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物资企业如何进行战略重组

国有物资企业如何进行战略重组

一、国有物资企业如何实行战略性改组(论文文献综述)

王锐[1](2019)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历史进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的研究思路,较为系统地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探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新中国的成立是我国开展经济建设的历史前提。这个历史前提的实现并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经历了十四年抗日战争与三年国内战争的洗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卓绝、排除万难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面对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七十年的探索历程依据经济建设工作在全部工作中的地位进行划分,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建设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济主体参与经济建设的方式转变为高度集中化、组织化的生产方式的过程。第二个阶段为改革开放以来到世纪之交。这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大规模开展经济建设的阶段。这一阶段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先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显示出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第三个阶段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阶段。我国市场化的改革,逐步从单纯的经济体制改革,上升到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的趋势日益突出。经济建设在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史进程的系统考察和思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占有者。只有让创造财富的劳动者享有财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二是充分发挥我国基本国情的综合优势。我国的综合优势体现在全党全国对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有正反两方面经验、经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以及社会主义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三是多种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在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所有权理论的基础上,我国进一步实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出多种所有制结构,并且不断健全法制体系为我国的所有制多样化提供持续保障。四是适合国情的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作用下,改革成为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改革的动力性体现在改革能够释放红利,而改革的稳定性体现在渐进的改革方式上。五是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必备条件。这个条件性体现在对外开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实践中对深化改革具有促进作用,而闭关自守无异于自取灭亡。六是党对经济工作的正确领导是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能够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确保经济工作处于中心地位,并且使经济工作作风不断改善。本文所总结的我国经济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因素,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人口众多、工业体系完善、市场体量宏大等多个方面的规模优势,取得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水平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主体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分散化到高度体制化、组织化再到逐步走向自主发挥能动性的独立化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所有制的不断健全,通过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最大限度的赋予劳动者以获得感,以此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释放和发展。从宏观层面,实施改革和开放两大基本国策的良性互动,实现改革促进开放、开放推动改革,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当然,上述各个经验的发挥,离不开党对国家的统一领导,离不开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离不开方方面面的顶层设计,这不仅是我国过去、当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我国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闵乐[2](2016)在《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当前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国民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理论、发展现代企业和现代产权制度理论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理论进一步深化。通过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能够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本文在研究时采用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历史与逻辑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国有资本运营的规律特点,寻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并从国际经验中得到有益的借鉴与启示。在提出研究问题并论述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之后,对国内外有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文献进行了整理、评论和综述,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梳理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理论,包括现代企业制度理论、现代产权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提出了以管资本为主的新国有资产管理理论,构建了国有资产管理的模型并设置了国有资产管理指标体系。介绍和分析了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演进,从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职能、国有资产规模数量和国有资本行业布局等角度分析和评述了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现状,提出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国有资产管理指标体系为依据,在资本收益、资本安全、资本布局和资本运作四个方面对我国当前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并以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为案例在微观层面上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情况进行了的研究。通过计量模型检验国有产权与资产收益的关系,同时发现了资本成本是影响资产收益的重要因素,利用我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对国有产权与资本成本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然后利用174个国家和地区1990-2013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固定效应计量分析模型,检验了国有产权、资本成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新加坡、意大利和英国等主要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和经验,从制度建设、国有资本优势和国有资本布局三个角度讨论外国经验对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提出推进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和建议。首先提出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需要遵循的原则,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并提出着重放大国有资本在国计民生、国民装备、国家安全和国际竞争四个方面的重要功能,建议根据国有资本的特点来推动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优势并注意克服国有资本的弱势,实现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的取长补短和共同发展,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行国有资本的动态运营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提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协调发展构想。

天则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盛洪,赵农,杨俊峰,钱璞,管建强,杨小静[3](2011)在《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 第一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与过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传统的国有企业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消灭私有产权"、以及之后的"国家工业化"等方式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以前,这些传统的国有企业是以政府部门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的形式存在,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企业日常运转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行政命令推动。在这种"社会化大工厂"的模式下,企业经理仅仅是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决议的具体执行者,其经营决策必须遵从党委的领导;企业在人事、财务、

罗群辉[4](2009)在《航空工业结构调整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航空工业的结构调整为研究对象,应用企业并购的相关理论,结合航空工业结构调整的特殊环境,分析了航空工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利益与协同效应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航空工业结构调整整合的基本框架,系统研究了结构调整的全过程。研究是在静态的经济学分析上展开的,经分析认为,横向结构调整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纵向调整所带来的交易费用节约以及协同效应是结构调整最主要的经济动因。更为重要的是结构调整所带来的企业竞争实力的增强和社会福利的增加形成了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论文对传统市场结构中的垄断与竞争的效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经济研究认为,在当今的超竞争环境下,垄断的市场结构较分散竞争的市场结构更有效率。从世界市场的范围来看,将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也是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需要,这形成结构调整的另一动因。分析认为,结构调整的经济利益必须通过协同效应来实现。论文系统研究了管理协同的概念、协同形成的机理以及可能的协同效应来源,应用价值链分析模型从资源共享的角度对结构调整中关联共享进行了识别分析,为结构调整的整合提供了理论指导。论文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对结构调整的整合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由于航空工业的结构调整是战略导向的,整合是实现预期目标的必经之路,本文提出应用项目管理的模式来管理整合过程,研究了整合过渡组织的构建,并重点探讨了战略整合、人力资源整合、其它资源整合以及企业文化整合等整合的关键领域,提出了可供借鉴的操作模式。论文最后分析研究了HY公司的结构调整实践,从航空救生领域结构调整的目标出发,HY公司重点进行了军品科研生产平台建设、人力资源与薪酬体系的整合、组织结构及其它有形资源的整合,以供应系统为例重点研究了整合与协同效应的实现,HY公司的整合成功正是本文研究应用的结果。

刘钢[5](2006)在《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资本退出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三个改革阶段。与此相适应,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也经历了三个步骤,一是对高度集权的国有产权制度进行分解,实现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二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现国家出资人产权与企业法人产权的分离;三是根据“有进有退”的国有企业改革战略,在需要保留国有企业的行业和领域建立规范的法人产权制度,在一般竞争性行业对国有产权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即将国有产权转变为非国有产权,实现国有资本的退出。在计划体制下,一般竞争性行业集中了大量的国有资本,分布着大量的国有企业。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既是国有产权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也是由国有资本运营的低效率和国有企业的经营困境决定的。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于企业自身实际的退出方式。国有资本的退出存在着体制性的障碍,退出成本的障碍、退出环境的障碍以及退出的资产规模性障碍等。国有资本退出的微观对策包括:在国有资本退出问题上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和更加积极的措施;合理处理下岗职工劳动关系,调整下岗职工分流和再就业政策;大力推动国有股减持;采取多种措施,切实解决国有企业过度负债问题。国有资本退的宏观对策包括: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促进非国有投资主体的成长;积极发挥财政在国有资本退出中的作用;加快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动和促进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成长和完善。青岛市商业总公司所属企业的改制有三种情况:一是将国有净资产出售给企业全体职工,实现全员持股,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二是将全部国有净资产出售给企业经营层,改制为自然人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三是将全部或部分国有净资产出售给企业外部的法人投资者,改制为多元持股的公司制企业。青岛市商业总公司的企业改制模式为实现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退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王彦[6](2004)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这既是东北等地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国家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是东北地区的重要机遇,要充分认识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东北地区国有企业集中、负担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突出问题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本文在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东北国有企业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针对东北国有企业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东北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的原则、目标和思路,以及产业重组,资产重组,市场重组和管理重组四种实现途径,并进一步对改组过程中的几个衍生性问题进行了分析,且通过案例加以说明。 本文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东北国有企业尽快提高市场竞争力,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可操作性的措施和对策。

涂国平[7](2003)在《对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基本思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磊[8](2003)在《转轨经济中的信用扩张分析导论》文中指出我国1998年以后一度出现通货紧缩,以致延缓经济增长,给劳动力市场造成巨大压力,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福利改善。如此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对这一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现象,在研究经济体制,特别是金融体制制度变迁基础上,分析其金融体制成因,并提出相应治理对策。 本文采用可贷资金理论,以经济体制,特别是金融体制改革对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影响为研究重点,对我国98年以后一度出现通货紧缩,以致延缓经济增长,这一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现象的金融体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鉴于经济发展由企业家创新投资主导,研究制度安排对与企业家创新投资货币资本供给密切相关的信用扩张难题缓解的影响,无疑对剖析经济增长问题的包括金融体制在内的体制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所谓信用扩张难题,从表面上看是指金融体系所面临的由信用扩张引起的保证流动性充足和为企业家创新投资提供必要货币资本的潜在冲突,但实质上却是信用扩张为企业家创新投资提供货币资本是否适度问题。当信用扩张过度,即信用扩张货币资本供给超出企业家创新投资需要时,社会经济体系势必最终面临流动性不足问题,从而可能加剧经济波动;当信用扩张不足,即信用扩张货币资本供给不能满足企业家创新投资需要时,则可能因企业家创新投资不足,延缓经济增长。由此可见,研究制度安排对信用扩张难题缓解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完善体制改革设计,促使企业家创新投资货币资本需求适度满足,为实现最优经济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与发达国家在形成消费者调整意愿储蓄水平、企业家内生决定意愿投资水平、金融体系内部制衡和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信用扩张制衡机制基础上,有效实现信用扩张难题缓解不同,受经济增长的苏联模式影响,我国曾进行过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计划经济试验。我国运用计划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最大特点莫过于通过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形成直接强制储蓄机制实现储蓄和投资职能的合二为一,并在此基础上基本剥夺金融体系(实质为大一统的银行体系)参与货币资本供给,进行信用扩张的权利,从而消除了信用扩张难题产生的体制基础,从表面上解决了信用扩张难题。然而,替代信用扩张提供(企业家创新投资)货币资本的直接强制储蓄使得货币资本供给失度(信用扩张难题的本质)状况及其经济后果更加严重。由此可见,运用计划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得不偿失,需按照重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扩张制衡机制的思路,重新考虑解决该问题。 迄今为止,我国重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扩张制衡机制主要经历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改革两个阶段。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改革时期,重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扩张制衡机制最重要成果是通过直接强制储蓄机制解体,促使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形成消费者调整意愿储蓄水平,这一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最重要的信用扩张制衡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扩张制衡机制,从全面实施以抓大放小的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为核心内容的深化国企改革新思路,促使意愿投资水平逐步转为由企业家内生决定取得突破,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在企业家和中央银行方面的信用扩张制衡机制。 经过20多年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相比,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除了金融体系仍基本建立在国有产权制度基础上之外,其他涉及缓解信用扩张难题制度安排已无本质区别。然而,受制于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国有金融机构企业家创新能力存在严重欠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金融体系方面的信用扩张制衡机制不足仍较为突出,不仅并未根除信用扩张过度的隐患,而且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信用过度收缩,从而影响经济及时复苏。 我们认为我国1998年以后一度出现通货紧缩,以致延缓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金融体系方面的信用扩张制衡机制存在严重不足的产物。受制于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国有金融机构因企业家创新能力不足,在应对调整信用扩张过度过程中的流动性风险时,可能产生不必要的信用过度收缩倾向。亚洲金融危机引发出口需求增长缓慢和以分税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强化财政改革加重非国有企业财政负担的不足可能抑制非国有经济部门投资导致超出预期的经济增长延缓出现则加重了这一倾向。不必要的信用过度收缩最终势必引发过度经济增长延缓和通货紧缩,影响经济及时复苏。 为此,除适度调整强化财政改革力度和实施促使国有金融机构向非国有企业投资提供货币资本政策为加速经济复苏创造有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尚需摒弃现行的囿于国有产权制度优化的金融改革思路,大力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培育不同所有制成份共同发展的混合金融体系,以最终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金融体系方面的信用扩张制衡机制。 我们相信经过适时推动以大力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培育混合金融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改革全面深化,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为薄弱的在金融体系方面?

宋廷山,毕琦璇[9](2002)在《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诸如主导优势不突出、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低水平重复建设、经济效益偏低等 ,将导致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的下降。我们只有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在进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容。要搞好经济结构的调整还需做好大量的配套工作。

郭治中[10](2001)在《试论新形势下国有物资企业的出路》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认为,在新形势下国有物资流通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其进行“国退民进”的改革。文章在深入分析“国退民进”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改制中的难点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国退民进”的三条有效途径。

二、国有物资企业如何实行战略性改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物资企业如何实行战略性改组(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现状的述评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经济建设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规模效应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计划经济的建立和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6 年)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1949-1956 年)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制度准备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状况
        三、新中国成立后应对困难的经济措施
        四、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确立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曲折(1956-1966 年)
        一、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经济上初步纠正“左”倾错误与庐山会议“反右倾”
        三、对国民经济和党内关系的调整
        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和“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
        五、“四清”期间的三年经济调整与三线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严重挫折(1966-1976 年)
        一、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抓革命与促生产
        二、国民经济发展跌入谷底
        三、七十年代初国民经济的恢复
        四、政治经济的全面整顿与粉碎“四人帮”
    小结 计划经济的建立和计划经济时期的阶段性成就与经验
        一、经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阶段性总结
第二章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1976-2002 年)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76-1982 年)
        一、经济建设的徘徊与思想解放的兴起
        二、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国民经济调整
        三、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
        四、对外开放与特区建设
    第二节 改革开放全面探索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82-1992 年)
        一、“三步走”七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
        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三、推行财政、计划管理体制改革
        四、价格改革与整顿经济秩序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转轨(1992-2002 年)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探索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
        三、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的建立
        五、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小结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的阶段性成就与经验
        一、经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阶段性总结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时期(2002 年至今)
    第一节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转型(2002-2012 年)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三、区域、城乡向协调发展转型
        四、宏观调控机制向治理体系转型
        五、对外开放向“开放型经济体”转型
    第二节 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12 年至今)
        一、“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战略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
        四、“新发展理念”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一带一路”提升对外开放格局
    小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时期的阶段性成就与经验
        一、经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阶段性总结
第四章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一节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占有者
        三、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第二节 充分发挥我国基本国情的综合优势
        一、正确认识我国国情
        二、充分发挥规模效应
        三、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
    第三节 多种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
        一、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所有权理论
        二、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功得益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三、健全法治体系为我国所有制的多样化持续提供保障
    第四节 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二、改革红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
        三、渐进式改革是我国改革的基本特点
    第五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
        一、对外开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闭关自守无异于“慢性自杀”
        三、开放型经济体对国内深化改革具有“倒逼效应”
    第六节 党对经济工作的正确领导是经济建设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
        一、党的领导确保经济工作处于中心地位
        二、党的领导在经济决策中能够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
        三、党的领导确保经济工作作风的不断改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国有资本存在的必要性
        2.1.2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改革
        2.1.3 关于资本成本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国有企业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
        2.2.2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
        2.2.3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
        2.2.4 资本成本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第3章 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理论
    3.1 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理论
        3.1.1 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3.1.2 现代产权制度理论
        3.1.3 公司治理理论
    3.2 新国有资产管理理论
        3.2.1 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思想
        3.2.2 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
        3.2.3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能定位
        3.2.4 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
        3.2.5 国有资本的布局和运营
        3.2.6 国有资产管理的协调发展
    3.3 国有资产管理的理论模型
        3.3.1 模型构建
        3.3.2 模型分析
    3.4 国有资产管理指标体系
        3.4.1 设定原则
        3.4.2 指标体系
        3.4.3 评定方法
第4章 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4.1 历史沿革
        4.1.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变革(1949-1977)
        4.1.2 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1978-至今)
    4.2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状
        4.2.1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4.2.2 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
        4.2.3 国有资本布局
    4.3 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国有资产管理“三龙治水”
        4.3.2 国有资本分布过于分散
        4.3.3 国有企业大而不强
        4.3.4 国有资本“一股独大”
        4.3.5 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迟滞
        4.3.6 主要管企业而不是管资本
        4.3.7 缺乏有效工具和明确目标
第5章 中国国有资产管理效率的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
    5.1 国有资产管理效率的实证分析
        5.1.1 资本收益
        5.1.2 资本安全
        5.1.3 资本布局
        5.1.4 资本运作
    5.2 国有资产管理效率的案例分析
        5.2.1 资本收益
        5.2.2 资本安全
        5.2.3 资本布局
        5.2.4 资本运作
    5.3 国有企业资产收益率分析
        5.3.1 资产收益率
        5.3.2 资本成本
    5.4 国有资产管理目标研究
        5.4.1 模型设定
        5.4.2 变量选取
        5.4.3 估计方法
        5.4.4 实证结果
        5.4.5 进一步的探讨
第6章 主要国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比较与借鉴
    6.1 新加坡的国有控股公司
    6.2 意大利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6.2.1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6.2.2 意大利工业复兴公司
        6.2.3 意大利埃尼集团
        6.2.4 埃菲姆机械公司
    6.3 英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6.3.1 国有企业的建立与发展
        6.3.2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6.4 美国的“混合制”管理模式
    6.5 其他国家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6.5.1 法国
        6.5.2 挪威
        6.5.3 荷兰
        6.5.4 匈牙利
        6.5.5 以色列
    6.6 比较与借鉴
        6.6.1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
        6.6.2 发挥制度优势提高资本收益
        6.6.3 与时俱进调整国有资本布局
第7章 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7.1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
        7.1.1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7.1.2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7.2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7.3 明确国有资产管理目标,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
    7.4 依据国有资本特点推进混合所有制发展
        7.4.1 正确认识国有资本的特点
        7.4.2 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优势
        7.4.3 注意克服国有资本的弱势
        7.4.4 实现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的互补
        7.4.5 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7.5 实施动态经营机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7.5.1 实行国有资产的动态经营
        7.5.2 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
        7.5.3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 第一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与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有企业以“放权让利”为主要特征的改革(1978 年~1986 年)
    1.“放权让利”改革过程回顾
        (1)“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过程
        (2)“利改税”改革过程
        (3)“租赁制”改革过程
    2.“放权让利”改革过程中的理论思想
        (1)传统公有制理论思想面临的困境
        (2)“放权让利”改革中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评价
二、国有企业以“两权分离”为主要特征的改革(1987 年~1992 年)
    1.“两权分离”改革过程回顾
    2.“承包制”改革过程
    3.“资产经营责任制”改革过程
    4.“两权分离”改革过程中的理论思想
    5.“两权分离”改革理论探索
    6.“两权分离”改革实践评价
三、国有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特征的改革(1993 年-至今)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过程回顾
        (1)早期“股份制”试点探索
        (2)“股份制”改革过程
        (3)“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改革过程
        (4)“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过程
        (5)配合改革的临时财政措施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过程中的理论思想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论思想争论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实践评价
四、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政策推动1
    1.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1978 年)
    2.十四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认(1992 年)
    3.十五届四中全会对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决定(1999 年)
    4.十六大对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规定(2002 年)
五、总结

(4)航空工业结构调整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的背景
    1.2 航空工业的结构特征分析
        1.2.1 航空工业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特征
        1.2.2 结构调整前我国的航空工业状况
    1.3 本论文研究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1.4 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范围
        1.4.2 本文的创新点
        1.4.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 关于结构调整的文献综述
    2.1 现代企业理论与结构调整
        2.1.1 交易费用理论与结构调整
        2.1.2 委托代理理论
        2.1.3 产业组织理论
    2.2 企业并购理论对结构调整的阐释
        2.2.1 关于企业的并购动因问题
        2.2.2 关于并购的价值创造问题
        2.2.3 基于并购价值创造的战略管理研究
        2.2.4 关于并购后的整合
    2.3 国有企业的改组与结构调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并购及其效应的经济学分析
    3.1 横向并购及其效应
        3.1.1 规模经济概述
        3.1.2 横向并购中规模经济的形成机理分析
        3.1.3 横向并购的福利分析
    3.2 纵向并购的交易费用分析
        3.2.1 纵向并购及其效应
        3.2.2 交易费用理论对纵向一体化的解释
        3.2.3 纵向并购效应的交易费用分析
    3.3 混合并购
        3.3.1 混合并购及其效应
        3.3.2 混合并购中的资产共用效应
        3.3.3 混合并购中的风险分散效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构调整的经济学分析
    4.1 国有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4.1.1 国企并购的特殊性
        4.1.2 国企并购的政府动因
        4.1.3 国企并购的企业动因
        4.1.4 航空工业结构调整的动因
    4.2 结构调整的成本—收益分析
        4.2.1 横向结构调整中规模经济效应的形成机理
        4.2.2 纵向结构调整效应的形成机理
    4.3 结构调整中垄断与竞争的福利分析
        4.3.1 传统经济理论对垄断、竞争及其效率的认识
        4.3.2 市场结构及其效率分析
        4.3.3 结构调整中的福利分析
        4.3.4 结构调整中的自组织与政府组织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构调整中的协同效应分析
    5.1 企业管理中的协同
        5.1.1 对协同概念的界定
        5.1.2 协同机会的来源与识别的有关研究
        5.1.3 有关企业并购中协同效应的研究
    5.2 结构调整中协同效应的机理分析
        5.2.1 结构调整中的资源协同
        5.2.2 资源协同效应机理的一个解释性模型
        5.2.3 结构调整中协同效应的来源
    5.3 基于价值链优化的协同效应分析
        5.3.1 价值链理论与协同分析方法
        5.3.2 价值链上活动的协同分析
        5.3.3 有形关联的识别
        5.3.4 基于无形关联的协同
        5.3.5 纵向整合与价值链管理协同
    5.4 协同的成本与效益分析
    5.5 结构调整中协同价值系统的构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构调整的整合研究
    6.1 整合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6.2 结构调整的整合管理框架分析
        6.2.1 结构调整的整合类型与整合内容
        6.2.2 整合的项目管理模式
        6.2.3 航空工业结构调整的整合框架
    6.3 战略整合分析
        6.3.1 企业战略整合的内涵
        6.3.2 共同愿景的整合
        6.3.3 企业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的整合
        6.3.4 战略整合
    6.4 结构调整中的资源整合
        6.4.1 人力资源整合
        6.4.2 财务资源及有形资源的整合
        6.4.3 无形资源整合
    6.5 企业文化整合
        6.5.1 企业文化整合的机理
        6.5.2 结构调整中文化整合的模式选择
        6.5.3 结构调整中文化整合的风险
        6.5.4 文化整合的过程管理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HY 公司的结构调整实践
    7.1 结构调整的整合背景与总体策略
        7.1.1 结构调整参与方的基本情况
        7.1.2 结构调整前航空生命安全领域的主要问题
        7.1.3 结构调整整合的总体策略
    7.2 重组整合的具体情况
        7.2.1 军品科研生产能力整合与研发平台建设
        7.2.2 民品资源重组
        7.2.3 机构重组、管理体系重构与企业文化整合
        7.2.4 人力资源与薪酬体系整合
        7.2.5 财务资源整合
    7.3 HY 公司供应系统的整合与协同效应的实现
        7.3.1 供应系统整合的基本目标
        7.3.2 确定公司的供应管理策略,建立供应管理的基本体系
        7.3.3 在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供应系统的整合与流程再造
        7.3.4 制定公司对不同类型的物资的差异化采购策略
        7.3.5 采购供应部整合的协同效应
    7.4 结构调整的效果
        7.4.1 初步形成系统集成的航空生命安全技术研发平台
        7.4.2 有形资源协同效应得到圆满实现
        7.4.3 实现经济效益的超常规增长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5)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资本退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 要
Abstract
1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与评价
    1.1 旧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性质与行为方式
    1.2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回顾
    1.3 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评价
2 国有产权制度改革及其模式
    2.1 产权、产权结构与产权制度
    2.2 计划体制下国有产权制度的弊端
    2.3 国有产权制度的改革
    2.4 国有产权制度改革的模式
3 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资本退出
    3.1 国有企业的改革原则与改革战略
    3.2 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退出的必要性
    3.3 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退出的方式
4 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退出的难点与对策
    4.1 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
    4.2 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退出的难点分析
    4.3 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退出的对策研究
5 案例研究:青岛市商业总公司国有资本退出方式及启示
    5.1 青岛市商业总公司发展历程
    5.2 青岛市商业总公司权属企业情况
    5.3 青岛市商业总公司权属企业的改制过程
    5.4 青岛市商业总公司权属企业改制的启示
参考文献

(6)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界定、现状及影响
    §1.3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迫切性及可行性
    §1.4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主要对策
第二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问题及其成因
    §2.1 关于国有企业本质的认识
    §2.2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主要问题
    §2.3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面临的障碍及其成因
    §2.4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主要问题的解决思路
第三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目标及思路
    §3.1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含义和原则
    §3.2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目标
    §3.3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战略改组的思路
第四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途径
    §4.1 实施产业重组形成产业优势
    §4.2 通过资产重组理顺产权关系
    §4.3 进行市场重组提升竞争能力
    §4.4 采取管理重组整合企业资源
第五章 东北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过程中的衍生性问题及对策
    §5.1 切实解决好就业问题
    §5.2 转变政府职能
    §5.3 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
    §5.4 遵循法律法规的约束
    §5.5 发挥外资的带动作用
第六章 案例分析
    §6.1 黑龙江省产权交易市场对资产重组的作用
    §6.2 资产重组方式的选择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转轨经济中的信用扩张分析导论(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问题切入点的选择
    1.3 研究重点的确定
    1.4 主要研究方法简介
        1.4.1 可贷资金理论简介:可贷资金理论基本分析式
        1.4.2 可贷资金理论在信用扩张分析上的可操作性
    1.5 内容的安排
第2章 发达国家对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探索
    2.1 信用扩张难题的提出
        2.1.1 信用扩张难题的古典形式
        2.1.2 奥地利学派对信用扩张难题的解决
        2.1.3 对奥地利学派信用扩张难题解决方法的评价
    2.2 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基本思路:廉价货币论和资本非货币化论
    2.3 围绕廉价货币论的争论
        2.3.1 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效应
        2.3.2 米塞斯-哈耶克工业波动模型对银行(货币)体系信用扩张被迫停止后的经济效应分析
    2.4 对资本非货币化论的质疑
        2.4.1 资本非货币化论的内在逻辑剖析
        2.4.2 对资本非货币化论的质疑
        2.4.3 对资本非货币化论的简要评价
    2.5 市场经济体制信用扩张制衡机制的认识和实践
        2.5.1 市场经济体制信用扩张制衡机制的基本内容
        2.5.2 战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信用扩张制衡机制的发展和完善
第3章 我国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计划经济试验
    3.1 我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原因及其对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影响
        3.1.1 计划经济体制对实现经济赶超的价值
        3.1.2 计划经济体制对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新尝试
        3.1.3 小结
    3.2 计划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局限性
        3.2.1 社会计划部门无法有效保证最优投资水平的选择
        3.2.2 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局限性
        3.2.3 关于计划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总结
    3.3 我国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计划经济试验的简要回顾
        3.3.1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制度建设
        3.3.2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分权对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影响
        3.3.3 对我国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计划经济试验的评价
第4章 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与信用扩张难题
    4.1 我国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起点:直接强制储蓄机制解体
        4.1.1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直接强制储蓄机制解体的主要内容
        4.1.2 直接强制储蓄机制解体对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影响
    4.2 我国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结构的调整
        4.2.1 我国银行体系参与信用扩张
        4.2.2 金融结构调整与缓解信用扩张难题
    4.3 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总体评价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新尝试
    5.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突破口:国企改革深化
        5.1.1 放权让利式国企改革思路的局限性
        5.1.2 深化国企改革新思路的基本内容及其价值
        5.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突破口:国企改革深化
    5.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结构的调整
        5.2.1 深化金融改革,抑制信用扩张过度的必要前提:意愿投资水平由企业家内生决定
        5.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时期金融改革深化的主要内容
    5.3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的综合评价
        5.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已取得的成就
        5.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缓解信用扩张难题仍存在的不足
第6章 结论
    6.1 我国缓解信用扩张难题制度变迁的简要回顾
    6.2 我国98年以后经济增长问题的金融体制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后记

(9)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一、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产业布局面面俱到, 配置重点不突出。
    第二, 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第三, 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地区产业结构趋同。
    第四, 国有资产质量差, 总体经济效益偏低。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一, 条块分割, 资产管理权限不清。
    第二, 发展战略不明, 调控政策措施不力。
三、经济结构调整应贯彻的指导思想和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 整体原则, 即有利于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
    (二) 主导原则, 即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三) 规模原则, 即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的规模水平。
    (四) 流动原则, 即有利于促进国有经济的流动重组。
    (五) 有序原则, 即有利于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
四、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内容
五、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建议
    (一) 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统一认识。
    (二) “抓大放小”与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相结合。
    (三) 推进兼并、破产, 促进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
    (四)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加大增量资本调整力度。
    (五) 解决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改组的成本和费用。

四、国有物资企业如何实行战略性改组(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D]. 王锐.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2]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闵乐. 辽宁大学, 2016(02)
  • [3]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 第一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与过程[A]. 天则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盛洪,赵农,杨俊峰,钱璞,管建强,杨小静. 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 2011
  • [4]航空工业结构调整的机理研究[D]. 罗群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04)
  • [5]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资本退出问题研究[D]. 刘钢. 中国海洋大学, 2006(02)
  • [6]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问题研究[D]. 王彦. 长春理工大学, 2004(12)
  • [7]对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基本思路的研究[J]. 涂国平. 企业经济, 2003(08)
  • [8]转轨经济中的信用扩张分析导论[D]. 张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03)
  • [9]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J]. 宋廷山,毕琦璇. 山东经济, 2002(01)
  • [10]试论新形势下国有物资企业的出路[J]. 郭治中. 中国流通经济, 2001(06)

标签:;  ;  ;  ;  ;  

国有物资企业如何进行战略重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