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层规范化建设要注意“五个协调”(论文文献综述)
高云亮[1](2021)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文中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政治引领优势、统筹协调作用、资源整合功能是保证广大贫困村实现脱贫的重要动因,也是推动农村党建科学化的决定性因素。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在533824个行政村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1从基层党组织引领干部群众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来看,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形成鲜明的交互促进特征:一方面,贫困村的扶贫必须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来推动、组织、实施;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又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功能为重点的自身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略决胜期,由于扶贫主体的自身能力因素、脱贫主体的内在动力因素、帮扶策略的试用匹配因素、扶贫保障的机制体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受到一定制约。在此种情形下,在今后的脱贫攻坚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特定功能,如何才能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促进脱贫实效,如何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功能内涵,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提上重要日程,也是我们党巩固农村执政根基、加强自身建设、推动脱贫实现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从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演进来看,能够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下科学高效地推进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借鉴。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承接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政策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扶贫开发阶段专门成立农村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增强了广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效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领导,承接落实贫困县独有的优惠政策,增强扶贫攻坚的驱动力。扶贫攻坚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互促模式促进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新世纪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格局中形成攻坚合力,以“一体两翼”战略建立农户参与式利益协调,以“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方针确立利益协调的行动导向。新时代精准脱贫阶段主要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承接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安排,促进精准化脱贫与党的政策机制有效衔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典型做法,呈现出脱贫攻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战略性、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统筹性、制度政策与利益诉求衔接的科学性等特征。我们党通过探索与实践,不仅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显着加强,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背景下脱贫攻坚的贫困治理价值。从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内涵看,在对政党功能作用理论展开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村级党组织履行功能时呈现出直接现实性、动态不均性、相对变易性、权责限定性、权威内生性等基本特点,分类分析了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的历史选择因素、制度机制因素、利益结构因素、干部能力因素和服务保障因素,在本体层面、载体层面、中接层面、取向层面、职责层面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建设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联系群众功能、整合动员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性地提出生态建设功能供理论研讨;通过对习近平在精准扶贫中关于村党支部功能重要论述的话语分析,析理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这一特定条件下发挥的核心领导功能、队伍建设功能、致富引领功能、宣传扶志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基础保障功能等实际功能;阐明了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研究提供基本遵循。在对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时,一是以全国范围内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实现状况为标的,结合历史考察方法进行重点梳理。二是选取甘肃省陇南市、兰州新区的10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状况开展实证研究。三是结合中观层面的功能实现状况和微观层面的调研走访结果,推证出精准扶贫进程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功能主体本位化、功能结构固有化、功能方式单一化、功能策略浅表化、功能保障低效化等主要问题,并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入探究问题成因。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主要途径应当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多元化为引领,拓展功能主体。以加强扶贫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以加强扶贫公开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以加强扶贫领导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第二,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重点是: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第三,以多元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尤其是:坚持多元推动,统筹扶贫方式;坚持要素整合,统筹扶贫资源;坚持人才整合,统筹精英参与。第四,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必须着力于: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效;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第五,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持续壮大村级积累,持续健全协调体系,持续强化服务保障,为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强大支撑。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村地区当下乃至今后两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端特殊性:既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收官阶段,也是既有脱贫成果的检验巩固阶段;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决胜阶段,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布局强基阶段。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小康是一个大的历史范畴,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建设的有机统一,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果和归宿。因此,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脱贫攻坚实践的指导意义,而在于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为统率,促成路线、方针、政策、举措、治理能力、具体工作等全方位的精准化,从根本上提升发展效能。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农村党组织的功能,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着力点,带动农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立体、科学、渐进地融入全面小康社会。
周天浩[2](2010)在《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以株洲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也进入了一个突发性事件频发期,突发公共事件的频频发生使得应急管理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城市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决策处理能力是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保障,也是衡量政府应急管理系统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文献和事实都证明我国还缺少比较成熟的应急管理理论,城市应急管理往往滞后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需求。本文以株洲市为例,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进行分析,运用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客观地对株洲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进行了实证分析,从机构设置、协调机制、决策机制等方面介绍了株洲市应急管理建设实践。在总结其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按照应急管理全过程管理的原则,从预防、准备、反映、恢复四个阶段全面地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本文借鉴了美、日、英三国城市和国内北京、上海、南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先进经验,运用了灾害学基本理论、公共安全管理理论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结合国内外改革的进程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对完善株洲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主要包括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与运行机制、加强应急管理各级队伍和保障体系建设。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国家现代行政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这也正体现出本研究的重要意义。
刘俊[3](2009)在《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研究》文中提出内部控制是一个广受国内外各界关注的课题。总体来看,内部控制思想经历了6个发展阶段,即内部牵制、内部牵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行政管理机构、审计部门、企业及研究人员对内部控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讨。其中,美国COSO报告最具有代表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外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内部控制逐渐向管理和治理方向拓展,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正在经历一次新的飞跃。中央银行处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前沿和核心,既有银行业的风险属性,又兼有政府公共部门的管理责任。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银行在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稳健发展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整个金融体系是否完善和安全,不仅要看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资产质量,也要看中央银行能否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中央银行目标,保持对金融机构提供最后贷款的能力。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中国人民银行的内部控制研究和实践均滞后于现实需求。与商业银行的内控风险相比,中央银行风险案件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中央银行一旦发生风险案件,将给自身声誉和金融稳定带来巨大影响。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环境缺陷体现在管理体制制约、控制标准失范、人力资源瓶颈、绩效考核困境等方面;缺少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决策风险未纳入控制体系,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机构,风险管理水平滞后于需求;制度建设、风险案件、违规兼岗形成了内部控制活动的主要瓶颈;信息沟通与监督方面也存在制约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因素。论文以管理学、审计学、会计学、中央银行学、内部控制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借鉴国外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内部控制的经验做法和发展趋势,通过对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以及内部控制评价等相关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优化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科学措施。论文基本结构分为10章。第1章至第4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综述,提出了中央银行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在中央银行内部控制国际比较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的发展研究过程。第5章至第9章根据COSO报告关于内部控制的5个组成要素分别进行论述。第5章研究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环境。在各种环境要素分析基础上,指出内部控制环境缺陷,提出人民银行应从管理体系重构、内部控制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绩效考评优化等方面进行内部控制环境再造。第6章研究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主要对内部控制涉及的法律风险、声誉风险、资产风险、信息技术风险、效率风险、操作风险进行分析,提出政策决策体系完善、整合内部控制机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优化重点。第7章研究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活动。主要对内部控制活动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从制度建设、基层内部控制活动规范等方面优化内部控制活动。第8章研究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通过对内部信息沟通与外部信息沟通的分析,指出应从建立内部控制管理系统、适时适度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增强人民银行决策透明度等方面完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第9章研究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监督与传导。主要分析内部控制监督体系,重点研究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内部审计体制和效率、内部审计现存问题,提出内部审计转型方向及加强内部控制多层级协调与传导的措施。第10章研究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主要分析内部控制评价现状及问题,提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对综合评价模型、离差最大化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多因素分析模型进行比较,提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优化政策建议。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人民银行兼具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风险属性和政府公共部门的管理责任。本文借鉴COSO理论体系,对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内部控制监督等5个要素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优化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议。2.通过对国外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内部控制的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总结出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的未来发展趋势。结合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发展变化的研究,较早提出人民银行探索起步、初步构建、逐步发展、快速发展等4个不同的发展演进阶段,为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提供经验借鉴和启示。3.对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进行了经济分析。中央银行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必须考虑内部控制成本效率原则。内部控制的理想均衡状态是内部控制的收益与成本之差最大,控制不足或者控制过度都不利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4.对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框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结合人民银行工作特点,按内部控制要素评价标准设计了CSA问卷。根据人民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要求,提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离差最大化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优化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政策建议。
姚德文[4](2008)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度分析 ——以上海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经济增长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粗放型增长不是。转轨背景下的政治、经济等制度则解释了中国产业结构差异的相当一部分。产业结构变迁伴随技术升级,这始终是受人关注的领域,新制度经济学的引入,给了人们新的视角。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研究转入到了以市场调节产业结构的转道上来,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核心,在于转换行政和经济管理的职能,为产业发展塑造完善的财产制度、金融制度、人口流迁制度。一个不完善的市场体系制度将使之赢得增长而失去结构,或者赢得结构而失去增长。对上海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考察,以及对相关制度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证检验,支持上述结论,并可以解释上海服务业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论文第一章阐述了研究的意义、方法及目的。第二章总结了相关文献。第三章构建了一个引进制度因素分析产业结构的理论框架。第四章对钱纳里的人均GNP模型加以运用,测得2005年上海按户籍的人均GDP为8618美元(以2005年美元价格),按常住人口的人均GDP为6318美元,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但始终离市场调节产业的资源配置机制距离尚远。工业化没有市场规则的支撑,不可谓真正的工业化。第五章转入了制度分析,构造了以非国有工业产业值比重为代表的上海市场化指数和合成制度指数,后者的主成份是非国有工业产值比重。实证结果是,非国有工业经济比重变动率对人均GDP增长率短期是正向,而长期是负向的关系。它表明非国有经济只有量的提高,没有质的提高,处于反映较低人均GDP的产业层次中。分离了政府消费的合成指数后发现,人均GDP变动率是不含政府消费的合成指数变动率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是;而含政府消费的合成指数变动率是人均GDP增长率的原因。含政府消费的合成制度指数与第二、第三产业成长期均衡关系,而非国有经济则没有关系。从绝对量来看,上海国有工业比重的下降有利于规模以上的工业产值增长,其绝对值弹性为0.6。采用樊纲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后发现,上海市场化指数提高一个点,同使户籍人均GDP上升6060元,第二产业增长1%,而第三产业相反下降0.09%.这些结果说明上海市场体系制度不完善,非国有经济面临第三产业的很多限制,结合人均GNP模型认为,工业化基础不可持续,政府干预仍然过多。第六章考察了银行贷款与证券融资两种金融制度。发现,银行贷款率与第三产业比重之间不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相互不是格兰杰原因。说明,银行贷款更多地投入到了制造业。股票融资率也不是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的格兰杰原因,说明没有发挥出促进资源配置的作用,没有改变第三产业的效率。第七章分析了人口流迁制度与户籍制度,用截面数据检验了与人口有关的数据对户籍人均GDP与常住人口GDP的影响。人力资本存量、抚养比与人均资本存量对户籍人均GDP的弹性分别是0.95、0.7与0.68.人力资本弹性最大,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可以促进人均GDP提高。而按常住人均GDP计算的各项弹性变小。人口净迁移率有利于户籍人均GDP的上升,而不利于年末常住人均GDP的上升,城镇人口比重的弹性在两种情况下几乎不变,为0.01.第八章在区域范围内,检验了分权改革的收益和成本,特别是产业结构同构和重复建设。政府财政支出不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而是偏向于制造业发展。上海、江苏和浙江相比,上海除了金融服务业、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农业和采掘业,其它产业相似程度很高。一方面,上海制造业区域同构较严重,另一方面,在上海市政府决策下,金融服务业集中度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逐步建立,上海的城市服务功能逐步完善。综上所述,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决于在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前提下,政府职能转变,及市场规则、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蔺立言[5](2004)在《基层规范化建设要注意“五个协调”》文中研究表明
二、基层规范化建设要注意“五个协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层规范化建设要注意“五个协调”(论文提纲范文)
(1)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问题意识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梳理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研究成果评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 |
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 |
1.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
1.1.2 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
1.1.3 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 |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 |
1.1.5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分析 |
1.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概念 |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内涵 |
1.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原理 |
1.2.4 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 |
1.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分析 |
1.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特殊性分析 |
1.3.2 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相互关系分析 |
1.3.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内涵分析 |
1.3.4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二章 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考察 |
2.1 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78 年一1985 年) |
2.1.1 组织领导功能:有力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
2.1.2 政策执行功能: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商业发展 |
2.1.3 统筹协调功能:带动农村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
2.1.4 资源整合功能:助力农村基础设施显着改善 |
2.2 扶贫开发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86 年一1993 年) |
2.2.1 成立农村扶贫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功能的新起点 |
2.2.2 落实专项帮扶计划:加强政策承接功能的着力点 |
2.2.3 纳入贫困县惠顾序列:加强致富引领功能的关键点 |
2.3 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94 年一2000 年) |
2.3.1 统筹农村“三位一体”扶贫力量 |
2.3.2 推动建立农村多元互促扶贫模式 |
2.3.3 带领农村群众开展内源扶贫 |
2.4 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01 年一2011 年) |
2.4.1 全力构建农村大扶贫格局 |
2.4.2 在“一体两翼”战略中推进农户参与式扶贫 |
2.4.3 以“多予、少取、放活”确立行动导向 |
2.4.4 在“双轮驱动”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 |
2.5 精准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12 年一2020 年) |
2.5.1 扶贫领导作用持续强化 |
2.5.2 功能实现特征更加鲜明 |
2.5.3 引富带富成就广受认同 |
2.5.4 党建扶贫经验值得推广 |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实证分析 |
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的个案研究 |
3.1.1 样本选择 |
3.1.2 现实表现 |
3.2 精准扶贫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主要问题 |
3.2.1 功能主体中的本位化问题 |
3.2.2 功能结构中的固有化问题 |
3.2.3 功能方式中的单一化问题 |
3.2.4 功能策略中的浅表化问题 |
3.2.5 功能保障中的低效化问题 |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思考 |
4.1 以多元化为方向,拓展功能主体 |
4.1.1 以加强致富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 |
4.1.2 以加强党群联系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 |
4.1.3 以加强农村治理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 |
4.2 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 |
4.2.1 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 |
4.2.2 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 |
4.2.3 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 |
4.3 以多样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 |
4.3.1 实施多元推动,促成扶贫路径多样化 |
4.3.2 实施资源整合,促成要素配给多样化 |
4.3.3 实施人才战略,促成精英参与多样化 |
4.4 以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 |
4.4.1 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 |
4.4.2 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果 |
4.4.3 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 |
4.5 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 |
4.5.1 持续壮大村级积累 |
4.5.2 持续健全协调体系 |
4.5.3 持续强化服务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2)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以株洲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及选题依据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 |
1.2.2 应急管理 |
1.3 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4 研究的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 |
2.1 理论基础 |
2.1.1 城市灾害学原理 |
2.1.2 复杂巨系统理论 |
2.1.3 公共安全管理理论 |
2.2 实践经验 |
2.2.1 国外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实践及经验 |
2.2.2 国内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实践及经验 |
2.3 小结 |
第三章 株洲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实证分析 |
3.1 现阶段株洲市存在的对城市安全构成威胁的突发公共事件类型 |
3.2 株洲市应急管理实践取得的主要成就 |
3.2.1 危机意识增强,应急管理理念水平提升 |
3.2.2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特色 |
3.3 株洲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不足 |
3.3.1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存在的不足 |
3.3.2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预防阶段存在的不足 |
3.3.3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准备阶段存在的不足 |
3.3.4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反应阶段存在的不足 |
3.3.5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恢复阶段存在的不足 |
3.4 小结 |
第四章 株洲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
4.1 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
4.1.1 应急管理中心 |
4.1.2 区、社区(街道)应急管理办公室 |
4.1.3 应急管理中心各职能部门 |
4.2 完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 |
4.2.1 完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
4.2.2 完善信息处理机制 |
4.2.3 完善应急决策机制 |
4.2.4 完善监督、评估机制 |
4.3 加强应急管理各级队伍建设 |
4.3.1 提升应急管理领导者的素养 |
4.3.2 建设高水准的应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
4.3.3 加强应急管理志愿者队伍建设 |
4.4 加强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建设 |
4.4.1 加强全民应急教育体制建设 |
4.4.2 改进应急资源系统 |
4.4.3 完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3)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
0.2 研究结构和内容 |
0.3 研究方法 |
0.4 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0.4.1 创新点 |
0.4.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
1.1.1 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状况 |
1.1.2 国外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研究状况 |
1.1.3 国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状况 |
1.1.4 国外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研究状况 |
1.2 国内相关研究状况 |
1.2.1 国内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状况 |
1.2.2 国内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状况 |
2.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
2.1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概念 |
2.2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的主体和客体 |
2.2.1 内部控制主体 |
2.2.2 内部控制客体 |
2.3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及要素 |
2.3.1 内部控制目标 |
2.3.2 内部控制原则 |
2.3.3 内部控制要素 |
2.4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经济分析 |
2.4.1 内部控制强度 |
2.4.2 内部控制成本 |
2.4.3 内部控制收益 |
2.4.4 内部控制成本收益分析 |
3.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国际比较 |
3.1 内部控制环境 |
3.2 风险评估 |
3.3 控制活动 |
3.4 信息与沟通 |
3.5 监督 |
3.6 发展趋势及启示 |
4. 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的发展演进 |
4.1 探索起步阶段(1948-1983 年) |
4.2 初步构建阶段(1984-1997 年) |
4.3 逐步发展阶段(1998-2002 年) |
4.4 快速发展阶段(2003 年至今) |
5. 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环境 |
5.1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环境构成要素 |
5.1.1 内部控制目标 |
5.1.2 所有制形式 |
5.1.3 管理体制 |
5.1.4 组织结构 |
5.1.5 内部控制规范 |
5.1.6 人力资源环境 |
5.1.7 绩效管理 |
5.1.8 文化建设 |
5.2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环境缺陷 |
5.2.1 管理体制制约 |
5.2.2 控制标准失范 |
5.2.3 人力资源瓶颈 |
5.2.4 绩效考核困境 |
5.3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环境再造 |
5.3.1 管理体系重构 |
5.3.2 内部控制文化 |
5.3.3 人力资源管理优化 |
5.3.4 绩效考评优化 |
6. 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风险评估 |
6.1 中央银行风险类型及现存问题 |
6.1.1 风险类型 |
6.1.2 决策风险未纳入控制体系 |
6.1.3 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机构 |
6.1.4 风险管理水平滞后于需求 |
6.2 中央银行风险管理优化 |
6.2.1 政策决策体系完善 |
6.2.2 整合内部控制机构 |
6.2.3 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 |
6.2.4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
7. 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活动 |
7.1 内部控制活动现状 |
7.2 内部控制活动现存问题 |
7.2.1 制度建设 |
7.2.2 风险案件 |
7.2.3 违规兼岗 |
7.3 内部控制活动优化 |
7.3.1 制度建设 |
7.3.2 基层内部控制活动规范 |
8. 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 |
8.1 内部沟通 |
8.2 外部沟通 |
8.3 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 |
8.3.1 内部控制管理系统 |
8.3.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
8.3.3 决策透明度 |
9. 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监督与传导 |
9.1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
9.2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 |
9.2.1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 |
9.2.2 内部审计体制和效率 |
9.2.3 内部审计现存问题 |
9.2.4 内部审计转型 |
9.3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多层级协调与传导 |
9.3.1 横向协调 |
9.3.2 纵向传导 |
10. 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评价 |
10.1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辨析 |
10.1.1 内部控制评价与同级监督 |
10.1.2 内部控制评价与风险评估 |
10.1.3 内部控制评价与现场检查 |
10.1.4 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 |
10.2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现状及问题 |
10.2.1 评价办法 |
10.2.2 评价主体 |
10.2.3 参照标准 |
10.2.4 评价工具 |
10.2.5 评价内容 |
10.2.6 评价手段 |
10.3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优化 |
10.3.1 评价标准 |
10.3.2 评价程序 |
10.3.3 评价方法 |
10.3.4 评价内容 |
10.3.5 评价模型 |
10.4 总结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4)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度分析 ——以上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问题 |
二、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因素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概念 |
一、产业结构、市场体制、城市功能与产业政策 |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容及标志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模型、结构及目的 |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将来的研究 |
第二章 制度与产业结构关系的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产业结构理论及其发展 |
一、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及源渊 |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 |
三、日本产业结构理论及其发展 |
四、马克思的产业结构理论 |
第二节 我国产业结构理论及其发展 |
一、改革开放前的研究概况(1949-1978) |
二、过渡时期的研究概况(1979-1984) |
三、新范式下的研究概况(1985年以来) |
第三节 经济学中的制度分析方法 |
一、制度分析方法概述 |
二、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及方法论 |
三、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分析理论 |
第四节 制度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的理论 |
一、国外研究制度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理论和观点 |
二、国内学者研究制度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理论和观点 |
第五节 简要评介 |
第三章 构建制度视角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 |
第一节 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
第二节 产业结构变动模型 |
第三节 经济体制变迁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一、放权让利阶段 |
二、增量改革阶段 |
三、整体改革阶段 |
第四节 产业政策与上海产业结构的演进 |
一、产业政策的含义及作用 |
二、计划体制下的上海产业结构 |
三、市场体制下的上海产业结构 |
第五节 城市功能与上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
一、城市功能的含义及特征 |
二、近代上海城市功能的发展 |
三、建国后上海城市功能的转换及原因 |
第六节 制度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 |
一、一般分析 |
二、具体制度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分析 |
三、不同制度对产业结构的协同影响机制分析 |
第七节 制度视角分析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模型 |
第四章 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 |
第一节 产业结构现状及实证检验 |
一、积累过程 |
二、资源配置过程 |
三、人口流迁过程 |
第二节 基于钱纳里人均GDP模型的工业化阶段实证 |
一、工业化与服务化阶段之争 |
二、经济结构转变时期划分,工业化一般特征和中国、上海的实证 |
第三节 结论 |
第四节 附录 |
一、数据选取 |
二、变量的定义 |
三、资本积累过程 |
四、人口配置过程 |
五、模型说明 |
六、数据附录 |
第五章 财产制度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一节 财产制度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
第二节 非国有产权与资源再配置效应 |
第三节 实证检验 |
一、非国有工业产值比重的上升与人均GDP增长实证检验 |
二、合成制度指数与人均GDP增长 |
三、非国有经济、制度指数与第三产业的发展 |
四、国有经济比重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效率影响的计量分析 |
五、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 |
第四节 结论 |
第五节 数据附录 |
第六章 金融制度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一节 上海金融制度的发展过程 |
第二节 金融服务业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制 |
一、金融制度形成的影响因素 |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金融要素 |
第三节 两类典型的金融制度 |
一、银行主导性金融制度 |
二、市场主导型金融制度 |
第四节 两类金融制度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证检验 |
一、对银行主导型金融制度的检验 |
二、市场主导型金融制度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证检验 |
第五节 结论 |
第六节 数据附录 |
第七章 人口流迁制度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一节 中国与上海人口发展回顾 |
一、人口总量的发展 |
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三、人口发展与人口城镇化相联系 |
四、劳动力流动迁移的情况和特征 |
五、上海人口的发展 |
第二节 户籍制度的变迁 |
一、户籍制度的历史渊源 |
二、上海的城市户籍管理 |
三、上海的人口规模与分布 |
第三节 市场化进程与人口流迁 |
一、人口流迁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二、刘易斯转折点与劳动力市场规制的重建 |
三、就业与产值增长的背离 |
四、人口流迁、产业结构与增长的实证检验 |
第四节 结论 |
第五节 数据附录 |
第八章 政府分权制度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一节 分权改革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一、分权改革的由来、阶段及特点 |
二、分权改革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理论模型 |
三、分权改革的得失 |
第二节 政府财政支出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实证 |
第三节 长三角区域产业同构问题的实证检验 |
一、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
二、基于相似系数的分析 |
三、基于区位商的分析 |
第四节 结论 |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简要结论 |
第二节 可供参考的建议 |
一、将非国有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 |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
三、完善人口流迁制度,促进劳动力在产业间的优化配置 |
四、强化政府在市场转型中的作用,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基层规范化建设要注意“五个协调”(论文参考文献)
- [1]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D]. 高云亮. 兰州大学, 2021(11)
- [2]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以株洲市为例[D]. 周天浩.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02)
- [3]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研究[D]. 刘俊.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6)
- [4]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度分析 ——以上海为例[D]. 姚德文. 复旦大学, 2008(08)
- [5]基层规范化建设要注意“五个协调”[J]. 蔺立言.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