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析现代企业的知识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徐光磊[1](2021)在《组织间学习、知识管理过程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成功典范,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就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由于资源匮乏和创新能力有限,单靠企业自身难以实现可持续创新发展,必须与外部社会网络建立广泛联系,帮助企业获取创新活动所需的稀缺性学习资源。所以相较于科技型大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这种关乎学习与知识的联动关系以及员工创新能力的需求更加强烈,更能够显着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需要高效利用和配置组织间的学习,并通过知识管理过程将获得的经验教训与经营方法,结合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能力内化于组织,不断提升组织创造力,这正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个性所在。本研究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个性特征,重点探讨组织间学习、知识管理过程与创新绩效的关系,通过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因素,来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与发展,同时实现创新产出并保持竞争优势。本研究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以“组织间学习——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为切入点,将知识管理过程作为中介变量,把知识管理过程分为知识创造、知识共享和知识利用三个维度,并引入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作为调节变量,探究组织间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详实丰富的影响路径。具体而言,本研究结合文献和理论分析,主要探讨以下五个方面内容:(1)组织间学习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影响机制;(2)组织间学习与知识管理过程之间的影响机制;(3)知识管理过程的内部影响机制;(4)知识管理过程的中介影响机制;(5)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的调节影响机制。本研究运用调查问卷和大样本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就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及合理的解释,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1)组织间学习正向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组织间学习通过各类信息交流和知识交流等方式提高创新绩效,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利用产业集群内外的合作与学习过程来获取互补资源,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2)组织间学习正向影响知识管理过程。组织间学习可以促进新知识的产生,这是因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外部的组织进行沟通合作时,能够获取外部组织的新知识、新想法。通过这样的合作和交流,不仅可以互惠互利,还能在不断的交流学习中产生知识转移。与外部组织的合作可以让企业员工进行信息互换和更新,通过不断的合作,产生新模式、新想法,透过合作和学习,可以促进知识创造。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内部员工将会通过总结分享的形式,将新知识传递给内部员工,进而员工可以通过知识利用产生新的模式、方法、技术等。这一研究结论也说明组织间学习可以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管理过程。(3)知识管理过程存在内部影响机制,即知识管理过程内部是动态的,是作为企业要素在生产与经营管理流程中不断循环的。企业动态知识管理能力通过搜寻、获取、整合、传播、共享、转化、协调与创新等活动达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内外部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对环境变化以及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的动态响应能力。也就是说,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价值体现为知识在各个流程环节的动态变化。(4)知识管理过程正向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创新活动的关键是将新知识应用于商业化并创造企业价值。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意味着成员贡献隐性技术和知识来创造和确认新产品的概念。个人在创新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会传播到不同的部门,甚至是不同的组织。因此,创新活动为交流知识创造了环境。在产品开发方面,创新增强了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引发了对知识的需求,并开发了各种知识活动来进行知识整合。(5)知识管理过程在组织间学习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关系间起中介作用。组织间学习可以通过不断的信息交流和资源交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产生知识,并进行知识创造和知识共享,最后进行知识利用,通过这样的知识管理过程进而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绩效。(6)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正向调节知识管理过程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间的关系。有效的知识工作者不断致力于创新。个人层面的知识创造、知识转移和知识利用与创新行为相关。可以说,知识型员工倾向于获得有关新颖和艰巨任务的知识。反过来,这可以改善创新流程,提升针对客户的产品或服务质量。本研究的创新点具体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构建组织间学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理论整合模型。学术界虽然针对组织间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曾有过不少研究,但深入探究组织间学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调查对象,以“组织间学习——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为研究主线,探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并以该影响机制为基础,增设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完善理论整合模型。(组织间学习——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2)探索知识管理过程的本质,对知识管理过程知识创造、知识共享以及知识利用的运作流程进行深入的分析。从研究方法上看,现有知识管理的研究文献中,多是定性分析知识创造、知识共享以及知识利用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非独立关系;而在实证研究方面,多是将三者保持着平行关系来分别进行研究。本研究创设“知识创造——知识利用、知识共享——知识利用、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知识利用”三种研究情境,系统分析知识管理过程的内部机制运作顺序问题。(知识创造——知识利用;知识共享——知识利用;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知识利用)(3)分析知识管理过程在组织间学习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发挥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探讨组织间学习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因素也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着手点。本研究将知识管理过程视为中介因素,又因为知识管理过程内部存在知识创造、知识共享和知识利用的顺序运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探讨了“知识创造——知识利用”、“知识共享——知识利用”、“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知识利用”在组织间学习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间所发挥的链式中介作用。(组织间学习——知识管理过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4)探析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在知识利用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权变影响。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能力可以对组织的创新能力和获得竞争优势产生重大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引入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作为调节变量,实证检验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在知识利用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为知识管理过程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提供崭新视角。(知识利用×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
李冬雪[2](2021)在《现代服务业知识管理对制造业质量管理影响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汪岩[3](2021)在《创新生态视角下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企业作为最活跃的创新主体之一,已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生力军,是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日益增加,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仅仅依靠企业自身进行有效的创新变得愈发困难。中小企业若想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不仅要依赖于自身拥有的资源禀赋,还需依赖于嵌入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社会资本。因此,探究各类型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有助于明确中小企业不同类型社会资本三维度影响其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为中小企业在创新生态系统环境下形成跨组织的资源获取提供依据,对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使其实现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强弱关系理论和创新生态理论,从创新生态视角深入分析了中小企业社会资本、知识管理能力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构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以中小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资深老员工为主要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22.0软件和AMOS21.0软件对315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创新生态视角下中小企业技术型社会资本认知维和结构维、体制型社会资本关系维和结构维以及市场型社会资本认知维均能够促进其创新绩效的提升,但不同类型社会资本的各维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强度不尽相同;(2)创新生态视角下知识管理能力在中小企业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间存在中介作用。其中在中小企业技术型社会资本关系维、体制型社会资本认知维、市场型社会资本关系维和认知维与创新绩效间均起完全中介作用,在中小企业技术型社会资本结构维和认知维、体制型社会资本结构维和关系维与创新绩效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3)创新生态视角下环境动态性能正向调节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当环境动态性越强时,知识管理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积极效应就越显着,反之亦然。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对中小企业如何合理利用社会资本以提升其创新绩效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管理建议。
郝佳佳[4](2021)在《制造业企业知识基础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创新引领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但与世界先进制造业相比还存在差距。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不足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较大,但技术发展水平较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没有完备的创新体系,创新意识不高等。知识基础理论认为知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对企业技术创新有重要影响。现代技术创新理论强调了知识架构的重要性,即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知识基础结构的重要性远超出了知识基础元素本身的重要性。知识基础网络是知识架构的体现,也是知识基础理论与现代技术创新理论相融合的产物。那么知识基础网络是否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如果是,这种影响机制是什么?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定量分析法,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企业作为制造业的代表,系统研究制造业企业知识基础网络对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机制、中介机制、调节机制和约束机制。首先,分析了知识基础网络的构建和演变过程,发现了不同创新战略环境下知识基础网络的演变规律。知识组合和知识配置是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不同的知识组合和知识配置策略会带来异质性的知识基础网络,并产生不同的创新绩效。知识基础网络能够反映企业不同的创新策略以及创新能力。为了探究知识基础网络的演变过程,本文从发明专利入手,构建知识基础0-1矩阵,使用UCINET软件将企业知识基础网络结构可视化,并计算知识基础网络的结构特征系数,分析了知识基础网络的演变过程,阐释了不同创新战略条件下企业对知识的整合、知识依赖以及跨领域知识重组能力。其次,提出了知识基础网络影响创新绩效的研究假设,并检验知识基础网络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效果。根据社会网络理论以及知识管理理论,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势以及结构洞三个知识基础网络特征角度,实证检验了知识基础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和结果,构建了知识基础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机制。再次,阐述了基于双元创新战略的知识基础网络对创新绩效影响的中介机制,并进行实证检验。从知识基础网络—双元创新战略—创新绩效的逻辑出发,将双元创新作为知识基础网络到企业创新绩效的传导机制,分析知识基础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发现知识基础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是通过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实现的,检验了双元创新战略在知识基础网络对创新绩效影响的中介作用。然后,探讨了在知识基础网络对创新绩效作用中,知识流动和知识复杂度两个知识属性的调节机制,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知识基础网络是知识流动的载体,知识被高效利用的前提是知识能够很好的流动。所以,知识基础网络能够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会受到知识流动的调节。同时,知识复杂度会对知识流动速度、被接受的可能性以及转化效率产生影响。所以,知识复杂度在知识基础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同样具有调节作用。此外,分析了研发投入在知识基础网络对创新绩效作用中约束机制,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在知识基础网络对创新绩效影响中存在约束机制,并通过门槛效应模型探讨了研发投入的最优作用区间。最后,在上述一系列作用机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结果,从优化知识基础网络结构、双元创新战略选择、知识属性的强化以及研发投入策略制定的角度提出了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路径,为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提供参考。
李鹏[5](2021)在《大连Ⅰ公司工艺部门知识管理案例研究》文中认为半导体制造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行业,相对于其他知识密集型行业来说,因为巨大的资金投入和生产成本,其对于员工能力的培养和工作效率的提升非常重视,因而对企业相关知识管理迫切需求也远超其他行业。目前现有的研究中针对半导体行业的知识管理的文献相对比较少。虽然半导体制造企业普遍对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共享的紧迫性有很高的重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因为缺乏专业的管理和持续的投入,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效果暂时还没有达到期望的水平。本文以大连Ⅰ公司工艺部门的知识管理为案例,说明工艺部门在知识管理方面的现状和面对的问题,并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结合实际的经验和理解,做了相对细致深入的分析。通过本文的论述,提出三个主要的优化解决方向:与工作内容相结合的知识分类和质量管理以及知识维护机制,以确保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的基础条件;基于Microsoft365的系统技术支持打造统一的知识管理和共享平台,依靠系统和流程的优化实现对知识管理和共享效果的显着提升;针对文化和激励机制的组织环境建设基于组织结构支持知识共享文化,并设计量化知识贡献的指标结合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此促进知识管理的持续改善。本文基于半导体制造公司工艺部门知识管理的实践,结合理论的文献研究,希望通过本文对半导体制造企业的知识管理提供一些参考和有益的借鉴。
周笑梅[6](2021)在《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表征。自国家启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以来,新型智库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智库的政策咨询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与现阶段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仍明显不相称。制约智库发展的突出困境在于:在新型智库最重要的关系中,智库与政府双向维度同时存在深层体制改革的阻滞,且彼此复杂纠缠。一方面,这种制约呈现为相应的国家制度供给不足与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滞后,另一方面,新型智库在对自我重塑的能动把握上也存在观念滞后、行动迟滞、内部机制创新不足。内外部因素的复杂交错,致使新型智库依然受制于传统治理结构与组织结构,难以支持智库转型所需要的决策研究范式及运营模式的现代跃迁,因而也难以全面达成自身应有的职责担当,在整体上呈现深层结构性矛盾。如果将对这一矛盾的分析,单纯指向智库内部机制,或单纯指向政府制度供给,都难以有效解释问题的深层归因和回应问题的复杂性。本文试图将对这一矛盾的分析,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体背景中,对其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以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与认知新型智库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并从中探寻其发展的深层结构性影响因素,进而系统探索对其发展优化更具应用价值的实践对策。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问题。新型智库建设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即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决策效率,关系到由国家决策体制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创新等因素共同构成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当前在国内国际复杂局势中,同时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而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对人类经济社会结构及运行模式深刻复杂的改变与形塑,则使这种机遇与挑战空前放大,进而使智库对国家及政府决策能力的重大影响进一步突显,作为决策体制改革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新型智库的良性发展成为意义重大的现实与理论问题。在国家治理总体架构下,存在三个对新型智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维度:国家的制度供给、智库的内部治理、智库的外部关系。这三个维度既决定着智库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空间,同时也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与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依据国家治理、参与式治理、网络化治理、决策过程参与等理论,基于“国家制度供给-智库内部治理-智库外部关系”的研究框架,通过对国内外智库发展经验较为系统的考察,以31个省市自治区省级地方社科院为核心研究案例,分别在三个基本维度下展开深入系统研究,以剖析新型智库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优化路径及对策。在形成对新型智库发展状况及问题判断时,本文做了一定数量国内外实践案例的实证分析,特别是以31个省级地方社科院为核心研究案例详细开展了相关研究。结合学术文献研读及理论资源支撑,基于以上综合考察与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新型智库发展优化对策:第一,在政府维度,加大力度扭转突出的制度供给不足问题,加强对新型智库发展的制度供给和赋权。新型智库发展制度供给体系应包括:决策过程参与保障制度、机构主体重塑保障制度、智库市场化运行保障制度、智库现代传播保障机制等内容。第二,在智库内部治理维度,探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并在清晰战略目标定位前提下,对智库的研究机制、管理机制、运营机制等进行系统创新。第三,在智库外部关系维度,围绕新型智库发展所形成的重要外部关系,以激活主体能量与活力为前提,建构政府主导、智库发挥重要作用的网络化治理合作伙伴关系。在三个基本维度分别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整体性政策建议:优化国家对新型智库建设的总体布局,持续培育现代政治文明;在秉持稳步渐进改革原则的同时,加快提升新型智库发展相关立法层次,以强大的国家立法保障并规范新型智库发展;合理布局新型智库发展体系,以建立和形成有效保障各类智库均衡而充满活力发展的资源配置模式,维护不同类型智库共同构成的整体国家知识资源及决策智慧宝库;积极回应大数据时代要求,推动新型智库信息平台基础设施整体升级,制定并实施涵盖政府、智库、企业及社会的互联互通、共建共治共享的知识管理及数据库网络,为建立国家智慧决策模式做足准备,以提高国家治理效能,进一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吴宁[7](2021)在《X船舶设计公司知识管理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国家战略装备制造产业的核心之一,船舶制造业因其建造周期长、跨领域协同频繁、技术密集性高、资金投入大等特点,对建造的质量和计划的控制要求较高。船舶设计作为船舶制造业中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具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复杂等显着特点。尽管目前船舶设计领域产生了大量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但对这些知识的系统性、有效性和规范化管理不足,设计知识散落于设计人员的本地存储与头脑中,难以发挥作用,不利于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等战略的推进和实施下,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船舶设计公司知识管理水平,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围绕着“X船舶设计公司知识管理优化策略研究”这一主题,首先界定本论文所使用的知识管理相关概念,如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构成要素和影响要素,并根据研究企业性质对船舶设计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明确了本论文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其次对企业知识管理有关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梳理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成果,对以往企业知识管理相关研究进行述评。本论文通过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等方法,整理出该公司知识管理要素中显性知识资源的分类和隐性知识资源的分类,知识管理的行为构成即知识的获取、应用和创新,和影响知识管理的文化环境、组织制度、行为认知、技术实施四个环境要素等情况。在调研问卷的设计上,通过借鉴知识管理的理论范式,结合船舶设计行业特点并在知识管理专家的建议下不断进行修改和测试,最终形成X船舶设计公司知识管理调研访谈提纲和知识管理现状调研问卷。内部访谈通过与X船舶设计公司管理层人员现场交流的方式,分为公司高管层和部门负责人两个层级进行了侧重点不同的访谈,以期客观全面地了解公司管理层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及要求。调研问卷分为调研对象资料和知识管理能力水平两个部分,其中知识管理能力水平问卷基于知识管理的知识获取、应用、创新这三个构成要素并结合影响知识管理运作的文化环境、组织制度、行为认知和技术实施这四个影响要素进行设计,以期得出公司知识管理水平所处阶段。调研问卷在通过电子问卷形式共计发放66份问卷,对问卷答题时间在3分钟以内的视为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58份,问卷有效率为87.9%。为验证数据的可靠性,对问卷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其中克隆巴赫的Alpha系数为0.903,问卷样本的数据是可靠的。通过X船舶设计公司调研数据中知识管理的评分情况,得出目前公司知识管理能力总体评分偏低,尚处于知识管理能力水平等级的初始阶段。进一步对问卷调研数据的得分情况,按照知识管理能力的三个主要因子进行整理,结合中高层管理者关于知识管理的访谈情况,本论文提出了X船舶设计公司知识管理中存在如下4个方面的问题:(1)企业知识管理的文化氛围缺失;(2)企业知识管理的机制与需求不符;(3)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认知不强;(4)缺乏专门的知识管理系统平台。结合这些调研结果以及背后的原因,提出X船舶设计公司在知识管理方面需要实施的优化策略:(1)重视企业知识管理氛围的形成,即通过塑造共同愿景、充分发挥榜样的典型示范作用、组建跨部门学习团队等,为知识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2)促进企业知识管理的需求实现,即促进知识管理流程良性循环、优化评价反馈机制;(3)培育员工对企业知识管理的认知,即增强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认可度、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提升员工的知识管理能力、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等;(4)构建完善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即建立知识库、提高系统的吸引力、有效实现知识共享、沉淀和积累岗位经验等。并进一步提出X船舶设计公司知识管理优化的保障措施:(1)营造知识管理的文化氛围;(2)设置企业知识管理需求实现的组织;(3)加强影响企业知识管理认知的人才激励;(4)健全知识管理系统的保护机制。本论文的结论对X船舶设计公司知识管理优化可提供有效地参考意见,以期“以点窥面”,为我国船舶设计企业或其他相关企业知识管理优化策略提供有效参考价值。
张玉文[8](2021)在《面向生产管理系统的知识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知识共享系统平台是根据企业生产管理系统运作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开发的一个知识管理方面的知识资料运用共享平台,对于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协调处理流程记录、问题解决方案等文档资料进行系统化的管理。系统在将这些管理的方法和经验转化为可共享和感知的知识的同时,还配备了全方位的查询功能,可以提高企业用户对同类知识的利用程度,可以减少对知识寻找的时间成本消耗。系统对于审核后的知识文档资料进行知识分类、集中管理,在确保企业现有知识不会轻易流失的情况下,提高了员工的管理水平,加快了企业管理专家的培养进程。本文设计的知识共享系统平台具有以下功能:(1)能够对录入系统中的所有知识文档资料进行科学的知识管理,可以进行指定范围的推送,设置查看权限,对文档资料进行增添、删除、升版等操作。同时可以随时掌握系统内各分类知识的利用情况,盘点企业拥有的知识资产,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高部分知识的利用率和更新频率。(2)能够对登陆系统的用户进行相关授权,如将经验丰富的专家列入专家库中,用户可以通过系统与专家互动,从而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交流。也可以通过系统进行知识录入,邀请专家进行审核,通过专家认证的知识将会对作者给与积分奖励,从而促使企业用户自主的提高系统内存储的知识水平。(3)本系统可以为企业内生产管理中高层级(厂部长级)和基层管理者(业务员、工段长级)提供自身管理知识的转化手段和工具,能帮助各个层级的管理者实现管理经验的文档化、标准化、可视化。公司决策层可以通过分析某一领域知识经验发布数量排行榜,来发现值得培养的优秀员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岗匹配困难的问题。
赵明华,李秋扬,祁惠爽,张斌,温文[9](2021)在《油气管输企业知识管理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近年来,知识管理越来越受到中外企业的高度重视,其成熟度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竞争潜力的重要指标。随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就知识管理这一领域而言,国内现有的相关研究仍然较少,因此,可以进行的学术研究以及实际场景应用的潜在可能性仍然很大。首先介绍知识管理的定义、发展历程和企业知识管理特点。其次,针对目前油气管道运输企业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详细分析。最后,根据油气管输企业特点,提出有利于油气管输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管理具体实践方法。
曹平,陆松,梁明柳[10](2021)在《大数据战略、知识管理能力与中国企业创新》文中研究指明大数据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本质上是创新知识发掘和企业知识管理的全面提升,会对企业创新产生深刻影响。将国家颁布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作为一项自然实验,基于2013-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方法(DID)考察大数据战略对中国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大数据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企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创新水平,促进效应来自于政策对于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促进。同时采用机器学习方法估计平均处理效应,得到的结果与DID方法基本一致。分样本研究表明,大数据战略对信息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的创新促进作用更加突出。因此,应加强绿色数据中心的建设,做好配套资源协同管理,推动大数据优势向其他产业转移,促进总体创新水平提升。
二、分析现代企业的知识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析现代企业的知识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组织间学习、知识管理过程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评阅意见 |
答辩决议书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资源基础理论 |
2.1.2 知识基础理论 |
2.1.3 开放式创新理论 |
2.2 组织间学习的研究综述 |
2.2.1 组织间学习的内涵 |
2.2.2 组织间学习的构成要素 |
2.2.3 组织间学习的实证研究 |
2.2.4 组织间学习的研究评述 |
2.3 知识管理过程研究综述 |
2.3.1 知识管理过程的内涵 |
2.3.2 知识管理过程的构成要素 |
2.3.3 知识管理过程的实证研究 |
2.3.4 知识管理过程的研究述评 |
2.4 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
2.4.1 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的内涵 |
2.4.2 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研究 |
2.4.3 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 |
2.4.4 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的研究述评 |
2.5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
2.5.1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内涵 |
2.5.2 企业创新绩效的构成要素研究 |
2.5.3 企业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 |
2.5.4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述评 |
2.6 各变量关系间研究述评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模型与假设 |
3.1 变量的界定及维度划分 |
3.1.1 组织间学习界定及维度划分 |
3.1.2 知识管理过程界定及维度划分 |
3.1.3 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界定及维度划分 |
3.1.4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界定及维度划分 |
3.2 研究假设提出 |
3.2.1 组织间学习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 |
3.2.2 组织间学习与知识管理过程 |
3.2.3 知识管理过程的内部影响机制 |
3.2.4 知识管理过程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 |
3.2.5 知识管理过程的中介作用 |
3.2.6 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 |
3.3 概念模型提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设计思路 |
4.2 研究对象的确定和选择 |
4.3 问卷设计 |
4.4 数据收集 |
4.5 变量测量 |
4.5.1 组织间学习的测量 |
4.5.2 知识管理过程的测量 |
4.5.3 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的测量 |
4.5.4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测量 |
4.6 预测试数据收集与分析 |
4.6.1 预测试问卷收集 |
4.6.2 预测试描述性统计 |
4.6.3 预测试信效度分析 |
第5章 实证研究 |
5.1 数据搜集与样本特征 |
5.1.1 正式测试问卷收集 |
5.1.2 量表描述性统计 |
5.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5.2.1 信度分析 |
5.2.2 效度检验 |
5.3 相关性分析和区别效度 |
5.4 同源偏差检验 |
5.5 基本特征差异分析 |
5.5.1 企业年限差异性分析 |
5.5.2 企业性质差异性分析 |
5.5.3 企业行业属性特征差异性分析 |
5.5.4 企业规模差异性分析 |
5.6 假设检验 |
5.6.1 组织间学习对创新绩效效应检验 |
5.6.2 组织间学习对知识管理效应检验 |
5.6.3 知识共享对知识利用效应检验 |
5.6.4 知识管理过程对创新绩效效应检验 |
5.6.5 知识管理过程的中介效应检验 |
5.6.6 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的调节效应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果讨论与实践启示 |
6.1 实证结果讨论 |
6.1.1 组织间学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讨论 |
6.1.2 组织间学习对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讨论 |
6.1.3 知识管理的内部影响过程机制 |
6.1.4 知识管理过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讨论 |
6.1.5 知识管理过程的中介作用讨论 |
6.1.6 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讨论 |
6.2 实践启示 |
6.2.1 充分发挥组织间学习与知识管理过程的联动作用 |
6.2.2 实现知识型员工创新能力的最大化 |
6.2.3 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管理模式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
7.3.1 研究局限 |
7.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创新生态视角下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企业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 |
1.2.2 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
1.2.3 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
1.2.4 创新生态研究 |
1.2.5 现有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4.1 技术路线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企业社会资本 |
2.1.2 知识管理能力 |
2.1.3 企业创新绩效 |
2.1.4 中小企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资源基础理论 |
2.2.2 社会资本理论 |
2.2.3 强弱关系理论 |
2.2.4 创新生态理论 |
第三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模型的构建 |
3.1.1 模型构成要素界定 |
3.1.2 理论模型框架 |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2.1 创新生态视角下企业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 |
3.2.2 创新生态视角下企业社会资本与知识管理能力 |
3.2.3 企业知识管理能力与创新绩效 |
3.2.4 知识管理能力的中介作用 |
3.2.5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
第四章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4.1 问卷设计 |
4.2 变量的度量 |
4.2.1 创新生态视角下企业社会资本的度量 |
4.2.2 知识管理能力的度量 |
4.2.3 企业创新绩效的度量 |
4.2.4 环境动态性的度量 |
4.3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
4.3.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4.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4.3.3 样本特征描述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5.1 样本检验 |
5.1.1 信度分析 |
5.1.2 效度分析 |
5.1.3 数据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5.1.4 正态分布检验 |
5.2 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5.3 创新生态视角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模型的检验 |
5.3.1 基本模型检验 |
5.3.2 模型确认与检验结果 |
5.4 回归分析 |
5.5 假设检验结果及讨论 |
5.5.1 假设检验结果 |
5.5.2 假设检验结果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管理启示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小企业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制造业企业知识基础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础理论与概念界定 |
2.1 知识基础网络相关理论 |
2.1.1 知识基础理论 |
2.1.2 社会网络理论 |
2.2 知识基础网络相关概念 |
2.2.1 知识基础网络的形成 |
2.2.2 知识基础网络的界定 |
2.2.3 知识基础网络的构件 |
2.2.4 知识基础网络的特征 |
2.3 知识基础网络对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研究的相关理论 |
2.3.1 双元理论 |
2.3.2 知识管理理论 |
2.3.3 资源基础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制造业企业知识基础网络构建与演变分析 |
3.1 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基础网络构建 |
3.1.1 社会网络的构建过程 |
3.1.2 知识基础网络的构建过程 |
3.2 知识基础网络特征度量 |
3.2.1 知识基础网络密度 |
3.2.2 知识基础网络中心势 |
3.2.3 知识基础网络结构洞 |
3.3 知识基础网络的演变 |
3.3.1 研究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3.3.2 知识基础网络密度的演变 |
3.3.3 知识基础网络中心势的演变 |
3.3.4 知识基础网络结构洞的演变 |
3.4 基于双元创新的知识基础网络的演变 |
3.4.1 双元创新战略企业的界定 |
3.4.2 基于双元创新的知识基础网络密度的演变 |
3.4.3 基于双元创新的知识基础网络中心势的演变 |
3.4.4 基于双元创新的知识基础网络结构洞的演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制造业企业知识基础网络影响创新绩效的中介机制 |
4.1 创新绩效的内生机理 |
4.2 创新绩效的度量 |
4.3 双元创新中介机制的研究假设 |
4.3.1 基于知识维度的创新绩效分析 |
4.3.2 基于双元维度的创新绩效分析 |
4.4 双元创新中介机制的研究变量设计 |
4.4.1 变量定义 |
4.4.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4.5 实证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
4.5.1 实证模型构建 |
4.5.2 主效应回归结果 |
4.5.3 双元创新中介机制路径检验 |
4.6 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检验 |
4.6.1 变换替代变量 |
4.6.2 基于Tobit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制造业企业知识基础网络影响创新绩效的调节机制 |
5.1 知识属性调节机制的研究假设 |
5.1.1 知识流动在知识整合与创新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
5.1.2 知识复杂度在知识依赖与创新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
5.2 知识属性调节机制的研究变量设计 |
5.2.1 变量定义 |
5.2.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3 实证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
5.3.1 实证模型构建 |
5.3.2 回归结果分析 |
5.4 实证结果稳健性检验 |
5.4.1 变换替代变量 |
5.4.2 基于Tobit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制造业企业知识基础网络影响创新绩效的约束机制 |
6.1 研发投入约束机制的研究假设 |
6.1.1 跨领域知识重组与创新绩效的非线性关系 |
6.1.2 研发投入的约束机制 |
6.2 研发投入约束机制的研究变量设计 |
6.2.1 变量定义 |
6.2.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6.3 门槛回归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
6.3.1 门槛回归模型 |
6.3.2 门槛效应检验 |
6.3.3 回归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策略 |
7.1 制造业企业知识基础网络对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研究启示 |
7.2 优化知识基础网络结构提升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 |
7.2.1 培育以企业知识整合为基础的创新能力 |
7.2.2 构建以知识依赖为基础的创新路径 |
7.2.3 拓展以跨领域知识重组为基础的创新方法 |
7.3 权衡双元创新战略提升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 |
7.3.1 坚持以利用式创新战略为导向的创新模式 |
7.3.2 明确以探索式创新战略为指引的创新方向 |
7.4 发挥知识属性优势提升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 |
7.4.1 利用知识流动性促进知识创造 |
7.4.2 将复杂知识简单化加速知识分享 |
7.5 完善研发投入决策实现跨领域知识重组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5)大连Ⅰ公司工艺部门知识管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标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标 |
1.2 案例研究设计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2 案例正文 |
2.1 行业背景介绍 |
2.1.1 半导体行业简介 |
2.1.2 半导体行业现状 |
2.2 大连I公司背景介绍 |
2.2.1 公司基本情况 |
2.2.2 工艺部门工作内容 |
2.3 管理问题描述 |
2.3.1 新员工学习知识的速度慢 |
2.3.2 员工应用知识提高能力和效率的效果差 |
2.3.3 部门知识文件缺乏管理 |
3 案例分析 |
3.1 理论依据 |
3.1.1 知识的概念与分类 |
3.1.2 知识管理理论 |
3.2 管理问题分析 |
3.2.1 知识内容的问题分析 |
3.2.2 知识管理的结构和流程问题分析 |
3.2.3 知识管理的组织环境问题分析 |
4 管理解决方案设计与实施 |
4.1 与工作内容相结合的知识分类和质量管理 |
4.1.1 知识分类规范化标准 |
4.1.2 知识质量审查评价机制 |
4.1.3 知识更新维护机制 |
4.2 基于Microsoft365 的系统技术支持 |
4.2.1 搭建统一知识管理共享平台 |
4.2.2 优化知识社交的共享方式 |
4.2.3 拓展专家知识地图及增加知识社交趣味性 |
4.3 针对文化和激励机制的组织环境建设 |
4.3.1 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组织文化建设 |
4.3.2 组织成员知识创作及共享贡献量化指标与评价体系 |
4.3.3 外在物质及内在精神的激励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研究现状评析 |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一)研究思路 |
(二)论文结构 |
四、研究的方法 |
(一)案例研究法与网络调研法 |
(二)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 |
(三)比较研究法 |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有待改善之处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智库与新型智库 |
(二)社科院与地方社科院 |
二、理论基础 |
(一)治理理论 |
(二)公共政策理论 |
(三)制度供给理论 |
(四)知识管理理论 |
第二章 新型智库发展的实践逻辑 |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政策背景与战略目标 |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政策背景 |
(二)新型智库发展的战略目标 |
二、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三个基本维度 |
(一)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政府维度:制度供给 |
(二)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自身维度:内部治理 |
(三)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关系维度:主体互动 |
三、新型智库实践需求三个基本维度的关系 |
(一)三个基本维度的内在关系 |
(二)三个基本维度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关系 |
(三)三个基本维度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关系 |
第三章 新型智库发展成效、困境及归因:地方社科院案例研究 |
一、案例选择的典型意义 |
(一)五种主要智库类型比较 |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的特殊性与代表性 |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的历史演进 |
(一)地方社科院智库初步发展阶段(1949-1979年) |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稳步探索阶段(1980-1999年) |
(三)地方社科院智库快速发展阶段(2000 年至今) |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基本成效 |
(一)地方社学院新型智库决策影响力提升 |
(二)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传播影响力提升 |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社会影响力提升 |
四、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深层困境 |
(一)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身份困境 |
(二)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资政困境 |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资金困境 |
(四)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人才困境 |
五、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影响因素 |
(一)制度供给维度的制约 |
(二)内部治理维度的制约 |
(三)外部关系维度的制约 |
第四章 智库发展的国内外实践经验镜鉴 |
一、国外智库发展经验 |
(一)国外智库的国家制度供给 |
(二)国外智库的内部治理机制 |
(三)国外智库的外部关系建构 |
二、国内智库发展经验(地方社科院以外的案例研究) |
(一)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中的智库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
(二)国经中心——理事会模式的智库内部治理探索 |
(三)人大国发院——跨学科研究中的智库组织结构创新 |
第五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政府维度:制度供给 |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国家制度供给体系 |
(一)政治环境根本支撑 |
(二)决策参与保障制度 |
(三)机构体制改革制度 |
(四)市场运行保障制度 |
(五)舆论引导保障机制 |
二、加强新型智库发展的国家制度供给 |
(一)优化国家总体战略布局 |
(二)健全决策参与制度保障 |
(三)加强机构重塑制度保障 |
(四)强化市场运行制度保障 |
(五)提升舆论引导机制保障 |
第六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自身维度:内部治理 |
一、探索新型智库法人治理结构 |
(一)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国家相关政策 |
(二)国外法人治理结构发展脉络溯源 |
(三)国内事业单位相关改革基本经验 |
(四)法人治理结构的智库适应性探讨 |
(五)新型智库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对策 |
二、创新新型智库内部治理机制 |
(一)新型智库战略目标清晰定位 |
(二)新型智库决策研究机制优化 |
(三)新型智库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
(四)新型智库知识管理机制拓新 |
(五)新型智库现代运营机制强化 |
第七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关系维度:主体互动 |
一、新型智库与政府的关系 |
(一)共同培育智库与政府协同研究机制 |
(二)共同营造智库与政府沟通交流平台 |
(三)共同打造智库与政府人员互动通道 |
二、新型智库与媒体的关系 |
(一)积极支撑新闻媒体深度政策宣传 |
(二)紧密结合网络媒体推动品牌传播 |
(三)完善自身媒体建设拓展潜在关系 |
三、新型智库与公众的关系 |
(一)以公众为智库营养源泉 |
(二)恰当参与公共舆论引导 |
(三)成为政府与公众的纽带 |
四、新型智库与同行的关系 |
(一)拓展国内同行合作关系 |
(二)拓展国际同行合作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7)X船舶设计公司知识管理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船舶设计对知识资源的需求 |
2.船舶设计知识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1.学术价值 |
2.应用前景 |
(三)研究目标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二、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一)理论基础 |
1.知识基础观及知识管理的概念 |
2.知识管理的构成要素 |
3.知识管理的影响要素 |
4.船舶设计知识管理的概念 |
(二)企业知识管理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述评 |
三、X船舶设计公司知识管理现状及调研 |
(一)X船舶设计公司及其船舶设计流程介绍 |
1.公司介绍 |
2.船舶设计流程介绍 |
(二)X船舶设计公司知识管理的现状 |
1.知识资源的分类 |
2.知识管理的行为构成 |
3.知识管理的环境要素 |
(三)X船舶设计公司知识管理现状的访谈调研 |
1.高管层访谈 |
2.部门负责人访谈 |
(四)X船舶设计公司知识管理现状的问卷调研 |
1.调研问卷的设计 |
2.问卷的有效性控制 |
3.调研问卷的样本情况 |
四、X船舶设计公司知识管理的调研分析及存在问题 |
(一)调研数据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1.调研数据的信度分析 |
2.调研数据的效度分析 |
(二)企业知识管理的调研分析 |
1.获取能力因子分析 |
2.应用能力因子分析 |
3.创新能力因子分析 |
(三)X船舶设计公司知识管理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1.企业知识管理的文化氛围缺失 |
2.企业知识管理机制与需求不符 |
3.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认知不强 |
4.缺乏专门的知识管理系统平台 |
五、X船舶设计公司知识管理优化策略及保障措施 |
(一)X船舶设计公司知识管理优化策略 |
1.重视企业知识管理氛围的形成 |
2.促进企业知识管理的需求实现 |
3.培育员工对企业知识管理的认知 |
4.构建完善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
(二)X船舶设计公司知识管理优化的保障措施 |
1.营造知识管理的文化氛围 |
2.设置企业知识管理需求实现的组织 |
3.加强影响企业知识管理认知的人才激励 |
4.健全知识管理系统的保护机制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 知识管理调研访谈提纲 |
附件2 知识管理调研问卷 |
致谢 |
(8)面向生产管理系统的知识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生产管理系统与知识 |
2.1 生产管理系统 |
2.1.1 生产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 |
2.1.2 当前生产管理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 |
2.2 知识与知识管理 |
2.2.1 知识的基本概念 |
2.2.2 知识管理 |
2.3 生产管理系统与知识管理 |
2.3.1 生产管理系统的知识 |
2.3.2 生产管理系统的知识管理 |
2.4 面向生产管理系统的知识管理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概述 |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知识管理 |
3.2.2 知识采集功能分析 |
3.2.3 知识分类功能分析 |
3.2.4 知识文档管理功能分析 |
3.2.5 知识发布功能分析 |
3.2.6 知识展示功能分析 |
3.2.7 知识视图功能分析 |
3.2.8 知识互动功能分析 |
3.2.9 知识问答功能分析 |
3.2.10 知识检索功能分析 |
3.3 系统角色分析 |
3.3.1 管理员 |
3.3.2 系统用户 |
3.4 知识管理用户体验需求分析 |
3.4.1 感官体验需求分析 |
3.4.2 交互体验需求分析 |
3.4.3 情感体验需求分析 |
3.4.4 浏览体验需求分析 |
3.4.5 信任体验需求分析 |
3.5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目标 |
4.2 系统架构设计 |
4.2.1 网络架构 |
4.2.2 系统架构 |
4.3 系统功能设计 |
4.3.1 用户管理模块 |
4.3.2 知识管理模块 |
4.3.3 分类管理模块 |
4.3.4 标签管理模块 |
4.3.5 分享管理模块 |
4.4 接口设计 |
4.4.1 用户接口 |
4.4.2 外部接口 |
4.5 系统安全及防错设计 |
4.5.1 安全登录设计 |
4.5.2 信息输入防错设计 |
4.5.3 数据备份设计 |
4.6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6.1 数据库分析 |
4.6.2 概念模型设计 |
4.6.3 数据表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实现环境 |
5.2 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5.2.1 系统登录模块 |
5.2.2 系统管理模块 |
5.2.3 用户管理模块 |
5.3 知识文档管理模块的实现 |
5.3.1 新增知识文档 |
5.3.2 文档审核 |
5.3.3 文档评论 |
5.3.4 知识检索 |
5.3.5 收藏夹管理 |
5.3.6 热点推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用例设计 |
6.2 测试环境与配置 |
6.2.1 功能测试 |
6.2.2 性能测试 |
6.2.3 测试类别 |
6.2.4 测试项目 |
6.3 测试内容和执行情况 |
6.3.1 功能 |
6.3.2 性能(效率) |
6.3.3 可靠性 |
6.3.4 安全性 |
6.3.5 易用性 |
6.3.6 兼容性 |
6.4 测试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油气管输企业知识管理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知识管理概述 |
1.1 知识管理的定义 |
1.2 发展现状 |
1.3 知识管理的特点 |
1.4 企业知识管理模型及要素 |
2 油气管输企业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根本原因 |
2.1 存在问题 |
1) 知识管理与业务严重脱节。 |
2)知识分布较为分散,缺乏知识管理共享平台。 |
3)隐性知识未得到有效挖掘。 |
2.2 根本原因 |
1)企业重视程度不够。 |
2)缺乏知识管理激励机制。 |
3)知识管理人员匮乏。 |
3 油气管输企业知识管理面临的挑战 |
1)知识识别与采集。 |
2)知识建模。 |
3)知识传播。 |
4)知识应用。 |
5)知识更新与评估。 |
4 油气管输企业知识管理的实现 |
4.1 创建学习型、共享型企业文化,建立激励机制 |
4.2 编制管输企业知识管理流程及标准 |
4.3 建立油气管道领域知识分类体系 |
4.4 构建油气管道领域知识库 |
4.5 开发油气管道知识管理与协同创新平台 |
5 结语 |
(10)大数据战略、知识管理能力与中国企业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
二 研究假设 |
(一)大数据战略对企业创新产出的激励效应 |
(二)知识管理能力在大数据战略和创新产出之间的中介效应 |
(三)数字化成本在大数据战略和创新产出之间的中介效应 |
三 研究方法 |
(一)双重差分法(DID) |
(二)机器学习方法 |
1.效应评估的机器学习方法 |
2.LASSO方法 |
3.因果森林方法 |
4.CNN卷积神经网络 |
四 数据和变量 |
五 实证结果及分析 |
(一)政策效应分析 |
(二)中介效应 |
(三)稳健性检验 |
(四)分样本研究 |
六 总结与进一步讨论 |
四、分析现代企业的知识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组织间学习、知识管理过程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徐光磊. 吉林大学, 2021
- [2]现代服务业知识管理对制造业质量管理影响机理研究[D]. 李冬雪. 辽宁工业大学, 2021
- [3]创新生态视角下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汪岩.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4]制造业企业知识基础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 郝佳佳. 燕山大学, 2021(01)
- [5]大连Ⅰ公司工艺部门知识管理案例研究[D]. 李鹏.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6]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D]. 周笑梅. 吉林大学, 2021(12)
- [7]X船舶设计公司知识管理优化策略研究[D]. 吴宁.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8]面向生产管理系统的知识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张玉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油气管输企业知识管理研究与实践[J]. 赵明华,李秋扬,祁惠爽,张斌,温文. 科技和产业, 2021(03)
- [10]大数据战略、知识管理能力与中国企业创新[J]. 曹平,陆松,梁明柳. 产经评论,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