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畜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亢智鹏[1](2021)在《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小规模模式及其效果研究 ——以巴彦毛都苏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养牛业在畜牧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随着我国养牛业的快速发展,探讨不同养牛模式的经济效果和生态效应,以及哪一种模式更能带动农牧户增收对养牛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是内蒙古自治区33个牧业旗之一,当地的养牛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是内蒙古黄牛养殖的重要基地之一。本文对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小规模模式及其效果进行研究,以实地调查研究为支撑,取得了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对小规模养殖模式进行研究,希望对新时期下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业的发展提供有用的建议,对促进我国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科尔沁左翼后旗小规模养殖模式是一种高效的养殖模式,以户为单位,饲料、草场、人力、圈舍等生产资料完全能够自给自足的,绿色生态、低成本高产出,产品高质量的畜牧养殖模式。在307户样本养殖户中,269户的饲草料实现了自给自足,占比达87.62%。小规模养殖模式最大的优势是饲草料的自给自足,带来的养殖成本低。同时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有96.41%的养殖户认为,在小规模养殖模式下黄牛养殖的经济效果与前几年相比更好了。在调研中,97%的养殖户认为禁垦、禁牧舍饲以来,当地的草牧场沙化、退化问题有得到改善。截止到2019年,巴彦毛都苏木植被覆盖率达到了70%以上。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有90.87%养殖户认为当地的生态治理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当前,小规模养殖模式下的养殖利润最高,同时小规模养殖模式下的黄牛养殖基本以舍饲禁牧为主,兼顾了黄牛体质健康又绿色,生态效应好。小规模养殖模式有利于在农区、半农半牧区且具有种养结合优势的地方进行复制和推广。目前,当地具有发展黄牛养殖的优势,同时也有存在的问题。如科尔沁左翼后旗整体上存在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不完善、畜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不完善、向生态效益型畜牧业转变速度慢的问题。养殖户方面具有基础设施建不完善、资金投入能力弱、补贴优惠政策少、养殖技术水平低等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政府加大投资和政策补贴力度、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推广适度规模、激发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立健全畜牧业全面支撑体系、推进生态效益型畜牧业建设等建议。
吴孔佳[2](2021)在《内蒙古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位于我国北方的内蒙古草原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生态环境屏障,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畜牧业的发展和全国的生态安全。随着新世纪畜牧业的迅速发展,草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草畜不平衡、草地生产力下降,探索适合内蒙古草原的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势在必行。本文以锡林郭勒草原为研究区域,调查四个牧业旗(市)家庭牧场的具体经营情况,选取典型牧户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其经营模式的收支状况,从中选择出具有较好效益的经营模式;并在对锡林郭勒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呼伦贝尔草原和阿鲁科尔沁旗草原两个研究区域进行横向比较,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经营模式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进行分析,力求探索出最适合该类型草地的经营模式。通过研究发现:(1)2019年牧业四旗(市)家庭牧场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显示:东珠穆沁旗地处草甸草原区域,天然草场面积大,产草量多,以传统畜牧业为主,经济收入最高;锡林浩特市、镶黄旗位于典型草原区域,交通条件便利,家庭牧场除畜牧业之外,还可以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等其它产业来增加收入,整体收入处于较高水平;苏尼特左旗所属的荒漠草原区域天然草场生产力低下,饲草资源贫乏,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家庭牧场规模小,收入来源单一,收入水平最低。(2)在对牧业四旗(市)典型家庭牧场经营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东乌珠穆沁旗家庭牧场是季节性放牧+舍饲养殖的经营模式,锡林浩特市和镶黄旗是畜牧业+旅游业+奶制品销售的经营模式,苏尼特左旗是牧业+种植业+牧民合作社的经营模式。经比较分析,认为锡林浩特市与镶黄旗的畜牧业+旅游业+奶制品销售的综合效益最好。(3)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阿鲁科尔沁旗草原三个地区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分析得出在草甸草原区域采用季节性放牧+舍饲养殖、典型草原区域采用畜牧业+旅游业+奶制品销售两种经营模式时,综合效益最好。
阿木古楞[3](2021)在《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家庭牧户贫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除贫困是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作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第一要务,也是中国政府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实施扶贫项目的关键少数民族地区。同时,由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导致该地区贫困问题显着。因此,探究内蒙古草原家庭牧户贫困现状及驱动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多维贫困、可持续发展理论等视角,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区404个家庭牧户进行入户调查,构建多维贫困指标体系及测度模型,评估家庭牧户的多维贫困状况,并全面分析其致贫驱动因素及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内蒙古典型草原牧区精准扶贫开发政策制定提供有效、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区家庭牧户收入贫困发生率为4.21%,而健康、教育及水等方面贫困发生率较高,分别为50.25%、45.3%和41.09%,说明内蒙古典型草原家庭牧户贫困的主导因素不是收入贫困,而是生活贫困和健康贫困。家庭牧户多维贫困发生率为36%,表示有36%的家庭牧户至少在3项贫困指标上存在贫困,反映了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地区多维贫困现象比较普遍;但研究区多维贫困指数为0.056,平均剥夺份额为0.0396,表明该地区多维贫困程度较低。2、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家庭中的学生数量与多维贫困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户主教育程度、牧户草场面积、年均降水量与多维贫困呈现显着负相关关系;家庭牧户经营方式对多维贫困具有显着影响,而社区相关因素对牧户多维贫困的影响较弱。3、皮尔逊相关分析发现家庭牧户草场放牧强度与多维贫困之间呈现显着负相关关系。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家庭牧户的贫困程度在降低,也就是说家庭牧户降低贫困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增加放牧强度,贫困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压力。4、为提升扶贫成效,有效解决牧区多维贫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完善教育扶贫体系,加强畜牧业技术培训和成人教育,增强牧户自主脱贫能力;(2)完善健康扶贫政策,精准施策牧区养老保险体系,降低子女养老压力并保障牧区老年生活质量;(3)加快推进电商等营销新模式,拓展草原贫困地区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牧业产品经济效益和牧户非牧业收入;(4)科学调节牧区经营方式,增加草畜平衡奖补力度;(5)发掘供水新技术,保障牧区人畜饮水安全。
弓宇飞[4](2021)在《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 ——牧户购买、生产行为及收入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以下简称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中国首款以草原畜牧业养殖户为主要承保对象的指数类保险产品,其保障的是由于恶劣天气(旱灾、雪灾)导致肉羊养殖牧户改变生产方式而造成的饲料成本增加的风险。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适应草原畜牧业风险特征,能够有效控制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简化查勘定损流程、降低交易成本的新型指数类保险产品。该产品作为中央财政补贴的“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保险产品保险奖补”项目,于2019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盟试点实施。为了深入、量化地研究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政策的实施效应,进一步完善草原天气指数保险制度,本论文基于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8个旗县区,500多户牧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在梳理草原肉羊天气指数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应用严谨的实证分析方法,识别牧户对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该保险制度是否有助于提高牧户信贷获得能力,促使其扩大生产规模,检验该产品是否具有促进牧户收入的效应。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一、内蒙古草原肉羊天气指数实施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基于项目组实地访谈资料和500多户牧户的调研数据,梳理得知: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锡林郭勒市实施两年来,在中央、省、地县各级政府财政保费补贴支持下,各旗县区均已开展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对该保险产品有了一定的认知度和满意度。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产品合约设置不科学(如指数选择、阈值确定等)、运行机制不完善、理赔金额不到位等的问题。二、牧户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试点后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各地参保率差异化较为明显,其中,阿巴嘎旗参保率最高,为84.3%,最低的为乌拉盖管理区,参保率仅为1.8%,因此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发展初期牧户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的识别,将有助于该保险政策在我区的进一步推广及实施。本文应用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牧户购买行为受个人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及风险因素影响,根据双栏模型结果显示,年龄、草场面积、保险认知程度、宣传、是否担任公职、邻居是否购买及灾害风险程度评价对牧户购买倾向方面有着显着的影响;保险认知程度、灾害风险程度评价、草场面积及地区均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显着影响着参保牧户投保只数选择。三、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生产行为的影响本部分内容将牧户生产行为聚焦于牧户饲养规模及信贷规模中。通过理论分析认为,为追求收益最大化,理性的投资者在由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其进行风险保障后,会扩大其肉羊饲养规模,但根据内生转换模型及平均处理效应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饲养规模无显着影响,可能的解释为,目前我国草原畜牧业肉羊养殖多受市场、土地资源禀赋及政策等因素影响较大,肉羊天气指数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目前还很难在一定程度上对牧户肉羊饲养量有着显着的影响;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否会在信贷供需双方方面发挥作用,从而影响牧户的信贷规模,需要从理论及实证两方面进行检验,在系统梳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的信贷可得性及最优贷款数额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实地牧户调研数据,应用Tobit模型及CLAD法实证检验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信贷规模的影响,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显着影响牧户的信贷规模。四、检验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收入的影响牧户生产行为发生改变是否会促进其收入的增长,一方面是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最重要政策目标,另一方面也是关于政策效应是否确切落实到收益群体身上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在基于理论分析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收入效应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实证检验。通过OLS回归及PSM方法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收入具有显着地正向影响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化研究结论,本文继续检验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不同条件分布牧户收入的影响,通过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显着地影响高收入层次牧户收入,对其他收入层次牧户收入影响不显着。五、政策建议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应认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汇集多方力量继续优化保险条款;第二,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提升保险参保率;第三,各地政府应转变思维,促进保险制度的实施;第四,加大政府保费补贴比例,扩大政策效应惠及范围。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为:首先,研究对象新,本文研究对象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我国首款针对草原畜牧业的天气指数保险产品,本文是国内首次针对草原畜牧业天气指数保险制度的经济学领域研究;第二,研究内容新,本文立足于相关理论及牧区、牧户特征,准确识别了影响牧户肉羊天气指数保险购买行为的因素,系统地、量化地研究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实施效应,从而为评估天气指数保效提供稳健的、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第三,研究结论新,本文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收入效应对整体牧户收入及不同收入层次牧户同时进行研究,研究结论与前人相比较为创新。本文的主要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本文丰富了国内天气指数保险研究领域内容,另一方面本文研究结论对此项政策在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的必要性及可持续性提出重要的理论参考。
白才艺[5](2020)在《牧区精准扶贫特殊性及对策研究 ——以呼伦贝尔牧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牧区贫困问题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019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考察工作时强调:“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确保脱真贫、真脱贫。要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统筹起来,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攻坚现如今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本文以呼伦贝尔牧区精准扶贫的特殊性为主要切入点,围绕相关理论,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对比研究等主要研究方法对呼伦贝尔牧区精准扶贫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呼伦贝尔牧区的概况和贫困发生的基本状况,随后对呼伦贝尔牧区精准扶贫实施情况进行了大致阐述。接下来针对呼伦贝尔牧区精准扶贫存在的特殊性以及特殊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因呼伦贝尔牧区自然灾害频发、生产成本高、牧民脱离市场、生产方式单一所引发的牧民经济脆弱性问题难以有效解决;扶贫政策的制定以及实施方式存在着如产业扶贫项目的选择方面存在特殊性、易地搬迁对牧区的不适用性以及新牧区建设存在的特殊性问题;目前牧区基础设施不够健全、牧民文化自信处于缺失状态,同时“自决权”和“自治权”没有被有效落实等对牧民精神扶贫重视度不足的问题;在基础教育以及成人教育方面存在的特殊性问题等。最后,本文针对呼伦贝尔牧区精准扶贫的特殊性以及新牧区建设等问题,提供了如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对现有政策的调整、重视精神扶贫和加大牧区教育扶贫力度等相关对策和建议。
王黎黎[6](2020)在《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奶,又称马乳,是草原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奶食,且在蒙古人日常饮食中,以酸马奶和马奶酒的食用形式为主。马奶营养丰富,是最接近母乳的天然绿色饮品。马奶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润燥美肤、清热止咳、缓解局部炎症等功效。尽管在漫长的畜牧业发展历程中,马在生产中的作用不如牛、绵羊、山羊等哺乳动物,但在内蒙古、新疆等养马大区,马奶一直是国民十分重要的乳类来源。马奶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是牧区特色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马奶作为草原绿色畜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将成为内蒙古奶业发展的新动能,也是推动地区养马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现代马奶产业的发展有益于满足消费者对奶产品多元化的需求,有利于带动上游饲料加工产业和下游马奶加工,以及马奶和文化旅游结合的疗养产业发展。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实地调研、采访有关学者的基础上,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重点从从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条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内蒙古马奶产业组织模式构建、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几个方面对内蒙古马奶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加快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本文提出了“以牧民增收、畜牧业增效、牧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提高马奶产品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主线,实现马奶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市场化发展”的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通过加强草原建设,促进传统马奶产业向现代模式转变;坚持产业化经营,推进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进程;深化马奶产业技术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工作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区域优势,构建区域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完善市场体系,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内蒙古马奶产业快速发展。
宝拉尔[7](2020)在《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状况及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具有鲜明民族传统特色的蒙古族特色商品是蒙古族地区文化与经济的相结合。通过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等活动,可以带动当地物资生产领域的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和力量,有效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中国民族贸易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力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是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共同的举措。近年来,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速度明显加快,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但是镶黄旗地域狭小,特色产品优势资源开发不足,龙头企业规模小,集聚度低,产业链短,技术创新能力差,特色产品生产企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与地方金融支持体系的匹配度有待提高,当地特色产品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传统乳制品作为一种在蒙古族地区具有鲜明特色和传统优势的产品,随着社会和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在原有生产技术及传统工艺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但在经营方式上仍然显得粗放,总体思路薄弱,尚未形成合理的产销网络。镶黄旗新宝拉格镇作为本文调查区域具有非常显着的上述特征。新宝拉格镇当地传统乳制品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不平衡。发展水平低下主要表现为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薄弱,缺少专业人才,包括生产技能和生产技术人才的转移;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当地乳业规模经济不显着,行业集中度低。在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背景下,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精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也制约了当地乳业的健康发展。如何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提高传统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力,优化生产结构,是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作者对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新宝拉格镇的乳制品生产及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主要结合在当地的研究数据: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成品的来源,产品生产中的原材料、加工工艺、产销渠道以及消费者对现有产品品种数量满意度,价格及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了解和收集,总结了新宝拉格镇乳制品行业中的员工特点,工艺传授和乳制品季节性管理流程及发展前景,找出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同时探索性地指出发展新宝拉格镇乳制品产业的发展途经对策。本文从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强政府与商家的沟通来摆脱工艺传承困境,结合牧民家庭旅游业来推广当地传统乳制品,促进乳制品质量分类,品牌经营等方面提出建议。
张皓[8](2019)在《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原畜牧业是内蒙古农业的支柱产业,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产业。但人口过度增长、过度放牧、重农轻牧、经营模式创新滞后等原因,导致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如何推进内蒙古畜牧业现代化,实现畜牧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畜牧业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并结合政府公布的相关数据,分析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及问题,揭示影响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因素,并提出促进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论文研究内容规划为六部分:一是在研究背景介绍基础上,明确了论文拟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梳理相关文献及其研究成果,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设计论文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二是分析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发展状况,包括内蒙古草畜牧业经营状况、劳动力资源状况、牲畜规模及草畜平衡、畜产品市场状况,揭示内蒙古草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超载放牧、环境污染、草地退化、产品科技化程度低、质量不高等问题。三是影响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原因分析,四是探索制约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五是国内外经验及案例分析,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畜牧业发展进行比照分析,借鉴其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六是促进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研究发现,影响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发展的问题包括草地退化加快、环境污染严重、超载放牧突出、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低、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偏低等,严重制约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水平。围绕推动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实现转型发展,为内蒙古牧区振兴提供持续动力,内蒙古各级政府必须从战略策略、法律制度、经营模式等方面推进变革,坚持走生态畜牧业发展道路,健全生态保护机制,有效管控草原承载力。
高芬[9](2019)在《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经济耦合协调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草原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随着我国草原生态保护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草原生态持续恶化的局面得到有效遏制。然而,受自然、历史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我国草原生态保护欠账较多,草原生态形势依然严峻,草畜矛盾依然存在。畜牧业作为与草原资源不可分割的基础产业,只有拥有良好的草原生态系统,才能更好地发展畜牧业。基于草原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经济之间存在的耦合关系,对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研究,可以有效评价草畜平衡发展态势。文章对2000-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环境系统与畜牧业经济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者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均呈增长趋势,但前者增速较缓并具有明显波动性;2000-2017年间两大系统由濒临失调逐渐发展为近几年的中级协调或良好协调,表明二者存在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正耦合关系:另外,与畜牧业经济发展相比,草原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稍显滞后。因此,未来国家应继续实施和完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将二者的称合发展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
王海春[10](2017)在《可持续生计资本对牧民收入影响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至今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却远远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目前城乡居民的收入现状及特征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与难点在农村牧区。草原牧区作为我国生态地位较重要、经济发展较滞后、贫困人口比例较高、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突出短板。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牧民持续稳定增收显得愈加艰难,根本原因在于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生计资本的匮乏。因此研究可持续生计资本对牧民收入的影响,探寻促进牧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内蒙古草原牧区的牧民为研究对象,以促进牧民持续稳定增收为出发点,以可持续生计资本为视角,重点关注可持续生计资本分析框架内的生计资本等核心微观要素以及政策与制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宏观要素对牧民增收的影响机制,并为探寻促进牧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有效路径与措施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文利用历年内蒙古统计年鉴公布的有关牧民收入的宏观数据,系统梳理并总结内蒙古牧民的收入水平、收入结构以及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及特征。就收入水平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牧民的人均纯收入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波动极大且近几年增速明显趋缓,牧民增收已进入瓶颈阶段;就收入结构而言,牧民的收入来源总体上呈现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其余收入为辅的收入格局。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占比逐年下降,但畜牧业收入依旧是牧民家庭经营收入的核心来源。工资收入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有所波动。转移性收入的增速最快,已成为牧民第二大收入来源。财产性收入占比最小,增收潜力有待挖掘;就收入差距而言,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区域收入差距仍然明显,内部收入差距依然巨大,牧民收入不平等程度较严重。(2)本文从可持续生计资本的视角定性分析了生计资本分析框架内的诸要素对牧民增收的影响,这有助于我们厘清错综复杂的农牧民增收影响因素。受传统文化及习俗的影响,牧民的生产经营行为多以生计导向或习俗导向为主而非完全以市场导向为主。而牧民能否增收往往取决于牧民的生产经营行为,因此可持续生计资本分析框架为研究牧民增收提供了综合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牧户生计资本的匮乏成为牧民增收缓慢且收入来源结构单一的主要根源,牧户间生计资本水平的差异成为牧民收入不平等的主要根源。除此之外,框架内的脆弱性背景、政策与制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外部宏观因素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牧民的增收。(3)本文利用跟踪调查获取的627户牧户微观数据对牧民的收入水平以及收入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牧户收入决定函数构建了三个模型,分别以牧户的人均收入水平、牧户人均畜牧业收入、牧户人均非畜牧业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可持续生计框架内的诸要素作为自变量,同时选用了代理变量法、前定变量法以及面板数据法来尽量削弱内生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牧户收入水平的因素是多元而复杂的,既包括自然资本禀赋、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积累、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占有、牧民就业行为、家庭特征等微观因素,又包括政策制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宏观因素。就收入结构的影响因素来看,不同因素对牧户收入的影响路径存在差异,有些因素(如自然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政策)通过各种收入来源对牧户收入水平产生影响,但也有部分因素(如物质资本、牧民就业行为)对牧户收入水平的影响是结构性的。具体如下:自然资本对牧户收入水平及收入结构均产生显着正向影响。其中人均草场面积对牧户畜牧业收入的影响程度大于非畜牧业收入。但就影响程度而言,自然资本对牧户增收的作用较有限;物资资本仅对牧户的畜牧业收入产生影响,其中牲畜资产的影响程度最小,而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影响较大;人力资本中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职业教育以及牧民汉语能力均对收入水平产生显着影响。其中汉语能力对牧民的畜牧业收入具有显着负效应,而职业教育对牧民的非畜牧业收入具有显着正效应。人力资本对牧民收入影响程度较大,表明人力资本是牧民增收的主要内在动力;金融资本中的金融资产对牧户收入水平及结构均产生了显着正效应,但影响程度相对较小。社会资本中的家庭成员是否有国家干部、邻里信任度、距旗政府所在地距离均对牧民的收入水平具有显着效应。其中,距旗政府所在地距离对牧民畜牧业收入具有显着负效应。而国家干部和距旗政府所在地距离对牧户的非畜牧业收入产生显着影响,且社会资本的影响也较大,表明加强社会资本的建设能在很大程度能促进牧民增收。除此之外,牧民的就业行为仅对牧民的非畜牧业收入产生显着正效应。表明积极引导牧民外出就业,有利于牧户收入来源的多元化,进而提高牧户收入水平。另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对牧户的收入水平及收入结构均产生显着正效应,且影响程度较大,由此可见,继续实施和深化系列惠牧政策,同时要注重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这些对牧户增收都具有极大的促进的作用。本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点:第一,以可持续生计资本分析框架为牧民收入研究的切入点。目前研究农牧民收入的成果颇多,但已有研究要么仅考虑国家政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宏观因素的影响,要么仅考虑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微观因素的影响,使研究结果的解释力不足。本文综合分析该框架内的五种生计资本、牧民就业行为、家庭特征以及政策制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构成要素对牧民收入水平及结构的影响,使得研究结论更全面。第二,从牧户收入来源与结构的视角,探析框架内诸因素对牧户增收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框架内不同要素对牧户增收的影响路径存在差异,有些因素通过各种收入来源对牧户增收产生全面影响,但也有部分因素仅通过不同分收入来源对牧户增收产生影响。第三,大范围动态分析了牧民收入水平及收入结构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的是内蒙古自治区内范围较大的2010-2015年间的三年牧户追踪调研数据。该数据是目前内蒙古有关牧民增收研究中较为完整的牧户动态微观数据,它涵盖了内蒙古从东到西不同盟市的牧户家庭数据627份,使得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以便能更好服务于牧区实际政策需求。
二、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畜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畜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小规模模式及其效果研究 ——以巴彦毛都苏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文献述评 |
(三)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4.技术路线 |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研究的创新点 |
2.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业发展历程与优势 |
(一)科尔沁左翼后旗概况 |
1.自然概况 |
2.人文概况 |
3.经济概况 |
(二)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发展概况 |
1.黄牛养殖规模 |
2.黄牛养殖品种 |
3.黄牛养殖区域分布 |
4.黄牛养殖的地位作用 |
(三)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发展历程 |
1.传统品种的畜牧养殖阶段 |
2.传统品种的改良养殖阶段 |
3.黄牛改良品种的认可度 |
(四)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业取得的成就 |
1.打造了“科尔沁牛”品牌 |
2.探索出了新模式 |
3.壮大了养殖规模 |
4.推动了经济发展 |
(五)科尔沁左翼后旗发展黄牛养殖业的优势 |
三、科尔沁左翼后旗小规模养殖模式的形成 |
(一)传统畜牧模式 |
1.传统畜牧模式的演变 |
2.传统畜牧模式的特点 |
3.传统畜牧模式的优势与劣势 |
(二)小规模养殖模式 |
1.小规模养殖模式的内涵 |
2.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特点 |
3.小规模养殖模式的优势 |
(三)小规模养殖模式的形成原因 |
1.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经济效果 |
2.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生态效应 |
(四)小规模养殖模式与传统畜牧模式的对比及推广价值 |
四、巴彦毛都苏木黄牛养殖实地调查 |
(一)研究区基本概况 |
1.研究区域的概况与研究点的选择 |
2.研究区牧户的基本情况 |
3.研究区黄牛养殖的发展情况 |
(二)研究区黄牛养殖规模及养殖模式选择 |
1.研究区的黄牛头数及结构分布 |
2.研究区黄牛养殖模式的选择 |
(三)研究区黄牛养殖的经济效果 |
1.不同模式的黄牛养殖成本 |
2.不同模式的黄牛养殖收入 |
3.不同养殖模式的经济效果 |
(四)研究区黄牛养殖的生态效应 |
1.传统畜牧模式的生态效应 |
2.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生态效应 |
五、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
(一)养殖户层面存在的问题 |
1.养殖户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
2.养殖户的资金投入能力弱,得到的政府补贴政策少 |
3.养殖户接受新技术的意识弱,整体养殖技术水平不高 |
4.养殖户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引起的饲草料不足 |
(二)科尔沁左翼后旗整体层面存在的问题 |
1.龙头企业对养殖户的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不完善 |
2.畜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不完善 |
3.生态效益型畜牧业转变速度慢 |
六、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对策建议 |
(一)养殖户层面的对策建议 |
1.完善养殖户基础设施建设 |
2.政府要加大对养殖户的资金帮扶,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 |
3.提高养殖户养殖技术水平,引进高水平技术人员 |
4.推广适度规模的黄牛养殖,不盲目追求“规模化” |
(二)科尔沁左翼后旗整体层面的对策建议 |
1.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条 |
2.建立健全畜牧业全面支撑体系,提升综合能力水平 |
3.推进生态效益型畜牧业建设,提高畜牧业质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科左后旗养牛业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内蒙古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草畜平衡 |
1.3.2 经营模式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锡林郭勒草原概况 |
2.2 锡林郭勒草原牧业四旗(市)概况 |
2.3 呼伦贝尔草原概况 |
2.4 阿鲁科尔沁旗草原概况 |
第三章 锡林郭勒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分析 |
3.1 锡林郭勒盟畜牧业发展现状 |
3.2 锡林郭勒草原家庭牧场经营分析 |
3.2.1 经营收入分析 |
3.2.2 经营支出分析 |
3.2.3 经营收益分析 |
3.2.4 经营收支特征 |
3.3 锡林郭勒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 |
3.3.1 草甸草原:季节性放牧+舍饲养殖的经营模式 |
3.3.2 典型草原:畜牧业+旅游业+奶制品销售的经营模式 |
3.3.3 荒漠草原:牧业+种植业+牧民合作社的经营模式 |
3.3.4 牧业四旗(市)典型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 |
第四章 内蒙古三个草原区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对比分析 |
4.1 基本概况对比 |
4.1.1 自然地理概况对比 |
4.1.2 社会经济概况对比 |
4.2 内蒙古三个草原区域家庭牧场现有经营模式 |
4.2.1 锡林郭勒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 |
4.2.2 呼伦贝尔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 |
4.2.3 阿鲁科尔沁旗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 |
4.3 三个草原区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对比 |
4.3.1 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 |
4.3.2 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
4.3.3 内蒙古三个草原区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的效益比较与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5.3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2020年11月牧户调查问卷 |
致谢 |
(3)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家庭牧户贫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贫困的概念 |
1.2.1 收入贫困 |
1.2.2 多维贫困 |
1.3 贫困评价方法 |
1.4 贫困研究现状 |
1.5 贫困的影响因素 |
1.6 贫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
1.7 科学问题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数据的提取 |
2.2.1 牧户调查 |
2.2.2 环境数据获取 |
2.2.3 社区数据获取 |
2.3 多维贫困测度方法 |
2.3.1 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2.3.2 多维贫困的测度过程 |
2.4 内蒙古典型草原家庭牧户多维贫困的影响因素 |
2.4.1 多维贫困与驱动因素的相关关系 |
2.4.2 多维贫困影响因素排序 |
2.4.3 多维贫困影响因素贡献率 |
2.5 内蒙古典型草原多维贫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
第三章 结果 |
3.1 家庭牧户贫困状况评价 |
3.1.1 单维贫困情况 |
3.1.2 多维贫困情况 |
3.2 多维贫困驱动因素分析 |
3.2.1 贫困与驱动因素相关关系 |
3.2.2 多维贫困驱动因素贡献率分析 |
3.3 多维贫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4.1 内蒙古典型草原家庭牧户贫困现状 |
4.2 内蒙古典型草原家庭牧户贫困驱动因素 |
4.3 多维贫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
4.4 建议政策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牧户调查问卷 |
(4)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 ——牧户购买、生产行为及收入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指数保险内涵、运行机制及优缺点 |
1.2.2 指数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
1.2.3 提升指数保险参保率 |
1.2.4 农业保险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 |
1.2.5 农业保险的收入效应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5 技术路线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6.1 可能的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 |
2.1 风险管理理论 |
2.1.1 农业风险及其管理 |
2.1.2 风险管理理论 |
2.2 农户行为理论 |
2.3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3.1 消费者行为概念及各阶段呈现特点 |
2.3.2 效用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国际及我国指数类保险发展历程及介绍 |
3.1 印度农业天气指数保险 |
3.1.1 印度种植业特点及主要风险 |
3.1.2 印度种植业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概况 |
3.1.3 印度天气指数保险产品介绍 |
3.2 印度尼西亚天气指数保险 |
3.2.1 印度尼西亚种植业概况及主要风险 |
3.2.2 印度尼西亚水稻天气指数保险 |
3.3 蒙古牲畜指数保险 |
3.3.1 蒙古国畜牧业基本情况及风险 |
3.3.2 蒙古牲畜死亡指数保险(LBLIP) |
3.4 肯尼亚牲畜指数保险 |
3.4.1 肯尼亚畜牧业基本情况及主要风险 |
3.4.2 肯尼亚牲畜指数保险(IBLI) |
3.5 我国天气指数保险发展概况 |
3.6 国际指数保险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3.6.1 国际各国指数保险发展规律性总结 |
3.6.2 国际指数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6.3 国际指数保险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3.7 本章小结 |
4 内蒙古自治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发展现状 |
4.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实施意义 |
4.1.1 契合新时期草原畜牧业的风险特征 |
4.1.2 符合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 |
4.2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合约要点 |
4.3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实施现状 |
4.3.1 锡林郭勒盟全境实施,不同旗县参保率不同 |
4.3.2 政府提供保费补贴,部分补贴资金不到位 |
4.3.3 经营主体实施了预赔付,赔付标准各不相同 |
4.4 牧户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认知度及满意度 |
4.4.1 牧户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认知程度 |
4.4.2 牧户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满意程度 |
4.5 肉羊天气保险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5.1 政府赔付标准未能贯彻,导致理赔金额迟迟未到位 |
4.5.2 运营标准不明确,导致经营主体不规范经营 |
4.5.3 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部分地区参保率较低 |
4.5.4 条款设置不合理,导致保险的不可持续性 |
4.5.5 政府部门职责不协调,导致组织监管工作不清晰 |
4.6 本章小结 |
5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购买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5.1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说 |
5.2 实证模型选择 |
5.3 牧户购买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行为特征 |
5.3.1 数据来源 |
5.3.2 变量选取 |
5.3.3 被调研牧户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购买特征 |
5.4 牧户购买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影响因素 |
5.4.1 变量统计描述 |
5.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4.3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生产行为影响 |
6.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饲养规模影响 |
6.1.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饲养规模影响理论分析 |
6.1.2 数据来源及统计性描述 |
6.1.3 模型描述 |
6.1.4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
6.1.5 结果分析 |
6.2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信贷规模影响 |
6.2.1 理论分析 |
6.2.2 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
6.2.3 实证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牧户收入效应研究 |
7.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收入效应理论与机理分析 |
7.1.1 理论分析框架 |
7.1.2 作用机理分析 |
7.2 数据来源、变量描述与模型设定 |
7.2.1 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统计 |
7.2.2 模型设定 |
7.3 实证结果分析 |
7.3.1 OLS回归模型结果 |
7.3.2 PSM估计结果 |
7.3.3 分位数回归模型结 |
7.4 本章小结 |
8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1.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发展过程中成绩突出但问题显着 |
8.1.2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认知度及满意度差异明显 |
8.1.3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购买行为影响因素较多 |
8.1.4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饲养规模无显着影响 |
8.1.5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显着影响牧户信贷规模 |
8.1.6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收入影响显着 |
8.2 政策建议 |
8.2.1 直视实施中所存在问题,继续优化保险条款 |
8.2.2 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提升保险参保率 |
8.2.3 各地政府转变思维,促进保险制度实施 |
8.2.4 加大政府保费补贴比例,扩大政策效果惠及范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草原牧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问卷 |
(5)牧区精准扶贫特殊性及对策研究 ——以呼伦贝尔牧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有关贫困问题的研究现状 |
1.4.2 国内学者对精准扶贫有关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学者对牧区精准扶贫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主要概念 |
2.1.1 精准扶贫 |
2.1.2 牧区和牧户 |
2.1.3 精准扶贫特殊性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3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
3 呼伦贝尔牧区概况及贫困发生基本状况 |
3.1 呼伦贝尔牧区基本概况 |
3.1.1 自然环境及气候特点 |
3.1.2 牧民分布及生活情况 |
3.1.3 牧区特殊性分析 |
3.2 呼伦贝尔牧区贫困发生基本状况 |
3.2.1 贫困人口分布情况 |
3.2.2 贫困人口年龄分布 |
3.2.3 贫困发生主要原因 |
4 呼伦贝尔牧区精准扶贫实施情况 |
4.1 扶贫产业项目的多样化发展 |
4.1.1 畜牧业的转型升级 |
4.1.2 特色加工产业的发展 |
4.1.3 新型旅游扶贫模式的创立 |
4.2 “智志”双扶,激发牧民内生动力 |
4.2.1 按照不同需求制定教育补助政策 |
4.2.2 提供多方面技术培训 |
4.3 社会保障兜底 |
4.4 易地搬迁项目的推进 |
5 呼伦贝尔牧区精准扶贫特殊性 |
5.1 牧民经济脆弱性问题难以解决 |
5.1.1 自然灾害频发 |
5.1.2 生产成本高 |
5.1.3 牧民脱离市场 |
5.1.4 生产方式单一 |
5.2 政策的制定以及实施方式存在特殊性 |
5.2.1 产业扶贫项目的选择问题 |
5.2.2 易地搬迁扶贫不适用于牧区 |
5.2.3 新牧区建设不能完全效仿农区城镇化 |
5.3 缺乏对牧民精神扶贫的重视 |
5.3.1 牧区基础设施不够健全 |
5.3.2 牧民文化自信的缺失 |
5.3.3 “自决权”和“自治权”的落实问题 |
5.4 教育扶贫存在特殊性 |
5.4.1 基础教育方面 |
5.4.2 成人教育方面 |
6 针对呼伦贝尔牧区精准扶贫特殊性提供对策建议 |
6.1 通过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降低牧民经济脆弱性 |
6.1.1 创建预防性的牧民受灾保障机制 |
6.1.2 适当拓宽社会保障参与条件和方式 |
6.1.3 提高社会组织的参与地位 |
6.2 对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
6.2.1 适度控制产业的多样化发展 |
6.2.2 创建“合作社+合作社”联结机制 |
6.2.3 新牧区的建设应遵循牧区内部规律 |
6.3 重视牧民精神扶贫 |
6.3.1 大力推动文化娱乐设施建设 |
6.3.2 重拾牧民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
6.3.3 重视牧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
6.4 加大牧区教育扶贫力度 |
6.4.1 加强“两类学校”建设 |
6.4.2 完善牧民技术培训机制 |
7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6)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马奶产业发展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2 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马奶 |
2.1.2 马奶产品 |
2.1.3 产业 |
2.1.4 农业产业化 |
2.1.5 马奶产业 |
2.2 研究的理论依据 |
2.2.1 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综述 |
2.2.2 关于马奶的研究综述 |
3 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概述 |
3.1 马奶和马奶产业特征 |
3.1.1 马奶的产品特性 |
3.1.2 马奶产业特征 |
3.2 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现状 |
3.2.1 内蒙古马奶产业生产资源 |
3.2.2 内蒙古马产业发展现状 |
3.2.3 内蒙古马奶产品加工与利用现状 |
3.2.4 内蒙古马奶产业科研现状 |
3.3 内蒙古马奶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
3.3.1 马奶牧户成本构成 |
3.3.2 不同养殖规模的马奶牧户成本收益分析 |
3.4 内蒙古马奶产业竞争优势研究 |
3.4.1 市场优势 |
3.4.2 政策优势 |
3.4.3 区位优势 |
3.4.4 基础优势 |
3.4.5 文化优势 |
3.5 内蒙古马奶产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
4 内蒙古马奶产业化经营研究 |
4.1 内蒙古马奶产业的基本经济特征 |
4.1.1 马奶产品结构特征 |
4.1.2 马奶产品的市场交易特征 |
4.1.3 马奶产业市场经营主体特征 |
4.1.4 马奶产业独特的文化特征 |
4.2 内蒙古马奶产业化经营的动力 |
4.3 马奶产业化经营的目标 |
4.4 内蒙古马奶产业组织模式研究 |
4.4.1 内蒙古马奶产业生产链和市场交易主体关系 |
4.4.2 内蒙古马奶产业化经营的模式构建 |
5 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 |
5.1 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
5.1.1 市场发展思路 |
5.1.2 生产发展思路 |
5.2 产业组织发展思路 |
6 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
6.1 加强草原建设,促进传统马奶产业向现代模式转变 |
6.2 坚持产业化经营,推进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进程 |
6.3 深化马奶产业技术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工作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 |
6.4 发挥区域优势,构建区域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
6.5 完善市场体系,扩大有效需求 |
7 结论 |
7.1 基本结论 |
7.2 论文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状况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三)研究回顾 |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 |
四、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五、本文相关基本理论 |
(一)民族学理论 |
(二)经济增长理论—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
第一章 传统乳制品及新宝拉格镇乳业发展概况 |
一、传统乳制品现状 |
二、新宝拉格镇乳业发展概况 |
(一)新宝拉格镇概况 |
(二)新宝拉格镇乳业发展概况 |
第二章 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情况分析 |
一、新宝拉格镇原奶来源 |
(一)奶牛养殖小区奶源 |
(二)牧区奶牛养殖奶源 |
二、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企业的特点 |
(一)从业人员特点 |
(二)新宝拉格镇个体经营的乳制品生产企业经营规模 |
(三)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的季节性 |
(四)新宝拉格镇个体乳品企业收益状况分析 |
三、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工艺来源及加工工艺 |
(一)加工工艺来源 |
(二)加工工艺流程 |
四、新宝拉格镇乳制品销售类型、模式及客源 |
(一)乳制品销售类型 |
(二)牧民的委托销售模式 |
(三)客户来源及消费构成 |
(四)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现状满意度评价 |
五、发展前景分析 |
(一)有力的政策导向提供发展支持 |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加生产者收益 |
(三)上游规模化养殖加快发展,产量显着提高 |
(四)人员年龄结构的变化促进了乳制品的消费 |
(五)原产地优势促进品牌发展 |
第三章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一、存在的问题 |
(一)民间工艺传承困境 |
(二)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
(三)食品安全,原材料标准不完善 |
(四)文化宣传不到位 |
二、对策及建议 |
(一)加强政府与商家、与外界的沟通,摆脱民族工艺传承困境 |
(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和地方财政政策支持 |
(三)推动乳制品质量分级、走品牌之路 |
(四)结合牧民家庭旅游业,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推广 |
研究展望及结论 |
一、研究展望 |
二、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8)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评价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
2.1 理论基础 |
2.1.1 草原畜牧业与畜牧业经济 |
2.1.2 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2.2 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特征 |
2.3 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类型 |
2.4 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三章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发展情况分析 |
3.1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发展草地状况 |
3.2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发展劳动力状况 |
3.3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发展牲畜状况 |
3.4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发展畜产品状况 |
第四章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
4.1 草地退化严重 |
4.2 草原环境污染严重 |
4.3 超载放牧严重 |
4.4 畜产品加工业科技化程度低 |
第五章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5.1 自然环境因素 |
5.1.1 土地贫瘠 |
5.1.2 年降水量少 |
5.1.3 大风日数多 |
5.1.4 环境污染严重 |
5.2 人为素质因素 |
5.2.1 牧民整体综合素质不高 |
5.2.2 过度开垦草地 |
5.3 经济因素 |
5.3.1 经济投入有限 |
5.3.2 组织化生产程度低 |
5.3.3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
5.3.4 与当地矿业经济相矛盾 |
5.4 制度因素 |
5.4.1 畜牧业相关法律不完善 |
5.4.2 未建立明确的草原产权制度 |
第六章 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国际经验借鉴 |
6.1 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
6.1.1 新西兰草原畜牧业发展 |
6.1.2 澳大利亚草原畜牧业发展 |
6.2 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经验总结 |
6.2.1 规范草原放牧,有效保护草场 |
6.2.2 加大科研和推广投入,完善“研-产-销”生态链 |
6.2.3 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提升牲畜培育及畜产品生产的工业化水平 |
6.2.4 注重牲畜防疫保健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
第七章 建议与问题对策 |
7.1 健全草原畜牧业政策和法律体系 |
7.2 建立草原生态保护机制,合理利用草地资源 |
7.3 适当转移农村人口,减小草地的人口压力 |
7.4 加快农村合作制经济组织建设,实现规模化经营 |
7.5 加强集约化生产,坚持生态化畜牧业道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经济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之处 |
2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综合评价指数 |
2.1.2 耦合 |
2.1.3 耦合协调发展 |
2.2 理论基础 |
2.2.1 环境承载力理论 |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2.3 耦合及系统耦合理论 |
2.2.4 协调发展理论 |
2.3 草原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经济系统耦合机理 |
3 草原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关系的研究方法 |
3.1 草原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经济系统的指标构建 |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 草原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方法 |
3.2.1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
3.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2.3 综合评价指数模型 |
3.3 草原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研究方法 |
3.3.1 耦合度模型及划分标准 |
3.3.2 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划分标准 |
4 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
4.1 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经济概况 |
4.1.1 草原生态环境概况 |
4.1.2 畜牧业经济发展概况 |
4.2 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经济系统综合评价 |
4.2.1 指标体系权重值 |
4.2.2 综合评价指数动态分析 |
4.3 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定量分析 |
5 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
5.1 明确草原产权,杜绝草原过度利用 |
5.2 完善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投入机制 |
5.3 树立牧民草原生态价值观 |
5.4 建立、健全科学化畜牧业服务体系 |
5.5 在草原保护中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 |
5.6 培养畜产品龙头企业,加强畜牧业品牌建设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可持续生计资本对牧民收入影响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关键问题、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关键问题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农牧民增收研究 |
2.1.1 农牧民收入增长理论 |
2.1.2 农民增收影响因素 |
2.1.3 农民增收政策 |
2.1.4 牧民增收状况、影响因素及政策 |
2.1.5 农牧民增收研究述评 |
2.2 可持续生计与农牧民增收 |
2.2.1 可持续生计理论 |
2.2.2 可持续生计实证研究 |
2.2.3 可持续生计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
2.3 文献述评 |
3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牧民 |
3.1.2 牧民收入 |
3.1.3 可持续生计 |
3.2 理论基础 |
3.2.1 收入理论 |
3.2.2 外部性理论 |
3.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3 理论分析框架 |
3.3.1 可持续生计内涵 |
3.3.2 可持续生计资本分析框架的主要内容 |
3.4 本章小结 |
4 内蒙古牧民收入演变历程及特征分析 |
4.1 牧民收入水平的变化分析 |
4.1.1 迅猛增长阶段 |
4.1.2 波动增长阶段 |
4.1.3 高速增长阶段 |
4.1.4 明显下降阶段 |
4.1.5 恢复增长阶段 |
4.2 牧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分析 |
4.2.1 一级收入结构分析 |
4.2.2 二级收入结构分析 |
4.2.3 三级收入结构分析 |
4.3 牧民收入的差距变化分析 |
4.3.1 区域差距分析 |
4.3.2 城乡差距分析 |
4.3.3 内部差距分析 |
4.4 牧民收入增长特征总结 |
4.4.1 牧民收入增长极不稳定且增速趋缓 |
4.4.2 牧民收入渠道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 |
4.4.3 牧民收入增长呈现极不平衡特征 |
4.5 本章小结 |
5 牧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5.1 牧民增收的分析思路 |
5.1.1 基于可持续生计资本的视角 |
5.1.2 牧民收入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
5.2 牧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
5.2.1 脆弱性背景的冲击 |
5.2.2 可持续生计资本的影响 |
5.2.3 政策性因素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6 牧民收入水平及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1 研究区域概况 |
6.2 数据来源及问卷设计 |
6.2.1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 |
6.2.2 问卷设计 |
6.3 样本牧户家庭特征及收入水平描述 |
6.3.1 样本牧户家庭特征 |
6.3.2 样本牧户人均收入水平及增长 |
6.3.3 样本牧户人均收入来源及结构 |
6.3.4 样本牧户的收入差距状况 |
6.4 牧户收入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4.1 模型的设定与说明 |
6.4.2 变量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
6.4.3 模型结果分析 |
6.5 牧户收入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5.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6.5.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6.5.3 模型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促进内蒙古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
7.1 明确牧民增收目标,完善牧民增收思路 |
7.1.1 明确牧民增收目标与内涵 |
7.1.2 完善牧民增收思路 |
7.2 完善牧区草原确权制度,挖掘自然资本增收潜力 |
7.2.1 完善牧区草原确权承包制度 |
7.2.2 优化草原生态补偿政策 |
7.3 加强牧区物质资本建设,拓宽牧民经营收入增收空间 |
7.3.1 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
7.3.2 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
7.4 重视牧区人力资本积累,推动牧民工资收入快速增长 |
7.4.1 提高牧民的基础教育水平 |
7.4.2 加强牧民的职业教育培训 |
7.5 完善牧区金融市场服务,激发牧民财产收入增长潜力 |
7.5.1 建设牧区金融服务体系 |
7.5.2 积极发展牧区小额信贷 |
7.5.3 创新牧区金融信贷产品 |
7.6 提升牧区社会资本水平,缩减牧户收入不平等差距 |
7.6.1 鼓励培育牧区合作组织 |
7.6.2 强化牧区基层组织作用 |
7.7 完善牧区政策支持体系,确保牧民转移性收入持续增长 |
7.7.1 改革完善畜草原牧业补贴政策 |
7.7.2 完善草原牧区社会保障机制 |
7.8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之处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畜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小规模模式及其效果研究 ——以巴彦毛都苏木为例[D]. 亢智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内蒙古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研究[D]. 吴孔佳.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家庭牧户贫困研究[D]. 阿木古楞. 内蒙古大学, 2021
- [4]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 ——牧户购买、生产行为及收入效应研究[D]. 弓宇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5]牧区精准扶贫特殊性及对策研究 ——以呼伦贝尔牧区为例[D]. 白才艺.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内蒙古马奶产业发展研究[D]. 王黎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状况及问题研究[D]. 宝拉尔.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9]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经济耦合协调关系研究[D]. 高芬.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10]可持续生计资本对牧民收入影响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D]. 王海春.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