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罗氏沼虾高产养殖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陈佳毅[1](2016)在《罗氏沼虾亲虾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及育苗参数比较》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养殖群体罗氏沼虾亲虾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生长性能比较,结合育苗水体水质监测、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急性毒性试验、育苗工艺关键参数比较等试验,旨在分析罗氏沼虾亲虾群体间遗传结构,探讨影响罗氏沼虾育苗效果与虾苗后期生长缓慢的原因,为进一步优化罗氏沼虾人工育苗工艺参数,科学指导罗氏沼虾苗种生产与种质改良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运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5个不同养殖群体罗氏沼虾的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结构。选取多态性较高的6对微卫星引物对5个不同养殖群体进行扩增,产物检测结果显示,所测6个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均较高[多态信息含量(PIC)=0.8448~0.9374]。各群体遗传多样性均呈现较高的水平[期望杂合度(H。)=0.865~0.889]。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及AMOVA分析显示,98.13%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部,仅有1.87%来自群体间,群体间遗传分化水平低(Fst<0.05)。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群体(ZJ)和南太湖2号群体(NTH)之间的标准遗传距离最小(Ds=0.0579);浙江群体(ZJ)和上海群体(SH)之间遗传距离最大(Ds=0.3535),基于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系统进化树显示,5个群聚为两个大支,其中浙江群体(ZJ)和南太湖2号群体(NTH)首先聚为一支,随后与广西群体(GX)和马来西亚群体(ML)聚成的一支再次聚合,最后与上海群体(SH)聚在一起。研究结果表明5个罗氏沼虾养殖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但群体间亲缘关系较近。2.选取来自4个不同养殖群体的1280尾罗氏沼虾虾苗进行为期70天的温室饲养试验,旨在比较不同养殖群体罗氏沼虾的生长性能差异。结果表明:1)4个群体中上海养殖群体成活率最高(81.88%),但其增重率最低;南太湖2号群体成活率最低(55.00%),显着低于其他三个群体(P<0.05),但其增重率最高。2)南太湖2号群体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着高于其他3个群体(P<0.05);3)4个养殖群体间肥满度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但仍以南太湖2号肥满度最高。结论:不同养殖群体后代其生长性能存在明显差异,经过选育的南太湖2号群体生长性能较优,利于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3.选取3个幼体投放时间、投放密度、培育管理均相同的罗氏沼虾幼体培育池,监测育苗周期内水体水质因子的变动情况并分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育苗周期内,水体DO随着幼体培育天数的增加缓慢下降;pH较为平稳,仅有小幅度下降。2)水体中氨氮、亚硝氮浓度均呈锯齿状波动上升,且随着培育天数的增加,升高速度加快,并于换池前达到高值。4.选取代表罗氏沼虾Z3、Z5、Z8幼体发育期的3个育苗池,监测其一天中水体pH. DO.氨氮、亚硝氮、COD等水质因子的变动情况并分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罗氏沼虾育苗水体一天中水质因子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较大的波动出现在投饵、吸污操作密集的时段。2)一天中水体pH保持相对稳定;DO缓慢下降后又有所回升,最低值出现在11:00至12:00间;3)氨氮、亚硝氮、COD一天中的波动较大,整体呈上升趋势,且三者之间的变化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相邻变化的时间间隔在30min~60min.在育苗周期内,对虾苗成活率影响较大的氨氮、亚硝氮浓度变化剧烈,应加强对其监测的力度,合理设定投饵、吸污等操作的次数及时间点,避免育苗水体水质因子出现大幅波动,为幼体营造一个稳定的水体环境。减小对幼体的毒害作用。5.分别设置不同氨氮和亚硝氮浓度梯度,研究其对Z5、Z8、Z11期罗氏沼虾幼体96h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氨氮(非离子氨)对Z5、Z8和Z11罗氏沼虾幼体的安全浓度分别为2.108(0.115)mg/L.2.747(0.151)mg/L和2.762(0.152)mg/L;亚硝氮对罗氏沼虾Z5、Z8和Z11的安全浓度分别为1.078 mg/L.1.238 mg/L和2.048 mg/L。建议在育苗生产过程中控制育苗水体非离子氨和亚硝氮浓度分别不高于0.10mg/L和1.00mg/L。6.设置不同幼体放养密度梯度,研究其对罗氏沼虾育苗水体水质因子及出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罗氏沼虾幼体的投放密度显着影响成活率,当幼体密度从12万尾/m3提高到16万尾/m3时,育苗周期内水体溶氧的平均值降低8.5%,氨氮、亚硝氮的平均浓度分别从1.539mg/L和0.256mg/L升高至2.460mg/L和0.388mg/L,成活率从63.75%降低至43.88%,但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合理提高幼体投放密度可带来最大收益。建议生产中育苗生产中投放幼体时密度不宜过高,以降低育苗过程中水质管理的难度,提高单位水体的出苗量和经济效益。7.采用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研究人工海水中ca2+、Mg2+、K+的含量对罗氏沼虾出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最优海水配方Ca2+、Mg2+、K+浓度分别为165mg/L. 375mg/L.150mg/L,在此优化方案下受试幼体平均变态率达60.0%,生产性育苗幼体平均变态率达61.8%,与该场原配方相比育苗效果提升明显。8.选取罗氏沼虾育苗池4个,设4个处理。即A,对照组,不使用任何药物;B,头孢噻呋钠组;C,甲磺酸左旋氧氟沙星组;D,土霉素组。在育苗过程中测定常规水质指标及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数、气单胞菌数及弧菌数:育苗结束计算各组的出苗数与出苗率并取各组虾苗至试验温室进行生长试验,旨在探讨罗氏沼虾育苗过程使用不同种类抗生素对育苗水体水质、细菌数量、虾苗出苗率及仔虾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不同抗生素均可减少水体细菌总数和气单胞菌数;甲磺酸左旋氧氟沙星减少大肠杆菌数明显,头孢噻呋钠次之,弧菌未检出。2)3种抗生素对改善水体氨氮、亚硝氮等常规水质指标作用不明显。3)育苗效果以左氧组较好,头孢组次之,土霉素组与对照组相近且低于前两组。4)生长试验数据表明,土霉素组虾的生长最差,且显着低于其它各组(P<0.05),其他组间生长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不同种类抗生素处理对罗氏沼虾育苗池水体细菌数和育苗出苗率影响显着,但对水质的改善作用有限;育苗过程使用土霉素可能会影响虾苗养成期的生长。建议在罗氏沼虾育苗期间少用或不用抗生素。
刘永士[2](2011)在《人工湿地除氮作用及其调控虾塘的氮收支状况》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对虾养殖主要采用高密度、高换水率的精养与半精养方式,养殖废水基本不做处理便排放到周围水域,不仅加重天然水体的富营养化,而且也给养殖业带来诸多不利和潜在危害。因此,研究与开发低碳、高效、环保的养殖废水处理新模式为当务之急。本文在开展辅助性试验,获得相关数据与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生产性试验,重点研究了人工湿地循环处理凡纳滨对虾塘水的去氮效果与特点,初步探讨了湿地静止状态去氮作用动力学以及湿地调控虾塘的氮收支状况。人工湿地包括三个功能区,斜坡区、挺水植物区、蓄水池,试验期间于养殖中期(65d,76 d)、后期(91 d)分别以湿地系统循环处理E7虾塘10h、20h,处理水量分别为虾池总水量的15%与30%,湿地水力负荷(HLR)1.65 m/d,水力停留时间(HRT)0.42 d。湿地运转期间,对各种形态氮和CODMn显示了一定的去除效果,对TAN、NO-2 -N、NO3--N、TN、CODMn去除率分别为37.9%、22.7%、8.0%、26.7%和14.7%,其中TAN、TN达到极显着去除(P<0.01),NO-2 -N达到显着去除(P<0.05),其余指标去除不显着(P>0.05)。第三次循环处理结束后,湿地静止144 h期间,挺水植物区显示了对废水中各种形态氮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虾塘废水静留挺水植物区6 h、12 h、18 h、24 h后,对TAN、NO2--N、NO3--N、TN分别去除17.5%、26.7%、25.8%、25.9%,均达到极显着去除(P<0.01)。循环处理前虾塘水总氮(TN)主要成分为无机氮(TIN),静留湿地期间,TIN逐通过硝化与反硝化等作用去除,静留约52 h后,TON成为TN的主要组分;在静留144 h期间,TN随静留时间延长而下降,最终去除57.9%。虾塘废水静留挺水植物区期间,NO2--N、NO3- -N、TN去除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Ct=C0exp(-kt),k值分别为0.0362 h-1、0.0291 h-1、0.0090 h-1。饲料为人工湿地调控虾塘(E7)与对照塘(E8)氮总输入的主要途径,分别占氮总输入的92.4%和90.6%;E7收获虾与沉积物为氮总输出主要形式,分别占氮总输出33.3%和30.8%,通过人工湿地循环截留氮占氮总输出6%,其中斜坡区和挺水植物区截留氮占湿地总截留氮63.7%;E8沉积物为氮输出主要形式,占氮总输出48.9%,收获虾所占比例为29.2%。在养殖周期内,E7与E8主要水化学指标均控制在凡纳滨对虾安全生长范围内。E8养殖到70余天,由于微囊藻爆发,于77 d终止养殖;在养殖周期内(94 d),E7经3次(65 d、76 d、91 d)湿地循环处理,使微囊藻与病原微生物得以有效控制,获得良好养殖效果,收获虾体重与体长分别为9.45 cm与9.01 g,单位水体产量6.17 t/hm2,E7收获虾体重与体长分别为6.85cm与3.45g,单位水体产量2.83 t/hm2。人工湿地与试验塘中的微泡增氧机与净水网联合应用,在不换水、不用药条件下,在养殖周期内,可确保虾塘主要水化学指标控制在对虾安全生长范围内,并有效抑制微囊藻的暴发,获得良好的养殖效果。此外尚进行了关于湿地调控凡纳滨对虾养殖塘溶氧收支状况与室内不同养殖水量与养殖时间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养殖密度对罗氏沼虾生长影响等辅助性小型试验研究。通过试验明确了凡纳滨对虾养殖塘主要好氧因子为水柱呼吸,其次为虾呼吸,而通过湿地调控虾塘具有更强的溶解氧调控能力,以及有效出去虾塘中微囊藻的危害。关于养殖水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小型试验发现,对于底栖虾类,采用较多养殖水量,池内设置隐蔽物可获得更佳的养殖效果。各组氮磷主要输入源均为饲料,其中有28.7%37.6%氮和11.5%14.0%磷被虾体利用,其余均进入水层、沉积物以及少部分被网片吸附转化,最后通过排水进入周边天然水域,此是养殖水导致周围水域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可见严格控制投饵量、科学投喂饲料是极为重要的。不同养殖时间凡纳滨对虾生长试验发现,养殖前20 d为虾死亡率最高的时期,50 d之后水质指标开始较明显变差。饲料均为养殖池中氮磷的主要输入形式,且随养殖时间延长,其在氮磷总输入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终末水层为氮磷的主要输出形式,随养殖时间延长,凡纳滨对虾对饲料氮磷的利用效率逐渐降低;在养殖4060 d为对虾快速生长期,应增加营养投入,但应注意量的控制。关于养殖密度对罗氏沼虾生长影响的小型试验发现,罗氏沼虾适宜的养殖密度为150400 ind/m3。此外,初步探讨了凡纳滨对虾不同生长阶段肝胰腺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变化以及不同养殖水量对于虾肝胰腺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影响。上述小型试验结果为主要试验的顺利进行与结果分析提供了实践支撑和科学依据。
杨国梁[3](2008)在《罗氏沼虾人工育苗及养殖新技术(下)》文中研究表明2.罗氏沼虾大塘高产养殖技术(1)大塘清整:在大棚苗进入大塘养殖前2个月,须对大塘进行清整。先干池晒底、修整堤坡和进排水涵闸,后进塘水5~10厘米(凡进水须经过60目以上的绢网过滤),按生石灰125千克/亩的用量,在池塘中挖几个小坑,石灰在坑内溶化后,就进行全塘泼洒,泼洒要均匀,然后用泥耙将淤泥与石灰拌匀扒平。在放大规格幼
周劲松[4](2006)在《不同地理种群罗氏沼虾杂交效应及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指出1.罗氏沼虾缅甸引进种和浙江本地种及其杂交种的生长性能与SRAP分析 为改良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的养殖特性,将缅甸引进种群(BP)和浙江本地种群(ZP)杂交,获得了4个杂交群体,A、B、C、D分别为BP(♀)与ZP(♂)、ZP(♀)与BP(♂)、ZP(♀)与B(♂)、ZP (♀)与A(♂)的杂交子一代。比较BP、ZP、A、B、C、D6个不同群体的繁殖和生长性能,结果表明,BP、B、C、D的抱卵率显着高于ZP和A群体,BP、A、B、D平均出苗量显着高于ZP和C群体。在快速生长期(8月2日~9月28日)BP群体的生长速度显着高于ZP、B、C群体,A群体显着高于ZP、B群体,D群体显着高于ZP群体;其他时期各群体间差异不显着。应用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对BP、ZP、A、B、C、D6个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其多态位点比例分别是60.3%、55.6%、60.7%、63.3%、61.9%、64.1%,遗传多样指数(Ho)分别为0.185、0.175、0.196、0.192、0.193、0.197。以上结果表明罗氏沼虾缅甸引进种的遗传多样性高于浙江本地种,同时通过杂交可提高遗传多样性,改良养殖性状。 2.罗氏沼虾单对交配亲本与杂交F1代的RAPD标记及分离方式分析 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罗氏沼虾缅甸引进种和浙江本地种及其一对一杂交产生的F1代的分离方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双亲及F1群体的遗传结构,并初步评估该群体在遗传连锁图谱构建中的应用前景。结果显示,50个RAPD随机中有9个可扩增出多态性位点,共产生47个位点,其中22个有多态性,占总位点的46.8%;其中9个位点符合孟德尔分离比例,可用于遗传连锁作图;13个为偏分离位点,其中1个为异常分离位点。克隆分析该异常分离位点发现,其大小707bp,与已知序列同源性极低,其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父母本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3857,双亲与F1代间的距离分别为0.3182和0.2073。以上结果表明,F1群体可以作为作图群体应用于罗氏沼虾遗传图谱的构建;RAPD标记在构建罗氏沼虾遗传图谱时存在位点较少的局限性。
刘恩生,万全[5](1997)在《罗氏沼虾的养殖现状与发展前景(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我国1976年从日本引种的罗氏沼虾具有良好的养殖性能,目前大面积养殖平均单产已达1500~2250kg/ha,其中有折合每公顷单产6855kg的池塘。近年育苗能力提高快,育苗技术有新的突破。本文分析了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前景
王兴礼[6](2003)在《池塘主养罗氏沼虾高产高效技术试验》文中研究表明 2001年我们水产养殖课题组在河东特种水产养殖场3 500 m2的池塘中,进行了池塘主养罗氏沼虾高产高效技术试验,经过140多天的精心饲养,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产罗氏沼虾1129.8 kg,河蟹202.1 kg,获纯利29 889.8元。10月10日通过了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现将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陈君琛[7](2000)在《罗氏沼虾高产养殖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文中提出 罗氏沼虾,又名马来西亚大虾、淡水长脚大虾,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名特优水产品之一。据测定,罗氏沼虾肉含蛋白质18.27%—20.5%,脂肪0.48%—0.97%,并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必需氨基酸。罗氏沼虾具有食性杂、生长快、产量高、易于养殖、肉质好等优点,在池养条件下,亩产可达200公斤;同时病害少,容易防治,不论是沿海还是山区均可养殖。其稳产高产养殖关键环节如下:
王江炜,时吉保,徐元超,王同永[8](1998)在《罗氏沼虾池塘养殖高产试验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利用新开挖的池塘,进行罗氏沼虾与鲢、鳙鱼混养试验,经过120天的养殖,平均亩产罗氏沼虾75kg,平均体长8.5cm,最高亩产100kg;鲢、鳙平均亩产30kg,达到了预期目的。
时文山,高世明,胡贵舟[9](1997)在《罗氏沼虾高产池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476m2温室和四口池塘(334m2,1333m2,3333m2,4333m2)共9333m2(合14亩)进行罗氏沼虾高产养成试验。温室培育大规格虾苗;土池适时清塘施肥,饲养中期及时调整日投饲率,调控好水质;后期强调采取综合措施,保证虾的顺利蜕皮和生长,以及提高商品虾的质量。经过四个月左右的饲养,平均每公顷产罗氏沼虾2031kg,合亩产135.4kg,最高亩产209.0kg,平均亩净利润4056.5元。
时文山,高世明,胡贵舟,徐新梅[10](1997)在《罗氏沼虾高产养殖试验》文中认为1996年5—10月利用3口共11亩池塘进行罗氏沼虾单养高产试验。养殖前期侧重利用温室中间培育大规格虾苗,清塘肥水,及采取措施提高虾苗下塘成活率;养殖中期侧重强化饲料投喂,预防浮头,及调控好水质;养殖后期侧重采用综合的生态方法促进虾蜕皮生长,保证出塘虾质量,及商品虾捕捞均衡上市。经过4个月左右的养殖,平均亩产虾144.4kg,最高亩产226.5kg,平均亩净利润3458.6元。
二、罗氏沼虾高产养殖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氏沼虾高产养殖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罗氏沼虾亲虾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及育苗参数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罗氏沼虾养殖概况 |
1.1 我国罗氏沼虾养殖情况 |
1.2 我国罗氏沼虾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
2 罗氏沼虾育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罗氏沼虾育苗研究进展 |
2.2 育苗产业现状及问题 |
3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不同养殖群体罗氏沼虾遗传结构分析及其子代生长性能比较 |
1 五个罗氏沼虾养殖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PCR扩增及电泳 |
1.1.3 数据统计及分析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及群体遗传多样性 |
1.2.2 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及遗传距离分析 |
1.3 讨论与小结 |
2 不同养殖群体的生长性能比较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2.1.2 数据采集与指标测定 |
2.1.3 计算公式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群体成活率的比较 |
2.2.2 不同群体生长性能比较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罗氏沼虾育苗水体氨氮、亚硝氮的变化规律及急性毒性作用 |
1 罗氏沼虾育苗周期中溶氧、氨氮、亚硝氮的变化规律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试验材料 |
1.1.2 试验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育苗水体中pH、溶氧的变化 |
1.2.2 育苗水体中总氨氮、亚硝氮的变化 |
1.3 讨论与小结 |
2 罗氏沼虾育苗池水一天中水质因子的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育苗池水质日变化监测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育苗水体pH、DO的日变化情况 |
2.2.2 育苗池水中的氨氮的日变化 |
2.2.3 育苗池水中亚硝酸盐氮的变化 |
2.2.4 育苗池水中COD的变化 |
2.2.5 罗氏沼虾幼体Z_3期氨氮、亚硝酸盐氮、COD的变化规律 |
2.2.6 罗氏沼虾Z_5期幼体育苗池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氮、COD的变化 |
2.2.7 罗氏沼虾Z_8期幼体育苗池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氮、COD的变化 |
2.3 讨论与小结 |
3 氨氮和亚硝氮对不同发育阶段罗氏沼虾幼体的急性毒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及方法 |
3.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氨氮对罗氏沼虾Z_5、Z_8、Z_(11)幼体的毒性作用 |
3.2.2 亚硝氮对罗氏沼虾Z_5、Z_8、Z_(11)幼体的毒性作用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幼体密度、海水Ca~(2+)、Mg~(2+)、K~+含量对出苗率的影响 |
1 不同放养密度对水质因子及出苗率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试验材料 |
1.1.2 试验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不同幼体密度育苗池水体pH、溶氧的变化 |
1.2.2 不同幼体密度育苗池水体氨氮、亚硝氮的变化 |
1.2.3 不同幼体密度育苗池出苗情况 |
1.3 讨论与小结 |
2 人工海水中Ca~(2+)、Mg~(2+)、K~+含量对出苗率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日常管理 |
2.1.5 结果统计与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不同抗生素处理对罗氏沼虾育苗池水质、细菌数、出苗率及虾苗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分组与处理 |
1.2 试验测定指标与方法 |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抗生素处理对罗氏沼虾育苗池水质的影响 |
2.2 不同抗生素处理对罗氏沼虾育苗池细菌总数及细菌种类的影响 |
2.3 不同抗生素处理对罗氏沼虾幼体出苗率的影响 |
2.4 不同抗生素处理对罗氏沼虾虾苗生长的影响 |
3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创新点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2)人工湿地除氮作用及其调控虾塘的氮收支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世界对虾养殖概况 |
1.2 我国对虾养殖发展的主要问题 |
1.3 养殖水体污染简况 |
1.3.1 养殖对环境污染 |
1.3.2 养殖水源污染简况 |
1.4 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人工湿地除氮作用及其调控虾塘的氮收支状况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养殖试验塘、用水与试验虾 |
2.2.2 养殖试验塘设施与管理 |
2.2.3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
2.2.4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循环处理虾塘废水方法与技术 |
2.2.5 样品采集与测定指标 |
2.2.6 样品测定方法 |
2.2.7 数据处理方法 |
2.3 结果 |
2.3.1 人工湿地运转期去除虾塘废水中氮的状况 |
2.3.2 静止湿地挺水植物区去除氮与CODMn作用随时间的变化状况 |
2.3.3 湿地静止期间挺水植物区总氮组成随时间的演变状况 |
2.3.4 人工湿地去氮动力学 |
2.3.5 养殖周期养殖塘不同形态氮的变化状况 |
2.3.6 养殖塘氮收支情况 |
2.4 讨论 |
2.4.1 人工湿地运转时的去氮效果 |
2.4.2 静止人工湿地的去氮特点 |
2.4.3 人工湿地静止期处理水氮存在形式变化特点 |
2.4.4 湿地静止期间不同形态氮去除动力学 |
2.4.5 氮收支分析 |
2.5 结语 |
第三章 湿地调控凡纳滨对虾养殖塘溶氧收支状况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塘与设备 |
3.2.2 人工湿地及其循环处理虾塘水工艺 |
3.2.3 试验幼虾和用水 |
3.2.4 虾池产氧量与耗氧量测定 |
3.2.5 底泥耗氧测定 |
3.2.6 虾呼吸耗氧量选用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虾塘各水层毛产氧量与水呼吸耗氧量 |
3.3.2 虾塘全水柱毛产氧量与耗氧量 |
3.3.3 虾塘溶解氧收支平衡状况 |
第四章 室内不同养殖水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方法 |
4.2.1 试验池和养殖用水 |
4.2.2 试验用虾与养殖管理 |
4.2.3 试验设计与水质等测定 |
4.2.4 测定方法 |
4.2.5 数据处理方法 |
4.2.6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养殖池水质变化状况 |
4.3.2 对虾生长状况 |
4.3.3 不同养殖水位对氮磷收支影响 |
4.3.3.1 养殖池氮磷输入状况 |
4.3.3.2 养殖池氮磷输出状况 |
4.4 结语 |
第五章 不同养殖时间凡纳滨对虾生长与虾池水质、氮磷收支状况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池和养殖用水 |
5.2.2 试验用虾与试验设计 |
5.2.3 试验管理 |
5.2.4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
5.2.5 数据处理 |
5.3 结果讨论 |
5.3.1 养虾池水化学指标随养殖时间的演变状况 |
5.3.2 不同养殖时间对虾体长与体重、体长和养殖天数关系 |
5.3.3 不同试验组体重和养殖天数的关系 |
5.3.4 成活率与养殖天数的关系 |
5.3.5 试验池氮磷收支 |
5.3.5.1 试验各组氮磷输入情况 |
5.3.5.2 试验各组氮磷输出情况 |
5.4 结语 |
第六章 室内罗氏沼虾幼虾养殖密度对水质与生长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池与养殖用水 |
6.2.2 试验用虾 |
6.2.3 试验管理 |
6.2.4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
6.2.5 数据处理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不同养殖密度对养殖试验池水质的影响 |
6.3.2 不同养殖密度对生长的影响 |
6.3.3 试验虾体长与体重、体长与养殖天数的关系 |
6.4 结论 |
第七章 凡纳滨对虾酶活性随生长与养殖水量的变化 |
7.1 前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试验池和养殖用水 |
7.2.2 试验用虾与养殖管理 |
7.2.3 试验设计 |
7.2.4 酶测定方法 |
7.2.4.1 蛋白质量测定 |
7.2.4.2 蛋白酶活性测定 |
7.2.4.3 淀粉酶活性测定 |
7.2.4.4 脂肪酶活性测定 |
7.2.4.5 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
7.2.5 数据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不同养殖阶段凡纳滨对虾酶活性变化 |
7.3.2 不同养殖水量对凡纳滨对虾酶活性影响 |
7.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不同地理种群罗氏沼虾杂交效应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 罗氏沼虾生物学特性 |
1.1 分类地位、形态特征与分布 |
1.2 生态习性 |
1.3 食性 |
1.4 生长 |
1.5 繁殖习性 |
2 我国罗氏沼虾养殖现状及存在问题 |
3 罗氏沼虾研究现状 |
4 RAPD与SRAP原理及其应用 |
4.1 分子标记定义及特点 |
4.2 分子标记的种类及特点 |
4.3 RAPD原理及其应用 |
4.4 SRAP标记的原理与应用 |
4.4.1 SRAP技术原理 |
4.4.2 SRAP的应用 |
第二章 罗氏沼虾缅甸引进种和浙江本地种及其杂交种的生长性能与SRAP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繁殖和杂交试验 |
1.2 生长试数据测定 |
1.3 抱卵率和平均出苗数测定 |
1.4 试剂配制 |
1.5 基因组DNA的提取 |
1.6 琼脂糖凝胶电泳 |
1.7 SRAP分析 |
1.7.1 引物合成 |
1.7.2 SRAP-PCR反应体系 |
1.7.3 SRAP-PCR扩增程序 |
1.7.4 SRAP-PCR产物的PAGE凝胶电泳 |
1.7.5 银染检测 |
1.8 数据分析 |
1.9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生长比较 |
2.2 抱卵率和平均出苗量 |
2.3 基因DNA的检测 |
2.4 SRAP引物筛选 |
2.5 罗氏沼虾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3 讨论 |
3.1 罗氏沼虾的杂交优势 |
3.2 SRAP标记的应用前景 |
第三章 罗氏沼虾单对交配亲本与杂交F1代的RAPD标记及分离方式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繁殖和杂交试验 |
1.2 DNA的提取 |
1.3 RAPD扩增 |
1.4 数据处理 |
1.5 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 |
1.6 PCR产物的连接反应 |
1.7 氯化钙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1.8 连接产物的转化 |
1.9 重组质粒的筛选 |
1.10 保菌 |
1.11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DNA |
1.12 质粒 DNA限制酶切鉴定 |
1.13 测序 |
2 结果 |
2.1 RAPD扩增结果 |
2.2 RAPD标记在F1代中的分离 |
2.2.1 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
2.3.2 偏离孟德尔遗传规律 |
2.3.3 异常分离 |
2.3 F1代与双亲的遗传结构 |
2.4 异常分离位点的克隆与分析 |
3 讨论 |
3.1 RAPD标记的偏分离 |
3.2 RAPD标记对罗氏沼虾遗传作图的意义 |
第四章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发表文章及参与课题 |
致谢 |
四、罗氏沼虾高产养殖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罗氏沼虾亲虾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及育苗参数比较[D]. 陈佳毅. 扬州大学, 2016(02)
- [2]人工湿地除氮作用及其调控虾塘的氮收支状况[D]. 刘永士. 上海海洋大学, 2011(08)
- [3]罗氏沼虾人工育苗及养殖新技术(下)[J]. 杨国梁. 科学养鱼, 2008(12)
- [4]不同地理种群罗氏沼虾杂交效应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 周劲松.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 [5]罗氏沼虾的养殖现状与发展前景(综述)[J]. 刘恩生,万全.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7(02)
- [6]池塘主养罗氏沼虾高产高效技术试验[J]. 王兴礼. 齐鲁渔业, 2003(03)
- [7]罗氏沼虾高产养殖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J]. 陈君琛. 福建农业, 2000(01)
- [8]罗氏沼虾池塘养殖高产试验报告[J]. 王江炜,时吉保,徐元超,王同永. 渔业致富指南, 1998(04)
- [9]罗氏沼虾高产池养技术研究[J]. 时文山,高世明,胡贵舟. 水产科技情报, 1997(04)
- [10]罗氏沼虾高产养殖试验[J]. 时文山,高世明,胡贵舟,徐新梅. 河南水产, 1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