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角陶赛特羊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杂交效果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曹攀[1](2018)在《白萨福克和湖羊杂交一代羊与杜湖杂交羊肉用性能比较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肉羊杂交组合的确定是经济杂交和育成杂交的基础。目前,有关湖羊杂交试验研究主要涉及与杜泊羊的杂交效果,尚未见与白萨福克羊杂交的任何报道。为比较白萨福克羊、杜泊羊与湖羊杂交效果的差异,寻求适合中原地区的优良杂交组合,选择中原地区3.5月龄左右、体重21~26kg健康状况良好的杜湖F1代(杜泊♂×湖羊♀,DHF1)、杜湖F2代(杜泊♂×杜湖F1♀,DHF2)、白萨湖F1代(白萨福克♂×湖羊♀,SHF1)和湖羊四个群体羔羊各30只(公、母各半),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进行饲养试验。预饲期为7d,正式饲养试验期90d。在饲养试验期内,逐日测定各组羊采食量;试验初期(1d)和末期(90d)分别测定每只羊体重并采集血液,分析血清激素和其它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在饲养试验结束后,从每组公羊中各随机选择6只公羊进行屠宰试验,测定屠宰性能、肉质性状以及背最长肌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比较各杂交组合的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群体肉羊育肥性能比较:各群体试验羊全期公母综合日均采食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SHF1公母综合最高,湖羊公母综合最低。公羊单独日均采食量,湖羊极显着高于其它组(p<0.01)。平均日增重,SHF1公母综合极显着高于其它群体(p<0.01)。公羊单独平均日增重,SHF1最高,DHF1和DHF2次之,湖羊最低。平均料肉比,公母综合SHF1最低,显着优于其它群体(p<0.05);公羊单独平均料肉比,SHF1显着低于湖羊(p<0.05)。(2)不同群体屠宰指标比较:宰前活重和胴体重,SHF1最大,湖羊最低,二者差异显着(p<0.05)。净肉重,四组间差异极显着(p<0.01),DHF2最高,SHF1和DHF1次之,湖羊最低。净肉率,组间差异显着(p<0.05),DHF2最高,其次是SHF1和DHF1,湖羊最低。各组屠宰率无显着差异(p>0.05),但肉骨比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DHF2最高,湖羊最低。背膘厚,组间差异显着(p<0.05),DHF2最大,湖羊最小。眼肌面积,组间差异显着(p<0.05),SHF1最大,湖羊最小。各组胴体总脂肪差异极显着(p<0.01),湖羊最高,DHF2最低。SHF1皱胃相对重量比湖羊的高29.44%(P<0.05)。DHF2胃肠道相对总重显着高于湖羊(p<0.05)。(3)不同群体公羊背最长肌肉质性状比较:肉色和大理石纹组间差异显着(p<0.05),均为DHF2最高,其次是SHF1、DHF1和湖羊。剪切力,DHF2极显着大于湖羊(p<0.01)。p H和系水率无明显组间差异(p>0.05)。(4)不同群体公羊背最长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比较:在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中,仅缬氨酸存在极显着组间差异(p<0.01),SHF1高于其它群体。各种非必需氨基酸均无明显组间差异(p>0.05)。在各种脂肪酸中,SHF1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中α-亚麻酸的含量有高于其它三组的趋势(p=0.06),其中湖羊最低;DHF1的ω-6多不饱和脂肪酸中γ-亚麻酸含量最高,显着高于湖羊和SHF1(p<0.05)。(5)不同群体肉羊血清激素和其它生化指标比较:试验期初,湖羊母羊的GH水平显着高于其它三种杂种羊(p<0.05)。试验期末,各组公羊血清T4存在显着差异(p<0.05),SHF1最高,DHF2和DHF1次之,湖羊最低。试验期末,四组公羊血清P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湖羊最高,DHF1和DHF2次之,SHF1最低。在试验前后四组公羊中,湖羊和DHF2血清TG含量均显着高于DHF1和SHF1(p<0.05)。综上所述,SHF1和DHF2是相对较好的杂交组合。SHF1育肥性能优秀、屠宰性能良好、肉品质上佳;DHF2肥育性能良好、屠宰性能优异,但肉品质不如SHF1;湖羊产肉能力较差,但肉质细嫩,早熟性好,多胎多产。因此,应进一步开展萨杜湖或杜萨湖的三元杂交,将白萨福克、杜泊和湖羊的优良性能结合起来。
许鑫[2](2017)在《不同品种绵羊体重与体尺指标的相关回归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饲养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杜泊羊、特克塞尔羊、白萨福克羊、无角陶赛特羊、波德代羊、永昌甘农新品种选育群羊和饲养在天祝的天祝美利奴选育群羊的体重与其体尺指标进行表型相关分析、通径分析、表型相关系数的分解、总体回归分析以及逐步回归分析,最终得到不同品种绵羊的体重与体尺指标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为将来肉羊品种的选育提供可靠的理论参考资料,研究结果如下:1对不同品种绵羊体重影响极显着的因素杜泊羊的胸围、特克塞尔羊、白萨福克羊和天祝美利奴选育群羊的体斜长和胸围、无角陶赛特羊和波德代羊的体高和胸围、永昌甘农新品种选育群羊的体斜长、胸围和管围对其体重的影响极显着。2不同品种绵羊体重与体尺指标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通过对饲养在永昌县肉用种羊繁育技术推广站的72只杜泊母羊的体重与体尺指标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后得到体重和体尺指标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55.378+1.292x3,标准化后的回归方程为y=0.777x3(R2=0.604,p<0.01)。通过对永昌县肉用种羊繁育技术推广站的94只特克塞尔母羊的体重与体尺指标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后得到它们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92.307+0.837x3++0.937x2,标准化后的回归方程为y=0.669x3+0.271x2(R2=0.674,p<0.01)。通过测量永昌县肉用种羊繁育技术推广站的113只白萨福克母羊的体重与体尺指标,将所得到的数据用SPSS17.0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后,得到最优回归方程为y=-105.123+1.217x3+0.619x2,标准化后的回归方程为y=0.738x3+0.186x2(R2=0.704,p<0.01)。通过测量永昌县肉用种羊繁育技术推广站51只无角陶赛特羊的体重与体尺指标,并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后得到无角陶赛特羊体重与体尺指标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107.687+1.214x3+0.757x1,标准化后的回归方程为y=0.782x3+0.205x1(R2=0.778,p<0.01)。通过测量永昌县肉用种羊繁育技术推广站的60只波德代羊的体重与体尺指标并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得到波德代羊的体重和体尺指标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133.520+0.787x3+1.693x1,标准化后的回归方程为y=0.718x3+0.435x1(R2=0.664,p<0.01)。通过对饲养在天祝的30只天祝美利奴选育群羊的体重与体尺指标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后得到它们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63.110+0.811x3+0.448x2,标准化后的回归方程为y=0.600x3+0.324x2(R2=0.744,p<0.01)。通过测量饲养在永昌县肉用种羊繁育技术推广站的163只永昌甘农新品种选育群羊的体重与体尺指标,并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得到其体重和体尺指标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71.454+0.662x3+0.699x2+2.356x4,回归方程标准化后为y=0.513x3+0.269x2+0.121x4(R2=0.674,p<0.01)。
孔海苏[3](2014)在《引入无角陶赛特羊杂交改良效果评价》文中认为通过对无角陶赛特羊与藏羊杂交后代生产性能的测定,评价无角陶赛特羊在青海省高海拔地区这个特殊生态环境下的适应性与生产性能暴露,给种畜管理部门及饲养者提供参考性资料,为无角陶赛特羊的引种与生产性推广奠定理论基础。
王钧,张利平,牛盛模,陆玉玺[4](2012)在《特克塞尔羊和无角陶赛特羊在甘肃榆中地区繁殖性能的观察与统计分析》文中指出通过对特克塞尔羊和无角陶赛特羊在甘肃榆中地区的繁殖性能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种羊的妊娠期分别为:149.71 d和149.18 d,与国内肉羊的平均妊娠期150d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两种羊的平均产羔率均较高,分别为132%和133%;特克塞尔羊和无角陶赛特羊单羔初生重极显着高于双羔初生重(P<0.01);不同性别之间,公羊初生重极显着高于母羊(P<0.01),同性别之间,特克塞尔羊单羔公、母羊初生重极显着高于双羔公、母羊初生重(P<0.01),无角陶赛特羊单羔母羊显着高于双羔母羊(P<0.05),单羔公羊初生重高于双羔母羊,但差异不显着(P>0.05)。表明两个品种的羊在甘肃榆中地区具有良好繁殖性能。
王钧,张利平,牛盛模,陆玉玺[5](2012)在《特克塞尔羊和无角陶赛特羊在甘肃榆中地区繁殖性能的观察与统计分析》文中指出通过对特克塞尔羊和无角陶赛特羊在甘肃榆中地区的繁殖性能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种羊的妊娠期分别为:149.71 d和149.18d,与国内肉羊的平均妊娠期150d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两种羊的平均产羔率均较高,分别为132%和133%;特克塞尔羊和无角陶赛特羊单羔初生重极显着高于双羔初生重(P<0.01);不同性别之间,公羊初生重极显着高于母羊(P<0.01),同性别之间,特克塞尔羊单羔公、母羊初生重极显着高于双羔公、母羊初生重(P<0.01),无角陶赛特羊单羔母羊显着高于双羔母羊(P<0.05),单羔公羊初生重高于双羔母羊,但差异不显着(P>0.05)。表明两个品种的羊在甘肃榆中地区具有良好繁殖性能。
扎西[6](2011)在《无角陶赛特羊在青海高原地区的杂交改良效果》文中认为研究了无角陶赛特肉羊在青海高原地区与当地藏羊和小尾寒羊杂交F1代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日增重陶寒F1最高,为140.6 g,藏羊最低,为85.7 g,各组之间差异极显着(P<0.01);体长指数和胸围指数表明,无角陶赛特羊与当地绵羊杂交改良效果良好,无角陶赛特羊与小尾寒羊的杂交F1代对高原地区独特的生态气候条件有很好的适应能力,该杂交模式可在青海省局部地区推广。
姜丹[7](2010)在《舍饲羊前胃组织形态学变化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利用组织学方法研究在舍饲条件下山羊和不同品种肉用绵羊(蒙古羊、德国美利奴羊、德克赛尔羊、无角陶赛特羊以及萨福克羊)的前胃组织形态学的变化。意在为舍饲条件下,科学合理制定山羊的饲养方案以及选择肉用绵羊品种,特别是国外优良肉羊品种,提供一定的组织学基础和理论依据。试验包括两部分:1.不同舍饲阶段山羊前胃组织学变化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放牧(对照组)与舍饲各阶段(3月组、6月组、9月组、12月组)的山羊,前胃胃壁黏膜组织学结构基本相似。前胃组织学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瘤胃内无黏膜肌层,而网胃与瓣胃有黏膜肌层。前胃胃壁上皮厚度表现为对照组和舍饲各个阶段之间差异显着(p<0.05),且厚度随舍饲时间的增长而显着增大;而前胃胃壁肌层厚度随舍饲时间的增长显着减小,且各不同组间差异均显着(p<0.05);瘤胃和网胃黏膜下层厚度在对照组和舍饲各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网胃和瓣胃黏膜肌层厚度表现为对照组与其它各组差异均显着(p<0.05),其它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研究表明前胃胃壁上皮和肌层厚度均显着受舍饲阶段不同的影响,并呈现规律性的变化。舍饲阶段的不同对瘤胃和网胃黏膜下层厚度以及网胃和瓣胃黏膜肌层厚度的影响不明显(p>0.05)。2.不同品种肉用绵羊在舍饲条件下前胃组织学变化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肉用绵羊前胃黏膜组织学结构同样基本相似。前胃胃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前胃胃壁上皮厚度表现为蒙古羊组最厚,其次为无角陶赛特组,最薄为德克赛尔组。前胃胃壁肌层厚度以蒙古羊组最厚,且与其它绵羊组间差异均显着(p<0.05)。瘤胃和网胃黏膜下层厚度在不同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网胃和瓣胃粘膜肌层厚度以蒙古羊组最厚,其次为无角陶赛特组。瓣胃中央肌层厚度以德国美利奴组最厚,最薄为无角陶赛特组。德国美利奴组与其它组间差异均显着(p<0.05),而其它绵羊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
赵君[8](2009)在《无角陶赛特羊杂交改良甘加羊效果研究》文中指出
赵有璋,李发弟,张子军,蔡原,孙照刚,杨富民,王旭刚,张德荣[9](2009)在《无角陶赛特品种绵羊种质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文中指出2000年初引入新西兰无角陶赛特品种绵羊41只,投放在河西走廊的甘肃永昌肉用种羊场,采用舍饲为主、放牧为辅的饲养管理条件,通过对引入羊只的行为表现、生理生化指标、生长发育、繁殖性能、血液蛋白多态位点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抗病性等进行系统观测,引入的无角陶赛特品种绵羊适应性好,并具有良好的种质特性。至2008年,在永昌县用无角陶赛特品种绵羊杂交改良获得的13代杂种羊超过20万只,在甘肃、宁夏、青海、河南等推广区,杂交改良当地羊获得各代杂种羊130余万只,其成为目前正在培育的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的主要父系之一,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
王旭刚[10](2008)在《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选育群肉用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试验组用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选育群中发育一般的5月龄陶×蒙三代羔羊(DMF3)和陶×寒三代羔羊(DHF3),用另一组DHF3羔羊在相同条件下作对照,进行了育肥、屠宰、羔羊肉品质测试分析试验,结果如下:1、在“放牧+补饲”的条件下进行60d短期育肥,平均日增重DMF3公羔304.50g/d,母羔292.83g/d,饲料转化率2.98:1,经济效益169元/只,均高于DHF3公母羔;绝对增重也以DMF3最高,公母羔分别为18.27kg和17.57kg,高于DHF3公母羔;DMF3和DHF3公母羔平均日增重均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经测算,育肥羔羊经济效益显着。2、经育肥屠宰后DMF3和DHF3胴体丰满,胴体品质好,各项指标均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DMF3公羔宰前活重、胴体重和屠宰率最大,分别为35.50kg、17.97kg和50.62%,眼肌面积11.10cm2,高于同一杂交组合的母羔,也高于DHF3杂交组合。育肥后DHF3产肉力较对照组高,其中屠宰率公母羔分别高出3.77%和3.42%,眼肌面积、GR值均差异极显着(P<0.01),说明相同杂交组合羔羊育肥后经济性状差异明显。3、DMF3和DHF3两杂交组合羔羊肉大理石纹均在3分以上,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肉色介于3~4分之间,母羔的熟肉率(分别为71.59%和70.26%)、失水率(分别为10.81%和10.40%)高于其公羔,而剪切力公羔(分别为4.41kg和4.36kg)高于其母羔(3.98kg和4.08kg)。对DMF3和DHF3两杂交组合羔羊肉营养成分测定结果指出:蛋白含量均在20%以上,肌间脂肪含量4%~5%,多汁性好,肌纤维直径分别为27.38μm和26.89μm,嫩度高,脂肪酸和矿物质种类多,脂肪酸中以硬脂酸含量最高,分别为47.12%和48.23%,含人体所必需的亚油酸分别为4.15%和4.12%,矿物质以钙、铜、铁、钾和钠含量丰富,同时含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种类齐全。两杂交组合羔羊肉营养成分较接近,DMF3脂肪酸含量均较DHF3高,而DHF3氨基酸含量较DMF3高。表明DMF3和DHF3均属于营养丰富的动物性食品,是生产加工优质羊肉制品的原料,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二、无角陶赛特羊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杂交效果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角陶赛特羊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杂交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白萨福克和湖羊杂交一代羊与杜湖杂交羊肉用性能比较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常用词语缩写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外肉羊产业现状与趋势 |
1.1.1 发展现状 |
1.1.2 发展趋势 |
1.2 国内肉羊产业发展 |
1.2.1 国内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
1.2.2 中原地区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2.4 问题与对策 |
1.3 国内肉羊杂交组合相关研究 |
1.3.1 肉羊经济杂交基础 |
1.3.2 本研究相关杂交亲本介绍 |
1.3.3 国内外相关杂交试验概况 |
1.4 影响肉羊产肉性能和肉品质的因素 |
1.4.1 遗传因素 |
1.4.2 年龄 |
1.4.3 性别 |
1.4.4 饲养因素 |
1.4.5 季节因素 |
1.5 羊肉品质研究 |
1.5.1 pH值 |
1.5.2 系水力 |
1.5.3 肉色 |
1.5.4 嫩度 |
1.5.5 大理石纹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研究技术路线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及动物饲养管理 |
3.1.1 试验羊选择 |
3.1.2 饲养、屠宰及指标测定地点 |
3.1.3 营养标准及日粮配方 |
3.1.4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3.2 试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
3.2.1 试验仪器设备 |
3.2.2 试验试剂 |
3.3 试验方法 |
3.3.1 体重测定 |
3.3.2 采食量测定 |
3.3.3 屠宰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
3.3.4 血清激素水平测定 |
3.3.5 血清其他生化指标测定 |
3.4 数据统计分析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试验初期羊只年龄和体重分析 |
4.1.1 初期年龄 |
4.1.2 初期体重 |
4.2 试验期采食量分析 |
4.2.1 试验期各组羊综合日均采食量比较 |
4.2.2 试验期各组不同性别羊采食量比较 |
4.3 试验期育肥羊日增重分析 |
4.3.1 短期育肥(2月)公母羊综合日增重分析 |
4.3.2 短期各组不同性别羊日增重比较 |
4.3.3 长期育肥(3月)公母羊综合日增重分析 |
4.3.4 长期各组不同性别羊日增重比较 |
4.4 试验羊饲料转化效率比较 |
4.5 试验公羊屠宰性能对比分析 |
4.5.1 宰前活重、胴体重与屠宰率 |
4.5.2 净肉重与净肉率 |
4.5.3 骨骼重与肉骨比 |
4.5.4 背膘厚与眼肌面积 |
4.5.5 各脏器组织相对重量比较 |
4.6 试验公羊肉品质对比分析 |
4.6.1 肉色 |
4.6.2 大理石纹 |
4.6.3 剪切力 |
4.6.4 pH值 |
4.6.5 系水率和失水率 |
4.7 试验公羊背最长肌基本营养成分测定 |
4.8 试验公羊背最长肌氨基酸含量分析 |
4.8.1 几种类别氨基酸含量 |
4.8.2 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 |
4.8.3 各种非必需氨基酸含量 |
4.9 试验公羊背最长肌脂肪酸含量分析 |
4.9.1 几种类别脂肪酸含量 |
4.9.2 必需和非必需脂肪酸含量 |
4.10 各组试验羊激素水平对比分析 |
4.10.1 公羊血清激素水平 |
4.10.2 母羊血清激素水平 |
4.11 各组试验羊其他血清生化指标对比分析 |
4.11.1 公羊血清生化指标水平 |
4.11.2 母羊血清生化指标水平 |
5 讨论 |
5.1 不同群体肉羊育肥性能的研究 |
5.2 不同群体肉羊屠宰性能的研究 |
5.3 不同群体肉羊肉质性状的研究 |
5.4 不同群体肉羊背最长肌基本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研究 |
5.5 不同群体肉羊血清激素指标和生化指标的研究 |
6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件 |
(2)不同品种绵羊体重与体尺指标的相关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Summary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绵羊体重与体尺指标相关回归分析研究进展 |
2 本实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仪器及测定项目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体重和体尺指标的表型统计分析 |
2.2 体重和体尺指标的表型相关性分析 |
2.3 体重和体尺指标之间的通径分析 |
2.4 体尺指标对体重相关系数的分解 |
2.5 不同品种绵羊体重和各体尺指标进行总体回归分析后模型汇总 |
2.6 不同品种绵羊体重和各体尺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后模型汇总 |
3 讨论 |
3.1 体重和体尺的表型参数 |
3.2 体重与体尺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3 体重与其体尺指标之间的通径分析及其相关系数的分解 |
3.4 体尺指标对体重的逐步回归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3)引入无角陶赛特羊杂交改良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陶赛特羊的引种历史 |
2 陶赛特羊品种简介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4 试验结果 |
4.1 |
4.2 生长发育测定 |
4.3 陶藏F1体重测定 |
4.4 160日龄体尺测量 |
4.5 育肥效果测定 |
4.6 260日龄屠宰测定 |
5 经济效益分析 |
6 讨论 |
(5)特克塞尔羊和无角陶赛特羊在甘肃榆中地区繁殖性能的观察与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区环境条件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指标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妊娠统计 |
2.2 产羔数统计 |
2.3 产羔数对初生重的影响 |
2.4 性别和初生重显着性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6)无角陶赛特羊在青海高原地区的杂交改良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
1.3 试验羊的选择和管理 |
1.4 数据的统计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体重和体尺 |
2.2 相对生长发育结果 |
3 结论 |
(7)舍饲羊前胃组织形态学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山羊独特的消化生理特点 |
1.1.1 择食性 |
1.1.2 消化性能 |
1.1.3 营养的抗逆性 |
1.1.4 对低蛋白日粮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
1.1.5 较强的抗断水能力 |
1.1.6 对单宁的耐受力 |
1.2 山羊舍饲的优缺点 |
1.2.1 山羊舍饲的优点 |
1.2.2 山羊舍饲的缺点 |
1.3 不同品种肉用绵羊在国内的引种简介 |
1.3.1 蒙古羊 |
1.3.2 德国美利奴羊 |
1.3.3 德克赛尔羊 |
1.3.4 无角陶赛特羊 |
1.3.5 萨福克羊 |
1.4 反刍动物前胃的消化生理特点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试验研究 |
2.1 试验一不同舍饲阶段山羊前胃组织学的变化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试验数据处理 |
2.1.3 结果与分析 |
2.1.4 讨论 |
2.2 实验二不同品种肉用绵羊在舍饲条件下前胃组织学的变化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试验数据处理 |
2.2.3 结果与分析 |
2.2.4 讨论 |
3 论文总体讨论 |
3.1 反刍动物前胃的形态与组织学结构 |
3.1.1 瘤胃的形态与组织学结构 |
3.1.2 网胃的形态与组织学结构 |
3.1.3 瓣胃的形态与组织学结构 |
3.2 不同舍饲阶段山羊前胃组织学的变化 |
3.3 不同品种肉用绵羊在舍饲条件下前胃组织学的变化 |
4 论文的总体结论 |
5 本研究创新之处 |
6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无角陶赛特羊杂交改良甘加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自然条件概况 |
1.2 试验羊只 |
1.3 饲养管理 |
1.4 测定指标及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杂交一代羔羊外貌特征与适应性 |
2.1.1 体形 |
2.1.2 F1羔羊的适应性 |
2.2 生长发育 |
2.2.1 体重 |
2.2.2 体尺 |
2.2.3 体尺指数 |
3 小结与讨论 |
(9)无角陶赛特品种绵羊种质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入地及羊群饲养管理概况 |
2 引入无角陶赛特羊种质特性测试与研究 |
2.1 行为表现 |
2.2 生理生化指标 |
2.3 生长发育 |
2.4 繁殖性能 |
2.5 无角陶赛特羊的产毛性能和羊毛品质 |
2.6 血液蛋白多态位点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
2.6.1 血清转铁蛋白位点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
2.6.2 白蛋白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
2.6.3 血红蛋白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
2.6.4 血清酯酶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
2.7 发病与死亡情况 |
2.8 无角陶赛特羊引入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后的适应性评价 |
3 无角陶赛特羊在我国养羊业中的应用 |
3.1 各代杂种羊的生长发育 |
3. 2 各代杂种羊的繁殖特性 |
3. 3 杂种羊的肉用性能 |
3.3.1 三代杂种羊的育肥效果 |
3.3.2 育肥羔羊产肉力及羔羊肉品质的分析 |
3.3.3 羔羊肉营养成分分析 |
3.3.4 羔羊肉脂肪酸的测定 |
3.3.5 羔羊肉中氨基酸的测定 |
3.3.6 一代杂种公羔羔羊肉中挥发性风味成分 |
3.4 羊皮品质 |
(10)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选育群肉用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养羊业研究进展 |
1.国外的研究进展 |
1.1 建立健全杂交繁育体系 |
1.2 肥羔生产趋向专业化和集约化 |
1.3 改良天然草场,人工草场不断扩大 |
1.4 积极推广应用肉羊生产新技术 |
1.5 国外羔羊集约化饲养的模式 |
2.国内的研究进展 |
2.1 初步确定了适合本地区的经济杂交模式 |
2.2 育肥羔羊的开始日龄 |
2.3 肥育期的长短 |
2.4 肥育羔羊的性别对肥育效果的影响 |
2.5 肥育方式 |
2.5.1 哺乳期羔羊快速肥育技术 |
2.5.1.1 羔羊隔栏补饲 |
2.5.1.2 1.5月龄断奶羔羊全精料肥育 |
2.5.1.3 哺乳羔羊肥育技术 |
2.5.2 断奶羔羊快速肥育技术 |
2.6 肥育期的营养 |
2.7 饲料添加剂 |
2.8 肉羊快速肥育生产的发展趋势 |
3.无角陶赛特羊在我国的利用 |
二、甘肃省的养羊业现状 |
三、国内外肉类研究进展 |
1、国内羊肉常规分析研究概况及进展 |
2、国外肉类常规分析研究概况及进展 |
2.1 宰前处理对肌肉品质的影响 |
2.2 宰后处理技术 |
2.3 肉类新鲜度检测方法 |
2.4 肉的食用品质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1.试验目的及试验地情况 |
1.1 试验目的及意义 |
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
2.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育肥试验 |
2.2.1 育肥前的准备工作 |
2.2.2 试验组设立和试验时间 |
2.2.3 羔羊育肥饲料配方 |
2.2.4 饲养管理 |
2.2.5 育肥测定内容 |
2.3 屠宰试验 |
2.3.1 产肉力分析 |
2.3.2 羊肉品质分析 |
2.3.3 羔羊肉中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
2.3.4 其他测定项目 |
2.3.4.1 氨基酸 |
2.3.4.2 脂肪酸 |
2.3.4.3 矿物质 |
2.4 数据处理 |
3.结果与分析 |
3.1 羔羊育肥试验 |
3.1.1 羔羊育肥体重、体尺的变化 |
3.1.1.1 羔羊育肥体重的变化 |
3.1.1.2 羔羊育肥体尺的变化 |
3.1.2 羔羊育肥经济效益的分析 |
3.2 羔羊屠宰试验 |
3.2.1 产肉性能的测定 |
3.2.1.1 产肉力的分析 |
3.2.1.2 羔羊肉品质的分析 |
3.2.1.3 脏器等指标的分析 |
3.2.2 羔羊肉营养成分的分析 |
3.2.2.1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
3.2.2.2 羔羊肉矿物质测定 |
3.2.2.3 羔羊肉脂肪酸的测定 |
3.2.2.4 羔羊肉中氨基酸的测定 |
3.2.3 羔羊肉组织学测定 |
4.讨论 |
4.1 不同品种群对羔羊育肥效果的影响 |
4.2 不同性别对羔羊育肥效果的影响 |
4.3 不同品种群和性别对产肉力的影响 |
4.4 不同品种群和性别对羊肉品质的影象 |
4.5 不同品种群和性别对羊肉中常规养分的影响 |
4.6 不同品种群羔羊育肥对羊肉中矿物质含量的影响 |
4.7 不同品种群羔羊育肥对羊肉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4.8 不同品种群羔羊育肥对羊肉肌纤维直径的影响 |
4.9 不同品种群羔羊育肥对羊肉脂肪酸的影响 |
5.结论 |
6.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四、无角陶赛特羊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杂交效果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白萨福克和湖羊杂交一代羊与杜湖杂交羊肉用性能比较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D]. 曹攀.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2]不同品种绵羊体重与体尺指标的相关回归分析[D]. 许鑫. 甘肃农业大学, 2017(02)
- [3]引入无角陶赛特羊杂交改良效果评价[J]. 孔海苏.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4(02)
- [4]特克塞尔羊和无角陶赛特羊在甘肃榆中地区繁殖性能的观察与统计分析[A]. 王钧,张利平,牛盛模,陆玉玺.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2012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 2012
- [5]特克塞尔羊和无角陶赛特羊在甘肃榆中地区繁殖性能的观察与统计分析[J]. 王钧,张利平,牛盛模,陆玉玺.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2(S1)
- [6]无角陶赛特羊在青海高原地区的杂交改良效果[J]. 扎西. 江苏农业科学, 2011(03)
- [7]舍饲羊前胃组织形态学变化的研究[D]. 姜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1)
- [8]无角陶赛特羊杂交改良甘加羊效果研究[J]. 赵君. 中国草食动物, 2009(04)
- [9]无角陶赛特品种绵羊种质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J]. 赵有璋,李发弟,张子军,蔡原,孙照刚,杨富民,王旭刚,张德荣. 中国工程科学, 2009(05)
- [10]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选育群肉用性能的研究[D]. 王旭刚. 甘肃农业大学,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