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温过低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郑基和[1](2021)在《胃肠三针调神针法治疗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
应亚云,葛亚男,许敬玲,潘冬梅,邓梦南,沈丽红[2](2021)在《中药盐熨促进重复剖宫产合并盆腹腔粘连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采用自制中药热盐包热熨腹部对促进重复剖宫产合并盆腹腔粘连产妇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6月符合入选标准的重复剖宫产合并盆腹腔粘连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按照择期剖宫产临床路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12 h采用中药盐熨法在患者腹部循肠道结构均匀按压。对比2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的首次肠鸣音出现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腹胀分级、胃肠反应分级均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中药盐熨在促进重复剖宫产合并盆腹腔粘连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具有较好临床效果,可缩短肠道功能恢复的时间,减少腹胀、便秘的发生,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
黄琬苹[3](2021)在《针灸防治剖宫产术后不良反应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文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剖宫产术后不良反应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分析,对各种针灸疗法的防治效果进行排序,并评出最优选择,以期为临床防治工作优化方案。方法:对 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INAHL(EBSCO)、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CBM)进行检索。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20年6月。根据已拟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采用Cochrane Risk-of-Bias tool(ROB 2.0)对进行文献风险偏倚评估评价。采用STATA和OpenBUGS进行干预网络图的绘制和网状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章129篇,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防治、术后疼痛的治疗、术后缺乳的预防、术后出血的预防、术后尿潴留的治疗等6个方面,共7项结局指标经行了研究。(1)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预防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一共包含了10种干预措施:常规护理、针刺、穴位注射、穴位按摩、艾灸、电针、耳穴压豆、穴位埋线、穴位敷贴、针灸联合疗法。疗效排名前三的依次是:针灸联合疗法、穴位埋线、穴位按摩。(2)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一共包含了5种干预措施:常规护理、针刺、穴位注射、穴位敷贴、针灸联合疗法。疗效最好的是针灸联合疗法。(3)术后24hVAS评分(治疗术后疼痛):一共包含了 7种干预措施:西药、假针刺、常规护理、耳穴压豆、针灸西药联合疗法、针灸联合疗法、电针。疗效最好的是针灸西药联合疗法,单一疗法最好的是电针。(4)泌乳始动时间(预防术后缺乳):一共包含了 8种干预措施:常规护理、耳穴压豆、针灸联合疗法、电针、穴位埋线、穴位按摩、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疗效排名前三的干预措施依次是:穴位按摩、针灸联合疗法、穴位埋线。(5)术后24h泌乳量评分(预防术后缺乳):一共包含了 5种干预措施:穴位按摩、穴位敷贴、针灸联合疗法、耳穴压豆、常规护理。疗效排名前三的干预措施依次是:穴位按摩、穴位敷贴、针灸联合疗法。(6)术后24h出血量(预防术后出血):一共包含了 4种干预措施:针灸西药联合疗法、艾灸、穴位敷贴、西药。疗效最好的是针灸西药联合疗法,其次是艾灸。(7)术后尿潴留有效率(治疗术后尿潴留):一共包含了 8种干预措施:针灸联合疗法、穴位注射、电针、针灸西药联合疗法、艾灸、耳穴压豆、西药、常规护理。疗效排名前三的干预措施依次是:针灸联合疗法、穴位注射、电针。结论:针灸疗法治疗剖宫产术后不良反应有良好的效果,其中促进胃肠排气,预防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最佳选择是针灸联合疗法,最佳单一疗法是穴位埋线;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最佳选择也是针灸联合疗法;缩短泌乳时间的最佳方案是穴位按摩,增加泌乳量最佳的也是穴位按摩;治疗术后疼痛最佳的选择是针灸西药联合疗法;预防术后出血,效果最好的是针灸西药联合疗法,最好的单一疗法是艾灸;治疗术后尿潴留的最佳选择是针灸联合疗法,最好的单一疗法是穴位注射。在某项具体指标上,联合疗法不一定仍获得叠加效应,具有更好的疗效。由于文章质量、临床研究的局限性和针灸疗法的复杂性,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
申玉立[4](2021)在《针刺对经腹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针刺治疗对经腹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疗效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为针刺促进术后患者的快速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集来源于江苏省中医院妇科病区住院病人,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54例,将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两组均予术后常规治疗(抗感染、补液、营养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足三里、血海、丰隆、合谷、太冲以及内关针刺治疗,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指标,包括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恶心呕吐评分、腹胀腹痛评分、术后发热情况、腹部切口愈合情况、胃泌素变化及血常规、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脱落2例,每组25例。其中,治疗组中因个人因素而脱落2例,对照组中因不符合纳入标准脱落2例。1.一般情况:包括患者年龄,身高,BMI指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指标:(1)观察患者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以及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及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观察首次排便时间,发现治疗组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2天腹胀评分相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腹胀评分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4)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第1天腹痛评分相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腹痛评分比较,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1),术后第3天两组腹痛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后1-2天,治疗组相较于对照组术后腹痛程度均有改善,术后第2天腹痛评分表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而术后第3天两组的腹痛程度相当;(5)术后第1天、第2天的恶心呕吐评分,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显着差异;术后第3天恶心呕吐评分,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情况;(6)治疗组术后发热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1),说明针刺可以减少术后发热率;(7)术后切口愈合情况:两组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无统计学意义(P>0.05);(8)血清胃泌素水平:治疗后,治疗组胃泌素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胃泌素水平高于对照组,说明针刺治疗可增强胃肠动力。3.疗效判定: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00%,说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良反应发生方面:治疗期间,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均无明显不适症状的发生且术后血常规、肾功能等相关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研究实验具有可靠性、安全性。结论:针刺疗法临床疗效显着,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尽早恢复患者的术后胃肠道生理功能,在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可以缩短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首次肠鸣音出现时间,有利于缓解术后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在减少术后发热等方面疗效显着,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孙莉[5](2020)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脊柱手术患者术中体温保护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全麻下脊柱手术患者术中体温的保护,并观察其对血糖、循环系统、全麻苏醒时间、苏醒后寒战以及术后伤口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全身麻醉下行脊柱手术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组)、经皮非穴位电刺激组(S组)、假刺激组(N组)、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30例。T组选择患者的大椎穴、一侧内关穴、足三里穴和太溪穴进行穴位刺激,波形采用疏密波,刺激从麻醉前30分钟开始,直到手术结束;S组的刺激部位为穴位附近的高骨突起处,此处确保无穴位存在,刺激波形、强度、频率、时间等与T组相同;N组的穴位选择和定位同T组患者,同样的步骤黏贴电极片,只是没有实际的电刺激作用于穴位;C组患者不黏贴电极片,也不给予任何刺激。记录TEAS开始前(T0)、TEAS30min时(T1)、切皮前(T2)、手术中1小时(T3)、苏醒后(T4)5个时间点的体温、心率血压及血糖的数值,以及苏醒后是否发生寒战、全麻苏醒时间及术后伤口感染情况。结果:T组体温的下降幅度及低体温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其他三组,T3-T4时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血糖上升幅度明显小于其他三组,T2-T4时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T3-T4时刻T组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全麻苏醒时间、苏醒后寒战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心率与血压的波动较其他三组小,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N、S、C三组之间各项指标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降低全麻下脊柱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降低术中应激性血糖升高及寒战的发生率,维持术中循环的稳定,并缩短全麻苏醒时间。
李婷[6](2020)在《耳穴贴压促进剖宫产术后子宫复旧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耳穴贴压促进剖宫产术后子宫复旧的临床疗效,前瞻性地分析耳穴贴压促进子宫复旧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无创治疗子宫复旧不良拓宽思路,并为产后康复提供治疗处方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标准的剖宫产初产妇92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耳压组和假耳压组。观察过程中,因各种因素共有5例病例脱落。对照组(假耳压组)和试验组(耳压组)患者均进行产科剖宫产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加缩宫素的基础治疗,试验组取单侧耳穴:肾、脾、肝、内生殖器、缘中,于产后2h行耳压治疗,隔天治疗一次,两耳轮换贴压,共治疗2次。对照组取穴同耳压组(只贴大小、形状相同的胶布,无王不留行籽),操作疗程、频次同耳压组。疗效观察主要指标:追踪随访至产后42天,子宫附件彩超检查子宫大小;宫腔积液的发生率;产后前3天每天宫底下降高度及每天宫底下降累计高度总和。次要指标主要包括: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剖宫产术后6小时和6-24小时出血量;与术前相比术后48小时血液分析中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变化幅度。结果:纳入92例(耳压组46例,假耳压组46例)受试者,其中纳入意向性分析的数据87例。产后42天子宫三线径和耳压组小于假耳压组(P<0.01)。宫腔积液的发生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术后前3天宫底高度累计下降幅度总和均明显大于假耳压组(P<0.01),其中产后第2天的宫底下降幅度最大(P<0.01)。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比较,耳压组比假耳压组短(P<0.05)。发生相关不良反应概率很低(小于1%)。结论:耳穴治疗能促进子宫收缩,加快剖宫产术后宫底下降幅度,减少产后出血量及缩短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从而有利于促进子宫复旧。此外,耳穴贴压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耳穴贴压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潘丽丽[7](2020)在《小剂量舒芬太尼脊麻对剖宫产产妇围术期意外低体温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围术期低体温可导致产妇和新生儿一系列不良结局。使用药物干预是麻醉医生常用的方法,有报道阿片类药物鞘内注射可对产妇体温及寒颤产生影响,但也有不同的研究结果。鉴于近年来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较为广泛应用。我们旨在探索2.5ug舒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蛛网膜下隙注射对剖宫产产妇体温及寒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ASAI-II级,年龄21至44岁,孕37至41周的剖宫产产妇120例。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拟行腰麻剖宫产术,排除有腰麻穿刺禁忌症,对阿片类药或局麻药过敏,术前体温异常及调节障碍,预估有大出血的产妇等。根据随机量表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0.75%布比卡因8-12mg),实验组(S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2.5ug枸橼酸舒芬太尼)。入室后,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及腋温,予以100%氧气5-6L/min面罩吸入。麻醉开始时两组均给予5-8ml/kg/h羟乙基淀粉静脉输注,采用L3-4间隙穿刺腰麻,待脑脊液流出后,稀释药液至2ml约15S推注完毕。麻醉后取左倾30℃,调整麻醉平面至T6或T8后开始手术。主要观察指标:T1(麻醉前5min),T2(麻醉后10min),T3(麻醉后30min),T4(麻醉后60min),T5(手术结束)的腋温,记录寒颤Wrench评分、PMV热舒适度评分、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次要观察指标:产妇低血压、心动过缓、肛门排气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新生儿1min和5min Apgar评分、出生即刻体温等。结果:最终纳入S组60例,C组58例。两组产妇腋温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在T3-T5时间点相较于T1,腋温显着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单用布比卡因相比,蛛网膜下隙注射舒芬太尼组能显着降低寒颤的发生(P<0.05),但同时皮肤瘙痒,呕吐发生率增加(P<0.05)。恶心、低血压、心动过缓、产妇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新生儿1min和5min Apgar评分、出生即刻体温等亦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围术期剖宫产产妇体温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5ug舒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腰麻对体温影响不显着,可显着降低产妇寒颤的发生率,且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除可增加产妇皮肤瘙痒、呕吐的发生,对产妇预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杨丽华[8](2019)在《ERAS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90年代丹麦外科医师Henrik Kehlet教授最早提出加速术后康复(ERAS)的概念,它是基于循证医学的,由多学科医护人员协同进行的一系列围术期优化管理方案,目的是最大限度减轻手术创伤,降低患者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加快器官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近年来ERAS理念被推广至肠道外科、肝胆外科、胸外科等多个外科学领域,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但未见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的报道。2014年我国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有剖宫产史而又再次妊娠的女性数量增多,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不良妊娠结局的比例增加,临床处理难度大,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综合性的围术期处理方案来保证此类手术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患者剖宫产术中出血凶猛,引起出血性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术中发生常规止血方法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时,常需要切除子宫来控制出血,子宫切除不仅使患者永久丧失生育功能,而且对女性患者造成心理负担。此外,剖宫产手术创伤较大,术后疼痛剧烈。目前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方法有许多,但各自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根据此类患者的特点,如何优化手术方式减少剖宫产术中出血、减少子宫切除率,如何术后充分镇痛以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血栓形成,如何减轻围术期的应激反应,是加速患者快速康复的关键环节。近年来介入技术在产科领域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我院行剖宫产术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患者,术前先在介入下行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中胎儿娩出同时,立即用生理盐水充盈球囊行腹主动脉球囊暂时性阻断,在减少术中出血及手术相关发生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本论文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在剖宫产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优化手术方案,减少术中出血及手术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提供参考。术后镇痛是ERAS的关键环节之一,本论文第二部分以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剖宫产的胎盘植入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纳布啡复合超声引导下连续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产妇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并与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比较,以探讨此类患者更理想的术后镇痛模式。第三部分根据论文前两部分的结果,并结合其他学科循证医学证实的ERAS方案,开展围术期ERAS方案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和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措施相比较,旨在为ERAS方案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医学证据。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0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剖宫产术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113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54例患者先经股动脉行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剖宫产术中胎儿娩出同时,立即向球囊内注入生理盐水,充盈球囊阻断腹主动脉,术中充分止血后抽空球囊;B组59例剖宫产术中采用常规的止血方法,若出血仍无法控制则行子宫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入量、子宫切除率;记录胎儿射线暴露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球囊阻断术的操作情况和相关并发症(下肢动脉血栓、股神经缺血性损伤、血肿形成等)、术后随访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输液量、子宫切除率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射线暴露时间为(5.17±1.91)s,剂量为(4.26±2.34)mGy。未见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的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两组患者未见子宫附件明显异常。结论: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中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是安全有效的,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减少异体血输入量,降低子宫切除率,未见球囊阻断相关并发症。第二部分 纳布啡复合连续TAP阻滞对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目的:探讨纳布啡复合超声引导下连续TAP阻滞对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方法:择期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下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剖宫产术患者70例,随机分TAP组和PCIA组,每组35例。术毕PCIA组行舒芬太尼PCIA;TAP组行纳布啡PCIA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连续TAP阻滞,TAP阻滞穿刺置管成功后每侧给予0.2%罗哌卡因20mL,之后持续泵注6-8 mL/h至术后48h。观察以下指标:(①术后4h、8h、12h、24h、36h、48h时患者切口痛、内脏痛的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②术后48h内镇痛补救率、患者满意度、阿片类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③ELISA法检测患者术后12h、24h、48h血浆中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④检测术后24h、48h的血清催乳素浓度,记录产后初乳时间和产后48h的母乳喂养率;⑤术后TAP阻滞的平面变化和相关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感染、严重腹壁损伤和局麻药中毒等)的发生情况。结果:最终TAP组29例患者,PCIA组30例患者完成此研究。①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切口痛VAS评分、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P组患者术后12h、24h和36h时的内脏痛VAS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②两组均无镇痛补救。TAP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PCIA组,TAP组术后48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CIA组;③术后12h、24h、48h时点TAP组Cor、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PC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TAP组的初乳时间明显短于PCIA组,产后48h的母乳喂养率TAP组明显高于PCIA组,TAP组术后24h、48 h的血清催乳素浓度明显高于PC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连续TAP阻滞的平面范围在术后48h内相对固定(T9-L1),未见TAP阻滞的相关并发症。结论:纳布啡复合超声引导下连续TAP阻滞可改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减轻了术后应激反应,促进产妇尽早泌乳,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可作为术后多模式镇痛的选择。第三部分 ERAS方案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临床研究: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目的:研究ERAS方案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中的安全性,评价其与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方案相比,是否可减少手术创伤和应激、减少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方法:2017年04月至2018年04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行剖宫产术的孕妇140例,随机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分别给予ERAS方案和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方案。比较如下指标:①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入量、子宫切除率、术后输液量;②新生儿出生1 min和5 min时的Apgar评分;③术日晨早上7点(T0)、手术缝皮结束时(T1)、术后第1天早上7点(T2)、第5天早上7点(T3)空腹各时点的应激反应指标:血糖、血胰岛素及稳态模式评估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 C 反应蛋白(CRP)、Cor、白介素-1β(IL-1β)、IL-6、TNF-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浓度;④T0~T3免疫指标:总补体活性(CH50)、补体3(C3)、C4水平;⑤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指标(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恢复进食半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⑥术后感染并发症、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并发症(血管破裂、下肢动脉血栓形成、股神经缺血性损伤等)、TAP阻滞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感染、严重腹壁损伤、局麻药中毒等)的发生情况。结果:①ERA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输血量、术后1d、2d输液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无一例患者行子宫切除术,对照组有6例患者行子宫切除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新生儿在1min、5min时的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T0~T3时两组患者血糖、血胰岛素及HOMA-IR和血清CRP水平、血浆Cor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ERAS组T1~T3时的血清IL-1β浓度均明显下降(P<0.05),T1时的血清IL-6浓度明显升高(P<0.05),T1~T2时的血清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5),T1~T3时的血清IGF-BP3浓度明显降低(P<0.05)。④T0~T3时两组患者血清CH50、C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ERAS组血清C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⑤ERAS组术后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恢复进食半流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日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未见术后感染、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并发症、TAP阻滞并发症。结论:ERAS方案可减少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术中出血,降低子宫切除的发生率,减轻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加快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了住院时间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ERAS方案在此类手术患者中安全可行,在临床应用上有推广价值。
缪长凤[9](2019)在《电针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设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术后剖宫产产妇肠鸣音、排气、排便恢复时间等肠胃功能指标恢复情况,进一步研究电针刺激特定腧穴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为进一步科学地探讨电针法刺激腧穴对肠胃功能的影响,本工作在之前课题组工作的基础上在常规的空白对照组之外另外设立了安慰针组作为额外的对照组。通过电针组、安慰针组和空白组之间的相互比较,将精神安慰因素在电针治疗中起到的作用纳入了研究范围。本研究记录了患者整个临床试验期间血管活性肽和胃动素水平的变化,探讨电针治疗对这两种激素分泌的影响。通过分析肠胃功能各个指标变化和患者体内的肠胃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关系从而探讨电针治疗实现改善肠胃功能的可能机制。为该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提供初步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依据纳排标准纳入2016.12-2018.12之间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住院并进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00例。根据剖宫产产妇进入研究的前后顺序,随机分配为三组,电针组、安慰针组和空白组,研究过程中除去排除脱落以及剔除的产妇,最终获得电针组、安慰针组和空白组每组各30例。电针组从术后6个小时开始,对患者双侧足三里、上巨虚进行电针刺激。连续三天时间,每天两次,每次电针刺激30分钟。安慰针组则在两肩膀和两下肢非穴位处各刺一针,针刺处对胃肠功能无影响,同时将电针组连接电极,设置刺激强度为0(无电流)。空白组不予任何特殊处理。电针组、安慰针组和空白组都进行常规补液和抗感染的基础治疗。记录各组患者肠鸣音、排气排便等肠胃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泌乳等情况。并于术前、术后一天和术后四天的清晨对产妇进行抽血检测血管活性肽(VIP)和胃动素(MTL)含量。采集好各组数据之后,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个分组数据。研究电针治疗在剖宫产产妇术后肠胃功能恢复中起到的作用。探讨电针治疗方法对血管活性肽和胃动素分泌的影响,以期解释电针治疗促进剖腹产产后肠胃功能恢复的机理。结果:(1)肠鸣音: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肠鸣音从出现到恢复时间,电针组和空白组数据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和安慰针组相比也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同时安慰针组和空白组比较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说明电针治疗对患者的精神安慰因素对肠鸣音恢复的没有作用。然后结合均值分析,排除了精神安慰因素,电针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要早于空白组,肠鸣音从出现到恢复时间要显着短于空白组,说明电针组相应治疗方法确实是可以促进肠鸣音恢复。(2)排气、排便:电针组和空白组相比,首次排气、排便、排气到排便时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安慰针组和空白组相比,首次排气、排便、排气到排便时间均没有显着差距;电针组和安慰针组相比,首次排气、排便、排气到排便时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结果说明电针治疗对患者的精神安慰因素对排气、排便的恢复没有作用。然后结合均值分析,电针组排气、排便恢复时间要早于空白组,说明排除精神安慰因素,电针组相应治疗方法确实是可以缩短排气排便恢复需要的时间。(3)腹胀、腹痛,胃肠反应情况:治疗前各组腹胀、腹痛、肠胃反应情况没有显着性差异。术后,电针组和空白组比较,电针和安慰针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但是安慰针组和空白组比较,并不具有显着性差异。该结果表明了电针治疗对患者的精神安慰因素对腹痛、腹胀和肠胃反应状况没有影响。结合均值分析,电针组相应治疗方法缓解了患者术后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4)术前术后血管活性肽(VIP)浓度:术前和术后1d的VIP水平,电针组、安慰针组和空白组直接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对各分组术后4d的VIP水平进行分析,电针组和空白组相比,电针组和安慰针组相比存在统计学显着性(P<0.05),空白组和安慰针组相比没有显着性(P>0.05),该结果表明了电针治疗对患者的精神安慰因素和患者VIP水平变化没有影响。再结合均值分析,电针治疗组在术后4天VIP浓度最低。从相关分析,VIP浓度和肠胃功能指标有着较强的负相关关系。(5)术前术后胃动素(MTL浓度):术前和术后1d的胃动素(MTL)水平,电针组、安慰针组和空白组直接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对各分组术后4d的VIP水平进行分析,电针组和空白组相比,电针组和安慰针组相比存在统计学显着性(P<0.05),空白组和安慰针组相比没有显着性(P>0.05),该结果表明了电针治疗对患者的精神安慰因素和患者胃动素水平变化没有影响。再结合均值分析,电针治疗组在术后4天MTL浓度要比空白组高。电针治疗后胃动素水平较空白组只有小幅度的提高。从相关分析,MTL浓度和肠胃功能指标有着较弱的正相关关系。(6)术后泌乳:首次泌乳时间方面,电针组和空白组相比,安慰针组和空白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安慰针组和空白组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这一结果表明,电针治疗对患者的精神安慰因素对产妇术后首次泌乳时间没有作用。结合均值分析,电针组产妇术后首次泌乳时间均值小于空白组,电针治疗可以效提前剖宫产产妇首次泌乳时间。首次泌乳量方面,电针组、安慰针组和空白组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7)术后48小时和术后72小时泌乳量方面,电针组和空白组相比,安慰针组和空白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安慰针组和空白组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这一结果表明,电针治疗对患者的精神安慰因素对产妇术后72小时内泌乳量没有作用。结合均值分析,电针组产妇术后48时间和72小时泌乳量的均值均大于空白组相应均值,电针治疗可以有效提前剖宫产产妇术后泌乳量。结论:1.电针组治疗方案,可以缩短剖宫产术后产妇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加快排气、排便。2.电针组治疗方案可以缓解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3.电针组治疗方案可以缩短首次泌乳时间,提高进乳汁的分泌量。4.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与血管活性肽水平呈负相关和胃动素水平呈较弱的正相关。5.电针刺激影响肠胃功能可能机制原理是通过降低术后血管活性肽的分泌水平。
沈宏秀[10](2017)在《电针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电针刺激特定腧穴对剖宫产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并通过分析电针治疗前后产妇血管活性肽(VIP)水平的变化,分析电针刺激对此种胃肠肽分泌的影响,试图探讨电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为初步评价电针在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对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住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依据纳排标准决定是否入组,根据进入研究的前后顺序,按70例随机数字表随机分配为两组,分别为电针组35例、对照组35例,研究过程中除去排除、脱落和剔除的产妇,最终成功完成电针组31例,对照组29例的研究。电针组于术后6h后取双侧足三里、上巨虚针刺得气后连接电针、配合针刺公孙、内关穴,电针刺激30min,一天两次,连续治疗3天。对照组不予电针干预。两组皆行常规补液、抗感染基础治疗。观察并记录首次肠鸣音出现的时间、肠鸣音恢复的时间、首次排气排便的时间、手术后胃肠反应、腹胀腹痛、泌乳情况,并于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四天清晨采血行血管活性肽(VIP)含量检测。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电针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血管活性肽与胃肠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探讨电针对此胃肠肽的影响,探索电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机理。结果:(1)综合疗效:电针组无效2例,好转14例,显效3例,有效12例,综合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无效5例,好转12例,显效4例,有效8例,综合有效率为83.0%,且两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评估(P=0.856)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但在治疗后评估(P=0.008)、前后差值(P=0.005)和疗效指数(P=0.012)三个方面,两组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的治疗后疗效评估0.456±0.458、前后差值-1.147±0.757、疗效指数65.32±7.65优于对照组的1.036±0.248、-0.514±0.665、48.54±8.24。(2)肠鸣音:首次肠鸣音出现时间(P=0.073)两组间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但在恢复正常时间(P=0.001)、首次出现到恢复正常所需要的时间(P=0.001)上在两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的恢复正常时间、出现到恢复正常所需时间为11.968±4.446、3.807±2.227,明显优于对照组17.069±6.590、6.379±3.417,说明针刺能够提前肠鸣音的恢复正常时间,缩短恢复正常的周期。两组在疗前肠鸣音评估(P=0.636)上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但治疗后肠鸣音评估(P=0.019)和前后评估差(P=0.000)两方面均存在差异的显着性。(3)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两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P=0.006)、排便时间(P=0.001)和排气到排便时间差(P=0.005)三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且排便时间、排气到排便时间差的差异显着性更高。电针组的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分别为18.290±7.212、22.839±7.165,明显提前于对照组28.552±18.621、35.586±19.813。且电针组排气到排便所需时间为4.549±2.718,也要比对照组的7.035±3.756短。电针治疗的功效体现需要一定周期,在治疗一段后能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有效的缩短了排便时间和气便时差。(4)腹胀腹痛:两组间在治疗前腹胀评估(P=0.729)、腹痛评估(P=0.995)上无显着性差异。但治疗后腹胀评估(P=0.004)、治疗前后差值(P=0.000)、治疗后腹痛评估(P=0.005)、治疗前后差值(P=0.002)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治疗后腹胀、腹痛评分为0.419±0.807、0.4516±0.81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103±0.940、1.103±0.940。且电针组治疗前后的腹胀评分差值为-1.097±0.790、-1.064±0.854,优于比对照组的差值-0.345±0.553、-0.413±0.682。(5)胃肠反应:两组间在治疗前胃肠反应(P=0.236)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即电针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恶心、呕吐等症状相似。但治疗后胃肠反应评估(P=0.001)、治疗前后间差值(P=0.005)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治疗后胃肠反应评分、治疗前后差值为0.226±0.497、-0.420±0.5017,要明显好于对照组的0.759±0.636、-0.103±0.310。(6)泌乳情况:两组间在术后首次泌乳(P=0.017)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首次泌乳时间为21.678±16.070,明显提前于对照组的33.897±22.228。同时我们发现在首次和48小时两个时间段,两组的泌乳量(P=0.067)、(P=0.154)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可能的原因是电针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释放疗效。而在术后72小时,比较两组的泌乳综合泌乳量(P=0.009)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在72小时的泌乳量为1.749±0.733远大于对照组的1.102±0.621。(7)血管活性肽含量变化:两组间在手术前血管活性肽水平(P=0.751)、术后1d(P=0.938)、术前后差(P=0.502)三方面,比较分析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差值分别为120.803±49.987、111.260±59.289,发现两组术后均发生较大上升。而在术后4d血管活性肽(P=0.039)、第1d与4d差值(P=0.025)两方面,两组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在4d血管活性肽水平205.529±91.826远小于于对照组256.593±95.054,第1d与4d的差值-110.138±47.044大于对照组-57.172±54.949。(8)血管活性肽水平与产妇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性:发现治疗后VIP和治疗前后VIP差与大部分胃肠功能症状指标存在负相关关系,但与泌乳时间相关关系不显着。结论:电针刺激足三里、上巨虚,配以针刺公孙、内关穴能够有效缩短剖宫产产妇首次排气排便及肠鸣音恢复正常的时间、减轻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症状、促进乳汁的分泌。血管活性肽水平与产妇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存在负相关性。针刺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是电针刺激降低了术后血管活性肽(VIP)的分泌水平。
二、体温过低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温过低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中药盐熨促进重复剖宫产合并盆腹腔粘连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方法 |
1.6.1 中药盐熨包的制作 |
1.6.2 治疗方法 |
1.6.3 观察指标 |
1.6.4 疗效评价标准 |
1.6.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首次肠鸣音出现、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比较 |
2.2 2组患者腹胀分级、胃肠反应分级比较 |
2.3 2组患者疗效比较 |
3 讨论 |
(3)针灸防治剖宫产术后不良反应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文献检索 |
1.1 检索数据库 |
1.2 检索词 |
1.3 检索策略 |
1.4 检索时间 |
1.5 文献筛选 |
1.6 数据提取 |
1.7 文献风险偏倚评估 |
1.8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文献风险偏倚评估 |
2.4 干预措施网络图 |
2.5 网状meta分析 |
3 讨论 |
3.1 西医认识 |
3.2 中医认识 |
3.3 纳入特征与质量评估 |
3.4 穴位分析 |
3.5 干预分析 |
3.6 局限性分析 |
3.7 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针刺对经腹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西医学对经腹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 |
1.1 胃肠运动的生理调节 |
1.2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病因学分析 |
1.3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的治疗和研究进展 |
2. 中医对行经腹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 |
2.1 胃肠功能的中医认识 |
2.2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病因病机 |
2.3 中医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和研究进展 |
3. 总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手术指征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中止、剔除标准 |
1.7 不良事件及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情况 |
3.2 临床疗效指标 |
3.3 疗效判定标准 |
3.4 安全性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比较 |
5.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
5.3 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肠鸣音时间比较 |
5.4 两组患者术后D1、D2、D3腹胀评分比较 |
5.5 两组患者术后D1、D2、D3腹痛评分比较 |
5.6 两组患者术后D1、D2、D3恶心呕吐评分比较 |
5.7 术后发热情况的比较 |
5.8 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的比较 |
5.9 检测术前、术后第3天胃泌素水平比较 |
第三部分 分析讨论 |
1. 立项依据 |
1.1 针刺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依据 |
1.2 针刺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优势 |
2.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3. 结论 |
4. 创新之处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脊柱手术患者术中体温保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病例选择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病例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分组 |
2.2 研究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仪器与药品 |
2.5 统计学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 四组患者术中体温的比较 |
3.3 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心率值比较 |
3.4 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值比较 |
3.5 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糖值及高血糖发生率比较 |
3.6 四组患者苏醒后寒战发生情况比较 |
3.7 四组患者全麻苏醒时间比较 |
3.8 四组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率比较 |
讨论 |
1、中医理论对术中低体温的认识 |
1.1 营卫与体温调节 |
1.2 脏腑与体温调节 |
2、西医对术中低体温的认识 |
3、围术期低体温的不利影响 |
3.1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3.2 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
3.3 对伤口恢复的影响 |
3.4 对代谢的影响 |
4、围术期常用的保温措施 |
5、选穴依据 |
5.1 大椎穴的临床研究概况 |
5.2 内关穴的临床研究概况 |
5.3 足三里穴的临床研究概况 |
5.4 太溪穴的临床研究概况 |
6、本研究临床疗效探讨 |
6.1 术中体温变化分析 |
6.2 术中血压心率变化分析 |
6.3 术中血糖变化分析 |
6.4 苏醒后寒战发生情况的比较 |
6.5 全麻苏醒时间分析 |
6.6 术后伤口感染率分析 |
7、研究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在围术期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小论文 |
(6)耳穴贴压促进剖宫产术后子宫复旧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复旧不全的认识 |
1.2 中医对子宫复旧不全的认识 |
1.3 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基本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基线资料比较 |
3.3 疗效对比 |
3.4 不良反应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结果分析与评价 |
4.2 耳穴贴压促进剖宫产术后子宫复旧的机理探究 |
4.3 耳穴取穴依据 |
4.4 耳穴贴压治疗的优势 |
4.5 研究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7)小剂量舒芬太尼脊麻对剖宫产产妇围术期意外低体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资料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研究器材 |
2.4 研究药品 |
2.5 分组情况 |
3.麻醉过程与记录 |
3.1 麻醉过程 |
3.2 数据记录 |
4.观察指标 |
4.1 Wrench寒颤评分 |
4.2 ASHRAE热感觉量表(PMV指标) |
4.3 术后随访 |
5.统计方法 |
6.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8)ERAS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简表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纳布啡复合连续TAP阻滞对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ERAS方案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临床研究: 随机前瞻对照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加速术后康复理念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电针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防治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现状 |
2 现代医学防治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现状 |
3 胃肠激素的研究 |
4 针灸腧穴对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 |
5 术后胃肠功能的评价指标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案 |
4 统计学处理 |
5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研究的意义 |
2 穴位的选择 |
3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 |
在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10)电针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防治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现状 |
1.1 中医学病因病机的研究 |
1.2 中医学防治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 |
2 现代医学防治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现状 |
2.1 现代医学病因病理研究 |
2.2 现代医防治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 |
3 胃肠激素的研究 |
4 针灸腧穴对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 |
5 术后胃肠功能的评价指标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样本量估计 |
2.3 伦理与知情同意 |
2.4 纳排、排除、剔除及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案 |
3.1 随机分组 |
3.2 治疗 |
3.3 观察与检测 |
3.4 疗效评定标准 |
3.5 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处理 |
4.1 统计描述 |
4.2 统计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临床资料统计分析 |
5.2 胃肠功能评价指标观察结果 |
5.3 疗效评估 |
5.4 胃肠激素水平 |
5.5 相关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研究的意义 |
2 穴位的选择 |
3 研究结果分析 |
4 样本例数估计的讨论 |
5 研究过程中的其他情况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
1.中医病因病机 |
2.西医病因病理 |
3.中医药治疗方法 |
4.其他治疗方法 |
5.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 |
在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四、体温过低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胃肠三针调神针法治疗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郑基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中药盐熨促进重复剖宫产合并盆腹腔粘连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J]. 应亚云,葛亚男,许敬玲,潘冬梅,邓梦南,沈丽红. 光明中医, 2021(11)
- [3]针灸防治剖宫产术后不良反应的网状Meta分析[D]. 黄琬苹.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针刺对经腹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D]. 申玉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脊柱手术患者术中体温保护的临床研究[D]. 孙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耳穴贴压促进剖宫产术后子宫复旧的临床疗效研究[D]. 李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小剂量舒芬太尼脊麻对剖宫产产妇围术期意外低体温的影响[D]. 潘丽丽.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8]ERAS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应用[D]. 杨丽华. 郑州大学, 2019(02)
- [9]电针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研究[D]. 缪长凤.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电针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初步研究[D]. 沈宏秀.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