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畜禽运输过程中的卫生监督(论文文献综述)
广州市人民政府[1](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文中指出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21]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化"放管服" 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市政府决定取消和重心下移2597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其中取消269项,实行重心下移、改由区(含功能区,下同)就近实施2328项。各区、市有关部门要做好落实和衔接工作,细化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效能,推进政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2](2020)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的通知》文中提出农办牧[2020]4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部属有关事业单位:为进一步强化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督促指导各地和各类防疫主体全面落实防控措施,我部组织制定了《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防控实际,认真做好技术培训和宣传解读,科学有序推进常态化防控工作。
白艺彩[3](2020)在《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鲜猪肉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由于生鲜猪肉属于生鲜食品,具有生产环节多、生产周期长、易腐烂易变质的特点,其质量安全问题屡见不鲜。积极的研究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控制方式,保证从养殖环节到销售环节的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是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研究生鲜猪肉质量安全的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国内外生鲜猪肉质量安全相关研究现状,并根据生鲜猪肉及其质量安全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生鲜猪肉质量安全的控制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对养殖环节、屠宰加工环节、储运环节以及销售环节中生鲜猪肉质量安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按照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选取各个环节的主客观因素。把这些影响因素分为两个层次,将细化的23个影响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并且运用专家打分法确定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量化关系。根据选取的指标构建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影响因素的DEMATEL评价模型。首先,将这些指标的量化关系初始化为直接影响矩阵;然后,将直接影响矩阵通过计算得到综合影响矩阵;最后,通过综合影响矩阵中的数据,可以得到23个影响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及原因度与中心度,找出养殖环节、屠宰加工环节、储运环节及销售环节中影响生鲜猪肉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养殖环节、屠宰加工环节、储运环节以及销售环节的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控制流图,并且使用VENSIM对各个环节的影响生鲜猪肉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分别对养殖环节、屠宰加工环节、储运环节及销售环节中影响生鲜猪肉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进行控制,最大程度的保证生鲜猪肉的质量安全。
安玉莲[4](2020)在《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鸡肉口感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自古以来是人们喜爱的佳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鸡肉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是伴随着鸡肉需求量和产量的快速增长,鸡肉质量安全问题普遍存在,影响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也影响着肉鸡养殖行业的发展及竞争力的提升。导致鸡肉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很多,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看,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控制活动不规范,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间不能实现质量协同控制是关键。本文依据供应链质量管理理论,借鉴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课题组(1)前期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系统分析、统计分析、结构方程计量模型分析、熵变模型分析、微分博弈分析和数据模拟仿真等方法,在论证供应链环境下鸡肉质量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质量协同控制基本问题的基础上,重点从现状描述性分析、影响因素计量分析、形成与实现机制、实现条件和对策建议等方面,研究了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的相关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依据鸡肉的生产工艺流程,阐明了供应链环境下鸡肉质量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标准与关键特性,提出并论证了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概念与内涵、目标与标志、层次与内容。研究结果表明:鸡肉供应链是一种纵向一体化与横向一体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环境下的鸡肉具有产品整体属性,其质量标准除具有食品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外,还有品类指标、营销指标、诚信指标和服务指标;为保障鸡肉质量,必须开展覆盖从养殖到屠宰加工最后到销售环节的全过程质量协同控制;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内容涉及环境维护、投入品来源、检疫检验、档案管理、动物福利和设施配置等方面。利用来自于9省的836份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肉鸡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对质量控制标准重要性的认知、质量控制水平现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对质量控制标准重要性认知协同水平较高,对质量标准的了解程度以及所采用的质量标准协同状况较差;屠宰加工企业的在环境维护等6个方面的质量控制水平总体上优于肉鸡养殖场(户),双方质量协同控制状况较差。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水平受经营特征、环境特征和协同控制认知特征显着的正向影响;肉鸡养殖场(户)的标准认知特征、经营特征、决策者特征及环境特征对协同控制认知特征有显着的正影响;肉鸡养殖场(户)经营特征和决策者特征对标准认知特征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运用因果分析、图析分析和耗散结构理论中的熵变模型,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剖析了肉鸡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与实现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实施质量协同控制的动力来自于降低风险、提高质量、增加收益,信息流和价格发挥传导作用,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成熟的消费理念、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自主的行业协会发挥促进作用,健全的管理制度、严格的质量标准、充分的信息共享、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的监管体系发挥保障作用。动力机制和传导机制构成主导机制,促进机制和保障机制构成辅助机制;增加负熵流和减少正熵流是促进两环节质量协同控制水平不断提高、实现质量协同控制效应的根本途径。借鉴供应链质量控制问题相关研究成果,考虑供应链环境下鸡肉质量形成的动态性,运用微分博弈模型和数据模拟仿真技术,分析并验证了Nash非合作博弈、Stackelberg主从博弈以及双方协同合作博弈模式下,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的最优质量控制水平,明确了双方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协同合作博弈模式下,肉鸡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的质量控制水平与鸡肉供应链的最优值函数均大于分散博弈模式下的质量控制水平与最优值函数;当且仅当供应链总体利润分配系数满足一定条件时,肉鸡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的个体利润达到帕累托最优,双方实现质量协同控制。基于前文研究结论,从肉鸡养殖场(户)、屠宰加工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和消费者五个层面提出了促进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实现质量协同控制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肉鸡养殖场(户)应该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提升经营特征,完善企业制度,同时加强与屠宰加工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屠宰加工企业应该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惩罚机制和协同度评价体系;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行业支持政策,尽快完善鸡肉产品质量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理顺监督管理体系,完善质量追溯制度;行业协会应出台协会质量标准,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督职能;消费者应该培养成熟的消费理念,提高维权意识和社会监督意识。
汪荣敏[5](2020)在《基于HACCP体系的猪肉质量风险评估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在当今社会一直备受关注,猪肉更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猪肉质量安全问题更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影响猪肉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存在于猪肉供应链各个环节中,任意一个环节的控制不当,都有可能造成猪肉质量安全问题。而科学高效地识别出供应链环节存在的风险因素则是猪肉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结合猪肉供应链环节的特性以及HACCP体系中的关键控制点判定的方法,对猪肉供应链各环节进行潜在危害分析,分析其潜在的微生物、化学和物理性危害,建立多层次、多指标的猪肉质量安全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二次筛选得到最终的指标体系。结合可拓评价法计算出各环节各指标因素的权重值,进而对各个环节进行多级可拓评价。(2)在已确立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表格打分的形式获取评价的原始数据,建立基于改进的DBSCAN-HMM模型的风险评估算法,完成模型对指标因素风险值的计算,选取供应链中销售环节为例,通过模型计算得到观测状态下的实时真实风险状态,通过开销模拟得到每个时刻对应的风险值。实验结果得到每个观测时刻下动态真实风险值,改善了静态风险评估中的风险滞留问题。(3)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本文采用的是C#编程语言,使用的数据库SQL Server 2008,设计并开发了猪肉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该系统对猪肉的质量安全起到了一定的预警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猪肉质量安全问题,能有效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王苗[6](2020)在《我国农场动物福利条款的价值分析》文中提出动物福利是指在与动物的生物需求相适应的条件下,动物能够根据信息自主选择应对环境的挑战,进而满足动物的情感需求和自由的自然生活。农场动物福利是指在饲养、运输以及屠宰环节中,使农场动物能够获得合理的饮食、舒适的住房、良好的健康和适当的行为的人道对待事项。农场动物福利条款是指在饲养、运输以及屠宰环节中,使农场动物能够获得合理的饮食、舒适的住房、良好的健康以及适当的行为的人道对待事项予以规制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之总和。当前我国农场动物福利尚无专门性立法,主要散见于其他法律法规之中,且条款内容在以规范文本为载体的表述中存在着价值取向问题。在厘清“农场动物福利”具体内涵的基础上,充分阐明我国农场动物福利条款的规范要义。从基础、认知以及评价视角切入我国农场动物福利条款的价值研究,发现我国农场动物福利条款的价值分析包括社会共识、价值目的以及价值指引3个层面。并依据“饲养福利、运输福利以及屠宰福利”这一思维路径,依次探讨我国农场动物福利条款的社会共识、价值目的以及价值指引3个层面的具体内容构成。社会共识可巩固条款的价值基础,包括认知共识(条款思想层面的认知理性重合)与态度共识(条款心理层面的依从、认同、内化),认知共识具体表现为我国饲养福利的认知共识、我国运输福利的认知共识以及我国屠宰福利的认知共识,态度共识具体表现为我国饲养福利的态度共识、我国运输福利的态度共识以及我国屠宰福利的态度共识;价值目的可彰显条款的价值目标,包括载体目的(对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实践结果的诉求)与作用对象目的(对国家、公民以及社会的诉求),载体目的具体表现为我国饲养福利条款的载体目的、我国运输福利条款的载体目的以及我国屠宰福利条款的载体目的,作用对象目的可具体表现为我国饲养福利条款的作用对象目的、我国运输福利条款的作用对象目的以及我国屠宰福利条款的作用对象目的;价值指引可回应条款的价值取向,包括载体目的之正义指引(消除实体方面与程序方面的不平等)与作用对象目的之秩序指引(实现法律行为与法律关系的有序性),载体目的之正义指引具体表现为我国饲养福利条款载体目的之正义指引、我国运输福利条款载体目的之正义指引以及我国屠宰福利条款载体目的之正义指引,作用对象目的之秩序指引具体体现为我国饲养福利条款作用对象目的之秩序指引、我国运输福利条款作用对象目的之秩序指引以及我国屠宰福利条款作用对象目的之秩序指引。
李健豪[7](2019)在《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监管研究 ——以山东省高密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与我国在食品供应链管理、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分析差距存在根本原因,找出可以借鉴的对食品安全事监管有效的措施、技术与方法。分析了高密市2016-2018年3年的食品抽检、食品安全案件查处情况和食品经营单位抽检情况,发现高密市食品安全事件数量逐年递减,食品卫生案件、超范围经营案件数量下降明显,但是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超标使用添加剂等情况依然存在,农残兽药超标案件数量问题比较严重,食品供应链上游的种植、养殖环节违禁使用高毒农药、过量使用抗生素等问题依然严峻。来自食品加工企业的不合格率有所增加,食品生产阶段存在多重风险点,需要继续加强监管。对2016-2018年高密市食品供应链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食品加工过程和食品流通储藏过程中最易产生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抽检不合格食品项目主要涉及化学性危害,这些危害有可能与食品生产者、相关食品加工商及经销商为了利益而人为添加或过量使用化学添加剂造成的。在监管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存在监管力量薄弱、难点多、任务重等现实问题。本文对高密市现有“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模式”提出了建议,应加大对食品供应链的重视程度,加强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主体责任落实,强化组织领导,将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工作纳入重要议程;扩大食品供应链的监督范围,实施全域监管;创新管理方式,加强食品原料供应阶段、生产阶段、销售与贮藏阶段的监管力度,由传统行业监管转变为食品供应链条上各环节的过程动态监督管理,以食品供应链各个“点”的平稳安全确保食品供应链“线”的安全,拉紧监管链条,打造全程监管机制,织密食品安全网,从而实现信息共享、食品安全追本溯源,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实际工作效率,降低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实践探索证明,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模式成绩较明显,应用中实现举报查处、案件结案、监督覆盖等方面工作准确率很高。从食品供应链角度,加强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成为监控食品质量安全的有利途径。研究成果将有利于推动供应链管理理论在食品产业及其安全领域的实际应用,并为其他县(市、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价值。
陈立[8](2018)在《唐人神肉制品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焦点问题。我国是肉制品生产消费大国,近几年来,肉制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公众谈肉色变,特别是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制约了肉制品行业的发展。因此,对肉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时也为我国肉制品乃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实践指导。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对肉制品质量安全及其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还较为缺乏。本文以中南地区最大的肉制品企业—唐人神肉制品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唐人神肉制品的经营现状出发,阐述了肉制品安全管理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运用系统论、风险管理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HACCP体系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对肉制品企业的安全管理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唐人神肉制品公司在安全管理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从企业内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外部管理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分别对养殖、屠宰、加工生产、运输、销售和消费等环节,从目标确定、制度制定、技术标准、监督检查等维度提出解决肉制品安全管理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为完善我国肉制品安全保障体系提出对策建议,对解决肉制品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侯敬熙[9](2018)在《基于二维码的猪肉溯源系统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从以前要求“吃得饱”转变到现在“吃得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也备受考验。频繁发生的各种食品安全事故,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甚至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作为世界上猪肉生产和消费大国,通过剖析我国猪肉产品从养殖到销售的多个环节,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生猪疾病复杂和存在滥用违禁药物等情况,致使猪肉产品出现安全问题时得不到有效的溯源。建立整个供应链的可追溯系统是解决猪肉产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研究以中山市沙溪镇菜丁龙瑞市场为例,探讨农贸市场猪肉产品溯源的有效机制,建立并实现基于二维码的猪肉产品溯源系统,为其他行业猪肉产品质量保障和农贸市场猪肉产品溯源方式提供借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在分析国内外猪肉产品行业现状,发现当前的生猪养殖、屠宰分割、物流和销售等过程中都没有完善监管措施,每个环节之间也没有信息关联互通,经常存在来源不明的问题猪肉流入市场,严重损害消费者身体健康。(2)对比研究国内外不同类型的食品溯源系统的原理方法以及实现技术,分析中山市目前食品溯源系统的使用情况,在龙瑞市场采用信息化技术监管猪肉生产活动,并将各个生产环节的溯源信息整合到溯源系统,通过手机客户端方便消费者查询。(3)基于构建猪肉产品溯源系统提出了利用二维码标识技术,作为猪肉生产全过程的信息载体,探究二维码的编码和解码的关键技术,以实现猪肉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监管,确保在猪肉产品在生产过程各环节的溯源信息可确准无误地存储和传递。(4)分析溯源系统各个要素的特点,在实现基本溯源功能的基础上,添加辅助功能优化猪肉生产体系。例如:所有溯源信息采集过程增设位置验证功能;对市场商家的进货记录和实际销售情况进行实时比对;消费者查询溯源信息时采用本地与线上查询方式相结合,改善用户体验;在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以JSON数据格式交互;以非对称可逆算法加密传递的数据。本文从农贸市场环境、技术、经济三方面,建立基于二维码的猪肉产品全程追踪和溯源信息系统,既保证整个生产过程和信息收集的实时性、有效性、安全性和数据连续性,也提高了对猪肉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水平,为龙瑞市场全面推广溯源体系提供了现实参考。
陆昌华,胡肄农,甘泉,孙友珍,谭业平,郁达威,刘亮,田景福,储新民[10](2015)在《动物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其防控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影响动物食品质量安全的众多因素及风险防控不力现状,剖析了影响动物食品安全的风险因素,指出动物及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体系存在问题,进行食品安全防控模式与管理方式探讨。提出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预防胜于治疗"的管理理念;提出只有加强动物卫生风险管理,采用严格的生物安全隔离措施,才能有效地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动物产品安全监管的科学化水平。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议改变中国食品安全多家监管为统一监管的体制,建立适合国情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制,最大限度降低区域食品安全风险。
二、畜禽运输过程中的卫生监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畜禽运输过程中的卫生监督(论文提纲范文)
(2)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养殖生产环节 |
中小养猪场户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
1.目的 |
2.关键风险点 |
2.1餐厨废弃物(泔水) |
2.2车辆 |
2.3猪只 |
2.4人员 |
2.5风险动物及生物媒介 |
2.6饲料 |
2.7生产生活物资 |
2.8水源 |
3.布局和设施 |
3.1围墙 |
3.2场区入口 |
3.3出猪间(台) |
4.猪群管理 |
4.1禁止野外散养或放养 |
4.2实施“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管理 |
4.3引进猪只的管理 |
4.4日常巡检 |
4.5售猪管理 |
5.人员管理 |
5.1人员入场前注意事项 |
5.2人员进入猪场流程 |
5.3人员进入猪舍流程 |
6.车辆管理 |
6.1外来运猪车管理 |
6.2饲料运送车管理 |
6.3内部运猪车管理 |
6.4病死猪/粪污运输车管理 |
7.物资管理 |
7.1兽药疫苗管理 |
7.2饲料管理 |
7.3食材管理 |
8.病死猪和猪场废弃物处理 |
8.1病死猪处理 |
8.2粪便污水处理 |
8.3餐厨废弃物(泔水)处理 |
8.4医疗废弃物处理 |
8.5生活垃圾处理 |
9.风险动物控制 |
10.清洁与消毒 |
10.1猪场清洁 |
10.2栏舍清洗消毒 |
10.3环境消毒 |
10.4工作服和工作靴洗消 |
10.5设备和工具消毒 |
10.6消毒效果评价 |
规模猪场非洲猪瘟防控技术指南 |
1.场址选择 |
1.1政策要求 |
1.2生物安全评估 |
2.场区布局与建设 |
2.1场区布局 |
2.1.1生物安全区界限划分 |
2.1.2净区与污区 |
2.2猪场建设 |
2.2.1围墙 |
2.2.2道路 |
2.2.3料塔 |
2.2.4猪舍 |
2.2.5隔离舍 |
2.2.6出猪台 |
2.2.7淋浴室 |
2.2.8隔离场所 |
2.2.9车辆多级洗消和烘干中心 |
3.饲养管理 |
3.1后备猪管理 |
3.1.1引种评估 |
3.1.2隔离舍准备 |
3.1.3引种路线规划 |
3.1.4隔离观察 |
3.1.5入场前评估 |
3.2精液引入管理 |
3.2.1供精资质评估 |
3.2.2病原学检测 |
3.3猪群管理 |
3.3.1全进全出管理 |
3.3.2猪群环境控制 |
3.3.3栏舍要求 |
3.3.4日常管理 |
3.4生猪转群管理 |
3.5生猪调出管理 |
3.6出猪台管理 |
3.7风险动物控制 |
3.7.1外围管理 |
3.7.2场内管理 |
3.7.3环境卫生 |
4.人员管理 |
4.1场内工作人员 |
4.1.1人员入场前管理 |
4.1.2场外隔离人员操作程序 |
4.1.3人员入场操作程序 |
4.1.4人员出场 |
4.2后勤人员 |
4.2.1后勤区域管理 |
4.2.2厨房管理 |
4.3来访人员 |
4.3.1进入场区外围 |
4.3.2进入场区 |
5.车辆管理 |
5.1外部运猪车 |
5.2内部运猪车 |
5.3散装饲料运输车 |
5.4袋装饲料运输车 |
5.5病死猪运输车 |
5.6猪粪运输车 |
5.7通勤车 |
5.8社会车辆 |
5.9车辆的洗消管理 |
5.9.1生猪运输车 |
5.9.2非运猪车辆 |
5.9.3采样检测 |
6.物资管理 |
6.1食材管理 |
6.2兽药疫苗 |
6.2.1进场消毒 |
6.2.2使用和后续处理 |
6.3饲料 |
6.4生活物资 |
6.5设备 |
6.6其他物资 |
7.卫生与消毒 |
7.1场区外环境控制 |
7.1.1猪场外围及主道路 |
7.1.2猪场门口 |
7.2外生活区、生活区卫生与消毒 |
7.2.1隔离宿舍 |
7.2.2厨房 |
7.2.3餐厅 |
7.2.4生活区宿舍 |
7.3生产区环境卫生与消毒 |
7.3.1生产区一般要求 |
7.3.2生产区淋浴室卫生与消毒 |
7.3.3生产区物资间卫生与消毒 |
7.3.4生产区人员卫生管理 |
7.3.5圈舍卫生与清洗消毒 |
7.3.6赶猪通道清洗与消毒 |
7.4工作服和工作靴清洗消毒 |
7.5设备和工具清洗消毒 |
7.5.1栏舍物品和工具消毒 |
7.5.2漏缝板等消毒 |
7.5.3附属设备消毒 |
7.6饮水 |
8.病死猪与污物无害化处理 |
8.1病死猪内部转运与无害化处理 |
8.2粪便无害化处理 |
8.3污水处理 |
8.4医疗废弃物处理 |
8.5餐厨垃圾处理 |
8.6其他生活垃圾处理 |
9.监测与处置 |
9.1检测实验室要求 |
9.2非洲猪瘟监测 |
9.2.1早期发现 |
9.2.2采样 |
9.2.3病原检测 |
9.3处置及生产 |
9.3.1全面检测 |
9.3.2清除 |
9.3.3持续检测 |
9.3.4恢复生产 |
10.制度管理与人员培训 |
10.1生物安全制度管理 |
10.1.1生物安全小组 |
10.1.2制定规程 |
10.1.3登记制度 |
10.1.4检查制度 |
10.1.5奖惩制度 |
10.2生产运维记录管理 |
10.2.1建立记录制度 |
10.2.2记录可追溯 |
10.3人员培训 |
10.3.1制定培训计划 |
10.3.2理论培训 |
10.3.3实操培训 |
10.3.4执行能力考核 |
饲料生产经营场所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
1.目的 |
2.关键风险点 |
3.分区管理原则 |
4.进厂原料、车辆、人员、物资及食材控制(红区) |
5.原料处理(橙区) |
6.原料储存(黄区) |
7.饲料加工(绿区) |
8.成品储存与运输(绿区) |
9.饲料中转站和经营场所 |
10.监测与记录 |
11.异常处置 |
生猪产业相关人员动物防疫行为规范 |
1.保险理赔人员动物防疫行为规范 |
2.配种员动物防疫行为规范 |
3.基层防疫员良好行为规范 |
4.兽药、饲料销售人员良好行为规范 |
5.动物诊疗人员良好行为规范 |
二、调运和屠宰环节 |
生猪收购贩运及承运行为规范 |
生猪运输车辆清洗消毒技术要点 |
1.目的 |
2.关键风险点 |
2.1车辆 |
2.2司乘人员及随车物品 |
3.车辆清洗消毒 |
3.1基本要求 |
3.2清扫与整理 |
3.3初次清洗 |
3.4二次清洗 |
3.5检查及干燥 |
3.6消毒及干燥 |
3.7驾驶室的清洗、消毒 |
4.其他注意事项 |
4.1随车用品 |
4.2司乘人员 |
4.3记录 |
生猪屠宰环节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
1.目的 |
2.关键风险点 |
2.1猪只 |
2.2车辆 |
2.3人员 |
2.4水源 |
2.5生产及生活物资 |
3.建筑布局与设施 |
3.1总体布局 |
3.2大门 |
3.3卸猪台 |
3.4病害生猪及其产品、废弃物暂存设施 |
3.5病害猪及产品无害化处理间 |
3.6生产区布局 |
4.生猪入厂检查 |
4.1采购要求 |
4.2生猪入厂检查要求 |
5.人员管理 |
5.1企业人员 |
5.1.1基本要求 |
5.1.2技能要求 |
5.1.3卫生要求 |
5.2外来人员管理要求 |
6.清洗消毒 |
6.1基本要求 |
6.2消毒管理要求 |
6.3场区环境消毒 |
6.4卸猪区域清洗消毒 |
6.5待宰圈清洗消毒 |
6.6生产车间清洗消毒 |
6.7冷库清洗消毒 |
6.7.1日常消毒 |
6.7.2彻底消毒 |
6.8运输车辆清洗消毒 |
6.8.1进出场消毒 |
6.8.2卸载后的清洗消毒 |
6.9人员消毒 |
6.10工作服清洗消毒 |
6.11储血罐清洗消毒 |
6.12清洗消毒效果评估 |
7.无害化处理 |
7.1基本要求 |
7.2处理要求 |
7.2.1病害生猪及产品、废弃物的处理 |
7.2.2污水、污物的处理 |
7.2.3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
7.2.4生活垃圾的处理 |
7.3操作人员要求 |
7.4运输要求 |
7.5消毒要求 |
8.非洲猪瘟检测 |
8.1检测实验室 |
8.2检测程序 |
8.2.1采样 |
8.2.2样品处理 |
8.2.3留样 |
8.2.4核酸提取 |
8.2.5检测 |
8.2.6结果判定 |
8.3检测报告 |
8.4注意事项 |
9.记录和档案管理 |
三、其他环节 |
无害化处理场所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
1.目的 |
2.关键风险点 |
2.1建设布局 |
2.2车辆 |
2.3暂存点 |
2.4人员 |
2.5设施设备 |
2.6无害化处理产物 |
3.无害化处理场 |
3.1建设要求 |
3.2管理 |
3.3消毒 |
3.4监测评估 |
4.收集转运 |
4.1收集 |
4.2转运车辆 |
4.3车辆消毒 |
5.暂存点 |
5.1布局和设施要求 |
5.2管理 |
5.3消毒 |
6.人员管理 |
7.记录和档案管理 |
生猪运输车辆洗消中心建设与运行规范 |
1.总则 |
1.1目的 |
1.2定义 |
1.3建设原则 |
1.4适用范围 |
2.选址与布局 |
2.1选址 |
2.2布局 |
2.3水、电 |
2.4出、入口 |
2.5标识 |
3.设施设备建设 |
3.1洗消设施设备 |
3.2污物污水处理设施设备 |
3.3信息监控平台 |
4.制度与机制 |
4.1清洗消毒制度 |
4.2洗消用品使用管理制度 |
4.3洗消登记制度 |
4.4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
4.5洗消环境监测制度 |
5.清洗消毒程序 |
5.1清洗消毒前的准备 |
5.2清理 |
5.3清洗 |
5.4消毒 |
5.5烘干 |
6.其他 |
非洲猪瘟自检实验室建设规范 |
1.选址布局 |
2.室内建设 |
3.仪器设备 |
3.1病原学检测 |
3.2血清学检测 |
4.人员管理 |
5.制度建设 |
6.安全防护 |
(3)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2 相关理论 |
2.1 生鲜猪肉相关概述 |
2.1.1 生鲜猪肉的定义及分类 |
2.1.2 生鲜猪肉的产品特征 |
2.2 质量安全相关理论 |
2.2.1 质量安全定义 |
2.2.2 质量安全标准 |
2.2.3 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危害 |
2.3 研究方法 |
2.3.1 专家打分法 |
2.3.2 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生鲜猪肉质量安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生鲜猪肉行业发展现状及质量安全情况 |
3.1.1 生鲜猪肉行业发展现状 |
3.1.2 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发展变化 |
3.1.3 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
3.1.4 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
3.1.5 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
3.2 生猪养殖环节质量安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2.1 生猪养殖环节质量安全现状 |
3.2.2 生猪养殖环节质量安全问题 |
3.2.3 养殖环节中影响生鲜猪肉质量安全的因素 |
3.3 生猪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3.1 生猪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现状 |
3.3.2 生猪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安全问题 |
3.3.3 屠宰加工环节中影响生鲜猪肉质量安全的因素 |
3.4 生鲜猪肉储运环节质量安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4.1 生鲜猪肉储运环节质量安全现状 |
3.4.2 生鲜猪肉储运环节质量安全问题 |
3.4.3 储运环节中影响生鲜猪肉质量安全的因素 |
3.5 生鲜猪肉销售环节质量安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5.1 生鲜猪肉销售环节质量安全现状 |
3.5.2 生鲜猪肉销售环节质量安全问题 |
3.5.3 销售环节中影响生鲜猪肉质量安全的因素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DEMATEL方法的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影响因素评价模型的建立 |
4.1 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
4.2 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 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影响因素DEMATEL评价模型的建立 |
4.3.1 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影响因素之间直接影响关系的确定 |
4.3.2 初始化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影响因素直接影响矩阵 |
4.3.3 计算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影响因素综合影响矩阵 |
4.4 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控制策略 |
5.1 养殖环节的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控制 |
5.1.1 养殖环节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控制的流图分析 |
5.1.2 养殖环节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关键影响因素的控制 |
5.2 屠宰加工环节的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控制 |
5.2.1 屠宰加工环节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流图分析 |
5.2.2 屠宰加工环节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关键影响因素的控制 |
5.3 储运环节的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控制 |
5.3.1 储运环节的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控制的流图分析 |
5.3.2 储运环节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关键影响因素的控制 |
5.4 销售环节的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控制 |
5.4.1 销售环节的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控制的流图分析 |
5.4.2 销售环节生鲜猪肉质量安全关键影响因素的控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供应链质量控制研究 |
1.2.2 食品(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研究 |
1.2.3 鸡肉供应链质量控制研究 |
1.2.4 已有观点与主要不足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
2.1 鸡肉供应链 |
2.1.1 鸡肉整体产品概念 |
2.1.2 鸡肉的质量标准与关键质量特性 |
2.1.3 鸡肉供应链的结构、特征 |
2.2 供应链环境下鸡肉质量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
2.2.1 鸡肉质量的形成过程 |
2.2.2 鸡肉质量的影响因素 |
2.3 养殖和屠宰加工环节在鸡肉质量形成中的作用 |
2.3.1 肉鸡养殖场(户)的作用 |
2.3.2 屠宰加工企业的作用 |
2.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基本问题 |
2.4.1 质量协同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
2.4.2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内容 |
2.4.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目标与标志 |
2.4.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策略的含义与内容 |
2.5 本章小结 |
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描述性分析 |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特征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2 数据来源 |
3.1.3 样本数据特征 |
3.2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分析思路与判断依据 |
3.2.1 质量协同控制认知比较分析的思路及判断依据 |
3.2.2 质量协同控制活动比较分析的思路及判断依据 |
3.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认知状况的比较分析 |
3.3.1 质量控制标准重要性的认知比较 |
3.3.2 质量控制标准了解程度的比较 |
3.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活动的比较分析 |
3.4.1 采用质量标准的比较 |
3.4.2 环境维护质量控制的协同状况 |
3.4.3 投入品来源质量控制的协同状况 |
3.4.4 检疫检验质量协同控制状况 |
3.4.5 动物福利质量协同控制状况 |
3.4.6 档案管理质量协同控制状况 |
3.4.7 设施配置质量协同控制状况 |
3.5 本章小结 |
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4.1.1 理论分析 |
4.1.2 研究假说 |
4.1.3 变量说明 |
4.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4.2.1 信度检验 |
4.2.2 效度检验 |
4.3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
4.4 模型最终估计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与实现机制分析 |
5.1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机制分析框架 |
5.2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主导机制 |
5.2.1 动力机制 |
5.2.2 传导机制 |
5.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辅助机制 |
5.3.1 保障机制 |
5.3.2 促进机制 |
5.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机制 |
5.4.1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
5.4.2 熵变模型构建 |
5.4.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过程分析 |
5.4.4 减少系统内部正熵,逐步实现质量协同控制目标 |
5.4.5 增加负熵流,实现促进机制 |
5.4.6 减少正熵流,实现保障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6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微分博弈分析 |
6.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
6.2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微分博弈模型 |
6.2.1 Nash非合作微分博弈模型 |
6.2.2 屠宰加工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主从微分博弈模型 |
6.2.3 协同合作微分博弈模型 |
6.2.4 比较分析 |
6.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与模拟仿真 |
6.3.1 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
6.3.2 质量协同控制的模拟仿真 |
6.4 本章小结 |
7 促进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对策建议 |
7.1 肉鸡养殖场(户)自身的对策建议 |
7.1.1 提高决策者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 |
7.1.2 扩大养殖规模,改善经营特征 |
7.1.3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质量行为 |
7.1.4 加强与屠宰加工企业交流沟通 |
7.2 屠宰加工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
7.2.1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协同 |
7.2.2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机制 |
7.2.3 制定质量协同控制评估体系 |
7.3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
7.3.1 加大行业政策支持,改善外部环境 |
7.3.2 健全法律体系,确保有法可依 |
7.3.3 理顺监管体系,提升监管水平 |
7.3.4 完善鸡肉质量可追溯制度 |
7.4 行业协会层面的对策建议 |
7.4.1 制定协会质量标准 |
7.4.2 加强协会信息披露的职能 |
7.4.3 加强监督和行业内部惩罚制度 |
7.5 消费者层面的对策建议 |
7.5.1 培养成熟的消费理念和安全购买能力 |
7.5.2 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 |
7.5.3 积极参与社会监督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鸡肉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调查问卷:养殖场(户) |
附录二 :鸡肉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调查问卷:屠宰加工企业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基于HACCP体系的猪肉质量风险评估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本理论概述 |
2.1 HACCP体系 |
2.2 可拓评价法 |
2.3 隐马尔可夫模型 |
2.3.1 马尔可夫链 |
2.3.2 HMM原理 |
2.3.3 HMM的基本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可拓评价法的猪肉质量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猪肉供应链分析 |
3.2 猪肉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
3.3 猪肉质量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
3.4 基于可拓评价法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指标权重的确立 |
3.4.1 确定经典域和节域 |
3.4.2 计算指标关联度 |
3.4.3 确定各层次风险指标权重 |
3.5 多级可拓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DBSCAN-HMM模型的猪肉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
4.1 引言 |
4.2 猪肉风险评估原理 |
4.3 基于DBSCAN-HMM模型的风险评估 |
4.3.1 DBSCAN算法 |
4.3.2 基于DBSCAN-HMM模型的风险评估 |
4.3.3 基于改进的DBSCAN-HMM模型的风险评估 |
4.3.4 实验结果分析 |
4.4 猪肉质量安全风险预警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猪肉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需求分析与结构设计 |
5.1.1 系统需求分析 |
5.1.2 系统总体结构 |
5.2 数据库设计 |
5.3 系统关键功能模块 |
5.3.1 开发环境 |
5.3.2 系统展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我国农场动物福利条款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对象与范围 |
(二)研究路径 |
一、我国农场动物福利条款的规范内涵 |
(一)农场动物福利的概念阐释 |
(二)我国农场动物福利条款的规范表达 |
二、社会共识:条款的价值基础巩固 |
(一)认知共识:条款思想层面的认知理性重合 |
(二)态度共识:条款心理层面的依从、认同与内化 |
三、价值目的:条款的价值目标彰显 |
(一)载体目的:对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实践结果的诉求 |
(二)作用对象目的:对国家、公民以及社会的诉求 |
四、价值指引:条款的价值取向回应 |
(一)载体目的之正义指引:消除实体方面与程序方面的不平等 |
(二)作用对象目的之秩序指引:实现法律行为与法律关系的有序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和发表的论文 |
(7)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监管研究 ——以山东省高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2 研究理论基础 |
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1.1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思想 |
2.1.2 食品供应链 |
2.2 食品安全管理理论 |
2.2.1 食品安全与卫生 |
2.2.2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理论 |
3 高密市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现状 |
3.1 高密市食品供应链安全抽检情况 |
3.1.1 监管对象 |
3.1.2 监管力量 |
3.1.3 不同食品类别抽查情况 |
3.1.4 抽查食品的来源情况 |
3.1.5 各地区抽查情况 |
3.2 食品安全案件查处情况 |
3.2.1 查处数量 |
3.2.2 案件种类 |
4 高密市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问题及原因 |
4.1 基于供应链对引起食品不合格的因素分析 |
4.1.1 原料供应环节导致食品不合格的具体因素分析 |
4.1.2 生产环节导致食品不合格的具体因素分析 |
4.1.3 销售与贮藏环节导致食品不合格的具体因素分析 |
4.1.4 导致食品不合格的因素分析 |
4.1.5 导致食品不合格的因素种类分析 |
4.2 高密市食品供应链各环节不合格率变化趋势分析 |
4.2.1 原料供应环节导致食品不合格率变化趋势 |
4.2.2 生产环节导致食品不合格率变化趋势 |
4.2.3 销售与贮藏环节导致食品不合格的因素频数变化趋势 |
4.3 现存监管问题分析 |
4.3.1 监管力量薄弱 |
4.3.2 监管难点众多 |
4.3.3 安全宣传教育不到位 |
4.3.4 监管任务繁重 |
5 高密市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对策与建议 |
5.1 重视食品供应链监管主体责任落实 |
5.2 扩大食品供应链的监管范围 |
5.3 加强部门职责分工及协作配合 |
5.4 加强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管控 |
5.4.1 加强食品原料供应环节监管 |
5.4.2 加强食品生产和销售贮藏环节监管 |
5.5 创新食品供应链管理模式及措施 |
5.6 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引导 |
5.7 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平台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唐人神肉制品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肉制品安全管理理论基础 |
2.1 肉制品安全管理的含义和特性 |
2.1.1 安全管理 |
2.1.2 食品安全管理 |
2.1.3 肉制品基本概念和基本特性 |
2.2 系统论 |
2.3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3.1 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定义 |
2.3.2 供应链管理八大原理 |
2.4 风险管理理论 |
2.5 HACCP的体系理论 |
2.5.1 HACCP定义 |
2.5.2 HACCP原理 |
2.5.3 建立HACCP体系的步骤及质量控制流程图 |
2.5.4 HACCP体系在肉制品供应链上的应用 |
2.6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 唐人神肉制品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
3.1 唐人神公司肉制品分类和供应链 |
3.1.1 唐人神公司肉制品分类 |
3.1.2 唐人神肉制品供应链相关内容 |
3.2 养殖环节安全管理现状 |
3.3 屠宰环节安全管理现状 |
3.4 肉制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管理现状 |
3.5 肉制品运输环节安全管理现状 |
3.6 肉制品销售环节安全管理现状 |
3.7 肉制品消费环节安全管理现状 |
4 唐人神肉制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养殖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2 屠宰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3 肉制品生产加工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4 肉制品运输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5 肉制品销售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6 肉制品消费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 提高唐人神肉制品安全管理水平对策研究 |
5.1 提高养殖环节安全管理水平对策 |
5.1.1 提高认识 |
5.1.2 制度规定 |
5.1.3 技术标准 |
5.1.4 督促检查 |
5.2 提高屠宰环节安全管理水平对策 |
5.2.1 明确目标 |
5.2.2 制度规定 |
5.2.3 技术标准 |
5.2.4 监督检查 |
5.3 提高肉制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管理水平对策 |
5.3.1 确定目标 |
5.3.2 制度规定 |
5.3.3 技术标准 |
5.3.4 监督检查 |
5.4 提高肉制品运输环节安全管理水平对策 |
5.4.1 明确目标 |
5.4.2 制度制定 |
5.4.3 技术标准 |
5.4.4 监督检查 |
5.5 提高肉制品销售环节安全管理水平对策 |
5.5.1 目标确定 |
5.5.2 制度制定 |
5.5.3 技术标准 |
5.5.4 监督检查 |
5.6 提高肉制品消费环节安全管理水平对策 |
5.6.1 明确目标 |
5.6.2 制度制定 |
5.6.3 技术标准 |
5.6.4 监督检查 |
5.7 完善促进措施落实保障制度 |
5.7.1 构建可追溯体系 |
5.7.2 市场准入管理制度的完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二维码的猪肉溯源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猪肉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4 国内外猪肉安全溯源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1 国外猪肉安全溯源系统现状 |
1.4.2 国内猪肉安全溯源系统发展现状及趋势 |
1.5 研究内容 |
2 溯源系统技术研究 |
2.1 二维码技术 |
2.1.1 二维码技术简介 |
2.1.2 二维码在本系统中的应用 |
2.2 JSON简介 |
2.3 溯源系统总体框架 |
2.4 猪肉产品溯源标识技术与编码规则设计 |
2.4.1 生猪个体唯一性标识 |
2.4.2 屠宰猪胴体标识 |
2.4.3 猪肉产品包装标识 |
2.4.4 批次码的编码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3 溯源系统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 |
3.1 实地调研 |
3.1.1 调研对象 |
3.1.2 调研方法 |
3.1.3 调研成果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2.1 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
3.2.2 系统角色分析 |
3.2.3 可行性分析 |
3.3 系统总体设计 |
3.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3.2 系统模块设计 |
3.4 技术路线 |
3.5 本章小结 |
4 溯源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主要模块详细设计 |
4.1.1 生猪养殖管理子系统 |
4.1.2 屠宰信息管理子系统 |
4.1.3 物流运输管理子系统 |
4.1.4 销售信息管理子系统 |
4.1.5 二维码标签管理子系统 |
4.2 数据传输模块的具体实现 |
4.3 二维码识别和定位功能技术实现 |
4.3.1 二维码识别实现 |
4.3.2 位置验证实现 |
4.4 软件实现实例 |
4.5 应用情况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优化与测试 |
5.1 系统优化 |
5.2 系统测试 |
5.2.1 测试用例 |
5.2.2 安全性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
附录B:计算机程序清单(部分) |
(10)动物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其防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动物食品安全的风险因素分析 |
1.1 农场生产中动物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
1.1.1 饲养环境差、有大型化工等污染源、无隔离带 |
1.1.2 饲料原料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21-22] |
1.1.3 兽药或添加剂不规范 |
1.1.4 防疫与疫病检测执行不当 |
1.2 屠宰过程中风险因素分析 |
1.2.1 宰前检疫及隔离观察无法检出重金属及微生物污染 |
1.2.2 胴体检测无法检出重金属及微生物污染 |
1.3 加工过程中风险因素分析 |
1.4 运输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
1.4.1 运输过程中卫生不达标 |
1.4.2 运输过程中检疫未检出的可能 |
1.5 销售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
2 动物及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体系存在问题 |
2.1 食品安全法规体系不严谨、不规范、不完善 |
2.2 政府监管混乱、脱节失衡 |
2.3 缺乏规范适用性标准 |
2.4 资金投入不足,人才队伍及技术设备薄弱 |
2.5 缺乏良好环境 |
2.5.1 市场准入制度存在缺陷 |
2.5.2 安全意识淡薄 |
2.5.3 诚信体系缺失 |
3 建议 |
3.1 中国应建立动物卫生风险评估管理机制 |
3.1.1 重视动物卫生风险评估工作 |
3.1.2 明确承担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具体机构 |
3.1.3 针对动物卫生风险管理决策评估的难点,提出风险决策指标 |
3.1.4 强化各部门风险分析信息的相互交流和信息共享 |
3.2 加强动物卫生风险管理现代化 |
3.2.1 动物卫生风险管理理念现代化 |
3.2.2 动物卫生风险管理能力现代化 |
3.2.3 动物卫生风险管理内容现代化 |
3.3 中国应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制 |
3.4 改中国食品安全多家监管为统一监管的体制 |
四、畜禽运输过程中的卫生监督(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S1)
- [2]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的通知[J].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 2020(09)
- [3]生鲜猪肉质量安全控制研究[D]. 白艺彩.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1)
- [4]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研究[D]. 安玉莲.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 [5]基于HACCP体系的猪肉质量风险评估应用研究[D]. 汪荣敏.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5)
- [6]我国农场动物福利条款的价值分析[D]. 王苗. 西南大学, 2020(01)
- [7]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监管研究 ——以山东省高密市为例[D]. 李健豪.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3)
- [8]唐人神肉制品安全管理研究[D]. 陈立.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9]基于二维码的猪肉溯源系统开发研究[D]. 侯敬熙.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10]动物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其防控对策[J]. 陆昌华,胡肄农,甘泉,孙友珍,谭业平,郁达威,刘亮,田景福,储新民. 江苏农业学报,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