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胺液再生塔底重沸器失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绍硕,吕运容,郭福平,李伟明[1](2020)在《溶剂再生塔腐蚀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硫磺车间溶剂再生塔的腐蚀进行机理分析,通过理化分析实验对试样进行失效分析,认为引起再生塔腐蚀的主要原因为RNH2-CO2-H2S-H2O腐蚀环境下的冲蚀+空泡腐蚀。因此,提出在塔内贫液返塔入口冲击区设置一块面积略大于冲击区面积的防冲挡板(材质选用铬镍奥氏体不锈钢),或整塔更换为耐腐蚀的铬镍奥氏体不锈钢材质等防范措施。
郭枭驰[2](2020)在《天然气净化流程模拟及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天然气工业的日益进步,尤其是非常规天然气的出现和大发展必将支撑天然气产业稳步上升,最终超过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能源,所以和天然气预处理相关的技术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工业生产当中,往往需要根据原料气的酸气组分、占比以及产品气的具体要求来确定预处理的工艺和流程。本文通过大量的调研和整理总结出了现有的经常使用到的天然气处理工艺以及方法,并通过理论和实际的对比得出了各个方案的使用场景和范围,同时以国内延长油田某气田气质条件作为研究基础,其天然气净化厂的净化结果为优化起点,在这些现有的实际处理数据基础上通过全流程的软件模拟,对流程中的脱酸、脱水工艺尤其是对流程中的吸收塔、重沸器、换热器做重点优化以降低整个流程的试剂用药量、溶液循环量、电能以及热能消耗量。重点通过对原处理厂建立的Aspen Plus模型的基础上,完成了多条件下的模拟计算。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对不同胺液配方也进行了筛选与配比,最终确定了胺液的组成以及浓度等工艺参数;利用灵敏性分析法对吸收塔、再生塔的关键参数进行区间测试,最终确定诸如液相回流比、塔板数等工艺参数;借助Energy Analyzer实现了对工艺流程换热网络的优化,使优化后系统的综合能耗有效降低,火用效率得到了提升。本文最终经过大量的模拟实验,通过与处理厂实际数据的对比,筛选出了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脱酸体系以及一种胺液循环方案,即采用PZ作为活化剂的MDEA体系(其摩尔配比为10:3,总浓度为4mol/L);在对流程的模拟上确定了一种低能耗、高净化率的脱水方案,即采用三塔式的分子筛脱水流程;最后在对整个流程进行了换热优化以及能量分析,最终得出了优化后的能耗和优化方案,优化结果可以使得净化单元相比于之前的流程降低综合能耗67.4815kg CE/h,节约单位能耗9.3759 kg CE/104m3,每年可节省费用101.43万元。
张翼[3](2019)在《晃动条件下胺法脱酸再生系统性能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液化天然气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LNG)的不断发展,胺法脱酸工艺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脱酸工艺研究主要集中在陆地静止条件下,很少涉及在海上晃动环境下其脱酸性能,再生塔及再沸器作为海上天然气预处理工艺再生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其运行情况对天然气净化效果以及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开展再生塔及再沸器在晃动条件下胺法脱酸气系统性能的相关实验研究。通过改造现有胺法脱酸气实验装置,使其能够满足不同晃动参数以及不同工艺参数下脱酸性能实验研究要求。通过对不同晃动工况(晃动形式、晃动幅度、晃动周期)以及不同工艺参数条件下再生塔及再沸器脱酸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再生塔、再沸器在晃动条件下胺法脱酸气性能的影响规律:单一晃动形式中,横(纵)摇对再生塔性能影响最大,带有横(纵)摇的不同耦合晃动形式中横(纵)摇的影响占主导作用,其他晃动形式对再生塔性能影响较小;晃动条件下升高再生温度与降低再生压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再生效果,进而提升吸收效果,再生压力对再生效果的影响较小;单一晃动横、纵摇以及耦合晃动横摇+纵摇对再沸器性能影响较大,晃动周期对再沸器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本文得到的不同晃动工况(晃动形式、晃动幅度、晃动周期)以及不同工艺参数条件下再生塔及再沸器脱酸性能规律对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LNG)胺法脱酸中再生系统的设计以及运行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邓军[4](2018)在《高含硫天然气净化装置腐蚀影响因素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光天然气净化厂是国内首座百亿方级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处理的原料天然气含有大量H2S、CO2等酸性介质,腐蚀环境恶劣,易导致设备穿孔、破裂,从而引发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其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无法估量。普光天然气净化厂采用BV工艺包,主要指标已达到或接近国外先进水平,但在腐蚀控制指标方面与国外还存在差距,而且我国高含硫天然气净化腐蚀防护方面可借鉴的经验不多。自投产以来,设备和管道存在的较多腐蚀泄漏问题,特别是随着设备运行至中后期,腐蚀问题将成为影响天然气净化装置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本论文主要研究普光天然气净化厂净化装置的腐蚀影响因素及控制技术。通过收集分析普光净化厂净化装置相关工艺技术、在线腐蚀监测数据等相关资料,以装置内腐蚀介质为主线,开展了净化装置各单元腐蚀类型分析,确定了净化装置重点腐蚀部位及腐蚀类型。通过在检修期间对腐蚀设备进行现场腐蚀调查,同时采集腐蚀垢污、失效残片进行理化检验、分析,开展了相应的腐蚀行为研究,得出了主要腐蚀部位的腐蚀影响因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腐蚀控制策略。根据腐蚀控制策略,开展净化装置的腐蚀控制技术研究。结合腐蚀影响因素,对现有工艺参数进行了调整。针对塔器易腐蚀、腐蚀后后危险性较大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塔器腐蚀修复专题研究。针对部分设备、管线设计不合理的情况,开展设备、管线更新改造研究。通过研究,确定了净化装置关键腐蚀部位及其腐蚀类型,总结了胺液系统、硫磺回收、尾气处理、酸水汽提等装置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净化装置腐蚀监测和控制提供了决策依据;提出了普光净化厂净化装置腐蚀控制技术,从调整工艺参数、缺陷设备修复、材质升级等方面综合采取腐蚀控制措施,有效提升了净化装置的腐蚀控制水平,确保了高含硫净化装置长期安全高效运行,对国内同类装置的腐蚀控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刘慧敏[5](2018)在《基于水合分离法的高酸性天然气净化工艺热力学模型与流程模拟研究》文中指出在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一次性能源结构中提高天然气所占比例可有效降低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这已成为世界各国能源开发的共识和行动。从资源储量上看,截至2016年全球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86.6×1012m3,而且大部分属于酸性天然气气藏,天然气净化也越来越重要。天然气脱硫脱碳单元在所有天然气净化单元中是最为关键的处理环节,也是能耗最高的处理单元。优化脱硫脱碳工艺、降低生产能耗是天然气净化工业发展的方向。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在天然气脱硫脱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开发了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膜分离法、低温分离法以及混合分离法等工艺方法。但是对于高酸性天然气的净化工艺,其原料气中酸性组分H2S和CO2总含量超过15%(v),常规的化学吸收法会存在受压力条件的限制导致的脱硫脱碳效率低而致净化气中的酸性组分含量难以满足商品天然气的质量要求,以及由于循环量大而造成的再生能耗高的问题;常规的物理吸收法虽然受压力条件的限制低于化学吸收法,但却存在烃类共吸问题,在脱除酸性组分的同时会对C3+的烃类产生共吸,从而导致天然气的大量损耗并影响后续硫磺回收单元的正常操作以及硫磺产品质量;水合分离法虽然有着能耗低,工艺简单的特点,但是却存在无法将天然气中几乎所有的H2S以及有机硫等酸性组分脱除,从而导致净化气质量难以满足产品天然气质量要求的问题。本文根据高酸性天然气的脱酸性组分工艺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并研究了水合分离法与化学吸收法相结合的一种新型脱硫脱碳工艺。论文选取干基CH4体积浓度在85%、79%、73%、67%与60%,H2S体积浓度在10%、15%、20%、25%与 30%以及 CO2 体积浓度在 5%、6%、7%、8%与 10%的 5 组 CH4+H2S+CO2酸性天然气进行研究。选用CPA、SRK和PR方程与Chen-Guo模型建立水合法分离工艺的热力学相平衡计算模型以及物料衡算计算模型对水合物的生成条件和在水合反应过程中气相各组分浓度进行计算;搭建水合分离实验装置,采用恒压降温进行水合分离实验,获取实验数据并与模型计算进行比较和分析;建立水合物分解的动力学模型,水合分解实验研究在恒压的条件下升高体系温度,以获取水合物相平衡体系下气相摩尔数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并结合水合物动力学模型确定H2S水合物分解的表观动力学常数。同时以2组高酸性天然气组成进行脱硫脱碳工艺比选研究,其分别为:常规的化学吸收法脱硫脱碳工艺、水合法脱硫脱碳工艺以及结合水合法和化学吸收法的复合脱硫脱碳工艺。常规的化学吸收法脱硫脱碳工艺采用已经在工业上成熟运用的Promax和Amsim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得出其脱硫脱碳后的数据;水合分离法则依据数学模型模拟计算得出其脱硫脱碳的数据;复合工艺则将水合分离法分离后的数据作为化学吸收法的输入数据进行模拟计算从而得出复合工艺的脱硫脱碳数据,并在产品气质量、酸气浓度以及能耗、投资进行对比。本文对高酸性气田脱硫脱碳工艺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适合高酸性原料天然气脱硫脱碳处理的新型复合工艺,将水合分离法与化学吸收法相结合,使其产品气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天然气》(GB17820-2012)中I类商品天然气的质量要求的同时能有效降低天然气净化的能耗。2、选用气—液相方程以及水合物模型建立水合物相平衡热力学模型以及水合反应过程中物料平衡计算模型,计算5组不同组成的高酸性天然气的水合物相平衡参数以及水合过程中气相各组成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证明水合法分离工艺的可行性。3、通过搭建水合反应实验装置,对5组不同高酸性天然气进行了水合反应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分析后得出水合分离工艺能实现混合气体的分离。同时还得出对于该混合体系的水合过程存在两个阶段,第一是气相溶解和水合物成核以及水合晶体初步生长阶段;第二是置换阶段,更容易生成水合物的气相分子置换已经与水分子生成水合物的相对不容易生成水合物的气相分子阶段。在第一阶段中,CH4、H2S和CO2分子部分溶解于溶液,部分与水进行了水合作用生成CH4水合物、H2S水合物以及CO2水合物,气相中各组分的浓度呈降低的变化趋势;在第二阶段,由于H2S分子生成水合物的驱动力远大于CH4和CO2分子,在第一阶段中成核的H2S水合物会继续生长,而存在于气相中的H2S分子会进入水合物的孔穴中形成H2S水合物从而置换在第一阶段已经生成水合物晶体的CH4分子,CH4分子则从水合物孔穴中逃逸并返回至混合物气相中,使气相中CH4的浓度呈升高的变化趋势;同时还得出混合气体的分离效率与混合气体中的组分有关的结论:当气相中CH4浓度为70%~80%(v)时,水合反应后气相中CH4的浓度提高率最高;当气相中H2S浓度为15%~25%(v)时,水合反应后气相中H2S的浓度降低率最高;当气相中CO2浓度大于5%(v)时,水合反应后气相中CO2的浓度降低率会随着原混合气体中CO2浓度的升高而升高。4、建立水合物分解的动力学模型,搭建水合物分解实验装置,对5组不同的高酸性天然气的水合物进行水合分解反应实验,得到不同组成下的H2S水合物分解活化能。5、以组成2和组成4为例,针对流量为800×104m3/天的天然气脱硫脱碳单元,进行常规的化学吸收法脱硫脱碳工艺、水合法脱硫脱碳工艺以及结合水合法和化学吸收法的复合脱硫脱碳工艺在工艺参数和能耗方面进行比较并进行了初步的经济评价。分析得出该新型工艺能将将原料天然气中的H2S浓度降低至6mg/m3以内,CO2浓度降低至2%(v)以内,均能满足商品天然气的质量要求,并且能耗较低约为常规MDEA化学吸收脱硫脱碳工艺的48%和56%,其设备投资及操作费用较低。对于高酸性天然气处理来说,是一种高效节能的新型脱硫脱碳工艺。
倪红芳[6](2018)在《MDEA胺液再生塔失效机理及其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某MDEA胺液再生塔在运行中出现渗漏,为从过程风险角度确定失效机理,对运行工艺进行了分析。通过采用宏观检查、力学性能试验、化学成分分析、能谱分析、断口形貌分析、金相分析、硬度测定等方法,对试样进行失效分析。结果表明,该再生塔的失效机理为碳酸盐应力腐蚀开裂,并从选材、热处理、定期检验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林海萍,杨磊杰,宋文明,张玉福,黄超鹏,庄琳[7](2018)在《基于风险的检验(RBI)技术在天然气净化装置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收集某天然气净化装置的设计资料、运行维护保养记录、历年检测检验报告、装置实际运行工况以及介质化验分析报告等资料,以装置中介质腐蚀流为主线,运用DNV ORBIT Onshore软件对该装置的主要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进行失效可能性与失效后果的分析与计算,确定了各设备项的风险大小及风险等级,分析了可能发生的损伤模式,提出了基于风险的检验计划。现场实际检验情况显示,腐蚀较严重的部位与前期评估结果较为一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刘美静[8](2017)在《HAZOP在气体分馏装置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炼化系统工艺复杂,工况频繁改变,关联因素较多,工艺介质多为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危险化学品,工艺条件多为高温、高压。炼化单位发生事故不仅造成财产损失、环境污染,很多时候威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在炼化生产过程中,安全预警,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非常重要。正确设计安全预警系统,能够对装置可能出现的各类危险状况都能采取有效的联锁动作予以控制,是气分装置安全预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鉴于此,本文中主要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考察以及仿真验证,建立符合本单位气分装置的动态模型,并将此炼化系统动态风险评价方法成功运用在气分装置中。以下是本文主要进行的工作:(1)分析安全预警系统和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机理和特点。由于气分装置设备陈旧,相关管线复杂,影响安全生产工艺参数较新建运行装置多,对于装置上联合管线以及其对相关设备工艺影响也较为复杂。此安全预警系统通过在线生产过程数据采集于状态监测为基础,对单一参数进行实时阈值监测和预测,结合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对报警参数进行原因诊断并为操作者提供应对建议措施。(2)以气分装置的工艺流程图为基础,根据本单位气分装置的工艺特点,选取工艺关键参数,列举系统中影响各个工艺段的重要过程参数,按照过程参数的重要级选择过程参数,建立子系统的SD模型并将子系统组合成完整的系统。结合气分DCS和MES系统,采用OPC技术,开展数据采集拓扑结构以及与物理网络接口研究,获取装置运行的实时状态数据。进行化工装置危险性与可操作性(HAZOP)分析研究。最后进行安全预警及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研发。(3)此故障诊断及报警预测软件包括数据采集、故障监测与报警、报警信息过滤、故障根源诊断、及故障发展预测和应急救援。该系统投运之后,其运行的状态良好,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软件可以过滤50%以上的非优先报警信息,同时能够准确找到出现故障的影响因素,并对故障发展进行定量预测,让操作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故障率降低,提高了装置的抗干扰能力,有利于降低成本,节能降耗,达到了装置利润的最大化,提高了气分装置的自动化运行水平。
刘小辉[9](2017)在《胺处理再生塔底重沸器返塔管线腐蚀失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某炼化企业芳烃胺处理装置再生塔塔底重沸器返塔管线弯头多次发生泄漏,为找出腐蚀泄漏原因,对故障管线的弯头和法兰进行了失效分析,从腐蚀形貌、管线材质与机械性能、腐蚀产物分析等方面开展研究,结合装置工艺分析,确定该管线失效的直接原因是胺液介质中H2S和CO2对金属的腐蚀,腐蚀加剧的主要原因是胺液呈气液两相流,流速增大造成的冲刷腐蚀,通过以上分析提出了材质升级、结构改进、腐蚀检测等防护建议措施。
孔祥丹[10](2017)在《脱硫胺液氯离子脱除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胺液中氯离子含量高,严重影响了装置的平稳运行,破坏胺液净化树脂对热稳定盐的脱除能力,影响联合装置正常的胺液净化。大量氯离子的存在会氯离子的大量存在会对金属材质的腐蚀产生促进作用为有效控制胺液中阴阳离子含量,提高胺液品质与性能,开展胺液氯离子脱除技术研究,研究胺液中离子杂质对脱硫脱碳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合理的控制指标,形成高含硫天然气净化装置胺液深度净化技术,有效减少胺液损耗,降低设备腐蚀,保证装置安全平稳运行,提高经济效益。实验室采用阴阳离子树脂交换法和电渗析法室内实验表明,污染胺液连续经过离线净化后,胺浓度几乎不变,pH值降低,热稳盐、钠离子和氯离子被大量脱除,具有很好的脱除氯离子能力。通过阴阳离子树脂交换法和和电渗析法进行现场离线净化表明,氯离子、强阳离子、热稳定盐含量均大幅度降低。而电渗析法离线净化表明,除胺液除强阳离子含量略高于指标要求外,其它指标已经达标。通过胺液性质、杂质组分、抗发泡性能等12项主要理化性能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两种净化胺液中阴阳离子树脂交换法净化胺液的净化效果占较大优势,但阴阳离子树脂交换法净化胺液浓度降低了 16%,比电渗析法净化胺液浓度多降低了 6%。脱硫脱碳综合性能评价试验表明,电渗析法样的净化效果较好,其净化效果与原胺液接近,阴阳离子树脂交换法样在处理量较大时会发泡,影响净化效果,添加消泡剂后,能达到与原胺液接近的效果。
二、胺液再生塔底重沸器失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胺液再生塔底重沸器失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溶剂再生塔腐蚀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设备概况 |
2 试验分析 |
2.1 宏观观察 |
2.2 化学成分及硬度测定 |
2.3 金相分析 |
2.4 电镜扫描观察和能谱分析 |
2.5 分析结果 |
3 失效原因综合分析及建议 |
3.1 失效原因分析 |
3.2 建议 |
(2)天然气净化流程模拟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天然气处理工艺初步分析 |
2.1 天然气处理的目的 |
2.2 天然气处理指标 |
2.3 天然气处理工艺初步分析 |
2.4 原处理厂流程及处理效果 |
第三章 脱酸工艺分析和确定 |
3.1 脱酸试剂的选取 |
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脱水工艺分析和确定 |
4.1 天然气脱水工艺 |
4.2 天然气分子筛脱水工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净化单元用能分析及优化 |
5.1 概述 |
5.2 净化单元用能分析 |
5.3 节能优化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3)晃动条件下胺法脱酸再生系统性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再生塔研究现状 |
1.2.2 再沸器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晃动再生实验系统的设计与改造 |
2.1 装置组成及工艺流程 |
2.1.1 实验装置组成 |
2.1.2 工艺流程 |
2.2 再生系统晃动改造方案的制定 |
2.2.1 再生系统关键技术参数 |
2.2.2 晃动平台关键技术参数 |
2.2.3 晃动改造方案的确定 |
2.2.4 装置晃动改造 |
2.3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案 |
2.3.1 再生塔晃动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案 |
2.3.2 再沸器晃动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案 |
2.4 实验气体与试剂 |
2.5 实验分析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晃动条件下再生塔性能实验研究 |
3.1 不同晃动形式对再生塔性能影响分析 |
3.1.1 单一晃动形式对再生塔性能影响分析 |
3.1.2 耦合晃动形式对吸收塔性能影响分析 |
3.2 不同晃动幅度对再生塔性能影响分析 |
3.2.1 横(纵)摇工况下晃动幅度影响分析 |
3.2.2 艏摇工况下晃动幅度影响分析 |
3.2.3 横(纵)荡工况下晃动幅度影响分析 |
3.2.4 垂荡工况下晃动幅度影响分析 |
3.3 不同晃动周期对再生塔性能影响分析 |
3.3.1 横(纵)摇工况下晃动周期影响分析 |
3.3.2 艏摇工况下晃动周期影响分析 |
3.3.3 横(纵)荡工况下晃动周期影响分析 |
3.3.4 垂荡工况下晃动周期影响分析 |
3.4 不同工艺参数下再生塔性能分析 |
3.4.1 不同再生温度下再生塔性能分析 |
3.4.2 不同再生压力下再生塔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晃动条件下再沸器性能实验研究 |
4.1 不同晃动形式对再沸器性能影响分析 |
4.1.1 单一晃动形式对再沸器性能影响分析 |
4.1.2 耦合晃动形式对再沸器性能影响分析 |
4.2 不同晃动幅度对再沸器性能影响分析 |
4.2.1 横摇工况下晃动幅度影响分析 |
4.2.2 纵摇工况下晃动幅度影响分析 |
4.2.3 艏摇工况下晃动幅度影响分析 |
4.2.4 横荡工况下晃动幅度影响分析 |
4.2.5 纵荡工况下晃动幅度影响分析 |
4.2.6 垂荡工况下晃动幅度影响分析 |
4.3 不同晃动周期对再沸器性能影响分析 |
4.3.1 横摇工况下晃动周期影响分析 |
4.3.2 纵摇工况下晃动周期影响分析 |
4.3.3 艏摇工况下晃动周期影响分析 |
4.3.4 横荡工况下晃动周期影响分析 |
4.3.5 纵荡工况下晃动周期影响分析 |
4.3.6 垂荡工况下晃动周期影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高含硫天然气净化装置腐蚀影响因素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工艺概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高含硫天然气净化装置腐蚀类型与重点腐蚀部位 |
2.1 腐蚀介质调查 |
2.2 在线监测数据 |
2.3 确定净化装置重点腐蚀部位、腐蚀类型 |
2.3.1 脱硫装置 |
2.3.2 脱水装置 |
2.3.3 硫磺回收装置 |
2.3.4 尾气处理装置 |
2.3.5 酸性水汽提装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含硫天然气净化装置腐蚀影响因素 |
3.1 净化装置腐蚀现状调查 |
3.1.1 设备腐蚀现状 |
3.1.2 管道腐蚀现状 |
3.2 腐蚀产物分析 |
3.2.1 采用的手段方法 |
3.2.2 净化设备腐蚀垢物分析 |
3.2.3 管道腐蚀分析 |
3.3 净化装置腐蚀行为研究 |
3.3.1 湿H_2S腐蚀行为研究 |
3.3.2 H_2S/CO_2共存条件下腐蚀研究 |
3.3.3 胺液系统腐蚀行为研究 |
3.3.4 高温硫化腐蚀行为研究 |
3.3.5 露点腐蚀行为研究 |
3.3.6 甘醇腐蚀行为研究 |
3.4 净化装置腐蚀主要的影响因素 |
3.4.1 胺液系统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 |
3.4.2 硫磺回收装置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 |
3.4.3 尾气处理装置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 |
3.4.4 酸水汽提装置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含硫天然气净化装置腐蚀控制技术研究 |
4.1 生产运行参数优化技术 |
4.1.1 脱硫装置操作的优化 |
4.1.2 硫磺回收装置参数优化 |
4.1.3 尾气吸收装置参数优化 |
4.1.4 酸水汽提装置优化 |
4.2 设备腐蚀修复技术 |
4.2.1 类激光高能脉冲冷焊修补 |
4.2.2 表面超音速冷喷涂 |
4.3 设备更新改造技术 |
4.3.1 硫磺冷却器改造 |
4.3.2 中间胺液冷却器改造 |
4.3.3 管线改造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水合分离法的高酸性天然气净化工艺热力学模型与流程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天然气脱硫脱碳工艺方法 |
1.1.1 化学溶剂吸收法 |
1.1.2 物理溶剂法 |
1.1.3 化学—物理溶剂法 |
1.1.4 固体吸附法 |
1.1.5 膜分离法 |
1.1.6 低温分离法 |
1.2 水合法气体分离技术 |
1.2.1 水合物结构与性质 |
1.2.2 水合分离基本原理 |
1.2.3 水合法混合气体分离技术研究现状 |
1.3 高酸性天然气的脱硫脱碳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1 化学吸收法脱硫脱碳工艺 |
1.3.2 物理溶剂法脱硫脱碳工艺 |
1.3.3 水合法脱硫脱碳工艺 |
1.4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选题依据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水合法分离基础计算 |
2.1 热力学模型 |
2.1.1 气-液相模型 |
2.1.2 水合物相模型 |
2.2 水合物相平衡参数计算 |
2.2.1 CPA-SRK方程和vdW-P模型 |
2.2.2 CPA-SRK方程和Chen-Guo模型 |
2.2.3 高酸性天然气的水合物生成温度计算 |
2.3 水合过程物料平衡计算 |
2.3.1 物料平衡模型 |
2.3.2 高酸性天然气水合过程物料平衡计算 |
2.4 反应级数计算 |
2.5 CO_2/H_2S回收率及分离效率计算 |
第3章 高酸性天然气水合过程实验研究 |
3.1 高酸性天然气水合过程实验设计 |
3.1.1 实验方法 |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1.3 实验气体及试剂 |
3.1.4 实验装置校验 |
3.1.5 实验步骤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酸性天然气水合物分解过程实验研究 |
4.1 建立水合物分解的动力学模型 |
4.2 高酸性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实验过程设计 |
4.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2 实验气体及试剂 |
4.2.3 实验装置校验 |
4.2.4 实验步骤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合分离结合化学吸收脱硫脱碳工艺研究 |
5.1 水合分离脱硫脱碳工艺流程 |
5.2 常规MDEA化学吸收脱硫脱碳工艺 |
5.3 水合分离结合化学吸收脱硫脱碳工艺流程与设计 |
5.3.1 水合分离结合化学吸收脱硫脱碳工艺流程描述 |
5.3.2 水合分离结合化学吸收脱硫脱碳工艺分离性能描述 |
5.4 工艺的技术参数比较与初步经济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成果 |
(7)基于风险的检验(RBI)技术在天然气净化装置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然气净化装置及RBI工作范围 |
2 RBI技术应用 |
2.1 RBI技术简介 |
2.1.1 RBI采用的软件及风险计算过程 |
2.1.2 RBI对风险等级及排序的表示方法 |
2.2 风险评估结果及分析 |
2.3 损伤模式分析 |
2.3.1 内部腐蚀减薄 |
1) 酸性水腐蚀 |
2) 胺腐蚀 |
2.3.2 应力腐蚀开裂 |
1) 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 |
2) 碳酸盐应力腐蚀开裂 |
3) 胺应力腐蚀开裂 |
2.3.3 外部腐蚀 |
2.4 检验策略的制定 |
3 现场检验 |
4 结语 |
(8)HAZOP在气体分馏装置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背景 |
1.2 安全分析方法及故障诊断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炼化系统故障诊断国内外发展趋势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气分装置工艺原理简介 |
2.1 引言 |
2.2 气分装置工艺原理简介及HAZOP介绍 |
2.2.1 脱硫工艺流程说明 |
2.2.2 脱硫醇系统工艺流程说明 |
2.2.3 气体分馏系统工艺流程说明 |
2.3 气分装置危险性分析 |
2.3.1 气分装置物料性质及危害 |
2.3.2 气体分馏装置事故类型分析 |
2.4 HAZOP综述 |
2.4.1 气分装置采用HAZOP必要性 |
2.4.2 HAZOP分析方法简介 |
2.4.3 气分装置HAZOP功能简介 |
2.4.4 气分装置HAZOP研究方法 |
第三章 气体分馏装置的HAZOP分析节点结果汇总 |
3.1 HAZOP分析程序 |
3.2 脱硫部分的HAZOP分析 |
3.3 脱硫醇部分的HAZOP分析 |
3.4 分馏部分的HAZOP分析 |
第四章 在线数据采集与状态监测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在线数据采集技术研究 |
4.2.1 现场情况概述 |
4.2.2 数据通讯技术概述 |
4.2.3 在线数据采集方案 |
4.3 状态监测技术研究 |
4.3.1 参数动态阈值技术概述 |
4.3.2 设备单元早期异常识别技术概述 |
4.3.3 现场情况概述 |
4.3.4 气体分馏装置状态监测参数 |
4.4 小结 |
第五章 气分装置安全预警及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方案设计 |
5.1 安全预警及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设计 |
5.2 气体分馏装置安全预警及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界面设计 |
5.2.1 主界面 |
5.2.2 故障诊断界面 |
5.2.3 风险评价界面 |
5.2.4 故障溯源与预测界面 |
5.2.5 应急预案信息管理界面 |
5.2.6 其它附属界面 |
第六章 气体分馏装置安全预警及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
6.1 功能测试 |
6.2 部分测试案例 |
6.2.1 碱洗罐部分进料罐液位报警 |
6.2.2 暴雨引发报警 |
6.2.3 脱丙烷塔顶压高报 |
6.2.4 液化气脱硫塔T4200 上部界位高报 |
6.2.5 粗丙烯塔LIC4205 高报 |
6.3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脱硫胺液氯离子脱除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天然气脱硫发展 |
1.2.2 天然气净化技术 |
1.2.3 普光净化装置概况 |
1.3 胺液净化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污染胺液理化性质测定 |
2.1 目的及意义 |
2.2 氯离子来源及影响 |
2.2.1 上游原料气带液分析 |
2.2.2 集输系统分析 |
2.2.3 四联合装置所处位置分析 |
2.2.4 胺液净化装置工艺概况 |
2.3 胺液理化性质测定 |
2.3.1 新鲜胺液与污染胺液离子组分分析 |
2.3.2 新鲜胺液与污染胺液理化指标分析 |
2.3.3 胺液中主要杂质组分控制指标研究 |
2.3.4 胺液脱硫脱碳性能影响机理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污染胺液脱除氯离子室内试验 |
3.1 阴阳离子树脂交换法 |
3.1.1 实验室阳离子树脂交换小试试验 |
3.1.2 现场阴阳离子树脂交换中试试验 |
3.2 电渗析法 |
3.2.1 电渗析法小试试验 |
3.2.2 电渗析法中试试验 |
3.3 小结 |
第4章 污染胺液净化现场试验 |
4.1 现场实验基本情况 |
4.1.1 阴阳离子树脂交换法工艺简介 |
4.1.2 电渗析法工艺简介 |
4.2 开展的主要工作 |
4.2.1 组织管理 |
4.2.2 废水处置 |
4.2.3 化验分析 |
4.3 胺液净化效果及分析 |
4.3.1 阴阳离子树脂交换净化效果分析 |
4.3.2 电渗析法净化效果分析 |
4.3.3 废水情况分析 |
4.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5 净化效果深度研究 |
4.6 小结 |
第5章 净化胺液综合性能评价试验及应用 |
5.1 模试评价装置 |
5.1.1 模试工艺流程 |
5.1.2 实验设备及试剂 |
5.2 模试评价方法 |
5.3 模试评价结果 |
5.4 现场应用效果 |
5.4.1 胺液净化装置工艺流程 |
5.4.2 胺液净化装置应用效果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胺液再生塔底重沸器失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溶剂再生塔腐蚀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 黄绍硕,吕运容,郭福平,李伟明. 广东化工, 2020(13)
- [2]天然气净化流程模拟及优化设计[D]. 郭枭驰. 长江大学, 2020(02)
- [3]晃动条件下胺法脱酸再生系统性能实验研究[D]. 张翼.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4]高含硫天然气净化装置腐蚀影响因素及控制技术研究[D]. 邓军.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5]基于水合分离法的高酸性天然气净化工艺热力学模型与流程模拟研究[D]. 刘慧敏.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6]MDEA胺液再生塔失效机理及其对策分析[J]. 倪红芳. 化工装备技术, 2018(03)
- [7]基于风险的检验(RBI)技术在天然气净化装置的应用[J]. 林海萍,杨磊杰,宋文明,张玉福,黄超鹏,庄琳. 石油化工设备技术, 2018(02)
- [8]HAZOP在气体分馏装置中的应用[D]. 刘美静. 河北工业大学, 2017(12)
- [9]胺处理再生塔底重沸器返塔管线腐蚀失效分析[A]. 刘小辉. 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第九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7
- [10]脱硫胺液氯离子脱除技术研究与应用[D]. 孔祥丹.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