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角下教师专业角色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角下教师专业角色的转变

一、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Goita Yacouba(高亚)[1](2021)在《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及改进思路之综合性研究》文中认为

Goita Yacouba(高亚)[2](2021)在《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及改进思路之综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是对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的综合性研究。中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不仅是非常重要的,又是非常特殊的。特别是如今在马里,已经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可能要延长至十二年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可以说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已经共同构成了基础教育。自1960年独立以来,马里历届政府先后颁布了系列教育法案,一直把教育作为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被视为国家发展的优先事项。教育作为一项基本人权,马里宪法强调“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马里的教育不仅有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受到历史传统以及殖民文化的影响,还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影响。在马里的国家教育政策中,基础教育(1-9年级)追求优质是一个长远且重要的目标。当前它面临若干挑战。面对这些挑战,马里必须采取有力的教育改革行动。马里基础教育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影响这些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借鉴中国、法国等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经验,马里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路应该是什么,改革的策略有哪些?这些都是本论文需要探讨的问题。围绕这些基本问题,还需要探讨一些相关的问题,如教育改革的相关概念与教育理论。论文对从基础教育的六个维度做了文献梳理,包括中小学教师的素养、课程与教材、课堂教学、学校管理与校长、教育法律与政策、家校合作与冲突。第二章对马里与中国的基础教育体系进行了比较。马里和中国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马里和法国的基础教育体系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马里长期受法国殖民统治,这两个国家的教学语言和官方语言都是法语。自1962年独立以来,马里国家一直受到其殖民国家法国教育制度的影响,马里的整个教育体系是以法国的教育体系为蓝本的。而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它有一个适合国情的特殊的基础教育体系,它的教学语言和官方语言是汉语。这个比较的目的是:解释马里和中国基础教育各自的特点和彼此的异同,为马里基础教育的变革提供参照体系。对于马里的基础教育和中国的基础教育,马里的基础教育发展应该从中国的基础教育变革中吸取经验,这在当前是非常必要的。第三章通过对相关的教育概念与教育改革理论的阐释为审视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提供分析框架。这些概念包括:学校教育与基础教育、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教师教育与素质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方法、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校长素质与学校管理、家长和家校合作及教育改革与教育理论。教育改革理论包括:中国、法国和马里的教育改革理论(一、中国教育改革的代表性理论;二、法国教育改革的代表性理论和第三、马里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选择)。第四章是通过三种教育研究方法获取基础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对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加以审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观察法分析法三种研究方法。研究马里基础教育涉及的主题内容包括如下六个方面:第一,基础学校教师素质;第二,基础学校学习资料的供给;第三,基础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第四,学校管理活动;第五,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第六,国家教育政策与法律。马里基础教育综合性问题的问卷设计融合了教育基本理论、学校管理理论、教育学史学、教育政策学与教育社会学等学科,同时也适当参考了国际教育机构和国际会议的资料,使研究不仅具有多学科视野,而且也具有国际视域。资料的收集主要在马里教育部和首都巴马科的20所公立基础学校、教师培训学院进行,同时也在中国湖南长沙市实验小学等六所学校做了课堂教学观察。资料收集的时间:2019年6月到9月;实施问卷与访谈调查的过程包括:第一步,向被调查者讲明进行这次问卷与访谈调查的目的。第二步,向被调查者说明做问卷与访谈调查的方式。第三步,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工作的保密性和调查形式的匿名性,打消其顾虑。第四步,待问卷与访谈调查做完之后,向被调查者道谢。第五步,问卷与访谈调查整理及分析。第五章和第六章通过分析访谈、问卷调查和观察基础教育等方法获得的实践资料,对基础教育的问题与原因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这项研究的数据一方面来自于调查问卷等研究工具,另一方面来自于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学院的老师、学校校长、学生、教育部官员和学生家长等目标群体的访谈。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证明,从教师质量、学习资料、基础学校教学方法、基础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育政策的执行以及家长与其子女之间的关系等角度来看,马里的基础教育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严重。不可否认的是,马里各级教育部门为解决这些问题也都做出了一些可贵的努力。研究发现目前马里中小学存在着如下问题:基础学校教师素质低;基础学校学习资料的供给不足;基础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简单固化;学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低,管理低效,与家长的关系紧张;家长的教育能力有限,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国家教育政策与法律不能及时反映时代的要求和国家的需要。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基础学校教师缺乏较长时间的培训,专业成长的动力不够强;国家因为内乱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给学校购买学习资料的经费不够;基础学校教师掌握的教学方法少,教学交流少,选择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不够强;基础学校校长的选拨缺乏严格的标准和缜密的程序,任命之后缺乏管理方面的培训;家长受教育的程度低,加上家庭经济困难,无法与孩子有效沟通,也意识不到教育的价值。受法国殖民化教育制度的影响,国家的教育法律与政策没有合理地反映马里民众的需要和马里教育的特殊性。第七章针对上面基础教育的问题与原因,就马里基础教育改进的思路提出了如下建议:第一,马里政府应尽力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基础教育初始教师和在职教师的素质,并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提高工资收入。第二,应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给学生免费提供基本的学习资料,特别是课程资料。第三,鼓励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师探索多种教学方法,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合理要素,主动运用积极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特点与学习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第四,应尽一切努力对校长进行学校行政或学校管理方面的专题培训,提高校长的管理服务意识与民主管理水平。第五,通过家长培训学校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水平,改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发挥家庭在学习者的学业成功中的积极作用。第六,依据国家教育政策与法律,完善学校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学校管理先进经验。

李雅聪[3](2021)在《初心与嬗变:生命历程视阈下校长成长轨迹研究 ——基于Y的叙事研究》文中认为教育兴则国家兴。随着当今时代教育改革向纵深迈进,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都离不开教育中的实践者,尤其是校长,校长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所在。自“教育家办学”理念提出以来,在校长培训日益兴盛的潮流中,校长成长的相关研究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如何成长为优秀的校长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本研究选取Y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和关键事件分析法,以生命历程理论为研究视角,融合校长研究的成长阶段说、资本积累说等相关理论,从Y的少年成长、校长预备期、校长适应期、校长胜任期、校长成熟期和创造期六个阶段,对Y自身的成长历程及其初心嬗变进行追溯式考察,并挖掘其成长过程中的转折点及关键事件,尝试在其中找到影响其初心嬗变与自身成长的关键因素。研究中发现:Y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环境、资源与能力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Y生于上世纪70年代,幼年经历帮助她形成了初心的萌芽;长于上世纪80年代,作为那个年代的中师生,在中师教育与师范本科教育中坚定着初心;在不断的调职经历中磨砺与更新着初心;在向教育家型校长迈进中不忘初心;在自身的成长中积累优势,实现自我渐进式成长,又于渐进式成长中丰富初心的内涵与意蕴,产生嬗变。本研究根据Y的成长历程,形成生命轨迹图,并构建初心嬗变图。研究发现,初心嬗变于校长的成长过程中,校长成长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作为校长,要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累积关键优势,并积极学习、反思、创新、才能够实现成长。由此,在本研究末由校长自身与外部保障两各层面提出校长成长与自我初心丰富的可行的路径及建议:校长自身应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内在驱动力;校长应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形成团队的领导力与向心力;鼓励特色办学,提高校长自身的科研能力与综合素养;创新校长培训工作,完善校长成长外部保障四种路径推动校长初心的嬗变,校长自身的成长。

吕晓蕾[4](2021)在《我国教师角色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1992-2020年CNKI核心期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性意义不言而喻。明晰教师角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一直以来是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教师角色的研究能够帮助教师重新寻找自身角色成长的支撑点,是教师教育决策制定的指导性依据,也是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在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研究成为教育学研究发展的趋势。综合学术界研究的成果,基于目前我国教师角色研究的现状缺乏定量分析的本体论问题,借助文献计量学的理论与科学的方法论,以期在目的论上实现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经验、主观臆断的视野局限,为有效的教师角色研究和科学决策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是本研究特定的时代意义和科学价值。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结合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技术,以CNKI为检索库、“教师角色”或“教师的角色”为主题检索的核心期刊作为研究数据,对我国教师角色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总结,进而重新梳理我国教师角色研究的发展脉络,探索教师角色研究的热点与趋势。首先分析该领域内研究主体的发文量、合作关系,了解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和重要研究机构;然后运用关键词的词频分析、共现分析和聚类分析,绘制关键词知识图谱,了解该领域内的研究热点;接着运用关键词时序图分析该领域的研究过程;最后,通过关键词突现分析探测我国教师角色研究的趋势,从整体上把握我国教师角色研究的现状。根据对核心作者、重要研究机构的文献进行选择性阅读、批判性分析和总结性提炼,结合知识图谱,阐释我国教师角色研究的发展特点。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教师角色研究的热点集中在教师角色的内涵及功能、有效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师生互动中的教师角色、信息技术变革与教师角色创新、教师的角色学习及专业发展五大领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高校教师、乡村教师、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师角色研究可能成为新的研究发展趋势。通过对我国教师角色研究的现状回顾,得到了有利于研究者进行研究的理论资料和实证资料,并总结了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既是对以往教师角色研究的总结,也是对当前教师角色研究成果的丰富,并对未来教师角色研究进行了道路上的探索。

李媛媛[5](2021)在《二战后美国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是对幼儿教师职业内涵的高度凝练,它时刻指引着幼儿教师的职业行为。探索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的变迁历程,不仅能够了解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的逻辑和趋势,还为我们全面认识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提供多样化的视角。论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对美国联邦政府和权威的学前教育机构所制定的学前教育政策、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梳理二战后美国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的变迁历程,透视其在变迁过程中的本质特征,最终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为我国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提供一定的启示。具体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引言部分包括问题的提出、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为二战后美国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的变迁历程,以时间顺序为纵轴,以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的价值取向、概念内涵的变迁为横轴,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梳理:第一阶段为1945—1969年,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的单一化,联邦政府重视培养社会服务型教师,具有两层意蕴,即幼儿教师成为知识传播者和社区服务者;第二阶段为1970-1980年,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的初步规范化,即儿童教育协会开始对幼儿教师的能力角色和多元文化角色进行认证,将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为儿童发展助理和多元文化的理解者;第三阶段为1981—2000年,联邦政府联合全美幼教发展协会对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的专业化负责,为幼儿教师的职业角色注入反思实践精神和多元文化精神,将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为反思实践者和文化回应者。第四阶段为2001年至今,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的多样化,即联邦政府通过《幼儿教师初级和高级专业准备标准》、《优秀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等专业标准,整合和再发展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将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为专业人员、支持者和领导者。第二部分为美国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变迁的特征,呈现出三个变迁特征:即角色价值取向表现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渐趋耦合;角色内涵日渐丰富;角色发展向度表现出个体性角色和社会性角色的不断发展。第三部分总结对我国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的启示。首先,关注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外化和自我价值内化相统一;其次,充实幼儿教师职业角色的内涵;最后,加强对幼儿教师职业角色的专业性和自主性的引导。

齐阿娜尔[6](2021)在《文化整合: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蒙古族学校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教师在文化整合过程中获得专业发展。它既是多元文化互动的结果,也是多元文化需求的体现。首先,多元文化互动不是单一文化之间的互动,而是文化混搭互动。文化混搭是文化存在的常态形式。其次,教师是文化混搭的结果和体现,教师专业发展即通过文化整合能动回应文化混搭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在即时专业情境下,文化混搭环境与个体认知在互动过程中进行文化整合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就是文化整合机制,文化整合水平代表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对此,研究以内蒙古蒙古族学校教师为质化的个案研究样本,从教师职业文化视角,在宏观的文化混搭现实和微观的互动文化情境的动态关系中探究了我国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具体描述和呈现了文化整合过程中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动力机制、文化支持机制和文化协同机制及其内外部成因。研究立足于职业群体的专业情境,从文化混搭环境和个体认知的互动关系中,以文化构成要素为内在分析线索,以我国多元一体文化为外部分析框架,以专业信念、专业能力、专业互动为分析内容,在社会文化、职业群体和认知因素等三个层面展开了对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的研究。我国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是在宏观社会结构文化中,是宏观社会关系文化与微观互动文化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文化整合的自组织过程。研究结论表明,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在社会文化层面是由社会文化结构和关系决定的即时专业情境下的文化互动;在职业群体层面是由价值整合和规范整合而达成的意义整合;在认知因素层面是由价值一体化发展和规范认同而达成的职业认同。研究价值在于,一是有利于在系统论的自组织理论框架内,从宏观社会文化与微观互动文化的关系中全景性理解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的整体图景、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二是在全球视野下,在国家间和国家嵌套内的文化合作和依存关系中,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文化整合过程中的弹性理解框架和可操作的实践框架,为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有效性政策制定和质量提升提供参考与借鉴。研究通过集合个案的质化研究,以文化会聚主义为研究理念,以文化动态建构的解释性建构为研究取向,以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和实物分析为具体研究方法,以共时描述——解释分析——理解建构为表现形式,以文化整合为研究视角,分别从文化的价值、规范和符号维度展开了对教师专业信念、专业能力和专业互动的调查和描述,在此基础上呈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动力机制、文化支持机制、文化协同机制及其内外部成因。研究结果表明,专业信念领域中的价值认同是文化动力机制,多元一体文化是文化动力机制形成的外因,价值的双元生成与一体化发展是文化动力机制形成的内因;专业能力领域中的规范互动是文化支持机制,多元文化规范互动和价值一体化发展是文化支持机制形成的外因,规范认同是文化支持机制形成的内因;专业互动领域中的意义共享是文化协同机制,即时专业情境下的互动需求是文化协同机制形成的外因,职业认同是文化协同机制形成的内因。最后总结性呈现了文化整合取向的教师专业素的同时,在社会文化、职业群体和认知因素等三个层面上理解性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及其形成条件。

李辉[7](2020)在《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文中认为职业理想是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想在职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职业理想是职业实践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任何职业生活都需要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肩负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特殊使命,更需要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崇尚师德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历代教育家也均执着追求着“师范端严,学明德尊”的个人修养和教育境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和教师职业理想问题,并将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置于教师培养的核心地位。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也激励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简洁概括激励着广大人民教师实现从世俗生活到精神自由、从个人价值到使命担当的发展跨越,为我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及师范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为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主力军,他们只有拥有崇高教师职业理想,才能形成可贵的师范气质和深厚教师情怀,才能调动起奉献教育事业的职业热情和奋斗意志。职业理想教育是高校师范生理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生职业理想培育的坚实保障。因此,对标“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整体要求,积极关注并研究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问题对师范生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及功能进行了阐释,明确了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及马克思主义职业观为理论指导,并借鉴了西方职业发展理论相关研究测量工具。同时,对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和要求进行了分析: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关乎新时代我国教育强国战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关乎新时代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工作以及师范专业改革工作的成效;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整体要求成为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目标指引。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借鉴心理学研究方法编制了《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问卷》及《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并使用上述两个自编问卷进行了相关测量和调查,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主体差异、积极方面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剖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实施原则存在偏差”“内容体系有待完善”“路径依赖问题凸显”“合力结构尚未形成”等问题,并从学校、学生、国家及社会四方面分析了上述问题的成因。结合前期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对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思路与举措进行了重点研究:一是在实施原则的调试方面,提出要遵循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协调、理论指导与实践熏陶相结合、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全方位教育相统一等原则;二是在内容体系建构方面,建议内容体系应涵盖政治信仰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职业认知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教育、教师职业情感教育以及教师从教信念教育等五个方面;三是在实践举措探索方面,梳理了以讲授、体验、榜样、环境和自我为核心的“五维”培育路径以及探索了构建“向师型”师范生课程体系、发挥以“实习支教”为核心的实践教育优势、发挥“榜样力量”的启迪与激励影响、彰显“师范教育”特质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激发高校师范生主体意识及自我教育积极性等对策。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完善高校师范生的“录取与退出机制”“效果评价机制”“国家支持机制”“社会引导机制”以及“家庭干预机制”等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支持机制的思路。其中,第一章“理论概述”是研究起点和基础;第二章“意义与要求”是研究的方向和指引;第三章“现状实证分析”和第四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是研究难点和切入点;第五章“思路与举措”是研究重点和落脚点。

郭宇[8](2020)在《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其自身专业身份的认同是提高教师工作动机、责任感的关键。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也影响着教师对教育改革的感知、适应与实践方式,教师唯有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身份,提高自己的身份认同程度,才不会对新颁布的改革方案无所适从,不会在教育改革与自我角色转变过程中迷失自我。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近年来,综合素质评价政策的强力推动促使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出台了相关文件,多数学校已经意识到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意义,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教师作为综合素质评价活动开展关系最为密切的主体,对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具有关键作用。教师作为综合素质评价者专业身份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活动中的态度和具体行为。然而,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整理,发现很多教师在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惑:综合素质评价究竟能否促进学生发展?如何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角色应做怎样的转变?如何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基于此,本研究将开展实证研究,探讨小学教师作为综合素质评价者的专业身份认同问题。研究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访谈法,以全国范围内部分地区的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搜集数据、分析问卷数据探讨小学教师作为综合素质评价者的专业身份认同程度。首先,依据小学教师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态度、对问卷各维度的总体认同情况分析总体认同水平。其次,对小学教师在综合素质评价价值、综合素质评价认识与理解、自我角色定位、综合素质评价能力、环境支持五个维度上的认同程度分析小学教师具体的认同现状。最后,对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下的小学教师进行相关的差异性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小学教师对综合素质评价推行的必要性为高度认同;小学教师在综合素质评价价值认同维度上为高度认同、在综合素质评价认识与理解、自我角色定位、综合素质评价能力的认同和环境支持的认同维度上均为中度认同。根据问卷数据及访谈结果发现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者身份认同存在以下问题:部分教师对综合素质评价认知不够全面;非班主任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意识与能力欠缺;部分教师的自我角色定位存在一定偏差;高年级家长对综合素质评价信任度不高;综合素质评价培训活动不足;学校开展的综合素质评价活动类型不够丰富。通过数据与文献分析发现,影响小学教师作为综合素质评价者身份认同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教育评价观的影响,使得部分家长与教师陷入分数和等级中无法自拔;小学教师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升学中不做参考,这种尴尬地位使综合素质评价遭遇轻视;教师误解综合素质评价会增加工作负担,导致教师的参与热情降低;学校和家长对教师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教师在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得不到有力支持;综合素质评价理论研究薄弱,导致小学教师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还有待深入了解和学习。研究者通过对综合素质评价与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并结合问卷数据与访谈资料,从政府、学校、教师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小学教师作为综合素质评价者专业身份认同的策略建议:政府层面要加强政策完善与政策宣传。通过政策宣传弱化传统教育价值观,唤起相关主体的综合素质评价意识、对综合素质评价政策文件进行进准解读、鼓励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等措施,促进相关主体尤其是小学教师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解与认可,进而促进小学教师作为综合素质评价者的专业身份认同;学校层面要注重正向引导与教师分工。学校通过确立育人的综合素质评价价值取向、开展相关主体的培训与教育对小学教师的评价者身份给予正向引导,同时出台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方案并对小学教师相应的责任进行细致的划分;教师层面要积极提高评价素养与评价能力。教师要坚持科学的学生发展观,形成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理念,努力提升自己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能力。最后,教师还应在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中主动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强化自身作为综合素质评价者的身份认同。社会、学校、教师三方面的合力能够有效促进小学教师作为综合素质评价者的专业身份认同。

李丹[9](2020)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了国家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意识不强、角色冲突、角色素质不高等问题,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因此,本文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为研究对象,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从而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理论提供指导。主动使教师成功的实现自身的角色,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论文正文共分成五章,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研究的难点及创新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二章是论文写作的基础部分,主要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理论渊源进行了具体梳理和分析。首先对新时代、教师角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概念界定展开理论分析。之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指导、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参考等四个方面去分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基础。第三章主要是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全面梳理,详细探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现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现状与定位的原因。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现状调查问卷分析,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梳理与分析后得出角色弱化的主要原因。第四章基于上一部分的角色分析,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理论构建的研究,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原则、目标、内容、方法、途径五个方面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理论构建进行归纳与总结。第五章重点分析与研究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实践策略。本章节的主要内容从五个方面去论述实践策略的定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创新意识的激发者、铸魂育人的训教者、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科学理论的普及者、勇于创新的助力者,希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动地进入角色并实现角色。这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

余云露[10](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提出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二、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2)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及改进思路之综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RESUME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的问题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价值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文献的查找与统计
        二、“基础教育”及相关概念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培养与素质的研究
        四、关于中小学课程与教材的研究
        五、关于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
        六、关于中小学校长素质与学校管理改革的研究
        七、关于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研究
        八、关于家校冲突与合作的研究
        九、关于教育教学理论流派的研究
        十、已有研究成果的启示与局限
    第四节 研究目标和假设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假设
    第五节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教育概念框架与教育改革理论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框架
        一、学校教育与基础教育
        二、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
        三、教师教育与素质教育
        四、学校课程与教学方法
        五、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
        六、校长素质与学校管理
        七、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
        八、教育改革与教育理论
    第二节 基础教育改革理论与马里基础教育改革的选择
        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代表性理论
        二、法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代表性理论
        三、马里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选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里基础教育的历史与发展及中国基础教育改革
    第一节 马里的文化与教育的发展
        一、马里的地理环境、人口发展、历史与文化特点
        二、马里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第二节 马里基础教育改革与国际组织
        一、马里基础教育改革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二、马里基础教育改革与儿童基金会
    第三节 马里基础教育的改革、成就与问题
        一、新世纪马里基础教育的改革
        二、马里基础教育的质量与成就
        三、马里基础教育的困境
    第四节 中国教育制度与基础教育改革
        一、新中国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
        二、新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历程
        三、新中国基础教育制度及特点
        四、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基础的教育改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里基础教育问题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 文献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文献研究的目的
        二、文献研究的过程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样本与目标群体
        二、问卷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三、问卷调查的对象及分布
        四、问卷调查的时间与地点
        五、问卷调查的过程
        六、问卷的反馈
    第三节 访谈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访谈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二、访谈的对象
        三、访谈时间与地点
        四、访谈调查的过程
        五、访谈资料的整理
    第四节 观察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观察的目的
        二、观察的对象与内容
        三、观察时间与地点
        四、观察实施的过程
        五、观察资料的整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马里基础教育的定量分析
    第一节 基础学校教师的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一、基础学校教师素质
        二、基础学校学习资料供给
        三、基础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
        四、学校管理活动
        五、家长与孩子的关系
        六、国家教育政策与法律
    第二节 基础学校校长的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一、基础学校教师素质
        二、基础学校学习资料供给
        三、基础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
        四、学校管理活动
        五、家长与孩子的关系
        六、国家教育政策与法律
    第三节 教师教育者的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一、基础学校教师素质
        二、基础学校学习资料供给
        三、基础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
        四、学校管理活动
        五、家长与孩子的关系
        六、国家教育政策与法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马里基础教育的专题访谈与教育案例
    第一节 马里基础教育的专题访谈
        一、基础学校教师访谈资料的分析
        二、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访谈资料分析
        三、教学研究中心CAP与教育顾问访谈分析
        四、教育部官员访谈资料分析
        五、学生家长访谈资料分析
        六、基础学校学生的访谈分析
    第二节 马里基础学校的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一、基础教育课例及特点
        二、校园文化活动案例及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的发现、建议与结论
    第一节 发现与讨论
        一、研究的发现
        二、讨论
    第二节 建议与结论
        一、对马里基础教育改进的建议
        二、研究的结论与后续探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初心与嬗变:生命历程视阈下校长成长轨迹研究 ——基于Y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时代呼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二)自我解惑:面临着不同的声音
        (三)范式转型:校长成长的实然迫求
        (四)自身情结:解读笔者研究兴趣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师职业选择的研究
        (二)关于教师职业选择初心的影响因素研究
        (三)关于校长成长的研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已有研究述评
    四、基本概念界定
        (一)初心
        (二)嬗变
        (三)选择、教师职业选择
        (四)校长成长
    五、研究途径
        (一)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
        2.文献分析法
        3.访谈法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过程
        (四)研究视角
        1.生命历程理论
        2.生命历程理论研究个体成长的适切性
第1章 溯源:少年成长的积累
    一、孕育:年少的境遇与后来的选择
        (一)出生环境:农民家庭
        (二)成长环境:中师热潮
    二、播种:灵活的课堂与心灵的向往
    三、生根:冥冥的注定与被动的取舍
        (一)父亲的执意坚持
        (二)倾心相助的老校长
    四、小结
第2章 选择:成为理想的自己
    一、毕业之际的“硬”选择
    二、初任教师的“软”发展
        (一)合格的新手教师
        (二)G市小有名气的教师
    三、教而优则仕
        (一)初次结缘行政工作:年级组长
        (二)再次选择接受教育:去读研了
    四、小结
第3章 寻觅:磨砺中经历变迁
    一、艰难中前行:经历着职业倦怠
        (一)工作失意:未能如愿执教高中
        (二)无奈选择:再次担任班主任
        (三)分身乏术:压力重迫想辞职
    二、前行中突破:第一次当校长
        (一)机缘巧合:D学校的副校长
        (二)举荐有成:初任校长
        1.初任期等于不适应期
        3.困境中的启发
    三、小结
第4章 交融:突破中走向未来
    一、Z小学:全新的工作领域
        (一)新官上任:三步规划
        (二)打消质疑:校长上语文课
        (三)亲近关系:校长餐桌与校长下午茶
        (四)加入新基础教育:丰富办学理念
    二、且歌且行:入选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
    三、共生养成:家庭与“我”,“我”与Z小学的山水
    四、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一)生命历程理论下Y的成长
        (二)Y成长历程中的初心丰富与蜕变
    二、研究启示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校长初心嬗变的内在要求
        (二)独特的人格魅力:校长初心嬗变的关键所在
        (三)创新的办学理念:校长初心嬗变的制胜法宝
        (四)持续的学习观念:校长初心嬗变的必由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4)我国教师角色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1992-2020年CNKI核心期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软件介绍
        1.Cite space软件
        2.可视化分析
        3.对研究方法的反思
    (二)数据选择与操作流程
        1.数据选择
        2.数据来源统计
        3.数据操作流程
二、我国教师角色研究的现状分析
    (一)研究主体的可视化分析
        1.对作者的分析
        2.对机构的分析
    (二)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1.关键词词频分析
        2.关键词共现分析
        3.关键词聚类分析
    (三)研究过程的可视化分析
        1.文献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2.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
    (四)研究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1.关键词突现分析
        2.对未来研究趋势的探索
三、我国教师角色研究的特点
    (一)我国教师角色研究主体的特点
        1.以高等师范院校为学术主阵地、高校师生为主力军
        2.科研环境相对的独立性、封闭性
    (二)我国教师角色研究热点的特点
        1.教师角色内涵及功能共性与个性研究并重
        2.教学研究由知识传授转变为建构学习主体
        3.师生角色研究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研究
        4.教师角色学习由外援支持转向内生发展
        5.信息技术变革研究由狂热追捧回归理性反思
    (三)我国教师角色研究过程的特点
        1.理论基础呈现出多元化与国际化的新视野与新气象
        2.国外新理论与本土实践探索不断融合形成新的中体西用格局
    (四)我国教师角色研究前沿的特点
        1.教育政策是教师角色研究的风向标尺
        2.信息技术变革是教师角色研究的主驱动力
        3.教育理论与教学模式是教师角色研究的新生长点
四、对我国教师角色研究的反思
    (一)研究主体力量薄弱,尚未形成有效合力
        1.研究主体合作程度较低
        2.研究主体缺乏持续关注
    (二)研究缺乏感情维度,对教师主体关注不够
        1.研究视野在教师感情维度的缺失表现
        2.研究对教师主体的生命关怀不够
    (三)研究基于移植引荐,疏于承续历史传统
        1.理论基础呈现“西学化”倾向
        2.传统教师角色的意义失落
    (四)研究方法束缚于传统,成果不能落地生根
        1.研究方法以传统研究范式为主
        2.研究成果的理想色彩浓厚
五、对我国未来教师角色研究的展望
    (一)组建教师角色研究共同体,立足社会需求本位
        1.形成多元的学术共同体,加强合作交流
        2.提升学术研究的责任感,立足社会需求
    (二)关注教师的主体角色研究,全面拓宽研究视野
        1.探究教师角色的感情维度,丰富研究视角
        2.关注教师作为普通人的角色,关注生命健康
    (三)重视教师角色理论本土化研究,坚持中国文化自信
        1.深入探讨我国教师角色承载的传统文化
        2.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四)形成科学的研究体系,推动理论实践互动
        1.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理论与实践的亲密互动
        2.提高科学性与规范性,丰富和创新研究方法
    (五)强化研究服务于社会进步,与时俱进同频共振
        1.把握时代变革脉搏,聚焦教师角色现代化研究
        2.遵循教与学的规律,基于教育原点探讨教师角色
        3.坚守教师角色本质,重视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二战后美国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2.研究问题
    (二)概念界定
        1.幼儿教师
        2.职业角色定位
        3.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
    (三)文献综述
        1.关于教师职业角色的研究
        2.关于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的研究
        3.关于美国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的研究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五)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文献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一、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的单一化(1945 年—1969 年)
    (一)国际冷战和国内贫困危机的影响
        1.冷战刺激下早期智力开发运动兴起
        2.贫困危机要求学前教育为社会稳定服务
    (二)社会服务型职业角色的建立
        1.开发早期智力的知识传播者
        2.促进公平的社区服务者
二、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初步规范化(1970 年—1980 年)
    (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和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的兴起
        1.青少年反叛运动的高涨
        2.融合教育运动的快速推进
        3.能力本位教师教育改革的兴起
    (二)对幼儿教师的能力角色和多元文化角色进行认证
        1.儿童发展助理
        2.多元文化的理解者
三、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强调专业化(1981 年-2000 年)
    (一)新型社会变革和专业化教师观的形成
        1.第三次技术革命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2.追求学前教育领域的优质公平
        3.专业化教师观的建立
    (二)幼儿教师职业角色的专业化发展
        1.基于专业化的反思实践者
        2.基于社会公正的文化回应者
四、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的多样化(2001 年至今)
    (一)新时代的“危机”策略与学前教育改革
        1.新世纪美国的“危机”策略
        2.公平且卓越的学前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
        3.对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呼唤
    (二)幼儿教师职业角色的整合与再发展
        1.准备充分的专业人员
        2.通力合作的支持者
        3.卓越领先的领导者
五、美国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变迁的特点
    (一)角色价值取向: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渐趋耦合
        1.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取向的价值阐述
        2.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变迁体现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耦合
    (二)角色内涵: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的内涵日渐丰富
        1.多元文化角色内涵的丰富
        2.实践性角色内涵的充实
    (三)角色发展:个体性角色和社会性角色的不断发展
        1.以幼儿教师为中心的个体性角色的发展
        2.以社会服务为宗旨的社会性角色的发展
六、对我国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的启示
    (一)关注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外化和自我价值内化相统一
    (二)充实幼儿教师职业角色的内涵
    (三)加强对幼儿教师职业角色专业性、自主性的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文化整合: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蒙古族学校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文化混搭的普遍现实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客观要求
        (三)多元文化教师的必然选择
    二、文献述评
        (一)文献综述
        (二)文献简评
    三、研究问题、思路与内容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与内容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价值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理论借鉴与框架建构
    一、多元文化互动理念的选择
        (一)多元文化主义及其反思
        (二)文化会聚主义及其契合
    二、文化整合取向下的理论借鉴
        (一)自组织理论:宏观理论视角
        (二)多元文化理论:文化整合视角
        (三)符号学与符号互动论:微观理论视角
    三、文化整合取向下的理论框架建构
        (一)核心概念
        (二)文化整合取向下的理论分析框架
    小结
第二章 质化的个案研究
    一、文化会聚主义视角下的质化研究
        (一)文化会聚主义视角下的集合个案
        (二)解释性建构的研究取向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一)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调查工具的选择与设计
    小结
第三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动力机制
    一、专业信念视角下的教师发展
        (一)关于专业自我的信念
        (二)关于学生发展的信念
        (三)关于教育教学的信念
    二、群体社会化进程中的价值认同
        (一)群体社会化视角下的教师速写
        (二)群体社会化对双文化价值认同的影响
    三、整合取向下的文化动力机制
        (一)价值认同: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动力机制
        (二)多元一体文化:文化动力机制形成的外因
        (三)价值的双元与一体:文化动力机制形成的内因
    小结
第四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支持机制
    一、专业能力视角下的教师发展
        (一)双文化角色规范的习得能力
        (二)双文化知识规范的习得能力
        (三)双文化技能规范的习得能力
    二、群体继续社会化进程中的规范认同
        (一)双文化经历是规范认同的基本途径
        (二)语言文字是规范认同的主要媒介
    三、整合取向下的文化支持机制
        (一)规范互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支持机制
        (二)多元一体化:文化支持机制形成的外因
        (三)规范认同:文化支持机制形成的内因
    小结
第五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协同机制
    一、专业互动视角下的教师发展
        (一)校内教研
        (二)课程实施
        (三)校外培训与交流
    二、群体再社会化进程中的职业认同
        (一)共享的社会文化经验是基础
        (二)共享的职业互动规范是推力
    三、整合取向下的文化协同机制
        (一)意义共享: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协同机制
        (二)即时专业情境:文化协同机制形成的外因
        (三)职业认同:文化协同机制形成的内因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
    一、文化整合取向下的教师专业素养
        (一)文化整合:专业信念的确定性
        (二)文化整合:专业能力的胜任性
        (三)文化整合:专业互动中的建构性
    二、文化整合取向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
        (一)社会文化层面的自组织机制及其形成条件
        (二)职业群体层面的自组织机制及其形成条件
        (三)认知因素层面的自组织机制及其形成条件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内涵及功能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内涵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概念结构模型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功能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及功能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功能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职业观
第二章 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和要求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及教师队伍建设实施
        (二)推动新时代我国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工作开展
        (三)助力新时代我国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深化改革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方向与要求
        (一)根本方向:培育“四有”好老师
        (二)职责要求:做好“四个引路人”
第三章 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现状实证分析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问卷编制及使用
        (一)编制目的
        (二)编制方法
        (三)编制过程
        (四)问卷使用
    二、当前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主体差异分析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当前的积极方面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实施原则存在偏差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体系有待完善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路径依赖问题凸显
        (四)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合力结构尚未形成
    二、当前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弱化的成因分析
        (一)学校原因: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及教育有效性不足
        (二)学生原因:师范生职业理想塑造自觉性差
        (三)国家原因:薪酬待遇及社会保障不佳
        (四)社会原因:社会价值观影响及就业形势压力
第五章 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思路与举措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工作原则调适
        (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协调原则
        (二)理论指导与实践熏陶相结合原则
        (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融合原则
        (四)专业教育与全方位教育相统一原则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体系建构
        (一)政治信仰与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师职业认知教育
        (三)教师职业认同教育
        (四)教师职业情感教育
        (五)教师从教信念教育
    三、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实践举措探索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路径选择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对策提升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机制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访谈提纲》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问卷(正式版)》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8)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举措
        2.身份认同是教师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前提
        3.综合素质评价中教师面临身份认同的困境
    (二)已有研究现状
        1.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相关研究
        2.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研究
        3.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小学教师身份认同研究
    (三)核心概念界定
        1.综合素质评价
        2.专业身份认同
        3.小学教师专业身份认同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一、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理论探讨
    (一)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探讨
        1.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意义
        2.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
        3.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程序
    (二)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理论探讨
        1.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重要意义
        2.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结构层次
        3.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特点分析
    (三)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理论阐释
        1.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内涵解读
        2.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维度结构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2.研究问题
        3.研究思路
        4.研究方法
        5.问卷设计
        6.数据处理
    (二)试测分析
        1.项目分析
        2.信度检验
        3.效度检验
    (三)正式实施
        1.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2.调查样本基本信息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现状
        1.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身份的总体认同水平
        2.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身份各维度认同情况
        3.不同背景变量下小学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差异分析
    (二)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对综合素质评价认知不够全面
        2.非班主任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意识与能力欠缺
        3.部分教师的自我角色定位存在一定偏差
        4.高年级家长对综合素质评价信任度不高
        5.综合素质评价培训活动不足
        6.学校开展的综合素质评价活动类型不够丰富
    (三)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影响小学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
        1.传统教育评价观的影响
        2.小学教师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动力不足
        3.教师误解综合素质评价会增加工作负担
        4.学校和家长对教师支持力度不够
        5.综合素质评价理论研究薄弱
四、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提升建议
    (一)政府层面:加强政策完善与政策宣传
        1.弱化传统教育评价观,唤起综合素质评价意识
        2.加强对综合素质评价政策文件的解读
        3.鼓励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
    (二)学校层面:注重正向引导与教师分工
        1.确立育人的综合素质评价价值取向
        2.开展相关主体的培训与教育
        3.出台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方案
    (三)教师层面:提高评价素养与评价能力
        1.坚持科学的学生发展观
        2.形成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理念
        3.提升综合素质评价的能力
        4.在积极参与中主动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 B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9)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方法及主要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内容
    四、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一)研究的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
    注释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概念及基础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时代
        (二)角色
        (三)教师角色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工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指导
        (一)毛泽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观
        (二)邓小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观
        (三)江泽民、胡锦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观
        (四)习近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观
    四、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借鉴
        (一)教育为治国治民之首
        (二)教育为人生之基
        (三)教育的目的“礼贤下,举贤才”
        (四)教育的首要为品德和伦理教育
        (五)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
    五、其他学科相关的理论参考
        (一)教育学中“教育哲学”理论
        (二)心理学中“认知方式”理论
        (三)社会学中“角色定位”理论
        (四)管理学中“管理教育”理论
    注释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现状解析
        (一)地位崇高、使命光荣与环境氛围的矛盾
        (二)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自身素质的矛盾
        (三)自身发展的强烈诉求与客观条件的矛盾
        (四)队伍迅速扩大与成长发展瓶颈的矛盾
        (五)部分教师思想迷茫与职业定位的矛盾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定位探析
        (一)政治方向的引领者
        (二)理论知识的传授者
        (三)学习方法的辅导者
        (四)高尚品行的塑造者
        (五)人生价值的打造者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现状与定位的原因探析
        (一)社会转型利益多元化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负面影响削弱了高校党团教育的效果
        (四)传统教育理念塑造了单向度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注释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理论构建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原则
        (一)坚持发展性原则
        (二)坚持整体性原则
        (三)坚持有效性原则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目标
        (一)由个体推进向整体突破的变化
        (二)由知识培育向价值培育的变化
        (三)由学生发展向社会需要的变化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内容
        (一)政治要强
        (二)情怀要深
        (三)思维要新
        (四)视野要广
        (五)自律要严
        (六)人格要正
    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方法
        (一)由诠释性向启发式的变化
        (二)由解释性向探究式的变化
        (三)由讲授性向引导式的变化
    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途径
        (一)思政课教学与整体教学相结合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三)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注释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实践策略
    一、增加理论学习、做创新意识的激发者
        (一)增强专业能力,扎实专业功底
        (二)突破专业限制,完善知识结构
        (三)接受创新理论,勇于创新教学
    二、加强责任担当、做铸魂育人的训教者
        (一)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素养水平
        (二)交融学科研究,提高科研水平能力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艺术氛围
    三、提高自身修养,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一)无私精神,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无畏精神,弘扬革命红色文化
        (三)奉献精神,发扬社会先进文化
    四、启发逻辑思维、做科学理论的普及者
        (一)思维逻辑严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思维方法辩证,培养学生深入分析的能力
        (三)思维导向开阔,培养学生全面学习的能力
    五、树立问题意识、做勇于创新的助力者
        (一)正视学生问题,做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二)教师以身示教,做学生发展的示范者
        (三)以问题为导向,做四个自信的助力者
    注释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1.1.3 个人兴趣指向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1.1 理论意义
        1.2.1.2 实践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小学教师
        1.4.2 教师职业困惑
        1.4.3 叙事研究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2.4.1 访谈法
        2.4.2 观察法
        2.4.3 实物收集法
        2.4.4 文献分析法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2.5.1 研究的伦理
        2.5.2 研究的效度
        2.5.3 研究的推广度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5.1 内部影响因素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5.2 外部影响因素
        5.2.1 社会环境
        5.2.2 学校因素
        5.2.3 家庭因素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附录7:图片汇集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及改进思路之综合性研究[D]. Goita Yacouba(高亚).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及改进思路之综合性研究[D]. Goita Yacouba(高亚).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3]初心与嬗变:生命历程视阈下校长成长轨迹研究 ——基于Y的叙事研究[D]. 李雅聪.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我国教师角色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1992-2020年CNKI核心期刊研究[D]. 吕晓蕾. 渤海大学, 2021(02)
  • [5]二战后美国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定位变迁研究[D]. 李媛媛.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6]文化整合: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蒙古族学校为个案[D]. 齐阿娜尔.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D]. 李辉.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调查研究[D]. 郭宇. 河南大学, 2020(02)
  • [9]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D]. 李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10]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角下教师专业角色的转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