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附8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刘振,房良,李宇,陈栋,周岩冰,郭栋[1](2021)在《以肠套叠为首发表现的成人小肠翻转型麦克尔憩室1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肠套叠发病率较低,约占成人肠梗阻的1%;麦克尔憩室也较少见于成人。我们报道了翻转型麦克尔憩室所致成人肠套叠1例,并应用腹腔镜行小肠切除、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患者男,25岁,因"腹部疼痛不适30 d,加重7 d"入院。患者于3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疼痛不适,为脐周间歇性隐痛,无反酸、恶心、呕吐、腹泻、便秘。曾服用消旋山莨菪碱、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奥美拉唑肠溶片,后症状较前缓解。7 d前,症状加重,伴有反酸、消瘦、食欲差、嗳气,为进一步诊疗,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示:腹软,脐周轻压痛,无反跳痛、腹肌紧张,右下腹可触及约3 cm×3 cm的肿块,活动度可,质韧,伴压痛,肠鸣音5~6次/min,其他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腹部彩超示:腹腔探及一混杂回声包块,由两段肠管套叠而成,横切面呈"同心圆征",
蒋丽[2](2018)在《系统化护理在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在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彩超引导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的肠套叠患儿48例,随机均分成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4)。两组均接受彩超引导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护理服务。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C反应蛋白(CRP)高于对照组,大便白细胞多于对照组,发热、腹泻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24 h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灌肠复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化护理能改善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治疗情况,降低并发症和复发率,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管考平,刘树立,李旭,张军,叶茂,魏延栋,李龙[3](2018)在《经脐单切口腹腔镜手术治疗6例婴幼儿小肠套叠》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脐部单切口腹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小肠套叠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3月2016年3月对6例小肠套叠患儿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探查复位,其中单纯小肠套叠3例,1例合并憩室行楔形切除术;2例合并肠重复畸形行肠切除吻合,3例消化道畸形均经脐切口提出腹外完成病变切除肠吻合术。结果 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65 min,平均41.7 min。术后25 d(平均3 d)进流质饮食,37 d(平均5 d)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6例随访310个月,平均6个月,患儿生长发育良好,脐部无明显瘢痕,外观满意。结论经脐单切口腹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小肠套叠安全、可行。
胡冀陶[4](2017)在《成人胃部手术后小肠套叠的诊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术后肠梗阻是胃部手术之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原因经常呈现多元性,病因治疗是其治疗原则中的重要一环,早期确定术后肠梗阻诊断的根本原因对于避免病情恶化、提升预后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肠套叠多发于幼儿,发生在成人中较为罕见,成人病例仅占所有病例的5%,而肠套叠造成的肠梗阻仅约占所有成人肠梗阻的1%[1,2]。术后小肠套叠是导致术后肠梗阻的罕见原因,也是罕见的胃部手术后并发症,因其发病率低,并且症状变化多端、缺乏特异性,又常与肠粘连、吻合口水肿及狭窄、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legia syndrome,PGS)等并发症同时发生且难以区别,如不能及时得到诊治可能出现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本综述旨在通过对该并发症的分类、发病机制、诊断、预防与治疗的诊疗进展进行总结,以期提升广大医务工作者对该并发症的认识,为该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杨军[5](2016)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空气灌肠压力选择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近2年来我科小儿急性肠套叠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总结探讨,尤其是不典型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分析为临床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减少肠套叠的误诊、漏诊,提高其临床诊断、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资料与方法回顾2013年11月2015年10月我科收治的417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B超诊断、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及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1、417例小儿急性肠套叠同时出现肠套叠四大症状(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和腹部包块)的有87例,占20.8%;2、417例肠套叠患儿行腹部超声检查,检出371例,阳性检出率88.9%;3、417例肠套叠患儿院前出现血便的有126例,占30.2%,,入院后针对未出现血便的291例患儿进行开塞露灌肠,出现血便的有198例,占68.0%,两者合计占总病例数的77.7%;4、X线监视下低压空气灌肠诊断、空气灌肠治疗和手法推挤按摩整复成功397例,成功率为95.2%,未复位20例,穿孔1例;手术治疗20例,术中发现有2例患儿套叠已经复位。结论1、小儿急性肠套叠只有少部分病例出现典型临床四联征,应注意其不典型表现,以减少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漏诊、误诊;开塞露应用可以提高发现血便的几率;2、腹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准确率高,是早期诊断肠套叠的首选方法;3、空气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有假阴性结果,对于灌肠失败患儿进行手术之前应进一步确认套叠是否已经复位。目的:探讨肠套叠空气灌肠时压力选择的相关因素,为其在肠套叠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将2012年11月2015年10月期间,以“阵发性腹痛/哭闹、呕吐、便血和腹部肿块”四大症状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为主诉就诊于我院小儿外科,年龄为6个月至12个月,考虑为“肠套叠”的315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组1,组2,组3,组1患儿空气灌肠时初始压力选择为6KPa,组2患儿空气灌肠初始压力选择为7KPa,组3患儿空气灌肠初始压力选择为8KPa,统计其年龄、性别、病程、灌肠成功所用时间、套叠头部位置、灌肠成功时最终压力,综合判断空气灌肠时压力选择的相关因素。结果:1、组1、组2、组3空气灌肠成功时所用平均时间分别为4.30±1.17min,4.38±1.42min,4.06±0.91min,三组两两相比,P值均大于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空气灌肠过程中判断套叠头部位置,套叠头部位置位于回盲部至结肠肝曲之间的有147名患儿,位于横结肠的有90名患儿,位于结肠脾曲的有60名患儿,其中套叠头部位于升结肠的患儿,灌肠成功所用时间平均为3.59±0.78min,套叠头部位于横结肠的患儿空气灌肠成功所用时间平均为4.40±0.80min,位于结肠脾曲的患儿灌肠成功所用时间平均为5.50±1.37min;三者两两相比,P值均小于0.05,差距有统计学意义;3、套叠头部位于回盲部至结肠肝曲的患儿空气灌肠整复成功最终压力最低为7KPa,最高为10KPa,平均8.24±0.66KPa,套叠头部位于横结肠的患儿空气灌肠整复成功最终压力最低为8KPa,最高为10KPa,平均8.70±0.87KPa,套叠头部位于结肠脾曲的患儿空气灌肠整复成功最终压力最低为8KPa,最高为12KPa,平均9.80±1.41KPa,三组之间两两相比,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空气灌肠成功所用时间与灌肠初始压力的选择无关,增加初始压力并不能缩短灌肠所需时间;我们建议灌肠初始压力设定为6kpa;2、灌肠成功所需时间及最终所需压力与肠套叠头部位置有关,我们建议在灌肠过程中根据具体肠套叠患儿套叠头部的位置可以较快加压到适当的压力,可以缩短灌肠复位的时间。
李苗苗[6](2014)在《小儿肠套叠34例手术治疗体会》文中认为急性肠套叠是常见的小儿急腹症,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哭闹、便血、腹部包块、呕吐等症状,但是有些患儿症状多不典型,很容易误诊。治疗上需行空气灌肠复位、钡剂灌肠复位。本院常用空气灌肠复位,复位成功率高达95%以上[1]。复位失败或病情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本文将对2009年7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34例肠套叠手术治疗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4例中男20例,女
刘强[7](2014)在《回盲部固定术预防小儿肠套叠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肠套叠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早期发现可以通过非手术方法空气灌肠复位。但仍然有患儿因诊断延误不适合做空气灌肠或空气灌肠复位失败而需要手术治疗。有报道显示术后的复发率在4%左右。术后复发无疑给患儿增加了痛苦,也给家长增加了经济负担。为降低术后复发率,我院为部分患儿在单纯肠套叠手术复位的基础上加做了回盲部固定术,但其临床效果需要科学的评价以指导今后肠套叠的手术治疗。目的本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小儿肠套叠手术方法后的复发率,以便了解回盲部固定术是否有助于预防肠套叠术后复发。方法选取我院2004年5月至2010年9月进行手术治疗的49例肠套叠患儿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单纯肠套叠手术复位;肠套叠复位+回盲部固定)分成两组,追踪随访至术后2-6年,比较分析不同手术组患儿肠套叠的复发率。结果单纯肠套叠复位的患儿复发率为12.1%;肠套叠复位+回盲部固定的患儿复发率为6.3%。两组间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肠套叠手术复位相比,回盲部固定术无助于预防小儿肠套叠复发。
马树峰[8](2014)在《探讨腹腔镜技术在小儿急腹症诊疗过程中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小儿急腹症的诊疗过程中的应用及优势。方法:选取2010年3月份至2013年3月份3年间我院收治的急腹症手术患儿病例(急性阑尾炎、梅克尔憩室炎、卵巢扭转、急性肠套叠、肠重复畸形、肠旋转不良、腹股沟嵌顿疝及消化道穿孔)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分别统计各病种入院时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手术干预时机及方式的选择、腹腔镜手术及传统手术患儿例数,两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及预后跟踪随访资料,分别从患儿的腔镜手术适应症、手术操作流程以及腹腔镜手术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本研究共选取我院收治的1102例急腹症患儿病例,包括急性阑尾炎540例(49.0%),肠套叠250例(22.7%),腹股沟斜疝嵌顿115例(10.4%),卵巢肿瘤(扭转)60例(5.4%),肠旋转不良46例(4.2%),梅克尔憩室37例(3.4%),消化道穿孔32例(2.9%),肠重复畸形22例(2.0%)。各病种LS组及OS组患儿在术中失血、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对比,LS组均低于OS组,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各P<0.05)。在540例急性阑尾炎患儿病例中,234例腹腔镜下独立完成手术,6例因坏疽穿孔粘连严重而中转开腹,300例常规开腹手术;手术时间方面LS组(55.62.13±25.36min)和OS组(65.24±30.15min),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切口感染LS组4例(1.7%),OS组13例(4.3%)。在250例肠套叠患儿病例中,5例腹腔镜下独立完成手术,2例因肠肿瘤引起的继发性肠套叠腹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1例盲肠重复畸形及1例回盲型肠套叠行中转开腹手术,余241例行常规开腹脱套术;手术时间方面LS组(50.42±7.31min),OS组(90.15±20.29min),二者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发生切口感染LS组0例,OS组5例(2.1%)。在37例梅克尔憩室患儿病例中,16例腹腔镜下辅助下完成手术,3例因憩室穿孔粘连严重而中转开腹手术,余18例行常规开腹手术;LS组中有5例术前疑似诊断的患儿经腹腔镜探查明确诊断并完成手术;手术时间方面LS组(68.45±28.15min)与OS组(116.27±31.23min),二者有明显差异(P<0.05);LS组无切口感染病例发生,OS组1例(5.6%),另OS组有2例术后发生不全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好转。22例肠重复畸形患儿病例,腹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11例,2例因畸形囊肿较大或合并回盲型肠套叠而中转开腹手术,余9例行常规开腹手术;手术时间方面LS组(84.16±15.62min)与OS组(131.66±35.30min),二者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中均无术后切口感染病例。在46例肠旋转不良的病例中,13例腹腔镜下独立完成手术,2例因术中发现合并环状胰腺或肠扭转严重致操作空间狭小而中转开腹手术,余31例行常规开腹手术;LS组中有4例在术中发现合并其他隐性病变,在手术时间方面LS组(118.46±31.98min),OS组(76.29±25.75min),LS组明显高于OS组(P<0.05)。在60例卵巢扭转患儿病例中,30例患儿行腹腔镜下独立手术,4例因囊肿较大或出血过多而中转开腹手术,余26例行常规开腹手术,LS组中有4例在术中发现合并斜疝一并处理,手术时间方面LS组(80.14±26.13min),OS组(87.6±32.25min),二者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中均无术后切口感染病例。在115例腹股沟嵌顿疝患儿病例中,9例在腹腔镜下独立完成,1例抓钳辅助下仍复位失败而中转开腹,LS组中有2例术中发现对侧隐性斜疝一并处理,OS组有3例术后复发病例及15例术后对侧出现斜疝病例;手术时间方面LS组(40.81±20.43min),OS组(91.52±30.57min),二者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发生切口感染LS组0例,OS组4例(3.8%)。在32例消化道穿孔病例中,有15例自发性NEC,7例胃壁肌层缺损,2例巨结肠继发NEC,1例肛门闭锁,1例胆总管囊肿,2例肠闭锁(1例乙状结肠闭锁,1例回肠闭锁),2例迟发型肠穿孔(腹股沟斜疝嵌顿疝术后),2例外伤,其中1例在腹腔镜下完成胃壁修补术,术后恢复效果良好,余均行常规开腹手术。结论:1、腹腔镜在小儿急腹症的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安全可行,并可在术中进一步明确病因。2、腹腔镜应用于小儿急性阑尾炎、卵巢扭转、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急腹症患儿的治疗过程中优势明显,对急性肠套叠、腹股沟斜疝嵌顿急腹症患儿治疗上可选择性应用,在明确消化道穿孔的穿孔部位及切口的选择方面优势明显,对肠旋转不良急腹症患儿的治疗上优势还需要进一步的评估。3、腹腔镜在对小儿急腹症的诊疗过程中还可发现一些隐性疾病,并得到有效治疗。
王东宁,陶杨,张浩,尹西玉[9](2013)在《高频超声显像在小儿肠套叠诊断和灌肠复位治疗中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显像在小儿小肠套叠诊断和灌肠复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2例肠套叠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胸腹透视下进行灌肠复位,治疗组采用高频彩超监视下进行灌肠复位,比较两组复位成功率。结果对照组成功复位38例,复位成功率82.61%,治疗组成功复位43例,复位成功率93.48%。治疗组治愈21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6例;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17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6127,P<0.05)。结论应用高频彩超诊断小儿小肠套叠的诊断迅速且准确率高,控制准确,为小儿的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因此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力推广。
李凯江[10](2013)在《960例新生儿外科性呕吐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新生儿外科性呕吐的病因分布,探讨新生儿外科性呕吐的临床特点,指导其诊断治疗。方法收集2002年1月1日-2012年1月1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小儿外科收住的960例需外科治疗的呕吐新生儿,对其民族、性别、出生情况、发病特点、临床诊断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归纳。结果960例患儿中,男女比例3.03:1;回民317例(33.02%),汉民643例(66.98%),回汉比例1:2.03;足月儿860例(89.58%),早产儿72例(7.50%),过期儿28例(2.92%);出生体重小于2500g74例(7.71%),2500-4000g837例(87.19%),大于4000g49例(5.10%)。新生儿生后7天内呕吐者835例(86.98%),大于7天呕吐者125例(13.02%)。呕吐物含胆汁者787例(81.98%),呕吐物不含胆汁者173例(18.02%)。呕吐病因依次为: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肛门闭锁、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等。结论新生儿外科性呕吐大多起病于7天内,病因多为消化道畸形,根据呕吐发病的日龄、呕吐物的性质及伴随症状并结合适当的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二、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附8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附8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系统化护理在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治疗前护理 |
1.2.2 治疗中护理 |
1.2.3 治疗后护理 |
1.2.4 健康宣教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治疗情况的比较 |
2.2两组复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比较 |
2.3两组复位成功率的比较 |
3讨论 |
(3)经脐单切口腹腔镜手术治疗6例婴幼儿小肠套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讨论 |
(4)成人胃部手术后小肠套叠的诊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及分类 |
2 发病机制与病因 |
2.1 发病机制 |
2.2 病因 |
3 诊断 |
3.1 主诉及体征 |
3.2 临床检查 |
3.3 鉴别诊断 |
4 治疗 |
5 总结 |
5.1 预防 |
5.2 诊断 |
5.3 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空气灌肠压力选择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背景 |
第一部分 小儿急性肠套叠病例回顾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压力选择相关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肠套叠病因与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小儿肠套叠34例手术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手术方式 |
2 结果 |
2.1 疗效 |
2.2 手术中所见肠套叠的类型 |
2.3 肠套叠术后并发症 |
3 讨论 |
(7)回盲部固定术预防小儿肠套叠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1.1 诊断标准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实验分组 |
1.3 研究方法 |
1.3.1 术前准备 |
1.3.2 麻醉方法 |
1.3.3 手术方法 |
1.3.4 术后处理 |
1.4 术后回访 |
1.4.1 复发标准 |
1.4.2 治疗方法 |
1.4.3 随访时间 |
1.5 统计学处理 |
1.5.1 评价指标 |
1.5.2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2.1 两组术后进食时间比较 |
2.2 两组术后复发比较 |
2.3 两组术后发生肠粘连并发症比较 |
2.4 术后复发病例与两组手术病例就诊时间的比较 |
2.5 两组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例次的比较 |
2.6 两组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距离手术时间的比较 |
2.7 两组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严重程度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探讨腹腔镜技术在小儿急腹症诊疗过程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材料及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双解缩略词表 |
致谢 |
(9)高频超声显像在小儿肠套叠诊断和灌肠复位治疗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方法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3]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复位成功率情况比较 |
3 讨论 |
(10)960例新生儿外科性呕吐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四、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附8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以肠套叠为首发表现的成人小肠翻转型麦克尔憩室1例报告[J]. 刘振,房良,李宇,陈栋,周岩冰,郭栋.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1(09)
- [2]系统化护理在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患儿中的应用效果[J]. 蒋丽. 中国当代医药, 2018(29)
- [3]经脐单切口腹腔镜手术治疗6例婴幼儿小肠套叠[J]. 管考平,刘树立,李旭,张军,叶茂,魏延栋,李龙.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8(06)
- [4]成人胃部手术后小肠套叠的诊疗进展[D]. 胡冀陶.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1)
- [5]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空气灌肠压力选择相关研究[D]. 杨军. 新乡医学院, 2016(07)
- [6]小儿肠套叠34例手术治疗体会[J]. 李苗苗. 广东医学, 2014(15)
- [7]回盲部固定术预防小儿肠套叠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D]. 刘强. 青岛大学, 2014(01)
- [8]探讨腹腔镜技术在小儿急腹症诊疗过程中应用[D]. 马树峰. 苏州大学, 2014(11)
- [9]高频超声显像在小儿肠套叠诊断和灌肠复位治疗中的价值[J]. 王东宁,陶杨,张浩,尹西玉. 中国现代医生, 2013(29)
- [10]960例新生儿外科性呕吐的临床分析[D]. 李凯江. 宁夏医科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