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50亿美元价值几何(论文文献综述)
李婷,石丹[1](2021)在《《鱿鱼游戏》爆火背后 破译奈飞密码》文中指出《鱿鱼游戏》爆火全球,奈飞市值暴涨超1800亿元。从一家在线DVD租赁公司变身为世界顶级的娱乐公司,奈飞模式的密码是什么?如果你还不知道《鱿鱼游戏》,那你可能OUT了。由奈飞(Netflix)推出反乌托邦题材的韩国连续剧《鱿鱼游戏》,一开播便一炮走红。仅月余,其收视人群突破1.17亿人,成为了奈飞平台历史上观看人数最多的剧集爆款,也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了一部现象级剧集。
李婷[2](2021)在《我国金融安全状态及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在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的新形势下,在我国继续推进扩大开放的新背景下,维护一个国家经济安全就显得非常重要。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乃至整个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背景下维护好我国金融安全是一个重大课题。为此,本研究将以扩大开放为背景,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地维护好我国金融安全。首先,在分析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研究主题及其重要研究意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我国扩大金融开放的实际,研究扩大开放背景下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面临的风险及其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研究汇率市场化改革(货币安全)、对外债务市场(债务安全)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利用月度数据,采用VAR模型及逐步回归等研究方法研究银行业安全、货币安全、证券业安全、对外债务安全、保险业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其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选取相应的指标,并采用月度数据,测算近些年我国金融安全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研究我国金融安全水平与现实金融业运行现实表现的吻合情况,对我国金融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并进行金融安全预警研究。最后,提出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相关对策建议。在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得出了以下八个方面创新性的研究结论。一是外汇汇率显着影响金融安全。研究发现,外汇汇率的变化显着影响我国对外债务安全,且证券市场对汇率的变化敏感。因此,我国外汇汇率的波动直接影响着我国货币安全、对外债务安全乃至整个金融安全。研究发现,市场因素对汇率波动有着明显的影响,但目前这些市场因素对汇率波动的影响都是短期的,表明我国汇率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化,人民币汇率会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市场因素对汇率波动的冲击也会加大。因此,加速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改革是防范汇率巨幅波动进而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且必要措施。二是银行业安全的影响因素较多。模型研究发现,对外债务余额、保险业保费收入、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和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对银行业安全影响较为显着。也显示银行业在整个金融系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维护银行业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三是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汇率市场化机制的形成。VAR模型研究发现,对外开放度在短期内对汇率的波动有负向冲击,并在第二期达到最小值。然后随着冲击期数的增加,这种响应强度逐渐减弱,并最终趋近于零响应。这表明长期来看,对外开放程度越高,汇率的波动反而更小,从而有利于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也就是说继续坚持扩大金融业开放总体有利于我国维护汇率稳定乃至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四是市场因素对证券业安全的影响尚不显着。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利率、上证A股平均市盈率等指标对证券市场的波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总体来说影响尚不显着。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尽管经济总体发展迅速,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仍然不成熟,市场运行机制仍然不够完善,使得上述重要市场化因素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目前依然不显着。五是保险业安全受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研究发现影响我国保险业安全的主要因素是居民储蓄水平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且居民储蓄水平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都对保险业安全有显着的影响。但金融开放程度对我国保险业安全的影响并不明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现阶段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度还不够,保险业的竞争活力不足,发展潜力还很大。六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对金融安全影响巨大。模型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对银行业安全水平、证券业安全水平、对外债务安全水平和保险业安全水平均具有显着影响。经济发展是所有产业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构成了银行业安全和证券业安全的基本面因素,对银行业安全和证券业安全具有显着的影响。七是诸多关键因素指标拖累着我国金融安全水平。研究发现目前拖累我国金融安全水平的影响因素众多。这些指标因素既包括宏观环境层面的指标,如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外商直接投资水平、银行对外开放度、经济对外开放度、外汇储备结构和房地产指数;也包括中观金融市场状况层面的指标,如即期汇率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等。为此,我国要针对上述指标对我国金融安全早期预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有利于我国更好地维护金融安全稳定。八是2004年以来我国金融安全指数走势波动并有望逐渐转好。研究表明,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指数上升;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指数下降;2009年2月至2011年3月,指数上升;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指数下降;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指数上升;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指数下降。金融安全预警研究表明,未来两年我国金融安全水平将会逐渐转好。可见,虽然我国金融安全形势总体可控,但较小幅度的波动还是存在的,且其波动趋势总体向下,值得我们警惕。金融安全预警研究的结果也显示,未来两年我国金融安全水平有望逐渐好转。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研究进而提出了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相关对策建议。这些建议主要有:努力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维护我国金融业安全、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序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继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以维护金融安全、完善金融安全预警机制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发展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和继续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等等。
单文顶[3](2020)在《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历史演进研究(1933-2019)》文中研究指明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和目标。伴随着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持续关注,加强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治理已成为国际社会基本共识。由是,世界诸多国家纷纷通过立法推进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发展,有效维护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教育权益。虽然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均要求发展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但我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起步较早,历经近九十年的发展,业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积累了丰富经验。因此,本研究将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作为考察对象,以教育公平为主线,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追溯与诠释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剖析其演进的影响因素、历史经验与现存不足,以期为正在发展中的我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提供有益启示与借鉴。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是一个逐步发展与深化的过程。根据教育公平取向的变化,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分为四个历史阶段:(1)1933年至1963年,突出权利公平的肇始滥觞期。大萧条的冲击、联邦政府权力的扩张、儿童科学的发展共同促成了权利公平取向的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产生,同时实现了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在权利公平的价值导向下,联邦政府围绕紧急保育学校项目出台了系列政策,有效保障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教育权利。联邦政府的初次干预既确认了其发展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责任,也促进了社会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认可。(2)1964年至1987年,聚焦机会公平的确立发展期。受反贫困战争、民权运动、智力变化论与贫困文化理论影响,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得以确立和发展,并把重心定位于教育机会公平,即让处境不利学前儿童享有公平入学机会的同时对他们在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和补偿,使他们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学前儿童处于平等的起点。为此,联邦政府通过《经济机会法》、《初等与中等教育法》、《提前开始计划法》等法案创建了提前开始计划、第一条款等针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补偿教育项目。一系列法案的颁布,既实现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有法可依,也推进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公平的进程。然而,因过度追求平等和资源投入,教育质量在该阶段受到了忽视。(3)1988年至2001年,探寻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的调整延伸期。面对陷入质量危机的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联邦政府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作出调整与修正,转向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之路。就兼顾机会而言,为覆盖所有符合资格的处境不利学前儿童,联邦政府一是加大了对提前开始计划、第一条款等原有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二是推出了儿童保育与发展专款项目等新的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就质量公平而言,为让每个处境不利学前儿童享有有质量的教育,联邦政府通过设置质量改进资金、明确教师最低要求、修订绩效执行标准等强化了质量管理。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取得了较大成效,保证了学位的有效供给和质量的稳步提升。(4)2002年至2019年,追求结果公平的深化转型期。进入世纪之交,困囿于悬殊的学业成就差距以及居高不下的学前儿童贫困率,联邦政府再次提高了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要求,并把目光转向结果公平,以达到入学准备要求。为此,联邦政府构建了“蜘蛛网式”的政策干预体系,涉及课程、教学、质量监测、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如制定学习结果标准、实施专项家访计划、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质量评级与提升系统、创新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在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过程中,政治经济气候的变化、学前教育价值理论研究的推进、问题源流的持续建构、域外国家的示范效应压力是影响政策演进的主要因素,以立法完善为机制保障、以专项项目为主要载体、以综合干预为内容构成、以家庭发展为重要辅点、以效果评估为促进手段则是政策演进的主要历史经验。虽然联邦政府在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上倾注诸多努力,且成就可观,但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与问题,如政出多门的政策法规体系、薪酬无力的师资队伍建设、后继乏力的财政投入机制、阻滞效力的府际利益博弈。基于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经验,结合我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实际存在的问题,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秉持公平取向,建立倾斜补偿机制;加快立法推进,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借助专项行动,精准靶向弱势儿童;引入家庭视角,筑牢儿童发展根基;强化绩效评估,动态优化精准施策。
廖茂林[4](2020)在《特朗普政府“能源新现实主义”战略中的美元霸权分析》文中指出"能源新现实主义"战略是特朗普政府实现"能源统治"的核心战略,也是实现美国地缘政治意图的关键之一。以能源政策践行美国的国家利益观,是特朗普政府对美国霸权稳定论的延续。从"能源新现实主义"的内在逻辑来看,"能源新现实主义"试图通过实现对国际能源市场的"能源霸权主义",进而达到增加"石油美元"流动性,维持石油美元依存度,维系美元霸权体系的战略目标。在"新特里芬两难"的困境下,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美联储的自利性货币政策削弱了美元信用基础,加剧了美元霸权的脆弱性,与试图维护美元霸权的能源新政形成了矛盾"死循环"。此外,持续的油价低迷将会加剧作为美国能源政策核心的页岩油企业爆发债务危机的风险。面对"死循环"与"债务—通缩"机制的存在对我国能源安全和金融稳定的威胁,我国一方面应加强中美能源合作,同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以分散能源风险,另一方面应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
徐征[5](2020)在《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与内外部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本账户开放作为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终止后同步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经济改革内容,其对世界经济最终的贡献始终存在争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不同于对国际贸易的积极参与持续降低关税,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始终以渐进推行为第一原则,当前的资本账户开放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差距。随着中国经济体量增大和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中国既需要进一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以寻找经济的新增长点,国际社会也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产生新要求。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发表文章建议加速资本账户开放,计划在2020年基本实现资本账户的全面开放,但针对这一提法,大量专家学者关心中国在国内一系列改革尚未完成情况下进行资本账户开放可能产生何种程度的成本,引起了学界关于资本账户开放的普遍讨论,并延续至今。在国内外改革要求和学界争论的背景下,理清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产出的作用机理,根据中国经济的现实发展情况,提出帮助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的收益大于成本的建议尤为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总结和相关理论的思考,赞同资本账户开放具有“双向效应”,即资本账户开放可以通过优化资本配置和人力资本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会因资本账户开放造成的资本流动体量与方向的改变产生抑制经济平稳发展的成本,一个国家的制度与经济环境是否超过阈值决定了资本账户开放的最终净效用,不赞同一些研究对资本账户开放作用做单向判断的做法。在分析资本流动变化后发现高收入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结果整体优于非高收入国家后,表明各国异质性是影响资本账户开放最终结果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借助美国、德国、日本、拉美三国和泰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国际经验,证明了国内经济与制度等“拉动因素”与外部经济环境与压力等“推动因素”都会影响资本账户开放最终结果。为构建均衡分析框架,文章还分析了经济与金融周期和美元周期的判定与划分方式,并总结了当前世界经济环境情况和中国的外部压力情况,为实证分析和针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分析提供研究基础。实证研究部分首先通过基础回归证明了样本期内资本账户开放对高收入国家经济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其他低收入国家作用并不显着,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和改变资本账户开放指数衡量方式做稳健性检验也得到了相同结论。用实际资本账户开放指数替换法定资本账户开放指数的回归结果还表明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方面的开放对高收入国家经济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直接投资与其他投资对非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作用更明显。实证研究的第二部分利用门限回归模型验证资本账户开放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资本账户开放在金融部门比较优势、外汇储备和制度环境方面均存在门槛效应,其中制度环境的门槛效应最为显着。实证分析的第三部门利用分组回归方式探究外部因素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结果证明在美元处于弱势期时,资本账户开放对高收入国家经济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无论世界经济周期处于繁荣或衰退阶段,资本账户开放均有利于高收入国家经济发展,但在经济衰退期不利于非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证分析的结果证明了各国资本账户开放既受国内诸多“拉动因素”影响,也受到外部“推动因素”影响,同时证明了高收入发达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期望收益大于其他非高收入国家。本文最终将研究标的锁定在中国后,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后国际收支平衡表所记录资本流动情况的分析,发现随着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进行,资本流动体量显着增加,但资本外逃和资本流动净收益率长期较低等问题开始显性化。在分析中国制度与金融改革尚需进行,外部经济环境尚未到窗口期的基础上,认为中国中、短期内应保持资本账户开放的渐进原则,让资本账户开放进程滞后于中国内部的制度优化与金融改革,“三元悖论”也要求中国继续进行汇率改革,同时建议应充分考虑当前外部经济环境与中国所承受的外部压力对进行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并提出可以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进行有限的资本账户内容互补性合作,如资本账户开放内容的试点试验,在效果理想的情况下扩大到面对全世界的资本账户开放。
李鹏[6](2020)在《有机朗肯循环与向心透平性能优化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日前,能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瓶颈,回收利用低品位余热能够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缓解当前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有机朗肯循环(ORC)以低沸点有机物代替常规朗肯循环中的水作为循环工质,具有系统结构简单、余热回收效率高、投资成本低和运行可靠等优点,在低品位余热回收利用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鉴于ORC技术的重要应用价值,本文对ORC系统及其关键部件向心透平进行了性能优化研究,并搭建了可并网发电的小型ORC实验系统,实验研究了自主设计的向心透平及ORC系统的变工况运行特性。以低温烟气为热源,搭建了内回热ORC系统,研究了蒸发温度和过热度对系统热经济性能的影响,综合考虑系统热力性能和经济性能以及透平膨胀比的限制作用,采用模糊多准则评价法确定了适合该内回热ORC系统的最优工质和最佳运行参数。结果表明,随着蒸发温度的增加,系统净输出功与系统总投资成本先增大后减小,而单位净输出功投资成本则先减小后增大;在所研究的6种工质中,丁烷为适合该内回热ORC系统的最优工质,最佳蒸发温度及最佳过热度分别为373.15 K和5 K;适度过热有利于减缓透平膨胀比随蒸发温度的变化趋势,减小实际运行过程中透平效率在不同工况间的波动,提高系统综合性能。将向心透平效率计算模型与ORC系统相耦合,采用动态透平效率替代定值透平效率对ORC系统进行分析,比较了采用不同透平效率模型的ORC系统热力性能与经济性能的差异,研究了采用动态透平效率对工质筛选及参数优化结果的影响,并对热源进口温度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透平效率随蒸发温度的减小或冷凝温度的增加而升高,不同工质在不同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下透平效率差异较大,最大可达0.151;采用动态透平效率替代定值透平效率后,ORC系统的最优工质及各工质的最佳蒸发温度和最佳冷凝温度均有所改变,在工质筛选及参数优化过程中采用定值透平效率会对分析结果造成一定误差;随着热源温度的增加,动态透平效率ORC系统与定值透平效率ORC系统优化结果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热源温度越高,采用定值透平效率所造成的误差越大。为扩大向心透平设计参数的优化范围,提出了综合向心透平热力性能、几何性能以及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热力性能的向心透平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某一给定热源条件下6种不同工质的向心透平进行了优化设计,确定了适合该热源的最佳工质及其向心透平的结构参数,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向心透平的内流特性和变工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多目标优化可以合理地协调透平性能与ORC系统热力性能之间的关系;数值模拟结果与向心透平一维气动设计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向心透平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的准确性;在设计工况附近,该向心透平具有较好的变工况性能,对转速、进口温度和出口压力的变化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能够在一定的变化范围内维持较高的透平效率。自主设计了20 kW级向心透平及ORC实验系统,并搭建了可并网发电的小型ORC实验系统,实验研究了所设计向心透平及ORC系统的变工况运行特性,分析了不同工质吸热量下向心透平及系统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实验系统在稳定运行时,除工质泵出口及透平进口压力有一定的波动外,其余热力参数及并网电压基本保持不变;向心透平的等熵效率和输出功随工质吸热量的增加而增大,采用动态透平效率计算的透平输出功与实验值相差较小,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采用动态透平效率对ORC系统进行分析的准确性;随着工质吸热量的增加,工质泵做功及工质泵等熵效率增加,系统净输出功和热效率也逐渐增加,工质泵做功相对于透平输出功较小,可忽略其对系统净输出功的影响。
马瑜[7](2020)在《金融全球化视角下我国外汇储备的动态配置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辉煌的成绩,2017年全国生产总值突破80亿元大关,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与经济发展相对应,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也快速提升,从改革开放前不到1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到了 2018年初的3.16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规模。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达世界外汇储备资产总量的三分之一,这是人类历史上不曾出现的规模。然而必须看到,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美元比重过高,且低收益率资产较多。在刚刚过去的美国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实际价值出现了严重的缩水,这实际上是我国国民财富的流失,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我国外汇储备的配置问题。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我国更加坚定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要求我们进一步开放,并且进行更深层次的开放策略。无论客观条件还是主观动力,都要求我们不断的完善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在这一背景之下,本博士论文以智能金融的视角和思路研究了我国外汇储备配置的策略问题,提出、发展了一整套外汇管理的货币指数动态投资组合模型,并研究了美元指数的可预测性,为今后更先进的外汇动态管理模型提供了科学依旧。作为研究重点,本文着重研究了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历史沿革和当前外汇储配管理所面对的问题。同时介绍和分析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外汇储备管理策略和外汇储备配置方法,力求从中找到适合我国改善外汇储备管理的路径与策略。本文基于传统的外汇储备管理理论,利用马科维茨经典投资组合理论,借助外汇货币指数概念,将外汇配置问题变成了一种货币指数投资组合优化问题。紧接着,本文引入时间外生变量,将外汇配置模型有静态模型发展成为了动态模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为我国外汇储备的配置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本文的实证部分也证明了这一模型与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同时本文借助了金融工程理论中最新的研究技术,将神经网络分析技术应用到了外汇指数的预测中,通过实证检验,证明了外汇指出是具有显着的概率可预测性的,这对于我国外汇配置的方法和系统的进一步创新研究与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最后陈述了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战略转变的重要性,认为在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下,我国只有不断优化外汇储备配置策略,并最终发展出人工战略管理与智能化可计算的外汇动态管理模型相结合的大系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价值流失的问题。同时本文借鉴国外先进的外汇储备管理策略,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长期战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展望。
叶冰[8](2019)在《货币权力视角下的美元本位制危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货币权力的视角研究了美元本位制危机的源起和演进。就国际货币体系兴替的一般规律而言,本位货币制度出现危机具有两种表征:一是本位货币的价值弱化和权力流失,二是挑战货币的相对崛起和权力扩张。本位货币与挑战货币的权力此消彼长直至危机爆发、体系切换,这一周期性的兴替过程同样体现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本位制体系的动态变化之中。美元本位制危机根植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内生缺陷。20世纪70年代黄金“脱锚”赋予美元信用本位地位的同时,也将“双赤字问题”内化为美国必须履行的国际公共义务,由此造成的“新特里芬悖论”使美元信用危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显现。90年代之后,金融“脱嵌”于无限扩大的美元权力的同时,也因虚拟经济的过快发展而持续弱化美国工业制造硬实力,导致美国经济增长后继乏力、经济结构日益脆弱。“脱锚”与“脱嵌”是美元本位制的内在特征,从根本上消解着美元价值的现实基础。与此同时,美元本位制的内在缺陷及其负面影响也在思想意识上引发了离心力,并促使挑战货币陆续崛起。在美元本位制下,将国家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公共产品的制度设计以及完全缺乏制约的信用本位制度,难以避免地会带来货币权力的滥用,由此造成的全球贸易失衡、资产泡沫高企、经济空心化、金融危机周期性爆发以及外汇储备价值下降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催生了新的“异质性思维”,并促使外围国家纷纷探索区域化货币合作,以寻求摆脱美元霸权。以欧元为代表的超主权区域货币一体化和亚洲区域货币多边合作机制的出现,从事实层面和意识上割裂了大一统的美元本位制,重塑着全球货币体系的权力结构。纵观牙买加体系四十余年历史,美元本位制从建立之初就埋下危机根源,并随着货币体系周期的兴替逐渐步入恶性循环,危机表征愈益明显。由于货币权力已代替资源、领土与市场成为国际关系博弈的核心领域,深入研究和分析该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杜雯菁[9](2019)在《反映中国人体特征的参数化下肢建模与乘员碰撞损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交通事故和人员伤亡,在正面碰撞事故中,下肢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部位。有限元仿真分析被广泛用于乘员保护研究,现有人体有限元模型没有考虑性别、年龄、身高和身体质量系数等人体特征的多样性,且下肢模型几何尺寸来自美国人体,而中美人体下肢差异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提出了参数化下肢建模流程和方法,旨在基于中国人体CT数据建立反映中国人体特征的参数化下肢有限元模型,研究人体特征参数对下肢几何形态和碰撞损伤响应的影响,并同步建立美国人体下肢模型,探究中美人体下肢几何形态和碰撞损伤响应差异。本文提出了适用于参数化下肢建模的表面投影方法和基于CT扫描的下肢密质骨厚度估算方法,开展了尸体试验,标定并验证了估算方法中的关键参数。基于中美人体下肢CT扫描数据,本文通过标志点识别、网格变换与表面投影、密质骨厚度估计和主成分与回归分析等主要步骤,建立了以人体特征参数为自变量的包含骨骼形状尺寸和密质骨厚度分布的下肢统计学模型,并研究了人体特征参数对上述骨骼几何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人体特征参数对下肢骨骼形状尺寸具有显着影响,但影响方式在中美人体之间存在差异,人体特征参数对密质骨厚度分布也具有显着影响,且中美人体下肢骨骼形状尺寸和密质骨厚度分布存在显着差异。基于统计学模型,本文提出了下肢有限元模型密质骨厚度调整方法和单元质量自动检查与修正方法,建立了参数化下肢有限元模型。依据尸体试验数据,验证了股骨模型的生物仿真度和建模方法有效性。结合其他人体部位模型,本文进一步建立了完整的参数化人体模型,并依据尸体试验数据验证了膝盖-大腿-臀部模型的生物仿真度,同时生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人体特征参数的中美乘员有限元模型。最后,本文建立了面向多体征人体有限元模型的碰撞仿真分析流程,并开展了正面偏置碰撞的仿真分析,重点研究了乘员下肢损伤。结果表明,老年、肥胖和女性乘员的下肢损伤风险更高,相同碰撞工况下,具有相同人体特征参数的中美乘员下肢碰撞载荷没有明显差异,但中国乘员股骨的高应力区域大于美国乘员股骨,当考虑人体特征参数分布在中美人群中的差异时,中国人群的下肢损伤风险比美国人群低12%。本文建立的参数化模型可为研究不同碰撞工况下乘员损伤响应和易损伤乘员保护以及乘员约束系统优化提供参考和帮助,并为提出适合中国人体特征的损伤指标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王竹君[10](2018)在《改进的工程结构全寿命设计理论及全寿命成本模型》文中提出工程结构的全寿命设计方法旨在结构的设计阶段,通过考虑结构在全寿命周期中可能遭受的荷载、环境作用和灾害作用,以及全寿命工程活动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制定结构的设计方案、维护方案及灾害应对方案等,使结构在全寿命过程中满足性能要求,并使各类不良影响降至最低。然而,工程结构的全寿命设计理论体系仍存在一些缺陷,全寿命设计方法的实际应用存在阻碍,全寿命设计过程中无法有效地考虑可持续性要求,而全寿命成本模型的内涵也不完善。鉴于以上问题,本文旨在研究和改进工程结构的全寿命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建立工程结构的全寿命设计绿色指标体系,提出能够覆盖多个设计目标的全寿命分层设计实用方法,通过货币化的方法将可持续性评价中的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转化为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并基于经典的结构全寿命成本模型建立包含直接成本、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全寿命总成本模型,通过软件开发和实例分析的方式将全寿命总成本应用于工程实践中,为结构全寿命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从工程结构设计理论的演变历程入手,探讨了各阶段设计方法的特点与不足。结合前人提出的全寿命设计目标体系和当下的设计理论发展,建立了修正后的全寿命设计目标体系。其中,传统目标包括结构性能、使用寿命和经济效益目标,而绿色目标包括区域环境、社会影响和全球环境目标。从设计目标、设计时域、动态设计和基于耐久性的设计等方面分析了全寿命设计方法的优势,提出了全寿命设计的指标体系。(2)在工程结构全寿命周期设计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构建了工程结构全寿命设计的绿色指标体系,包括以区域环境为对象的“区域环境指标”、以人为对象的“用户及社会满意度指标”和以全球生态为对象的“全球环境指标”。通过指标分层、指标分类和权重分析,建立了详细的工程结构全寿命绿色设计指标体系,并针对特定的结构形式、用途和所处环境,构建了沿海高速公路桥梁结构的全寿命设计绿色指标体系框架。(3)结合工程结构的传统设计和绿色设计目标,提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全寿命分层设计法,并将全寿命分层设计的设计过程分为六个层次,涵盖了安全和可靠性、耐久性、经济性、区域环境影响、社会影响和全球环境影响等方面。以某海洋环境中的钢筋混凝土高速公路桥梁结构为例,阐述了全寿命分层设计法的设计过程。与传统结构设计法的结果进行对比,体现了全寿命分层设计法的优势。(4)以结构耐久性为主线,对现有工程结构全寿命设计理论框架进行重组,建立了包含可靠性指标和可持续性指标的全寿命设计指标体系。确定基于结构动态性能的全寿命设计思路;完善全寿命成本的内涵;建立结构可持续发展指标,解决概念模糊和指标重复的问题;强调工程结构耐久性在全寿命设计理论中的贯穿作用。(5)基于污染防治理论提出环境成本模型,计算了常用建筑材料、能源、运输方式和建筑机械的环境成本。对某桥梁结构进行方案比选,对比了钢筋混凝土梁和钢梁在初始建造阶段的直接成本和环境成本。引进了包含环境成本的结构全寿命成本模型,考虑钢梁体系的初始建造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对其进行包含环境成本的全寿命成本分析,并分析了由直接成本和环境成本引起的不确定性,并采用敏感性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环境成本折现率对结构全寿命总成本的影响。(6)将工程结构的社会影响划分为个人层面影响和社会层面影响,个人层面影响包括身体状态、心理状态和个人经济状态,而社会层面影响包括人居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源,以土木工程基础设施为侧重点,通过具体的计算模型将以上社会影响转化为社会成本。采用劣化过程中的桥梁结构为案例,对社会成本各部分的计算加以说明。根据桥梁的劣化模型、维护方案和工程事故信息,对劣化桥梁结构进行了包含社会成本的全寿命成本分析。(7)工程结构的全寿命总成本为结构在全寿命各阶段的直接成本、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之和,基于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的计算模型,以MATLAB为平台设计和开发了“工程结构全寿命总成本计算软件”,用于结构的全寿命总成本分析和评价。以宁波市某沿海桥梁为例,针对耐久性退化过程制定了两套维护方案,分别进行了全寿命总成本分析,并对三类成本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最后,采用效用理论对全寿命成本做标准化处理,并对两套维护方案进行比选。
二、450亿美元价值几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50亿美元价值几何(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金融安全状态及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金融业扩大开放进入新阶段 |
1.1.2 新形势下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新风险 |
1.1.3 大国博弈带来的金融风险日益升高 |
1.2 研究意义 |
1.2.1 金融安全是一个国家整体安全的重要内容 |
1.2.2 维护金融安全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需要 |
1.2.3 维护金融安全是促进我国深化改革的需要 |
1.2.4 维护金融安全是应对复杂金融形势的需要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4 文章组织与创新 |
1.4.1 文章组织 |
1.4.2 创新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2.1 相关概念 |
2.1.1 金融风险 |
2.1.2 金融危机 |
2.1.3 金融安全 |
2.2 金融安全的相关理论 |
2.2.1 金融脆弱性理论 |
2.2.2 金融危机理论 |
2.2.3 金融预警理论 |
2.2.4 产业安全理论 |
2.3 文献回顾与机理分析 |
2.3.1 银行业安全文献回顾与机理分析 |
2.3.2 货币安全文献回顾与机理分析 |
2.3.3 债务安全文献回顾与机理分析 |
2.3.4 证券业安全文献回顾与机理分析 |
2.3.5 保险业安全文献回顾与机理分析 |
2.3.6 金融安全及其预警的研究 |
3 银行业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
3.1 银行业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1 银行业安全程度的衡量 |
3.1.2 影响银行业安全的主要变量 |
3.1.3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
3.2 模型构建与检验 |
3.2.1 模型构建 |
3.2.2 模型检验 |
3.3 模型分析 |
3.3.1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3.3.2 方差分解分析 |
3.4 研究结论 |
3.4.1 长期看对外债务规模影响银行业安全 |
3.4.2 房地产价格波动不利于银行业安全 |
3.4.3 保险业发展有利于维护银行业安全 |
3.4.4 长期看资本账户扩大开放有利于银行业安全 |
4 货币及对外债务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
4.1 货币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
4.1.1 影响货币安全的主要变量 |
4.1.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
4.1.3 模型构建与检验 |
4.1.4 模型分析 |
4.2 对外债务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
4.2.1 影响对外债务安全的主要变量 |
4.2.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
4.2.3 模型构建与检验 |
4.2.4 模型分析 |
4.3 研究结论 |
4.3.1 人民币汇率变化受我国汇率制度的影响很大 |
4.3.2 市场因素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日益增强 |
4.3.3 对外开放度与美元指数短期显着影响汇率波动 |
4.3.4 外汇汇率的变化显着影响我国对外债务安全 |
4.3.5 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显着影响对外债务安全 |
5 证券及保险业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
5.1 证券业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
5.1.1 影响证券业安全的主要变量 |
5.1.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
5.1.3 模型构建与检验 |
5.1.4 模型分析 |
5.2 保险业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
5.2.1 影响保险业安全的主要变量 |
5.2.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
5.2.3 模型分析与检验 |
5.3 研究结论 |
5.3.1 经济发展水平对证券及保险业安全影响显着 |
5.3.2 对外开放背景下证券市场对汇率变化敏感 |
5.3.3 货币供应量等变量对证券业安全影响不显着 |
5.3.4 居民储蓄水平是影响保险业安全的重要因素 |
5.3.5 扩大金融业开放有助于为保险业注入发展动力 |
5.3.6 适当降低利率可为保险业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
6 我国金融安全状态评估及预警研究 |
6.1 我国金融安全状态的评估 |
6.1.1 金融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1.2 模型选择与指标权重的确定 |
6.1.3 模型分析 |
6.1.4 金融安全状态水平的测算 |
6.1.5 测算结果分析 |
6.2 我国金融安全水平的预警研究 |
6.2.1 模型推导及设定 |
6.2.2 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
6.2.3 金融安全预警分析 |
6.3 研究结论 |
6.3.1 我国金融安全指数波动较为频繁 |
6.3.2 我国金融安全指数呈波动向下走势 |
6.3.3 未来两年我国金融安全状态将会改善 |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外汇汇率显着影响我国金融安全水平 |
7.1.2 银行业安全受对外债务余额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
7.1.3 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汇率市场化机制的形成 |
7.1.4 市场因素对证券业安全的影响尚不显着 |
7.1.5 保险业安全受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
7.1.6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对金融安全影响巨大 |
7.1.7 诸多关键因素指标拖累着我国金融安全水平 |
7.1.8 我国金融安全水平走势波动并有望逐渐转好 |
7.2 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对策建议 |
7.2.1 努力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
7.2.2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
7.2.3 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
7.2.4 有序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
7.2.5 继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以维护金融安全 |
7.2.6 完善金融安全预警机制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
7.2.7 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发展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
7.2.8 继续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
7.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历史演进研究(1933-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 |
(二)我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法规亟待完善 |
(三)美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具有借鉴价值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研究 |
(二)关于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研究 |
(三)关于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研究 |
(四)已有研究述评 |
三、概念界定 |
(一)学前儿童 |
(二)处境不利学前儿童 |
(三)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突出权利公平: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肇始与滥觞(1933-1963年) |
一、美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嚆矢 |
(一)个人慈善与公共支持:昙花一现的幼儿学校 |
(二)工业化、城市化与工作母亲:短暂辉煌的日托所 |
(三)社会改良与公民培养:异军突起的免费幼儿园 |
二、权利公平取向的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肇始 |
(一)经济危机促使国家干预理念兴起 |
(二)新政立法实现联邦政府权力扩张 |
(三)儿童科学蓬勃发展激发干预动力 |
三、权利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内容 |
(一)明确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权利 |
(二)厘定具体事项管理以及教师培训 |
(三)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 |
四、权利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
(一)兴建紧急保育学校,精准保障不利儿童 |
(二)构建师资培训体系,有效破解供给困境 |
(三)建立专人监督制度,强化政策执行体系 |
五、权利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影响 |
(一)确认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政府责任 |
(二)促进了社会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认可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聚焦机会公平: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确立与发展(1964-1987年) |
一、社会危机与“伟大社会”改革 |
(一)贫困战争奠基教育平等改革运动 |
(二)民权运动下社会公众认知的转变 |
(三)智力变化论和贫困文化论的指引 |
二、机会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内容 |
(一)明确教育机会公平的核心旨趣 |
(二)制定项目运行与实施具体事项 |
(三)关照师资队伍培育与建设 |
三、机会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
(一)建立提前开始中心,打破贫困代际传递 |
(二)借助增量资金支持,激励增加学位供给 |
(三)应对教师数量挑战,保障基本师资水平 |
(四)出台绩效执行标准,推进保教规范运行 |
四、机会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影响 |
(一)促使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有法可依 |
(二)推进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公平进程 |
(三)忽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质量提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探寻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延伸(1988-2001年) |
一、危机呼唤教育改革 |
(一)质量危机催生教育优异改革运动 |
(二)学前教育质量研究新进展推进干预理念转型 |
(三)女性独立意识崛起促进学前教育需求再增长 |
二、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内容 |
(一)确立提升质量的核心目标与纲领 |
(二)明晰扩大教育机会的发展方向 |
(三)扩大处境不利学前儿童年龄范围 |
三、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
(一)落实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保教需求供给 |
(二)低龄延伸扶助对象,科学破解贫困危局 |
(三)设立专项改进资金,探寻质量突围路径 |
(四)明确教师最低资格,多举提升师资质量 |
(五)修订绩效执行框架,监管保教过程质量 |
四、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影响 |
(一)实现保教质量的稳步提升 |
(二)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追求结果公平: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深化与转型(2002-2019年) |
一、弥合差距与新世纪蓝图设计 |
(一)理想现实鸿沟推动改革再出发 |
(二)社会投资理论引领治理新战略 |
二、结果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内容 |
(一)强化学前教育的地位属性 |
(二)明确学习结果的政策指向 |
(三)推进政策间的协调与整合 |
三、结果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
(一)强化学习内容要求,制定学习结果框架 |
(二)推进专项家访计划,构建良好家庭生态 |
(三)应对入学准备挑战,引导师资水平提升 |
(四)建立质量评级系统,助力缩小学业差距 |
(五)创新联邦地方关系,强化区域治理能力 |
四、结果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影响 |
(一)推动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走向实质公平 |
(二)实现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体系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的审思与启示 |
一、探根究底: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 |
(一)政治经济气候变化的形塑 |
(二)域外国家的示范效应压力 |
(三)价值理论研究推进的牵引 |
(四)问题源流建构的本源诉求 |
二、规律寻绎: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的历史经验 |
(一)以立法完善为机制保障 |
(二)以专项项目为主要载体 |
(三)以综合干预为内容构成 |
(四)以家庭发展为重要辅点 |
(五)以效果评估为促进手段 |
三、透视现实: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现存问题 |
(一)政出多门的政策法规体系 |
(二)薪酬无力的师资队伍建设 |
(三)后继乏力的财政投入机制 |
(四)阻滞效力的府际利益博弈 |
四、经验借鉴: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对我国的启示 |
(一)秉持公平导向,建立倾斜补偿机制 |
(二)加快立法推进,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
(三)借助专项行动,精准靶向弱势儿童 |
(四)引入家庭视角,筑牢儿童发展根基 |
(五)强化绩效评估,动态优化精准施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特朗普政府“能源新现实主义”战略中的美元霸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特朗普政府“能源新现实主义”中的“有形之手” |
(一)宏观环境政策 |
(二)财政与税收政策 |
1.控制财政预算分配。 |
2.税收减免与补贴。 |
二、美国“能源新现实主义”的理论内涵 |
三、“能源新现实主义”维护美元霸权的内在逻辑 |
(一)美元霸权是美国霸权战略的基础 |
(二)美元霸权的制度基础存在缺陷 |
(三)“能源新现实主义”与美元霸权的维系 |
四、全球经济衰退下的“能源新现实主义”与美元霸权 |
(一)历次国际原油价格大跌中美国的角色 |
(二)油价长期低迷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冲击 |
(三)一个简明的理论推导 |
五、特朗普能源新政对中国的影响与应对 |
(一)能源新政对中国的影响 |
1.直接影响。 |
2.潜在影响。 |
(二)中国的政策应对 |
(5)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与内外部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资本账户开放与资本账户开放指数 |
1.2.2 资本账户开放学术观点的动态变化 |
1.2.3 有条件肯定观点的内容展开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之处 |
第2章 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探究 |
2.1 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 |
2.1.1 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资本 |
2.1.2 国际投资理论与资本账户开放 |
2.1.3 资本账户开放的正向效应 |
2.2 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风险 |
2.2.1 金融风险的构成 |
2.2.2 资本账户开放的负向效应 |
2.3 小结: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 |
第3章 资本账户开放的国际经验 |
3.1 全球资本账户开放历程 |
3.1.1 两种结局的原因 |
3.1.2 不同路径的原因 |
3.2 资本账户开放的典型案例 |
3.2.1 资本账户开放的倡导者与受益者:美国 |
3.2.2 发达国家的渐进资本账户开放:德国 |
3.2.3 外部压力下放弃渐进开放的后果:日本 |
3.2.4 “拉动因素”缺失与长期资本依赖的教训:拉美三国 |
3.2.5 对抗“三元悖论”的失败教训:泰国 |
3.2.6 典型案例的启示 |
3.3 资本账户开放与全球资本流向情况 |
3.3.1 资本账户开放子项目的资本流动方向 |
3.3.2 赶超成功国的资本账户开放与资本流向 |
第4章 资本账户开放的合意外部条件 |
4.1 美元周期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 |
4.1.1 美元霸权的世界影响 |
4.1.2 美元“含金量”变化与资本账户开放时机 |
4.2 全球经济周期下的资本账户开放 |
4.2.1 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 |
4.2.2 全球经济、金融周期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 |
4.3 逆全球化与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外部压力 |
4.3.1 逆全球化环境的形成 |
4.3.2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核心外部压力 |
第5章 资本账户开放要求的验证 |
5.1 经济增长与资本账户开放 |
5.1.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5.1.2 实证结果分析 |
5.2 稳健性检验 |
5.2.1 计量方法的改变 |
5.2.2 资本账户开放指数的改变 |
5.3 拓展研究 |
5.3.1 “拉动因素”的门槛效应考量 |
5.3.2 外部“推动因素”对资本账户开放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6章 中国进行资本账户开放的路径选择 |
6.1 中国积极进行资本账户开放的内部逻辑 |
6.1.1 中国进行资本账户开放历程 |
6.1.2 中国资本账户结构与变化 |
6.1.3 当前遇到的主要问题 |
6.2 中国实际情况与资本账户内、外部要求的对比 |
6.2.1 资本账户开放的内部条件与现实的对比 |
6.2.2 资本账户合意的外部环境与现实的对比 |
6.3 “三元悖论”的中国思考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7.1.1 保持资本账户开放整体渐进 |
7.1.2 时机和环境的合意是适当加速的动力 |
7.1.3 资本账户开放国际合作方式的思考 |
7.2 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6)有机朗肯循环与向心透平性能优化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ORC技术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ORC工质筛选研究 |
1.2.2 ORC系统性能及参数优化研究 |
1.2.3 向心透平设计及内流特性研究 |
1.2.4 ORC系统实验研究 |
1.3 当前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
第2章 内回热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热经济性能分析 |
2.1 引言 |
2.2 系统热力学和经济性模型 |
2.2.1 热力学模型 |
2.2.2 经济性模型 |
2.3 基本参数设定及初选工质 |
2.4 系统热力性能和经济性能分析 |
2.4.1 热力性能分析 |
2.4.2 经济性能分析 |
2.4.3 最优工质及最佳参数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动态透平效率对ORC系统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ORC系统数学物理模型 |
3.2.1 热力学模型 |
3.2.2 (?)经济学模型 |
3.3 向心透平效率一维计算模型 |
3.4 多目标优化模型 |
3.4.1 模型建立 |
3.4.2 多目标灰狼算法 |
3.4.3 TOPSIS决策法 |
3.5 动态透平效率影响分析 |
3.5.1 循环参数设定及初选工质 |
3.5.2 动态透平效率结果分析 |
3.5.3 多目标优化结果分析 |
3.5.4 热源进口温度敏感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有机工质向心透平多目标优化设计 |
4.1 引言 |
4.2 向心透平的工作原理 |
4.3 有机工质向心透平气动设计 |
4.3.1 气动设计参数的影响规律 |
4.3.2 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 |
4.4 结果分析 |
4.4.1 向心透平一维设计模型验证 |
4.4.2 参数敏感性分析 |
4.4.3 多目标优化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有机工质向心透平内流特性及变工况性能分析 |
5.1 引言 |
5.2 向心透平三维几何造型 |
5.2.1 静叶叶片造型设计 |
5.2.2 动叶叶片造型设计 |
5.3 三维数值模拟 |
5.3.1 网格划分 |
5.3.2 边界条件设置 |
5.3.3 数值模拟结果 |
5.4 变工况性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低温小型ORC实验系统设计搭建和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小型ORC实验系统 |
6.3 小型ORC实验主要设备选型 |
6.4 小型ORC实验系统性能研究 |
6.4.1 热力学模型 |
6.4.2 稳态实验性能 |
6.4.3 变工况性能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金融全球化视角下我国外汇储备的动态配置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结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困难点、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述评 |
2.1 国外研究评述 |
2.2 国内研究成果 |
2.3 现有研究的评价 |
第三章 外汇储备配置相关理论与模型 |
3.1 外汇储备的界定与功能 |
3.2 外汇储备的需求理论 |
3.3 外汇储备的规模理论 |
3.4 外汇储备的结构理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
4.1 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主体、目标与基本原则 |
4.2 我国外汇储备管理制度的历史变迁 |
4.3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历史轨迹 |
4.4 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当前我国外汇储备的配置结构研究 |
5.1 全球外汇储备结构现状 |
5.2 我国外汇储备配置结构现状 |
5.3 我国外汇储备配置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外汇储备管理的国际经验 |
6.1 主要国家(地区)的外汇管理经验 |
6.2 国际经验总结与对中国的启示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外汇储备配置的静态模型 |
7.1 单期的均值-方差模型 |
7.2 外汇配置静态模型--多货币指数的配置模型 |
7.3 构建外汇配置静态模型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外汇配置的动态模型与实证 |
8.1 构建外汇配置动态模型 |
8.2 动态模型的最优解 |
8.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美元指数的可预测性研究 |
9.1 美元指数的经济意义 |
9.2 美元指数预测模型结构 |
9.3 使用DB小波作为输入的美元指数预测模型 |
9.4 实证检验 |
9.5 本章小结 |
第10章 全文总结、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10.1 全文总结 |
10.2 研究结论 |
10.3 优化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货币权力视角下的美元本位制危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结构安排、理论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结构安排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货币权力 |
第一节 国际货币与国际货币权力 |
一、货币与货币权力 |
二、国际货币与国际货币权力 |
第二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 |
一、国际货币体系:格局与制度 |
二、货币国际化:选择与推动 |
第三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兴替 |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 |
二、国际货币体系兴替的规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美元本位制危机的源起(1944-1973) |
第一节 从英镑体系到美元体系 |
一、英美综合国力的消长 |
二、英镑“合法性”的式微 |
三、美元“合法性”的确立 |
第二节 美元本位制的制度基础与内在缺陷 |
一、布雷顿森林会议:美元权力的制度化 |
二、战后的黄金时代:不完全承担的义务 |
第三节 特里芬悖论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
一、特里芬悖论:由隐及显 |
二、美元本位制危机:初露端倪 |
三、国际货币体系危机:由表及里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元本位制的建立与危机初现(1974-1999) |
第一节 美元“脱锚”与金融“脱嵌” |
一、美元本位制建立与美元“脱锚” |
二、美式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脱嵌” |
三、“脱锚”与“脱嵌”对美元权力的影响 |
第二节 新特里芬悖论与美元权力的滥用 |
一、“超级嚣张的特权” |
二、新特里芬悖论:危机的根本原因 |
三、币权滥用:危机的驱动因素 |
第三节 危机表征:亚洲金融危机 |
一、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历史背景 |
二、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
三、亚洲金融危机对美元本位制的冲击 |
第四节 危机表征:挑战货币崛起 |
一、亚洲:挑战失败的日元 |
二、欧洲:欧元的崛起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金融危机全球化与美元本位制危机加深(2000-2008) |
第一节 货币扩张与全球经济失衡 |
一、失控的货币扩张 |
二、币权滥用及其后果 |
第二节 金融自由化与全球金融危机 |
一、美式金融自由化及其后果 |
二、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 |
第三节 欧元的挑战与人民币的崛起 |
一、欧元的挑战与挫折 |
二、人民币崛起的现实基础与动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币权竞争及其前景(2008-2018) |
第一节 悬崖边缘的美元本位制 |
一、伯南克冲击 |
二、贸易赤字问题 |
三、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问题 |
四、经济空心化问题 |
第二节 欧债危机下欧元的退与进 |
一、金融自由化与欧债危机 |
二、欧元国际化的波折 |
三、欧元区的持续改革 |
第三节 全面推进的人民币国际化 |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内基础 |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驱动 |
三、中国的国际领导力与制度建设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资料 |
二、英文资料 |
三、网络资源 |
四、官方网站 |
致谢 |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9)反映中国人体特征的参数化下肢建模与乘员碰撞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进展与现状 |
1.2.1 人体生物力学尸体试验 |
1.2.2 碰撞假人 |
1.2.3 人体特征参数对下肢损伤响应的影响 |
1.2.4 人体特征参数对下肢骨骼几何形态和组成成分特征的影响 |
1.2.5 人体有限元模型 |
1.2.6 参数化人体有限元模型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下肢统计学模型的建立 |
2.1 几何表面模型的建立 |
2.1.1 中国人体CT扫描数据 |
2.1.2 几何提取与标志点标记 |
2.1.3 基于径向基函数的网格变换方法 |
2.1.4 一种考虑单元质量的表面投影方法 |
2.1.5 几何模型的空间位置校准 |
2.1.6 几何表面统计学模型的建立 |
2.2 密质骨厚度分布模型的建立 |
2.2.1 一种基于临床CT扫描数据的下肢密质骨厚度估算方法 |
2.2.2 用于标定密质骨系数的尸体试验 |
2.2.3 密质骨厚度分布统计学模型的建立 |
2.3 中国人体下肢建模结果 |
2.3.1 股骨模型 |
2.3.2 胫骨模型 |
2.3.3 骨盆模型 |
2.4 美国人体下肢建模结果 |
2.4.1 美国人体CT扫描数据 |
2.4.2 股骨模型 |
2.4.3 胫骨模型 |
2.5 分析与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美人体下肢形状尺寸与密质骨厚度的特征分析 |
3.1 股骨形状尺寸 |
3.2 股骨密质骨厚度 |
3.3 胫骨尺寸与密质骨厚度 |
3.4 骨盆形状尺寸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参数化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4.1 人体下肢参数化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1.1 下肢有限元模型的密质骨厚度调整方法 |
4.1.2 单元质量自动检查与修正方法 |
4.2 股骨参数化有限元模型的验证与中美人体股骨响应差异分析 |
4.2.1 股骨三点弯和轴向复合加载试验 |
4.2.2 考虑年龄效应的密质骨材料属性 |
4.2.3 验证结果与中美人体股骨响应差异分析 |
4.3 参数化人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下肢局部验证 |
4.3.1 其他人体部位的参数化模型 |
4.3.2 建模方法与流程 |
4.3.3 人体有限元模型的生物仿真度和下肢局部验证 |
4.3.4 用于碰撞仿真分析的中美多体征人体有限元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中美多体征人体有限元模型的乘员下肢碰撞损伤分析 |
5.1 汽车前排驾驶座舱有限元模型 |
5.2 多体征人体有限元模型的定位与姿态调整 |
5.3 约束系统的设置 |
5.4 仿真分析的其他设置 |
5.5 仿真结果分析 |
5.5.1 运动学响应分析 |
5.5.2 载荷传递过程与路径 |
5.5.3 基于力的下肢损伤响应结果 |
5.5.4 基于应力分布的下肢损伤响应结果 |
5.6 讨论与分析 |
5.6.1 人体特征参数对下肢损伤响应的影响 |
5.6.2 中美乘员下肢损伤响应的对比分析 |
5.6.3 中美人群下肢损伤风险的估算和对比 |
5.6.4 其他影响因素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股骨三点弯曲和轴向复合加载尸体试验的样本信息 |
附录 B 股骨有限元模型复合加载的验证结果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改进的工程结构全寿命设计理论及全寿命成本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工程结构的全寿命设计理论框架和目标体系 |
2.1 引言 |
2.2 工程结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演化 |
2.3 工程结构全寿命设计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工程结构全寿命绿色评价体系及绿色建造分析 |
3.1 引言 |
3.2 工程结构全寿命绿色评价指标的构建 |
3.3 工程结构全寿命绿色评价指标的内涵 |
3.4 案例分析与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劣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全寿命分层设计法 |
4.1 引言 |
4.2 全寿命设计目标体系 |
4.3 全寿命分层设计法 |
4.4 案例分析 |
4.5 传统结构设计法与全寿命分层设计法的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改进的工程结构全寿命设计理论框架 |
5.1 引言 |
5.2 改进的的工程结构全寿命设计理论指标体系 |
5.3 结构耐久性对安全性、适用性的影响 |
5.4 结构的极限状态与使用寿命 |
5.5 全寿命环境指标、社会指标与全寿命成本的关系 |
5.6 结构耐久性对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影响 |
5.7 新旧全寿命设计理论体系的比较 |
5.8 本章小节 |
参考文献 |
第6章 工程结构的全寿命环境影响与环境成本 |
6.1 引言 |
6.2 工程结构的环境成本模型 |
6.3 包含环境成本的初始成本及结构选型 |
6.4 包含环境成本的桥梁梁构件全寿命成本分析 |
6.5 环境成本折现率 |
6.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7章 工程结构的全寿命社会影响与社会成本 |
7.1 引言 |
7.2 工程结构的社会影响类别和社会成本 |
7.3 包含社会成本的全寿命成本模型 |
7.4 案例分析:包含社会成本的全寿命成本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8章 基于可持续性的全寿命总成本模型及工程决策 |
8.1 引言 |
8.2 结构全寿命总成本模型及全寿命总成本计算软件 |
8.3 宁波市某桥梁工程实例 |
8.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成果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研究展望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450亿美元价值几何(论文参考文献)
- [1]《鱿鱼游戏》爆火背后 破译奈飞密码[J]. 李婷,石丹. 商学院, 2021(11)
- [2]我国金融安全状态及预警研究[D]. 李婷.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历史演进研究(1933-2019)[D]. 单文顶.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特朗普政府“能源新现实主义”战略中的美元霸权分析[J]. 廖茂林. 东岳论丛, 2020(07)
- [5]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与内外部条件研究[D]. 徐征. 吉林大学, 2020(08)
- [6]有机朗肯循环与向心透平性能优化及实验研究[D]. 李鹏.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7]金融全球化视角下我国外汇储备的动态配置模型研究[D]. 马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8]货币权力视角下的美元本位制危机研究[D]. 叶冰. 外交学院, 2019(10)
- [9]反映中国人体特征的参数化下肢建模与乘员碰撞损伤研究[D]. 杜雯菁. 清华大学, 2019(02)
- [10]改进的工程结构全寿命设计理论及全寿命成本模型[D]. 王竹君. 浙江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