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风雨雨的一年——2003年国际形势综述

风风雨雨的一年——2003年国际形势综述

一、跌宕起伏的一年——2003年国际形势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王菲[1](2021)在《以人权为基础的环境保护的困境及其出路探究》文中认为尽管人权与环境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并且这种联系为解决严重环境问题提供了巨大潜力,但国际法长期以来都将国际人权法和国际环境法视为分离的领域。大多数国际人权文书都没有明确提及环境,它们往往调用各种各样的措辞来描述这一权利的基本内容。即使有的人权文书在起草过程中考虑到了环境问题,它们也没有被广泛而清晰地用于环境保护,而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对人权问题的探讨早于各国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责任的共识。以人权为基础应对环境保护会遇到三重困境。首先,独立的实体性环境权目前在国际社会中仍处于缺位。尽管联合国有关机构的各类国际软法以及专门的人权与环境问题特别报告员的报告都体现了环境权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实质性的发展。区域人权法院对环境权的阐释也有大量经验,并且在这个问题上发展了一些丰富的判例,但是区域人权法院也没有承认实体性环境权的存在。其次,以人权的方法解决环境问题在司法实践中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尤其在环境诉讼和气候变化诉讼中这种挑战更加明显。虽然如今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典范,但是障碍却依然存在。最后,在当前跌宕起伏、变化急速的国际形势下,国家间在环境问题上的理念冲突导致了第三重困境的发生,不同国家在环境政策理念上的不一致更是影响了全球进行环境谈判和环境治理的步伐,这对以人权为基础应对环境问题造成了现实的障碍。从表面上看这三重困境是相互独立的,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实体性环境权的缺位使得人权视域下的环境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从而导致国家理念发生冲突;实体性环境权缺位与国家理念冲突的双重打击直接导致了基于人权解决环境问题的司法困境;这种实践困境的消极结果又不可避免加剧了国际社会和国家对基于人权解决环境问题的抗拒和懈怠,进而为实体性环境权利的实现造成了障碍,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导致这三种困境的原因有很多。从根本上讲,人权与环境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且分属不同的学科,它们之间并非天生就具有融合性。这种兼容上的困难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权与环境保护在历史上就存在着冲突与障碍。现代环境主义的兴起引发了有关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伦理关系的大量讨论,并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冲突,这就决定了用怎样的角度去看待人类与自然世界、用怎样的方式去处理人权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第二,无论是国际层面还是国家层面都对环境权利的阐释有着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比如利用现有的权利(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权利)对环境权利进行解释;或者认为环境权是一项独立的权利;或者只是将环境权视为程序权利。第三,目前的人权理论难以将环境保护权利化,即难以将环境人权纳入人权体系。集中于有限的(主要是西方的)理论的方法即自然权利、意志理论和利益理论可见,目前主流的权利理论在对环境权的阐释上均存在着局限。以人权为基础的环境保护之所以存在问题,不仅是因为理论上存在着不一致,实践的复杂也加剧了问题的难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环境受害者开始根据人权途径寻求补救办法,而适用人权法的一般前提是损害行为产生于本国的领土。由于有些环境威胁产生于它国领土,此时根据国际人权法要求该国承担由于国内行动损害了邻国国民人权的责任就存在很大障碍。另一方面,基于人权的环境诉讼在诸多环节都会面临挑战。法院对基于人权的环境案件是否具有可诉性有一定的质疑,与人权相关的环境诉讼中证据认定也存在很多困难。事实上,国家在面对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作出的有关环境政策的相关行为都是出于理性的选择,国家在面对环境治理时之所以会有很多理念上的冲突都是国家理性权衡的结果。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理论均对分析国家在全球环境治理政策中的行为与态度的深层动因具有启示意义。要解决以上种种难题,可行的路径大致有三:首先,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建立一个独立的实体性环境人权并以此对实体性环境人权做出详细的规定。此路径不用利用现有的生命权、生存权、健康权等人权来阐明和解释环境权利,在司法实践中更易于直接运用环境权利来解决环境问题。其次,如果各国不愿采取行动以建立一项新的、可在法律上执行的的环境权利,还可另辟蹊径建立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性环境文书。国际上已经有这样的先例,例如《世界环境公约》就为建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环境文书做出了很好的典范。最后,如果以上两种路径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所有国家的认同,则可以另辟蹊径建立区域性环境人权保护协定。由于区域国家数量较少且基于地缘因素更容易形成共同的环境理念,这样会更容易得到相关国家的认同,例如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通过的《埃斯卡祖协定》(即将生效)为今后此类协定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模式。“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国际秩序的价值理念,是我国国际秩序观的集中体现和延伸发展。在全球化高速发展背景下,世界各国已经逐渐形成一个紧密的共同体。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种解决全人类环境问题的理想出发点。“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超越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趋势,为当代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指出了一个新的道路和方向。国际环境下的法治经历了主权国家共处与合作的阶段并处于向“人类共同利益”的过渡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社会在新阶段的表现。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构建一个包含环境、气候在内的法律制度,不仅可以根据国家的国情兼顾到各国的利益,还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由于不同国家对环境问题的理念冲突是导致以人权为基础的环境保护困境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世界各国有必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推进国家间的合作。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理念能够激发起所有人对环境问题和自身命运的共鸣,从而构建起适合所有国家都易于接受的环境理念以及人与自然都可以受益的国际环境治理方案,真正做到促进人与环境的共同发展。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承载中国智慧与思想的新理念,可以为全球环境保护作出自己的贡献。

李媛[2](2021)在《CJIC公司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开发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纵深推进,我国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发展历经了初创起步、稳步积累、高速发展,正逐步迈向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当前,我国已成为国际工程承包第一大国,国际工程业务总量占全球的25.4%。然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工程承包行业陷入了资金短缺的困境。据美国《新闻工程记录》(简称“ENR”)2020年度就上年“全球最大250强国际承包商”榜单分析:2019年250家上榜企业海外营业收入总额较2018年下滑了2.9%。“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建项目日趋呈现资金密集、技术复杂的“投建营一体化”趋势,伴随着发达国家承包商凭借资金和技术实力的强势竞争,我国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发展外部环境空前严峻。近年来,中国承包商企业云集的非洲市场主权违约、债务高筑等问题日益显现,传统项目运作及市场开拓进程举步维艰。据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调查显示:2019年,非洲市场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下滑趋势明显加快,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新签合同额为559.3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8.7%。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国持续蔓延。了望全球,受疫情和中美政治摩擦持续跌宕起伏的影响,部分国家及地区政治经济紧张局势频现。全球经济走向深度衰退,国际多边金融机构资本避险情绪升温,全球基建资金缺口进一步扩大。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相继脱钩,中国承包商企业的境外项目大面积停工,全球基建市场需求严重萎缩,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发展遭遇了严重的冲击,形势不容乐观。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共振激荡,国际经营环境愈发复杂、多变,如何在市场不确定性中识别风险与机遇、做出正确的经营选择是企业需要重视的课题。CJIC公司是一家综合外向型省属国有企业,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副会长单位,主营业务涵括国际工程承包、对外投资和贸易、境内外房地产开发、矿产资源开发等。CJIC公司在亚非拉地区共实施过600多个项目,在近30个国家设立了办事处和代表处。本文以“CJIC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管理学相关理论和分析工具,研究“CJIC公司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开发战略”的制定及实施措施。本文就CJIC公司简介及发展沿革、CJIC公司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开发中面临的瓶颈进行了概述,并从人力资源、技术资质及财务状况、市场开发能力维度对CJIC公司内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在本文第四章,笔者利用战略管理学PESTEL分析工具,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法律因素来分析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得出CJIC公司在境外市场开发时应重点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和全球疫情带来的风险,主动挖掘国外基建市场需求,创新项目运作模式,提升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随后,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工具,从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行业内潜在竞争者带来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的多重角度分析国际工程承包行业的竞争态势,研究得出行业内竞争异常激烈。随着国际基建项目向“投建营一体化”转型,项目利益相关方的议价能力越来越强。在第五章中,笔者以SWOT分析工具内观CJIC公司的优势及劣势、外部环境下衍生的机会与威胁,构建SWOT分析矩阵,得出SO、WO、ST、WT策略,为后续提出匹配CJIC公司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分析得出未来CJIC公司需要突破自身局限,提升学习力、采用竞合战略、以连接共生观拓宽企业发展边界。本文第六章提出了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路径、实施步骤等,并从统筹疫情防控与有序开展业务、形成战略联盟、加强管理沟通和绩效辅导等角度提出实施战略的措施。在第七章,笔者从优化组织管理体系、强化合规经营意识、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培育创新思维、树立优质品牌形象等多个方面提出战略实施保障措施。通过本文研究为外向型企业制定有效的市场开发战略和推动企业自身转型升级提供了参考建议。

田慧[3](2021)在《《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的叙事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新媒介环境格局,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精英意识与单向传播路径被瓦解,纸媒作为就旧媒介代表如何存活成为新闻界的重要议题,而《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成功,为报业困境带来曙光。其中人物形象塑造是《南方周末》深度报道成功的关键要素,针对《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塑造出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笔者以叙事学理论为根基,以人物形象塑造为支点,综合《南方周末》的报道理念、受众定位、发展历程等,《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真实性与深刻性的特质,还有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借鉴小说文体的三维关系中研究分析,认为丰富的叙事策略和多元的叙事话语是《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人物形象塑造成功的重要手段,虽其中大量借鉴小说文体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但基于二者文体根本属性的不一致,延伸出在叙事意图、塑造手法和互联网环境中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出现的新特征三方面明确区别二者,最终对《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塑造作出相应的反思与建设性意见。第一章首先界定“深度报道”相关概念,明确与《南方周末》二者的渊源与关系,归纳出《南方周末》深度报道具有理性精神、报道理念宏观性和始终坚持人文性三大特点,还揭示了《南方周末》深度报道成功的两大原因,一是竞争策略上的差异化,做到了紧跟时代媒介环境变化,精准定位读者群和开创全媒体的经营模式;二是做到内容为王,报社秉持优秀办报理念去选材,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去报道,借鉴文学的写作手法为内容加持。第二章宏观角度总结《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的整体属性。《南方周末》一贯以深度报道见长,具有与其他新闻体裁没有的特质,为其人物形象之间产生共性奠基,从而将《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共性特征归纳为真实性、平民性、复杂性和典型性。第三章以叙事学理论为根基分析《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的叙事策略。首先叙事声音中言语正面塑造和非言语隐秘构建人物形象的功能;其次抓住叙事视角中大量运用的限知视角和“反复”,深化受众对于人物形象认知;再者叙事时间上提炼出具有以倒叙为主,时距多重组合,及叙事节奏变化多端的特点,清晰交代新闻事件的同时还控制着情节发展速率,都让人物形象更富有张力。第四章具体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话语,手法上运用意象的反复出现强调突出人物性格,词语隐喻的功能隐射指向人物情感;细节描写中细化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加之受众的联想与想象视觉再现,人物形象更鲜明与真实;词语中应用方言词通俗形象传达人物特色,旧词新用使人物形象传达更为准确凝练。第五章论述《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与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叙事区别,体裁本质属性的不同导致在叙事意图上的审美和真实诉求产生偏差;二者对人物形象塑造手法二者有侧重和争议,深度报道中倾向描写手法中肖像、动作、语言、环境等和修辞手法中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对心理描写和修辞的夸张、想象等借鉴具有争议性,因而不将二者混为一谈;此外紧随互联网时代,《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相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出现“可预测性”新特征,新闻中“标签化”良好运用起着快速建立与传达人物鲜明性格作用。

张挺玺[4](2021)在《1943年文学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文化生态学这一研究视角出发,重点考察1943年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文学诸体在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发展状况,对该年段发生的若干重大文学现象进行全方位探视,分析它们的文化生成机制,评估他们的美学价值进而重估其文学史意义。论文共分为六章,前三章为上篇,后三章为下篇。上篇为文学生态上的宏观考察,重点考察解放区、沦陷区、国统区三个区域各自的文化生态环境,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文化生态要素中分析它们对生存在此间的文学创作者的影响,进而从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态和微观的作家生活生态来考察文本生成的内外因素。下篇为美学新变的微观探索,重点对解放区、沦陷区、国统区三个区域重点作家作品进行个体分析,开掘他们作品的美学价值,凸显作品中不同以往的“异质性”和“开拓性”,注重这些作品的时代转折意义,进而从整体上来重估1943年在整个新文学发展历程中的文学史意义。第一章考察1943年解放区的文化生态。随着解放区根据地的建设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对整体形势的掌控,从草创队伍到建设自己的文学方针,解放区文学经历了一个从自由创作到服务政治主旨、从表现自我到着重意识教化功能的转折和嬗变。文学与政治的一元化格局形成,文化领导权得以确立,在《讲话》思想指导下,文学生产体制更趋规范。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为“遵命”而趋向“一元”的革命性。第二章探索1943年沦陷区的文化生态。揭示日伪政权政治奴役与文化殖民的统治本质。不同的政治立场分野出不同的文学创作趋向。日伪的高压文化管控使沦为亡国奴的中华儿女不得不在“言”与“不言”中做出艰难的中华民族“文学体认”。第三章观照1943年国统区的文化生态。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导致时局纷乱。通货膨胀致使民生危难,文化审查引发文艺乱象,在艰难时局和生存危机的威逼下,人们开始正视严厉的现实,审视个人的历史选择,对民族的未来、国家形势以及个人的前途进行了深入的求索。第四章探讨在《讲话》思想指导下解放区文学实现“大众化”的历史过程和解放区文学创作的实绩。重点剖析以赵树理为代表的解放区作家的“喜闻乐见”与“中国气派”作品风格,并探索“新秧歌运动”和“旧剧改革”的历史意义。第五章研究沦陷区文学创作在日伪的残酷统治及其文化高压下,一方面走向乡土寻求自我身份的民族确认,一方面走向寻求生命的自适、作暂时的感官自慰和精神宽慰的两个美学向度。重点关注1943年段乡土小说创作的“时代新变”,重新评估被遗忘的乡土作家;重点剖析张爱玲、苏青等上海沦陷区作家在题材上的开拓,在文学美学上的创新;同时对小说和戏剧在此间的“异质性”跨越给与充分的关照。第六章探求国统区文学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诸体取得的斐然成绩。不仅关注文坛宿将诸如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等在四十年代(尤其在1943年)文学创作中不约而同却又各有特色的创作转型,而且关注他们和新锐作家形成的多元探索的文学现象。特别对此间做出美学突越的路翎、徐訏、冯至、吴祖光、穆旦、沈从文等作家给与个体关照,籍此烛照1943年文学创作的历史高点。本文在对解放区、沦陷区、国统区文学现象研究的基础上,客观透视三个不同“文化生态区域”的文学活动,揭示各自区域内作家作品的不同的文学面向和美学风格。虽然各个区域内作家创作题材不同,但他们在1943年的文学发展流变中具有同质意义。即他们都通过自己的作品,在这一年对文学发展历史上那种雅俗对峙、互不交通的单线趋向给予了校正和超越,实现了文学发展从“雅俗并立”到“超越雅俗”,从“新旧不容”到“相得益彰”的历史性飞跃。通观1943年如此恢弘的文学创建,我们发现,1943年是新文学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新文学倡导者所提倡的“白话文”文学革命,只有到了1943年诸位作家的笔下,才真正实现。总而言之,本论文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兼收几代学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具体而微研究1943年的文学现象,努力挖掘这个“特别年段”文学创作的“特别现象”,重估并凸显1943年在整个二十世纪文学史中的价值和地位。

梁冠华[5](2021)在《国家话语对国家身份的建构及其修辞策略》文中认为在国家话语体系内,探索行为体如何用语言来建构国家身份的相关热度正日渐升温。此外,国家身份的建构问题也是国际关系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人文学科研究日益呈现出注重交叉与应用研究的大趋势下,国内外学界特别是国内学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以理论联系实际来解读社会现象及参与社会管理的巨大热情。尤其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情势,对国家身份建构的相关研究不仅仅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话语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对其研究亦愈发呈现出增长之势。目前,从整体来看,国家身份的话语研究内容广泛、成果丰硕,主要涵盖了在已有理论框架内对身份进行整体述评以及对其建构过程的分析。具体可细分为功能类、策略类和关系类。所用理论视角主要在批评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框架内展开,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同时,现有研究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研究思路受限,惯用一种理论阐释问题而较少涉及跨学科性的交叉研究;也有研究方式尚待破执,传统的定性研究无法完全满足科研需要,适当运用各种语料库处理方法对信息进行统计和处理,可以有效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度。针对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论文选取国家话语范畴内的国家领导人话语,具体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外交演讲话语为研究对象,一则尝试结合语料库研究方式解析语篇所构建的中国多重国家身份;二则通过学科交叉研究拓展思维域度,以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的新修辞学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并辅以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构筑了国家身份建构及其话语修辞策略的语篇分析范式。国家话语的国家身份相关研究视角广阔,论文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在宏观分析模块,具体依托的是伯克戏剧主义修辞的动机理论和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语料库研究、定性研究以及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式,从整体上回答中国国家身份“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研究发现,习近平主席的外交演讲语篇具体构建了中国作为新兴大国、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大国和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大国四种国家身份。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语篇建构国家身份的根本动机一方面在于维护中国自身的发展利益、安全和主权利益以及文化利益等,另一方面亦兼具世界情怀,着力兼顾全球以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外,语篇建构国家身份的直接动机是使国际社会各方在达成价值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以行动共同体为驱动力,切实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付诸于行动。在微观分析模块,具体依托戏剧主义修辞的同一理论和抽象理论,详细回答中国国家身份“怎么样”的问题。换言之,在结构安排上,论文顺次从内容同一、形式同一和辞格同一这三个层面探究国家身份建构的内部话语机制,即修辞策略。研究发现,中国国家身份建构的内容同一策略分别包含了同情同一、对立同一和无意识同一三种实现路径。相应地,与内容同一相辅相成的形式同一策略则从规约形式、重复形式和递进形式三个方面展开。此外,在辞格同一策略内,我们发现了语篇建构国家身份的三大主体隐喻辞格,即建筑隐喻、拟人隐喻和旅程隐喻。在国际关系领域,国家身份的建构从来不是自说自话的“一言堂”,而是内在结构与外在结构共同建构的结果。其中,内在结构可视为身份的“自我”构建,相应地,外在结构即为身份的“他者”构建。因此,论文虽以西方修辞学为基石探究中国国家领导人由内在自建国家身份的话语策略机制,但并未忽略外在的他建效果。根据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调查结果所显示的中国国家形象同论文所探讨的中国国家身份“是什么”的结论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充分说明中国国家身份的自建效果已经得到了他者的广泛认同,同时,也为该研究提供了合法性的现实理据。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在理论上,将西方修辞学与国际政治理论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建立一种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新颖分析模式,有利于丰富政治话语研究的学术资源;(2)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混合研究范式,突破了以往以一种模式进行研究的单一方法,有助于改变人们对话语研究过于主观的诘难,为政治话语的阐释增加具体的实证支撑,增强研究的信度和效度;(3)在研究视角上,将研究的焦点从传统侧重对受众的单向劝说转为开展与受众的双向认同。在语篇的分析中,我们着重讨论的是演讲者在与受众的互动中是如何合理调度相关的修辞资源来实现国家身份的有效建构;(4)在研究价值上,面对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的新局面,我们突破性地选用中国国家主席和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习近平的外交演讲,使本项课题研究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现实意义。这既有助于增强内部的民族凝聚力,又有助于增益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推进国际话语新秩序的建构。

任长秋[6](2020)在《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贫困地区全面脱贫、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股份经济的关键时期,深入探讨农产品加工工业技术进步、加快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本文以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为研究对象,基于引进农产品加工业FDI可能促进本土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学习进而提高本土企业绩效的基本假设,围绕分析回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随时间变化的样态是什么?溢出快慢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旨在揭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的动态过程及整体影响因素框架,以便更好的优化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领域的引资工作并加快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学习速度。1、本论文应用FDI技术溢出、组织学习、技术追赶、时间压缩不经济、“干中学”、技术扩散等理论知识,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和大量统计资料,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的动态过程及整体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文献和理论分析。这部分主要对FDI理论进行回顾并调研FDI技术溢出的相关文献。本文首先界定FDI技术溢出的基本概念,并回顾它的重要理论基础。然后,围绕FDI技术溢出作用机制、FDI技术溢出经验证据、农业领域FDI研究,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工业领域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展开文献调研,进而为本研究的视角选择、理论阐述、方法选择、创新点凝练等提供充足的文献支撑。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的整体理论分析框架。现有文献对FDI技术溢出的作用机理主要从静态视角提出,回答FDI技术溢出是否存在,而未涉及FDI技术溢出的时间问题。因此,本文一方面拓展FDI技术溢出作用机理的时间维度,另一方面借鉴组织学习、技术追赶、时间压缩不经济、“干中学”、技术扩散等多种理论视角,对FDI技术溢出的时间效应做出理论推导。本文进一步从机会、动机和能力的维度构建影响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整体框架模型,分别选择2个代表性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详细论证它们对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速度快慢的作用机理。(2)描述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及FDI投资情况,并初步探索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基于统计数据基础上,描述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及FDI利用现状、发展趋势、特点等,并在宏观层面建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宏观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FDI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之间的量化关系。(3)实证研究的主要数据和方法。主要包括数据来源及清洗,以及数据匹配工作,并围绕本研究理论推导的验证,进行模型构建、样本选择、变量测量等工作。(4)实证结果部分。这部分采用规范的实证分析方法对本文提出的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溢出速度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使用多种分析方法对研究结论的稳健性和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稳健性。2、本文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思路展开研究,研究结论表明:(1)从理论上看,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存在时间效应。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会随着进入我国的时间长短而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产生影响,农产品加工业FDI进入我国的时间和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中获得的技术外溢呈正相关关系。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中能获得的技术外溢也会降低,呈逐渐减弱的发展态势。(2)影响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因素可以纳入一个整体的“机会—动机—能力”分析框架中。机会、动机和学习能力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FDI技术溢出的时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首先要有获得学习FDI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机会才能快速学习农产品加工业FDI的先进技术和管理,但这种机会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本土企业的良好绩效和生产效率,需要本土企业积极主动的寻求和利用这种机遇,而这取决于本土企业的学习动机。最后,有了机会和学习动机,本土企业还需要学习能力去实施学习。当三者都具备时FDI技术溢出才可能发生,并且学习速度和FDI技术溢出才会加快。(3)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近20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产业发展在细分行业和区域上都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1999—2017年农产品加工业的TFP平均增长率为4.18%,农产品加工业对经济的带动性强,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对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以及就业分别增加5.81%,5.93%和1.87%。从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外资情况来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FDI企业数量和投资规模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在农产品加工细分行业和区域上也呈现不均衡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纺织业和东部沿海省份。从农产品加工业利用的FDI和其技术进步的协整关系来看,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是推动行业TFP增长的原因,而TFP增长不一定导致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外商投资的增加。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对TFP的影响作用随着时间逐渐增大,在滞后5期之后,农产品加工业TFP的变化有约20%来自于其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此外,方差分析表明,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每增加1个单位,农产品加工业行业的销售收入、出口和就业人数分别增加35.5%,10.5%和31.7%。(4)农产品加工业FDI进入时间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的技术外溢成正比关系,但随着FDI进入时间增加,这种正向作用的边际收益率呈现递减的趋势。其中,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FDI比来自港澳台农产品加工业FDI的技术溢出速度快,农产品加工业FDI有节奏进入比无节奏进入的技术溢出速度快,但它不调节前向农产品加工业FDI进入时间的作用。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从农产品加工业FDI获得技术溢出速度快,要素市场扭曲负向调节FDI进入时间对技术溢出速度的影响,但是不调节前向FDI进入时间对技术溢出速度的影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同农产品加工业FDI企业之间的技术距离正向调节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速度,地理距离负向调节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速度。3、可能的创新之处:(1)研究视角的创新。从FDI研究的一般情况来看,传统FDI研究大多采取静态、截面、瞬时视角去研究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本文考察FDI技术溢出的时间维度,即动态视角,并以我国农产品加工工业为行业背景。(2)研究内容的创新。首先,本文从时间维度视角重新对FDI技术溢出的作用机制进行阐释,并采用多理论视角丰富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理论基础。其次,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FDI影响因素作用框架,增强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和行业及地域关联性,进而极大的拓展现有FDI技术溢出影响因素的内涵、广度和深度。最后,本文除讨论行业内溢出效应,同时还将考虑行业间的溢出时间效应问题,这也是现有研究较少涉猎的范畴。(3)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以农产品加工业微观企业作为样本观测对象,克服了宏观层面、行业层面研究对企业的同质性假设,可以引入更多的企业异质性特征,使得研究结论更贴近企业决策主体,进而可望获得更有效的政策建议。同时,研究中引入多种方法对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确保更加稳健、可靠的估计结果。最后,对于农业企业绩效的测量,将同时采用企业总产值和创新绩效指标。这种做法既沿袭了FDI研究的传统,同时更体现了当前创新型国家战略下的企业创新现实需求,也确保了本研究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和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杨薇[7](2020)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与愿景,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中国贡献。“一带一路”倡议是2013年提出的,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过程。本研究选取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五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典型代表,主要通过历史研究、口述历史等研究方法,在国内外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外交关系、教育政策等宏观背景下,呈现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个国家之间留学生教育发展过程的立体影像。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根据国内和国外两个立足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留学生教育,可以分为向国外派出留学生和接收来华留学生两大分支领域,既有在教育政策指导下发展的共通性,也有遵循各自轨迹发展的独立性。依据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重大教育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规模等具有标志意义的史实,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划分为“重新起步时期”、“深化改革时期”和“加速发展时期”三个主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和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留学生个体在时代大潮中的经历等不同角度,客观呈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通过对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回溯,本研究得出以下认识:40年来,服务国家建设需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始终贯穿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进程;国际政治局势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是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前提条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自身的教育水平是与我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合作的基础;中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和教育政策的导向决定了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整体统筹规划、到各自相对独立发展、再回归统筹兼顾趋势的演进过程,充分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与政策取向。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取得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促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快了留学生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整体的法制化进程;认识到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的市场属性、是教育服务贸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直接服务国家公共外交的作用日益突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可在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把留学生教育置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之中,置于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之中,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进一步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加快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需要统筹派出和接收两个不同的方向,平衡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发展留学生教育,契合“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教育的多重功能,不断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构筑“民心相通”的教育之路。

夏洁瑾[8](2020)在《双边政治关系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贸易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在国际体系中不确定因素持续增多背景下,各国进行政策沟通和合作进而为自身发展创造更加稳定外部环境的必要性大为增强,将国家间关系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切实合作成果成为各国获取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即致力于通过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间政治互信来深化利益融合。眼下,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投资造成严重冲击,也对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阶段的我国经济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由此,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在扩大开放中深化我国与广大亚欧非国家间的战略合作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回答了以下问题:第一,如何准确度量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双边政治关系?中国与沿线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历史发展特征与趋势是怎样的?第二,双边政治关系是否显着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影响效力能够持续多久?影响机制是什么?第三,双边政治关系是否显着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规模?双边政治关系对出口传统二元边际、出口频率等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基于以上问题,本文首先提出改进后的双边政治关系量化方法,并根据该方法构建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高频月度双边政治关系数据库。基于此数据库,本文结合集成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双边政治关系特征性事实及相关历史变化规律进行了剖析和总结。研究发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政治关系的长期发展趋势目前正处于上升阶段,与此同时影响总体政治关系的短期不确定性因素也在增多。另外,本文分析了近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现状,从总体和国别区域分布角度对相关特征事实进行总结。本文基于所构建的双边政治关系数据库,考察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政治关系对中国在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良好的双边政治关系显着促进了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政治关系冲击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在当月达到最大,此后逐渐减弱至第12个月消失,由此政治关系冲击对直接投资的影响持续期为11个月左右。异质性检验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政治关系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在不同地缘板块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良好的双边政治关系尤其对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领域的直接投资具有显着促进效应;“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家间双边政治关系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推动效应更强。影响机制检验表明,良好的双边政治关系能有效对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风险、经济风险以及文化冲突风险的负面影响,从而促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本文使用企业—产品—出口目的国层面的月度数据以及扩展后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规模是否受双边政治关系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国家间双边政治关系与中国出口至沿线国家的贸易规模无显着相关关系。在考虑内生性问题、改变政治关系测度方法、改变估计方法或样本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基本研究结论依然成立。研究还表明,国家间双边政治关系对出口传统二元边际也无显着影响。为揭示双边政治关系与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贸易规模“脱钩”现象背后的原因,本文进一步从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方面进行检验,发现在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贸易中占绝对主体地位的外资企业对双边政治关系的欠敏感性以及出口目的国消费者较强的购买习惯,削弱甚至完全吸收了政治关系冲击对出口贸易规模可能造成的影响。为挖掘双边政治关系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间可能存在的深层次关联,本文进一步从出口频率角度对出口贸易额进行边际分解。出口频率作为一种重要的贸易拓展边际,对理解微观企业的出口贸易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研究了双边政治关系对中国企业出口至沿线国家频率的影响。在Melitz(2003)的框架下,构建将出口频率作为企业内生选择变量的理论模型,进而分析双边政治关系影响企业出口频率的机制。研究发现,良好的双边政治关系通过降低商品在目的国的进口通关成本,进而促进企业出口频率;双边政治关系冲击对出口频率的影响持续期为4个月左右;良好的双边政治关系对企业出口频率的促进效应在总统制出口目的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双边政治关系对外资及民营等非国有企业出口频率的影响显着,对国有企业出口频率无显着影响;调整运输频率是出口厂商面对国家间政治关系变化时更为灵活的策略选择。综上,本文在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政治关系进行科学量化的基础上,融合运用经济学与国际关系学的分析方法,就国家间政治关系对中国在沿线国家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研究,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开展以及推动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唐姝颜[9](2020)在《从中美教育交流看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文中研究表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的美国传教士来华,历史十分之悠久,发展轨迹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受其思想传统、外交经验的影响,美国对华文化外交呈现出别具特色的美式价值观。研究美国对华文化外交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美国文化外交,也有助于中国制定出更适合的文化外交政策。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此时两极格局坍塌,全球化趋势加强,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愈发凸显,美国对华文化外交不光要继续承担服务于两种政治制度的工作需要,还要应对新形势下中国带来的挑战。这一阶段,美国历经了老布什(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和克林顿(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两任总统的领导,国内、国际局势纷杂多变,对中国的态度也受国际环境、意识形态、经济形势等方面的影响,两任总统的总体战略思维不同,对华文化外交的实践也并不相同,而教育交流作为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不同的时期受不同原因的影响,其表现趋势都大不相同,在某种意义上,冷战结束后的中美教育交流可看作是某一时期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晴雨表,方便我们看出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政策的转变。本文从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交流入手,尝试归纳出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特点,为了文章的完整性,文章首先将对美国对华文化外交进行简要概述,包括其思想来源、实施路径以及历史轨迹,接着从20世纪90年代的中美教育交流分析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最后分析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影响因素、作用以及对我国的启示。20世纪90年代离我们并不遥远,很多历史事件的影响到现在仍可体会到,研究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战略意图,为我国对美文化战略调整实施提供依据。

李小刚[10](2020)在《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1888-1953)是20世纪美国首屈一指的表现主义戏剧巨匠、民族戏剧的奠基人和世界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一名多产的剧作家,他在近40年的戏剧创作生涯中,撰写了50余部剧作、大量的戏剧理论和诗歌作品,一生荣获四次普利策戏剧奖,并于1936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美国剧作家。他与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1911-1983)一起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优秀的三大剧作家;评论界称他们三人“共同将美国戏剧的重要性扩展到本国以外的天地,同时也为世界各地的当代剧作家提供了戏剧成就的标准。”[1]奥尼尔对于中国戏剧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他直接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20世纪30年代他对中国戏剧的影响集中体现为对洪深和曹禺两位大师戏剧创作的影响,80年代则主要表现为对中国“探索派”剧作家和导演的影响。因此,在当前中西跨文化戏剧交流语境下,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接受理论视角出发,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采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演出和影响的状况进行系统梳理和概括,重点探讨奥尼尔的《早餐之前》《天边外》《安娜·克里斯蒂》《榆树下的欲望》《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以及《琼斯皇》《毛猿》《奇异的插曲》《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等表现主义剧作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以完整勾勒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升降起伏的接受轨迹曲线,展现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接受、影响的全景式图景。全文分为五章,分别阐述奥尼尔其人其作、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演出等接受情况,以及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产生的巨大影响。第一章从比较文学流传学的角度研究“放送者”奥尼尔及其戏剧创作历程。奥尼尔作为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由于其爱尔兰裔美国人的身份,无法真正融入美国社会文化当中,永远是一个游走于美国社会边缘的“他者”、忧郁的悲剧作家;他的戏剧创作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在创作中他充分吸收古代先贤哲思的营养,继承前辈的文学遗产和戏剧传统,在戏剧创作实践中充分运用表现主义戏剧手段来挖掘、表现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情绪和意念,凸显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上的巨大张力。第二章从译介学角度出发,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进行研究。奥尼尔戏剧的中国译介主要划分为四个阶段:20年代译介的序幕、30年代的第一次译介热潮及蓬勃发展阶段、40至70年代译介的低谷期、新时期以来奥剧译介第二次高潮及多元发展阶段。同时,本文对奥尼尔同一源语剧作、风格迥异的中译版本进行比照,以考察译者们所采用的殊异的翻译策略;阐明两次“奥尼尔热”期间,翻译界对于奥剧的翻译是以戏剧文学而非舞台演出为导向,其宗旨是仅将翻译的戏剧文本当作文学作品来赏读,而非当作剧场文本进行舞台演出。第三章主要阐述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的研究情况,主要对奥剧研究形式的接受状况进行梳理总结。从历时角度考察,相似的是在3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奥尼尔热”期间,掀起了两次奥尼尔研究热潮;从共时角度考察,1980年代以来,随着“二度西潮”的兴起和国内、国际尤金·奥尼尔学界的交流与融合日趋频仍,奥尼尔戏剧研究逐步趋于精细化、纵深化、专题化和数据化;研究视角更加宽广,研究方法日趋丰富多元,并且呈现出向跨学科、跨文化视角转变的态势。学界从多角度、运用多方法对奥尼尔及其剧作进行深度开掘和现代阐发,标志着中国的奥尼尔戏剧研究进入一个更为宽广的领域。第四章集中阐释奥剧在中国的搬演情况,主要从演出概况、导演构思及舞台呈现三个维度出发,重点考察新时期以来奥剧如《榆树下的欲望》和《安娜·克里斯蒂》的话剧改编演出和戏曲移植性改编演出概况;同时观照奥尼尔其它经典剧作《早餐之前》《天边外》近年来在中国的演出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奥尼尔及其剧作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和舞台接受状况。第五章深入探讨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奥剧的译介、研究和舞台搬演呈现出的是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整体接受状况,那么在此接受的基础上,奥尼尔戏剧必然会对中国戏剧尤其是对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产生深远的影响。80年代是中国戏剧现代性转型再度勃兴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具体体现为对“探索派”剧作家李龙云和李杰戏剧创作的影响,尤为集中地体现在李龙云的《荒原与人》和李杰的《古塔街》对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手段的创造性援用和创新性发展之上。

二、跌宕起伏的一年——2003年国际形势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跌宕起伏的一年——2003年国际形势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以人权为基础的环境保护的困境及其出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以人权为基础的环境保护面临的三重困境
    第一节 权利缺位:国际社会中实体性环境权的缺失
        一、联合国层面环境权的理论演进和制度缺失
        (一)从《斯德哥尔摩宣言》到《里约宣言》及其后的嬗变
        (二)人权与环境问题特别报告员的报告
        二、区域人权法院对环境权的阐述不足
        (一)美洲人权法院:健康环境权的独特解释
        (二)欧洲人权法院:程序性环境权的发展
        (三)非洲人权法院:将环境权纳入国际条约
        (四)其它人权法院
    第二节 司法挑战:基于人权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困境
        一、与人权相关的环境诉讼的案例考察
        二、与人权相关的环境诉讼困境的成因剖析
        (一)适用人权法的管辖权受到域外限制
        (二)难以证明基于环境的侵犯人权的行为
        (三)难以证明国家在环境损害中的责任
    第三节 理念冲突:国家对环境保护人权方法的审思
        一、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一)逆全球化现象严重
        (二)民粹主义盛行
        二、国家治理环境的诉求不一致
        (一)国家对于环境问题的内容、责任划分不同
        (二)国家进行全球环境谈判时态度不一致
第二章 人权与环境保护的理论龃龉及其权利化审思
    第一节 人权与环境保护之间历史冲突的梳理
        一、人类环境观的历史演进与环保运动的兴起
        二、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同
        (一)人类中心主义
        (二)非人类中心主义
        三、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深思
    第二节 关于环境权概念的诘难与回应
        一、环境权绿化论
        二、环境权独立论
        三、环境权程序论
    第三节 环境保护权利化理论基础的局限
        一、自然权利理论的不足
        (一)自然权利的特征
        (二)环境权与自然权利理论的相容性
        二、权利意志理论的不足
        (一)权利意志理论的特性
        (二)环境权与权利意志理论的相容性
        三、权利利益理论的不足
        (一)权利利益理论的特征
        (二)环境权与权利利益理论的相容性
第三章 基于人权的环境保护面临困境的现实分析
    第一节 国家人权义务的域外适用挑战
        一、国家域外人权义务的一般性规定
        二、国家域外人权义务的触发机制:域外管辖
        (一)域外管辖条款的一般性解释
        (二)域外管辖条款在环境保护中的适用与扩大
        三、国家域外人权义务的最新发展
        (一)关于国家域外义务的马斯特赫特原则
        (二)美洲人权法院对管辖权的有效解读
    第二节 基于人权的环境诉讼中各环节面临的挑战
        一、法院对基于人权的环境案件可诉性的质疑
        (一)国内法院对基于人权的环境案件可诉性的质疑
        (二)国际人权法院对基于人权的环境案件可诉性的质疑
        二、与人权相关的环境诉讼中证据认定
        (一)法官缺少与环境问题相关的专业知识
        (二)因果关系的认定存在困难
    第三节 以人权为基础的环境保护的困境的深层动因
        一、现实主义:国家对权力的过度偏好
        二、自由主义:国家对利益的过分追求
        三、建构主义:国家的观念认知不足
第四章 以人权为基础应对环境保护的未来路径
    第一节 凝聚共识:建立独立的实体性环境人权
        一、建立独立的实体性环境权的必要性
        (一)环境权的特有内涵
        (二)环境权是享有其它人权的基础
        (三)对传统人权范畴的补充
        二、建立独立实体性环境权的方式
        (一)确保新的实体性环境权利的独立性
        (二)确保新的实体性环境权利的精确性
    第二节 化繁就简:建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性环境文书
        一、全球环境文书何以必要
        二、全球环境文书的立法尝试——《世界环境公约》
        (一)《世界环境公约》的提出
        (二)《世界环境公约(草案)》的创新
        三、建立全球环境文书的关键事项
        (一)正视国际环境法的现状
        (二)坚持多边主义道路
        (三)加强对多边环境协定的协调
        (四)加强监督执行机制建设
    第三节 合作共赢:建立区域性环境人权保护协定
        一、环境保护区域协定的最新实践——《埃斯库苏协定》
        (一)《埃斯库苏协定》发布的背景
        (二)《埃斯库苏协定》的制度创新
        二、区域性环境人权保护协定的未来展望
第五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环境人权的中国贡献
    第一节 我国关于环境权的表达与实践
        一、我国宪法环境权的主流发展态势
        二、我国民法中环境权的主流发展态势
    第二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环境理念的新发展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环境”内涵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传统环境理念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国际理念
    第三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环境理念的构建
        一、坚持人本主义
        二、立足可持续发展概念
        三、立足和谐共存确立国家利益
        四、包容性的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法治框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以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2)CJIC公司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开发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企业战略管理的内涵
        2.1.1 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
        2.1.2 企业战略的制定原则
    2.2 国际工程承包的概述
    2.3 市场开发的概述
    2.4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
    2.5 相关分析工具概述
        2.5.1 PESTEL概述
        2.5.2 SWOT概述
3.CJIC公司介绍及内部环境分析
    3.1 CJIC公司介绍
    3.2 CJIC公司发展沿革
    3.3 CJIC公司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开发面临的瓶颈
    3.4 CJIC公司发展愿景
    3.5 CJIC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5.1 CJIC公司人力资源概况
        3.5.2 CJIC公司技术资质概况
        3.5.3 CJIC公司财务能力概况
        3.5.4 CJIC公司市场开发能力概况
4.CJIC公司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开发外部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PESTEL分析
        4.1.1 政治因素分析
        4.1.2 经济因素分析
        4.1.3 社会因素分析
        4.1.4 技术因素分析
        4.1.5 环境因素分析
        4.1.6 法律因素分析
    4.2 行业竞争环境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4.2.1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4.2.2 行业内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能力
        4.2.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4.2.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4.2.5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4.3 本章小结
5.CJIC公司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开发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5.1 新冠疫情对CJIC公司业务的影响
    5.2 CJIC公司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开发SWOT分析
        5.2.1 优势
        5.2.2 劣势
        5.2.3 机会
        5.2.4 威胁
        5.2.5 SWOT矩阵分析
    5.3 SWOT分析结果及战略选择
6.CJIC公司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开发战略
    6.1 战略指导思想
    6.2 战略制定原则
    6.3 战略定位
    6.4 战略目标
    6.5 战略重点
    6.6 战略路径
    6.7 战略实施步骤
    6.8 战略实施措施
        6.8.1 细化市场开发工作
        6.8.2 深挖境外市场需求
        6.8.3 重视资本运作与投融资
        6.8.4 广泛形成战略联盟
        6.8.5 强化管理沟通
        6.8.6 实施战略循环管理
7.CJIC公司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开发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7.1 强化疫情防控和安全风险管理
    7.2 优化组织管理体系
    7.3 筑巢引凤聚英才
    7.4 合规经营严防法律风险
    7.5 善用金融工具严防财务风险
    7.6 培育科技创新性思维
    7.7 主动研究技术标准
    7.8 树立优质品牌形象
    7.9 营造共生的企业文化
8.本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的叙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研究理论:叙事学、新闻叙事学、深度报道相关发展
        (二)研究对象:《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研究综述
        (三)研究成果:叙事学下《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人物形象塑造
    三、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
        (一)本文的研究内容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
    一、《南方周末》与“深度报道”
    二、《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
        (一)坚持贯彻理性精神
        (二)报道理念的宏观性
        (三)人文关怀依旧
    二、《南方周末》深度报道成功的原因
        (一)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二)重塑内容力
第二章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人物形象特征归纳
    一、人物存在的真实性
    二、人物身份的平民性
    三、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四、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第三章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人物形象的叙事策略
    一、叙述声音在人物形象上言语与非言语形式
        (一)言语形式的正面塑造
        (二)非言语形式的隐秘构建
    二、建构意义指向,人物形象不断深化
        (一)文本的反复,聚焦人物特质
        (二)限知视角的聚焦,“镜子式”的反映人物
    三、倒序为主,时距多重组合
    四、富于变化的叙事节奏,赋予人物张力
第四章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人物形象的话语分析
    一、意象化的手法,深化人物形象
        (一)意象与叙事母题
        (二)意象的反复
        (三)词语的隐喻
    二、视觉上的场景化
        (一)人物身体特征的独一无二性
        (二)人物行为动作外显人物性格
        (三)独白与对话形式的直接引语
    三、词语上的创新与变异
        (一)方言词语的创新
        (二)旧词新用的变异
第五章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与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叙事区别
    一、叙事意图中真实与审美的诉求
        (一)人物形象在深度报道与小说中真实性
        (二)人物形象在深度报道与小说中审美性
    二、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倾向与争议
        (一)深度报道借鉴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倾向性
        (二)深度报道借鉴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争议性
    三、互联网时代中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新特征
        (一)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可预测性”
        (二)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标签化”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1943年文学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理论视野
        一、为什么选择1943年
        二、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视野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一、断代史和区域文学研究
        二、20 世纪40 年代文学史研究
        三、“1943 年文学”研究的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创新之处
上篇 文学生态:政治割据下的三区并存
    第一章 解放区的政治治理与文化领导
        第一节 解放区社会的政经“一元化”
        一、经济封锁下的自力更生
        二、军事威协下的政治治理
        第二节 《讲话》规范下的“文学遵命”
        一、《讲话》带来的文艺新思想
        (一)《讲话》思想的政治阐释
        (二)解放区文艺的管理制度
        (三)《讲话》影响下的创作转向
        二、《讲话》开辟的文学新局面
        小结
    第二章 沦陷区的异族压迫与文学万象
        第一节 日伪的政治奴役与文化殖民
        一、日伪的政治奴役
        (一)经济“统制化”
        (二)政治社会化
        (三)新国民运动
        二、汪伪的文化殖民
        (一)大东亚文学者大会
        (二)思想文化的强化管制
        第二节 异族入侵下的自我言说与文坛万象
        一、沦陷区人民的中华民族认同
        二、商业期刊与演出支撑的沦陷区文学
        (一)商业期刊提供的言说平台
        (二)《万象》与进步文人的文学坚守
        (三)商业演出与市民戏剧
        小结
    第三章 国统区的纷繁乱象与文坛百态
        第一节 腐败政治激化的社会矛盾
        一、国民党的腐败统治
        (一)日渐崩溃的经济体系
        (二)专制独裁的政治治理
        二、国民党政府的文化管制
        (一)加强引导的文艺政策
        (二)逐步收紧的审查管制
        第二节 艰难时局下的文坛百态
        一、文人的坚守与阵地的对恃
        (一)窘迫生活下的文人坚守
        (二)期刊阵地的国共对恃
        二、国统区冲突缠绕下的文学现象
        (一)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二)以期刊为依托的文学团体
        (三)“借古讽今”历史剧的兴盛
        (四)乱世中各类文学探索的杂陈
        小结
下篇 美学新变:多元向度中的美学突越
    第四章 解放区文学的新形式与新体裁
        第一节 以“评书体”为代表的小说新变
        一、赵树理:“评书体”小说的开创者
        二、“山药蛋派”作家的集体绽放
        第二节 诗歌散文的“合势应时”
        一、“歌诗体”的复兴
        二、报告文学的“应时”效应
        第三节 旧剧革新的历史召唤
        一、平剧(京剧)改革
        二、秦腔改革
        第四节 新秧歌运动的兴起和影响
        一、《兄妹开荒》:秧歌剧的开山之作
        二、《周子山》:走向新歌剧
        小结
    第五章 沦陷区文学的家国情怀与个人书写
        第一节 小说:“言”与“不言”中的生命诉说
        一、市民小说的“生命自适”
        (一)张爱玲:世俗生活的俗中见雅
        (二)苏青:女性经验的坦率表达
        (三)“获奖作品”的个体书写
        二、乡土小说的“家国情怀”
        (一)雷妍:《良田》里的故土坚守
        (二)其他作者的乡土小说
        第二节 戏剧:“演”与“不演”中的现实博弈
        一、秦瘦鸥:因《秋海棠》带出的家国隐喻
        二、黄佐临和费穆:用“笑”与“哭”实现情感宣泄
        三、杨绛:以“喜剧双璧”洞彻市民社会
        四、陈绵:于黑暗中等候光明
        第三节 诗歌散文中个体生命的突围与反思
        一、南星:“庭院”中的生命突围
        二、周作人:焦虑的文化反思
        三、俞平伯:《独语》中的自我解脱
        小结
    第六章 国统区文学的众声喧哗与纵深推进
        第一节 小说文体的转型与创新
        一、成熟作家的创作转型
        (一)茅盾:回归古典传统
        (二)巴金:潜入庸常人生
        (三)老舍:直面血泪现实
        (四)沈从文:穿越牧歌回落染污世俗
        (五)张恨水:从鸳蝴言情到辛辣现实
        二、小说文体的创新探索
        (一)徐訏:间谍传奇框架下的哲理思考
        (二)路翎:以“主观战斗精神”张扬生命蛮性力量
        第二节 话剧舞台上历史与现实的独特呈现
        一、郭沫若:用历史影射现实
        二.曹禺:直截反映当下的“急就篇”尝试
        三、吴祖光:叩问人性的诗意廻响
        第三节 “跨界文体”的惊艳亮相
        一、冯至:诗化与散文化的小说精品
        二、穆旦:杂糅多种手法自成一家的哲理长诗创制者
        三、沈从文:新体散文的尝试开拓人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国家话语对国家身份的建构及其修辞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源起
    1.2 理论框架
    1.3 研究问题和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创新之处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政治话语研究综述
        2.1.1 政治话语的界定
        2.1.2 政治话语研究述评
    2.2 国家话语研究综述
        2.2.1 国家话语相关概念
        2.2.2 国家话语研究述评
    2.3 身份研究综述
        2.3.1 身份认知初探
        2.3.2 身份的话语研究综述
    2.4 国家身份研究综述
        2.4.1 国家及国家身份认知初探
        2.4.2 国家身份的话语研究综述
    2.5 小结
第三章 戏剧主义修辞
    3.1 引言
    3.2 肯尼斯·伯克修辞思想研究概述
        3.2.1 肯尼斯·伯克新修辞学理论:传承与创新
        3.2.2 肯尼斯·伯克修辞学理论研究成果
        3.2.3 肯尼斯·伯克修辞理论对国家话语研究的意义
    3.3 修辞动机
        3.3.1 动机与行为
        3.3.2 动机与否定
        3.3.3 戏剧五位一体
    3.4 辞屏
        3.4.1 “辞屏”的概念
        3.4.2 “辞屏”的特点
    3.5 同一
        3.5.1 同一与分离
        3.5.2 同一与实质
        3.5.3 同一的方式
    3.6 国家话语、国家身份与修辞认同三元合一的研究合法性探析
    3.7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多重国家身份的建构
    4.1 引言
    4.2 中国声音
    4.3 中国身份
        4.3.1 新兴大国
        4.3.2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4.3.3 负责任大国
        4.3.4 东方文明大国
    4.4 国家身份建构动机
        4.4.1 根本动机:利益共同体
        4.4.2 直接动机:行动共同体
    4.5 小结
第五章 国家身份建构的修辞策略之内容同一策略
    5.1 引言
    5.2 同情同一
        5.2.1 以构建“家族质”实现身份认同
        5.2.2 以构建“几何质”系紧合作纽带
        5.2.3 以构建“方向质”付诸共同实践
    5.3 对立同一
        5.3.1 世界经济增长面临困境
        5.3.2 地缘政治危机频现
        5.3.3 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5.4 无意识同一
        5.4.1 第一人称复数“我们”
        5.4.2 表达美好人格的词语
    5.5 小结
第六章 国家身份建构的修辞策略之形式同—策略
    6.1 引言
    6.2 规约形式同一:文体结构
        6.2.1 绪言:称呼与问候语
        6.2.2 关于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叙述、分类和证明
        6.2.3 基于共同利益的行动倡议叙述
        6.2.4 关于中国形势、中国道路的叙述、分类和证明
        6.2.5 中国方案、中国举措叙述
        6.2.6 结尾:致谢与祝福语
    6.3 重复形式同一:叙事
        6.3.1 叙事对主题的导引
        6.3.2 叙事构筑情感认同
    6.4 递进形式同一:修辞推论
        6.4.1 完整修辞推论
        6.4.2 省略大前提的修辞推论
        6.4.3 省略小前提的修辞推论
        6.4.4 省略结论的修辞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国家身份建构的修辞策略之辞格策略
    7.1 引言
    7.2 建筑类隐喻
        7.2.1 建筑隐喻描述
        7.2.2 建筑隐喻说明
    7.3 拟人类隐喻
        7.3.1 拟人隐喻描述
        7.3.2 拟人隐喻说明
    7.4 旅程类隐喻
        7.4.1 旅程隐喻描述
        7.4.2 旅程隐喻说明
    7.5 其他隐喻
        7.5.1 疾病类隐喻
        7.5.2 文化类隐喻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及研究发现
        8.1.1 主要观点:话语、互动、同一三位一体
        8.1.2 研究发现:回答中国国家身份建构“三问”
    8.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资料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FDI的内涵及理论解释
        2.1.1 FDI概念
        2.1.2 FDI动因的理论解释
    2.2 FDI技术溢出内涵及作用机理
        2.2.1 FDI技术溢出的内涵
        2.2.2 FDI技术溢出的作用机理
    2.3 FDI技术溢出的经验证据
        2.3.1 FDI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的支持证据
        2.3.2 FDI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的不支持证据
    2.4 FDI技术溢出效应产生的影响因素
    2.5 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领域FDI相关研究
        2.5.1 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领域FDI使用政策及直接效应研究
        2.5.2 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领域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2.6 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述评
第3章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时间效应概念
    3.2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内涵及辨析
        3.2.1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内涵
        3.2.2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内涵辨析
    3.3 FDI技术溢出“四点论”的时间效应拓展
        3.3.1 竞争效应的时间作用
        3.3.2 模仿—示范效应的时间作用
        3.3.3 人员流动效应的时间作用
        3.3.4 关联效应的时间作用
    3.4 基于多理论视角的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形成机理
        3.4.1 基于组织学习理论视角
        3.4.2 基于技术追赶理论视角
        3.4.3 基于时间压缩不经济理论视角
        3.4.4 基于“干中学”理论视角
        3.4.5 基于技术扩散理论视角
    3.5 基于“机会—动机—能力”模型的FDI技术溢出时间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模型构建
        3.5.1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影响因素的整体分析框架
        3.5.2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机会因素—FDI来源地及进入节奏的作用机理
        3.5.3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动机因素—企业所有制和要素市场扭曲的作用机理
        3.5.4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能力因素—技术距离和地理距离的作用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及其FDI利用现状分析
    4.1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4.1.1 农产品加工业定义
        4.1.2 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发展情况
        4.1.3 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和区域发展情况
        4.1.4 农产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
    4.2 农产加工业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协整关系分析
        4.2.1 单位根检验
        4.2.2 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
        4.2.3 建立VAR模型
        4.2.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2.5 方差分解
    4.3 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现状
        4.3.1 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历史考察
        4.3.2 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行业及区域分布
        4.3.3 农产品加工业FDI企业情况
    4.4 FDI对农业产品加工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4.1 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与其技术进步的协整分析
        4.4.2 农产品加工业利用FDI与其经济发展的协整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5.1 计量模型的构建
    5.2 数据来源与数据匹配
        5.2.1 数据来源
        5.2.2 数据匹配
    5.3 样本选择与变量测量
        5.3.1 样本选择
        5.3.2 变量测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的实证结果
    6.1 描述性统计
    6.2 主效应检验
        6.2.1 FDI进入时间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的影响
        6.2.2 FDI进入时间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6.3 影响因素检验
        6.3.1 基于学习机会视角的检验
        6.3.2 基于学习动机视角的检验
        6.3.3 基于学习能力视角的检验
    6.4 内生性及稳健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模糊匹配主体功能的 Java 源程序及实现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7)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开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具有紧迫性
        (二)目前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研究仍不足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留学、留学生、国际学生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
    四、文献综述
        (一)中国留学生教育史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研究现状
        (三)文献研究述评
    五、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世界体系理论
        (二)推拉因素理论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三)公共外交和“软实力”理论
    六、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1978-1992)
    第一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以俄为师”的留学生教育
        二、重视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
        四、留学生教育的暂时停滞与缓慢恢复
    第二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重新开启
        一、大规模派出留学生的教育对外开放政策
        二、重新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遣留学生
        三、建立派出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四、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第三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
        一、扩大接收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政策
        二、重新开始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
        三、逐步创建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第四节 重新起步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国际关系是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二、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具有显着国别差异
        三、探索建立系统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第二章 深化改革时期的繁荣发展与局部失衡(1993-2009)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逐步发展
        一、确立“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生教育政策
        二、政府间协议推动派出留学生教育
        三、通过校际交流项目派遣留学生
        四、管理体系的完善促进派出留学生教育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新成果
        六、派出留学生安全问题开始集中显现
    第二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从“积极稳妥发展”到“扩大规模”政策的转变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
        三、孔子学院建设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的结构分布特点
        五、进一步规范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成果逐步显现
    第三节 深化改革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国际政治环境为留学生教育提供发展机遇
        二、市场因素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局部结构失衡
        四、派出和接收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第三章 留学生教育契合国家战略的功能日益突出(2010-2018)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新进展
        一、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
        二、中俄人文交流机制推动赴俄留学生教育发展
        三、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机制促进向泰国和马来西亚派遣留学生
        四、非通用语种建设加快向印度和巴基斯坦派遣留学生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的管理日趋完善
        六、留学生教育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综合情况的了解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的新格局
        一、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加速发展
        三、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教育援助的持续增长
        四、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
        五、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变迁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
    第三节 加速发展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呈现双向增长趋势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从强调规模向规模与质量并重的观念转变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安全面临新挑战
第四章 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历史经验及深层次问题
    第一节 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对留学生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教育水平是与中国教育合作的基础
        三、中国经济实力和教育政策决定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走向
    第二节 派出与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内在联系与特征
        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演进过程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及特征
    第三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二、法制化建设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保障
        三、国际化和市场化是“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四、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第四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一、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仍缺乏系统规划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应加速转变观念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亟待多方联动
第五章 新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留学生教育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充分认识留学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留学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
        二、留学生教育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融入全球教育体系
        三、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优秀的开拓者与践行者
    第二节 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
        一、建立科学严谨的出国留学信息统计机制
        二、加大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选派留学生的资助力度
        三、加强“一带一路”区域研究,提供就业政策支持
    第三节 全面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一、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服务国家整体发展
        二、加快推进法治化进程,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三、适当控制规模,发展“一带一路”精英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8)双边政治关系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双边政治关系的定量研究
    2.2 双边政治关系对跨国投资的影响研究
    2.3 双边政治关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2.4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与贸易往来研究
    2.5 文献评述
第3章 双边政治关系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贸易现状分析
    3.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双边政治关系现状分析
        3.1.1 双边政治关系的量化方法
        3.1.2 双边政治关系特征事实
    3.2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3.2.1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特征事实
        3.2.2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贸易特征事实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边政治关系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研究
    4.1 引言
    4.2 影响机制分析
    4.3 研究设计
        4.3.1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4.3.2 数据说明
    4.4 实证检验
        4.4.1 基本回归
        4.4.2 稳健性检验
    4.5 进一步检验
        4.5.1 影响机制检验
        4.5.2 政治关系冲击影响持续性分析
        4.5.3 异质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边政治关系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贸易规模的研究
    5.1 引言
    5.2 模型、变量与数据
        5.2.1 计量模型与变量
        5.2.2 数据来源
    5.3 经验分析
        5.3.1 基本回归
        5.3.2 稳健性检验
        5.3.3 双边政治关系对传统二元边际的影响
    5.4 进一步检验
        5.4.1 出口企业角度
        5.4.2 出口目的国消费者角度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双边政治关系影响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频率的研究
    6.1 引言
    6.2 理论模型与影响机制
    6.3 研究设计
        6.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3.2 计量模型设定
        6.3.3 变量选取与测算
    6.4 经验检验
        6.4.1 基本回归
        6.4.2 内生性问题讨论
        6.4.3 其他稳健性检验
    6.5 进一步检验
        6.5.1 机制检验
        6.5.2 影响持续性检验
        6.5.3 异质性检验
        6.5.4 双边政治关系对次均出口规模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政治事件分值标准
附录 B 极限值推导
附录 C 经验模态分解和集成经验模态分解简介
附录 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9)从中美教育交流看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对华文化外交(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四、论文思路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美国对华文化外交
    一、美国文化外交概述
        (一)文化与文化外交
        (二)美国文化外交
    二、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思想来源
        (一)宗教使命观
        (二)孤立主义
        (三)理想主义
        (四)现实主义
    三、美国对华文化外交实施机构和途径
        (一)政府机构
        (二)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和个人
第二章 从中美教育交流看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对华文化外交
    一、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战略
        (一)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战略
        (二)老布什政府的文化外交政策
        (三)克林顿政府的文化外交政策
        (四)老布什政府与克林顿政府文化外交政策的比较研究
    二、20世纪90年代的中美教育交流
        (一)老布什时期的中美教育交流
        (二)克林顿时期的中美教育交流
    三、从中美教育交流看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对华文化外交
        (一)老布什的“超越冷战”文化外交
        (二)克林顿“为经济服务”的文化外交
第三章 对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若干思考
    一、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美教育交流的因素
        (一)意识形态的差异
        (二)地缘政治的考量
        (三)日益凸显的国际文化要素
        (四)中美文化根源上的异质性
    二、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影响
        (一)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正面影响
        (二)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负面影响
    三、相关启示与建议
        (一)积极利用文化手段,加强对外塑造国家形象
        (二)培养文化自信,维护国家安全
        (三)淡化官方色彩,壮大文化外交的非官方的力量
结论
参考文献

(10)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时空的超越者——尤金·奥尼尔及其戏剧创作
    第一节 奥尼尔其人其作
        一、美国戏剧之父的斑斓人生
        (一)不幸的幸运儿
        (二)严肃剧作家奥尼尔
        二、奥尼尔的戏剧创作历程
        (一)早期具有自然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悲剧(1913-1920)
        (二)中期探索性的表现主义悲剧(1920-1933)
        (三)后期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悲剧(1939-1943)
    第二节 奥尼尔的传承与创新
        一、对西方传统与现代精神文化成果的汲取与传承
        (一)对西方非理性哲学的接受
        (二)对西方小说、诗歌等文学样式的学习借鉴
        (三)对西方传统与现代戏剧创作经验的传承与吸收
        二、在戏剧思想、艺术方面的创新与开拓
        (一)对现代人精神与心理的表现
        (二)在戏剧艺术上的实验与探索
第二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的中国译介
    第一节 译介及其文学性与舞台性之争
    第二节 奥尼尔戏剧译介的中国之旅
        一、肇始期及第一次译介高潮
        (一)序幕(20年代):春雷乍现、蓄势待发
        (二)第一次译介热潮(30年代):借势而起、蓬勃发展
        二、低谷期(20世纪40–70年代)
        (一)缺席期(40年代):战争年代、译者缺位
        (二)停滞期(“十七年”间及“文革”时期):译源受批、译介空白
        三、第二次译介高潮及回落阶段(新时期至今)
        (一)第二次译介浪潮(80年代):译介集中、硕果迭出
        (二)奥剧译介的回落阶段(90年代至今):文集问世、译介赓续
    第三节 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的中译版本
        一、“译”随境变:《天边外》四大译本
        (一)四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三)风格迥异的创造性叛逆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二、“译”无止境:《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七大译本
        (一)七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三)异彩纷呈的创造性叛逆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三、“译”彩纷呈:《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三大译本
        (一)三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三)各有千秋的创造性叛逆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第三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研究
    第一节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历时研究
        一、发轫期及第一次研究热潮
        (一)发轫期(20年代):蹒跚起步、简要评介
        (二)第一次研究热潮(30年代):翻译助力、争锋激烈
        二、低谷期(20世纪40–70年代)
        (一)沉寂期(40年代):偏离主流、遭受冷遇
        (二)空白期(“十七年”间和“文革”时期):无人问津、研究停滞
        三、第二次研究热潮及多元发展阶段(新时期至今)
        (一)1978—1990年:思想解放、研究复兴
        (二)1991—2020年:视角多元、研究深化
        (三)关于奥尼尔戏剧的博士论文研究
    第二节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共时研究
        一、近四十年国内研究整体情况
        二、近四十年国内研究热点
        (一)作家作品研究
        (二)创作特点及美学风格研究
        (三)与其他剧作家的比较研究
        (四)社会思想和宗教主张研究
        (五)跨文化、跨学科视角下的研究
        三、近四十年国内研究流变
        (一)永恒的经典、永远的热点
        (二)永不过时的研究话题
        (三)永远在路上的奥剧研究
第四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搬演
    第一节 永无止境的《榆树下的欲望》
        一、同株异葩、并蒂绚烂:《榆树下的欲望》话剧改编演出
        (一)写实与写意的融合:沈亮版《榆树下的欲望》
        (二)欲望的激情宣誓:任鸣版《榆树下的欲望》
        二、一剧两戏、“戏”说欲望:《榆树下的欲望》戏曲移植搬演
        (一)川剧移植搬演:徐棻的《欲海狂潮》
        (二)曲剧移植搬演:孟华的《榆树孤宅》
    第二节 一胞“两娣”的《安娜·克里斯蒂》
        一、中西合璧的戏剧盛宴:乔治·怀特版《安娣》
        二、甬剧《安娣》遇见奥尼尔:《安娜·克里斯蒂》之甬剧移植搬演
    第三节 其它经典剧作在中国的演出
        一、斯坦尼模式之奥剧呈现:张彤版《早餐之前》
        二、奥尼尔的中国风景:王斑版《天边外》
第五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
    第一节 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整体性影响
        一、奥尼尔的影响与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
        二、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
    第二节 奥尼尔与李龙云
        一、李龙云的奥尼尔接受之因
        二、奥尼尔对李龙云的影响
        (一)表现主义式氛围
        (二)自然象征的运用
        (三)强烈的内心独白
        (四)梦幻化的效应
        (五)爱欲的悲剧性
        三、李龙云戏剧创作对奥尼尔的超越及独创
        (一)悲剧的历史性深度
        (二)对希望的坚持
        (三)抒情性与诗性
    第三节 奥尼尔与李杰
        一、李杰的奥尼尔接受之因
        二、奥尼尔对李杰的影响
        (一)物象的象征性
        (二)梦幻性段落
        (三)内心独白的介入
        (四)生命的悲剧性
        三、李杰戏剧创作对奥尼尔的超越及独创
        (一)悲剧的历史性深度
        (二)多角色命运
        (三)物象的文化象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奥尼尔生平年表
附录 B 奥尼尔剧作年表
附录 C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演出资料汇编(1929—2019)
附录 D 中国奥尼尔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跌宕起伏的一年——2003年国际形势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以人权为基础的环境保护的困境及其出路探究[D]. 王菲. 吉林大学, 2021(01)
  • [2]CJIC公司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开发战略研究[D]. 李媛.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的叙事学研究[D]. 田慧. 湖北师范大学, 2021(01)
  • [4]1943年文学现象研究[D]. 张挺玺.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5]国家话语对国家身份的建构及其修辞策略[D]. 梁冠华.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农产品加工业FDI技术溢出时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D]. 任长秋. 西南大学, 2020(05)
  • [7]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D]. 杨薇.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6)
  • [8]双边政治关系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贸易研究[D]. 夏洁瑾. 湖南大学, 2020(02)
  • [9]从中美教育交流看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对华文化外交[D]. 唐姝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10]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D]. 李小刚.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风风雨雨的一年——2003年国际形势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