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颈静脉扩张的超声诊断

婴幼儿颈静脉扩张的超声诊断

一、婴幼儿颈内静脉扩张症的超声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青[1](2021)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是指门静脉主干及/或分支局部或完全阻塞后,机体为缓解门静脉高压在受阻部位逐渐代偿形成诸多侧支血管,因形态似海绵样而得名。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是一种罕见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患儿大多在1-6岁出现反复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威胁生命。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Rex分流术是近年来治疗儿童CTPV并且不增加肝脏损伤的治愈性术式。但目前因CTPV血管走行紊乱易出血和血管吻合技术难度大使得该术式应用受到限制。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能否行Rex分流术以及术后疗效的判断,影像学检查起着决定性作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S)由于无创、便捷、无辐射等特点,成为小儿CTPV诊断及Rex分流术前诊断与评估、术后疗效评估的首选检查方法。随着CT重建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row CT portography,MDCTP)越来越多地应用在Rex分流术前评估、术后疗效评估中。而关于CDUS与MDCTP在Rex分流术前、术后的评估研究文献报道极少,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对比研究尚无报道。经典Rex分流术通过在门静脉左支与肠系膜上静脉间建立旁路,恢复肝内门静脉血流灌注,减轻增高的门静脉及内脏床压力。改良Rex转位术简化了手术流程,将开放扩张的肝外门静脉属支(如脾静脉)与门静脉左支直接吻合。少数患儿Rex隐窝小或门静脉左支发育不良,外科将肝圆韧带扩张成再通的脐静脉代替门静脉左支。本中心自2010年以来,应用传统Rex分流术(经典Rex分流术和改良Rex转位术)及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治疗儿童CTPV,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术后部分病例出现了复发。本研究通过分析Rex分流术多种术式治疗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前、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资料,研究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Rex分流术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传统Rex分流术不同术式和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的手术效果,以期为临床诊断、影像检查方法选择及术式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第一部分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诊断及Rex分流术术前影像评估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CTPV的发病机制,分析侧支循环形成特点,观察儿童CTPV的影像特征。比较CDUS和MDCTP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术前诊断CTPV的优势、不足及评估Rex分流术实施条件的诊断能力。方法选取山东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3月-2019年3月因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行手术治疗(Rex及脾肾分流术)且病历及影像资料完整的48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MDCTP)影像资料,对CTPV进行影像学分型,观察各型病变受累范围、合并症及侧支血管形成情况,分析病变的蔓延路线及发病机制。观察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特征,同时对Rex分流术的实施条件进行术前影像评估。以术中门静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手术实施条件(门静脉左支、肠系膜上静脉通畅性及门静脉左右支连续性)的诊断能力。结果1.门静脉病变位置:根据病变累及门静脉主干及分支的位置,将CTPV病变分为三型。Ⅰ型为门静脉主干型(13/48例,27.1%),Ⅱ型为门静脉主干及左和/或右支型,此型也属混合型(29/48例,60.4%),Ⅲ型为门静脉左和右支型(6/48例,12.5%),病变局限于左右肝内门静脉及少数节段分支。本组病例以Ⅱ型混合型居多(60.4%),而Ⅱ、Ⅲ型35例左右支病变中,又以右支起始部(97.1%)及左支横部、矢状部(100%)所占比例最高。48例CTPV患儿18例合并先天畸形(37.5%),Ⅱ型先天畸形合并率最高(48.3%),肝胆畸形及心脏畸形合并率(17.2%、13.8%)均高于Ⅰ型及Ⅲ型。2.侧支血管部位:48例CTPV病例侧支血管中食管胃底静脉丛检出率最高(100%),其次是胆囊周围静脉(50%)、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39.6%)。食管胃底静脉丛检出率在3型中均为100%,Ⅱ型胆囊周围静脉、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其它侧支血管及自发性脾肾分流检出率(62.1%、44.8%、20.7%、20.7%)均高于Ⅰ型及Ⅲ型。Ⅱ型胃左静脉(LGV)管径测值明显高于Ⅰ型及Ⅲ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及Ⅲ型管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235)。3.CDUS及MDCTP主要表现:CDUS主要影像特征为门静脉结构失常,管壁不均匀增厚、回声增强,管径纤细。走行区周围可见不规则成团的蜂窝样管网状回声,内见红蓝相间流速缓慢的彩色血流信号。MDCTP主要影像特征为门静脉系统正常结构消失,走行区代之以杂乱迂曲的管网状或窦隙样血管团。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狭窄或闭塞,可见胃底食管周围、胆囊旁及腹膜后等部位的侧支循环及自发形成的脾肾分流。CDUS及MDCTP对脾静脉的检出率均为100%,但CDUS对肠系膜上静脉及胃左静脉的检出率仅为64.6%、12.5%,明显低于MDCTP(100%、100%)。CDUS对侧支血管食管胃底静脉丛、胆囊周围静脉、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直肠静脉丛及自发性脾肾分流检出率分别为72.9%、70.8%、10.5%、0%、28.6%,而MDCTP对上述侧支血管的检出率几乎是100%。4.CDUS和MDCTP显示主要血管的通畅性及连续性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显示LPV通畅性的成功率分别是75%(36/48)、79.2%(38/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7)。在判断SMV通畅性方面,MDCTP能够100%做出明确诊断,而CDUS可以对SMV开放状态做出肯定诊断的比率仅64.6%(3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判断LPV与RPV连续性方面,CDUS和MDCTP能够做出明确诊断的成功率分别为12.5%(6/48)、41.7%(2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MDCTP预测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95、0.98及0.89高于CDUS 的0.89、0.90及0.80。结论1.大部分CTPV病变是从门静脉主干开始出现,逐渐向肝内分支延伸,病变主要蔓延路线为门静脉主干到左支横部及矢状部或者到右支起始部。儿童CTPV最可能的病因是先天性门静脉发育畸形。2.食管胃底静脉丛是儿童CTPV最常见的门体侧支。Ⅱ型病变侧支血管检出率最高,胃左静脉扩张最明显,因而门静脉高压症状最严重,较其他两型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更高。3.对于CTPV的诊断,CDUS可以方便地观察病变及肝内外门静脉分支的血流状态,而MDCTP-MIP、MPR及VR图像可以立体直观显示病变范围及血管周围毗邻关系,能够提供门静脉、肝内外分支及所有侧支血管的详细解剖信息。4.综合灵敏度与特异度,MDCTP在预测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方面优于CDUS,对Rex分流术实施条件的诊断能力高于CDUS,术前评估应优先选择MDCTP。第二部分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后CDUS及MDCTP影像评估目的探讨与预后相关的影像指标,分析Rex分流术后影像特征及CDUS和MDCTP两种影像技术在Rex分流术术后评估中的优势及不足。应用CDUS对比评估经典Rex分流术及改良Rex转位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3月至2019年3月47例Rex分流术治疗儿童CTPV手术前后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患儿有无呕血、黑便等门静脉高压相关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小板计数)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及分级)。影像资料包括旁路血管及门静脉左支通畅性、管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肝脏、脾脏径线等。以术后6个月为研究时间,根据旁路血管的通畅性将患儿分为旁路血管通畅组(A组)和旁路血管血栓组(B组),同时观察旁路血管通畅组旁路血管管径的变化,分析旁路血管通畅性及旁路血管管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观察术后CDUS和MDCTP影像特征,比较CDUS及MDCTP对旁路血管通畅性的显示成功率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采用CDUS全面评估Rex分流术后相关血管管径、脏器径线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分析变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比较经典Rex分流术(RB)和改良Rex转位术(RT)两种术式的手术效果。结果1.实施Rex分流术的47例CTPV患儿中,42例旁路血管通畅,胃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较旁路血管血栓组患儿明显改善(P<0.001),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01)。旁路血管血栓组患儿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无显着变化(P>0.05)。2.42例旁路血管通畅患儿中,24例(57.1%)术后6个月内旁路血管管径逐渐增大。增大组胃食管静脉曲张减轻等级、血小板升高水平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增大组(P<0.05)。术后6个月管径明显大于非增大组(P=0.038),但血流速度无显着差异(P=0.613)。术后6个月旁路血管管径为0.59±0.09cm,血流速度为13.79±2.74cm/s,采用Kendall’s tau-b相关分析评价旁路血管管径与流速的关系,结果显示Kendall’ s tau-b=0.272,P=0.013,两者相关性不显着。3.CDUS主要影像特征:旁路血管通畅,管腔内血流信号充盈良好,血流为入肝方向,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与术前相反,朝向门静脉右支。旁路血管血栓形成,管腔内充满低回声,血流信号充盈缺损,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与术前一致,背向门静脉右支。MDCTP主要影像特征:旁路血管通畅,管腔内对比剂充填良好;旁路血管血栓形成,管腔内低密度条索状物充填,对比剂充盈缺损。另可见门静脉主干、左右支及脾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或分支细小血栓形成,血栓部位管腔内可见低密度条形或片状充盈缺损。4.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为95.7%明显高于MDCTP的80.9%(P=0.025)。对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进行配对卡方检验和Kappa一致性分析,配对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1.000>0.05,提示两种方法诊断阳性率一致,Kappa=0.843,P<0.001,说明两种方法诊断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5.术后6个月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较术前或术中增大明显(P<0.05),肝脏、脾脏余径线及吻合口测值无明显变化(P>0.05)。旁路血管通畅组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明显高于血栓组(P<0.05),而旁路血管血栓组术中旁路血管管径明显大于通畅组(P<0.05)。6.两组患者在旁路血管血栓、旁路血管管径增大的发生率及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增大水平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但RB组门静脉左支及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均高于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旁路血管的通畅性与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及胃食管静脉曲张变化程度相一致,旁路血管通畅性是决定预后的重要指标。2.除了旁路血管通畅性,管径变化也会影响预后,术后6个月内旁路血管管径逐渐增大是预后良好的相关指标。旁路血管管径与血流速度相关性较弱,旁路血管血流速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分析意义不大。3.CDUS可以方便地监测包括旁路血管在内的门静脉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术后逆转是旁路血管通畅的重要特征性表现。而MDCTP能更全面清楚地显示细小血栓累及部位。4.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明显高于MDCTP,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阳性率及诊断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对旁路血管通畅性的评估应优先选择CDUS。5.Rex分流术手术效果较早的体现在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的增大上,血栓形成后肝脏径线及相关血管管径不再增大。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可以间接反映手术效果,预后越好相关径线增大水平越高。但管径大的自体血管不一定是最佳的手术旁路选择。6.经典Rex分流术是本中心预后最理想的手术方式,并且改良Rex转位术也是治疗小儿CTPV有效的替代方法。第三部分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目的探讨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且通过与传统Rex分流术对照,评估新型分流术的手术效果。方法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15例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UV组)患儿为观察组,脐静脉为旁路入口。2010年3月至2019年3月32例传统Rex分流术(LPV组)患儿为对照组,门静脉左支为旁路入口。手术前、后分别应用CDUS对UV组患儿的相关血管及脏器进行全面检查,与LPV组对比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手术前后分别测量肝脏、脾脏各个径线值(肝右叶斜径、肝左叶前后径和上下径、脾脏厚径和最大长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与吻合口管径并计算其大小变化,观察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以及吻合口的血流状态。收集患儿上消化道内镜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对再出血发生率、胃食管静脉曲张缓解等级、血小板升高水平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的变化进行两组间对比分析。结果1.UV组术后7天旁路血管通畅率60%,明显低于LPV组通畅率87.5%(P=0.032)。短期抗凝治疗后,UV组术后6月总通畅率为86.7%,与LPV组总通畅率90.6%对比无显着差异(P=0.642)。根据术中UV管径与术后7天旁路血管血栓形成情况绘制的ROC曲线图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4,最佳界值cut-off值为>7.5。2.UV组与LPV组旁路血管及SMV吻合口管径无显着差异(P>0.05)。但UV组LPV/UV吻合口测值明显大于LPV组(P<0.001),两组间LPV/UV吻合口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UV组门静脉左支管径、肝左叶上下径及肝右叶斜径增大水平高于LPV组(P<0.05),但旁路血管、吻合口管径及肝脏、脾脏余径线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3.UV组胃食管静脉曲张缓解等级及血小板升高水平均明显高于LPV组(P=0.027,P=0.049),但两组间再出血发生率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的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1.UV组术后7天比LPV组旁路血管更容易发生血栓,但抗凝治疗复通效果优于LPV组,两组术后6个月总通畅率差异不明显。UV组术中脐静脉管径超过7.5mm,易发生早期旁路血管血栓。2.UV组比LPV组入肝血流增多,UV组门静脉左支管径增大更明显,肝内血流灌注的增加促进了肝脏的生长,导致肝脏径线(肝右叶斜径与肝左叶上下径)的增大比LPV组更显着。3.UV组对门静脉高压症状的改善优于LPV组,与门静脉左支管径及肝脏径线的变化相一致。再通脐静脉是改进的有价值的旁路入口,CDUS是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为临床提供有效参考。全文结论1.儿童CTPV病变多同时累及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部分合并先天畸形。MDCTP预测手术实施条件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方面均优于CDUS,且能够提供门静脉主要属支和所有侧支血管的解剖信息并加以分型,Rex分流术术前评估应优先选择MDCTP。2.旁路血管通畅性是决定患儿预后的重要指标,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明显高于MDCTP,可以监测门静脉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术后逆转是旁路血管通畅的重要特征,Rex分流术术后评估应优先选择CDUS。经典Rex分流术是本中心预后最理想的传统Rex术式。3.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术中脐静脉管径超过7.5mm,易发生早期旁路血管血栓。但总通畅率与传统Rex分流术无显着差异,远端吻合口管径更大,临床转归优于传统Rex分流术。再通脐静脉作为Rex分流术新的旁路入口是改进的有价值的手术。CDUS是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

曾晓艳[2](2019)在《儿童中心静脉置管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高危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及目的: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CVC)因其输液方便、置管时间长、避免了病人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现已普遍应用于重症监护治疗、手术麻醉、心血管介入治疗等领域。随着CVC应用的增加,其相关并发症也越来越引人重视,其中导管相关性血栓(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CRT)因其发生率高,血栓脱落可能会导致肺栓塞,近几年一直备受关注。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因患儿病情危重、治疗繁琐,CVC应用更为广泛。本文旨在对PICU中CVC患儿CRT的发生率及其发生的相关高危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为临床上安全的选择和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PICU住院期间留置CVC的患儿338例,定期对置管部位行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CRT发生率;观察CRT的发生时间;根据CRT的发生分为血栓组及非血栓组,在两组之间比较可能与血栓形成有关的因素:性别、年龄、原发病、留置部位、置管类型、超声定位后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糖皮质激素、肠外营养、预防性使用抗凝剂等,进行统计和分析,探索形成CRT的高危因素。结果:338例置入CVC的患儿中,发现CRT87例,CRT的发生率为25.7%,有症状血栓占3.8%,无症状性血栓占21.9%。CRT在置管后24小时内即可形成,高发期为置管后的4-7天(P=0.01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置管类型(PICC与非隧道式CVC)、使用糖皮质激素、肠外营养等与CRT形成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置管类型[OR=1.662,95%CI(1.106,2.498),P值=0.014]、使用糖皮质激素[OR=2.088,95%CI(1.239,3.517),P 值=0.006]、静脉营养[OR=2.398,95%CI(1.260,4.564),P值=0.008]均为PICU中行中心静脉置管患儿并发CR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PICU儿童CRT的发生率为25.7%,以无症状性血栓为主;置管后4-7天为CRT的高发期。置管类型、使用激素和肠外营养是形成CRT的独立危险因素。

程莉莉[3](2013)在《多普勒超声对颈内静脉血流动力学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利用多普勒超声对正常及异常者颈内静脉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探讨其血流频谱变化及与呼吸、心动周期的关系和多普勒血流频谱出现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正常组(对照组)60例,男30名,女30名,年龄20~78岁,无心肺病史,无周围血管病变史,检测其颈内静脉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病例组为56例经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内静脉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异常者,男32名,女24名,年龄21~72岁,以上病例可伴有颈侧部锁骨上方可隐可显的肿块,外形呈囊状或梭形,质软,平静呼吸或局部压迫时则缩小以至消失,或可出现颈静脉扩张,头面部、颈部、上肢和上胸部静脉瘀血和曲张等一系列不同临床症状。对其进行进一步检测头臂静脉,上、下腔静脉的结构、周围组织及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指标。结果:正常组成人颈内静脉血流频谱由3个波组成,在心动周期中,颈内静脉血流频谱呈现收缩期S波、舒张期D波和舒张期A波,频谱形态随呼吸周期、心动周期呈规律性变化。病例组56例颈内静脉血流动力学异常者,主要表现颈内静脉扩张,频谱形态随呼吸周期、心动周期呈规律性变化减弱或消失,血流速度减慢或血流信号消失,甚至有2例血流倒流的现象等。其中先天性颈静脉扩张症26例、右心衰12例、左头臂静脉病变15例、上腔静脉综合征3例。结论:正常颈内静脉血流动力学表现为随呼吸周期、心动周期呈规律性变化;当颈内静脉近心端静脉存在病变时,一般会引起颈内静脉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不同程度的改变,通过颈内静脉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异常表现,引导我们对颈内静脉近心端静脉进行追踪扫查,对发现引起颈内静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病变部位、病因及病变程度的判定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刘红真[4](2012)在《手术治疗小儿颈静脉扩张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颈静脉扩张症是临床少见病,近年来发病率增高,逐渐引起儿科医师的重视,而该病的病因、手术时机和最佳的手术方法仍存在诸多争议。随着我国对该病的研究逐渐加深,相关论文也逐年增多,本章节通过分析当前治疗现况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效果。目的:了解国内对于静脉扩张症的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现况,为手术的进一步提高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检索《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自1979年至2012年关于颈静脉扩张症(JVP)的学术文献,综述及期刊述评,筛选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着并逐一查找原文,对颈静脉扩张症的手术治疗进行归纳分析。结果:1979至2012年,中国大陆期刊共发表关于JVP的研究文献126篇,包括论着83篇,45篇发表于核心期刊。45篇核心期刊中有26篇涉及JVP的治疗,共手术治疗314例,包括结扎和(或)切除术164例,包裹术97例,纵向缩缝术20例,血管成形术5例。结论:目前JVP的手术治疗公认直接可靠的方法,各种手术方法各有利弊,结扎和(或)切除术操作简单,术后出现头晕、头痛,包裹术避免血管阻断,材料及包裹效果是难题,纵向缩缝技术要求高,血管成形术适用范围小。手术术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研究背景:目前情况对于小儿颈静脉扩张的患儿,手术时机不清,而手术方法则均存在各自弊端。经过分析与总结当前各种手术方法,我院自行研究设计出新的手术方法—多点环箍术,以弥补以往手术的不足。目的:探讨小儿颈静脉扩张症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2010年1月我院共收治的15例小儿颈静脉扩张症患儿,15例(17侧)患儿,男13例,女2例,年龄2~10岁,平均7.2岁。左侧颈内静脉扩张1例,右侧颈内静脉扩张12例,双侧颈内静脉扩张2例。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外科手术治疗及预后随访等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儿,共实施手术共17侧,8例(10侧)颈静脉多点坏箍术,7例(7侧)包裹术,其中2例双侧发病患儿均行多点环箍术治疗。多点环箍术组手术刀口小于包裹组(4.15±1.04vs5.14±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上(82.5±28.69vs76.43±41.08,Ovs0,10±10.47vs8.57±7.4,5.12±1.48vs4.42±1.91)两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术后所有患儿即刻获得满意效果,局限性膨胀消失,外观良好。1例行包裹术患儿术后诉手术侧颈部不适,异物感。患儿均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及患侧颜面水肿等颅内静脉回流受阻的表现,切口全部一期愈合,无切口下出血及血肿形成,无术后声音嘶哑、呛咳等。通过信访及门诊复查的方式随访病例11例(多点环箍术患儿6例,包裹术患儿5例),随访年限6月~5年,平均随访2年,术前症状均消失,B超静脉血流通畅,行多点环箍术患儿颈部手术部位较正常无明显差别,刀口愈合良好;由于目前所用的补片为生物补片,厚度约0.2-0.3cm,包裹术患儿,颈部手术部位较对侧略高,未见复发。结论:小儿颈静脉扩张症是一种较少见的颈部血管病变,没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易误诊。B超和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明确颈部组织关系,安全可靠、可重复性高、费用较低,并可在超声同时行瓦式实验明确该病诊断。传统的手术方式是扩张血管结扎切除术,对于一些患儿简单、安全、有效。但对于右侧及双侧发病的患儿,可采用包裹术及颈静脉多点环箍术,其在治疗上更具有其优势,在保留了原静脉通畅的前提下,减少并发症,操作简单,疗效满意,尤其适用于双侧病变。

刘沁[5](2012)在《小儿先天性颈内静脉扩张症的超声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0~14岁小儿颈内静脉超声检测参数的正常值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正常小儿1000条颈内静脉按年龄段划分为5组,分别在平静状态和Valsalva动作时超声测量颈内静脉横断面的最大前后径与左右径。结果:(1)不同性别、年龄及体表面积组颈内静脉径线超声测值不同。(2)Valsalva动作时颈内静脉径线测值大于平静状态时。(3)右侧颈内静脉径线测值大于左侧。(4)颈内静脉测值与年龄及体表面积呈正相关,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建立不同年龄段小儿颈内静脉径线正常测值,有助于小儿颈内静脉疾病的超声诊断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成功施行。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颈内静脉扩张症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的成像特征。方法:30例先天性颈内静脉扩张症患儿作为病变组,同期另选取无颈部疾病的志愿者小儿30例为对照组,应用VVI技术检测血管短轴切面外侧壁的径向最大运动速度(Vmax)、最大切向应变(Smax)及最大切向应变率(SRmax)。结果:VVI检测对照组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前外侧壁与相邻颈内静脉外侧壁及前壁的Vmax、Smax和SR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VVI检测病变组和对照组颈内静脉外侧壁Vmax和S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的SRmax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VVI技术可无创性定量评价颈内静脉血管壁运动功能,颈内静脉扩张症在平静呼吸状态时SRmax明显减低,提示SRmax可作为先天性颈内静脉扩张症自身病变的诊断指标,为临床早期诊断和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图像依据。颈内静脉扩张症;小儿;速度向量成像技术目的:旨在通过超声与病理的对照研究,探讨超声对小儿先天性颈内静脉扩张症的诊断价值及完善超声诊断流程。方法:超声通过Valsalva’s试验前后自身对照颈内静脉内径及参照相应年龄的超声正常测值诊断先天性颈内静脉扩张症,并观察颈内静脉形态特征,测量血流参数。结果:平静呼吸状态下,病变组的颈内静脉管腔径线测值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lsalva’s试验时,病变组的颈内静脉管腔径线测值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颈内静脉Valsalva动作时左右径和前后径平均增加到2.47倍和2.42倍。结论:超声是诊断小儿先天性颈内静脉扩张症的首选方法,利用本组超声研究结果完善超声诊断流程,对于进展至静脉瘤的病例还需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进一步辅助诊断。

刘虹,吕剑杰,陈剑薇,孙军锋,张冯江[6](2011)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超声辅助下颈内静脉穿刺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二维超声显像,明确颈内静脉的解剖位置。在超声引导下对23例危重患者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结果 23例全部置管成功,19例行右侧颈内静脉置管,4例行左颈内静脉置管。无一例出现误穿颈动脉和气胸等并发症。结论超声辅助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一种快速简便及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对于危重患者终末期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具有一定价值。

李艳,王晓梅[7](2000)在《婴幼儿颈内静脉扩张症的超声诊断》文中提出 颈内静脉扩张症在儿科较少见,我科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例患儿颈内静脉动态的形态变化、血流的变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任宏,王莹[8](2018)在《儿科急诊医师需要掌握的基本技术——床旁即时超声》文中研究说明在急诊工作中,由临床医师掌握的床旁即时超声,越来越成为不可缺失的技术。现从临床实践出发,介绍在儿科急诊中,床旁即时超声的主要应用,包括床旁超声引导操作——血管通路的建立与穿刺引导,急诊临床诊断应用——重症心肺超声基本图像及应用,创伤、呼吸困难、休克与心搏骤停的诊断流程,以期建立急诊超声应用的儿科模式。

凌晨,邓学东,殷林亮,孙玲玲,唐亚奇,杨忠[9](2016)在《胎儿胸腔积液的产前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总结胎儿胸腔积液产前超声图像特征,探讨胎儿胸腔积液产前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产前超声检出94例胸腔积液胎儿的超声影像表现、合并异常及临床随诊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94例胸腔积液的胎儿中早孕期检出4例(4.3%,4/94),中孕期检出58例(61.7%,58/94),晚孕期检出32例(34%,32/94)。94例胸腔积液胎儿声像图表现为心脏四腔观均探及游离液性无回声区,其中单纯胸腔积液13例(13.8%,13/94),合并1种或多种其他异常的胎儿81例(86.2%,81/94)。包括颈部淋巴水囊瘤39例(41.5%,39/94),皮肤水肿40例(42.6%,40/94),心脏异常20例(21.3%,20/94),腹腔积液14例(14.9%,14/94),胸腔异常9例(9.6%,9/94),颅脑异常6例(6.4%,6/94),颜面部异常2例(2.2%,2/94),泌尿系统异常6例(6.4%,6/94),消化系统异常12例(12.8%,12/94),足内翻3例(3.2%,3/94),脊柱异常2例(2.2%,2/94),骨发育不良2例(2.2%,2/94),脐膨出2例(2.2%,2/94),其他异常37例(39.4%,37/94,心包积液、羊水过多或过少、宫内缺氧等)。结论产前超声是检出胎儿胸腔积液首选的检查方法,产前早期发现胎儿胸腔积液及合并异常并进行连续随访,对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

张戈军,宋会军,凌坚,陆敏杰,蒋世良[10](2014)在《先天性锁骨下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及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先天性锁骨下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患者,女性,年龄6岁5个月,先天性锁骨下动静脉瘘的诊断和介入治疗过程。结果:经导管应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行介入治疗成功,随访1年显示疗效良好。结论:经导管行先天性锁骨下动静脉瘘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可作为外科手术的替代方法。

二、婴幼儿颈内静脉扩张症的超声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婴幼儿颈内静脉扩张症的超声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先进性与创新性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诊断及Rex分流术术前影像评估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后CDUS及MDCTP影像评估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未来研究方向:胎儿门静脉畸形的超声诊断
附图
综述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

(2)儿童中心静脉置管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材料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CRT形成的发生率
    3.2 CRT形成的高发期
    3.3 CRT和观察指标的单因素分析
    3.4 Logistic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多普勒超声对颈内静脉血流动力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分析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4)手术治疗小儿颈静脉扩张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4.1 扩张静脉段结扎并(或)切除术
        4.2 扩张静脉包裹术
        4.3 其他手术方法
        4.4 双侧颈静脉扩张症
    小结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2.1 首发症状
        1.2.2 体格检查
        1.3 B超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1.4 实验室检查
        2. 手术方法
        2.1 多点环箍术
        2.2 扩张静脉包裹术
        3. 数据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B超和彩色多普勒检查
        3. 术中所见
        4. 两种手术方法的对比
    讨论
    小结
论文结论
附图及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

(5)小儿先天性颈内静脉扩张症的超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正常小儿颈内静脉的超声测值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附图
第二部分 V V I 技术评价小儿先天性颈内静脉扩张症的初步探索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附图
第三部分 超声对小儿先天性颈内静脉扩张症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及随访
    3 讨论
    附图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学术交流

(6)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
    1.3 穿刺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胎儿胸腔积液的产前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二、仪器与方法
结果
    一、94例胸腔积液胎儿产前超声检查结果
    二、胎儿胸腔积液合并其他异常超声检出结果
    三、染色体检查结果
    四、94例胎儿临床随诊结果及妊娠结局
讨论
    一、胎儿原发性胸腔积液
    二、胎儿继发性胸腔积液
    三、胎儿单纯性胸腔积液(孤立性胎儿胸腔积液)
    四、胎儿胸腔积液合并其他异常
    五、胎儿胸腔积液轻重程度、发生原因及产前超声诊断
    六、胎儿胸腔积液中一些特殊表现
        (一)蛛网膜囊肿
        (二)寨卡病毒感染
    七、胎儿胸腔积液的预后及处理

(10)先天性锁骨下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2.介入治疗经过
结果
讨论

四、婴幼儿颈内静脉扩张症的超声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D]. 张玉青. 山东大学, 2021(11)
  • [2]儿童中心静脉置管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高危因素分析[D]. 曾晓艳. 浙江大学, 2019(03)
  • [3]多普勒超声对颈内静脉血流动力学的研究[D]. 程莉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3(05)
  • [4]手术治疗小儿颈静脉扩张症的临床研究[D]. 刘红真. 山东大学, 2012(02)
  • [5]小儿先天性颈内静脉扩张症的超声研究[D]. 刘沁. 重庆医科大学, 2012(01)
  • [6]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 刘虹,吕剑杰,陈剑薇,孙军锋,张冯江. 现代实用医学, 2011(08)
  • [7]婴幼儿颈内静脉扩张症的超声诊断[J]. 李艳,王晓梅.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0(01)
  • [8]儿科急诊医师需要掌握的基本技术——床旁即时超声[J]. 任宏,王莹.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8(06)
  • [9]胎儿胸腔积液的产前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J]. 凌晨,邓学东,殷林亮,孙玲玲,唐亚奇,杨忠.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6(09)
  • [10]先天性锁骨下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及文献复习[J]. 张戈军,宋会军,凌坚,陆敏杰,蒋世良.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4(04)

标签:;  ;  ;  ;  ;  

婴幼儿颈静脉扩张的超声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