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速室温硫化氯丁橡胶胶粘剂固化的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庆[1](2021)在《天然橡胶/45#钢粘接用热硫化胶粘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天然橡胶由于具有高弹性,耐寒性,低生热等优点,其与金属的粘接复合制件被广泛应用于车辆、船舶及航空等领域。但天然橡胶的非极性限制了其在金属与橡胶的粘接应用。目前,如LORD、HENKEL、CILBOND等国外大品牌生产的胶粘剂基本上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但国内产品粘接强度低,难以替代国外昂贵的胶粘剂。此外,国内外关于金属与天然橡胶的文献及相关专利公开报道极少。因此,开发适用于金属与天然橡胶的胶粘剂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改性胶粘剂的粘接性能和可能的粘接机理进行讨论与探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研究了氯丁/酚醛(CP)胶粘剂中的主要成分及配比对45#钢/天然橡胶(S/NR)粘接性能的影响,确定了CP胶粘剂中二氧化硅、酚醛树脂(PF)及氯化橡胶(NCR)的最佳使用含量分别为4份、80份及15份。在此基础上,采用单因素法研究偶联剂种类及含量对S/NR粘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4种偶联剂相比,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粘接强度的影响最大。随着KH550含量的增加,S/NR的粘接强度先增加后降低。22份KH550改性的CP胶粘剂,粘接强度最大为4.93 MPa,但是粘接件的界面破坏形式没有达到橡胶本体断裂的理想状态。(2)采用界面交联剂烯丙基环氧树脂(ER)改性CP胶粘剂,以改善S/NR粘接件的破坏方式。研究了ER与酚醛(PF)配比和促进剂种类对S/NR粘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F与ER的最佳配比为1:1,促进剂种类为Mg O/Zn O时,粘接强度达到最大。在此配比下,进一步研究了KH550含量对胶粘剂粘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KH550含量为8份时,粘接强度最大为4.76 MPa,并且粘接界面破坏方式由界面破坏向橡胶本体与界面混合破坏的方式转变。(3)为了进一步提高粘接强度,对KH550、ER及Zn O/Mg O改性胶粘剂的硫化工艺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了硫化温度在150??180℃范围内,胶粘剂对S/NR粘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8份KH550改性的CP胶粘剂粘接性能随温度的升高呈增加趋势,当温度为180℃时,粘接强度达到最大,为5.06 MPa。ER改性CP胶粘剂及添加KH550的ER改性CP胶粘剂的粘接强度随温度的升高呈降低趋势。因此,KH550改性的CP胶粘剂的最佳硫化温度为180℃,ER改性的CP胶粘剂的最佳硫化温度为150℃。而添加Zn O/Mg O改性ER改性的CP胶粘剂粘接强度不依赖于温度变化。
胡娟,李文强,张晓莲,张爱霞,陈莉,曾向宏[2](2021)在《2020年国内有机硅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公开发表的文献和资料,综述了我国有机硅行业在2020年的发展概况(包括有机硅甲基单体的产能与产量、初级形状聚硅氧烷的进出口情况、有机硅上市企业的营收情况、新增项目投资情况、标准及政策制订情况)与有机硅产品的研发概况(包括企业研发投入、企业自研项目及国内有机硅的研发重点)。
韩瑞杰[3](2021)在《特种橡胶密封材料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橡胶是一类最为常用的弹性密封材料,其在复杂环境下的性能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橡胶密封构件服役的可靠性。密封的失效,尤其受高温、摩擦及材料结构损伤引起的密封失效,不仅会造成密封结构的破坏,还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因此,如何探究橡胶密封材料在复杂环境下性能的变化机理及提升自身结构的优化水平已成为当前橡胶密封材料服役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论文围绕飞机舱门橡胶密封材料性能的评估及应用,以橡胶密封材料耐高温老化特性、老化机理的研究及飞机舱门织物/硅橡胶密封材料制备与表征为主题,在材料的耐高温配方、高温老化后力学性能、摩擦性能、织物/硅橡胶密封材料的摩擦及粘结复合工艺性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以丁腈橡胶密封材料为基础材料研究了热氧老化前后平均交联密度和局部交联密度对基体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丁腈橡胶拉伸强度随交联密度的增长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基于扩散限制型氧化(DLO)效应,测定了基体局部交联密度的梯度分布,揭示了热氧环境下交联点的分布失衡是阻碍受力过程中应力分散,造成力学性能损失的重要原因;研究了高温压缩环境下分子链交联与断裂之间的竞争关系,阐明了压缩残余变形在老化环境下的增长机制;建立了间隔应变模型,并基于位移累积法对橡胶的拉伸性能进行测试,证实了数字图像相关(DIC)在复杂环境下对橡胶大变形测量的可靠性。其次,在交联密度测试及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在热氧环境下力学性能变化的机理。基于CeO2和石墨烯良好的高温防护作用,设计并制备了高温耐受性优良的CeO2/石墨烯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揭示了热氧环境下CeO2对自由基的清除、石墨烯与苯基团的π-π共轭效应是提升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高温耐受性的重要因素;结合热分析动力学计算了硅橡胶复合材料热降解的平均活化能E,进一步验证了 CeO2和石墨烯在热氧老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力学测试表明,基于CeO2(2 phr)和石墨烯(0.8 phr)对基体良好的热防护作用,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在300℃/48 h老化后的拉伸强度及拉断伸长率分别保持在4.67 MPa和180%。然后,基于CeO2和石墨烯良好的热防护作用,探究了 CeO2/石墨烯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热氧老化前后摩擦系数及磨损形貌的变化规律。通过表层交联密度的测定及表面形貌的分析,研究了表面基体硬度、粗糙度及缺陷对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摩擦系数和磨耗比的影响。CeO2与石墨烯对基体良好的热防护作用及石墨烯的自润滑效应均可有助于降低材料的磨耗比,但过量(1.5 phr)石墨烯加入后会引起摩擦表面基体抵御循环剪切能力的下降,造成老化后基体磨耗比由0.8 phr石墨烯时的4.24×10-3 mm-3/N.m提升至4.44×10-3 mm-3/N·m。再次,通过摩擦系数及磨损形貌的对比,证实了表层聚酯织物对硅橡胶基体耐磨性能的显着提升作用。设计制备了含双层织物的硅橡胶复合材料,并基于服役环境,研究了织物/硅橡胶密封材料在干滑/浸水/高温/浸油环境下磨损形貌的差异及摩擦系数的变化规律;观察了滑动速率、外部荷载及织物纱线方向对织物/硅橡胶密封复合材料摩擦性能的影响,指出浸水环境下高荷载(25 N)对织物纤维的牵拉及破断作用是导致织物原始结构破坏及表面严重破损的重要原因。最后,通过硅橡胶基体的改性及胶粘剂调配工艺的改善,提升了织物与硅橡胶的粘结性能。基于拉伸、撕裂、剥离等测试,确定了以0.2 phr钛酸酯作为最优含量来增强硅橡胶与织物的粘结性能。接触角测试、红外表征及剥离测试表明,钛酸酯的加入有助于提升硅橡胶的可粘接性。随着钛酸酯含量从0 phr增加至0.2 phr,硅橡胶基体表面的接触角从123.33°下降至108.39°。改性后的硅橡胶基体表面润湿性显着增强,这是硅橡胶与聚酯织物粘结性能提升的重要原因。此外,基于织物纱线拉伸模量的差异,获得了外层织物的剥离状态及内层织物与橡胶的相互作用对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剥离强度及剥离伸长量的影响规律。研究成果将对橡胶密封材料高温老化机理的探索及综合性能的评估提供有价值参考;同时,织物/硅橡胶密封材料多工况下摩擦行为的研究及织物与硅橡胶粘结复合工艺的改善都将为航空织物/橡胶密封材料的应用提供可靠的实验支持。
乔韵豪[4](2020)在《橡胶金属热硫化胶粘剂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社会,橡胶与金属粘接在军工、桥梁、机械制造等众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减震件的连接、坦克履带板挂胶、航空油封等。这类橡胶金属粘接件兼具金属材料高强度、耐久性和橡胶材料减震、耐磨等性能。在众多橡胶与金属的粘接方法中,热硫化粘接由于其工艺简单、粘接强度大等特点使得其成为最常用的粘接方法之一。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外就开始了对溶剂型热硫化胶粘剂的探索和研究,而国内起步相对较晚,并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出现界面脱粘、不能满足复杂使用工况的现象。基与以上现状,本文作者对传统的热硫化型胶粘剂,美国洛德公司生产的底涂胶开姆洛克205和面涂胶开姆洛克220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借助凝胶色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对底涂胶开姆洛克205和面涂胶开姆洛克220进行成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推测开姆洛克205胶粘剂中有机物有酚醛树脂、氯丁橡胶,填料成分主要有氧化锌、二氧化钛,且氧化锌、二氧化钛共占总固体含量的23.96%,有机物部分约占固体总含量的76.04%;推测开姆洛克220胶粘剂有机物为顺丁橡胶,填料主要为氧化铅和炭黑,氧化铅约占固体总含量的1.43%,炭黑约占固体总含量的32.41%,顺丁橡胶部分约占固体总含量的66.16%(2)其次分别从橡胶/胶粘剂和金属/胶粘剂一侧出发,探究了硫化压力和金属表面处理、喷胶方式对粘接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硫化粘接时,随着硫化压力的增大,剥离强度先减小后增大,最后趋于稳定,最佳的硫化压力为14MPa;处理钢材时,钢表面做与橡胶-金属结构件剥离方向成135°角的喷砂处理,涂布胶粘剂时,底涂胶开姆洛克205先沿橡胶-金属结构件剥离方向涂布,后垂直于橡胶-金属结构件剥离方向涂布,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天然橡胶/钢的粘接强度,达到最大粘接强度所需的压力从16MPa下降到14MPa。(3)接下来在对开姆洛克205胶粘剂成分表征的基础上,选用了粉末丁腈橡胶和粉末羧基丁腈橡胶对底涂胶开姆洛克205进行了增韧,结果显示:在不影响其粘接性能的前提下,粉末丁腈橡胶含量开姆洛克205胶粘剂固体含量的2wt%时,冲击强度最大,为3.41kJ/m2,比未改性提251%,粉末羧基丁腈橡胶含量为开姆洛克205胶粘剂的2wt%时,冲击强度最大3.86kJ/m2,比未改性提高了298%。并且由于粉末羧基丁腈橡胶与开姆洛克205之间存在反应性,所以在相同含量下其增韧效果更佳。(4)最后在对开姆洛克220胶粘剂成分表征的基础上,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和KH590改性的氮化铝对其进行导热改性,采用KH550/AlN、KH590/AlN改性开姆洛克220时,只有在AlN粒子含量低于10份时,其粘接件仍为橡胶本体破坏,且导热性能有所提高:KH590/AlN改性开姆洛克220比未改性的开姆洛克220的导热系数提高了7.67%,KH550/AlN改性开姆洛克220比未改性的开姆洛克220的导热系数提高了4.34%。确定KH590/AlN与开姆洛克220最佳比例后添加氧化石墨烯对开姆洛克胶粘剂进行共同改性,KH590改性的AlN与CH220质量比为10比1时,添加3%质量分数的氧化石墨烯,比单独使用KH590改性氮化铝导热系数提高了30.73%,且加工性能优异。
王茜[5](2016)在《SBS胶黏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嵌段共聚物是一类性能优良的弹性体,在化工、建筑、交通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采用SBS树脂制备的胶黏剂,具有固含量高、黏度低、初粘性好、制备容易,综合性能优良等特点。本文首先系统地阐述了SBS胶黏剂的类型、组成以及市场前景;然后,通过系统的实验设计,对SBS树脂进行了筛选、考察了线型SBS与星型SBS的配比,增黏树脂的种类及加入量的选择,溶剂的掺混比例,增强剂对SBS胶黏剂粘接性能的影响等,取长补短,优化制备了适用性广的环保型SBS胶黏剂,以及透明性好、适用于低极性塑料胶接的胶黏剂。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以国产的SBS 792和进口的SBS 411为主要成胶组分,当SBS 792:SBS411=1.4:1.0(质量比),且增黏树脂的比例为m(松香树脂):m(改性萜烯树脂):m(C9石油树脂)=5:2:3时,可以制备粘接强度较好,物理性能满足环保要求的胶黏剂。其特点为黏度适合,便于工业化施胶。进一步研究发现:当m(增黏树脂):m(SBS)=1.4:1.0时,胶黏剂的粘接强度最大;考察了混合溶剂对SBS弹性体及增黏树脂的溶解规律,发现当V(环己烷):V(醋酸乙酯):V(120#溶剂油)=1:3:4(体积比)时,胶黏剂的拉伸剪切强度较高。根据研究结果,选择较佳的制备条件,得到了适用性广的环保型SBS胶。经权威机构检测,通过了GB18583-2008《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黏剂中有害物质限量》的测试,证实这是一个环保型、工艺性能好的SBS胶黏剂体系。2.以苯乙烯含量为40%的SBS A为主要的成胶组分,得到的胶黏剂物理性能满足透明塑料胶黏剂的使用要求,且具有较好的粘接强度。研究发现:当增黏树脂的比例为m(改性松香树脂):m(硬树脂A)=3:1,且m(增黏树脂):m(SBS)=1.2:1.0时,可得到最大粘接强度;还研究了混合溶剂对SBS弹性体及增黏树脂的溶解规律,发现当V(甲苯):V(环己烷):V(120#溶剂油)=1:1:2时,透明性好,剥离强度高。根据上述研究结果,通过组分的优化,制备了色浅、透明、无需表面处理,具有较高粘接强度的透明塑料胶,解决了工业界现有聚烯烃材料粘接强度低、粘接过程复杂的问题。
汪林峰[6](2015)在《新型热反应型对叔丁基酚醛树脂的制备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热反应型对叔丁基酚醛树脂(H-PTBP-FR)能显着提高氯丁胶粘剂的耐热性和粘接强度。然而国产H-PTBP-FR羟甲基含量低,分子量小,低分子量组分较高,由其制备的氯丁胶粘剂易分层,耐热性差。本文采用“双重催化”法制备了羟甲基含量高,分子量高,分子量分布窄的新型H-PTBP-FR,克服了目前国产H-PTBP-FR的不足,在氯丁胶粘剂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利用氢氧化钠/乙酸锌复合催化体系制备了H-PTBP-FR,采用FT-IR、NMR、GPC、DSC等手段对其结构、分子量及其分布、Tg进行了表征,并采用化学滴定和环球法等研究了甲醛/叔丁酚(F/P)摩尔比、反应温度和时间对H-PTBP-FR羟甲基含量、游离叔丁酚含量和软化点的影响,结果表明:H-PTBP-FR含有羟甲基,苯环之间通过亚甲基和二亚甲基醚键相连,树脂合成的适宜条件为F/P摩尔比1.8,反应温度95 oC,反应时间2.5 h,此时其数均分子量可达1500,软化点112 oC,Tg为81 oC,羟甲基含量可达14.34%,游离叔丁酚含量仅为0.90%。H-PTBP-FR可完全溶解于乙醇、丙酮、甲苯、乙酸丁酯和THF等有机溶剂中,静置两周仍能保持均相溶液。同时,其具有良好的氧化镁反应性,制备的H-PTBP-FR-氧化镁螯合液呈棕黑色,黏度大,灰分含量8.54%,螯合物初始分解温度达258 oC,700 oC残余质量为39.11%,较H-PTBP-FR分别提高了25%和120%。采用自制的H-PTBP-FR,配以氯丁橡胶、氧化镁、混合溶剂等制备了氯丁胶粘剂,利用DMA、接触角测试、XRD、拉伸测试等手段研究了H-PTBP-FR添加量对胶膜Tg、表面性能、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PTBP-FR的加入能显着提高氯丁胶膜的耐热性,其玻璃化转变温度由-46.2提升至-26.3 oC,同时胶膜对乙二醇的接触角先增加后保持平稳,结晶度和断裂伸长率逐渐下降,拉伸强度先增加后降低,在H-PTBP-FR含量为30%时取得最大值26.95 MPa,较纯胶膜提高了29.6%。进一步利用T-剥离强度表征胶粘剂的粘接性能,结果表明:H-PTBP-FR的加入可以显着提高氯丁胶粘剂对帆布、PU人造革、PVC膜和TPU膜等基材的剥离强度,特别是高于室温下(50 oC和80 oC时)的剥离强度。
吴连锋[7](2010)在《耐高温RTV-1硅橡胶粘合剂的研究》文中指出硅橡胶具有以下优点:极宽的使用温度范围(-100250℃),低毒性,高透明性,化学惰性,极佳的耐候性,良好的电绝缘性等。单组份室温硫化(RTV-1)硅橡胶粘合剂(SRA)由于使用方便,无需高温固化,因而广泛应用于耐高温元件的粘接,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高RTV-1 SRA的耐热性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选择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107胶)作为基础胶,详细研究了纳米增强填料、硅烷偶联剂、催化剂、增粘剂、颜料等对RTV-1硅橡胶粘合剂的粘接性能的影响,并制备了室温下具有优异粘接性能的RTV-1硅橡胶粘合剂。结果表明,纳米二氧化硅可以大幅度提高RTV-1硅橡胶粘合剂的力学性能,增粘剂A和增粘剂B可以明显提高粘合剂对金属基材的粘接性能,加入增粘剂A后,粘合剂对铝的剪切强度达到4.0MPa,加入增粘剂B后,粘合剂对镍的剪切强度达到0.8MPa。本文详细研究了提高RTV-1硅橡胶粘合剂耐高温性能的途径,包括纳米填料的表面改性,添加硅氮烷,使用混合偶联剂,添加耐热添加剂(纳米二氧化钛、纳米二氧化锡、纳米氧化锌、铁红和碳纳米管等)等方法。结果表明,添加改性后的纳米二氧化硅和硅氮烷可以消除羟基从而提高硅橡胶的热稳定性;使用醇型偶联剂B和醇型偶联剂C混合偶联剂可以提高硅橡胶的耐热性;耐热添加剂的加入可以进一步提高硅橡胶的耐高温性能,其中纳米二氧化钛、铁红和碳纳米管的加入,硅橡胶的耐热性增加更明显,利用上述三种耐热添加剂制备了耐350℃的粘合剂,经350℃老化后,剪切强度仍达到1.67MPa。
赵上元[8](2010)在《共混型橡胶—织物复合用水乳胶粘剂》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了一种用于聚烯烃难粘材料(三元乙丙橡胶EPDM)与织物复合的水乳型胶粘剂。目前EPDM胶粘剂主要为溶剂型,环境污染严重,但是一般的水乳型胶粘剂对EPDM粘接效果很不理想,研究适用于EPDM等难粘材料粘接的水乳型胶粘剂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前景。采用高速剪切乳化法制备复合硫化剂水分散体作为水乳胶粘剂的交联剂,然后采用乳液物理共混的方法,制备用于三元乙丙橡胶和棉涤织物粘接的环保型水乳胶粘剂。研究了天然橡胶胶乳、氯丁胶乳、苯丙乳液以及复合硫化剂水分散体的用量对水乳胶粘剂粘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氯丁胶乳/天然橡胶胶乳/苯丙乳液/复合硫化剂水分散体/的比例(质量比)为5:5:1.5:3时,胶粘剂的粘接效果最好,用于三元乙丙橡胶和棉涤织物粘接,其T型剥离强度(按GB/T2791-1995进行测试)可达1.66MPa。考察了不同种类和用量的硫化促进剂对水乳胶粘剂T型剥离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促进剂二硫化二苯并噻唑(DM)、二硫化四甲基秋兰姆(TMTD)、N-环己基-2-苯并噻唑次磺酰胺(CZ)、二正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BZ)中,促进剂DM、CZ对水乳胶粘剂粘接强度的提高效果要好于促进剂TMTD、BZ。当促进剂DM含量为0.68%或CZ的含量为1.02%时,水乳胶粘剂的粘接性能最好,用其粘接三元乙丙橡胶和棉涤织物的T型剥离强度分别可达1.66MPa和1.67MPa。采用水分散增粘树脂对水乳胶粘剂进行改性以进一步提高水乳胶粘剂的粘接性能。结果表明:水分散石油树脂和水分散萜烯树脂可以很好地改善水乳胶粘剂的粘接性能,当水分散石油树脂用量在25%或者水分散萜烯树脂用量在15%时,水乳胶粘剂的T型剥离强度分别可以达到2.72MPa和2.82MPa,在三元乙丙橡胶表面的接触角分别由55。降至43.9。和43.6。;水分散马来松香的加入则不利于水乳胶粘剂粘接性能的提高,当水分散马来松香树脂的用量在30%时,水乳胶粘剂的T型剥离强度下降到0.61MPa,在三元乙丙橡胶表面的接触角由55°升至107.9°;从水乳胶粘剂接触角的变化可以看出,水分散石油树脂或水分散萜烯树脂能很好地降低水乳胶粘剂的表面张力,从而易于水乳胶粘剂在低表面能材料表面的浸润和铺展,粘接性能大大改善。
李宏亮[9](2009)在《改性SBS装饰胶粘剂的研制》文中提出装饰胶粘剂是建筑、装修和工业领域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材料。本课题提出一种以溶剂汽油和丙酮为溶剂,以巯基乙酸接枝SBS为弹性体,以萜烯树脂为增粘剂的改性SBS装饰胶粘剂,该胶粘剂具有初粘力强、粘接强度高、耐久性能优异、工艺性能好、成本低和无毒环保等优点。本课题系统研究了胶粘剂的制备工艺对SBS改性装饰胶粘剂综合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建立了粘接接头玻璃化转变温度、剥离强度、吸水率和湿热条件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巯基乙酸接枝SBS弹性体的反应条件对体系黏度、剪切强度、剥离强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等有重要的影响。胶粘剂在热老化和湿热老化条件下,玻璃化温度,剥离强度、剪切强度、化学组成、表面形貌和表面碳元素组成等具有时温等效性。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胶粘剂粘接强度和耐久性能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偶联剂处理的粘接接头中的扩散系数和水分扩散的吉布斯自由能最低,耐久性能最佳。本文建立的胶粘剂玻璃化转变温度、剥离强度、吸水率和老化条件的关系式,可以用来预测不同老化温度和时间下,胶粘剂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剥离强度等性能。
何志辉[10](2009)在《室温硫化硅橡胶胶粘剂的制备与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硅橡胶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化学惰性、环境稳定性、突出的疏水性、良好的电绝缘性能和低压缩永久变形性。由于它的热稳定性和抗热氧化分解的特性使硅橡胶广泛应用于高温场合。本论文目的是制备耐高温、高绝缘、具有良好粘接性能与工艺性能的硅橡胶密封胶粘剂,研究胶粘剂各组分对胶粘剂综合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热失重、X射线光电子能谱、红外光谱等实验手段研究胶粘剂的粘接机理与热失重动力学机理。本论文选择α,ω-羟基封端的硅橡胶为基础胶,8200白炭黑为增强剂,包覆二氧化钛为耐热添加剂,制备了不同固化体系室温硫化硅橡胶胶粘剂,并研究了胶粘剂中各组分的作用,就影响硅橡胶胶粘剂综合性能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实验发现处理和未处理二氧化硅对胶粘剂综合性能影响是不同的。相比未改性二氧化硅,8200二氧化硅具有较低的羟基含量,低增粘作用,因此添加8200二氧化硅胶粘剂的拉伸性能,硬度,绝缘性能优于未改性的。对于耐热添加剂二氧化钛的研究结果显示,包覆二氧化钛可以提高胶粘剂的耐热性能,并且它的加入还可以提高胶粘剂的拉伸性能。本论文还研究了不同交联体系对硅橡胶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硅烷偶联剂B交联体系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但固化速度慢;硅烷偶联剂A交联体系固化速度快,耐热性和力学性能优异;ND43交联体系的固化速度、耐热性、力学性能等综合性能相对其他两个较好。热失重分析发现,硅橡胶在空气和氮气下具有不同的失重曲线,表明硅橡胶胶粘剂在开放环境和密闭环境中具有不同的降解机理。在空气条件下,添加二氧化钛的硅橡胶的热失重曲线出现拐点,在低于拐点温度时,二氧化钛可以提高胶粘剂的起始分解温度,具有较好热稳定性。在高于拐点温度下则加速了硅橡胶的热降解。本论文研究胶粘剂与基材的作用,并对粘接机理进行了研究,浸蚀实验结果显示胶粘剂与基材之间形成了化学键连接。X射线光电子能谱数据显示,胶粘剂和基材之间可能形成了配位键。
二、加速室温硫化氯丁橡胶胶粘剂固化的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速室温硫化氯丁橡胶胶粘剂固化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天然橡胶/45#钢粘接用热硫化胶粘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金属/橡胶的黏合概述 |
1.2.1 金属/橡胶的粘接机理 |
1.2.2 金属/橡胶的粘接方法 |
1.2.3 金属/橡胶的粘接工艺 |
1.3 胶粘剂组成及选择 |
1.3.1 胶粘剂的组成 |
1.3.2 选胶原则 |
1.4 橡胶/金属胶粘剂分类 |
1.4.1 酚醛树脂类胶粘剂 |
1.4.2 异氰酸酯类胶粘剂 |
1.4.3 偶联剂类胶粘剂 |
1.4.4 环氧类胶粘剂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酚醛/氯丁胶粘剂正交配方设计及粘接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主要原料及仪器设备 |
2.2.2 甲阶酚醛树脂的合成 |
2.2.3 酚醛/氯丁胶粘剂及粘接件的制备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FTIR测试 |
2.3.2 TA测试 |
2.3.3 接触角测试 |
2.3.4 剪切强度测试 |
2.3.5 SEM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正交试验结果及极差分析 |
2.4.2 正交结果验证优化及分析 |
2.4.3 偶联剂种类及KH550含量对粘接性能的影响 |
2.4.4 偶联剂种类改性胶粘剂耐热性分析 |
2.4.5 KH550含量对胶膜润湿性能的影响 |
2.4.6 KH550改性胶粘剂FTIR分析 |
2.4.7 KH550改性胶膜SEM分析 |
2.4.8 几种胶粘剂对45#钢/NR粘接性能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R/KH550改性酚醛/氯丁胶粘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3.2.2 DADGEBA改性胶粘剂及粘接件制备 |
3.3 测试与表征 |
3.3.1 粘接性能测试 |
3.3.2 耐热性能测试 |
3.3.3 FTIR测试 |
3.3.4 SEM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ER/PF配比对粘接性能的影响 |
3.4.2 KH550含量对改性胶粘剂粘接性能的影响 |
3.4.3 不同促进剂对改性粘接剂粘接性能的影响 |
3.4.4 ER改性胶粘剂耐热稳定性 |
3.4.5 ER改性胶粘剂FTIR分析 |
3.4.6 ER改性胶粘剂SEM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温度对粘接性能影响及可能粘接机理讨论 |
4.1 引言 |
4.2 几种不同胶粘剂配方 |
4.3 几种胶粘剂不同温度对粘接性能的影响 |
4.4 几种胶粘剂不同温度的FTIR分析 |
4.5 几种胶粘剂可能粘接机理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2020年国内有机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发展概况 |
2 产品研发进展 |
2.1 硅橡胶 |
2.1.1 室温硫化硅橡胶 |
2.1.2 热硫化硅橡胶 |
2.1.3 加成型硅橡胶 |
2.2 硅油 |
2.3 硅树脂 |
2.4 硅烷 |
2.5 其它有机硅材料 |
2.6 有机硅改性有机材料 |
2.6.1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 |
2.6.2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
2.6.3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
2.6.4 有机硅改性其它材料 |
(3)特种橡胶密封材料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绪论 |
2.1 橡胶密封材料应用背景概述 |
2.2 橡胶密封材料高温老化性能的研究进展 |
2.2.1 橡胶密封材料耐高温老化配方的研究 |
2.2.2 橡胶密封材料高温老化机理的研究 |
2.3 橡胶基密封材料摩擦磨损特性的研究进展 |
2.3.1 橡胶密封材料摩擦性能的研究 |
2.3.2 织物/橡胶密封材料摩擦性能的研究 |
2.4 织物与橡胶基体粘结复合工艺及性能的研究进展 |
2.5 研究现状评述 |
2.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3 橡胶密封材料高温老化前后交联密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以丁腈橡胶基体为例 |
3.1 丁腈橡胶复合材料试样的制备 |
3.1.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3.1.2 试样的制备工艺 |
3.2 丁腈橡胶复合材料试样的测试方法 |
3.2.1 材料的热氧老化 |
3.2.2 交联密度的测试 |
3.2.3 力学性能测试 |
3.2.4 SEM和EDS测试 |
3.2.5 数字图像相关测试 |
3.3 丁腈橡胶复合材料交联密度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
3.3.1 丁腈橡胶复合材料配方的优化 |
3.3.2 交联密度对丁腈橡胶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
3.3.3 热氧老化对丁腈橡胶复合材料压缩性能的影响 |
3.3.4 试样厚度及外部工况对基体局部交联密度的影响 |
3.3.5 DIC在高温环境下对丁腈橡胶大变形测量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4 CeO_2/石墨烯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热氧老化前后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
4.1 实验材料及试样制备 |
4.1.1 实验材料 |
4.1.2 试样的制备工艺 |
4.2 CeO_2/石墨烯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的测试方法 |
4.2.1 硫化曲线测试 |
4.2.2 材料的热氧老化 |
4.2.3 SEM形貌表征 |
4.2.4 热重分析(TGA)测试 |
4.2.5 溶胀平衡测试 |
4.2.6 拉伸性能及硬度测试 |
4.3 CeO_2和石墨烯对硅橡胶(苯基)基体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 |
4.3.1 CeO_2和石墨烯在硅橡胶(苯基)基体中的分散 |
4.3.2 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分析 |
4.3.3 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的热降解机理分析 |
4.3.4 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的热分析动力学研究 |
4.3.5 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的溶胀平衡测试分析 |
4.3.6 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CeO_2/石墨烯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热氧老化前后摩擦性能实验研究 |
5.1 实验材料及试样制备 |
5.1.1 实验材料 |
5.1.2 试样的制备工艺 |
5.2 CeO_2/石墨烯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实验测试方法 |
5.2.1 材料的热氧老化 |
5.2.2 摩擦实验测试 |
5.2.3 SEM及XRD测试 |
5.2.4 表层交联密度的测试 |
5.2.5 硬度的测试 |
5.3 热氧老化对硅橡胶(苯基)基体摩擦性能的影响 |
5.3.1 XRD和SEM对橡胶基体中CeO_2和石墨烯的观察 |
5.3.2 热氧老化对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摩擦系数的影响 |
5.3.3 外部荷载对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摩擦系数的影响 |
5.3.4 热氧老化对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磨耗特性的影响 |
5.3.5 硅橡胶复合材料特定工况下摩擦磨损性能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6 聚酯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多环境下的摩擦行为实验研究 |
6.1 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试样的制备 |
6.1.1 实验材料 |
6.1.2 试样的制备工艺 |
6.2 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测试方法 |
6.2.1 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试样摩擦条件的设定 |
6.2.2 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试样摩擦工况设定 |
6.3 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不同环境下的摩擦测试 |
6.3.1 外层织物对硅橡胶基体摩擦性能的影响 |
6.3.2 干滑环境下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摩擦行为 |
6.3.3 高温环境下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摩擦行为 |
6.3.4 浸水环境下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摩擦行为 |
6.3.5 浸油环境下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摩擦行为 |
6.4 本章小结 |
7 钛酸酯改性硅橡胶与聚酯织物粘结性能的实验研究 |
7.1 硅橡胶与聚酯织物的处理与改性 |
7.1.1 实验材料 |
7.1.2 聚酯织物的处理 |
7.1.3 胶粘剂的调配及固化工艺的改进 |
7.1.4 钛酸酯对硅橡胶的改性 |
7.2 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试样的制备及测试方法 |
7.2.1 试样的制备工艺 |
7.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方法 |
7.3 钛酸酯改性硅橡胶的粘结性能 |
7.3.1 不同含量钛酸酯对硅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
7.3.2 外层织物在硅橡胶表面的剥离测试 |
7.3.3 改性对硅橡胶和聚酯织物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
7.3.4 织物纱线方向对双层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剥离性能的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全文总结 |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8.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橡胶金属热硫化胶粘剂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0 引言 |
1.1 橡胶金属粘接概述 |
1.1.1 橡胶金属粘接方法 |
1.1.2 橡胶金属粘接机理 |
1.2 橡胶金属胶粘剂概述 |
1.2.1 异氰酸酯类胶粘剂 |
1.2.2 橡胶类胶粘剂 |
1.2.3 树脂型胶粘剂 |
1.3 导热胶粘剂概述 |
1.3.1 导热机理 |
1.3.2 本征型导热胶粘剂 |
1.3.3 填充型导热胶粘剂 |
1.4 树脂基胶粘剂增韧概述 |
1.4.1 环氧树脂胶粘剂增韧 |
1.4.2 酚醛树脂胶粘剂增韧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开姆洛克胶粘剂表征及粘接工艺优化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主要原材料和仪器设备 |
2.2.2 测试标准 |
2.2.3 开姆洛克胶粘剂表征测试 |
2.2.4 橡胶金属粘接工艺参数优化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开姆洛克胶粘剂表征测试 |
2.3.2 橡胶金属粘接工艺参数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粉末橡胶增韧改性开姆洛克205胶粘剂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材料和仪器设备 |
3.2.2 CH205胶粘剂增韧 |
3.2.3 分析测试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红外测试 |
3.3.2 力学性能测试 |
3.3.3 断面形貌表征 |
3.3.4 改性CH205胶粘剂固化行为研究 |
3.3.5 改性CH205胶粘剂热稳定性研究 |
3.3.6 改性胶粘剂粘接性能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氮化铝改性开姆洛克220胶粘剂导热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原材料和仪器设备 |
4.2.2 硅烷偶联剂改性纳米氮化铝粒子制备 |
4.2.3 AlN/CH220导热胶粘剂的制备 |
4.2.4 分析测试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红外光谱测试(FT-IR) |
4.3.2 硅烷偶联剂在AlN表面接枝率 |
4.3.3 改性AlN形貌 |
4.3.4 导热胶粘剂导热系数 |
4.3.5 剥离强度测试 |
4.3.6 氮化铝/氧化石墨烯混合填料对导热系数、粘度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SBS胶黏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引言 |
1.1 SBS弹性体概况 |
1.2 SBS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
1.2.1 SBS在改性沥青领域的应用 |
1.2.2 SBS在橡胶制品领域的应用 |
1.2.3 SBS在树脂聚合物改性领域的应用 |
1.2.4 SBS在胶黏剂领域的应用 |
1.3 SBS的改性研究 |
1.3.1 SBS的磺化改性 |
1.3.2 SBS的接枝改性 |
1.3.3 SBS的氢化改性 |
1.3.4 SBS的环氧化改性 |
1.4 SBS胶黏剂组分的优化 |
1.4.1 增黏树脂 |
1.4.2 溶剂 |
1.4.3 增塑剂 |
1.4.4 防老剂 |
1.4.5 增稠剂 |
1.5 胶黏剂改性制备 |
1.5.1 装饰胶 |
1.5.2 聚烯烃用胶黏剂 |
1.6 SBS胶黏剂的供需状况与市场前景 |
1.7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1.7.1 论文的研究目的 |
1.7.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使用原料及仪器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SBS胶黏剂的制备 |
2.3 SBS胶黏剂性能测试 |
2.3.1 外观 |
2.3.2 黏度测定 |
2.3.3 固含量测试 |
2.3.4 硬度测定 |
2.3.5 粘接强度的测定 |
2.3.6 晾置时间测定 |
2.3.7 耐热性测定 |
2.3.8 贮存稳定性测定 |
2.3.9 透光率测定 |
第3章 适用性广的环保型SBS装饰胶的研究 |
3.1 SBS品种的选择 |
3.2 增黏树脂对粘接性能的影响 |
3.2.1 增黏树脂的筛选 |
3.2.2 不同增黏树脂混合对拉伸剪切强度的影响 |
3.2.3 增黏树脂不同比例混合对拉伸剪切强度的影响 |
3.3 SBS与增黏树脂的用量配比的确定 |
3.3.1 不同苯乙烯含量的SBS与增黏树脂混合对拉伸剪切强度的影响 |
3.3.2 线、星型之比对粘接强度的影响 |
3.3.3 增黏树脂加入量的确定 |
3.4 混合溶剂的筛选 |
3.5 增强剂对粘接性能的影响 |
3.6 固化时间对粘接性能的影响 |
3.7 环保型SBS装饰胶性能研究 |
3.7.1 性能测试 |
3.7.2 环保测试 |
3.7.3 对不同材料粘接性能的研究 |
3.8 环保型SBS装饰胶的应用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塑料专用高强度透明胶黏剂的研究 |
4.1 SBS品种的初步筛选 |
4.2 增黏树脂对粘接性能的影响 |
4.2.1 增黏树脂的筛选 |
4.2.2 不同增黏树脂混合对剥离强度的影响 |
4.2.3 软硬树脂不同比例混合对剥离强度的影响 |
4.3 SBS与增黏树脂的用量配比的确定 |
4.3.1 不同苯乙烯含量的SBS与增黏树脂混合对剥离强度的影响 |
4.3.2 增黏树脂加入量的确定 |
4.4 混合溶剂的筛选 |
4.5 增强剂对粘接性能的影响 |
4.6 SBS塑料胶性能研究 |
4.6.1 本配方透明塑料胶与市售胶性能对比 |
4.6.2 对不同材料粘接性能的研究 |
4.7 SBS塑料胶的应用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新型热反应型对叔丁基酚醛树脂的制备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酚醛树脂的简介 |
1.1.1 酚醛树脂的结构与性能 |
1.1.2 酚醛树脂的分类 |
1.1.3 酚醛树脂改性研究进展 |
1.2 对叔丁基酚醛树脂的研究进展 |
1.2.1 对叔丁基酚醛树脂的分类 |
1.2.2 对叔丁基酚醛树脂的合成 |
1.2.3 对叔丁基酚醛树脂的应用 |
1.3 氯丁胶粘剂的研究进展 |
1.3.1 混配型氯丁胶粘剂配方设计 |
1.3.2 混配型氯丁胶粘剂的制备方法 |
1.3.3 混配型氯丁胶粘剂改性进展 |
1.4 粘接机理 |
1.4.1 吸附理论 |
1.4.2 机械互锁理论(抛锚理论) |
1.4.3 扩散理论 |
1.4.4 静电理论 |
1.4.5 弱边界层理论 |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创新之处 |
1.5.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热反应型对叔丁基酚醛树脂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H-PTBP-FR的制备 |
2.2.3 H-PTBP-FR-C的制备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红外光谱测试 |
2.3.2 核磁共振波谱(1H NMR和13C NMR)测试 |
2.3.3 分子量及其分布测定 |
2.3.4 玻璃化转变温度测定 |
2.3.5 软化点测试 |
2.3.6 游离PTBP含量测定 |
2.3.7 羟甲基含量测定 |
2.3.8 溶解性测试 |
2.3.9 己烷容量测试 |
2.3.10 甲醇容量测试 |
2.3.11 热重分析 |
2.3.12 热重-红外联用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H-PTBP-FR结构表征 |
2.4.2 F/P摩尔比对H-PTBP-FR性能的影响 |
2.4.3 反应温度对H-PTBP-FR性能的影响 |
2.4.4 反应时间对H-PTBP-FR性能的影响 |
2.4.5 H-PTBP-FR溶解性能表征 |
2.4.6 H-PTBP-FR热解过程分析 |
2.4.7 H-PTBP-FR的共聚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氯丁胶粘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氯丁胶粘剂的制备 |
3.2.3 氯丁胶膜的制备 |
3.3 测试与表征 |
3.3.1 热重分析 |
3.3.2 灰分含量测定 |
3.3.3 黏度测试 |
3.3.4 固含量测试 |
3.3.5 红外光谱测试 |
3.3.6 T型剥离强度测试 |
3.3.7 动态机械热分析(DMA) |
3.3.8 静态接触角测试 |
3.3.9 力学性能测试 |
3.3.10 X-射线衍射(XRD)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H-PTBP-FR-MgO螯合物制备条件探讨 |
3.4.2 红外分析 |
3.4.3 氯丁胶膜的静态接触角分析 |
3.4.4 氯丁胶膜的DMA分析 |
3.4.5 氯丁胶膜的XRD分析 |
3.4.6 氯丁胶膜的力学性能研究 |
3.4.7 H-PTBP-FR含量对氯丁胶粘剂黏度的影响 |
3.4.8 H-PTBP-FR含量对氯丁胶粘剂粘接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耐高温RTV-1硅橡胶粘合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粘合剂与密封胶简介 |
1.1.1 粘合剂与密封胶 |
1.1.2 粘接与密封技术 |
1.1.3 粘合剂与密封胶的分类 |
1.1.4 粘合剂与密封胶粘接理论 |
1.2 有机硅粘合剂简介 |
1.2.1 有机硅的结构与性能 |
1.2.2 有机硅粘合剂的分类 |
1.2.3 室温硫化硅橡胶粘合剂概述 |
1.2.4 室温硫化硅橡胶研究现状 |
1.3 硅橡胶耐热性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
1.3.1 室温硫化硅橡胶热降解机理 |
1.3.2 室温硫化硅橡胶耐热性特点 |
1.3.3 室温硫化硅橡胶耐热发展方向 |
1.4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RTV-1 硅橡胶粘合剂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2.2.2 RTV-1 硅橡胶粘合剂的制备 |
2.2.3 金属的粘接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粘度测试 |
2.3.2 表干时间测试 |
2.3.3 剪切强度测试 |
2.3.4 热老化实验 |
2.3.5 红外(FT-IR)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107 胶的选择 |
2.4.2 补强填料对RTV-1 硅橡胶粘合剂粘接性能的影响 |
2.4.3 偶联剂对RTV-1 硅橡胶粘合剂粘接性能的影响 |
2.4.4 其他填料对RTV-1 硅橡胶粘合剂粘接性能的影响 |
2.4.5 增粘剂对RTV-1 硅橡胶粘合剂粘接性能的影响 |
2.4.6 催化剂对RTV-1 硅橡胶粘合剂粘接性能的影响 |
2.4.7 外界条件对RTV-1 硅橡胶粘合剂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RTV-1 硅橡胶粘合剂的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3.2.2 RTV-1 硅橡胶胶片的制备 |
3.2.3 RTV-1 硅橡胶拉伸试样的制备 |
3.2.4 RTV-1 硅橡胶的加速老化实验 |
3.2.5 RTV-1 硅橡胶的溶胀实验 |
3.2.6 纳米粒子表面改性实验 |
3.2.7 107 胶的封端实验 |
3.2.8 粘合剂储存稳定性测试实验 |
3.3 测试与表征 |
3.3.1 力学强度测试 |
3.3.2 邵尔硬度测试 |
3.3.3 电阻率的测试 |
3.3.4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RTV-1 硅橡胶的力学性能研究 |
3.4.2 RTV-1 硅橡胶硬度的研究 |
3.4.3 RTV-1 硅橡胶电性能的研究 |
3.4.4 RTV-1 硅橡胶粘合剂储存性能的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RTV-1 硅橡胶粘合剂的耐高温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
4.3 测试与表征 |
4.3.1 热失重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消除硅羟基 |
4.4.2 偶联剂的配合 |
4.4.3 耐热添加剂的选择 |
4.4.4 耐高温RTV-1 硅橡胶粘合剂的制备及耐热机理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共混型橡胶—织物复合用水乳胶粘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水乳胶粘剂的主要组分 |
1.3 天然橡胶胶乳简介 |
1.3.1 天然橡胶胶乳的组成 |
1.3.2 天然橡胶胶乳的性能 |
1.3.3 浓缩天然橡胶胶乳的制备 |
1.3.4 天然橡胶胶乳胶粘剂的研究进展 |
1.4 氯丁胶乳简介 |
1.4.1 氯丁胶乳的种类及性能 |
1.4.2 氯丁胶乳胶粘剂的研究进展 |
1.5 硫化体系 |
1.5.1 硫化体系简介 |
1.5.2 硫化体系研究进展 |
1.6 增粘剂简介 |
1.6.1 增粘树脂乳液的研究进展 |
1.6.2 增粘树脂乳液的应用进展 |
1.7 三元乙丙橡胶粘接用胶粘剂的研究进展 |
1.8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目的和内容 |
第2章 水乳胶粘剂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2.1 前言 |
2.2 水乳胶粘剂的主要组份 |
2.3 实验部分 |
2.3.1 实验试剂及原料 |
2.3.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3.3 水乳胶粘剂的制备 |
2.4 测试方法 |
2.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5.1 天然橡胶胶乳/氯丁胶乳配比的确定 |
2.5.2 苯丙乳液用量的确定 |
2.5.3 复合硫化剂水分散体用量的确定 |
2.6 水乳胶粘剂的性能测试 |
2.6.1 水乳胶粘剂的黏度、密度、固含量及PH值 |
2.6.2 水乳胶粘剂的存贮稳定性 |
2.6.3 共混乳液的相容性探讨 |
2.6.4 水乳胶粘剂的浸润性研究 |
2.6.5 水乳胶粘剂硫化胶膜的拉伸性能 |
2.6.6 水乳胶粘剂硫化胶膜的邵尔硬度 |
2.6.7 水乳胶粘剂硫化胶膜的热失重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促进剂对水乳胶粘剂粘接性能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促进剂简介 |
3.3 促进剂对水乳胶粘剂T型剥离强度的影响 |
3.3.1 促进剂DM对T型剥离强度的影响 |
3.3.2 促进剂TMTD对T型剥离强度的影响 |
3.3.3 促进剂CZ对T型剥离强度的影响 |
3.3.4 促进剂BZ对T型剥离强度的影响 |
3.3.5 四种促进剂对水乳胶粘剂粘接性能的比较 |
3.4 促进剂对水乳胶粘剂硫化胶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1 促进剂对水乳胶粘剂硫化胶膜拉伸强度的影响 |
3.4.2 促进剂对水乳胶粘剂硫化胶膜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分散增粘树脂对水乳胶粘剂的改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试验方法 |
4.3 三种水分散增粘树脂的性能比较 |
4.4 改性后水乳胶粘剂的固含量及PH值 |
4.5 水分散增粘树脂对水乳胶粘剂黏度的影响 |
4.5.1 改性后水乳胶粘剂的黏度变化 |
4.5.2 水乳胶粘剂未硫化胶膜的电镜照片 |
4.6 水分散增粘树脂对水乳胶粘剂存贮稳定性的影响 |
4.7 水分散增粘树脂对水乳胶粘剂粘接性能的影响 |
4.7.1 水分散石油树脂对水乳胶粘剂T型剥离强度的影响 |
4.7.2 水分散萜烯树脂对水乳胶粘剂T型剥离强度的影响 |
4.7.3 水分散马来松香树脂对水乳胶粘剂T型剥离强度的影响 |
4.8 水分散增粘树脂对水乳胶粘剂浸润性的影响 |
4.9 水分散增粘树脂对水乳胶粘剂硫化胶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
4.9.1 水分散增粘树脂对水乳胶粘剂硫化胶膜拉伸性能的影响 |
4.9.2 水分散增粘树脂对水乳胶粘剂硫化胶膜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
4.9.3 水分散增粘树脂对水乳胶粘剂硫化胶膜邵尔硬度的影响 |
4.10 改性后的水乳胶粘剂与溶剂型胶粘剂的粘接强度对比 |
4.11 本章小结 |
第5章 粘接工艺对水乳胶粘剂粘接强度的影响及助剂的作用机理探讨 |
5.1 前言 |
5.2 现有的粘合作用机理简介 |
5.3 工艺过程对水乳胶粘剂粘接强度的影响 |
5.3.1 硫化温度对水乳胶粘剂粘接强度的影响 |
5.3.2 硫化压力对水乳胶粘剂粘接强度的影响 |
5.4 促进剂的作用机理探讨 |
5.5 水分散增粘树脂的作用机理探讨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改性SBS装饰胶粘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粘接作用机理 |
1.1.1 粘接现象的理论解释 |
1.1.2 粘接接头的破坏形式 |
1.2 胶粘剂耐久性能的研究 |
1.3 环保型胶粘剂的定义和主要类型 |
1.3.1 水基(性)胶粘剂 |
1.3.2 无溶剂型胶粘剂 |
1.3.3 无毒溶剂型胶粘剂 |
1.4 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 |
1.4.1 氯丁型胶粘剂 |
1.4.2 SBS 型胶粘剂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原材料和实验方法 |
2.1 原材料及测试仪器 |
2.2 试样制备 |
2.3 实验与测试方法 |
第三章 装饰胶粘剂的制备 |
3.1 增粘树脂对胶粘剂粘接性能的影响 |
3.2 萜烯树脂对装饰胶粘剂性能的影响 |
3.3 萜烯树脂软化点对胶粘剂性能的影响 |
3.4 SBS 对胶粘剂粘接性能的影响 |
3.5 接枝单体对胶粘剂粘接性能的影响 |
3.6 溶剂对胶粘剂性能的影响 |
3.7 胶粘剂红外光谱分析 |
3.8 胶粘剂热失重的谱图的分析 |
3.9 反应条件对胶粘剂性能的影响 |
3.9.1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胶粘剂黏度的影响 |
3.9.2 反应时间对胶粘剂玻璃化温度的影响 |
3.9.3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胶粘剂剥离强度的影响 |
3.9.4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胶粘剂剪切强度的影响 |
3.10 胶粘剂配方设计 |
3.11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装饰胶粘剂粘接性能的研究 |
4.1 对不同材料的粘接性能 |
4.2 固化行为对胶粘剂性能的影响 |
4.2.1 固化行为对剥离强度的影响 |
4.2.2 固化行为对剪切强度的影响 |
4.2.3 固化行为对玻璃化温度的影响 |
4.3 胶粘剂的耐热老化性能 |
4.3.1 热老化对胶粘剂结构变化行为的影响 |
4.3.2 热老化对胶粘剂剥离强度的影响 |
4.3.3 热老化对胶粘剂玻璃化温度的影响 |
4.3.4 热老化对胶粘剂表面微观形貌的影响 |
4.3.5 热老化对胶粘剂表面碳元素含量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装饰胶粘剂的耐久性能 |
5.1 粘接材料的表面处理 |
5.1.1 表面处理方法对聚酯膜表面主要元素含量的变化 |
5.1.2 表面处理方法对胶粘剂剥离强度的影响 |
5.1.3 表面处理方法对胶粘剂吸水率的影响 |
5.2 胶粘剂在不同的湿热老化条件的TG 变化行为 |
5.3 胶粘剂在不同的湿热老化条件的吸水率变化行为 |
5.3.1 胶粘剂湿热老化的EDX 谱图分析 |
5.3.2 湿热老化对胶粘剂表界面相貌的影响 |
5.4 胶粘剂湿热老化的结构变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装饰胶粘剂的老化行为 |
6.1 水分在胶粘剂中的扩散系数和扩散动力学 |
6.1.1 水分在粘接接头扩散系数的计算 |
6.1.2 水分在粘接接头的扩散动力学的计算 |
6.2 粘接接头服役期和湿热老化温度关系式的推导 |
6.3 湿热老化温度与玻璃化温度以及吸水率关系式的推导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室温硫化硅橡胶胶粘剂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密封胶与胶粘剂的关系 |
1.2.1 粘接技术 |
1.2.2 密封技术 |
1.2.3 粘接和密封技术的主要特点 |
1.3 胶粘剂与密封胶的分类 |
1.4 胶粘剂、密封胶粘接理论 |
1.5 硅橡胶胶粘剂 |
1.5.1 硅橡胶的结构与性能 |
1.5.2 硅橡胶的种类 |
1.5.3 室温硫化硅橡胶胶粘剂概述 |
1.5.4 室温硫化硅橡胶胶粘剂研究进展 |
1.6 热失重降解机理 |
1.7 提高硅橡胶胶粘剂耐高温的方法 |
1.7.1 改变主链或者侧链结构 |
1.7.2 消除硅羟基 |
1.7.3 加入金属氧化物 |
1.7.4 加入硅树脂 |
1.7.5 其他方法 |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室温硫化硅橡胶胶粘剂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粘度测试 |
2.3.2 力学性能测试 |
2.3.3 热老化 |
2.3.4 粘接界面的溶液浸蚀实验 |
2.3.5 胶粘剂附着力测试实验 |
2.3.6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基础胶的选择 |
2.4.2 催化剂对硅橡胶胶粘剂性能影响 |
2.4.3 交联剂对硅橡胶胶粘剂性能影响 |
2.4.4 二氧化硅对硅橡胶胶粘剂性能影响 |
2.4.5 二氧化钛对硅橡胶胶粘剂性能影响 |
2.4.6 其他加工助剂对硅橡胶胶粘剂性能影响 |
2.4.7 室温硫化硅橡胶粘接机理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室温硫化硅橡胶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2.3 试样制备及老化 |
3.3 测试与表征 |
3.3.1 邵氏硬度测量 |
3.3.2 力学性能测试 |
3.3.3 电阻率的测量 |
3.3.4 溶胀度实验 |
3.3.5 热失重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室温硫化硅橡胶拉伸性能研究 |
3.4.2 硅橡胶硬度的影响因素 |
3.4.3 硅橡胶电性能的影响因素 |
3.4.4 硅橡胶红外光谱分析 |
3.4.5 室温硫化硅橡胶交联密度研究 |
3.4.6 室温硫化硅橡胶热失重行为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加速室温硫化氯丁橡胶胶粘剂固化的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天然橡胶/45#钢粘接用热硫化胶粘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刘晓庆. 中北大学, 2021(09)
- [2]2020年国内有机硅进展[J]. 胡娟,李文强,张晓莲,张爱霞,陈莉,曾向宏. 有机硅材料, 2021(03)
- [3]特种橡胶密封材料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D]. 韩瑞杰.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4]橡胶金属热硫化胶粘剂及其应用研究[D]. 乔韵豪. 中北大学, 2020(09)
- [5]SBS胶黏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王茜.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6]新型热反应型对叔丁基酚醛树脂的制备及其应用[D]. 汪林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
- [7]耐高温RTV-1硅橡胶粘合剂的研究[D]. 吴连锋. 天津大学, 2010(02)
- [8]共混型橡胶—织物复合用水乳胶粘剂[D]. 赵上元. 湖南大学, 2010(08)
- [9]改性SBS装饰胶粘剂的研制[D]. 李宏亮. 大庆石油学院, 2009(04)
- [10]室温硫化硅橡胶胶粘剂的制备与表征[D]. 何志辉. 天津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