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小板及其参数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冯喆瑾[1](2021)在《中医体质与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2020年最新数据显示,乳腺癌已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我国新发病例数位列全球第四,如今乳腺癌已严重威胁到了女性健康。目前化疗仍为乳腺癌主要治疗方法,但乳腺癌常用的化疗药物易致骨髓抑制,严重时导致化疗剂量减量或中止,影响抗肿瘤治疗进程,最终肿瘤未能控制而出现病情进展,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防治骨髓抑制是化疗成功的关键。研究目的:对乳腺癌术后拟行“AC”方案辅助化疗的患者进行中医体质问卷调查,判定其气质类型,收集首次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患者的血常规结果,研究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红细胞(RBC)的变化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分析中医体质与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对2020年04月一2021年02月于江苏省中医院确诊乳腺癌并手术,且术后拟行“AC”方案辅助化疗的患者进行体质调查,判定其体质类型,收集首次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100例患者的基本情况:年龄,体质指数(BMI),乳腺癌预后相关因素(月经初潮年龄,绝经状态,生育状态,恶性肿瘤家族史,HER-2、ER、PR表达情况,Ki-67指数,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乳房肿块大小,术后病理TNM分期),以及血常规结果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计数,红细胞计数,均以化疗期间最高分级纳入统计分析,探讨中医体质与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在100例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的乳腺癌患者中:1.气虚质所占比例为32%,阳虚质所占比例为23%,气郁质所占比例为18%。2.小于42岁所占比例最低(15%),49岁以上占比最高(67%)。3.平和质、血瘀质患者年龄分布较平均;气虚质(68.75%)、气郁质(61.11%)、痰湿质(75%)、阳虚质(82.61%)及阴虚质(80%)患者多大于49岁;湿热质患者仅1人,小于35岁。4.平和质(100%)、气郁质(72.22%)、血瘀质(100%)、阴虚质(80%)患者的BMI多处于正常水平;气虚质患者BMI多正常(65.63%),其次超重(34.38%);痰湿质患者BMI多超重(75%);阳虚质患者BMI多超重(47.83%)或正常(39.13%);湿热质患者仅1人,BMI正常。5.月经初潮年龄≥14岁(66%),已绝经(61%),无恶性肿瘤家族史(86%),已生育(97%),HER-2 阴性(57%),ER(70%)、PR(71%)阳性,Ki-67>30%(61%),腋窝淋巴结阴性(62%),乳房肿块>2cm(65%),术后病理Ⅱ期(53%)患者占比最多。6.不同体质与各项乳腺癌预后影响因素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已绝经患者多为气虚、阳虚质;月经初潮年龄<14岁、有恶性肿瘤家族史、乳房肿块>2cm、Ki-67>30%、腋窝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均以气虚质最常见;HER-2、ER、PR表达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体质也多为气虚质。7.(1)不同体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白细胞的下降程度有显着差异(P≤0.01),其中阳虚质(60.85%)患者下降最显着,其次为气虚质(53.09%),表明阳虚、气虚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白细胞下降较其他体质更明显;(2)不同体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红细胞的下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本研究表示,阴虚质患者红细胞下降程度(11.44%)最大,其次为血瘀质(11.27%),可以看出阴虚、血瘀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可能更容易发生红细胞下降;(3)不同体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血红蛋白的下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本研究表示,阴虚质患者血红蛋白下降幅度(16.22%)最大,其次为阳虚质(11.08%),说明阴虚、阳虚质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可能更容易发生贫血;(4)不同体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血小板的下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显示,阳虚质患者血小板下降(19.84%)最明显,表明阳虚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发生血小板下降的风险更高;(5)不同体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下降程度有显着差异(P≤0.01),阳虚质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下降(72.42%)最显着,其次为气虚质(66.06%),表明阳虚、气虚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下降较其他体质明显。8.不同体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Ⅲ度以上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具有显着差异(P≤0.01),其中阳虚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出现严重骨髓抑制的概率(65.21%)远高于其他体质类型,表明阳虚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的风险最高。研究结论:1.本研究大于49岁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更容易发生骨髓抑制。2.本研究偏颇体质的乳腺癌患者多大于49岁。3.本研究气虚、阳虚、气郁质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更容易发生骨髓抑制。4.本研究乳腺癌患者BMI多属正常或超重。其中气虚质患者BMI多属正常或超重;痰湿、阳虚质患者多见超重或肥胖。5.本研究乳腺癌患者初潮年龄多大于14岁,多数有生育史,且目前已绝经,大多无恶性肿瘤家族史。其中HER-2表达阴,ER、PR阳性,Ki-67>30%,腋窝淋巴结阴性,乳房肿块>2cm的乳腺癌患者偏多,且术后病理TNM分期多数属于Ⅱ期。气虚质可能与HER-2、ER、PR表达阳性,乳房肿块>2cm,Ki-67>30%,腋窝淋巴结阳性等乳腺癌预后因素相关。6.阳虚、气虚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更容易出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阴虚质多见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阳虚质可能与血小板下降有关。7.阳虚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的风险最高。
谢雪雪[2](2020)在《安罗替尼联合健脾补肾方治疗脾肾两虚型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及潜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健脾补肾方辅助安罗替尼治疗脾肾两虚型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观察中医中药对减轻抗肿瘤毒副反应的影响。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富集于小细胞肺癌的基因和信号通路,探索其中可能存在的相关机制,为后期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方法:1.临床回顾性研究:收集山东省立医院2018年7月2019年10月组织病理确诊为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共65例(7例由于证型不符或数据严重缺失被剔除),其中安罗替尼单药口服者30例(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63岁,安罗替尼联合中药组28例(男24例,女4例),平均年龄58岁。通过查询病历等历史就诊记录及电话随访获得患者临床症状、疗效评价、性别、年龄、AJCC分期、TNM分期及2周期治疗前后的体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CEA、CA125、CYFRA21-1、NSE。回顾性分析血常规、肿瘤标记物、治疗效果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2.生物信息学分析:配对的人类小细胞肺癌和正常肺组织基因表达数据从ArrayExpress 数据库(https://www.ebi.ac.uk/arrayexpress/)中下载,取自由奥地利维也纳Kastner S等上传提交的E-GEOD-40275数据集,其内包含84个样本数据,我们从中抽取肺正常组织和小细胞肺癌样本共68个,使用R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1.临床回顾性研究:(1)比较安罗替尼单药组和安罗替尼联合中药组相关指标,结果显示治疗前后单药组血小板和联合中药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有显着差异(P<0.05)。(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变化波动,结果显示体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治疗前后波动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比较两组体重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5)比较两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发现联合中药组较单药组毒副作用发生率更低(P<0.05)。(6)单药组毒副反应主要体现在血红蛋白(40%)、血小板(40%)、胆红素(20%)、谷丙转氨酶(10%)和消化道反应(60%)上,其中血红蛋白减低和消化道反应发生率较联合中药组多,血小板减低更严重。联合中药组毒副反应主要体现在血红蛋白(35.71%)、谷丙转氨酶(21.43%)、消化道反应(35.71%)上,其中谷丙转氨酶升高发生率较单药组高。2.生物信息学研究:我们筛选了前100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55个基因在肿瘤组织中低表达,45个基因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而且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在DNA、染色体、免疫微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富集的信号通路包括: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1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性心肌炎、黏着斑、酗酒、细胞周期等。结论:1.健脾补肾方可减轻安罗替尼抗肿瘤治疗引起的毒副反应,特别是骨髓抑制,但应注意药物性肝损伤,并且有助于稳定病情。2.小细胞肺癌组织与正常肺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功能主要在DNA、染色体、免疫微环境等方面,信号通路主要在免疫与DNA、染色质等功能基因的表达存在显着差异,特别是中性粒细胞相关的功能基因。
刘诗韵[3](2020)在《针刺疗法防治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是肿瘤化疗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的主要机制是抗肿瘤化疗药物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对骨髓巨核细胞这一血小板前体细胞也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导致血小板计数的降低。流行病学显示CIT的总发生率为9.7%,含吉西他滨、卡铂等化疗药物的方案发生率最高。CIT的发生可造成严重后果,如患者化疗药物剂量的降低、化疗时间的延迟,甚至终止化疗等,还可能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最终影响患者的生存期。目前西医常用的防治CIT方法如输注血小板,应用促血小板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11、血小板生成素)等确有疗效,能升高患者化疗后的血小板计数、缩短血小板回升时间。但存在可能感染传染性疾病、出现输血反应、副作用明显、价格昂贵等问题。中医对于化疗具有增效减毒的功效,近年来应用中医治疗方法防治化疗副作用的研究逐渐增多,诸多医家或用单味药材,或自拟方药,或以中成药治疗CIT,均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类疗法疗程较长,起效缓慢,且因评价标准不尽相同,其疗效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因此,迫切需要寻找到一种疗效良好且安全性高,起效迅速而又价格低廉的防治CIT的方法。针刺疗法无毒副作用,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但还有待评价其效果。导师黄金昶教授在临床治疗CIT的实践中,发现于肝俞、脾俞刺血拔罐,能迅速提升CIT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故本研究通过对针刺疗法预防CIT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及回顾性分析采用刺血拔罐疗法治疗CIT患者的临床数据,评价针刺疗法防治CIT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推广提供依据。目的: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探索针刺疗法预防CIT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接受刺血拔罐治疗CIT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刺血拔罐治疗CI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检索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Embase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2月的关于针刺类疗法防治CIT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依据纳排标准筛选并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2)以2015年8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微创肿瘤科住院的CIT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纳排标准纳入患者64例。提取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既往化疗次数等信息作为基线资料,以治疗有效率、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恢复时间、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血小板压积(PCT)、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肝肾功能(ALT、AST、BUN、CREA)、凝血功能(APTT、PT、FIB、TT、D-D)、不良反应为观察指标,评价肝俞、脾俞刺血拔罐治疗CIT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结果:(1)最终纳入13项研究,4篇文献报告了 CIT事件的发生,结果显示用针刺疗法治疗的患者出现CIT的概率更小(RR值为0.41,95%CI[0.20,0.87],Z=2.32,P=0.02);11篇文献报告了干预后血小板具体计数,结果显示行针刺治疗比不治疗化疗后血小板计数更高(MD=16.28×109/L,95%CI[0.80,31.76],P=0.04);8 篇文献报告了 KPS 评分变化,结果显示接受针刺治疗的研究对象化疗后KPS比不治疗更高(MD=6.69,95%CI[6.22,7.16],P<0.00001)。(2)共纳入64例患者,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有效患者51例,有效率79.69%。患者刺血拔罐干预前后血小板计数经t检验p=0.00<0.05,提示刺血拔罐能有效升高CIT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干预前后MPV、PDW、PLCR、PCT经检验p值小于0.05,但结合临床发现刺血拔罐对血小板参数无明显影响。血小板恢复正常的中位天数为10天,起效迅速。肝功相关指标ALT在干预前的数值为25.47±19.09,刺血拔罐后21.42±16.43,p值为小于0.05,结合临床发现刺血拔罐未对肝脏造成损伤。其他观察指标WBC、RBC、Hb、AST、BUN、CREA、APTT、PT、FIB、TT等经统计p值均大于0.05,提示刺血拔罐对上述指标无明显影响。64例患者中仅出现皮肤瘀血、水泡等相关不良反应,可自行消退,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结论:(1)针刺类疗法可有效防止化疗后血小板数量的减少,减轻血小板降低的程度,预防CIT的发生,但其安全性还有待评估。(2)肝俞、脾俞刺血拔罐能有效提高CIT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水平、加快血小板的恢复,未发现明显肝肾毒性和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苏滢莹[4](2020)在《血小板分布宽度联合凝血功能检测对肺癌患者化疗疗效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测肺癌患者血小板分布宽度和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及其变化,评价其在肺癌化疗疗效及预后评估方面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通过病理证实的初诊收治的168例Ⅱ、Ⅲ、Ⅳ期NSCLC及广泛期、局限期的SCLC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临床资料,例如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分型。记录初诊确诊时及使用含铂两药化疗2周期后血清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及疗效,根据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评估2周期化疗后不同类型肺癌患者的疾病控制率作为疗效,对患者进行随访,以周为单位记录患者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使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PDW、PT、APTT、INR、FIB以及D-D化疗前和2周期后的差异;运用COX回归行生存分析,开始行单因素COX,随后将单因素COX回归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带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探索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并联合ROC曲线,了解其对预后评估的价值。研究设定检验水准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研究化疗前和化疗后肺癌患者PDW及凝血有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其化疗疗效与凝血功能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肺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开展多因素分析,初步分析血小板分布宽度、凝血指标与肺癌患者的预后关系。结果:化疗后肺癌患者可出现PDW、INR、FIB、D-D下降、PT升高,有效者的血浆INR、D-D、FIB值降低,无效的患者则较少发生明显变化。单因素生存分析得出:NSCLC组的PDW、PT的异常变化,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SCLC的PT、D-D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T延长在肺癌患者的预后判断中最有价值。结论:肺癌患者常常伴有凝血系统的异常激活,同时患者化疗的过程也影响血凝系统的变化从而引起相关指标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不同分期时程度有差异,而不受病理类型的影响。各因素中,PT水平对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最高。
黄达[5](2020)在《益髓生血胶囊防治脾肾阳虚型肺腺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益髓生血胶囊治疗脾肾阳虚型肺腺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为该方广泛运用于临床提供更为科学、充分的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肾阳虚型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化疗TP方案(多西他赛+奈达铂),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髓生血胶囊,治疗7、14、21天后,观察两组患者化疗后外周血象(WBC、NEUT、PLT、HGB)、免疫状况、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及生存质量的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从而评价益髓生血胶囊的安全性。本试验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的60例脾肾阳虚型肺腺癌患者中,3例退出,按照脱落病例处理,实际纳入统计学处理的病例共57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29例),具体结果如下:(1)外周血象(WBC、NEUT、PLT、HGB)的变化:(1)两组患者化疗前WBC、NEUT、HGB、PLT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化疗后第7天,对照组及治疗组中WBC、NEU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下降幅度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GB、PLT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3)化疗后第14天,两组WBC、NEUT较第7天呈上升趋势,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PLT水平均下降到最低,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下降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HGB较第7天呈上升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化疗后第21天,两组WBC、NEUT、PLT较第14天呈上升趋势,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WBC、NEUT、PLT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WBC、NEUT、PLT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GB较第14天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GB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治疗后对照组CD3+、CD4+以及CD4/CD8+水平比治疗前降低(P<0.05),CD8+水平升高(P<0.05);治疗组CD3+、CD4+、CD8+和CD4+/CD8+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对照组CD3+、CD4+以及CD4+/CD8+较治疗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CD8+较治疗组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1)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临床症候总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治疗后中医临床症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神疲乏力、自汗盗汗、食少纳差较治疗前明显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症状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疲乏力、自汗盗汗、食少纳差较治疗前加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少气懒言、腰膝酸软、畏寒怯冷较治疗前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KP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K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化疗后第21天的KPS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化疗前后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化疗后KPS评分下降,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益髓生血胶囊能显着改善脾肾阳虚型肺腺癌化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化疗产生的毒副作用,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益髓生血胶囊能较好地改善骨髓抑制状况,减轻外周血象异常,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吴勇俊[6](2019)在《杞萸六君汤防治卵巢癌TC方案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杞萸六君汤在防治卵巢上皮癌患者使用TC方案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在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提供理论参考及临床依据。方法:选取首次化疗的卵巢上皮癌患者6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化疗组与中药组,两组均使用TC方案化疗(紫杉醇135mg/㎡ivgtt d1、卡铂AUC=5 ivgtt d1),化疗组单独使用TC方案化疗,中药组在化疗组的基础上联合杞萸六君汤治疗(首次化疗前1天开始服用,以21天为1疗程),每位研究对象以21天为1个周期,共观察1个周期。分别于化疗前1天、化疗后第5天、10天、15天、20天采血比较两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的计数水平,观察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的病例数,记录骨髓抑制的程度,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等级、KPS评分及后续化疗接受率,进行组内与组间对比。通过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并设定P值<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临床,得出结论。结果:本研究所纳入患者经基线对比两组的年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手术情况、临床分期、病理类型、中医证候等级及KPS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1.主要疗效指标:主要疗效指标包括化疗前后对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进行组内与组间比较。(1)化疗前后白细胞计数比较:(1)组内比较:化疗后第20天与化疗前1天相比,两组白细胞计数均有所下降,中药组下降不显着(P>0.05),化疗组下降极显着(P<0.01)。(2)组间比较:化疗后四次随访期间中药组所测得的白细胞均值明显高于化疗组,两组间差异显着(P<0.05)。(3)组间白细胞计数减少例数情况:对比化疗后四次随访期间出现ⅠⅣ度白细胞计数下降的病例数,中药组较化疗组少,但两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2)化疗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化疗后第20天与化疗前1天相比均明显下降,两组差异均极显着(P<0.01)。(2)组间比较:化疗后四次随访期间中药组测得的中性粒细胞均值均明显高于化疗组,化疗后第5天、15天两组间差异显着(P<0.05),化疗后第10天、20天两组差异不显着(P>0.05)。(3)组间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例数比较:化疗后第10天中药组出现ⅠⅣ度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的病例数少于化疗组,两组间对比差异性显着(P<0.05),化疗后第5天、15天、20天两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3)化疗前后血红蛋白量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血红蛋白量在化疗后第20天与化疗前1天相比均有所下降,但中药组下降不显着(P>0.05),化疗组下降显着(P<0.01)。(2)组间比较:两组血红蛋白量在化疗后四次随访期间相差不大,差异均不显着(P>0.05)。(3)组间血红蛋白量减少例数情况:化疗后两组间出现ⅠⅣ度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病例数在四次随访期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4)化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血小板计数在化疗后第20天与化疗前1天相比均有所下降,但中药组下降不显着(P>0.05),化疗组下降显着(P<0.05)。(2)组间比较:两组间血小板计数在化疗后四次随访期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3)组间血小板计数减少例数情况:在化疗后四次随访中,两组出现ⅠⅣ度血小板减少的病例数差别不大,差异不显着(P>0.05)。2.次要疗效指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化疗前后中医证候等级变化、KPS评分变化及后续化疗接受率。(1)中医证候等级变化:(1)组内比较:两组化疗前后出现中医证候等级的病例数较化疗前明显增多,中医证候等级水平明显提高,中药组化疗前后差异性显着(P<0.05),化疗组化疗前后差异性极显着(P<0.01),说明化疗会显着影响患者的中医证候。(2)组间比较:化疗后第20天化疗组出现中医证候的病例数明显比中药组多,差异性显着(P<0.05),中药组与化疗组相比能明显减少气血亏虚导致的气短懒言、倦怠自汗、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等症状的发生。(2)KPS变化:(1)组内比较:化疗后第20天与化疗前1天相比,两组KPS评分均有所下降,中药组下降程度不显着(P>0.05),化疗组下降程度显着(P<0.05)。(2)组间比较:两组在化疗前1天与化疗后第20天对比KPS评分差异不显着(P>0.05)。(3)后续化疗接受率:中药组后续化疗的接受率为96.9%,化疗组后续化疗的接受率为93.8%,两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3.安全性指标变化:两组化疗前后ALT、AST、AST/ALT、Cr、BUN、小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心电图结果差异均不显着(P>0.05),提示杞萸六君汤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结论:杞萸六君汤能减少化疗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的下降,减少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的病例数,有效的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其中对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治疗作用最为显着。同时该方可减少气血亏虚等中医证候的出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经安全性评价杞萸六君汤安全性良好,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刘烈[7](2019)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预测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疗效的探讨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4.1.1至2018.12.31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一线化疗的初诊小细胞肺癌患者,排除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以及一线治疗中接受手术、同步或序贯放疗、免疫治疗、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通过查阅电子病历收集患者化疗前1周内、2周期化疗后及4周期化疗后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部位、临床分期、两周期化疗后疗效评价、四周期后疗效评价、化疗后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本研究共计纳入59例患者。1.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化疗前的PLR0、化疗2周期后的PLR2、化疗4周期后PLR4进行比较,得出PLR0与PLR2有统计学差异,PLR4与PLR0及PLR2均无明显差异;2.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得到PLR0及PLR2的最佳临界值,根据PLR0、PLR2的最佳临界值,59例患者分为化疗前高PLR0组、低PLR0组以及化疗后高PLR2组、低PLR2组。3.采用卡方检验对各种临床因素在化疗前高PLR0组、低PLR0组以及化疗后高PLR2组、低PLR2组中的差异进行比较。4.根据化疗前后PLR值的变化情况将患者进行分组,并采用log-rank检验对患者的PFS进行分析。5.将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分期、PLR0、PLR2纳入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PFS的危险因素。结果:1.临床特征共入组59例患者,≥65岁者22例(37.3%),<65岁者37例(62.7%);男48例(81.4%),女11例(18.6%);吸烟者34例(57.6%),不吸烟者25例(42.4%);左肺癌30例(50.9%),右肺癌29例(49.2%);广泛期43例(72.9%),局限期16例(27.1%);一线化疗后未见CR患者,其中2周期化疗后PR 46例(78.0%),SD 9例(15.3%),PD 4例(6.8%),4周期化疗后PR 26例(44.1%),SD 14例(33.7%),PD 19例(32.2%)。2.化疗前后PLR值的变化通过运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PLR0、PLR2及PLR4进行比较,得出PLR2与PLR0有统计学差异(Z=-2.023,P<0.05),而PLR4分别与PLR0和PLR2均无统计学意义,故选择PLR0、PLR2进行研究。3.PLR临界值的确定通过绘制ROC曲线获得本研究中的PLR的临界值:当PLR0为161时,AUC值最大,敏感性0.74,特异性0.71,ROC曲线下面积为0.736,P<0.05,有统计学意义;化疗两周期后PLR2=171时,AUC值最大,敏感性0.67,特异度0.88,ROC曲线下面积为0.72,P<0.05,有统计学意义。故本研究将161、171分别作为PLR0和PLR2的最佳临界值。4.PLR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PLR0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部位、2周期化疗疗效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肿瘤分期(P=0.04)、4周期化疗后疗效评价(P=0.01)之间具有相关性;高PLR0在局限期和广泛期的患者中的比例分别为37.5%(6/16)和67.4%(29/43);高PLR0在4周期化疗后PR和SD组中的比例分别为42.3%(11/26)和57.1%(8/14),显着低于PD组中的84.%(16/19)。2周期化疗后,PLR2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部位、肿瘤分期及2周期化疗疗效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然而,高PLR2在PD组中所占的比例为73.7%(14/19),明显高于PR和SD组的23.1%(6/26)和28.6%(4/14)(P=0.01)。5.化疗前后的PLR变化与患者PFS的分析按化疗前后PLR值的高低,将所有患者分为4组:化疗前低PLR0,化疗后低PLR2为1组;化疗前低PLR0,化疗后高PLR2为2组;化疗前高PLR0,化疗后低PLR2为3组;化疗前高PLR0,化疗后高PLR2为4组。结果显示,化疗前后PLR均低的患者中位PFS较长,且化疗前后PLR均高的患者中位PFS较短(P<0.01),提示化疗前后PLR值的变化可能对PFS有一定的预测价值。6.临床各因素、PLR与PFS之间的关系将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分期、PLR0、PLR2纳入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化疗后PFS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在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分期、PLR0分析中P值>0.05,无统计意义。对PLR2分析中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即PLR2(P=0.002)是PFS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1.化疗前PLR0与化疗2周期后PLR2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61、171,可作为本研究中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最佳临界值。2.PLR0值与肿瘤分期相关,且PLR0、PLR2值可以作为判断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化疗疗效的预测指标;低PLR0及低PLR2代表着较好的疗效、较长的PFS;高PLR2可作为SCLC患者PFS的独立预测因素,这或许有利于筛查出高危复发人群,并且这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李潇,田劭丹,侯丽,董青,杨璐,刘爱琪,陈信义,祁烁[8](2018)在《消癌平注射液对化疗患者外周血小板及其参数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消癌平注射液对肺癌、胃癌化疗患者外周血小板及其参数的影响,为临床不改变药物功能主治的拓展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方法,将130例肺癌、胃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64例),在化疗基础上,治疗组接受1个疗程(10 d)消癌平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支持治疗,规定疗程结束后评价观察指标。结果 (1)治疗组外周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压积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既往有放疗与无放疗病史人群中,治疗组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既往有化疗史人群中,血小板计数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在无化疗史人群中,未观察出现阳性结果。结论消癌平注射液具有防治肺癌、胃癌化疗后血小板下降效果,且不受既往有放疗史的影响,而有化疗史患者是消癌平注射液防治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最佳人群。
焦咪,陈衍,姚煜,张贺龙[9](2017)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了解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比浊法和电阻抗法利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63名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聚集率较化疗前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化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差值与血小板聚集功能差值呈正性相关(P<0.05)。结论:化疗药物会导致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下降,可能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
王昱滨[10](2017)在《网织红细胞参数在急性白血病化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病人化疗不同阶段网织红细胞参数变化对骨髓造血功能评价的预测价值。方法:筛选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急性白血病的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行化学药物治疗。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Sysmex-XE 5000检测患者不同化疗阶段的外周血中的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低荧光强度的网织红细胞(LFR)、中荧光强度的网织红细胞(MFR)、高荧光强度的网织红细胞(HFR)、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以及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IRF)。结果:1.对32例病人基本信息、化疗方案、骨髓细胞学检测结果、骨髓细胞学检测结果、血常规及网织红细胞计数结果等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患者18共人,男性患者10人,女性患者8人,平均年龄35岁,其中诊断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M1)1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3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4人,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4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5人,急性红白血病(M6)1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共14例,男性患者9人,女性患者5人,平均年龄24岁,其中T淋巴细胞白血病3例,B淋巴细胞白血病1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共32人,平均年龄为30岁。32例患者均为化疗后好转且诊断、治疗均按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32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IRF、MFR、HFR化疗后均一直减低,化疗第7天降到最低,均在化疗第14天出现回升趋势,化疗第21天升高至化疗前水平。3.LFR于化疗第7天开始升高,化疗14天开始降低。4.WBC和RET#于化疗第7、14天一直降低,化疗第21天出现升高。5.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开始恢复时,IRF、MFR、HFR较WBC、RET#提前升高,同时LFR开始降低。6.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开始抑制时,IRF、MFR、HFR较WBC、RET#提前降至最低,同时LFR开始升高。结论:1.IRF、MFR、HFR、LFR、RET%较WBC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更加敏感、特异的指标。2.不同荧光强度的网织红细胞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情况较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更加敏感。3.IRF、HFR、MFR化疗过程中呈先减后增,LFR呈先增后减,说明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是骨髓造血功能变化较敏感的指标。
二、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小板及其参数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小板及其参数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体质与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体质的认识 |
1.1 体质的基本概念 |
1.2 体质学说的形成发展 |
1.3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
2. 中医对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相关研究 |
2.1 中医对乳腺癌的认识 |
2.2 中医对骨髓抑制的认识 |
3. 西医对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相关研究 |
3.1 西医对乳腺癌的认识 |
3.2 西医对骨髓抑制的认识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调查内容与方法 |
2.2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患者体质分布情况 |
3.2 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
3.3 不同体质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 |
3.4 患者BMI分布情况 |
3.5 不同体质患者BMI的分布情况 |
3.6 患者乳腺癌预后影响因素分布情况 |
3.7 不同体质患者乳腺癌预后因素分布情况 |
3.8 不同体质患者化疗前后白细胞的变化 |
3.9 不同体质患者红细胞化疗前后的变化 |
3.10 不同体质患者血红蛋白化疗前后的变化 |
3.11 不同体质患者血小板化疗前后的变化 |
3.12 不同体质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化疗前后的变化 |
3.13 不同体质化疗后骨髓抑制程度分级情况 |
第三章 讨论 |
1. 本次研究的立题依据 |
2. 本次研究的结果与意义 |
2.1 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 |
2.2 不同体质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 |
2.3 不同体质患者的BMI分布情况 |
2.4 中医体质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
2.5 中医体质与骨髓抑制的关系 |
2.6 中医体质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下降的关系 |
2.7 中医体质与红细胞、血红蛋白下降的关系 |
2.8 中医体质与血小板下降的关系 |
2.9 中医体质与骨髓抑制严重程度的关系 |
3. 与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相关的偏颇体质的调治 |
3.1 阳虚质调治 |
3.2 气虚质调治 |
3.3 气郁质调治 |
3.4 阴虚质调治 |
4. 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安罗替尼联合健脾补肾方治疗脾肾两虚型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及潜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安罗替尼联合健脾补肾方治疗脾肾两虚型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中医证候辨证标准 |
1.2.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3.1 中医纳入标准 |
1.3.2 西医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4.1 中医排除标准 |
1.4.2 西医排除标准 |
1.5 脱落/剔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3. 数据采集 |
4. 统计学方法 |
5. 结果 |
5.1 一般资料 |
5.2 安罗替尼单药组与安罗替尼联合中药组比较 |
5.2.1 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 |
5.2.2 治疗前后比较 |
5.2.3 治疗前后差值变化(波动)比较 |
5.2.4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 |
5.2.5 两组治疗前后体重变化比较 |
5.2.6 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5.2.7 毒副反应一览表 |
第二部分 基于Arrayexpress数据库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下载 |
1.2 数据处理 |
1.2.1 表达数据合并和处理 |
1.2.2 差异表达基因火山图 |
1.2.3 差异表达基因热图 |
1.2.4 GO富集分析 |
1.2.5 KEGG富集分析 |
2. 结果 |
2.1 差异表达基因火山图 |
2.2 差异表达基因热图 |
2.3 差异表达基因网络分析 |
2.4 差异表达基因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
讨论 |
1. 临床研究部分 |
1.1 中医理论对本病的认识 |
1.1.1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1.1.2 现代医家对肺癌的病因病机认识 |
1.2 自拟处方组方原则与药理研究 |
1.3 研究结果分析 |
2. 生物信息学分析部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细胞肺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抗癌药物常见毒副反应分级标准(WHO) |
致谢 |
论文着作 |
(3)针刺疗法防治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西医治疗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现状 |
1.CIT概述 |
2.西医治疗CIT的现状 |
3.小结 |
综述二 中医对CIT的认识 |
1.病因病机 |
2.辨证论治 |
3.单方验方防治CIT现状 |
4.非药物疗法防治CIT现状 |
5.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研究一 针刺疗法预防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meta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2.研究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5.不足与展望 |
临床研究二 肝俞、脾俞刺血拔罐治疗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回顾性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2.研究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5.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血小板分布宽度联合凝血功能检测对肺癌患者化疗疗效及预后的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对象来源 |
1.2 选择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检测方法 |
2.2 相关指标及其正常值 |
2.3 化疗疗效评估标准 |
2.4 预后评估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肺癌患者基本信息特征 |
2 PDW及凝血指标与化疗疗效的关系 |
2.1 化疗前后肺癌患者PDW等指标变化 |
2.2 化疗前后小细胞肺癌患者PDW等指标变化 |
2.3 化疗前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DW等指标变化 |
2.3.1 鳞癌中不同分期化疗前后指标变化 |
2.3.2 腺癌中不同分期化疗前后指标变化 |
2.3.3 同分期时鳞癌和腺癌化疗前后指标变化 |
3 PDW等指标与预后的研究 |
3.1 PDW及凝血指标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关系 |
3.2 PDW及凝血指标与小细胞肺癌预后关系 |
3.3 PDW、PT、FIB、D-D单独检测判断肺癌预后的效能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血小板及血小板分布宽度概述 |
1.1 血小板及血小板分布宽度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
2 凝血功能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
2.1 D-二聚体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
2.2 纤维蛋白原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
2.3 其他凝血指标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
3 PDW及凝血指标与化疗的关系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5)益髓生血胶囊防治脾肾阳虚型肺腺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辨证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终止试验标准 |
1.7 脱落病例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含量估计 |
2.2 随机化分组 |
2.3 治疗方案 |
2.4 疗效观察指标 |
2.4.1 外周血象变化(WBC、NEUT、PLT、HGB) |
2.4.2 两组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发生率 |
2.4.3 免疫功能变化情况 |
2.4.4 生存质量变化评分标准 |
2.4.5 中医症状积分评分标准 |
2.4.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5 临床研究记录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线资料 |
3.1.1 性别构成 |
3.1.2 年龄分布 |
3.2 临床疗效结果 |
3.2.1 外周血象变化 |
3.2.2 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3.2.3 KPS评分比较 |
3.2.4 骨髓抑制程度比较 |
3.2.5 免疫功能比较 |
3.2.6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中医学对肺癌的认识 |
4.2 中医学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病因病机探讨 |
4.3 免疫疗法在肺癌中的应用 |
4.4 导师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经验 |
4.5 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4.6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1 中西医对骨髓抑制发病机制的认识 |
1.1 现代医学对骨髓抑制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骨髓抑制的认识 |
2 骨髓抑制的治疗 |
2.1 现代医学对于骨髓抑制的治疗 |
2.2 中医药对于骨髓抑制的治疗 |
3.小结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杞萸六君汤防治卵巢癌TC方案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1.1 病例来源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剔除标准 |
1.1.5 脱落标准 |
1.1.6 中止标准 |
1.2 诊断标准 |
1.2.1 卵巢癌诊断标准 |
1.2.2 骨髓抑制分级诊断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3.1 分组方法 |
1.3.2 治疗方法 |
1.4 合并用药 |
1.4.1 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 |
1.4.2 血红蛋白量下降 |
1.4.3 血小板计数下降 |
1.5 观察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6.1 疗效观察指标 |
1.6.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1.7 疗效评价标准 |
1.7.1 白细胞疗效 |
1.7.2 中性粒细胞疗效 |
1.7.3 血红蛋白疗效 |
1.7.4 血小板疗效 |
1.7.5 中医证候疗效 |
1.7.6 KPS疗效 |
1.7.7 后续化疗接受率 |
1.8 安全性评价标准 |
1.9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临床资料分析 |
2.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2.2 两组患者基线白细胞计数比较 |
2.3 两组患者基线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 |
2.4 两组患者基线血红蛋白量比较 |
2.5 两组患者基线血小板计数比较 |
2.6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
2.7 两组患者临床分期比较 |
2.8 两组患者病理类型比较 |
2.9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等级比较 |
2.10 两组患者KPS评分比较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白细胞化疗前后对比 |
3.1.1 化疗前后白细胞计数组内比较 |
3.1.2 化疗前后白细胞计数组间比较 |
3.1.3 化疗前后白细胞减少病例数组间比较 |
3.2 中性粒细胞化疗前后对比 |
3.2.1 化疗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组内比较 |
3.2.2 化疗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组间比较 |
3.2.3 化疗前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病例数组间比较 |
3.3 血红蛋白治疗前后对比 |
3.3.1 化疗前后血红蛋白量组内比较 |
3.3.2 化疗前后血红蛋白量组间比较 |
3.3.3 化疗前后血红蛋白量减少病例数组间比较 |
3.4 血小板化疗前后对比 |
3.4.1 化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组内比较 |
3.4.2 化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组间比较 |
3.4.3 化疗前后血小板减少病例数组间比较 |
3.5 化疗前后两组中医症状等级比较 |
3.5.1 两组化疗前后中医证候等级及舌脉组内比较 |
3.5.2 两组化疗后中医证候等级及舌脉组间比较 |
3.6 化疗前后KPS评分变化情况 |
3.6.1 化疗前后组内KPS评分变化情况 |
3.6.2 化疗前后组间KPS评分变化情况 |
3.7 后续化疗接受率 |
3.8 安全性评价 |
第四章 分析讨论 |
4.1 疗效分析与评价 |
4.1.1 基线结果分析 |
4.1.2 对骨髓抑制的疗效分析 |
4.1.3 对中医证候的疗效分析 |
4.1.4 改善KPS评分分析 |
4.1.5 后续化疗接受率分析 |
4.1.6 安全性分析 |
4.2 讨论 |
4.2.1 中医对卵巢癌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病机理的认识 |
4.2.2 杞萸六君汤的立法依据和组方分析 |
4.2.3 现代药理研究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中医药防治卵巢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现代医学治疗卵巢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卵巢癌FIGO分期系统 |
附录2 :AJCC第7 版卵巢和原发性腹膜癌TNM分期系统 |
附录3 :中医证候分级标准 |
附录4 :KPS评分标准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预测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疗效的探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小板在恶性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消癌平注射液对化疗患者外周血小板及其参数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标准 |
1.2.1. 1 临床诊断 |
1.2.1. 2 细胞学诊断 |
1.2.1. 3 病理学诊断 |
1.2.2 胃癌诊断标准 |
1.2.2. 1 临床诊断 |
1.2.2. 2 影像学诊断 |
1.2.2. 3 胃液脱落细胞学检查 |
1.2.2. 4 病理学诊断 |
1.3 分期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方法 |
1.7 主要疗效评价 |
1.7.1 血小板疗效评价 |
1.7.2 血小板减少分级稳定率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血小板计数及其参数变化 |
2.2 血小板减少分级稳定率 |
2.3 血小板计数分层分析 |
2.3.1 既往放疗病史亚组分析 |
2.3.2 既往化疗病史亚组分析 |
3 讨论 |
(9)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入组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一般资料 |
1.4 试剂 |
1.5 仪器 |
1.6 方法 |
1.6.1 标本采集 |
1.6.2 标本处理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化疗前后血小板计数 |
2.2 化疗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 |
2.3 化疗前后血小板计数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相关性 |
3 讨论 |
(10)网织红细胞参数在急性白血病化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检测对象 |
1.3 检测方法 |
1.4 检测指标 |
1.5 统计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化疗不同时间点IRF、LFR、MFR、HFR、RET#、RET%、WBC、ANC结果的比较 |
2.2 化疗不同时间点IRF、LFR、MFR、HFR、RET%、RET#、WBC、ANC结果的均值图 |
2.3 化疗后骨髓抑制分级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附表一 骨髓抑制分级 |
附表二 急性白血病疗效判断 |
附表三 急性白血病FAB分型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小板及其参数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体质与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冯喆瑾.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安罗替尼联合健脾补肾方治疗脾肾两虚型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及潜在机制研究[D]. 谢雪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针刺疗法防治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D]. 刘诗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血小板分布宽度联合凝血功能检测对肺癌患者化疗疗效及预后的评估价值[D]. 苏滢莹.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5]益髓生血胶囊防治脾肾阳虚型肺腺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D]. 黄达.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6]杞萸六君汤防治卵巢癌TC方案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D]. 吴勇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预测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疗效的探讨与研究[D]. 刘烈.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8]消癌平注射液对化疗患者外周血小板及其参数影响的临床研究[J]. 李潇,田劭丹,侯丽,董青,杨璐,刘爱琪,陈信义,祁烁.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12)
- [9]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观察[J]. 焦咪,陈衍,姚煜,张贺龙. 现代肿瘤医学, 2017(15)
- [10]网织红细胞参数在急性白血病化疗中的应用研究[D]. 王昱滨. 兰州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