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片机在工业应用中的抗干扰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宗德媛,朱炯,李兵[1](2021)在《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工学是学生理解、掌握及应用电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在电工学教学中,将EWB虚拟仿真技术、传统实验技术及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仿真计算、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掌握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EWB仿真软件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子技术理论,同时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打好基础。
马国军[2](2020)在《单片机在自动控制中的抗干扰问题》文中研究说明分析单片机自动控制系统干扰的原因,如电磁波因素、人为因素、过程通道因素、电源因素,根据具体单片机自动控制抗干扰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处理,从而保证单片机控制系统稳定运行。
张路畅[3](2021)在《新型智能电动执行机构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动执行机构被广泛的应用于工业行业,在工业控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用于流体相关的工业生产环境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工业控制要求的提升,对电动执行机构的控制要求也不断提高,电动执行机构也需要变得更加智能。本课题是基于与吴忠仪表有限公司合作的项目,通过对国内外当前现有的电动执行机构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结合同类产品的特点和自身需求,研究和设计一款新型电动执行机构,使其在智能性和可靠性方面得到很大的提升。本课题的主要设计流程如下:(1)根据国内外现状和本课题实际需求分析设计总体方案;(2)根据课题需求对硬件电路进行选型和设计。执行器方面,在电机的选择上通过对直流电机、交流电机和步进电机的系统对比,最终选择步进电机作为本次课题的使用电机;控制器方面,选用MSP430F149作为本课题主芯片,合理分配微处理器资源,协调各个硬件模块,发挥系统最优性能,设计完成一个集就地控制和远程控制为一体的智能化控制器系统;(3)进行软件单元的设计。在软件设计方面,为了操作的简洁性和逻辑性,采用菜单模式作为操作模式进行代码的编程,并设计前后台系统,保证系统的流畅运行;(4)控制算法的选定。执行器的智能型就体现在控制算法上,对控制算法和电机转速数学模型进行相应研究;(5)进行各个功能模块的仿真实验与实测。设计完成之后,对控制器各个模块进行Proteus进行仿真实验,判断其可行性,然后进行PCB板的制作,进行实地调试和测试。本课题通过进行Proteus仿真和现场实测,测试结果表明该智能型电动执行机构满足设计与使用要求,实现了所需的功能。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4](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杜传涛[5](2020)在《基于单片机的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传输系统》文中指出螺旋藻形状呈现螺旋状是一种深绿色的浮游生物,目前我国螺旋藻养殖的主要种类是钝顶螺旋藻和极大螺旋藻。本文为了提高螺旋藻养殖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传统的布线方式带来的各种局限,通过分析螺旋藻开放性的养殖环境而设计了一套基于单片机的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传输系统。该系统通过防水型温度传感器DS18B20检测养殖池营养液的温度,光照强度传感器BH1750检测螺旋藻当前所受到的光照强度,通过BHT-D型PH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营养池中营养液的PH值,STM32F103ZET6单片机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数据传输模块SI4438发送端,远程发送到无线数据传输模块SI4438的接收端,接收端的单片机通过数据采集优化算法对数据进行抗干扰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数据传递到上位机并显示出来,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养殖环境因素对螺旋藻产量的影响。通过无线数据传输的方式可以极大限度的利用生产养殖空间,减少传统的布线方式带来的弊端,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安全与稳定,促进生产养殖环境的升级改造,有利于螺旋藻养殖产业进一步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张崇武[6](2019)在《单片机自动控制中抗干扰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发展变化的日新月异,集成了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的单片机控制系统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并以它自身的便捷性、易控制和好扩展等优势在电力、化工和交通等各领域广泛应用,但在单片机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中,其抗干扰性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对单片机的应用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性影响。基于此,本文将从单片机自动控制系统应用中经常出现的干扰来源入手分析,结合笔者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对如何提升单片机自动控制中的抗干扰方法提出了几点意见建议。
宋莉[7](2019)在《单片机应用中的抗干扰技术与方法》文中提出加强单片机系统应用过程中抗干扰技术研究的力度,对于单片机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是就单片机应用中的抗干扰技术与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李川,彭森[8](2019)在《单片机应用过程中抗干扰技术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化发展,特别是现在的工业的发展政策革新,工业的智能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智能自动化的工业技术应用,也确实提升了工作效率,提升了生产力水平,节约人力、保证工作效果。在这样实际环境中,智能工业的基础部分一单片机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有技术发展起来,其应用才成为现实,发展也才能实现。但是单片机技术在实验室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和应用方式与在工业中的应用方式方法是大不一样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工业中的应用会有很多的干扰项,会有比较恶劣的生产环境,也就有恶劣的单片机应用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更好的应用单片机技术,就需要单片机抗干扰技术,本文针对这样的现象,提出了单片机抗干扰技术。
李东阳[9](2019)在《便携式高压电气设备一体化试验装置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可靠的电力供应来支撑,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故障或检修导致的电力设备停运给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巨大,在满足设备正常运行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可用率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随着电力设备制造水平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加,电力设备的管理维护已逐步由基于时间周期的预防性检修向针对性更强的状态检修模式过渡。设备运行风险评估需要以了解设备状态为前提,所以要对高压设备状态施行状态检修。目前对高压设备单特征量的测试技术成熟可靠,但检测装置功能单一缺乏检测装置的整合性,导致现场试验时往往需要携带十几种检测装置。而现有的综合检测试验装置功能相对简单且存在电磁干扰问题,影响精确性,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本文以便携式一体化试验装置的硬件软件集成化设计及电磁抗干扰措施为研究,对便携式高压电气设备一体化试验装置进行设计。本文首先对氧化锌避雷器带电测试、输电线路参数测试、介质损耗测试、直流电阻测试、变压器损耗参数测试、变压器容量分析、变压器的短路阻抗测试等七项检测技术的原理进行分析。对此,在硬件方面将单体测试设备做功能模块化布局,提出便携式一体化试验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对传感器电路、信号调理电路、电源模块等硬件设施进行了设计。其次,测试通常在变电所等电磁干扰强的环境下进行,此强电环境中难免产生感应电磁场,所以抗干扰研究非常必要。通过对装置干扰状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究电磁干扰的主要来源及受干扰程度。通过利用滤波技术及屏蔽技术对干扰进行抑制,从传导干扰及辐射干扰两方面进行装置的设计,并验证其可行性。最后,具体制定了试验装置的软件总体规划与实现路线。着重对运行逻辑、数字信号处理、数据采集程序和人机接口软件进行设计。对数据库管理系统主页面及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设计进行具体实现,建立数据库,完成数据压缩和高效的分析及管理。
王震寰[10](2019)在《基于单片机的振动测量仪设计》文中认为航空发动机是飞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性能决定着飞机的飞行安全。目前航空发动机的推力、转速、动强度不断提高,由转子不平和和气体流动等原因引起的振动问题日益突出。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处在高温、油雾和电磁干扰严重的恶劣环境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振动传感器和振动测量仪,迅速准确地测量发动机的振动值。这对提高试验安全性和发动机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设计基于单片机的振动测量仪,可以在发动机运行状态下,全面系统地检测飞机发动机的振动状态,准确有效地分析发动机运行状态和基本性能。飞机发动机持续、健康和稳定地运行,为飞机安全飞行和故障排除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因此论文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现有飞机发动机专用测振仪器的优缺点,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设计出了新型的基于Freescale的MC9S12XS128单片机的振动测量仪,可以克服现有仪器的缺点,详细论述了设计该仪器的理论依据和各硬件模块功能实现的芯片选择依据和调试结果。在硬件设计中,由于MC9S12XS128单片机运算速度快,省去了价格较贵的可编程带通滤波器UAF42AP并同时优化了电路设计。通过专用有效值测量电路测量振动速度,频压转换电路测量频率,可以克服计数测频的稳定性差的缺点,然后利用双路A/D转换电路进行A/D转换,并将转换结果送入MC9S12XS128单片机进行数据处理,再利用LED驱动芯片MAX7219将转换结果通过数码管显示。在软件设计部分,首先介绍了基于MC9S12XS128的模块化软件设计流程、A/D转换及显示程序设计,然后根据测得的数据,分析了仪器的精度、稳定性和改进措施。最终通过反复模拟测量和验证,本振动测量仪达到了设计的预期目标,使误差在3%以内,可测频率范围为10Hz2000Hz,满足了测量精度和测量范围的要求。
二、单片机在工业应用中的抗干扰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片机在工业应用中的抗干扰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计算 |
2 EWB仿真计算 |
3 实验验证 |
4 理论、实验、仿真对比分析 |
(2)单片机在自动控制中的抗干扰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单片机自动控制系统的干扰问题 |
2 单片机自动控制抗干扰问题的处理对策 |
3 滤波技术处理要点 |
4 其他技术的应用 |
5 结语 |
(3)新型智能电动执行机构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电动执行机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电动执行机构系统分析和整体方案设计 |
2.1 电动执行机构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2.2 新型智能电动执行机构设计要求 |
2.3 新型智能电动执行机构整体设计方案 |
第三章 新型智能电动执行机构硬件单元设计 |
3.1 处理器芯片的选型 |
3.2 非侵入式电路设计 |
3.2.1 人机交互面板 |
3.2.2 霍尔元件开关 |
3.2.3 红外遥控装置 |
3.2.4 液晶显示屏 |
3.2.5 LED指示灯 |
3.3 4~20mA电流环设计 |
3.4 UART通信模块设计 |
3.5 电动执行器的选型 |
3.5.1 电动机种类的选型 |
3.5.2 行程检测装置的选择 |
第四章 新型智能电动执行机构软件单元设计 |
4.1 MSP430 软件开发平台 |
4.2 菜单的设计 |
4.2.1 主菜单的设计 |
4.2.2 子菜单的设计 |
4.3 中断系统 |
4.4 故障检测程序 |
4.5 非侵入式输入信号接收软件设计 |
4.5.1 霍尔开关信号接收软件设计 |
4.5.2 红外遥控装置软件设计 |
4.6 液晶显示程序 |
第五章 电动执行机构控制算法设计 |
5.1 PID控制器 |
5.1.1 位置式PID控制算法 |
5.1.2 增量式PID控制算法 |
5.2 对标准PID算法的改进 |
5.2.1 模糊控制 |
5.2.2 模糊PID控制系统结构的设计 |
5.2.3 模糊PID控制器仿真研究 |
5.3 电机转速算法数学模型 |
5.3.1 梯形加减速算法数学模型 |
5.3.2 “S”型加减速算法数学模型 |
第六章 新型智能电动执行机构的仿真与实测 |
6.1 新型智能电动执行机构的软件模拟仿真 |
6.1.1 整体硬件连接方案 |
6.1.2 UART串口通信仿真 |
6.1.3 红外遥控装置仿真 |
6.1.4 显示屏仿真 |
6.2 新型智能电动执行机构的现场实际测试 |
6.2.1 PCB板的制作 |
6.2.2 现场实际测试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5)基于单片机的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传输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螺旋藻生产养殖研究动态以及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 本论文的组织形式 |
2 螺旋藻生产养殖的区域检测及应用 |
2.1 螺旋藻生产养殖 |
2.2 螺旋藻生产养殖过程中的养殖池区域分散问题 |
2.3 螺旋藻生产养殖过程中的养殖池区域分散问题的解决方案 |
2.4 SI4438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在螺旋藻生产养殖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单片机的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传输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传输系统的硬件系统设计方案 |
3.2 螺旋藻养殖参数数据采集传感器 |
3.2.1 螺旋藻温度采集传感器 |
3.2.2 螺旋藻光照强度采集传感器 |
3.2.3 螺旋藻BHT-D型PH检测传感器 |
3.3 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数据传输模块 |
3.3.1 螺旋藻无线数据传输模块SI4438硬件功能 |
3.3.2 无线数据传输模块SI4438的工作状态 |
3.4 螺旋藻养殖参数主控制器 |
3.4.1 螺旋藻养殖参数主控制器硬件结构 |
3.4.2 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传输系统主控制器启动配置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单片机的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传输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传输系统的软件系统设计方案 |
4.2 螺旋藻数据采集协议 |
4.2.1 螺旋藻温度采集传感器单总线数据传输 |
4.2.2 螺旋藻光照强度传感器I~2C数据传输 |
4.2.3 PH检测传感器串口数据传输 |
4.3 螺旋藻无线数据传输以及上位机通信协议 |
4.3.1 螺旋藻无线数据传输模块SPI数据传输 |
4.3.2 螺旋藻上位机MODBUS数据传输 |
4.4 本章小结 |
5 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传输系统硬件模拟装置及上位机显示 |
5.1 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数据传输硬件模拟连接实物图 |
5.2 组态王 |
5.2.1 组态王概述 |
5.2.2 组态王功能简述 |
5.3 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传输系统上位机实时显示界面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螺旋藻养殖数据抗干扰优化算法及多元回归分析 |
6.1 干扰源 |
6.1.1 外部噪声干扰 |
6.1.2 系统内部设计的干扰 |
6.1.3 无线网络中的干扰 |
6.2 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传输系统抗干扰的方式 |
6.2.1 硬件方式 |
6.2.2 软件方式 |
6.3 螺旋藻养殖数据采集抗干扰优化算法 |
6.3.1 数据采集优化算法的分类 |
6.3.2 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传输系统抗干扰优化算法的应用 |
6.4 螺旋藻养殖数据多元回归分析 |
6.4.1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
6.4.2 回归系数的检验 |
6.4.3 最佳预测模型的选择中自变量统计学准则 |
6.4.4 数据拟合非线性回归的解决方案 |
6.4.5 逐步回归 |
6.4.6 多元回归分析在研究螺旋藻养殖参数影响因素中的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全文总结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论文的不足 |
8 展望 |
9 参考文献 |
10 致谢 |
(6)单片机自动控制中抗干扰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单片机自动控制系统常见问题及干扰的来源分析 |
1.1 电源干扰 |
1.2 空间电磁波干扰 |
1.3 过程通道干扰 |
1.4 人为干扰 |
2 抗干扰的硬件技术措施 |
2.1 消除电源干扰的技术措施 |
2.2 对布线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
2.3 接地抗干扰提升措施 |
3 抗干扰的软件技术措施 |
3.1 软件数字滤波技术措施 |
3.2 软件陷阱技术措施 |
3.3“看门狗”技术措施 |
3.4 其他技术措施 |
4 结束语 |
(7)单片机应用中的抗干扰技术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单片机运作的主要因素及干扰后果 |
1.1 工业中电磁干扰 |
1.2 单片机系统的供电干扰 |
1.3 单片机系统的其他干扰 |
2 单片机应用系统中的抗干扰技术 |
2.1 硬件部分的抗干扰技术 |
2.1.1 供电技术 |
2.1.2 接地技术 |
2.1.3 屏蔽技术 |
2.1.4 隔离技术 |
2.2 软件抗干扰技术 |
2.2.1 数字滤波技术 |
2.2.2 系统的结构冗余 |
2.2.3 开关量输入软件抗干扰技术 |
2.2.4 开关量输出软件抗干扰技术 |
2.2.5 软件看门狗技术 |
3 结束语 |
(9)便携式高压电气设备一体化试验装置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高压电气设备测试技术及试验装置设计 |
2.1 基本测试技术 |
2.1.1 氧化锌避雷器带电测试技术 |
2.1.2 线路参数测试技术 |
2.1.3 介质损耗测试技术 |
2.1.4 直流电阻测试技术 |
2.1.5 变压器损耗参数测试技术 |
2.1.6 变压器容量分析技术 |
2.1.7 变压器短路阻抗测试技术 |
2.2 高压电气设备测量装置设计 |
2.2.1 装置总体设计 |
2.2.2 传感器设计 |
2.2.3 电源设计 |
2.2.4 人机交互模块 |
2.2.5 接口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一体化试验设计中抗干扰措施的研究 |
3.1 装置干扰状况分析 |
3.1.1 电磁干扰的来源 |
3.1.2 装置受干扰情况 |
3.2 干扰抑制方法 |
3.2.1 滤波技术 |
3.2.2 屏蔽技术 |
3.3 系统抗干扰措施 |
3.3.1 辐射抗干扰设计及验证 |
3.3.2 传导抗干扰设计及验证 |
3.4 现场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4 试验装置软件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 |
4.1 装置软件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总设计 |
4.2 软件设计 |
4.2.1 软件运行逻辑 |
4.2.2. 数字信号处理 |
4.2.3 数据采集程序模块 |
4.2.4 人机接口软件模块 |
4.3 数据库管理系统 |
4.3.1 系统主页面设计 |
4.3.2 数据处理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软件系统程序代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基于单片机的振动测量仪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目的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振动测量仪及振动测量概述 |
2.1 振动测量仪概念 |
2.2 振动测量仪振动监测的必要性 |
2.3 振动测量基础 |
2.4 振动测量仪的测量内容 |
2.5 振动数据采集过程 |
2.6 振动测量仪对智能故障诊断方法 |
2.7 振动测量仪在飞机上的应用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振动测量仪开发过程设计 |
3.1 振动测量仪的构成 |
3.2 振动测量仪的主要功能 |
3.3 系统总体开发流程 |
3.4 硬件总体结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振动测量仪器件选型与电路设计 |
4.1 传感器选择 |
4.2 单片机的选择 |
4.2.1 单片机系统概述 |
4.2.2 单片机选择原则 |
4.2.3 16位单片机MC9S12XS |
4.3 单片机系统扩展配置原则 |
4.4 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
4.4.1 放大电路 |
4.4.2 速度测量电路 |
4.4.3 频率测量电路 |
4.4.4 A/D转换电路 |
4.4.5 显示接口电路 |
4.5 其它重要电路设计 |
4.5.1 电源电路 |
4.5.2 时钟电路 |
4.5.3 复位电路 |
4.6 PCB电路板设计 |
4.6.1 电子元器件的布局 |
4.6.2 印刷电路板的布线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振动测量仪软件设计 |
5.1 单片机MC9S12XS128 的开发语言 |
5.2 单片机软件系统设计概述 |
5.3 单片机MC9S12XS128 的开发工具与调试 |
5.3.1 CodeWarrior开发环境简介 |
5.3.2 BDM在线调试 |
5.3.3 串口调试工具 |
5.4 软件程序设计 |
5.4.1 软件设计流程图 |
5.4.2 A/D转换程序设计 |
5.4.3 显示程序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振动测量仪的抗干扰处理与调试 |
6.1 抗干扰处理 |
6.1.1 干扰的来源 |
6.1.2 抑制干扰的措施 |
6.2 振动测量仪的调试 |
6.2.1 调试工具 |
6.2.2 调试方法 |
6.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6.4 测量数据分析 |
6.5 整机测试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对比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单片机在工业应用中的抗干扰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J]. 宗德媛,朱炯,李兵. 电子世界, 2021(22)
- [2]单片机在自动控制中的抗干扰问题[J]. 马国军. 集成电路应用, 2020(12)
- [3]新型智能电动执行机构的设计与研究[D]. 张路畅.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8)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5]基于单片机的螺旋藻养殖参数无线传输系统[D]. 杜传涛.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6]单片机自动控制中抗干扰相关问题研究[J]. 张崇武. 价值工程, 2019(33)
- [7]单片机应用中的抗干扰技术与方法[J]. 宋莉.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9(12)
- [8]单片机应用过程中抗干扰技术的应用分析[J]. 李川,彭森. 家庭生活指南, 2019(06)
- [9]便携式高压电气设备一体化试验装置的设计[D]. 李东阳. 沈阳工程学院, 2019(01)
- [10]基于单片机的振动测量仪设计[D]. 王震寰.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单片机论文; 螺旋藻论文;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论文; 单片机复位电路论文; 仿真软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