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是否接受转基因产品?

公众是否接受转基因产品?

一、公众接受转基因产品吗?(论文文献综述)

吴琦来,魏哲远,张瑞楠[1](2021)在《公众的转基因认知与信息接触、媒体信任——关注非形式逻辑认知的全国性问卷数据分析》文中提出长期以来,社会对公众的转基因认知缺乏总体的、较为客观的认识。本研究旨在对公众的转基因认知作总体考察和解读,从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的两种认知角度,同时探讨公众信息接触和媒体信任对公众认知的影响。基于5000余份全国性调查问卷,研究发现公众转基因知识认知程度与其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但相关知识的缺乏明显;多数人支持转基因科研,但对技术运用表现出实用主义态度;转基因产品接受度体现创新扩散早期阶段特点;公众转基因"信息渠道接触指数"影响认知,而科普网站等专门的科普信息渠道未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媒体信任指数"影响认知,公众更信任政府官媒;公众信任科学家,但"信源信任指数"的影响未得到验证;公众的媒体信任对转基因态度的影响远强于转基因知识的影响,也说明非形式逻辑的认知角度的重要性。

李曼宁[2](2021)在《转基因报道的话语生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转基议题进入大众视野,就产生了许多研究面向。本文选择话语生产的研究视角,以纸媒中的转基因报道为研究对象,从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选取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探究中国社会转基因报道的话语生产变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察媒体的转基因话语生产机制,并对转基因报道的话语生产影响因素、话语争夺情况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我国转基因报道的重心完成了从科学问题的讨论到社会问题的监管方向的转移,纸媒的报道以“稳”为主,积极的“挺转”文章和呼吁理性的中立文章是纸媒报道的主要旋律。中央媒体的转基因话语表达紧跟国家信号,牢牢把握中国社会的转基因话语主导权,建构转基因话语的主流价值观;地方媒体的转基因报道工作,更加关注本地的转基因管理政策。随着时代进步,媒体报道中的转基因形象越来越丰富。虽然转基因报道中支持与质疑的声音同在,二者存在一定的冲突,但达成了“中国必须发展转基因”的共识。国家政策,媒体定位是影响各级媒体话语生产、表达的主要因素。本文借鉴费尔克劳夫的三维框架对研究样本展开话语分析,研究发现转基因报道的话语实践倾向于精英话语。从转基因话语的社会实践表现来看,纸媒中的转基因话语生产重视身份建构,舆论引导,科普知识,解决问题这四个方面。纵览新闻报道发现,媒体在呈现不同话语主体的观点时没有做到各方的平衡,导致精英话语、大众话语的交流错位,另外媒体报道中的失范行为也是转基因话语生产中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民众在纸媒报道中的话语表达是“缺场”状态。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本文对未来转基因的报道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注重话语表达方式,在保证科学性、准确性的同时使之更接地气;二、新闻报道注重公众主体性,以公民为采访对象了解他们对转基因政策、管理制度的看法;三、对国内外转基因新闻保持敏感度,及时报道,提高转基因报道工作的质量;四、开展转基因报道时根据媒体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对转基因报道进行深加工。

何玲[3](2021)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现状及其对策初步研究 ——以自贡市第一中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核心素养是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重要内容。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着力于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在文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以自贡市第一中学校高中部的学生和教师为例,进行问卷设计与调查,分析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和教师相关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高中生物教材社会责任素养教学点梳理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针对性地开展社会责任素养教学实践及其效果分析,以期为今后的通过社会责任素养教学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本文研究的主要结果:1.问卷调查与统计表明学生对多数社会议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仅了解一些皮毛。学生在学习之余无法或者不愿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对自己生存的社会,普遍关注度不够。学生对于自身将来在社会中要承担的责任几乎没有意识。针对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对于核社会责任素养并未完全理解透彻,在教学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注重知识的掌握而非能力或者核心素养的提升。2.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关注方向有明显偏向。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最受高中生关注的是娱乐事件,其次是社会中的奇闻异事,而国家政事以及新科技发明等关注度明显不够。这一现象将影响作为社会未来接班人对自己的国家、社会发展的担当能力和贡献。教师对于新课改后在生物教学中融入社会责任素养较为陌生,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推动力使得教师改变以及没有可供教师学习的平台与机会。3.本研究对高中生物人教版的三本必修教材进行社会责任素养知识点分析,梳理教材中社会责任素养教学点,罗列出不同章节中能够作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着力点,设计了教学方法。经过分析总结得到,可融入社会责任素养的教学点有55处,与社会联系紧密,可作为教师教学实践参考。4.教学实践检验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可行性。本研究在整理社会责任素养教学点的基础上,前期通过在课堂教学实践探究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方法,摸索适当的教学手段,在高中生物必修课程中多个专题课程及微课,选择自贡一中高一、高二、高三3个年级,每个年级各1个重点班,1个平行班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结果表明通过生物教学养成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是可行的。通过社会责任素养提升专题课程的学习,对参与授课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并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专题课的学习,学生对家乡、对社会关注度显着提升,但是一节课的改变并不足以让学生达到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层次。结论:当前高中生社会责任素养弱化主要有传统思想禁锢、周边环境与外国文化影响三个方面的原因,需要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加强核心素养学习与研究,改变教学模式,强化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

管开明[4](2021)在《转基因发展中的公众信任建立策略》文中研究表明转基因生物技术两极化的争论导致公众对生物技术领域的信任发生动摇,使得社会在对转基因生物技术的风险和收益进行正确评估方面遭遇严重障碍。为了让人们在获得转基因利益的同时正确防范其风险,实现转基因产品的社会收益最大化,提出转基因发展中的公众信任建立措施——公众参与转基因监管决策,让公众代表与工业团体、社会活动组织等一起提出改进转基因产品监管的指南。

张靖川[5](2020)在《新媒体平台上转基因视频传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速率不断加快,科技成果数量持续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转基因作为当代最先进的生物技术之一,相关研究与发展日趋成熟,但由于科普工作不足以及不实言论极速扩散,导致公众对该技术存在极大的认知偏差,而相关视频制作、传播及发展也相对滞缓。无论在传统媒体平台还是新媒体平台,都存在着数量少、制作内容枯燥、缺乏科研视角、传播手段单一、营销渠道与扩散路径偏窄等问题,造成了转基因视频推展过程中的速率缓慢和效果不佳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大众对生物技术认知水平的提升,使转基因作为一项高新生物育种技术,却因新媒体存在传播内容及其倾向的多元化而备受质疑。基于此,利用新媒体这一载体,讲述和传播转基因相关科学知识,能够有效构建公民与科学家平等对话的公众科学传播渠道与沟通模式,并积极改进社会大众对于转基因技术的偏激认知。为此,梳理和分析当前转基因视频传播过程中的基本现状,研判并明确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其传播效率的障碍因素,进而构建基于新媒体平台上的转基因视频传播技术路线与推展对策,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研究综合运用传播学和艺术学基础理论,以新媒体平台为切入点,以科技传播为主要内容,对转基因视频中的科技传播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分析研究。全文共六章,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导论,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梳理与研究述评,并指出论文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难点与创新点;第二部分为研究基础,在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后,结合对科技传播与风险传播理论的思考,将转基因视频传播问题视为科技风险传播问题;第三部分为论文研究的重点与核心,将腾讯视频平台作为调查对象,对新媒体平台上转基因视频的传播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研分析,探究了转基因议题建构中的主体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现存主要问题与发展制约因素;第四部分为传播发展对策研究,依据前述问题,分别从政府主体的宏观维度、新媒体平台的中观维度及视频制作者的微观维度三个方面,提出改善转基因视频传播效果的发展对策与相关建议。最后,依据整体研究情况指出研究不足,并对后续研究进行思考与展望。本文所研究的转基因视频传播发展对策以新媒体发展为背景,并基于视频分享平台讨论科技传播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集成利用现代技术工具,探究在当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如何加快科技传播和实现现代科学普及这一重要命题,在相关研究与实践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郑艳艳[6](2020)在《现代技术伦理的诠释学研究》文中提出现代技术以微观和宇观为取向的发展趋势,使其逐渐超越人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并在技术实践中给人、自然与社会带来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困扰着人们对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判断和认知。那么,我们能否理解以及如何理解超越人类经验直观的现代技术在现实的技术实践中引发的伦理问题,这是现代技术的当代发展给技术伦理问题研究带来的挑战。作为一种超越实证方法的精神科学,诠释学以人类“理解性”的精神活动为对象,是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尤其是哲学诠释学将理解视为此在的生存方式,是历史与现在、自我与他者、陌生与熟悉的汇合或融通,其关于“前理解”、“视域融合”、“实践智慧”等基本范畴的阐释为人们理解现代技术及其引发的伦理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前理解”作为形成理解的必要前提是现代技术伦理的自觉向度,即在效果历史中反思前见,对前见进行一次再启蒙,形成对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风险的“完满性”的前把握。在现实的技术实践中,现代技术伦理的“前理解”奠基于一定的“前有—前见—前把握”结构,通过“时空距离”生成意义、存异求同,并在“效果历史”中达到澄明境界。现代技术伦理的“前有—前见—前把握”结构是形成理解和解释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必要前提,为我们理解和解释现代技术及其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开启了实现理解之可能性。在既有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和具体的技术境遇之间,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元主体之间存在着看似不可逾越的“时空距离”,但实际上它是我们理解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必要条件,具有积极的因素。“时间距离”可以过滤和筛选掉招致误解的关于现代技术伦理问题的“假的前见”,在新技术境遇下展示出筹划伦理问题的新的意义因素;“空间距离”可以促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元化的现代技术伦理观念在沟通中存异求同,即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达到理解。现代技术伦理的效果历史澄明,就是把对技术伦理的反思从外向型的“技术评估”转向内向型的“技术伴随”,即从技术设计开始“伴随”技术发展的始终,彰显其整体性、情境性和前瞻性,从“人—技术—世界—历史”的关系统一体出发,建构一种历史的、动态的、情境的、健康和谐的人—技术关系。“视域融合”作为深化理解的基本途径是现代技术伦理的间性澄明向度,即通过在更广阔的视域中重新审视技术实践中不同的视域,构建一种以生活世界为中心的视域互构共生的现代技术伦理。首先,在技术实践的现实语境下,现代技术伦理的视域融合奠基于技术生活世界的共同体验,情感世界的移情共感和伦理实践的道德想象。技术生活世界的共同体验是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得以可能的前提和基础,情感世界的移情共感是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得以开始的情感动因,伦理实践的道德想象是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得以进行的有效途径,三者彼此渗透,为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其次,现代技术伦理的视域融合在历时态和共时态两个维度上展开,历时态维度的视域融合处理因时间距离所导致的具体技术实践与既有伦理要求之间的视域冲突,以使技术伦理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各类视域中不断的融合与扬弃,发展一种具有伦理前瞻性和整体性的技术;共时态维度的视域融合处理由空间距离所造成的现代技术伦理多元主体间的视域对抗,以促进相关各行动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构建一个健康、和谐、公平、公正的社会道德秩序。最后,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实践进路和目标呈现为现代技术伦理功能的彰显,伦理活动参与者的拓展,以及伦理的生活世界的构建。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直接效果是技术和伦理的视域都得到了扩大和拓展,不但凸显了技术的伦理功能,也开拓了伦理的物转向,但其最终旨归是构建伦理的生活世界,技术只有在生活世界之中才能显示其价值,伦理只有从生活世界缘起才能彰显其意义。“实践智慧”作为理解的内在要素和真正本质为现代技术伦理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即通过诠释学的自我思考召唤实践智慧以引导人们创新并负责任地应用技术,以构建一种以“善”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伦理。首先,实践智慧作为一种应对具体情境的理智能力,强调具体情境的优先性,有助于妥善处理现代技术实践与伦理理论之间的张力问题。实践智慧以理论指向与情境分析的沟通与交融为进路,既消解了理论与现实、伦理原则与技术实践之间的张力,又使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在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的同时,也丰富并扩充了自身的内容。其次,实践智慧作为对善的谋划和审慎,在更深的层面上表现为合乎“中道”的探索,有助于消解现代技术发展与伦理规制之间的矛盾。如何合理地把握技术发展的“中道”以避免其产生危害人类的严重后果,抑或如何对技术可能的后果做出前瞻性的预测,是一个需要根据具体境况进行理性选择的过程,涉及的是实践智慧对“中道”的探索,表现为明辨度量分界和审时度势的能力。第三,实践智慧作为一种理性反思能力离不开实践主体,通过内化为现代技术实践主体伦理意识的自觉,实践智慧有助于弥合认识与实践之间的逻辑距离。以人的现实实践为目的诠释学,通过实践智慧的理性反思将人的认识与实践联结起来,形成并实际地体现于人的理解和实践过程,沟通了存在于人的认识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并为其联结注入了自觉的内涵。对于技术活动的实践主体而言,实践智慧有助于使科学技术活动的合伦理性内化为其伦理意识的自觉,这既符合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融伦理价值于科技工作者行为之中的重要诉求。在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运用诠释学的理论成果对现代技术伦理问题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理论层面,从诠释学关于“前理解”、“视域融合”和“实践智慧”等基本理论出发研究现代技术伦理问题,阐明了人类理解超越日常经验、困扰人类认知的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不但为技术伦理学的研究增添了新视角、丰富了其理论内涵,而且为消解传统技术伦理的理论局限,构建以善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伦理指明了方向。在实践层面,对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进行诠释学思考可以引导我们在效果历史中对既有的前见进行理性反思,在“对谈”中关照多元主体间复杂的价值诉求,并让古老的实践智慧照鉴未来,从而使现代技术在承载人类命运的同时关涉人类的幸福,进而使我们更好地把握现代技术健康发展的实质。

刘红年[7](2020)在《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生物学文本汉译报告》文中提出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细胞学、遗传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等多门学科,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其主要目的在于阐明和控制生命活动,改造自然,为工业、农业和医学等领域提供实践服务。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间生物技术领域交流的日益增强,生物学类科技文本的翻译也愈显重要。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翻译规范理论,其理论核心包括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该理论旨在从宏观及微观角度对原文和译文进行综合性把控与考量,以便采取适宜的翻译策略来传递源语文本信息,对重在信息传播的生物学类科技文本的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本翻译实践报告采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以生物学英文着作What Can Nanechnology Learn From Biotechnology?为基础,从中选取由 Alan McHughen,Jeffrey Burkhardt和Margaret Mellon几位作者撰写的第二部分共约17000词作为研究对象。本报告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介绍翻译任务的要求、意义以及翻译过程;其次阐述翻译规范理论的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要素;最后基于规范理论,通过具体案例,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对原文及译文进行分析,探讨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研究表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可为生物学文本的翻译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本研究指出,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若译者基于规范理论,在译文中采取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等对应的策略与方法,将有利于译文质量的提高。

庞祯敬[8](2020)在《基于体制性信任的风险技术公众态度形成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转基因技术是一种典型的风险技术,其意涵已超越“科学的域场”,信任的“塔西佗陷阱”已赋予了转基因技术太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敏感想象,在转基因技术议题框架下,公众对转基因技术认知的争议和“错位”,并非是单纯的转基因“风险”“利益”认知或风险治理策略“解方”上的对立,其实质是看待转基因问题的价值规范体系的“源头”差异,也即问题的“框架前提”的差异,其中“信任”的作用逐渐凸显,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信任-感知-态度”场域,成为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的“路径依赖”。而对政府这一核心利益相关的信任,在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态度形成中扮演者主要“戏份”,换言之,体制性信任已成为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的重要前置因素。因此,有必要从信任视角探究转基因风险技术公众态度的形成过程并提出针对性的因应策略,以达到实现转基因论争中的良性风险沟通。研究认为,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模型经历了一个从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Bredahl模型、总体性模型框架的源起、改进、创新、拓展的过程,在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模型的总体性框架下,社会分层机制、客观认知系统、信息的作用皆因其自身缺点而存在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预测失真的问题,而转基因技术风险的社会建构性特征决定了主观价值与规范体系在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居于主导地位,其中,信任与价值的互动又使得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的形成成为了一个信任的“域场”,在这个域场下,公众与利益相关者的信任链接是转基因技术风险沟通的关键,而体制性信任在整个转基因技术信任“图谱”中居于核心地位。虽然体制性信任在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中扮演重要“戏份”已有初步共识,但现有研究的讨论主要集中政府管理能力、意愿层面等层面,不足以反映体制性信任结构维度及其对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影响路径具有层次性和复杂性。因此,研究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以互联网平台(微博)上热点“转基因”主题文章的关涉政府的评论观点为原始资料,全面解构了体制性信任结构及其对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影响路径的“全貌”。研究发现,研究发现,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中的体制性信任结构表现为以政府能力、政府价值、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官员表现、规制公正性、规制完善性为代表的7大主范畴,进一步凝练可归结为契约型信任、互动型信任和规制型信任三种形式,三种信任形式分别服从为“宏观-中观-微观”的层次衔接,具有不同的背景和内涵,能敏感作用于以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为基础的“理性决策过程”,从而在情绪聚焦和问题聚焦两方面形成公众态度外显表达,或可对转基因议题下的公民行为具有预测作用。紧接着,研究在研究假设、预置模型、问卷设计、数据收集、信度效度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探索了体制性信任视角下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的形成路径,研究发现,公众对政府在科技风险治理中的契约型信任、互动型信任、规制型信任表现出较为谨慎中立的态度,对转基因技术利益的感知表现出较为谨慎中立的态度,对转基因技术的风险感知和公众态度均表现出相对消极的态度,但并未出现过分夸大的现象,且个体差异较大;而公众对政府在科技风险治理中的契约型信任、互动型信任、规制型信任,通过作用于以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为基础的理性决策机制,从而影响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其中,互动型信任在体制性信任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而基于“感知风险”和“感知利益”的个体理性决策框架在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中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进一步理论思考认为,科学理性内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的“断裂”是转基因技术风险治理中体制性信任缺失的根源,而科学理性、社会理性、生态理性间的“框架前提”差异与体制性信任的互动是公众对转基因技术风险-利益认知差异的“成因”,转基因技术风险良性沟通的实现需摒弃“缺失模型”下的“公众理解科学范式”,走向“内省模型”下的“科学与社会范式”。未来为实现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的有效引导,政府需确立科学不确定性情势下的中立立场和良善价值,需要建立转基因技术议题下的知识型政府形象,需确立公众参与中的“参与式决策”原则,需建立完善的转基因技术信息公开机制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需巩固固转基因技术的政策、制度、法律“防线”,需要建立适合国情的转基因产品“标识”制度。

张田[9](2020)在《信任、风险收益感知对转基因食品接受意愿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是一种新兴的农业技术,具有较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收益,对于解决世界粮食危机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中央一号文件连续9年都从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包括转基因食品在内的转基因生物技术,抢占技术制高点。但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的接受。尽管诸如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权威的科研机构的研究表明,市场上可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很高,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其风险很低。但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大众对转基因食品都持负面和反对态度,或者说接受意愿很低,这直接阻碍了转基因食品所具有的效益的实现及其发展。因此哪些因素影响大众对转基因食品接受意愿,以及影响方式成为了环境资源和食品公共政策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当前绝大多数关于转基因食品接受意愿的研究,都是基于Siegrist因果模型。这些研究的基本假设是,感知风险和感知收益是决定大众接受意愿的直接因素,而信任是影响感知风险和感知收益的重要因素。风险感知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信任是一个多种类的概念,除了社会信任,认识论信任也是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重要因素。另外,新的有关社会信任研究表明,社会信任是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可以划分为对公共机构的信任和对企业组织的信任,这两类社会信任的支撑基础并不相同,因此,很可能它们对公众接受意愿的影响路径并不完全相同。本文提出的因果模型充分考虑到了上面的这些因素,利用问卷调查数据(N=1091),运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分析方法对提出的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论表明:第一,认识论信任是影响收益感知和风险感知重要的因素,进而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意愿产生间接影响。第二,不同类型的社会信任对收益感知和风险感知的影响不同。第三,与以前普遍研究相反,大众对企业组织的社会信任对其感知利益没有显着的直接影响,同时大众对公共机构的信任对其风险感知也没有显着的直接影响。这些研究成果对制定转基因食品公共政策具有参考意义,根据结论提出:一是加强转基因食品相关的科普与宣传,提高大众认识论信任;二是加强信息公开力度和大众参与力度,提高大众对公共机构的社会信任;三是加强企业风险防控信息透明度,提高企业组织的社会信任。

张利娟,季梦晨,任亮[10](2019)在《价值观影响下公众对转基因草坪草的态度和支付意愿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转基因草坪草具有重要的商业和生态价值,公众的态度和支付意愿影响到转基因草坪草的推广应用。本研究基于感知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采用随机调查法,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论证了个人价值观对公众对待转基因草坪草的态度和支付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公众对转基因草坪草的态度和支付意愿普遍偏高,态度直接影响支付意愿,态度越积极,支付意愿越高;感知收益对态度有正向影响,感知风险对态度有负向影响;不同价值观显着影响态度,生态主义的影响最大,利他主义次之,利己主义最小;生态主义者的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最敏感,利己主义者对感知风险更为敏感;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在生态主义对态度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因此,决策者可以针对不同的价值观人群,充分考虑个人利益、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制定科学民主的推广应用策略,使转基因草坪真正造福于人类。

二、公众接受转基因产品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众接受转基因产品吗?(论文提纲范文)

(2)转基因报道的话语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目的
    0.3 研究意义
    0.4 文献综述
        0.4.1 关于转基因报道的研究
        0.4.2 转基因报道的话语研究
    0.5 研究方法
    0.6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第1章 转基因报道概览
    1.1 转基因报道的历史情况
        1.1.1 报道数量和报道主题
        1.1.2 研究样本的报道主题分析
    1.2 重点报纸转基因报道情况概述
        1.2.1 转基因报道数量排名前五的媒体报道情况概述
        1.2.2 《人民日报》和《健康报》的报道情况概述
    1.3 充满争议的转基因报道
        1.3.1 转基因报道的争议性表现
        1.3.2 转基因报道存在争议的原因
第2章 转基因报道的话语生产环境及媒介呈现
    2.1 转基因报道的新闻生产场域
        2.1.1 新闻生产中影响转基因报道的内部压力
        2.1.2 新闻生产中影响转基因报道的外部压力
    2.2 媒体报道中转基因的媒介呈现
        2.2.1 转基因媒介形象的变迁
        2.2.2 转基因媒介形象变迁与话语生产的联系
    2.3 媒体报道中日渐丰富的转基因话语
        2.3.1 话语表达趋于理性,意义生产日渐丰富
        2.3.2 转基因话语实践具有反身性
        2.3.3 转基因报道中公民声音弱小
第3章 转基因报道中的话语争夺
    3.1 意见领袖使转基因话语争夺的复杂程度加深
        3.1.1 意见领袖的转基因话语生产逻辑
        3.1.2 意见领袖话语对转基因报道的影响探究
    3.2 转基因话语生产中的意义冲突
        3.2.1 精英话语和大众话语的相互消解
        3.2.2 话语争夺带来转基因理性思考
第4章 转基因报道的话语分析
    4.1 转基因报道语篇的文本分析
        4.1.1 新闻标题的词语使用
        4.1.2 报道的体裁分类
        4.1.3 报道内容的叙事策略
    4.2 转基因报道的话语实践分析
        4.2.1 话语描述
        4.2.2 预先假设
        4.2.3 元话语
    4.3 转基因话语生产的社会实践性
        4.3.1 建构身份,加强群体认同
        4.3.2 引导舆论,凝聚社会共识
        4.3.3 知识生产,提升公民素质
        4.3.4 关注问题,敦促问题解决
第5章 转基因报道话语策略的优化建议
    5.1 我国转基因报道话语存在的问题
        5.1.1 报道中精英话语和大众话语脱节
        5.1.2 媒体报道有失职业规范
    5.2 未来转基因报道的优化建议
        5.2.1 改进报道方式
        5.2.2 从民众角度开展报道活动
        5.2.3 保持对重大信息的敏感度
        5.2.4 规范媒体的工作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高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现状及其对策初步研究 ——以自贡市第一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研究概况
    1.3 国外研究概况
    1.4 相关概念解析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研究方法
    3.1 高中生社会责任现状及教师相关教学现状的研究方法
    3.2 现代高中生社会责任现状及教师相关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方案
    3.3 对策研究方法
4 关于现代高中生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现状的结果分析
    4.1.自贡一中学生社会责任现状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4.2 教师对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看法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5 对策初步研究
    5.1 教材社会责任素养教学点分析
    5.2 教学点实施
    5.3 案例实施效果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现代高中生社会责任现状
    6.2 现代高中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原因
    6.3 生物教学中关于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培养初步对策
    6.4 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转基因发展中的公众信任建立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转基因发展中的不信任状况
二、转基因发展中的信任建立措施
三、结语

(5)新媒体平台上转基因视频传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科技传播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科技传播的研究
        1.2.3 关于转基因视频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关于转基因视频与新媒体的概念界定
        2.1.1 转基因视频
        2.1.2 新媒体
    2.2 关于科技传播与农业科技传播的相关概念界定
        2.2.1 科技传播
        2.2.2 农业科技传播
        2.2.3 农业科技传播系统
    2.3 关于科技风险与风险议题的相关概念界定
        2.3.1 科技风险
        2.3.2 风险议题
        2.3.3 科技风险传播
3 新媒体平台上转基因视频传播现状分析
    3.1 抽样调查
        3.1.1 样本选择
        3.1.2 抽样方法
    3.2 视频传播主体分析
        3.2.1 视频传播主体的主要类型
        3.2.2 传播主体的传播动机
    3.3 视频传播内容分析
        3.3.1 视频内容的基本样式
        3.3.2 视频内容的信息倾向
    3.4 视频传播的效果分析: 基于点击率的视角
        3.4.1 不同传播主体的点击率
        3.4.2 不同内容样式的点击率
        3.4.3 不同内容观点的点击率
        3.4.4 点击率与社会热点的关系
4 新媒体平台上转基因视频传播的主要问题与影响因素
    4.1 转基因视频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专业和公益性传播主体参与度不足
        4.1.2 传播内容质量较为粗糙
        4.1.3 媒介平台责任普遍缺失
    4.2 影响转基因视频传播发展的主要因素
        4.2.1 经济因素
        4.2.2 文化因素
        4.2.3 环境因素
        4.2.4 平台因素
        4.2.5 人才因素
        4.2.6 观念因素
5 推进新媒体平台上转基因视频传播发展的对策设计
    5.1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快构建转基因视频传播的宏观环境
        5.1.1 加大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水平
        5.1.2 激励并引导专业传播主体参与热情
        5.1.3 加快科技传播人才队伍建设
        5.1.4 完善政策引导与投入支持体系
        5.1.5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
    5.2 加大新媒体平台建设,强化新媒体平台责任
        5.2.1 推进媒介融合发展和平台建设,不断提高转基因视频传播效果
        5.2.2 督导新媒介平台内部监管,强化平台科技传播社会责任
    5.3 引导并规范微观主体传播行为,不断优化视频呈现方式
        5.3.1 坚持科学价值品质,切实提高视频内容制作水平
        5.3.2 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提升互动沟通能力
        5.3.3 加快生产模式融合,不断优化内容呈现方式
6 研究结论、不足与未来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样本统计表
致谢

(6)现代技术伦理的诠释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诠释学的研究现状与评价
        1.2.2 现代技术伦理的研究现状与评价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问题产生的背景及诠释学阐释
    2.1 现代技术及现代技术伦理的概念解析
        2.1.1 现代技术的本质及特征
        2.1.2 现代技术伦理的概念
    2.2 现代技术伦理的诠释学诉求
        2.2.1 超越外在主义的困境
        2.2.2 消弥伦理考量的价值冲突
        2.2.3 增强技术伦理的实践有效性
    2.3 诠释学阐释现代技术伦理的理论基础
        2.3.1 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
        2.3.2 诠释学与伦理学和技术伦理的内在贯通
        2.3.3 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
    2.4 诠释学视角下的现代技术伦理概念
        2.4.1 现代技术伦理的“前理解”
        2.4.2 现代技术伦理的“视域融合”
        2.4.3 现代技术伦理的“实践智慧”
    2.5 本章小结
3 前理解: 现代技术伦理的自觉向度
    3.1 现代技术伦理的“前有—前见—前把握”结构
        3.1.1 现代技术伦理“前有”境域的多维性
        3.1.2 现代技术伦理“前见”基础的导向性
        3.1.3 现代技术伦理“前把握”要件的规定性
    3.2 现代技术伦理的“时空距离”
        3.2.1 现代技术伦理在“时间距离”生成意义
        3.2.2 现代技术伦理在“空间距离”存异求同
    3.3 现代技术伦理的“效果历史”进路
        3.3.1 效果历史在“外在主义”中的遮蔽
        3.3.2 效果历史在“内在主义”中的绽现
        3.3.3 现代技术伦理在“效果历史”中的朗照
    3.4 本章小结
4 视域融合:现代技术伦理的“间性”澄明向度
    4.1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节点
        4.1.1 技术生活世界的共同体验
        4.1.2 情感世界的移情共感
        4.1.3 伦理实践的道德想象
    4.2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维度
        4.2.1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历时态维度
        4.2.2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共时态维度
    4.3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实践进路和目标
        4.3.1 现代技术伦理功能的彰显
        4.3.2 伦理活动参与者的拓展
        4.3.3 伦理生活世界的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实践智慧: 现代技术伦理的未来指向
    5.1 实践智慧及其诠释学复归
        5.1.1 实践智慧的含义与特征
        5.1.2 实践智慧的辨析
        5.1.3 实践智慧的诠释学复归
    5.2 实践智慧关涉现代技术伦理的必要性
        5.2.1 伦理理论与现代技术实践的矛盾
        5.2.2 伦理规约与现代技术发展的张力
        5.2.3 技术理性的膨胀与人文精神的萎缩
    5.3 实践智慧在现代技术伦理中的展现
        5.3.1 现代技术实践与伦理理论的统一
        5.3.2 现代技术发展与伦理规制的中道
        5.3.3 现代技术伦理意识的自觉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语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生物学文本汉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1 Requirements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Chapter 2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dure
    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s
        2.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s
        2.1.2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s
    2.2 Preparations Before the Translation Task
        2.2.1 Translation Tools Selected
        2.2.2 Translation Plans Made
    2.3 Measures Taken after the Translation Task
        2.3.1 Quality Control of the Target Texts
        2.3.2 Evaluations on Realizations of the Expected Objective
Chapter 3 Overview of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3.1 The Origin of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Norms
    3.2 Overseas and Domestic Research Status Quos
    3.3 Core Contents of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Norms
        3.3.1 Preliminary Norms
        3.3.2 Initial Norms
        3.3.3 Operational Norms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4.1 The Application of Preliminary Norms in Translation Process
        4.1.1 Translation Policy
        4.1.2 The Directness of Translation
    4.2 The Application of Initial Norms in Translation Process
        4.2.1 Adequacy
        4.2.2 Acceptability
    4.3 The Application of Operational Norms in Translation Process
        4.3.1 Matricial Norms
        4.3.2 Textual-linguistic Norms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5.2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Ⅰ Glossary
Appendix Ⅱ Translation Tools
Appendix Ⅲ Source Texts
Appendix Ⅳ Target Texts
Achievements

(8)基于体制性信任的风险技术公众态度形成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信任概念的研究
        1.3.2 风险社会视域下的信任研究
        1.3.3 关于体制性信任的研究
        1.3.4 体制性信任与社会风险感知关系的研究
        1.3.5 关于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的研究
        1.3.6 关于体制性信任与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关系研究
        1.3.7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目标、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及展望
        1.5.1 创新点
        1.5.2 展望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模型的源起、改进、创新与拓展
        2.1.1 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模型的源起
        2.1.2 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模型的改进
        2.1.3 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模型的创新
        2.1.4 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模型的拓展
    2.2 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模型的总体性框架与病理辨识
        2.2.1 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模型的总体性框架
        2.2.2 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模型总体性框架的病理辨识
    2.3 体制性信任视角下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路径的确定性研判
        2.3.1 转基因技术风险具有“社会建构性”特征
        2.3.2 主观价值和规范体系在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中居于主导地位
        2.3.3 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是一个信任与价值互动的域场
        2.3.4 公众与利益相关者的信任链接是转基因技术风险沟通的关键
        2.3.5 体制性信任在转基因技术信任“图谱”中居于核心地位
    2.4 核心概念与分析框架
        2.4.1 核心概念界定
        2.4.2 分析框架
第3章 体制性信任结构维度及其对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的影响路径
    3.1 研究方法
    3.2 资料收集
    3.3 资料挖掘与凝练
        3.3.1 现象定义
        3.3.2 概念化与范畴凝练
        3.3.3 核心范畴挖掘
    3.4 模型阐释
        3.4.1 宏观:“契约型信任—风险/利益感知—公众态度”路径
        3.4.2 微观:“互动型信任—风险/利益感知—公众态度”路径
        3.4.3 中观:“规制型信任—风险/利益感知—公众态度”路径
    3.5 理论饱和度检验
    3.6 结论
第4章 模型构建与研究设计
    4.1 概念模型
    4.2 研究假设
        4.2.1 契约型信任、互动型信任、规制型信任相互间关系的研究假设
        4.2.2 体制性信任与感知收益、感知风险关系的研究假设
        4.2.3 感知利益、感知风险与公众态度关系的研究假设
    4.3 变量测量
        4.3.1 问卷设计:原则和过程
        4.3.2 变量测量:题项设计
    4.4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4.4.1 抽样对象的选择
        4.4.2 问卷发放与数据整理
    4.5 统计检验
        4.5.1 信度检验
        4.5.2 效度检验
第5章 体制性信任视角下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路径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1.2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方差分析
    5.4 多元回归分析
    5.5 结构方程分析
        5.5.1 感知风险、感知利益与公众态度关系的假设验证
        5.5.2 体制性信任与感知风险、感知利益关系的假设验证
        5.5.3 互动型信任与契约型信任、规制型信任关系的假设验证
    5.6 小结
第6章 理论思考与管理启示
    6.1 理论思考
        6.1.1 转基因技术体制性信任缺失的根源
        6.1.2 转基因技术风险与利益认知差异的成因
        6.1.3 转基因技术风险沟通的关键
    6.2 管理含义
        6.2.1 中立立场和良善价值
        6.2.2 构建知识型政府形象
        6.2.3 确立参与式决策原则
        6.2.4 完善信息发布机制
        6.2.5 巩固规制的监督防线
        6.2.6 建立适当的标识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情况
附件 转基因技术调查问卷

(9)信任、风险收益感知对转基因食品接受意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线路图
    1.6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2.1 接受意愿
    2.2 风险感知
    2.3 收益感知
    2.4 社会信任
    2.5 认识论信任
    2.6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问卷变量测量
    3.2 样本数据收集
    3.3 分析方法
4 分析结果
    4.1 样本构成情况
    4.2 变量描述性统计特征
    4.3 效度与信度检验
    4.4 模型验证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四、公众接受转基因产品吗?(论文参考文献)

  • [1]公众的转基因认知与信息接触、媒体信任——关注非形式逻辑认知的全国性问卷数据分析[J]. 吴琦来,魏哲远,张瑞楠. 科学与社会, 2021(04)
  • [2]转基因报道的话语生产研究[D]. 李曼宁. 吉林大学, 2021(02)
  • [3]高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现状及其对策初步研究 ——以自贡市第一中学校为例[D]. 何玲. 西南大学, 2021(01)
  • [4]转基因发展中的公众信任建立策略[J]. 管开明.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03)
  • [5]新媒体平台上转基因视频传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靖川.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6]现代技术伦理的诠释学研究[D]. 郑艳艳.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7]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生物学文本汉译报告[D]. 刘红年.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8]基于体制性信任的风险技术公众态度形成路径研究[D]. 庞祯敬.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9]信任、风险收益感知对转基因食品接受意愿的影响研究[D]. 张田.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价值观影响下公众对转基因草坪草的态度和支付意愿的研究[J]. 张利娟,季梦晨,任亮. 草业科学, 2019(10)

标签:;  ;  ;  ;  ;  

公众是否接受转基因产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