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汤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经验

四君子汤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经验

一、四君子汤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陈金旭[1](2021)在《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发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对古代医籍中运用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医案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出其主要治法,浅析名家运用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特点,并进行数据挖掘,结合中医学相关理论知识,分析组方用药规律,以此为现代临床治疗痛胀类脾胃病提供更多的思路。方法 1.在查阅调研古代医籍中记载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相关文献基础上,以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图书为资料来源,广泛收集清末(1911年)以前历代名家关于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着作,同时参阅大型文献类书《医案类聚》,选取以“胃脘痛”、“痞满”、“腹痛”、“腹胀”相关症状为主症的经方医案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传统的文献整理方法,研读古代医案资料,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评议,归纳总结其治法特色及经方应用特点。2.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处方作数据规范化处理,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系统,建立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经方处方数据库,运用该软件集成的频次统计法、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统计高频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等,借助数据挖掘的结果来分析探讨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用药规律及选方思路。结果 1.古代医籍中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治法可归纳为调和法、温补法、消导法、通下法、补益法、清宣法等六种。医家在辨证选方及运用经方配伍时各有其特点。2.符合纳入标准的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有323则,处方360首,涉及192味中药。3.通过数据统计显示,在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数据库中,排名前七的药物均超过100次,分别是甘草、茯苓、人参、半夏、桂枝、干姜、白术。按药物功效分类,最多的是补虚药,其次为温里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4.药物四气为温热为主,少用寒凉。五味以辛、甘、苦为主。药物归经以脾、胃为主,与肺关系密切。5.出现频数最高的药对是甘草-人参,12味核心药物中能组成理中丸、桂枝汤、五苓散、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等经方和二陈汤、六君子汤等时方。结论 历代名家运用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治法多样,选方多用理中丸、半夏泻心汤、桂枝汤、五苓散等,用药各有特点,有保留原方使用,亦有化裁加减。同时,古代名家在治疗胃脘部和腹部的疼痛胀满症状时,治法用药选方有一些区别,值得现代临床学习借鉴。

雷健茨[2](2021)在《黄贵华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挖掘黄贵华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遣方处药规律,总结导师诊治此病的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以期传承名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经数据挖掘得到的核心组方药物,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通路之间的联系,探索核心药物对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1)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导师门诊诊疗消化性溃疡的医案,将要素输入Excel表格后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对药物频次和患者症状频数进行统计,算法采用关联规则和K均值聚类。(2)数据挖掘得到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核心药物组方后,综合应用TCMSP数据库、Gene 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等收集药物活性成分和疾病潜在靶点信息,绘制PPI网络图,使用Metascape数据平台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iGEM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1.黄贵华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医案研究结果药物信息:共88味药,出现频次为1789次,高频药物有白术、砂仁、豆蔻、炙甘草等。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补虚药、化湿药以及消食药三类。补虚药中补气药频次最高,其次为补阳药。药物多为甘温之品。高频药对有砂仁+豆蔻、砂仁+白术、白术+豆蔻、白术+炙甘草、砂仁+炙甘草等,小茴香→白术、苍术→广藿香、补骨脂→白术这3个组合药对置信度为1。药物聚类中白术、豆蔻、姜半夏、茯苓、砂仁、党参为主的类似处方频次最高。症状-舌脉信息:整理规范后的病案统计临床症状和舌脉象共计117个,频次共1067次,频次前列的有胃脘痛、舌淡白、反酸、口干等。高频症状组合有口干+口苦、反酸+嗳气、胃脘痛+舌淡白、舌淡白+苔白等,胃脘痛,口苦,大便稀烂→口干、舌淡白,嗳气,脉弱→反酸等17条关联规则置信度均为1。聚类分析中苔薄白、胃脘痛、舌淡红、胃脘痞闷、舌淡白、反酸为主的核心症状频次最高。2.核心组方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药物活性成分与疾病的潜在交集靶点共64个;PPI网络中JUN、AKT1、TNF等是连接度较高的靶点;其生物过程有活性氧代谢过程、对脂多糖的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等;相关分子功能富集主要有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血红素结合、抗氧化活性等;分子对接中结合性最好的靶点和化合物分别是MMP9和槲皮素。结论:1.黄贵华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研究结论黄贵华教授诊疗消化性溃疡,细查寒热阴阳随证而治,兼顾地区湿热气候和现代环境影响,湿恋先化湿开路,再行健脾护肾之法固本培元,治疗中能预判疾病变化,遣方有攻有守,同时善用药对配伍,以达协同增效之功。2.核心组方网络药理学分析结论数据挖掘用药规律得到黄贵华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核心药物组方(白术、豆蔻、姜半夏、茯苓、砂仁、党参),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工具预测发挥重要作用的药物成分,直观呈现靶点在通路上的机制。在以四君子汤类方为代表的核心组方药物中,推测槲皮素、木犀草素、黄芩素等中药成分能够通过影响PPARG、MMP9、VEGF、PTGS2等关键靶点,发挥抗氧化、抗炎、修复胃黏膜、参与免疫调节等作用,结合GO功能富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这些潜在靶点在生物功能以及信号通路的富集上与细胞活性氧代谢过程、氧化应激反应、对有毒物质的反应等密切相关,从而起到治疗效果。

张平,项凤梅,胡子毅,李人亮[3](2021)在《四君子汤类方治疗消化性溃疡有效性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四君子汤类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四大中文数据库四君子汤类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3月。全面收集及追溯纳入研究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 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个随机对照试验,总计2 688例患者,涉及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3个方剂。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单用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组优于对照组(OR=3.04,95%CI 2.16~4.29,P<0.000 01);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组优于对照组(OR=3.68,95%CI 2.73~4.96,P<0.000 01)。在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方面,香砂六君子汤联合西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OR=4.59,95%CI 2.39~8.79,P<0.000 01。在减少复发率方面,治疗组溃疡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OR=0.24,95%CI0.13~0.42,P<0.000 01;治疗后1年OR=0.27,95%CI 0.16~0.45,P<0.000 01)。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治疗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OR=0.32,95%CI 0.21~0.50,P<0.000 01)。结论: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四君子汤类方单用或联合西药辅助治疗消化性溃疡在临床疗效、预防溃疡复发、减少西药不良反应方面疗效可能更佳,但这仍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研究加以证实。

申秋艳[4](2020)在《罗伟生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与经验及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对罗伟生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以及消化性溃疡的证治经验进行整理总结,并分析罗伟生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处方用药规律,加深对导师学术思想的理解,并掌握消化系统疾病诊疗的中医思维模式。方法:对跟师医案、导师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以及其他继承人发表的总结导师临证经验的论文进行系统整理,结合跟师学习过程中导师对疾病诊疗思路的讲解以及笔者自身的感悟,参考中医经典以及相关学术流派思想,对导师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第一部分基于基础理论与临床文献的整理研究中,对罗教授脾胃病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学术理论以及临证经验进行了系统论述。第二部分罗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的研究中,纳入罗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病案63例,运用统计软件对所用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功效进行统计,并对所用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以及对“药-症”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归纳罗老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处方用药特点,总结罗老师辨治消化性溃疡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结果:1.罗伟生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罗老师博览名经,采众家之长,参以己悟,立“汇通学派”。罗老师认为,脾胃病的病机为脾虚为本,气滞、血瘀、寒邪、湿热等为标,与肝(气)最为相关,情志、饮食、起居、劳作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辨证时要详审疾病的病势缓急,辨脏腑,辨虚实,辨寒热,辨在气在血,“衷中参西”,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式;治疗上,重视饮食起居,提倡未病先防,以“复脾胃升降功能”为纲,遵循脾胃的生理及病理特点,“实脏而通腑”,“调五脏而安脾胃”,初病从“气”治,久病从“血”治,“三因制宜”,采取中西结合的治疗方式;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导师还特别强调要注重溃疡的愈合质量,减少复发。2.罗伟生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用药规律特点为:(1)从“证型”看,气滞是最主要的病机要素,占所有病机要素的44.4%,其中又与肝脏最相关,占所有病机要素的33.3%;(2)从“用药”看,补虚药、理气药占比最高,分别为25.80%、21.51%,其次为化湿药、活血化瘀药,占比分别为10.06%、9.66%;(3)从药物“四气”看,温、平、微寒三性药物占比最高,分别占42.23%、23.61%、19.02%,热、凉占比较少,未见大寒、大热之药;(4)从药物“五味”看,苦、辛、甘味排前三,分别占33.65%、33.06%、22.10%;(5)从“归经”分布看,以脾经最多,占25.55%,其次为胃经、肺经、肝经、心经,分别占15.64%、14.96%、13.09%、10.07%;(6)“系统聚类分析”可以得到多个药物组合:枳实-厚朴,吴茱萸-黄连(左金丸),郁金-川芎,苍术-豆蔻,栀子-牡丹皮,炒山楂-六神曲-炒麦芽(焦三仙),连翘-藿香-佩兰,首乌藤-合欢皮,补骨脂-诃子,竹茹-苦杏仁-玄参,生姜-大枣,川楝子-延胡索(金铃子散),柴胡-白芍-香附-当归,党参-木香-砂仁-茯苓-白术-半夏-甘草-陈皮(香砂六君子);(7)“药-症”关联规则分析发现,“胀满”与“莱菔子”、“口干”与“姜竹茹、玄参、栀子、牡丹皮”、“口苦”与“煅牡蛎、生龙骨、姜竹茹、牡丹皮、栀子”、“反酸、烧心”与“姜竹茹、生姜、大枣”、“大便干”与“玄参、姜竹茹”、“嗳气”与“生姜、大枣”、“苔白腻”与“炒山楂”、“脉弦/滑”与“玄参、郁金”等关联密切。结论:罗教授拥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和深厚的理论造诣。他博览名家经典,汇通各家言论,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脾胃病辨治体系。罗老师治疗消化性溃疡时,紧扣本病病机特点,以补虚药、理气药、化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多以甘温滋补、辛开苦降、甘寒生津为法,从脾经、胃经、肝经论治。罗老师注重健脾补虚,常用“四君子汤”培土健中;注重气机通畅,每用“柴胡疏肝散”调肝理气;注重除湿醒脾,多用“二陈汤”理气化湿;注重气血调和,善用“丹参饮”理气活血。本研究通过对罗伟生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的总结以及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的分析,丰富了当代名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证辨治经验,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钟岢屹[5](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总结导师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治疗相关性疾病的理论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桂枝类方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丰富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学术水平及临床应用。方法:1资料来源:刘铁军教授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运用桂枝类方诊治的患者,其临床诊疗信息拍照留存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计算机中心调取。本研究所选取的某一类方药,其主要组成药物属《伤寒论》、《金匮要略》桂枝类方者,即以本研究所选取的桂枝汤、新加汤、当归四逆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炙甘草汤、桂枝汤合四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书药物组成为主,且一般资料记录(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及四诊信息记录完整者。2资料收集与处理:对本研究所选取的桂枝类方病例的病名、症状、体征、舌脉、药物名称等信息进行规范化,录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如乌贼骨、海螵蛸统一录为海螵蛸。并对录入数据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严密控制,由专人负责,它人未经授权不得进行修改,以保障所需数据库项目的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3统计学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分别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结果:对500例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统计,统计结果如下:桂枝汤135例,新加汤24例,当归四逆汤144例,枳实薤白桂枝汤68例,炙甘草汤66例,桂枝汤合四逆汤11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10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42例,根据频次分析、黄金分割法可得出导师运用各桂枝类方的适应证及其主症、主药,并通过药物聚类分析得出导师常用的合方用药,以总结导师临床使用该类方诊治疾病过程中的用药思路、处方特点、辨证规律等,丰富导师使用桂枝类方的内涵研究,并将其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相结合论述。1桂枝汤:导师运用桂枝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系统疾病等10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主要证型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主要症状:汗出、手足不温、恶风、肢节疼痛、气上冲、心动悸、发热,主要药物:桂枝、大枣、生姜、白芍、炙甘草、大黄,次要药物:黄芪、防风、厚朴、白术、陈皮、川芎、枳实、茯苓、当归、荆芥、黄芩、姜半夏,常用合方:平胃散、保和丸、二陈汤、厚朴温中汤、奔豚汤、柴胡疏肝散、五积散、越鞠丸、当归补血汤、玉屏风散、小承气汤、升阳益胃汤、黄龙汤、枳实消痞丸。2新加汤导师运用新加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关节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5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便秘等,主要证型为寒入中焦,胃虚津亏,主要症状:心下痞、口干、发热、汗出、手足不温、恶风、肢节疼痛、头痛、不寐、心动悸,主要药物: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党参,次要药物:黄芪、白术、大黄、黄连、干姜,常用合方: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厚朴温中汤、枳实消痞丸、泻心汤、升阳益胃汤、参苓白术散。3当归四逆汤:导师运用当归四逆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传染疾病等9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主要证型为寒伤血脉,血脉凝滞,主要症状:手足凉、肢节疼痛、腹痛、不寐、指尖麻木、头痛、肠鸣,主要药物:桂枝、白芍、通草、当归、大枣、细辛、炙甘草、白术、黄芪,次要药物:大黄、党参、枳实、陈皮、川芎、厚朴、神曲、茯苓、干姜、生姜、柴胡、鸡内金、莱菔子,常用合方: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散、保和丸、理中汤、升阳益胃汤、吴茱萸汤、温经汤、枳术丸、厚朴温中汤、黄芪建中汤、血府逐瘀汤、暖胃方(自拟)、少腹逐瘀汤、补中益气汤。4枳实薤白桂枝汤:导师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主要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5类疾病,具体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窦性心动过缓、不稳定性心绞痛等,主要证型为胸阳不振,寒凝胸中,痰气互结,主要症状:心悸、大便干、心下痞、腹胀、痞满、胸闷、气上冲、胁痛,主要药物:厚朴、薤白、瓜蒌、枳实、桂枝、陈皮、甘草、茯苓,次要药物:干姜、大黄、柴胡、姜半夏、桃仁、当归、枳壳、桔梗、川芎,常用合方:逍遥散、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桃核承气汤、癫狂梦醒汤、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汤、枳实消痞丸、柴胡疏肝汤、血府逐瘀汤、蒿芩清胆汤、大柴胡汤。5炙甘草汤:导师运用炙甘草汤主要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4类疾病,具体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室性早搏等,主要证型为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主要症状:心悸、自汗、盗汗、肢节疼痛、少气,主要药物:甘草、生地黄、党参、大枣、麦冬、桂枝、火麻仁、生姜、阿胶,次要药物:当归,茯苓,陈皮,姜半夏,川芎,酸枣仁,桔梗,柴胡,常用合方:奔豚汤、补阳还五汤、大秦艽汤、生化汤、四物汤、温经汤、归脾汤、二陈汤、玉女煎、逐瘀汤、归脾汤、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补中益气汤、左金丸、金铃子散、柴胡疏肝散。6桂枝汤合四逆汤:导师运用桂枝汤合四逆汤主要治疗肿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疾病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癌性发热(肝癌)、癌性发热(胃癌)等,主要证型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心肾阳虚或脾肾阳虚,主要症状:肢节疼痛、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身冷、汗出、倦怠欲寐、精神萎靡,主要药物:桂枝、白芍、大枣、炙甘草、生姜、干姜、附子,次要药物:泽泻、茯苓、土茯苓、山茱萸、熟地黄,常用合方:化症散积Ⅰ方(自拟)、化症散积Ⅱ方(自拟)、七消饮(自拟)、实脾饮。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导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男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神经衰弱、睡眠障碍等,主要证型为虚劳阴阳两虚,主要症状:自汗、盗汗、胆怯易惊、多梦,主要药物:桂枝、大枣、生姜、白芍、炙甘草、龙骨、牡蛎,次要药物:黄芪、当归、熟地黄,常用合方:六味地黄丸、牡蛎散、当归六黄汤。8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导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耳鼻喉病等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睡眠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主要证型为肝胆火实,心阳浮越,主要症状:易惊、脐腹动悸、身重难以转侧、烦躁、不寐、惊狂不安,主要药物:柴胡、黄芩、生姜、半夏、大枣、桂枝、茯苓、大黄、牡蛎、龙骨、党参,次要药物:沉香、炙甘草、陈皮、当归、酸枣仁,常用合方:四磨饮子、二陈汤、归脾汤、礞石滚痰丸、酸枣仁汤、珍珠母丸、天王补心丹。结论:导师运用桂枝类方的特点可归结为1.宗经辨治,谨求古训;2.方证传变,预防为主;3.随证合方,灵活多效;4.因郁致病,因病致郁;5方证相应,不离病机等5个方面。

李若愚[6](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为载体,挖掘总结导师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为使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方法进行分析,提高附子类方的临床使用准确率,进一步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方法:1资料来源:收集2018年01月至2020年01月间刘铁军教授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运用附子类方诊治的患者。研究选取方剂的主要组成药物皆为原书组成,附子类方包括桂枝加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再造散、附子泻心汤、乌梅丸、大黄附子汤、温脾汤、附子理中丸、黄土汤,病例要求一般资料、初诊记录、四诊信息完整。2资料收集与处理:对于附子类方病例的病名、体征、症状、舌脉、药物名称等信息进行统一规范录入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由专人负责数据的录入,并由专人监督把关病例质量,非指定人员不得私自修改病例中的任何信息,从而确保信息的真实性,3统计学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分别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统计学结果:对500例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统计,统计结果如下:桂枝加附子汤24例、麻黄细辛附子汤48例、再造散70例、附子泻心汤40例、乌梅丸29例、大黄附子汤35例、温脾汤66例、附子理中丸134例、黄土汤54例,通过系统中的“数据分析系统”中的频次分析、黄金分割法可得出导师刘铁军运用以上9种附子类方的基本适应证及其主症、舌脉,方药;利用“数据分析系统-新方分析”模块中的药物聚类功能,总结得出导师常用的合方用药,使得潜在的合方用药得以明确详细提炼。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具体的应用,总结提炼出导师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该类方药治疗脾胃病的用药特点,处方特点、临床思路、辨证规律等,丰富导师使用附子类方的学术思想内涵,并将其结合中医“扶阳”理论进行相关论述。1桂枝加附子汤:导师运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十二指肠炎、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等5种西医类别。主要证型为营卫失调,阳气虚弱。主要症状:纳差、畏寒、四肢凉、心慌。主要药物:大枣、桂枝、白芍、生姜、附子、白术、甘草、黄芪、鹿角霜。次要药物:茯苓、防风、陈皮、山药、炙甘草、党参、麦冬、干姜、黄连。常用合方:桂枝加黄芪汤、炙甘草汤、异功散、白术附子汤、参苓白术散、理中丸、黄芪建中汤、玉屏风散、木香槟榔丸、痛泻药方。2麻黄细辛附子汤:导师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肠型感冒、肠易激综合征、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十二指肠炎、胃糜烂、消化道憩室、慢性萎缩性胃炎等10种脾胃病。主要证型为外寒阳虚。主要症状:畏寒、四肢凉、无汗、纳差、乏力、胃脘喜暖、泄泻。主要药物:麻黄、附子、细辛、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白术、川芎、防风、柴胡。常用合方:玉屏风散、再造散、枳实导滞丸、柴胡疏肝汤、四君子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参苓白术散、理中丸、炙甘草汤、痛泻药方。3再造散:导师运用再造散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急性胃炎、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胃息肉等9种脾胃病。主要证型为外感寒邪,阳气虚弱。主要症状:畏寒、纳差、发热、四肢凉、无汗、乏力、腹泻。主要药物:附子、党参、桂枝、细辛、大枣、炙甘草、生姜、防风、川芎。次要药物:黄芪、羌活、大黄、麻黄、白芍、白术、柴胡、当归、三棱、水蛭、甲珠、陈皮。常用合方:柴胡疏肝散、芪归甲蛭方、四物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汤、黄芪建中汤、麻黄人参芍药汤、四君子汤。4附子泻心汤:导师运用附子泻心汤主要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食管反流病、急性胃肠炎等9种脾胃病。主要证型为阳虚热结,心下痞满。主要症状:四肢凉、胃脘痛、大便黏腻、畏寒、胃脘喜暖、胃胀、嗳腐吞酸。主要药物:大黄、黄芩、附子、黄连、桂枝、甘草、白芍、陈皮、香附、藿香、枳实、佩兰。次要药物:石膏、防风、木香、厚朴、栀子、黄柏、神曲、山楂、莱菔子、连翘。常用合方:泻黄散、柴胡疏肝散、健脾丸、厚朴温中汤、防风通圣丸、保和丸、桂枝汤。5乌梅丸:导师运用乌梅丸治疗脾胃病,具体类别为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肠炎、十二指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10种脾胃病类别。主要证型为中脏虚寒兼郁热(即寒热错杂之厥阴证)。主要症状:腹痛、四肢凉、泄泻、纳差。主要药物:乌梅、黄连、当归、细辛、黄柏、桂枝、干姜、花椒、附子。次要药物:白芍、白术、党参、川芎、茯苓、泽泻。常用合方: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汤、苓桂术甘汤、四物汤、丁香柿蒂汤、木香槟榔丸。6大黄附子汤:导师运用大黄附子汤治疗脾胃病,具体脾胃病类别为慢性结肠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炎等8种。主要证型为寒积阻滞。主要症状四肢凉、腹痛、便秘、胃脘喜暖、畏寒。主要药物:细辛、大黄、附子、白芍、川芎、干姜、茯苓、厚朴、黄芪、大枣、白术、香附。次要药物:当归、炙甘草、陈皮、甘松、柴胡、炒枳壳、生姜、泽泻、桂枝。常用合方:厚朴温中汤、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四物汤、桂枝汤、保和丸。7温脾汤:导师运用温脾汤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结肠炎、不完全性肠梗阻、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十二指肠炎等9种。主要证型为素体阳虚,寒积中阻。主要症状:四肢凉、腹痛、便秘、胃脘喜暖。主要药物:枳实、炙甘草、干姜、当归、大黄、芒硝、白术、附子、党参。次要药物:细辛、白芍、柴胡、陈皮、瓜蒌、香附。常用合方:瓜蒌承气汤(自拟方)、柴胡疏肝汤、大承气汤、四君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保和丸。8附子理中丸:导师运用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急性胃肠炎、十二指肠炎、呕吐、十二指肠溃疡、食管炎等16种。主要证型为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主要症状:胃脘喜暖、四肢凉、畏寒、胃脘痛、恶心、纳差。主要药物:干姜、炙甘草、附子、党参、炒白术、白芍、桂枝、大枣。次要药物:黄芪、当归、茯苓、陈皮、柴胡、川芎、白术、香附、大黄、枳实、生姜、鹿角霜、防风。常用合方: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汤、黄芪建中汤、桂枝汤、四物汤。9黄土汤:导师运用黄土汤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溃疡、不完全性肠梗阻、慢性结肠炎、胃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等7种。主要证型为脾肾阳虚,统摄无权。主要症状:便血、胃脘痛、四肢凉、面色萎黄、乏力。主要药物:生地黄、黄芩、阿胶、赤石脂、附子、炒白术、甘草、黄芪。次要药物:柴胡、白芍、大蓟炭、当归、荆芥穗炭、干姜、桂枝、陈皮。常用合方:四物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完带汤、甘草干姜汤、槐花散、柴胡疏肝汤。结论:导师运用附子类方特点可归结如下:1经典为纲,临床循迹:通过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的熟悉,以此作为临床用药的基础环节,临床诊疗过程中,尊经论治,察阴阳,别脏腑,活络中医思维,提高辨病准确。同时,对于经典方药的使用,强调勿随意减改,以维持方药间的结构。2未病先防,扶阳祛邪:从运动的眼光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通过扶阳的思想与治未病理论相结合,从阳气充足的角度御(祛)邪与外,防治疾病加重。本文涉及的附子类方所致疾病可看做逐渐进阶的,为体外寒邪逐渐侵入人体,造成体内阳气不足且不断发展并加重的发展过程。在使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时候,根据疾病发展情况,选择适合处方,添加合适防止疾病进展的药物。3灵活用方,优化疗效:导师主导在遣方用药时,以合方、对药的模式进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附子类方主方的不足,同时最大程度保持原方的原汁原味,故在使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时候,常常根据患者症状使用不同功效的合方,数量较多、主治不一,疗效甚佳。4注重调护,兼顾情志:导师认为治疗脾胃病是中医的优势:疗效佳病程短。同时导师也认为脾胃病是一种反反复复的疾病,“三分治,七分养”脾胃病的关键在于治愈后长期的预防顾护。同时脾胃病与情绪精神关系密切,二者可以互为因果,影响甚至加重躯体与情志问题,注重精神调畅也是治疗脾胃病的关键。

许裕伟[7](2020)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作用机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共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方案治疗。通过观察中医症状积分变化、Hp根除率和复发率情况、胃镜疗效情况、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溃疡复发情况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此探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作用机制。结果:1.一般情况:治疗组和对照组共纳入统计分析的60例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上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总体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80.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3.症状改善情况:(1)症状总积分比较:(1)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项症状积分比较:(1)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的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单项症状均有明显改善。(3)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的单项症状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单项症状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Hp根除率和复发率情况:(1)在对比Hp根除率上: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83.3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Hp根除率方面疗效相当。(2)在对比Hp复发率上:治疗组为7.14%,对照组为36.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降低Hp复发率方面优于对照组。5.胃镜疗效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促进溃疡愈合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6.血清胃泌素水平:(1)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的血清GAS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方案均能降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血清GAS水平。(2)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胃泌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降低血清GAS水平上,治疗组更具有优势。7.用药安全性情况:两组患者本次研究期间均未发生任何药物不良反应。8.溃疡复发情况:在治疗结束停药6个月后,分别对两组胃镜下表现为临床治愈、显效的患者行复查胃镜,结果显示:治疗组未发现溃疡复发;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2.2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降低溃疡复发率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有优势。结论:(1)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能有效地改善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降低溃疡复发率、降低Hp复发率,并且用药相对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安胃二号方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有关,值得继续研究。

魏仁贤[8](2020)在《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拟对李家庚教授发表的论文、着作、临床病案研究,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数据挖掘,探讨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治疗脾胃病等疾病的经验,总结临床辨治思路、用药规律及特色,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促进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方法搜集李家庚教授2011年至2018年的门诊医案(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等);研读李家庚教授公开发表的论文、着作;整理有关调摄、药物、方法宜忌、病症等方面的经验;举例分析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胃癌、胃食管反流、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等脾胃病验案,以及内、外、妇、儿、五官科15种疑难杂病临床验案。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进行数据挖掘研究与分析:标准化后的病案数据录入Excel表格,数据清洗整理;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Weka3.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再通过Pajek2.0复杂网络软件对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展示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的临证用药规律等。结果李家庚教授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及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学术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具体如下。1.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贡献(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编着大量仲景相关的着作,从整体出发,以六经辨治为思想核心,融合寒温,师事百家,从理法方药等方面,宏观上阐发仲景思想;微观上考辨《伤寒论》中“复”、“消息”、“除中”内涵,考证王叔和生平,析辨小柴胡汤证非半表半里证(病位、定性、临床实践),探讨仲景所用虫类药、温燥药(附子、半夏)药物毒效及宜忌,体现学重伤寒,用药平稳,顾护脾胃及阴津,衷中参西等学术思想。(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指出三百九十七法是张仲景辨治精髓,亦是临证辨治的重要思想来源,推崇精研三百九十七法的奥旨,病脉证治为重点进行思考,该法划分标准乃凭仲景原条文。(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从易经角度阐述仲景学说,倡导医学时空数理观的独特思想,阐述生理、病理、症候、辨治、传变及预后等,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思想及恒动观点,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六经辨治为根本,法随证立、药随症变、方因机变、辨病治疗等有机结合。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核心。(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随证论治主,将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八纲辨证等有机融合,多法联用。融寒温为一体,师事百家,灵活辨治。(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总结仲景试探法用于疾病诊断、试探性治疗、判断预后;因势利导法分随病情利导、随病位利导、随病性利导;运用救逆法逆转病因、优化治疗及预防传变的治未病思想。并利用这些方法指导临床实践,治疗鼻咽部恶性肿瘤溃烂、血肿等。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1)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急性热病:六经辨证为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与辨病治疗,方以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根据风热犯卫、少阳阳明合并气分热盛、三焦邪热壅盛随证加减;结合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肺炎、肿瘤、中耳炎、鼻炎、淋巴结炎等辨病治疗。(2)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风寒湿等邪气侵袭,或痰、水、瘀等停聚,或经络脏腑气血津液及阴阳失调为主要病机;提倡六经辨证为主,经、时方配合葛根、钩藤,随证加减。葛根20g、钩藤15g作为对药配合使用,通治诸多眩晕,安全有效。(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1)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内外因素交攻致精气血津液变化影响耳部;以气滞血瘀、精气不足为主要病机,病涉五脏;填精、调气、和血、和津液为主要治法;治疗以经验方随证加减,并根据随年龄、性别等适宜用药。(2)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发病与脏腑精气血津液密切相关,尤以脾肾肺三脏为甚。治以调理脾肾肺为本。方选六味地黄汤、右归丸加减填补肾精;八珍汤加减补益脾胃气血、健运中州;银翘散、麻黄汤等解表以散邪;配合疏肝理脾、补血养心、通利三焦和膀胱等法。(3)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外邪侵袭、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或阴虚阳亢络脉失养为主要病因病机;祛邪通络、调和气血阴阳为基本治法;柴胡疏肝散、四物汤合牵正散为常用方剂。(4)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病机与邪气外袭、脾胃虚弱、肾阳亏虚等脏腑气血不足关系密切;温补脾肾、升阳清热为主要治法;麻黄升麻汤配合六味地黄汤、八珍汤加减为主方。(5)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肝郁气滞、气血瘀阻,或寒凝血瘀,或因虚致瘀为主要病机;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为主要治法;当归芍药散、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主方。(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内外多种因素致热、湿、痰、瘀、郁互结为主要病机。发病以湿热、气郁为先;日久可致气虚、阴虚、血瘀、痰阻。清热袪湿,化瘀除痰为主要治法。肺结节以清肺热为重,常以银翘散或五味消毒饮加减;乳房肿块以清中焦湿热为要,常以半夏泻心汤加减。随证配合化痰、温阳、散结、解郁、化瘀等法治疗。(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1)和调五脏法治疗基因缺陷等所致不孕不育:五脏六腑皆可致不孕不育,非独肾也;中药可以治愈部分基因缺陷、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所致的不孕不育。治疗上常根据患者体质灵活变通,各有侧重。或以治肾为主,或疏肝为要,或健运脾胃为核心,或肺肾同治、脾肾同治等。如解表散邪治肺;清热除湿、益气健脾、理气和胃以治脾;疏肝解郁、养血调经以治肝;补益阴阳治肾;补血、清火以治心等。(2)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冠心病以气血阴阳亏虚本,湿、热、寒、痰、郁瘀阻心脉为标;消补温三法为主要治法,分温心阳、补气阴、消痰瘀和郁气;随证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生脉饮、二陈汤、五苓散、血府逐瘀汤等加减。(3)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中气下陷、肝郁气滞或寒凝肝脉为主要病机;益气升阳,健脾养血为主要治法;补中益气丸合保和丸为主要方剂。(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1)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热毒瘀阻鼻咽为鼻咽部肿瘤等恶性病变的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灵活运用试探法、救逆法、因势利导法;“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乃自创验方,治疗鼻咽部恶性溃烂疗效较好。(2)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热、毒、湿、瘀、滞为主要病理因素;热毒湿瘀互结,气滞血瘀,肝失疏泄,胆汁分泌与排泄异常而发黄疸为主要病机;泄热、解毒、利湿、化瘀、行气为主要治法;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辨病治疗联合辨治;李氏退黄汤为有效经验方。(3)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热毒瘀阻肢体关节为根本病机;解毒化瘀,清热祛湿为主要治法;经验方“解毒化瘀汤”加减为主要处方,疗效明显。(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1)精选方剂,经时方合用,提高疗效。(2)用药当轻灵平稳,忌滥用温补,过补即毒,如人参等;也不要因噎废食,某些性烈或带毒性药物适量使用也能为补,如附子、细辛适量可以补阳。斟酌使用,增效减毒。(3)病症经验:小方专药适宜运用,增效减毒。(4)调摄适宜,减少疾病产生及复发。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经验举隅:(1)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气痰瘀毒互结为主要病机。早期肝经气郁、脾胃阳虚多见;中期湿浊内生、血瘀痰凝为多;晚期胃热津伤、气血双亏、瘀毒内阻为主。治疗扶正与袪邪同用,清热祛湿,解毒化瘀为主要治法,方选李氏退黄汤加减。(2)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辛开苦降为主要治法,方以半夏泻心汤合藿香正气散、丹参饮等加减。(3)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正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火郁为标;扶正祛邪为主要治法,随证(症)加减。(4)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阴虚液涸,气虚血亏,阳虚阴凝,胃肠燥热,气郁食滞通降受阻为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治分清虚热、清湿热、补阴、补阳、补气、补血、消瘀血、消食积、消郁气。(5)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湿热壅滞肠道,脾胃虚弱,瘀血内生形成虚实夹杂为主要病机;清热祛湿、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方法;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加减为主要方剂。(6)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初起热毒瘀滞肠道,日久正气亏虚,气血阴阳不足。清热解毒、化瘀祛湿为主要治法;配合调理脏腑气血津液阴阳等。常用方剂有乌梅丸、白头翁汤、十灰散等经时方结合。(7)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可由情志、饮食、劳倦、寒湿、湿热等导致肠道气机紊乱,传导失司;治疗以疏肝理脾、益气养血、除湿清热为常用治法;乌梅丸、藿香正气散、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为常用方剂。(3)慢性胃炎数据挖掘结果(1)719例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2)脘胀、胃脘痛、反酸、嗳气等症为常见主诉;(3)舌红、苔黄、脉弦为主要舌脉;(4)气滞、血瘀、湿热、血虚、气虚等为主要病因证素;(5)核心证型分为六型,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证最多见。(6)常用方剂:半夏泻心汤,藿香正气散;二陈汤,黄连温胆汤;丹参饮;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汤;当归芍药散等。(7)常用中药:生甘草、茯苓、茯神、黄连、黄芩、藿香、佩兰、法半夏、丹参、赤芍、白芨、川芎、延胡索、海螵蛸等。(8)核心药对:佩兰→藿香、白芨→海螵蛸、炒麦芽→炒谷芽、香橼→佛手、白芍→赤芍、茯神→茯苓、黄连→法半夏、黄芩→黄连等。(9)核心药物聚类成6个新处方:如藿香-佩兰-法半夏-炒白术-茯苓-茯神;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海螵蛸-白芨;葛根-钩藤-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藿香-法半夏等。(10)证-症关系,证-方关系,证-药关系:如脾胃湿热为例,以胃脘痛、脘胀、嗳气、胃脘灼热等为主症;常以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佩兰等治疗;主要使用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等。(4)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与生活、饮食因素、生理规律影响、心理因素、疾病传变因素等有关。(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总结了脾胃病验方: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赤芍、白芍、丹参、川芎、白芨、海螵蛸、陈皮、佛手等。结论1.伤寒学术思想(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5)伤寒杂病,圆机活法;(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2.临证辨治思想(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要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验方加减,药随证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总结了李家庚教授将伤寒、易经结合的时空数理观;试探救逆,因势利导等伤寒学术思想。(2)多角度总结了临证辨治思想,及秘验方等临证经验。如“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李氏退黄汤”等,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李家庚教授辨治特色及用药特点。(3)总结了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注重粘膜修复等脾胃病辨治特点;(4)数据挖掘出慢性胃炎用药规律,如核心药物聚类的6个新处方;总结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以和助通,以消为补等辨治特点。

陆永钊[9](2019)在《四君子汤加味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四君子汤加味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73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实验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及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四君子汤加味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Hp根除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13例(35.14%),有效16例(43.24%),无效8例(21.62%),总有效率为78.38%;实验组患者治疗显效19例(52.78%),有效15例(41.67%),无效2例(5.56%),总有效率为94.44%;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p根除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四君子汤加味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安全性高,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疾病治愈,值得临床借鉴和应用。

王洪海[10](2007)在《四君子汤 柴疏四君汤 柴胡疏肝散作用于脾虚证大鼠模型的生物效应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方证相关”是中医辨证论治和方剂学中的重要逻辑命题。方剂的功用不仅与方药配伍有关,还与其所作用的证之间具有一定的适配性,即方剂效用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所作用对象的病机与其方药配伍关系之间的针对性,方与证之间存在有关联程度大小的问题。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从实证意义上为“方证相关”提供系统的科学证据。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在内涵上具有一定关联的方剂和证候为切入点,运用关联排他和异方同证的研究方法较为系统地探查了中医“方证相关”命题的客观真实性。本研究首先依据中医关于脾虚证的病因病机学说、临床表现和其涉及到现代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的变化特点,采用复合病因造模法复制脾虚证大鼠模型,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中的多指标观察,以获得模型的中医证候及部分生物学特点;在此基础上,比较观察具有健脾、疏肝和疏肝健脾功用的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散和柴疏四君汤三方对该模型的作用异同,探讨同一脾虚证条件下三方效用的差异,以获得三方与脾虚证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性及其关联性现代内涵。之后,观察了四君子汤对脾虚证模型甲状腺轴、血液流变学、能量代谢等其它方面的效应,了解方证相应条件下的四君子汤的作用效应谱其可能涉及到的生物学基础。最后,运用基因芯片技术探查了脾虚证模型及四君子汤对模型作用的全基因表达,进一步分析探讨脾虚模型和四君子汤作用的分子机制。全文分为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大部分。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对脾虚证动物模型复制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四君子汤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现况等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实验研究部分主要包括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复制及评价;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散及柴疏四君汤对脾虚模型的影响;四君子汤对模型中甲状腺轴、能量代谢、血液流变学的调节作用;脾虚证大鼠模型相关基因表达谱及四君子汤对其影响的初步探查四方面。研究一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脾虚模型组,每组40只。模型组大鼠采用过度劳倦加饮食失节的方法。模型大鼠每日下午2:00置于盛有温水的塑料钢化桶中游泳10min;隔日喂食(隔日禁食,隔日足量给食),连续3w。于造模第22d开始,停止上述造模因素,自然饲养条件下观察1w。分别于造模的第1、2、3、4w取材,用间苯三酚法测尿D-木糖排泄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单胺神经递质,用试剂盒放免法检测血清GAS、IL-1β、IL-2、IL-6、TNFα;血浆MTL、SS、VIP、NPY、SP、β-EP、ACTH、CORT;下丘脑CRH的含量。结果:1.外观行为学观察:脾虚模型组大鼠造模2w后开始出现毛发不泽、枯乱;少动、拱背、眯眼、扎堆、兴奋性差;嗜睡、倦卧;饮食明显减少;便溏;体重显着降低。造模第3w变化最为明显,停止造模1w后上述变化未见明显改善。2.胃肠功能:脾虚模型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于第2w开始明显降低,3w时降低最为明显,第4w虽有恢复,仍显着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脾虚模型大鼠血清GAS水平于第1、2w无明显变化,第3w明显下降,第4w明显升高;血浆MTL水平第1、4w明显升高,第2、3w明显降低;血浆SS水平3w时明显升高,4w时恢复原来水平;血浆VIP水平第2w明显升高,第3w徒然降低,4w时无明显差异;血浆NPY水平于2、3w时明显降低,4w时无明显差异;血浆SP水平3w时显着升高,4w时有降低趋势;血浆β-EP水平前三周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4w时明显降低。3.免疫系统:脾虚模型组大鼠胸腺重量于第1-3w均显着低于对照组,4w时虽有回升,但仍明显降低;脾重量于第1-4w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胸腺指数第1-3w均降低,其中第1w显着降低,4w时升至对照组水平;脾指数自造模1w后呈逐渐增加趋势,3、4w时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脾虚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水平第1w明显升高,3w、4w时均显着降低;血清IL-2水平3w时明显降低,第4w明显升高;血清IL-6水平3w时明显升高,第4w明显降低;血清TNFα水平3w时明显升高,第4w明显降低。4.神经递质:与对照组相比,脾虚模型组大鼠海马5-HT水平3w时明显降低,自然恢复期显着升高;海马DA水平第1、2、3、4w均明显升高;海马NE3w时明显降低,余未见明显差异;海马HIAA3w时明显降低;海马HVA2w时明显降低;海马DOPAC从第1-4w逐渐下降,3w时明显降低。5.HPA轴:脾虚模型组大鼠肾上腺重量第1、2w与对照组接近,3、4w时显着低于对照组;肾上腺指数第1-3w上升,4w时降低至原水平,其中3w时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脾虚模型组大鼠下丘脑CRH3w时明显降低,第4w显着升高;血浆ACTH第1-3w逐渐降低,3w时明显降低,4w时有所回升;血浆CORT第1-3w持续降低,4w时迅速回升,1w、3w、4w时均明显降低。结论:该模型大鼠表现出部分类似脾虚证的症状,存在小肠吸收功能障碍、胃肠功能、免疫系统、神经递质、HPA轴功能的紊乱。结果提示本模型符合中医脾虚证的表现,且存在胃肠功能紊乱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多环节的调节障碍。研究二四君子汤、柴疏四君汤和柴胡疏肝散对脾虚证大鼠模型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只),模型组(50只),模型组大鼠按上述制模方法处理3w,于造模第3w末分别从对照组和模型组随机各取大鼠10只取材。第22d停止造模,模型组大鼠随机分成脾虚模型(model)、柴胡疏肝散(CHSGS),四君子汤(SJZT)、柴疏四君汤(CSSJT)四组,每组10只。中药三组分别按1mL/100g体重给予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柴疏四君汤灌胃,连续7d,每日1次。模型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等量蒸馏水。4w末剖杀取材,用上述方法测定相关指标,并用MTT法测定脾T淋巴细胞增殖转化功能。结果:1.胃肠功能:与对照组相比,造模3w时模型组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显着降低,第4w时脾虚模型组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仍显着降低。与脾虚模型组相比,四君子汤组和柴疏四君汤组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显着升高,且四君子汤组显着高于柴疏四君汤组,柴胡疏肝散组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造模3w时模型组大鼠血清GAS、血浆MTL、VIP水平明显降低,血浆SS水平显着升高;第4w时脾虚模型组大鼠血清GAS、血浆MTL水平明显升高,血浆SS、VIP水平明显降低。与脾虚模型组相比,四君子汤组、柴疏四君汤组血清GAS水平显着升高,两方无明显差异,柴胡疏肝散组无明显变化。四君子汤组血浆MTL水平明显降低,柴胡疏肝散组、柴疏四君汤组无明显变化;四君子汤组、柴疏四君汤组血浆SS水平明显升高,柴胡疏肝散组无明显作用;四君子汤组血浆VIP明显升高,柴疏四君汤组无明显变化,柴胡疏肝散组明显降低;与柴胡疏肝散组比较,四君子汤组大鼠血浆VIP显着升高。2.免疫系统:与对照组相比,造模3w时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IL-2水平明显降低,而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升高。第4w时脾虚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IL-2、IL-6、TNFα均明显降低。与脾虚模型组相比,四君子汤组、柴疏四君汤组血清IL-1β均明显升高,两方之间无明显差异,柴胡疏肝散组无明显变化;柴胡疏肝散组血清IL-2明显降低,而四君子汤组明显升高,柴疏四君汤组未见明显变化;四君子汤组血清IL-6明显升高,柴胡疏肝散组、柴疏四君汤组有升高趋势;四君子汤组血清TNFα明显升高,柴胡疏肝散组和柴疏四君汤组均无明显变化。脾虚模型大鼠脾T淋巴细胞增殖转化功能显着低于对照组;与脾虚模型组相比,柴胡疏肝散组和柴疏四君汤组大鼠脾T淋巴细胞增殖转化功能均显着降低,四君子汤组显着升高,并显着高于柴胡疏肝散组和柴疏四君汤组。3.神经递质:与对照组比较,造模3w时模型组大鼠海马5-HT、NE含量明显降低,而海马DA含量显着升高。第4w时脾虚模型组大鼠海马5-HT、NE含量明显降低,而海马DA含量明显升高。与脾虚模型组相比,四君子汤组大鼠海马5-HT的含量明显升高,柴胡疏肝散组、柴疏四君汤组有升高的趋势,但作用不及四君子汤组明显;三组大鼠海马DA的含量明显降低,以四君子汤组降低的值接近对照组DA水平,以柴疏四君汤组的降幅最明显;三组大鼠海马NE水平均明显升高,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4.HPA轴:与对照组相比,造模3w时模型组大鼠垂体ACTH、血浆ACTH、CORT水平明显降低。第4w时脾虚模型组大鼠垂体ACTH水平有降低趋势,血浆ACTH、CORT明显降低。与脾虚模型组相比,三组垂体ACTH水平无明显变化,四君子汤组、柴疏四君汤组血浆ACTH明显升高,以柴疏四君汤组作用最明显,但四君子汤组升高值接近对照组水平,柴胡疏肝散组无明显变化;三组血浆CORT水平明显升高,以柴疏四君汤组作用明显。结论:脾虚模型大鼠表现有胃肠功能、免疫系统、神经递质、HPA轴等方面的异常变化;被观察的三方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其中四君子汤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血浆MTL、海马DA;升高模型大鼠血清GAS、IL-1β、IL-2、IL-6、TNFα、海马5-HT、NE、血浆SS、VIP、ACTH、CORT及脾T淋巴细胞增殖转化功能。柴胡疏肝散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血浆VIP、血清IL-2、海马DA及脾T淋巴细胞增殖转化功能;能明显升高模型大鼠海马NE、血浆CORT。柴疏四君汤能明显升高模型大鼠血清GAS、IL-1β、血浆SS、ACTH、CORT、海马NE;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海马DA及脾T淋巴细胞增殖转化功能。结果提示,四君子汤在调节脾虚模型胃肠功能、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异常改变方面优于柴胡疏肝散、柴疏四君汤;较之于柴胡疏肝散和柴疏四君汤二方,四君子汤与中医脾虚证之间具有更大的关联性。研究三四君子汤对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其他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和模型组(30只)。模型组按上述方法制模,于造模第3w末分别从对照组和模型组随机各取大鼠10只取材,第4w停止造模,模型组大鼠随机分成脾虚模型组(model)、四君子汤(SJZT)两组,每组各10只。四君子汤组按1mL/100g体重给予灌胃,连续7d,每日1次。脾虚模型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等量蒸馏水。于4w末剖杀取材,放免法检测血清TSH、T3、T4和血浆TXB2、6-keto-PGF1a;高效液相法检测肝组织能荷;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LDL、CK、P-AMY;比色法检测肝组织Na+-K+-ATPase、Ca2+-Mg2+-ATPase、Ca2+-ATPase;血液粘度测试仪测定血流变。结果:1.甲状腺轴:与对照组相比,造模3w时模型组大鼠血清TSH、T3、T4均明显降低。4w时脾虚模型组大鼠血清TSH、T3、T4仍均明显降低;与脾虚模型组相比,四君子汤组大鼠血清TSH、T3、T4均明显升高。2.肝组织能荷: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3w时肝组织ATP、ADP、EC显着升高,AMP显着降低;4w时脾虚模型组肝组织ATP、ADP、EC和AMP值仍明显升高或降低。与脾虚模型组相比,四君子汤组大鼠肝组织EC明显升高,AMP明显降低。3.血清及肝组织酶:与对照组比较,3w时模型组大鼠血清LDH、CK显着降低,P-AMY显着升高,肝组织Na+-K+-ATPase、Ca2+-Mg2+-ATPase、Ca2+-ATPase活力均显着降低;4w时脾虚模型组血清LDH明显降低,P-AMY仍明显升高,CK有回升趋势,肝组织Na+-K+-ATPase、Ca2+-Mg2+-ATPase、Ca2+-ATPase活力仍明显降低。与脾虚模型组相比,四君子汤组大鼠血清LDH明显升高,P-AMY明显降低,CK无明显变化,肝组织Ca2+-Mg2+-ATPase、Ca2+-ATPase活力均显着升高,Na+-K+-ATPase活力无明显变化。4.血液流变学及TXB2、6-keto-PGF1a: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3w时150/s、38/s、10/s、5/s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和还原粘度均呈不同程度显着升高,红细胞压积显着升高,聚集指数显着降低,血浆TXB2、6-keto-PGF1a及其比值均明显升高;4w时各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和还原粘度仍显着升高,聚集指数显着降低,红细胞压积和变形指数均无明显差异,血浆TXB2、6-keto-PGF1a均较3w时升高,其中6-keto-PGF1a明显升高,其比值明显降低。与脾虚模型组相比,四君子汤组大鼠150/s、10/s、5/s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明显降低,150/s切变率下的还原粘度明显降低;红细胞压积、聚集指数、变形指数均无明显差异;血浆TXB2明显降低,6-keto-PGF1a显着降低,TXB2/6-keto-PGF1a明显升高。结论:脾虚证模型存在甲状腺功能、能量代谢、血液流变学及TXB2/6-Keto-PGF1a的异常改变;四君子汤可明显升高脾虚模型组大鼠血清TSH、T3、T4、LDH、肝组织EC、Ca2+-Mg2+-ATPase、Ca2+-ATPase活力及TXB2/6-keto-PGF1a,明显降低模型大鼠血清P-AMY、肝组织AMP、全血粘度、还原粘度、血浆TXB2、6-keto-PGF1a。结果表明,四君子对脾虚模型大鼠出现的甲状腺功能、酶学、血液流变学异常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研究四脾虚证大鼠模型相关基因表达及四君子汤对其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和模型组(30只)。模型组按上述方法制模,于造模第3w末分别从对照组和模型组随机各取大鼠10只在无菌条件下取脾脏。第4w停止造模,造模组动物随机分成脾虚模型(model)、四君子汤(SJZT)两组,每组各10只。四君子汤组按1mL/100g体重给予四君子汤灌胃,连续7d,每日1次。模型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等量蒸馏水。同前法于第4w末在无菌条件下剖取脾脏,进行脾脏RNA的提取、样品RNA荧光标记、杂交与清洗、芯片扫描、图像采集与数据分析;主要利用http://www.biorag.org/中的功能基因库对获得的差异基因进行功能查询。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造模3w时脾虚模型组大鼠差异表达基因有70条,其中上调基因有6条,下调基因有64条;其中涉及到已知功能基因有RSK、Mpo、Epxpredicted、Ear11、Rn30000067、Rn30023859、Rn30000254、Hsd17b2、Serpinb10、Serpinb2、Rn30014199、Ppbp、Rn30003138、Rhag、Rn30014371、Ngppredicted、Arl4、Gnaz、Depdc1predicted、Gp5、Neu2、Rn30016562。与脾虚模型组比较,四君子汤组差异表达基因有446条,其中上调基因有201条,下调基因有245条;其中涉及到已知功能基因主要有Map3k1、Pla2g1b、Gprk2l、IL9、Akt2、Pik3r1、Nfkbia、Abcb9、Abcb3、Pnlip、Pnliprp1、Pnliprp2、Gp2、RGD1310132、RGD1565722、Iiig9。结论:脾虚证模型存在部分基因的异常表达,涉及细胞因子调节、细胞内信号转导、酶催化活性、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等多个方面;四君子汤对脾虚的基因表达具有广泛作用,其中涉及到对MAPK信号通路、甘油磷脂代谢、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系统、JAK-STAT信号通路等多个方面。结果提示,多个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是中医脾虚证的分子基础,而脾虚证治方则对包括与脾虚证相关的基因在内的多个基因发挥复杂的调节作用。综上,采用游泳劳倦和饮食失节复合法复制出的脾虚证模型,表现出少动、乏力、食欲减退、消瘦、大便稀溏等脾虚证的类似症状,伴有胃肠功能、神经-内分泌-免疫、血液流变学、能量代谢等多系统的功能紊乱,并存在部分基因的异常表达。结果提示,中医脾虚证可能是一个以多组基因表达异常为基础、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多环节调节障碍的综合征。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散和柴疏四君汤三方对脾虚证模型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方面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其中四君子汤对脾虚模型胃肠激素、免疫因子、神经递质方面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柴胡疏肝散对神经递质有调节作用,能使降低的VIP、IL-2、脾T淋巴细胞增殖转化功能再度降低;柴疏四君汤主要对神经递质、HPA轴有调节作用。四君子汤在调节脾虚模型神经-内分泌-免疫、胃肠功能方面明显优于柴胡疏肝散和柴疏四君汤。对三方治疗效应谱和作用强度的综合评价表明,四君子汤对脾虚模型的疗效最好,柴疏四君汤次之,柴胡疏肝散较差,四君子汤与脾虚证的关联性最大。四君子汤还对模型中存在的甲状腺功能、血液流变学、能量代谢等方面的异常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模型的多个基因的表达具有广泛影响。结果提示,四君子汤可能在多系统不同功能纬度和整体-组织-细胞-基因不同结构层次上对脾虚证发挥调节作用而呈现出中医的整体综合功效。本课题从同证异方的角度对中医脾虚证及相关方剂作用的生物学基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查,不仅为揭示中医“方证相关”这一逻辑命题进行了有益的方法学探索,而且为认识“方证相关”及其科学内涵提供了一定的客观实证。

二、四君子汤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君子汤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发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治法及特点分析
    (一) 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治法举要
        1. 调和法
        2. 温补法
        3. 消导法
        4. 通下法
        5. 补益法
        6. 清宣法
    (二) 古代医籍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特点
        1. 胃脘痛
        2. 痞满
        3. 腹痛
        4. 腹胀
二、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用药规律研究
    (一) 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方药数据库的规范及建立
        1. 数据来源
        2. 数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3. 数据处理
    (二) 处方用药数据统计结果
        1. 高频药物统计结果
        2. 高频药物类别频数统计
        3. 药物四气分布
        4. 药物五味分布
        5. 药物归经分布
        6. 基于关联规则的处方组方规律分析
    (三) 数据分析
        1. 胃脘痛、痞满、腹痛、腹胀高频药物分析
        2. 痛胀类脾胃病高频药物分析
        3. 43味高频药物属性和功效分类及其体现治法
        4.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结果探讨
        5. 用药模式及关联规则分析
        6. 核心药物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黄贵华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来源
    1.1 处方来源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收集
    2.2 数据预处理
    2.3 挖掘方法
    2.4 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
3 研究结果
    3.1 基本信息
    3.2 频数分析
    3.3 关联规则
    3.4 聚类分析
    3.5 核心组方网络药理学分析
4 讨论与小结
    4.1 古代典籍关于PU的认识
    4.2 当代医家对PU的诊治经验
    4.3 黄贵华教授辨治PU学术思想
    4.4 数据挖掘分析
    4.5 核心组方的网络药理学机制分析
    4.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四君子汤类方治疗消化性溃疡有效性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标准
        1.2.1 研究类型
        1.2.2 研究对象
        1.2.3 干预措施
        1.2.4 结局指标
    1.3 排除标准
    1.4 资料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2.4 总有效率情况
        2.4.1 单用中药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
        2.4.2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
    2.5 Hp清除率
    2.6 复发率
    2.7 不良反应发生率
    2.8 敏感性分析
    2.9 发表偏倚分析
3 讨论

(4)罗伟生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与经验及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基础理论与临床文献的整理研究
    1 脾胃病学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1 《内经》
        1.2 张仲景——《伤寒杂病理论》
        1.3 张元素——《脏腑标本药式》
        1.4 李东垣——《脾胃论》
        1.5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2 罗伟生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及消化系统疾病证治经验整理
        2.1 思想流派——汇通学派
        2.2 病机学学术思想
        2.3 辨证学学术思想
        2.4 治疗学学术思想
        2.5 罗伟生教授的经验方—“七方胃痛方”
第二部分 罗伟生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研究
    1 处方资料来源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统计数据,建立数据库
        4.2 数据分析方法
    5 研究结果
    6 讨论
        6.1 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6.2 祖国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6.3 罗伟生教授辨治消化性溃疡的学术思想
        6.4 罗伟生教授辨治消化性溃疡的用药规律探讨
    7 罗伟生教授脾胃病临证辨治经验撷要
        7.1 注重健脾补虚,常用“四君子汤”培土健中
        7.2 注重气机通畅,每用“柴胡疏肝散”调肝理气
        7.3 注重除湿醒脾,多用“二陈汤”理气化湿
        7.4 注重气血调和,善用“丹参饮”理气活血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罗伟生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用药总况雷达图
综述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2 数据库的建立
        3 数据挖掘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汤证治规律
        2 桂枝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桂枝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汤适应证
        3 桂枝汤症状规律
        4 桂枝汤药物规律
        5 桂枝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新加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新加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新加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新加汤适应证
        3 新加汤症状规律
        4 新加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当归四逆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当归四逆汤证治规律
        2 当归四逆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当归四逆汤一般情况分析
        2 当归四逆汤适应证
        3 当归四逆汤症状规律
        4 当归四逆汤药物规律
        5 当归四逆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治规律
        2 枳实薤白桂枝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枳实薤白桂枝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枳实薤白桂枝汤适应证
        3 枳实薤白桂枝汤症状规律
        4 枳实薤白桂枝汤药物规律
        5 枳实薤白桂枝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炙甘草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炙甘草汤证治规律
        2 炙甘草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炙甘草汤一般情况分析
        2 炙甘草汤适应证
        3 炙甘草汤症状规律
        4 炙甘草汤药物规律
        5 炙甘草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六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汤合四逆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汤合四逆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桂枝汤合四逆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汤合四逆汤适应证
        3 桂枝汤合四逆汤症状规律
        4 桂枝汤合四逆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七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适应证
        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症状规律
        4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八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适应证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症状规律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总体讨论
    1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比较分析
    2 桂枝类方方证对比
    3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病证关系
    4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证治规律比较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6)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2 数据库的建立
        3 数据挖掘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加附子汤证治规律
        2 桂枝加附子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桂枝加附子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加附子汤适应证
        3 桂枝加附子汤症状规律
        4 桂枝加附子汤药物规律
        5 桂枝加附子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治规律
        2 麻黄细辛附子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麻黄细辛附子汤一般情况分析
        2 麻黄细辛附子汤适应证
        3 麻黄细辛附子汤状规律
        4 麻黄细辛附子汤药物规律
        5 麻黄细辛附子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再造散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再造散证治规律
        2 再造散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再造散一般情况分析
        2 再造散适应证
        3 再造散症状规律
        4 再造散药物规律
        5 再造散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附子泻心汤证治规律
        2 附子泻心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附子泻心汤一般情况分析
        2 附子泻心汤适应证
        3 附子泻心汤症状规律
        4 附子泻心汤药物规律
        5 附子泻心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乌梅丸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乌梅丸证治规律
        2 乌梅丸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乌梅丸一般情况分析
        2 乌梅丸适应证
        3 乌梅丸症状规律
        4 乌梅丸药物规律
        5 乌梅丸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六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大黄附子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大黄附子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大黄附子汤一般情况分析
        2 大黄附子汤适应证
        3 大黄附子汤症状规律
        4 大黄附子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七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温脾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温脾汤证治规律
        2 温脾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温脾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温脾汤适应证
        3 温脾汤症状规律
        4 温脾汤药物规律
        5 温脾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八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附子理中丸证治规律
        2 附子理中丸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附子理中丸一般情况分析
        2 附子理中丸适应证
        3 附子理中丸症状规律
        4 附子理中丸药物规律
        5 附子理中丸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九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黄土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黄土汤证治规律
        2 黄土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黄土汤一般情况分析
        2 黄土汤适应证
        3 黄土汤症状规律
        4 黄土汤药物规律
        5 黄土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总体讨论
    1 导师运用附子类方比较分析
    2 附子类方方证对比
    3 导师运用附子类方病证关系
    4 导师运用附子类方证治规律比较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7)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疾病相关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1.1 十二指肠溃疡诊断标准
        2.1.2 良性溃疡内镜下分期及分级
        2.1.3 病理诊断
        2.1.4 Hp的诊断标准及根除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脱落以及中止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病例分组方法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情况观察指标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3.3 疗效观察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4.1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4.2 根除Hp疗效判定标准
        4.3 胃镜疗效判定标准
        4.4 溃疡复发判定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比较
        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1.2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2 疗效比较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个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Hp根除率比较
        2.5 两组患者Hp根除后复发率比较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镜疗效比较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
        2.8 两组患者溃疡复发情况比较
        2.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用药安全性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医学对十二指肠溃疡的认识
        1.1 病名的研究
        1.2 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1.2.1 古代中医家的认识
        1.2.2 现代中医家的认识
        1.3 中医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1.3.1 辨证论治
        1.3.2 中药复方治疗
        1.3.3 中成药治疗
        1.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1.3.5 针刺疗法
        1.3.6 艾灸疗法
        1.3.7 穴位贴敷
        1.3.8 穴位注射疗法
        1.3.9 推拿按摩疗法
    2 西医对十二指肠溃疡的认识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1.1 胃酸与胃蛋白酶
        2.1.2 幽门螺杆菌(Hp)
        2.1.3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2.1.4 其他因素
        2.2 西医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2.2.1 抑制胃酸分泌
        2.2.2 根除Hp
        2.2.3 保护胃黏膜
    3 安胃二号方方药分析
        3.1 安胃二号方创制、组成及功效
        3.2 安胃二号方的理法分析及现代药理学分析
    4 胃泌素
    5 疗效分析
        5.1 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分析
        5.2 总体临床疗效分析
        5.3 Hp根除率和复发率变化分析
        5.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镜疗效分析
        5.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分析
        5.6 用药安全性
        5.7 两组患者溃疡复发情况比较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李家庚教授伤寒学术思想及贡献
    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
    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
    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
    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
    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
    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
第二章 李家庚教授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1.重六经及脏腑,广经方应用
        1.1 小柴胡汤加减六经辨治为主治疗急性热病
        1.2 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
    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
        2.1 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
        2.2 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
        2.3 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
        2.4 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
        2.5 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
    3.内外合邪理论经时方复用辨治肺结节、乳腺肿块
    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
        4.1 和调五脏法辨治基因缺陷等不孕不育
        4.2 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
        4.3 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
    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
        5.1 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
        5.2 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
        5.3 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
    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
        6.1 方法宜忌
        6.2 药物运用
        6.3 病症治验
        6.4 关于调摄
第三章 李家庚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
    1.李家庚教授辨治脾胃病的理论渊源
        1.1 宗《内经》以脾胃为本,保护脾胃是治未病关键
        1.2 遵仲景六经辨治,重视脾胃调理
        1.3 从《金匮要略》杂病辨治,顾护脾胃
        1.4 融后世百家学说,多维辨治脾胃病
        1.5 参考现代诸论,衷中参西
    2.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传承中的运用
        2.1 频数分析
        2.2 聚类分析
        2.3 关联规则
        2.4 贝叶斯网络
    3.李家庚教授脾胃病辨治思路及特点
        3.1 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
        3.2 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
        3.3 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
        3.4 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
        3.5 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
    4.脾胃病经验举隅
        4.1 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
        4.2 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
        4.3 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
        4.4 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
        4.5 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
        4.6 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
        4.7 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
第四章 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经验的数据挖掘
    1.资料来源
    2.资料筛选
    3.诊断标准
    4.纳入标准
    5.排除标准
    6.疗效评价标准
    7.研究方法
        7.1 病案资料筛选和整理
        7.2 病案术语的标准化
        7.3 数据录入
        7.4 数据清洗
        7.5 数据挖掘和分析
    8.研究结果
        8.1 慢性胃炎分类及伴发疾病频数分析
        8.2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8.3 主症频数分析
        8.4 刻下症状频数分析
        8.5 舌诊、脉诊频数分析
        8.6 中医病因证素频数分析
        8.7 患者证型分布
        8.8 方剂使用频数统计
        8.9 药物频数分析
        8.10 慢性胃炎病案核心药对关联规则分析
        8.11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症关系分析
        8.12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药关系分析
        8.13 基于聚类分析的慢性胃炎新处方分析
        8.14 慢性胃炎高频药物复杂网络分析
        8.15 李家庚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证规律
    9.讨论
        9.1 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
        9.2 病位在胃,涉及诸脏
        9.3 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
        9.4 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
        9.5 以和助通,以消为补
        9.6 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
        9.7 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
        9.8 验方加减,药随证变
    10.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验案举隅
结语
    1.伤寒学术思想
    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3.脾胃病辨治经验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脾胃病的中医辨治及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附录三 李家庚教授撰写着作大要
致谢

(9)四君子汤加味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实验组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2.2 两组Hp根除率对比
3 讨论

(10)四君子汤 柴疏四君汤 柴胡疏肝散作用于脾虚证大鼠模型的生物效应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脾虚证动物模型复制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 脾虚证的诊断标准
        2 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复制现状
        3 脾虚证动物模型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二四君子汤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概述
        1 四君子汤的实验研究
        2 四君子汤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现况
        1 背景
        2 基因芯片的技术原理及要点
        3 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
        4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下篇 实验研究
    四君子汤、柴疏四君汤、柴胡疏肝散作用于脾虚证大鼠模型的生物效应比较
        一 前言
        二 课题设计
        三 研究内容
        研究一 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建立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四君子汤、柴疏四君汤和柴胡疏肝散对脾虚证大鼠模型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四君子汤对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其他作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四 脾虚证大鼠模型相关基因表达及四君子汤对其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四 综合讨论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四君子汤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发掘研究[D]. 陈金旭.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黄贵华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用药规律研究[D]. 雷健茨.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四君子汤类方治疗消化性溃疡有效性Meta分析[J]. 张平,项凤梅,胡子毅,李人亮.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01)
  • [4]罗伟生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与经验及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的研究[D]. 申秋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D]. 钟岢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D]. 李若愚.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D]. 许裕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D]. 魏仁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四君子汤加味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分析[J]. 陆永钊. 中国实用医药, 2019(15)
  • [10]四君子汤 柴疏四君汤 柴胡疏肝散作用于脾虚证大鼠模型的生物效应比较[D]. 王洪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四君子汤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