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隐球菌所致脑炎一例

新型隐球菌所致脑炎一例

一、新型隐球菌致脑炎1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梦瑶[1](2021)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感染性脑炎/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感染性脑炎/脑膜炎是一类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在没有明确病因的情况下凭经验治疗,现有的检测方法常常造成漏诊、误诊,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精准的检测方法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脑脊液mNGS的阳性检出率、检出病原体谱、常规检测方法的检出结果,对比mNGS与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在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敏感度的差异性,来探讨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感染性脑炎/脑膜炎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指导临床做到早期识别疾病、早期诊断疾病、早期制定治疗方案,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并可在临床广泛应用,使广大患者受益。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回顾性分析,选取2018年12月-2021年01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临床诊断为感染性脑炎/脑膜炎并送检脑脊液mNGS检测的病例36例,包括病毒性脑炎/脑膜炎16例,化脓性脑膜炎10例,结核性脑膜炎1例,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脑囊虫病1例,病原体不明确的感染性脑炎/脑膜炎7例。记录每例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病史。入院后对患者进行腰椎穿刺术,收集并分析脑脊液的mNGS结果、脑脊液常规、生化、脑脊液细胞学、脑脊液培养/血培养、神经影像和特异性抗体检测的临床资料。利用配对四格表卡方检验(Mc Nemar检验)比较mNGS与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在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的差异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感染性脑炎/脑膜炎的患者36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为(42.25±17.59)岁,前驱感染主要为感冒、受凉、腹泻,主要临床表现是头痛、发热、意识障碍、恶心呕吐、癫痫发作,首发症状主要是头痛、发热。2.36例感染性脑炎/脑膜炎检出以下病原体DNA特异性序列:病毒10例(10/36,27.78%),分别为人类疱疹病毒3型5例,人类α疱疹病毒1型2例,人类疱疹病毒4型1例,人类β疱疹病毒6A型1例,人类β疱疹病毒7型1例;细菌9例(9/36,25.00%),其中链球菌属4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2例,大肠埃希菌1例,肺炎克雷伯菌1例,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1例;真菌1例(1/36,2.78%),为新型隐球菌;寄生虫1例(1/36,2.78%),为猪链状带绦虫。mNGS病原体检测结果阳性并符合临床诊断的例数为21例,真阳性率为58.33%(21/36);假阳性3例(3/36,8.33%),其中细菌2例(2/36,5.56%),真菌1例(1/36,2.78%);mNGS未检出病原体但临床诊断为感染性脑炎/脑膜炎的有12例(12/36,33.33%)。3.36例感染性脑炎/脑膜炎送检mNGS的病例中34例有背景菌污染,检测出的细菌有痤疮丙酸杆菌25例(73.53%),人葡萄球菌24例(70.59%),检出序列数最多的G+菌是痤疮丙酸杆菌(7例),序列数最多的G-菌是危险罗尔斯顿菌(6例),所检出背景菌以细菌为主,检出的这些病原体尚未达到诊断阳性感染的标准。4.脑脊液mNGS病原体检出结果与临床验证,mNGS检出10例病毒感染,其中1例人类α疱疹病毒1型、2例人类疱疹病毒3型和1例人类β疱疹病毒6A型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患者的肋间和后腰部发现疱疹,1例人类疱疹病毒3型、1例人类疱疹病毒4型的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协助诊断疱疹病毒感染;mNGS检出9例细菌感染,其中2例链球菌感染患者的脑脊液培养呈阳性,2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的患者脑脊液和血培养均为阳性,1例肺炎克雷伯菌的脑脊液培养呈阳性,1例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有结核个人接触史;mNGS检出1例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墨汁染色阳性。5.以临床诊断为判断标准时,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的敏感度为25.00%,mNGS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的敏感度为58.33%。脑脊液mNGS与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在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敏感度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 Nemar检验,p=0.002),mNGS的敏感度明显高于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的敏感度。结论:1.脑脊液mNGS在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上与传统的病原学诊断方法相比更为敏感,可起到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的作用,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改善病人预后,降低病人死亡率、致残率。2.脑脊液mNGS在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中检出病原菌谱主要以病毒和细菌为主,对于诊断病毒性脑炎/脑膜炎和细菌性脑膜炎有一定的优势,但临床在读取病原体结果的时候要注意背景菌的存在,以免干扰最终的诊断。

刘磊,张景晓,狄晓萌,谢竹霄,王佳伟[2](2021)在《送检脑脊液病原宏基因组第二代测序技术客观标准再探讨》文中认为目的对比分析脑脊液病原宏基因组第二代测序技术(mNGS)、传统病原学检测与临床最终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符合程度,探讨脑脊液病原mNGS测序的送检标准。方法 2017年3月至2020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对35例需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送检脑脊液标本,同时行脑脊液病原mNGS测序和传统病原学检测,分别计算两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和Youden指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效能。根据送检脑脊液病原mNGS测序的客观标准进行评分(满足1项计为1),计算不同评分下mNGS测序的阳性符合率。结果 35例患者中19例临床最终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18例脑脊液病原mNGS测序呈阳性,总阳性率为51.43%(18/35);有17例传统病原学检测呈阳性,总阳性率约48.57%(17/35)。临床最终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中17例mNGS测序呈阳性,其诊断灵敏度为17/19、特异度为15/16,Youden指数为0.832;14例传统病原学检测呈阳性,其诊断灵敏度为14/19、特异度为13/16,Youden指数为0.612。ROC曲线显示,脑脊液病原mNGS测序的曲线下面积为0.916(95%CI:0.822~1.000,P=0.000);传统病原学检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806(95%CI:0.674~0.938,P=0.000);二者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45,P=0.213)。根据送检脑脊液病原mNGS测序的客观标准评分,mNGS测序的阳性符合率分别是0为0/4、1为0/2、2为1/8、3为3/4、4为4/6、5为3/4、6为6/7,随着评分的增加,mNGS测序阳性符合率呈升高趋势,其中评分≥3组mNGS测序阳性符合率高于评分<3组(16/21对1/14;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0)。结论脑脊液病原mNGS测序可以辅助明确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进一步按照基于临床和常规辅助检查的客观标准送检脑脊液可以提高mNGS测序的阳性符合率。

尹悦,李宏军[3](2021)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颅内隐球菌感染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的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cus meningitis,CM)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疾病的认知。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AIDS合并CM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20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3例。年龄25~63岁,平均年龄为40.4岁;基线CD4计数1~162个/μL,中位数为26个/μL。脑脊液葡萄糖含量(2.45±1.090) mmol/L,脑脊液氯含量(119.86±4.669) mmol/L。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80%)、恶心呕吐(15%)、意识障碍(5%)、视物模糊(5%)与发热(5%)。还有10%的患者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MRI表现,11例患者以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s,PVS)显示或扩张或胶样假囊形成表现为主;6例患者以脑膜炎或(和)脑膜脑炎表现为主;1例患者同时存在PVS和脑膜受累的表现;1例患者同时存在脑膜受累及粟粒样结节的表现;1例为其他表现。结论 AIDS合并CM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其次为恶心呕吐;其特征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PVS及胶样假囊形成。

钟少华,施理,林锋,陈所贤,高慧,张秀春,许小珍,吴彪[4](2020)在《新型隐球菌脑膜炎45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NM)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经验与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CNM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结果 4.44%(2例)有明确鸽子接触史,22.22%(10例)合并有艾滋病,28.89%(13例)合并有肺结核、肝病等其他基础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36/45,80%),发热(31/45,68.89%),恶心、呕吐(15/45,33.33%),复视、视力下降(3/45,6.67%),意识障碍(4/45,8.89%),抽搐(2/45,4.44%),听力下降(1/45,2.22%),脑膜刺激征阳性(11/45,24.44%)。80%(36例)出现高颅压,20例脑脊液压力大于300 mmH2O。脑脊液检查显示颅内压升高,脑脊液蛋白、糖、氯化物呈现一高二低现象;20例患者脑脊液培养阳性,分离菌株对氟康唑、5-氟胞嘧啶(5-FC)、两性霉素B(AmB)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较高;45例患者中,18例给予AmB联合5-FC治疗,12例接受AmB联合氟康唑治疗,4例接受氟康唑+5-FC治疗,8例单用AmB,3例单用氟康唑治疗,治愈24例,好转2例,有效率57.78%。结论 CNM患者主要以颅内高压为特点,患者出现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应及时行腰穿,反复行脑脊液涂片及培养明确诊断,隐球菌对多种抗真菌药敏感,临床可个体化采用AmB、氟康唑(或)5-FC的联合方案治疗。

周津如,陈秀杰,李咏梅,董志辉,周旭峰[5](2020)在《AIDS和非AIDS相关性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影像学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和非AIDS相关性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及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27例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根据是否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将其分为AIDS组(17例)和非AIDS组(10例),分析两组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临床和影像学的差异。所有患者均经脑脊液培养或墨汁染色证实为隐球菌感染,并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扫描。结果 AIDS组和非AIDS组男女比例分别为15∶2和3∶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S组和非AIDS组年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转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RI主要表现为血管周围间隙(VRS)增宽、脑膜炎、脑膜脑炎、隐球菌肉芽肿、胶样假囊,有部分患者合并有脑积水。VRS增宽:AIDS组10例,非AIDS组5例。脑膜炎:AIDS组3例,非AIDS组6例。脑膜脑炎:AIDS组3例,非AIDS组4例。胶样假囊:AIDS组5例,非AIDS组1例。隐球菌肉芽肿:该征象发生率较低,AIDS组和非AIDS组各1例。脑积水:AIDS组4例,非AIDS组5例。两组脑膜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RS增宽、脑膜脑炎、胶样假囊、隐球菌肉芽肿、脑积水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MRI表现包括VRS增宽、脑膜炎、脑膜脑炎、胶样假囊、隐球菌肉芽肿,部分伴有脑积水改变。AIDS组主要表现为VRS增宽,非AIDS组主要表现为脑膜炎。

王中涛,胡荣华,周莹莹,熊勇[6](2020)在《153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CNS)机会性感染(OIs)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3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的153例临床诊断为AIDS并发CNS OIs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随访半年,根据半年内患者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DS并发CNS OIs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153例AIDS并发CNS OIs患者疾病诊断依次为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73例(47.7%),不明原因CNS感染27例(17.6%),混合感染性CNS疾病14例(9.2%),CMV性神经系统疾病12例(7.8%),弓形虫脑病12例(7.8%),结核性脑膜(脑)炎9例(5.9%),神经梅毒5例(3.3%),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脑炎1例(0.7%)。经对因和(或)对症治疗后,102例(66.7%)患者病情稳定,51例(33.3%)患者死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肌力下降、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25个/μl、并发EB病毒(EBV)血症均为AIDS并发CNS OIs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0.014、0.012、0.005)。结论 AIDS并发CNS OIs的疾病诊断种类较多、诊疗难度大,且病死率高。CNS功能严重受损、免疫功能严重缺陷、并发EBV血症是AIDS并发CNS OIs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上需对上述高危患者进行早期筛查,早期发现CNS OIs并及时针对治疗可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

董亮[7](2020)在《无明显免疫异常疾病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无明显免疫异常疾病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为进一步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我院住院治疗患者的电子病历系统,收集自2008年1月至2019年10月以来,有明确病原学依据,且无明显免疫异常疾病,出院时明确诊断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基本资料及医疗记录,包括:一般资料、基础疾病、从起病至确诊的时间、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检查结果、抗真菌治疗方案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73±14.90岁,年龄最小的患者为17岁,年龄最大的为83岁。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头痛、呕吐和发热是最为常见的三大症状。93.3%的患者有头痛,主要以额部、颞部胀痛为主。呕吐的发生率则为63.3%,其中3例有喷射性呕吐。50%的患者有发热,主要为中等热度。23%的患者病程中出现了从嗜睡至深昏迷的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此外视觉异常、精神行为异常、各种类型的眼球运动障碍、癫痫发作等症状也有出现。脑膜刺激征的发生率较高,达到了83.3%。病理征的出现率则相对较低,为26.7%(8/30)。在脑脊液检查方面,有60%的患者脑脊液压力>200 mmH2O;26.7%患者的脑脊液蛋白水平小于或等于0.45g/L;13.33%的患者的脑脊液细胞数小于8×106/L;2/3的患者的脑脊液糖含量低于正常水平。83.33%(25/30)患者的脑脊液墨汁染色为阳性,首次涂片阳性23例(76.67%)。在22例接受真菌培养的患者中,其阳性率为90.91%,首次培养阳性19例(86.37%)。对于所有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共30例)都通过电话进行了回访,我们用改良Rankin评分评估了所有患者的预后,14名患者(46.7%)预后不佳,10名患者(33.3%)在我们进行电话随访时已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抗真菌治疗时间(疗程<2周P=0.001,疗程小于4周P=0.006)、意识障碍(P=0.031)和呼吸衰竭(P=0.037)均与预后不良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无免疫抑制状态的抗真菌治疗诱导期少于2周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8)。结论:无明显免疫异常疾病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研究发现:1、临床表现为较为典型的脑膜炎改变,但其临床特征并无特异性,易延误诊断,甚至漏诊、误诊。2、墨汁染色及真菌培养对于正确诊断十分重要,故应该尽早送检,必要多次送检,才有阳性结果。3、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疗程长短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预后有关,其中疗程小于2周是隐球菌脑膜炎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王俊霖[8](2020)在《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与实验结果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通过分析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与实验检查特征并将其与非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本地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特征及两种疾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的共性和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 法]对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确诊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与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确诊的非艾滋病相关隐球菌脑膜炎病例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并将其与非艾滋病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的差异。[结 果]1.40例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及31例非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被纳入研究,男女比例均接近2:1,均以中青年发病为主,艾滋病组以无业人员(67.50%)发病最多,非艾滋病组以农民(45.16%)发病最多。2.隐球菌性脑膜炎起病隐匿,艾滋病组主要为慢性起病,非艾滋病组以亚急性起病为主,两组均以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其中非艾滋病组病例头痛、呕吐症状较艾滋病组严重(P<0.05),艾滋病组合并肺部感染明显多于非艾滋病组(P<0.001)。3.艾滋病组脑脊液墨汁染色镜检阳性率(66.00%)高于非艾滋病组(54.84%),艾滋病组真菌培养的阳性率(50.00%)低于非艾滋病组(64.52%)。4.非艾滋病组脑脊液白细胞值明显高于艾滋病组(P<0.001),艾滋病组脑脊液氯化物含量高于艾滋病组(P<0.05)。5.两组抗真菌治疗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组脑脊液外观浑浊,CD8+T细胞、CD3+T细胞计数下降及出现头痛病例预后较差(P<0.0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与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艾滋病性隐球菌性脑膜炎单用一种抗真菌药物及联合使用(两联、三联和四联)抗真菌药物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艾滋病及非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均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多于女性,两者均以农民和无业人员发病较多,是重点防治对象。2.隐球菌性脑膜炎起病隐匿,艾滋病组慢性起病为主,非艾滋病组以亚急性起病为主,头痛、发热、恶心呕吐、意识障碍是其主要临床症状。3.非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白细胞升高明显高于艾滋病组。4.出现头痛、脑脊液外观浑浊、CD8+T细胞、CD3+T细胞计数降低的病例预后更差,临床应高度警惕。

王芳[9](2020)在《脑脊液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中的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CM)具有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传统检测方法有培养时间长和检测灵敏度不足的缺点。根据最新报告表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作为一种新兴检测方法,在疾病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过程中存在特定的优势,可与结核性脑膜炎、李斯特菌脑炎、布氏杆菌脑脊髓膜炎等疾病相鉴别。目的分析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策略,评价宏基因组测序技术与传统检测方法从脑脊液中检测潜在致病微生物来诊断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隐球菌感染的应用价值优势。我们旨在确定使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mNGS)作为新的方法诊断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灵敏度、特异度和ROC曲线下面积。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7年2月20日至2019年9月20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患者临床诊断为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脑膜炎的临床资料。收集包括详细病史、一般资料、白细胞计数和血培养等外周血检验及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隐球菌荚膜抗原测定、墨汁染色、脑脊液培养等实验室及头颅MRI等影像学结果。此外,还将患者的脑脊液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BGISEQ-100测序平台进行病原检测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例患者,年龄25-77岁,平均年龄48.86±14.894岁(N=14),其中男性10例,女性4例。既往体健者(特指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应用史)4例,1例曾接受器官移植,1例曾行右肾切除术,2例患有糖尿病,9例长期应用皮质醇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合并颅神经损害者6例,7例患者在疾病阶段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首发症状为头痛11例,发热9例,伴恶心、呕吐8例,脑膜刺激征阳性者8例,影像学检查异常者11例,10例患者出现疾病本身及治疗过程中较严重的相关并发症,其中2例因并发脑积水行脑室引流术,预后差。14例患者中,血培养阳性者1例,G-M试验结果异常者2例,腰椎穿刺颅内压增高者9例,超过300mmH2O者7例,其中3例因严重颅高压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术,脑脊液真菌培养阳性8例,墨汁染色阳性8例,隐球菌荚膜抗原测定阳性12例。mNGS检测发现隐球菌DNA者9例,检出序列数1-97979,基因覆盖度0.0004%-11%。统计学分析发现相较于传统检测方法,mNGS测序应用于不明原因脑膜脑炎/脑膜炎的早期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75%,50%,0.625。结论目前,我们认为脑脊液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阳性率最高,mNGS次之,墨汁染色和培养最差。研究结果表明,mNGS作为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脑膜炎早期诊断的补充手段可提高CM诊断时效性,反复送检阳性率可能更高。此外,mNGS还能进行菌种亚型鉴定,发现新的病原体,合并或排除其他病原体的感染,有助于CM的诊治方案选择及并发症管理。

邢小微[10](2019)在《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分析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和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等指标;2.分析不同的Unique reads条数在鉴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3.分析不同检测时间对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检测结果的影响;4.分析感染累及不同部位时,选择不同样本进行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2016年11月~2019年2月共计20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包括70例病毒性脑(膜)炎、39例结核性脑膜炎、38例化脓性脑膜炎、24例真菌性脑膜炎和30例对照组。在常规诊治操作中留取脑脊液或血液标本,进行DNA提取和文库构建。将质控合格的文库进行BGISEQ-500/50测序,经过生物信息分析后生成测序数据,根据患者临床信息判读致病体。根据患者临床信息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形成最终诊断。计算高通量测序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指标。比较在不同的Unique reads条数标准下,高通量测序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效能。结果:1.在确诊的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中,当Unique reads≥ 2时,高通量测序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的ROC曲线下面积(0.651)最大,NGS诊断的阳性一致百分比,阴性一致百分比和总一致百分比分别为40.8%,89.3%和76.1%。当感染仅累及脑(脊)膜时,脑脊液组高通量测序阳性率(100%)高于血液组(60%),脑脊液组Unique reads、基因覆盖度均高于血液组,p<0.05。当感染累及脑实质时,脑组织NGS的Unique reads、基因覆盖度均高于脑脊液标本。2.在确诊和很可能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当种水平序列数≥1时,ROC曲线下面积(0.610)最大,NGS诊断的阳性一致百分比、阴性一致百分比和总一致百分比分别为25.6%,96.3%和82.6%。在金标准确诊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NGS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0%、96.3%、33.3%和98.7%。将高通量测序与常规检测方法结合时,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阳性率为61.54%(24/39)。3.在金标准确诊的化脓性脑炎中,当Unique reads条数≥ 5时,ROC曲线下面积(0.892)最大,NGS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95.1%,阳性预测值为55.6%,阴性预测值为98.7%。4.当Uniquereads条数≥2时,NGS诊断隐球菌性脑炎的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99.47%,阳性预测值为90%,阴性预测值为98.43%。结论:1.(1)建议将Uniquereads≥2作为NGS检测病毒感染的阳性标准;(2)推荐在病毒性脑(膜)炎发病早期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3)当感染累及脑膜时,选择脑脊液进行NGS诊断价值优于血液。2.(1)当NGS检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时,建议至少一条以上序列可匹配到种或属时,可作为阳性结果;(2)NGS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能力尚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可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手段,并可作为排他性诊断方法之一。3.(1)建议将Unique reads数≥5定义为NGS检测化脓性脑膜炎的阳性标准;(2)化脓性脑膜炎的NGS结果较为纷繁复杂,对病原菌和背景污染菌的鉴别是目前的难题。4.(1)NGS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能力低于常规检测方法;(2)NGS可鉴别隐球菌菌种,有助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治管理;(3)建议早期联合墨汁染色、真菌培养、荚膜抗原检测及高通量测序多种方法,以期早期、精准诊断,为抗感染治疗方案及疗程的选择提供依据。5.(1)尽管NGS对病毒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能力一般,但在目前临床诊断的困境中,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检测手段。(2)NGS对化脓性脑膜炎和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能力较好;(3)临床医生应根据临床各方面证据结合高通量测序结果综合判定病原体。

二、新型隐球菌致脑炎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隐球菌致脑炎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感染性脑炎/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1.2 入选标准
        2.1.3 伦理支持与知情同意
    2.2 研究方法
        2.2.1 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
        2.2.2 脑脊液mNGS的病原体检出结果的记录
        2.2.3 脑脊液mNGS病原体检出结果与临床验证
        2.2.4 脑脊液 mNGS 与传统检测方法的敏感度
        2.2.5 分析宏基因组测序技术与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在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敏感度的差异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感染性脑炎/脑膜炎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分析
    3.2 感染性脑炎/脑膜炎的脑脊液mNGS的病原体检出结果
    3.3 脑脊液mNGS的背景菌检出结果
    3.4 脑脊液mNGS病原体检测结果与临床验证
    3.5 脑脊液 mNGS 与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的敏感度及其差异
第四章 讨论
    4.1 传统检测方法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
    4.2 mNGS 与传统病原体检测方法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的敏感度及其差异
    4.3 mNGS病原体检出结果与临床验证
    4.4 脑脊液mNGS在诊断感染性脑炎/脑膜炎中的应用
        4.4.1 脑脊液mNGS检出病原体谱和阳性检出率
        4.4.2 脑脊液mNGS的假阳性和假阴性
        4.4.3 脑脊液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送检脑脊液病原宏基因组第二代测序技术客观标准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1. 纳入标准
        2. 排除标准
        3. 一般资料
    二、研究方法
        1. 脑脊液病原m NGS测序
        2. 传统病原学检测
        3.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拟诊标准
        4. 临床最终诊断
        5.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讨论

(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颅内隐球菌感染的临床及影像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2.2 临床表现
    2.3 影像表现
3 讨论
    3.1 隐球菌颅内感染的临床表现
    3.2 隐球菌颅内感染MRI影像表现
    3.3 鉴别诊断

(4)新型隐球菌脑膜炎4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实验室检查
        1.2.2 临床资料
        1.2.3 治疗
        1.2.4 疗效评估标准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2.2 临床表现
    2.3 实验室检查
        2.3.1 血常规、生化检查
        2.3.2 脑脊液检查
    2.4 药敏试验
    2.5 影像学检查
    2.6 临床治疗方案
    2.7 临床转归
    2.8 脑脊液蛋白的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3 讨论

(5)AIDS和非AIDS相关性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影像学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检查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2.2 影像学
        2.2.1 影像学征象
    2.3 影像学具体表现
        2.3.1 VRS增宽
        2.3.2 脑膜炎
        2.3.3 脑膜脑炎
        2.3.4 胶样假囊
        2.3.5 隐球菌肉芽肿
        2.3.6 脑积水
3 讨论

(6)153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临床表现
    三、辅助检查
    四、诊疗及转归
    五、预后影响因素
讨论

(7)无明显免疫异常疾病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隐球菌脑膜炎神经系统损害的少见表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8)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与实验结果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对比分析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与实验结果分析及其与非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比较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白念珠菌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脑脊液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隐球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10)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新型隐球菌致脑炎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感染性脑炎/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张梦瑶. 河北大学, 2021(09)
  • [2]送检脑脊液病原宏基因组第二代测序技术客观标准再探讨[J]. 刘磊,张景晓,狄晓萌,谢竹霄,王佳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1(05)
  • [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颅内隐球菌感染的临床及影像表现[J]. 尹悦,李宏军. 磁共振成像, 2021(03)
  • [4]新型隐球菌脑膜炎45例临床分析[J]. 钟少华,施理,林锋,陈所贤,高慧,张秀春,许小珍,吴彪. 中国热带医学, 2020(08)
  • [5]AIDS和非AIDS相关性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影像学比较[J]. 周津如,陈秀杰,李咏梅,董志辉,周旭峰. 河南医学研究, 2020(20)
  • [6]153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J]. 王中涛,胡荣华,周莹莹,熊勇.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0(03)
  • [7]无明显免疫异常疾病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董亮.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8]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与实验结果分析研究[D]. 王俊霖.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9]脑脊液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中的应用分析[D]. 王芳.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10]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D]. 邢小微.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标签:;  ;  ;  ;  ;  

新型隐球菌所致脑炎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