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AmpC酶和ESBLs的肠杆菌科细菌现状及药敏试验

产AmpC酶和ESBLs的肠杆菌科细菌现状及药敏试验

一、肠杆菌科细菌产AmpC酶和ESBLs的状况及药敏检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金春梅[1](2020)在《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分子与耐药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 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引起感染的死亡率高,对临床管理和公共卫生造成严重的威胁,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CRE的耐药、传播机制及流行特征的阐明对感染的防控及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在中国对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Carbapenem resistant Enterobacter cloacae,CRECL)的研究多为单中心或个例研究,尚缺乏多中心的研究,延边地区的CRE研究尚属空白,为进一步了解我国CRECL以及延边地区CRE流行情况,收集多中心CRECL以及延边地区CRE菌株进行分子及耐药特征研究,为CRE感染的预防、控制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自2012年11月至2016年8月,从中国11个城市的12家医院,收集不重复的CRECL55株,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PCR法检测碳青霉烯酶、β-内酰胺酶基因(AmpC和ESBLs)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菌株的谱系关系;质粒接合试验检测耐药基因的可转移性;选择23个NDM-1阳性分离株进行PFGE检测;S1-核酸酶PFGE和Southern印迹杂交分析携带NDM-1阳性质粒的大小。2.收集延边地区住院患者临床样本中分离的CRECL及PICU患儿中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 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均为非重复株,采用PCR法检测碳青霉烯酶、β-内酰胺酶基因(AmpC和ESBLs)和MLST及PFGE分析菌株的谱系关系。3.采集分离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相应患者的病例信息。结果1.55株阴沟肠杆菌对多粘菌素B敏感率为100%,其次为阿米卡星和替加环素,敏感率分别为89.1%和78.2%,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12.7%及16.4%。对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分别为52.7%、30.9%、25.5%和20.0%,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和头孢吡肟的敏感率为1.8%。2.55株阴沟肠杆菌中50株菌检出产7种型别碳青霉烯酶NDM-1、NDM-5、IMP-4、IMP-26、IMP-1、KPC-2 和 VIM-1,其中 NDM-1 所占比例高,占 68.0%。3.55株中共检测到24种ST型,最常见为ST418(20.0%),其次ST93(14.55%);10株CRECL有9株质粒成功转移;PFGE分型显示A-M 13个型别,深圳的8株显示A型,其余15株显示B-M 12种型别;S1-核酸酶PFGE和Southern印迹杂交分析显示携带NDM-1的质粒大小约52~58kb。4.延边地区CRECL中,共检测到4种型别碳青霉烯酶,包括IMP-26、NDM-5、NDM-1和KPC-2,主要为IMP-26型酶6株(50.0%),其次NDM-5型酶3株(25.0%);MLST结果显示5种型别,ST544为主(6株,50.0%);PFGE显示12株分属4个集群。5.PICU14株肺炎克雷伯菌中,共检测到2种型别碳青霉烯酶,分别为KPC-2型酶8株和NDM-1型酶6株;MLST结果显示ST11(8株)和ST1224(6株),PFGE显示14株中出现A-D型,ST11属于A、B型,ST1224属于C、D型。6.临床病例分析发现,感染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易感因素为患有新生儿肺炎或重症肺炎,以及曾使用二代或四代头孢菌素。结论1.CRECL对β-内酰胺类药物敏感率较低,仅对多粘菌素B、替加环素及阿米卡星等少数药物敏感,给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产碳青霉烯酶是CRECL的主要耐药原因,以产金属酶为主,其中携带NDM基因菌株占首位;ST418是阴沟肠杆菌的主要流行株,具有地区差异性;携带NDM-1基因的耐药质粒大小为52~58Kb,部分质粒可通过接合发生水平转移。2.产碳青霉烯酶是延边地区CRECL耐药的主要原因,以IMP-26型酶为主,ST544型CRECL为主要流行株。3.ST1224型及ST11型CRKP为延边地区PICU主要流行株,患有基础疾病及曾使用二代或四代头孢菌素可能为CRKP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

罗德云[2](2020)在《大肠埃希菌所致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血流感染是一种病死率高的危重疾病,大肠埃希菌是引起血流感染常见的病原菌。本文通过分析大肠埃希菌所致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2014-2018年的菌株分布特点、药物敏感性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大肠埃希菌所致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血培养的药敏试验结果、临床数据。成组设计的t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Mann-Whitney U检验用于单因素分析,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用于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00例大肠埃希菌所致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的年龄为(18-91)岁,中位年龄64岁,60岁以上患者占64.0%;其中男31(31.0%)例,女69(69.0%)例。86例患者合并1种或多种基础疾病,基础疾病以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泌尿系结石多见;14例患者未合并基础疾病。泌尿道为最多见合并的感染部位。泌尿外科(22.0%,22/100)、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2.0%,22/100)、内分泌科(14.0%,14/100)为大肠埃希菌检出数前三的科室。产ESBLs菌株数检出前三的科室分别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15株、泌尿外科13株、重症医学科6株。2014-2018年大肠埃希菌检出数无明显变化趋势,2016-2018年检出数较高。5年间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总体检出率为55.0%(55/100),2014-2018年产ESBLs检出率分别为69.2%(9/13)、63.6%(7/11)、44.0%(11/25)、50.0%(13/26)、60.0%(15/25),5年间ESBLs检出率无明显变化趋势(χ2=0.274,P=0.601)。药敏试验显示5年间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氨曲南、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唑啉、头孢吡肟、头孢呋辛、哌拉西林、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高度敏感。ESBLs阳性组对我院检测的抗菌药物耐药率[氨苄西林(100.0%VS 68.9%)、氨曲南(98.2%VS 0.0%)、头孢曲松(98.2%VS 0.0%)、头孢他啶(98.2%VS 0.0%)、头孢噻肟(98.2%VS 0.0%)、头孢唑啉(96.4%VS 20.0%)、头孢吡肟(100.0%VS 0.0%)、头孢呋辛(100.0%VS 4.4%)、庆大霉素(61.8%VS 31.1%)、左氧氟沙星(63.6%VS 20.0%)、哌拉西林(80.0%VS 53.3%)、妥布霉素(45.5%VS 13.3%)]高于ESBLs阴性组,P<0.05。预后差组对氨苄西林(100.0%VS 80.0%)、氨曲南(76.7%VS 44.3%)、头孢曲松(76.7%VS 44.3%)、头孢他啶(76.7%VS 44.3%)、头孢噻肟(76.7%VS 44.3%)、头孢唑啉(86.7%VS 51.4%)、头孢吡肟(76.7%VS45.7%)、头孢呋辛(83.3%VS 45.7%)的耐药率高于预后好组,P<0.05。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差组年龄大(Z=2.130,P=0.033)、ESBLs检出率高(χ2=8.129,P=0.004)、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χ2=7.229,P=0.007)、住院时间短(Z=2.336,P=0.020)、随机血糖高(Z=2.193,P=0.028)、白蛋白低(t=2.565,P=0.012)。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2型糖尿病(OR=4.391,95%CI:1.22815.694,P=0.023)、ESBLs阳性(OR=6.662,95%CI:2.07621.377,P=0.001)和白蛋白降低(OR=0.899,95%CI:0.8220.983,P=0.020)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1.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泌尿系结石为常见合并的基础疾病。泌尿道为最多见合并的感染部位。2.2014-2018年100例大肠埃希菌所致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中,产ESBLs总体检出率为55.0%,2014-2018年产ESBLs检出率无明显变化趋势。3.2014-2018年大肠埃希菌所致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药敏试验显示总体对除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外的抗菌药物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药。ESBLs阳性菌株耐药率高于ESBLs阴性菌株。预后差组菌株耐药率高于预后好组。4.患2型糖尿病、ESBLs阳性、白蛋白降低的患者预后不佳。

崔超琼[3](2020)在《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长江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了解CRE菌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为临床有效治疗方案提供理论数据;统计CRE住院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提醒临床对易感人群和重点科室进行监测与积极防控;探讨本院非肠道来源和肠道来源CRE菌株中产碳青霉烯酶的主要类型和其他耐药分子型别,为有效控制CRE的院内传播及合理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长江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微生物室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的156株CRE,其中分离自直肠拭子筛查标本65株,分离自其他部位的非直肠拭子标本91株,剔除相同患者同一部位重复分离的相同菌株。利用Excel软件统计分析所有耐药菌株的菌种分布、科室来源、标本来源。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er,MALDI-TOFMS)进行细菌鉴定。使用药敏卡检测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PCR方法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包括blaKPC、blaNDM、blaIMP、blaVIM、blaOXA-48类;超广谱 β-内酰胺酶基因(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ESBL),包括blaTEM、blaSHV、blaCTX-m;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膜孔蛋白基因,包括OmpK35、OmpK36;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基因检测,包括magA、wcaG、rmpA。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ple 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对所纳入研究的 91 株 CRE感染菌株中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本次课题研究共纳入156株CRE菌株,包括65株CRE定植菌和91株CRE感染菌株,均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较常见。CRE定植菌中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CRE感染菌株中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最高。CRE感染菌株中科室来源分布占据前三的主要见于重症监护病房27株,占比最高为29.7%(27/91);儿科15株,占比为16.5%(15/91);外科病区中,其中泌尿外科11株,占比为12.1%(11/91),且感染菌株来源科室较CRE定植菌科室分布广泛,均在重症监护病区CRE菌株多见;CRE感染菌株分离自痰液40株,占比为44.1%(40/91);其次为尿液17株,占比为18.7%(17/91);血培养10株,占比为11.1%(10/91)。(2)受试菌株抗生素敏感性结果中,CRE感染菌株对头孢唑林、头孢西丁、头孢曲松、氨苄西林、亚胺培南、厄他培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均大于90%以上,仅对阿米卡星、替加环素耐药率较低。CRE定植菌株对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均高于CRE感染菌株,前者除阿米卡星和呋喃妥因,其余三种耐药率均大于90%。(3)mCIM试验筛选碳青霉烯酶的敏感性为97.1%,特异性为100%。65株CRE定植菌中,50.8%菌株产碳青霉烯酶,其中3.1%的菌株携带两种碳青霉烯酶,均由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携带,主要产碳青霉烯酶为blaNDM,其次为blaKPC和blaVIM;91株CRE感染菌株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中,碳青霉烯酶基因检出率为74.7%,blaNDM 检出率为 42.8%,blaIMP 检出率为 17.5%,blaKPC 检出率为 16.4%;blaVIM检出率为5.4%;blaOXA-48类检出率为1.0%。CRE定植菌和CRE感染菌的主要碳青霉烯酶基因均为NDM酶,产KPC酶和OXA-48类酶的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分离自临床感染标本而非直肠拭子筛查标本中,IMP酶在CRE感染患者中分离率较高。(4)在ESBLs酶基因检测结果中,65株CRE定植菌,TEM基因检出率为98.4%(64/65),SHV基因检出率为30.7%(20/65),CTX-m基因检出率为61.5%(40/65);91株CRE感染菌株中,TEM基因检出率为98.9%(90/91),SHV基因检出率为54.9%(50/91),CTX-m基因检出率为36.2%(33/91)。上述三种ESBLs酶基因在肺炎克雷伯、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和弗氏柠檬酸杆菌中均检出。(5)65 株 CRE 定植菌,OmpK35 基因缺失率为 24.6%(16/65),OmpK36基因缺失率为69.2%(45/65),阴沟肠杆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和神户肠杆菌膜孔蛋白基因完全缺失;91株CRE感染菌,OmpK35基因缺失率为34.0%(31/91),OmpK36基因缺失率为51.6%(47/91),摩根摩根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中均未检出膜孔蛋白基因,肺炎克雷伯菌OmpK35基因缺失率大于OmpK36基因型,大肠埃希菌中只检出OmpK35基因型,OmpK36基因型缺失率为100%。(6)耐碳青霉烯的肺炎克雷伯菌仅有3株菌检出毒力基因,分别为wcaG毒力基因的检出率为1.7%(1/59);rmpA毒力基因的检出率为3.4%(2/59),其中,1株来自CRE定植菌,另1株来自CRE感染菌株;未检出magA毒力基因。(7)所有CRE菌株的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均为阴性。(8)CRE感染菌株中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共有8种ST型,其中 ST11 型 17 株(40.4%),ST37 型 7 株(16.6%),ST147 型 3 株(7.1%),ST20 型 2 株(4.7%),ST234 型 1 株(2.3%),ST668 型 1 株(2.3%),ST721型1株(2.3%),ST876型1株(2.3%);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CREC)共有8 种 ST 型,ST167 型 8 株(34.7%),ST38 型 4 株(17.3%),ST10 型 2 株(8.6%),ST131 型 2 株(8.6%),ST2003 型 1 株(4.3%),ST410 型 1 株(4.3%),ST617型1株(4.3%),ST69型1株(4.3%);耐碳青霉烯阴沟肠杆菌(CRECL)共有6 种 ST 型,ST418 型 6 株(40.0%),ST93 型 5 株(33.3%),ST74 型 1 株(6.6%),ST175 型 1 株(6.6%),ST592 型 1 株(6.6%),ST88 型 1 株(6.6%)。结论:(1)本院CRE定植和感染的菌株多见于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CRE感染菌株主要分离自下呼吸道和泌尿系统感染标本,最常见于重症监护室,其次为儿科和泌尿外科,对高发科室应执行严格的患者隔离和环境消毒制度。(2)受试菌株对常用的多种抗生素表现出多重耐药,仅对替加环素和阿米卡星敏感性较高,感染控制部门应高度重视抗生素分级管理。(3)本院中常见的碳青霉烯酶均有检出,在CRE定植和感染标本中,均以blaNDM检出率最高,TEM基因在ESBLs酶基因中最常见,膜孔蛋白缺失中,OmpK36缺失率高于OmpK35,CRE菌株表现出多种耐药基因并存现象,导致菌株耐药机制复杂且多样化。(4)CRKP优势ST型是携带KPC酶的ST11型,携带NDM酶的主要是ST37型;CREC优势ST型是携带NDM酶的ST167型;CRECL优势ST型是携带NDM酶的ST418型,其次为携带IMP酶的ST93型。耐药菌株分子型别较多,存在克隆多样性传播。CRE耐药机制复杂多样性,使得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高度耐药,造成临床感染治疗困难,医院感染控制部门必须重视和加强CRE菌株的监测,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吴永先[4](2019)在《宿迁地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肠杆菌科细菌是目前引起院内感染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在治疗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药物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毒性低、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和耐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或头孢菌素酶(AmpC 酶)等优点,被公认是治疗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最佳选择。然而随着其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aceae,CRE))在国内外很多地区和医院出现暴发流行,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研究和报告显示CRE流行类型和分布特点因国家和地区的差异而不同,尽早发现并监控本地区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定植或感染,研究其流行分布特点和耐药机制对于控制细菌耐药率和流行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宿迁地区鲜有这方面的研究报告,本研究旨在掌握宿迁地区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特点、耐药机制和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医生用药和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收集宿迁地区三家综合医院近三年以来的从临床非重复标本中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使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检测,筛选CRE作为研究菌株,通过改良碳青霉烯类灭活实验(modified Carbapenem inactivation method,mCIM)来检测其是否产生碳青霉烯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分布特征和耐药情况。2、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检测其所携带的碳青霉烯酶基因,耐药基因包括blaKPC、blaNDM、blaVIM、blaIMP、blαOXA-48和多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3、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技术进行耐药菌的同源性和流行病学分析。4、全基因组测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流行菌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研究结果1、宿迁地区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中,发现以肺炎克雷伯菌数量占比最多为82.1%,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占10.3%,产酸克雷伯菌和粘质沙雷菌分别占5.1%和2.6%;对这些菌株来源的科室进行分析,发现以ICU为主占35.9%(14/39)、其次是外科25.6%(10/39)、呼吸科15.4%(6/39)、血液科7.7%(3/39)为主;标本的类型主要是痰标本58.9%(23/39)、尿标本15.4%(6/39),血培养7.7%(3/39);对这些细菌药敏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对抗生素氨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S、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厄他培南、亚胺培南耐药率均为10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达到90%以上,对头孢替坦、头孢吡肟、阿奇霉素、庆大霉素均超过80%,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为79.5%,对妥布霉素耐药率为69.2%,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为46.2%。2、宿迁地区CRE的常见耐药基因筛查结果显示:94.8%的菌株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其中以blaKPC基因为主,占84.62%,blaNDM基因占12.82%,mcr-1基因占5.3%;其中有2株大肠埃希菌(4768,4771)同时携带blaNDM和mcr-1基因,1株大肠埃希菌(4774)和1株肺炎克雷伯菌(4776)同时携带blaKPC和blaNDM基因。3、通过对耐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的PFGE图谱条带的比对分析共得到8种分型,分别为A-H型,分型中以A型为主有23株,A型的亚型中又以A3亚型为主导有15株,其次为A4亚型3株。B型和C型各2株,其余各型最少各1株。C型为2株相同型别,A型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室(ICU)占40.62%(13/32),其中A3 亚型占 15.62%(5/32),A4 亚型占 6.25%(2/32)。4、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分析发现宿迁地区主要流行的肺炎克雷伯菌ST型别为ST11型,此外根据毒力基因提示有Ⅵ型分泌系统(TypeVIsecretion system,T6SS),而且携带iutA、iroN等肺炎克雷伯菌较少见的毒力基因。结论1、宿迁地区CRE主要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其次为大肠埃希菌;以痰标本和尿标本类型最常见。耐药菌株多分布在ICU和外科。药敏结果表明本地区CRE对常规抗生素耐药情况十分严重。2、宿迁地区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主要是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较易同时携带blaNDM-1和mcr-1耐药基因。3、宿迁地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流行株的PFGE型别主要为A3亚型,A3亚型和A4亚型在ICU病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克隆性传播流行现象。其余类型CRE在不同科室之间出现散发现象。4、宿迁地区主要流行的肺炎克雷伯菌为ST11型,并发现有iutA、iroN等毒力基因,此外还提示有VI型分泌系统(T6SS)。

李娜,陆阳,郭静[5](2019)在《肠杆菌科细菌ESBLs和Amp C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分析肠杆菌科细菌ESBLs和AmpC酶检测结果以及耐药性。方法:以2014年1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患者标本培养的184株大肠杆菌为例,分别采用双纸片确诊试验和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对细菌ESBLs和AmpC酶进行测定,并展开相应的药敏试验。结果:ESBLs菌检出率51.1%(94/184),AmpC酶菌检出率42.4%(78/184)。其中检出单产ESBLs菌86株(46.7%),单产AmpC酶菌71株(38.6%),产ESBLs菌+AmpC酶菌11株(6.0%),ESBLs菌和AmpC酶均不产16株(8.7%);单产ESBLs菌、单产AmpC酶菌、产ESBLs菌+AmpC酶菌对氨曲南、氨苄西林、阿米卡星、头孢噻肟的耐药性明显高于不产菌(P<0.05)请认真核对!,另外所有肠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明显较高(P>0.05)。结论:肠杆菌产生耐药性主要与ESBLs菌、AmpC酶菌相关,临床实践中要加强关注,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药物,降低其耐药性以保证治疗效果。

郝莹莹[6](2017)在《山东地区产NDM大肠埃希菌分子特征和传播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大肠埃希菌是引起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碳青霉烯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杀菌活性大的特点,是对抗肠杆菌科多重耐药菌株最有效的抗菌药物。然而,随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 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正在医院内悄悄泛滥。由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细菌同时也对β-内酰胺类药物以外的大部分常用抗生素耐药,该类病原菌感染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据报道,感染CRE菌株的患者死亡率远远高于对照组和碳青霉烯类敏感组,CRE血流感染死亡率高达500%。世界各地及中国部分地区均有CRE局部流行、暴发的报道。产碳青霉烯酶、高产ESBLs和/或AmpC酶联合膜孔蛋白缺失是导致CRE的主要原因。耐药机制不同,临床用药也有所不同,比如新药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上市给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的治疗带了新的选择,遗憾的是它对A型类(ESBLs和KPC)和C类p-内酰胺酶具有良好活性,但对于B类碳青霉烯酶酶没有效果(NDM、IMP)。根据2012年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KPC酶是主要的碳青霉烯酶。但2016年中国一项大规模调查表明耐药机制已经发生变化,各个地区、各个肠杆菌科种属间,也有所不同。北京、上海、四川地区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主要产KPC-2酶,湖南省耐药菌主要产IMP-4酶,另外一些地区则以产NDM酶为主。NDM金属酶在碳青霉烯酶中正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我院新生儿病房于2012年-2013年爆发了产NDM-1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暴发,但产NDM的大肠埃希菌的流行情况尚不清楚。新德里1型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是一种新型碳青霉烯酶,耐药表型和传播机制不同于其他碳青霉烯酶,皆次于2009年在印度新德里患者所感染肠杆菌科细菌中发现,此后迅速播散至全球,尽管目前产NDM酶导致的CRE比例较低,但分布范围较广,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均有报道,亚洲是产NDM酶菌株流行的主要区域。NDM酶正在快速地进化,已有NDM-1~NDM-17共17个NDM亚型报道。产NDM肠杆菌科细菌的来源,尚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我国与印度毗邻,印度是NDM的主要输出国,印度旅游史/医疗史导致了 NDM的播散,但也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的NDM菌株是一个独立进化的过程。目前,山东省缺乏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Carbapenem resistant Escheichia oli,CREC)中产NDM株的流行情况与传播机制调查,本文旨在研究CREC的表型筛选、分子流行病学、耐药机制、耐药性传播,以协助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防控耐药菌的传播,及阻断耐药性的播散。尽管Montanari等学者认为细菌为了获得耐药基因,有丢弃一些毒力基因的适应性代价(fitness cost),但已经有高毒力、高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的报道。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高产毒肺炎克雷伯菌(HvKP)引起了全球恐慌,荚膜多糖是这类细菌主要毒力因子,可以对抗嗜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免于宿主的免疫杀伤而致病,从而引起全身感染的播散和脓肿的形成。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外感染大肠埃希菌的毒力情况尚未见报道。高度耐药和高致病力将成为公共健康的潜在危害,有必要对耐药菌中的高致病株进行筛查。初始、正确的抗生素使用对于重症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影响,传统的微生物学检验比较慢,药物敏感性结果通常滞后于鉴定结果1-2天,这往往造成临床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质谱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微生物鉴定技术,能够在半小时内得到准确的鉴定结果,但应用于微生物药物敏感性方面还处于萌芽阶段。将质谱技术与菌株耐药表型筛选结合起来是一种新的尝试和趋势,能够更早期的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本研究收集了 2015年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分离的CREC 23株,对菌株的表型和耐药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重点描述了产NDM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和耐药机制。山东省立医院属于山东省最大规模的教学医院,患者来自全省各地,具有山东区域代表性特色,也完善了我国北方地区CREC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的筛选及药敏试验;第二部分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同源性分析;第三部分产NDM菌株分子特点与耐药传播机制研究;第四部分大肠埃希菌毒力因子研究;第五部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在检测产NDM菌株中的应用。[目的]1.了解CREC药物敏感性,进行菌株的表型筛选及同源性分析。2.研究我院产NDM菌株在CREC中流行情况及耐药基因的可传播性。3.研究大肠埃希菌毒力因子与系统性进化分型、耐药基因的相关性。4.建立使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快速检测产碳青霉烯酶菌株的方法。[材料与方法]1.菌株收集收集山东省立医院2015年1月至12月,临床分离的CREC菌株(患者来自全省各个地区),保存有菌种的共23株。另外,收集碳青霉烯类敏感的大肠埃希菌20株,作为质谱检测产碳青霉烯酶菌株的阴性对照。采用梅里埃VITEK Compact和梅里埃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菌种进行确认。2.表型筛选与药敏试验对CREC菌株进行表型筛选实验,包括改良Hodge试验(MHT)、ETP-EDTA双纸片协同试验、ETP-EDTA复合纸片试验、改良碳青霉烯酶失活试验(mCIM)。对确认为CREC的菌株进行微量肉汤稀释法和E-test法药物敏感性实验,敏感性判断标准为(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M100-S26)。3.同源性分析对CREC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试验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分析菌株的同源性。PFGE:将菌体基因组DNA包埋于小胶块内,进行胶块内细胞裂解、XbaI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使用Bionumerics软件对电泳指纹图谱进行比对,分析菌株的同源性,研究菌株克隆传播的情况。MLST:煮沸法提取菌株基因组DNA,扩增七个管家基因(adk、fumC、gyrB、icd、mdh、purA、recA),测序后将序列信息录入MLST网站(http://www.MLST.net/),获得相应的等位基因号码,再根据7个等位基因的组合,获得菌株ST型。采用eBURST软件对菌株进行聚类同源性分析,MEGA6软件对菌株的系统性进化进行分析。4.耐药基因检测对23株CREC菌株进行了耐药基基因PCR扩增和测序,了解NDM及其他耐药基因在CREC中的流行情况,包括碳青霉烯酶基因(blaKPC、blaNMC、blasME、blaIMI、blaGGES、blaIMP、blaVIM、blaSPM、blaSIM、blaGIM、blaNDM、blaOXA),AmpC 酶基因(blaACC,blaACT,blaBIL,blaCMI,blaDHA,blaFOX,blaLAT,blaMIR 和blaMOX),超广谱 β-内酰酸胺酶基因(blaTEM、blaSHV、blaOXA、blaCTX-M),磷霉素耐药基因(fosA、fosC、fosA3),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扩增(qnrA、qnrB、qnC、qnrD、qnrS、qepA、aac(6’)-Ib-cr),16S rRNA甲基化基因(armA,npmA,rmtA,rmtB,rmtCandrmtD),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对于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扩增阴性菌株,提取细菌外膜总蛋白,进行SDS-PFGE蛋白电泳,分析膜孔蛋白缺失情况。5.传播机制检测对20株产NDM的CREC菌株进行了质粒接合转移实验和电转化试验检验耐药基因是否可以通过质粒在菌株间水平传播,并对接合子进行了肉汤稀释法和E-test法药物敏感性试验来分析质粒的耐药性。对临床菌株和获得的结合子进行了 S1酶切PFGE,分析临床菌株、接合子携带质粒数量、大小,对接合子S1酶切PFGE条带进行切胶、PCR,确认是否携带碳青霉烯耐药基因。提取接合子基因组DNA,通过PCR-basedreplicon typing(PBRT)的方法对所携带质粒进行分型。无抗生素选择压力下反复传代,来检验耐药质粒在菌株中的稳定性。提取接合子质粒进行二代测序,分析碳青霉烯耐药基因周围环境,以及各菌株耐药质粒之间的进化关系。6.系统性进化分群与毒力因子检测按照Clermont建立的方法,通过PCR扩增(ChuA、YjaA、TspE4C2)将CREC菌株进行系统性进化分群。同时进行多重PCR扩增常见肠外感染大肠埃希菌毒力因子(PAI、papA、fimH、kpsMTⅢ、papEF等共31个基因),采用SPSS软件,对菌株MLST分型、ESBLs基因型、NDM型与致病因子的相关性进行Fisher’s精确检验。7.质谱检测采用CHCA作为小分子量参照物,对梅里埃微生物鉴定质谱仪VITEK MS进行定标。厄他培南作为底物,与临床菌株作用后检测厄他培南质谱峰图改变,建立质谱快速检测碳青霉烯酶产酶菌株的方法学,并对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评价。[结果]1.2015年全院共分离出大肠埃希菌1575株,其中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38株(约占2.4%),分别来自尿液47.2%(20/38)、痰18.9%(7/38)、创面分泌物 11.3%(4/38)、腹腔标本 15.79%(6/38)、血液 3.8%(1/38)。CREC主要来自泌尿外科26.3%(10/38),15.8%(6/38)来自儿科,15.8%(6/38)来自ICU。保存有菌株的有23株(其中一株来自同一患者的不同感染部位)。22位患者中有7位明确使用过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除了一位患者以外都有过侵入性操作(放置引流管、气管切开、静脉置管、留置导尿管等)。2.所有菌株均对头孢菌素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西丁、氟喹诺酮类全部耐药,并且耐药水平较高,MIC值均≥128 μg/ml;23株菌株中仅一株对氨曲南敏感。但所有菌株对替加环素、多粘菌素B均为敏感。对阿米卡星的敏感性也较高,23株中仅4株耐药,庆大霉素耐药率为47.82%(11/23)。值得关注的是,磷霉素耐药率为30.43%(7/23)。3.23株菌株中共有20株NDM基因阳性,其中NDM-5阳性菌株共12株,NDM-1阳性菌株共6株,NDM-7和NDM-3阳性菌株各1株。2、18、25号标本未扩增出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提取这3株菌株外膜总蛋白进行SDS-PAGE蛋白电泳,与标准菌株ATCC 25922外膜总蛋白蛋白电泳条带比较,2号、18号缺失两条带,25号缺失一条带,这三株菌的耐药机制为膜孔蛋白缺失联合产ESBLs和AmpC。23株CREC菌株中,22株携带ESBLs基因,7株AmpC酶基因阳性。CTX-M和TEM为最常见的ESBLs基因,对扩增的片段测序以确定具体CTX-M基因亚型和TEM基因亚型。19株TEM阳性菌株全部为TEM-1型。最常见的CTX-M亚型为CTX-M-14,共13株;其次为CTX-M-15,共检出6株,CTX-M-55共检出6株。其中16株携带两种以上ESBLs基因,6株携带两种CTX-M亚型基因。4株阿米卡星耐药菌株均由16S rRNA甲基化引起。23株临床菌株全部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18株喹诺酮耐药基因阳性,9株为qnrB基因,8株为qnrS基因,7株为qnrS和aac(6’)-Ib-c同时阳性,其余5株可能为其他机制导致的喹诺酮类耐药。7株磷霉素耐药菌株全部由fosA3基因引起。4.按Tenover标准,采用相似度80%为cut-off值,23株CRE可以分为11个亚群,其中一个亚群中3株菌相似度大于90%,提示存在克隆菌株流行。同一亚群中菌株间的PFGE指纹图谱及所携带的耐药基因又存在差别,比如9号菌株与8号、12号菌株指纹图谱相似度大于85%,均为ST410,但8号和12号携带NDM-1,9号携带NDM-5,并且9号耐药质粒同时携带有fosA3基因,证明菌株在克隆传播过程中获得了不同的耐药质粒。后续试验中有必要对接合了 J9和J8、J12的质粒序列做比对,研究耐药质粒进化关系。15号菌株和23号菌株相似度>90%,同为ST167型,15号菌株携带CTX-M基因而23号菌株为阴性,接合子J15中携带NDM的质粒约120 kb,而接合子J23携带NDM的质粒约50 kb。同样的情况还有4号和11号菌株。这些都证明菌株在克隆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耐药基因的整合或丢失及菌株的进化。MLST与PFGE同源性分析结果一致,但区分菌株近期克隆传播分辨力不如PFGE。23株大肠埃希菌共检出7种ST型。其中,ST167型 11 株,ST617 型 3 株、ST405 型 3 株、ST410 型 3 株,ST361 型、ST744 型、ST5229型各有1株。分析PFGE指纹图谱,ST167可以分为4种谱型,可能为不同来源或不同时期的流行菌株,后面试验中系统进化分群不同也证实了这点。eBRUST软件对7种ST型进行分析发现,ST617和ST167只相差一个管家基因为SLV,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其余菌株均无近缘关系。使用MEGA6软件对ST型的进化关系进行分析,我院7种ST型为三个不同起源,其中CC167(ST167,ST617,ST744,ST361)为同一起源,CC410(ST410,ST5229)为同一起源,ST405不同于其他ST型。5.23株临床分离的CREC中含有1-6个质粒不等,15株携带50 kb大小左右的质粒,11株同时携带80 kb、50 kb左右两个质粒(其中7株为ST167,2株为ST410,1株为ST5229,1株为ST405)。质粒接合转移试验共获得携带碳青霉烯耐药基因质粒接合子17株。产碳青霉烯酶的菌株中3株菌不能通过质粒接合转移试验获得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接合子,或者通过电转化试验获得转化子。对本实验中接合子对喹诺酮类全部为敏感,证明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与NDM耐药基因不在同一个质粒上。接合子进行S1酶切PFGE发现11株接合子携带50 kb左右大小的耐药质粒,其中8个接合子仅携带50 kb质粒,3株接合子携带50 kb和80 kb两个质粒。另外4株接合子获得的质粒为70-80 kb左右,2株菌的耐药质粒为120-140 kb。质粒分型发现,14株接合子携带质粒为IncX3型质粒,1株为IncFⅡ型,2株为IncFⅡr型。在一次结合试验中,4号接合子获得了4个质粒,说明耐药质粒接合转移效率非常高,有文献报道,携带有NDM基因的质粒可能同时携带T4SS分泌系统,能够能够协助其他耐药质粒进入受体菌。去除抗生素筛选压力连续传代10次后,全部菌株仍存在对厄他培南的抗性,证明耐药质粒能够在菌株中稳定存在。6.23株临床菌株没有检出高致病力B2群,但3株属于致病力较强的D群(3株均为ST405型),16株属于B1群(7株为ST167型,3株为ST410型,2株为ST617型,ST361、ST5229、ST744各有一株),4株属于A群(3株为ST167型,1株为ST617型)。A群和B1群ST167菌株的PFGE指纹图谱有所不同,可能为不同来源菌株。所有菌株均未扩增出sfa/focD、sfaS、focG、afa/draBC、gafD、nfaE、fimH、hlyA、cnf1、cdtB、fyuA、iut、rfc、ibeA、cvaC、traT、papAH、pap EF基因。粘多糖合成相关基因cps(kpsMT ⅢkpsMT Ⅱ/K5)阳性菌株共10株。P菌毛papG基因阳性菌株共20株,papG Ⅱ型阳性19株,papG Ⅲ型阳性11株。P菌毛papC基因阳性菌株共3株,其中2株papG和papC同时阳性。3株致病相关岛(PAI)阳性。9株M血清型菌毛(bmaE)阳性。7株铁获得通路(iroN)阳性。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比较ESBLs基因型和毒力因子基因相关性发现,产CTX-M-15菌株中pap Ⅱ基因阳性率低于产CTX-M-55菌株。产NDM-1菌株比产NDM-5菌株中pap G Ⅲ携带率高。ST617与ST405比ST167携带papGⅢ的比例高,有更强的粘附、定植的能力。7.厄他培南作为底物,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NDM型碳青霉烯酶产酶株CREC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为100%。[结论]1.我院CREC发生率约为2.4%,与全国CREC检出率基本一致。泌尿外科、儿科、ICU是CREC流行主要科室;尿液、腹腔标本(胆汁、腹水)、痰是耐药菌的主要来源。侵入性操作、使用过头孢菌素或碳青霉烯类药物是耐药菌发生的高危险因素。CREC菌株通常是多重耐药菌,但对替加环素、多粘菌素B全部敏感,阿米卡星也有较好的敏感性。本实验筛选出一株菌株磷霉素耐药基因与NDM基因在同一个可传播质粒上。磷霉素作为CREC选择性治疗药物时要慎重,这类泛耐药菌株的传播将给临床治疗带来更大的挑战,应加强筛查和控制。2.NDM是我院引起CREC的主要因素,最常见的NDM亚型为NDM-5,约占52%(12/23),其次为NDM-1(6/23),这区别于国内其他地区以NDM-1为主的流行情况。ST167是我院CREC主要流行株,也是NDM-5的主要携带者。另外检出ST617、ST405、ST410等6种ST型。除了 NDM基因,CREC通常还携带喹诺酮、氨基糖苷等多种耐药基因。TEM-1和CTX-M-14是我院最主要ESBLs基因型,其次为CTX-M-15。大部分菌株同时携带两种以上ESBLs基因,对β-内酰胺类药物有较强的水解能力。3.我院既存在耐药菌株的克隆传播,又存在耐药质粒的水平传播,质粒水平传播过程中存在耐药基因的整合。IncX3型质粒是携带NDM基因的主要载体,也有少量IncFⅡ、IncFⅡr型质粒的检出。大部分质粒为50kb大小,其余70-130 kb大小不等。具有可兼容其他质粒的特点,容易在菌株间水平传播,且该质粒能够在临床菌株中稳定存在。以往认为,CREC较少引起暴发、流行,关注度比较低。但本实验证实,IncX3质粒容易传播,可能造成CREC发生率升高,甚至流行,应加强携带这类质粒菌株的筛查和监控。4.我院CREC未检出高致病性B2群菌株,但检出相对高毒力的D群菌株3株,本研究第一次报道了我国携带NDM的D群大肠埃希菌ST405菌株。粘多糖、P菌毛、M菌毛、铁转运蛋白在大肠埃希菌粘附、定植和致病力增强中起了重要作用。5.厄他培南作为底物,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产碳青霉烯酶菌株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临床开展应用具有良好的前景。

苏国娟,王国庆[7](2015)在《阴沟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AmpC酶和ESBLs的检测及其耐药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本地区阴沟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AmpC酶和ESBLs的流行分布及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阴沟肠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鉴定及药敏使用西门子MicroScan WALKAWAY96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采用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方法检测AmpC酶,使用表型确证试验纸片扩散法测定ESBLs。结果 76株阴沟肠杆菌中,产AmpC酶菌株为15株(19.74%),产ESBLs菌株为24株(31.58%),同时产两种酶的菌株为11株(14.47%)。43株奇异变形杆菌中,产AmpC酶菌株为7株(16.28%),产ESBLs菌株为18株(41.86%),同时产两种酶的菌株为6株(13.95%)。对其药敏结果分析显示产AmpC酶和ESBLs的菌株耐药性明显高于不产酶菌株。结论产AmpC酶和ESBLs是阴沟肠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产生耐药的重要机制,碳青霉烯类药物是治疗这两种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周华,李光辉,陈佰义,卓超,曹彬,杨毅,张菁,王辉,何礼贤,胡必杰,黄晓军,吕晓菊,邵宗鸿,孙自敏,刘又宁,倪语星,邱海波,施毅,王明贵,谢灿茂,周建英,周志慧,刘正印,俞云松[8](2014)在《中国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应对策略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表明肠杆菌科细菌是临床细菌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致病菌,肠杆菌科细菌最重要的耐药机制是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ESBLs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氧亚氨基头孢菌素(包括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氨曲南,且能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的一类β-内酰胺酶。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引起感染的诊断及早期恰当治疗已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制定共识、为临床医生提

劳小斌,刘晓强,邱春嫦,冼璐桦[9](2013)在《广州地区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与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广州地区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以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为降低耐药性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9月-2012年9月广州地区收集到的346例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全部病原菌均经过VITEK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确定,对产ESBLs和AmpC酶进行表型的筛选,采用CLSI 2010年标准并结合纸片扩散法对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判断;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耐药性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共分离出肠杆菌科细菌346株,其中单产ESBLs菌有135株占39.0%,单产AmpC酶有59株占17.1%,同时产AmpC与ESBLs菌的有27株占7.8%,其中非产酶菌有125株占36.1%;非产酶株与产酶株在一四代头孢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性最低,均<50.0%。结论产ESBLs与AmpC酶菌株比非产酶菌株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高,临床上治疗产AmpC酶菌优先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也可作为选用的抗菌药物之一。

赵付菊[10](2013)在《ampD基因突变对AmpC β-内酰胺酶由野生型向持续高产型转变作用的研究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和同源性初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二、肠杆菌科细菌产AmpC酶和ESBLs的状况及药敏检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肠杆菌科细菌产AmpC酶和ESBLs的状况及药敏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分子与耐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1.1 主要材料和仪器
        1.1.1 主要材料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试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
        1.2.2 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
        1.2.3 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检测
        1.2.4 其他β-内酰胺酶基因的检测
        1.2.5 多位点序列分型
        1.2.6 接合试验
        1.2.7 脉冲场凝胶电泳
        1.2.8 S1-核酸酶PFGE和Southern印迹杂交
        1.2.9 统计方法
    1.3 结果
        1.3.1 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1.3.2 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结果
        1.3.3 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及其他β-内酰胺酶的检测结果
        1.3.4 产酶株之间药敏结果比较分析
        1.3.5 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
        1.3.6 接合试验结果
        1.3.7 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
        1.3.8 S1-核酸酶PFGE和Southern印迹杂交结果
        1.3.9 产NDM-1的菌株分析结果
第二部分 延边地区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耐药特征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菌株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试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鉴定及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
        2.2.2 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
        2.2.3 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检测
        2.2.4 其他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
        2.2.5 多位点序列分型
        2.2.6 脉冲场凝胶电泳
    2.3 结果
        2.3.1 菌株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
        2.3.2 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结果
        2.3.3 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及其他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结果
        2.3.4 MLST结果
        2.3.5 脉冲场凝胶电泳
第三部分 延边地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同源性及易感因素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菌株来源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试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
        3.2.2 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
        3.2.3 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检测及其他β-内酰胺酶基因的检测
        3.2.4 多位点序列分型
        3.2.5 脉冲场凝胶电泳
        3.2.6 收集临床资料
    3.3 结果
        3.3.1 菌株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
        3.3.2 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结果
        3.3.3 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检测及其他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结果
        3.3.4 多位点序列分型
        3.3.5 脉冲场凝胶电泳
        3.3.6 临床资料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耐碳育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大肠埃希菌所致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研究报告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第3章 讨论
第4章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及治疗的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宿迁地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宿迁地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临床特征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基因和同源性分析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本文缩略词
致谢

(5)肠杆菌科细菌ESBLs和Amp C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1.2.2 检测方法
        1.2.3 药敏试验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ESBLs菌和AmpC酶菌检测结果分析
    2.2 不同菌株药敏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 讨论

(6)山东地区产NDM大肠埃希菌分子特征和传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及英文说明 第一章
    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的筛选及药敏试验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
    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同源性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章
    产NDM菌株分子特点及耐药基因传播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章
    大肠埃希菌毒力因子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五章
    质谱技术在检测产NDM菌株中的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录 课题创新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一 英文文章二

(7)阴沟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AmpC酶和ESBLs的检测及其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9)广州地区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与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方法
    1.3 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与AmpC酶检出率
    2.2 肠杆菌科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 讨论

(10)ampD基因突变对AmpC β-内酰胺酶由野生型向持续高产型转变作用的研究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和同源性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ampD基因突变对AmpC β-内酰胺酶由野生型向持续高产型转变作用的研究
    前言
    第一节 医院感染前5位常见革兰阴性杆菌ESBLs和AmpC β-内酰胺酶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节 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突变与其AmpC β-内酰胺酶持续高产关系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同源性分析及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Ⅱ 英文缩略词
附录Ⅲ 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肠杆菌科细菌产AmpC酶和ESBLs的状况及药敏检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分子与耐药特征研究[D]. 金春梅. 延边大学, 2020(05)
  • [2]大肠埃希菌所致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特征及预后分析[D]. 罗德云.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2)
  • [3]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崔超琼. 长江大学, 2020(04)
  • [4]宿迁地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D]. 吴永先. 苏州大学, 2019(02)
  • [5]肠杆菌科细菌ESBLs和Amp C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J]. 李娜,陆阳,郭静.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02)
  • [6]山东地区产NDM大肠埃希菌分子特征和传播机制研究[D]. 郝莹莹. 山东大学, 2017(03)
  • [7]阴沟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AmpC酶和ESBLs的检测及其耐药性研究[J]. 苏国娟,王国庆.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05)
  • [8]中国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应对策略专家共识[J]. 周华,李光辉,陈佰义,卓超,曹彬,杨毅,张菁,王辉,何礼贤,胡必杰,黄晓军,吕晓菊,邵宗鸿,孙自敏,刘又宁,倪语星,邱海波,施毅,王明贵,谢灿茂,周建英,周志慧,刘正印,俞云松. 中华医学杂志, 2014(24)
  • [9]广州地区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与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J]. 劳小斌,刘晓强,邱春嫦,冼璐桦.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23)
  • [10]ampD基因突变对AmpC β-内酰胺酶由野生型向持续高产型转变作用的研究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和同源性初步分析[D]. 赵付菊. 复旦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产AmpC酶和ESBLs的肠杆菌科细菌现状及药敏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