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微创手术和微创医学

微创、微创手术和微创医学

一、微创、微创外科与微创医学(论文文献综述)

毛琳,崔海坡,宋成利[1](2021)在《微创与介入医疗器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创与介入医疗器械设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该研究团队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实践表明,利用工程技术原理和设计思维对微创医疗器械进行设计,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锻炼了学生创新设计和工程实践的能力,对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促进学科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颜磊[2](2021)在《经右侧胸部第三肋间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分析经右侧胸部第三肋间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进一步证明经右侧胸部第三肋间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资料: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外科2013年6月至2020年5月,因主动脉瓣病变行首次单纯主动脉瓣置换的123例患者,其中,微创组(经右侧胸部第三肋间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40例,常规组(经胸骨正中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83例,将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微创组40例,其中:女性11例(27.5%)、男性29例(72.5%),年龄:54.60±9.98岁,BMI:23.16±2.48kg/m2,术前诊断:主动脉瓣狭窄:15例(37.5%)、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7例(42.5%)、主动脉瓣狭窄并关闭不全:8例(20.0%),心功能等级(NYHA)II级:16例(40.00%)、III级:24例(60.00%)。常规组83例,其中:女性27例(32.5%)、男性56例(67.5%);年龄:58.77±9.71岁,BMI:24.13±3.13kg/m2,术前诊断:主动脉瓣狭窄25例(30.1%)、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0例(36.2%)、主动脉瓣狭窄并关闭不全:28例(33.7%),心功能等级(NYHA)II级:27例(32.93%)、III级:55例(67.07%)。微创组在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较常规组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在术中出血量较常规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在术后24h引流量较常规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在气管插管时间较常规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在住院总费用较常规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在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较常规组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与经胸骨正中切口对比研究,微创经右侧胸部第三肋间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是安全可靠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24h引流量少,气管插管时间少,创伤小,具有一定优势。

郑民华,马君俊,洪希周[3](2021)在《微创胃肠外科手术热点与进展》文中认为史无前例的2020年已经过去,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阴影笼罩下,全世界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格局发生巨变。我国迅速控制了疫情传播,医疗很快恢复正常状态,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胃肠外科手术已经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鉴于对疫情常态化防控,国内外人员及交通往来受到极大影响,许多学术会议取消或改为线上举行,疫情极大加速了微创手术线上传播方式的普及,而国内外在疾病谱、手术技术、微创技术热点、手术设备与器械等方面开始出现分化与区别。针对2020年发生的特殊情况,笔者对微创胃肠外科在手术技术平台、手术技术和手术理念方面的新热点与新进展作全面回顾与展望。

任奎源[4](2020)在《新型微创手术机器人从手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微创手术机器人从手是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其机械结构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性能。本文紧密的结合微创手术的实际工作需求,阐述了一种新型微创手术机器人从手的设计过程。文中主要进行了微创手术机器人从手的结构设计、运动学分析、机构性能优化以及实验平台的搭建与实验验证。首先,在详细研究现有的微创手术机器人从手结构的基础上,结合腹腔微创手术的工作要求,设计了一种新型基于双平行四边形原理的钢带传动远心机构。该机构克服了双平行四边形机构的体积大、工作空间小的缺点,在减小机器人体积的同时扩大了工作空间。应用Solid Works软件对从手机构整体进行了详细的三维建模。其次,应用旋量法建立了微创手术机器人从手的正运动学模型,采用解析法建立了从手的逆运动学模型,通过软件仿真分析验证了机器人从手正逆运动学模型的正确性。推导得出了从手的雅克比矩阵,为从手机构的性能优化奠定了基础。此外对机器人的工作空间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机器人从手的工作空间满足微创手术要求。然后,在微创手术机器人从手的运动学分析基础上,结合雅克比矩阵,构造了基于全域可操作度和性能一致性的综合评价指标函数,根据工作空间的极限位置和微创手术的实际需求确定了优化参数的几何约束条件,采用遗传算法对从手关键杆件尺寸参数进行优化。优化后的从手机构操作性能与优化前相比得到了提升,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优化后的从手关键零件进行了强度和刚度校核,验证了其能够满足微创手术操作的要求,达到了优化目的。最后,结合微创手术实际需求进行了实验平台的搭建,实验平台的搭建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实时性、安全性和可拓展性。完成了工作空间、远心运动和关节断电制动等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了所设计的微创手术机器人从手样机性能良好,且安全性较高,能够满足微创手术的实际操作需求。

徐剑,孙江波,李仲洋,潘胜辉,黎东明,陆路,徐骁,郑树森[5](2019)在《外科综合微创理论初探》文中指出影像介入、腹腔镜、内镜、医学机器人辅助等微创外科技术已成为目前微创外科技术的主流。然而,微创概念不清、评价标准缺乏,导致目前微创外科存在诸多弊端。笔者查阅国内外文献,结合临床现状,提出外科综合微创理论。该理论包含预防微创、诊断微创和随访微创等内容,并在外科综合微创的全体、全面和全程的"三全"原则基础上,设立评价外科综合微创的转归、并发症、时间和费用4级评价标准,从临床实践和理论层面为微创外科提供全面、切实、可行的理念和标准,旨在为规范微创操作,解决微创外科存在的问题作出尝试。

叶绍兵,刘高,蒲志忠,谢敏[6](2019)在《经肛门直肠镜下微创手术对直肠癌患者疼痛应激、胃肠激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经肛门直肠镜下微创手术对直肠癌患者疼痛应激、胃肠激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接受经肛门直肠镜下微创外科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患者64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疼痛应激、胃肠激素、血管内皮功能以及肿瘤标志物变化。结果:术前,两组疼痛应激指标、胃肠激素、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以及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SP、BK、PGE2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GAS、MTL、VIP、VEGF、MMP-9、ET-1、CEA、CA724、CA125、CA19-9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术后SP、BK、PGE2、VEGF、MMP-9、ET-1、CEA、CA724、CA125、CA19-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GAS、MTL、VI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肛门直肠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对直肠癌患者的疼痛应激小,患者胃肠激素影响轻微,能更有效降低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肿瘤标志物水平,更有助于患者免疫功能恢复,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王建峰,杨春艳[7](2019)在《微创外科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体会》文中研究指明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会对手术创口、面部破损程度、恢复时间,以及手术对容貌造成的影响给予极大关注。在传统治疗方案中,牙槽外科、口腔颌面部肿瘤、颌面创伤等需疾病的手术创口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面部美观,而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其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逐渐得到重视。基于此,本文就结合相关文献,对微创外科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期对理论研究以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王河川[8](2019)在《基于“筋骨并重”经皮置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基于“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经皮置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无脊髓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研究方法: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胸腰椎爆裂骨折,且不伴有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的症状,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30例患者接受传统开放式手术作为对照组;另34例患者接受微创经皮置钉手术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围手术期观测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刀口长度、住院时间、中医手法复位后伤椎椎体高度、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治疗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VAS评分),末次随访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及Cobb角矫正丢失率等指标情况。比较两组病例的临床数据,搜集并测量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围手术期观测指标: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刀口长度、住院时间比较及中医手法复位前后伤椎椎体高度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比较,P>0.05,不存在统计学差异。2.VAS评分:两组数据分别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示时间的P<0.001,说明不管是观察组还是对照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每个时间点上两个分组之间比较,进行主题效应的检验,P>0.05,说明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3.末次随访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及Cobb角矫正丢失率: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末次随访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及Cobb角矫正丢失率比较,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微创经皮置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中医手法复位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微创术式创口小,恢复快,较传统切开术式更具优势。基于“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经皮置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无脊髓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值得临床推广。

曾德刚[9](2019)在《微创外科技术在胃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微创外科技术在胃肠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胃肠疾病患者纳入本研究,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入组患者均经临床保守治疗无效,接受手术治疗。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命名为常规手术组与微创外科组,分别实施常规手术治疗与微创外科手术治疗。结果:微创外科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手术组,手术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常规手术组(P<0.05)。微创外科组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手术组,治疗总费用明显少于常规手术组(P<0.05)。微创外科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组的22.00%(P<0.05)。结论:较之常规手术治疗,对胃肠疾病患者应用微创外科技术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林琴琴[10](2019)在《腔镜辅助技术在乳腺良恶性肿瘤切除中的初步应用》文中提出目的:运用腔镜辅助技术行乳腺良恶性肿瘤切除,初步评价腔镜辅助下手术切除乳腺肿瘤的临床效果,探讨腔镜辅助乳腺手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1.选择2016年9月至2019年1月于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甲外科行腔镜辅助乳腺良性肿瘤手术患者1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纤维腺瘤8例,腺瘤合并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1例,腺瘤并腺病1例,双乳隆乳剂性假瘤1例。选取同期行开放手术的良性肿瘤患者20例为对照组,观察腔镜辅助乳腺良性肿瘤手术的临床效果。2.回顾2016年9月至2019年1月于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甲外科行腔镜辅助乳腺恶性肿瘤保乳术的患者3例,其中3例病检结果均为浸润性导管癌。对其手术方式及术后情况进行详细阐述。随访术后有无并发症发生,评估伤口愈合情况;术后6个月利用问卷调查评估患者主观满意度、泽井法评价患者客观满意度;随访有无肿瘤复发转移。结果:1.在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相比开放组而言,腔镜组在手术时间上稍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疼痛程度较轻、住院天数较短、术后疤痕长度也明显较短,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中,腔镜组所有患者乳房美学效果都达优良,明显高于开放组(95%),腔镜组患者的满意度(90.91%)也明显较开放组高(6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年龄、BMI、住院费用、肿块距乳晕距离、肿块直径、肿块位置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伤口均甲级愈合。2.乳腺恶性肿瘤:1例患者术后出现乳房皮肤瘀斑,之后随访皮肤无坏死,伤口愈合可,无感觉障碍;余2例患者伤口均甲级愈合,无皮肤坏死、感觉障碍。术后6个月,3例患者均感觉乳房表面疤痕位置较传统开放手术小且隐蔽,乳房外形美观,大小无明显变化。采用泽井法对患者进行评价:优:2例;良:1例;一般:0例;差:0例。患者每3个月定期复查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腔镜辅助乳腺手术在良性肿瘤中具有美容优势,是一项有前景的技术,但在手术时间、经济指标等方面还有待改善,在乳腺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微创、微创外科与微创医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创、微创外科与微创医学(论文提纲范文)

(1)微创与介入医疗器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的结合
2 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2.1 课程内容与资源
    2.2 课程组织与实施
    2.3 线上教学模式探索
3 评价体系的探索
4 小结

(2)经右侧胸部第三肋间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临床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临床资料
    二、手术方法
    三、数据收集
    四、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微创主动脉瓣置换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新型微创手术机器人从手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微创手术机器人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微创手术机器人国外研究现状
        1.2.2 微创手术机器人国内研究现状
    1.3 微创手术机器人远心机构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4.1 课题来源及意义
        1.4.2 研究意义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创手术机器人从手机构分析与设计
    2.1 引言
    2.2 微创手术机器人从手作业要求分析
    2.3 远心机构的方案选取
        2.3.1 远心机构设计要求
        2.3.2 基于双平行四边形原理的钢带传动远心机构
    2.4 微创手术机器人从手的设计与建模
        2.4.1 俯仰关节设计
        2.4.2 钢带传动结构的设计
        2.4.3 冗余自由度关节的设计
        2.4.4 偏转关节结构设计
        2.4.5 手术器械平移关节的设计
        2.4.6 模块化驱动单元设计
    2.5 伺服的电机选型
        2.5.1 偏转关节的电机选型
        2.5.2 俯仰关节电机选型
        2.5.3 移动关节电机选型
    2.6 微创手术机器人远心机构的最终构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创手术机器人从手的运动学分析
    3.1 引言
    3.2 微创手术机器人从手运动学分析
        3.2.1 旋量理论建立正运动学模型
        3.2.2 从手正运动学模型计算
        3.2.3 从手逆运动学模型计算
        3.2.4 微创手术机器人从手的雅克比矩阵
    3.3 微创手术机器人从手工作空间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创手术机器人从手优化分析
    4.1 引言
    4.2 遗传算法
        4.2.1 遗传算法的数学模型
        4.2.2 遗传算法实现
        4.2.3 约束条件处理
    4.3 微创手术机器人从手机构性能优化
        4.3.1 目标函数构建
        4.3.2 优化变量及约束条件确定
        4.3.3 遗传算法优化
        4.3.4 优化结果分析
    4.4 关键部件有限元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创手术机器人从手实验平台搭建及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平台构建
        5.2.1 控制系统设计
        5.2.2 中空走线设计
        5.2.3 系统安全性设计
    5.3 微创手术机器人从手实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经肛门直肠镜下微创手术对直肠癌患者疼痛应激、胃肠激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应激指标对比
    2.2 两组胃肠激素对比
    2.3 内皮功能对比
    2.4 两组肿瘤标志物对比
3 讨论

(7)微创外科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微创外科技术在牙槽外科中的应用
2 微创外科技术在下颌骨牙源性边缘性骨髓炎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3 微创外科技术在颌骨囊性病变中的应用
4 微创外科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5 结束语

(8)基于“筋骨并重”经皮置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案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法
        1.6 观察指标
        1.7 观察指标记录时间
        1.8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围手术期观测指标
        2.2 疼痛评分
        2.3 末次随访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及Cobb角矫正丢失率
讨论
    1 中医“筋”、“骨”与“筋骨并重”理论
        1.1 “筋”的概念
        1.2 “筋”的生理功能
        1.3 “骨”的概念
        1.4 “骨”的生理功能
        1.5 “筋骨并重”理论
    2 西医“微创理念”
    3 “筋骨并重”与微创理念的关系
    4 无脊髓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
        4.1 传统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记载及治疗
        4.2 手术入路及内固定选择
        4.3 微创经皮置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术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进展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9)微创外科技术在胃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出血量与手术切口长度比较
    2.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与治疗总费用比较
    2.3 两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10)腔镜辅助技术在乳腺良恶性肿瘤切除中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索引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微创、微创外科与微创医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创与介入医疗器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 毛琳,崔海坡,宋成利.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2021(04)
  • [2]经右侧胸部第三肋间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对比研究[D]. 颜磊. 济宁医学院, 2021(01)
  • [3]微创胃肠外科手术热点与进展[J]. 郑民华,马君俊,洪希周.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1(01)
  • [4]新型微创手术机器人从手设计与研究[D]. 任奎源.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5]外科综合微创理论初探[J]. 徐剑,孙江波,李仲洋,潘胜辉,黎东明,陆路,徐骁,郑树森.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9(12)
  • [6]经肛门直肠镜下微创手术对直肠癌患者疼痛应激、胃肠激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 叶绍兵,刘高,蒲志忠,谢敏.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9(17)
  • [7]微创外科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体会[J]. 王建峰,杨春艳.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21)
  • [8]基于“筋骨并重”经皮置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D]. 王河川.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9]微创外科技术在胃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 曾德刚. 中外医学研究, 2019(14)
  • [10]腔镜辅助技术在乳腺良恶性肿瘤切除中的初步应用[D]. 林琴琴. 南华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微创、微创手术和微创医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