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61例(论文文献综述)
洪晓帆,黎创,蔡凤丹,王晓婉,梁星,徐鹏,包崑[1](2021)在《膜性肾病湿证调查问卷的构建及尿蛋白与湿证的相关性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膜性肾病湿证调查问卷的建立及膜性肾病患者尿蛋白与湿证的相关性。【方法】在《证素辨证学》中湿证证候表的基础上,检索相关文献,拓展湿证相关症状后形成膜性肾病湿证调查问卷,运用该问卷对52例膜性肾病患者行预试问卷分析,以形成针对膜性肾病人群效度、信度良好的湿证调查表。运用此膜性肾病湿证调查表对该膜性肾病患者人群进行湿证评分,探究该人群中尿蛋白与湿证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基于文献检索结果并与《证素辨证学》湿证证候比较,确定调查问卷题项,共包括26项;经预试问卷分析后,共得到包含水肿、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肢体乏力或倦怠、精神疲倦或嗜睡、面色秽浊如有污垢、口黏腻、呕恶或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小便浑浊或有明显泡沫尿、胃口变差、带下量多/阴囊潮湿共11个题项的膜性肾病湿证调查表。湿证调查表评分结果显示膜性肾病患者低、中、高尿蛋白组之间湿证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基于问卷统计分析建立了膜性肾病湿证调查表;运用该调查表对膜性肾病患者进行评分,提示膜性肾病患者尿蛋白与湿证相关,湿证越重,尿蛋白水平越高。
高伊格[2](2021)在《IgAN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的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病理相关性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回顾IgAN患者的中医四诊及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分布规律,探究影响部分新月体形成的危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为提示IgAN患者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1.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筛选出符合纳排标准的IgAN患者151例,进行中医证型分布及统计学分析。2.依据肾穿刺活检结果,按照伴或不伴新月体进行患者分组:C0组为无新月体者,C1组为伴新月体者,进行中医证型、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及组间差异分析,筛选影响部分新月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病例151例,男性79例,女性72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71岁,平均年龄为34(27,47)岁。其中,男、女性患者均以气阴两虚证多见。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患者年龄多在21-40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患者多在30岁以上。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患者多表现在慢性肾脏病1-2期,脾肾阳虚证患者多表现在慢性肾脏病2-3期。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患者较少表现合并高血压或多表现为高血压1级,脾肾阳虚证患者多表现在高血压2-3级,肝肾阴虚证患者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年龄、CKD分期、血压分级在本虚证分布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在本虚证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2.151例IgAN患者本虚证中,肺脾气虚证24例,气阴两虚证61例,肝肾阴证33例,脾肾阳虚证33例;151例IgAN患者标实证中,兼标实证者129例,兼多种标实证者35例。其中,兼风热证20例,兼湿浊证23例,兼湿热证61例,兼瘀血证60例。3.血尿酸、血尿素氮、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血红蛋白在本虚证分布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动脉压、血尿素氮、血清IgA、纤维蛋白原在血瘀证分布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临床指标在本虚证分布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气阴两虚证患者的平均动脉压、血尿素氮、血肌酐显着低于脾肾阳虚证,肾小球滤过率显着高于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患者血尿酸、尿素氮水平显着低于脾肾阳虚证;肺脾气虚证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显着高于肝肾阴虚证(P<0.05)。4.Lee氏分级及Katafuchi氏半定量积分在本虚证分布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患者的Lee氏分级显着低于脾肾阳虚证,气虚-阴虚-阳虚的演变也随Lee氏分级程度加重而表现的越重。脾肾阳虚证肾小球积分、肾小管间质积分显着高于脾肺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管积分显着高于气阴两虚证。各病理分级在血瘀证分布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兼血瘀证多见于Lee氏分级III-IV级,非兼血瘀证以II-III级为主。兼血瘀证肾小球积分、肾小管间质积分、血管积分显着高于非兼血瘀证。5.151例IgAN患者中不伴新月体形成组(C0组)107人,伴新月体形成组(C1组)44人。其中C0组中男性54人,女性53人,男女比例为1.02:1;C1组44人,男性25人,女性19人,男女比例为1.32:1;两组患者发病年龄段均为21-40岁区间多发,肉眼血尿史、平均动脉压水平、慢性肾脏病分期在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病程、血压分级在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151例IgAN患者中单纯本虚证共有22例,本虚标实证者共有129例,无单纯实证。C1组中单纯本虚证共有1例(2.2%),本虚标实证者共有43例(97.8%);C0组单纯本虚证共有21例(19.6%),本虚标实证者共有86例(80.4%)。本虚证与兼证在组间分布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1组患者以脾肾阳虚证多见,兼证多表现为兼湿热证、兼血瘀证;C0组患者本虚证以气阴两证多见,兼证多表现为兼湿热证;新月体类型在中医本虚证、兼证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7.C1组患者蛋白尿水平(蛋白尿分级)、血脂水平(甘油三酯)、肾功能水平(血肌酐、血尿素氮)均显着高于C0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血浆白蛋白水平、肾小球滤过率均显着低于C0组(P<0.05)。其余指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8.Lee氏分级:C1组患者Lee氏分级重于C0组(P<0.05)。C1组分布在Lee氏分级III级及以上;C0组分布在II级及以上。牛津分型:C1组牛津分型系膜细胞增生程度、毛细血管内增殖程度、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程度均重于C0组(P<0.05)。Katafuchi氏半定量积分:C1组系膜增值程度积分、节段损害积分、球性硬化积分、小管间质炎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均重于C0组(P<0.05)。两组免疫复合物沉积形式均以IgA+C3沉积最为多见,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9.新月体形成与肾穿时蛋白尿水平、平均动脉压、甘油三酯、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均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肾小球滤过率、血浆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的IgAN患者中,毛细血管内增殖(E1)、节段性硬化及黏连(S1)、肾小管萎缩或肾间质纤维化(T1+2)与蛋白尿水平明显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明显负相关。其余临床及病理指标与肾穿刺时基线临床指标无明显相关性。10.平均动脉压、24尿蛋白定量、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e GFR、肾小球积分、肾小管间质积分回归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医证型分布:伴新月体组患者以脾肾阳虚多见,常合并多种兼证。湿热、瘀血症贯穿病程始终。IgAN患者的年龄、肾功能、血压、血尿酸水平等临床特征均不同程度的与本虚证分布相关。气虚-阴虚-阳虚的演变也随病理分级、积分程度加重及而表现的越重。2.临床病理特点:IgAN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的发病率高,临床表现(蛋白尿、肾功能不全、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越重。病理分级、积分越高,肾小球系膜细胞/毛细血管内增殖、节段损害、肾小管间质病变越重,往往提示伴部分新月体形成损伤程度越重。3.影响新月体形成的危险因素:平均动脉压、24尿蛋白定量、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e GFR、肾小球积分、肾小管间质积分是新月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
谢建伟[3](2021)在《尿潜血阳性患者的诊断思路及焦剑主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用药规律》文中提出目的:结合文献研究的方法,从肾内科医师的角度探讨对尿潜血阳性患者进行合理的诊断与鉴别的思路,以提高临床接诊的效率,对尿潜血阳性患者进行准确分诊,避免出现误诊、漏诊,而造成病情的延误,并对肾性血尿的患者采取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采用数据挖掘的方式研究导师焦剑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炎血尿的中医药用药规律,结合导师的临床经验分析慢性肾炎血尿的临床辨证诊治思路,为慢性肾炎血尿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的参考。方法:1.通过阅读并查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八版《内科学》、第八版《诊断学》、《内科学·肾脏内科分册》、第三版《肾脏病学》及《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中关于血尿及与血尿相关疾病的论述,书写读书摘要,对各疾病的诊断要点进行总结,从肾内科医师的角度探讨针对尿潜血阳性患者初步的临床诊断思路。2.收集2018年11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就诊于导师门诊,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且以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资料,共收集病案61例,中药处方264首。应用Excel表格录入患者信息,并对其一般情况、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经数据标准化处理后,按中药名称及其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分类等分别录入到Excel表格中,建立数据库,对各药物的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得出高频次药物(累计使用频次高于60次),即核心药物,应用Excel表格建立核心药物表;对各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分类等进行统计描述,并绘制图表。将核心药物表分别导入SPSS Modeler 18.0软件及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中,分别进行关联性分析与聚类分析,总结出焦剑主任治疗慢性肾炎血尿的中医药用药规律及临床辨证思路。结果:1.通过文献分析,汇总与血尿的发生密切相关的疾病主要有:(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中临床分型主要包括: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无症状血尿和(或)蛋白尿(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按病理分型主要包括:Ig A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微小病变肾病、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炎等。(2)继发性肾病,包括: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高血压肾损害、肥胖相关性肾病等。(3)急性间质性肾炎。(4)遗传性肾病,包括:Alport综合征、薄基底膜肾病、多囊肾病等。(5)泌尿外科疾病,主要包括:尿路感染、泌尿系肿瘤、尿路结石、肾结核等。此外,因服用一些带有色素的药物或食物,可导致假性的肉眼血尿;因严重的创伤或是输血反应,可导致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尿检前因剧烈运动、性交或是女性月经等因素可导致一过性的血尿;因使用抗凝药物或肾损害药物,而引起血尿的发生。2.本研究总计收集病历61例,累计诊次264次,其中男性26人,占总数的42.6%,女性35人,占总数的57.4%,男女比例为1:1.35;年龄分布情况,最大年龄为82岁,最小年龄22岁,平均年龄49.52±15.98岁,中位数为48岁。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统计结果显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倦怠乏力”、“腰膝酸软”;舌象以“舌红”、“黄腻苔”多见;脉象以“弱脉”、“弦细脉”为主;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为主,标实证多为“湿热证”。本研究共涉及中药169味,其中使用频次超过60次的有20味中药,根据使用频次高低排列,依次为黄芪220次;五味子174次;土茯苓166次;丹参138次;川芎133次;白术118次;蒲公英97次;墨旱莲94次;甘草92次;金樱子89次;女贞子89次;升麻89次;苎麻根82次;金银花74次;半枝莲71次;当归68次;牡丹皮67次;山茱萸67次;小蓟65次;仙鹤草62次。中药功效统计结果显示,使用频次超过200次的有7类,分别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止血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以及解表药,使用频次共计3638次,约占总频次的81.4%。四气统计结果显示,寒性药物使用频次最高,约占总频次的43.9%,随后依次是温性、平性、凉性、热性。五味统计结果显示,根据个数排列依次为甘、苦、辛、咸、酸、涩、淡;根据使用频次排列依次为甘、苦、辛、酸、涩、淡、咸。归经结果显示,累计使用频次超过1000次的6位依次是肝经、肺经、脾经、胃经、肾经、心经。通过药物关联性分析得出导师常用的基础方:黄芪、丹参、川芎、土茯苓、五味子。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导师常用的药物组合5组,分别是女贞子、墨旱莲、苎麻根、仙鹤草;金银花、甘草;蒲公英、半枝莲;黄芪、土茯苓、丹参、川芎、五味子;升麻、白术、金樱子。结论:1.从肾内科医师的角度,当患者以尿潜血阳性就诊时,临床上应首先进行病史采集,对血尿的来源进行初步的鉴别;其次,通过尿沉渣镜检排除假阳性,并结合尿相差显微镜检查鉴别肾性血尿与非肾性血尿;对可疑泌尿外科疾病的患者行影像学检查,并及时转诊;对肾性血尿的患者进一步系统检查,必要时肾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治疗。2.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以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临床治疗用药上焦剑老师以补虚药为主,尤其注重补气药的应用,根据不同兼证,配合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止血药等进行辨证论治,补泻兼施,寒温并用,驱邪而不忘扶正。通过此次研究发现本病最常见的本虚证为脾肾气虚证、标实证以湿热证为多见,焦剑老师在治疗本病时,常以补益脾肾、清热利湿为基本治法。因肾虚血瘀常贯穿本病始终,临床治疗上,焦剑老师常兼用活血化瘀之品。
张耀夫[4](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赵进喜辨体质、辨病、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经验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是多种病因引起的,病情呈进行性发展的临床综合征。终末期肾脏病需要透析及肾移植治疗,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构成巨大威胁。赵进喜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CKD及内分泌代谢病的相关工作,临床经验丰富,总结专家治疗CKD的经验,对于寻求中医药防治CKD的有效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研究、总结赵进喜教授运用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诊疗模式诊治CKD的经验。方法:收集2020年9月-2021年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门诊,确诊为CKD并经赵进喜教授开具处方的患者医案。利用SPSS26.0、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及Force Atlas图布局算法,对四诊信息、证候、体质、用药、分期、原发病等进行频次统计,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探讨分期、体质、证候、症状、用药之间的关系,挖掘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诊治CKD的经验。结果:研究纳入345例CKD病例。其中1期111例,2期54例,3期70例,4期53例,5期57例。既往已明确病理诊断则以病理诊断为主,若未行病理检查则以临床诊断为主。如明确病理诊断为IgA肾病的病例则不纳入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例中。纳入病例的原发病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kidney disease,DKD)、IgA肾病等。全部纳入病例的体质分布结果:少阳体质最多,其次是太阴、厥阴、少阴、阳明及太阳体质。症状分布结果:夜尿频多、畏寒肢冷、浮肿较多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多见夜尿频多、畏寒肢冷、浮肿;原发病为DKD的患者多见浮肿、大便干、气短;原发病为IgA肾病的患者多见大便稀溏、夜尿频多、咽干。1期患者多见畏寒肢冷、大便稀溏、大便干;2期多见夜尿频多、大便稀溏、浮肿;3期多见夜尿频多、大便稀溏、畏寒肢冷;4期多见浮肿、大便干、气短;5期多见浮肿、夜尿频多、大便不畅。太阳体质的患者多见咽痛,阳明体质多见夜尿频多、大便干,少阳体质多见心情忧郁,太阴体质多见大便稀溏,少阴体质多见夜尿频多,厥阴体质多见性急易怒。全部纳入病例的舌脉分布结果:舌质紫暗、舌苔腻较多见,脉沉、脉弱较多见;四诊综合信息分布结果:脉沉、舌质紫暗、舌苔腻、夜尿频多、畏寒肢冷、浮肿较常见;中医证候分布结果:血瘀证最常见,其次是水湿证、湿浊证。不同原发病及分期的证候分布结果: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多见血瘀证、阴虚者、水湿证;原发病为DKD的多见血瘀证、水湿证、湿浊证;原发病为IgA肾病的多见血瘀证、气虚证、郁热证,1期常见血瘀证、阴虚者、郁热证;2期常见血瘀证、水湿证、郁热证;3期常见血瘀证、湿浊证;4期常见血瘀证、水湿证、湿浊证;5期常见湿浊证、血瘀证、水湿证。血瘀证在所有体质均最常见,除血瘀证外,太阳体质常见气虚证;阳明体质常见湿浊证;少阳体质常见郁热证;太阴体质常见气虚证、水湿证;少阴体质常见阴虚证、湿浊证;厥阴体质常见肝阳证。赵进喜教授治疗CKD的常用药物依次为黄芪、丹参、当归、土茯苓、川芎等。从1期至5期,蝉蜕、僵蚕、姜黄、熟大黄等药的使用率呈升高趋势,黄芩、连翘、白花蛇舌草等药的使用率呈下降趋势。药性以寒性(寒、微寒)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肝经的药最多,其次是肺、脾、胃及肾经。药物功效以祛风、清热、解毒、利水等为主。部分药物使用剂量较固定,如石韦30g、防风6g,部分药物使用剂量跨度较大,如黄芪15-150g、熟大黄3-30g。丹参、当归、土茯苓等药在各期中平均剂量无明显变化,而黄芪、熟大黄等药的平均剂量会随分期增加而升高。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与夜尿频多、畏寒肢冷、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腻关系密切,原发病为DKD的患者与脉沉、舌质紫暗、浮肿关系密切。1期患者与畏寒肢冷、大便稀溏、脉细关系密切,2期与脉沉、夜尿频多、大便稀溏、舌质红苔黄腻关系密切,3期与夜尿频多、腰膝酸软、舌质红苔黄腻关系密切,4期与舌质紫暗、脉沉、浮肿关系密切,5期与舌苔腻、脉沉、舌质紫暗、浮肿、食少纳呆关系密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体质分别与咽痛、大便不畅、心情忧郁、大便稀溏、夜尿频多及性急易怒关系密切。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与阴虚证、郁热证、湿热证关系密切,原发病为DKD的与血瘀证、水湿证、湿浊证关系密切。1期患者与阴虚证、郁热证、阳虚证、湿热证关系密切,2期与郁热证、湿热证、阴虚证关系密切,3期与血瘀证、阴虚证、湿浊证关系密切,4期与血瘀证、水湿证、湿浊证关系密切,5期与湿浊证、水湿证、气虚证关系密切。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体质分别与湿热证、郁热证、气虚证、阴虚证、肝阳证关系密切。证候与药物的关联分析结果:血瘀证与黄芪、当归、丹参、川芎、土茯苓、蝉蜕关系密切,水湿证与黄芪、蝉蜕、丹参、绵萆薢、川芎、土茯苓关系密切,湿浊证与黄芪、蝉蜕、姜黄、川芎、当归、丹参、熟大黄关系密切,气虚证与黄芪、石韦、蝉蜕、绵萆薢、穿山龙、茯苓关系密切,阴虚证与丹参、黄芩、赤芍、白芍、柴胡、山萸肉关系密切,郁热证与黄芩、柴胡、法半夏、陈皮、白芍、茯苓关系密切,阳虚证与防风、山萸肉、茯苓、炒白术、猪苓、法半夏、炒苍术、陈皮、乌药关系密切,湿热证与赤芍、姜黄、白芍、炒苍术、炒白术、山萸肉、金钱草关系密切,气滞证与柴胡、法半夏、陈皮、乌药、紫苏叶关系密切,痰热证与黄芪、法半夏、蝉蜕、柴胡、陈皮关系密切,饮停证与黄芪、葶苈子、桑白皮、知母、柴胡关系密切。太阳体质与黄芪、连翘、黄芩、防风关系密切,阳明体质与绵萆薢、土茯苓、石韦、蝉蜕、熟大黄关系密切,少阳体质与柴胡、法半夏、白芍、陈皮关系密切;太阴体质与绵萆薢、当归、川芎、石韦关系密切,少阴体质与黄芪、丹参、蝉蜕、土茯苓、川芎关系密切,厥阴体质与丹参、当归、川芎、黄芪、蝉蜕关系密切。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与姜黄、僵蚕、熟大黄、法半夏、陈皮、柴胡关系密切,原发病为DKD的患者与黄芪、石韦、穿山龙、绵萆薢、土茯苓、川芎关系密切,原发病为IgA肾病的患者与防风、石韦、绵萆薢、土茯苓、黄芪、紫苏叶、白花蛇舌草关系密切。体质、证候、分期、症状、药物关系网络图显示,分期与证候存在趋向性,随着分期增加,相关证候由郁热证、阴虚证、湿热证、气滞证等逐渐向气虚证、饮停证、湿浊证、血虚证等证候转化。不同体质中有某些症状较为突出,不同体质相关联的证候、药物也有所差异,体质从化在CKD患者的证候、症状中有重要地位。药物聚类结果显示,治疗CKD的常用药对有三七、水蛭;桑白皮、葶苈子;鬼箭羽、牛蒡子等。常用药串有绵萆薢、土茯苓、穿山龙、石韦;当归、川芎、丹参;姜黄、熟大黄、僵蚕、蝉蜕等。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赵进喜教授治疗CKD的核心处方为黄芪、当归、丹参、川芎、土茯苓、绵萆薢、蝉蜕、穿山龙、石韦、防风、赤芍、僵蚕、姜黄、熟大黄、黄芩、茯苓、白芍、猪苓、陈皮、法半夏、牛蒡子。不同分期的核心处方,药物各有特色。结论:不同体质、原发病、分期的CKD患者表现的症状、证候及用药各有特点。CKD的证候中,虚证以气虚较为常见,实证以血瘀、水湿、湿浊较为常见。早期多见血瘀、水湿、阴虚、郁热、湿热等证候,晚期多见湿浊、血瘀、水湿、气虚、饮停、血虚等证候。赵进喜教授治疗CKD的核心药物是黄芪、当归、丹参、川芎、土茯苓、绵萆薢,常用药物组合有绵萆薢、土茯苓、穿山龙、石韦;姜黄、熟大黄、僵蚕、蝉蜕等。治疗上强调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重视内外同治、上下同治、前后同治,强调和胃泄浊,辨病突出辨原发病及分期,在抓住基本病机的基础上进行辨体质及辨方证。
王星[5](2021)在《加味安肾饮治疗IgA肾病伴亚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CKD2-4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和意义: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之一,但其发病机制复杂,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各种潜在损伤肾脏可能的药物使用增多,越来越多的IgAN患者出现肾间质水肿和急性炎性细胞浸润,急性肾小管疾病和或急性间质疾病未能及时治愈,或慢性肾小管间质病又加以急性损伤,可迁延为合并亚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病。临床上针对本病应尽早处理,避免急性病变迁延,甚至间质纤维化或小管出现萎缩,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然而针对IgAN伴亚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治疗多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其治疗剂量、治疗时机、疗程目前均存在争议,治疗效果也并不相同。中医可发挥整体调理优势,导师在针对IgAN伴亚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治疗上,仍以伏邪理论为基础,认为其基本病机为少阳三焦不利,湿热阻滞,在吴门验方安肾饮的基础上化裁加味安肾饮,每验于临床。因此本文观察加味安肾饮治疗IgAN伴亚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今后中医临床治疗IgAN伴亚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采用开放真实世界前后对照回顾前瞻性研究方法,以IgAN伴亚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来东直门医院导师门诊时间为0点,筛选肾活检表现为IgAN伴亚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共57例,符合纳入标准53例,回顾性统计分析其服中药之前接受西药规范治疗的至少6个月的临床资料,作为中药治疗前6个月;入选后患者在继续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安肾饮,前瞻性观察6个月,作为中药治疗后6个月。对中药治疗前6个月(中药治疗前-6个月、-3个月、-1个月、0个月)及中药治疗后6个月(中药治疗后0个月、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观察。记录每个病人随访点的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eGFR)、24尿蛋白(24hU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尿素氮(BUN)、尿酸(UA),以及中药治疗6个月前后舌色、舌形、舌苔、脉象的变化。观察加味安肾饮治疗IgAN伴亚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疗效。研究结果:(1)中药治疗前6个月与0个月相比Scr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后6个月与0个月相比,Scr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阶段各观察点治疗前后Scr的变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药治疗前6个月eGFR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后6个月eGFR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阶段各观察点治疗前后eGFR的变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药治疗前6个月患者24hUTP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后6个月患者24hUTP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阶段各观察点治疗前后24hUTP的变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药治疗前6个月ALB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后6个月后ALB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阶段各观察点治疗前后ALB的变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阶段各观察点治疗前后的HGB、BUN、UA变化趋势,变化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53例患者中药治疗6个月前后舌色均以红色、淡红、暗红色为主,舌形均以正常居多,部分患者可见胖舌、齿痕舌、裂纹舌、芒刺舌及舌边肿胀,舌苔以白腻、薄白、黄腻为主,中药治疗6个月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3例患者中药治疗6个月前脉象以滑脉、沉脉、沉弦脉和弦细脉为主,中药治疗6个月后脉象以滑脉、沉脉、沉滑脉为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53例患者在中药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总有效率分别为79.3%、83.1%、86.8%。(8)中药治疗后6个月,53例患者中仅有1例发生终点事件,终点事件发生率1.8%。结论:(1)加味安肾饮治疗IgAN伴亚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CKD2-4期的患者,能明显降低患者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2)加味安肾饮在临床应用中无明显不良反应或副作用,较为安全,值得继续研究并向临床推广。
黄秀芳[6](2021)在《雷公藤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的药证对应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雷公藤,首次以“莽草”的名称出现在《神农本草经》,其有效成分提取制成的中成药雷公藤多苷片的免疫抑制作用逐渐受到重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临床应用雷公藤多苷片治疗慢性肾脏病越来越多,但并不是所有患者应用雷公藤多苷片后都能有满意的疗效,然而目前研究大多是证明雷公藤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有效性,并没有对有效案例进行针对性分析,雷公藤多苷片治疗有效的慢性肾脏病患者究竟有哪些特点尚未深入研究。目的通过比较所有服用雷公藤多苷片的肾小球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寻找使用雷公藤多苷片有效病例的证候特点及化验室指标特点,以期在临床中初筛出更加适合使用雷公藤多苷片的病例,提高雷公藤多苷片的临床有效率;同时,对雷公藤多苷片对造血系统、肝功能、肾功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安全性评价,找出雷公藤多苷片临床常见不良反应,为提前干预雷公藤多苷片造成的副作用提供证据。方法本研究以2018.12-2021.3我院肾病风湿科病房及门诊服用雷公藤多苷片的患者为试验数据来源,选取符合纳排标准的肾小球疾病患者,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化验室指标(24h尿蛋白定量、血常规、血脂、肝功能、肾功能)、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尿蛋白变化率作为主要指标进行分组。根据患者的四诊资料,结合导师意见,参照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肾小球疾病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录入数据,应用SPSS23.0软件,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统计结果符合正态分布的数值用x±s来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用M(P25,P75)来表示。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病例78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43例,男女比例约1:1.23。年龄最小为34岁,最大为83岁,平均年龄为(59.29±10.85)岁,基线尿蛋白水平(4.09±3.23)g/24h,治疗后尿蛋白水平(2.41±2.26)g/24h。2.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有效病例的临床特点依据服用雷公藤多苷片3月后24h尿蛋白下降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服药前24h尿蛋白定量-服药3月后24h尿蛋白定量)/服药前24h尿蛋白定量)进行分组,分成尿蛋白增加或未减少(共17人,占所有患者21.8%)、尿蛋白下降1-20%以内(共8人,占所有患者的10.3%)、尿蛋白下降21-40%(共5人,占所有患者的6.4%)、尿蛋白下降41-60%(共20人,占所有患者的25.6%)、尿蛋白下降61-80%(共15人,占所有患者的19.2%)及尿蛋白下降81%以上(共13人,占所有患者的16.7%)共6组。单因素分析结果:LY、TG对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的疗效的影响在不同组别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 MO、NE、RBC、HGB、PLT、TC、HDL、LDL、TP、ALB、ALP、ALT、GGT、AST、UR、CR的变化对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的疗效影响在不同组别无显着差异(P>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淋巴细胞(OR=2.70,95%CI:1.24-5.90)为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有效的保护因素,甘油三酯(OR=0.72,95%CI:0.53-0.97)为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有效的危险因素。3.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有效病例的中医证型特点以患者24h尿蛋白下降率为主要疗效指标,结合患者水肿症状的改善程度进行分组,包括无效组(尿蛋白增加或未减少且水肿未见明显改善)、有效组(尿蛋白下降40%以内,且水肿轻度改善)及显效组(尿蛋白下降40%以上且水肿程度明显改善甚至消失)3组,所有患者共78例,虚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气阴两虚22例,占比28.2%;脾肾阳虚39例,占比50.0%;肝肾阴虚17例,占比21.8%。实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水湿证18例,占比23.1%;血瘀证20例,占比25.6%;湿热证40例,占比51.3%。无效组患者共17例,虚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气阴两虚5例,占比29.4%;脾肾阳虚3例,占比17.6%;肝肾阴虚9例,占比52.9%。实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水湿证6例,占比35.3%;血瘀证8例,占比47.1%;湿热证3例,占比17.6%。有效组患者共13例,虚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气阴两虚6例,占比46.2%;脾肾阳虚3例,占比23.1%;肝肾阴虚4例,占比30.8%。实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水湿证6例,占比46.2%;血瘀证3例,占比23.1%;湿热证4例,占比30.8%。显效组患者共48例,虚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气阴两虚11例,占比22.9%;脾肾阳虚33例,占比68.8%;肝肾阴虚4例,占比8.3%。实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水湿证6例,占比12.5%;血瘀证9例,占比18.8%;湿热证33例,占比68.8%。有效组和显效组共61例,其虚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气阴两虚17例,占比27.9%;脾肾阳虚36例,占比59.0%;肝肾阴虚8例,占比13.1%。实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水湿证12例,占比19.7%;血瘀证12例,占比19.7%;湿热证37例,占比60.6%。4.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使用雷公藤多苷片的安全性评估全部患者的服药后NE与服药前NE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NE为3.78(2.96,4.55)× 109/L,服用雷公藤多苷片3月后NE为3.50(2.97,4.14)× 109/L。结果显示,治疗后NE有明显下降。服药前后的HGB、RBC、PLT、肝功能(TP、ALB、ALP、ALT、GGT、AST)、肾功能(UR、CR、U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一定范围内,淋巴细胞水平越高,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的有效率越高;甘油三酯水平越高,使用雷公藤多苷片有效的概率越低。2.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的有效患者中,虚证以脾肾阳虚为主,实证以湿热证为主。3.肾小球疾病患者连续服用3月雷公藤多苷片后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副作用。临床中需警惕免疫低下,诱发感染。
许琳洁[7](2021)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伴焦虑状态脑电超慢涨落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探究焦虑状态与肾脏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并挖掘CGN伴焦虑状态患者脑电超慢涨落检查结果以探求其脑部神经递质激活水平变化特征,为本病中医辨证提供相应依据和临床发现、诊断、治疗此类患者提供客观、科学支持。研究方法:应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自2020年11月01日至2021年01月31日广安门医院肾病科门诊121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实验室检查、GAD-7、HAMA、SAS量表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其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初步得出CGN伴焦虑状态的患病率,并将患者分为CGN伴焦虑状态组、单纯CGN组、单纯焦虑状态组三组,统计比较前两组患者血肌酐、血尿素氮、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潜血的检查结果,分析焦虑状态对此实验室检查项目是否造成影响;对三组患者进行脑电超慢涨落检查,通过分析检查结果探讨伴有焦虑状态的CGN患者脑部神经递质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本横断面研究共收集121例CGN患者,最小患者年龄5岁,最大者89岁,平均发病年龄为46.09±16.66岁,男、女患病比例1:1.52,女性患病多于男性。总体来看,31-40岁患病人数最多,有29人(24.0%),其次为41-50岁26例(21.6%)、61-79 岁 20 例(16.6%)、51-60 岁 17 例(14.1%)、21-30 岁 16 例(13.2%),71-80岁有6例(4.9%)、≤20岁4例(3.2%)、≥80岁3例(2.4%),人数最少。其中32例患者有肾脏疾病家族史,占总人数26.45%,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多见。121例患者中,病程平均52.92个月。最短病程为3个月,最长病程283个月。“慢性肾炎”中医辨证总纲为“本虚标实”。本研究收录的121例CGN患者中,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患病人数最多有49例(40.49%),气阴两虚证25例(20.66%),肝肾阴虚证23例(19.01%),脾肾阳虚证17例(14.05%),肺肾气虚证人数最少共7例(5.79%);标实中湿热证最为多见,共57例(41.30%),其次为血瘀证35例(25.36%)、水湿证29例(21.01%),湿浊证17例最少(12.32%)。CGN病位主要涉及肾、脾、肝、肺四脏,主要临床症状为:疲乏无力、腰膝酸软、浮肿、面色无华等本虚症状,及口干口苦、腹胀、纳差、两胁痛、头晕耳鸣等;标实证中以小便黄赤灼热、恶心呕吐、头身困重、咽喉肿痛等最常见。CGN临床表现中出现频率前十者由高到低依次为疲乏无力96例(79.34%)、腰膝酸软94例(77.69%)、浮肿82例(62.77%)、口干79例(65.29%)、脘腹胀满71例(58.68%)、面色少华68例(56.20%)、食少纳呆51例(42.15%)、两胁胀痛 43 例(35.54%)、夜尿频数 42 例(34.71%)、口苦 41 例(33.88%)。CGN证型分布与性别无关,但与年龄有显着相关性:本虚证中脾肾阳虚证平均年龄最高(63.76±17.85),其次为气阴两虚证(59.92±10.30)、肝肾阴虚型(42.91±11.56),肺肾气虚证平均年龄最低(21.14±12.88)。标实证四种证型平均年龄最高为湿浊证(65.11±11.70),其次为血瘀证(59.85±12.99)、湿热证(46.75±15.64),最小为水湿证(41.38±15.81)。CGN伴焦虑状态患者共36例,患病率高达29.75%。CGN伴焦虑状态患者与单纯CGN患者的Scr、BUN、24h-UTP的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ERY的比较结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分析SET结果发现,CGN伴焦虑状态患者较单纯CGN患者脑内5-HT激活水平明显增强(P<0.01),INH、EXC活动增强(P<0.05),DA活动减弱(P<0.05)。ACH、NE活动未见明显差异(P>0.05);较单纯焦虑状态患者脑内ACH、EXC数值明显升高(P<0.05),剩余四种递质实测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慢性肾小球肾炎平均发病年龄为46.09±16.66岁,主要集中在中青年;男、女患病比例1:1.52,女性患病多于男性;平均病程较长。2.慢性肾炎中医辨证本虚标实,与年龄相关。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最常见,肺肾气虚证人数最少,患病年龄最低,脾肾阳虚患病年龄最高;标实证中湿热证最多见,血瘀证、湿浊证主要出现在疾病后期;3.慢性肾炎主要临床症状为:疲乏无力、腰膝酸软、浮肿、面色无华、腹胀、纳差、头晕耳鸣等本虚症状,及小便黄赤灼热、恶心呕吐、头身困重、咽喉肿痛等标实症状;4.CGN伴焦虑状态患病率为29.75%,焦虑状态对尿潜血有影响,但与血肌酐、血尿素氮、24小时尿蛋白定量无明显相关性;5.CGN伴焦虑状态者较单纯CGN患者脑部5-HT、EXC、INH激活水平上升、DA激活水平下降;较单纯焦虑状态患者ACH、EXC激活水平上升。
雷淑君[8](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曹恩泽名老中医辨治慢性肾炎经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应用临床病例采集系统和病例数据处理系统,结合中医辨证分型和肾脏病理诊断,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和总结全国名老中医曹恩泽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的用药规律和治疗经验。方法:通过门诊跟师,记录曹恩泽教授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诊治的慢性肾炎患者信息,使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信息中心所研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数字化平台”对收集病例进行数据挖掘研究,结合病理类型分析总结曹恩泽教授治疗CGN的用药特点、核心处方和辨治经验。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病例331例,共计1215诊次,女性患者172人,男性患者159人,以31-45岁患者居多,共涉及8种中医证型、8种病理诊断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79%,所有处方共包含156味中药。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后得出:1.中医证型分布:湿热壅盛证(21.3%),脾肾气虚证(20.8%),水湿内停证(13.3%),肝肾阴虚证(13%),瘀水互结证(12.2%),气阴两虚证(11.5%),脾肾阳虚证(4.3%),肺肾气虚证(3.6%)。2.病理诊断分布:Ig A肾病(Ig AGN)占43.6%,膜性肾病(MN)占21.8%,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占19.4%,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 PGN)占6.9%,增生硬化和硬化性肾小球肾炎(PSGN/SGN)占3%,肾小球微小病变(MCD)占2.7%,局灶性肾小球肾炎(FGN)占2.1%,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占0.5%。3.药物频次:依药物应用频次高低排序,前10位为黄芪、蝉蜕、全蝎、地龙、僵蚕、玉米须、苍术、三七、砂仁、土茯苓。4.药物性味归经特点:药性以平、温、寒性居多,药味以甘、苦、辛味居多,药物归经以肝、脾、肺、胃、肾经居多。5.常用药对:(1)煅龙骨、煅牡蛎;(2)益母草、雷公藤;(3)茯苓、茯神;(4)大蓟、小蓟;(5)砂仁、佛手;(6)芡实、金樱子;(7)苍术、土茯苓;(8)地龙、僵蚕;(9)蝉蜕、全蝎。6.曹恩泽教授治疗Ig AGN新组方:僵蚕、黄芪、全蝎、玉米须、蝉蜕、地龙、苍术、生石膏;治疗MN新组方:苍术、地龙、僵蚕、蝉蜕、黄芪、玉米须、三七、全蝎、茯苓皮;治疗FSGS新组方:玉米须、三七、地龙、黄芪、芡实、全蝎、蝉蜕、苍术、僵蚕;治疗Ms PGN新组方:全蝎、三七、黄芪、蝉蜕、土茯苓、地龙、苍术、僵蚕、玉米须。7.曹恩泽教授治疗CGN新组方:黄芪、芡实、金樱子、全蝎、地龙、僵蚕、蝉蜕、三七、莪术、玉米须、苍术、砂仁、土茯苓。结论:本研究经数据挖掘,总结曹恩泽教授临证经验如下:1、曹教授认为CGN基本病机是“肺脾肾三脏亏虚为本、湿热瘀血积聚为标”,基本治法是以“健脾益肾、清化湿热、祛风通络”为特点的“清补法”。2、曹教授治疗CGN的新组方为黄芪、蝉蜕、全蝎、地龙、僵蚕、玉米须、苍术、三七、砂仁、土茯苓、芡实、莪术、金樱子;治疗Ig AGN新组方为僵蚕、黄芪、全蝎、玉米须、蝉蜕、地龙、苍术、生石膏;治疗MN新组方为苍术、地龙、僵蚕、蝉蜕、黄芪、玉米须、三七、全蝎、茯苓皮;治疗FSGS新组方为玉米须、三七、地龙、黄芪、芡实、全蝎、蝉蜕、苍术、僵蚕;治疗Ms PGN新组方为全蝎、三七、黄芪、蝉蜕、土茯苓、地龙、苍术、僵蚕、玉米须。3、本研究所得新组方及常用药对均体现曹恩泽教授对CGN的诊疗思路,表明数据挖掘所得信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对临床辨治CGN有指导意义。
李强[9](2021)在《基于大样本研究参乌益肾片获批上市后防治慢性肾脏病(CKD2~5期)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参乌益肾片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整理古代、现代对慢性肾衰竭研究的重要文献,总结王钢教授辨证论治慢性肾衰竭新理论、新治法、新方药。探讨邹氏肾科核心思想“补益肾元”的内涵及系统研究的成果。基于大样本研究获批上市新药参乌益肾片治疗不同病因、不同分期慢性肾脏病患者(CKD2~5期)的疗效,观察参乌益肾片在改善临床证候、保护肾功能方面的作用以及药物安全性,提出参乌益肾片临床使用最佳条件。从网络药理学角度进一步分析参乌益肾片有效成分的药理学机理。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整理出古代、近代慢性肾衰竭中医药重要相关文献,通过13年跟师学习记录、文献整理、访谈讨论等形式总结王钢教授辨证论治慢性肾衰竭新理论、新治法、新方药。2.通过对邹氏肾科三代专家邹云翔、邹燕勤、王钢教授治肾学术思想的系统学习,挖掘邹氏肾科核心思想“补益肾元”的内涵以及系统研究成果。3.临床研究:本研究回顾性收集744例2013年3月~2018年12月于我院诊断及治疗的慢性肾脏病患者(CKD2~5期)作为研究对象。按参乌益肾片使用情况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常规治疗+参乌益肾片)和对照组(仅常规治疗)。研究组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乌益肾片口服,每天3次,每次4片。对照组为单纯使用常规治疗的患者。比较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GF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③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肝功能、腹泻情况及其他不良事件,观察参乌益肾片药物安全性。4.从网络药理角度,构建药材-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分析参乌益肾片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的药理学作用及其与临床疾病的关系。结果:1.总结王钢教授继承与发展邹氏肾科“补益肾元”核心思想,开创辨证论治慢性肾衰竭新理论、新治法、新方药。(1)病名:王钢教授建议将“肾劳”作为慢性肾衰竭的基本病名,加上在各个病期阶段出现的不同主症候病名。根据病症的轻重,病名可分主次排前后顺序,如多个主症相合出现可同时诊断多个病名。(2)病因病机:王钢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肾元衰竭,浊毒潴留”。肾元不足指肾脏真阴真阳俱衰,浊毒潴留是由肾元衰竭而致的各种代谢废物的潴留。肾元衰竭是发病之本,浊毒潴留是发病之标,本标互为影响,表现互为轻重,共同贯穿于慢性肾衰竭病机变化始终。(3)辨证分型:王钢教授提出辨证分型的指导思想为“本虚为纲,标实为日,标本兼顾”,分出了以本证为主的主证型,以标证为主的兼证型,主证型与兼证型可随着病机的动态变化相互兼夹,临床既能执简驭繁,又能知常达变,以此为基础创建了慢性肾衰竭辨证分型全国标准,沿用至今。(4)治疗大法:王钢教授辨证论治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总则“补益肾元、和络泄浊”。治疗用药多以甘平之剂投之,使补气不滞、温阳不燥、滋阴不腻,缓缓图治,维持低水平下的肾阴肾阳动态平衡,阴平阳秘,以达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之效。开创辨证论治+低位、高位保留灌肠术,开发肾衰保留灌肠囊;上世纪80年代首先报道中药+皮肤渗透剂外敷穴位治疗尿毒症;90年代系统组合创新运用多途径给药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提高了临床疗效。(5)开发新药,研究“补益肾元”机理:王钢、邹燕勤教授开发的“补益肾元”代表药物,国家中药新药“黄蛭益肾胶囊”补益肾元、清利活血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稳定内环境,双向调节细胞内环核苷酸以及TXA2-PGI2系统的平衡,抑制血小板聚集、释放,纠正高凝状态,改善免疫功能,调节性激素代谢紊乱,祛除毒素等环节,从而减轻肾小球的病理改变,加速祛除原位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并且保护了残存的肾单位,治疗慢性肾脏病取得较好疗效。2.基于大样本研究参乌益肾片获批上市后防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疗效、安全性、最佳使用条件建议。(1)总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疗效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显效29例(19.3%),有效40例(26.7%),稳定34例(22.7%),无效47例(31.3%),总有效率68.7%;研究组显效184 例(31%),有效 174 例(29.3%),稳定 127 例(21.4%),无效 109 例(18.4%),总有效率81.6%;治疗后两组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参乌益肾片治疗慢性肾衰竭CKD2~5期的总疗效优于常规治疗。(2)参乌益肾片能有效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5.4%,对照组为74.7%,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参乌益肾片可明显改善慢性肾衰竭CKD2~5期患者恶心呕吐、倦怠乏力、腰膝酸软、肢体困重等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参乌益肾片能够降低CKD2~5期患者BUN、Scr,升高GFR及Ccr。并且在CKD2~5期的各个亚组中,参乌益肾片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可升高GFR、Ccr,降低BUN、Scr,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CKD2~5期各亚组患者治疗后对肾功能水平改善及分期疗效比较,参乌益肾片对CKD2期患者在降低BUN、Scr,升高GFR及Ccr方面效果最好,其次效果是CKD3期,再其次为CKD4期,再其次为CKD5期。证实了参乌益肾片对慢性肾衰竭CKD2~5期气阴两虚证患者均有改善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作用。早期发现、早期使用参乌益肾片治疗效果更好。(4)提高血清白蛋白(ALB)效果: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CKD3期子样本中,相较于对照组,使用参乌益肾片组患者ALB水平升高,提示参乌益肾片能够提高ALB水平,改善CKD患者营养状况。(5)安全性观察:对于参乌益肾片的安全性观察,主要从参乌益肾片对肝功能影响及患者腹泻情况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对肝功能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对5例服用参乌益肾片后发生肝损害的病例进行病史调查分析:5例患者中2例有肝脏病史,停用参乌益肾片及保肝降酶治疗,ALT、AST恢复正常。提示既往有肝脏病史的患者使用参乌益肾片应注意监测肝功能。(6)提出参乌益肾片最佳使用建议:①参乌益肾片可用于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病(CKD2~5期)非透析患者气阴两虚兼湿浊证,具有明显保护患者肾功能,延缓CKD进展作用;对继发性疾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病(CKD2~5期)非透析患者也有同样改善中医证候及肾功能保护作用,临床也可服用。②参乌益肾片可改善CKD2~5期患者出现的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口咽干燥、大便干结等证候。③参乌益肾片对CKD2期患者在降低BUN、Scr,升高GFR及Ccr方面效果最好,并且随着CKD病程进展,CKD2~5期疗效依次减弱。建议在慢性肾脏病早期即可服用参乌益肾片,以使患者及早获益。④参乌益肾片服用时未出现明显肝功能损害的情况,但对于既往有肝脏病史的CKD患者,服用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⑤参乌益肾片服用后患者大便次数增多,如出现腹泻症状可减量或暂停服用,平素便溏者可减少剂量使用。3.从网络药理学进一步分析参乌益肾片有效成分的药理学机理。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分析,参乌益肾片中的有效化合物多为三萜类和蒽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降糖、降脂、抗溃疡、抗肿瘤、除氧自由基、降低胆固醇、增加胃动力、保肝利胆、改善免疫机能、通利大便、利水消肿等作用,它们作用于NOS3、mTOR、CETP、TNF-α、ACE、MAO-B、ADRB2、KOR、DRD2、AchE、11β-HSD1 和 5-LOX 等靶点,对高血压、炎性疾病、血脂异常、肥胖等多种原因诱发的肾小球肾炎和恶心、呕吐、失眠、口干、水肿等肾小球肾炎相关症状起到治疗和缓解等作用。
郭小娟[10](2020)在《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的中医证型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性,及王钢教授在此类患者中目前的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从而更好为中医临床精准辨证和指导用药提供依据及经验。方法1.整理经导师王钢教授诊治的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肾病科病房2011-2019年住院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441例,根据使用不同的免疫抑制剂及不同证型分组,观察不同免疫抑制剂组及不同证型组与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对其中各组数据进行统计,检测数据采用SAS 9.4统计分析软件编程计算,各组间数值采用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交叉分类描述治疗前后正常、异常的变化情况,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P值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系统整理王钢教授在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诊治的2011年1月~2019年6月期间病患医案,通过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将入选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症状、舌苔、脉象、病机、治法、处方、用药等信息分别录入 Xminer Operation Tool V1.4、SPSS 20.0 和 SPSS Modeler 18.0数据挖掘系统,建立医案数据库,运用频数分布、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运算模型进行挖掘,对王钢教授辨证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研究。结果1.在相关分析研究的441份病例中,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1月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各个指标数值中CD4/CD8的数值是有变化的,并且是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免疫抑制剂使用后对人体体液免疫尤其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CD8是有影响的。同时在不同证型间,以气阴两虚证型中的T辅助细胞、CD4/CD8数值最低,T抑制细胞数值最高较为突出,服用不同组合的免疫抑制剂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证型中以气阴两虚证型影响最为明显。不同免疫抑制剂组合中,以激素加他克莫司及雷公藤组对淋巴细胞亚群影响最为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2.数据挖掘研究共选取2011年1月~2019年6月王钢教授于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诊治的患者221人,共纳入医案381诊次。王钢教授在治疗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的医案中,女性患者146诊次,占比38.32%,男性患者234诊次,占比61.42%,以男性居多。3~80岁患者均可发病,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81岁,尤以30-39岁之间的青中年发病最多,占比达66.36%;临床症状以泡沫尿、浮肿、腰脊酸痛、纳呆、倦怠乏力、口干咽燥、咽痛、咳嗽、手足心热为主,舌淡红,苔薄白或舌红苔少,脉细沉等。临证以气阴两虚、湿热内蕴最为多见,王钢教授擅长益气养阴、清热利湿大法为主,佐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化湿泄浊、滋补肝肾、温补脾肾等,喜用车前子、茯苓皮、制僵蚕、白花蛇舌草、全蝎、山茱萸、金樱子、黄蜀葵花、泽兰、黄芩。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三组核心方:即防己黄芪、六味地黄汤及猪苓汤、犀角地黄汤、泻肺汤及桔梗二陈汤。结论1.通过国内外文献,中医、西医国内及国际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本次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患者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分析的结果,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在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使用前后有差异,结果证实了运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会导致淋巴细胞亚群的紊乱。并且提出可以把淋巴细胞亚群作为预防感染的常规定期监测指标。在同时运用激素加他克莫司及雷公藤治疗时候更需要谨慎。2.通过此次数据挖掘中(频次表3-5、表3-6及表3-7、表3-8中)的分析,得出导师在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其辨证的主证是以泡沫尿、浮肿、腰脊酸痛、纳呆、倦怠乏力、口干咽燥、咽痛、咳嗽、手足心热、舌淡红,苔薄白或舌红少苔,脉细沉等主要临床症状。临证以气阴两虚为主要病机,并且根据数据挖掘病机内关联规则表3-12中得出兼证中与湿热内蕴,血瘀内结相关最为密切。3.依据本次气阴两虚证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分析数据结果,(见表2-6及表2-7)证实气阴两虚证型中的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变化最为突出,以T辅助细胞、CD4/CD8数值最低,T抑制细胞数值最高为表现。增加了导师对气阴两虚证的本质研究范围,进一步提供了气阴两虚证的又一客观指标,即: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后的气阴两虚证与体内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紊乱相关。4.此次数据挖掘结果表明:王钢教授益气养阴、清利湿热为主要治疗大法,同时对于各种兼证变证,导师也有其特色治法及用药规则(表3-18),气阴两虚合并水肿的用第一列基本方;对于合并尿蛋白增多的选用挖掘结果中的第四列基本方、第七列基本方及第八列基本方;合并肾功能异常的多用第五列基本方;合并上下焦感染的多用挖掘出的第二列基本方和第三列基本方;合并中焦脾胃的选用第六列基本方;这些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中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提供了各种辨证用药依据及用药规律。5.本研究不仅通过大样本的数据,挖掘了老师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患者中的理法方药,同时通过了典型的个体治验医案进一步论证了益气养阴清利湿热的治疗大法,并且随证,兼证加减等在治疗该病中的特色用药规律、经验以及临床疗效。6.本研究归纳总结出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经验多从脾论治、从肝论治、从肺从咽论治、从疏滞泄浊法论治。
二、中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6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61例(论文提纲范文)
(1)膜性肾病湿证调查问卷的构建及尿蛋白与湿证的相关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构建湿证调查问卷的问卷题项 |
1.2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膜性肾病患者尿蛋白与湿证的相关性 |
1.2.1 预试问卷分析 |
1.2.2 探讨膜性肾病患者中尿蛋白与湿证的相关性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调查问卷题项的确定 |
2.3 膜性肾病湿证调查表的形成 |
2.4 膜性肾病患者尿蛋白与湿证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2)IgAN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的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病理相关性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IgA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4.研究结果 |
研究二 IgA肾病伴部分新月体形成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病理相关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4.研究结果 |
讨论 |
1. IgAN伴新月体形成的研究现状 |
2. IgAN伴新月体形成的中医临床病理变化特点 |
3. IgAN伴新月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探究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研究进展 |
1.IgA肾病的发病机制 |
2.IgA肾病的中医治疗 |
3.IgA肾病的现代研究 |
4.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尿潜血阳性患者的诊断思路及焦剑主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尿潜血阳性患者的诊断思路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焦剑主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用药规律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验案举隅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数据挖掘的赵进喜辨体质、辨病、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认识及治法 |
1 CKD的中医病名 |
2 古代医家对慢性肾脏病病机及治法的认识 |
3 现代医家对慢性肾脏病病机及治法的认识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
1 饮食干预 |
2 生活方式干预 |
3 药物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赵进喜辨体质、辨病、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经验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赵进喜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标本虚实证候诊断标准 |
附录2 三阴三阳体质判断标准 |
个人简介 |
(5)加味安肾饮治疗IgA肾病伴亚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CKD2-4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IgA肾病伴亚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
1.2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研究进展 |
1.2.1 流行病学 |
1.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3 实验室检查研究进展 |
1.2.4 治疗进展 |
1.3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中医研究现状 |
1.3.1 中医病名的探讨 |
1.3.2 病因 |
1.3.3 病机 |
1.3.4 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1.3 观察指标 |
2.1.4 疗效评价 |
2.1.5 统计学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2.1 一般资料 |
2.2.2 疗效性指标变化 |
2.2.3 中医症候变化 |
2.2.4 有效性 |
2.2.5 不良事件及终点事件发生率 |
2.3 讨论 |
2.3.1 导师治疗思路 |
2.3.2 一般资料分析 |
2.3.3 疗效性指标变化分析 |
2.3.4 中医症候变化分析 |
2.3.5 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雷公藤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的药证对应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采集病史 |
2.2 观察指标 |
2.3 资料整理及建立数据库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一般资料 |
3.2 尿蛋白下降程度与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 |
3.3 有效患者的中医证型及证候特点 |
3.4 对使用雷公藤多苷片的患者进行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雷公藤多苷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
1 雷公藤多苷治疗原发性肾脏病 |
2 雷公藤多苷治疗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伴焦虑状态脑电超慢涨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慢性肾小球肾炎伴焦虑、抑郁临床研究进展及中医认识 |
1 CGN患者心理特征分析 |
2 CGN患者伴焦虑、抑郁临床流行病学 |
3 CGN患者伴焦虑、抑郁状态临床表现 |
3.1 CGN患者伴焦虑状态临床表现 |
3.2 CGN患者伴抑郁状态临床表现 |
4 CGN患者伴焦虑、抑郁状态临床研究进展 |
5 中医学“肾藏”与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 |
6 中医对CGN的认识 |
6.1 病名认识 |
6.2 病因病机认识 |
6.3 辨证分型发展 |
6.4 中医药治疗 |
第二章 脑电超慢涨落分析检测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1 SET分析原理 |
2 脑内六大类神经递质功能 |
2.1 5-HT生理功能 |
2.2 NE生理功能 |
2.3 ACH生理功能 |
2.4 DA生理功能 |
2.5 INH生理功能 |
2.6 EXC生理功能 |
3 SET在临床各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3.1 神经精神系统 |
3.2 消化系统 |
3.3 泌尿系统 |
4 SET应用于CGN伴焦虑、抑郁状态的可行性 |
临床实验研究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临床资料采集 |
1.3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2 慢性肾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
2.3 焦虑量表评分 |
2.4 实验室指标 |
2.5 脑功能检查结果比较 |
3 讨论 |
3.1 CGN患者分布规律讨论 |
3.2 CGN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讨论 |
3.3 CGN伴焦虑状态患病情况及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 |
3.4 CGN伴焦虑状态脑功能检查结果讨论 |
4 结语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 |
附录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项) |
附录3 焦虑自评量表(SAS量表) |
附录4 抑郁自评量表(SDS量表) |
附录5 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录6 中医辨证表 |
附录7 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曹恩泽名老中医辨治慢性肾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研究背景 |
研究一:曹恩泽教授治疗慢性肾炎临床疗效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二 曹恩泽教授辨治慢性肾炎用药经验数据挖掘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基于数据挖掘的慢性肾炎基础信息探讨 |
4.2 曹恩泽教授辨治慢性肾炎理念探讨 |
4.3 曹恩泽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用药特点探讨 |
4.4 本研究自我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肾炎实证的中医辨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基于大样本研究参乌益肾片获批上市后防治慢性肾脏病(CKD2~5期)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参乌益肾片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病名研究 |
1. 水肿 |
2. 癃闭 |
3. 关格 |
4. 溺毒 |
5. 肾劳 |
第二节 病因病机研究 |
第三节 中医证候类型研究 |
第四节 名家经验研究 |
第五节 单味药及专方验方的研究 |
第六节 中药灌肠治疗的研究 |
第七节 穴位贴敷治疗的研究 |
第八节 中成药治疗的研究 |
第九节 中医综合治疗的研究 |
第二部分 王钢教授对邹氏肾科核心思想“补益肾元”的传承与发展 |
第一节 理论起源 |
第二节 “补益肾元”理论体系的核心内涵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治则治法 |
5. 护肾养生 |
第三节 对肾元不足的证本质和“补益肾元”的理论核心机制探索 |
第三部分 参乌益肾片获批上市后临床再研究 |
第一节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一般资料与基线资料 |
1. 一般资料 |
2. 基线资料 |
第三节 临床疗效比较 |
1.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疗效比较 |
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改善比较表 |
3.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TC、TG)、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水平比较 |
4. 两组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水平比较 |
5. 两组中CKD3期患者治疗后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水平比较 |
6. 两组中CKD3期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水平比较 |
7. 两组中CKD4期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水平比较 |
8. 两组中CKD5期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水平比较 |
9. 研究组CKD2~5期各期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水平比较 |
第四节 参乌益肾片安全性指标评价 |
1. 参乌益肾片对肝功能影响 |
2. 两组患者治疗后排便情况 |
第五节 参乌益肾片最佳使用条件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参乌益肾片组方分析 |
第二节 参乌益肾片临床有效性分析 |
1. 参乌益肾片能有效改善CKD患者临床症状 |
2. 参乌益肾片改善肾功能,延缓CKD进展 |
3. 参乌益肾片对血清白蛋白(ALB)的影响 |
第三节 参乌益肾片安全性观察 |
第四节 参乌益肾片最佳使用条件 |
第五部分 参乌益肾片网络药理学研究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 前言 |
2. 药材-化合物 |
3. 对接打分 |
4. 靶点与疾病信息 |
5. 结果 |
第二节 数据分析 |
1. 药材-化合物-疾病网络-部分化合物药理 |
2. 药物-化合物-疾病中部分靶点网络特征 |
第三节 研究总结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在读期间取得的成绩 |
致谢 |
(10)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祖国医学对免疫功能方面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对免疫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 祖国医学对免疫概念的历史渊源 |
1.3 祖国医学中的医药在增强免疫功能的研究及应用 |
2.西医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方面的研究 |
2.1 慢性肾小球肾炎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免疫功能紊乱的研究概况 |
2.2 现代医学中的免疫功能监测研究 |
2.3 目前淋巴细胞亚群研究进展 |
2.4 现代医学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研究 |
第二部分 淋巴细胞亚群与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
1.临床实验设计方案 |
1.1 病例选择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3.统计指标 |
4.统计方法 |
5.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
5.2 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前后所有患者比较(均数±标准差) |
5.3 服用不同免疫抑制剂与未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均数±标准差) |
5.4 不同证型间的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均数±标准差) |
6.讨论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的肾炎免疫力低下患者用药经验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医案资料来源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3 医案的预处理 |
2.4 医案信息纳入方法 |
2.5 医案信息采集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3.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3.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4.讨论 |
4.1 王钢教授辨证思想挖掘讨论 |
4.2 王钢教授的治疗大法特色数据挖掘讨论 |
4.3 王钢教授治疗选方的数据挖掘讨论 |
4.4 王钢教授治疗用药配伍特征数据挖掘分析 |
5.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5.1 创新点 |
5.2 不足之处 |
5.3 研究展望 |
第四部分 典型医案 |
医案一: 慢性肾炎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案 |
医案二: 慢性肾炎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肺炎案 |
医案三: 慢性肾炎合并间质性肺炎案 |
医案四: 慢性肾炎合并病毒性肺炎案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二 图表范式对照表 |
附录三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
附录四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
附录五 治法频次频率分布 |
附录六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
附录七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中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6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膜性肾病湿证调查问卷的构建及尿蛋白与湿证的相关性探讨[J]. 洪晓帆,黎创,蔡凤丹,王晓婉,梁星,徐鹏,包崑.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 [2]IgAN伴部分新月体形成的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病理相关性及危险因素分析[D]. 高伊格.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尿潜血阳性患者的诊断思路及焦剑主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用药规律[D]. 谢建伟.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数据挖掘的赵进喜辨体质、辨病、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经验研究[D]. 张耀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加味安肾饮治疗IgA肾病伴亚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CKD2-4期的临床研究[D]. 王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雷公藤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的药证对应临床研究[D]. 黄秀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伴焦虑状态脑电超慢涨落研究[D]. 许琳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曹恩泽名老中医辨治慢性肾炎经验研究[D]. 雷淑君.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基于大样本研究参乌益肾片获批上市后防治慢性肾脏病(CKD2~5期)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参乌益肾片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李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D]. 郭小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