三、听说练习 |
四、综合性练习 |
第四节 练习系统研究总结 |
第六章 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教材知识系统研究 |
第一节 相关概念阐述 |
一、语文教材知识系统 |
第二节 知识系统呈现方式 |
一、随文标注 |
二、研讨与练习 |
三、听说天地 |
四、注释 |
五、关于作者 |
六、知识窗 |
七、了望台 |
第三节 知识结构与年级分布 |
一、知识结构 |
二、年级分布 |
第四节 知识类型 |
第五节 知识系统研究总结 |
一、知识点的编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现螺旋式上升 |
二、用程序性知识呈现知识点,条理清晰,操作性强 |
第七章 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教材评价系统研究 |
第一节 相关概念阐述 |
一、评价 |
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
第二节 评价系统组成 |
一、单元自我评价 |
二、专题研习自我评价 |
第三节 评价系统与单元学习重点的对应关系 |
第四节 评价系统研究总结 |
一、由浅入深,符合学情 |
二、与单元学习重点相对应 |
结语 |
一、以单元学习重点促进语文能力的培养 |
二、单元内各课型之间横向联系,单元之间纵向衔接 |
(一) 单元内横向联系 |
(二) 单元之间纵向衔接 |
三、以读带写,读写结合 |
四、与时俱进,贴近生活实际 |
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呈现知识点 |
六、练习设计目标明确,步骤具体 |
七、注重教学与资讯科技的结合 |
八、各子系统有机组合,系统性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选文系统相关表格 |
附录Ⅱ:助读系统相关表格 |
附录Ⅲ:练习系统表格 |
附录Ⅳ:知识系统相关表格 |
附录Ⅴ:总表 |
致谢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
(9)职业通用能力人才培养下语文“口语交际”的必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内涵界定 |
二、在职业通用能力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
三、在通用职业能力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符合如下理论依据 |
(一) 建构主义理论 |
(二) 合作学习理论。 |
(三) 多元评价理论 |
四、在通用职业能力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意义: |
(一) 有助于高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整体提升。 |
(二) 有助于高职语文口语教学的整体提升。 |
(三) 有助于实现高职语文教学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
(10)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选题背景 |
1.2.1 动态系统理论与应用语言学 |
1.2.2 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动态系统理论与语言测试反拨效应 |
2.1 动态系统理论的阐释 |
2.1.1 动态系统理论简介 |
2.1.2 动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
2.1.3 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及原则 |
2.2 动态系统与复杂科学 |
2.2.1 复杂科学的研究及其发展 |
2.2.2 主要复杂科学学派及其相关理论 |
2.2.3 复杂动态系统的特征 |
2.3 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 |
2.3.1 语言测试的内涵和属性 |
2.3.2 语言测试、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 |
2.3.3 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的概念界定 |
2.4 关于反拨效应的研究 |
2.4.1 反拨效应的研究内容 |
2.4.2 反拨效应的理论研究回顾 |
2.4.3 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回顾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的反拨效应系统 |
3.1 反拨效应系统的概念内涵 |
3.2 反拨效应系统的特征 |
3.2.1 反拨效应系统的开放性 |
3.2.2 反拨效应系统的复杂性 |
3.2.3 反拨效应系统的动态性 |
3.2.4 反拨效应系统的非线性 |
3.3 综合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 |
3.4 反拨效应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 |
3.4.1 反拨效应系统的功能 |
3.4.2 反拨效应系统的结构 |
3.4.3 反拨效应系统的功能、结构与环境 |
3.5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 |
3.5.1 反拨效应系统与环境 |
3.5.2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范畴 |
3.5.3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特点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反拨效应系统的研究框架 |
4.1 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 |
4.1.1 反拨效应系统的架构解析 |
4.1.2 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模型 |
4.2 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 |
4.2.1 基于测试使用的横向子集成系统 |
4.2.2 基于决策制定的纵向子集成系统 |
4.2.3 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的框架模型 |
4.3 反拨效应次集成系统 |
4.3.1 反拨效应驱动次子集成系统 |
4.3.2 反拨效应传动次子集成系统 |
4.3.3 反拨效应动力次集成系统的框架模型 |
4.4 反拨效应控制集成系统与系统主体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演化环境 |
5.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社会环境 |
5.1.1 新加坡社会概况 |
5.1.2 新加坡历史背景 |
5.1.3 新加坡的语言生态环境 |
5.1.4 新加坡社会文化特征 |
5.2 新加坡教育概况 |
5.3 新加坡语言测试与语言教育政策沿革 |
5.3.1 英属海峡殖民地时期(1819-1942) |
5.3.2 二战后英属直辖殖民地时期(1946-1958) |
5.3.3 迈向自治与合并时期(1959-1964) |
5.3.4 以生存为导向的建国初期(1965-1978) |
5.3.5 以效率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时期(1979-1996) |
5.3.6 以能力为导向的经济创新时期(1997-2011) |
5.3.7 以价值导向的经济全球化时期(2012-) |
5.4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特征 |
5.5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与组成单元 |
6.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 |
6.1.1 华文会考的特点和用途 |
6.1.2 对测试使用的反拨功能 |
6.1.3 对决策制定的反拨功能 |
6.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组成单元 |
6.2.1 主要组成单元的界定 |
6.2.2 主要组成单元的介绍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 |
7.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的主体 |
7.1.1 华文会考使用与主体分类 |
7.1.2 教育决策类型对主体的影响 |
7.2 主集成系统纵横交错的结构 |
7.3 主集成系统多元复杂的关联 |
7.3.1 以考生前途的社会援助为节点展开的反拨网络 |
7.3.2 以教育决策的评估反馈为节点展开的反拨网络 |
7.3.3 主集成系统的动态关联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驱动次集成系统 |
8.1 华文会考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主体与驱动力 |
8.2 华文会考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期望模块 |
8.3 华文会考的构念及构念理论 |
8.3.1 交际语言能力和任务型测试 |
8.3.2 认知理论与综合性测试 |
8.3.3 华文会考与其他母语会考的一致性 |
8.4 华文会考试卷的编制 |
8.4.1 华文会考试卷的格式 |
8.4.2 华文会考试卷一:写作 |
8.4.3 华文会考试卷二:语文理解与运用 |
8.4.4 华文会考试卷三:口试/听力理解 |
8.4.5 华文会考试卷的编制期望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一) |
9.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试运行 |
9.1.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试运行的流程 |
9.1.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试运行的机制 |
9.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测试质量传动模块的构成 |
9.2.1 华文会考质量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
9.2.2 华文会考质量传动模块的主体 |
9.3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效度因素 |
9.3.1 基于华文会考形式和试卷内容的效度分析 |
9.3.2 基于华文会考等级分数结果的效度分析 |
9.4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信度因素 |
9.4.1 施测因素 |
9.4.2 考生因素 |
9.4.3 内容因素 |
9.4.4 评分因素 |
9.5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动力传送机制 |
9.6 本章小结 |
第10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二) |
10.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构成 |
10.1.1 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
10.1.2 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主体 |
10.2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语言教育观 |
10.2.1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语言观 |
10.2.2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教育观 |
10.3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语言教育观 |
10.3.1 基于语言观的熵增现象 |
10.3.2 基于教育观的熵增现象 |
10.4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与语言教育模块的传动情况 |
10.4.1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传动结构和动力类型 |
10.4.2 利益矛盾传动力 |
10.4.3 意图矛盾传动力 |
10.4.4 客观矛盾传动力 |
10.4.5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传动过程 |
10.5 语言教育模块的动力传送机制 |
10.6 本章小结 |
第11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三) |
11.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构成 |
11.1.1 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
11.1.2 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主体 |
11.2 教育决策风险传动子模块 |
11.2.1 教育决策主体与风险影响力的生成 |
11.2.2 教育决策的风险影响力类型和传动情况 |
11.3 华文会考风险防控传动子模块 |
11.3.1 华文会考风险的特点 |
11.3.2 华文会考风险的担当主体 |
11.3.3 风险防控力和再生风险影响力的生成 |
11.4 社会权重模块风险传动情况 |
11.4.1 学校风险共同体及其风险传动情况 |
11.4.2 家庭风险共同体及其风险传动情况 |
11.5 社会权重模块的风险传动机制 |
11.6 本章小结 |
第12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研究总结 |
12.1 关于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运作机制 |
12.2 关于如何促进华文会考正面反拨效应的建议 |
第13章 结论 |
13.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13.2 主要创新点 |
13.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通用能力与语文目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敏感期的调查与启示[J]. 章飞,赵倩,魏洁.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01)
- [2]译后编辑的能力结构与课程设置——基于国外译后编辑课程的前沿分析[J]. 仲文明,舒超. 外语电化教学, 2020(06)
- [3]澳大利亚“核心素养”的发展历程及培育路径[D]. 许营营.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4]通过绘本培养小学低段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研究[D]. 季晓文. 扬州大学, 2020(02)
- [5]《中学华文》在雅加达国际学校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D]. 周淑芬(Jenny Linda Tsjioe).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措施[J]. 欧锦. 就业与保障, 2019(21)
- [7]中职学校烹饪专业语文课业设计研究 ——以茂名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为例[D]. 陈治凤.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8]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教材研究[D]. 李国美.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9]职业通用能力人才培养下语文“口语交际”的必要性研究[J]. 黄娟. 劳动保障世界, 2018(32)
- [10]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D]. 孙莉.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