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析滇青铜扣饰的装饰风格与工艺语言(论文文献综述)
陈柏宇[1](2021)在《滇西青铜牌饰研究》文中提出
魏雅洁[2](2021)在《滇国青铜的艺术表现与首饰设计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现代首饰设计行业以西方设计风格为主导,我国首饰设计的创新性、开拓性和文化性明显不足,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面临此局面,我们在吸收西方设计风格和文化的同时,应该保留自己的文化根脉;在世界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应该强化本国的首饰设计风格与文化内涵,强调本土化,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而滇国青铜文化作为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两千多年前就与异域有着频繁的交流,受其艺术形式的影响,滇国青铜器具吸收融合了多种文化类型,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样式,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特殊性,值得我们借鉴。本文通过滇国青铜的艺术表现所体现出的叙事性、形态美学及形式审美的角度进行深刻剖析,并运用现代首饰的表现手法和创作理念进行诠释,寻找首饰设计的新思路。将古滇国青铜文化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融入到设计中,呈现出三个主题系列的创作。全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简述中国现代首饰文化与设计现状,西方首饰的设计概念、佩戴方式、工艺等因素影响中国现代首饰的发展后,呈现出的改变以及遇到的问题。在问题之下,滇国青铜的交融性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第二章讲述滇国青铜文化的优势和较为突出的艺术表现形式;第三章对古滇国青铜文化进行转化性研究,对滇国青铜艺术进行价值探索并给出详尽的设计分析;第四章是理论指导下,滇国青铜文化的艺术表现和首饰设计的结合得出的实践创作,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性阐述。通过研究,认识到在竞争日趋强烈的国际首饰设计行业下,以文化根脉为设计来源给现代首饰设计带来的丰硕底蕴,以及提高我国首饰设计的总体竞争力的强劲手段,为我国首饰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做出自己的尝试。
吴伊宁[3](2021)在《云南八十年代油画中的原始趣味》文中指出本文以云南80年代油画作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中代表性作品的形式与精神的综合分析,深入研究其中的“原始趣味”特点。同时探究其形成的多方面因素。首先,从历史角度对云南80年代油画的整体发展情况做出了简要的疏理和介绍。并通过图像的对比分析云南80年代油画作品与原始美术在形式上有相类似的表达手法,即对造型的简约概括处理、色彩上更倾向于主观情绪的表达、线条的质朴有力和构图上的物象组合随意以及画面透视空间不清晰等特点。另外,云南油画家在创作中对于自我情感的主观抒发也是原始美术精神特征的一种表现。处于观念转型期的80年代的油画家在对自我和社会产生焦虑的情况下也更容易转向早期的艺术形式寻求精神慰藉,从而体现出有目的原始情结。其次,笔者选取4位具有典型性的云南油画家毛旭辉、张晓刚、曾晓峰、马云。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具体的形式分析并结合他们各自的创作精神和经历来解读其中的“原始趣味”。在此基础上笔者发现他们画面中出现的“原始趣味”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影响,包括当时的中国油画需要创新的大环境背景、本土少数民族美术中简、拙、奇、幻的外部特征影响以及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中的原始精神的启迪。最后,“原始趣味”可以作为云南油画构建地域性画风的一个特点,通过对其在风格的确立、本地民族文化的传承、精神上的表达这些方面做出论述,发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陈柏宇,田野[4](2021)在《古滇青铜扣饰的研究现状及思考》文中研究指明青铜扣饰是探索古滇文明的重要史料,其高度的写实性生动地反映了古滇社会的生产生活,历来为学界所重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青铜扣饰的研究不断深化,出现众多成果,表现在青铜扣饰名称的确定、起源与族属问题的探讨、艺术特色与表现内容的解读等方面。但需注意的是,目前青铜扣饰的研究过于笼统、忽视了各地青铜扣饰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且青铜扣饰自身的发展序列尚未建立,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王绍伟[5](2020)在《搏斗的艺术——滇国石寨山“二虎噬猪铜扣饰”造型研究》文中指出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墓葬群出土的动物搏斗类青铜扣饰,动物造型写实、生动、劲健,富有生命之美与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石寨山"二虎噬猪铜扣饰"造型艺术的研究分析,对其铸造方式、空间关系、装饰细节进行分别阐释,反映出古代滇人同自然的和谐关系与朴素的美学造物思想。
王琳霄[6](2020)在《基于云南青铜器文化的铜制餐具产品设计研究 ——以玉溪七彩象艺术品公司产品开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在整个地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缩影。云南特色饮食品种繁多,不仅口味菜式独具一格,在餐饮用具上也有着独特的地域特征。材料作为餐具产品呈现的首要条件,一直都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智慧与思想内涵。铜材料自古就是云南重要的生产资料,富有想象力和精湛技艺的古滇人,以铜为媒,创造出了许多极具本土特色的铜制器物,造就了云南地区特有的古滇青铜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史资料。现今云南不少地区,依然保留着古滇国的文化遗风,独特的古滇青铜文化也为云南地区的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动力,成为了地区向人们递出的一张特色名片。选题基于云南本土企业玉溪七彩象艺术品有限公司的发展需求,为下一阶段产品设计开发提出规划建议。研究结合了当地铜制品市场的现状及消费需求,提取独特的古滇青铜文化元素与云南玉溪地区特色餐饮“铜锅鱼”铜制餐具产品进行结合设计,形成独特的产品风格,帮助公司品牌的构建与推广。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首先对企业的相关情况整合梳理,分析公司品牌文化、发展需求及现阶段生产状况。其次,对玉溪江川的传统古滇青铜文化及人文风俗进行考察研究,总结铜材料的本土性表现;对古滇国青铜器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审美特点,提取古滇青铜器造型元素符号样本,探讨元素符号在本土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对当地铜制品市场的研究以及对公司线上对标企业的竞品分析,了解市场现状,分析问题,挖掘设计痛点,吸取经验,发现市场机遇与挑战;结合公司发展实际,探讨制定出促进公司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设计策略。本研究的价值在于,探索古滇青铜器文化元素的提取方法,运用于具有云南特色的铜制餐具产品创新设计,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形成云南玉溪本土企业的特色与优势,也有助于地域文化的传播发展,为地域文化符号的创新应用提供新思路。
李慧[7](2020)在《云南省弥勒市彝族阿哲服饰研究》文中提出彝族阿哲服饰无论从是从物质方面还是非物质方面上看,两者都包含了彝族阿哲人对生活、生命的感悟,正因如此,也促使了阿哲服饰艺术风格的形成。彝族支系众多,服饰类型按照方言可分为凉山型、乌蒙山型、红河型、滇东南型、滇西型、楚雄型六种类型,弥勒阿哲服饰是保存相对较完整的滇东南型服饰的典型代表之一。本文以设计艺术研究为主。结合文献调研,对彝族阿哲服饰进行整理与归纳,为文章理论知识做补充;通过实地调研,对五山乡、巡检司镇以及江边乡等地区的彝族阿哲服饰进行详实的记录,为日后研究彝族阿哲服饰提供参考。从服饰本体上,分析彝族阿哲服饰面料、工具等工艺特征。从服饰色彩上,分析服饰色彩中彝族五色观与装饰色彩特征,通过艺术设计的方法分析其特征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从服饰图案上,分析服饰图案艺术特征与与自然环境、民族信仰等之间的关系。从艺术创作上,通过对彝族阿哲服饰的探究,探索其艺术特征的设计实践。结合对彝族阿哲服饰的整理与分析,本文从以下五个章节进行撰写。第一,对调查区域的地理环境、服饰起源、服饰文化概述;第二,对服饰所处的环境进行概述。主要以村落文化、环境、调查参与者等方面进行撰写;第三,针对服饰本体进行展开描写。主要以服饰工艺的载体、工艺特征以及服饰结构等三方面进行阐述;第四,分析彝族阿哲服饰艺术特征。主要从服饰色彩、图案、配件等方面展开描写。第五,探讨彝族阿哲服饰元素的文化内涵,并尝试艺术创作实践设计。笔者以弥勒市彝族阿哲人所居住的巡检司镇、五山乡以及江边乡等作为考察地,通过田野作业和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之后对彝族阿哲服饰文化进行整理。以民族服饰作为切入点,对彝族服饰图案、色彩以及结构进行详实的记录;以服饰艺术特征为核心,围腰服饰图案、色彩以及结构运用特征展开叙述,进而探讨彝族阿哲服饰的文化内涵。
梁容[8](2020)在《微信H5设计在云南省博古滇青铜馆的运用探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社会发展轨迹和人们的生活与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为博物馆的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以传统的传播方式为主的博物馆,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观众对于知识文化认知和接收的需要。“内外兼修”成为了多元化发展与传播的研究方向,即如何在场馆等硬件设施不断升级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价值和传播方式的提升,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主题文化知识,为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博物馆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的价值与追求的方向。云南省博物馆是云南省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收藏文物最多的综合性博物馆,其中青铜馆的青铜器是云南省最具代表和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精神财富,如何将这些信息,通过媒介大范围的传播参观者,不仅成为云南省博物馆需要重点考虑和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国内博物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将微信H5与云南省博物馆主题文化的推广教育进行探索融合,吸引更多微信用户了解,走进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深化博物馆主题内容的教育与知识传播,是本文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本文以云南省博物馆古滇青铜馆的主题内容设计与传播作为研究对象,从视觉传达设计学科专业的角度探讨微信H5设计在主题博物馆内容设计中具体表现方式、方法和价值,从设计内容和传播方式上思考如何树立云南省博古滇青铜馆内容传播的需要,根据云南省博古滇青铜馆的现状,探讨设计表现的策略与方式,提供设计解决的方案。
张喜云[9](2020)在《李家山牛虎铜案图案设计特征解读》文中提出图案是设计者根据使用和美化目的,按照材料并结合工艺、技术和经济条件等因素,通过艺术构思,对器物的造型、色彩、装饰纹样等进行设计,然后按设计方案制成的图样。从人类艺术诞生之时,图案就孕育而生,它属于"装饰"一词范畴。其实大到美术领域中,如绘画、雕塑、建筑等符号化标识特征,小到配饰的一个装饰花边,都存在图案艺术美。
徐越[10](2020)在《古滇国青铜器具中立体造型情境性表达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青铜器艺术璀璨夺目,引领了人类历史上的青铜时代。在我国青器铜艺术中,云南古滇国青铜器艺术有别于中原地区和四川三星堆青铜器艺术,未发现有三者间具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古滇国青铜器艺术自成体系,其种类多样,器形丰富,造型独特,主要以实用性器具为主。大致分为可供系戴、悬挂与装饰的青铜扣饰,象征财富与王权存放贝币的贮贝器,象征神祗崇拜与音乐礼仪的铜鼓,象征争战与必胜信念的兵器,用于生活的铜枕、铜碗、灯、镜等,这些是云南古滇国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发掘出的众多古滇国青铜器具表明,透过青铜文化可见两千年前古滇国文明所发展的高度。本文主要从古滇国青铜器具中立体造型情境性表达进行研究,通过青铜器具中立体部分的图像图形分析,结合前人研究的古滇国文化和青铜器知识,以融入滇人的生活情境之中进行研究。首先,着重分析了古滇国青铜器具中立体造型的战争、祭祀、动物搏斗和生活场景的情境性表达,论述这种表达的成因和其背后的造形观念。其次,分析研究了古滇国青铜器具中情境性表达的审美特点和戏剧性,提出了朴素写实、造形精炼和以动示静的审美特点,并分析了其戏剧性中所蕴含精彩的动作性、扮演性和节奏性。最后,分析指出古滇国器具中立体造型所呈现滇人的艺术观念及对现代设计艺术的一些启示,以期促进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学习和继承,起到传播和弘扬古滇国青铜器文化的目的。
二、试析滇青铜扣饰的装饰风格与工艺语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滇青铜扣饰的装饰风格与工艺语言(论文提纲范文)
(2)滇国青铜的艺术表现与首饰设计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概念界定 |
2.研究现状分析及文献综述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中国现代首饰文化与设计现状简述 |
(一)西方首饰设计的介入对中国现代首饰的影响 |
1.西方首饰设计对中国现代首饰设计概念的影响 |
2.西方首饰设计对中国首饰佩戴方式的影响 |
3.西方首饰设计对中国首饰设计工艺的影响 |
(二)中国现代配饰习俗与文化的变化 |
1.现代首饰佩戴功能的改变——生活习惯 |
2.现代首饰形制的变化——精神需求 |
3.现代首饰材料的变化——消费群体 |
(三)中国现代首饰设计创新路径的思考 |
1.南方丝绸之路下的中西文化交融 |
2.从滇国青铜反思现代首饰设计 |
本章小结 |
二、来自滇国青铜艺术魅力的启示 |
(一)滇国青铜艺术繁盛的主要缘由 |
1.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
2.对生产生活的全面介入 |
3.文化多元性 |
(二)滇国青铜的装饰艺术 |
1.精美繁复的装饰图案 |
2.巧妙布局的立体形象 |
3.肌理产生的真实感 |
(三)滇国青铜艺术的叙事性 |
1.滇国青铜的叙事性表现 |
2.滇国青铜的叙事性语言剖析 |
本章小结 |
三、滇国青铜的艺术价值探索及设计分析 |
(一)滇国青铜艺术价值的探索 |
1.兼容并蓄、崇尚自然的态度体现 |
2.妙趣横生的艺术形式伸展 |
(二)滇国青铜艺术表现与现代首饰设计的重合分析 |
1.叙事性 |
2.形态美学 |
3.形式审美 |
本章小结 |
四、滇国青铜艺术与现代首饰设计的创新实践 |
(一)滇国青铜的叙事性语言在首饰中的借用 |
1.创作背景及灵感来源 |
2.设计构思及推导 |
3.《滇国新传》作品展示及解析 |
4.创作过程 |
(二)滇国青铜的形态美学在首饰中的植入 |
1.创作背景及灵感来源 |
2.设计构思及推导 |
3.《消逝》作品展示及解析 |
4.创作过程 |
(三)滇国青铜的形式审美在首饰中的植入 |
1.创作背景及灵感来源 |
2.设计构思及推导 |
3.《皮之相》作品展示及解析 |
4.创作过程 |
五、主要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3)云南八十年代油画中的原始趣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本文主要概念界定 |
第一章 云南80 年代油画发展概况与原始趣味特征 |
(一)云南80 年代油画发展概况 |
(二)云南80 年代油画中的原始趣味特征 |
1.云南80 年代油画中原始趣味的形式分析 |
2.云南80 年代油画中原始趣味的精神体现 |
第二章 云南80 年代油画家作品中的原始趣味 |
(一)毛旭辉的“红土之梦” |
(二)张晓刚对自然与生命的描绘 |
(三)曾晓峰绘画与云南本土民间美术的结合 |
(四)马云的“寻根”情结 |
第三章 云南80 年代油画创作中原始趣味形成的原因 |
(一)云南80 年代油画创作中产生原始趣味的时代背景 |
(二)云南原始美术与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影响 |
(三)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启迪 |
第四章 关于原始趣味在云南油画发展中的思考 |
(一)80 年代之后云南油画创作中原始趣味的嬗变 |
(二)对云南油画构建地域性画风的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一)毛旭辉采访录 |
(二)曾晓峰采访录 |
(三)马云采访录 |
(四)艺术家履历 |
(五)图版信息 |
(4)古滇青铜扣饰的研究现状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滇概念界定及青铜扣饰的命名 |
(一)古滇概念的界定 |
(二)青铜扣饰的命名 |
二、对起源及族属问题的探讨 |
(一)青铜扣饰外来说 |
(二)青铜扣饰本土说 |
(三)青铜扣饰间接影响说 |
三、对艺术特色及表现内容的解读 |
四、结论 |
(5)搏斗的艺术——滇国石寨山“二虎噬猪铜扣饰”造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二虎噬猪铜扣饰”概述 |
二、“二虎噬猪铜扣饰”造型艺术 |
(一)成型方式 |
(二)造型分析 |
三、“二虎噬猪铜扣饰”美学寓意 |
结语 |
(6)基于云南青铜器文化的铜制餐具产品设计研究 ——以玉溪七彩象艺术品公司产品开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背景及研究目的 |
1.课题来源与背景 |
2.研究目的 |
(二)文献综述 |
(三)项目依托企业状况 |
1.品牌文化理念 |
2.生产加工现状 |
(四)课题研究的重难点 |
1.重点 |
2.难点 |
(五)研究思路与框架 |
1.研究思路 |
2.论文框架 |
一、云南铜制产品与地域文化 |
(一)云南铜工艺的历史流变 |
1.云南铜的巅峰时期——古滇王国 |
2.工艺的发展 |
3.审美的衍变 |
4.应用的转换 |
(二)云南文化中的“铜”情结 |
1.铜制品的本土文化情结表现 |
2.铜作为地域文化特征的成因 |
二、现代铜餐具产品的设计及应用 |
(一)铜材料的基本属性 |
1.材料特性 |
2.应用特点 |
3.审美特点 |
(二)铜制餐具产品的设计特征 |
1.铜材料在餐具产品设计中的外观表现 |
2.铜材料在餐具产品中应用的优劣性 |
(三)铜与其他多材料结合的应用设计 |
1.趋势与意义 |
2.铜材料与其他材料结合的发展现状 |
三、七彩象公司产品创新设计策略研究 |
(一)江川铜餐具产品特色及其市场状况 |
1.江川铜制产品的地域特点 |
2.市场现状及现存问题 |
(二)区域发展分析与公司产品需求 |
1.区域发展带来的市场机遇与挑战 |
2.公司发展现状及目标规划 |
3.本土市场与对标企业分析 |
(三)基于公司品牌发展需求的设计规划方案 |
1.基于公司发展现状的设计思考 |
2.公司产品线开发的设计规划 |
四、基于古滇青铜器文化的餐具产品设计实践 |
(一)古滇青铜器文化元素的提取 |
1.器型分析 |
2.装饰纹样分析 |
3.立体构件分析 |
(二)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用 |
1.铜鼓系列餐具产品设计方案 |
2.贮贝器系列餐具产品设计方案 |
3.设计的材质应用分析 |
(三)设计总结 |
(四)设计成果发布 |
1.实物模型制作 |
2.作品展示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云南省弥勒市彝族阿哲服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课题来源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1.相关概念界定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的主要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 |
一、弥勒市彝族阿哲服饰概述 |
(一)调查区域地理文化简述 |
1.区域地理环境 |
2.区域文化背景 |
(二)彝族阿哲服饰起源 |
1.神话传说与史诗记载中的服饰 |
2.古代造型艺术中的服饰 |
本章小结 |
二、弥勒市彝族阿哲服饰调查 |
(一)村落的选定 |
1.自然地理环境 |
2.交通环境 |
(二)村落文化 |
1.巡检司镇与彝族阿哲祭龙仪式的由来 |
2.五山乡与“爱佐爱莎”的缘起 |
3.木叶传情的恋爱观 |
(三)村落调查参与者 |
1.局内人群体对彝族阿哲服饰的看法 |
2.局外人群体对彝族阿哲服饰的看法 |
本章小结 |
三、弥勒市彝族阿哲服饰分类研究 |
(一)彝族阿哲服饰结构设计 |
1.女性款式 |
2.男性款式 |
3.童帽 |
(二)彝族阿哲服饰的物质载体 |
1.彝族阿哲服饰面料 |
2.彝族阿哲服饰金属材料 |
(三)彝族阿哲服饰的装饰工艺 |
(四)服饰着装设计 |
本章小结 |
四、弥勒市彝族阿哲服饰特征分析 |
(一)彝族阿哲服饰的色彩特征 |
1.彝族阿哲服饰底色运用规律 |
2.彝族阿哲服饰的装饰色 |
(二)彝族阿哲服饰的图案特征 |
(三)彝族阿哲服饰的配件特征 |
1.头饰 |
2.耳饰 |
3.胸饰 |
4.手饰 |
(四)彝族阿哲服饰的装饰语言分析 |
1.结构之美 |
2.图案之美 |
3.色彩之美 |
4.族群审美情感 |
5.艺术表现的形式法则 |
本章小结 |
五、弥勒市彝族阿哲服饰的文化内涵 |
(一)彝族阿哲服饰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 |
(二)彝族阿哲服饰与民族信仰崇拜 |
1.彝族阿哲服饰与图腾崇拜 |
2.彝族阿哲服饰与母性崇拜 |
3.彝族阿哲服饰与自然崇拜 |
4.彝族阿哲服饰与竹(树)崇拜 |
(三)彝族阿哲服饰与周边民族服饰 |
1.阿哲服饰与汉族的影响 |
2.彝族阿哲服饰与彝族阿细服饰 |
3.阿细与阿哲服饰艺术特征异同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语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1 探析彝族阿哲服饰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可行性 |
1.彝族阿哲服饰在图案题材表现方面 |
2.彝族阿哲服饰在色彩运用方面 |
附录2 彝族阿哲服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 |
1.遵守彝族阿哲服饰元素再设计的原则 |
2.彝族阿哲服饰元素设计流程 |
3.彝族阿哲服饰本体图案 |
4.彝族阿哲服饰图案在丝巾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
5.彝族阿哲服饰色彩在丝巾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
6.彝族阿哲服饰结构在丝巾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
7.彝族阿哲服饰综合特征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
附录3 课题名称的推敲及文献调研工作 |
附录4 田野调查工作 |
附录5 田野资料分析 |
附录6 表录 |
附录7 图录 |
附录8 学术成果统计 |
(8)微信H5设计在云南省博古滇青铜馆的运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的目的 |
2、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
1、研究内容 |
2、论文写作框架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 |
一、微信H5 设计的概述、现状、发展趋势 |
(一)微信H5 的概述 |
(二)微信H5 设计的现状 |
(三)微信H5 设计的发展趋势 |
二、云南省博古滇青铜馆的概况与现状 |
(一)云南省博古滇青铜馆的概况 |
(二)云南省博古滇青铜馆的现状 |
三、微信H5 设计介入云南省博古滇青铜馆的目的和意义 |
(一)微信H5 设计介入古滇青铜馆的目的 |
(二)微信H5 设计介入古滇青铜馆的意义 |
四、微信H5 设计在云南省博古滇青铜馆中的策略 |
(一)微信H5 设计在古滇青铜馆中的主题定位 |
(二)微信H5 设计在古滇青铜馆中的内容划分 |
(三)微信H5 设计在古滇青铜馆中的目标针对 |
五、微信H5 设计介入云南省博古滇青铜馆的设计原则与表现方法 |
(一)微信H5 设计介入云南省博古滇青铜馆的设计原则 |
(二)微信H5 设计介入云南省博古滇青铜馆的表现方法 |
六、微信H5 设计在云南省博古滇青铜馆中的应用实践 |
(一)微信H5 设计的运用 |
(二)微信H5 在公众号中的推广设计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作者简介(读研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
(9)李家山牛虎铜案图案设计特征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牛虎铜案具备装饰图案的特点 |
(一)牛虎铜案造型上注重点、线、面排列规律 |
(二)牛虎铜案色彩上呈现明暗、冷暖变化 |
(三)牛虎铜案写实性手法,使图案更利于传播 |
(四)牛虎铜案动和静的完美结合 |
■古滇青铜图案与战国时期中原图案比较 |
(一)同期中原图案与古滇图案造型特点 |
(二)同期中原图案与古滇图案内容的特点 |
■牛虎铜案具有标志图案的特点 |
(一)牛虎铜案图案标志的精神文化象征性 |
(二)牛虎铜案标志的简洁符号化 |
(三)牛虎铜案图案标志的商标性 |
(四)牛虎铜案标志的色彩独特性 |
(10)古滇国青铜器具中立体造型情境性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1 论文选题的目的 |
1.2.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5.1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古滇国青铜器艺术概况 |
2.1 古滇国概况 |
2.2 古滇国青铜器艺术基本概况 |
2.2.1 古滇国青铜器艺术的种类 |
2.2.2 古滇国青铜器艺术的文化渊源 |
第三章 古滇国青铜器具中立体造型情境性表达 |
3.1 古滇国青铜器具中立体造型情境性表达定义 |
3.1.1 立体造型的定义 |
3.1.2 情境性表达的定义 |
3.2 战争情境性表达 |
3.3 祭祀会盟情境性表达 |
3.4 动物生存斗争情境性表达 |
3.5 日常生活情境表达 |
3.5.1 纺织场景 |
3.5.2 纳贡场景 |
3.5.3 人物屋宇 |
3.5.4 狩猎场景 |
3.5.5 乐舞场景 |
第四章 古滇国青铜器具中立体造型情境性表达审美特点与戏剧性 |
4.1 古滇国青铜器具中立体造型情境性表达审美特点 |
4.1.1 朴素写实 |
4.1.2 造形精炼 |
4.1.3 以静示动 |
4.1.4 自然和谐 |
4.2 古滇国青铜器具中情境性表达的戏剧性 |
4.2.1 动作性 |
4.2.2 扮演性 |
4.2.3 节奏性 |
4.3 古滇国青铜器具立体造型的艺术观念表达 |
第五章 古滇国青铜器具中立体造型情境性表达对现代金属艺术的影响 |
5.1 古滇国青铜器具中立体造型艺术的延续应用 |
5.2 古滇国青铜器具中立体造型情境性表达对作者创作的影响和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试析滇青铜扣饰的装饰风格与工艺语言(论文参考文献)
- [1]滇西青铜牌饰研究[D]. 陈柏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滇国青铜的艺术表现与首饰设计实践研究[D]. 魏雅洁. 云南艺术学院, 2021
- [3]云南八十年代油画中的原始趣味[D]. 吴伊宁. 云南艺术学院, 2021(12)
- [4]古滇青铜扣饰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 陈柏宇,田野. 文化学刊, 2021(02)
- [5]搏斗的艺术——滇国石寨山“二虎噬猪铜扣饰”造型研究[J]. 王绍伟. 美术大观, 2020(09)
- [6]基于云南青铜器文化的铜制餐具产品设计研究 ——以玉溪七彩象艺术品公司产品开发为例[D]. 王琳霄. 云南艺术学院, 2020(12)
- [7]云南省弥勒市彝族阿哲服饰研究[D]. 李慧. 云南艺术学院, 2020(07)
- [8]微信H5设计在云南省博古滇青铜馆的运用探究[D]. 梁容. 云南艺术学院, 2020
- [9]李家山牛虎铜案图案设计特征解读[J]. 张喜云. 民族音乐, 2020(02)
- [10]古滇国青铜器具中立体造型情境性表达研究[D]. 徐越.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