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性甲状腺癌肺转移:两例报告

隐匿性甲状腺癌肺转移:两例报告

一、隐匿性甲状腺癌肺转移二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尚兴国[1](2021)在《纳米炭在cN0期PTMC中央组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纳米炭(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在辅助临床淋巴结转移阴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预防性中央组淋巴清扫中的效果,明确纳米炭临床应用于预防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中的意义和价值。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符合入组标准的临床淋巴结转移阴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患者,以数字表法分两组(n=60)。术前、术后常规检查甲状旁腺素等指标,喉镜检查记录声带活动及发声等情况。根据诊疗规范进行开放性手术,示踪组术中除原发肿瘤切除外,应用纳米炭辅助预防性中央组淋巴清扫,对照组则不用,对淋巴结检出及转移情况进行记录并对比分析。术后即常规静脉补钙治疗预防低钙血症,根据肿瘤分期及复发风险评估结果,术后给与促甲状腺素抑制治疗,定期监测促甲状腺素、甲状旁腺素、血清钙等指标改善情况。对术后发音异常或声带活动异常患者密切随访恢复情况。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不短于6个月。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肿瘤长径、被膜侵犯、多病灶等特征无显着性差异(P>0.05)。示踪组平均检出淋巴结10.67±2.45个,对照组为4.22±1.64个,示踪组淋巴结检出均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示踪组直径<0.2cm淋巴结检出中位数为7.00(6.00,8.00)个,对照组为0.00(0.00,1.00)个,示踪组直径<0.2cm淋巴结检出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示踪组阳性淋巴结中位数为3.00(0.00,6.00)个,对照组为0.00(0.00,2.00)个,示踪组阳性淋巴结中位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示踪组共移植甲状旁腺46例,对照组为35例,示踪组甲状旁腺移植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示踪组大容量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数>5个)病例17例,对照组为0例,示踪组大容量淋巴结转移例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示踪组在术后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术后出血、术后感染及暂时性声音嘶哑等并发症共出现4例,对照组共计2例,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纳米炭使预防性中央组淋巴清扫标本中淋巴结检出数及直径小于0.2cm淋巴结检出数增加,亦使转移淋巴结检出数增多,纳米炭可用于鉴别大容量淋巴结转移病例,有利于甲状旁腺异位移植,且并未显着增加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图12幅;表11个;参125篇。

于昊冉[2](2019)在《甲状腺髓样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及病理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MTC)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及病理影响因素,从而在临床中为患者制定更为适合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收集数据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甲状腺外科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髓样癌患者61例。其中35例患者术前影像学未提示侧颈区淋巴结癌转移,26例患者术前影像学及穿刺病理提示存在侧颈区淋巴结癌转移。通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大小、肿瘤侵袭性(包括甲状腺包膜侵犯、甲状腺腺体外组织侵犯)、多发肿瘤癌灶、双叶肿瘤病灶、术前降钙素水平、术前CEA水平、术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术后免疫组化结果,探讨甲状腺髓样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甲状腺髓样癌行预防性侧颈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结果:通过对61例MT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类变量和连续变量分析,两组患者在肿瘤直径、病理学甲状腺被膜侵犯、中央区淋巴结癌转移、术前血清降钙素水平及术前癌胚抗原水平等临床及病理特征对MTC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有影响,统计学上有明显差异(P<0.05)。对分类变量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2.0cm)、病理学甲状腺被膜侵犯、术后病理提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3枚)均与MTC侧颈区淋巴结癌转移呈明显相关性(P<0.05)。对连续变量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术前血清CT水平及血清CEA水平,纳入ROC曲线,得出最佳截断值为血清降钙素水平>289pg/ml、术前癌胚抗原>22ng/ml。结论:临床MTC侧颈区淋巴结癌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肿瘤直径(>2.0cm)、病理学甲状腺被膜侵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数(>3枚)、术前血清降钙素水平>289pg/ml、术前癌胚抗原水平>22ng/ml。以上变量是MTC侧颈区淋巴结癌转移的高危影响因素。建议在临床上有高危因素的病人行全甲状腺切除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外,加行患侧侧颈区淋巴结预防性清扫术。

李建[3](2018)在《磁共振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目的探讨MRI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对乳腺癌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12例经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临床分期Ⅳ期7例(肺转移6例,骨转移1例)。Ⅲ期5例,为严重高血压、糖尿病或肝肾功能不全,属于手术禁忌或年龄较大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全部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前经46周期化疗或内分泌治疗等全身治疗后乳腺残留病灶难以进一步缩小,影像学检查乳腺病灶仍残存,再次穿刺活检病理证实有活性肿瘤组织细胞残存。我们对乳腺病灶行磁共振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治疗,术后1、3、6、12个月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本组12例患者共进行了18次射频消融,所有病人都顺利完成治疗,MRI检查示肿瘤病灶均发生坏死,瘤内血供消失,无强化区。射频消融前后ADC值由0.855±0.046×10-3升高至1.26±0.148×10-3,差异有显着性(P<0.01)。6个月后临床触诊肿瘤体积平均值为(0.71±0.076)cm3,与治疗前的平均值(5.04±3.99)cm3相比,差异显着(P<0.01),1年后检查发现乳腺病灶模糊或者消失,病灶消融效果良好,全部患者均达到完全缓解(CR),有效率为100%。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均无局部复发或新增远处转移。结论磁共振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术对乳腺癌的治疗安全有效。

胡洪生,孙少华,沈丰,吴红伟,张桢,方大正,周文波[4](2017)在《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隐匿性甲状腺癌的诊治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隐匿性甲状腺癌(occult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OCT)的诊断策略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收集2003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5例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OCT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手术方式、术后复发及死亡情况,结合OCT相关文献资料,讨论正确的诊断方法及手术方式。结果 35例患者中,因为颈部淋巴结肿大而就诊者28例,7例体检时行彩超检查发现;彩超发现甲状腺结节32例,未提示甲状腺结节3例。行颈部淋巴结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US-FNAB)23例,结果表明恶性及可疑恶性16例,占69.56%。行甲状腺结节穿刺者21例,结果表明恶性及可疑恶性者11例,占52.38%。35患者中,行不规范手术5例,行腺叶切除+峡部切除+侧颈区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11例,行全甲状腺切除+侧颈区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19例。本组所有患者均获访310年,中位数为7年。随访期间,复发10例,其中不规范手术组3例,腺叶切除+峡部切除+侧颈区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组5例,全甲状腺切除+侧颈区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组2例;随访期间,死亡3例,其中不规范手术组、腺叶切除+峡部切除+侧颈区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组及全甲状腺切除+侧颈区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组各有1例。全甲状腺切除+侧颈区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组患者的复发率低于不规范手术组(χ2=4.751,P<0.05)和腺叶切除+峡部切除+侧颈区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组(χ2=5.874,P<0.05),但不规范手术组和腺叶切除+峡部切除+侧颈区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1,P>0.05);3组患者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SFNAB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切片是诊断OCT的重要手段,规范化手术是治疗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OCT的重要方式。

郅树升[5](2013)在《隐匿性甲状腺癌72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隐匿性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隐匿性甲状腺癌患者72例,男13例,女59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高频彩超检查,25例术前行细胞穿刺,对拟诊断隐匿性甲状腺癌患者行常规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患侧甲状腺全切术及峡部切除术,根据诊断结果加行其他手术方式。结果 72例患者经术后慢速病理显示皆为隐匿性甲状腺癌,行影像学及细胞穿刺学检查,拟诊断隐匿性甲状腺癌患者69例,诊断准确率95.83%。术后71例患者至今健在,1例早期诊断已出现颈淋巴结转移患者死亡。讨论高频超声、细胞穿刺及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能有效地提高隐匿性甲状腺癌的诊断率,首次手术应行患侧甲状腺全切术及峡部切除术,有淋巴结转移者加行颈清术。

贺晓斌,贺宝艳,陈武科,周灿[6](2012)在《隐匿性甲状腺癌的诊断及手术治疗(附68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隐匿性甲状腺癌(occult cancer of the thyroid,OC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8年我院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68例OC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11例,女性57例,年龄15-69岁,中位年龄43.5岁。41例(60.2%)患者因发现甲状腺结节就诊,其中16(39.0%)例临床查体未能发现,后经超声、手术探查发现微小结节;17例(25%)以颈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经超声检查发现同侧甲状腺中微小结节;68例中66例成功得到随访(随访率97.1%),其中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患者44例,改良颈淋巴结清除术患者22例,其中5例(7.6%)患者死亡,2例患者由于地址更换而失访(失访率2.9%)。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起病隐匿,术前较难诊断。详细的查体和辅助检查是OCT诊断不可缺少的,手术治疗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主要手段。

王庆祝[7](2006)在《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文中提出甲状腺癌仅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5%左右,但却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统计显示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大多数甲状腺癌恶性度低,预后良好。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的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尤其是近五年文献的复习,从发病相关因素、临床分型、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甲状腺癌做了概述,其中重点论述了放射性131Ⅰ对甲状腺癌的治疗,包括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及对转移灶的治疗。甲状腺癌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射线辐射、激素影响、摄入碘量等与其发病有关。在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多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参与其中,主要包括癌基因RET/PTC、TRK、ras及抑癌基因P53等。一些细胞因子同样在甲状腺癌的发病过程中起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深入认识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将有可能为治疗提供新的线索和途径。根据起源细胞的不同,可将甲状腺癌分为滤泡上皮细胞癌(乳头状癌、滤泡状癌及未分化癌)和滤泡旁细胞癌(即髓样癌)两大类。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临床上常见,预后较好,两者又合称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未分化癌临床最少见,恶性程度高,患者5年生存率最低。髓样癌可分为家族型和散发型两种,因肿瘤结节可分泌降钙素、5-羟色胺、前列腺素、肾素和血管活性肠肽等活性物质,临床上患者可出现腹泻、心悸、头晕等表现。甲状腺癌目前尚无特异的诊断方法,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可作为甲状腺癌术后随访时的肿瘤标志物。B超、CT、MRI是判断甲状腺结节性质的重要的影像学辅助检查,确诊则主要依靠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FNA)。分化型甲状腺癌首选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其目的是去除全部的肿瘤病灶。手术的具体方式取决于患者的年龄及病灶的位置、大小、组织学类型等因素。大部分临床医师推荐进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或全切除术。放射性131Ⅰ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一次或多次131Ⅰ清除术后残存甲状腺组织的治疗(简称清甲治疗)以及多次阶段性的大剂量131Ⅰ转移灶治疗两个方面。甲状腺癌外科手术后进行清甲治疗的原因主要有:131Ⅰ去除残留正常甲状腺组织后更容易通过血清Tg水平测定及131Ⅰ全身显像早期发现肿瘤复发;能提高全身显像的敏感性,发现以前扫描未能显示的较小病灶;可能降低肿瘤的复发率和死亡率。甲状腺癌患者手术未完全切除甲状腺组织、具有死亡或复发的高危因素、出现远处的转移时,如果一般情况尚可,血白细胞高于3.0×109/L,未处于妊娠或哺乳期间均可进行清甲治疗。治疗前一般应给予低碘食物,停用甲状腺素片4-6周,并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胸部X线摄片、心电图、颈部超声等常规检查。对131Ⅰ清甲治疗的最佳剂量一直有不同的意见,当前国内外大多数的专家主张使用2.8-5.5GBq(75-150mCi)的剂量,具体的量则取决于临床医师的选择。在131Ⅰ治疗的5-7天后,可以进行全身扫描,这对存在血清Tg高水平但先前影像学检查为阴性的病例是很重要的。甲状腺癌可以转移至颈部淋巴结、肺、骨或其他软组织,大多数医生推荐使用3.7-7.4 GBq(100-200mCi)的固定剂量治疗转移灶,并且主张根据不同的转移部位给予不同的131Ⅰ量。大部分患者都要经过三次以上的治疗才能获得治愈或得到控制。131Ⅰ治疗的间隔时间一般为4-6个月。131Ⅰ治疗甲状腺癌转移灶的疗效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患病的年龄、病程的长短、转移病灶的大小、位置和分布等方面。早期发现转移灶并及时进行131Ⅰ治疗是该治疗方法成功的关键。甲状腺癌患者外科手术及131Ⅰ治疗后均应给以甲状腺激素进行替代治疗。这样做有双重的目的:纠正患者的甲减状态;通过减少TSH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复发。甲状腺激素治疗的目标是使血清TSH处于较低或检测不出的水平,FT3的浓度在正常范围内。对甲状腺癌患者进行治疗后随访的目的是评价激素替代治疗的适应性并且监测癌肿复发情况。血清Tg是分化型甲状腺癌最敏感和特异的标志物,经过治疗血清Tg应当处于不能被检出的状态,其浓度增加提示甲状腺癌的转移或复发。131Ⅰ全身显像通常可以作为Tg测定的补充手段,通常给予病人74-185MBq的131Ⅰ后2-3天开始进行显像。作者认为放射性131Ⅰ治疗无论是作为一种单独的治疗模式或手术治疗的有益补充,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均是有作用的。放射性同位素疗法值得在临床推荐使用。背景与目的:甲状腺癌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5%,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年龄大于40岁转移率和死亡率较高,手术对甲状腺癌无转移病灶疗效较好,但单纯手术很难将甲状腺全部切除,往往残留部分甲状腺和肿瘤组织。131Ⅰ扫描能显示手术后的残余组织或远处转移灶,大剂量的131Ⅰ能有效地治疗转移灶和去除残余甲状腺组织。甲状腺癌远处转移灶主要依靠131Ⅰ的内放射治疗,其他治疗方法一般疗效较差或不确定。目前,对甲状腺癌的治疗通常采用“手术+131Ⅰ+甲状腺激素”模式,可以降低甲状腺癌的复发率,显着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部分患者可予以治愈。资料与方法:36例甲状腺癌患者,男8例,女28例,平均年龄55.5±10.4岁。所有患者甲状腺癌原发病灶均经手术切除,病理为乳头状癌24例,滤泡状癌11例,未分化癌1例。所有病例在用131Ⅰ去除术后残留甲状腺前,均行131Ⅰ全身显像(WBI),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都显影,10例甲状腺滤泡状癌伴有肺转移和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有骨转移的患者转移灶均显像,1例甲状腺未分化癌伴纵隔软组织转移患者经螺旋CT确诊,但131Ⅰ扫描转移灶不显影。甲状腺癌术后无转移灶患者口服131Ⅰ60-150 mci/次,总剂量为60-300 mci,旨在去除残留甲状腺组织;伴有甲状腺功能性转移灶时,则120-200mci/次,累积剂量为600mci。两次间隔3个月以上。结果:20例无转移病灶的甲状腺癌患者残留甲状腺经一次去除17例,其中16例为乳头状癌,1例为滤泡状癌;二次去除3例,均为乳头状癌;3-6个月后复查甲状腺均不显像。10例甲状腺癌并肺转移患者经2个疗程,5例并骨转移患者经3个疗程治疗后转移灶不再摄取131Ⅰ,随访3年、5年未见异常显影,且Tg测定均为阴性;1例甲状腺未分化癌伴纵隔转移灶患者,去除治疗三个月后残余甲状腺消失,但纵隔转移灶无变化,后转入光子刀治疗。结论131Ⅰ在去除残留甲状腺组织的同时,也消除了隐匿在残留甲状腺组织中的微小甲状腺癌病灶,降低甲状腺癌的复发率和转移发生的可能性。131Ⅰ可去除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甲状腺组织,采用较大的去除剂量和标准固定剂量治疗甲状腺癌,不但对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甲状腺组织清除有效,而且对能对分化好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并骨或肺转移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也能明显提高其生存率。因该治疗无明显的副作用,因此可作为甲状腺癌术后患者预防复发和治疗转移的常规疗法。

王荣华,欧琨,杨振林,蒋宏,张树华,边凤国[8](2001)在《隐匿性甲状腺癌34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隐匿性甲状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 34例隐匿性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术前获得诊断 ;16例行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术 ,其中 14例加颈淋巴结清扫术。 18例行双侧腺叶次全切除术 ;病理见 34例癌灶均位于单侧腺叶 ,有颈淋巴结转移者 4例。15例在癌灶内及其周围甲状腺组织内查见砂粒体 ;随访 31例 ,平均随访时间为 9年。 1例死于肺转移 ,2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1)甲状腺组织内查到砂粒体 ,应警惕存在癌的可能性 ;(2 )治疗应选择一侧腺叶全切或次全切除术。癌已穿透甲状腺被膜者应行颈淋巴结清扫术。

丁洪涛[9](2000)在《隐匿性甲状腺癌肺转移二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荣华,逯永祥,杨振林,张树华,裴象昌[10](2000)在《隐匿性甲状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隐匿甲状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 34例隐匿性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仅有 6例术前诊断隐匿性甲状腺癌。 1 6例行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术 ,1 4例加颈淋巴结清扫术 ,1 8例行双侧腺叶次全切除术。病理见 34例癌灶均位于单侧腺叶 ,有颈淋巴结转移者 4例 ,其中 3例癌灶已穿透甲状腺被膜。癌灶内及其周围的甲状腺组织内查见砂粒体者 1 5例。随访 6个月~ 2 0年 ,1例死于肺转移 ,2例死于其他疾病 ,余均健在。结论 :1甲状腺手术时应警惕并存隐性癌的可能性 ;2甲状腺组织内查到砂粒体 ,则为癌存在的信息 ;3治疗应选择一侧腺叶全切或次全切除术。癌灶已穿透甲状腺被膜者或已有颈淋巴结转移者 ,应行颈淋巴结清扫术。

二、隐匿性甲状腺癌肺转移二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隐匿性甲状腺癌肺转移二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炭在cN0期PTMC中央组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试剂与设备
        1.1.3 手术方法
        1.1.4 资料整理与观察指标
        1.1.5 随访
        1.1.6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中央组淋巴结染色情况
        1.2.2 中央组淋巴结检出数比较
        1.2.3 中央组淋巴结依直径比较
        1.2.4 中央组淋巴转移比较
        1.2.5 甲状旁腺误切比较
        1.2.6 甲状旁腺移植比较
        1.2.7 大容量淋巴结转移比较
        1.2.8 常见并发症发生比较
        1.2.9 随访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外科治疗现状
    2.1 原发肿瘤外科治疗
        2.1.1 单侧腺叶切除
        2.1.2 单侧腺叶与峡部切除
        2.1.3 全或近全甲状腺切除
        2.1.4 全甲状腺并受累组织或器官切除
    2.2 颈淋巴结外科治疗
        2.2.1 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外科治疗
        2.2.2 中央组淋巴结转移外科治疗
    2.3 远处转移灶外科治疗
    2.4 术后复发风险分层与死亡风险评估
    2.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甲状腺髓样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及病理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方法
结果
    1.病例特点
    2.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3.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分布情况
    4.MTC侧颈区淋巴结癌转移的分类变量因素分析
    5.MTC侧颈区淋巴结癌转移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6.术前降钙素(CT)水平与侧颈区淋巴结癌转移的关系
    7.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与侧颈区淋巴结癌转移的关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磁共振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附录
致谢

(6)隐匿性甲状腺癌的诊断及手术治疗(附68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诊断与手术方式
    1.3 术前辅助检查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2.2 随访结果
        2.2.1 随访情况
        2.2.2 生存曲线分析
3 讨论
    3.1 OCT的诊断
    3.2 OCT的治疗

(7)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部分
    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
        甲状腺癌的发病相关因素及机制
        甲状腺癌的分型
        甲状腺癌的临床分期
        甲状腺癌的诊断
        甲状腺癌的治疗
        参考文献
论文部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31)I去除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甲状腺及治疗转移灶的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致谢

(8)隐匿性甲状腺癌34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二、术前诊断与手术
    三、病理结果
    四、随访
讨论
    一、诊断
    二、治疗

(10)隐匿性甲状腺癌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诊断与手术
    1.3 病理结果
    1.4 随访
2 讨论
    2.1 诊断
    2.2 治疗

四、隐匿性甲状腺癌肺转移二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炭在cN0期PTMC中央组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分析[D]. 尚兴国.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甲状腺髓样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及病理影响因素分析[D]. 于昊冉.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3]磁共振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探索[D]. 李建.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4]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隐匿性甲状腺癌的诊治探讨[J]. 胡洪生,孙少华,沈丰,吴红伟,张桢,方大正,周文波.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7(03)
  • [5]隐匿性甲状腺癌72例临床分析[J]. 郅树升.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9)
  • [6]隐匿性甲状腺癌的诊断及手术治疗(附68例报告)[J]. 贺晓斌,贺宝艳,陈武科,周灿. 现代肿瘤医学, 2012(02)
  • [7]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D]. 王庆祝. 郑州大学, 2006(05)
  • [8]隐匿性甲状腺癌34例分析[J]. 王荣华,欧琨,杨振林,蒋宏,张树华,边凤国.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1(12)
  • [9]隐匿性甲状腺癌肺转移二例报告[J]. 丁洪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0(04)
  • [10]隐匿性甲状腺癌的诊断与治疗[J]. 王荣华,逯永祥,杨振林,张树华,裴象昌.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0(04)

标签:;  ;  ;  ;  ;  

隐匿性甲状腺癌肺转移:两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