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动力煤订单价格原则上保持不变

今年动力煤订单价格原则上保持不变

一、今年电煤订货价格原则上保持不动(论文文献综述)

华清君[1](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吴盛杰[2](2020)在《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文中指出本文采用“中观”的视角,以1949年以后南京地区城乡商业的变革为中心,尝试考察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详细情况及驱动要素。建政前,商业在南京的经济结构中占比很大,工业占比则较小。新政权建立后,提出了要将“消费的南京转向生产的南京”的总体目标。在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导下,新政权逐步对南京城乡商业的结构和形态进行了重构。首先,新政权通过打击投机、稳定金融物价等措施逐步建立了新的经济秩序,与此同时,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南京的消费商业迅速衰落,新政权则乘势展开了对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急剧的变化使得私营商业一度陷入困境,经过政策调整以及广泛的开展城乡物资交流,城乡商业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朝鲜战争时期,由于加工订货的增多,私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随着“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这一进程被打断,且相比于私营工业,私营商业在运动中受到了更大的冲击。新政权则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展开对南京城乡商业系统的重构,南京市的经济结构自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南京首先根据中央的政策淘汰了私营批发商,其次由于市场大环境的变化,从统购统销的几个行业开始,私营零售商也逐渐接受改造。及至1956年开始的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南京的社会商业走向全面的公有化,但过快改造打乱了商业系统的运行,给城乡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不得不再次回到市场机制。本文以南京地区的报刊、档案资料为主,结合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在关注国家政策的制定的同时,也详细考察了南京市新政权对政策的执行情况。通过这个过程,本文展示了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复杂性,特别是在私营商业的改造之外,也注意到了公营商业的发展及其在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与过往学术界关于新中国初期政治经济变革研究中的一些观点展开对话,并提出政治考量是驱动地方经济变革的主要因素。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共八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中共占领南京之后在南京建立新的社会经济秩序的过程,其中重点考察了中共接管大城市的经济政策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南京的执行情况。第二章主要论述新政权对南京社会商业进行的初步改造,其中重点考察了针对南京市社会商业的具体情况,新政权在私营商业改造、城乡物资交流和工商关系的变革上所具体施行的办法。第三章主要论述第一次商业调整政策出台的背景、方案及其在南京推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第四章主要论述朝鲜战争开始后,南京市新政权面对战时状况对社会商业方面的问题所作的处理。第五章主要论述南京的“三反”“五反”运动及其对社会商业变革产生的巨大影响。第六章主要考察南京地区地方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成果与问题。第七章主要论述在进入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后,南京市新政权对私营批发商、私营零售商的改造过程,以及在城乡推行粮食统购统销的过程及其一系列的影响。第八章主要考察在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来后,中央政府、南京市新政权与南京私商、小商小贩之间的三方互动及其结果。

张言方[3](2019)在《政策传导下中国煤炭价格波动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从“高增长”进入“高质量”的新常态,作为能源主体的煤炭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同时,当前我国煤炭价格政策短期内似乎有利于平抑煤价波动,但其长期传导影响及经济运行风险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因此,本文以煤炭价格波动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价格政策对煤价波动的传导影响,科学评估当前我国煤炭价格政策的效力,同时进一步分析不同煤炭价格政策传导下煤价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以避免陷入“价格波动失常-政府强制干预”的恶性循环。本文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趋势及特征分析部分,本文对照分析我国煤炭价格的波动趋势及政府采取的价格政策,得出我国煤炭价格波动是煤炭市场自发调节和政府干预共同导致的。同时,本文采用EEMD方法对我国煤炭价格波动的周期性和结构性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煤炭价格波动会受到长期趋势、短期市场供需变动引发的高频变量和关键政策调控等重大事件引发的低频变量的综合影响,其中低频变量对煤炭价格波动的解释能力最为显着;同时,煤炭价格调控政策与低频变量的波动结构紧密相关,且可能会对煤炭价格波动产生影响作用;此外,本文采用ARIMA模型预测出2019-2020年我国煤炭价格将保持小幅下降的态势。在中国煤炭价格政策对煤价波动的传导机理部分,本文按照政策发布主体、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等构建出中国煤炭价格政策的分析框架,将煤炭价格政策划分为直接定价政策和间接控价政策,然后按照政策工具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煤价政策的代理变量,可靠性检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代理变量的长期波动趋势是符合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鉴于此,本文采用GMM模型深入分析了我国煤炭价格政策对煤炭价格波动的传导效应,并根据预期理论估算出各种政策工具的前瞻性水平,其主要研究结论为:一是2008-2017年期间政府实施的直接定价政策均会对煤炭价格波动发挥抑制作用,并且政府可选择合适的长短期政策工具及政策组合来优化政策调控方案,进而最大化提高直接定价政策的有效性;二是与市场供需的调节作用相比,产量控制政策在短期并不会带来煤炭价格的大幅提升,这为该政策的有效性提供了支持性证据;三是无论实施的间接控价政策是否能有效抑制煤价波动,政策联合发布均会强化政策实施效果;四是不同政策工具的选择会直接影响煤炭价格政策的前瞻性,并且政策发布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政策的前瞻性水平产生影响。在政策传导下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情景仿真及方案设计部分,本文基于构建的DSGE模型采用情景分析方法设计出无政策干预的基准情景、中长期合同政策情景、去产能政策情景和市场结构调整政策情景,DSGE仿真结果表明:政策干预会扭曲煤炭供需或其他因素对煤炭价格的传导效应,且中长期合同政策传导下煤价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影响被减弱,但去产能政策和市场结构调整政策传导下,上述冲击影响会被强化;同时,不同于中长期合同政策和市场结构调整政策,去产能政策会在长期带来总产出下降,这部分总产出损失可反映出实施该政策的经济成本。此外,间接控价政策对煤炭价格的冲击作用明显弱于市场供需的自发调节,同样地其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冲击影响也明显小于后者。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本文得出中国煤炭价格调控方案,即政府应客观评估中长期合同政策对平抑煤价发挥的长短期作用,灵活选择政策工具及联合发布方式以提高政策的前瞻性水平,同时可适度加大去产能政策和市场结构调整政策力度,引导和规范煤炭供需双方的市场化交易行为,以合理平抑煤价波动、有效治理煤炭产能过剩和快速提升煤炭市场化程度。该论文有图38幅,表32个,参考文献203篇。

闫斌[4](2010)在《以保障电煤供应为目标的电煤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中国电煤供应链环节中的电力、煤炭、运输各行业相对独立、自成系统,各自的体制改革又不同步,造成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需关系的煤炭价格、运输价格难以通过电力价格传导出去,使得煤电矛盾日益凸显。本论文从实际工作以及日常电煤协调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出发,根据供应链的相关理论,结合国外经验和中国国情,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开展电煤供应链协调,保障电煤供应。研究认为:影响中国电煤供应链协调机制的关键因素分析包括电煤供应链环境的不确定性,煤炭生产环节稳定供应程度低,煤炭生产与消费煤炭在地理上的逆向分布,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以及电煤供应链中煤炭、电力及运输环节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最后从立法、监管、产业布局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完善电煤供应链协调机制的政策建议。

徐斌[5](2009)在《纵向交易模式选择的经济分析 ——对中国煤—电过度整合现象的一种解释》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装机容量经历了从不足到过剩,电力“失衡”问题已然突出。特别由于煤炭价格率先市场化,导致电煤价格上涨,而电力企业却仍然处于政府规制之下,结果煤-电关系紧张,前些年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境地。煤炭订货会早已不能解决“焦头烂额”的煤-电问题。在煤价看涨而电价短期难以调整的时候,煤-电价格联动又只是一个过渡性措施,并非长远之计。煤-电联营呢?这种“计划电”与“市场煤”的结合能解决困扰彼此的难题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越来越多的煤-电纵向整合现象?这种盲目的、过度的整合方式是解决煤-电问题的一剂良方吗?特别地,要如何判别煤-电整合是否过度以及为什么过度?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对于这个问题,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可以把纵向整合或者分解的动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追求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获取策略效应、节约交易成本或组织成本和培育持续竞争优势等等,但如何选择一种合适的理论解释中国煤-电纵向交易关系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的工作是构建一个企业纵向交易理论,并用来解释中国煤-电纵向交易模式的选择,尤其是,本文的重点放在近些年煤-电产业是否存在以及为什么过度纵向整合现象上,得出了一些有意思的结论。首先,纵向交易理论的核心在于专业化经济和一体化经济之间的取舍与平衡。节约组织成本会产生专业化经济,节约交易成本会带来一体化经济。两条成本曲线的交点决定纵向交易模式的最优选择。影响专业化经济效率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技术和专用性人力资本价值,影响一体化经济效应的主要因素是交易方式和制度环境。其次,中国煤-电纵向交易模式可分为市场交易型,企业组织型和政府干预型。其理论分析的核心在于交易成本、组织成本和政策成本之间的权衡。因此,煤-电纵向交易在市场、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寻找平衡,而这要视煤-电所处的环境而定。我们区分了市场失灵和市场不完善,在市场不完善情况下,采取过渡性的干预方式也许比完全市场化的激进手段更为有效。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政府干预成本的提高,根本方法是逐渐地依靠市场交易。然后,本文以中国48个煤-电上市公司的纵向整合状况为例,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企业纵向整合时考虑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对煤-电企业采用纵向整合的影响较大,生产成本和策略效应的影响较小。这证实了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影响到纵向整合的选择,支持和校正了纵向交易理论。接着,本文试图建立过度整合的判别基准,并提出过度整合的判别指标。在此基础上以煤-电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聚类分析,以便准确判断煤-电产业出现的过度整合现象及这些企业的共同特征,为探讨过度整合的形成原因提供依据。最后,本文针对中国煤-电企业的实际情况,探讨是否存在以及为什么存在“过度纵向整合”。基本观点是,电煤定价政策的过频导致了煤-电市场交易的成本过高,煤-电市场交易的成本过高又导致了煤-电纵向整合的过度。一方面,政策的强干预和法律软约束使得煤-电契约交易方式不理想,另一方面,预算软约束和国企投资冲动使得煤-电产权交易方式受青睐。此外,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和踌躇使得在煤电纵向模式的选择上经常倾向于政府出面。本文用八章篇幅来进行展开,具体的章节安排和研究要点如下:第一章导言,论述了本文研究产生的理论、现实背景以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章关于企业纵向交易理论文献,将主要纵向交易理论包括新古典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企业能力理论加以综述,并对中国煤-电纵向关系的研究做了回顾。第三章构建一个企业纵向交易理论,提出纵向整合与纵向分解取决于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之间的权衡。在第四章中我们拓展了纵向交易理论,运用企业、市场和政府三方均衡模型来解释中国煤-电纵向交易模式的演化和选择,并且区别了市场不完善和市场失灵情况下,中国煤-电纵向模式的运作效果。接下来的第五章,我们以2001-2006年中国煤-电上市公司为例,运用回归模型分析了煤-电企业纵向整合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对中国煤-电企业纵向整合程度的影响最大。在第六章中,我们试图建立过度整合的判别基准和判别指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聚类分析。第七章探讨了煤-电纵向整合是否存在以及为什么存在,指出煤-电政策的频繁变动导致了煤-电交易成本过高,进而导致煤-电纵向整合过度。最后,第八章是全文的结尾章。这章对论文的研究结论、研究建议和研究展望加以总结。

王建林[6](2009)在《中国煤—电纵向价格双轨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一个燃煤发电大国,煤炭和电力是唇齿相依的上、下游产业,两个产业是否协调关系着电力的稳定供应。但是近些年来这两个产业冲突不断,在每年的煤炭订货会上,煤-电双方都会因电煤交易发生争执,与此同时电力供应长期失衡,严重干扰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煤-电冲突问题已经成为剪不断、理还乱的难解之“谜”。对于电力供需失衡的原因一直存在很多说法,如装机容量不足、季节因素、天气因素还有电煤供应不足等等,但本文认为,煤-电之争表面上是两个产业的利益纷争,背后反映的却是煤-电价格体制的不顺,煤炭产业先于电力产业市场化和电力市场化改革不彻底是煤-电冲突的深层次体制原因。“纵向价格双轨制”是于立(1992)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生产的不同阶段同时出现计划价和市场价两种价格形成机制,目前中国煤炭价格基本由市场形成,属于市场价,电力的价格受到严格行政控制,属于计划(规制)价,这是典型的“纵向价格双轨制”。煤-电之间的“纵向价格双轨制”应是引发煤电冲突的关键,围绕这一问题,本文运用博弈论构建了一个煤-电纵向关系的理论模型,同时使用经济计量学的方法对纵向价格双轨制进行了实证检验,具体而言本文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根据中国煤炭、电力企业现实情况构建了一个煤-电纵向价格双轨制的博弈模型,对纵向价格双轨制的影响及其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考察了纵向价格双轨制下的经济增长、煤炭市场集中度、资源税费等因素在煤-电关系中的影响,由理论模型得出的结论对于政策制定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二是使用中国历史数据对煤-电纵向价格双轨制进行了实证检验,连绵数年的电力短缺为考察纵向价格双轨制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本文通过搜集数据估计了各年度的电力缺口,探讨了电力缺口与煤炭价格、电力缺口与电力价格之间的互动,检验了电力短缺与纵向价格双轨制的关系;三是介绍了国外纵向价格双轨制的经验教训,美国加州和英国的电力体制改革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纵向价格双轨制问题,总结它们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的改革不无裨益;四是分析了纵向价格双轨制下的电力、煤炭消费模式,在估计了电力、煤炭消费模式的基础上,预测了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以及对电煤的需求情况,对煤-电关系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本文得出了五点研究结论:一是煤炭产业和电力产业之间存在纵向价格双轨制,纵向价格双轨制的存在引发了煤-电冲突和电力供需失衡;二是当存在纵向价格双轨制时,经济增长、煤炭企业的市场势力和资源税费水平均会影响电力供需均衡,但这些因素本身不会带来电力供需失衡,如果消除纵向价格双轨制,它们仅会使得均衡移动;三是煤-电价格联动存在实施上的困境,最优联动价格是一个两阶段博弈结果,实际中不可能计算出这一结果,价格规制者试错式制定价格可以使联动价格收敛于最优,但是代价和成本是高昂的;四是纵向价格双轨制具有不可持续性,它鼓励了企业浪费电力,造就了以高电耗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电力消耗又带动了煤炭消耗,加快了煤炭资源的过快耗竭,这对中国的能源承载力构成了严峻挑战;五是中国亟需消除纵向价格双轨制,加快电力体制改革步伐,同时辅以推出电煤期货的政策,最大限度的平抑煤炭价格波动,只有这样才能协调煤-电关系。

濮洪九,乌荣康,刘彩英,姜智敏,苏立功,武承厚,张勇,张宏,赵家廉,高家规[7](2009)在《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篇中国煤炭工业现状与发展第一章煤炭工业的地位和作用第一节煤炭是中国能源安全的基石一、煤炭是可靠的能源(一)储量丰富我国煤炭资源较丰富,目前可采储量可供开采60年左右,是我国保障程度较高的能源资源,且远景勘探和开发潜力很大。主要一次能源、潜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资源状况见表1-1和表1-2。

李朝林,蒋秋云[8](2006)在《今年煤价总体相对稳定》文中研究指明

张云明[9](2006)在《煤电价格联动政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煤电价格联动政策是国家为理顺煤电价格关系,促进煤炭、电力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出台的电价政策,在我国能源现状和电力体制改革进程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从国家层面来看,有助于国家关于限制高耗能产业盲目发展,有利于宏观经济调控及国家能源安全建设;从煤电行业来看,有助于通过价值规律平衡供需,促进煤炭价格理性回归,促使煤炭企业为电力安全生产提供持续、稳定的、可靠的电煤供应;从电力企业本身来看,缓解发电企业的成本压力,有利于促进安全稳定生产;从价格机制来看,有利于向市场化过渡。本文从煤电价格联动政策的出台背景及主要内容着手,具体阐述了煤电价格联动政策实施的总体情况以及北方电力公司煤电价格联动的具体实施情况,分析煤电价格联动政策的积极作用与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煤电价格联动政策进一步完善和有效实施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煤电价格联动政策的深入研究,必然促进国家积极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区域电力市场作,实现输配分开,为发电价格、售电价格实行全面市场定价创造条件,由此推进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结合产生重要意义。

于立宏[10](2006)在《需求波动下的中国煤电产业链纵向安排与经济规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02年以来,我国煤炭与电力产业之间的矛盾趋于激化,并给国民经济带来显着的负面影响。政府多次出台政策试图缓解或解决这一矛盾,但收效甚微。其集中表现是,在2006年第一天即开始的“煤炭衔接会”上,煤电企业之间“拉锯战”持续了两个多月,仍然不能就电煤价格达成一致。事实上,近年以来,政府对煤电产业链的规制政策频繁多变,始终未能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既反映了煤电矛盾的复杂性,同时也反映了,目前的政策制定未能准确把握煤电矛盾的本质特性,也未能把握我国经济所特有的需求强波动性对煤电纵向关系带来的重大影响。其深层次原因则是,煤电矛盾的背后蕴含着许多深刻的理论问题,而产业组织理论和经济规制理论都无法提供现成的成果,可直接应用于煤电产业链纵向关系及相应的经济规制的研究。在这一意义上,理论与现实存在脱节。本文认为,要给出解决我国煤电矛盾的有效方案,就必须准确把握煤电产业链的基本特性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煤电纵向关系的关键影响因素。就煤电产业链的基本特性来说,影响煤电产业链的纵向安排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资产专用性与契约不完全性。而对我国的煤电关系来说,更重要的则是需求的强波动性与产业准入政策这两大因素。市场机制在消除需求的强波动性方面具有多大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转型进程中,还必须关注电力产业改革这一环境因素。在电力改革还远未到位的条件下,完全依赖市场来解决煤电这一特殊矛盾会带来多大的社会成本更是令人担忧的。另一方面,虽然消除需求的强波动性对政府规制提出了要求,但我国长期以来对能源产业所实施的条块分割式管理却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本文对中国煤电产业链的纵向安排与相应的经济规制展开系统研究。本文运用现代产业组织和经济规制理论的结构—行为—绩效—规制(SCP-R)研究范式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运用博弈论方法构建了相关的理论模型,并就主要的规制政策进行了国际比较。按照SCP-R的研究范式,本文首先考察在需求波动、资产专用性和契约不完全性这三个因素的作用下,基于厂商的私人激励,煤炭与电力企业将如何对纵向安排进行选择。在此基础上,在考虑到企业对政府规制政策的反应,以及考虑到中国电力改革进程等环境因素的条件下,研究政府对煤电产业链的规制所应选择的有效模式。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在需求波动因素影响下,电力企业出于确保煤炭供应的考虑,会扩大进入煤炭生产领域的程度。因此,需求波动越激烈,电力企业的后向一体化程度就越高。更重要的是,需求波动下的后向一体化是私人与社会均合意的。其次,本文将资产专用性因素引入模型,考虑在需求波动和资产专用性共同作用下,连续双寡头市场结构下煤电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动机。本文发现,当需求不足时,煤炭企业更有动机前向一体化以确保销售,如果这是有利可图的。当需求过剩时,如果存在先行兼并的电力企业,就会引发产业兼并浪潮。进一步,当引入契约不完全性并与前面两个因素共同起作用时,且当纵向一体化不可行时(由于政府的准入规制),长期契约就成为煤电双方可行的治理安排。为了保证其有效性,长期契约下的承诺、重新谈判以及条款设计等问题必须予以充分关注。专用性投资可作为承诺工具;重新谈判机制也可以改进事后绩效;简单的选择权契约、指数价格契约以及购买责任条款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达成有效的交易。本文认为,政府规制与煤电纵向安排选择是双向因果关系。首先,我国政府对于煤电产业的不对称准入政策(只准煤办电、不准电办煤)使得现实中只存在煤炭企业中的坑口电厂(大多用于自用),不存在电力进入煤炭领域的安排。其次,政府新出台的鼓励煤电一体化经营的政策也必然催生更多的煤电合作或相互进入。最后,由于电力与煤炭企业之间极其密切的关联性,更由于纵向安排的内在要求,在需求波动条件下,政府必须从整条产业链的视角来制定规制政策。本文提出了“基于产业链的规制”的总体框架,并以“规制延伸”的概念提炼出我国现阶段煤电产业链规制的本质。本文强调,在煤炭市场交易机制还未成熟、相关配套改革还未到位的情况下,将对上网电价的规制延伸到电煤价格可能是唯一可行的方案。同时,为最大限度地降低规制延伸导致的效率损失,相关配套措施的改革必须同时进行。进一步,鉴于电力和煤炭价格都完全市场化的模式在相当长时期内还难以实现,中期过渡方案可以采用上网竞价加上日益完善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这一模式。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要真正实现长期目标,归根结底需要构造坚实的产业链微观基础,这就要从基于厂商激励的煤电纵向关系安排上寻求解决之道。政府应该对电力和煤炭两个产业采取鼓励纵向联合的基本政策,并首先以政府能源管理机构的合并为突破口。此外,考虑到煤炭作为可耗竭资源的特性,政府还必须从能源战略整体布局的角度,对煤电产业一体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

二、今年电煤订货价格原则上保持不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今年电煤订货价格原则上保持不动(论文提纲范文)

(1)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一) 国家治理
        (二) 国家财经治理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结语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着
    成果获奖情况
    主持科研项目
致谢

(2)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资料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四、几个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建立南京城市经济的新秩序
    第一节 中共接管城市的经济政策
    第二节 南京市新政权的建立
    第三节 建立市场和金融的新秩序
    第四节 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
第二章 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
    第一节 中共中央的商业政策
    第二节 南京公营商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第三节 私营商业的初步改造
    第四节 城乡交流与商业转型
    第五节 重塑工商关系
第三章 南京的第一次商业调整
    第一节 第一次商业调整的背景
    第二节 中共中央调整商业的政策
    第三节 南京调整商业的过程
    第四节 南京调整商业后的情况
第四章 抗美援朝时期的商业与政治
    第一节 战时经济政策及其在南京的执行
    第二节 公营贸易体系的发展
    第三节 战争动员对社会商业的影响
第五章 “三反”“五反”运动与商业的转型
    第一节 “三反”运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工商界的“五反”运动
    第三节 “五反”运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四节 第二次商业调整
第六章 国营商业走向计划经济模式
    第一节 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
    第二节 全面推行经济核算制的难点与问题
    第三节 国营商业向计划经济的过渡
    第四节 国营商业体制的继续变革
第七章 私营商业与自由市场的改造
    第一节 改造私营批发商
    第二节 粮食的统购统销与市场的剧变
    第三节 国家资本主义与私营零售商的改造
第八章 走向全面公私合营
    第一节 突如其来的全面公私合营
    第二节 对私营工商业者的改造
    第三节 对小商小贩的改造
    第四节 “反冒进”与市场的回归
结语
    一、“中观”视角下地方社会经济变革的复杂性
    二、政治驱动:商业改造中的决定性要素
    三、南京社会经济变革中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参考资料
后记

(3)政策传导下中国煤炭价格波动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2 国内外研究评述
    2.1 中国煤炭价格的形成机制
    2.2 煤炭价格波动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3 政策传导下煤炭价格的波动研究
    2.4 煤炭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趋势及特征分析
    3.1 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历史趋势及政策调控
    3.2 中国煤炭市场的发展态势分析
    3.3 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特征分析
    3.4 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趋势预测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对煤价波动的传导机理分析
    4.1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的构成
    4.2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的特征分析
    4.3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的代理变量设计
    4.4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对煤价波动的传导机理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对煤价波动的传导影响及前瞻性分析
    5.1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的传导模型构建
    5.2 中国煤炭直接定价政策对煤价波动的传导影响
    5.3 中国煤炭间接调价政策对煤价波动的传导影响
    5.4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的前瞻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政策传导下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模型设计
    6.1 DSGE模型概述
    6.2 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系统构建
    6.3 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DSGE模型设计
    6.4 模型参数的校准和估计
    6.5 DSGE模型的稳健性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政策传导下中国煤价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情景仿真和调控方案设计
    7.1 煤炭价格政策调控情景设计
    7.2 无政策干预下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
    7.3 中长期合同政策传导下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
    7.4 去产能政策传导下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
    7.5 市场结构调整政策传导下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
    7.6 中国煤炭价格调控方案设计
    7.7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论文的创新之处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以保障电煤供应为目标的电煤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
第二章 电煤供应链相关理论
    2.1 供应链的定义及特点
    2.2 电煤供应链协调机制
        2.2.1 电煤供应链合作
        2.2.2 电煤供应链冲突
        2.2.3 电煤供应链协调层次
第三章 中国电煤供应链现状分析
    3.1 中国煤炭生产情况分析
        3.1.1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较广,但分布不均
        3.1.2 中国煤炭产量近几年呈快速增长态势
    3.2 中国煤炭消费情况分析
        3.2.1 电力行业煤炭消耗快速增长
        3.2.2 钢铁行业生产用煤逐年增加
        3.2.3 建材行业生产用煤快速增长
        3.2.4 化工行业煤炭消费大幅增长
    3.3 中国煤炭运输情况分析
        3.3.1 铁路煤炭运输发展成绩显着
        3.3.2 水路煤炭发运能力快速增长
        3.3.3 公路煤炭运输发展较快
        3.3.4 煤炭省间调运快速增长
第四章 中国现有电煤供应协调机制及存在的问题
    4.1 一年一度煤炭订货会
        4.1.1 订货会改革历程
        4.1.2 订货会改革存在的问题
    4.2 煤电价格联动政策
        4.2.1 煤电联动历程
        4.2.2 煤电联动政策存在的问题
    4.3 中国煤电一体化情况
        4.3.1 中国煤电一体化基本情况
        4.3.2 煤电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影响中国电煤供应链协调机制的关键因素分析
    5.1 中国电煤供应合同难以履行
        5.1.1 中国电煤供应链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电煤供应合同难以履行
        5.1.2 市场煤价格高于合同煤价格,合同履约及兑现率不高
    5.2 煤炭生产环节的不稳定性偏高影响电煤供应
    5.3 煤炭生产与消费煤炭在地理上的逆向分布增加了对运力的需求
    5.4 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增加了对煤炭运输的依赖程度
    5.5 电煤供应链中煤炭、电力及运输环节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
第六章 国外经验对中国电煤供应链协调机制的借鉴
    6.1 南非:政府主导和审批煤电价格联动
    6.2 美国:主要依靠市场力量来调节煤电关系
    6.3 英国:政府对煤电市场不直接干预
    6.4 日本:比较完善的煤电联动政策
第七章 对中国电煤稳定供应协调机制的思考
    7.1 依法规范电煤市场
    7.2 建立国家层面的协调机构和机制
    7.3 完善煤电联动机制
    7.4 统筹兼顾,促使电煤供应链各环节合理发展
        7.4.1 加快煤炭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国有化
        7.4.2 提高铁路煤炭运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7.4.3 合理布局新增煤电,输煤输电并举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华能集团煤电一体化项目一览表
附录2 大唐集团煤电一体化项目一览表
附录3 国电集团煤电一体化项目一览表
附录4 华电集团煤电一体化项目一览表
附录5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煤电一体化项目一览表
附录6 鲁能集团煤电一体化项目一览表

(5)纵向交易模式选择的经济分析 ——对中国煤—电过度整合现象的一种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与基本概念
        1.2.1 研究对象
        1.2.2 基本概念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方法
    1.4 研究框架与基本安排
    1.5 创新与探索
2 煤-电纵向交易理论综述
    2.1 引言
    2.2 纵向交易的文献综述
        2.2.1 纵向交易的理论和学派
        2.2.2 各种学派的联系和分歧
    2.3 煤-电关系的文献综述
    2.4 结语
3 纵向交易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
    3.1 纵向交易模式的研究维度
        3.1.1 竞争和合作
        3.1.2 生产和交易
        3.1.3 分工和协同
    3.2 纵向交易模式的权衡理论
        3.2.1 纵向分解的经济性:交易成本考察
        3.2.2 纵向整合的经济性:组织成本考察
        3.2.3 纵向交易模式的权衡分析
    3.3 纵向交易模式的博弈模型
        3.3.1 基本假定
        3.3.2 均衡分析
        3.3.3 模型结果
4 中国煤-电纵向交易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
    4.1 中国煤-电纵向交易模式的分类设计
    4.2 中国煤-电纵向交易模式的趋势演进
        4.2.1 过去:煤炭订货会渐行渐远
        4.2.2 现在:煤-电纵向整合热火朝天
        4.2.3 未来:战略性合作方兴未艾
    4.3 中国煤-电纵向交易模式的选择机理
        4.3.1 市场交易的选择机理
        4.3.2 企业组织的选择机理
        4.3.3 政府干预的选择机理
    4.4 中国煤-电纵向交易模式的均衡分析
        4.4.1 一般性分析
        4.4.2 特殊性分析
5 中国煤-电过度整合的计量分析
    5.1 变量的选择与解释
        5.1.1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5.1.2 策略效应
        5.1.3 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
    5.2 模型的设立与数据
    5.3 估计的方法与结果
6 中国煤-电过度整合的判别及聚类分析
    6.1 过度纵向整合的判别基准
    6.2 过度纵向整合的测度指标
        6.2.1 交易成本的测度指标
        6.2.2 组织成本的测度指标
    6.3 过度纵向整合的聚类分析
    6.4 煤-电过度整合的原因分析
        6.4.1 煤-电过度整合的背景是电力失衡
        6.4.2 煤-电过度整合的动机是利益失衡
        6.4.3 煤-电过度整合的原因是机制失衡
7 中国煤-电过度整合的调查分析
    7.1 煤-电定价政策过频
        7.1.1 煤-电定价政策过频的考证
        7.1.2 经济体制与煤-电定价政策
    7.2 煤-电交易成本过高
        7.2.1 煤-电交易成本过高的考证
        7.2.2 法律环境与煤-电市场交易
    7.3 煤-电纵向整合过度
        7.3.1 煤-电纵向整合过度的考证
        7.3.2 预算约束与煤-电纵向整合
8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建议
    8.3 研究展望
        8.3.1 研究的不足之处
        8.3.2 进一步研究方向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6)中国煤—电纵向价格双轨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概念界定
        1.3.1 价格双轨制(横向)
        1.3.2 纵向价格双轨制
        1.3.3 电力供需失衡
        1.3.4 纵向关系
    1.4 研究方法、结构安排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结构安排
        1.4.3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纵向关系
    2.2 煤-电关系
    2.3 纵向价格关系
3 煤-电纵向价格双轨制的现实背景
    3.1 煤炭价格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3.1.1 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情况
        3.1.2 煤炭市场结构分析
        3.1.3 煤炭资源税费改革
    3.2 电力价格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3.2.1 电力市场化改革情况
        3.2.2 现行电力价格体制
        3.2.3 厂网矛盾与电力价格
    3.3 煤-电纵向价格关系的发展沿革
4 煤-电纵向价格双轨制的两阶段博弈模型
    4.1 模型的几个假设
        4.1.1 寡头市场结构问题
        4.1.2 中间产品可替代问题
        4.1.3 买方垄断势力问题
    4.2 煤-电纵向关系之一:无价格规制模型
        4.2.1 经济增长的影响
        4.2.2 市场势力的影响
        4.2.3 煤炭资源税费的影响
    4.3 煤-电纵向关系之二:纵向价格双轨制模型
        4.3.1 经济增长与纵向价格双轨制
        4.3.2 市场势力与纵向价格双轨制
        4.3.3 资源税费与纵向价格双轨制
    4.4 煤电联动的理论分析
        4.4.1 煤电联动的影响
        4.4.2 煤电联动的困境
    4.5 模型的结论与启示
5 对煤-电纵向价格双轨制的实证分析
    5.1 电力供需失衡问题
        5.1.1 电力短缺
        5.1.2 电力过剩
    5.2 电力短缺与纵向价格双轨制的关系
        5.2.1 模型和数据
        5.2.2 电力短缺的结构分析
        5.2.3 电力缺口与煤炭价格、电力价格的互动关系
    5.3 电力过剩与纵向价格双轨制的关系
        5.3.1 经济形势的变化
        5.3.2 煤炭价格的变化
        5.3.3 电力价格的变化
6 国外纵向价格双轨制问题:来自美国加州和英国的证据
    6.1 加州电力危机及其思考
        6.1.1 加州电力危机的爆发
        6.1.2 加州电力危机与纵向价格双轨制
        6.1.3 加州电力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6.2 英国煤-电矛盾与化解
        6.2.1 英国煤-电关系的特点
        6.2.2 英国煤-电矛盾与纵向价格双轨制
        6.2.3 英国煤-电矛盾化解与对中国的启示
7 纵向价格双轨制下的电力、煤炭消耗分析
    7.1 电力消费的实证分析
        7.1.1 影响因素
        7.1.2 模型设定
        7.1.3 数据描述
        7.1.4 估计结果
    7.2 煤炭-电力转换关系的分析
    7.3 未来电力、煤炭消费的预测
        7.3.1 情景设定
        7.3.2 预测结果
    7.4 启示
8 化解煤-电纵向价格双轨制的政策思考
    8.1 煤-电矛盾的改革方向
        8.1.1 对煤-电纵向一体化的质疑
        8.1.2 消除"煤-电纵向价格双轨制"
    8.2 缓和煤-电冲突的辅助政策:电煤期货
        8.2.1 电煤期货有利于稳定煤炭价格
        8.2.2 建立电煤期货的可行性
        8.2.3 建立电煤期货市场的具体步骤
    8.3 解决煤-电冲突的关键政策:电力体制改革
        8.3.1 电力体制改革的双维度
        8.3.2 电力体制改革的路线图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9)煤电价格联动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篇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二篇 煤电价格联动政策的出台背景及主要内容
    2.1 煤电价格联动政策的出台背景
    2.2 煤电价格联动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三篇 煤电价格联动的实施的总体情况
    3.1 煤价的上涨情况
    3.2 电价调整情况
    3.3 部分发电集团公司煤电联动电价调整情况
第四篇 北方电力公司煤电价格联动的具体实施情况
    4.1 北方电力公司简介
    4.2 蒙西地区2004-2006年煤炭供需形势及涨价情况
    4.3 北方电力公司西部电网所属发电企业煤电联动价格调整方案
    4.4 自治区发改委最终确定的煤电联动方案
    4.5 第一次煤电联动的实施对北方电力公司的意义
    4.6 存在的具体问题
第五篇 煤电价格联动政策分析(积极作用与存在的问题)
    5.1 煤电价格联动政策的积极作用
    5.2 存在的问题
第六篇 综合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继续完善煤电联动政策
    6.2 稳定煤价,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6.3 建立科学的电煤价格信息监测系统和指标体系
    6.4 建立规范有序的煤炭交易市场
    6.5 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形成煤电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
    6.6 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实现销售电价的市场定价机制
附表
    全国电煤车板价格汇总表
    五大发电集团公司火电机组煤电联动电价调整情况
    全国各省(市)电价调整汇总表
    北方电力蒙西电煤价格核查汇总表(2004.4-2004.11)
参考文献
后记

(10)需求波动下的中国煤电产业链纵向安排与经济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前提:基本概念界定
        1.2.1 产业链、上游与下游
        1.2.2 煤电产业链特性
        1.2.3 煤电产业链纵向市场结构
        1.2.4 纵向关系(纵向安排)
        1.2.5 产业链纵向安排的影响因素
        1.2.6 产业链效率及其评价基准
    1.3 理论研究范式
    1.4 研究逻辑与内容结构
    1.5 主要结论与创新
        1.5.1 基于厂商激励的煤电产业链纵向安排
        1.5.2 中国煤电产业链政府规制的模式选择
        1.5.3 中国煤电产业链布局的原则设想
        1.5.4 论文的创新之处
    1.6 存在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2 现有理论基础的概要评述
    2.1 交易成本理论回顾
    2.2 不完全契约理论回顾
        2.2.1 导致契约不完全的原因
        2.2.2 不完全契约理论
        2.2.3 完全契约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
    2.3 新古典视角下的纵向一体化理论
        2.3.1 纵向一体化的定义
        2.3.2 纵向一体化的决定因素
        2.3.3 买方(寡头)垄断下的纵向一体化的动机
    2.4 不完全缔约:承诺、重新谈判与条款设计
        2.4.1 从不完全契约到完全契约
        2.4.2 不完全缔约:承诺及重新谈判
        2.4.3 不完全缔约:契约条款设计
    2.5 美国煤电纵向安排与规制的实证研究
        2.5.1 电力企业在煤炭市场上的买方垄断行为
        2.5.2 煤电产业链的纵向安排:资产专用性的影响
        2.5.3 煤电产业链的纵向安排:长期契约的条款
        2.5.4 美国燃料调节条款
    2.6 基于纵向关系的经济规制理论及实践
        2.6.1 美国反垄断理论与实践的演变
        2.6.2 纵向关联产业的价格规制研究
    2.7 本文的理论研究视角
3 中国煤电纵向关系分析的现实基础
    3.1 煤炭产业分析
        3.1.1 煤炭资源的基础地位及其赋存条件
        3.1.2 煤炭产业组织状况分析
    3.2 电力产业分析
        3.2.1 电力产业概况
        3.2.2 电力供需状况分析
        3.2.3 电力体制与市场化改革
        3.2.4 电力产业组织特征分析
    3.3 煤电产业链纵向关系的现状
        3.3.1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能源产业整合
        3.3.2 煤电产业的纵向一体化运营现状
4 需求波动下的电力企业后向一体化
    4.1 相关理论研究及其述评
    4.2 模型假设
    4.3 最终产品需求确定下的电力企业后向一体化
    4.4 最终产品需求波动下的电力企业后向一体化
    4.5 小结
5 煤电企业的纵向一体化:需求波动和资产专用性的影响
    5.1 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回顾
        5.1.1 交易成本理论下的纵向一体化
        5.1.2 不完全契约理论下的纵向一体化
        5.1.3 纵向一体化的圈定效应:资产专用性的影响
    5.2 模型
        5.2.1 模型假设
        5.2.2 博弈时间表
        5.2.3 对HT(1990)模型的回顾
        5.2.4 上游厂商成本不对称和下游价格规制的情况
        5.2.5 小结
    5.3 对中国煤电产业链的应用
6 需求波动下的煤电产业链契约安排:承诺、重新谈判与条款设计
    6.1 我国现行煤炭交易契约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6.1.1 我国现行煤炭交易管理体制
        6.1.2 现行煤炭交易契约
        6.1.3 契约设计:从不完全契约到完全契约
    6.2 交易关系中的承诺问题及其解决
        6.2.1 承诺工具之一——违约赔偿金
        6.2.2 承诺工具之二——关系专用性投资
    6.3 长期契约中的重新谈判机制
        6.3.1 不完全契约下的重新谈判研究综述
        6.3.2 HM模型回顾
        6.3.3 简要的评述
    6.4 长期契约中的条款设计
        6.4.1 相关研究评述
        6.4.2 契约形式:选择权契约(Option Contracts)
        6.4.3 长期契约中的价格调整机制:指数价格契约
        6.4.4 长期契约中的购买责任条款(Take-or-Pay条款)
    6.5 小结
7 需求波动下的煤电规制模式:基于产业链的规制
    7.0 引言
    7.1 产业准入政策与煤电企业纵向安排的选择
        7.1.1 我国煤电产业管理体制的变迁
        7.1.2 我国能源产业相互准入政策
    7.2 我国煤电产业链的价格规制分析
        7.2.1 我国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的发展历程
        7.2.2 煤炭价格双轨制与煤电价格联动政策分析
        7.2.3 我国电价形成机制分析
    7.3 产业链规制的理论研究及其概念界定
        7.3.1 纵向关联市场(产业)规制研究综述
        7.3.2 纵向外部性、需求波动性与产业链效率
    7.4 煤电产业链纵向价格规制的可能模式
        7.4.1 煤电纵向价格规制的七种模式
        7.4.2 计划价格模式和单一市场价格规制模式分析
    7.5 规制延伸:基于产业链的价格规制模式
        7.5.1 基于产业链效率的电煤基准价格
        7.5.2 规制延伸政策的内涵
        7.5.3 煤电产业链纵向价格规制模式比较
    7.6 煤电产业链价格规制的相关辅助政策
        7.6.1 电力产业改革
        7.6.2 煤炭流通环节治理
        7.6.3 能源管理机构与职能的整合
        7.6.4 煤电产业链纵向安排与政府能源布局
    7.7 小结
8 结论
    8.1 基于厂商激励的煤电产业链纵向安排
    8.2 中国煤电产业链政府规制的模式选择
    8.3 中国煤电产业链布局的原则设想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今年电煤订货价格原则上保持不动(论文参考文献)

  • [1]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2]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D]. 吴盛杰. 南京大学, 2020(12)
  • [3]政策传导下中国煤炭价格波动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 张言方.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4]以保障电煤供应为目标的电煤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D]. 闫斌.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10)
  • [5]纵向交易模式选择的经济分析 ——对中国煤—电过度整合现象的一种解释[D]. 徐斌. 东北财经大学, 2009(05)
  • [6]中国煤—电纵向价格双轨制问题研究[D]. 王建林. 东北财经大学, 2009(05)
  • [7]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研究[A]. 濮洪九,乌荣康,刘彩英,姜智敏,苏立功,武承厚,张勇,张宏,赵家廉,高家规.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2005~2008)(上册), 2009
  • [8]今年煤价总体相对稳定[J]. 李朝林,蒋秋云. 煤, 2006(03)
  • [9]煤电价格联动政策分析[D]. 张云明. 内蒙古大学, 2006(12)
  • [10]需求波动下的中国煤电产业链纵向安排与经济规制研究[D]. 于立宏. 复旦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今年动力煤订单价格原则上保持不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