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塞尼帕在高危肾移植患者中的应用

小剂量塞尼帕在高危肾移植患者中的应用

一、小剂量赛呢哌在高危肾移植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詹雨奇[1](2014)在《肾移植术后长期疗效与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肾移植术后影响长期存活的相关因素分析目的:总结历年来我院肾移植的工作经验,分析肾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13年3月间的1308例肾移植进行随访。统计的相关变量包括:移植次数,性别,年龄,原发病,术前透析方法,透析治疗时间,组织配型,是否发生急排排斥,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CNI类免疫抑制剂用药种类,是否使用ATG、IL2Ra等抗体诱导治疗及种类,有无移植后糖尿病、肿瘤,有无感染、感染发生时间,不同时间段的eGFR,肾移植失功及患者死亡时间及原因等。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1,5,10年移植肾存活率及移植肾半生存期,对上述各种因素与肾移植长期存活的关系用Log-Rank单因素分析和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找出影响人肾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有例失访,随访率为%。移植肾1,5,10年存活率分别为90%,80%,60%,剔除移植肾有功能的死亡病例后,移植肾的存活率分别为90%,80%,60%,上述两者的移植肾半生存期分别为10士0年和10士0年,具有显着性差异。自2001年以来,移植肾1年存活率和半生存期都呈上升趋势。单因素分析表明:同肾移植长期存活的关系密切的因素有:移植次数,免疫诱导用药的种类和组合,是否发生排斥,是否有DGF,1周及1月后的eGFR水平,有无术后感染和并发症发生等因素。经多变量分析发现,有5项危险因素影响肾移植长期存活。结论1.年移植肾存活率和移植肾半生存期逐年提高。免疫诱导药物的使用显着提高肾移植短期存活,并显示出提高长期存活效果的趋势。急性排斥发生与治疗、冷缺血时间、DGF、术后一周、一月时eGFR水平、有无并发症和术后感染发生等因素是影响移植肾的早期和远期存活的重要因素。减少带有移植肾功能的患者死亡是现阶段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一个最有可能实现的途径。第二部分肾移植中不同免疫诱导方案长期疗效的比较目的:比较肾移植中应用白细胞介素2受体拮抗剂(IL2Ra)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或上述两者联合应用行免疫诱导治疗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13年间的949例肾移植受者,其中使用IL2Ra诱导治疗者122例(IL2Ra组),使用ATG诱导治疗者324例(ATG组)。使用IL2Ra+ATG诱导治疗者120例(联合组),未用免疫诱导(未用组)130例。术后对所有受者随访了1--10年,观察和比较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长期感染的发生率,以及受者和移植肾长期存活率等。结果:四组间受者性别、年龄、原发病等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未用组比较,IL2Ra,ATG组及联合组受者接受的供肾更多来源于尸体供肾(P<0.01),且供肾冷缺血时间较长(P<0.01).IL2Ra组和ATG组、联合组、未用组术后DGF发生率分别为3%和8%、9%、10%(P>0.05)。术后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和21%、23%、12%(P<0.05)。术后1年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3%和13%、12%、34%(P>0.05),术后10年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2%、23%、12%、61%(P>0.05)。术后1,5和10年,IL2Ra组受者存活率分别为12%,23%和34%,ATG组为11%、23%和23%,联合组为12%、15%和16%,未用组为23%、12%和21%(P>0.05)。IL2Ra组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14%,17%和19%, ATG组为12%、15%和19%,联合组为21%、16%和10%,未用组为12%、15%和19%(P>0.05)。结论:在临床肾移植中,经IL2Ra+ATG诱导治疗较有更低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并且不增加发生感染的风险,并且人肾长期存活率均较其他组有优势。

赵海涛,刘致中[2](2013)在《肾移植前免疫诱导治疗的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为晚期肾病患者实施肾移植手术已成为尿毒症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可手术后的排异反应始终困扰着医生和患者。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是肾移植的常规治疗方案,但人们发现围手术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免疫诱导可降低排异反应的发生,减少术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剂量,正逐步成为肾移植免疫学的研究热点。本文为此作一综述。

黄效维,刘洲,谢敏妍[3](2012)在《肾移植后不同抗排斥治疗方案感染及急性排斥发生率的比较》文中指出背景:目前对肾移植围手术期采用何种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特别是抗体的使用)既可以减少急性排斥反应,又不增加受体感染的风险尚无统一的认识。目的:比较肾移植后6个月内6种不同免疫抑制诱导治疗方案的感染及急性排斥发生率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将113例同种异体肾移植后患者分为甲基泼尼龙组、甲基泼尼龙+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组、甲基泼尼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组、甲基泼尼龙+赛尼哌组、甲基泼尼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赛尼哌组、甲基泼尼龙+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赛尼哌组,各组免疫抑制诱导治疗后均联合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三联维持免疫抑制治疗。结果与结论:①感染发生率:甲基泼尼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组最低,甲基泼尼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赛尼哌组最高。各组间差异无显着性意义。②急性排斥发生率:甲基泼尼龙组最高,甲基泼尼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赛尼哌组最低。甲基泼尼龙组明显高于甲基泼尼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赛尼哌组及甲基泼尼龙+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赛尼哌组(P<0.05)。表明联合单克隆与多克隆抗体免疫抑制诱导治疗方案与单用甲基泼尼龙组或单独使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治疗组比较,不增加感染的发生,且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较低。

陈正,张善斌,廖德怀,方佳丽,李光辉,杜杨春,徐璐,潘光辉[4](2012)在《单剂CD25单克隆抗体联合小剂量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在肾移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单剂CD25单克隆抗体(舒莱/赛呢哌)联合小剂量兔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ATG)免疫诱导方案在肾移植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所完成的741例肾移植患者,分为2组。诱导组,448例,应用"CD25单克隆抗体+ATG"免疫诱导方案,其中141例属高危人群。CD25单克隆抗体(舒莱/赛呢哌)为单剂,术前2h内静脉滴注;ATG共500mg,手术当天及术后?2d,100mg/d,静脉滴注,术后第36天,50mg/d,静脉滴注;术后免疫抑制剂减量;对照组,293例,未应用"CD25单克隆抗体+ATG"免疫诱导。两组术后常规应用环孢素A(CsA)或他克莫司(FK506)+吗替麦考酚酯?(MMF)+泼尼松(Pred)"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用卡方检验比较诱导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诱导组,(1)普通人群(非高危人群)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8.1﹪(25/307),逆转率为100﹪(25/25);感染发生率7.2﹪(22/307),无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术后1年人(肾)存活率99.7﹪/99.7﹪;(2)高危人群AR发生率14.9﹪(21/141),逆转率为90.5﹪(19/21);感染发生率13.5﹪(19/141),其中确诊CMV感染1例;术后1年人(肾)存活率96.5﹪/95.0﹪。对照组,AR发生率14.7﹪(43/293),逆转率88.4﹪(38/43);感染发生率15.4﹪(45/293),其中CMV感染2例;术后1年人(肾)存活率97.6﹪/95.9﹪。普通人群中,诱导组的AR发生率、感染发生率及人(肾)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7.424,P=0.024;c2=10.401,P=0.006;c2=7.468,P=0.024)。结论 单剂CD25单克隆抗体联合小剂量ATG方案在肾移植免疫诱导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降低术后1年内AR发生率、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1年人(肾)存活率,尤其适于高危人群。

黄效维,刘洲,谢敏妍,郭杏容[5](2011)在《单克隆与多克隆抗体联合治疗方案预防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评价联合使用单克隆与多克隆抗体免疫抑制诱导治疗方案对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AR)发生率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将2002年9月~2006年11月113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分为甲基强的松龙(MP)组(n=29)、MP+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ALG)组(n=17)、MP+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组(n=8)、MP+赛尼哌组(n=12)、MP+ATG+赛尼哌组(n=30)、MP+ALG+赛尼哌组(n=17),各组免疫抑制诱导治疗后均联合环孢素A(CsA)+吗替麦考酚酯胶囊(MMF)+泼尼松(Pred)3联维持免疫抑制治疗。进行同期队列对照,只定期随访,观察各组急性排斥发生率。结果各组急性排斥发生率分别为MP组34.5%、MP+ALG组17.6%(RR=2.456,P>0.05)、MP+ATG组2.5%(RR=3.684,P>0.05)、MP+赛尼哌组25.0%(RR=1.579,P>0.05)、MP+ATG+赛尼哌组3.3%(RR=10.526,P<0.05)、MP+ALG+赛尼哌组5.9%(RR=8.421,P<0.05)。结论联合单克隆与多克隆抗体免疫抑制诱导治疗方案与单用MP组或单独使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治疗组比较,肾移植术后6个月急性排斥反应发生较低。单独使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治疗方案可减低急性排斥发生率,但与单用MP比较差异无显着性。

马斌斌,徐达,王祥慧,周佩军,邵琨[6](2010)在《肾移植早期快速激素减量安全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肾移植受者早期快速激素减量的安全性。方法 108例肾移植受者,在含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的常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的基础上,分别接受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或抗CD25单抗诱导治疗,于肾移植术后1个月末泼尼松减量至5~10 mg/d。统计术后1、2和3年人/肾存活率,术后1年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后感染发生率;记录术后1、6、12个月泼尼松的用量及环孢素(CsA)、他克莫司(FK506)、麦考酚吗乙酯(MMF)的用量,随访期间监测血压、血清肌酐(Scr)、空腹血糖水平。结果受者术后1、2和3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8%/95%、96%/96%和93%/93%。术后1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3%,移植后感染发生率为13.9%。术后12个月内,肾移植受者CsA、FK506、MMF平均用量呈下降趋势。术后1、3、6、12个月泼尼松用量分别为(9.26±2.11)mg/d、(7.42±2.20)mg/d、(6.15±1.94)mg/d、(6.24±2.18)mg/d。术后1年血清肌酐水平为(100±23)μmol/L,收缩压为(127±10)mmHg,舒张压为(81±6)mm-Hg,空腹血糖水平为(5.35±1.44)mmol/L。结论在小剂量抗体诱导、保证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目标浓度,保证机体处于足量免疫抑制的情况下,肾移植术后1个月内快速减少激素至5~10mg/d,移植肾功能正常稳定,同时有助于减少激素不良反应,减少移植后近期感染风险,安全性良好。

刘永光[7](2010)在《国产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健尼哌)III期临床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第一章:健尼哌Ⅲ期临床试验研究目的:评价国产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健尼哌)用于预防同种异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试验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带有基础治疗的安慰剂平行对照试验。计划入组病例为360例,其中试验组240例,对照组120例。珠江医院器官移植科是参与者之一,负责入组病例54例,试验组36例,对照组18例。两组均接受环孢素、霉酚酸酯和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预防排斥反应,同时给予受试药物,试验组给予2剂国产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健尼哌),对照组给予空白模拟注射液。首剂在术前24小时以内给予,第二剂在移植术后第14天给予;对入选者随访6个月。有效性评价指标:主要疗效指标:移植后3个月及6个月的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次要疗效指标:逆转急性排斥反应治疗后的结果;第一次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时间;1年人、肾存活率;移植前后血肌酐水平的变化情况,移植后血肌酐水平恢复正常时间;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发生率;移植后6个月中感染发生率。安全性评价指标根据病人主诉和医生观测到的不良事件和移植前后的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检验的变化,评定药物的安全性。统计方法:采用意向性分析原则确定的全分析集FAS人群、符合方案集PP人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珠江医院中心入组53例,两组受试者在基本人口和病史数据上是基本均衡的,脱落3例(试验组2例,对照组1例)。最后有50例患者完成了24周的治疗,其中试验组33例,对照组17例,脱落率分别是5.71%和5.56%,两组无统计学差异(x2=0.001,P=0.981)。经过健尼哌两次给药后,FAS分析集,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均发生在前3个月之内,发生率3个月和6个月时相同,均为17.14%(6/35)和50.00%(9/18),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x2=6.324,P=0.015)。PP分析集中,试验组和对照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3个月时21.21%和47.06%,6个月时为18.18%(6/33)和47.59%(8/17),两组间的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x2=3.569,P=0.068)。逆转急性排斥反应的结果和病人恢复情况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90%首次急性排斥发生在4周内,试验组和对照组1年人存活率分别为97.14%,100%(x2=0.514,P=0.473),肾存活率为94.3%,94.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1,P=0.981)。试验组和对照组从移植后1周血肌酐就有非常明显的下降,两组下降趋势相同。试验组DGF的发生率为22.86%,对照组为16.67%,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8,P=0.866)。试验组感染发生率为17.14%(6/35),对照组为11.11%(2/18),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x2=0.031,P=0.860)。各次要疗效指标PP分析集的结果和全分析集相似。本研究中,患者对健尼哌都能很好的耐受。与试验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为0%,对照组为5.56%,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Fisher’s Exact Test P=0.340)。两组中不良反应的类型有便秘、恶心、头痛、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肝功能异常、高血压、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x2=2.696,P=0.088)。试验组和对照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7%和5.5%,无统计学差异(x2=0.001,P=0.981)。试验组中有4例(12.1%)在给药后3周出现了抗抗体,第6周只有1例(3%)抗抗体仍是阳性。出现抗抗体的血清中,进行中和抗体试验,只有1例在第3周呈现阳性,给药后第6周转阴。对照组无阳性结果出现。结论:对比前述国外同类产品赛尼哌临床试验结果数据,显示健尼哌在预防同种异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上和国外同类产品基本一致。第二章:对入组病人后续的随访目的:本研究观察(1)两剂健尼哌作为诱导治疗对肾移植患者的长期影响。(2)移植肾丢失及体液免疫因素在移植肾丢失中的作用。方法:我们对该组患者进一步随访到2009年12月31日,所有病人除了常规随访外,观察期结束前至少监测1次外周血PRA水平,依据转归的不同进行比较,评价移植术后产生的抗体与移植肾转归之间的关系。结果:随访患者53例其中试验组35例,对照组18例;随访41.44±8.43m(1.80-48.70m)。观察期内患者死亡4例,移植肾失功5例,发生在6个月后的急性排斥4例,目前移植肾功能稳定者38例。1、两剂健尼哌作为诱导治疗对肾移植患者的长期影响。PP分析集中,试验组6-36个月时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9.09%(3/33),对照组为11.76%(2/17);试验组在6-36观察期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x2=1.000,P=0.056)。试验组36个月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30.30%(10/33),对照组为50.82%(8/17),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41,P=0.031)。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后的结果和病人恢复情况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P分析集中,试验组6-36个月时的慢性移植物肾病发生率为10.6%(7/33),对照组为23.52%(4/17),试验组在36个月的观察期内慢性移植物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x2=0.000,P=1.000)。两组中并发症类型有移植后糖尿病、肝功能异常、多毛、感染,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全分析集中,试验组的病人3年存活率为94.12%,对照组为90.9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0.144,P=0.705)。试验组移植肾3年存活率为82.9%,对照组为83.3%,两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49,P=0.498)。祛除带功能死亡的病例,试验组的移植肾3年存活率为88.2%,对照组为87.9%,两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19,P=0.431)。两组病人导致移植肾丢失的原因均为慢性移植肾肾病和带功能死亡。2体液免疫因素在移植肾损伤中的作用。观察期内移植肾丢失9例,由于体液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肾破裂切除1例,带功能死亡3例,移植肾失功5例;目前移植肾功能仍稳定的慢性移植物肾病患者6例。在因CAN导致的移植肾失功的病人中,80%PRA阳性(n=5),若包含仍有功能的CAN的病人,则PRA阳性率为45.46%(n=11),而在移植肾功能良好的病人中PRA阳性率为10.53%,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x2=0.019,P=0.019和x2=0.001,P=0.001)。PRA阳性的患者,移植肾功能较快丢失。比较发生CAN肾移植患者和移植肾功能良好者,所有病人术前PRA均为阴性,组织配型、冷热缺血时间、器官保存、免疫抑制方案等无明显差异,在CAN的病人中移植后糖尿病的发生率较高(x2=8.809,P=0.009)。结论:1、继续观察发现,健尼哌试验组在3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低于对照组,在慢性移植物肾病、人肾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无差异。两组中慢性移植物损伤均为移植肾丢失的主要原因。2、移植后糖尿病是导致移植物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3、体液排斥反应是导致移植物慢性损伤和移植物丢失的重要因素,对肾移植术后患者进行PRA的动态监测,有助于诊断体液排斥反应;

尤平洪[8](2007)在《健尼哌预防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文中认为目的: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设计原则,对上海国健生物技术研究院研制开发的国产重组人源化抗CD25单克隆抗体(商品名:健尼哌)预防肾脏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对象和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2005年12月至2006年9月期间在华西医院接受同种异体肾脏移植的病人共49例,按照2:1的原则随机分配到试验组(n=33)和对照组(n=16)。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身高、体重、术前冷缺血时间、热缺血时间等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给予安慰剂,试验组静脉给予健尼哌,于术前24小时内及术后14天各一次,每次剂量1.0mg/kg(体重大于75kg者每次75mg)。整个治疗和随访过程均采取双盲处理,随访期为6个月。观察并记录术后6月时的人、肾存活率,感染发生率以及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从而评价健尼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统计方法:对于治疗前的数据进行描述和两组间的比较,数值变量采用t检验,字符变量采用x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对两组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发生率、人/肾存活率和DGF发生率的分析采用x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计算,对术后移植肾功能的分析采用t检验;对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计算。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有效病例49例,其中48例完成治疗和观察,1例因在第一次使用药物时发生过敏反应,故未使用第二次药物,研究脱落率为2.1%。在移植术后6个月内,健尼哌组共发生急性排斥3例(9.4%),对照组3例(18.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6)。健尼哌组和对照组的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6.9%/96.9%和100%/1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健尼哌组在第2周和第3周的平均血清肌酐水平分别为116.5±46.3μmol/L和108.8±46.6μmol/L,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的水平(169.3±132.0μmol/L和142.8±74.7μmol/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和0.049),而在其他时间点两组平均肌酐水平则没有明显差异;健尼哌组的平均肌酐清除率在第3周和第4周分别为71.0±18.5ml/min和70.8±17.2ml/min,均高于同期的对照组的水平(56.2±15.7ml/min和59.4±14.6ml/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和0.028),两组间在术后其他时间点平均肌酐清除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健尼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例(3.1%)和2例(12.5%)发生DGF,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4)。健尼哌组在术后6月内共有6例(18.8%)发生感染,对照组有3例(18.8%)发生感染(p=1.000)。健尼哌组在术后各时间点的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的改变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仅有1例呼吸困难可能与健尼哌有关。结论:由上海国健生物技术研究院研制生产的重组人源化抗CD25单克隆抗体(健尼哌)在没有增加感染发生几率的情况下,具有降低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趋势和降低DGF发生率的趋势,能够促进肾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的恢复,且耐受性良好。

施国海,王祥慧,徐达[9](2006)在《小剂量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和赛尼哌在肾移植诱导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小剂量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即复宁)和赛尼哌在肾移植诱导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50例尸体肾移植患者分3组,小剂量即复宁组72例(总剂量2.1~3.0 mg/kg),赛尼哌组15例(50 mg第1、14天各1次),未接受诱导治疗的肾移植受者63例作为对照组。随访6个月,比较3组患者急性排斥反应,DGF发生率和并发肺部感染率。结果即复宁组、赛尼哌组和对照组6个月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别为4例(5.5%)、Ⅱ例(6.7%)、10例(15.9%),发生DGF分别为3例(4.2%)、0例、8例(12.7%),并发肺部感染分别为4例(5.1%)、1例(6.7%)、3例(4.8%),发生白细胞减少分别3例(4.2%)、1例(6.7%)、5例(7.9%),发生血小板减少分别2例(2.8%)、1例(6.7%)、5例(7.9%)。结论早期应用小剂量即复宁和赛尼哌是肾移植诱导治疗的合适选择。

文吉秋,季曙明[10](2006)在《免疫抑制剂与慢性移植肾肾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小剂量赛呢哌在高危肾移植患者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剂量赛呢哌在高危肾移植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肾移植术后长期疗效与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肾移植术后影响长期存活的相关因素分析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肾移植中不同免疫诱导方案长期疗效的比较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4)单剂CD25单克隆抗体联合小剂量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在肾移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免疫抑制方案
    三、观察指标
    四、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7)国产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健尼哌)III期临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健尼哌Ⅲ期临床试验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试验方案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部分 后续的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资料和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赛尼哌在肾脏移植中的应用
综述二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在校期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致谢
统计学审核合格证明

(8)健尼哌预防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论文正文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小剂量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和赛尼哌在肾移植诱导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免疫抑制剂方案
        1. 即复宁组诱导治疗采用5
        2. 赛尼哌组50 mg术中及第14天各1
    三、监测项目
    四、AR诊断标准
    五、DGF诊断标准
    六、肺部感染标准
    七、肝功损害标准
    八、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10)免疫抑制剂与慢性移植肾肾病(论文提纲范文)

神经钙蛋白抑制剂 (CNI)
CsA和他可莫司 (FK506) 对CAN影响的差异
硫唑嘌呤 (Aza)
霉酚酸酯 (MMF)
西罗莫司 (Sirolimus)

四、小剂量赛呢哌在高危肾移植患者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肾移植术后长期疗效与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D]. 詹雨奇. 广州医科大学, 2014(02)
  • [2]肾移植前免疫诱导治疗的进展[J]. 赵海涛,刘致中.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3(03)
  • [3]肾移植后不同抗排斥治疗方案感染及急性排斥发生率的比较[J]. 黄效维,刘洲,谢敏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18)
  • [4]单剂CD25单克隆抗体联合小剂量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在肾移植中的应用[J]. 陈正,张善斌,廖德怀,方佳丽,李光辉,杜杨春,徐璐,潘光辉.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12(01)
  • [5]单克隆与多克隆抗体联合治疗方案预防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疗效观察[J]. 黄效维,刘洲,谢敏妍,郭杏容.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15)
  • [6]肾移植早期快速激素减量安全性分析[J]. 马斌斌,徐达,王祥慧,周佩军,邵琨. 器官移植, 2010(03)
  • [7]国产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健尼哌)III期临床试验研究[D]. 刘永光. 南方医科大学, 2010(12)
  • [8]健尼哌预防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D]. 尤平洪. 四川大学, 2007(04)
  • [9]小剂量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和赛尼哌在肾移植诱导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 施国海,王祥慧,徐达.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6(12)
  • [10]免疫抑制剂与慢性移植肾肾病[J]. 文吉秋,季曙明.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06(04)

标签:;  ;  ;  ;  ;  

小剂量塞尼帕在高危肾移植患者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