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和糖基化对小鼠大脑和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衰老和糖基化对小鼠大脑和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一、Effects of Aging and Advanced Glycation on Gene Expression in Cerebrum and Spleen of Mice(论文文献综述)

胡骏[1](2021)在《补肾延龄方对肾虚衰老人群氧化应激及炎症指标的影响及miRNA-mRNA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必然现象。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已达2.49亿,占总人口的17.9%,比2017年增长0.6个百分点,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1.67亿,占总人口的1 1.9%,比2017年增长0.5个百分点,呈现出老龄化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未富先老、未老先衰的严峻形势,而且我国老年人口的慢病患病率成上升趋势,疾病负担逐年递增,中国2.02亿老年人口中有超过100万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疾病,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的情况日趋严重。衰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自然界动物从出生到死必经的过程,意味着身体机能的退化。衰老虽然不可避免,但可以延缓,面对社会老龄化的来临,让每一位公民学会科学养生,延缓衰老,预防疾病,避免得重大疾病才是最根本的办法。习近平主席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延缓衰老、健康长寿是我们面临的共同难题。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在两千多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在抗衰老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形成了独特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因此发掘传统医学中的延缓衰老的理法方药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尤为重要。目的梳理传统中医对衰老规律和机理的认识,总结抗衰方剂的组方规律和抗衰中药的主要类别;探讨“补肾延龄方”对肾虚衰老人群氧化应激及炎症指标的影响,评价其安全性;探索肾虚衰老的发生机制以及补肾延龄方的作用机制。方法1.筛选出《中国医学史》中各朝代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古籍,以“衰老”“养老”“老人”“年老”等作为关键词。使用《中华医典》V5.0软件对上述纳入研究的古籍进行关键词检索,将检索结果导出为文本文档格式,对检索结果进行梳理,中药按照《中药学》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对30例肾虚受试者进行临床研究。将受试者分为衰老前期组、衰老组;肾虚轻证组、肾虚较重组。采用补肾延龄方进行干预,8周后观察3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主要疗效指标包括肾虚衰老中医证候积分、Borg疲劳指数量表、SOD、TNF-α、IL-6、睾酮、雌二醇、补体C3、补体C4水平,安全性指标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不良事件/反应等。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由于发生不良事件退出试验者进行不良反应分析。计量资料将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对试验前后的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认为所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进行统计描述,使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进行统计描述,用Fisher确切概率法。3.从临床试验的受试者中选取衰老组中6例、肾虚较重组中6例,与招募的各年龄健康受试者中选取的非衰老受试者6例、非肾虚受试者6例,进行进行高通量侧序,通过差异表达分析筛选与肾虚衰老相关的miRNA、mRNA差异表达谱,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肾虚衰老的发生机制。上述临床试验受试者服药4周后,进行自身前后配对高通量测序,通过差异表达分析筛选补肾延龄方的作用的靶基因,并根据第二部分的临床结果进行PCR验证,研究补肾延龄方延缓肾虚衰老的作用机制。结果1.总结出59个与衰老相关的征象或表现,发现根据中医理论上述衰老症状主要与肾虚有关;总结中医对衰老机理的认识,主要为阴虚致衰、阳虚致衰、肾虚致衰、气血虚衰、邪气致衰;总结中医抗衰方剂的功用或主要指征,发现其与肾虚有关,抗衰方剂组方仍是以补肾药、补气药、补血药、安神药为主、辅以祛邪之品。抗衰中药主要为补虚类和祛邪类,其中补虚类中药又可以再分为补气类、补血类、补阴类、补阳类、安神类;祛邪类中药可再分为清热类、活血类、化痰类、祛风湿类、利水类。2.在中医证候积分上,经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受试者的肾虚衰老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受试者肾虚衰老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治疗证候治疗总有效率为97%;按年龄分层,发现衰老前期组治疗前后的证候积分均较低,提示衰老前期组的肾虚症状总体是偏轻的,但两组间比较治疗前证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证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补肾延龄方在改善肾虚衰老的症状时,对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是一致的,不存在疗效上的差异;在体力改善情况方面,经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受试者Borg疲劳指数评分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受试者疲劳程度得到改善。在抗氧化功能方面,治疗后受试者的SOD水平明显提高(P<0.05);降低炎症反应方面,治疗后IL-6水平有所下降,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其他抗衰指标方面,治疗后性激素分泌水平有提高的趋势,但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补体C3、补体C4水平基本与治疗前持平(P>0.05);按年龄分层,发现各项目治疗前组间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SOD治疗后组间存在差异(P<0.05),在衰老前期组中SOD的改善更为明显,提示衰老前期(40-50岁)左右应用补肾延龄方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更为显着;其余项目治疗后组间不存在差异(P>0.05),在干预炎症因子、性激素、补体的结果上,不同年龄的疗效是一致的;按症状分层发现IL-6、TNF-α治疗前存在差异,IL-6在肾虚较轻组中较高,肾虚较重组中较低;TNF-1肾虚较轻组中较低,肾虚较重组中较高,治疗后的这种差异消失。其余项目治疗后组间不存在差异(P>0.05),在干预SOD、炎症因子、性激素、补体的结果上,疗效是一致的。研究期间,无受试者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受试者治疗后AST明显降低(P<0.05)。受试者治疗后Cr升高,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前后,受试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均未出现明显异常,结果显示补肾延龄方延缓肾虚衰老安全可靠。3.衰老与非衰老的差异比较,差异倍数FC>1.5且P<0.05的差异mRNA共272个,其中上调mRNA共137个,下调mRNA共135个。差异miRNA共51个,其中上调miRNA共24个,下调miRNA共27个。肾虚与非肾虚的差异比较,差异倍数FC>1.5且P<0.05的差异mRNA共174个,其中上调mRNA共100个,下调mRNA共74个。差异miRNA共149个,其中上调miRNA共105个,下调miRNA共44个。将两组的差异mRNA取交集,可以得到8个与年龄及肾虚证候均有关有关的mRNA,为H3C6、ARL17B、FOXD2、DNAH14、IGHV3-43、SLC12A1、TBC1D3I、AC105001.2。将两组的差异 miRNA 取交集,可以得到8个与年龄及肾虚证候均有关有关的miRNA,为miR-11987-z、miR-13-y、bantam-y、miR-317-z、miR-13 7-y、miR-276-y、miR-311-z、hsa-miR-1246。治疗前后配对比较,差异mRNA共221个,其中上调mRNA共71个,下调mRNA共150个。差异miRNA共152个,其中上调miRNA共46个,下调miRNA共106个。筛选出补肾延龄方的25个潜在与年龄相关mRNA靶点COL3A1、COL1A2、POSTN、ELN、CDH11、ABI3BP、PENK、COL12A1、BGN、PRRX1、ITGA11、CLDN10、COL1A1、GJA1、DCN、IL6、COL5A1、SPDYC、PAPPA、COL6A3、IGFBP4、FOXD2、ADAM12、GCNT7、CHGA,8 个潜在 miRNA 靶点 bantam-y、miR-13-y、miR-137-y、miR-11987-z、miR-317-z、miR-276-y、novel-m0145-5p、hsa-miR-1246。得到9个潜在与肾虚证候相关的mRNA靶点SLX1B、ARG2、PROS 1、KCND3、FOXD2、FAXDC2、VSIG2、MFSD6L、TEDDM1,19 个潜在 miRNA 靶点 bantam-y、miR-13-y、miR-137-y、miR-11987-z、miR-317-z、miR-276-y、novel-m0212-3p、hsa-miR-1197、novel-m0004-5p、novel-m0005-5p、novel-m0009-3p、miR-584-x、miR-144-y、hsa-miR-375-3p、miR-313-y、hsa-miR-183-3p、novel-m0175-3p、miR-3535-z、hsa-miR-1246。1 个潜在的与年龄及肾虚证候均相关的mRNA靶点:FOXD2;6个miRNA靶点:bantam-y、miR-137-y、miR-11987-z、miR-317-z、miR-276-y、hsa-miR-1246。补肾延龄方对目标基因的调控是hsa-miR-371b-5p上调,IL-6下调,GFAP下调,p21下调。COL6A3下调,PI3K下调,AKT下调,FOXO上调,SOD2上调。结论1.肾虚为“内因”,邪气为“外因”,衰老过程伴随气血神衰。肾虚是衰老的主要因素,也是衰老的常见证型。古代抗衰方剂组方以补肾药、补气药、补血药、安神药为主、辅以祛邪之品。抗衰中药包括了补气类、补血类、补阴类、补阳类、安神类、清热类、活血类、化痰类、祛风湿类、利水类。2.补肾延龄方能改善肾虚衰老相关症状,提高肾虚衰老人群的SOD水平,降低TNF-α水平,提高人体抗氧化应激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水平,安全有效。3.补肾延龄方可能通过使COL6A3下调,调控PI3K下调,调控AKT下调,调控FOXO上调,调控SOD2上调,提高SOD水平,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通过使hsa-miR-371b-5p上调,调控IL-6下调,调控GFAP下调及调控p21下调,起到降低炎症反应水平的作用。

朱晓婷[2](2021)在《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选题依据:阿尔茨海默病(AD)致残、致死率高,发病机制复杂,大脑内Aβ异常沉积是AD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变化及核心环节,前期研究已证实了解毒益智方具有抑制AD线虫头部Aβ斑块沉积及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随之开展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解毒益智方应用6个月后MMSE、MoCA、ADL评分变化明显优于口服尼莫地平片的对照组。黄连为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为该方的主要成分,在本方中发挥“解毒”的重要功效。经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黄连中发挥“解毒”作用的主要物质为黄连多糖(CCP),因此设计体外细胞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为“毒损”的病机及“解毒”的治法提供理论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因前期开展的研究均是以单基因单细胞的生物为研究对象,不能很好地模拟AD的疾病特点,因此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作为研究对象,该小鼠很好的模拟了中枢神经系统Aβ异常沉积的状态,通过对小鼠的行为学研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评价解毒益智方的治疗作用。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讨基于“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形成的解毒益智方其中君药的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通过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对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Aβ沉积、BACE1表达的相关蛋白、基因等方面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的作用机制,为中药治疗AD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研究证据。方法:1.本研究分别从体外实验、动物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的作用机制。体外实验部分采用MTT还原法、Hoechst33258荧光染色等方法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进行线粒体活性、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的测定,探究CCP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动物实验部分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分别是模型组(APP/PS1组)、盐酸多奈哌齐组(Donepezil组)、解毒益智方低剂量组(JDYZFL组)、解毒益智方中剂量组(JDYZFM组)、解毒益智方高剂量组(JDYZFH组),每组16只小鼠,另选用16只C57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于每日早晨8:30进行灌胃治疗,各组每日灌胃药物及剂量分别是,正常组和模型组0.5%CMC溶液0.20g·kg-1·d-1;阳性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溶液0.30g·kg-1·d-1;解毒益智方高、中、低剂量组药物浓度依次为0.60g·kg-1·d-1,0.3g·kg-1·d-1,0.15g·kg-1·d-1。持续6个月治疗结束。2.以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细胞活力、LDH释放率、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水平等评价CCP的神经保护作用。3.通过水迷宫实验,记录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4.通过ELISE及免疫荧光法检测APP/PS1小鼠脑内Aβ水平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5.采用PCR方法检测脑组织SIRT1、NF-κB、BACE1基因量变化,并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脑皮层内SIRT1、BACE1、NF-κB蛋白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转运蛋白通路SIRT1、BACE1、NF-κB的影响。结果:1.通过体外研究观察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PC12细胞活力测定结果显示:PC12细胞经过浓度为5-50μM的Aβ25–35处理24h后,细胞活力随着Aβ25–35浓度的增加从24%下降至61%。当Aβ25–35在浓度范围为5至50μM时引起PC12细胞中LDH释放增加至对照组的约130-160%。在用不同浓度的CCP(5至200μg/ml)处理PC12细胞24h后,未观察到显着的细胞损失。通过Hoechst33258染色及FCM测定细胞凋亡结果显示: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具有显着的浓缩核和凋亡的细胞形成。与在未处理的PC12细胞中观察到的完整,圆形和相对大的细胞核相比,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的细胞显示出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包括染色质浓缩,核碎裂和凋亡小体的出现。用CCP不同浓度(5,25,50,100,200μg/ml)处理后可有效逆转细胞凋亡,其中100μg/ml效果最明显,FCM分析显示单独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导致58.88±6.12%的凋亡率,这与正常对照组中的7.21±0.82%的值显着不同(P<0.01)。加入100μg/ml的CCP后,细胞凋亡下降至12.51±1.32%。通过JC-1红色荧光与JC-1绿色荧光的比率的变化来检测Aβ诱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结果显示:当PC12细胞暴露于50μM的Aβ25–35中24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减弱了JC-1的红色荧光比例,提高了JC-1绿色荧光比例(P<0.01)。用CCP(100μg/ml)预处理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抵消了Aβ25–35损伤引起的膜电位损失,JC-1从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中的22.1%变为绿色荧光至84.3%,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结果显示:经50μMAβ25–35处理PC12细胞24h后细胞色素C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表达增加,而预先用CCP(100μg/ml)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减弱线粒体释放的胞质细胞色素C。2.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实验天数的后移,各组小鼠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有所缩短,表明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各组小鼠对象限平台的定位记忆能力随之有所提升。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明显延长,差异显着(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明显延长,目标停留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显着(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有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缩短,目标停留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作用与其相当,JDYZFM组略优于Donepezi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6个月的12月龄小鼠的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结果优于干预治疗3个月的9月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各组小鼠结果如下:与Control组比较,APP/PS1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极数量明显增多,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JDYZFL组、JDYZFM组及Donepezil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不同程度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比较,JDYZFM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得小鼠大脑皮层内Aβ表达发现,Control组只产生微量Aβ,而APP/PS1组Aβ表达量明显增高,经过用药干预后,12月龄干预组小鼠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较9月龄小鼠明显减少,免疫荧光标记从宏观上可以发现干预组Aβ沉积明显减少,APP/PS1组Aβ沉积明显增多。4.调控BACE1表达的相关因子结果(1)PCR检测结果各组小鼠进行的PCR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明显增高,SIRT1/GAPDH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及JDYZFM组小鼠海马体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SIRT1/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JDYZFH组在NF-κB/GAPDH表达上无统计学差异。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及JDYZFM组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结果证实药物干预组可通过提高SIRT1mRNA的含量降低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Aβ的产生而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mRNA的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Westorn blot检测结果各组小鼠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SIRT1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NF-κB、BACE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APP/PS1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BACE1、NF-κB表达降低,SIRT1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onepezil比较,JDYZFL组、JDYZFM组NF-κB蛋白表达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DYZFL组SIRT1、BACE1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JDYZFM组SIRT1表达有所提高,BACE1蛋白表达量略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3个月及6个月的干预后,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的蛋白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BACE1蛋白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CCP能够保护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细胞活力、抑制细胞凋亡、减少LDH释放、阻断膜电位的丧失,并阻止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修复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2 JDYZF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提高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的成绩,说明JDYZF可改善小鼠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3 JDYZF可不同程度降低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大脑皮层内Aβ的异常沉积。4 JDYZF抑制BACE1的异常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大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信号通路的相关因子表达实现的。

张誉丹[3](2021)在《基于“肠-脑轴”理论探讨固本健脑液调控Aβ沉积防治AD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为一种常见的多因素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临床已证实针对单靶点的多种抗AD新药治疗无效,而中药具有多靶点药理学活性的优势,因此寻求防治AD有效的中医治法和经典方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使用固本健脑液干预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观察该方对肠道菌群、肠道通透性以及海马相关指标的影响。接着构建伪无菌小鼠模型,将固本健脑液干预组小鼠粪便处理后移植到伪无菌小鼠体内,以期观察固本健脑液是否通过改善肠道菌群从而影响Aβ的沉积,进一步探讨固本健脑液治疗AD的作用机制,以期能为临床防治痴呆提供新思路。方法:1.理论探讨:进行文献研究,整理中医学从后天之本脾胃认识老年性痴呆的理论以及脾胃学说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固本健脑液对AD的治疗机理。2.实验研究:实验一:取6月龄APP/PS1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Model)、固本健脑液高(RSBFL-H)、中(RSBFL-M)、低(RSBFL-L)剂量组,等月龄基因阴性C57BL/6J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每组10只。以2ml/100g/d剂量分别给予各药物干预组相应的固本健脑液灌胃,Control组和Model组给予等容积的纯水灌胃,连续灌胃12周。使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形态以及海马神经元形态;应用免疫组化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的表达,观察各组小鼠海马DG区GDNF、GFRα-1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结肠Zo-1、occludin的表达,检测海马βAPP、Aβ1-42、BDNF、Tr KB的表达;应用Real Time-PCR检测各组小鼠海马GDNF、GFRα-1m RNA的表达;应用16Sr RNA技术对各组小鼠粪便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各组小鼠肠道菌群差异。实验二:取6月龄APP/PS1小鼠30只,饮用含有四种抗生素的无菌水(氨苄西林1g/L、硫酸新霉素1g/L、甲硝唑1g/L、万古霉素500mg/L)1周,建立伪无菌小鼠模型,10只同窝等月龄C57BL/6J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随后应用16Sr RNA技术对各组小鼠粪便进行高通量测序,评估造模效果。实验三:进行粪菌移植(FMT)实验,对伪无菌小鼠分别移植正常小鼠粪便(FMT-Control)、APP/PS1痴呆小鼠粪便(FMT-Model)、固本健脑液高剂量组小鼠粪便(FMT-RSBFL-H),以及未处理的空白对照组(Control),每周一次,共移植8周。使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形态以及海马神经元形态;应用免疫组化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的表达,观察各组小鼠海马DG区GDNF、GFRα-1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结肠Zo-1、occludin的表达,检测海马βAPP、Aβ1-42、BDNF、Tr KB的表达;应用Real Time-PCR检测各组小鼠海马GDNF、GFRα-1m RNA的表达;应用16Sr RNA技术对各组小鼠粪便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粪菌移植后各组小鼠肠道菌群差异。结果:1.实验一结果(1)Morris水迷宫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游泳总路程均有显着增加(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和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都明显减少(P<0.01),首次抵达平台时间显着延长(P<0.01);与Model组比较,RSBFL-H组、RSBFL-M组、RSBFL-L组逃避潜伏期与游泳总路程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而穿越原平台次数和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都显着增加,首次抵达平台时间显着减少(P<0.01,P<0.05)。(2)HE染色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小鼠海马DG区和CA3区神经元数量出现明显减少(P<0.01),结肠出现轻微水肿,肠上皮以及固有层内炎性细胞浸润,出现轻度炎症反应(P<0.01,P<0.05);与Model组比较,RSBFL-H组、RSBFL-M组、RSBFL-L组海马DG区和CA3区神经元数量出现不同程度增加(P<0.01,P<0.05),结肠肿胀程度均表现出明显下降,绒毛形态较完整且排列整齐,肠上皮仅出现轻度脱落,其中RSBFL-H组肠粘膜完整度要优于RSBFL-M组与RSBFL-L组(P<0.01)。(3)免疫组化实验结果与Control组对比,Model组小鼠海马DG区GDNF、GFRα-1表达降低,结肠Zo-1、occludin表达量呈明显降低,且分布也较稀疏(P<0.01);与Model组相比,RSBFL-H组和RSBFL-M组海马DG区GDNF、GFRα-1表达明显升高(P<0.05);RSBFL-L组与Model组相比,DG区中GDNF与GFRα-1表达改变不明显(P>0.05),而结肠Zo-1、occludin的表达RSBFL-H组、RSBFL-M组、RSBFL-L组呈现出不同程度升高趋势且分布较为密集(P<0.01,P<0.05)。(4)Western Blot实验结果与Control组对比,Model组海马βAPP、Aβ1-42蛋白表达量都有明显升高,BDNF、Tr KB蛋白表达量都有明显降低,结肠Zo-1、occludin蛋白表达量有明显降低(P<0.01);与Model组相比,RSBFL-H组、RSBFL-M组、RSBFL-L组小鼠海马βAPP、Aβ1-42蛋白表达都有不同程度降低,BDNF、Tr KB蛋白表达都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肠Zo-1、occludin蛋白表达都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P<0.05)。(5)Real Time-PCR实验结果与Control组对比,Model组海马GDNF、GFRα-1m 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Model组相比,RSBFL-H组、RSBFL-M组、RSBFL-L组GDNF、GFRα-1m RNA表达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P<0.05)。(6)16Sr RNA检测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较Control组都呈现出下降趋势(P<0.05);与Model组相比,RSBFL-H组、RSBFL-M组、RSBFL-L组肠道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在对分别每一组小鼠肠道菌群分类水平差异的比较上,与Control组对比,Model组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下调,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上调(P<0.05);而RSBFL-H组、RSBFL-M组、RSBFL-L组的拟杆菌门上调(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下调(P<0.05)。在科、属分类水平上,与Control组对比,Model组中脱硫弧菌科(Desulfovibrionaceae)上调,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下调(P<0.05);与Model组相比,RSBFL-H组、RSBFL-M组、RSBFL-L组脱硫弧菌科(Desulfovibrionaceae)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都有不同程度上调(P<0.05);与Control组对比,Model组中幽门螺杆菌属(Helicobacter)上调,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下调(P<0.05);与Model组相比,RSBFL-H组、RSBFL-M组、RSBFL-L组幽门螺杆菌属(Helicobacter)下调,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都有不同程度上调(P<0.05)。2.实验二结果结果显示在饮用1周抗生素水后GF组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较Control组都呈现出下降趋势,GF组与Contro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GF组分别在门、纲、目、科、属等五个分类水平上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以及丰富度都明显下降(P<0.05)。3.实验三结果(1)Morris水迷宫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FMT-Model组小鼠逃避潜伏期以及游泳总路程均有显着增加(P<0.01),小鼠穿越原平台次数和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都明显减少(P<0.01),首次抵达平台时间显着延长(P<0.01);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RSBFL-H组小鼠逃避潜伏期与游泳总路程均降低(P<0.05),穿越原平台次数和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都显着增加(P<0.05),首次抵达平台时间显着减少(P<0.05)。(2)HE染色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FMT-Model组小鼠海马DG区和CA3区神经元数量出现明显减少(P<0.01),而FMT-Model组小鼠结肠表现出轻微水肿表现,肠上皮以及固有层内的炎性细胞浸润有轻度炎症反应(P<0.01);与FMT-Model组比较,FMT-Control组、FMT-RSBFL-H组海马DG区和CA3区神经元数量出现明显增加(P<0.05),结肠肿胀程度有明显下降,肠上皮仅出现轻度脱落,绒毛形态较完整(P<0.05)。(3)免疫组化实验结果与Control组对比,FMT-Model组海马组织中GDNF与GFRα-1表达降低(P<0.01),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表达量呈明显降低,且分布也较稀疏(P<0.01);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RSBFL-H组海马组织中GDNF与GFRα-1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表达呈现明显升高趋势且分布较为密集(P<0.05)。(4)Western Blot实验结果与Control组对比,FMT-Model组海马βAPP、Aβ1-42蛋白表达量都有明显升高,海马BDNF、Tr KB蛋白表达量都有明显降低(P<0.01),结肠Zo-1、occludin蛋白表达量都有明显降低(P<0.01);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RSBFL-H组小鼠海马βAPP、Aβ1-42蛋白表达都有不同程度降低,BDNF、Tr KB蛋白表达都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P<0.05),结肠Zo-1、occludin蛋白表达都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P<0.05)。(5)Real Time-PCR实验结果与Control组对比,FMT-Model组海马GDNF、GFRα-1m 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RSBFL-H组GDNF、GFRα-1m RNA表达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6)16Sr RNA检测结果结果显示FMT-Model组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较Control组都呈现出下降趋势,FMT-Model组与Contro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RSBFL-H组肠道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在对分别每一组小鼠肠道菌群分类水平差异的比较上,与Control组对比,FMT-Model组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下调,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上调,脱硫弧菌科(Desulfovibrionaceae)上调,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下调,幽门螺杆菌属(Helicobacter)上调,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下调(P<0.05);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RSBFL-H组拟杆菌门上调(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下调,脱硫弧菌科(Desulfovibrionaceae)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都有不同程度上调,幽门螺杆菌属(Helicobacter)下调,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都有不同程度上调(P<0.05)。结论:(1)AD的发病与后天之本脾胃关系密切,而脾胃与肠道菌群之间又相互影响,因此AD的治疗可从脾胃入手;(2)固本健脑液能够改变APP/PS1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3)固本健脑液能改善APP/PS1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逆转痴呆模型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减少Aβ沉积以及改善痴呆模型小鼠结肠通透性的增加,改善肠道炎症;(4)通过粪菌移植实验,结果发现移植固本健脑液高剂量组小鼠粪便后能够使受试组小鼠成功的复制原固本健脑液高剂量组(RSBFL-H组)的肠道菌群结构,且粪菌移植后同样能改善APP/PS1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逆转痴呆模型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减少Aβ沉积以及改善肠道炎症,证明了固本健脑液改善Aβ沉积、抑制神经元凋亡从而达到逆转AD的发病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并通过调节“脑-肠轴”来实现的。

曾晖娴[4](2021)在《circ_010009在PM2.5诱导小鼠多器官DNA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大气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μm的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是造成全球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环境毒理学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PM2.5暴露能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甚至神经系统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导致肺部、心脏、肝脏、肾脏、脾脏等多个器官损伤。PM2.5对健康损害的机制常涉及免疫毒性、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DNA损伤。PM2.5暴露可对动物、细胞甚至人类产生严重的基因毒性效应,DNA损伤被认为是PM2.5介导基因毒性的关键事件。DNA损伤是更为复杂的反应,更容易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和不完整性,从而造成细胞衰老、细胞死亡甚至癌变。PM2.5暴露会导致小鼠多器官氧化性DNA损伤,但PM2.5暴露后各器官的病理损伤和机制并不一致,对于PM2.5诱导多器官DNA损伤的机制还有待更全面的研究。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 RNA)是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 RNA)的一种,不具有3’和5’端,在哺乳动物中具有共价闭环结构,且丰富多样和高度保守,并表现出组织/发育阶段特异性的表达。根据环状RNA在细胞中的位置,它可以执行不同的功能,细胞质中的环状RNA可以通过结合微小RNA(micro RNA,mi RNA)和RNA结合蛋白(RNA binding protein,RBP)发挥生物学功能,而细胞核中的circ RNA则参与基因转录、选择性剪接和染色质相互作用的调控。mi 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可在环境化学物导致的DNA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暴露于环境化学物后circ RNA调节DNA损伤的功能和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PM2.5暴露对雄性ICR小鼠的病理学改变、DNA损伤、DNA修复及circ RNA表达谱的影响,重点研究circ RNA在PM2.5暴露后的小鼠多器官DNA损伤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在PM2.5引起的DNA损伤中,主要选择了雄性ICR小鼠和RAW264.7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蛋白质免疫印迹及ELISA实验检测PM2.5引起的小鼠多器官损害和DNA损伤。通过CCK8试剂盒和LDH试剂盒检测PM2.5诱导的细胞毒性。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碱性彗星实验和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PM2.5诱导的细胞DNA损伤程度。通过q 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探讨PM2.5对DNA修复通路的影响。通过对小鼠肺组织的circ RNA高通量测序,q RT-PCR挑选验证PM2.5引起差异表达的circ RNA。通过核质分离实验和去线性酶实验证实circ RNA特性。并通过设计合成circ RNA干扰序列和过表达载体,在RAW264.7细胞进行circ RNA干扰/过表达实验,探讨circ RNA在PM2.5诱导的DNA损伤和DNA修复的功能。通过皮尔森相关性分析,探讨circ RNA和DNA损伤及DNA修复的关联性。结果对小鼠多器官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PM2.5暴露能引起小鼠肺组织肺泡毛细血管充血、肺泡壁增厚、支气管周围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PM2.5暴露能引起小鼠肾脏组织肾小球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增加及肾小管管腔上皮细胞脱落;PM2.5暴露能引起脾脏组织红白髓分界较模糊、红髓中可见较多髓外造血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表明PM2.5暴露促使小鼠肺部、肾脏和脾脏的组蛋白H2AX磷酸化(γ-H2AX),表明PM2.5能引起小鼠肺部、肾脏、脾脏DNA损伤;ELISA实验表明PM2.5可促进分泌8-羟基脱氧鸟苷的水平,表明PM2.5诱导小鼠血液发生氧化性DNA损伤。CCK8实验表明PM2.5导致RAW264.7细胞活力下降,且呈剂量依赖性下降;而LDH释放实验表明PM2.5导致RAW264.7细胞的LDH活性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性增加。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表明PM2.5促使RAW264.7细胞的γ-H2AX蛋白水平呈剂量依赖性增加趋势;彗星实验表明PM2.5能使RAW264.7细胞的Olive尾矩增加;细胞免疫荧光实验表明PM2.5可诱导的RAW264.7细胞γ-H2AX蛋白的焦点形成增加,这些表明PM2.5可诱导RAW264.7细胞DNA损伤。qRT-PCR实验表明PM2.5可使小鼠肺部、肾脏、脾脏和血液中的Lig4和Dclre1c的m RNA水平呈下降趋势,表明PM2.5能抑制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joining repair,NHEJ)修复通路;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表明PM2.5可使小鼠肺部、肾脏和脾脏中的Lig4和Dclre1c的蛋白水平呈下降趋势。q 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表明PM2.5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Lig4和Dclre1c的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呈剂量依赖性下降趋势。通过小鼠肺组织circ RNA高通量测序,发现PM2.5使circ_010009在小鼠肺部、脾脏、血液和RAW264.7细胞中呈现高表达趋势,但在小鼠肾脏中呈现低表达趋势。使用RNase R证明了circ_010009的稳定性,表明circ_010009对RNase R的过度消化具有抵抗力,而线性RNA被RNase R严重降解,这也表明circ_010009能以稳定环状结构的形式存在。然后,我们通过核质分离实验发现circ_010009主要定位在RAW264.7细胞的细胞质中。为研究circ_010009对PM2.5诱导DNA损伤的作用,我们首先在RAW264.7细胞敲低circ_010009的表达,发现和si-NC+PM2.5染毒组相比,si-circ_010009+PM2.5组的γ-H2AX蛋白水平明显下降,表明干扰circ_010009可减少DNA损伤。然后在RAW264.7细胞过表达circ_010009,发现和mock+PM2.5染毒组相比,OE-circ_010009+PM2.5组的γ-H2AX蛋白水平明显增加,表明过表达circ_010009则加重DNA损伤。皮尔森相关性分析表明,circ_010009和γ-H2AX蛋白水平在小鼠肺部和脾脏中呈正相关性,但在肾脏中呈现负相关性;血液中的circ_010009和8-羟基脱氧鸟苷水平呈现正相关性。为了探讨circ_010009对PM2.5诱导的NHEJ修复抑制的作用,我们在RAW264.7细胞敲低/过表达circ_010009。发现和si-NC+PM2.5染毒组相比,si-circ_010009+PM2.5组的Lig4和Dclre1c的m RNA和蛋白水平明显增加,表明干扰circ_010009可以缓解PM2.5导致的NHEJ修复抑制。相反地,和mock+PM2.5染毒组相比,OE-circ_010009+PM2.5组的Lig4和Dclre1c的m 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下降,表明过表达circ_010009加重PM2.5导致的NHEJ修复抑制。皮尔森相关性分析表明,circ_010009和Lig4或Dclre1c水平在小鼠肺部、脾脏和血液中呈负相关性,但在肾脏中呈现正相关性。结论1.PM2.5暴露可引起雄性ICR小鼠多器官病理学改变和DNA损伤。2.PM2.5暴露可引起RAW264.7细胞毒性和DNA损伤。3.PM2.5暴露可抑制雄性ICR小鼠多器官和RAW264.7细胞的NHEJ修复。4.PM2.5暴露致circ_010009在雄性ICR小鼠多器官和RAW264.7细胞中高表达,且circ_010009调控PM2.5诱导的DNA损伤。5.circ_010009通过抑制NHEJ修复加重PM2.5诱导的DNA损伤,且和NHEJ修复相关基因在小鼠多器官和血液具有强相关性。

胡文继[5](2021)在《猴头菌发酵菌丝体纯化多糖的抗阿尔茨海默症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各个国家老龄化加快的不可避免,全球目前几乎每3 s就会新增1名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确诊患者。AD是最主要的痴呆形式之一,会导致记忆力和学习等方面的进行性下降,这对于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将会大大增加。AD的发病机制复杂,且环环相扣,目前围绕AD的治疗策略集中于改善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斑块异常积聚、促进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释放和阻断谷氨酸能神经传递等,但仍存在着药效不稳定、存在毒副作用等诸多问题,且单一靶点的治疗策略似乎无法实现对病程的控制。因此,作用于多靶点、全身性的天然药物作为一种潜在的新型疗法,逐渐成为AD治疗的研究热点。真菌因营养成分丰富,在许多国家被广泛用作日常饮食的一部分。猴头菌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除味道鲜美、食之不易发胖外,还能够滋补强身、养胃安神,因此也是一味珍贵的中药。随着健康产业的发展,人们对于名贵真菌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建立系统的猴头菌发酵体系,对于猴头菌及下游产业的长期发展具有很大的助益。多糖是猴头菌的主要活性成分,猴头菌多糖已经被证实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消除炎症和促进神经发育等活性。尚未有研究在APP/PS1小鼠模型中,对猴头菌多糖的抗AD机制进行探索。因此基于以上理论基础,以猴头菌液体发酵菌丝体多糖作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其纯化手段和结构性质的同时,考察其对AD的保护活性,探究分子机制。本课题的完成对于多糖的药效药理研究,和中药的现代化开发,具有提供思路和数据支持的意义。本研究首先结合满意度函数、单因素实验、筛选试验设计和中心复合设计,建立了以高产菌丝体和胞内多糖为指标的液体深层发酵工艺。培养基配方为(单位:g/L):蔗糖30、酵母浸粉19.83、胰蛋白胨5、(NH4)2SO4 5、KH2PO4 4、Mg SO42.58、Zn SO4 0.02、Ca Cl2 0.01和维生素B1 0.03。发酵参数为:发酵温度26℃,转速200 r/min,培养基初始p H 6.5,接种量5%,进行为期6 d的发酵。随后结合多种检测手段,明确了猴头菌发酵菌丝体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总蛋白(48.5%)、甘露醇(8.90 g/kg)、总黄酮(1.04 g/kg)、总三萜(1.13 g/kg)和17种氨基酸的含量。与野生猴头菌相比,猴头菌液体深层发酵菌丝体具有相近的活性成分,这为发酵猴头菌的活性研究探索和机制研究提供了思路。随后,制备了富集多糖的猴头菌水提物(Hercium erinaceus extract,HE),并考察了其神经保护活性。体外研究显示,HE促进PC12细胞的神经元样分化,同时对细胞的增殖无影响。HE通过改善左旋谷氨酸(L-Glutamate,L-Glu)诱导损伤形成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缓解胞内Ca2+超载同时抑制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积累,提升了细胞活力、产生了抗凋亡的作用。在右旋半乳糖(D-Galactose,D-gal)联合Al Cl3诱导的AD小鼠模型中,HE在显现安全性的基础上,能够改善小鼠的空间记忆、学习能力和耐力,并通过增加ACh和乙酰胆碱转移酶(Choline acetyl transferase,Ch AT)水平发挥抗AD的作用。为了获得具有神经保护活性的纯化多糖,结合L-Glu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T22)细胞损伤模型,建立了结合神经保护的指标筛选纯化猴头菌多糖的体系,最终获得纯化多糖(PHEB),并对其结构和理化特性进行了分析。PHEB的纯度约为96.9%,在紫外光谱分析中无明显蛋白/核酸成分(260/280 nm处无吸收峰);其分子量为36.1 k Da,是不规则线形的均一多糖。PHEB主要由6种单糖组成,且摩尔比为岩藻糖(Fucose,Fuc)∶Gal∶葡萄糖(Glucose,Glc)∶木糖(Xylose,Xyl)∶甘露糖(Mannose,Man)∶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 Acid,Glc UA)=2.622∶9.372∶66.660∶1.956∶13.514∶4.821。红外光谱分析显示PHEB包含糖类的特征峰,如O-H的伸缩振动、C-H伸缩振动、C-O对称伸缩振动和O-H变角振动等。甲基化分析显示多糖最主要的糖苷键残基为6-Glc(p)和3-Glc(p),说明其主链为葡聚糖。通过核磁共振对所有糖苷键信号进行归属,最终明确了PHEB的主要糖苷键组成。最后,利用APP/PS1小鼠模型,对具有神经保护活性的多糖PHEB的抗AD作用和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PHEB能够改善小鼠在行为学测试中的表现;病理观察显示PHEB改善了AD小鼠脑中的神经元损伤,且对其它脏器无毒副作用;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PHEB减少小鼠海马区的Aβ1-42沉积、tau的过度磷酸化和4-羟基壬烯醛(4-hydroxynonenal,4-HNE)的表达;调节胆碱能因子(ACh、Ch AT和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 E))、氧化应激因子(RO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抗氧化酶)和Aβ1-42在海马、下丘脑、垂体和血清中的水平。通过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筛选PHEB抗AD活性可能的靶点和通路,筛选得到52种具有表达显着差异的蛋白。基因数据库提示这些蛋白主要涉及Ca2+平衡、谷氨酸受体表达、突触内膜的形成与神经发育,且存在明确的互作关系。因此本研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围绕Ca2+平衡对PHEB的分子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PHEB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 2,Nrf2)途径的激活,抑制氧化应激介导的Ca2+超载和Ca2+/钙调蛋白依赖激酶(Calcium/calmodulin kinase,Ca MK)II/IV的磷酸化表达增加,改善神经元细胞内Ca2+平衡,实现改善突触发育和抗AD作用,为改善AD症状、提高认知和记忆的药品及保健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曾芷筠[6](2021)在《基于SIRT1通路探讨金线莲黄酮提取物对改善自然衰老小鼠记忆衰退的作用与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Wall.)Lindl.)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药物,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体内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对自然衰老小鼠的学习记忆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本文以金线莲黄酮提取物(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flavonoid extract,ARF)延缓小鼠大脑衰老作为研究重点,探究其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和潜在的分子机制;并通过研究ARF对D-半乳糖(D-gal)诱导的神经细胞(SH-SY5Y)衰老模型的影响,以及比较在加入SIRT1抑制剂后,ARF对该细胞模型的影响,探究其神经保护作用是否依赖于对SIRT1的调控,旨在进一步深入研究ARF在体内外的抗衰老作用及机制。方法:1.将52只18月龄昆明自然衰老小鼠给予ARF(94.18和376.72mg/kg,BW)、维生素E(100 mg/kg,BW)和等量生理盐水(作为衰老模型组),并取13只2月龄昆明小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治疗(青年空白对照组),灌胃给药8周。期间每7天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体重、外观、行为活动状态。给药7周后,进行自发活动(旷场实验)和Morris水迷宫的行为学试验后,小鼠在腹腔麻醉并心脏灌注后,颈椎脱臼处死。测定小鼠心脏、肝脏、胸腺以及脾脏的脏器指数;大脑皮质中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单胺氧化酶(MAO)和乙酰胆碱酯酶(ACh E)的水平。采用HE、Nissl、SA-β-gal和TUNEL对海马组织进行染色,观察海马的病理学形态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的SIRT1、p53、p21以及凋亡相关分子表达水平。2.采用D-gal刺激SH-SY5Y细胞,建立神经细胞衰老模型。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ARF对SH-SY5Y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确定ARF给药剂量;测定D-gal诱导的SH-SY5Y细胞衰老模型中各给药组ROS水平,以及SRIT1和p53的蛋白表达;添加SIRT1抑制剂EX527后,测定D-gal诱导的SH-SY5Y细胞内各给药组ROS水平和SRIT1和p53的蛋白表达。结果:1.对自然衰老小鼠一般体征的影响:青年小鼠饮食正常,毛发有光泽,皮肤紧致富有弹性,且活动正常;与自然衰老小鼠相比,ARF低剂量(94.18 mg/kg,BW)和高剂量(376.72 mg/kg,BW)均能显着改善衰老小鼠饮食减退、皮肤毛色发黄、暗淡,皮肤松弛、弹性下降,且活动减少的情况。2.对自然衰老小鼠的大脑记忆衰退的影响:(1)水迷宫行为学试验:与青年小鼠比较,自然衰老小鼠的逃逸潜伏期、寻找目标平台的路程显着延长,穿越平台的次数与在目标象限逗留的时间则明显缩短;与自然衰老小鼠相比,ARF显着缩短了小鼠的逃逸潜伏期以及寻找平台的路程,提高小鼠穿越平台的次数和在目标象限逗留的时间。(2)对自然衰老小鼠脑部形态学影响(Nissl染色):与青年小鼠相比,衰老小鼠海马CA1区的尼氏小体数目显着减少;与衰老小鼠相比,ARF各给药组均能明显提高CA1区尼氏小体的数目;(3)对小鼠大脑皮质内ACh-E水平影响:与青年组小鼠相比,自然衰老小鼠大脑皮质内ACh-E水平显着增加;与衰老小鼠组比较,ARF可显着降低各给药组小鼠大脑皮质内ACh-E水平。3.对自然衰老小鼠的脏器指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青年组相比较,自然衰老小鼠重要器官(心脏、肝脏)以及免疫器官(胸腺)的脏器指数显着降低,而脾脏脏器指数则显着上升;与自然衰老小鼠相比,ARF具有显着增加心脏、肝脏以及胸腺的脏器指数的作用,但未能降低脾脏的脏器指数。4.对自然衰老小鼠脑部氧化损伤的影响:(1)对自然衰老小鼠脑部形态学影响(HE、SA-β-gal染色):HE染色结果显示,与青年组小鼠相比,自然衰老小鼠脑部海马CA1区的神经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深染;SA-β-gal染色结果也显示衰老小鼠海马CA1区的衰老细胞数目显着增加。与衰老组小鼠相比,ARF可改善海马的病理形态变化以及减少衰老细胞的数目。(2)对自然衰老小鼠脑部氧化应激的影响:与青年组小鼠相比,衰老小鼠大脑皮质内与氧化应激相关的ROS、MAO和氧化产物MDA的含量明显上升,抗氧化酶SOD活性显着下降。而与衰老小鼠相比,ARF显着降低了小鼠大脑皮质内ROS、MAO和MDA水平,显着提高SOD活性。5.对自然衰老小鼠脑部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1)对自然衰老小鼠脑部形态学影响(TUNEL染色):在TUNEL染色中,与青年小鼠相比较,自然衰老小鼠海马CA1区阳性细胞凋亡数目显着增多,而与衰老小鼠相比,ARF能显着减少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的数目。(2)对自然衰老小鼠海马组织内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与青年小鼠相比,衰老小鼠海马内的SIRT1表达显着减少,同时p53、p21和凋亡标志物Caspaes-3均表达量上升以及凋亡相关的Bcl-2/Bax比值下降。而ARF低、高剂量均能显着上调SIRT1、Bcl-2的表达,降低p53、p21以及Bax以及Caspaes-3的表达。6.对D-gal诱导的SH-SY5Y衰老细胞模型氧化损伤的影响:与D-gal诱导衰老的模型组比较,ARF可显着提高SIRT1表达量以及下调p53表达,同时可降低细胞内的ROS水平。而在添加SIRT1抑制剂EX527后,与各给药组比较,ARF无提高ROS的含量,且无上调SIRT1以及降低p53表达和ROS的含量的作用。结论:1.ARF对18月龄自然衰老小鼠具有一定延缓衰老的作用,包括改善由衰老引起的一般体征变化、行为活动减弱、重要器官(心脏、肝脏)以及免疫器官(胸腺)萎缩,但未能改善由衰老引起的脾脏肿大病变。2.ARF具有改善自然衰老小鼠学习与记忆作用,可能与其能减少尼氏小体的流失、抑制ACh-E活性有关。3.ARF对自然衰老小鼠的脑部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改善海马神经细胞病理形态、减少衰老细胞的形成、氧化应激和MAO的形成,以及调节抗氧化酶类系统有关。4.ARF对自然衰老小鼠的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与调控SIRT1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其机制是通过激活SIRT1表达,抑制p53、p21,进而提高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以及抑制促凋亡蛋白Bax和凋亡标志物Caspaes-3的表达,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5.ARF可改善SH-SY5Y细胞因D-gal诱导所产生的氧化应激损伤。其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与上调SIRT1表达、抑制p53蛋白表达有关,并依赖于对SIRT1的调控。

刘峻麟[7](2021)在《八种石斛初生代谢产物比较研究及霍山石斛多糖抗衰老作用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旨在植物初生代谢产物氨基酸、核苷、多糖成分的基础上多指标评价市场上霍山石斛(D.huoshanense)、河南石斛(D.henanens)、细茎石斛(D.moniliforme)、紫皮石斛(D.devonianum)、铁皮石斛(D.officinale)、金钗石斛(D.nobile)、鼓槌石斛(D.chrysotoxum)、流苏石斛(D.fimbriatum)8个品种石斛的品质优劣并探讨霍山石斛多糖抗衰老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为霍山石斛的质量评价及开发利用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以8个常用品种石斛新鲜茎为原材料,冷冻干燥后球磨仪打粉,超声(功率200W,频率40k Hz)提取,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离子阱质谱联用技术(UHPLC-QTRAP-MS/MS)直接测定了8种不同石斛(共9批次)中21种氨基酸和10种核苷类成分,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逼近理想点排序法(TOPSIS)对实验数据进行综合评价。2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石斛多糖,sevage法除蛋白,透析法纯化;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葡萄糖、蛋白标准曲线,蒽酮-硫酸法检测总多糖含量,考马斯亮蓝法测蛋白含量;纯化后的多糖安瓿管中酸水解,使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衍生化后,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种石斛多糖中单糖组成,并采用SPSS 23.0软件和SIMCA 14.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3采用D-半乳糖(D-gal)10mg/ml诱导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衰老模型,分组给药,置于培养箱中培养。通过SA-β-Gal染色、DCFH-DA法检测ROS、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q PCR检测P53、P21、P16基因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P53、P21、P16蛋白表达量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周期的检测,探讨霍山石斛多糖(DHP)对D-gal所致的PC12衰老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4采取连续8周腹腔注射400mg/kg D-gal建立小鼠衰老模型,随机分组,造模期间同时给药。8周后,水迷宫实验(MWM)探讨霍山石斛多糖(DHP)对D-gal造模小鼠行为学能力影响,MWM实验结束后,脱颈处死小鼠后,取部分肝脏、脑组织制作HE染色切片,剩余部分检测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53、P21、P16蛋白表达量探讨霍山石斛多糖延缓D-gal模型小鼠衰老的可能机制。结果:1 8种石斛氨基酸类成分以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含量较为丰富,核苷类成分以鸟苷、腺苷、鸟嘌呤含量较为丰富,不同种石斛各成分含量差异大,PCA主成分分析及TOPSIS综合分析两种分析方法得出高度相似的结果,石斛氨基酸类成分以霍山石斛(S1)评分最佳,核苷类成分以铁皮石斛(S6)评分最佳;以TOPSIS综合评价得分为变量,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阈值为10时,霍山石斛(S1)综合评分最佳且可单独聚为一组,品质最优,云南产铁皮石斛(S5)及安徽产铁皮石斛(S6)次之,河南石斛(S2)及流苏石斛(S9)品质最次。2结果显示石斛中蛋白含量较高,Sevage法除蛋白效果良好,多糖纯度高;HPLC鉴定出8种石斛4种共有单糖组分(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木糖),含量分析结果显示,8种石斛均以甘露糖含量最高,尤其以紫皮石斛最高,达到84.35%,且葡萄糖仅含2.36%,可根据甘露糖含量及甘露糖与葡萄糖摩尔比大致将其从8种石斛中鉴别出来;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产区石斛单糖组成差异较大,同一产区不同种石斛单糖组成差异小。3霍山石斛多糖(DHP)体外抗衰老研究结果显示,较正常组,D-gal诱导细胞衰老作用显着(P<0.01),表现为D-gal模型组PC12细胞活力随着D-gal浓度的增加,呈浓度依赖性下降;SA-β-Gal细胞衰老染色阳性率高达70%以上;异常线粒体膜电位的表达水平增加,膜电位降低;细胞内ROS的大量堆积;细胞凋亡率的大量增加;细胞周期的G1/S检查点的阻滞,导致细胞复制进程受阻以及衰老相关基因与相关蛋白P16、P21、P53表达量的上调。霍山石斛多糖(DHP)能有效提升D-gal所致衰老PC12细胞的细胞活力,抑制膜电位的持续下降,抑制ROS的生成,减少细胞凋亡率,通过抑制衰老相关基因P16、P21、P53的表达,使蛋白表达降低,进而调控了细胞周期,有效促进了细胞G0/G1期向S期的转变。4通过腹腔注射D-gal成功构建了衰老小鼠模型,分组给予不同浓度霍山石斛多糖溶液,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霍山石斛多糖(DHP)能增强衰老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即缩短了小鼠寻找平台潜伏期、增加了目标象限滞留时间;HE染色结果显示,给予小鼠霍山石斛多糖溶液,能对D-gal造成的肝、脑组织的损伤起到一定的修复与保护作用,改善了D-gal造成的肝索、肝血窦的排列紊乱,肝细胞水肿及炎细胞浸润;改善了脑部海马组织的神经毡水肿,炎细胞浸润及坏死;能显着降低D-gal模型衰老小鼠P16、P21、P53蛋白的过量表达。结论:通过UHPLC-QTRAP-MS/MS检测明确了8种石斛初生代谢产物中21种氨基酸和10种核苷的含量,为石斛内在质量控制提供了基础性数据;基于柱前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衍生化HPLC法研究了8种石斛初生代谢产物多糖中单糖组成及含量差异,为石斛品种的鉴定及品质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从体外体内实验两方面多角度研究了霍山石斛多糖(DHP)抗衰老生物活性,发现其可能是通过下调P53/P21信号通路相关基因P53、P21及细胞周期依赖蛋白激酶(CDKs)调控中关键基因P16的表达调控了细胞周期,清除了体内自由基,维护了机体组织器官稳态,从而发挥了抗衰老作用。这一研究结果为霍山石斛“延年益寿”功效提供了实验基础及科学依据。

朱昊如[8](2020)在《基于衰老分子机制探讨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相关的生物学基础》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方证相关”理论剖析复杂方证关系是目前方剂学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而网络药理学为研究方证关系的现代内涵提供了新方法。中医学认为衰老与脾虚证关系密切,但目前脾虚与衰老关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几未有见,脾虚-衰老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基于方证相关理论,以补中益气汤与脾气虚证高度关联为逻辑依据,从衰老相立论,利用现代网络药理学方法探查补中益气汤分子药理网络;进一步根据该方的作用预测,在整体-系统-分子水平上,动态观察脾虚证模型演变过程中衰老相关病理生理及生物分子变化,以及补中益气汤的相关效用机制。论文分为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主要涉及近年“方证相关”的研究进展、脾虚证-衰老相关研究进展及补中益气汤现代研究进展三方面内容;实验研究主要包括脾虚证分子内涵与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脾虚证演变与衰老相关的探讨、以及从衰老探察脾虚证现代内涵及补中益气汤效用机制三部分。研究一脾虚证分子内涵与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利用TCMSP平台,分别检索补中益气汤组方药味(黄芪、白术、升麻、陈皮、柴胡、人参、甘草、当归、生姜、大枣)活性成分及其关联靶点,利用STRING平台建立靶点PPI网络并导入cytoscape,利用MCODE插件对PPI网络进行聚类来提取核心靶点簇后,使用ClueGO插件对核心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提取主要病/生理功能及生物分子信号通路。结果:①筛选得到补中益气汤活性成分143种,关联靶点162个,其中155个靶点之间存在PPI关系,聚类得到核心簇9个。②富集得到GO条目13组,包括NO生物合成、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富集得到KEGG条目12组,包括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等。结论: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的关联机制内涵可能涉及由AGE-RAGE通路、IL-17通路及松弛素通路主导的,通过介导核转录因子NF-kB来调节促炎细胞因子分泌的炎性调节过程。研究二脾虚证演变与衰老相关的探讨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模型组,每组各18只。对照组常规饲养,模型组采用“游泳力竭+饥饱失常”法复制脾虚模型。各组大鼠:①隔日观察外观行为评分,每日称量摄食量,每周末观测体质量及粪便含水率。②于实验第2-4周末进行强迫负重游泳实验,测定负重游泳时长;实验第3、4周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定位航行实验逃避潜伏期和空间探索实验的游泳速度、潜伏期、平台穿梭次数、目标象限路程比及探索路线。③于实验第14、21、28d灌服D-木糖溶液后收集尿液,ELISA法测定尿D-木糖含量,计算D-木糖排泄率。于实验第15、22、29d随机分三批麻醉处杀:取脾脏、胸腺称重计算脏器指数;取血清,利用ELISA法测定GAS、MTL、AGEs、BDNF、VIP、IL-1β、IL-6、TNF-α水平,利用生化法测定CRP水平;取海马,利用ELISA法测定AGEs、Aβ1-40、Aβ1-42、glu、GABA、IL-1β、IL-6、TNF-α 水平。结果:较之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①a.实验第2-4周皮肤毛发、行为状态、活跃程度、睡眠状态积分显着升高(P<0.01);第1-4周体质量、摄食量显着降低(P<0.01);第3、4周粪便含水率升高(P<0.05)。b.实验第4周负重游泳时间显着降低(P<0.01)。c.实验第4周脾脏指数与胸腺指数显着降低(P<0.01);第2-4周尿D-木糖排泄率显着降低(P<0.01),血清VIP水平降低;第3、4周血清GAS水平降低;第4周血清MTL水平降低(P<0.05或0.01)。②a.实验第3、4周空间探索潜伏期升高、穿越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路程比降低(P<0.05),探索路线呈随机策略。b.实验第2-4周海马GABA水平降低;第3、4周海马IL-1β水平显着升高;第4周海马Aβ140、血清BDNF水平降低(P<0.05 或 0.01),海马 AGEs、Aβ1-42/Aβ1-40、glu、IL-6、TNF-α 水平升高(P<0.05或0.01)。c.实验第2周血清IL-6、TNF-α水平升高(P<0.05或0.01);第4周血清IL-1β、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结论:脾虚大鼠模型演化过程逐渐出现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脑衰老表现,其分子特征体现为海马毒性蛋白累积、炎性水平升高与递质稳态兴奋性失衡。研究三从衰老探察脾虚证现代内涵及补中益气汤效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给药组与高剂量给药组,每组各8只。对照组常规饲养,模型组及各给药组按研究二方法持续造模4周,低、高剂量给药组自第15d至第28d起分别按5.85g/kg/d、17.55g/kg/d灌服补中益气汤水煎液。各组大鼠:①按研究二时间及方法观测外观行为评分、摄食量、体质量及粪便含水率。②按研究二方法,于实验第4周末进行强迫负重游泳实验;第4周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③实验第28d按研究二方法测定尿D-木糖排泄率。于实验第29d麻醉处杀后:取脾脏、胸腺计算脏器指数;取血清,ELISA法测定GAS、MTL、BDNF、VIP、IL-1β、IL-6、TNF-α 水平;取海马,ELISA 法测定 AGEs、Aβ1-40、Aβ1-42、glu、GABA、IL-1β、IL-6、TNF-α、TGF-β1 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 p65NF-kB,Western-blot 测定 p65NF-kB、p-p65NF-kB、RAGE、Iba-1,免疫荧光双标法测定NeuN+cleavedcaspase-3、Iba-1+TNF-α、Iba-1+TGF-β1共表达;取下丘脑,免疫组化法测定p65 NF-kB,Western-blot测定p65 NF-kB、p-p65 NF-kB、Iba-1。结果:①较之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a.皮肤毛发、行为状态、活跃程度、睡眠状态积分升高(P<0.05或0.01),体质量、摄食量显着降低(P<0.01);粪便含水率升高(P<0.05)。b.负重游泳时间显着降低(P<0.01);尿D-木糖排泄率,血清GAS、MTL水平显着降低(P<0.01);血清VIP水平显着升高(P<0.01)。c.空间探索潜伏期显着增加(P<0.01),穿梭平台次数与目标象限路程比均降低(P<0.05),空间探索路线呈随机式策略。d.血清BDNF水平降低(P<0.05);海马AGEs、Aβ1-42、Aβ1-42/Aβ1-40、RAGE、glu、Iba-1、IL-1β、IL-6、TNF-α 水平上升(P<0.05 或 0.01);p65NF-kB 表达量及活化程度上升(P<0.05或0.01),GABA、TGF-β1水平降低(P<0.05或0.01),NeuN 与 cleaved caspase3、Iba-1 与 TNF-α 共表达数增加(P<0.05 或 0.01)。e.下丘脑Iba-1表达量、p65NF-kB表达量及其活化程度显着上升(P<0.01),GnRH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f.脾脏及胸腺指数显着降低(P<0.01),血清IL-1β、TNF-α及TGF-β1水平显着降低(P<0.01)。②较之于模型组,各给药组大鼠:a.一般表征行为积分、体质量、摄食量、粪便含水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或0.01)。b.负重游泳时间显着增加(P<0.01);尿D-木糖排泄率,血清GAS、MTL水平均升高(P<0.05或0.01);血清VIP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c.空间探索潜伏期显着缩短(P<0.01),空间探索路线呈趋向式策略;高剂量组大鼠穿梭平台次数增加(P<0.05)。d.血清BDNF水平升高(P<0.05);海马NeuN与cleaved caspase3、Iba-1与TNF-α共表达数均降低(P<0.05),Iba-1与TGF-β1共表达数均增加(P<0.05或0.01);p65NF-kB表达量及活化程度均下调(P<0.05 或 0.01);AGEs、Aβ1-42、RAGE、glu、Iba-1、IL-1β 水平均降低(P<0.05或0.01),其中低剂量组大鼠海马IL-6与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TGF-β1水平显着升高(P<0.01)。e.下丘脑Iba-1表达量、p65NF-kB表达量及其活化程度降低(P<0.05或0.01),GnRH表达量均升高(P<0.05)。f.高剂量组大鼠胸腺指数、血清IL-1β及TNF-α水平均升高(P<0.05或0.01);各给药组大鼠血清TGF-β1水平均升高(P<0.05 或 0.01),IL-6 水平显着降低(P<0.01)。结论:脾虚大鼠同时存在海马炎性衰老与外循环免疫衰老,AGEs/RAGE/NF-kB通路介导的小胶质细胞M1型激活与神经元凋亡可能是脾虚大鼠出现脑衰老表现的潜在机制。补中益气汤具有良好的健脾抗衰效用,其机制可能涉及抑制海马AGEs/RAGE/NF-kB信号通路过度激活及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2型转化来保护神经元。本研究将方证相关理论与网络药理学分析手段相结合,以衰老为切入点,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层面系统探察了补中益气汤-脾虚证关联的机制,为探索中医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新思路。

高源[9](2020)在《菊花提取物抗衰老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菊花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具有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疏风解郁的功效。菊花是一种药食两用品,汉《神农本草经》将其归为上品,认为“久服利血气,能轻身耐老延年”。现代研究发现菊花含有黄酮、三萜等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保肝等多种药理作用。开封菊花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但有关其药用价值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建立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探讨开封菊花KFC-6醇提物及黄酮有效部位对衰老小鼠的抗衰老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开封菊花新资源开发提供一定帮助。方法与结果:以开封菊花KFC-6为研究对象,提取制备得到KFC-6醇提物及黄酮有效部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KFC-6醇提物及黄酮有效部位中总黄酮含量,醇提物总黄酮含量为13.49%,黄酮有效部位总黄酮含量为52.20%。将120只KM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10组:空白对照组、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组、KFC-6醇提物低、中、高剂量组(即CL、CM、CH组,给药剂量分别为200 mg/kg、400 mg/kg、800 mg/kg)、KFC-6黄酮有效部位低、中、高剂量组(即HL、HM、HH组,给药剂量分别为50 mg/kg、100 mg/kg、200 mg/kg)、芹菜素组(给药剂量为50 mg/kg)、阳性药维生素E组(即维E组,给药剂量为200 mg/kg)。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小鼠每日于颈背部皮下注射300mg/kg D-半乳糖溶液,建立衰老模型。造模同时灌胃给药,实验共6周。给药期间观察记录小鼠体征变化;末次给药前5 d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末次给药后测定各组小鼠心、肾、肝、脾脏、胸腺的脏器指数,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KFC-6醇提物及黄酮有效部位可以缩短衰老小鼠逃避潜伏期、提高小鼠对原平台位置的记忆保持能力,改善衰老导致的学习记忆能力衰退,延缓模型小鼠大脑衰老;并发现KFC-6醇提物及黄酮有效部位可以改善模型小鼠衰老体征;进一步研究发现给予衰老小鼠KFC-6醇提物及黄酮有效部位可以提高模型小鼠肾脏、肝脏、脾脏、胸腺的脏器指数,逆转衰老导致的免疫、代谢功能下降,并能改善肝脏细胞形态、缓解肝组织损伤,发挥延缓器官衰老的作用。以上结果证明KFC-6醇提物及黄酮有效部位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进一步研究测定各组小鼠血清及脑、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比较衰老小鼠肝组织中Nrf2、HO-1、NQ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KFC-6醇提物、黄酮有效部位能够提高衰老小鼠血、脑、肝中内源性抗氧化酶SOD、GSH-Px的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物MDA的产生,降低炎症因子IL-6、TNF-α的水平,有效降低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各组织及血清中氧化应激水平,抑制慢性炎症衰老状态;进一步研究表明KFC-6醇提物能够通过促进Nrf2向胞核内转移提高Nrf2下游靶向基因蛋白HO-1和NQO1的表达,从而调节衰老小鼠氧化应激水平。结论:本研究表明KFC-6醇提物及黄酮有效部位通过提高机体内抗氧化能力改善模型小鼠的衰老体征,保护各脏器免受自由基损伤,延缓器官衰老,进而发挥抗衰老作用,深入研究发现KFC-6的抗衰老作用可能与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有关。

曾立[10](2020)在《L-茶氨酸通过抑制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积聚抗D-半乳糖诱导大鼠衰老的作用及机制》文中指出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是过量的还原糖和蛋白质结合的产物,可在人类和动物的血清或组织中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积聚的同时,还可以结合其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蛋白后,启动多条信号通路,介导氧化应激和促炎反应,破坏组织细胞的内环境平衡,影响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性衰老退化。因此,AGEs被视为评价老化进程的生物标志物。随着全球人口生育率下降和预期寿命的延长,全球开始进入老龄社会,如何实现老龄人的健康衰老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通过食品营养干预来抑制AGEs积聚及RAGE表达,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延缓衰老进程并实现健康衰老具有重要科学意义。L-茶氨酸是茶叶中的一种安全的非蛋白氨基酸,在肝、脑和肾组织或体外细胞试验中显示出抗氧化、消炎、减轻线粒体损伤、修复DNA损伤、抑制淀粉样蛋白折叠、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抵抗内源性或外源性损伤的良好作用。然而,L-茶氨酸是否能通过抑制体内AGEs积聚来实现抗衰老的作用及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本研究结合AGEs主要在肝脏中代谢、在脑组织中可诱发β-淀粉样蛋白(Aβ)积聚以及经肾脏清除于体外的特性,在采用每日皮下注射D-半乳糖(200 mg/kg/d)的方式诱导5~6周龄SPF级雄性健康SD大鼠衰老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剂量水平L-茶氨酸(100,200,400mg/kg/d)干预诱导大鼠56天后,取样制作组织病理切片,通过酶联免疫、q RT-PCR、Western blot等方法技术,从AGEs-RAGE通路层面研究分析L-茶氨酸抑制AGEs积聚,抗D-半乳糖诱导大鼠衰老的作用及机制,以期为延缓机体衰老,促进食品营养干预多元化发展及L-茶氨酸深层次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检测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正常组,D-半乳糖诱导模型大鼠血清、肝脏、脑和肾组织中AGEs含量显着上升(P<0.05),这表明D-半乳糖诱导AGEs大鼠成功。(2)L-茶氨酸对D-半乳糖诱导大鼠生理机能的调节作用。相对于正常组,L-茶氨酸能降低D-半乳糖诱导大鼠血清中AGEs含量(P<0.05),提高免疫组织脾和胸腺的器官指数(P<0.05),提高血清中SOD、CAT、GSH-Px和T-AOC活力以及抗炎因子IL-4和IL-10含量(P<0.05),降低血清中NOS活力和MDA含量(P<0.05)的同时,降低促炎因子TNF-α、IL-1β和IL-6含量(P<0.05)。(3)L-茶氨酸对D-半乳糖诱导大鼠肝脏AGEs代谢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相对于正常组,肝组织HE染色病理切片显示,L-茶氨酸能有效防止D-半乳糖诱导大鼠肝细胞水肿、空泡以及胞浆疏松等变性症状(P<0.05),保持肝组织的健康状态。L-茶氨酸能降低D-半乳糖诱导大鼠肝脏内AGEs含量(P<0.05),下调受体蛋白RAGE m RNA和蛋白表达以及转录因子NF-κB(P65)的m RNA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P<0.05)的同时,下调炎性介质(TNF-α、TNFR1、IL-1β、IL-1R、IL-6、i NOS、ICAM-1和VCAM-1)的m 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能够上调诱导大鼠肝组织内SOD2、SOD3、CAT以及转录因子Fox O1 m RNA表达的同时(P<0.05),抑制FOXO1磷酸化蛋白表达(P<0.05),上调SOD2和CAT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能上调Bcl-2的m 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下调Bax和cleaved-caspase-3的m 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抑制D-半乳糖诱导的肝组织细胞凋亡,维护血清中正常的肝功能指数(ALT和AST)以及血脂常数(TC和TG)(P<0.05)。由此说明L-茶氨酸可以改善D-半乳糖诱导大鼠肝组织内环境稳态失衡,防止肝功能退化,促进AGEs代谢。(4)L-茶氨酸通过抑制AGEs积聚抗D-半乳糖诱导大鼠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相对于正常组,脑组织HE染色切片显示,L-茶氨酸能够改善D-半乳糖诱导大鼠脑组织内海马神经细胞排列凌乱、萎缩或凋亡状况;能够降低诱导大鼠脑组织内AGEs含量(P<0.05),下调RAGE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能够上调诱导大鼠脑组织内SOD2和CAT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缓解脑组织氧化应激损伤;能够抑制p-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P<0.05),下调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和n NOS含量(P<0.05),维持诱导大鼠脑组织内炎性平衡;能够上调诱导大鼠脑组织内PGC-1a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能够提高诱导大鼠脑组织中神经递质ACh的含量(P<0.05),上调BDNF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上调Bcl-2蛋白表达水平(P<0.05),下调Bax和cleaved-caspase-3的蛋白表达(P<0.05)抑制海马组织神经元细胞凋亡。由此说明,L-茶氨酸具有维持D-半乳糖诱导大鼠脑组织内稳态,预防脑神经衰老性退化的作用。(5)L-茶氨酸通过抑制AGEs积聚抗D-半乳糖诱导大鼠肾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相对于正常组,L-茶氨酸能够降低诱导大鼠肾组织中AGEs和MDA含量(P<0.05),提高D-半乳糖GSH-Px和T-AOC活性(P<0.05),下调RAGE、p-NF-κB(p65)、Bax和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和i NOS含量(P<0.05),上调Bcl-2蛋白表达水平(P<0.05),说明L-茶氨酸能够改善诱导大鼠肾组织淀粉样变性程度,维持肾组织内稳态,缓解肾组织功能损伤。综上,L-茶氨酸能够通过减少D-半乳糖诱导大鼠血清、肝脏、脑组织及肾组织中AGEs含量,下调肝、脑和肾组织中RAGE蛋白表达,抑制氧化还原不平衡、促炎反应和细胞凋亡,维护机体内环境稳态,进而起到抗D-半乳糖诱导大鼠衰老的作用。

二、Effects of Aging and Advanced Glycation on Gene Expression in Cerebrum and Spleen of Mic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s of Aging and Advanced Glycation on Gene Expression in Cerebrum and Spleen of Mice(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延龄方对肾虚衰老人群氧化应激及炎症指标的影响及miRNA-mRNA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综述一 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人体各系统衰老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中医古籍的中医药抗衰理论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古籍记载衰老的表现或病证
        2.2 中医衰老机理研究
        2.3 抗衰中医方剂主治证及组方研究
        2.4 古籍记载的延缓衰老的中药研究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补肾延龄方对延缓肾虚衰老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肾虚衰老证候积分
        2.3 体力及疲劳改善情况
        2.4 延缓衰老客观指标
        2.5 安全性指标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补肾延龄方延缓肾虚衰老的miRNA-mRNA的机制
    实验一 肾虚衰老差异miRNA-mRNA的筛选及调控关系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2.1 样本质检结果
        2.2 年龄相关差异mRNA、miRNA结果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肾虚证候相关差异mRNA、miRNA结果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与年龄及肾虚证候均相关mRNA、miRNA
        3 小结
    实验二 补肾延龄方延缓肾虚衰老的机制及验证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2 结果
        2.1 样本检测结果
        2.2 差异mRNA、miRNA结果
        2.3 比较组的关联分析结果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5 补肾延龄方延缓肾虚衰老的相关靶点mRNA、miRNA
        2.6 PCR验证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2)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AD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1 中医学对痴呆的系统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中医学对痴呆病名由来及发展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痴呆病因病机的古代认识
        1.3 中医学对痴呆辨证论治及相关研究的认识
        1.4 中医学对痴呆治疗的古今认识
    综述二 西医学对A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研究
        1 现代医学对AD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AD的概述及流行病学
        1.2 现代医学对AD发病因素的认识及研究
        1.3 现代医学对AD发病相关机制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AD治疗的认识
        2.1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s)
        2.2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
        2.3 甘露特纳胶囊
        2.4 其他非药物治疗
        3 问题与展望
    综述三 Aβ在脑内异常沉积的机制
        1.Aβ的产生、分布与清除、传递与运输的研究进展
        1.1 Aβ的产生
        2 Aβ的清除
        2.1 细胞的清除作用
        2.2 Aβ被降解酶的清除作用
        2.3 中枢Aβ的清除途径
        2.4 血液成分介导的Aβ清除
    综述四 解毒益智方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
        1 解毒益智方的创立
        1.1 脑髓理论
        1.2 髓虚毒损
        1.3 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
        2 解毒益智方通过调节SIRT1/AMPK通路抑制BACE1表达改善Aβ的沉积
        3 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应用
实验研究
    第一章 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保护性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水平变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BACE1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基于“肠-脑轴”理论探讨固本健脑液调控Aβ沉积防治AD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理论研究
    1.痴呆病名
    2.病因病机
        2.1 心神失养
        2.2 肾精亏虚
        2.3 肝气不足
        2.4 肺气亏虚
        2.5 脾胃亏虚
    3 中医脾脏象理论与AD
        3.1 脾脏象理论溯源
        3.2 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
        3.3 明清时期的理论深入
        3.4 脾主认知之思
        3.5 脾藏意
    4.脾与肠道菌群相关性
    5.肠道菌群失调与中医整体观念
        5.1 肠道功能正常受五脏调控
        5.2 肠道菌群失调是全身机能衰退的表现
    6.关于“肠-脑轴”的现代理论研究
        6.1 “肠-脑轴”概述
        6.2 Aβ的生成
        6.3 Aβ的传播
    7.肠道微生物群调节作为 AD 治疗的全新切入点
        7.1 肠道微生物与AD
        7.2 肠道菌群与中药相关性
    8.固本健脑液的组方分析和前期研究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固本健脑液对 APP/PS1 双转基因鼠肠道微生态、学习记忆及海马相关指标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建立伪无菌小鼠模型
        1.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粪菌移植(FMT)对伪无菌小鼠肠道微生态、学习记忆及海马相关指标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脑-肠轴”与阿尔兹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circ_010009在PM2.5诱导小鼠多器官DNA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环状RNA在环境化学物暴露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5)猴头菌发酵菌丝体纯化多糖的抗阿尔茨海默症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猴头菌概述
        1.1.1 猴头菌研究进展及开发现状
        1.1.2 猴头菌的活性成分研究
    1.2 多糖的研究概述
        1.2.1 多糖的特性及应用
        1.2.2 多糖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1.3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概述
        1.3.1 AD研究现状
        1.3.2 AD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进展
        1.3.3 AD当下的治疗策略
    1.4 立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2章 猴头菌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优化及发酵菌丝体活性成分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和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菌种
        2.2.3 实验试剂及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菌种培养方案
        2.3.2 满意度函数的建立
        2.3.3 猴头菌发酵菌丝体干重及胞内多糖含量测定
        2.3.4 猴头菌发酵培养基优化
        2.3.5 猴头菌发酵条件优化
        2.3.6 猴头菌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产量验证
        2.3.7 猴头菌发酵菌丝体活性成分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碳源种类对猴头菌发酵期望值的影响
        2.4.2 氮源对猴头菌发酵的影响
        2.4.3 无机盐种类对猴头菌发酵期望值的影响
        2.4.4 P-B实验结果与分析
        2.4.5 CCD结果与分析
        2.4.6 不同温度对猴头菌发酵期望值的影响
        2.4.7 不同转速对猴头菌发酵期望值的影响
        2.4.8 培养基初始p H对猴头菌发酵期望值的影响
        2.4.9 接种量对猴头菌发酵期望值的影响
        2.4.10 猴头菌液体深层发酵周期确定及生长曲线的绘制
        2.4.11 猴头菌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产量验证结果
        2.4.12 猴头菌发酵菌丝体中活性成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猴头菌发酵菌丝体水提物抗AD活性初步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和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菌种、细胞系和动物
        3.2.3 实验试剂和培养基
        3.2.4 试剂盒
    3.3 实验方法
        3.3.1 HE的制备
        3.3.2 PC12 细胞培养方法
        3.3.3 HE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3.3.4 MTT法评估细胞活力
        3.3.5 细胞凋亡核变化评估
        3.3.6 MMP评估
        3.3.7 细胞内Ca~(2+)浓度分析
        3.3.8 细胞内ROS水平分析
        3.3.9 Western Blotting分析
        3.3.10 AD小鼠模型建立和药物治疗
        3.3.11 AD小鼠行为学观察
        3.3.12 小鼠解剖和样品收集
        3.3.13 ELISA检测
        3.3.14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HE通过调节β-tubulin III对 PC12 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
        3.4.2 HE对DPC12 细胞活力的影响
        3.4.3 HE对DPC12 细胞凋亡核变化的影响
        3.4.4 HE对DPC12 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3.4.5 HE对 DPC12 细胞中Ca~(2+)超载的改善作用
        3.4.6 HE对 DPC12 细胞ROS积累的改善作用
        3.4.7 HE对AD小鼠体重的影响
        3.4.8 HE对AD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3.4.9 HE对 AD小鼠下丘脑和血清中ACh和 Ch AT浓度的调节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猴头菌发酵菌丝体胞内多糖的纯化、理化分析和结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和材料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菌种和细胞系
        4.2.3 实验试剂和培养基
    4.3 实验方法
        4.3.1 HT22 细胞的培养
        4.3.2 猴头菌发酵菌丝体活性粗多糖的制备
        4.3.3 活性粗多糖的纯化
        4.3.4 总糖和总蛋白含量测定
        4.3.5 紫外光谱分析
        4.3.6 单糖组成分析
        4.3.7 分子量和均一性分析
        4.3.8 红外光谱分析
        4.3.9 多糖键合结构分析
        4.3.10 多糖核磁解析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猴头菌活性纯化多糖PHEB的制备
        4.4.2 PHEB中总糖和总蛋白含量检测结果
        4.4.3 PHEB紫外光谱分析结果
        4.4.4 PHEB单糖组成分析结果
        4.4.5 PHEB分子量和均一性分析结果
        4.4.6 PHEB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4.4.7 PHEB键合结构分析结果
        4.4.8 PHEB的结构鉴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猴头菌纯化多糖基于氧化应激介导的Ca~(2+)平衡调节在辅助治疗AD作用中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仪器和材料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动物
        5.2.3 实验试剂
        5.2.4 试剂盒
        5.2.5 实验抗体
    5.3 实验方法
        5.3.1 APP/PS1 小鼠饲养及分组给药
        5.3.2 小鼠行为学考察
        5.3.3 小鼠解剖和样品收集
        5.3.4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
        5.3.5 IHC分析
        5.3.6 ELISA检测
        5.3.7 蛋白质组学分析
        5.3.8 Western Blotting分析
        5.3.9 统计学分析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PHEB给药对APP/PS1 小鼠体重的影响
        5.4.2 PHEB对 APP/PS1 小鼠不同器官的病理学的影响
        5.4.3 PHEB对 APP/PS1 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5.4.4 PHEB对 APP/PS1 小鼠胆碱能因子的调节作用
        5.4.5 PHEB对 APP/PS1 小鼠海马和血清中Aβ_(1-42)表达的清除作用
        5.4.6 PHEB对 APP/PS1 小鼠海马中tau的磷酸化表达的调节作用
        5.4.7 PHEB基于Nrf2 途径对APP/PS1 小鼠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
        5.4.8 LFQ蛋白质组学分析
        5.4.9 PHEB基于对Ca~(2+)平衡的调节发挥抗AD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实验结论
    6.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SIRT1通路探讨金线莲黄酮提取物对改善自然衰老小鼠记忆衰退的作用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中药黄酮类化合物抗衰老作用研究进展
        1.1.1 基于现代衰老学说研究中药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衰老作用
        1.1.2 基于信号通路的中药黄酮类化合物抗衰老作用的研究
    1.2 金线莲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2.1 抗氧化作用
        1.2.2 增强免疫作用
        1.2.3 抗衰老作用
        1.2.4 降脂保肝作用
        1.2.5 抗癌作用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金线莲黄酮提取物对自然衰老小鼠抗衰老作用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试验药物
        2.1.2 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金线莲黄酮提取物的制备
        2.2.2 ARF的黄酮含量测定
        2.2.3 剂量设计
        2.2.4 动物分组与给药
        2.2.5 ARF对自然衰老小鼠一般体征的影响
        2.2.6 ARF对自然衰老小鼠学习与记忆的影响
        2.2.7 ARF对自然衰老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2.2.8 数据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ARF的黄酮含量测定
        2.3.2 ARF对自然衰老小鼠一般体征的影响
        2.3.3 ARF对自然衰老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2.3.4 ARF对自然衰老小鼠学习与记忆的影响
    2.4 讨论
        2.4.1 ARF对自然衰老小鼠的一般体征以及对多个脏器脏器指数的影响
        2.4.2 ARF对改善自然衰老小鼠大脑的记忆衰退的作用
第三章 金线莲黄酮提取物对于自然衰老小鼠脑部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3.1 实验材料
        3.1.1 试验药物
        3.1.2 动物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ARF对自然衰老小鼠脑部海马CA1区形态学的影响
        3.2.2 ARF对自然衰老小鼠脑组织中ROS含量的影响
        3.2.3 ARF对自然衰老小鼠脑组织中MDA的含量以及SOD、MAO的活力的影响
        3.2.4 数据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ARF对自然衰老小鼠脑部海马CA1区形态学的影响
        3.3.2 ARF对自然衰老小鼠脑组织中ROS含量的影响
        3.3.3 对自然衰老小鼠脑组织中MDA的含量以及SOD、MAO的活力的影响
    3.4 讨论
        3.4.1 ARF对自然衰老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学的影响(HE染色)
        3.4.2 ARF对自然衰老小鼠脑部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第四章 金线莲黄酮提取物通过调控SIRT1抑制自然衰老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
    4.1 实验材料
        4.1.1 试验药物
        4.1.2 动物
        4.1.3 主要试剂以及抗体
        4.1.4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ARF对自然衰老小鼠凋亡海马神经细胞的影响
        4.2.2 Westernblot法检测自然衰老小鼠海马区凋亡蛋白的表达
        4.2.3 数据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
        4.3.1 ARF对自然衰老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4.3.2 对自然衰老小鼠海马区凋亡蛋白的表达的影响
    4.4 讨论
        4.4.1 ARF对自然衰老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TUNEL染色)
        4.4.2 ARF对自然衰老小鼠海马组织中的SIRT1、p53的影响
        4.4.3 ARF对自然衰老小鼠海马组织中p21、Bcl-2、Bax以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
第五章 金线莲黄酮提取物调控SIRT1对D-半乳糖诱导SH-SY5Y细胞衰老保护作用
    5.1 实验材料
        5.1.1 试验药物
        5.1.2 细胞
        5.1.3 主要试剂以及抗体
        5.1.4 主要仪器
    5.2 方法
        5.2.1 SH-SY5Y细胞的复苏、培养与传代
        5.2.2 ARF对SH-SY5Y细胞存活率的影响(CCK-8法)
        5.2.3 SH-SY5Y细胞的给药
        5.2.4 ARF对D-gal SH-SY5Y细胞中ROS含量的影响
        5.2.5 Westernblot法检测SH-SY5Y中SIRT1、p53表达
        5.2.6 数据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
        5.3.1 不同浓度的ARF对 SH-SY5Y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5.3.2 ARF对D-gal SH-SY5Y细胞内ROS的影响
        5.3.3 ARF对D-gal SH-SY5Y细胞内SIRT1、p53表达的影响
    5.4 讨论
        5.4.1 ARF对D-gal诱导SH-SY5Y细胞衰老模型的氧化损伤的影响
        5.4.2 ARF对D-gal诱导SH-SY5Y细胞衰老模型内SIRT1、p53表达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八种石斛初生代谢产物比较研究及霍山石斛多糖抗衰老作用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不同种石斛中氨基酸和核苷类成分分析与评价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药材加工处理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实验条件
        2.1.1 色谱条件
        2.1.2 质谱条件
        2.2 溶液制备
        2.2.1 对照品溶液制备
        2.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2.3 线性关系考察、检测限和定量限
        2.4 方法学考察
        2.4.1 精密度试验
        2.4.2 重复性试验
        2.4.3 稳定性试验
        2.4.4 加样回收率试验
        2.4.5 考察结果
        2.5 样品测定
    3 结果分析
        3.1 氨基酸含量分析
        3.1.1 氨基酸种类总量分析
        3.1.2 氨基酸类主成分分析
        3.2 核苷种类含量分析
        3.2.1 核苷种类总量分析
        3.2.2 核苷类主成分分析
        3.3 基于TOPSIS法综合评价
        3.3.1 初始化决策矩阵归一化处理
        3.3.2 最优与最劣方案(向量)
        3.3.3 相对贴近度(Ci)的计算
        3.3.4 TOPSIS分析结果
        3.4 氨基酸及核苷类成分总量聚类分析
    4 讨论
第二章 不同种石斛中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单糖含量比较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实验药材
    2 实验方法
        2.1 石斛多糖的提取纯化
        2.1.1 石斛多糖的提取
        2.1.2 石斛多糖的纯化
        2.1.3 石斛多糖的定量
        2.2 色谱条件
        2.3 溶液制备
        2.3.1 石斛多糖的单糖水解及衍生
        2.3.2 对照品溶液制备
    3 实验结果
        3.1 多糖及蛋白含量
        3.1.1 多糖标准曲线测定及蛋白标准曲线
        3.1.2 纯化前后石斛多糖及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3.2 方法学考察
        3.2.1 线性关系考察
        3.2.2 精密度
        3.2.3 重复性
        3.2.4 稳定性
        3.2.5 加样回收率
        3.3 含量测定结果
        3.3.1 石斛多糖中单糖组成及含量测定
    4 结果分析
        4.1 相似度分析
        4.2 聚类分析
        4.3 主成分分析
    5 讨论
第三章 霍山石斛体外抗衰老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与细胞
        1.3 主要试剂配制
        1.3.1 细胞培养基的配制
        1.3.2 D-半乳糖培养基配制
        1.3.3 霍山石斛多糖培养基的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霍山石斛多糖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2 CCK-8测定不同浓度D-gal作用PC12细胞存活率
        2.3 霍山石斛多糖对D-gal刺激后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
        2.4 霍山石斛多糖对D-gal刺激后PC12细胞SA-β-Gal染色分析
        2.5 DCFH-DA法检测ROS
        2.6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2.7 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2.8 细胞周期检测
        2.9 P53、P21、P16mRNA水平检测
        2.10 Western Blot检测PC12细胞中衰老相关蛋白的表达
        2.11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霍山石斛多糖对PC12细胞活力的影响
        3.2 D-gal对PC12细胞活力的影响
        3.3 霍山石斛多糖对D-gal所致PC12细胞衰老的保护作用
        3.4 霍山石斛多糖对D-gal刺激后PC12细胞SA-β-Gal染色结果
        3.5 DCFH-DA法检测ROS结果
        3.6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
        3.7 霍山石斛多糖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3.8 霍山石斛多糖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3.9 霍山石斛多糖对D-gal诱导的细胞衰老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
    4 讨论
第四章 霍山石斛多糖体内抗衰老活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霍山石斛多糖给药剂量的确定
        2.2 动物分组及造模给药
        2.3 动物一般情况观察
        2.4 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测试
        2.5 样本的采集
        2.6 小鼠肝脏、脑组织病理切片
        2.7 肝、脑组织中MDA、SOD、GXH-PX、CAT酶的测定
        2.8 Western Blot检测衰老小鼠肝、脑组织中中衰老相关蛋白的表达
        2.9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霍山石斛多糖对D-gal衰老模型小鼠体征体重的影响
        3.2 霍山石斛多糖对D-gal衰老模型小鼠行为能力的影响
        3.3 霍山石斛多糖对D-gal衰老模型小鼠肝脏、脑海马组织病理变化影响
        3.4 霍山石斛多糖对D-gal衰老模型小鼠脑、肝脏中MDA含量及SOD、GSH-PX、CAT酶活性影响
        3.5 霍山石斛多糖对D-gal衰老模型小鼠肝脏、脑中P16、P21、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多糖延缓衰老的药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基于衰老分子机制探讨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相关的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方证相关”研究进展
        前言
        1 方证相关的文献研究与数据挖掘
        2 方证相关的临床应用
        3 方证相关的实验探索
        4 方证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脾虚证与衰老相关的研究进展
        1 脾虚与衰老关系的中医学认识
        2 脾虚与衰老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展
        3 脾虚与衰老相关性的实验研究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补中益气汤现代研究进展
        1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
        2 补中益气汤药理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研究一 脾虚证分子内涵与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数据库及软件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脾虚证演变与衰老相关的探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从衰老探察脾虚证现代内涵及补中益气汤的作用机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立论背景及研究思路
    2 脾虚模型大鼠的衰老样变及其生物学表征
    3 脾虚证脑衰老样变的炎性损伤机制
    4 补中益气汤的抗衰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5 研究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菊花提取物抗衰老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 衰老的研究进展
        1.1 概述
        1.2 衰老与自由基的关系
        1.3 抗衰老研究进展
    2 菊花的研究进展
        2.1 概述
        2.2 菊花化学成分
        2.3 菊花药理作用
    3 立题依据
第二章 菊花提取物对D-半乳糖致衰小鼠药效学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菊花提取物的制备
        2.2 菊花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3 药品的配制
        2.4 实验动物分组、模型建立及给药
        2.5 Morris水迷宫实验
        2.6 小鼠体征及体重变化记录
        2.7 组织处理及病理切片的制备
        2.8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菊花提取物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3.2 菊花提取物对小鼠体征的影响
        3.3 菊花提取物对小鼠器官的影响
    4 讨论
        4.1 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的建立
        4.2 菊花提取物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4.3 菊花提取物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体征及器官的影响
第三章 菊花提取物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作用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菊花提取物的制备
        2.2 药品的配制
        2.3 实验动物分组、模型建立及给药
        2.4 血清及组织处理
        2.5 抗氧化指标测定
        2.6 炎症因子测定
        2.7 小鼠肝组织中Nrf2、HO-1、NQO1 蛋白表达的测定
        2.8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菊花提取物对小鼠血清及脑、肝组织中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2 菊花提取物对小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3.3 菊花提取物对小鼠肝组织中Nrf2、HO-1、NQO1 表达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菊花提取物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机体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4.2 菊花提取物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4.3 菊花提取物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肝组织中Nrf2、HO-1、NQO1 含量的影响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

(10)L-茶氨酸通过抑制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积聚抗D-半乳糖诱导大鼠衰老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Abbreviations)
第1章 绪论
    1.1 衰老的相关机理研究进展
        1.1.1 氧化应激学说
        1.1.2 炎性衰老学说
        1.1.3 线粒体损伤学说
        1.1.4 蛋白质稳态平衡学说
        1.1.5 细胞间通讯改变学说
    1.2 L-茶氨酸的研究进展
        1.2.1 L-茶氨酸的结构及其在体内的吸收与代谢
        1.2.2 L-茶氨酸防治肝损伤研究进展
        1.2.3 L-茶氨酸防治脑疾病研究进展
        1.2.4 L-茶氨酸防治肾损伤研究进展
    1.3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与肝、脑和肾组织相关疾病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试验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试验路线
第2章 L-茶氨酸对D-半乳糖诱导大鼠生理机能的调节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动物实验设计
        2.1.4 体重以及胸腺和脾脏器官指数的测定
        2.1.5 血清氧化应激水平的测定
        2.1.6 血清中炎症因子和AGEs的含量测定
        2.1.7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L-茶氨酸对大鼠体质量及胸腺和脾脏器官指数的影响
        2.2.2 L-茶氨酸对大鼠血清氧化应激指数的影响
        2.2.3 L-茶氨酸对大鼠血清炎症因子和AGEs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L-茶氨酸对 D-半乳糖诱导大鼠肝脏 AGEs 代谢的调节作用及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动物和实验设计
        3.1.4 试验大鼠肝功能生化指标ALT和 AST的检测
        3.1.5 试验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
        3.1.6 试验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检测
        3.1.7 试验大鼠肝脏炎症因子和AGEs蛋白含量的ELISA检测
        3.1.8 试验大鼠肝脏的组织病理学检测分析
        3.1.9 试验大鼠肝脏目标基因的 m RNA的 q PCR分析
        3.1.10 试验大鼠肝脏目标蛋白的免疫印迹分析
        3.1.11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L-茶氨酸对试验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3.2.2 L-茶氨酸对试验大鼠血清中TC和TG含量的影响
        3.2.3 L-茶氨酸对试验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3.2.4 L-茶氨酸对试验大鼠肝脏炎症因子和AGEs的影响
        3.2.5 试验大鼠的肝脏组织的HE染色切片观察
        3.2.6 L-茶氨酸对试验大鼠肝脏相关基因的m RNA表达的影响
        3.2.7 L-茶氨酸对试验大鼠肝脏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L-茶氨酸通过抑制 AGEs积聚抗D-半乳糖诱导大鼠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动物和实验设计
        4.1.4 试验大鼠脑组织ACh和 Ach E的生化检测
        4.1.5 试验大鼠脑组织中AGEs和 Aβ_(1-42)的ELISA检测
        4.1.6 试验大鼠脑组织氧化应激检测
        4.1.7 试验大鼠脑组织炎症因子的ELISA检测
        4.1.8 试验大鼠海马组织的组织病理学检测分析
        4.1.9 试验大鼠脑组织相关基因的 m RNA的 q PCR分析
        4.1.10 试验大鼠脑组织相关蛋白的免疫印迹分析
        4.1.11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L-茶氨酸对试验大鼠脑组织ACh和 Ach E的影响
        4.2.2 L-茶氨酸对试验大鼠脑组织中AGEs和 Aβ_(1-42)的影响
        4.2.3 L-茶氨酸对试验大鼠脑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4.2.4 L-茶氨酸对试验大鼠脑组织炎症因子的影响
        4.2.5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的病理变化
        4.2.6 L-茶氨酸对试验大鼠脑组织RAGE、PGC-1α和 BDNF m RNA表达的影响
        4.2.7 L-茶氨酸对试验大鼠脑组织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L-茶氨酸通过抑制 AGEs积聚抗D-半乳糖诱导大鼠肾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1.3 动物和实验设计
        5.1.4 试验大鼠肾组织的组织病理学检测分析
        5.1.5 试验大鼠血清中BUN和 Scr的生化检测
        5.1.6 试验大鼠肾组织氧化应激检测
        5.1.7 试验大鼠肾组织炎症因子和AGEs的 ELISA检测
        5.1.8 试验大鼠肾组织相关蛋白的免疫印迹分析
        5.1.9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试验大鼠肾组织病理学变化
        5.2.2 L-茶氨酸对试验大鼠肾功能指数的影响
        5.2.3 L-茶氨酸对试验大鼠肾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5.2.4 L-茶氨酸对试验大鼠肾组织炎症因子和AGEs的影响
        5.2.5 L-茶氨酸对试验大鼠肾组织相关蛋白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四、Effects of Aging and Advanced Glycation on Gene Expression in Cerebrum and Spleen of Mice(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延龄方对肾虚衰老人群氧化应激及炎症指标的影响及miRNA-mRNA作用机制研究[D]. 胡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D]. 朱晓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肠-脑轴”理论探讨固本健脑液调控Aβ沉积防治AD的作用机制[D]. 张誉丹.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circ_010009在PM2.5诱导小鼠多器官DNA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曾晖娴.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5]猴头菌发酵菌丝体纯化多糖的抗阿尔茨海默症活性研究[D]. 胡文继. 吉林大学, 2021
  • [6]基于SIRT1通路探讨金线莲黄酮提取物对改善自然衰老小鼠记忆衰退的作用与机制[D]. 曾芷筠.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7]八种石斛初生代谢产物比较研究及霍山石斛多糖抗衰老作用机制初探[D]. 刘峻麟.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
  • [8]基于衰老分子机制探讨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相关的生物学基础[D]. 朱昊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菊花提取物抗衰老作用研究[D]. 高源. 河南大学, 2020(02)
  • [10]L-茶氨酸通过抑制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积聚抗D-半乳糖诱导大鼠衰老的作用及机制[D]. 曾立.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衰老和糖基化对小鼠大脑和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