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慈菇对CCl_4致大鼠肝纤维化血清cyfra21-1和CEA影响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范冰冰[1](2020)在《赤芍总苷抗肝肿瘤药效物质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chii Lynch的干燥根。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等症。赤芍总苷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血栓、抗氧化、抗肿瘤、抗内毒素、保护神经系统和心脏等作用。本课题对赤芍的有效组分赤芍总苷进行提取、纯化及药效筛选研究,采用UPLC-QTOF-MS等现代分析仪器和方法对赤芍总苷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利用疾病靶点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SEA等网络数据库平台的大数据资源,揭示赤芍总苷治疗肝癌所调控的靶点及信号通路。通过H22荷瘤肝癌小鼠模型及体外Hep G2细胞模型,开展赤芍总苷抗肿瘤体内及体外药理、药效学研究,明确赤芍总苷是否具有抗肝肿瘤作用;并从细胞周期、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角度及对细胞色素P450酶不同亚型活性及基因水平的影响对赤芍总苷发挥抗肝肿瘤作用的机理进行研究;通过大鼠血清中肝损伤、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指标的含量变化,探究赤芍总苷是否引起大鼠肝脏毒性。本研究明确赤芍总苷具有抗肝肿瘤作用,并从多角度阐释其作用机制,为赤芍总苷的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1.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芍药苷、赤芍总苷、出膏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筛选赤芍总苷最佳提取工艺;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结合大孔树脂技术,通过静、动态吸附与解吸试验,筛选赤芍总苷的最佳纯化工艺。采用MTT法,通过肝癌Hep G2细胞增殖抑制率比较赤芍、赤芍总苷体外抗肝肿瘤作用。2.采用UHPLC-Q-TOF-MS技术,结合对照品、文献、相关数据库信息比对的办法,对赤芍总苷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分子网络研究方法,构建赤芍总苷分子离子可视化网络图,结合质谱相关信息,全面表征赤芍总苷成分。3.采用体外药效MTT法,以细胞增殖抑制率为评价指标,开展赤芍总苷对肝癌Hep G2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通过建立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以抑瘤率、脏器指数、瘤体病理切片及血清中细胞因子ALT、AST、FAS、FASL、IL-2、IFN-γ、TNF-α的含量为考察指标,开展赤芍总苷体内抗肝肿瘤药效学研究。4.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利用TCMSP、SEA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网络数据库平台的大数据资源,挖掘赤芍总苷成分调控靶点基因信息;利用Drugbank、Dis Ge NET、及TTD数据库,查找肝癌相关靶点,从而得到赤芍总苷成分调控肝癌的生物学靶点;采用STRING等数据库,得到靶点之间蛋白互作网络图,探讨靶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靶点进行GO基因功能注释分析,明确赤芍总苷成分参与调控肝癌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和分子功能;进而利用KEGG数据库对靶点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从大数据方面揭示赤芍总苷治疗肝癌所调控的靶点及信号通路。5.利用流式细胞仪,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开展赤芍总苷对肝癌Hep G2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采用PI单染色法,开展赤芍总苷对肝癌Hep G2细胞周期影响的研究。6.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技术,检测经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后,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经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后,细胞中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从基因及蛋白水平阐释赤芍总苷抗肝肿瘤作用机制。7.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肝脏中细胞色素P450亚酶CYP1A2,CYP3A4,CYP2D6,CYP2C9,CYP2E1活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技术检测CYP1A2,CYP3A2,CYP2D1,CYP2C11,CYP2E1 m RNA水平的表达,考察赤芍总苷对细胞色素P450酶不同亚型的影响。8.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ALT、AST、ALP及γ-GT的含量变化,探究赤芍总苷对肝脏组织的损伤程度;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SOD、MDA及GSH的含量变化,探究赤芍总苷对肝脏组织氧化损伤的程度;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Na+-K+-ATPase的含量变化,探究赤芍总苷对肝脏组织线粒体的损伤程度。结果1.赤芍总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为8倍量3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 h;赤芍总苷的最佳纯化工艺为选用HPD-700大孔吸附树脂,上样生药浓度为0.1g/m L,树脂比上柱量为0.3g/m L(原药材/湿树脂),2BV水除杂,5BV 30%乙醇洗脱,即得赤芍总苷化学物质组分。赤芍、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69.66%、66.00%。2.采用UHPLC-Q-TOF-MS技术,经正离子检测模式,经对照品、文献与相关数据库信息确定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比对推测出芍药内酯苷异构体、毛蕊异黄酮苷、牡丹皮苷E、没食子酰芍药苷或异构体构建赤芍总苷的分子可视化网络,共找到5个分子网络成分簇,其中一个分子簇为芍药苷及其相关化合物。3.利用TCM-SP、SEA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网络数据库平台,挖掘出赤芍总苷成分共调控139个潜在靶蛋白。利用Drugbank、Dis Ge NET、及TTD数据库,共找到5727个癌症相关靶点。通过VENNY软件对赤芍总苷各成分靶蛋白与肝癌潜在靶点进行映射,共得到99个交集靶点,主要包含IL-2、Bcl-2、TNF、PTEN等。通过靶点之间蛋白互作网络图,明确靶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靶点进行GO基因功能注释分析,明确赤芍总苷成分在生物过程方面主要富集于细胞增殖的正调控、凋亡过程的负调控、MAPK级联、炎症反应的负性调节等;在细胞组成方面主要富集于线粒体、细胞外间隙、死亡诱导信号复合物等;在分子功能方面主要富集于一氧化氮合酶调节活性、蛋白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活性、生长因子活性等各种蛋白酶活性。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有84条通路参与到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细胞的过程,主要包括MAPK、PI3K/Akt、VEGF、肿瘤坏死因子、癌症中心碳代谢等信号通路。4.体外药效实验结果显示,赤芍总苷1mg/m L给药浓度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24h,36h,48h的抑制率分别为66.00%、72.52%、74.10%,IC50值分别为0.71、0.57、0.52mg/m L;体内药效实验结果显示,环磷酰胺组、赤芍总苷低、中、高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57.61%、23.06%、36.64%、48.13%,除赤芍总苷低剂量组,肿瘤的抑制作用均超过30%(中药的瘤重抑制率>30%,评定药物具有抑瘤作用),符合相关要求。5.与模型组比较,赤芍总苷高、中剂量组血清中ALT、AST、FAS、FASL的含量显着降低、IL-2的含量显着升高,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赤芍总苷各剂量组血清中IFN-γ、TNF-α的含量显着降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6.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36h,低、中、高剂量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1.7%、16.9%、22.9%;与模型组比较,赤芍总苷中剂量组肝癌Hep G2细胞G2/M期的比例降低。7.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36h后,与模型组比较,赤芍总苷组细胞中Akt、Bcl-2、PI3K、MEK、ERK m RNA和蛋白的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PTEN、Bax m RNA的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8.与空白组比较,赤芍总苷组CYP1A2活性显着增强,有显着性差异(p<0.01),CYP3A4、CYP2D6、CYP2C9和CYP2E1活性没有显着性变化;与空白组比较,赤芍总苷组CYP1A2 m RNA水平显着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CYP3A2,CYP2D1,CYP2C11和CYP2E1 m RNA水平没有显着性变化。9.与空白组比较,赤芍总苷组大鼠血清中ALT、AST、ALP、γ-GT、SOD、MDA、GSH及Na+-K+-ATPase的含量没有显着变化。结论1.本课题优化了赤芍总苷的提取纯化方法,其工艺简单且操作方便,为赤芍总苷的后续药效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2.采用UHPLC-Q-TOF-MS技术、构建赤芍总苷化学成分网络,能够全面表征赤芍总苷成分,并能呈现成分之间的关系,为其开发利用及药效研究奠定实验基础。3.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手段,挖掘赤芍总苷成分调控肝癌的生物学靶点,通过蛋白网络互作分析、基因功能注释分析、靶点调控通路分析等,实现赤芍总苷抗肝肿瘤作用机制的快速、系统分析,发现赤芍总苷抗肝癌作用可能与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相关。4.赤芍总苷对Hep G2肝癌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诱导Hep G2细胞凋亡、降低G2/M期细胞的比例,扰乱细胞正常分裂状态达到抑制作用。5.赤芍总苷能够减轻肝脏损伤程度,对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6.赤芍总苷发挥抗肝肿瘤作用可能与抑制Hep G2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调控PI3K/Akt及MEK/ERK信号通路有关。7.赤芍总苷可能通过诱导CYP450酶亚型CYPl A2的活性发挥抗肝肿瘤作用。8.赤芍总苷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及一定给药时间内,不影响肝脏的功能,没有肝毒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柯秀慧[2](2019)在《慈姑多糖对肝损伤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慈姑多糖(SSP)干预小鼠异烟肼和利福平联用(INH/RFP)药物性肝损伤以及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作用,并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探讨SSP干预INH/RFP肝损伤小鼠和NAFLD小鼠后的血清代谢物谱,挖掘SSP干预肝损伤作用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以探究SSP保肝作用的分子机制,为SSP开发为保肝产品提供试验依据。方法:1慈姑多糖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联用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代谢组学研究1.1慈姑多糖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联用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24只BALB/C小鼠(20±2g)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模型组(10只)、多糖组(8只)。采用INH/RFP造模,造模同时对多糖组灌胃SSP进行干预。所有小鼠每天灌胃2次,第1次为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0.8g/kg),多糖组灌胃SSP(0.8g/kg),4小时候后第2次灌胃,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0.2g/kg),模型组和多糖组灌胃INH(0.1g/kg)+RFP(0.1g/kg)。持续30天。所有小鼠禁食12小时,称重并处死。然后收集血液和肝脏样本。眼球取血后将血液离心获得血清。分别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含量的检测以及采用HE染色方法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模型是否复制成功,并评价SSP对INH/RFP导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1.2慈姑多糖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联用小鼠肝损伤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分组及给药同1.1。采用UPLC-HRMS方法分析SSP干预INH/RFP联用肝损伤小鼠的血清样本,获取血清代谢物谱,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结合偏最小二乘(PLS-DA)方法挖掘可能的SSP干预肝损伤作用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探究SSP保护作用机制,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核转录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HO-1)蛋白表达水平,从而对代谢组学研究结果中的三羧酸循环通路进行验证。2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代谢组学研究2.1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2.1.1评价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糖脂代谢及炎症的影响24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饲喂普通饲料+灌胃生理盐水(0.8g/kg)、模型组饲喂蛋氨酸-胆碱缺乏饲料(MCD)+灌胃生理盐水(0.8g/kg)、多糖组饲喂MCD饲料+灌胃SSP(0.8g/kg)。饲养12周后,所有小鼠禁食12h,称量体重,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束后麻醉,眼球取血,离心血液为血清,并取出肝组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BG)、游离脂肪酸(FFA)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RT-QPCR)检测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协同激活因子-1α(PGC-1α)mRNA的表达;采用HE染色、油红O染色方法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2.1.2评价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分组及给药同2.1.1。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RT-QPCR)检测肝组织促凋亡蛋白(Bax)、抑制凋亡蛋白(Bcl-2)、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Nrf2、HO-1mRNA水平的变化;采用透射电镜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Western-blot方法对Nrf2蛋白进行检测。2.2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分组及给药同2.1.1。采用UPLC-HRMS方法分析SSP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的血清样本,获取血清代谢物谱,并采用PCA方法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OPLS-DA)方法挖掘可能的SSP干预肝损伤作用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寻找标志代谢物,探究SSP保护作用机制,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从而对代谢组学研究结果中的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进行验证。结果:1慈姑多糖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联用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代谢组学研究1.1慈姑多糖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联用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血清生化检测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AST、ALT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多糖组AST、ALT含量降低(P<0.05)。HE染色结果发现,相比于对照组,模型组肝组织出现炎性浸润与坏死灶;与模型组相比,多糖组肝组织炎性浸润和坏死改善。1.2慈姑多糖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联用小鼠肝损伤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UPLC-HRMS检测发现SSP能够引起棕榈酸、鸟氨酸、天冬氨酸、琥珀酸、延胡索酸等14种代谢物水平的改变,与调节三羧酸循环、鸟氨酸循环、氨基酸循环等代谢通路相关。免疫组化方法对三羧酸循环通路进行验证,分析发现SSP引起Nrf2、HO-1表达的上调,表明SSP能够引起三羧酸循环通路上调的的研究结果可信度较高。2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代谢组学研究2.1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2.1.1评价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糖脂代谢及炎症的影响模型组小鼠体重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模型组与多糖组无差异。相比于对照组,模型组小鼠葡萄糖耐受能力显着下降,多糖组小鼠葡萄糖耐受能力相比于对照组显着降低,但高于模型组。血清生化分析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TG、TC、FBG、FFA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多糖组小鼠血清TG、TC、FPG、FFA水平显着降低(P<0.05或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肝组织呈中度脂肪变性,同时伴有炎症和坏死;多糖组脂肪变性得到改善。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肝组织脂肪变性明显,多糖组脂肪变性得到改善。RT-QPCR检测发现相比于对照组,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TNF-α、IL-6 mRNA表达增强(P<0.05),PGC-1α mRNA表达降低(P<0.01);相比于模型组,多糖组小鼠肝组织中TNF-α、IL-6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或P<0.01),PGC-1α mRNA表达升高(P<0.01)2.1.2评价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细胞凋亡的影响血清生化分析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LDLC水平显着升高(P<0.01);HDLC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多糖组小鼠血清ALT、AST、LDLC水平显着降低(P<0.05或P<0.01);HDLC水平显着升高(P<0.05)。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线粒体,发现模型组小鼠肝组织线粒体出现肿胀、变形、线粒体嵴消失等表现,多糖组线粒体肿胀、变形、线粒体嵴消失等损伤得到改善。RT-QPCR检测发现相比于对照组,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Bax mRNA表达升高(P<0.01),Bcl-2、Sirt1、Nrf2、HO-1 mRNA表达降低(P<0.05);相比于模型组,多糖组小鼠肝组织中Bax mRNA表达减低(P<0.01),Bcl-2、Sirt1、Nrf2、HO-1 mRNA表达升高(P<0.05)。Western-blot方法检测发现Nrf2蛋白在模型组中表达降低(P<0.05),在多糖组中升高(P<0.05)。2.2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UPLC-HRMS检测发现SSP能够引起棕榈酸、花生四烯酸、白三烯A4、白三烯B4等33种代谢物水平的改变,并调节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免疫组化方法分析发现SSP引起Nrf2、HO-1蛋白表达的上调,表明SSP能够调节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的结果可信度较高。结论:SSP对INH/RFP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三羧酸循环、牛磺酸代谢、支链氨基酸代谢和脂肪酸代谢等通路有关。SSP可能通过调节糖脂代谢、改善炎症、抑制肝细胞凋亡,发挥对NAFLD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还与调节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有关。
萧自智[3](2017)在《石斛合剂序贯法对糖尿病合并肝损伤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取高脂高糖饮食+STZ诱导法构建糖尿病合并肝损伤(NAFLD、NASH、肝纤维化)的大鼠模型,探讨石斛合剂序贯法(dendrobium mixture in order cycle method,DMOC)干预糖尿病合并肝损伤及肝纤维化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清洁级SD雄性大鼠五周龄(体重180±10g左右)40只,由台湾乐斯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购买。适应性喂养1周后实验大鼠随机分成4组:①Con组(基本饲料,n=10)、②DMOC组(基本饲料+DMOC配方,n=10)、③DMF组(高脂高糖+STZ,n=10)、④DMF+DMOC组(高脂高糖+STZ+DMOC配方,n=10),①②为控制组;③④为诱导组。各组实验大鼠分别喂食相对应饲料并提供逆渗透水饮用,喂养4周后③④诱导组以腹腔注射2次STZ(25mg/kg+m2,间隔72h),注射后第4天,用血糖测定仪测量血糖,筛选空腹血糖>11.1mmol/L、糖化红蛋白>17%为糖尿病造模成功大鼠。③④诱导组造模显示该饮食处理后大鼠出现高血糖、高血脂、肝功能异常现象,喂养至36周后③④诱导组活检显示有显着肝纤维化倾向,第36-44周②④组进行DMOC中药干预。每周称重1次,根据体重调整灌胃药量,分别喂养长达44周末进行取材。观察每组动物的健康状况、体重、脏器重量、血清学检测FBG、TC、TG、AST、ALT、ROS、TNF-α、IL-6、TGF-β1等指标。HE和Masson三色染色法观察肝损伤及肝纤维化变化情况。IHC法检测肝组织α-SMA、Fibrinogen、Ⅳ-Collagen 变化情况。WB 法检测 Smad2、Smad3、pSmad2、pSmad3、α-SMA、MMP1、MMP2、MMP9 的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结果1 DMOC干预糖尿病合并肝损伤的动物模式1.1大鼠一般情况观察:控制组大鼠一般情况良好,进食正常,毛色有光泽,体重稳步增加,大便呈颗粒状。诱导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进食减少,精神萎靡、嗜睡,皮毛晦暗,体重增加,便溏。1.2大鼠体重变化情况:DMOC干预前,与Con组比DMF组的体重显着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OC干预后,DMOC+DMF组与DMF组比,体重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糖尿病会使体重增加,而DMOC有改善体重变化情况。1.3大鼠肝组织重量变化情况:DMOC干预前,与Con组比DMF组的肝组织重量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OC干预后,DMOC+DMF组与DMF组比,肝组织重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显示糖尿病会使肝组织肿大,而DMOC有改善肝组织重量的作用。1.4大鼠腹腔脂肪重量变化情况:DMOC干预前,与Con组比DMF组的腹腔脂肪重量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OC干预后,DMOC+DMF组与DMF组比,腹腔脂肪重量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糖尿病会使腹腔脂肪堆积,而DMOC有减少腹腔脂肪堆积的作用。1.5大鼠空腹血糖变化情况:DMOC干预前,与Con组比DMF组的空腹血糖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OC干预后,DMOC+DMF组与DMF组比,空腹血糖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显示DMOC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功能。1.6大鼠血脂变化情况:DMOC干预前,与Con组比DMF组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酯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DMOC干预后,DMOC+DMF组与DMF组比,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酯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果显示糖尿病罹病时间增长,血脂有上升的趋势,而DMOC具有推迟糖尿病大鼠血中总胆固醇上升及降低三酰甘油酯的功效。1.7大鼠肝功能变化情况:DMOC干预前,与Con组比DMF组的AST与ALT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DMOC干预后,与DMF组比,DMF+DMOC组的AST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LT降低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糖尿病会引起肝损伤,而DMOC能减缓糖尿病对肝脏的伤害。1.8大鼠肝组织HE染色观察肝损伤情况:DMOC可明显改善肝细胞泡沫样变、细胞肿胀、界线不清、肝窦狭窄、中央静脉周围伴汇管区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程度。2 DMOC干预糖尿病合并肝损伤尤其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2.1大鼠血清自由基ROS变化情况:DMOC干预前,与Con组比DMF组的自由基ROS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OC干预后,DMOC+DMF组与DMF组比的自由基ROS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显示糖尿病会使肝组织自由基ROS增加,而DMOC干预后可明显减少。2.2大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α变化情况:DMOC干预前,与Con组比DMF组的TNF-α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OC干预后,DMOC+DMF组与DMF组比的炎性细胞因子TNF-α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显示糖尿病会使肝组织炎性细胞因子TNF-α表达增加,而DMOC干预后可明显减少炎性细胞因子TNF-α的表达。2.3大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6变化情况:DMOC干预前,与Con组比DMF组的IL-6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OC干预后,DMOC+DMF组与DMF组比的炎性细胞因子IL-6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显示糖尿病会使炎性细胞因子IL-6增加,而DMOC干预后可明显改善炎性细胞因子IL-6的表达。2.4大鼠血清纤维化因子TGF-β1变化情况:DMOC干预前,与Con组比DMF组的TGF-β1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OC干预后,DMOC+DMF组与DMF组比的TGF-β1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显示糖尿病会使促纤维化因子TGF-β1增加,而DMOC干预后可明显减少促纤维化因子TGF-β1的表达。2.5大鼠肝组织Masson三色染色法观察胶原纤维变化情况:糖尿病会引起肝纤维化,而DMOC可抑制大鼠肝组织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与胶原纤维增生。2.6大鼠肝组织IHC法观察α-SMA、Fibrinogen、Ⅳ-Collagen变化情况:糖尿病会引起肝纤维化,而DMOC对于肝细胞受损诱导α-SMA、Fibrinogen、Ⅳ-Collagen的活化有明显的抑制效果。2.7大鼠肝组织WB法观察pSmad2/Smad2、pSmad3/Smad3、α-SMA的蛋白表达情况:DMOC 干预前,与 Con 组比,DMF 组的 pSmad2/Smad2、pSmad3/Smad3、α-SMA/β-actin相对密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DMOC干预后,DMOC+DMF 组与 DMF 组比 pSmad2/Smad2、pSmad3/Smad3、α-SMA/β-actin 相对密度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果显示糖尿病会引起肝纤维化,虽然Smad2、Smad3表达各组均无明显差异,而DMOC对pSmad2、pSmad3、α-SMA的蛋白表达有明显的抑制效果。2.8大鼠肝组织WB法观察MMP 1、MMP 2、MMP 9蛋白表达变化情况:DMOC干预前,与 Con 组比 DMF 组的 MMP1/β-actin、MMP2/β-actin、MMP9/β-actin 相对密度表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DMOC干预后,DMOC+DMF组与DMF组比的MMP1/β-actin、MMP2/β-actin、MMP9/β-actin相对密度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果显示糖尿病会引起肝纤维化,而DMOC可增加MMP1、MMP2、MMP9蛋白表达,促进胶原蛋白分解。结论1高脂高糖饮食+STZ造模的糖尿病合并肝损伤大鼠,可损伤胰腺组织导致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受损,最后诱发出高血糖症,继续观察有显着肝损伤及肝纤维化。此模式与“西方饮食”习惯所造成的T2DM合并肝损伤及肝纤维化相接近。2 DMOC可改善糖尿病合并肝损伤模型伴有肝纤维化大鼠的体重、肝组织重量、腹腔脂肪重量、FBG、TC、TG、AST、ALT、ROS、TNF-α IL-6、TGFβ1 异常的情况。3 DMOC可改善糖尿病合并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的泡沫样变、细胞肿胀、界线不清、肝窦狭窄、中央静脉周围伴汇管区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减少α-SMA、Fibrinogen、Ⅳ-Collagen等胶原纤维的沉积。其机制可能与DMOC抑制糖尿病合并肝纤维化模型大鼠ROS→TNF-α、IL-6的炎性、TGFβ1→Smads→α-SMA肝纤维化信号通路;促进MMP1、MMP2、MMP9蛋白表达,增加Fibrinogen、Ⅳ-Collagen胶原蛋白的降解有关。
王秀丽,王晶,王春国,王欣怡,柯秀慧,李冰,廖艳[4](2017)在《慈姑多糖部位颗粒剂制备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优选慈姑多糖部位的提取方法及其颗粒剂的制备工艺,为慈姑多糖部位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首先采用正交设计L4(23),以浸膏得率为指标,对影响慈姑提取工艺的因素进行考察并制备慈姑多糖部位;利用苯酚-硫酸法对慈姑多糖部位中的慈姑多糖含量进行测定;再以颗粒的吸湿性、成型性、溶化性、休止角及制粒的难易程度为评价指标,采用L9(33)正交试验设计对慈姑多糖部位颗粒剂的工艺条件进行优选;并采用固定漏斗法测定休止角,考察所添加辅料种类、慈姑多糖部位与辅料比例、乙醇浓度对慈姑多糖部位颗粒剂成型工艺的影响,借以优选成型工艺。结果:慈姑的最佳提取工艺为6倍量70%乙醇,冷浸提取48 h;慈姑多糖部位中慈姑多糖的含量为20.22%;优选的慈姑多糖部位颗粒剂成型工艺的条件为以乳糖作为辅料,慈姑多糖部位与辅料比例为1∶2,并使用80%乙醇作为润湿剂;在优选的条件下,颗粒的成型性好、流动性好且不易粘连,溶化速度快且静置后无沉淀。结论:优选的慈姑多糖部位的提取方法及其颗粒剂的制备工艺合理且简单可行,为慈姑多糖部位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刘君焱[5](2008)在《肝清胶囊制剂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肿瘤之一,死亡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三位。由于中药中存在着广泛的生物活性物质,无论是在抑制、杀伤肿瘤细胞,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症状与体征,还是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或对肿瘤患者的调理方面,中药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制剂采用临床经验方,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并在药理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各味中药的有效部分,采用现代试验设计方法得出各药的最佳提取工艺,达到纯化和减毒增效的目的,并完成成型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方法:1)制剂工艺研究:应用黄金分割法结合正交实验设计,以野黄芩苷含量和总黄酮含量(以野黄芩苷计)为指标成分,考察并确立半枝莲的提取工艺条件;应用正交实验设计,以姜黄素含量为指标成分,考察并确立郁金的提取工艺条件,证明了郁金与半枝莲合提工艺的可行性;以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为指标成分,应用黄金分割法结合均匀设计法确定因素水平范围,再以星点设计法优选出“丹参一步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全蝎和蜈蚣用生物酶仿生提取方法模拟体内消化过程提取。将上述干浸膏合并,粉碎,过筛,加入人参茎叶总皂苷提取物和适量微晶纤维素、糊精,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分装,即得胶囊。2)质量标准和初步稳定性研究:采用TLC法对肝清胶囊各药物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对野黄芩苷进行定量测定;以野黄芩苷为指标成分,采用HPLC法测定,进行初步稳定性研究。结论:根据现代药理药化研究成果结合新型工艺设计思路方法,优选出提取工艺,研制成胶囊剂,并进行制剂质量标准和初步稳定性研究,为医药市场提供疗效确切、质量稳定可控的良药奠定了药学基础。
李大可[6](2008)在《解毒饮防治雷公藤所致药物性肝损害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解毒饮防治雷公藤所致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一以昆明系小鼠50只,除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外,余40只以不同剂量雷公藤多苷灌胃,建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模型,摸索适合造模的雷公藤剂量。实验二以90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除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给予解毒饮低、中、高剂量相应剂量药物和硫普罗宁分别灌胃治疗。7天后参照实验一摸索出的合适剂量的雷公藤多苷建立药物性肝损害模型。造模24小时后,各组小鼠全部处死,测量小鼠体重、肝湿重,计算肝脏系数;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各组小鼠肝组织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过氧化脂质(LPO)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各组小鼠肝组织行HE染色,Bcl-2、CYP2E1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结果作定量分析。结果:实验一显示,以雷公藤多苷成人正常用量20倍剂量灌胃的小鼠肝损害明显,且死亡率较低。实验二所测得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后发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显示异常(P<0.05,P<0.01);而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用药组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上述各指标(P<0.05,P<0.01),其中,中药中剂量组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结论:解毒饮可有效防治雷公藤多苷引起的急性药物性肝损害,其疗效机制包括: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提高抗氧化能力,减少细胞色素P450ⅡE1的活性表达,减轻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细胞因子尤其是TNFα的释放,抑制肝细胞凋亡等,从而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促进肝细胞修复。
吴成胜[7](2007)在《护肝饮防治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疗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护肝饮治疗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临床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给予护肝饮水煎剂,对照组给予硫普罗宁片,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以不同剂量护肝饮与硫普罗宁对对乙酰氨基酚(AP)及四氯化碳(CCl4)造成的昆明系小鼠急性肝损害模型进行预防,分析护肝饮防治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作用机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护肝饮对胁肋疼痛、脘闷腹胀、口干而苦、烦躁易怒、神疲懒言、大便稀溏等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硫普罗宁,对头身困重、纳呆等症状的改善优于硫普罗宁,对身目发黄、口中粘腻、恶心厌油、嗳气、大便秘结、肝脾肿大等症状的改善与硫普罗宁相似,二者总有效率并无明显差异;护肝饮与硫普罗宁片对ALT、AST、ALP、GGT、TBiL、IBiL、DBiL的降低程度相似,但护肝饮促进肝功能恢复的速度较硫普罗宁快;护肝饮与硫普罗宁片对肝脏B超的改善程度相似。实验结果显示,护肝饮可对抗AP及CCl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害,升高GSH、SOD水平,降低TNF-α及MDA水平,抑制CYP2E1表达,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结论:护肝饮能消除和改善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症状,促进肝功能的恢复,疗效与硫普罗宁相似,在某些症状的改善方面及促进肝功能恢复的速度方面优于硫普罗宁,是治疗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有效药物,其作用机制与维持GSH含量、抑制CYP2E1表达、抗肝细胞变性及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有关,尚有其他机制参与其中。
彭凡[8](2003)在《交织顶孢霉保肝物质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与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继交织顶孢霉(Acremonium implicatum(Miller et al.) Gams)菌丝体发酵研究开发和胞外、胞内多糖的研究后,本文以对发酵产品的全方位有效利用为出发点,对发酵菌丝体中保肝活性物质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保肝活性物质HG的提取分离工艺,纯化技术路线,HG的理化性质,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 通过脱脂溶剂筛选试验和提取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以石油醚为脱脂溶剂,以1:8比例加水,50℃旋转浸提90min,离心后上清液浓缩,加入95%乙醇醇沉至70%去除多糖,离心后上清液浓缩至小体积得到HG粗提物。 HG纯化的技术路线:HG粗提物→硅胶吸附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纯品HG。 HG初步纯化采用硅胶吸附层析色谱法。选用200—300目的硅胶,洗脱剂为氯仿:乙酸乙酯:异丙醇:水=8:4:4:0.5(1%氨水),HG粗品dHG得率约为0.25%。 以Sephadex LH-20凝胶对HG粗dHG进行进一步的分离纯化。对流动相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80%和40%的甲醇对目标产物的分离效果相似,而80%甲醇的纯化效果优于100%甲醇,但最终均未能完全纯化HG粗品,仅仅得到HG的次纯品hypo-HG。 在凝胶色谱纯化的基础上将hypo-HG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进一步的纯化,最终分离纯化得到两种物质HG-1和HG-2,HG-1为主要成分,而HG-2为次要成分,得率很低。HG-1和HG-2在hypo-HG中各占比例约为90%、10%。 分别采用薄层层析法、化学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纯度鉴定,结果表明HG-1,HG-2均为单一组分。 对HG-1组分进行元素分析,结果显示该物质中C、N、H比例约为1:1:1,不含有氧原子;低分辨质谱测定出该物质的分子量为135,高分辨质谱进一步测定该物质精确分子量为135.0549,初步推断该物质分子式为C5N5H5。核磁共振氢谱显示δ8.38和δ8.33各有一个氢,δ7.08有两个活泼氢。核磁共振碳谱显示δ155,δ153,δ143各有一个碳。结合分子式可推知化合物为腺嘌呤。 山于HG.2纯品的量很少,因而基于HG上基础上只做了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高分辨质谱测定其精确分子量为 113刀347,初步推断分于式为 C4H4NZOZ。氢谱上显示该化合物具有两个相互偶合的氢,与尿噙唆环上两个不饱和碳上的氢一致,综合分析表明,HG-二为尿啼促,其结构的完全确定还需要进行核磁共振碳谱来证实。 对HG粗品dHG的药理检测结果显示,在IR(缺血再灌注)肝损伤模型上,HG粗品dHG预处理可减轻由IR诱发的肝损伤,对肝脏有明显保护作用。 实验表明,大鼠肝脏在IR条件下谷眈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明显下降,而用HG粗品dHG预处理可使m肝损伤时的GSH-PX活性升高,GSH-PX特异地催化还原型谷眺甘肽(GSH)对氢过氧化物的还原反应,对消除细胞内过氧化代谢产物,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起重要作用。LPO是体内超氧自山基作用于生物膜磷脂中不饱和脂肪酸而生成的脂质过氧化物,其量的增多可诱发细胞损伤,IR肝损伤时LPO明显升高,而用HG粗品dHG预处理使升高的LPO显着下降,这表明dHG是通过提高肝细胞GSHIX活性抑制脂自由基的产生,并减轻肝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反应,达到保护肝细胞作用。 对HG粗品dHG和次纯品hypo*G的药理比较检测结果显示,在CCI。致肝损伤模型上,用二者进行预处理均减轻了CCI。诱发的肝损伤,对肝损伤有显着的保护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粗品dHG与HG次纯品hypo*G预处理明显降低了由CCI。所致大鼠肝损伤引起的GPT、GOT活性的升高,同时明显升高了Catalase活性以抵御炎症的发生,降低了由 CC14所致肝损伤引起的 MDA含量的增加;然而 dHG门0mg)预处理好于hypo-HG乃0mg)预处理组。
吴小南,汪家梨,盛健,黄建宏[9](2001)在《慈菇对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血清cyfra21-1和CEA影响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慈菇对CCl4 致大鼠肝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方法 对 5月龄Wistar大鼠 ,用CCl4 染毒致大鼠形成肝组织纤维化 ,以ELISA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血清cyfra2 1 1和CEA的浓度的变化 ,并观察慈菇的干预效果。结果 染毒组大鼠cyfra2 1 1和CEA明显高于对照组 ,慈菇可减轻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并减少cyfra2 1 1和CEA的产生。 结论 大鼠肝纤维化后血清cyfra2 1 1和CEA升高 ,提示慈菇干预作用的机理值得深入探讨
二、慈菇对CCl_4致大鼠肝纤维化血清cyfra21-1和CEA影响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慈菇对CCl_4致大鼠肝纤维化血清cyfra21-1和CEA影响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赤芍总苷抗肝肿瘤药效物质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赤芍本草考证及赤芍研究进展 |
第一节 赤芍本草考证 |
第二节 赤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三节 赤芍总苷抗肝癌疗效研究 |
第二章 赤芍总苷的提取纯化及化学成分表征研究 |
第一节 赤芍总苷提取工艺研究 |
第二节 赤芍总苷纯化工艺研究 |
第三节 赤芍、赤芍总苷抗肝肿瘤作用比较研究 |
第四节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赤芍总苷化学成分表征研究 |
第五节 基于分子网络的赤芍总苷化学成分可视化分析 |
第六节 小结 |
第三章 赤芍总苷体内、外抗肝肿瘤药效学研究 |
第一节 赤芍总苷体外抗肝肿瘤作用研究 |
第二节 赤芍总苷体内抗肝肿瘤作用研究 |
第三节 赤芍总苷对H22荷瘤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赤芍总苷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赤芍总苷抗肝癌分子机制研究 |
第二节 赤芍总苷对人肝癌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三节 赤芍总苷介导PI3K/Akt信号通路抗肝肿瘤作用研究 |
第四节 赤芍总苷介导MEK/ERK信号通路抗肝肿瘤作用研究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赤芍总苷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酶的影响及肝毒性评价 |
第一节 细胞色素P450酶的研究概况 |
第二节 赤芍总苷对大鼠P450酶亚型的活性影响 |
第三节 赤芍总苷对大鼠P450酶亚型mRNA表达的影响 |
第四节 赤芍总苷对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五节 小结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赤芍总苷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中药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慈姑多糖对肝损伤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中医药防治肝病的代谢组学研究综述 |
1 代谢组学技术 |
2 中医药防治肝病与代谢组学研究 |
3 展望 |
4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植物多糖防治肝病的研究综述 |
1 植物多糖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 |
2 植物多糖防治药物性肝损伤 |
3 植物多糖防治肝纤维化 |
4 植物多糖防治肝癌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慈姑多糖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联用小鼠肝损伤保护作用及代谢组学研究 |
第一节 慈姑多糖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联用小鼠肝损伤保护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节 慈姑多糖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联用肝损伤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二 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代谢组学研究 |
第一节 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 |
1 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糖脂代谢及炎症的影响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2 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二节 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石斛合剂序贯法对糖尿病合并肝损伤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构建高成模率的糖尿病合并肝损伤(NAFLD、NASH、肝纤维化)的动物模型及观察石斛合剂的疗效和毒性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及饲料 |
2.2 实验药物 |
2.3 实验试剂 |
2.4 实验仪器 |
2.5 实验方法及实验流程图 |
2.6 分组制备及给药方法 |
2.7 指标检测 |
2.7.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2.7.2 血清中空腹血糖(FBG)含量 |
2.7.3 血清中总胆固醇(TC)含量 |
2.7.4 血清中三酰甘油酯(TG)含量 |
2.7.5 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含量 |
2.7.6 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及HE染色肝损伤情况 |
2.8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3.2 大鼠体重变化情况 |
3.3 大鼠组织重量变化情况 |
3.4 大鼠腹腔脂肪重量变化情况 |
3.5 大鼠空腹血糖(FBG)变化情况 |
3.6 大鼠血脂变化情况 |
3.7 大鼠肝功能变化情况 |
3.8 大鼠肝组织HE染色的观察 |
4 讨论 |
4.1 T2DM发生胰岛素抵抗导致肝脏脂肪变性、NAFLD、NASH、肝纤维化 |
4.2 复制符合人类疾病、较合理的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模型 |
4.3 T2DM合并NAFLD伴有肝损伤、肝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性研究 |
4.4 石斛合剂序贯法的理论依据 |
4.5 石斛合剂序贯法长期服用有无肝毒性的探讨 |
4.6 问题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石斛合剂干预糖尿病合并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及实验流程图 |
2.5 指标检测 |
2.5.1 DCF法检测血清中自由基ROS含量 |
2.5.2 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6、TGF-β1含量 |
2.5.3 Masson三色染色检测肝组织胶原纤维含量 |
2.5.4 免疫组化(IHC)法检测肝组织α-SMA、Fibronogen、Ⅳ-Collagen含量 |
2.5.5 蛋白印迹(WB)法检测肝组织Smad 2、Smad 3、p Smad 2、pSmad 3、α-SMA、MMP1、MMP 2、MMP 9含量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大鼠血清自由基ROS变化情况 |
3.2 大鼠血清TNF-α变化情况 |
3.3 大鼠血清IL-6变化情况 |
3.4 大鼠血清TGF-β1变化情况 |
3.5 大鼠肝组织观察胶原纤维变化情况 |
3.6 大鼠肝组织观察α-SMA、Fibrinogen、Ⅳ-Collagen变化情况 |
3.7 大鼠肝组织pSmad2、Smad2、pSmad3、Smad3、α-SMA蛋白表达变化情况 |
3.8 大鼠肝组织MMP 1、MMP 2、MMP 9蛋白表达变化情况 |
4 讨论 |
4.1 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
4.2 氧化应激、自由基ROS、炎症因子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
4.3 肝纤维化TGF-β1→Smad 2、Smad 3→α-SMA→Ⅳ-Collagen信号通路的作用 |
4.4 肝纤维化MMPs/ECM机制探讨 |
4.5 问题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一 2型糖尿病合并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及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及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慈姑多糖部位颗粒剂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慈姑多糖部位制备 |
2.1.1 正交试验优选浸提工艺 |
2.1.2 慈姑多糖部位制备 |
2.1.3 慈姑多糖部位中慈姑多糖含量的测定 |
2.2 慈姑多糖部位颗粒剂的制备 |
2.2.1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
2.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2.3 颗粒剂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
2.2.3. 1 吸湿率的测定 |
2.2.3. 2 成型率的测定 |
2.2.3. 3 颗粒流动性的考察 |
2.2.4 颗粒剂制备工艺的优选 |
2.2.4. 1 辅料 (稀释剂) 种类选择 |
2.2.4. 2 慈姑多糖部位与辅料比例的优选 |
2.2.5 验证试验 |
3 讨论 |
3.1 溶化性的测定 |
3.2 颗粒剂制粒情况的评价 |
3.3 关于流动性的考察 |
4 结论 |
(5)肝清胶囊制剂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原发性肝癌研究概况 |
1、原发性肝癌介绍 |
2、西医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
3、中医药对肝癌的认识及治疗 |
二、肝清胶囊方药研究进展 |
1、处方 |
2、方药研究概况 |
三、试验设计方法概述 |
1、比较设计——等距法和黄金分割法 |
2、筛选设计——正交设计 |
3、优选设计——均匀设计和星点设计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提取工艺研究 |
1、半枝莲提取工艺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方法与结果 |
1.3 小结与讨论 |
2、郁金提取工艺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方法与结果 |
2.3 小结与讨论 |
3、丹参提取工艺 |
3.1 仪器与试药 |
3.2 方法与结果 |
3.3 小结与讨论 |
4、酶解法提取全蝎、蜈蚣 |
4.1 仪器与试药 |
4.2 方法与结果 |
二、肝清胶囊成型工艺研究 |
1、仪器与试药 |
2、方法与结果 |
2.1 辅料筛选 |
2.2 制粒及干燥 |
2.3 颗粒流动性考察 |
2.4 颗粒临界相对湿度(CRH)的测定 |
3、小结与讨论 |
三、肝清胶囊质量标准和初步稳定性研究 |
1、原料(药材)、辅料及成品的质量标准草案 |
2、成品的质量标准草案制定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方法与结果 |
2.2.1 性状 |
2.2.2 检查项目 |
2.2.3 定性检查 |
2.2.4 含量测定 |
2.3 小结与讨论 |
3、成品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
3.1 仪器与试药 |
3.2 方法与结果 |
3.3 小结与讨论 |
总结与讨论 |
1、首次将黄金分割法作为预试验方法用于中药提取工艺参数的筛选 |
2、尝试进行了丹参“一步提取”的研究 |
3、关于胶囊在胃肠道释放的考察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解毒饮防治雷公藤所致药物性肝损害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雷公藤致药物性肝损害模型的建立 |
一、一般材料 |
(一) 受试动物 |
(二) 实验药物 |
(三) 试剂 |
(四) 实验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一) 动物造模及处理 |
(二) 观察项目及检测指标 |
三、统计方法 |
四、结果 |
(一) 动物一般情况 |
(二) 肝脏系数 |
(三) 血清学检测 |
(四) 病理学光镜观察 |
五、结论 |
(一) 雷公藤多苷片致药物性肝损害小鼠模型的建立情况 |
(二) 不同剂量雷公藤多苷对小鼠肝损害程度的探讨 |
实验二 解毒饮对雷公藤多苷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小鼠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
一、一般材料 |
(一) 受试动物 |
(二) 实验药物 |
(三) 试剂 |
(四) 实验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一) 动物造模及处理 |
(二) 动物用药 |
(三) 观察项目及检测指标 |
三、统计方法 |
四、结果 |
(一) 动物一般情况 |
(二) 肝脏系数 |
(三) 血清学检测 |
(四) 肝组织匀浆检测 |
(五) 病理学光镜观察 |
(六)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检测 |
五、结论 |
(一) 解毒饮能减轻肝细胞的变性坏死程度 |
(二) 解毒饮能抑制模型小鼠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 |
(三) 解毒饮能拮抗模型小鼠脂质过氧化反应 |
(四) 解毒饮能降低模型小鼠CYP2E1 的阳性表达 |
(五) 解毒饮能抑制肝细胞的凋亡 |
讨论 |
一、现代医学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 |
(一) 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 |
(二) 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因素 |
(三) 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发生机制 |
(四) 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改变 |
(五)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 |
(六) 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及鉴别 |
(七) 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 |
(八) 药物性肝损害的预后 |
二、雷公藤的研究现状 |
(一) 概述 |
(二) 临床应用 |
(三) 毒副作用 |
三、雷公藤致药物性肝损害的机制研究 |
(一) 中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 |
(二) 雷公藤致药物性肝损害的机制 |
四、中医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 |
(一) 中医学归属 |
(二) 病因病机认识 |
五、中医治则治法 |
(一) 中医理论指导现代医学肝病治疗的可行性 |
(二) 肝的病理特点 |
(三) 中医治则治法的确立 |
六、解毒饮的方药分析 |
(一) 立法组方原则 |
(二) 组方药物药理学分析 |
(三) 组方特色 |
七、解毒饮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机制分析 |
(一) 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 |
(二) 拮抗脂质过氧化反应 |
(三) 改善肝脏微循环 |
(四) 改善肝细胞周围的酸碱环境 |
(五) 调节免疫功能 |
(六) 调节脂质代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7)护肝饮防治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疗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
(二) 中医辨证标准 |
(三) 中医症状轻重分级及记分 |
(四) 病例纳入标准 |
(五) 病例排除标准 |
(六)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
二、治疗方法 |
(一) 基础治疗 |
(二) 药物治疗 |
(三) 疗程 |
三、观察指标 |
四、疗效评定标准 |
(一)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二) 中医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
(三) B 超疗效判定标准 |
五、统计学处理方法 |
六、治疗结果 |
(一) 病例一般资料 |
(二)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变化 |
(三) 治疗后症状及体征的变化 |
(四)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五) 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 |
(六) B 超疗效比较 |
(七) 不良反应及心、肾功能观察 |
实验研究 |
一、实验动物 |
二、实验器材 |
三、试剂 |
四、动物造模及处理 |
五、动物用药 |
六、观察项目及检测指标 |
(一) 动物一般情况 |
(二) 血清检测 |
(三) 肝组织匀浆检测 |
(四) 病理学光镜观察 |
(五)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检测 |
(六) 冷冻切片脂肪染色定量检测 |
七、统计方法 |
八、实验结果 |
(一) 动物一般情况 |
(二) 血清检测 |
(三) 肝组织匀浆检测 |
(四) 病理学光镜观察 |
(五)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检测 |
(六) 冷冻切片脂肪染色定量检测 |
讨论 |
一、参考现代医学理论制定中医治则治法的可行性 |
(一) 肝的解剖学概念 |
(二) 肝的生理功能 |
二、现代医学对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 |
(一) 药物在肝内的代谢过程 |
(二) 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 |
(三) 药物致肝损害的机制 |
(四) 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类型与表现 |
(五) 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 |
(六) 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 |
(七) 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特点 |
三、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中医治则治法 |
(一) 中医学对药物毒性的认识 |
(二) 肝病的病机特点 |
(三) 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病机分析 |
四、护肝饮的方药分析 |
(一) 护肝饮的药物组成 |
(二) 护肝饮的功效 |
(三) 护肝饮的组方立意 |
(四) 护肝饮的药物分析 |
(五) 护肝饮的组方特色 |
五、护肝饮治疗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机制分析 |
(一) 临床疗效分析 |
(二) 疗效机制探讨 |
(三) 疗效对比探讨 |
(四) 量效关系探讨 |
(五) 其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一 药物性肝损害的研究近况 |
综述二 中药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
附录 |
附录一:附图 |
附录二:英汉名词对照表 |
致谢 |
科技查新报告 |
详细摘要 |
(8)交织顶孢霉保肝物质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与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综述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 预备试验 |
1.1 目标成分的初步定性试验 |
1.2 提取方法的探索试验 |
2 HG的提取 |
2.1 提取前的预处理 |
2.1.1 不同脱脂溶剂的比较 |
2.1.2 浸提溶剂水的比例、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对HG提取的影响 |
2.1.2.1 HG-1标准曲线的制定 |
2.1.2.2 精密度考察 |
2.1.2.3 样品回收率试验 |
2.1.2.4 稳定性考察 |
2.1.2.5 浸提溶剂水的比例、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对HG提取的影响 |
3 HG的制备 |
3.1 流动相的选择 |
3.2 HG的分离制备:吸附色谱法-硅胶(200-300目) |
3.3 HG的纯化 |
3.3.1 凝胶过滤色谱法:葡聚糖Sephadex LH-20 |
3.3.1.1 100%甲醇洗脱 |
3.3.1.2 80%甲醇洗脱 |
3.3.1.3 40%甲醇洗脱 |
3.3.2 HPLC纯化 |
4 纯度鉴定 |
4.1 薄层层析法 |
4.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5 结构测定 |
5.1 HG-1结构组成的结构测定 |
5.1.1 元素分析 |
5.1.2 质谱 |
5.1.2.1 低分辨质谱 |
5.1.2.2 高分辨质谱 |
5.1.3 核磁共振谱(NMR) |
5.1.3.1 氢谱(~1H-NMR) |
5.1.3.2 碳谱(~(13)C-NMR) |
5.2 HG-2结构组成的结构鉴定 |
5.2.1 高分辨质谱 |
5.2.2 核磁共振-氢谱(~1H-NMR) |
6 不同粉碎方式的比较 |
6.1 粉碎后菌粉粒度的比较 |
6.2 薄层分析 |
6.3 HPLC分析 |
7 HG的活性研究 |
7.1 dHG的活性研究 |
7.2 dHG与hypo-HG的活性比较研究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慈菇对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血清cyfra21-1和CEA影响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及测定方法 |
1.2 实验样品 |
1.3 实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
1.4 肝组织病理诊断标准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CCl4致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组织病变及慈菇干预效果的观察 (表1) |
2.2 CCl4致肝纤维化病变血清cyfra21-1和CEA变化及慈菇干预效果的观察 (表2) |
3 讨论 |
四、慈菇对CCl_4致大鼠肝纤维化血清cyfra21-1和CEA影响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赤芍总苷抗肝肿瘤药效物质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D]. 范冰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慈姑多糖对肝损伤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D]. 柯秀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3]石斛合剂序贯法对糖尿病合并肝损伤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D]. 萧自智.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7(03)
- [4]慈姑多糖部位颗粒剂制备工艺研究[J]. 王秀丽,王晶,王春国,王欣怡,柯秀慧,李冰,廖艳. 中国现代中药, 2017(11)
- [5]肝清胶囊制剂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刘君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
- [6]解毒饮防治雷公藤所致药物性肝损害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 李大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10)
- [7]护肝饮防治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疗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 吴成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3)
- [8]交织顶孢霉保肝物质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与生物活性的研究[D]. 彭凡. 安徽农业大学, 2003(01)
- [9]慈菇对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血清cyfra21-1和CEA影响的探讨[J]. 吴小南,汪家梨,盛健,黄建宏. 中国公共卫生,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