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和选择ASP(论文文献综述)
许昱菲[1](2021)在《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现状与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对遏制细菌耐药进展、促进患者用药安全起着积极作用。发达国家已将临床护士纳入其抗菌药物管理多学科工作组中,近年来,护士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但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本研究以太原市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了解其对于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参与意愿及实践现状,探讨护士对已知的抗菌药物管理角色及工作内容的认同程度。研究制定相应干预策略并验证其效果,确定今后改进方向,以期进一步明确护士抗菌药物管理中的角色职责,并为抗菌药物管理组成员完善我国抗菌药物管理多学科协作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1)问卷编制:依托知信行理论,采用文献回顾、德尔菲法等形成《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226名护士进行预调查,对待验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后,形成正式问卷。(2)量性研究:2020年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太原市3所设置有抗菌药物管理组的三级综合医院普外科、呼吸科等共463位护士进行调查,使用自制问卷了解其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现有知识、参与意愿及行为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3)质性研究:对某三级甲等医院10个临床科室的16名临床护士进行半结构访谈,了解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面临的障碍,获取护士的培训需求为后期培训方案构建提供依据。(4)确定干预方案: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合前期质性访谈结果,初步形成护士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培训方案。培训方案确定后,组织临床药学、医院感染管理等方向专家对培训方案的授课内容、课时设置、培训目标进行论证评价,依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直至方案得到专家组一致认可。(5)类实验干预:选取太原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普外科31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自行设计的知识培训方案进行教育干预。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式,以一般资料表、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作为测评工具评价培训的效果。结果:(1)问卷编制结果:(1)专家咨询结果:两轮专家咨询回收率分别为88%和100%,表明专家积极程度较高。专家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6和0.88,变异系数波动于0.00~0.59、0.09~0.25。(2)信效度检验结果: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最终涵盖3个维度,总条目41条。本问卷在探索性因子分析后提取了5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72.058%。验证性因子得出:c2/df=2.883,RMSEA=0.093,GFI=0.649。该问卷总体内容效度(S-CVI)为0.90,各条目内容效度(I-CVI)为0.80~1.00。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64,问卷整体的分半信度为0.783。(2)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抗菌药物管理知识平均得分为(56.24±9.79)分,维度得分率为75.00%;态度得分为(57.94±8.81)分,维度得分率为82.80%;行为得分为(50.44±7.51),维度得分率为84.0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知信行各维度得分的共同影响因素为接受培训的次数。影响护士参与AMS知识得分的因素还有:是否知晓本院设有ASP,态度得分的影响因素为有无接受培训的需求,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还包括是否带任带教工作。(3)质性研究结果:提炼出4个主题:(1)护士在医院抗菌药物管理中角色边缘,但现有临床职责与部分AMS角色相符;(2)护士不愿接受超出现有职责范畴的AMS角色及工作内容;(3)护士参与AMS面临诸多障碍因素:缺乏抗生素使用知识与知识遗忘;因缺乏政策引导、挑战传统观念导致参与动力不足;缺乏信息系统以及组织支持;(4)护士有参与意愿的动力因素:维护患者安全的责任感与提升工作效率的实际需求。(4)通过文献分析、前期调查结果初步形成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培训方案草案,经过多学科专家对培训方案进行现场论证后,最终形成促进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培训方案。应用自身前后对照类试验研究方法,在某三级医院的普通外科胃肠病区利用该培训方案进行教育干预。干预5周后护士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知识、态度、行为各维度得分较干预前均有显着提高(P<0.05)。结论:(1)《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评估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识水平、态度与行为的工具。(2)通过对太原市3所三甲综合医院的临床护士的调查,临床护士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细菌耐药防控等知识不足,但护士参与AMS的意愿较积极,自评的抗生素使用相关护理行为较好。(3)护士对超出当前工作范畴的部分AMS项目态度较为消极,部分美国ANA白皮书中定义的护士在AMS中的工作内容,在我国护士群体中直接推广难度较大,但制定与实施适合我国国情及护理行业现状的护士AMS工作内容应尽早提上日程。(4)本研究基于知信行理论为护士设置系统化抗菌药物继续教育课程,能够提高临床护士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水平,提升其参与AMS的意愿,促使护士注重更规范的护理行为,优化抗生素使用过程。
罗世杰[2](2021)在《铁路局备品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来源于本人在工作单位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作业环境及作业模式,通过对工作经验的归结所得出的一系列对现有的作业环境及作业模式进行系统管理的优化。铁路作业中备品备件是关系到铁路维护乃至运输安全的重要器具,由于备品备件在生产作业中性能的降低或是遗落在作业地点,所引发的故障处理延时甚至是威胁行车安全的潜在危险因素,因此铁路部门对备品备件的维护管理都非常重视。铁路作业备品备件管理系统是现代企业信息化的重要部分,本文以动车组备品备件管理为需求背景,设计一个总体框架采用了B/S架构模式,基于Windows 7操作系统,以.NET框架为开发平台,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15。整个系统包括四大模块,分别系统管理功能模块、备品备件的库存管理功能模块、备品备件的信息管理功能模块、备品备件的信息处理功能模块。系统主要功能有:(1)备品备件的出入库管理及设备基础信息新增、修改、删除功能。(2)备品备件的统计、盘点、查询管理。(3)备品备件的库存管理,此功能可以通过设置一个阈值,来保证存款能够一直高于警戒线,当库存不足时,系统会弹出提示,某种备品备件不足需要补充。(4)备品备件的报表生成,可以通过报表分析备品备件的使用情况。(5)系统管理,可以对用户进行权限管理及操作日志查询,避免误操作带来的数据变化。这样对备品备件进行管理,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备品备件的性能质量,作业结束后工具的归还,确保工具数量、编号跟工具清单上一致,防止工具遗忘在铁轨上及其他作业地点,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王泉[3](2021)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1B和SHP2变构调节机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蛋白质酪氨酸的可逆磷酸化是真核生物调节多种生理活动的重要手段。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s)超家族可以与蛋白酪氨酸激酶(PTKs)超家族协同作用,共同维持细胞内酪氨酸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的生理平衡。虽然科学家们很早就开始研究PTPs的调控机制,但是单纯利用实验手段来研究PTPs的调节机制仍然存着较大的局限性,科学家们很难得到生理状态下PTPs的动态结构。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模拟算法的高速发展,分子动力学模拟已经成为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手段。分子动力学模拟不仅可以研究蛋白质构象的动态变化,还可以得到伴随蛋白质构象变化的能量信息。PTP1B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目前已经成为研究其他蛋白酪氨酸酶的重要参照酶。SHP2则是PTPs超家族中的一个特殊成员,拥有独特的SH2蛋白域和自抑制机制。PTP1B和SHP2是PTPs家族中极有代表性的两个成员,探究PTP1B和SHP2的变构调节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PTPs超家族的变构调节机制,为变构抑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对蛋白酪酸磷酸酶PTP1B和SHP2的变构调节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变构调节机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是治疗Ⅱ型糖尿病和肥胖的理想靶点。自从PTP1B在1988年被发现以来,科学家们在寻找其抑制剂的研究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是直到现在,PTP1B抑制剂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仍然十分有限。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MD)的方法来研究PTP1B与竞争性抑制剂(TCS401)和变构抑制剂(香豆酮化合物)的结合机制,并研究催化位点和变构位点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催化位点和变构位点之间可以通过一条氢键网络(THR177-TYR152-ASN193-GLU297)相互作用。这条氢键网络是维持WPD loop开放或关闭的重要因素,并且可以在催化位点和变构位点之间传递结构变化信号。ASN193是重要的枢纽残基,它可以连接关键的Loop L11和螺旋α7。此外双解离状态的TCS401比其它解离状态有着更强的PTP1B亲和力。我们的研究揭示了PTP1B潜在的变构调节机制,为PTP1B变构抑制剂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2.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变构机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SHP2(由PTPN11编码)是一种变构磷酸酶,在细胞信号传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上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和免疫受体酪氨酸转换基序(ITSM)上的酪氨酸被磷酸化后,可以与SHP2结合并引发T细胞失活。尽管SHP2-PD-1相互作用对调节免疫进程十分重要,但是SHP2与PD-1的结合模式以及变构机制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来研究SHP2和PD-1的结合细节,探究SHP2的变构调节机制。结果表明,ITIM会优先选择与N-SH2蛋白域结合,而ITSM对N-SH2和C-SH2蛋白域没有选择性。只有当ITIM与N-SH2蛋白域结合,ITSM与C-SH2蛋白域结合时,SHP2才会被完全激活。ITIM和ITSM的结合会通过改变SHP2的运动模式来变构激活SHP2,从而开启下游的信号通路。3.不同EPIYA多肽变构激活SHP2机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CagA蛋白是幽门螺旋杆菌的主要毒力因子。CagA蛋白根据其含有EPIYAC还是EPIYA-D多肽可以在地理上分为东亚型CagA(EPIYA-D)和西方型CagA(EPIYA-C),东亚型CagA的致病性(胃癌)要强于西方型CagA。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来探究SHP2与不同EPIYA片段的结合细节,并探究它们对SHP2的变构激活机制。我们的研究表明EPIYA-D与SH2蛋白域(无论是N-SH2还是C-SH2蛋白域)的结合能力要强于EPIYA-C。此外,单独的EPIYAD结合到SHP2的N-SH2蛋白域上会导致关键螺旋B发生偏转,偏转的螺旋B会进一步挤压N-SH2和PTP蛋白域的接触面,打破SHP2自抑制口袋。然而单独的EPIYA-C结合到SHP2的N-SH2蛋白域上只会破坏螺旋B的二级结构,无法破坏自抑制口袋。但是当两个串联的EPIYA-C多肽同时结合到N-SH2和CSH2蛋白域上时,不仅可以增加EPIYA-C与N-SH2蛋白域的结合能力,还会保护螺旋B的二级结构,变构激活SHP2。我们的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们更好的了解由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导致的胃癌的致病机制。PTP1B和SHP2既是PTPs超家族中极有代表性的两个成员,又是治疗糖尿病和肿瘤的有效靶点。但是由于它们催化位点的特殊性,其竞争性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面临着许多困难。随着结构生物学的发展,开发PTP1B和SHP2的变构抑制剂已经成为治疗糖尿病和癌症的新方向。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来解释PTP1B和SHP2的变构调节机制,为PTP1B和SHP2变构抑制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陈静[4](2021)在《基于云服务的露井联采矿水资源高效利用动态跟踪评价系统研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由于互联网飞快地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逐渐在各个领域的普及,开发人员研发的电脑应用软件也渐渐的成熟,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致力于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便利性。因此将Internet、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引入到煤矿行业信息化建设中,有助于提高其信息化水平,促进矿区的非常规水资源高效利用,缓解水资源压力,为其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建设绿色智慧矿山。本文选择以安家岭、安太堡露井联采矿区为研究对象,以矿井水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为研究背景,以满足矿井水高效利用和多用户跨平台操作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基本概况的了解,利用云存储、B/S以及ASP.NET这些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为系统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选取环境、经济、技术、资源以及社会五个维度的19个指标建立基于生命周期可持续理论的水资源动态评价模型。对系统开发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结合系统的实际功能需求选择了基于云服务技术的B/S三层结构体系,且进一步确定了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有水资源信息管理模块、水资源统计分析模块、动态评价管理模块、系统管理与维护模块,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又联合。同时,通过对系统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的分析,得到实体联系E-R图,据此设计了数据库。最后,系统以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和SQL SERVER 2014的作为开发平台,完成了基于云服务的露井联采矿水资源高效利用动态跟踪评价系统的研发,提供了关键技术代码以及展示了部分功能界面。该系统的基本功能通过测试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整体达到了系统的初期目标,有效的推动了矿区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张威[5](2021)在《基于物联网的BSD-PS仪器远程维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新型工业的不断发展,在各行各业中科学仪器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因设备故障造成的停工停产,质量下降等问题也被不断放大,如何对科学仪器进行有效的维护和管理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BSD-PS仪器是一款贝士德科技仪器有限公司的检测物理吸附能力的科学仪器,又由于本人在该公司工作,考虑到对仪器的熟悉程度和数据获取难度,因此,最终决定本课题基于BSD-PS仪器来进行展开。把物联网和云服务技术相结合并应用在科学检测仪器行业中,是本课题最主要的一个创新。首先,通过对设备的相关功能和结构进行了解和学习,统计常见故障发生的部位与概率,咨询相关专业人员等方式,不仅对设备的可检测模块进行了分类,还给出了各检测模块的检测方法和所需记录数据,并搭建了相应的初步健康分析模型。然后,又通过对业务需求和用户需求的分析,以及非功能性需求分析,设计了自上而下依次为展示层、业务层、数据层、信息层、采集层和感知层的整体系统框架。并在了解尝试了各种相关计算机技术后,最终用ASP.Net Core和C#技术开发客户端逻辑部分,用Bootstrap来优化客户端显示部分,用SQL Server 2008关系数据库和Entity Framework来开发数据存储部分,用阿里云物联网服务来完成服务端部分。最后,把开发系统部署到云服务端并通过了各项测试,完成了该系统。通过使用该系统,一方面,用户可以更好的统筹管理设备,另一方面,用户可以更加高效准确的了解仪器的健康状态,不用做定期的检查工作,也很少会出现等仪器瘫痪后才发现的问题,提升了科学仪器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故障成本。
邓增钰[6](2021)在《标准作业指导书制作与管理系统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持续应用,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不断适应多变的社会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制造型企业慢慢从以量取胜向着以质取胜发展。质量意识的不断提升,使得越来越多的制造型企业开始注重生产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标准作业指导书由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标准作业指导书在规范作业程序的同时,自身的制作流程却没有实现标准化作业,这是因为许多企业重点着力于生产线的优化改善,对生产前标准作业指导书的制作不够重视,再加上没有专门的制作软件,这项工作在执行上显得较为混乱,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针对A公司标准作业指导书从文件制作到产线应用整个作业流程进行研究,以标准作业指导书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工业工程相关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现场考察和提问技术,发现在标准作业指导书制作、发行和管理等作业程序中,存在制作操作繁琐、过分依赖经验办法,文件体积大、分享不便、发行缓慢,管理任务繁重但管理功能羸弱等问题,然后通过因果图分析原因所在,并结合需求分析确定改善思路:(1)利用ASP技术设计开发标准作业指导书制作与管理系统,在Web端重构标准作业指导书制作、发行和管理等功能,同时结合ECRS原则对具体操作步骤进行取消、合并、重排、简化,最终降低了各项工作的操作难度,简化了制作流程,提高了发行效率,减轻了管理负担并增强了管理能力;(2)利用标准作业指导书制作与管理系统,统一各项作业操作平台,实现各项功能流畅衔接,利用网络链接替代文件传输,利用弹窗提示约束各项操作,促进整体作业流程规范、高效且合理;(3)利用数据分析为文件制作和作业部署提供信息支持,以降低作业人员对经验办法的依赖程度。通过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挖掘技术对作业流程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挖掘有效信息,为生产决策和工作安排提供依据。根据改善思路,提出并实施相应的改善方案,最终完成了标准作业指导书制作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解决了标准作业指导书制作、发行和管理等作业程序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改善前后的作业情况可知,改善后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均明显提升。
李继祥[7](2021)在《气溶胶反馈对边界层次级环流和垂直交换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球大气系统的能量几乎完全来自太阳辐射,气溶胶对大气辐射有散射和吸收作用。因此,由人类活动导致气溶胶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气系统的辐射收支和能量平衡,进而对天气或气候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重污染地区。然而,天气或气候系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种不同过程相互牵连,而且还存在着反馈机制。为了分析气溶胶反馈的影响,在考虑气溶胶对大气辐射影响的物理基础上,对其相关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本文选择包括2014年APEC超常规减排期间的我国重污染地区(京津冀地区)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反馈”和“无反馈”配置运行的WRF-Chem模型模拟结果相互比较,发现反馈使污染物如O3、PM2.5和SO2浓度升高,近地面气象因子如温度、向下短波辐射、边界层高度和风速均变小,风向向左偏转,使得地面气压变大。反馈影响大小主要与气溶胶浓度相关,气溶胶浓度越高反馈影响越强。同时也和太阳辐射的强弱有关,辐射越强则反馈影响越强,但其影响相对弱于气溶胶影响。反馈对污染物和气象因子的影响特征不同,污染物主要受气溶胶浓度的影响,影响范围主要是局地的。而气象因子在受气溶胶浓度影响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与大气的平流特征相关,同时也与气象因子本身的特征及大气背景有关,所以受影响的区域更大,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更快。大气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相互关联,且受大气相关规律的制约,当一些因子发生变化后,其它因子或者相关的大气过程也会受到影响。为此,在讨论反馈对气象因子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气溶胶反馈对次级环流的影响。次级环流对边界层中的动量、空气温度、湿度和PM2.5等在大气边界层与自由大气之间的垂直交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空气污染物的垂直混合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边界层和自由大气之间空气污染物垂直交换一直是污染物从边界层转移的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存在山坡地形强迫影响的情况下,针对严重、平均以及轻度PM2.5污染的不同情景,研究了次级环流演变及其对边界层中PM2.5等浓度变化的影响,并研究了气溶胶反馈对北京以及其周边地区次级环流变化的影响,识别了反馈相关次级环流。结果显示,次级环流的存在,使边界层内的污染物更容易传到边界层以上的自由大气,使得水平大气传输和扩散能力减弱,有利于重污染的形成。气溶胶反馈使得边界层中的风速降低并加强了次级环流。气溶胶反馈的影响,不仅使得在重污染情形下次级环流加强,而且在全部模拟时段的平均状态下也加强。边界层中次级环流的加强,有利于边界层内物质向上输送到自由大气。这些结果有助于了解气溶胶反馈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次级环流及大气污染物等物质的边界层垂直交换,对更全面更准确评估污染物对大气反馈影响提供新的科学认识。
宋欠欠[8](2021)在《第一部分:多区域全外显子组测序揭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中KLF4体细胞突变在低级别区域内富集 第二部分:肿瘤游离DNA的突变和甲基化共检测方法研究及在肝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s)是一种非浸润性囊肿性胰腺肿瘤,根据肿瘤上皮形态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低级别IPMNs异型性及恶性转化风险均很低,而高级别IPMNs不但异型性高,而且发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更高。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同一 IPMN患者低级别和高级别不同组织区域的基因突变,探讨肿瘤进展的分子变异模式。内容:本课题对17例非浸润性IPMNs的低级别区域和高级别区域进行多区域全外显子组测序,共检测了 76个区域,包括49个低级别区域和27个高级别区域。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得到这些样本的体细胞SNV、InDel突变和CNV变异信息,发现了 IPMNs的驱动基因——KLF4。同时,比较IPMN不同区域变异模式,并对每例样本建立系统发生树,探索IPMNs进化过程。最后在一组包含63例IPMNs囊液样本的独立队列的中验证了新驱动基因KLF4的突变模式。结果:我们的多区域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鉴别出IPMNs全新的驱动基因KLF4,该驱动基因尚未被报道过。在纳入分析的17例IPMNs样本中,有超过50%的样本有该基因的热点突变,并且KLF4突变更倾向于富集在低等级IPMNs中。同时,我们重建了每例样本的系统发生关系,分析IPMN的发展进化轨迹,并证明了这些病变的遗传异质性。在独立的IPMN囊液样本队列中也检测到相同的KLF4热点突变,并且也是在低级别IPMNs中的突变率更高。结论:KLF4热点突变在IPMN患者中具有较高的突变率,并且在低级别IPMN患者中富集,表明低级别和高级别区域具有不同的分子特征。系统进化分析表明IPMN拥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背景:基于细胞游离DNA(Cell Free DNA,cfDNA)的肿瘤无创检测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尤其是基因突变和甲基化检测方面。但是,通常情况下cfDNA的使用范围受到很多限制,主要因为一次取样所获得的cfDNA量极少,在大多数情况下仅能满足一种检测的需要,很难有足够的cfDNA满足同时进行多种变异的检测。因此,我们创建了一个新的技术,称为Mutation Capsule(MC),实现了使用一份cfDNA同时进行突变和甲基化等多种检测。方法:使用甲基化敏感的限制性内切酶对cfDNA进行酶切处理,我们将甲基化状态转化成高通量测序可检测到的形式。把突变和甲基化状态一起保存的同时,在同一个全基因组文库中扩增,然后可用于突变和甲基化联合检测。我们搜集了 85例HCC和100例nonHCC患者的样本,探索了该技术在肝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该技术可以同时检测频率低至0.02%的突变和0.25%的甲基化变异。此外,与直接检测cfDNA样本相比,在保证较高灵敏度的前提下,使用10%的MC文库就足以同时检测基因突变和甲基化变异。而且这一特点,加上特殊的扩增子设计,使得cfDNA分子到测序文库的转换效率更高,可以检测到更多的原始cfDNA分子。HCC患者cfDNA样本的基因突变和甲基化呈现互补模式,与只检测一种类型的生物标志物相比,同时检测两种类型的生物标志物可以覆盖更多的HCC病例。结论:MC技术可以使用同一份cfDNA样本同时用于多种检测,允许突变和甲基化共检测。这个技术的多重检测特点,使得低cfDNA产量的样本的检测更加灵敏。
曾亚凯[9](2021)在《小水电站群远程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水力发电在我国具有很长的历史,是我国主要的电力获取方式之一,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自动化信息技术和云平台技术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在各个方面,这些技术的广泛运用引出本文小水电站群的远程监测系统把信息自动化技术和云平台技术引入水电站管理当中的思路,通过采用这种方式减少水电站值守人员,增加水电站的生产效能和安全性。本文的核心研究目标是基于现有的小水电站传感器监测系统,研究一种基于云平台的小水电站群的远程监测系统,以四川某水电公司旗下小水电站群为模型建立远程监测系统,并设计并实现云平台远程监测数据通过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本文首先对水电站远程检测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大量调研,确定本文系统的研究方向,再对目前存在的几种软件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进行介绍,并在介绍及基础上对比分析了ASP.NET技术与ASP技术、B/S网络架构与C/S网络架构、C#面对对象编程语言其他编程语言、My SQL数据库技术与其他数据库技术的优劣势。并最终决定采用ASP.NET技术、B/S网络架构和My SQL数据库技术以及C#面对对象编程语言对本文系统进行设计和实现。对系统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分析论证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经济可行性;二、技术可行性。然后根据水电站日常运行业务流程,对小水电站群的远程监测系统的用户需求和方案可行性做出了一个完整的需求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得出小水电站群的远程监测系统的总体目标,确定并完成设计目标。在需求分析结果与要采取的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对小水电站群的远程监测系统的整体设计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方案,首先基于华为云完成云平台的搭建,再采用My SQL数据库技术完成系统数据库设计,然后对系统的功能进行分模块分析设计,分别提出了用户登录模块、水电站地理位置显示模块、各水电站主接线图及运行状态监测模块、实时数据监测模块、生产情况展示模块的设计路线。再在此基础上对各个模块的设计完成了具体实现方案。最后分别采用黑盒测试方法和白盒测试方法对小水电站群的远程监测系统进行了功能和性能测试。
何涛[10](2021)在《基于AUTOSAR规范的E2E通信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汽车与通信、信息等多领域的跨界融合迎来了汽车行业的智能网联化时代。智能联网的加入不仅提高了驾驶员的驾驶体验感,减缓了驾驶员的驾驶疲劳,同时也降低了汽车事故的发生。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ECU被攻击时,则可能面临部分ECU失控影响驾乘人员安全,或在停车时被控制解锁造成车主财物损失等诸多问题。目前,引导汽车电子软件发展的AUTOSAR组织通过E2E(ECU to ECU)通信防护的方法来解决ECU所面临的网络通信威胁,进而确保汽车可以安全正常使用。本文以E2E通信策略为研究对象,用AUTOSAR规范作为理论依据,通过Linux嵌入式进行ECU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对E2E的通信安全进行研究,以期为实现ECU安全防护确保汽车通信安全。具体研究及成果如下:1、从AUTOSAR架构进行研究,对其模块化开发、模块化集成、模块化功能进行了分析,理解模块化思路去研究嵌入式开发。明确了其E2E通信安全策略的流程及Linux嵌入式方式开发的可行性。2、对嵌入式系统TOPPERS进行分析目标嵌入式系统TOPPERS/ASP3内核的功能规范,了解并分析该目标嵌入式内核的基本功能和AUTOSAR OS的区别。明确了内核和AUTOSAR OS的联系及如何进行相应的开发方式。3、根据AUTOSAR OS规范进行模块函数化设计对应的系统功能,并在硬件上集成运用,通过在硬件上的嵌入式系统加入对应的E2E通信中间件,并对相应的抽象接口进行配置设计,使之功能可以满足进行E2E通信的安全标准。实现了本设计的最终目的,在嵌入式中完善了其E2E功能,并可进行E2E策略的运行。4、通过在CANoe仿真环境中搭建虚拟模拟环境,进行节点的网络测试来验证实验成果所设计的ECU能够达到ECU之间通信的安全防护。以期为当研究者在没有足够的软件设备的情况下去开发ECU并实现其通信安全功能保证汽车安全时,可以选择通过Linux嵌入式的方法去开发实现其安全防御功能,从而为后续在通信安全的开发方式提供参考。
二、了解和选择ASP(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了解和选择ASP(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现状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1.1 抗菌药物管理(AMS)产生背景 |
1.2 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角色定位 |
1.3 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工作内容及意义 |
2.国内外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研究现状 |
2.1 国外护士参与AMS的研究进展 |
2.2 护士参与AMS的国内研究进展 |
2.3 护士参与AMS的教育干预现状 |
3.研究目的与意义 |
4.相关理论及操作性定义 |
4.1 知信行模式 |
4.2 抗菌药物管理 |
4.3 抗菌药物管理项目 |
4.4 静脉转口服治疗 |
4.5 抗菌药物暂停 |
5.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信行现状调查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角色认知的质性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2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及主题提炼 |
3.访谈结果 |
4 讨论 |
5.小结 |
第四部分 线上线下结合培训对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的影响 |
1.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培训方案构建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点 |
3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实施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铁路局备品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备品备件系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备品备件管理系统的技术综述 |
2.1 系统实现的相关理论 |
2.1.1 备品备件管理的分类及定义 |
2.1.2 备品备件管理目标 |
2.1.3 备品备件管理的方法 |
2.1.4 备品备件管理的目标 |
2.2 技术架构 |
2.2.1 B/S架构技术 |
2.2.2 B/S架构的优缺点 |
2.2.3 ASP.NET技术 |
2.2.4 Struts2 框架 |
2.2.5 Hiberbate框架 |
2.3 数据库 |
2.3.1 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 |
2.3.2 SQL SERVER数据库的优点 |
2.4 条码技术 |
2.4.1 一维条码 |
2.4.2 二维条码 |
2.4.3 条码扫描枪 |
2.5 RFID技术 |
2.6 NFC技术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备品备件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车间备品备件管理现状 |
3.2 备品备件系统的功能性描述 |
3.2.1 系统管理功能模块 |
3.2.2 备品备件的库存管理功能模块 |
3.2.3 备品备件的信息管理功能模块 |
3.2.4 备品备件的信息处理功能模块 |
3.3 备品备件系统的非功能性描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备品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4.2 系统的网络架构设计 |
4.3 系统所需的运行环境 |
4.4 数据库设计 |
4.5 实体关系分析 |
4.6 备品备件管理开发中的问题及相应解决办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备品备件管理系统的具体实现 |
5.1 系统登录功能实现 |
5.2 系统管理功能模块实现 |
5.3 备品备件库存管理模块实现 |
5.4 备品备件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
5.5 备品备件信息处理模块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相关性能与项目部署 |
6.1 测试方案设计 |
6.2 测试理论依据 |
6.2.1 黑盒测试 |
6.2.2 白盒测试 |
6.3 测试环境 |
6.4 集成测试 |
6.5 性能测试 |
6.6 测试用例构建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1B和SHP2变构调节机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生物信息学简介 |
§1.2 蛋白质结构预测 |
§1.3 计算机模拟概述 |
§1.4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简介 |
§1.4.1 PTP1B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
§1.4.2 PTP1B抑制剂 |
§1.4.3 SHP2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
§1.4.4 SHP2蛋白与疾病相关 |
§1.5 选题依据 |
§1.6 技术路线 |
§1.7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
§2.1 分子力场 |
§2.1.1 分子力场函数简介 |
§2.1.2 常用分子力场 |
§2.2 分子力学 |
§2.2.1 一次导数求极值法 |
§2.2.2 二次导数求极值法 |
§2.3 分子动力学 |
§2.3.1 基本理论 |
§2.3.2 积分算法 |
§2.3.3 积分步长的选取 |
§2.3.4 周期性边界条件与长程静电力 |
§2.3.5 平衡系统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系综 |
§2.3.6 常规分子动力学计算流程 |
§2.3.7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初始条件 |
§2.4 分子对接 |
§2.5 结合自由能计算 |
§2.5.1 自由能微扰和热力学积分方法的基本原理 |
§2.5.2MM-PB/GBSA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3章 PTP1B变构调节机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
§3.1 引言 |
§3.2 计算细节 |
§3.2.1 分子动力学模拟 |
§3.2.2 聚类分析 |
§3.2.3 结合自由能及分解能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体系的整体结构分析 |
§3.3.2 聚类分析 |
§3.3.3WPD loop在自然状态下会保持一种动态的构象 |
§3.3.4 氢键网络分析 |
§3.3.5不同的解离状态影响TCS401对PTP1B的结合能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SHP2变构调节机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
§4.1 引言 |
§4.2 计算细节 |
§4.2.1 模型准备 |
§4.2.2 分子动力学模拟 |
§4.2.3 结合自由能及分解能分析 |
§4.2.4 主成分分析及FEL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整体结构分析 |
§4.3.2 结合自由能及分解能分析 |
§4.3.3 氢键网络分析 |
§4.3.4 主成分分析及主成分投影图 |
§4.3.5 相关性分析 |
§4.3.6 ITIM和ITSM的结合改变了SHP2蛋白的FEL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同EPIYA多肽变构激活SHP2机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5.1 引言 |
§5.2 计算细节 |
§5.2.1 模型准备 |
§5.2.2 分子动力学模拟 |
§5.2.3 结合自由能计算 |
§5.2.4 主成分分析及FEL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整体结构分析 |
§5.3.2 结合自由能及分解能分析 |
§5.3.3 氢键分析 |
§5.3.4 主成分分析及FEL |
§5.3.5 主成分投影图 |
§5.3.6 相关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基于云服务的露井联采矿水资源高效利用动态跟踪评价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云服务应用研究现状 |
1.2.2 煤矿信息平台发展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系统开发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 |
2.1 水资源高效利用动态跟踪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2.1.1 水资源生命周期理论 |
2.1.2 水资源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价 |
2.2 软件开发技术 |
2.2.1 B/S技术 |
2.2.2 C#语言 |
2.2.3 ASP.NET技术 |
2.2.4 云存储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及可行性分析 |
3.1 系统所研究区域概况 |
3.1.1 自然地理 |
3.1.2 水文气象 |
3.1.3 区域地质条件 |
3.1.4 企业概况 |
3.1.5 水资源利用情况 |
3.2 系统开发可行性分析 |
3.2.1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2.2 经济可行性分析 |
3.2.3 安全可行性分析 |
3.3 系统需求分析 |
3.3.1 系统功能需求 |
3.3.2 系统非功能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
4.1.1 设计原则 |
4.1.2 设计目标 |
4.2 系统整体设计 |
4.2.1 系统总体架构 |
4.2.2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
4.3 系统模块详细设计 |
4.3.1 水资源信息管理模块 |
4.3.2 水资源统计分析模块 |
4.3.3 动态评价管理模块 |
4.3.4 系统管理模块 |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需求 |
4.4.2 数据E-R图 |
4.4.3 数据表的设计 |
4.5 开发及运行环境 |
4.5.1 硬件环境 |
4.5.2 软件环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登录功能实现 |
5.2 水资源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
5.2.1 用水单位信息 |
5.2.2 供水单位信息 |
5.3 水资源统计分析模块实现 |
5.3.1 用水分析 |
5.3.2 供水分析 |
5.3.3 水质分析 |
5.4 动态评价管理模块实现 |
5.4.1 资源消耗综合评价 |
5.4.2 经济性综合评价 |
5.4.3 技术性能综合评价 |
5.4.4 社会影响评价 |
5.4.5 环境影响评价 |
5.4.6 可持续性综合评价 |
5.5 用户信息管理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登录测试 |
6.2 功能测试 |
6.3 性能测试 |
6.4 软件测试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5)基于物联网的BSD-PS仪器远程维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设备远程检测技术的发展 |
1.2.2 云服务计算技术的发展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仪器介绍和相关技术 |
2.1 BSD-PS仪器介绍 |
2.2 检测模块和检测方法介绍 |
2.3 物联网相关技术介绍 |
2.4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介绍 |
2.4.1 B/S架构 |
2.4.2 ASP.Net Core |
2.4.3 SQL Server 2008 |
2.4.4 Entity Framework |
2.4.5 Bootstrap前端框架 |
2.4.6 C#语言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3.1 用户需求 |
3.1.1 用户需求分析 |
3.1.2 业务划分 |
3.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概要设计 |
4.1 架构设计 |
4.2 客户端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框架设计 |
4.4 云服务平台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详细设计和实现 |
5.1 整体设计与实现 |
5.2 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
5.2.1 角色管理模块 |
5.2.2 设备管理模块 |
5.2.3 健康分析模块 |
5.2.4 历史数据模块 |
5.3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5.3.1 安装和配置Entity Framework Core |
5.3.2 数据库连接 |
5.3.3 详细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环境搭建和测试分析 |
6.1 云平台环境搭建 |
6.2 功能测试 |
6.2.1 角色管理 |
6.2.2 设备管理 |
6.2.3 健康分析 |
6.2.4 历史数据查询 |
6.3 测试结果分析与总结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标准作业指导书制作与管理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标准作业指导书 |
1.3.2 网络信息化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 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 |
1.5.1 工业工程理论方法 |
1.5.2 网络信息化相关技术 |
1.5.3 数据挖掘与时间序列分析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A公司标准作业指导书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公司简介 |
2.2 文件内容与应用现状 |
2.3 问题挖掘与原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标准作业指导书改善方案设计 |
3.1 改善方向与研究目标 |
3.2 功能分析与实现办法 |
3.2.1 制作、修改和发行 |
3.2.2 查看、检索和删除 |
3.3 流程分析与改善思路 |
3.4 数据整理与模型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标准作业指导书改善方案实施与评价 |
4.1 开发环境与编程工具 |
4.2 数据库构建和连接 |
4.2.1 数据库的构建 |
4.2.2 数据库的连接 |
4.3 应用性功能模块的开发 |
4.3.1 网页模板的制作 |
4.3.2 文件制作功能模块 |
4.3.3 文件发行功能模块 |
4.3.4 文件修改功能模块 |
4.3.5 文件管理功能模块 |
4.3.6 文件查看功能模块 |
4.3.7 数据管理功能模块 |
4.4 系统性功能模块的开发 |
4.5 系统测试与方案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气溶胶反馈对边界层次级环流和垂直交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空气污染的影响及危害 |
1.2 空气污染对大气反馈研究的特点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数据和方法 |
2.1 数据介绍 |
2.1.1 气象数据 |
2.1.2 源清单数据 |
2.1.3 污染物监测数据 |
2.2 模式介绍 |
2.2.1 WRF-Chem模式介绍 |
2.2.2 SMOKE模式介绍 |
2.2.3 清单制作软件 |
2.3 WRF-Chem模式设置 |
2.4 分析方法 |
2.4.1 对变量的分析方法 |
2.4.2 对次级环流的分析方法 |
第三章 模型验证 |
3.1 对气象因子的验证 |
3.2 对PM_(2.5)的验证 |
3.3 对APEC减排期间的验证 |
第四章 反馈对气象因子和污染物的影响 |
4.1 基于时间的对比 |
4.1.1 对污染物的影响 |
4.1.2 对气象因子的影响 |
4.2 基于空间的对比 |
4.2.1 对污染物的影响 |
4.2.2 对气象因子的影响 |
4.3 基于高度的对比 |
4.4 不确定性分析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反馈对次级环流的影响 |
5.1 PM_(2.5)浓度与次级环流的关系 |
5.2 PM_(2.5)反馈作用对次级环流的影响 |
5.3 APEC期间次级环流的变化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反馈对边界层与自由大气之间物质输送的影响 |
6.1 对PM_(2.5)输送的影响 |
6.2 对O_3输送的影响 |
6.3 对SO_2输送的影响 |
6.4 对CO输送的影响 |
6.5 对相对湿度输送的影响 |
6.6 小结和讨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第一部分:多区域全外显子组测序揭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中KLF4体细胞突变在低级别区域内富集 第二部分:肿瘤游离DNA的突变和甲基化共检测方法研究及在肝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多区域全外显子组测序揭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中KLF4体细胞突变在低级别区域内富集 |
摘要1 |
Abstract1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病例选择和标本采集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激光显微切割 |
2.2 DNA提取 |
2.3 全外显子组文库构建 |
2.4 上机测序 |
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6 统计分析 |
实验结果 |
1. 全外显子组测序数据的质控 |
2. IPMN的突变结果 |
3. IPMN肿瘤的驱动基因 |
4. 非侵入性IPMNs的进化分析 |
5. 囊液中KLF4突变的检测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二部分: 肿瘤游离DNA的突变和甲基化共检测方法研究及在肝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研究 |
摘要2 |
Abstract2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分子诊断标准品 |
1.2 临床样本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引物及探针 |
2.2 cfDNA提取 |
2.3 MC文库构建 |
2.4 液相杂交捕获 |
2.5 RACE-Seq文库构建 |
2.6 上机测序 |
2.7 生物信息分析 |
2.8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RACE-Seq技术研究 |
1.1 MC技术的设计 |
1.2 质控结果 |
1.3 RACE-Seq在标准品中的性能验证 |
1.4 RACE-Seq在临床cfDNA样本中的性能验证 |
1.5 MC技术能够对一份cfDNA样本进行多次检测 |
2. MC-Race在肝癌早筛中的研究 |
2.1 体细胞突变和甲基化结果 |
2.2 肝癌早期筛查模型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基金资助 |
发表论文 |
综述 DNA甲基化在医学中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小水电站群远程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水电站监测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水电站远程监测研究概况 |
1.2.2 云平台研究现状 |
1.3 论文工作内容 |
1.4 本文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分析 |
2.1 ASP.NET技术 |
2.2 网络应用框架技术 |
2.2.1 C/S架构 |
2.2.2 B/S架构 |
2.3 C#面向对象编程技术 |
2.4 MySQL数据库技术 |
2.4.1 MSSQL数据库技术 |
2.4.2 PostgreSQL数据库技术 |
2.4.3 MySQL数据库技术 |
2.5 云平台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水电站群远程监测系统相关业务需求分析 |
3.1 可行性论证 |
3.1.1 经济可行性论证 |
3.1.2 技术可行性论证 |
3.2 水电站监测工作业务分析 |
3.2.1 水电站各站点线路运转状态监测工作业务描述 |
3.2.2 水电站数据监测工作描述 |
3.3 用户需求分析 |
3.3.1 系统总体目标 |
3.3.2 功能需求分析 |
3.3.3 性能需求分析 |
3.3.4 其他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2 系统云平台搭建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表关系设计 |
4.3.2 数据库表设计 |
4.3.3 数据库数据获取 |
4.4 系统功能设计 |
4.4.1 用户登录模块设计 |
4.4.2 水电站地理位置显示模块设计 |
4.4.3 水电站首页运行状态模块设计 |
4.4.4 水电站实时数据监测模块设计 |
4.4.5 水电站生产情况展示模块设计 |
4.5 系统功能实现 |
4.5.1 用户登录模块实现 |
4.5.2 水电站地理位置显示模块实现 |
4.5.3 水电站首页运行状态模块实现 |
4.5.4 水电站实时数据监测模块设计 |
4.5.5 水电站生产情况展示模块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水电站群的远程监测系统测试 |
5.1 软件测试基础 |
5.1.1 软件测试环境 |
5.1.2 软件测试方法 |
5.1.3 软件测试流程 |
5.2 软件系统测试 |
5.2.1 软件功能测试 |
5.2.2 软件性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10)基于AUTOSAR规范的E2E通信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AUTOSAR架构分析 |
2.1 AUTOSAR软件架构 |
2.1.1 应用程序软件组件层 |
2.1.2 运行时环境 |
2.1.3 基础软件层 |
2.1.4 应用程序接口 |
2.2 AUTOSAR OS规范 |
2.2.1 AUTOSAR OS的基本特征 |
2.2.2 通信机制 |
2.2.3 保护机制 |
2.3 多种汽车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
2.4 小结 |
3 嵌入式实时内核研究 |
3.1 任务管理 |
3.1.1 任务状态 |
3.1.2 任务队列 |
3.2 同步与通信 |
3.3 任务结束功能 |
3.4 内存管理 |
3.5 时间管理 |
3.6 系统状态管理 |
3.7 任务内存管理 |
3.8 中断管理 |
3.9 保护域管理 |
3.10 系统配置 |
3.11 本章小结 |
4 实时内核核心模块设计 |
4.1 任务管理模块 |
4.2 事件管理模块 |
4.3 资源管理模块 |
4.4 警报管理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5 嵌入式平台硬件的移植研究 |
5.1 嵌入式Linux实时操作系统开发环境的搭建 |
5.1.1 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搭建 |
5.1.2 ARM交叉工具链的安装 |
5.2 U-Boot的移植 |
5.2.1 Boot Loader启动流程 |
5.2.2 U-Boot的移植实现 |
5.3 实验环境 |
5.3.1 目标系统硬件平台 |
5.3.2 目标系统运行环境 |
5.3.3 调试环境 |
5.4 移植实现 |
5.5 CAN通信模块移植 |
5.5.1 A-COMSTACK |
5.5.2 A-COMSTACK移植 |
5.6 本章小结 |
6 测试实验 |
6.1 ECU to ECU通信实验 |
6.1.1 硬件平台 |
6.1.2 配置环境 |
6.1.3 测试实验 |
6.2 构建模拟测试环境 |
6.3 搭建仿真模型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了解和选择ASP(论文参考文献)
- [1]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现状与干预研究[D]. 许昱菲.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铁路局备品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D]. 罗世杰.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3]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1B和SHP2变构调节机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 王泉. 吉林大学, 2021(01)
- [4]基于云服务的露井联采矿水资源高效利用动态跟踪评价系统研发[D]. 陈静.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5]基于物联网的BSD-PS仪器远程维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威.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6]标准作业指导书制作与管理系统开发研究[D]. 邓增钰.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7]气溶胶反馈对边界层次级环流和垂直交换的影响[D]. 李继祥. 兰州大学, 2021(09)
- [8]第一部分:多区域全外显子组测序揭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中KLF4体细胞突变在低级别区域内富集 第二部分:肿瘤游离DNA的突变和甲基化共检测方法研究及在肝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研究[D]. 宋欠欠.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9]小水电站群远程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曾亚凯.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10]基于AUTOSAR规范的E2E通信安全研究[D]. 何涛.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