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汉邮科院发展步入快车道——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邢丹丹[1](2020)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实施及效果研究 ——以烽火通信为例》文中指出
乔冰彬[2](2020)在《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区域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产业集群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应对挑战、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当前,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国际经济形势复杂背景下,大力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不仅是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占领国际竞争新高地的必要举措。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通过多维度、深层次、嵌合式融通,实现跨界融合、优势互补成为推动产业集群转型与升级的重要路径。湖北省位于长江经济带和中南腹地中心位置,对促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研究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路径,促进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仅能够助力企业竞争力提升,更是打造区域竞争高地、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落实“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举措。因此,文章以湖北省12家国家级高新区、16家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112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陆续对十堰市、黄冈市、鄂州市、黄石市、荆州市、仙桃市、武汉市、宜昌市、咸宁市、恩施州、随州市、襄阳市、孝感市等省域范围内近40个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近60家集群代表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深入总结湖北省产业集群及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阶段性特征。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尽管近年来,湖北省产业集群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集”而不“群”、规模较小、同质化现象突出,集群层次较低、创新能力较弱、配套发展滞后等,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间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融通发展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总结归纳国内外先进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模式和经验,立足湖北省实际,分别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出发,就顶层设计、体制机制、资金、技术、创新、产业链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对新时期湖北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及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牟棉[3](2019)在《并购方式推动的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模式与绩效研究 ——以宝钢与武钢合并为例》文中认为我国国有经济经历了四十余年的改革,虽然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但目前依然存在着布局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企业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推进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和国企现状所需要的。目前以央企兼并重组试点为重点推动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正如火如荼的开展,这种方式有利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为了深入研究以并购方式推动的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的进展、模式与效果,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1)通过研究并购重组的相关概念和并购效应理论,为后续研究并购推动的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支撑;2)研究当前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和国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更好的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其提出的调整要求和改革方向;3)梳理了当前并购推动的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的进展,归纳总结了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式并购的模式和内在动力机制;4)通过对宝钢和武钢合并案例研究了并购重组对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和改善国企效率的作用,并利用五力竞争模型、SWOT模型以及财务效应分析方法对宝钢和武钢并购重组的效果进行了评价;5)为进一步推进和优化并购推动的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从国有企业和国家层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当前以并购重组方式推动央企供给侧改革的试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是去产能类,通过行业内横向兼并收购提高供给的效率;二是增强竞争力类,通过行业内横向合并重组提高供给的质量。三是产业链一体化类,通过处于产业链不同位置的企业强强联合,实现产业链条上优势领域的互补,达到上下游产业链的一体化;四是产业链整合类,通过产业链上企业间的兼并收购,推动国有资本加快从缺乏竞争优势的领域和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退出。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表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并购重组是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国有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不仅可以从微观上提高自身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从宏观上达到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效果。
夏莹[4](2014)在《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交叉点的通信制造业,在我国的发展越来越迅猛,所处地位也越来越高。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坚持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体系,产业链逐步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涌现出了华为、中兴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柱产业。高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向来被认为是通信制造业的特征之一,为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行业内企业均对研发重点投入,促使行业具备了技术迅速创新的特点。因此,从考虑创新因素的角度深入开展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绩效的评价研究,能够对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有系统的了解。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本文研究意义、内容和方法,并提出研究框架与创新点;(2)介绍绩效评价的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的研究综述;(3)建立我国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研究体系;(4)运用因子分析与支持向量机相结合的方法,对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进行实证分析;(5)对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绩效状况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建议;(6)得出本文研究结论。本文通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我国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绩效情况。在考虑创新因素的前提下,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建立能够反映我国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绩效的指标体系,针对所建立的绩效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支持向量机相结合的模型对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建立绩效评价模型,将本文所研究的27家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绩效情况分为两类。结果显示,支持向量机在对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中有很好的应用性。针对本文所运用的因子分析与支持向量机相结合的模型所进行的实证分类结果,对比分析两类绩效的公司情况,通过找寻规律发现对绩效影响较大的因素为授权专利数为代表的创新能力指标、收益类指标和以营运资金(资本)周转率为代表的周转类指标。同时针对实证分析结果对提高我国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绩效水平提出相关建议。
付超超[5](2013)在《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产业转型和升级问题一直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经济难题。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主要经济体都纷纷地出台了大量的新兴产业扶持政策,以抢占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对于我国来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势在必行。虽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针对特定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进行培育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为基础,本着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湖北省为特定的研究对象,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相关问题,丰富了产业创新系统理论,并为湖北宏观产业调控提供参考依据。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首先阐述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然后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形成、选择、成长和政策等方面回顾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介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原理、发展机制和成长的动力系统。第三章分析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基础: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工业优势、产业规模、创新体系、科技实力、外部环境等。第三部分为第四章。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在回顾产业选择理论的基础上,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原则,设计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作为评价方法,挑选出湖北省应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四部分为第五章至第七章,分别介绍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模式、路径和政策。第五章设计了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四种模式——动力模式、组织模式、集群模式和阶段模式;第六章提出了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两条路径——点-线-面路径、面-线-点路径;第七章总结了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政策——技术政策、组织政策、资金政策和人才政策。第五部分为第八章,总结全文的内容和观点,展望研究前景。
左璠[6](2012)在《武汉黄河通信公司营销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近几年国内光通信行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光通信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了最炙手可热的地方,为众多的光通信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和挑战。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武汉黄河通信公司及其所在的光通信行业进行分析,为其寻找到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为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战略依据。进而希望能够对众多在光通信激烈市场竞争的中小型企业在面临严重的同质化竞争时如何实现突围,起到一点启示。本文通过研究企业的外部环境,认为该公司所在的光通信行业的产业政策和宏观环境给业内企业带来了很多的机遇,非常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同时还发现该公司在同样面临着在供应链和客户端议价能力都比较弱的问题。本文通过进一步从公司内部环境做出了相应分析,认为企业在销售渠道,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劣势,但是在海外市场和高端人才上有着比较强的竞争力。在战略的制定过程中,笔者认为该公司必须坚持其质量优势,避免在中低端产品上与其他竞争对手进行低价的同质化竞争,公司应该将其在中国市场的增长点着重放在大型系统设备制造商上。最后,本文从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几个方面制订了该公司的中国市场营销战略。主要通过在中国市场实施市场领先战略,同时补足其在国内市场和销售能力上的短板,拓展销售渠道,并加强客户关系营销,以差异化竞争战略与竞争对手进行错位竞争,通过定制化和差异化的产品导入目标客户,再带动其他产品的销售,最终实现销售的全面突破。
何江恒[7](2012)在《华为辽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产业和通讯制造产业获得长足的进步。华为公司以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还有扎实的区域市场营销能力在国内外获得了巨大成功。在交代了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后,文章提出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其次,本研究任何有意义的工作都立足于市场营销理论和营销策略理论,并对各种常用理论工具统一介绍比如4P和SWOT等等。第三,利用PEST详细地分析了华为公司辽宁市场的宏观营销环境,先回顾中国通信制造行业发展历程,描述近年来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用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方法,深入地研究了华为在辽宁市场上的行业竞争环境,并重点分析了中兴等主要竞争对手。第四,从品牌文化、业务领域、经营业绩、管理体系几个方面对华为进行总体介绍,重点对北方市场中有代表性的华为辽宁代表处成立与历史意义、组织与人力资源、财务状况和营销能力做了较为细致的陈述。利用SWOT分析方法将华为沈阳代表处目前的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进行分析。第五,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基础上,文章将重点放在适当的策略制订上。并重点剖析了华为公司具有代表性的客户关系营销方式。第六,本文也对华为辽宁市场营销的实施与控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用较大篇幅描述了如何从人力、项目管理两个方面保证其营销策略的实施到位。华为公司在区域市场方面的成功是其业务飞速发展的基石,其优秀经验和制度可供企业在区域营销方面作为参考借鉴。华为正在与时俱进地发展。随着公司目标的变化,其区域市场营销策略要随之调整,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严魁[8](2010)在《我国通信产业内生经济增长研究 ——机制研究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诞生的一个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支,代表人物有罗默、卢卡斯、巴罗、赫尔普曼等经济学家,在过去的二三十年时间里众多西方经济学家对内生经济增长途径和增长机制进行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我国经济学界,受全球内生经济增长研究的影响,众多学者展开内生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增长途径、增长机制,以及技术溢出等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果。整体而言,在内生经济增长途径的研究方面在国际经济学界大家基本达成一致意见,但在增长机制的研究方面还没有建立被业界认可的模型。综合分析,内生经济增长机制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从国内、国际经济学家对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取得的成果出发,对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展开微观与宏观方面的研究,并分别提出对应的建议。在微观层面,笔者认为知识积累与技术创新是内生经济增长的根本,企业文化与制度是保障内生经济增长的核心。在宏观层面,笔者通过我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认为研发投入是产业内生经济增长的根本,并且产业的年增值量对于研发投入量的表现非常敏感,有一定的时延效应;同时,国家工业信息化部的产业政策也是保障内生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笔者在微观研究部分采集了中兴、华为、上海贝尔、大唐、烽火五大企业数据,通过个体独立分析和个体间的比较分析,去充分论证内生经济增长途径与内生经济增长机制;在宏观层面,采集我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与国际数据,通过比较分析论证内生经济增长机制。通过严谨、求实的论证,笔者提出推动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最后,笔者对六个多月的研究中的三点遗憾进行归纳,供本人和其他研究者借鉴。
汪建,陈鹏[9](2008)在《十年磨剑结硕果 顺势转型谱新篇——对话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何书平》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第一季度,以电信运营商南方灾后重建为契机,中国光通信市场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井喷行情。据测算,今年中国光纤到户的市场需求将达到400万线,是2007年总量的8~10倍,作为光通信市场领导者的烽火通信将从中受益良多。2008年4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考察了烽火科技集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他指出,要继续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当前深化改革的中心任务,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真正把企业做强做大。为总结烽火通信从科研院所转制为上市公司的经验,展望中国光通信市场发展前景,记者采访了刚刚荣获武汉地区第六届"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称号的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何书平总裁。成功领导人的性格是同企业性格相互融合的。经过严谨的科学研究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双重磨炼的何书平总裁,一如从科研院所成功转型为上市企业的烽火通信,儒雅而淡定,沉静而从容,为记者细细梳理了烽火通信的发展脉络,将这十年的不凡历程娓娓道来。
刘志伟,黄维佳[10](2007)在《改革点燃“烽火”》文中研究表明今年4月,武汉市政府把首次设立的特别奖项“科技成果转化重大贡献奖”授予了烽火科技集团。烽火科技集团前身为武汉邮科院,从上世纪70年代末拉出中国第一根光纤开始,累计创造了500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形成了超百亿元的产业规模,科研成果转化率超过90%成为传统科研院所
二、武汉邮科院发展步入快车道——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汉邮科院发展步入快车道——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2)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1.5 文献综述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第3章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问题 |
3.1 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
3.2 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 |
3.3 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
3.4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主要模式 |
3.5 湖北省产业集群存在问题 |
第4章 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及案例 |
4.1 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 |
4.2 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典型案例 |
第5章 国内外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经验与启示 |
5.1 美国“硅谷”协同创新模式 |
5.2 有色金属(稀土新材料)·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特色发展模式 |
5.3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协同创新模式 |
5.4 广东家电制造产业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 |
5.5 对湖北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启示 |
第6章 湖北省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对策建议 |
6.1 政府层面 |
6.2 企业层面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3)并购方式推动的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模式与绩效研究 ——以宝钢与武钢合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2.1 相关概念 |
2.1.1 国有经济与国有企业 |
2.1.2 并购重组 |
2.1.3 并购模式 |
2.2 并购效应理论 |
2.2.1 优化资源配置效应理论 |
2.2.2 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理论 |
2.2.3 产业组织结构优化效应理论 |
2.2.4 市场份额效应理论 |
2.2.5 效率提高效应理论 |
2.3 并购对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的作用分析 |
2.3.1 并购重组有利于优化国有存量资源配置 |
2.3.2 并购重组有利于优化国有资本产业结构 |
2.3.3 并购重组有利于优化国有经济产业组织结构 |
2.3.4 并购重组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效益 |
2.4 案例研究方法 |
2.4.1 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
2.4.2 SWOT分析法 |
2.4.3 并购财务效应分析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现状与改革需求 |
3.1 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和国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1 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和国企现状 |
3.1.2 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和国企存在的问题 |
3.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改革需求 |
3.2.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经济改革需求 |
3.2.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经济改革方向 |
3.3 本章小结 |
4 并购推动的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模式探析 |
4.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 |
4.2 并购推动的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进展梳理 |
4.3 并购推动的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模式探析 |
5 并购推动的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绩效评价:以宝钢与武钢合并为例 |
5.1 宝钢与武钢并购重组方案 |
5.1.1 宝钢集团简介 |
5.1.2 武钢集团简介 |
5.1.3 并购重组方案 |
5.2 钢铁行业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
5.2.1 行业竞争现状 |
5.2.2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5.2.3 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
5.2.4 新进入者威胁分析 |
5.2.5 替代品威胁分析 |
5.3 宝钢与武钢并购重组SWOT分析 |
5.3.1 优势 |
5.3.2 劣势 |
5.3.3 机会 |
5.3.4 威胁 |
5.4 宝钢和武钢并购重组的财务效应分析 |
5.4.1 财务指标分析 |
5.4.2 杜邦财务综合分析 |
5.5 宝钢和武钢并购重组的供给侧改革效应分析 |
5.5.1 优化产业结构,助力转型升级 |
5.5.2 提高行业集中度,化解过剩产能 |
5.5.3 企业规模扩大,国际竞争能力增强 |
5.5.4 企业效率提升,盈利能力增强 |
5.6 本章小结 |
6 优化并购推动的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
6.1 对政府的政策建议 |
6.1.1 合理界定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活动中的职权边界 |
6.1.2 规划引导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方向 |
6.1.3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
6.1.4 建立健全并购重组法律体系 |
6.2 对国有企业的并购建议 |
6.2.1 合理规划并购重组战略 |
6.2.2 加强并购重组之后的系统性资源整合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绩效评价理论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绩效的概念 |
2.1.2 技术创新的概念 |
2.2 绩效评价的概述 |
2.2.1 绩效评价的定义 |
2.2.2 绩效评价的步骤及意义 |
2.3 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模型的研究概述 |
2.3.1 国外绩效评价理论的研究综述 |
2.3.2 国内绩效评价理论的研究综述 |
2.3.3 绩效评价所用方法及模型的相关研究 |
2.4 本文绩效评价模型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 |
3.1 我国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 |
3.2 指标的选取原则 |
3.2.1 科学性原则 |
3.2.2 实用性原则 |
3.2.3 可获性原则 |
3.2.4 定量性原则 |
3.3 指标体系的设计 |
3.3.1 财务指标 |
3.3.2 非财务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 |
4.1 样本数据的选择与预处理 |
4.2 因子分析与支持向量机相结合的模型实施过程分析 |
4.2.1 因子分析实施过程分析 |
4.2.2 支持向量机实施过程分析 |
4.3 结果的解释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绩效状况分析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创新状况与绩效状况的分析 |
5.1.1 创新状况分析 |
5.1.2 绩效状况评价 |
5.2 提高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绩效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对策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局限 |
6.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原始数据 |
附录二 论文程序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机理 |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原理 |
2.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制 |
2.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系统 |
第3章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基础 |
3.1 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区位、工业优势明显 |
3.2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
3.3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
3.4 外部环境持续优化 |
第4章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
4.1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
4.2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的设计 |
4.3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过程和结果 |
第5章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模式 |
5.1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动力模式 |
5.2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组织模式 |
5.3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集群模式 |
5.4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阶段模式 |
第6章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路径 |
6.1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点-线-面路径 |
6.2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面-线-点路径 |
第7章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政策建议 |
7.1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技术政策 |
7.2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组织政策 |
7.3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资金政策 |
7.4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人才政策 |
第8章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
(6)武汉黄河通信公司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黄河通信公司简介 |
1.3 研究方法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2 理论综述 |
2.1 关于战略 |
2.2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方法 |
2.3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方法 |
3 黄河通信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3 外部条件综合分析 |
4 黄河通信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
4.1 公司的资源 |
4.2 企业能力 |
4.3 核心竞争力 |
4.4 内部条件综合分析 |
5 黄河通信公司的战略方案及实施建议 |
5.1 SWOT 矩阵分析 |
5.2 战略方案的选择 |
5.3 战略实施的细化措施 |
5.4 黄河通信公司中国市场营销战略实施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华为辽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市场营销理论及发展状况 |
2.2 营销策略理论及发展状况 |
2.2.1 4Ps |
2.2.2 4Cs |
2.2.3 4R营销理论 |
2.3 常用的研究理论 |
2.3.1 PEST |
2.3.2 五力模型 |
2.3.3 SWOT理论 |
2.3.4 STP理论 |
2.3.5 4P理论 |
第3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通讯设备制造行业发展概况 |
3.2.2 通讯设备制造行业主要经济数据 |
3.2.3 基于五力模型的行业环境分析 |
3.2.4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第4章 内部环境分析 |
4.1 华为公司概况 |
4.1.1 品牌文化 |
4.1.2 业务领域 |
4.1.3 经营业绩 |
4.1.4 管理体系 |
4.2 华为公司沈阳代表处分析 |
4.2.1 成立背景及历史 |
4.2.2 组织与人力资源 |
4.2.3 财务状况和营销能力 |
4.3 SWOT分析 |
4.3.1 优势 |
4.3.2 劣势 |
4.3.3 机会 |
4.3.4 威胁 |
第5章 华为辽宁市场营销策略制定 |
5.1 目标市场研究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定 |
5.1.3 产品及市场定位 |
5.2 营销组合策略 |
5.2.1 产品策略 |
5.2.2 价格策略 |
5.2.3 促销策略 |
5.2.4 渠道策略 |
5.3 客户关系营销 |
第6章 营销策略的实施与控制 |
6.1 市场营销策略的实施 |
6.1.1 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制度 |
6.1.2 贯彻规范的项目管理 |
6.2 营销控制 |
6.2.1 年度计划控制 |
6.2.2 盈利控制 |
6.2.3 效率控制 |
6.2.4 战略控制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通信产业内生经济增长研究 ——机制研究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对象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意义 |
1.5 理论创新 |
1.6 文章结构 |
2. 内生经济增长的理论比较研究 |
2.1 国际理论研究 |
2.1.1 古典学派 |
2.1.2 新古典学派 |
2.1.3 凯恩斯主义学派 |
2.1.4 新古典综合学派 |
2.1.5 新经济增长理论 |
2.2 国际实证研究 |
2.3 内生经济增长研究的成绩与缺陷 |
2.3.1 取得的成绩 |
2.3.2 存在的缺陷 |
2.4 本文研究重点 |
3. 内生经济增长的微观研究 |
3.1 概述 |
3.1.1 微观发展 |
3.1.2 研究主体 |
3.1.3 研究目标 |
3.2 微观主体的研究 |
3.2.1 中兴 |
3.2.2 华为 |
3.2.3 上海贝尔 |
3.2.4 大唐 |
3.2.5 烽火 |
3.3 微观主体内生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 |
3.3.1 总体分析 |
3.3.2 增长途径 |
3.3.3 增长机制 |
4. 内生经济增长机制的宏观研究 |
4.1 概述 |
4.2 产业数据分析 |
4.2.1 产值 |
4.2.2 资本投入 |
4.2.3 人均产值 |
4.2.4 产业政策 |
4.3 增长分析 |
4.3.1 分析方法 |
4.3.2 数据采样 |
4.3.3 增长分析 |
4.4 国际比较分析 |
5. 促进通信产业经济增长的建议 |
5.1 概述 |
5.2 微观政策 |
5.2.1 人力资本建设 |
5.2.2 企业文化与制度 |
5.3 宏观政策 |
5.3.1 产业制度 |
5.3.2 研发投入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十年磨剑结硕果 顺势转型谱新篇——对话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何书平(论文提纲范文)
十年磨剑打造国字号强企 |
“换脑”给技术“巨人”带来新生 |
“苦练内功”夯实体制转型之路 |
顺势转型开创新局面 |
坚持主业不动摇 |
多元经营增强抗风险能力 |
四、武汉邮科院发展步入快车道——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实施及效果研究 ——以烽火通信为例[D]. 邢丹丹. 北京工商大学, 2020
- [2]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D]. 乔冰彬. 长江大学, 2020(02)
- [3]并购方式推动的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模式与绩效研究 ——以宝钢与武钢合并为例[D]. 牟棉. 重庆师范大学, 2019(08)
- [4]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研究[D]. 夏莹. 东华大学, 2014(06)
- [5]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研究[D]. 付超超.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1)
- [6]武汉黄河通信公司营销战略研究[D]. 左璠.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 [7]华为辽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何江恒. 东北大学, 2012(05)
- [8]我国通信产业内生经济增长研究 ——机制研究及实证研究[D]. 严魁. 复旦大学, 2010(03)
- [9]十年磨剑结硕果 顺势转型谱新篇——对话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何书平[J]. 汪建,陈鹏. 中国电信业, 2008(05)
- [10]改革点燃“烽火”[N]. 刘志伟,黄维佳. 科技日报,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