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肠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媛媛[1](2021)在《5-氨基水杨酸与免疫抑制剂药物预防上消化道型克罗恩病复发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与免疫抑制剂药物预防上消化道型克罗恩病(CD)复发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方法:收集东部战区总医院2012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上消化型CD(L4型)患者。纳入符合条件的L4型CD患者48例,分为5-氨基水杨酸组(使用5-ASA,n=30)和免疫抑制剂组(硫唑嘌呤、甲氨蝶呤、雷公藤,n=18)。在L4型CD的亚型分组中,屈氏韧带以上为L4-EGD(n=28),屈氏韧带以下为L4-JI(空肠jejunum与近端回肠ileum)(n=20),其中L4-EGD者分为5-ASA亚组(n=18),免疫亚组(n=10),L4-JI分为5-ASA空回肠亚组(n=12),免疫抑制剂空回肠亚组(n=8)。分别记录在6个月、12个月、24个月临床、内镜、手术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的情况,并进行L-EGD组与L4-JI组疾病行为(非狭窄非穿透、狭窄、穿透、肛周病变)的比较。结果:纳入符合条件的L4型CD患者中5-氨基水杨酸组6个月内镜、临床复发率较高,分别为[30%(9/30)vs 0(0/18),P=0.028],[26.7%(8/30)vs 0(0/18),P=0.046];12月内镜、临床下复发率亦高,分别为[56.7%(17/30)vs 5.6%(1/18),P=0.000],[53.3%(16/30)vs 5.6%(1/18),p=0.01];24月5-ASA在内镜、临床及手术复发率均显着高于免疫抑制剂组,分别为[56.7%(17/30)vs16.7%(3/18),p=0.046]、[53.3%(17/30)vs11.1%(2/18),P=0.02]、[43.3%(13/30)vs 11.1%(2/18),P=0.02]。在L4-CD亚型的比较中,L4-EGD组肛周病变较多[P=0.002],L4-JI组狭窄较多[P=0.007]。L4-EGD组免疫抑制剂与5-氨基水杨酸的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L4-JI者5-ASA空回肠亚组在6月内镜、临床复发率显着高于免疫抑制剂组空回肠亚组,分别为[58.3%(7/12)vs 0(0/8),P=0.015]、[50%(6/12)vs0(0/8),P=0.042]。12月内镜、临床、手术复发率亦高,分别为[91.7%(11/12)vs 0(0/8),P=0.000],[91.7%(11/12)vs 0(0/8),P=0.000],[58.3%(7/12)vs0(0/8),P=0.015];24月5-ASA L4-JI亚组在内镜、临床、手术复发率均显着高,分别为[91.7%(11/12)vs 0(0/8)],P=0.004],[91.7%(11/12)vs 0(0/8),P=0.000],[83.3%(10/12)vs 12.5%(1/8),P=0.005]。5-氨基水杨酸组与免疫抑制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1/30)vs 11.1%(2/18),P=0.644],因不良反应撤药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0(0/30)vs 5.6%(1/18),P=0.375]。结论:免疫抑制剂预防L4-CD内镜、临床及2年手术复发疗效优于5-氨基水杨酸。L4亚组比较中,免疫抑制剂预防L4-CD空肠与近端回肠12月、24月临床复发及手术复发优于较5-氨基水杨酸组。所以,L4-CD患者应优先考虑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尤其是空肠、近端回肠累及的患者,这可能有助于维持临床缓解和延迟手术,从而改变疾病的进展和改善预后。
赵艳也[2](2021)在《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早期鉴别诊断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克罗恩病与肠结核在首发及伴随症状、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内镜及病理方面的特点,筛选出对二者早期鉴别诊断有价值的指标。方法:收集2018年8月-2020年5月就诊于安医大二附院并经临床及病理确诊为克罗恩病(CD)的患者93例、肠结核(ITB)患者38例的初次临床就诊资料,并通过整理、统计及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内镜及病理检查的相关指标,运用SPSS技术,采用t检验方法及卡方检验方法筛选出对肠结核(ITB)与克罗恩病(CD)早期鉴别诊断有价值的临床指标。结果:1.临床表现:CD患者平均起病年龄较ITB患者年轻,首发症状为低热者更易见于ITB患者,且ITB患者多数合并肺部病变,CD患者常无相关肺部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室指标:CD患者较ITB患者更易出现血红蛋白(HB)下降、C-反应蛋白(CRP)升高、血小板(PLT)及纤维蛋白原(FIB)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单核细胞上升、T-SPOT 阳性、PPD试验阳性、痰找抗酸杆菌阳性更易见于ITB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影像学检查:常规腹部平扫CT检查在ITB和CD的影像学表现上无明显差异,对二者鉴别诊断无特殊参考价值。小肠CTE检查中提示CD病变更易发生于回盲部、末端回肠、小肠及右半结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更易出现管壁局部增厚、节段性增厚及合并有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形成等影像学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肠镜检查:CD组患者较ITB组患者病变更多出现于右半结肠及发生节段性改变,内镜下多表现为粘膜炎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病理表现:CD较ITB患者活组织病理检查更易检出淋巴滤泡、淋巴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聚集,粘膜慢性炎症表现较ITB患者居多;而检出多巨核细胞对诊断ITB更有价值,干酪性肉芽肿多见于ITB,非干酪性肉芽肿多见于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和ITB在临床上具有极高的相似性,早期鉴别诊断困难,需全面完善相关检查才能更好的进行早期鉴别及诊断。
叶子茵,肖书渊,李增山,周炜洵,石雪迎,袁菲,何度,吴开春,陈旻湖[3](2021)在《中国炎症性肠病病理诊断专家指导意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病理对炎症性肠病(IB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但IBD的病理形态在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阶段表现多样,缺乏统一的形态学诊断标准。同时病理医生接受培训程度与诊断水平也参差不齐,诊断准确率难以把握。本文就IBD诊断及相关问题提供病理诊断专家指导意见,旨在提高病理医生对IBD的诊断水平。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病理分组,叶子茵,肖书渊,李增山,周炜洵,石雪迎,袁菲,何度,吴开春,陈旻湖[4](2021)在《中国炎症性肠病病理诊断专家指导意见》文中认为病理对炎症性肠病(IB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但IBD的病理形态在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阶段表现多样, 缺乏统一的形态学诊断标准。同时病理医生接受培训程度与诊断水平也参差不齐, 诊断准确率难以把握。本文就IBD诊断及相关问题提供病理诊断专家指导意见, 旨在提高病理医生对IBD的诊断水平。
加倩[5](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认为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郭蕾娜[6](2020)在《结直肠隆起性病变临床及内镜病理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结直肠隆起性病变是一个基于形态学的概念,凡是发生于结直肠,结肠镜下表现为凸向腔内这一形态学改变的,均可称之为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病变可起源于结直肠的黏膜层或黏膜层以下,可为肿瘤性病变或非肿瘤性病变,可为良性、恶性或潜在恶性。主要包括息肉、肿瘤、炎症等。结肠镜是发现结直肠隆起性病变最敏感的检查手段。目前对于结直肠疾病,国内外文献大多为单病研究,探讨其发病率、内镜下表现、病理类型、相关危险因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引起某一形态学改变的多种病因进行总结分析的文献很少。对于结直肠隆起性病变,多研究超声内镜在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疗中的应用或侧重于内镜下治疗方式的选择及疗效评估,对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症状、病因、内镜和病理特征总结分析的文献很少。目的本研究旨在对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症状、不同病因做一总结分析,描述各类疾病的内镜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加深对结直肠隆起性病变不同病种的认识,为临床工作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帮助。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期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症状、结肠镜表现、组织病理学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经过筛选后最终纳入本次研究的结直肠隆起性病变患者共1950例,男女比1.9:1,平均年龄58.1±12.2岁。无肠道症状患者最多见(50.3%,980/1950),腹痛为最常见的症状(18.5%,361/1950)。病因以结直肠息肉最常见(71.0%,1384/1950),其次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20.9%,407/1950)、炎症性疾病(5.1%,100/1950)、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s)(2.2%,43/1950)、淋巴瘤(0.4%,8/1950)及其他少见疾病(0.4%,8/1950)。2.结直肠息肉是最常见的结直肠隆起性病变,共1384例,男女比2.0:1。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95.6%,1323/1384),常为多发(68.5%,948/1384),分布在左半结肠(47.2%,653/1384),直径<1cm(76.2%,1055/1384)。病理类型以腺瘤最常见(79.4%,1099/1384),其中又以管状腺瘤最为多见。对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组和不伴HGIN组进行比较,年龄、便血、息肉部位分布、直径、病理类型在两组间的差异经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提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3.CRC 407例,男女比1.5:1,≥60岁患者占67.3%(274/407)。除3例多原发CRC外,其余404例为单发,最多见于直肠(51.5%,208/404),其次为乙状结肠(17.8%,72/404)。早期CRC在内镜下多为息肉状黏膜隆起,进展期CRC多为具有占位效应的巨大不规则黏膜隆起。组织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4.炎症性疾病100例,其中以黏膜非特异性炎症最常见(80.0%,80/100),其次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1 7.0%,17/100),肠结核、肠白塞病、黄色瘤样肉芽肿各1例。内镜下黏膜隆起的形态多样,有时可为类似CRC的占位性病变。活检病理多无特异性,提示肠黏膜急和(或)慢性炎症,可有肉芽肿形成。5.SMTs 43例,最常见的为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58.1%,25/43),其余依次为平滑肌瘤、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脂肪瘤、颗粒细胞瘤、神经鞘瘤、血管瘤、淋巴管瘤。SMTs多为单发,多见于直肠,直径<lcm,表面光滑的黏膜下隆起,少数也可为息肉样黏膜隆起、占位性病变,需与上皮性息肉和恶性肿瘤鉴别。6.淋巴瘤8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成熟B淋巴细胞来源。多见于回盲部(6/8),形态表现多样,可为颗粒样淋巴滤泡样增生、息肉样、结节状、片状或不规则黏膜隆起等。部分病例在内镜活检病理未行免疫组化前提示为炎症。7.其他少见疾病包括结直肠转移性肿瘤4例,结肠气囊肿症3例,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其中转移性肿瘤内镜下表现与CRC相似。结论1.约半数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患者无肠道症状,内镜筛查对于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结直肠息肉为最常见的结直肠隆起性病变,其次为CRC、炎症性疾病,SMTs、淋巴瘤相对较少。2.结直肠息肉多见于男性,40岁以上人群,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腺瘤为主,腺瘤中又以管状腺瘤最常见;腺瘤伴HGIN多见于60岁以上人群、左半结肠,直径多大于1 cm,便血是HGIN的预警症状,相比较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锯齿状腺瘤更可能发生HGIN。3.CRC多见于男性,60岁以上人群,左半结肠;早期CRC在内镜下多为息肉状黏膜隆起,进展期CRC多为具有占位效应的巨大不规则黏膜隆起。4.结直肠炎症性疾病如UC、肠结核、肠白塞病均可表现为隆起性病变;内镜活检病理多无特异性,许多肠黏膜炎症未能明确病因,需随访观察。5.SMTs多位于直肠,直径<1cm,为单发表面光滑的黏膜下隆起,少数也可为息肉样黏膜隆起、占位性病变,需与上皮性息肉和恶性肿瘤鉴别;最常见的为NENs。6.结直肠淋巴瘤多见于回盲部,内镜下隆起的形态多种多样,无特异性;有时内镜活检病理可能仅提示为黏膜炎症,结合免疫组化有助于确诊。7.结直肠的转移性肿瘤罕见,但内镜下表现与CRC相似,应注意鉴别。
马贤纵[7](2020)在《克罗恩病的早期诊断及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回盲部炎性病变的随访及其对克罗恩病早期诊断的意义研究背景和目的: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病因未明的胃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程呈进行性破坏,反复发作,致残性强。近年来,我国C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疾病负担越来越重。CD在早期阶段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目前尚无明确的早期诊断标准和有效的诊断标志物,多数患者具备CD典型表现时才能获得临床诊断,这时疾病往往已进入进展期并出现并发症,预后较差。早期诊断有助于抓住CD治疗的机会窗,减少肠损伤和预防致残,从而改善预后。研究发现对生物发病期或临近发病期的个体,尤其是对CD患者的一级亲属进行前瞻性随访或筛查,可获得关于CD自然病程的相关信息,并实现早期诊断;然而,我国CD患者的阳性家族史仅为1.2%,难以通过此方式进行早期诊断研究。此外,有报道指出借鉴大肠癌伺机性筛查的经验,对具有CD患病风险的人群进行筛查,有望成为CD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本部分通过对不明原因的回盲部炎性病变患者的前瞻性随访,旨在了解我国CD患者的早期病变特点,为临床早诊提供线索。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就诊的CD高危人群行结肠镜检查发现不明原因回盲部炎性病变的232例患者,对其进行时间>1年的前瞻性随访。综合评估临床、内镜、组织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疾病诊断,对早期CD和非特异性肠炎及肠结核的各项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32例患者中,男155例,女77例,初诊年龄为(43.9±13.8)岁,随访时间为27个月(12~79个月),诊断为早期CD 29例(12.5%),肠结核45例(19.4%),非特异性肠炎105例(45.3%),未明确诊断53例(22.8%);其中29例早期CD患者均有腹部症状,在172例有腹部症状的回盲部炎性病变患者中占16.9%(29/172)。早期CD患者中表现为腹痛、CRP水平升高和ESR升高的患者比例,ASCA阳性率、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阳性率和肠壁增厚患者比例均高于非特异性肠炎患者[62.1%(18/29)比33.3%(35/105)、13.8%(4/29)比0、13.8%(4/29)比1.0%(1/105)、24.1%(7/29)比1.0%(1/105)、20.7%(6/29)比3.8%(4/105)和95.7%(22/23)比0],表现为无腹部症状的患者比例低于非特异肠炎患者[0比31.4%(33/1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692、Fisher确切概率法、x2=7.162、17.826、7.497、Fisher确切概率法、Fisher确切概率法,P均<0.05);早期CD患者更易累及多个部位(55.2%,16/29),以深溃疡(55.2%,16/29)和长径为5~10 mm的溃疡为主(39.3%,11/28),非特异性肠炎则多局限于回肠末端(75.2%,79/105),以浅表溃疡(41.0%,43/105)和长径<5 mm的溃疡为主(69.0%,49/71)。早期CD患者中表现为无腹部症状的患者比例和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阳性率均低于肠结核组[0比15.6%(7/45)和20.7%(6/29)比68.9%(31/45)],ASCA阳性率和肠壁增厚者比例均高于肠结核组[24.1%(7/29)比0和95.7%(22/23)比11/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x=13.713,Fisher确切概率法,x=6.710;P均<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痛和ASCA阳性是早期CD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55,95%CI 1.014~8.037,P=0.047;OR=10.033,95%CI 2.274~44.250,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不明原因的回盲部炎性病变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可有效早期识别和诊断CD,初诊时伴有慢性腹痛、血清ASCA阳性是早期诊断CD的独立风险因素。有症状的回盲部炎性病变是CD的早期表现之一,而无症状的回盲部炎性病变很少进展或缓慢进展为CD,随诊观察即可。第二部分:早期克罗恩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特点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CD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CD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粪便菌群标志物可以用于区分CD和非CD、活动期CD和缓解期CD,具有诊断和监测疾病活动的潜在价值。肠道菌群与CD的相关性研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但大多集中在肠道菌群失调与CD的发病机制、疾病活动、术后复发和治疗反应等方面,而早期CD相关的肠道菌群研究尚未见报道。该部分研究了CD自然病程的不同阶段肠道菌群动态变化,为进一步研究CD的早期诊断相关菌群标志物奠定基础。方法:纳入自2017年12月到2019年10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消化内科确诊的早期CD、进展期CD患者各20例,以及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30例。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受试者粪便菌群的多样性、组成和丰度以及菌群差异性,并对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功能进行预测。结果: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进展期相比,早期CD组的Alpha多样性均无显着差异;与对照组相比,进展期CD组的Alpha多样性存在显着差异(P<0.05)。PCoA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早期CD组、进展期CD组的Beta多样性均存在明显差异(P均<0.05);与进展期CD组相比,早期CD组的Beta多样性未见差异。物种分类和丰度分析结果表明,在门分类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早期CD组的拟杆菌门丰度升高;相对于早期组,进展期CD组变形菌门、梭杆菌门的丰度有所升高。在属分类水平上,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早期CD组的拟杆菌属、普氏菌属、位置未定的毛螺菌属、考拉杆菌属、副杆状菌属丰度上升;与早期CD组相比,进展期CD组的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克雷伯氏菌属、梭菌属XIVa、梭杆菌属丰度升高。显着性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早期CD组拟杆菌属、副杆状菌属和肠球菌属的丰度显着升高,而胃瘤球菌属2、吉米菌属、粪球菌属、梭菌属4、Butyricicoccus和Dorea降低。相比于早期CD组,进展期CD组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变形杆菌属的丰度明显升高,而氏菌属、位置未定的毛螺菌、布劳特氏菌属、梭杆菌属、拟杆菌属、副杆状菌属和Anaerostipes降低。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健康人群相比,早期CD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显着失调,主要表现为拟杆菌门丰度显着增加,厚壁菌门则显着减少。在属分类水平上,早期CD组拟杆菌属、副杆状菌属和肠球菌属丰度显着上升,而粪球菌属、胃瘤球菌属2、梭菌属4、Butyricicoccus和Dorea显着降低;与早期CD组相比,进展期CD组的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变形杆菌属明显富集。拟杆菌属、副杆状菌属、肠球菌属、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和变形杆菌属等作为早期诊断或预测CD病程进展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有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高娅婷[8](2020)在《T-SPOT.TB及HLA-G检测在回盲部溃疡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结核杆菌T细胞斑点实验(T-SPOT.TB)与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在炎症性肠病(IBD)与肠结核(ITB)患者中的表达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3年8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21例肠结核(ITB)患者、26例克罗恩病(CD)患者、28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为观察组,33例回盲部非特异性溃疡患者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酿酒酵母抗体(AS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结肠镜下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结果、T-SPOT.TB,分析T-SPOT.TB在ITB、UC及CD患者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入选病例肠粘膜活检组织的HLA-G表达,分析其在ITB、UC、CD及非特异性回盲部溃疡患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1.腹痛、腹泻、肠梗阻及肠穿孔等临床表现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热更倾向于ITB的诊断,与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97,P=0.002);腹部包块更多见于ITB及CD,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54,P=0.003);2.CD组ASCA阳性率高于其他各组(χ2=15.973,P=0.001),ASCA诊断CD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0.00%、86.59%;UC组p-ANCA阳性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00,P=0.000),p-ANCA诊断UC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7.14%、86.25%;3.T-SPOT.TB在ITB组的阳性率(90.5%)明显高于CD(7.7%)、UC(7.1%)及回盲部非特异性溃疡组(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494,P=0.000);T-SPOT.TB诊断ITB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48%(19/21)、94.25%(82/87)、79.17%(19/24)、97.62%(82/84);4.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仅见于2例ITB患者;24例CD患者可见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至粘膜肌层,3例可见阿弗他溃疡,2例可见裂隙状溃疡,未见隐窝脓肿;28例UC患者中,27例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的弥漫性炎症病变,8例有隐窝脓肿;33例非特异性溃疡均为伴有中性粒细胞、炎性细胞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性病变;5.HLA-G在CD、U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5.38%(17/26)、67.86%(19/2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7,P=0.847),ITB组与回盲部非特异性溃疡组无HLA-G表达。结论:1.T-SPOT.TB有助于ITB诊断,对IBD与ITB的鉴别诊断存在重要临床价值。2.HLA-G有助于排除ITB及回盲部非特异性溃疡,对IBD诊断有潜在应用价值。
黄滋涵[9](2020)在《双气囊小肠镜在疑似小肠克罗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双气囊小肠镜、计算机断层扫描小肠成像及胶囊内镜在疑似小肠克罗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克罗恩诊断的优势,为临床合理选择小肠克罗恩病的检查方法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4年4月至2019年6月临床疑似小肠克罗恩病患者29例,分析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病理结果及临床随访明确诊断。分析双气囊小肠镜、计算机断层扫描小肠成像及胶囊内镜对小肠克罗恩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29例临床疑似小肠克罗恩患者中经临床确诊小肠克罗恩病共2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双气囊小肠镜和计算机断层扫描小肠成像,9例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双气囊小肠镜发现小肠阳性病变24例,诊断率82.6%(24/29),最终确诊患者19例,诊断准确率90.5%(19/21)。计算机断层扫描小肠成像检出阳性病变20例,诊断率69.1%(20/29),最终确诊患者14例,诊断准确率66.7%(14/21)。胶囊内镜检出阳性病变8例,诊断率88.9%(8/9),最终确诊患者5例,诊断准确率62.5%(5/8)。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克罗恩病的诊断能力优于计算机断层扫描小肠成像和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克罗恩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杨淑媚[10](2019)在《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鉴别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克罗恩病(CD)是一种常见于发达国家的慢性非特异性肉芽肿性疾病,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肠结核(ITB)是结核分枝杆菌侵袭肠道所导致的特异性感染性疾病,发达国家少见,是我国常见的肺外结核病之一。由于两种疾病的临床表现极其相似,且均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导致两者鉴别极其困难,如何提高这两种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难题。目的:探讨CD与ITB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结肠镜表现以及活检病理的特点,为二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7月期间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确诊为CD或ITB的病例资料。结果:1.一般情况:CD共72例,男48例(66.67%),女24例(33.33%),年龄最小8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30.82±14.30岁;ITB共41例,男23例(56.10%),女18例(43.90%),年龄最小16岁,最大67岁,平均年龄36.49±14.69岁。CD和ITB患者多为中青年男性,两者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D组患者比ITB更年轻(P<0.05)。2.临床表现与并发症:两者均以腹痛、体重下降及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泻、血便、肛周病变、瘘管窦道等在CD中更多见;而腹胀、肺部病变在ITB中更多见(P<0.05)。ITB中腹水较CD更多见,且以渗出性腹水为主(P<0.05)。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腹痛的特异度较低,其余指标均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两者在发热、盗汗、体重下降、大便性状改变、肠外表现、腹部手术史、肠梗阻及肠穿孔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相关检查:血红蛋白降低、粪便隐血阳性更多见于CD;T-SPOT.TB及PPD试验阳性更多见于ITB(P<0.05)。以上指标,血红蛋白降低的特异度较低,其余指标均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且T-SPOT.TB还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两者在血沉加快、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及白蛋白降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p-ANCA的检出率都为0%,CD中ASCA阳性率仅4.88%。4.CTE:CD和ITB的病变多见于小肠及右半结肠,且表现多以肠壁增厚为主。病变累及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以及小肠结肠多节段病变更多见于CD(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系膜血管增多增粗见于2例CD患者(3.03%),1例ITB患者(2.56%)。另外,ITB患者中有2例可见环形强化淋巴结(5.13%),1例见钙化结节(2.56%)。5.结肠镜特点:CD和ITB的肠道溃疡均多见于右半结肠,且多累及回肠末端或回盲瓣,以不规则溃疡为主。溃疡累及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小肠结肠节段性改变、纵形溃疡及阿弗他溃疡更多见于CD;而环形溃疡更多见于ITB(P<0.05),以上指标具有较高的特异度。鹅卵石征的灵敏度很低,但其具有较高的特异度。6.组织病理学特点:CD与ITB均以炎性表现为主。CD与ITB中肉芽肿的阳性率分别为35.29%、33.33%(P>0.05)。ITB中干酪样肉芽肿有10.26%(P<0.05),抗酸染色阳性率为21.43%(P>0.05);肉芽组织在CD中更多见(P<0.05),以上指标均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二者均未见裂隙样溃疡。CD和ITB中各有2例行MTB PCR检测,CD均为阴性,而ITB均为阳性。ITB中有2例行结核基因检测,均为阳性。结论:1.腹泻、血便、肛周病变、瘘管窦道、粪便隐血阳性、病变累及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小肠结肠节段性改变、纵形溃疡、阿弗他溃疡、肉芽组织等倾向于CD的指标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另外,在本次研究中,鹅卵石征虽然灵敏度很低,但其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对于鉴别CD与ITB也有重要参考作用。2.腹胀、腹水、肺部病变、PPD试验、环形溃疡、干酪样肉芽肿等倾向于ITB的指标具有较高的特异度,T-SPOT.TB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另外,抗酸染色虽然灵敏度低,但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均为100%,对于诊断ITB具有重要作用。
二、结肠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肠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5-氨基水杨酸与免疫抑制剂药物预防上消化道型克罗恩病复发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 资料收集 |
2.3 疗效评价 |
2.3.1 临床复发 |
2.3.2 内镜复发 |
2.3.3 手术复发 |
2.4 安全性评估 |
2.5 统计数据分析 |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疗效评估 |
3.2.1 亚型疾病行为比较 |
3.2.2 亚型疗效比较 |
3.3 发生不良反应的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中英文缩略词表 |
2.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3.综述 上消化道克罗恩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现状与分析 |
参考文献 |
(2)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早期鉴别诊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肠结核与克罗恩病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
1. 经文解读 |
2. 天文历法溯源 |
3. 气象数据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
前言 |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
简历 |
(6)结直肠隆起性病变临床及内镜病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克罗恩病的早期诊断及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回盲部炎性病变的随访及其对克罗恩病早期诊断的意义 |
2.1 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早期克罗恩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特点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克罗恩病的早期诊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8)T-SPOT.TB及HLA-G检测在回盲部溃疡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表现 |
2.2 实验室检查 |
2.3 T-SPOT.TB检测 |
2.4 组织病理学结果 |
2.5 肠粘膜组织HLA-G免疫组化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双气囊小肠镜在疑似小肠克罗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设备 |
2.2.1 双气囊小肠镜 |
2.2.2 CO_2气泵 |
2.3 术前准备 |
2.3.1 肠道准备 |
2.3.2 麻醉准备 |
2.4 检查方法和操作过程 |
2.5 小肠克罗恩的诊断标准 |
3.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3.2 双气囊小肠镜检查 |
3.3 计算机断层扫描小肠成像 |
3.4 胶囊内镜检查 |
3.5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
4.讨论 |
5.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鉴别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索引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1.一般情况 |
2.临床表现与主要并发症的对比 |
3.实验室相关检查 |
4.CTE检查比较 |
5.结肠镜下特点比较 |
6.内镜活检病理学特点比较 |
7.各诊断指标的鉴别价值 |
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结肠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5-氨基水杨酸与免疫抑制剂药物预防上消化道型克罗恩病复发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D]. 陈媛媛.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2]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早期鉴别诊断的研究[D]. 赵艳也.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中国炎症性肠病病理诊断专家指导意见[J]. 叶子茵,肖书渊,李增山,周炜洵,石雪迎,袁菲,何度,吴开春,陈旻湖.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2021(01)
- [4]中国炎症性肠病病理诊断专家指导意见[J].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病理分组,叶子茵,肖书渊,李增山,周炜洵,石雪迎,袁菲,何度,吴开春,陈旻湖.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2021(01)
- [5]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结直肠隆起性病变临床及内镜病理特征分析[D]. 郭蕾娜. 山东大学, 2020(02)
- [7]克罗恩病的早期诊断及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D]. 马贤纵.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8]T-SPOT.TB及HLA-G检测在回盲部溃疡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高娅婷.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9]双气囊小肠镜在疑似小肠克罗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黄滋涵.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10]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鉴别分析[D]. 杨淑媚.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