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债转股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适用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泽华[1](2021)在《民营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及绩效分析 ——以A企业为例》文中认为我国的钢铁行业性质特殊,属于典型的强周期性重资产行业,不仅具有明显的政策性特征,而且其发展与经济周期也息息相关。我国面临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下,规模化生产的普及带来盲目性的产能扩张,引发了钢铁行业结构性过剩等问题。为帮助企业有效降杆杆、去产能,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国家于2016年10月发布《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正式启动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与第一次政策性债转股相比,本次市场化债转股具有市场化、法治化等特点,在参与对象上,不再局限于国有企业参与,同时大力鼓励和支持符合相关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其中。希望能够通过本轮市场化债转股,有效降低民营企业债务风险,保障和促进民营经济的经济发展。截止至2019年4月底,有106家企业参与实施市场化债转股项目中,项目数量为367个,项目签约金额达2.3万亿元,投放落地金额达9095亿元。其中包含24个民营企业市场化债转股项目已经落地,但是从数量上看,民企债转股项目的市场占比不足7%,这说明仍需加大力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市场化债转股。本文选取首单顺利落地的民营企业市场化债转股项目——A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针对A企业的市场化债转股项目进行动因及绩效分析。在研究内容上,首先,对我国实施的两轮债转股进行多角度对比,并分析A企业在参与市场化债转股项目的动因。其次,对A企业参与市场化债转股前后以及金融机构之后的绩效进行对比分析。在财务绩效方面,该企业实行市场化债转股项目之后,其偿债、营运、盈利以及成长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企业价值也有了明显的增长。在非财务绩效方面,企业的主体信用评级也在稳步提升。本次A企业的市场化债转股,减轻债务压力,优化资本结构,提升企业价值。最后,本文对A企业参与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及绩效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针对结论提出民营企业在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相关建议,期望能够为民营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周红科[2](2020)在《债转股在企业中的实施及效果研究 ——以江苏国信为例》文中指出2008年全球经融危机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速逐渐放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杠杆率过高以及产能过剩的问题凸显。中国社科院在19年5月份发布的中国杠杆率报告显示,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延续了上升趋势,截止3月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达到156.88%,比18年末的151.60%高出5.28个百分点。杠杆率的提高使企业陷入了盈利能力下降与债务负担加重的恶性循环,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以及稳定发展。而债转股作为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杠杆率并促进企业发展的手段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本文通过对江苏国信的债转股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从而给出相应的启示,对企业实施债转股以及债转股的完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于债转股方面的文献并进行归纳,得到国内外学者对债转股的动机、风险以及完善建议三个方面的研究的现状,并对文中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进行阐述。其次,本文通过选取江苏国信为案例分析的对象,先对江苏国信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发现船舶行业低迷、过度扩张、产能过剩、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及内部控制失效是江苏国信债务的主要成因,同时对其债转股方案进行介绍。然后,通过短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以及营运能力分析检验债转股对江苏国信各项能力的改善情况,发现债转股对江苏国信的财务情况有良好的优化效果。其次通过核心竞争力分析阐述江苏国信竞争力得到显着的提升,再经过Z-Score模型分析与KMV模型分析对债转股的效果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江苏国信未来的债务违约可能性以及破产可能性均大幅下降。最后,对江苏国信债转股方案的实施进行剖析,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并探寻其中的不足,最终从中得到对债转股的各个参与方比较有借鉴意义的几条建议:严格筛选债转股企业、合理设计债转股方案、优化债转股退出机制、转股股东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完善、债转股企业可以适当进行业务转型、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制、法规。
王宜宁[3](2020)在《市场化债转股“两步走”模式研究 ——以中国中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环境下,降杠杆、减负债的工作正在提质、扩面地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作为降杠杆的利器,自2016年提出以来备受关注。与政策性债转股相比,它更加突出市场的作用,调动企业的自主性。不过尽管目前市场化债转股项目签约资金比较多,实际的资金落地率却很低,阻碍其进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定价以及退出等操作具有一系列的弊端。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选择何种模式成为关键。相关文件也明确指出要重视模式的选择,要应用多渠道、创新性的模式来进行市场化债转股。本文研究的“两步走”模式就是市场化债转股近两年出现的新型模式。它摒弃了传统模式一步转股的路径,采用实施机构先在子公司层面实施债转股再与上市公司换股的转股路径,更加具有战略意义。该模式运用问题导向的方法,帮助有困境的子公司脱困,从而在母公司合并报表层面降低资产负债率,降杠杆时效快,效果显着。目前,中国重工、中国中铁、华菱钢铁等大型企业均利用该模式成功实施了市场化债转股。但当前针对该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非常少,不利于实务工作的开展。因此本文希望对该模式加以分析,帮助更多企业了解它,使其有效地运用“两步走”模式,从而推动市场化债转股项目更加顺利地开展。本文基于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来研究市场化债转股“两步走”模式,首先对国内外债转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尽的了解,然后以运用该模式时效性和典型性较强的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进行研究。在研究时,本文立足于资本结构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以及信号传递理论,对中国中铁实施债转股的主体、动因和流程进行了介绍,分析了中国中铁选择该模式的原因以及该模式对实施机构的保障作用,然后对模式的流程、效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了该模式的特点、风险以及适用性。本文经过研究得出,“两步走”模式在市场化债转股的应用中具有积极效果,极大地解决了市场化债转股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两步走”模式加速了市场化债转股项目资金的落地,使上市公司的财务杠杆得到降低,公司治理得到改善。其次,“两步走”模式能够增强实施机构的投资意愿。最后,“两步走”模式给非上市公司实施债转股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此同时,本文也发现该模式在定价、公司治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风险。对此,本文给出如下建议:第一,上市公司向实施机构发行的股份可以选择优先股,将优先股的优势发挥在该模式中;第二,在定价时,为了保障转股价格更加合理,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增加价格调整机制;第三,在实施机构参与公司治理时,要明确债转股股东的具体权利,同时也要给予债转股股东一定的激励与问责,如建立声誉机制;最后,在国家层面,要优化顶层设计,如建立市场化债转股交易市场,税务部门给予税收优惠。但是实施债转股的企业应充分意识到,市场化债转股只是使公司状况暂时改善的一个工具,公司要据此契机注入优质资产,完善公司治理,帮助企业向上向好发展。
朱予晴[4](2020)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应用研究 ——以PM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市场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经济的结构性分化趋于明显,为适应这种变化,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与质量,也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煤炭行业作为我国主要供给端之一,近几年受投资惯性、资产缩水、借贷经营等影响,产能严重过剩,杠杆率也逐年攀升,不仅自身经营变得举步维艰,也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严重负担,急需改善生产经营方式、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此情况下,曾在上世纪90年代有效化解银行不良贷款,解决国有企业资本金不足的债转股再次在煤炭行业大规模展开,此次债转股由于在运作模式上深入贯彻供给侧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理念,因而被冠以“市场化”称号,简称市场化债转股。一方面债权转股权短时期能够切实降低企业杠杆率,另一方面,“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也有助于企业引入多元产权结构,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因此市场化债转股成为当前有较好发展前景但遇到暂时困难的优质煤炭企业渡过难关、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的“一剂良药”。然而由于我国应用市场化债转股时间较短,相关理论研究有限,缺乏实践指导,所以在当前面临“落地难”和“明股实债”情况下,对典型案例企业应用市场化债转股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因此,本文立足于煤炭行业,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市场化债转股进行研究,以期拓宽我国债转股理论研究体系,助推煤炭企业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市场化债转股的背景、含义以及理论基础进行梳理,以区别于上一轮政策性债转股;其次,以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概况为背景,分析了煤炭行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主要模式以及当前所面临的“落地难”和“明股实债”问题;最后,选取PM公司作为具体案例,结合公司自身情况与行业分析探讨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动因及条件,在对该公司市场化债转股具体方案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重点借助管理用财务报表、雷达图、EVA三项财务指标以及公司战略布局、投融资管理能力两项非财务指标全方位多层次的探讨了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应。研究发现,煤炭企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既能够在短时期内切实降低杠杆率,优化债务结构,增强无息负债的应用能力,也能够使企业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现金流用于落后产能的淘汰、生产经营条件的改善以及研发投入的扩大,从而进一步实现“去产能”和“补短板”,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然而,由于“落地难”和“明股实债”问题存在,市场化债转股对煤炭企业治理结构效用有限,难以长期作用于“去杠杆”以及企业价值的提升。为此,本文拟通过在煤企选择、模式优化、政府引导等方面为煤炭企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以期能够谨慎对待“明股实债”,提高市场化债转股落地效益,进一步深化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张亚楠[5](2020)在《价值逻辑视角下“两步走”市场化债转股模式适用性研究 ——以中国中铁为例》文中指出2016年10月10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及其附件《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使用市场化债转股的手段有效降低企业杠杆率,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目前来看,虽然市场上先后有中国重工、中国中铁等大型企业通过“投资者增资+发行股票购买资产”这一“两步走”模式成功实施债转股,但市场化债转股的整体签约落地率还比较低,可参考经验较少,交易双方对采用何种模式实施债转股还存在困惑,因此需要对已实施的典型案例所采用的模式进行研究,为更多有意愿实施债转股的企业提供参考路径。本文在债转股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债转股的定义、分类以及运作模式进行了理论层面的介绍。其次,运用案例研究法,选取中国中铁作为分析对象,选取该案例的主要原因是其采用的“两步走”模式具有清晰的价值逻辑,且整个实施过程完整,这一部分将简要介绍市场化债转股的参与主体,梳理转股的实操流程以及分析参与双方的实施动机。在对案例进行简析之后,论文对“两步走”模式进行具体分析,首先从价值逻辑和风险两个方面对模式进行重点研究,其中价值逻辑分析即从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以及价值增值三个环节对模式的实施流程进行划分并分析每个环节的运作规律;风险分析是在价值逻辑的基础上分析参与双方在不同逻辑环节中面临的潜在风险。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适用性分析,即归纳总结出“两步走”模式的优缺点及适用企业。论文最后总结了“两步走”模式关于价值逻辑、实施效应、风险以及适用性的相关结论,同时考虑到自市场化债转股提出以来,整个开展仍然处于初期阶段,故本文在对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坚持市场化原则、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积极进行风险管理以及创新模式设计五个角度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市场化债转股的顺利开展,为更多希望通过市场化债转股降低杠杆率、提升经营业绩的企业和获取价值增值的机构投资者提供操作路径的指引、实施步骤的参考。
常佳丹[6](2020)在《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经济转型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非金融企业部门对全社会杠杆率的突出影响,引发全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现阶段,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众多企业杠杆率居高不下,债务规模与日扩大,财务负担不断加重。目前来看,从国际角度出发,经济环境受2008年以来次贷危机的持续影响,经济全球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从国内角度出发,我国经济正处于“L”型走势谷底区,下行压力较大。部分企业经营能力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无法满足需求,埋下不少隐患,相应地,债务风险也就随之陡然上升。特别是基建行业,由于前期投入高,回款时间长,致使高杠杆问题一直存在,国务院为重点做好“三去一降一补”工作的决策部署,于2016年10月10日出台了《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提出了市场化债转股的新思路,并对其总体要求和主要途径做出了明确指示。本文选取基建行业的代表之一Z公司作为市场化债转股的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明晰本轮债转股的特征、模式、动因和影响,并回顾上轮政策性债转股的操作细则,进行深入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市场化债转股。其次,采用案例研究法,对案例发生的背景进行概括,逐一介绍参与本次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主体,梳理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流程,即引入机构投资者增资和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在此基础上从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两个方面对此次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本次Z公司及其下属四家子公司的偿债能力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提升,资本结构也随之得到调整,降低了自身杠杆风险,但也暴露出存在即期摊薄风险、资金来源渠道过于单一、集团负债规模依旧较大等问题。最后,为了更好弥补不足,先后有针对性地为Z公司和其余各行各业提出了相关建议,使其日后实施市场化债转股能吸取经验和教训,让市场化债转股更加成熟和规范。
孙丽姿[7](2020)在《中国铝业债转股财务绩效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开始了结构性改革,降低了经济增速并进入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随着供给侧改革的实施,许多企业面临着债务规模负担过重、杠杆率逐渐升高、企业营业能力下降等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解决我国企业杠杆率高的问题,降低由银行不良贷款率带来的银行风险,防止金融系统性风险,促进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随之展开。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在去产能、降杠杆、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等方面产生何种效果,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又会产生哪些影响。本文以中国铝业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阅读整理大量文献、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研究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对其财务绩效的影响。中国铝业作为有色金属行业的龙头企业,积极响应了国家调整结构的号召,承担了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责任及义务,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坚持“市场化、合法化”制定了“债转股两步走”的方案积极实施债转股,为其他企业后续进行债转股提供了参考样本。本文应用案例分析法和财务指标对比分析法对中国铝业公司的基本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债转股的内外部因素,债转股实施前后财务状况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了债转股对中国铝业经营财务绩效等的影响,并提出了中国铝业债转股完成后可能会面临的潜在风险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除了对中国铝业进行市场化债转股进行了传统的财务指标研究,还通过结合EVA理论与传统财务指标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不仅考虑了债务成本,还考虑到了债转股在资本成本方面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对会计信息进行了一系列必要的调整,消除了传统财务指标由于其稳健性原则所导致的财务数据部分不合理的情况,使调整后的数据更接近真实的现金流,同传统数据相比更能真实反映中国铝业实施债转股后公司的财务情况。通过对财务绩效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国铝业本次债转股的实施,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其四家标的企业尤其是中铝矿业的杠杆率得到大幅度下降,其资产负债率由债转股前的90.95%下降到25.99%,下降了64.96%,去杠杆效果显着,四家标的企业资产负债率的下降直接影响了中国铝业的资产负债率下降到了70%警戒线以下,企业的杠杆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缓解了企业的财务压力,中国铝业实施债转股“两步走”方案,该方案有效减少了中国铝业的有息贷款,共计126亿元,该笔贷款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公司的财务费用,减轻了一定的财务负担,该笔贷款的减少可每年有效节约7亿元的利息费用,由此公司的财务情况得以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本次债转股对公司的经营效率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变动,同时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也未能得到本质上的改变。中国铝业债转股“两步走”方案在子公司标的选择、股票定价方案制定、退出机制的选择制定等方面坚持“市场化”原则值得其他企业按照自身情况借鉴一二,虽然本次债转股方案的实施使得中国铝业在去杠杆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依旧面临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无法改善、再举债及股东权利无法保障的风险。因此,后续进行债转股的企业应正确把握债转股的目标,将债转股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坚持法制化与市场化的基础上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的同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防止企业再举债,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本文对中国铝业案例的针对性研究为今后其他实施债转股的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及借鉴意义。
闵童童[8](2020)在《过度负债条件下国有企业降杠杆对策研究 ——以中钢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企业高杠杆率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降杠杆也成为了近年的热点词汇。随着高杠杆问题所涉及的范围逐渐扩大,降杠杆也渗透到各行各业,尤其是在国有企业,可以说高杠杆率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国有企业共有的问题。据中国财政部统计,2014年以来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基本在60%以上,而高产能重工业的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75%以上。高杠杆对企业而言有过重的债务压力,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对社会而言,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降低资金流动率,造成资源浪费。国家发改委在2018年发布了《2018年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要点》。在2019年发改委以及各部门联合发布《2019年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要点》,在此降杠杆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策性问题。然而当前降杠杆的正规模式还未形成、降杠杆的可靠方法尚未找到、降杠杆的法律依据未完善、巨额债务的问题仍未解决、高杠杆率问题依然存在,绝大多数的国有企业都存在在多家银行有巨额欠款的情况,降杠杆依然是国家待需要解决的严重问题。在这种经济市场环境下,研究降杠杆的有效方法、分析降杠杆实施的过程对社会经济的长效发展、对国有企业长久健康的发展都非常重要。钢铁行业自发展以来就是国家的重要支柱行业,从改革发展之前钢铁行业就是由国家管控的,尽管近几年有很多民间企业也进入其中,但是大型的钢铁企业都是国有企业。而且,钢铁行业由于内在的体制原因使得钢铁企业能够获得大量的贷款,但如今钢铁行业行情的下行、钢铁价格降低、钢铁原料价格上升、新型钢铁材料替代品的研发,都促使钢铁行业供过于求。钢铁行业杠杆率居高不下,在中铁、中建等大型钢企资产负债率基本在75%以上。中钢集团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兼钢铁企业同样存在高杠杆率的情况,在2016年中钢集团因为天价负债逾期问题选择了债转股降杠杆,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效。所以,研究国有企业降杠杆对策,可以通过研究钢铁行业的国企的降杠杆情况来进行分析。基于此,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法和规范研究法,对国有企业降杠杆所运用的债务重组以及债转股的方法和结果分析,结合中钢集团的公司背景以及中钢集团降杠杆的过程的研究分析,提炼出高负债率的国有企业在降杠杆方面存在的共同问题,针对这些共同的问题,研究出通过债转股、债务重组、增加股权融资、增加投资提升经济效益等方法来降杠杆。本文研究中钢集团的降杠杆过程,完善了国有企业降杠杆的方法对策,为其他过度负债的国有企业提供了建议,为债转股的过程提供了案例,使其能够发挥更好的效果。
赵雅屏[9](2019)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视角下的市场化债转股定价机制研究 ——长航凤凰债转股案例分析》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由于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仍存在企业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运营效率低下、部门债务负担较重和杠杆率过高等问题。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市场化债转股应运而生。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市场化债转股正式启动。2018年11月13日发布的《鼓励相关机构参与市场化债转股的通知》旨在鼓励企业参与市场化债转股,降低全社会的杠杆率,释放市场潜力。但市场化债转股启动至今仍存在明股实债、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执行机制上存在诸多难点,因此,对市场化债转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航凤凰公司市场化债转股为案例展开研究,在选取公司债转股前后股票收盘价及财务报表中披露的财务数据基础上,首先探讨市场化债转股执行机制中存在的难点、实施方案中模式的设计、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及实施之后的财务效应;其次,从国有资产的市场价值、安全价值和权力价值三个视角研究债转股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发现价值评估方法的选取和债转股执行方案的制定对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会有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期权定价模型对债转股的定价机制进行研究,将计算评估结果与案例中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运用期权定价模型计算得出的股权价值更加合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议价能力,同时,进一步分析以股抵债的比例、债转股的比例和执行期限等三个重要因素对债转股执行效果的影响,为债转股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认为,选取合理的定价方法作为制定债转股方案的依据可以保证企业债转股之后有效运营,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促进作用。基于上述案例研究,本文针对市场化债转股的执行方案和定价机制提出相应建议,认为产权交易市场应更加公开透明,使资产定价更加公正合理;第三方实施机构范围应拓展到业务成熟的股权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与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避免关联交易发生;企业要有效结合债转股持续创新融资模式,改善企业治理结构。
马燕[10](2019)在《煤炭行业债转股、投资效率与财务绩效研究》文中提出债转股是一种重要的优化资本结构和降低财务风险的市场手段。近年来,受经济低迷和转型发展影响,煤炭行业资产负债率呈上升趋势,导致行业整体融资能力下降。煤炭行业实施债转股是化解上述难题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债转股使企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进而影响投资效率;同时,债转股又通过资本结构影响企业绩效。因此,债转股、投资效率和财务绩效的相互关系研究对于促进债转股实施和提升投资效率和财务绩效具有重要影响。但是,三者关系在煤炭行业还没有得到很好揭示。因此,本文主要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能为债转股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也为煤炭企业实施债转股提供依据和建议。本文以沪深两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2013-2017年五年的相关数据,运用Richardson残差模型来计量企业的投资效率,运用因子分析法来计算出煤炭上市企业的财务综合绩效水平,再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及OLS回归的方法对煤炭上市企业债转股、投资效率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债转股企业相对非债转股企业来说投资效率更高,即煤炭企业债转股可以约束企业的投资行为,减少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债转股企业的财务绩效水平低于非债转股企业,投资效率高的企业财务绩效综合水平会更高;相对于非债转股企业而言,企业实施债转股可以提高投资效率对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从研究结果来看,债转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企业的绩效水平,但企业在考虑是否进行债转股时还是应当依据自身情况做出谨慎选择。
二、对债转股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适用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债转股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适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民营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及绩效分析 ——以A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债转股特征研究 |
1.2.2 债转股动因研究 |
1.2.3 债转股绩效研究 |
1.2.4 文献综评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或有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或有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债转股的概念 |
2.1.2 债转股的特点 |
2.1.3 企业绩效 |
2.2 债转股的理论基础 |
2.2.1 代理成本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MM理论 |
2.3 债转股的主要模式 |
2.3.1 国外债转股的情况 |
2.3.2 我国债转股的主要模式 |
2.3.3 目前我国市场化债转股推进情况 |
2.4 债转股绩效评价方法 |
2.4.1 事件研究法 |
2.4.2 会计研究法 |
3 A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概况 |
3.1 行业背景介绍 |
3.1.1 钢铁行业背景 |
3.1.2 政策出台背景 |
3.2 企业基本情况 |
3.2.1 企业简介 |
3.2.2 经营状况 |
3.2.3 债务情况 |
3.3 债转股的动因 |
3.3.1 外部因素 |
3.3.2 内部因素 |
3.4 债转股方案的实行 |
3.4.1 方案初定 |
3.4.2 方案实施 |
3.4.3 股权退出 |
4 A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绩效分析 |
4.1 财务绩效分析 |
4.1.1 偿债能力 |
4.1.2 营运能力 |
4.1.3 盈利能力 |
4.1.4 成长能力 |
4.1.5 经济增加值 |
4.2 非财务绩效分析 |
4.2.1 市场反应 |
4.2.2 信用评级 |
4.3 影响路径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从债转股方面来看 |
5.1.2 从企业方面来看 |
5.2 建议 |
5.2.1 坚持推进企业转型 |
5.2.2 严格市场化债转股方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债转股在企业中的实施及效果研究 ——以江苏国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债转股相关理论基础 |
2.1 债转股的简介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代理成本理论 |
2.2.2 预算软约束理论 |
2.2.3 MM理论 |
2.2.4 权衡理论 |
第3章 江苏国信债转股案例介绍 |
3.1 企业简介 |
3.2 江苏国信困境成因分析 |
3.2.1 航运业低迷 |
3.2.2 过度扩张,增加债务负担 |
3.2.3 产能过剩且产品工艺简单,缺乏竞争力 |
3.2.4 内部控制失效 |
3.3 债转股方案 |
3.3.1 具体方案 |
3.3.2 股权结构变化 |
3.3.3 方案总结 |
第4章 债转股实施效果分析 |
4.1 财务指标分析 |
4.1.1 偿债能力分析 |
4.1.2 盈利能力分析 |
4.1.3 营运能力分析 |
4.2 核心竞争力分析 |
4.3 基于修正的Z-Score模型分析 |
4.4 基于修正的KMV模型分析 |
4.4.1 模型介绍 |
4.4.2 KMV模型的计算过程 |
4.4.3 数据的来源与选取 |
4.4.4 KMV模型实证 |
第5章 江苏国信债转股案例的结论与启示 |
5.1 江苏国信债转股结论 |
5.2 江苏国信债转股启示 |
5.2.1 案例的积极意义 |
5.2.2 债转股的不足 |
5.3 债转股的建议 |
5.3.1 严格筛选债转股企业 |
5.3.2 合理设计债转股方案 |
5.3.3 优化债转股退出机制 |
5.3.4 转股股东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完善 |
5.3.5 债转股企业可以适当进行业务转型 |
5.3.6 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制、法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市场化债转股“两步走”模式研究 ——以中国中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债转股动因研究 |
1.2.2 债转股模式研究 |
1.2.3 债转股效果研究 |
1.2.4 债转股风险研究 |
1.2.5 文献综述简评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
2.1 市场化债转股概述 |
2.1.1 市场化债转股含义 |
2.1.2 市场化债转股实施困境 |
2.2 市场化债转股模式概述 |
2.2.1 “两步走”模式介绍 |
2.2.2 其他市场化债转股模式介绍 |
2.2.3 “两步走”模式与其他模式比较 |
2.3 理论基础 |
2.3.1 资本结构理论 |
2.3.2 公司治理理论 |
2.3.3 信号传递理论 |
3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介绍 |
3.1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参与主体 |
3.1.1 中国中铁简介 |
3.1.2 中国中铁子公司简介 |
3.1.3 实施机构简介 |
3.2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实施动因 |
3.2.1 国家政策环境 |
3.2.2 行业发展环境 |
3.2.3 企业内部财务环境 |
3.3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流程 |
3.3.1 实施机构对中国中铁子公司增资入股 |
3.3.2 中国中铁向实施机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
4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两步走”模式分析 |
4.1 “两步走”模式选择原因分析 |
4.2 “两步走”模式运作流程分析 |
4.2.1 中国中铁引入实施机构阶段分析 |
4.2.2 中国中铁与实施机构定价阶段分析 |
4.2.3 实施机构参与中国中铁治理阶段分析 |
4.2.4 实施机构退出中国中铁阶段分析 |
4.3 “两步走”模式运用效果分析 |
4.3.1 中国中铁子公司财务效果分析 |
4.3.2 中国中铁财务效果分析 |
4.3.3 实施机构投资效果分析 |
4.4 “两步走”模式运用特点分析 |
4.4.1 债转股资金落地时效快 |
4.4.2 多方面为实施机构护航 |
4.4.3 市场化和法治化程度高 |
4.5 “两步走”模式运用风险分析 |
4.5.1 交易定价风险 |
4.5.2 公司经营风险 |
4.5.3 公司治理风险 |
4.6 “两步走”模式适用条件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两步走”模式改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治理状况 |
5.1.2 “两步走”模式有助于增强投资者投资意愿 |
5.1.3 “两步走”模式有助于非上市公司实施市场化债转股 |
5.2 建议 |
5.2.1 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的股份可选择优先股 |
5.2.2 建立定价调整机制 |
5.2.3 建立债转股股东激励与问责机制 |
5.2.4 优化国家顶层设计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应用研究 ——以PM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简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 |
2.1.2 债转股概念 |
2.1.3 债转股分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博弈理论 |
2.2.2 MM理论 |
2.2.3 代理理论 |
2.2.4 优序融资理论 |
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行业分析 |
3.1 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实施概况 |
3.1.1 去产能效果逐渐显现 |
3.1.2 去杠杆进程缓慢 |
3.1.3 转型升级困难 |
3.2 煤炭行业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概况 |
3.2.1 签约情况 |
3.2.2 主要模式 |
3.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行业市场化债转股存在问题分析 |
3.3.1 落地难 |
3.3.2 明股实债 |
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PM公司市场化债转股案例概况 |
4.1 PM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4.1.1 企业经营概况 |
4.1.3 企业财务状况 |
4.2 PM公司市场化债转股实施动因分析 |
4.2.1 有效去杠杆 |
4.2.2 有效去产能 |
4.2.3 有效补短板 |
4.2.4 特有的竞争优势 |
4.3 PM公司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方案概述 |
4.3.1 实施方案 |
4.3.2 方案评价 |
5 PM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的效应分析 |
5.1 财务绩效指标分析 |
5.1.1 基于管理用财务报表的纵向分析 |
5.1.2 基于雷达图分析法的横向分析 |
5.1.3 基于EVA的企业价值分析 |
5.2 非财务绩效指标分析 |
5.2.1 基于投融资管理能力角度 |
5.2.2 基于战略发展布局角度 |
5.3 案例小结 |
6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市场化债转股有助于煤企落实供给侧改革 |
6.1.2 市场化债转股对煤企治理结构效果有限 |
6.1.3 谨慎对待明股实债 |
6.2 研究建议 |
6.2.1 提高煤炭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入围标准 |
6.2.2 优化市场化债转股方案设计 |
6.2.3 有效落实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6.2.4 积极发挥政府作用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价值逻辑视角下“两步走”市场化债转股模式适用性研究 ——以中国中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简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第二章 债转股相关概念界定 |
2.1 债转股的定义 |
2.2 债转股的分类 |
2.2.1 政策性债转股 |
2.2.2 市场化债转股 |
2.3 市场化债转股的运作模式 |
2.3.1 收债转股模式 |
2.3.2 入股还债模式 |
第三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介绍 |
3.1 参与主体介绍 |
3.1.1 中国中铁 |
3.1.2 机构投资者 |
3.2 实施过程 |
3.2.1 引入机构投资者增资 |
3.2.2 发行股票购买资产 |
3.3 实施动机 |
3.3.1 中国中铁的实施动机 |
3.3.2 投资机构者的实施动机 |
第四章 “两步走”市场化债转股模式分析 |
4.1 价值逻辑分析 |
4.1.1 价值发现 |
4.1.2 价值创造 |
4.1.3 价值增值 |
4.2 风险分析 |
4.2.1 中国中铁面临的风险 |
4.2.2 机构投资者面临的风险 |
4.3 适用性分析 |
4.3.1 模式优缺点 |
4.3.2 适用企业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债转股的特征与模式 |
1.2.2 债转股的动因 |
1.2.3 债转股的影响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贡献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债转股 |
2.1.1 债转股的概念 |
2.1.2 债转股的类别 |
2.2 理论基础 |
2.2.1 MM资本结构理论 |
2.2.2 权衡理论 |
2.2.3 代理成本理论 |
第3章 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案例介绍 |
3.1 案例背景 |
3.1.1 经济环境:高杠杆逼近警戒线 |
3.1.2 政策引导:有序开展市场化债转股 |
3.1.3 行业特点:强周期性致使负债压力大 |
3.1.4 企业需要:跟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3.1.5 机构投资者的支持:互利共赢 |
3.2 案例主体 |
3.2.1 Z公司 |
3.2.2 机构投资者 |
3.3 案例流程 |
3.3.1 前期准备 |
3.3.2 引入机构投资者增资 |
3.3.3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
第4章 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 |
4.1 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实施过程分析 |
4.1.1 合规性分析 |
4.1.2 风险因素分析 |
4.1.3 资金来源分析 |
4.1.4 定价机制分析 |
4.1.5 退出机制分析 |
4.2 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效果分析 |
4.2.1 偿债能力分析 |
4.2.2 债权结构分析 |
4.2.3 股权结构分析 |
4.3 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启示 |
4.3.1 填补被摊薄的即期回报 |
4.3.2 拓宽市场化债转股资金渠道 |
4.3.3 继续降低企业负债水平 |
4.3.4 缩短市场化债转股周期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关于交易对象和模式的选择 |
5.2.2 关于股权定价和退出 |
5.2.3 关于后续风险防控 |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中国铝业债转股财务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债转股的概念与意义 |
2.1.1 债转股概念 |
2.1.2 债转股发生的意义 |
2.2 相关理论分析 |
2.2.1 MM理论 |
2.2.2 权衡理论 |
2.2.3 代理理论 |
2.3 我国两次债转股浪潮概况 |
2.3.1 债转股的背景 |
2.3.2 债转股的方式 |
2.3.3 债转股的目标 |
2.3.4 债转股的风险 |
第三章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案例概况 |
3.1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况 |
3.1.1 基本情况介绍 |
3.1.2 股权结构介绍 |
3.1.3 生产经营情况介绍 |
3.2 中国铝业债转股的外在动因分析 |
3.2.1 国家政策方面 |
3.2.2 行业环境方面 |
3.3 中国铝业债转股的内在动因分析 |
3.3.1 营业收入持续下降 |
3.3.2 资产负债率过高 |
3.3.3 公司经营效益不佳 |
3.3.4 股权结构单一 |
3.4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 |
3.4.1 子公司层面实施债转股方式增资扩股 |
3.4.2 中国铝业层面实施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资产 |
第四章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财务分析 |
4.1 财务指标分析 |
4.1.1 偿债能力分析 |
4.1.2 盈利能力分析 |
4.1.3 发展能力分析 |
4.2 基于EVA理论对中国铝业债转股的财务绩效评价分析 |
4.2.1 中国铝业EVA相关科目的调整 |
4.2.2 中国铝业资本成本率的确定 |
4.2.3 中国铝业债转股实施前后EVA值的确定 |
4.2.4 中国铝业债转股实施前后EVA的对比分析 |
第五章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潜在风险及建议 |
5.1 债转股实施后的潜在风险 |
5.1.1 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得不到真正的改善 |
5.1.2 企业过度再举债风险 |
5.1.3 投资机构的股东权利得不到保障 |
5.2 本文建议 |
5.2.1 完善债转股交易方案 |
5.2.2 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
5.2.3 形成利益共同体,预防过度再举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过度负债条件下国有企业降杠杆对策研究 ——以中钢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过度负债研究 |
1.2.2 关于降杠杆研究 |
1.2.3 简要评述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文可能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过度负债 |
2.1.2 降杠杆 |
2.2 理论基础 |
2.2.1 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 |
2.2.2 债务重组理论 |
2.2.3 风险预警理论 |
2.2.4 资本结构理论 |
3 过度负债国有企业降杠杆分析 |
3.1 国有企业降杠杆的现状 |
3.1.1 过度负债概述 |
3.1.2 降杠杆的环境分析 |
3.2 国有企业降杠杆的主要内容 |
3.2.1 国有企业降杠杆的策略实施 |
3.2.2 国有企业降杠杆的主要过程及情况 |
3.3 国有企业降杠杆存在的问题 |
3.3.1 总杠杆率依然较高 |
3.3.2 数字主义降杠杆 |
3.3.3 降杠杆阻碍融资 |
3.3.4 债转股条件限制严格 |
4 中钢集团降杠杆分析 |
4.1 中钢集团的基本情况 |
4.1.1 中钢集团简介 |
4.1.2 中钢集团过度负债情况 |
4.1.3 中钢集团过度负债的原因 |
4.2 中钢集团降杠杆过程 |
4.2.1 中钢集团降杠杆的主要方法 |
4.2.2 中钢集团降杠杆的实施过程 |
4.3 中钢集团降杠杆的评价 |
4.3.1 降杠杆的成效 |
4.3.2 降杠杆的不足之处 |
4.3.3 降杠杆情况总结 |
4.3.4 债转股降杠杆建议 |
5 降杠杆研究结论及对策 |
5.1 调整投资结构 |
5.2 调整筹资结构 |
5.2.1 减少债务融资 |
5.2.2 增加融资方式 |
5.2.3 分拆股份 |
5.2.4 调整债务结构 |
5.3 管理营运资金 |
5.3.1 强化经营性资金管理 |
5.3.2 增强营运资本周转 |
5.3.3 往来业务客户风险管理 |
5.4 调整利润分配 |
5.4.1 减少税收 |
5.4.2 减少现金股利分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视角下的市场化债转股定价机制研究 ——长航凤凰债转股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去杠杆理论研究 |
2.2 资本结构理论研究 |
2.3 债转股对公司的影响研究 |
2.4 债转股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问题研究 |
2.5 国外债转股借鉴经验 |
2.6 文献评述 |
3 市场化债转股现状分析 |
3.1 市场化债转股实施背景和目的 |
3.2 政策实施和落地推进情况 |
3.2.1 政策实施情况 |
3.2.2 落地推进情况 |
3.3 市场化债转股与政策性债转股比较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长航凤凰债转股案例分析 |
4.1 长航凤凰基本情况 |
4.1.1 经营业务与行业情况 |
4.1.2 公司治理结构情况 |
4.2 长航凤凰债转股实施方案及效应 |
4.2.1 债转股实施方案 |
4.2.2 执行机制难点分析 |
4.2.3 长航凤凰财务情况分析 |
4.3 债转股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问题研究 |
4.3.1 市场价值分析 |
4.3.2 安全价值分析 |
4.3.3 权力价值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长航凤凰债转股定价机制研究 |
5.1 债转股定价方法的选择 |
5.1.1 不同定价方法分析与比较 |
5.1.2 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的优势及适用性分析 |
5.2 基于实物期权定价模型长航凤凰定价机制研究 |
5.2.1 模型基础与假设 |
5.2.2 参数的确定与计算 |
5.2.3 股权与债权价值的计算 |
5.2.4 价值评估结果分析与比较 |
5.3 定价方案决策优化研究 |
5.3.1 以股抵债的比例选择 |
5.3.2 债转股的比例选择 |
5.3.3 债转股执行期限的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10)煤炭行业债转股、投资效率与财务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债转股相关研究 |
1.3.2 债转股与投资效率相关研究 |
1.3.3 投资效率与财务绩效相关研究 |
1.3.4 债转股与财务绩效相关研究 |
1.3.5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2 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债转股 |
2.1.1 债转股概念 |
2.1.2 债转股相关理论 |
2.2 投资效率 |
2.2.1 投资效率概念 |
2.2.2 投资效率相关理论 |
2.2.3 投资效率计量方法 |
2.3 财务绩效 |
2.3.1 财务绩效概念 |
2.3.2 财务绩效相关理论 |
2.3.3 财务绩效评价方法 |
3 煤炭行业债转股、投资与财务绩效现状分析 |
3.1 煤炭行业发展现状与债务现状 |
3.2 煤炭行业债转股实施现状 |
3.3 煤炭行业投资现状 |
3.4 煤炭行业财务绩效现状 |
4 研究设计 |
4.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4.1.1 债转股对投资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4.1.2 投资效率对财务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4.1.3 债转股对投资效率和财务绩效关系的影响分析与假设提出 |
4.2 变量定义与指标选择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控制变量 |
4.3 模型构建 |
4.3.1 债转股对投资效率影响回归模型 |
4.3.2 投资效率对财务绩效影响回归模型 |
4.3.3 债转股对投资效率与财务绩效关系影响研究回归模型 |
5 实证研究 |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1.1 样本选择 |
5.1.2 数据来源 |
5.2 实证检验 |
5.2.1 债转股对投资效率影响的实证检验 |
5.2.2 投资效率对财务绩效影响的实证检验 |
5.2.3 债转股对投资效率与财务绩效关系影响的实证检验 |
5.2.4 稳健性检验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 相关建议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对债转股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适用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民营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及绩效分析 ——以A企业为例[D]. 张泽华. 安徽财经大学, 2021(09)
- [2]债转股在企业中的实施及效果研究 ——以江苏国信为例[D]. 周红科.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3]市场化债转股“两步走”模式研究 ——以中国中铁为例[D]. 王宜宁. 河南大学, 2020(02)
- [4]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应用研究 ——以PM公司为例[D]. 朱予晴. 安徽财经大学, 2020(10)
- [5]价值逻辑视角下“两步走”市场化债转股模式适用性研究 ——以中国中铁为例[D]. 张亚楠. 兰州大学, 2020(01)
- [6]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研究[D]. 常佳丹.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7]中国铝业债转股财务绩效研究[D]. 孙丽姿.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8]过度负债条件下国有企业降杠杆对策研究 ——以中钢集团为例[D]. 闵童童. 安徽财经大学, 2020(11)
- [9]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视角下的市场化债转股定价机制研究 ——长航凤凰债转股案例分析[D]. 赵雅屏. 浙江大学, 2019(01)
- [10]煤炭行业债转股、投资效率与财务绩效研究[D]. 马燕.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