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咪替丁联合阿昔洛韦治疗眼睑角膜带状疱疹的护理

西咪替丁联合阿昔洛韦治疗眼睑角膜带状疱疹的护理

一、甲氰咪胍联合阿昔洛韦治疗眼睑及角膜带状疱疹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靓轩[1](2018)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研究,观察带状疱疹相关影响因素,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以更好应用临床。方法:回顾性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于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收入院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既往史、诱发因素、误诊情况、发病部位与经络分布规律、中西结合治疗、疗效评定、后遗神经痛综合评价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196例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例为0.46:1,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为6069岁,占40.31%。2、既往病史:101例患者存在内分泌、心脑血管疾病等既往疾病史,占51.53%;22例患者存在本病病史,占11.22%。3、影响因素:24例患者有明显带状疱疹接触史,占12.24%;35例患者自觉发病前有明显诱因,占17.86%。4、发病情况:发病部位以胸胁部发病频次最高,占16.62%;发病经络以足少阳胆经最多,占16.84%;103例患者皮肤症状和神经痛症状同时发生,占52.55%;135例患者有一种或一种以上伴随症状,占68.88%;17例患者存在并发症,占8.67%。5、治疗情况:所有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治疗后皮损评分为(2.45±0.91),治疗后疼痛评分为(1.98±0.95),治疗后较治疗前皮损及疼痛积分均有明显降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仅为4.59%。结论:1、带状疱疹患者男性远远少于女性。2、本病可能与情志失调、烦劳过度、饮食失调、感受外邪等诱因有关。3、发病部位出现频次最多为胸胁部,在经络分布中发病最高的经络为足少阳胆经。4、带状疱疹早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有效缓解神经痛症状,改善皮损恢复情况,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疗效显着,为优化带状疱疹诊疗方案提供一定参考意义。

王小欢[2](2017)在《519例带状疱疹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之一,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其发病率逐年升高,所涉及科室除皮肤科外还包括多个相关科室。目前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开展了针对于带状疱疹的哨点监测。通过这种途径可以长期、准确地评估人群中带状疱疹的罹患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我国目前针对于带状疱疹的研究大多较为局限,多倾向于临床症状观察、疗效分析和临床护理等方面,尚缺乏针对于带状疱疹的发病水平、发病危险因素、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519例带状疱疹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点进行整理、分析,对519例患者带状疱疹发病因素、治疗对预后的影响进行探究,为带状疱疹的预防、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通过电子病历浏览系统查询自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明确诊断为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住院患者,总计519例,针对其年龄、性别、发病诱因、皮疹与疼痛的关系、受累部位、就诊时间、既往基础疾病、住院科室、治疗方法、疾病控制时间、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年龄、性别、受累部位与发病的关系;年龄、性别、受累部位、诱发因素、就诊时间、既往基础疾病、治疗情况与疾病控制时间、并发症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中60岁以上住院患者发病人数较多;性别与带状疱疹的发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主要表现为45岁以下患者中男性较女性发病率高。2.基础疾病与带状疱疹发病的关系:本次回顾性分析中带状疱疹患者伴发的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的基础疾病依次为:手术史、糖尿病、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红斑狼疮、皮肌炎、干燥综合征)、应用免疫抑制类药物等。3.特殊类型:Ramsay-Hunt综合征的发病与患者年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5岁以下患者较45岁以上患者更易发生Ramsay-Hunt综合征(P<0.05);播散性带状疱疹的发病与患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中股神经引起播散性带状疱疹较其他受累神经区域发病率更高(P<0.05)。4疾病控制时间:本研究中三叉神经区受累患者较肋间神经区受累患者疾病控制时间长(P<0.05)、腰骶神经区受累患者较肋间神经区受累患者疾病控制时间长(P<0.05);年龄、性别、诱因、皮疹与疼痛的关系、既往基础疾病(包括肿瘤、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就诊时间,激素应用情况等与疾病控制时间、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5误诊情况:肋间神经区受累患者较其他神经区受累患者更易发生误诊,主要误诊易被误诊为冠心病、消化性溃疡、胆囊炎;三叉神经区受累患者易被误诊为脑梗塞;股神经区受累患者易被误诊为丹毒、膝关节炎等。6并发症:60岁及以上年龄段患者更易发生PHN(P<0.05),本研究中以肋间神经区受累患者较其他神经区受累患者更易发生PHN(P<0.05);性别、疼痛与皮疹关系、既往基础疾病、就诊时间与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以60岁以上患者人数较多,45岁以下男性患者发病率高于女性;2.带状疱疹发病患者伴发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基础疾病包括手术史、糖尿病、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应用免疫抑制类药物等;3.股神经区受累HZ患者易发生播散,45岁以下患者易并发Ramsay-Hunt综合征;4.三叉神经区受累患者较肋间神经区受累患者疾病控制时间长、腰骶神经区受累患者较肋间神经区受累患者疾病控制时间长;5.60岁以上带状疱疹患者易发生PHN,肋间神经区受累患者易发生PHN。

王景文[3](2014)在《京万红软膏治疗皮肤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京万红软膏是20世纪70年代研发的一种治疗烧伤、溃疡、外伤等症的复方油膏制剂,具有活血解毒、消肿止痛、去腐生肌的功效。经过40年的临床应用与研究,其治疗范围从原有的烧烫伤延伸到多种皮肤损伤病症,包括皮肤创伤、晒伤、褥疮、带状疱疹、小儿尿布皮炎、痤疮、放疗皮损等。综述其治疗皮肤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陈玉婷[4](2014)在《强化护理干预在带状疱疹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强化护理干预在带状疱疹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本站就诊的126例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63例。两组都常规使用阿昔洛韦、甲氰咪胍、尼美舒利分散片、维生素B12、维生素B1、复方甘草酸苷片、肌苷等药物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强化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止痛时间、水泡结痂时间和疱疹愈合时间明显短于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13%(P<0.05)。结论强化护理干预用于带状疱疹患者可明显提高治愈率,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缩短水泡结痂及疱疹愈合时间,其对带状疱疹的治疗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邱曙光[5](2013)在《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136例带状疱疹临床分析及文献回顾》文中提出目的临床分析郑州市中医院皮肤科2010年2月-2013年3月的门诊患者中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HZ)病患的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状况,归纳得出带状疱疹的多发季节、诱发因素、发病部位、治疗前后患者的T细胞亚群的分布、联合中西医用药等临床情况,为完善和健全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病例回顾的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136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0例(年龄为21-55岁),女性患者为66例(年龄20-45岁),具备典型的皮损特点、临床表现,疼痛程度各不相同。未使用过任何抗病毒药物在就诊前,同时无明显机能减退、恶病质以及恶性肿瘤的发生。病情较轻的患者留观,病情较重的患者住院。依据患者采取治疗的方法,将患者随机配对分为三组:中医治疗组:选取肝经郁热型45例,给予龙胆泻肝汤加减口服,新癀片碾碎外敷;西医治疗组:运用抗病毒药物伐昔洛韦、止痛药物Y-氨基丁酸(GABA)受体激动剂-普瑞巴林、营养神经药物内源性的辅酶B12-甲钴胺片口服,尤靖安外用45例,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组:选取中医证型属于肝经郁热型,同时应用西医治疗的46例。三组均给予15天的治疗。观察三组患者多发季节、诱发因素、发病部位、治疗前后患者的T细胞亚群的分布、联合中西医用药等临床情况,同时比对三组患者在疗效方面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发现带状疱疹门诊病患人数春秋季最高,人数最少为夏季,夏冬节无明显区别。发病诱因中,情志因素、上呼吸道感染、劳累居多。带状疱疹好发部位所占全身面积的比率:胸背部45%、头面部15%、腰腹部14%、四肢部14%、颈项部12%、全身性1%[81。三组病患中,伴随有自身疾病的有80例,较为常见的伴随疾病有胆囊炎、高血压、胃炎、糖尿病、脂肪肝、冠心病等。合并有其他疾病、神经痛先出现者,较易出现误诊的状况,绝大多数误诊者是在疼痛局部皮损发生后才得以纠错。在136例病患中,在总有效率、T细胞亚群恢复、皮损消退、疼痛时间等方面,中西医组显着优于中医组、西医组。中西医联合组治疗带状疱疹的总有效率是96%,明显高于单纯用中医治疗组87%、西医治疗组91%。中西医联合组治疗前CD3(%)、CD4(%)、CD8(%)、CD4/CD8分别是54.45±7.33、30.76±7.96、30.644±7.41、1.00±0.68,治疗后分别为63.77±7.43、38.06±8.83、25.23±6.21、1.51±0.79,较中医及西医治疗组治疗前后变化更显着。三组患者在皮损消退时间上,中西医治疗组平均为6.12±4.97,西医治疗组平均为6.56±5.07,中医治疗组7.13±4.12。三组患者持续疼痛时间的差异,中西医治疗组平均为17.36±5.93,西医治疗组平均为18.52±6.95,中医治疗组19.12±7.17。结论运用免疫调节、中药内服、止痛药、抗病毒药、糖皮质激素、外用药、神经营养药等综合性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带状疱疹,具有疗效好的优点,中西医联合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中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中西医联合用药的方法将成为临床上治疗带状疱疹的主要治疗措施,以此来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孔美君[6](2012)在《火针“火郁发之”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严格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比较火针“火郁发之”法治疗与西药(口服盐酸伐昔洛韦及维生素B1)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研究火针“火郁发之”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及作用机制,并为其有效性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2月到2012年2月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并经排除标准筛选后合格的急性期带状疱疹病人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心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火针治疗,每天1次;对照组予盐酸伐昔洛韦(300mg/次,2次/日)及维生素B1(10mg,3次/日)口服。10天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1疗程。治疗过程中,两组均记录患者采用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疼痛强度、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带状疱疹综合疗效评分等为疗效指标,其中治疗组还须记录针灸的即刻镇痛效应及镇痛持续时间。治疗结束后,于试验第30天、60天、90天进行随访,观察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试验结束后对两组的综合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一般资料:60例病例中,共脱落0例,实际完成60例。两组在年龄及年龄构成比、性别构成比、一般情况(治疗前体温、心率、呼吸)、初诊时基本病情(不适、疼痛及出疱到就诊时间,痛觉过敏发生情况)均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疼痛评价方面:针灸的即刻镇痛效应:84.33%患者在接受火针治疗时均有疼痛明显缓解的感受。针灸镇痛效应平均起效时间为10.06±7.807分钟,镇痛效应平均维持时间为726.92±483.952分钟。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均能有效减轻神经疼痛(P<0.01),且疗效相当(P>0.05)。但治疗组的止痛效果较对照组快,在治疗第1天即已起效(P<0.01)。对照组则在治疗第2天才有明显的止痛效果(P<0.01)。两组间的VAS评分值在治疗第4天、治疗第5天、治疗第6天、治疗第8天、治疗第1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当天的止痛作用(即前一天的VAS评分值减当天的评分值所得)来看,治疗第1天、第5天VAS评分差值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治疗第1天的止痛作用优于对照组,但治疗第5天的止痛作用弱于对照组。两组整个疗程前后VAS评分差值(即第一天的VAS评分值减最后一天的评分值所得)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种方法治疗带状疱疹的总体止痛作用是相当的。但在治疗第1、2、3、4、5、7天,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初期治疗阶段止痛作用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疼痛明显缓解时间(疼痛缓解恒定大于30%)及疼痛完全消失明显均优于对照组(P<0.05)。所有的疗程结束以后(即治疗第11天),治疗组疼痛完全消失率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皮损改善方面: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皮损面积,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且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从第3天开始皮损面积与治疗前相比就显示出明显差异。比较两组间的皮损改善的累积情况,在治疗9天、10天,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止疱时间、结痂≥50%及脱痂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疗效评分:两组治疗前综合评分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从治疗2天开始以后每天综合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在治疗2天就能改善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的综合情况。对照组从治疗4天开始以后每天综合评分与治疗前相比,P均<0.05,说明治疗组在治疗4天才能改善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的综合情况。两组间从治疗3天开始到治疗结束(治疗第10天)的每一天综合评分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在试验第30天、第60、90天随访时,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对带状疱疹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7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无显着性差异。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痊愈程度相当。两组安全性及耐受性均较好,且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火郁发之”法及西药疗法均能有效减轻神经疼痛,且疗效相当,但火针疗法在初期治疗阶段止痛作用优于西药疗法;火针“火郁发之”法可以明显缩短带状疱疹急性期的疼痛时程,促进皮损愈合结痂,增加治疗后疼痛消失率;火针“火郁发之”法和西药疗法均能降低带状疱疹综合疗效评分,但火针疗法优于西药疗法;两种疗法对带状疱疹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故两组耐受性及安全性均较高;火针疗法能有效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罗云松,景引,宋强[7](2011)在《带状疱疹伴神经痛综合治疗80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带状疱疹伴神经痛的治疗。方法:对明确诊断的带状疱疹伴神经痛患者行抗病毒、镇痛、B族维生素、半导体激光照射综合治疗,并分析疗效。结果:80例患者治愈48例,治愈率60%,有效25例,有效率31.25%,无效7例,无效率8.75%,总有效率91.25%。结论:带状疱疹伴神经痛的患者需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刘锡阳[8](2011)在《193例带状疱疹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由水痘-带状病毒(VZV)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病毒性皮肤病。多发于春秋两季,主要特征是群集性水疱、带状疱疹神经痛及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带状疱疹的发病多数与感冒、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外伤、肿瘤、各种感染、系统性疾病等诱发因素致使机体的免疫力降低有关。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初次感染VZV后,临床上表现为水痘或隐性感染,之后,此病毒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且沿着脊髓后根或三叉神经节的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持久地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在各种诱发刺激的作用下使之活动,潜伏的病毒再次激活,生长繁殖,导致被侵袭的神经节发炎坏死,产生神经疼痛。目的:本文对带状疱疹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带状疱疹的可能病因及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对2009~2010年的193例带状疱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发病年龄、发病诱因、季节特点、皮损分布、病情分型、自觉症状、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治疗情况等。结果:1、一般资料:符合诊断的带状疱疹患者193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111例,男女比例为0.74:1。16~45岁37例,46~60岁43例,61~90岁113例。发病以春秋两季居多。2、发病诱因:发病前有疲劳、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等情况24例,生活不规律者9例,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者4例,曾施行手术者16例,有肺部疾病(如肺炎)病史者6例,并发两种以上疾病者14例。住院期间查出伴发泌尿系肿瘤4例。30例无明确的诱因。3、临床特点:1)皮损分布特点面三叉神经分布区44例,胸肋神经分布区56例,腰腹神经分布区50例,颈肩、上肢区28例,臀部、下肢区15例。2)临床分型寻常型169例、大疱型带状疱疹7例、泛发型带状疱疹5例、眼带状疱疹5例、耳带状疱疹2例、出血型带状疱疹5例。3)自觉症状自觉疼痛患者148例,56例严重影响睡眠。30岁以下患者多为轻度疼痛,31至50岁患者多为轻中度疼痛,50岁以上患者疼痛较为剧烈。先有神经痛后起疱疹者114例,先有发疹后出现神经痛者43例,发疹和疼痛同时出现者36例。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不同程度的降低和(或)淋巴细胞比例升高108例,单核细胞升高55例。7例患者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异常6例。其中CD4下降4例、CD8升高2例,CD4/CD8均有下降。5)3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6例皮损部位并发感染。3例并发口周病毒性疱疹,1例皮损侧并发青光眼,4例并发眼部病毒性结膜炎,2例为Ramsay-Hunt综合征。8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4例患者在入院期间行腹部及泌尿系超声查出泌尿系肿瘤。4、治疗:给予常规抗病毒、营养神经、调节免疫力、局部外用药、微波、针灸、拔罐等治疗。疱疹较重、疼痛剧烈患者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日一次肌注,如无持续高热可连用七天。对于年龄稍大、头面部、面积较大、疼痛明显的带状疱疹患者查无激素应用禁忌症早期加用地塞米松(5~10mg)静点,神经痛缓解后减量。结论:带状疱疹为常见病毒性皮肤疾病,好发于春秋两季,带状疱疹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轻重与年龄及体质有关。对明确诊断为带状疱疹的患者应尽早治疗。对头面部或重症老年带状疱疹患者应早期少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减轻炎症和神经痛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同时进行系统检查,排除或发现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肿瘤等可能性。

梁宏[9](2011)在《甲氰咪胍联合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性睑皮炎22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采用甲氰咪胍联合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性睑皮炎22例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甲氰咪胍联合干扰素治疗。全身用药与局部用药相结合。结果:全部患者均治愈,其中11例(眼)皮肤留下色素沉着及瘢痕,患侧皮肤遗留异常感觉;2例(眼)并发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3例(眼)并发结膜炎;5例(眼)并发角膜炎;1例(眼)并发虹膜睫状体炎。结论:综合应用甲氰咪胍联合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性睑皮炎疗法具有疗效高、病程短、复发率低的优点。

王靖[10](2010)在《解毒止痛汤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对观察解毒止痛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解毒止痛汤治疗,对照组以泛昔洛韦治疗。用药3周后判定疗效。结果:80例入组患者,其中4例为脱落病例,对76例合格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治疗组38例,对照组38例。治疗第7、14天,VRS积分显示:治疗组疼痛缓解程度较对照组明显,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缓解症状疗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缓解疼痛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一月后,治疗组有0例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对照组则有4例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结论:解毒止痛汤组显效率为89.47%,是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有效方剂;解毒止痛汤能有效改善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甲氰咪胍联合阿昔洛韦治疗眼睑及角膜带状疱疹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氰咪胍联合阿昔洛韦治疗眼睑及角膜带状疱疹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中西医对于带状疱疹的研究与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带状疱疹患者信息采集表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519例带状疱疹临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京万红软膏治疗皮肤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皮肤烧烫伤
2 皮肤创伤
3 日晒伤
4 肿瘤放疗性皮肤损伤
5 褥疮
6 小儿尿布皮炎
7 带状疱疹
8 痤疮
9 结语

(4)强化护理干预在带状疱疹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护理干预
    1.5 观察项目和评价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病情情况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的比较
3 讨论

(5)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136例带状疱疹临床分析及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诊断标准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观察内容
    5 评定疗效标准
    6 统计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中西医研究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火针“火郁发之”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研究概述
        1.1.1 定义
        1.1.2 流行病学研究
        1.1.3 带状疱疹诱因及病因
        1.1.4 带状疱疹的发病机制
        1.1.5 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
        1.1.6 实验室检查
        1.1.7 带状疱疹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1.8 西医治疗
    1.2.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研究
        1.2.1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1.2.2 中医的病因病机
        1.2.3 中医诊断依据
        1.2.4 带状疱疹的中医药之火针为主的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案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方法
        2.1.3 实验方案
    2.2. 研究结果
        2.2.1 一般资料
        2.2.2 疼痛评价资料
        2.2.3 疱疹情况
        2.2.4 综合疗效评分
        2.2.5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2.2.6 针灸镇痛效应
        2.2.7 耐受性评价
        2.2.8 治疗后带状疱疹疗效的分析
        2.2.9 不良事件发生率
        2.2.10 脱落或剔除原因分析及依从性评价
    2.3. 讨论
        2.3.1 针灸处方分析
        2.3.2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2.3.3 “火郁发之”法的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带状疱疹伴神经痛综合治疗8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8)193例带状疱疹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二、正文
    (一) 前言
    (二) 材料与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六) 参考文献
三、综述
    (一) 正文
    (二) 参考文献
四、致谢

(9)甲氰咪胍联合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性睑皮炎22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随访:
2 结果
3 讨论

(10)解毒止痛汤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研究概况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
        1.3.1 名家治验
        1.3.2 辨证施治
        1.3.3 中成药
        1.3.4 中药外治
        1.3.5 其他疗法
    2 西医研究概况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临床表现
        2.3 治疗概况
        2.4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诊断标准
        1.1 中医诊断标准
        1.2 西医诊断标准
    2 一般情况
        2.1 病例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服药方法
        3.3 观察方法
    4 观察项目及指标
        4.1 症状、体征指标
        4.2 疼痛疗效评价
        4.3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5 统计学处理
    6 研究结果
        6.1 疗前、疗后症状、体征指标综合评分比较
        6.2 两组疗后综合疗效比较
        6.3 疼痛指标比较
        6.4 两组发生后遗神经痛情况比较
        6.5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 组方分析
    2 现代药理研究
    3 疗效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四、甲氰咪胍联合阿昔洛韦治疗眼睑及角膜带状疱疹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研究[D]. 王靓轩.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7)
  • [2]519例带状疱疹临床回顾性分析[D]. 王小欢.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5)
  • [3]京万红软膏治疗皮肤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王景文. 药物评价研究, 2014(04)
  • [4]强化护理干预在带状疱疹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陈玉婷. 中国当代医药, 2014(21)
  • [5]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136例带状疱疹临床分析及文献回顾[D]. 邱曙光. 郑州大学, 2013(04)
  • [6]火针“火郁发之”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D]. 孔美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7]带状疱疹伴神经痛综合治疗80例分析[J]. 罗云松,景引,宋强.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29)
  • [8]193例带状疱疹临床分析[D]. 刘锡阳. 大连医科大学, 2011(06)
  • [9]甲氰咪胍联合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性睑皮炎22例临床观察[J]. 梁宏. 吉林医学, 2011(05)
  • [10]解毒止痛汤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型)的临床观察[D]. 王靖.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西咪替丁联合阿昔洛韦治疗眼睑角膜带状疱疹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