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体育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黑乃林[1](2021)在《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排球运动技能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鹏屹[2](2021)在《辽宁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运动风险感知与预防路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运动风险是指在参与某项体育运动时,由于某种运动风险因素导致运动事故的发生。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方案具有特殊性,其经常参与课上、课下大负荷、高频率的运动训练,导致体育专业大学生成为运动事故的高发人群,因此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运动的安全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事故不仅会损害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我国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本文以辽宁省内设置体育专业的8所高校(辽宁师范大学、沈阳体育学院、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大学、鞍山师范学院、渤海大学、大连大学、辽宁财贸学院)的1000名体育专业大学生和12名高校体育专业课老师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对辽宁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时的运动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并对运动风险提出预防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辽宁省普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其损伤部位主要为:脚、踝关节、腕、指关节、大臂、小胳膊、肩膀、大腿、膝盖、小腿、髋关节、臀部等;其运动损伤类型主要为:拉、擦、扭、挫伤等。(2)辽宁省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活动风险因素类型包括七个方面:个人行为因素、个人健康状况因素、个人心理因素、技术动作因素、教师教学因素、第三者因素和环境因素。(3)体育专业大学生易发生且会造成严重后果的运动风险因素主要有:饭后剧烈运动;运动前酗酒;睡眠不足;对所使用运动器材不熟悉;缺乏自我保护常识;带病运动;带伤运动;身体疲倦运动;做超出自身能力的动作;运动项目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危险;运动前的热身准备工作没有做到位;超出了本人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教师未及时制止学生的危险动作;场地器材破损老化。(4)造成体育专业大学生出现运动风险的主要因素有:没有充分认识体育活动中可能造成的风险的严重性;不懂得自我保护;在醉酒的状态下进行训练;没有充分了解器材的作用;在运动时,没有穿合适的衣服;在身体没有完全处于一个舒适的状态时进行训练;带病运动;带伤运动;自我保护意识差;对运动风险不够重视;运动时,情绪比较亢奋;注意力分散;运动负荷或者运动量过大;运动前的热身不充分;运动时用力不当;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课堂纪律松散;教师疏于监管;教师缺少安全教育;无意犯规;有意犯规;场地器材破损老化、缺乏专业指导人员、运动场人数饱和度较高、缺乏体育活动风险讲座的宣传、天气不适宜等因素。(5)运动风险防控路径应包括体育运动前的运动风险规避、体育运动中的运动风险控制、体育运动后的运动风险转移3个方面。建议各高校重视体育专业学生运动风险,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加大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运动风险防范和体育运动风险自救常识的宣传力度,降低学生运动风险发生的概率。
王磊[3](2021)在《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与锻炼坚持状况,对体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锻炼坚持是指个体持续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规律锻炼并长期保持的行为,是个体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魄、健康生活、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必要条件。《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要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体育不但肩负体育教育职能,更兼具促进锻炼坚持、增强学生体质、建设校园体育、建树正确体育观的育人责任。但至今为止,大学生身体活动不足、锻炼坚持困难,依旧是学校体育的突出问题。体育领域学者对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的研究由来已久,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梳理时发现,相关研究历经探索与奠基、起步与发展、成熟与融合三个阶段,形成了以健康信念模型、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为核心的理论框架,但缺乏对决策过程的关注;且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赋能大学生锻炼行为虚拟化,虚拟体育社交与用户生成内容知识共享等,改变了传统锻炼坚持行为的研究场域,相关适应性研究稀缺。基于此,提出了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与促进策略的研究问题。本研究综合运用用户生成内容分析与挖掘、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机器学习和逻辑归纳等研究方法,从我国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研究历程梳理入手,结合虚拟锻炼社区用户生成内容分析与访谈资料的交互验证,识别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的影响因素,理顺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的决策过程、建立模型验证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制,并细化锻炼坚持行为分类、制定促进策略,通过系统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受生活方式自评、健康认知自评、运动认知自评、个人投入、社会支持、锻炼氛围、场地器材、锻炼获益感知、锻炼风险感知、锻炼动机、锻炼自我效能、锻炼坚持时间、锻炼坚持质量等13个因素的影响。这13个因素构成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的五大因素即健康自我评价、锻炼条件、锻炼效果感知、锻炼内驱力和锻炼坚持行为。(2)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五大因素之间存在“感知输入-决策-驱动-行为输出”的四层决策逻辑,形成一个链式中介模型,可归纳为具有五因素四层次的“SCeiP”行为模型。该模型是以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和优化锻炼坚持相关因素及决策过程为目标,通过不断完善锻炼坚持行为相关因素作用及协同,促进大学生持续做出锻炼坚持决策的行为模型。(3)锻炼内驱力是锻炼坚持行为的动力来源,是“SCeiP”模型中的核心中介变量,且根据个体所处行为阶段不同,影响不同。模型内部两条促进路径和外部两条反馈路径,均遵循“客观-主观-客观”的作用逻辑,说明锻炼坚持是客观因素通过主观因素发挥能动作用的结果,研究既要关注客观影响因素,更要关注主观作用机制。(4)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单次锻炼的效果感知与经验总结,会影响后续决策。锻炼坚持实质上是一个动态变化、螺旋发展的系统,是个体针对“是否进行锻炼”做出理性决策的过程。在一段时期内,每次决策及行为输出结果均会反馈至输入层,影响新一轮决策。在虚拟锻炼社区调研中发现锻炼者偏好对锻炼效果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只有锻炼获益大于锻炼风险时,个体才会产生足够的锻炼内驱力,选择坚持锻炼。(5)虚拟锻炼社区汇集大学生锻炼坚持及衍生的锻炼知识共享与社交行为,锻炼坚持行为理论在虚拟化锻炼场域中具有一定适应性,但仍需不断拓展。大学生信息化锻炼虚拟社区与平台是新时代锻炼坚持行为叙述规则和价值逻辑建立的主战场,需要着力设计与打造。基于“SCeiP”模型形成了高校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线上线下双循环促进的总体思路。根据巴纳姆效应理论,利用信息化平台知识共享塑造科学体育观导向,在尊重学生个体行为差异的前提下,发挥学生体育锻炼坚持价值认同的聚合效应,以促进大学生锻炼坚持。(6)为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预测与导向内容推荐,实现分类促进策略,本研究选用PCA-GS-SVM算法训练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数据分类器,训练效率高且正确率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均高于87%,能够满足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信息化平台分类促进策略的应用要求,有效支撑“SCeiP”模型实践应用。将锻炼坚持行为分为八类,针对不同类别行为特点,制定具体分类促进策略。(7)设计实现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信息化平台,为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锻炼坚持促进提供平台策略及保障策略。从应用需求出发设计平台功能,将“SCeiP”行为模型中涉及的理论概念具象化,融合反馈机制、激励体系、粘性强化等,设计锻炼坚持行为信息化促进方法,为“SCeiP”行为模型的应用落地打造良好基础。并针对锻炼坚持行为促进信息化平台的推广应用,从组织保障策略、制度保障策略、监管反馈策略等三个方面,制定保障策略。本研究创新性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点:第一,研究引入管理学理论拓展锻炼坚持研究理论架构,拓宽现有锻炼行为研究的应用场景;第二,集成大数据研究方法,拓展虚拟锻炼社区用户分类和用户生成内容分析研究路径,丰富了锻炼坚持行为研究的方法论体系;第三,自行发展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问卷,为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量化研究提供有效量具及实证基础。
李胜男[4](2021)在《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于2002年8月颁布实施,针对高校体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有效地指导了高校体育课的实践发展方向,其中要将体育课程的设置适当地调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所占比例,体育课程的设置需要体现民族特色。武术散打作为一项具有中华武术传统特色的项目,其技术成熟、动作丰富且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攻防理论十分全面,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方法多样,趣味性强,对大学生在青春期心理宣泄方面也有积极的帮助,其运动特征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次,江西省自2008年开始就在省青少年锦标赛中增加了大学生组比赛,江西省高校组常在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中参赛队伍多、成绩突出,赢得了全国高校的好评和声誉,基于这种良好趋势应该保持武术散打在江西省高校中的优势,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特色课程,不仅推广武术散打,更能够树立民族自信和武术自信,更有利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发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下才能源远流长。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对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现存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11所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高校中随机抽取了372名武术散打公选课学生和13名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师,运用相关研究方法,对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发展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师资匮乏;2.江西省普通高校学生对武术散打的认识度不高;3.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的教学缺乏先进手段,与“互联网+”联系不够;4.江西省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的设备设施有待提高;5.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缺乏适合的教材。针对目前江西省武术散打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以下对策促进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的不断进步和发展:1.多渠道提升武术散打师资能力;2.多途径多角度做好武术散打宣传,提高学生的认识度;3.根据武术散打的技术特点,合理安排课时学制;4.组织专家撰写武术散打公选课教材;5.全方位参加现有不同类型级别的比赛,赢得荣誉,以赛事促影响;6.提高领导重视,改善武术散打公选课的软环境和硬环境;7.“互联网+”运用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8.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抗击新冠疫情,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但也发现目前江西省普通高校在武术散打公选课中存在一些改革的契机:1.撰写一本专门针对散打公共选修课零基础学生的适用教材,将教学经验和训练比赛经验整合成一本教材范本供武术散打公选课学生使用;2.在后疫情时代,学会利用互联网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填补武术散打专业教师随着年纪的增大,部分教师的动作技术不到位、不规范,避免教学过程中的运动损伤问题;3.将VR技术应用到目前的武术散打教学中,减少或避免武术训练过程中的意外发生,减少在进行高难度动作过程中的运动损伤,弥补在教学过程中器材设备设施不足给学习者带来的感官上缺陷。
谢万阳[5](2021)在《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国民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及国家所重视的问题。于1995年6月20日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最具有重要意义的纲领性文件,这标志着我国体育健身事业发展的最佳时机。2016年在经过两度升级落实计划,将全民健身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然而现有的体育资源已不能满足与日俱增的群众锻炼需求,这一供需之间矛盾阻挡了“健康中国”发展的脚步。为此加强高校与社区之间体育资源的相互补充利用,事实现互利共生美好愿景的前提,同时促使高校体育社会化,社区体育学校化,是解决现阶段社会民众健身矛盾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本文以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路径为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谈、数据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剖析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构建发展路径进行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陕北高校与社区都在不同方面有各自的优势,但两者都有各自不同的需求,在优势与需求下两者能够完美的进行资源的互补效应,成为两者资源共享发展的必要性发展方向。经过实地考察并与高校、社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交流中得知,目前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共享:(1)场馆设施方面的共享(2)人力资源方面的共享(3)体育活动与赛事方面的共享(4)体育组织管理方面的共享。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1)缺乏科学有效的共享管理机构(2)政府的主导及体育政策法规执行力度不够到位(3)场地设施及经费不足(4)体育专业指导人才的缺乏。针对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状况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以下共享路径:(1)政府:建立专门负责体育资源共享的第三方部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性文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构建外部监督评价体系、合理的组织规划。(2)第三方部门: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共享的组织与协调、体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信息平台的搭建、安全保障工作的开展。(3)高校:建立专门的体育管理部门、成立专业的对外服务团队、合理的开放高校场馆设施、发挥体育社团与社区进行共享、建立信息平台。(4)社区:设立高校实习、科研平台、完善社区体育指导站、合办体育俱乐部、制定共享制度、建立共享发展长效机制。通过论文研究为两者体育资源的共享与健康发展提供思路与参考,为实现全民建身计划做出积极贡献作用。
唐子贤[6](2021)在《期待视野下大学生田径健身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田径运动一直以来都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田径运动在体教融合、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田径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并没有预期的那样受欢迎,但利用田径运动作为健身的一种手段逐渐被大学生们所接受。因此本研究针对高校学生在参与田径健身活动过程中出现参与度不高、对田径健身价值认识不全面、田径健身的整体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分析影响学生进行田径健身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力的提高,有效解决大学生体质健康低水平的问题。研究方法:以扬州大学为个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较全面地了解扬州大学学生田径健身的现状,以期待视野为理论依据,运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初步探讨扬州大学学生参与田径健身的主要影响因素,据此就如何促进大学生田径健身活动进一步的开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丰富高校田径健身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意见。研究结论:1、在学生田径健身的认识上,只有少部分学生了解田径健身,对田径健身喜爱程度不高,对田径健身价值上有一定认知但是不全面;学生田径健身在锻炼时长和强度上有待提高;学生选择田径健身的方法较为单一,学校是其进行健身的主要场所;在学生田径健身的锻炼效果上,会参加田径健身与普通组相比,男生在1000米(P=0.04)、50米(P=0.011)和引体向上(P<0.001)有显着性差异,女生在800米(P=0.01)、50米(P<0.001)、一分钟仰卧起坐上(P=0.0 1)有显着性差异,其他项目上无显着差异(P>0.05)。2、在学生期待情况上,学生对学校田径健身运动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在田径健身时有专业指导的期待值都达到了 80%及以上。3、影响学生进行田径健身的主要因素是教师是否在课上教授相关田径健身知识(P=0.002),其次分别是对田径健身的了解程度(P<0.001),受身边其他人影响(P<0.001),学校是否开展了田径健身课程(P=0.004),在田径健身时是否有专业指导(P=0.01)以及自我对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需求(P=0.017)。4、据此提出了思考:1)逐步推进普通高校田径健身课程建设,满足学生获取正确锻炼方法的期待;2)提升田径健身有助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关注学生自主锻炼的需求;3)加强课外田径健身指导,注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符合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期待;4)重视普通学生田径健身,寻找与高校田径竞赛的契合点,实现学生对校园田径健身活动的期待;5)创建田径健身社团、完善基础设施,解决学生对校园田径健身氛围的期待;6)正确认识大学生田径健身与全民健身的关系,使其具有可持续性。
于金[7](2021)在《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将冰雪项目列为突破口之一。在体育主管部门层面,提出关于冰雪运动青少年和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十年蓝图。滑雪青少年人才的培养主要位于学校之中,滑雪教师教学水平对滑雪青少年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习近平同志“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以及2022冬奥会背景下,以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特尔菲法以及数理统计法,旨在对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进行构建,可能性的为培养、发展和评价体育院校滑雪教师的滑雪教学能力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一)通过对体育院校滑雪教师的教学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及跟教助教,了解体育院校滑雪教师实际教学情况,为初步建立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提供现实依据。(二)本文通过特尔菲法建立的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由三个层次总共61个指标构成,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2个以及三级指标45个,各级指标随着等级深入呈现出逐步细化分解的趋势,各个指标之间即相互独立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三)本文在专家评分的基础上,对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计算,根据各指标权重系数所占比重大小可以对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分析。(四)本文在构建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基础上,对各级指标进行量化计算。设计出便于使用的“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评价标准量表”,以期为定性、定量的评价体育院校滑雪教师的教学能力提供参考意见。综上:本文所构建的的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对于培养、发展和评价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建议滑雪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在滑雪教学中进行应用以促进滑雪教学能力的发展。
张蓓[8](2020)在《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安全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参加体育锻炼,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解决场地问题。目前公共体育场馆资源较少,而国家在短期内不会大规模兴建体育场馆。高校体育场馆逐渐显露出他的优势,无论从数量还是资源配置方面,他都是最好的选择。随之,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被提上征程。但是随着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进程的不断加深,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不断突显。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安全问题总结如下:(1)场馆器材设施维护不及时。(2)场馆承办赛事、文艺晚会等大型活动,由于管理能力不足,容易引发安全事故。(3)场馆运营过程中,受经费、管理者能力等因素,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存在风险。(4)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应急处理机制,事故发生后安全责任界定不清,保险制度不完善。锻炼者认为影响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安全因素主要有:锻炼者缺乏安全教育、锻炼者对器材操作不当、场馆疏散通道设计不合理、学校财产安全、缺乏安全指导、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者组织能力不足、交通拥堵。根据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分析:(1)完善场馆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从风险预防、风险分析与应对、事故紧急应对机制和事后评价等方面构建安全风险管理体系。(2)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提高高校管理者和锻炼者的安全意识。(3)完善责任划分制度和法律基础,从场馆经营性质、高校是否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等方面来划分安全责任类型。(4)健全体育保险机制,增设体育保险门类,加强高校以及社会人员对体育保险的重视程度。
彭雪[9](2020)在《普通高校体育安全教育与管理研究 ——以沈阳市12所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的深入推进,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体育生活化是提高现代人生活质量重要过程。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体育人口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担当,青年强则中国强。然而,近年来各地高校不断出现的体育安全事故,不仅影响了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更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为此,教育部门、高校、家长等引起了广泛热议和关注。因此,在普通高校开展体育运动安全教育与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推进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育安全教育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本文以沈阳市12所普通高校体育安全教育与管理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沈阳市高校体育安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得出本研究的以下结论:(1)沈阳市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发生体育安全事故呈上升趋势,50%的大学生发生过受伤的体育事故;男生发生受伤的频率高于女生,大二的学生受伤比例高于大三学生;篮球、足球、跆拳道、武术是发生受伤事故最多的项目;发生损伤部位主要是下肢部位,其次是躯干和头部。受伤较多的是擦伤、扭伤和拉伤;体育课教学、体育比赛、运动会是发生事故最多的时间。而发生受伤的具体时间是运动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运动后,运动前受伤的比例最低。(2)沈阳市普通高校部门及领导、教师和学生对体育安全教育问题总体重视程度很高,体育安全知识宣传主要由体育教师来进行;体育教师认为体育安全知识教育培训非常重要,但是诸多高校是缺乏对老师的这类教育的培训的;体育教师讲授最多的体育安全知识主要由运动常识、预防受伤和保护身体方面的方法和技巧,康复知识比较少,学生掌握程度一般;在发生体育事故后,老师对学生的救治还是比较及时有效的,学生自己处理时比较欠缺经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学校体育安全教育与管理的评价机会很少,无法提升高校体育安全教育与管理的水平。(3)沈阳市普通高校体育安全教育与管理还存在规章制度不健全、组织保障体系不完善、体育安全教育培训缺失、体育安全监督力度不大、医疗救治水平不高5个方面的问题。(4)沈阳市普通高校体育安全事故发生的致因主要是人的因素、物质因素、管理因素3个方面。人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师责任心不强,组织教学不力,学生自身安全意识差、违反课堂要求等,物质因素则是由于器材破旧、人均体育占有率低导致拥挤等,管理因素主要体现高校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学管理不严格、学生自我管理约束不强等。
梁昌斌[10](2020)在《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田径班学生标枪运动损伤致因分析与预防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标枪运动竞技水平和训练水平的提高,标枪项目已经成为我国有望冲击奥运奖牌的重要项目。在成绩全面增长的同时,标枪运动损伤一直困扰着优秀专业运动员的训练和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是备受关注的现实问题。高校作为培养体育专业教师的大熔炉,标枪教学是必须开展的专业必须内容,体育专业大学生标枪运动损伤同样影响着高校体育专业标枪的教学和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以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田径班学生标枪运动损伤的致因与对策为研究对象,选取吉林省内高校体育专业参与标枪学习的体育专业田径班学生,就标枪运动损伤的致因进行全面掌解,并通过调查量表对致伤因素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厘清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标枪运动损伤的致因规律和主要原因,为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的标枪教学建言献策,以此提高教学效率,降低学生运动风险,并为国内有关标枪运动损伤致因分析的相关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为标枪教学、训练提供可参考依据。具体研究结论为:(一)从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田径班学生标枪运动损伤在受伤的训练季节、训练地点、训练阶段、训练部位、训练程度5各方面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春季受伤的比率显着低于秋季;(2)在其它项目训练场训练时发生的受伤次数远高于标枪训练场地和宿舍及其他训练场所;(3)训练四个阶段受伤次数比率具有显着性差异,训练准备阶段和训练进行阶段的发生比率显着高于训练结束阶段和训练后;(4)通过对训练受伤部位的10个比率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肩部、肘部、手腕、腰背部容易造成受伤;(5)在受伤程度方面,通过对10个部位进行调查,其中肩部、手腕和腰背部容易出现重度伤病。(二)从学生对于标枪项目运动损伤知识掌握情况的3个方面进行调查,即:主要调查田径运动损伤知识熟悉程度、标枪项目运动损伤知识熟悉程度、运动损伤机制知识熟悉程度方面,结果显示。5个熟悉程度的选择概率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中选择一般和熟悉的概率显着高于其它三个熟悉程度类别。标枪项目运动损伤知识熟悉程度方面,5个熟悉程度的选择概率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中选择一般和熟悉的概率显着高于其它三个熟悉程度类别。人体解剖学知识熟悉程度方面,5个熟悉程度的选择概率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中选择一般和熟悉的概率显着高于其它三个熟悉程度类别。运动损伤机制知识熟悉程度方面,5个熟悉程度的选择概率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中选择一般和熟悉的概率显着高于其它三个熟悉程度类别。(三)为了进一步了解每个运动员损伤次数和受伤程度和各自运动损伤知识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分析运动损伤次数与运动损伤知识、运动损伤程度与运动损伤知识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运动损伤次数和运动损伤知识得分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535,p值小于0.001,说明运动损伤次数与运动损伤知识得分之间具有显着性负相关关系,既运动损伤知识得分越高,运动损伤次数越少。(四)分析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田径班学生标枪运动损伤致因,研究发现运动损伤一级影响因素,权重值由大到小排列分别是运动损伤知识(0.183)、训练条件(0.180)、训练安排(0.180)、心理因素(0.162)、生理因素(0.149)和技术因素(0.147),说明在标枪项目运动损伤的六个一阶因素中,运动损伤知识的掌握最重要,影响最大,而个人技术因素的权重较小,影响相对较小。二级影响因素,在运动损伤知识维度,标枪项目的运动损伤知识权重最大,表示标枪项目的运动损伤知识在运动损伤知识维度中对标枪项目运动损伤的发生影响最大。运动损伤生理机制的权重第二,表示标枪项目的运动损伤知识在运动损伤知识维度中对标枪项目运动损伤的发生影响排名第二,人体解剖学知识排名第三,田径运动损伤知识排名第四。在训练条件因素中,依次为意外突发事件、天气原因、场地、器材原因、服装原因和日常生活习惯(饮食、起居)。在训练安排阶段因素中,重要性排名依次为训练时注意力不集中或心不在焉、训练时情绪低落、训练时过度兴奋、训练时自我保护意识差。在生理因素中,重要性排名依次为肌肉力量不足、身体过度疲劳、灵敏性不足、旧伤未愈。在技术因素中,重要性排名依次为技术动作错误、缺乏自我保护动作、技术动作不熟练。根据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建议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田径班学生掌握正确的标枪运动技术动作和合理安排训练负荷,首先将学习标准的标枪运动动作,从标枪运动动作泛化阶段、逐步练习达到分化阶段、最后达到自动化阶段。合理安排标枪运动的训练负荷,即要根据学生标枪运动员运动等级或运动水平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将标枪训练经验与科学强度标准结合制定出训练计划,防止因过度疲劳或计划偏差出现偏误。(二)建议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田径班学生统筹处理好生理问题与心理问题。从生理方面处理而言,正确的对自身参与标枪运动的运动机能有一个清楚的自我定位与科学认知。做好充足的准备活动,使得身体机能迅速达到训练状态或者比赛状态。做好标枪运动训练后的放松练习,调整身体的机能状态。从心理方面处理而言,要学会调整心态,处理好多方心理问题,尤其是运动损伤给学生标枪运动员带来的心理问题。(三)建议吉林省开设体育专业的高校和教师,加强标枪运动员自我保护和运动损伤预防意识。注标枪运动的全过程与各个环节的医务监督。聘请医务专家,给学生标枪运动员开展课堂系列讲座,普及医务监督方面的健康知识。重应加强课堂纪律,实施课堂监督,注重课堂安全教育。要保证田径班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的认识到医务监督的重要性。同时,田径班学生平常参与标枪运动训练时应集中注意力,避免因注意力分散发生运动损伤。(四)建议吉林省开设体育专业的高校加强训练场地建设和维护。标枪运动训练多数在室外尽心,场地因常年暴露自室外,受到天气影响,容易造成场地老化。因此,加强场地建设和维护,避免造成学生在上课或训练过程中因场地因素而导致的受伤。
二、高校体育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体育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辽宁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运动风险感知与预防路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风险的定义 |
2.1.2 运动风险特征 |
2.1.3 风险感知概念 |
2.1.4 运动风险防控路径 |
2.1.5 体育专业大学生特征 |
2.1.6 运动风险的评估方法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运动风险 |
2.2.2 风险感知 |
2.2.3 运动风险预防 |
2.2.4 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风险 |
2.2.5 小结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特尔菲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风险因素及类别 |
4.1.1 运动风险因素选取 |
4.1.2 运动风险因素筛选 |
4.1.3 专家调查数据分析 |
4.1.4 运动风险因素终定 |
4.2 辽宁省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风险感知情况分析 |
4.2.1 辽宁省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活动风险事件分析 |
4.2.2 象限分析 |
4.2.3 帕累托分析 |
4.3 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风险防控路径研究 |
4.3.1 辽宁省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活动事前风险规避 |
4.3.2 辽宁省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活动中风险控制 |
4.3.3 高校专业体育生运动风险事后转移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A 特尔菲法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 |
附件B 特尔菲法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 |
附件C 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风险感知评估表 |
附件D 专家访谈提纲 |
在学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性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相关概念的研究 |
2.1.2 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
2.1.3 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的相关理论 |
2.1.4 文献述评 |
2.2 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的相关管理理论基础 |
2.2.1 社会交换理论 |
2.2.2 健康自我管理与行为决策 |
2.2.3 综合集成思想与TEI@I方法论 |
2.3 大数据分析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
2.3.1 大数据支持体育行为记录与干预 |
2.3.2 用户生成内容的自然语言处理与主题发现 |
2.3.3 行为特征的聚类 |
2.3.4 基于有监督机器学习的行为特征分类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因素与结构 |
3.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因素研究设计 |
3.1.1 因素筛选方法 |
3.1.2 研究过程 |
3.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
3.1.4 资料初步分析结果 |
3.2 因素界定 |
3.2.1 基于文献的相关关键词界定 |
3.2.2 基于UGC内容的因素提取 |
3.3 模型因素一致性检验 |
3.3.1 回访专家过程及数据选择 |
3.3.2 权重计算与一致性检验 |
3.4 因素结构分析 |
3.4.1 锻炼坚持行为五因素 |
3.4.2 锻炼效果感知双向作用拆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假设与验证 |
4.1 锻炼坚持行为分析框架 |
4.2 研究假设 |
4.2.1 健康行为自评、锻炼效果感知和锻炼内驱力 |
4.2.2 锻炼条件、锻炼效果感知和锻炼内驱力 |
4.2.3 锻炼效果感知、锻炼内驱力和锻炼行为 |
4.2.4 锻炼行为模型中的链式中介 |
4.2.5 锻炼行为模型中的调节变量 |
4.3 问卷设计原则与题目类型 |
4.3.1 问卷题目类型 |
4.3.2 问卷设计原则 |
4.3.3 问卷题目设计 |
4.4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验证 |
4.4.1 预调研 |
4.4.2 正式调研 |
4.4.3 结果分析 |
4.5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的“SCeiP”模型 |
4.5.1 “SCeiP”模型逻辑与特征 |
4.5.2 “SCeiP”模型内部促进双路径 |
4.5.3 “SCeiP”模型外部反馈双路径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策略 |
5.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思路、指导原则与目标 |
5.1.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总体思路 |
5.1.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指导原则 |
5.1.3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目标 |
5.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与结果 |
5.2.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需求分析及过程 |
5.2.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结果 |
5.3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特点 |
5.3.1 锻炼行为数据分类偏差分析 |
5.3.2 不同类别特点形成原因分析 |
5.4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因材施教”策略 |
5.4.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方式 |
5.4.2 不同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类别促进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及保障策略 |
6.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设计与实现 |
6.1.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的设计 |
6.1.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的实现 |
6.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保障策略 |
6.2.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组织保障策略 |
6.2.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制度保障策略 |
6.2.3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监督反馈策略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管理因素构成专家意见调查表 |
附录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权重专家调查表 |
附录3 预调研问卷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汇总 |
附录4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5 移动应用爬虫程序展示(部分) |
附录6 用户生成内容话题识别程序展示(部分) |
附录7 Mplus程序部分展示(部分) |
附录8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与应用关键代码(部分) |
图目录 |
表目录 |
攻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我国传统武术项目发展的必要性 |
1.1.2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发展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核心理论及概念 |
2.1.1 武术散打 |
2.1.2 散打选修课的概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的可行性 |
2.2.2 高校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的教学状况研究 |
2.2.3 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运动课程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
2.2.4 影响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质量因素的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4 评述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调查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结果与分析 |
4.1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师资情况分析 |
4.1.1 武术散打教师性别与年龄结构调查分析 |
4.1.2 武术散打打教师的学历与职称结构调查分析 |
4.1.3 武术散打教师的专业与运动等级调查分析 |
4.1.4 武术散打教师的科研及培训情况调查分析 |
4.2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学生现状分析 |
4.2.1 学生对武术散打的认知 |
4.2.2 学生对武术散打运动的兴趣 |
4.2.3 学生学习武术散打的目的 |
4.2.4 学生学习武术散打的基础水平 |
4.2.5 武术散打对大学生的影响 |
4.3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现状 |
4.3.1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项课的教学目标 |
4.3.2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项课的教学内容侧重点分析 |
4.3.3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项课的教学方法 |
4.3.4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项课课时分配情况 |
4.3.5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修课开设学期安排情况 |
4.4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教材使用情况分析 |
4.5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的教学设施情况分析 |
4.5.1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场地条件情况分析 |
4.5.2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场地师生满意度分析 |
4.5.3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教学器材设施的使用情况分析 |
4.6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比赛频率的情况分析 |
4.7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现存问题分析 |
5.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发展对策 |
5.1 加大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教师的师资投入力度 |
5.2 加强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
5.3 改善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的场地设施 |
5.4 加大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课时量,由学期制转为学年制 |
5.5 优化教学评价内容,以赛促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
5.6 后疫情时代鼓励武术散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
5.7 将VR技术应用到江西省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活动中 |
5.8 多渠道开展散打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师资匮乏 |
6.1.2 江西省普通高校学生对武术散打的认识度不高 |
6.1.3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的教学缺乏先进手段,与“互联网+”联系不够 |
6.1.4 江西省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的设备设施有待提高 |
6.1.5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缺乏适合的教材 |
6.2 建议 |
6.2.1 多渠道提升武术散打师资能力 |
6.2.2 多途径多角度做好武术散打宣传,提高学生认识度 |
6.2.3 根据武术散打技术特点,合理安排课时学制 |
6.2.4 组织专家撰写武术散打公选课教材 |
6.2.5 全方位参加现有不同类型级别的比赛,赢得荣誉,以赛事促影响 |
6.2.6 提高领导的重视,改善武术散打公选课的软环境和硬环境 |
6.2.7 “互联网+”运用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 |
6.2.8 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抗击新冠疫情,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
7.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5)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概念鉴定 |
1.3.1 体育资源 |
1.3.2 高校体育 |
1.3.3 高校体育资源 |
1.3.4 社区体育 |
1.3.5 共享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实地考察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陕北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现状及优势与需求分析 |
3.1.1 陕北高校体育分析 |
3.1.2 陕北高校体育资源优势与需求 |
3.1.3 陕北高校周围社区体育资源分析 |
3.1.4 社区居民参与锻炼情况 |
3.1.5 社区体育资源优势与需求 |
3.1.6 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的学理构建 |
第四章 陕北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分析 |
4.1 陕北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 |
4.1.1 陕北高校与社区在场馆设施方面的共享现状 |
4.1.2 陕北高校与社区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共享现状 |
4.1.3 陕北高校与社区在体育活动与赛事方面的共享现状 |
4.1.4 陕北高校与社区在体育组织管理方面的共享现状 |
4.2 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影响因素 |
4.2.1 缺乏科学有效的共享管理机构 |
4.2.2 政府的主导及体育政策法规执行力度不都到位 |
4.2.3 场地设施及经费不足 |
4.2.4 体育专业指导人才的缺乏 |
第五章 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路径 |
5.1 政府 |
5.1.1 建立专门负责体育资源共享的第三方部门 |
5.1.2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性文件 |
5.1.3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 |
5.1.4 构建外部监督评价体系 |
5.1.5 合理的组织规划 |
5.2 第三方部门 |
5.2.1 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 |
5.2.2 共享的组织与协调 |
5.2.3 体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
5.2.4 信息平台的搭建 |
5.2.5 安全保障工作的开展 |
5.3 高校 |
5.3.1 建立专门的体育管理部门 |
5.3.2 成立专业的对外服务团队 |
5.3.3 合理的开放高校场馆设施 |
5.3.4 发挥体育社团与社区进行共享 |
5.3.5 建立信息平台 |
5.4 社区 |
5.4.1 设立高校实习、科研平台 |
5.4.2 完善社区体育指导站 |
5.4.3 合办体育俱乐部 |
5.4.4 制定互动制度 |
5.4.5 建立共享发展长效机制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期待视野下大学生田径健身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
1.1.1 田径健身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纲要的实施 |
1.1.2 田径健身可以有效阻止大学生体质下滑现象 |
1.1.3 田径健身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优良品质培养 |
1.1.4 期待视野对田径健身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
1.1.5 扬州大学学生进行田径健身锻炼的现实需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期待视野理论在体育发展中的研究 |
2.1.1 期待视野的概念 |
2.1.2 期待视野与田径健身融合机制 |
2.1.3 期待视野在体育领域中的运用 |
2.2 田径健身理论研究 |
2.2.1 田径运动的属性 |
2.2.2 田径健身的概念 |
2.2.3 田径健身的特点 |
2.2.4 田径健身的分类 |
2.2.5 田径健身的价值 |
2.2.6 田径健身锻炼的方法 |
2.3 大学生田径健身现状、对策及影响因素研究 |
2.4 田径课程教学与田径健身的相关研究 |
2.5 国外相关研究 |
2.5.1 美国田径健身状况 |
2.5.2 日本田径健身情况 |
2.5.3 英国田径健身状况 |
2.5.4 其他国家田径健身状况 |
2.6 文献述评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地考察法 |
3.2.4 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3.2.7 对比分析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扬州大学学生田径健身现状调查分析 |
4.1.1 对田径健身价值认知情况 |
4.1.2 学生参与田径健身的情况 |
4.1.3 田径健身的效果现状 |
4.2 扬州大学学生田径健身期待情况调查分析 |
4.3 扬州大学学生参与田径健身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方法的选择 |
4.3.2 变量的选取 |
4.3.3 实证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0 期待视野下对大学生开展田径健身活动的思考 |
5.1 逐步推进普通高校田径健身课程建设,满足学生获取正确锻炼方法的期待 |
5.2 提升田径健身有助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关注学生自主锻炼的需求 |
5.3 加强课外田径健身指导,注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符合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期待 |
5.4 重视普通学生田径健身,寻找与高校田径竞赛的契合点,实现学生对田径健身活动的期待 |
5.5 创建田径健身社团、完善基础设施,解决学生对田径健身氛围的期待 |
5.6 正确认识大学生田径健身与全民健身的关系,使其具有可持续性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 |
1.1.2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 |
1.1.3 滑雪运动在体育运动中蓬勃发展 |
1.1.4 滑雪教师教学水平存在差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能力的概念界定 |
2.1.2 教学能力概念的界定 |
2.1.3 能力结构的概述 |
2.2 国外相关研究 |
2.3 国内相关研究 |
2.3.1 有关体育教学能力结构的研究 |
2.3.2 有关滑雪教学的研究 |
2.4 问题的提出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观察法 |
3.2.3 访谈法 |
3.2.4 特尔菲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滑雪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
4.1.1 教学内容分析 |
4.1.2 教学条件分析 |
4.1.3 考核内容及结果分析 |
4.2 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初步构建 |
4.2.1 滑雪教学能力结构建立的理论分析 |
4.2.2 滑雪教学能力结构指标的筛选思路 |
4.2.3 滑雪教学能力结构指标的选取原则 |
4.2.4 滑雪教学能力结构指标的初步拟定 |
4.3 特尔菲法的开展情况 |
4.3.1 专家小组的基本情况 |
4.3.2 专家小组的权威系数 |
4.3.3 第一轮各级指标构建 |
4.3.4 第二轮各级指标构建 |
4.3.5 第三轮各级指标构建 |
4.4 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最终建立 |
4.4.1 权重的计算与确定 |
4.4.2 滑雪教学能力结构指标的分析 |
4.5 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评价表的设计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访谈提纲 |
附录2 专家小组基本信息情况表(特尔菲法) |
附录3 《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的专家咨询问卷Ⅰ》 |
附录4 《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的专家咨询问卷Ⅱ》 |
附录5 《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的专家咨询问卷Ⅲ》 |
附录6 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评价标准表 |
附录7 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的专家咨询效度评价表 |
附录8 专家基本信息情况表(问卷效度检验) |
个人简介 |
(8)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体育产业促进高校体育场馆建设 |
1.1.2 “全民健身”成为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契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体育场馆 |
2.1.2 社会开放 |
2.1.3 公共安全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现状及问题 |
2.2.2 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现状 |
2.2.3 场馆社会开放安全风险因素研究现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4 理论基础 |
2.4.1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2.4.2 综合论事故模型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问卷设计 |
3.3.1 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安全因素 |
3.4 预调研 |
3.4.1 信度检验 |
3.4.2 校度检验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安全问题 |
4.1.1 场馆设施类安全问题 |
4.1.2 承办赛事引发的安全问题 |
4.1.3 场馆运营类安全问题 |
4.1.4 制度类安全问题 |
4.2 影响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安全因素分析 |
4.2.1 正式问卷回收 |
4.2.2 样本概况 |
4.2.3 信效度分析 |
4.3 数据分析 |
4.3.1 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安全事故类型统计 |
4.3.2 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参与人群锻炼基础统计 |
4.3.3 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中各安全因素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分析 |
4.3.4 不同年龄对各安全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
4.3.5 不同教育背景对各安全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
4.3.6 不同职业对各安全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
4.3.7 不同收入水平对各安全问题的差异性分析 |
4.3.8 小结 |
第5章 对策分析 |
5.1 完善场馆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
5.1.1 风险预防 |
5.1.2 风险分析和应对 |
5.1.3 事故紧急应对机制 |
5.1.4 事后评估 |
5.2 开展安全教育宣传 |
5.2.1 安全教育内容 |
5.2.2 安全教育宣传途径 |
5.3 完善责任划分制度和法律基础 |
5.4 健全体育保险机制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正式问卷 |
附录B 专家访谈提纲 |
(9)普通高校体育安全教育与管理研究 ——以沈阳市12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研究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关于安全教育相关研究的分析 |
2.2.2 关于高校体育安全教育研究的分析 |
2.2.3 关于高校安全教育治理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归纳总结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沈阳市普通高校体育安全教育与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
4.1.1 沈阳市普通高校发生体育伤害事故总体情况调查与分析 |
4.1.2 沈阳市普通高校体育安全教育与管理态度的现状调查分析 |
4.1.3 沈阳市普通高校体育安全教育与管理内容的现状调查分析 |
4.1.4 沈阳市普通高校体育安全教育与管理形式的现状调查分析 |
4.1.5 沈阳市普通高校体育安全教育评价的现状调查分析 |
4.1.6 沈阳市普通高校体育安全教育与管理效果的现状调查分析 |
4.2 沈阳市普通高校体育安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1 沈阳市普通高校体育安全与教育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
4.2.2 沈阳市普通高校体育安全与教育的组织保障体系不完善 |
4.2.3 沈阳市普通高校体育安全教育与培训力度不够 |
4.2.4 沈阳市普通高校体育安全与教育的监督力度不大 |
4.2.5 沈阳市普通高校体育安全的医疗救治水平不高 |
4.3 沈阳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安全事故致因分析 |
4.3.1 人的因素 |
4.3.2 物资因素 |
4.3.3 管理因素 |
4.4 沈阳市普通高校体育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对策 |
4.4.1 加强对普通高校体育安全问题高度重视与引导 |
4.4.2 完善普通高校体育安全教育管理制度 |
4.4.3 健全高校体育安全教育与管理责任体系 |
4.4.4 强化高校体育伤害事故防范识别能力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10)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田径班学生标枪运动损伤致因分析与预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我国标枪运动整体竞技水平和竞赛成绩稳步提高 |
1.1.2 标枪运动损伤掌解与预防是训练实践的迫切需求 |
1.1.3 高校体育专业标枪教学频发运动损伤的现实困扰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价值 |
1.2.3 现实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运动损伤 |
1.3.2 标枪运动损伤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相关研究 |
1.4.1.1 国内关于标枪运动损伤研究现状的相关研究 |
1.4.1.3 国内关于标枪运动损伤原因与机理的相关研究 |
1.4.1.4 国内关于标枪运动损伤对策与建议的相关研究 |
1.4.1.5 国内关于体育专业田径班学生标枪运动损伤的相关研究 |
1.4.1.6 小结 |
1.4.2 国外相关研究 |
1.4.2.1 国外关于运动损伤的相关研究 |
1.4.2.2 国外关于标枪运动损伤的相关研究 |
1.4.2.3 国外关于学生标枪运动损伤的相关研究 |
1.4.2.4 小结 |
1.4.3 研究述评 |
1.4.3.1 研究取得的成果 |
1.4.3.2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田径班学生标枪运动损伤现状调查 |
3.1.1 标枪项目运动损伤现状分析 |
3.1.2 标枪项目运动损伤知识掌握的现状分析 |
3.1.3 运动损伤知识掌握与受伤情况的相关分析 |
3.2 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田径班学生标枪运动损伤致因分析 |
3.2.1 运动损伤影响因素选择及测量量表设计 |
3.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3.2.3 信度分析 |
3.2.4 效度分析 |
3.2.5 运动损伤致因权重确定 |
3.3 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田径班学生标枪运动损伤预防对策 |
3.3.1 掌握正确的标枪运动技术动作和合理安排训练负荷 |
3.3.2 统筹处理好学生标枪运动员的生理问题与心理问题 |
3.3.3 加强学生标枪运动员自我保护和运动损伤预防意识 |
3.3.4 加强训练场地建设和维护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田径班学生标枪运动损伤致因分析与预防对策研究》 |
附件2 《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田径班学生标枪运动损伤致因分析与预防对策研究》 |
附件3 《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田径班学生标枪运动损伤致因分析与预防对策研究》 |
后记 |
四、高校体育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排球运动技能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黑乃林.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辽宁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运动风险感知与预防路径构建研究[D]. 陈鹏屹. 沈阳大学, 2021(10)
- [3]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D]. 王磊. 山东大学, 2021(10)
- [4]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 李胜男.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陕北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路径研究[D]. 谢万阳. 延安大学, 2021(11)
- [6]期待视野下大学生田径健身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D]. 唐子贤. 扬州大学, 2021(09)
- [7]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构建研究[D]. 于金.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8]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安全问题研究[D]. 张蓓. 华侨大学, 2020(01)
- [9]普通高校体育安全教育与管理研究 ——以沈阳市12所高校为例[D]. 彭雪.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10]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田径班学生标枪运动损伤致因分析与预防对策研究[D]. 梁昌斌.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