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无源定位技术研究

红外无源定位技术研究

一、红外无源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林莉,程旗,张荔,陈丽琼,秦养红[1](2021)在《反无人机技术研究现状综述》文中指出近年来,无人机凭借种类多、易改装、体积小、低空慢速飞行以及飞行样式和执行任务多样化等特征,在军事和日常生活中得到日益普及。但与此同时,无人机滥用、黑飞和恶意使用给国家安全带来了诸多威胁,导致世界各国愈加重视反无人机技术研究工作,由此产生了诸多反无人机技术体制。基于E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反无人机技术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文献回顾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反无人机技术研究现状,系统梳理了反无人机技术体制,形成了反无人机技术研究知识框架,尤其针对无人机的特征,分析了反无人机的技术难点和关键技术。

夏雄,杨阳,胡飞[2](2021)在《基于无源定位的地面被动防空系统》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传统有源目标指示和制导雷达易受攻击的问题,介绍被动无源定位系统的优势和发展现状,对基于无源定位技术的地面被动防空武器系统架构、工作方式和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可有效解决有源雷达被压制或攻击后防空能力缺失的难题,提高防空武器系统的战场生存力和作战能力。

骆明伟,檀立刚[3](2021)在《机载红外设备多平台协同探测无源定位方法》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红外侦察设备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机载平台。典型机载红外设备红外传感器和激光传感器作用距离存在着明显的不匹配问题,对超远距离目标无法精确定位。为实现距离缺失条件下远距离或超远距离目标的高精度定位,提出了多平台协同探测无源定位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多平台协同探测无源定位算法可有效实现高精度目标定位,其定位精度约为7%R,优于传统到达时差定位(TDOA)和到达方向定位(DOA)等方法。

赵文肖[4](2020)在《基于虚拟地理环境的泰山地区洪水三维可视化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受季风气候和地理位置的影响,我国夏季多雨,很多地区容易发生洪水灾害,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面对洪水灾害,我国从洪水的防治入手,大力发展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洪水所带来的损失,但是仅仅采用一些工程措施不够,还需要采取非工程措施进行辅助。本文根据洪水防治的非工程措施,以泰山地区为研究区域,展开了如下工作:(1)虚拟地理环境可以构建高真实感、沉浸式的三维地理环境。本文基于虚拟地理环境技术,提出了一个开放的地形可视化方法。该方法综合空间数据处理、三维模型构建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对空间异构数据集成的基础上构建了泰山地区真实感三维地形。还验证了地形网格模型的精度对视觉效果的影响,并对地形网格细化前后的视觉效果进行了比较。(2)本文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出了将洪水有源淹没和无源淹没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不同时间段内洪水的淹没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最终借助3D游戏引擎Unity3D对泰山地区的三维地形和洪水淹没模型进行可视化显示,形成了基于Unity3D的交互式洪水可视化系统。(3)最后通过对全国防洪对策的了解,就深邃排水系统的隧道挖掘的安全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的定位方法对挖掘设备掘进机进行定位,建立了掘进机的定位模型,还开发了一种自动切割程序对掘进机的挖掘进行模拟。通过实验证明了该方法可以实现掘进机无人驾驶,能够解决隧道挖掘的安全问题。综上所述,本文基于虚拟地理环境,构建了泰山地区的三维地形和洪水淹没模型,实现了泰山地区的洪水可视化模拟,验证了掘进机自动挖掘隧道方法的有效性。通过系统应用和实验表明这些工作可以为防汛部门的抢险救灾提供科学依据,对相关研究起到支撑作用。

张骁[5](2020)在《基于ANP的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效能评估》文中研究指明预警机(Air Early Warning,AEW)又叫空中指挥预警飞机,囊括了探测预警、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等重要功能,用于探测监视目标方位内的飞行或海面单位,传达或中继作战指令,引导我方战斗机执行预定作战任务,是名副其实的“移动雷达站”和“空中指挥中心”。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作为预警机最为核心的功能组成,其性能的优劣可以通过效能的高低来衡量。通过对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效能评估,能够掌握影响其效能的关键性指标,了解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各分系统能力强弱,寻找系统性能中的不足之处,为后续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的使用、升级优化和新机的研发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以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为出发点,分析影响系统效能的各类指标,结合效能评估理论和模型,展开对效能评估技术的研究。首先,研究设计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效能评估的总体方案,把握效能评估流程全貌,对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进行了详细研究,掌握影响系统效能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系统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方案,借助Delphi理论完成指标筛选;其次,在研究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独有优势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利用信念图和多专家信息融合方法确定了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指标体系相互影响关系,得到指标关联关系表,指导构建了网络化结构模型并求得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效能评估指标权重;然后,按照不同的指标类型制定相适应的指标预处理方案,将ANP法与幂指数效能模型相耦合,得到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单项能力指数和总体效能指数模型;最后,研究选取了E-2C和E-2D预警机作为评估实例,对两种型号预警机的任务电子系统配置和各指标参数进行梳理,利用幂指数评估模型求解得到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单项能力和总体效能评估结果,并在此基础上验证了结果的正确性和评估流程的有效性;另外,本文还设计了基于效能评估的数据库,开发出具有友好交互界面的效能评估软件平台。

秦帅[6](2020)在《基于临地视场的红外机动目标定位及弹饵鉴别》文中研究说明在军事作战中,空中作战能力一直都是军事实力的一种重要体现方式。伴随着红外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红外制导导弹已经成为了战争中的主流作战武器,而红外诱饵弹在红外作战对抗中因为其干扰效果明显,作战性能显着,使得红外制导武器对目标无法实现精准定位与毁伤打击,故该军事装备成为干扰武器的首选,因此对于飞行器和诱饵弹的辐射特征以及运动特征对于诱饵弹鉴别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正是以此背景为出发点,对红外机动目标的定位、机载红外诱饵弹的运动特性及红外诱饵弹的红外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在运动特性方面重点分析了红外诱饵弹在投射过程中的轨迹仿真,首先建立了诱饵弹投射的模型,然后通过分析阻力和重力以及诱饵弹的损耗问题最后得出诱饵弹的轨迹方程,并结合轨迹方程对不同情况下的投弹轨迹做了仿真。其次结合飞行器的飞行状态,利用STK平台生成双星的观测场景,在此基础上结合STK给出的相应的数据实现了目标的三参数定位法,并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定位精度在500m之内。最后研究了红外诱饵弹和载机蒙皮及尾焰的辐射特征,并进行比对分析。在诱饵弹的辐射特征方面主要通过建立红外诱饵弹的几何模型以及诱饵弹的运动特性分析结合诱饵弹的主要成分,燃烧机理对诱饵弹的红外特性进行计算仿真得出诱饵弹的红外辐射特性仿真。对于载机方面主要包括两部分,分别为载机蒙皮的辐射特性仿真和载机尾焰的辐射特性仿真。本文以F22飞机为例,利用SolidWorks建立飞机蒙皮的简化几何模型并且使用Workbench Meshing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并导入Fluent中对蒙皮和飞行器尾焰进行温度特性的仿真,随后对蒙皮的辐射特性进行计算得到了蒙皮的辐射力图,其次通过对二元喷管尾焰的理论计算得出尾焰的光谱辐射特性。通过对比发现,飞机蒙皮在10~13μm有明显的红外特征,尾焰的其红外辐射强主要集中在3.5μm和4.3μm附近,MTV诱饵弹的辐射主要集中在1~3μm、3~5μm的短波和中波波段,而8~12μm长波波段则没有明显的辐射特征,最终利用Modtran在载机的飞行高度以和飞行环境下针对大气透过率设计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红外长波探测器在实际运用中对于诱饵弹的鉴别有着更好的应用价值,并结合计算使用Unity3D对诱饵弹的投射过程做了实景仿真和8~12 μm下的红外图像仿真,最后以仿真图像为基础数据集,引入Canny边缘检测算子对红外诱饵单干扰下的隐形飞机进行图像识别。

龚东升[7](2020)在《基于微型涡喷发动机的无源流体推力矢量喷管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体推力矢量喷管型面固定、活动部件少、结构重量轻、射流偏转响应快,能够为高机动飞行器提供高效飞行控制手段,但无源流体推力矢量喷管的控制规律尚未完全掌握,尤其是在热喷流状态下主射流偏转特性尚未开展过相关研究。本文设计研制适用于微型涡喷发动机的耐高温喷管模型,对该喷管在微型涡喷发动机的热喷流状态下的控制规律进行研究。利用非接触光学测量手段——红外热成像拍摄和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对主射流静态偏转空间流场特性进行研究,获取了流动矢量角随二次流控制阀门闭合度变化的控制规律。利用六分量盒式天平对发动机和喷管进行整体测力,获得了推力矢量角随二次流控制阀门闭合度变化的控制规律。利用带动力的飞机模型在风洞中进行测力实验和半自由飞实验,对比研究常规舵面控制和流体推力矢量控制作用于模型飞机的力矩特性和动态响应。最后设计制作搭载无源流体推力矢量动力系统的涡喷验证机并进行实飞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最大平均流动矢量角为-14.9°/13.9°,最大推力矢量角为-12.9°/12.8°,控制规律较好,接近线性,不存在主射流偏转突跳问题。随着飞机迎角增加,常规舵面控制力矩逐渐降低甚至失效,流体推力矢量具有稳定的控制力矩,飞机在低空速大迎角飞行工况下,流体推力矢量依然能够有效地控制飞机姿态。通过最后的涡喷验证机实飞验证表明该构型流体矢量喷管能够有效增加飞行器机动性、敏捷性,具有良好的工程实用价值,为流体推力矢量技术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韩志钢,卿利[8](2020)在《多节点传感器协同探测技术综述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单个传感器受到战场视角、目标机动、环境影响等因素限制,难以连续有效获取目标高精度位置信息。多个节点平台利用宽带通信网络,建立多传感器协同的战场环境感知能力,可解决单一传感器定位时间长、定位精度较低、连续跟踪性能较差等问题。介绍了多节点协同探测概念及模式,综述了多节点雷达协同、无源探测协同、光电/红外协同以及异构传感器协同等不同类型协同模式的处理算法研究现状,分析了不同方式下的协同处理流程及效能,最后给出多节点传感器协同探测技术发展趋势及展望。

周如意[9](2019)在《地下综合管廊监控与报警系统研发与设计》文中提出综合管廊是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控报警系统则是保障综合管廊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系统,常规的监控报警系统在保障管廊本体及入廊人员安全以及节能降耗等方面越来越不能满足管廊精细化管理的需求,导致管廊安全事故频发,运行能耗居高不下,亟需提升监控报警系统整体性能,安全高效的监控报警系统可保障管廊本体及入廊人员安全,降低工程造价及运维成本具有重要的实际工程意义。首先,论文在对常规监控报警系统功能及其实现方式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在安全和优化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系统的功能需求及通过采用实施有源及无源人员定位系统以提升监控报警系统整体性能。其次,重点研究适用于综合管廊的无线定位技术及算法,选择基于信号强度的RSSI测距定位技术,通过分析仿真采用基于有源定位的最小二乘法和用于无源定位的基于RSSI小尺度传播效应的均方差定位算法作为本系统的定位算法。再次,构建新型一体化综合管廊监控报警系统架构,利用一套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定位系统设计新型定位安防通信一体化子系统,选择TI(德州仪器公司)生产的CC2430/CC2431芯片作为本系统的核心硬件,并设计相关周边硬件,同时利用IAR软件平台进行定位程序的开发。最后,采用模拟实验方法对新型定位安防通信一体化子系统的定位效果进行了验证,实验表明本系统有源人员定位精度可达1.5m,无源人员定位精度可达5m,完全满足综合管廊的项目需求,同时对本系统在综合管廊中的扩展应用及节能效果进行了理论分析,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相比于常规监控报警系统设计,论文构建的新型监控报警系统架构更为简洁,利用一套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定位系统可实现常规系统中的入侵报警、人员定位、电子巡查、无线通信及出入口控制五大系统功能,实现有源定位精度1.5m以及无源定位精度5m,巡检电耗降低79.4%,大幅提高了综合管廊的运维安全及管理水平,同时降低了运行成本。

刘萌[10](2019)在《基于目标干扰的室内无源定位相关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位置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小到寻找钥匙或手机,大到寻找商店或学校,从重要敏感物品的管理,到火灾地震等灾害的救援,位置信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定位就是通过技术手段获取目标位置信息的过程。目前,随着物联网和智能家居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无源目标室内定位的需求不断增加,相关研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新兴技术领域,室内无源目标定位的相关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射频识别(Radios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和超宽带(Ultra Wide Band,UWB)是室内定位研究中应用潜力较大的两项技术。其中RFID是一种典型的无线目标识别技术,是物联网重要技术手段之一。特别是超高频无源RFID技术具有低成本、低复杂性、盘存时间短的优点。UWB则是一种利用超宽频带信号进行通信的技术,可获得较高的测距精度,并且可以获取不同距离上的环境信息。首先,本论文研究了基于目标对超高频无源RFID参考标签干扰的室内无源目标三维定位方法,提出基于RFID信道参数估计的Lobain定位算法,实现了无需大量参考标签的三维高精度无源室内定位。然后,在利用RFID标签感知目标干扰的基础上,研究了无源多目标的室内定位方法,提出基于空间谱干扰消除的Spinca无源多目标定位算法,解决了相干信号叠加时难以估计目标数量和位置的问题。最后,研究了基于目标对UWB信号干扰的无源目标室内定位和姿态识别方法。利用UWB较高的测距精度,实现了目标室内定位,并结合深度学习实现了物品摆放方式和人员姿势的精确识别。本论文中提出的方法均在真实环境中进行验证测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1)通过对电子标签进行仿真测试,获取电子标签的电磁参数,探究RFID电子标签感知目标干扰的原理。通过对实际标签信号进行采样,测试了 RFID电子标签感知周围物体的实际特性。通过构建参考标签平面阵列,初步实现了地面目标的二维定位。(2)提出一种基于目标干扰的室内无源三维定位算法Lobain。解决了传统RFID参考标签方法中的阵列标签数量较多,空间三维定位几乎不可实现的问题。通过构建空间信号传输模型,充分利用相邻参考标签的相位特性,从复杂的接收信号中提取目标相关的信道信息,并利用相对相位缠绕次数方法解决了电子标签相位缠绕问题,最后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信道参数估计,获得目标坐标。该算法以较小的系统成本实现了较高的定位精度,将密集的参考标签阵列减小到L型阵列,实现了无源目标的三维定位。(3)提出一种基于空间谱干扰消除的室内无源多目标定位算法Spinca。在将单目标RFID定位方法扩展到多目标应用场景时,接收的信号变为多个相干信号的叠加,导致难以准确估计目标数量和目标位置。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利用最大似然构建观测区域的空间谱:采用均匀圆型阵列代替线型阵列,避免了孔径限制的影响;测试标签互耦影响并根据测试结果设计参考标签的相对位置,优化信号传输模型,从而减小标签间互耦影响;利用读写器天线的移动构建天线阵列,消除目标间干扰引起的“假阳性”和“假阴性”估计。通过这一系列的干扰消除方法实现了基于空间谱的室内多目标定位。(4)提出一种基于目标对UWB信号干扰的室内无源目标定位与姿态识别算法Lorec。利用UWB模块测距精度高的优点,采用到达时间法获得模块到目标的距离,通过最小二乘法获得目标位置估计。然后利用距离信息对UWB模块的信号进行裁剪拼接等预处理,通过深度卷积网络实现目标姿态的分类识别。Lorec可以完成物品定位和摆放姿态识别,以及人员定位和动作姿态识别。

二、红外无源定位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外无源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反无人机技术研究现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研究方法与工具
2 实证分析
    2.1 时序分布
    2.2 地域分布
    2.3 机构分布
3 知识框架与技术体制
    3.1 无人机反制体系
    3.2 知识框架
    3.3 技术体制及研究现状
        3.3.1 电学技术
        (1)雷达技术
        (2)无源侦察、收集
        (3)无源定位
        3.3.2 光电技术
        3.3.3 声学技术
        3.3.4 基于网络的监控技术
        3.3.5 异构传感器融合技术
        3.3.6 软杀伤技术
        3.3.7 硬杀伤技术
4 关键技术分析
    4.1 目标检测与分类识别技术
    4.2 超宽带雷达信号波形设计技术
    4.3 强杂波背景下的目标检测技术
    4.4 多目标精确跟踪技术
    4.5 分布式雷达组网技术
    4.6 异构传感器融合技术
    4.7 基于数据融合的目标检测技术
    4.8 微系统技术
    4.9 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决策技术
    4.1 0 无人机空战目标意图预测技术
    4.11无人机灵活反制技术
5 发展趋势
6 结束语

(2)基于无源定位的地面被动防空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被动防空武器发展现状
3 基于无源定位的地面被动防空系统
    3.1 系统架构
    3.2 工作过程
4 被动防空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4.1 阵列化高截获无源探测技术
    4.2 基于联邦架构的目标跟踪技术
    4.3 基于无源探测误差传递的火控精度仿真评估技术
5 结束语

(4)基于虚拟地理环境的泰山地区洪水三维可视化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泰山自然境域介绍
    2.2 泰山地区洪水隐患分析
    2.3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介绍
    2.4 本章小结
3 三维可视化地形构建
    3.1 相关技术介绍
    3.2 数据集成
    3.3 本章小结
4 洪水三维可视化方法
    4.1 洪水淹没方法分析
    4.2 无源淹没模拟方法
    4.3 有源淹没模拟方法实现
    4.4 实验及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Untiy3D的洪水三维可视化系统
    5.1 相关技术介绍
    5.2 系统功能菜单设置
    5.3 系统功能设计
    5.4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5.5 系统应用与测试
    5.6 本章小结
6 洪水对策研究
    6.1 定位原理
    6.2 轨迹规划
    6.3 切割过程
    6.4 方法应用与测试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7.2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ANP的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效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网络层次分析法
        1.2.2 作战装备效能理论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效能评估总体方案设计及指标体系建立
    2.1 引言
    2.2 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效能评估总体方案设计
        2.2.1 效能评估总体方案设计
        2.2.2 效能评估研究流程
    2.3 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2.3.1 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组成和功能分析
        2.3.2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及构造流程
        2.3.3 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2.4 基于Delphi法的效能评估指标的筛选
        2.4.1 Delphi理论研究
        2.4.2 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指标体系初步方案筛选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ANP的效能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3.1 引言
    3.2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理论研究
        3.2.1 网络层次分析法基本结构模型
        3.2.2 网络层次分析法超矩阵构造及求解
        3.2.3 层次分析法与网络层次分析法联系与区别
    3.3 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网络结构模型建立
        3.3.1 评估指标相关性概述
        3.3.2 基于信念图的专家信息表示
        3.3.3 多专家信息融合确定评估指标关联度
        3.3.4 构造评估指标体系网络结构模型
    3.4 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效能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幂指数法的评估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效能评估理论研究
        4.2.1 效能评估理论分类
        4.2.2 幂指数法理论研究
    4.3 指标分类和指标值预处理
        4.3.1 指标分类
        4.3.2 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指标值预处理
    4.4 基于幂指数法的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效能评估模型的建立
        4.4.1 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单项能力指数
        4.4.2 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总体效能指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效能评估软件开发与实例对比验证
    5.1 引言
    5.2 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效能评估软件
        5.2.1 效能评估软件设计原则
        5.2.2 效能评估软件整体需求
        5.2.3 效能评估软件各功能模块设计与开发
    5.3 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效能评估实例验证和分析
        5.3.1 预警机评估对象及其实际参数
        5.3.2 基于幂指数法的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效能评估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网络层次分析法加权超矩阵数据
附录2 待评估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参数及预处理结果
致谢

(6)基于临地视场的红外机动目标定位及弹饵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第二章 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红外辐射的基础理论
        2.2.1 红外辐射的基础理论
        2.2.2 基尔霍夫定律
        2.2.3 普朗克定律
    2.3 红外诱饵弹简介
        2.3.1 红外诱饵弹的基本分类
        2.3.2 红外诱饵弹的基本结构
        2.3.3 红外诱饵弹的工作原理
        2.3.4 诱饵弹的性能参数
    2.4 双星无源定位方法简介
    2.5 隐形飞机的预警和打击简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诱饵弹运动轨迹及双星无源定位仿真
    3.1 引言
    3.2 红外诱饵弹的运动轨迹建立
        3.2.1 红外诱饵弹的基本模型建立
        3.2.2 红外诱饵弹的运动轨迹计算及仿真
    3.3 目标的观测场景搭建与三参数定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诱饵弹与飞机的辐射特性仿真
    4.1 引言
    4.2 红外诱饵弹的辐射特性强度分析
    4.3 载机的尾焰模型建模仿真
        4.3.1 尾焰喷射口模型建立
        4.3.2 飞机尾焰红外辐射能量特性仿真
    4.4 载机蒙皮建模仿真
        4.4.1 飞机蒙皮模型建立
        4.4.2 飞机蒙皮的红外辐射特性仿真
    4.5 载机飞行环境的大气透射率计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Unity3D的红外成像合成
    5.1 引言
    5.2 诱饵弹投射的三维仿真环境建立
        5.2.1 飞机三维实体模型建立
        5.2.2 红外诱饵弹三维模型的建立
        5.2.3 红外诱饵弹烟雾拖尾和尾焰模型建立
    5.3 红外图像的成像仿真
        5.3.1 红外成像原理
        5.3.2 图像灰度值的计算
        5.3.3 红外成像结果
    5.4 红外图像处理及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Canny算子在反红外诱饵目标识别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反红外诱饵目标识别方法的选取
        6.2.1 飞机与红外诱饵弹的特征
        6.2.2 识别方法选取
        6.2.3 边缘检测和边缘检测算子的选取
        6.2.4目标识别的基本流程
    6.3 目标识别的基本流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微型涡喷发动机的无源流体推力矢量喷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流体推力矢量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模型、实验设备和技术
    2.1 实验模型
    2.2 实验设备
        2.2.1 一米低湍流低噪声低速回流式风洞
    2.3 实验技术
        2.3.1 红外热成像流动显示技术
        2.3.2 天平测力技术
        2.3.3 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
第三章 涡喷无源流体推力矢量喷管的矢量控制规律研究
    3.1 引言
    3.2 涡喷无源流体推力矢量喷管的主射流偏转特性研究
        3.2.1 红外热成像流动显示
        3.2.2 涡喷喷管流动矢量角初步估算
    3.3 涡喷无源流体推力矢量喷管的力学特性研究
        3.3.1 推力矢量角静态控制规律
        3.3.2 推力损失测量
    3.4 涡喷无源流体推力矢量喷管的流动特性研究
        3.4.1 PIV空间流场结构测量
        3.4.2 流动矢量角静态控制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源流体推力矢量作用于模型飞机的控制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无源流体推力矢量作用于模型飞机的力学特性研究
        4.2.1 实验装置及数据处理方法
        4.2.2 相同风速下模型飞机在舵面和推力矢量控制下的俯仰力矩特性
        4.2.3 不同风速下模型飞机在舵面和推理矢量控制下的俯仰力矩增量对比
        4.2.4 模拟飞行器飞行工况实验结果
    4.3 无源流体推力矢量作用于模型飞机的动态响应研究
        4.3.1 实验装置及数据处理方法
        4.3.2 控制舵面和无源流体推力矢量作用于模型飞机的动态响应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涡喷无源流体推力矢量技术验证机自由飞试验
    5.1 引言
    5.2 涡喷无源流体推力矢量技术验证机的设计
        5.2.1 设计目标与要求
        5.2.2 总体设计
        5.2.3 结构设计
    5.3 涡喷无源流体推力矢量技术验证机的制作
        5.3.1 基于结构设计的零部件加工
        5.3.2 定位工装和结构搭建
        5.3.3 机身外壳及蒙皮的安装
        5.3.4 电子设备安装
        5.3.5 无源流体推力矢量动力系统的安装
    5.4 涡喷无源流体推力矢量技术验证机的自由飞试验
        5.4.1 地面测试
        5.4.2 实际飞行
        5.4.3 飞行数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流体推力矢量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多节点传感器协同探测技术综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多节点传感器协同概念及模式
    1.1 多节点传感器协同概念
    1.2 多传感器协同模式
2 多节点雷达协同
    2.1 雷达协同处理算法
    2.2 雷达协同流程及效能
3 多节点无源探测协同
    3.1 到达角无源协同定位算法
    3.2 到达时差无源协同定位算法
    3.3 到达角/到达时差/多普勒频移联合协同定位算法
4 多节点光电/红外协同
5 多节点异构传感器协同
    5.1 光电传感器与雷达协同定位
    5.2 无源探测与雷达协同定位
6 未来技术趋势及展望
    6.1 任务规划与传感器管理
    6.2 多传感器协同探测与定位
    6.3 宽带低延迟智能化组网
7 结束语

(9)地下综合管廊监控与报警系统研发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综合管廊监控报警系统的发展方向
    1.2 综合管廊监控报警系统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3 综合管廊监控报警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项目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1.5 论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常规综合管廊监控报警系统及需求分析
    2.1 引言
    2.2 监控报警系统概况
        2.2.1 环境与设备监控子系统
        2.2.2 安全防范子系统
        2.2.3 通信子系统
        2.2.4 预警与报警子系统
        2.2.5 地理信息子系统
        2.2.6 统一管理平台
    2.3 综合管廊监控报警系统需求分析
        2.3.1 盈利需求
        2.3.2 成本节约需求
        2.3.3 服务需求
        2.3.4 市场经济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员定位系统研究
    3.1 引言
    3.2 常规人员定位系统
        3.2.1 无线定位概述
        3.2.2 无线定位技术分类
        3.2.3 无线定位的基本方法
        3.2.4 无线定位方法比选
    3.3 无线定位算法分析
        3.3.1 数据处理
        3.3.2 最小二乘法定位
        3.3.3 基于RSSI小尺度传播效应的均方差定位算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定位安防通信一体化子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总体设计
        4.2.1 系统组成
        4.2.2 系统功能
    4.3 系统硬件设计
        4.3.1 芯片选择
        4.3.2 硬件节点设计
        4.3.3 硬件平台
    4.4 系统软件设计
        4.3.1 IAR开发环境
        4.3.2 Zstack协议栈
        4.3.3 SmartRF Flash Proggrammer软件
        4.3.4 协议分析软件Packet Sniffer
        4.3.5 上位机软件
    4.5 实验系统定位功能实现
        4.5.1 有源定位实现
        4.5.2 无源定位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与应用分析
    5.1 引言
    5.2 有源定位法实验
        5.2.1 矩形布置下的有源定位法
        5.2.2 线型布置下的有源定位法
    5.3 无源法实验验证
        5.3.1 对称布置下的无源定位法
        5.3.2 线型布置下的无源定位法
    5.4 新型综合管廊监控报警系统应用分析
        5.4.1 基础平台
        5.4.2 业务应用
        5.4.3 扩展应用
        5.4.4 重点应用分析
        5.4.5 节能应用
        5.4.6 节能估算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图

(10)基于目标干扰的室内无源定位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室内定位研究现状
        1.2.1 室内定位相关技术
        1.2.2 室内定位相关研究方向
    1.3 面临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室内定位相关理论与算法
    2.1 基于射频识别参考标签的室内定位算法
    2.2 基于天线阵列的室内定位算法
    2.3 基于分类与匹配识别的室内定位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目标对RFID标签干扰的三维室内定位
    3.1 引言
    3.2 初步定位研究
        3.2.1 电子标签天线的电磁特性仿真
        3.2.2 电子标签的干扰测试
        3.2.3 基于参考标签面阵的初步定位
    3.3 基于信道参数估计的Lobain室内定位算法
        3.3.1 改进的Tadar信号传输模型
        3.3.2 相对相位缠绕次数算法
        3.3.3 可靠性增强算法
        3.3.4 目标位置参数估计
    3.4 定位结果与评测
        3.4.1 二维室内定位结果
        3.4.2 三维室内定位结果
        3.4.3 与理论方法的比较
        3.4.4 多径环境测量结果
        3.4.5 参考标签数量的影响
        3.4.6 参考标签部署的影响
        3.4.7 距离的影响
        3.4.8 系统成本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空间谱干扰消除的RFID室内无源多目标定位
    4.1 引言
    4.2 建模和信号提取
    4.3 基于空间谱干扰消除的Spinca算法
        4.3.1 基于最大似然的空间谱
        4.3.2 线型阵列孔径干扰消除方法
        4.3.3 参考标签互耦干扰消除方法
        4.3.4 改进的信号模型
        4.3.5 目标间干扰消除方法
    4.4 定位结果和评测
        4.4.1 二维室内定位结果
        4.4.2 不同数量目标的定位结果
        4.4.3 观测区域大小测定与分析
        4.4.4 多目标空间分辨能力
        4.4.5 参考标签数量的影响
        4.4.6 模拟工业烟尘环境的定位结果
        4.4.7 与其他定位方法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目标对UWB信号干扰的室内定位与目标姿态识别
    5.1 引言
    5.2 基于到达时间的室内定位算法
    5.3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姿态识别算法
        5.3.1 信号预处理
        5.3.2 网络结构
    5.4 定位结果与评测
        5.4.1 定位结果
        5.4.2 目标姿态识别结果
        5.4.3 UWB模块数量对姿态识别的影响
        5.4.4 网络节点数量对姿态识别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工作
外文论文一
外文论文二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红外无源定位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反无人机技术研究现状综述[J]. 李林莉,程旗,张荔,陈丽琼,秦养红. 飞航导弹, 2021(11)
  • [2]基于无源定位的地面被动防空系统[J]. 夏雄,杨阳,胡飞. 电子信息对抗技术, 2021(05)
  • [3]机载红外设备多平台协同探测无源定位方法[J]. 骆明伟,檀立刚. 应用光学, 2021(03)
  • [4]基于虚拟地理环境的泰山地区洪水三维可视化及对策研究[D]. 赵文肖.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5]基于ANP的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效能评估[D]. 张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临地视场的红外机动目标定位及弹饵鉴别[D]. 秦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
  • [7]基于微型涡喷发动机的无源流体推力矢量喷管的研究[D]. 龚东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8]多节点传感器协同探测技术综述与展望[J]. 韩志钢,卿利. 电讯技术, 2020(03)
  • [9]地下综合管廊监控与报警系统研发与设计[D]. 周如意. 长安大学, 2019(07)
  • [10]基于目标干扰的室内无源定位相关技术研究[D]. 刘萌. 山东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红外无源定位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