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松弛素 B 对瘢痕增生的影响

细胞松弛素 B 对瘢痕增生的影响

一、细胞松弛素B对瘢痕增生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松健[1](2018)在《鸦胆子油乳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鸦胆子油乳(Brucea javanica oil emulsion,BJOE)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s,HSFs)增殖、I型胶原合成、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量和ERK1/2 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收集人来源增生性瘢痕组织,行HSFs体外培养及鉴定;以不同浓度(0.5、1、5、10、20、50mg/ml)的BJOE作用HSFs 24h后,计算出24h半数抑制浓度(IC50)。实验分为两组:以近IC50浓度的BJOE作用HSFs 24、48、72h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常规培养的HSFs,采用CCK-8法检测HSFs的增殖和活力,观察近IC50浓度的BJOE作用HSFs 24h后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FCM)进行细胞的周期检测。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I型胶原、波形蛋白、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及其磷酸化蛋白p-ERK1/2的表达。结果:BJOE的24h IC50为1.176mg/ml,故选择1mg/ml浓度的BJOE进行后续实验。在1mg/ml浓度的BJOE下作用HSFs 24、48、72h后,BJOE对HSFs的抑制率分别为(53.13±2.40)%、(75.07±2.67)%、(88.65±0.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JOE作用下HSFs数目明显减少,细胞间隔增宽,细胞突起明显缩短,甚至消失,细胞变圆。实验组S期细胞百分比逐渐减少,HSFs中I型胶原、波形蛋白和p-ERK1/2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P<0.05),而ERK1/2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鸦胆子油乳对HSFs的增殖及I型胶原的合成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与抑制ERK1/2磷酸化及波形蛋白的表达有关。

刘杰[2](2016)在《直流电场诱导成纤维细胞胶原凝胶方向性收缩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瘢痕增生挛缩畸形是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往往导致肢体关节和功能部位的活动障碍,甚至功能的永久性丧失,是制约目前烧伤患者愈后生存质量提高的关键,也是烧伤学科一直未能攻克的重大科学难题。既往研究表明,瘢痕持续收缩以致瘢痕挛缩畸形形成的原因,一方面归咎于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不断增殖和胶原纤维的大量沉积;另一方面与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的组织排列结构有密切关系。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发现: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与其胞外的胶原纤维呈平行于瘢痕挛缩方向排布;推测细胞通过骨架分子与胞外胶原纤维锚定,持续产生并维持方向性收缩张力,是瘢痕挛缩的关键病理结构基础。既往研究对揭示瘢痕挛缩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然而,由于缺乏能有效模拟临床患者瘢痕挛缩动态变化过程的体外研究模型,长期以来人们对瘢痕挛缩的认识也仅限于组织切片观察和理论分析,对瘢痕挛缩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缺乏系统和深入阐明。1979年,Bell等人通过鼠尾胶原蛋白与成纤维细胞混合培养,首次建立了成纤维细胞胶原凝胶(FPCL)模拟瘢痕收缩的体外模型,揭示了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是瘢痕收缩的主要效应细胞,同时发现FPCL的收缩速度和幅度与成纤维细胞接种密度、胶原蛋白浓度和类型等有密切关系。采用该模型并结合在体研究,Ehrlich等人提出,成纤维细胞快速肌球蛋白ATP酶活化,促进细胞微丝骨架重组,引起胞质微丝与胞外胶原纤维结合,改变胶原排布结构,是创面收缩启动的重要机制;在收缩张力作用下,肌成纤维细胞持续肌球蛋白ATP酶活化,通过微丝应力纤维持续紧张维持挛缩张力,表明细胞骨架-微丝应力纤维在启动和维持瘢痕收缩中具有重要作用,深化了人们对瘢痕挛缩机制的认识。然而,近30年以来,FPCL模型并没有帮助人们在控制瘢痕挛缩畸形方面取得突破,其根本原因在于该模型并不能模拟临床患者瘢痕组织方向性收缩这个最重要的特征。在Bell等人制作的FPCL模型中,成纤维细胞呈随机排列分布,凝胶呈向心性收缩,这与在体关节等功能部位瘢痕的方向性挛缩及其病理结构基础,也即成纤维细胞耦合胶原纤维呈平行于瘢痕挛缩方向的定向排列方式存在本质差别,因而不是模拟临床瘢痕方向性挛缩的理想模型。生物电场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从低等的微生物到高等的哺乳动物,均广泛存在。研究显示,生物电场在损伤愈合、组织再生、胚胎及个体发育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面内源性直流电场是创面形成后自发产生的生物电场,当皮肤出现损伤时,皮肤破损处跨表皮电势差消失,而伤口周围皮肤电势差维持正常,继而在创面与周围正常皮肤之间形成以创缘为正极、创面中心为负极,大小为50200 m V/mm的内源性直流电场。该电场伴随创面一直存在,直至创面最终愈合才消失。创面内源性直流电场对调节创面修复相关细胞的形态、运动、增殖、迁移和排列变化都具有重要作用,是影响创面愈合的重要生物学信号。体外研究发现,外源性生理强度直流电场可诱导人、小鼠、大鼠等多种真皮成纤维细胞趋向呈垂直电场矢量方向定向排列。然而不同种类的成纤维细胞对外源性直流电场的生物反应性存在差异。电场作用24h,人真皮成纤维细胞趋向呈垂直电场矢量方向定向排列的电压阈值为100m V/mm;电场作用3h,3T3小鼠成纤维细胞趋向呈垂直电场矢量方向定向排列的电压阈值为200m V/mm。上述提示,生理强度外源性直流电场诱导成纤维细胞垂直于电场矢量方向定向排列的作用呈电场作用时间和电场强度依赖性。本研究基于成纤维细胞在直流电场环境中定向排列的特性,探索采用直流电场技术诱导成纤维细胞胶原凝胶方向性收缩,以发展更接近于临床关节等功能部位瘢痕方向性挛缩的体外研究模型,为深入研究瘢痕挛缩的细胞分子机制、发展有效防治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新策略,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验基础。研究内容与方法:1.外源性直流电场诱导2D培养条件下成纤维细胞定向排列的作用研究构建针对2D培养细胞的外源性直流电场施加装置,观察不同强度的直流电场对2D培养成纤维细胞定向排列的影响及其与电场强度和电场作用时间的效应关系。2.外源性直流电场诱导3D培养条件下成纤维细胞定向排列的作用研究构建针对3D培养细胞的外源性直流电场施加装置,观察不同强度的直流电场对3D培养条件下成纤维细胞定向排列的影响及其与电场强度和电场作用时间的效应关系。3.外源性直流电场诱导成纤维细胞胶原凝胶方向性收缩的实验研究构建成纤维细胞胶原凝胶(FPCL)模型,明确诱导FPCL收缩的适宜细胞密度;在此基础上,对FPCL施加外源性直流电场,观察FPCL中成纤维细胞定向排列和FPCL方向性收缩变化,明确直流电场对成纤维细胞胶原凝胶方向性收缩的诱导作用。4.外源性直流电场诱导成纤维细胞胶原凝胶方向性收缩的骨架机制采用骨架解聚剂或促进骨架聚合的方法,明确微丝或微管骨架在外源性直流电场诱导FPCL方向性收缩和成纤维细胞定向排列中的作用。结果:1.在2D培养环境下,未施加外源性直流电场的成纤维细胞呈随机排列分布,其极向值为-0.02?0.10;100 m V/mm的外源性直流电场作用成纤维细胞4h,成纤维细胞趋于垂直电场矢量方向排列,其极向值增加至0.56?0.07。直流电场诱导成纤维细胞定向排列的作用呈时间和电场强度依赖性。2.外源性直流电场可诱导胶原凝胶(3D)培养条件下成纤维细胞趋于垂直电场矢量方向定向排列,该作用呈电场强度和作用时间依赖性,其中以300 m V/mm的直流电场作用4h对成纤维细胞定向排列的诱导作用最为明显,细胞极向值可达0.69?0.06。3.成功构建成纤维细胞胶原凝胶(FPCL)收缩模型。FPCL呈正圆形收缩,其收缩强度呈成纤维细胞密度依赖性。4.外源性直流电场(300 m V/mm,4 h)可使FPCL模型中成纤维细胞趋于垂直电场矢量方向定向排列,从而诱导FPCL呈椭圆形收缩,即:其垂直电场矢量方向的收缩显着强于平行电场矢量方向收缩。5.直流电场对成纤维细胞微丝和微管的形态结构和表达分布无明显影响。采用微丝解聚剂-细胞松弛素D可显着抑制直流电场诱导的FPCL方向性收缩;而微管解聚剂-秋水仙素对直流电场诱导的FPCL方向性收缩无明显影响。6.微丝或微管解聚对直流电场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定向排列无显着影响;采用高表达磷酸化或非磷酸化HSP27增强或抑制成纤维细胞内源性微丝应力纤维亦不影响直流电场对成纤维细胞定向排列的诱导作用。结论:1.外源性直流电场可诱导2D和3D培养条件下成纤维细胞定向排列,使成纤维细胞胶原凝胶(FPCL)呈方向性收缩。2.成纤维细胞定向排列是外源性直流电场诱导FPCL方向性收缩的重要细胞形态基础,而微丝骨架在直流电场诱导的FPCL方向性收缩中起关键作用。3.微丝、微管的聚合状态不影响直流电场对成纤维细胞定向排列的诱导作用。4.采用外源性直流电场诱导FPCL方向性收缩,为瘢痕方向性挛缩的防治研究提供了更接近临床真实情况的体外研究模型。5.通过施加外源性直流电场改变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的排列方向,可能是临床上预防关节等功能部位瘢痕挛缩畸形的潜在治疗策略。

林松,周新,张恒术[3](2014)在《增生性瘢痕的药物治疗现状》文中提出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 HS)是皮肤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紊乱, 导致成纤维细胞过度产生, 胶原过度沉积, 是创伤后尤其是烧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创面成纤维细胞产生新的细胞外基质蛋白, 包括胶原蛋白Ⅰ、Ⅲ型, 纤维连接蛋白, 蛋白聚糖, 最终组织重构, 瘢痕形成, 创面修复[1]。HS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其治疗方法众多, 药物治疗是其中一种, 本文就HS的治疗药物做

王冶[4](2014)在《钙拮抗剂三氟拉嗪对兔耳增生性瘢痕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增生性瘢痕的常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类固醇激素,抗代谢药,免疫抑制剂和放射治疗,最有可能的重复发作或更严重的反应这限制了它的使用在临床领域。现在采取钙拮抗剂对增生性瘢痕进行治疗已有较大的发展。该实验中,是为了测试对增生性瘢痕,三氟拉嗪是否可以成为选择的药物。目的:应用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制定恰当的实验设计。然后通过组织染色,电子显微镜以及相关因子检测的方法,对兔耳增生性瘢痕进行研究。研究三氟拉嗪影响瘢痕形成相关因素,然后在理论和实验的基础上,解释三氟拉嗪能够成为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可选药物。方法:选择成年,身体健康的兔子24只,要求耳腹部无外伤,无异常斑块,喂养观察1周,无异常,参照参照Morris等,李荟元等以及朱桂英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的方法建立兔耳瘢痕模型。为了提高准备手术瘢痕模型的成功率,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每单耳进行6创口制备,共288个创口。待30天后,兔耳瘢痕形成后,随机分为三组,三氟拉嗪作为试验药物组,曲安奈德作为阳性对照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分组分次在基底部和瘢痕病变局部注射。以注射50μl/伤口的量注射一次,每3天一次,共6次.稀释浓度上三氟拉嗪和曲安奈德应该是相同的,以保证在实验变量的统一,是1μg/μl。之后将瘢痕组织,以苦味酸品红(VG)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瘢痕组织,观察瘢痕组织中胶原纤维、成纤维细胞的形态数量。由于PCNA和TGF-β1因子和瘢痕形成相关,所以通过ELISA对瘢痕组织中PCNA的和TGF-β1的浓度水平进行了测量。用于辅助证明三氟拉嗪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可行性的治疗效果。结果:1.HE染色示三氟拉嗪组与曲安奈德组成纤维细胞相对较少,而空白组成纤维细胞相对较多,三氟拉嗪组中成纤维细胞数量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与曲安奈德组无明显差异;2.VG染色示三氟拉嗪组与曲安奈德组胶原纤维相对较为稀疏整齐,而空白组胶原纤维相对较为密集紊乱,三氟拉嗪组较空白对照组整齐,与曲安奈德组无明显差异。3.ELISA法检测显示三氟拉嗪能抑制TGF-β1及PCNA表达效果。结论:三氟拉嗪通过抑制和纤维细胞的分泌TGF-β1(P<0.05)能力并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值,表现为PCNA含量降低(P<0.05),降低了瘢痕组织中TGF-β1的水平,并减少了胶原蛋白合成和积累,对瘢痕形成之初和形成之后两个方面进行调节,以达到抑制过度形成瘢痕组织的目的。为治疗因增生性瘢痕引起的疾病指出了一个方向,为临床使用三氟治疗增生性瘢痕提供了实验支持。

盛玲玲[5](2014)在《脂肪干细胞移植促进扩张皮肤再生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实验背景:组织扩张术是整形外科手术中的一项基本技术。由于皮肤有限的再生能力,使得临床上一般需要4-6个月的扩张周期。如何增加皮肤的再生能力,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面积的新生皮肤,仍是整形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组织扩张产生一个类似于组织创伤修复的内环境。而ADSCs移植治疗已被证明可以有效地促进创伤修复。实验目的:观察ADSCs移植是否可以促进扩张皮肤再生,并探讨其机制。实验方法:(1)观察培养ADSCs的上清液对成纤维细胞迁移、增殖及I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2)建立大鼠组织扩张模型,根据移植细胞的不同,将大鼠分为ADSCs组、成纤维细胞组、对照组。每周注水2次,保持扩张器囊内压为60mmHg。扩张4w后统计三组扩张量、扩张面积及回缩率;(3)分别收取1w、2w、4w时的扩张皮肤,观察各组皮肤厚度及皮肤中增殖细胞的数量、胶原含量、血管密度、巨噬细胞及肌成纤维细胞密度;(4)体外诱导ADSCs向内皮细胞和表皮细胞分化,并将BrdU标记的ADSCs回植入体内4w,观察移植细胞的成活情况及分布;(5)观察ADSCs和成纤维细胞中及各组扩张皮肤中VEGF、EGF及bFGF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实验结果:(1)培养ADSCs的上清液可以促进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增殖和I型胶原基因表达,其效果呈现剂量依赖性;(2)ADSCs移植后组织扩张量和扩张面积均增加,而回缩率减小;扩张结束后ADSCs组各层皮肤厚度均高于其余两组,而纤维囊的厚度未出现统计学差异;(3)ADSCs组扩张皮肤中增殖细胞数量增多,主要出现于表皮基底层和毛囊中;ADSCs组扩张皮肤中含有更多的羟脯氨酸,胶原排列也更致密;扩张结束后ADSCs组的毛细血管密度高于其余两组;7d时ADSCs组皮肤中的巨噬细胞密度和14d时的肌成纤维细胞密度和其余两组无统计学差异;(4)体外诱导7d后,ADSCs可以分化为内皮细胞和表皮细胞;BrdU标记的ADSCs在扩张4w时依然有少部分出现于扩张皮肤的皮下组织,部分细胞出现在血管及毛囊结构中;(5) EGF和VEGF基因及蛋白的高表达出现在ADSCs及ADSCs移植后的扩张皮肤中。结论:ADSCs移植后可以通过直接参与皮肤组织结构及分泌EGF和VEGF发挥促进扩张皮肤再生的作用。

王仁坤[6](2012)在《ILK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在增生性瘢痕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增生性瘢痕是创面愈合后期组织过度修复的结果,在其形成过程中,涉及到多种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以及信号通路的参与,主要表现为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及胶原纤维异常增生,而这些过程都必须依赖于瘢痕微血管系统提供充足的营养成分。随着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血管生成在增生性瘢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血管生成的机制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瘢痕微血管生成的过程需要内皮细胞与ECM的相互作用,整合素在这个过程中负责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ILK)作为整合素通路的关键激酶,介导细胞与ECM之间的信号传递,具有调节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及血管形成等生物学功能。在对肿瘤的血管生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胚胎发育等的研究中发现,ILK具有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它通过重组内皮细胞骨架蛋白、促进细胞迁移、维持细胞存活及增殖等方面调节血管生成,但其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和机制,目前尚未见有相关研究。本研究在此基础上,以增生期瘢痕组织中分离提纯出的瘢痕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scar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HSMECs)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分子siRNA干扰技术转染细胞,沉默ILK的表达;同时使用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阻断PI3K-AKT通路,观察HSMECs的迁移能力及体外血管形成能力的改变,从细胞形态学上初步探讨ILK对瘢痕微血管生成的作用。第一部分HSMECs的分离、培养、纯化、鉴定及转染目的探索从增生性瘢痕中分离提纯HSMECs的方法,并检测小分子siRNA干扰及LY294002特异性阻断信号通路对ILK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12例增生期瘢痕,采用机械法,结合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出原代HSMECs,并利用免疫磁珠法提纯,采用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技术鉴定和检测细胞纯度;选取提纯后第2~4代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分成四组:⑴空白对照组,⑵阴性对照组:只加入转染试剂,⑶LY29400250nM组,⑷ILK siRNA组,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ILK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Factor Ⅷ免疫荧光及CD31流式细胞结果显示,分离提纯的HSMECs纯度可达90%以上;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ILK siRNA组HSMECs内ILK mRNA表达水平(t=13.151,P=0.006)及蛋白表达水平(t=36.656,P=0.000)均明显受到抑制,而LY294002组ILK的表达虽略有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利用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及免疫磁珠的应用,可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分离提纯出较高纯度HSMECs,通过ILK siRNA干扰技术可有效降低ILK mRNA及蛋白的表达。第二部分ILK对人瘢痕微血管内皮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目的探讨ILK及LY294002对HSMECs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Transwell法,将消化后的HSMECs用不含血清的DMEM重悬,种入上层小室,分别在2h、4h、6h、8h、10h和12h这6个时间点终止细胞迁移实验,刮去迁移膜上层未迁移的细胞,将迁移膜固定、染色后进行封片、采图,计数迁移细胞数,制作时间曲线;根据时间曲线选取最佳观察时间点进行分组实验,同第一部分将实验分成四组,进行细胞迁移实验,观察不同处理因素对HSMECs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HSMECs迁移时间曲线显示在10h时迁移过网的细胞数较多,且分布较均匀,选择其为最佳观察时间点;分组处理后的细胞迁移数量显示ILK siRNA组(t=71.938,P=0.000)与LY294002组(t=84.111,P=0.000)细胞迁移数均显着降低。结论HSMECs的迁移能力与ILK的表达呈正相关,当ILK表达下调的同时,HSMECs的迁移能力明显降低。第三部分ILK在体外血管形成中对HSMECs的调控作用目的探讨在体外模拟血管形成的过程中,ILK及LY294002对HSMECs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冻融的ECMatrix基质胶在冰面上均匀的铺入预冷的48孔板中,37℃温箱孵育使其凝胶,然后将HSMECs种入胶面上,置入温箱孵育,分别在2h、4h、6h、8h、10h和12h这6个时间点终止实验,将细胞固定、染色,依据血管形成模式评分表随机选择8个视野进行评分,制作时间曲线图;通过时间曲线选择最佳观察时间点,同第一部分将实验分成四组,进行血管形成实验,观察LY294002及ILK对体外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体外血管形成时间曲线结果显示在8h时可观察到复杂的网状血管结出现,且HSMECs相对较分散,选择8h为最佳观察时间点;分组实验结果显示,ILK表达沉默后,体外血管形成能力明显降低,8h时无法形成完整的网络结构(t=12.965,P=0.006),LY294002显示出同样的作用(t=6.653,P=0.003)。结论在ILK表达下调的情况下,HSMECs体外血管形成能力显着降低,由此推论ILK可能参与对瘢痕微血管生成的调控。

于波[7](2008)在《A型肉毒毒素对增生性瘢痕的预防及治疗研究》文中提出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s,HTS)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药物注射治疗HTS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疗办法。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是近年来研究与应用热点,作为一种神经毒素,临床适用范围不断扩展,深入临床各个学科领域。包括BTXA应用于疼痛学科、治疗前列腺良性增生、促腺细胞凋亡及对神经肽P物质的抑制等作用机理均给我们以提示,对HTS可能具有预防、抑制组织异常增生,缓解临床症状的作用,本课题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探索BTXA对早期HTS的预防及治疗效果,以期扩展HTS的治疗空间以及BTXA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临床早期HTS患者瘢痕组织内及围绕瘢痕真皮下注射BTXA,观察注射后瘢痕形态学变化及患者的临床主诉、症状与体征;利用HE染色对HTS组织切片行常规病理观察瘢痕组织学的变化;同时,条索状HTS利用手术切除后,切口缝合即刻周围真皮下及肌肉浅层注射BTXA,观察一年内切口瘢痕愈合情况。第二部分,为进一步探索BTXA对HTS作用机理,体外培养人HTS成纤维细胞,观察BTXA对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性状改变及细胞周期变化的影响,以期指导临床治疗。实验室培养人HTS成纤维细胞,分组后在浓度50U/1ml BTXA孵育作用下,光镜观察成纤维细胞形态学变化;72小时后收集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并与对照组对比,进行统计学检验;同时利用透射电镜(TEM)检测细胞内超微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局部注射BTXA可以明显减轻早期HTS患者疼痛和瘙痒症状,促使HTS发生萎缩、软化;组织切片HE染色显示给药HTS组织结构发生一定变化。手术切口缝合后真皮下及肌肉浅层浸润注射BTXA,可以预防术后切口瘢痕增生的发生发展,改善瘢痕愈合效果。实验室中浓度50U/1ml BTXA可以诱导体外培养的人HTS成纤维细胞光镜下发生生物学变化,同时通过流式技术检测到细胞发生不同时期凋亡现象,HTS成纤维细胞对照组与BTXA组凋亡率差别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相应观察到部分凋亡细胞的典型超微结构变化。以上结果表明BTXA对早期HTS具有一定程度的治疗作用,同时对手术术后切口的瘢痕愈合具有一定程度预防增生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降低瘢痕两侧张力及活动、麻痹瘢痕内小神经传导,抑制神经肽P物质的释放,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从而减少胶原分泌与合成,促进瘢痕萎缩来实现的,BTXA对HTS的治疗前景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姜疆,刘毅[8](2008)在《瘢痕的药物治疗现状》文中研究表明过度生长的瘢痕也可认为是一种皮肤过度纤维化疾病,因此,同其他过度纤维化性疾病的治疗一样,瘢痕的药物治疗是希望所用药物通过减少胶原的产生,增加胶原的可溶性和胶原对胶原酶的敏感性,进而促进胶原的转化降解,减少胶原的净积聚,实现胶原代谢新的平衡。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瘢痕的药物治疗情况进行综述。

刘桂林,刘流[9](2007)在《细胞骨架基因相关蛋白在创伤愈合及瘢痕挛缩中的表达和作用》文中认为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依赖细胞内蛋白质纤维组成的复合网架,包括多种蛋白质。最近的研究发现一些细胞骨架相关蛋白在瘢痕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姚恒[10](2005)在《三七总甙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scar,HS)是创伤后,尤其是深度烧伤后最常见的一种病理性愈合现象。实质是以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s)为主的细胞增殖、活性增强,产生大量的胶原蛋白,使含Ⅰ、Ⅲ型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ar matrix, ECM)成分在组织中大量沉积,而难以被机体吸收或重塑的病理状态。目前所知与外伤、烧伤、手术、感染、异物、机体局部胶原代谢失调、遗传及局部免疫功能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加压疗法、硅胶薄膜敷贴、局部激素注射治疗、冷冻治疗、激光疗法和其它药物治疗,多方法联合治疗效果较好。尽管这些治疗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可以减轻症状,但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及各种副作用,很难获得理想地治疗效果。因此寻求有效地防治增生性瘢痕的方法是创伤修复领域的重要课题。中药治疗增生性瘢痕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长期使用毒副作用轻微等特点,但其疗效不很确切,机制仍不很清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实验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观察三七总甙(Panax notogi-noside,PNS)对体外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hypertrophic-scar Fibroblasts HSFb)的抑制作用,为临床上防治增生性瘢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增生性瘢痕标本共10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3-35岁。体外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120瓶,按实验设计随机分为空白组(无血清的DMEM培养基)、对照组(新配制的10%小牛血清DMEM培养基)、PNS给药组(PNS终浓度为400ug/ml的10%小牛血清DMEM培养基),每组40瓶。每组均分为12h、24h、48h及72h时像点,每个时像点分10瓶。检测指标:1.HE染色观察HSFb的细胞形态变化;2.原代培养HSFb描绘细胞生长曲线;3.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4.应用MTT比色法在检测细胞增殖率的变化;5.三维培养HSFb细胞并记录胶原收缩指数;6.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HSFb中TGF-β1和α-SMA的表达。结果:1.HE染色观察HSFb的形态变化:体外培养的HSFb典型长梭形,胞体较大,胞浆丰富胞突多,呈多角型,胞核大,处于核分裂期细胞多,细胞走向趋于一致。

二、细胞松弛素B对瘢痕增生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胞松弛素B对瘢痕增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鸦胆子油乳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直流电场诱导成纤维细胞胶原凝胶方向性收缩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直流电场诱导 2D培养条件下成纤维细胞定向排列的作用研究
    2.1 材料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直流电场诱导 3D培养条件下成纤维细胞定向排列的作用研究
    3.1 材料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直流电场诱导的成纤维细胞胶原凝胶方向性收缩
    4.1 材料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直流电场诱导成纤维细胞胶原凝胶方向性收缩的骨架机制研究
    5.1 材料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细胞排列与再生修复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钙拮抗剂三氟拉嗪对兔耳增生性瘢痕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二、Abstract
三、前言
四、文献综述
五、材料与方法
六、结果
七、讨论
八、结论
九、参考文献
十、致谢
十一、中英文对照
十二、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脂肪干细胞移植促进扩张皮肤再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脂肪干细胞移植促进扩张皮肤再生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本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脂肪干细胞移植促进扩张皮肤再生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本部分小结
全文结论
研究创新点及意义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就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6)ILK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在增生性瘢痕血管生成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HSMECs 的分离、培养、纯化、鉴定及转染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第二部分 ILK 对人瘢痕微血管内皮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第三部分 ILK 在体外血管形成中对 HSMECs 的调控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7)A型肉毒毒素对增生性瘢痕的预防及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二、英文摘要
三、前言
四、正文
    一、A型肉毒毒素对增生性瘢痕的预防与治疗效果观察
        一、己发生的早期HTS局部注射BTXA效果分析
        (一)临床资料
        (二)主要试剂及仪器
        (三)方法
        (四)结果
        (五)典型病例
        二、BTXA对术后切口瘢痕增生预防性治疗
        (一)临床资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典型病例
        三.讨论
    二、A型肉毒毒素预防及治疗增生性瘢痕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五、文献综述
    综述一:瘢痕药物治疗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A型肉毒毒素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参考文献
六、学习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七、致谢

(8)瘢痕的药物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类抗瘢痕药物
2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3 抗肿瘤药物
4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5 前列腺素E2和糜蛋白
6 玻璃酸
7 脯氨酸异构体
8 β-氨基丙腈与青霉胺
9 其他化合物类抗瘢痕药物
10 聚硅酮
11 生物活性类药物
12 精华素类药物
13 基因药物治疗

(9)细胞骨架基因相关蛋白在创伤愈合及瘢痕挛缩中的表达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细胞骨架
2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3 波形蛋白
4 问 题

(10)三七总甙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三七总甙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图片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三七总甙抗纤维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撰写和发表文章

四、细胞松弛素B对瘢痕增生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鸦胆子油乳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D]. 刘松健. 南京医科大学, 2018(10)
  • [2]直流电场诱导成纤维细胞胶原凝胶方向性收缩的实验研究[D]. 刘杰. 第三军医大学, 2016(05)
  • [3]增生性瘢痕的药物治疗现状[J]. 林松,周新,张恒术.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2014(06)
  • [4]钙拮抗剂三氟拉嗪对兔耳增生性瘢痕作用的研究[D]. 王冶. 佳木斯大学, 2014(03)
  • [5]脂肪干细胞移植促进扩张皮肤再生的实验研究[D]. 盛玲玲.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1)
  • [6]ILK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在增生性瘢痕血管生成中的作用[D]. 王仁坤. 暨南大学, 2012(10)
  • [7]A型肉毒毒素对增生性瘢痕的预防及治疗研究[D]. 于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8(09)
  • [8]瘢痕的药物治疗现状[J]. 姜疆,刘毅. 临床军医杂志, 2008(01)
  • [9]细胞骨架基因相关蛋白在创伤愈合及瘢痕挛缩中的表达和作用[J]. 刘桂林,刘流. 医学综述, 2007(08)
  • [10]三七总甙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D]. 姚恒. 第三军医大学, 2005(11)

标签:;  ;  ;  ;  ;  

细胞松弛素 B 对瘢痕增生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