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湿法纤维板生产废水的综合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长莉,杨华龙,齐英杰,刘海军[1](2015)在《中密度纤维板废水处理系统的工艺分析》文中认为中密度纤维板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成分复杂、浓度高、可生化降解的有机物含量低、处理难度大,采用普通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设备很难将其净化。本文采用生物净化的方法处理中密度纤维板厂产生的废水,使处理后废水的各项指标均达到GB 8978—200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且净化后的废水可以在厂内循环利用,节约水力资源,保护环境。同时,产生的活性污泥可以转化为有机肥料,作为企业的副产品销售,进一步为企业创收效益。
刘晓春[2](2014)在《木材加工废水的治理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木材工业产生的废水是主要的工业废水污染源,产生的废水一般都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有机物和其他废弃物质,如果不加处理就任意排放,将对江河水质、土壤等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木材加工废水主要是在纤维板生产、纸浆与造纸生产、木材染色和漂白处理、木材防腐处理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木材加工企业必须重视废水治理工作流程,按照废水不同的产生途径实行相对应的治理方法,从而在保证企业效益的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邓海涛[3](2014)在《速生桉类纤维板生产废水处理工艺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主要以速生桉类的(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废水为处理对象进行实验研究,开展“混凝沉淀+UASB+接触氧化法+絮凝气浮”工艺处理木业废水的室内模拟实验。同时采用现场测试、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确定了废水处理的最佳工艺技术组合及工艺参数,并以广西某木业公司废水处理为例进行了工程应用,取得了预期效果。(1)实验及工程实践证明:“混凝沉淀+UASB+接触氧化法+混凝气浮”工艺对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废水处理是可行的。只要工艺参数控制得当,出水水质满足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排放标准的要求。(2)实验中证明在混凝沉淀预处理中,投加药剂PAC及PAM,其中PAC投加量为600mg/L, PAM投加量为10mg/L,对于COD浓度为16250mg/L的热磨废水,可以取得65%的COD去除率。(3)实验确定了在生化处理阶段的工艺参数。其中厌氧UASB的容积负荷在6.825kgCOD/m3-d时,COD去除率可达67%;好氧接触氧化法容积负荷为0.474kgBOD/m3-d,水力停留时间为24h,COD的去除率可达89.8%。(4)实验证明:在深度处理步骤中采用混凝气浮法优于生物活性炭法。根据经验,其原因是纤维板废水经过UASB+接触氧化法处理后,残留COD的主要成分是难以生物降解的物质,故微生物很难降解,无法达到边吸附边降解的平衡。(5)在工程设计中较为保守,设计负荷取值略低于实验负荷,期望确保出水水质能够稳定达标。土建工程的设计中,将混合废水调节池、接触氧化池、二沉池、中间水池2#及雨水调节池合建成一个组合水池,池壁共用,大大节省了占地面积及工程投资。(6)工程建成调试好后,出水水质优于预期,其中二沉池水质已经能够饲养景观金鱼,得到了普遍赞誉。经环保主管部门验收监测表明,本工程出水COD均值36mg/L, BOD5均值2.6mg/L,其余各项指标均远低于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排放标准。(7)本研究成果可作为以速生桉及松木为主的我国南方纤维板生产废水治理的示范工程。
裴烨青[4](2014)在《低浓度CMC生产废水好氧生物处理研究》文中认为CMC,英文名Carboxymethyl Cellulose (Sodium),中文名羧甲基纤维素(钠),是一种羧甲基团(-CH2-COOH)结合至羟基(-OH)上的纤维素衍生物。CMC在民用、工业各类产品中被广泛用作增稠剂、乳化剂等,是当今全球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纤维素类工业产品。CMC生产废水的主要化学组分是:水、羟乙酸钠和氯化钠,另含少量纤维素(及其杂质)、氢氧化钠、乙醇和CMC。CMC生产废水是典型的高浓度高盐度有机废水,最高COD浓度可达80000mg/L以上、盐度150000mg/L以上,较低COD浓度也在20000mg/L左右、盐度40000mg/L左右,因此在纳入排污管网前,必需得到有效处理。本文源于低浓度CMC生产废水好氧生物处理的一个工程案例,针对工程中出现的三项棘手问题,分析问题成因、研究解决方案。首先,本文分析归纳江苏省泰兴市一家特种化学品工厂采用好氧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低浓度CMC生产废水的三个工程技术问题,进水COD浓度约20000mg/L、盐度约40000mg/L的,处理目标是出水COD浓度低于500mg/L。经过三个月污泥驯化期,生物处理系统在随后的四个月正式运行期内表现较为理想,大部分时间出水浓度都能达到预订排放目标。不过存在三个问题。第一,超滤系统产水通量下降速度过快,降速随盐度升高更快;常规的气水反洗物理清洗手段无法有效地恢复产水通量,只能缩短化学清洗的周期;虽然提高物理清洗的频率和强度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可是效果仍然非常有限。第二,生物处理系统对于进水盐度冲击出现明显不适应,特别是在污泥驯化期内,尚未稳定的生物系统对于废水盐度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在这个阶段内必须严格遵循缓步提升进水盐度的原则;进入运行期后,生物系统对于盐度冲击的耐受能力明显增强,但是CMC生产废水水质较大波动(一波高于35000mg/L的盐度冲击)使得生物系统遭受严重损害。第三,大量的黄褐色泡沫层层叠叠溢出好氧池外,尽管泡沫问题不会对生物处理系统的处理效率造成影响,但是却破坏厂区的卫生环境状况。本文通过参阅大量科研文献,关注废水成分,分析得出:CMC生产废水的主要有机组分羟乙酸钠可能是造成这些工程问题的原因之一;CMC生产废水缺乏微量营养物质可能是造成这些工程问题的原因之二。再次基础上,提出了采用耐冲击性更佳、悬浮污泥更少的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的工艺改进方案。接着,本文通过实验室试验,考察和比较了添加微量营养物质的活性污泥反应器和未添加微量营养物质的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对于过滤性能、沉降性能和耐盐冲击性能的改善作用。其中,添加微量营养物质又分别通过向废水中添加天然水和投加化学药剂两种途径来实现的。结果,向废水中添加天然水可以明显改善混合液的过滤性能和耐盐冲击性能,不过对于沉降性能却无特别显着的改善作用;向废水中投加化学药剂没有任何改善作用,甚至还有一定负作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内混合液的过滤性能最差,远远差于任何一个活性污泥反应器;三项方案对于处理效果皆无明显改善效果,同时发现维持活性污泥浓度的食微比介乎0.3-0.5kg COD/kg MLSS之间。根据试验结果得出结论:天然水中的微量营养物质能够有效改善活性污泥在处理CMC生产废水时的过滤性能和耐盐冲击性能,而在实际工程中可以将CMC生产废水与生活废水混合来补充微量营养物质。还采用珀金埃尔默Optima830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试验中所用天然水的微量元素成分和含量。然后,通过实验室小试和工程中试,研究了CMC生产废水与生活废水混合之后对于过滤性能的改善作用。小试结果表明CMC生产废水与生活废水混合可以明显改善活性污泥的过滤性能,不过效果略次于天然水。中试在生产现场进行,高浓度CMC生产废水与生活废水按照1:3混合,混合废水的SCOD浓度约18000mg/L、盐度约32000mg/L;采用推流好氧膜生物反应器进行处理,设计有机负荷为0.4kgSCOD/kgMLSS。结果:出水COD浓度低于1000mg/L,超滤系统通量下降缓慢,化学清洗周期延长至两个月以上。再后,针对泡沫问题,经过查阅科研文献,明确稳定泡沫是在发泡物质(表面活性剂)和稳泡物质的协同作用下所形成的。通过对过滤前后的CMC生产废水进行曝气,以及对过滤前后的CMC生产废水与活性污泥的混合液进行曝气,从而确定在CMC生产废水好氧生物处理中泡沫问题的成因。根据试验结果得到结论:表面活性剂CMC是CMC生产废水中的发泡物质;CMC生产废水中的悬浮固体天然纤维及其杂质是稳泡物质,具有非常良好的稳泡效果。在实际工程中可以采用以下两种解决方案:一是对CMC生产废水进行一段时间的预曝气,撇去浮渣之后进入好氧生物处理;二是滤去CMC生产废水中的悬浮固体之后进入好氧生物处理。最后,本文选用国际水协会(IWA)开发的活性污泥一号模型(ASM1),构建一个可以模拟活性污泥处理CMC生产废水过程的数学模型。活性污泥一号模型以死亡再生理论为基础,模拟活性污泥处理废水中的8个生物反应,涉及到13个反应组分,在数学模拟中用到了5个化学计量参数和14个动力学参数。经仔细研究活性污泥一号模型的内涵,同时结合CMC生产废水的水质特点,构建了CMC生产废水—活性污泥一号模型。这个模型将原本活性污泥一号模型中的8个生物反应简化为3个,将13个反应组分简化为8个,将5个化学计量参数简化为4个,其中需要测算的是1个,将14个动力学参数简化为5个,其中需要测算的是2个。经过测算,获得了活性污泥处理CMC生产废水的异养菌的产率系数YH、异养菌的最大比生长速率μH、异养菌的衰减系数bH在环境盐度10000-80000mg/L之间的数据变化情况。
柯乐[5](2013)在《北江水厂生产废水安全回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广东省佛山市北江水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北江水厂不同原水条件下生产废水的水量变化情况评了估生产废水回用的水量风险;通过检测生产废水中部分具代表性的有机物、金属离子、丙烯酰胺以及消毒副产物指标,评估了生产废水回用的水质风险;研究了不同原水条件下回用生产废水北江水厂生产废水回用对水质的影响;监测了生产废水长期回用下出厂水的水质情况;介绍了北江水厂回用生产废水后对生产工艺的调整;计算了生产废水回用系统的运行费用。研究表明滤池反冲洗水水量大,水质良好,氨氮、溶解性有机物、金属含量都很低,回用风险低,直接回用还可以改善原水混凝性能,节省氯耗;但是由于其中含有大量悬浮固体对其投氯消毒可能会造成出厂水三氯甲烷超标。浓缩池上清液水质随季节变化极大,高浊期浓缩池上清液浊度最高升至36000NTU,对水厂常规工艺造成很大冲击;氨氮在8月份最高达1.91mg/L,可能会增大氯的消耗量。溶解锰含量最高为1.88mg/L,其回用可能会导致水厂出水锰超标。脱水沥出液水质恶劣,氨氮最高达8.27mg/L,CODMn最高达21.3mg/L,溶解锰含量最高达6.36mg/L,丙烯酰胺最高达10.4ug/L,水质安全风险极大且水量小,不建议回用。研究发现对于一些特殊水质可以采用一些调整方法,例如高浊期北江水厂通过大幅度提高聚合氯化铝(PAC)的投加量的强化混凝方法,克服了回用水浊度高、水量大的不良影响,使得出水水质不受影响,在高浊期也实现了生产废水零排放。在生产废水回用时,水厂工艺应作相应调整:严格控制生产废水回流比,大倍数稀释生产废水中污染物含量;对于滤池反冲洗水直接回用的水厂,回用时段应与前投氯消毒时段错开,以尽量降低三氯甲烷等消毒副产物的形成。经济分析发现,日供水量约28万立方米的北江水厂生产废水处理回用系统一年运行成本为64万元,由于可以通过节约水资源费、价格调节基金成本以及清涌费用回收部分成本,实际一年运行费用为27万元,增加吨水成本3分钱,尤其是在水资源费和原水运输成本高企的地方生产废水回用工艺具有经济上的优势。
卢振,买文宁,李海松,史豪杰[6](2013)在《湿法纤维板废水处理工程》文中研究表明采用IC+传统活性污泥法+高级催化氧化工艺处理湿法纤维板废水,介绍了湿法纤维板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设计参数,调试过程和经济指标。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湿法纤维板废水,效果稳定。出水水质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
房健[7](2012)在《颜料废水处理工艺组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各种染料产量已达90万吨,染料废水已成为环境重点污染源之一。染料行业品种繁多,工艺复杂,其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盐份,具有CODCr高,色度大,酸碱性强,有毒性等特点,一直是废水处理中的难题。偶氮染料在染料中占80%以上,是一种色谱最全,价格低廉的染料,在纺织、印染、皮革等行业中应用十分广泛。目前在我国,偶氮染料废水治理还是一大难题,因此对其治理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一定的理论意义。本课题研究对象为甘谷某颜料厂生产废水,属于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两类废水:一类废水为母液,主要为颜料生产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残液及颜料初期漂洗水;另一类废水为漂洗颜料及冲洗设备、地面等废水。该颜料废水具有如下明显特点:(1)高CODCr浓度,可生化性差,该废水属于典型的高浓度有机化工生产废水,其中部分母液的CODCr值高达10000mg/L以上,BOD含量却不高,B/C值很小。(2)水质变化大,处理实际生产废水时由于大量漂洗水的掺入,以及同类不同品牌颜料废水的集中排放,实际污染物的浓度将产生变化。(3)生产产品单一,偶氮类颜料废水中氮含量很高,有可能造成C:N:P微生物基本营养源比例失调,尤其是磷盐。基于上述特点,经济有效的处理颜料废水使其达标排放是本课题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实验室与现场试验,确定了偶氮染料废水处理流程和方法:预处理部分采用生产废水收集贮存+铁炭电解+混凝沉淀的处理工艺,预处理后的废水进入污水处理站通过四级生物系统+过滤+活性炭吸附+氧化分解的工艺集中处理后,确保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实验考察了微电解单元的原水pH、停留时间(HRT)、曝气时间,混凝单元药剂投量以及pH对预处理效果的影响。实现了对CODCr和色度的去除,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红、黄母液废水分别进行预处理,当原水pH=3, Fe/C体积比为1:1.5,停留时间30min,曝气时间120min,可取得25%~30%的CODCr去除率及95%以上的脱色率;而红液经化学氧化即在混凝单元投药量0.1g/L,pH=7的条件下后也可取得20%的CODCr去除率及90%的脱色率。预处理后的废水进入四级生物滤池,确定滤池填料采用聚氨酯泡沫,废水经生物滤池处理,出水无色透明,CODCr小于100mg/L,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该废水处理工艺方法可行、效果良好,是值得应用推广的技术方法。
武彦巍,买文宁[8](2011)在《Fenton氧化-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纤维板废水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Fenton氧化-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纤维板厂好氧出水进行系统研究。试验表明,在FeSO4.7H2O投加量为0.003 mol·L-1,进水pH为5.0,n(H2O2)/n(Fe2+)为2:1,反应时间为2 h的条件下,Fenton试剂对COD的去除率可以达到65%以上,出水BOD5/COD提高到0.36。氧化后废水进入曝气生物滤池进行生化处理,组合工艺对COD的去除率可达到85%,日运行费用为2.064元.t-1水。
李凡[9](2010)在《混凝-Fenton法预处理中纤板废水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密度纤维板生产废水的成分复杂,属难处理的工业废水。本文根据江苏某中纤板公司生产废水水质(CODCr为600030000mg/L;BOD5/CODCr (B/C)为0.20.3),采用混凝-Fenton氧化法对其进行预处理以利于后续生化处理。考虑到混凝效果和后续Fenton反应要求,确定聚合硫酸铁(PFS)作为处理该废水的无机混凝剂,并考察了主要工况条件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PFS和有机助凝剂PAM联合投加时各项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得出混凝最佳工艺参数如下:PFS投加量为1.8g/L(原水CODCr为10110mg/L),快速搅拌(300r/min)30s,PAM投加量为10mg/L,慢速搅拌(60r/min)90s,沉淀120min。在最优混凝工艺条件下,废水经混凝处理后CODCr和SS去除率分别为60.8%、87%,出水pH为4.15,Fe2+浓度为130.88mg/L,废水的zeta电位由处理前的-13.3mv上升到了-3.79mv,通过粒径分析,发现混凝处理对粒径为1—100μm的颗粒起到了较好的去除效果。为了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和进一步降低废水的有机负荷,选择Fenton法对混凝出水进行进一步处理。实验得出Fenton氧化工艺的最佳参数如下:不调节混凝出水的初始pH、利用混凝出水中含有的Fe2+(浓度为120180 mg/L)、Fe2+与H2O2的摩尔比为0.05,反应时间为40min后用NaOH调节废水的pH值至88.5,沉淀出水,Fenton氧化阶段的CODCr去除率达62.5%。将混凝和Fenton氧化在最佳工况条件下联合使用, CODCr去除率达到了80.5%。此外,还考虑了将此工艺运用于工程实践中的可行性,在不影响后续生物处理的前提下将PFS的投加量改为0.75g/L,摩尔比改为0.3,在此条件下研究了混凝—Fenton氧化的连续流实验,CODCr去除率达到66%,每吨废水的预处理价格仅为3.1元。与此同时,通过GC-MS分析了处理前后的水质,发现混凝处理后水中大部分有机物得以去除,而一些环状有机物仍然残留,而经过Fenton氧化处理后部分环状有机物被转化为直链有机物。由此可见通过这种预处理改变了该废水的水质,使其更易于生物处理。
魏新洲[10](2009)在《地表水体COD排污权交易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排污权交易作为一种市场化的环境污染控制经济手段,近年来倍受各国关注。它改变了传统的污染由环境管理部门强制各企业治理的模式,为环保的产业化、集约化带来了发展曙光。本文以化学需氧量(COD,本文未特别说明均为CODCr)这一有机污染物指标为研究对象,将COD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交易指标进行研究,构建一个COD水排污权交易的技术支持平台。由于对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市场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本文对此所作的研究只能算作一次理论性的尝试。本文在对COD这一特殊的“商品”指标进行研究中,分析了COD作为排污交易指标的合理性,并按其性质、特征上的差异对排污企业进行了分类研究,建立起水排污权交易五大优先考虑原则,按照分类的标准选取了100家排污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其COD的特征、可生化性和降解成本,研究其降解成本与可生化性的关系,计算出各类排污企业的COD平均降解成本,建立了一个跨行业交易的匹配表;在构建“商品”配额交易技术支持平台中,应用国外先进的水质交易评估方法、监测断面等贡献值法,构建一个关于水体监测断面的交易模型,在不超过水体的污染负荷的前提下,达到交易成本的最小化。最后以上述研究理论为基础,对天津永定新河某段12家污染源的COD排污权交易进行总体设计,在各企业已购买COD排污权的前提下,进行了COD排污权交易,并提出有借鉴意义的政策或建议,为我国大范围内开展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的设计提供参考。
二、湿法纤维板生产废水的综合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湿法纤维板生产废水的综合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密度纤维板废水处理系统的工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中纤板废水处理工艺 |
3 处理厂主要构筑物及设备工艺参数 |
4 运行效果 |
5 结束语 |
(2)木材加工废水的治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木材加工废水的产生途径 |
2 木材加工废水治理方法的选择 |
(3)速生桉类纤维板生产废水处理工艺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
1.1.2 我国木业发展现状 |
1.1.3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废水处理工艺分析 |
1.2.2 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 |
1.3 选题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3.2 主要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3.3.1 废水的来源及特性 |
1.3.3.2 排放标准 |
1.3.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2.1 实验基本原理 |
2.1.1 混凝沉淀实验原理 |
2.1.2 UASB反应机理 |
2.1.3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反应机理 |
2.1.4 气浮实验原理 |
2.2 实验药剂 |
2.3 实验仪器 |
2.4 中(高)密度纤维板废水混凝沉淀预处理的研究 |
2.4.1 实验内容 |
2.4.1.1 实验材料及装置 |
2.4.1.2 实验方法 |
2.4.2 实验步骤 |
2.4.3 小结 |
2.5 中(高)密度纤维板废水厌氧处理的工艺研究 |
2.5.1 实验水质及装置 |
2.5.2 分析方法 |
2.5.3 小结 |
2.6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中(高)密度纤维板废水的研究 |
2.6.1 实验目的 |
2.6.2 实验装置及实验水质 |
2.6.3 实验步骤 |
2.6.3.1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纤维板废水的启动 |
2.6.3.2 微生物的培养 |
2.6.3.3 微生物的驯化 |
2.6.4 小结 |
2.7 混凝气浮处理中(高)密度纤维板废水的研究 |
2.7.1 实验目的 |
2.7.2 实验材料及水质 |
2.7.2.1 主要试剂 |
2.7.2.2 主要仪器 |
2.7.2.3 实验用水水质 |
2.7.3 实验内容 |
2.7.3.1 药剂的筛选 |
2.7.3.2 投药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2.7.3.3 pH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2.7.3.4 絮凝反应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2.7.3.5 气浮停留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2.7.3.6 气浮溶气罐压力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2.7.4 小结 |
2.7.5 深度处理步骤混凝气浮与生物活性炭塔效果对比 |
2.7.5.1 主要试剂 |
2.7.5.2 主要仪器 |
2.7.5.3 实验用水水质以及设计参数 |
2.7.5.4 检测方法 |
2.7.5.5 实验结果分析 |
第三章 主要构筑物设计计算 |
3.1 生产废水调节池设计计算 |
3.1.1 设计参数 |
3.1.2 池体计算 |
3.2 混凝沉淀池 |
3.2.1 设计参数 |
3.2.2 设计计算 |
3.3 中间水池1# |
3.4 UASB |
3.4.1 设计参数 |
3.4.2 池体计算 |
3.4.3 三相分离器的设计 |
3.5 混合废水调节池 |
3.5.1 设计参数 |
3.6 接触氧化池 |
3.6.1 接触氧化池设计参数 |
3.6.2 池体尺寸确定 |
3.7 二沉池 |
3.8 中间水池2# |
3.9 雨水调节池 |
3.10 组合气浮 |
3.11 污泥浓缩池 |
3.12 板框压滤机 |
3.13 总平面布置图和高程布置图 |
第四章 工程的调试、稳定运行及验收 |
4.1 现场调试阶段 |
4.2 稳定运行阶段 |
4.2.1 混凝沉淀工段对COD的去除 |
4.2.2 厌氧UASB工段对COD的去除 |
4.2.3 接触氧化工段对COD的去除 |
4.2.4 混凝气浮工段对COD的去除 |
4.2.5 近期运行情况 |
4.2.6 运行费用统计 |
4.3 监测验收阶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低浓度CMC生产废水好氧生物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高浓度有机废水 |
1.2.1 、高浓度有机废水特性 |
1.2.2 、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 |
1.3 、离盐废水 |
1.3.1 、高盐废水简介 |
1.3.2 、高含盐废水处理 |
1.4 、CMC及其生产废水 |
1.4.1 、CMC概述 |
1.4.2 、CMC生产工艺 |
1.4.3 、CMC生产废水特性 |
1.4.4 、CMC生产废水处理 |
1.4.6 、课题背景及内容 |
第二章 低浓度CMC生产废水好氧生物处理 ——工程实践、问题分析及改进构想 |
2.1 、工程背景 |
2.1.1 、项目来源 |
2.1.2 、自然环境 |
2.2 、工艺设计 |
2.2.1 、设计原则 |
2.2.2 、废水水质与排水标准 |
2.2.3 、工艺流程 |
2.3 、处理设施 |
2.3.1 、主要建筑 |
2.3.2 、主要设备 |
2.3.3 、主要仪表 |
2.4 、数据分析 |
2.4.1 、分析方案 |
2.4.2 、污泥驯化期 |
2.4.3 、正式运行期 |
2.4.4 、超滤系统表现 |
2.5 、工程结论 |
2.5.1 、结论 |
2.5.2 、问题 |
2.6 、废水成分分析 |
2.6.1 、主要有机底物分析 |
2.6.2 、微量营养物质分析 |
2.7 、处理工艺分析 |
2.7.1 、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 |
2.7.2 、MBBR工艺 |
2.8 、成因分析及改进方案 |
2.8.1 、成因分析 |
2.8.2 、改进方案 |
第三章 、CMC生产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改进研究(1) ——改进方案效果验证 |
3.1 、背景介绍 |
3.2 、试验构建 |
3.2.1 、对照试验 |
3.2.2 、通用设备 |
3.2.3 、通用设定 |
3.2.4 、变量设定 |
3.2.5 、分析方法与仪表 |
3.3 、数据分析 |
3.3.1 、处理效率 |
3.3.2 、生物生长 |
3.3.3 、沉降性能 |
3.3.4 、过滤时间 |
3.3.5 、过滤阻力 |
3.3.6 、盐度冲击时的处理效率与过滤时间 |
3.4 、试验结论 |
3.4.1 、试验结论 |
3.4.2 、方案结论 |
3.5 、天然水微量元素测定 |
3.5.1 、理论基础 |
3.5.2 、试验构建 |
3.5.3 、数据分析 |
3.5.4 、测定结论 |
第四章 、CMC生产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改进研究(2) ——改进方案应用研究 |
4.1 、背景介绍 |
4.2 、小试研究 |
4.2.1 、试验构建 |
4.2.2 、数据分析 |
4.2.3 、试验结论 |
4.3 、中试研究 |
4.3.1 、背景介绍 |
4.3.2 、试验构建 |
4.3.3 、数据分析 |
4.3.4 、试验结论 |
第五章 、CMC生产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改进研究(3) ——泡沬问题研究 |
5.1 、理论基础 |
5.2 、试验构建 |
5.3 、试验结果与成因分析 |
5.4 、试验结论与解决方案 |
第六章 、ASM1号模型在CMC废水活性污泥处理中的应用 |
6.1 、理论基础 |
6.1.1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介绍 |
6.1.2 、ASM1号模型详解 |
6.2 、模型构建 |
6.2.1 、参数筛选 |
6.2.2 、测定方法 |
6.2.3 、试验流程 |
6.3 、试验数据 |
6.3.1 、异养菌的产率系数Y_H的测算结果 |
6.3.2 、异养菌的衰减系数b_H的测算结果 |
6.3.3 、异养菌的最大比生长速率μ_H的测算结果 |
6.4 、试验结论 |
第七章 、结语 |
7.1 、结论 |
7.2 、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5)北江水厂生产废水安全回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
1.1.2 生产废水回用的意义 |
1.2 生产废水回用方式 |
1.3 国内外废水回用的研究与应用 |
1.3.1 病源微生物 |
1.3.2 金属 |
1.3.3 可同化有机碳及三氯甲烷 |
1.3.4 消毒副产物前驱物和总有机碳 |
1.3.5 浊度 |
1.3.6 相关法律法规 |
1.4 生产废水回用的经济分析 |
1.4.1 规避排污费 |
1.4.2 节省水资源费 |
1.4.3 节约输水成本 |
1.5 课题背景及主要内容 |
第2章 北江水厂生产废水回用处理系统风险评价与分析 |
2.1 北江水厂概况 |
2.2 废水回用处理系统概况 |
2.3 实验期间原水水质状况 |
2.4 北江水厂回用水介绍 |
2.4.1 滤池反冲洗水 |
2.4.2 浓缩池上清液 |
2.4.3 脱泥沥出液 |
2.5 水质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2.6 生产废水水量风险评价分析 |
2.7 生产废水水质风险评估 |
2.7.1 常规指标 |
2.7.1.1 浊度 |
2.7.1.2 PH 值 |
2.7.1.3 氨氮 |
2.7.2 金属指标 |
2.7.3 有机物指标 |
2.7.4 消毒副产物 |
2.7.5 丙烯酰胺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生产废水回用工艺生产应用情况 |
3.1 低浊期生产应用 |
3.2 高浊期生产应用 |
3.3 生产废水回用对水质的长期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产废水回用系统运行成本分析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湿法纤维板废水处理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 废水水质 |
2 工艺流程 |
3 主要构筑物及设计参数 |
3.1 集水井 |
3.2 初沉池 |
3.3 调节池 |
3.4 IC |
3.5 好氧池 |
3.6 二沉池 |
3.7 配水池 |
3.8 催化氧化反应器 |
3.9 曝气接触池 |
3.1 0 终沉池 |
3.1 1 污泥干化池 |
4 调试及运行效果 |
4.1 调试 |
4.1.1 IC调试 |
4.1.2 好氧调试 |
4.1.3 高级催化氧化调试 |
4.2 运行效果 |
5 效益分析 |
6 结论 |
(7)颜料废水处理工艺组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染料分类与发色理论 |
1.2.1 染料的分类 |
1.2.2 染料的发色原理 |
1.3 染料生产废水的性质和特点 |
1.4 染料废水的毒性和危害 |
1.5 国内外偶氮染料废水研究现状 |
1.5.1 物理处理法 |
1.5.2 化学处理法 |
1.5.3 生化处理法 |
1.6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内容 |
2 处理工艺的选择确定 |
2.1 颜料废水的来源及水质 |
2.2 颜料生产废水的特点 |
2.3 处理工艺的选择 |
2.3.1 铁炭微电解预处理工艺 |
2.3.2 生物处理工艺 |
2.3.3 组合工艺流程 |
3 实验内容与方法 |
3.1 实验内容 |
3.2 实验设备 |
3.2.1 实验仪器与药剂 |
3.2.2 实验装置 |
3.3 实验方法 |
3.3.1 微电解预处理实验方法 |
3.3.2 生物处理实验方法 |
3.4 水质指标的测试方法 |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1 微电解实验结果分析 |
4.1.1 铁炭比的确定 |
4.1.2 微电解材料的比选 |
4.1.3 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4.1.4 停留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4.1.5 曝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4.1.6 与混凝单元处理效果的对比 |
4.1.7 原水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4.1.8 与常规曝气方式处理效果的对比 |
4.1.9 加碱曝气次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4.1.10 微电解出水总铁离子浓度的测定 |
4.1.11 微电解法出水可生化性分析 |
4.1.12 微电解法预处理最佳参数的确定 |
4.2 生物法实验结果分析 |
4.2.1 生物滤池滤料的确定 |
4.2.2 生物的培养和驯化 |
4.2.3 生物滤池停留时间的确定 |
4.2.4 生物滤池对废水的处理效果分析 |
5 经济性能分析 |
5.1 投资费用估算 |
5.2 运行费用估算 |
6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Fenton氧化-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纤维板废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试验水质 |
1.2 试验仪器、药剂及分析方法 |
1.3 试验装置 |
1.4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Fenton试剂氧化试验 |
2.1.1 正交试验 |
2.1.2 单因素分析 |
2.1.2. 1 进水p H的影响 |
2.1.2. 2 Fe SO4·7H2O投加量的影响 |
2.1.2. 3 反应时间的影响 |
2.1.2. 4 n (H2O2) /n (Fe2+) 的影响 |
2.1.2. 5 最佳条件确定 |
2.2 BAF生物处理 |
2.2.1 试验流程 |
2.2.2 BAF启动和运行 |
3 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
4 结论 |
(9)混凝-Fenton法预处理中纤板废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中纤维板简介 |
1.1.2 中纤维板的生产及应用 |
1.1.3 中纤板生产废水 |
1.1.3.1 中纤板生产废水的来源 |
1.1.3.2 中纤板生产废水的水质特点 |
1.2 中纤板生产废水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1.3 混凝法及其研究现状 |
1.3.1 混凝法机理简介 |
1.3.2 混凝处理的影响因素 |
1.3.2.1 污水水质的影响 |
1.3.2.2 混凝剂的影响 |
1.3.2.3 水力条件的影响 |
1.4 Fenton 试剂法及其研究现状 |
1.4.1 常规Fenton 试剂法机理简介 |
1.4.2 影响Fenton 试剂法的因素 |
1.5 混凝—Fenton 氧化联用法在废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 |
1.6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用化学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混凝实验的实验思路及方法 |
2.4 Fenton 氧化处理的实验思路及方法 |
2.5 混凝与Fenton 氧化联合处理的的实验思路及方法 |
2.6 实际应用中的工况条件优化 |
2.7 水样的分析方法 |
2.8 实验用废水水质 |
第三章 混凝法处理中纤板生产废水的实验研究 |
3.1 无机混凝剂的筛选及工况条件确定 |
3.1.1 无机混凝剂的筛选 |
3.1.2 无机混凝剂反应参数的确定 |
3.1.2.1 混凝剂投加量的确定 |
3.1.2.2 无机混凝剂搅拌时间的研究 |
3.1.2.3 原水pH 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3.1.2.4 投加混凝剂后搅拌速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3.1.2.5 无机混凝剂沉降时间的影响 |
3.2 无机混凝剂与PAM 联合投加的实验研究 |
3.2.1 PAM 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3.2.2 PFS+PAM 联合处理时搅拌时间的确定 |
3.3 正交试验的优化设计 |
3.4 混凝后的水质综合分析 |
3.4.1 粒径分布分析 |
3.4.2 zeta 电位的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enton 氧化法处理混凝出水的实验研究 |
4.1 确定Fe~(2+)与H_2O_2 的摩尔比(n[Fe~(2+)]/n[H_2O_2]) |
4.2 Fe~(2+)浓度的影响 |
4.3 初始pH 值的影响 |
4.4 反应时间的影响 |
4.5 沉淀pH 值的影响 |
4.6 Fenton 氧化反应中沉降时间的影响 |
4.7 混凝—Fenton 氧化联合处理后水质比较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混凝—Fenton 氧化联合处理工艺的优化 |
5.1 PFS 投加量的优化 |
5.2 n 比的优化 |
5.3 连续流试验研究 |
5.4 连续流试验处理后水中有机物分析 |
5.5 经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10)地表水体COD排污权交易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水污染现状 |
1.1.2 我国水污染控制和治理现状 |
1.1.3 研究课题的提出 |
1.2 水排污权交易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的研究及实施状况 |
1.2.2 国内的研究与实施状况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1.3.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二章 COD 的分类研究 |
2.1 COD 作为水排污权交易指标的可行性分析 |
2.1.1 几种常用水质指标的对比研究 |
2.1.2 COD 作为交易指标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
2.2 污水的特点及性质研究 |
2.2.1 污水的来源与特点 |
2.2.2 污水的处理方法和效果 |
2.2.3 工业污水排污水体的具体要求 |
2.2.4 我国工业污水污染现状和特点分析 |
2.3 COD 的分类研究 |
2.3.1 COD 分类研究的必要性 |
2.3.2 COD 分类的研究 |
第三章 典型行业COD 特征研究 |
3.1 造纸行业COD 特征分析研究 |
3.1.1 造纸行业污水及COD 特点 |
3.1.2 典型造纸行业COD 特征分析 |
3.2 印染行业COD 特征分析研究 |
3.2.1 印染行业污水及COD 特点 |
3.2.2 典型印染行业COD 特征分析 |
3.3 制药工业COD 特征分析研究 |
3.3.1 制药工业污水及COD 特点 |
3.3.2 典型制药工业分析 |
3.4 食品工业COD 特征分析研究 |
3.4.1 淀粉豆制品加工类企业COD 特征分析 |
3.4.2 肉类加工及养殖类企业COD 特征分析 |
3.4.3 发酵酿造类企业COD 特征分析 |
3.4.4 饮料生产类企业COD 特征分析 |
3.4.5 佐料制品类企业COD 特征分析 |
3.4.6 油脂化工类企业COD 特征分析 |
3.5 石油化工行业COD 特征分析研究 |
3.5.1 石油化工行业污水及COD 特点 |
3.5.2 典型石油化工行业COD 特征分析 |
3.6 其它类 |
3.6.1 生活污水类 |
3.6.2 电镀行业类 |
3.6.3 机械制造类 |
3.6.4 有机农药类 |
3.7 COD 行业间交易匹配表构建 |
第四章 COD 排污交易管理评估体系的建立 |
4.1 排污权交易的风险分析 |
4.1.1 TMDL 概念的引入 |
4.1.2 水排污权交易中的“热点”风险分析 |
4.1.3 “热点”风险分析管理 |
4.2 水排污权交易管理评估体系的建立 |
4.3 COD 水排污权交易计算体系的建立 |
4.3.1 COD 水排污交易计算模型的建立 |
4.3.2 COD 水排污权交易成本的计算 |
第五章 实例研究 |
5.1 区域研究 |
5.2 COD 水排污权交易体系建立 |
5.2.1 水域COD 负载情况简介建立 |
5.2.2 COD 污染源类型确定及潜在交易的可行性分析 |
5.2.3 潜在COD 交易的污染源位置点评估分析 |
5.2.4 潜在COD 交易企业间可调整时间和水质监测时间的确定 |
5.2.5 潜在交易的COD 数量确定 |
5.2.6 对以上一到五步过程进行审核并完成COD 交易行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湿法纤维板生产废水的综合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密度纤维板废水处理系统的工艺分析[J]. 刘长莉,杨华龙,齐英杰,刘海军. 木工机床, 2015(03)
- [2]木材加工废水的治理方法[J]. 刘晓春. 吉林农业, 2014(09)
- [3]速生桉类纤维板生产废水处理工艺技术的研究[D]. 邓海涛. 广西大学, 2014(02)
- [4]低浓度CMC生产废水好氧生物处理研究[D]. 裴烨青. 东华大学, 2014(06)
- [5]北江水厂生产废水安全回用技术研究[D]. 柯乐.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6]湿法纤维板废水处理工程[J]. 卢振,买文宁,李海松,史豪杰. 水处理技术, 2013(08)
- [7]颜料废水处理工艺组合研究[D]. 房健. 兰州交通大学, 2012(02)
- [8]Fenton氧化-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纤维板废水的试验研究[J]. 武彦巍,买文宁. 水处理技术, 2011(04)
- [9]混凝-Fenton法预处理中纤板废水的试验研究[D]. 李凡.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 [10]地表水体COD排污权交易体系研究[D]. 魏新洲. 天津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