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苹果原生质体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宪璞[1](2021)在《基于Pro-BIUTNT启动子的苹果原生质体高效表达体系的建立及其免疫研究应用》文中指出苹果优异基因的发掘和特异信号转导机制的深入解析离不开以苹果细胞为基础的高效精准目标蛋白表达技术体系。目前相关研究手段主要为同源稳定遗传转化体系和异源遗传转化体系,同源稳定遗传转化体系不仅技术周期长,效率低,而且在某些关键蛋白在特定时间下发生的修饰或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中极为不便;异源遗传转化体系虽能借鉴模式植物成熟的研究手段,然而在异源植物细胞中,由于遗传基础不同,细胞特性和生化调控机理往往存在巨大差异,可能无法准确揭示目标蛋白的真实生物学功能。原生质体瞬时表达技术作为有力的生化机理研究手段,虽已在拟南芥等模式植物中得到成熟和广泛的应用,但在苹果中尚未有相关报道。本研究以‘王林’和‘紫红’苹果愈伤组织为试材分离原生质体,基于Pro-BIUTNT启动子建立苹果原生质体高效瞬时表达技术体系,并对苹果部分免疫抗性的分子机理进行了研究,初步揭示了flg22诱导BAK1和FLS2特异性互作和MKK7-MAPK6-WRKY33的苹果PTI抗性途径,并证实AvrRpt2和NAA介导AXR2降解和AvrRpt2剪切RIN4的苹果ETI抗性途径,并首次发现RIN4内源性剪切机制及NAA和RIN4介导AvrRpt2反馈降解的苹果特异性免疫抗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平均每克鲜重愈伤组织制得1×106个以上的原生质体,其中以继代培养10 d的愈伤组织为试材分离的原生质体产量最高,平均每克鲜重的‘王林’和‘紫红’愈伤组织分别最多制得3.68×106个和4.07×106个原生质体。培养20 d和25 d的‘紫红’愈伤组织因老化脱水,质地硬脆且致密,表面深红内部褪色变黄,未分离到正常的原生质体。2.花椰菜病毒(Cauliflower mosaic virus,CaMV)的35S启动子虽能在多种作物中有效驱动目标基因表达,然而在苹果原生质体中瞬时表达活性较弱,无法满足相关生化研究的需要。拟南芥泛素基因UBQ10(Ubiquitin 10)的天然启动子Pro-BIUTNT在苹果原生质体中具有显着高于CaMV 35S的瞬时表达活性,本研究分别检测了Pro-BIUTNT和CaMV 35S启动子驱动参试基因MdERF98、MdERF1、MdERF2、MdERF3a、MdERF6a、MdWRKY29、MdWRKY33、MdBAK1、MdFLS2、MdEIL2在苹果原生质体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多数基因在Pro-BIUTNT驱动下获得了强烈的目标蛋白信号,而CaMV 35S启动子驱动的目标蛋白信号微弱或未检出。我们分别以MdERF1、MdWRKY33和MdFLS2为参试基因对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时间和表达时间对目标蛋白表达水平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继代培养6 d的愈伤组织制得的原生质体表达目标蛋白的水平最高,孵育表达6~8 h所得目标蛋白水平最高。Pro-BIUTNT启动子还驱动了目标GFP及GFP融合蛋白在苹果原生质体和烟草叶肉细胞中的高效表达,其荧光信号水平显着强于CaMV 35S启动子。3.不同于苹果原生质体,在拟南芥原生质体中,CaMV 35S启动子具有较高的瞬时表达活性,并与Pro-BIUTNT启动子差异并不显着,且两种启动子在拟南芥原生质体中的瞬时表达活性整体高于苹果原生质体,这可能与由遗传背景决定的种间蛋白表达调控机理的差异有关。4.拟南芥UBQ10基因的苹果直系同源基因的启动子Pro-MdBIUTNT和Pro-MdBIUTNT-2(长度分别为1539 bp和2501 bp)在苹果原生质体中同样具有优于CaMV35S的驱动表达活性,其中,两个长度为539 bp和739 bp(自ATG翻译起始位点向上游)的Pro-MdBIUTNT区段活性较强。5.鉴于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是植物叶片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我们分别鉴定了长度分别为1972 bp和3050 bp的苹果Rubisco基因天然启动子Pro-MdRP-1和Pro-MdRP-2及长度分别为2025 bp和2542 bp的Rubisco活化酶(Rubisco activase,RCA)基因的天然启动子Pro-MdRC-1和Pro-MdRC-2在苹果原生质体中的组成型表达活性和光诱导表达活性,结果显示,Rubisco基因相关启动子在苹果原生质体中的组成型表达活性较低,光照处理后微弱提升了其表达水平。6.应用苹果原生质体瞬时表达技术进一步印证了部分苹果PTI和ETI抗性响应机制,PTI抗性方面,证实flg22诱导At BAK1与At FLS2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在苹果细胞中的保守性,结合体外激酶试验结果发现At MKK7ac可通过磷酸化MdMAPK6对MdWRKY33进行蛋白修饰和磷酸激酶信号传递,MdMAPK6通过不依赖于At MKK7ac的方式提高了MdWRKY33的蛋白质稳定性。ETI抗性方面,在‘王林’苹果原生质体中,萘乙酸(NAA)处理或共表达AvrRpt2均能显着降低AXR2的蛋白质稳定性,AXR2 P87S突变后其稳定性显着提高,说明该机制在苹果细胞同样保守存在。AvrRpt2利用其自身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剪切RIN4的机制在苹果细胞中依旧保守存在。7.本研究首次发现了有别于模式植物的苹果特异免疫抗性机制,NAA处理显着降低了AvrRpt2的蛋白水平,说明在苹果细胞中可能存在介导病原菌效应蛋白AvrRpt2降解的特异性反馈调控机制以缓解病原菌对宿主的持续伤害,对平衡植物生长和免疫过程具有重要作用,RIN4的存在同时进一步降低了AvrRpt2的水平。苹果细胞中还存在着不依赖于AvrRpt2的特异RIN4剪切机制,说明苹果细胞中可能存在某些基于RIN4剂量的调控途径,以保持对AvrRpt2的适度敏感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Pro-BIUTNT启动子建立了苹果原生质体高效瞬时表达技术体系,初步揭示了部分植物PTI和ETI抗性在苹果细胞中的保守性,同时首次发现了R IN4内源性剪切机制和NAA和RIN4介导AvrRpt2反馈降解的苹果特异性免疫调控机制,这些共性与特性并存的调控机制不仅反映了种间保守免疫机制对植物生存的重要意义,更是植物不断进化以适应自然环境的具体体现。本研究不仅为苹果功能基因和特异信号途径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同时也为深入解析苹果特异免疫抗性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参考。
仲帅[2](2020)在《笃斯越桔原生质体分离与纯化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笃斯越桔(Vaccinium ulinosum Linn.)属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桔属(Vacc inium)的多年生落叶灌木。笃斯越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保健价值,近些年因它果实的口感好、味道甜,逐渐受到大众的欢迎。栽培蓝莓的果实大、品质好,但是人工栽培的蓝莓存在抗寒性差的问题,在寒冷的北方栽培冬季需要埋土防寒,给人工管理上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将栽培蓝莓和笃斯越桔进行原生质体融合有望获得抗寒优质蓝莓新种质。分离出高活力高产量的原生质体,是体细胞融合培养的前提,本研究主要以笃斯越桔的离体叶片及培养愈伤组织制备的细胞悬浮液为材料,进行了原生质体的制备、分离与纯化,选出最佳的制备方法,建立完善的原生质体分离体系。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通过对比在不同酶液组合、酶液浓度、酶解时间、渗透压、pH值等重要因素下制备的原生质体的活力与产量值,筛选出制备原生质体最佳分离条件及原生质体最佳的纯化条件。研究结果如下:1、对笃斯越桔的两种材料的原生质体分离条件进行优化的过程中,经多次试验对比,确定酶液组合为0.8%纤维素酶、0.6%果胶酶,最佳渗透压浓度为0.60mol·L-1甘露醇,笃斯越桔离体叶片获得原生质体的产量最高为12.84×106个·g FW-1,因原生质体在渗透压合适的环境下被分离出来,所以活力较高,活力为73.6%。由笃斯越桔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的细胞,在同等条件下分离的原生质体的效果不比离体叶片的效果好。2、在最佳酶液组合下,酶解液pH值为5.6,温度为(25±1)℃,黑暗条件下,以40r· min-1速度的恒温摇床上,酶解6h,酶解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产量与活力值达到最佳。3、在笃斯越桔原生质体的纯化过程中,离心速度为400r·min-1,离心时间4min时,为原生质体纯化的最佳条件,获得的原生质体产量与活力达到最高。
韦晨[3](2019)在《变异冬红果光合生理特性与组培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冬红果(Malus spectabilis)是蔷薇科苹果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因该变异株不仅叶片由紫变绿,而且果实初期亦呈紫色,至深秋果色由紫入红,寓意万紫千红,相较于正常冬红果,它既增添了色彩变化的多样性,满足了人们对观赏植物新、特、奇的要求,而叶片脱落较早,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观果期向前延伸。因此,具有这一特异性状的冬红果变异植株未来将更受市场欢迎。对于变异植株优良性状需要通过组织培养进行保存,但有些植物的变异植株长势较弱,并体现在光合作用上,所以对于变异冬红果,可以通过测量它的光合作用,进而推定变异冬红果组培苗能否正常生长,如果变异植株的光合能力不低于正常植株,进而采用组培的方式进行变异冬红果的扩繁,如果变异冬红果的光合能力弱于正常冬红果,即组织培养无意义。因此,论文首先测量比较变异植株与正常冬红果的光合速率,接着进行组织培养的研究。本研究通过研究变异冬红果光合生理特性与组织培养技术,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特性研究,发现4月份正常与变异冬红果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12:00左右出现峰值,16:00左右出现次峰,并出现由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的“光合午休”现象;变异冬红果的Pn值在每个点均比正常冬红果大,说明其光能利用率比正常冬红果高。(2)通过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发现变异冬红果与正常冬红果在不同季节的荧光参数值不同,主要体现在春季和夏季变异冬红果的Fv/Fm、ΦPSII、qP、E TR等值均比正常冬红果大;秋季变异冬红果ΦPSII、qP、ETR、Fv/Fm的值均低于正常冬红果。因此,通过两种冬红果光合与荧光参数的差异分析,可知,变异冬红果在春夏季两个主要生长期光合能力均优于正常冬红果,而秋季略差,由此可知,变异冬红果组培苗后期可正常生长,且通过观察发现,该变异株叶片脱落较早,由此可知,变异冬红果成熟期较早,提前落叶,而这一特性,延长了观果期,更具有观赏价值,因此,可以通过组织培养的研究保持其特异性状。(3)通过外植体的筛选与消毒研究,发现带芽茎段最佳的消毒方式为0.05%氯化汞20min;变异冬红果叶柄形成的愈伤组织分化较为困难,叶片的分化率也不高,因此选用茎段作为外植体,进行芽诱导培养,该种方法为变异冬红果组织培养较为理想的培育方式。(4)通过不定芽诱导启动培养研究,发现以经过最佳消毒方式消毒后未污染且成活的变异冬红果单芽茎段为试材,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以培养基、6-BA、NAA为试验的三因素,30d后统计不同处理的启动率,变异冬红果茎段不定芽诱导启动的最佳培养基及激素组合,即MS+6-BA 2.0 mg/L+NAA0.2 mg/L。(5)通过芽继代增殖培养研究,发现将诱导出的不定芽切下作为继代培养的材料,并采用二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以MS作为基本培养基,6-BA和IBA为试验因素,30d后观察芽的长势,记录其增殖系数,并进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进而筛选出变异冬红果芽继代增殖的最佳激素组合,变异冬红果芽继代增殖的最优水平组合为MS+6-BA 2.5 mg/L+IBA 0.3mg/L。(6)通过组培苗诱导生根培养研究,发现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并添加IBA和NAA作为生根培养基,通过平均生根数和根形态特征情况分析,0.5mg/L IBA平均生根数较高且生根情况最好。因此,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0.5mg/L IBA。(7)通过组培苗的炼苗与移栽研究,发现移栽基质不同对移栽成活率有较大的影响。以3/5菜园土+2/5蛭石为基质,组培苗成活率最高,可达到86.67%,移栽苗生长健壮。因此,3/5菜园土+2/5蛭石是变异冬红果组培苗最为合适的移栽基质。
刘晓微[4](2018)在《黑莓‘Arapaho’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体系建立及叶片原生质体制备》文中提出黑莓作为第三代新兴小浆果,不仅营养价值丰富而且经济价值高。近年来,中国黑莓产业不断发展,无论栽培面积还是产量都不断增长。伴随着真菌及病毒病等蔓延,以及范围日益扩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为使黑莓育种效率进一步提高,推动其育种进程,当代许多研究者加速了现代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目前,我国黑莓优良苗木的缺乏对黑莓种植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基于组织培养具有育苗周期短,苗木整齐性统一,不受自然环境生长季节的限制等特点,本试验对组织培养进行黑莓快速繁殖的技术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尤其是对黑莓外植体消毒、外植体的建立、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炼苗及移栽等生产环节进行了试验,同时结合育种工作需求,对叶片不定芽诱导及愈伤组织诱导几个环节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利用黑莓组培苗叶片进行了原生质体分离、纯化研究。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建立了黑莓‘Arapaho’基于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体系。(1)适宜黑莓‘Arapaho’茎尖及茎段消毒的方法:用70%酒精消毒10 sec,在无菌水中清洗3次,用0.1%的Hg Cl2消毒10 min,然后无菌水中清洗6次。(2)最适增殖培养基:以组织培养30 d左右的壮苗为材料,培养基配方为:MS+6-BA 1.0 mg/L+NAA 0.1 mg/L+蔗糖20 g/L+琼脂6 g/L,增值系数为4.98。(3)最适生根培养基:黑莓‘Arapaho’极易生根。在添加1 g/L的活性炭的1/2MS培养基中,黑莓‘Arapaho’的生根率达到93.33%;当IBA浓度达到5 mg/L时,黑莓‘Arapaho’的生根率可达到100%,而且会有侧根长出。(4)炼苗及移栽:选取生根良好,植株健壮的组培苗为材料,开盖炼苗一周左右进行移栽。移栽基质为泥炭土、珍珠岩与原土比例为6:3:1,成活率达100%。(5)最适叶片不定芽诱导培养基:继代培养30 d左右组培苗茎尖的幼嫩叶片为材料,叶片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使用MS+TDZ 1.5 mg/L+IBA 0.4 mg/L+蔗糖20g/L+琼脂6 g/L时不定芽再生率最高。低浓度TDZ仍然能诱导叶片不定芽再生,但TDZ浓度为0.01、0.02、0.04、0.08和0.16 mg/L对叶片不定芽的再生率无显着差异。(6)最适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继代培养30 d左右组培苗茎尖的幼嫩叶片为材料,细胞分裂素TDZ与低浓度生长素NAA组合能够诱导黑莓‘Arapaho’愈伤组织产生,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100%。其中NAA 0.1 mg/L,TDZ 1 mg/L时愈伤组织多为疏松型,浅绿色愈伤或黄绿色愈伤,而且生长速度快。(7)在整个过程中,可以使用市售白砂糖为碳源替代物,自来水为蒸馏水替代物,与使用实验室分析纯蔗糖碳源与蒸馏水并无显着差异。2、建立了黑莓叶片原生质体分离纯化体系,获得了产量高,活力高的原生质体。以最优的体系获得的原生质体得率可达8.64×107个/g﹒FW,活力可达94.44%。(1)最佳酶解液组合是:2.5%的纤维素酶(Cellulase R-10)+0.03%的果胶酶(Pectolyase Y-23)+1%的离析酶(Macerozyme R-10)。(2)原生质体分离中在低速(80r/min左右)的恒温摇床上酶解9 h,可以获得较高产量和活力的原生质体。(3)当甘露醇作为渗透压调节剂时,适宜浓度为12%。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4)在原生质体分离前,将材料暗处理7d,能够提高原生质体产量。
徐奎栋[5](2017)在《原生质体融合选育低醇增香苹果酒酵母》文中认为本研究是通过构建新型杂交酵母菌株来达到降低酒中乙醇含量、提高酒中的香气和风味的目的。迄今为止,未见利用原生质体融合进行低醇增香型酵母选育研究的报道。本试验以实验室保藏的两株菌种——增香性能优越的酿酒酵母WLS21和显着降低代谢物中乙醇含量的嗜乙醇假丝酵母SJ03为出发菌株,制备双亲的原生质体并通过化学融合,筛选出优异的杂合子并进行酿酒功能评价。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超声波破壁和酶水解两种方式联用制备酿酒酵母WLS21和嗜乙醇假丝酵母SJ03的原生质体,在3因素3水平的BBD响应面优化试验基础上,确定双亲原生质体的较佳工艺条件:WLS21和SJ03分别在蜗牛酶浓度4.0%、温度29℃、超声时间45 min以及蜗牛酶浓度4.5%、温度为29℃、超声时间47 min下,双亲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乘积的值达到最大。亲本酵母菌WLS21和SJ03形成率分别是83.15%和86.43%,再生率分别是23.13%和24.42%。响应值比只酶解破壁试验提高3倍,并且处理时间缩短3倍,有利于后续原生质体的融合。通过使用PEG-6000的化学融合,计算融合频率达到了1.1×10-2,远高于只酶解的结果,提高了融合率。(2)选出24个生长旺盛的融合菌落,通过形态学、DNA含量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图等的鉴定和杜氏发酵管、TTC培养基的筛选,最终筛选出出9株性能优异的杂合子,进行最终的酿酒功能评价。(3)6株杂合子发酵酒的酒精度达到了2%(v/v)左右,相比于亲本酿酒酵母WLS21发酵酒酒精度19%(v/v),乙醇含量降低了约17%(v/v)。(4)9株筛选的杂合子,进行混菌和两株亲本进行发酵试验,通过GC-MS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发现,接种杂合子R6发酵的苹果酒香气总量为459.22 mg/L,而接种产香效果良好的酿酒酵母WLS21酿造的苹果酒酒中香气总量354.34 mg/L,相比亲本每升果汁提高104.88 mg总香气。在发酵酒样品模糊综合评判中,杂合子R6得分最高,表现出所期望的优异双亲性能,可视为具备降醇和产香两种性能的原生质体融合新酵母。
高海秀[6](2016)在《苹果原生质体培养技术》文中指出介绍了苹果原生质体培养技术,主要包括材料选择、原生质体的分离、原生质体培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培养等内容,以供参考。
王鹏[7](2016)在《矮牵牛和小花矮牵牛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及再生》文中研究说明矮牵牛(Petunia hybrida)素有“花坛植物之王”的美誉。目前矮牵牛花色品种丰富,但由于花色素代谢特征和基因资源限制,黄色花及橙色花品种极为少见;小花矮牵牛(Calibrachoa hybrida)与矮牵牛为同科不同属的植物,近几年广为栽培,具有各种鲜亮的黄色、橙色品种,可以为黄色矮牵牛品种培育提供基因资源,但两者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存在明显的有性杂交障碍,难以获得远缘杂交后代。植物体细胞融合技术可克服远缘杂交亲和性差的困难,为培育黄色矮牵牛种质资源提供一条可行途径。本实验以矮牵牛锦浪系列(Petunia hybrida’Shock Wave’)白色花品种和小花矮牵牛(Calibrachoa hybrid ’lindura yellow’)黄色花品种为材料,探索影响叶肉原生质体分离及培养的诸多因素,建立适合该品种矮牵牛和小花矮牵牛的原生质体分离以及培养体系,为矮牵牛和小花矮牵牛通过体细胞融合培育矮牵牛新品种奠定基础。1.矮牵牛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及再生(1)原生质体分离体系的建立以顶芽下第3-5节上完全伸展的幼嫩叶片为材料,通过对甘露醇浓度、水解酶种类及浓度、酶解时间、离心加速度等因素的比较得到适宜分离条件为,酶解液由2%纤维素酶+0.2%果胶酶+0.4%离析酶+0.5 M 甘露醇+20 mM MES+0.1%BSA+0.11%CaCl2 组成,静置酶解5 h,1100 rpm离心2 min,升降加速度为0。原生质体产量及活性可分别达到2.90×106个·g-1和88.1%。(2)原生质体培养及再生通过对培养方法、激素浓度及原生质体培养密度等因素的比较得到,适宜的培养条件为,纯化后的原生质体在KM8P+0.5 mg/1 6-BA+2.0mg/1 NAA培养基中固液培养,培养密度为0.5×105个/ml,黑暗环境24℃恒温培养。培养17 d后形成肉眼可见的乳黄色微愈伤组织,培养30 d后,将微愈伤组织转移至增殖培养基,培养基成分为MS+2%蔗糖+0.7%琼脂+0.5 mg/1 6-BA+0.5mg/1NAA,培养温度(24±1)℃,光照14h·d-1,光照强度3000 lux,20 d后微愈伤组织长至5 mm,转移至分化培养基中:(1)培养基成分为MS+2%蔗糖+0.7%琼脂+0.5 mg/1 6-BA+0.1 mg/1 NAA,第13 d分化出根;(2)培养基成分为MS+2%蔗糖+0.7%琼脂+1.0 mg/1 ZT+0.1 mg/1 NAA,第16 d分化出芽。2.小花矮牵牛原生质体分离及培养(1)原生质体分离体系的建立以幼嫩叶片为材料,通过对甘露醇浓度、水解酶种类及浓度、酶解时间、预处理方式等因素的比较得到,适宜分离条件为,4℃黑暗预处理叶片24 h,酶液成分为2%纤维素酶+0.2%果胶酶+0.8%离析酶+0.25 M 甘露醇+20 mM MES+0.1%BSA+0.11%CaCl2,静置酶解5 h,1200 rpm离心2 min,升降加速度为0。原生质体产量及活性可分别达到5.60×106个·g-1和87%。(2)原生质体培养体系的建立通过对原生质体培养方法、激素浓度及培养密度等因素的比较得到,适宜的培养条件为,纯化后的原生质体在KM8P+0.5 mg/1 6-BA+0.5 mg/1 NAA培养基中固体培养,培养密度为0.5-1.0×105个/ml,黑暗环境24℃恒温培养。培养第3 d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壁,第4-5 d开始第一次分裂,分裂频率为0.6%,21d后可肉眼观察到培养皿中白色的微愈伤组织。
张宁,李威,顾钊宇,陈秋菊,段续伟,杨清,李天忠[8](2015)在《‘富士’苹果花粉原生质体分离初探》文中研究说明以‘富士’苹果(Malus×domestica Borkh.‘Fuji’)成熟花粉为试材,采用"萌发—酶解二步法",初步探讨了影响原生质体分离的关键因子,获得了花粉原生质体分离的最佳条件:用萌发后45 min的花粉,转入含1%纤维素酶和1%离析酶的混合酶液中,以18%甘露醇调节渗透压,静置酶解6 h,花粉原生质体分离效率可达6.83%,用0.1%荧光增白剂检测表明脱壁完全,用0.01%FDA检测表明其具有生活力,可以作为后续细胞融合等的材料。
彭邵锋,陆佳,陈永忠,王瑞,陈隆升,马力,王湘南[9](2013)在《木本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体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为了给木本植物原生质体培养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推动木本植物快速繁殖和品种遗传改良工作的开展,从原生质体分离、纯化、培养方式等方面对木本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体系进行了详细阐述,对比分析了原生质体不同分离方法和培养方式的优缺点,研究总结出影响原生质体培养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木本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今后的研究重点。
张良波,李培旺,黄振,李昌珠[10](2011)在《木本植物原生质体制备体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对木本植物原生质体制备国内外研究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回顾,详细阐述了构成木本植物原生质体制备体系的各个环节和注意事项。分析了木本植物原生质体研究早期缓慢和后期发展迅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原生质体制备体系技术的进步。分析结果对利用木本植物原生质体进行木本植物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二、苹果原生质体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苹果原生质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ro-BIUTNT启动子的苹果原生质体高效表达体系的建立及其免疫研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苹果遗传转化技术 |
1.1.1 苹果同源遗传转化技术 |
1.1.2 苹果异源遗传转化技术 |
1.2 植物原生质体技术研究进展 |
1.3 植物组成型启动子 |
1.3.1 CaMV35S启动子 |
1.3.2 拟南芥泛素10(UBQ10)基因启动子 |
1.4 植物先天免疫防御机制 |
1.4.1 病原菌相关分子模式激发的免疫(PTI) |
1.4.1.1 FLS2 介导的植物PTI抗性 |
1.4.1.2 EFR和 CERK1 介导的植物PTI抗性 |
1.4.2 病原菌效应因子激发的免疫(ETI) |
1.4.2.1 ETI的“警卫”模型 |
1.4.2.2 ETI的“诱饵”模型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植物试材 |
2.1.2 菌株 |
2.1.3 表达载体 |
2.2 生物化学试剂 |
2.3 仪器设备及耗材 |
2.4 溶液和培养基配制 |
2.4.1 Western blot和蛋白纯化 |
2.4.2 琼脂糖凝胶电泳 |
2.4.3 正钒酸钠激活储存液 |
2.4.4 培养基 |
2.4.4.1 LB(Luria-Bertani)培养基 |
2.4.4.2 ‘王林’愈伤组织MS培养基 |
2.4.4.3 ‘紫红’愈伤组织MS培养基 |
2.4.4.4 拟南芥MS培养基 |
2.4.5 质粒大量提取 |
2.4.6 原生质体分离和转化 |
2.4.7 Luciferase报告试验 |
2.4.8 免疫共沉淀(Co-IP) |
2.4.9 体外激酶试验 |
2.4.10 植物RNA提取(CATB法) |
2.5 实验方法 |
2.5.1 基因序列信息检索、引物设计和启动子调控元件预测 |
2.5.2 植物试材培养 |
2.5.2.1 ‘王林’愈伤组织继代培养 |
2.5.2.2 ‘紫红’愈伤组织继代培养 |
2.5.2.3 本生烟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培养 |
2.5.2.4 野生哥伦比亚生态型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col-0)培养 |
2.5.3 重组表达载体构建策略 |
2.5.3.1 重组瞬时表达载体构建策略 |
2.5.3.2 重组二元表达载体构建策略 |
2.5.4 植物总RNA提取(CTAB法) |
2.5.5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2.5.6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法) |
2.5.7 载体构建 |
2.5.7.1 基因和启动子克隆 |
2.5.7.2 琼脂糖凝胶回收 |
2.5.7.3 阳性选择克隆载体构建 |
2.5.7.4 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 |
2.5.7.5 菌落PCR鉴定阳性转化 |
2.5.7.6 阳性克隆载体的提取与目的片段酶切回收 |
2.5.7.7 目标表达载体的酶切和目标核酸片段连接 |
2.5.7.8 目标重组表达载体的筛选鉴定 |
2.5.8 重组载体定向突变 |
2.5.9 质粒大量提取 |
2.5.10 原生质体分离 |
2.5.10.1 苹果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分离 |
2.5.10.2 拟南芥原生质体分离 |
2.5.11 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和瞬时表达 |
2.5.12 原生质体免疫共沉淀(Co-IP) |
2.5.13 原生质体luciferase报告试验 |
2.5.14 蛋白质印迹试验(western blot) |
2.5.15 MBP融合蛋白制备 |
2.5.15.1 pMAL重组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E3 感受态 |
2.5.15.2 MBP融合蛋白原核诱导表达与纯化 |
2.5.16 体外激酶试验 |
2.5.17 转化农杆菌LBA4404 感受态 |
2.5.17.1 农杆菌LBA4404 感受态的制备 |
2.5.17.2 转化农杆菌LBA4404 感受态 |
2.5.17.3 农杆菌阳性转化单克隆菌落鉴定和保存 |
2.5.18 苹果愈伤组织遗传转化和阳性转化细胞系鉴定 |
2.5.18.1 苹果愈伤组织遗传转化 |
2.5.18.2 阳性转化细胞系鉴定 |
2.5.19 农杆菌介导烟草叶片下表皮细胞瞬时转化 |
2.5.20 GFP荧光信号显微观察 |
2.5.20.1 烟草叶片下表皮细胞GFP荧光信号显微观察 |
2.5.20.2 苹果原生质体GFP荧光信号显微观察 |
2.5.21 原生质体显微观察、计数和直径计算 |
2.5.21.1 原生质体显微观察 |
2.5.21.2 原生质体显微计数 |
2.5.21.3 原生质体平均直径计算 |
2.5.22 数理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苹果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分离及条件优化 |
3.1.1 酶解时间、蔗糖和果胶酶对‘王林’苹果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分离产量的影响 |
3.1.2 不同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时间对原生质体分离产量的影响 |
3.2 Pro-BIUTNT启动子驱动目标基因在苹果原生质体中高效表达 |
3.2.1 Pro-BIUTNT启动子驱动参试基因在苹果原生质体中高效表达 |
3.2.2 不同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时间和原生质体表达时间对目标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2.3 Pro-MdBIUTNT启动子的不同区段在苹果原生质体中的活性比较 |
3.2.4 Pro-BIUTNT和 CaMV35S启动子在拟南芥和苹果原生质体中的活性比较 |
3.2.5 Pro-BIUTNT和 Pro-MdBIUTNT序列比对、相似度计算和相关调控元件预测 |
3.2.6 苹果细胞对Md MAPK6 的动态调控 |
3.2.7 Rubisco基因相关启动子在苹果原生质体中的驱动表达活性 |
3.3 Pro-BIUTNT高效驱动GFP融合蛋白在苹果原生质体和烟草表皮细胞中瞬时表达 |
3.3.1 Pro-BIUTNT驱动目标GFP融合蛋白在苹果原生质体中高效表达 |
3.3.2 Pro-BIUTNT驱动目标GFP融合蛋白在烟草叶片下表皮细胞中高效表达 |
3.4 基于Pro-BIUTNT的苹果原生质体瞬时表达技术在苹果免疫调控研究中的应用 |
3.4.1 flg22 诱导At BAK1和At FLS2 在苹果原生质体中的特异性蛋白互作 |
3.4.2 MKK7-MdMAPK6-MdWRKY33 介导的苹果PTI信号途径 |
3.4.3 Avr Rpt2 介导的苹果ETI抗性机制 |
3.4.3.1 AvrRpt2 和苹果细胞内源机制介导的RIN4 特异性剪切 |
3.4.3.2 生长素负反馈调控苹果原生质体Avr Rpt2 蛋白水平 |
4 讨论 |
4.1 酶解时间和愈伤组织培养时间对苹果原生质体分离和瞬时表达的影响 |
4.2 UBQ10 基因启动子高效促进目标基因在苹果原生质体中表达 |
4.3 5’-UTR和基因特异性调控对目标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4.3.1 5’-UTR对目标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4.3.2 基因特异性调控对目标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4.4 AvrRpt2 介导的苹果特异ETI防御机制 |
4.4.1 不依赖于AvrRpt2的RIN4 细胞内源性剪切 |
4.4.2 生长素负调控苹果原生质体中AvrRpt2 的蛋白水平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笃斯越桔原生质体分离与纯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1.3.1 原生质体的制备 |
1.3.1.1 笃斯越桔叶片原生质体的制备 |
1.3.1.2 笃斯越桔愈伤组织原生质体的制备 |
1.3.1.3 酶液组合的选择 |
1.3.1.4 酶解时间的选择 |
1.3.1.5 酶液pH值的选择 |
1.3.2 笃斯越桔原生质体的纯化 |
1.3.2.1 离心速度与离心时间的选择 |
1.3.2.2 渗透压稳定剂不同浓度的选择 |
1.3.3 笃斯越桔原生质体产量与活力的测定 |
1.3.3.1 血球计数板测产量 |
1.3.3.2 FDA染色测活力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笃斯越桔原生质体的分离 |
2.1.1 不同酶液组合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2.1.2 不同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产量与活力的影响 |
2.1.3 不同PH值对原生质体产量与活力的影响 |
2.2 笃斯越桔原生质体的纯化 |
2.2.1 不同离心时间和离心速度对产量与活力的影响 |
2.2.2 不同浓度渗透压稳定剂间组合对原生质体产量与活力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变异冬红果光合生理特性与组培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植物组织培养概述 |
1.3 苹果属植物组织培养及光合作用研究状况 |
1.4 影响苹果属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 |
1.4.1 外植体 |
1.4.2 基本培养基 |
1.4.3 培养环境 |
1.4.4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4.5 炼苗与移栽 |
1.5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二章 正常冬红果和变异冬红果光合特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对象 |
2.1.2 试验方法 |
2.1.3 统计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两种冬红果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差异分析 |
2.2.2 两种冬红果叶绿素和叶绿素荧光的差异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异冬红果快速繁殖技术 |
3.1 外植体的筛选与消毒 |
3.1.1 材料与设备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结果与分析 |
3.2 不定芽诱导启动培养 |
3.2.1 材料与设备 |
3.2.2 实验方法 |
3.2.3 结果与分析 |
3.3 芽继代增殖培养 |
3.3.1 材料与设备 |
3.3.2 实验方法 |
3.3.3 结果与分析 |
3.4 组培苗诱导生根培养 |
3.4.1 材料与设备 |
3.4.2 实验方法 |
3.4.3 结果与分析 |
3.5 组培苗的炼苗与移栽 |
3.5.1 材料与设备 |
3.5.2 实验方法 |
3.5.3 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A |
附录B |
图片说明 |
(4)黑莓‘Arapaho’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体系建立及叶片原生质体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文献综述 |
1.1 黑莓生产的意义 |
1.2 黑莓的生产及育种现状 |
1.2.1 世界黑莓生产育种现状 |
1.2.2 国内黑莓生产育种现状 |
1.3 黑莓的繁殖方式 |
1.3.1 压条繁殖 |
1.3.2 扦插繁殖 |
1.3.3 根蘖苗 |
1.3.4 黑莓组织培养 |
1.3.4.1 基因型 |
1.3.4.2 基本培养基 |
1.3.4.3 外植体的生理状态 |
1.3.4.4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3.4.5 暗培养 |
1.3.4.6 放置方式 |
1.4 黑莓及其它果树原生质体研究进展 |
1.4.1 原生质体的制备 |
1.4.1.1 材料种类 |
1.4.1.2 材料预处理 |
1.4.1.3 酶解条件 |
1.4.1.4 酶解液渗透压 |
1.4.1.5 膜质稳定剂 |
1.4.2 原生质体纯化 |
1.4.2.1 离心纯化法 |
1.4.2.2 流式细胞纯化法 |
1.4.3 原生质体活力检测 |
1.5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2.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黑莓‘Arapaho’组织培养 |
2.2.1.1 外植体的表面消毒 |
2.2.1.2 外植体的建立 |
2.2.1.3 增殖培养 |
2.2.1.4 生根培养 |
2.2.1.5 炼苗 |
2.2.1.6 移栽 |
2.2.1.7 简化培养方式探索 |
2.2.1.8 叶片不定芽诱导 |
2.2.1.9 愈伤组织诱导 |
2.2.2 原生质体的制备 |
2.2.2.1 原生质体的分离 |
2.2.2.2 不同酶种类配比的筛选 |
2.2.2.3 酶解时间的筛选 |
2.2.2.4 甘露醇浓度的筛选 |
2.2.2.5 材料暗处理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2.2.2.6 原生质体的纯化 |
2.3 数据统计 |
2.3.1 外植体的建立 |
2.3.2 增殖培养 |
2.3.3 生根培养 |
2.3.4 移栽成活率 |
2.3.5 叶片不定芽诱导 |
2.3.6 愈伤组织诱导 |
2.3.7 原生质体制备与纯化 |
3.结果与分析 |
3.1 组织培养 |
3.1.1 不同消毒时间对黑莓外植体建立的影响 |
3.1.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增殖培养的影响 |
3.1.3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生根培养的影响 |
3.1.4 炼苗及移栽 |
3.1.5 简化培养对增殖培养及生根培养的影响 |
3.1.6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叶片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3.1.6.1 TDZ与IBA组合对叶片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3.1.6.2 低浓度TDZ对叶片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3.1.7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3.2 原生质体分离和纯化 |
3.2.1 不同酶组合对黑莓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3.2.2 不同的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3.2.3 不同的甘露醇浓度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3.2.4 暗处理对黑莓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4.讨论 |
4.1 黑莓组织培养 |
4.1.1 不同消毒时间对黑莓外植体建立的影响 |
4.1.2 生长调节剂对增殖培养的影响 |
4.1.3 生长素对生根培养的影响 |
4.1.4 简化培养 |
4.1.5 生长调节剂对叶片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4.1.6 生长调节剂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4.1.7 组织培养中常见问题 |
4.2 黑莓原生质体分离纯化 |
4.2.1 不同酶组合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4.2.2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4.2.3 甘露醇浓度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4.2.4 暗处理对黑莓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5.结论 |
6.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附图 |
项目资助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原生质体融合选育低醇增香苹果酒酵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苹果和苹果酒的现状 |
1.1.1 苹果产量和加工现状 |
1.1.2 苹果酒发展现状 |
1.2 低醇酒的发展现状 |
1.2.1 低醇酒简介 |
1.2.2 低醇酒国内外发展 |
1.2.3 低醇苹果酒发展前景 |
1.2.4 酒中降醇工艺的方法研究 |
1.3 果酒增香技术的发展趋势 |
1.3.1 酿酒酵母对果酒发酵增香的作用 |
1.3.2 非酿酒酵母对果酒发酵增香的作用 |
1.3.3 混菌发酵对果酒发酵增香的作用 |
1.4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现状 |
1.5 研究目的、内容、意义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意义 |
1.5.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超声波-酶解联用优化原生质体的制备工艺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菌种 |
2.1.2 培养基 |
2.1.3 试剂 |
2.1.4 溶液 |
2.1.5 仪器设备 |
2.1.6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双亲本前培养时间的确定 |
2.2.2 获得双亲原生质体单因素结果分析 |
2.2.3 响应面优化结果模型的建立分析 |
2.2.4 响应面优化试验各因素交互情况分析 |
2.3 小结 |
第3章 亲本原生质体的融合及鉴定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菌种 |
3.1.2 培养基 |
3.1.3 试剂 |
3.1.4 溶液 |
3.1.5 仪器设备 |
3.1.6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水浴温度对亲本原生质灭活率的影响 |
3.2.2 紫外照射时间对亲本原生质体灭活率的影响 |
3.2.3 双亲融合子的检出 |
3.2.4 杜氏发酵管筛选结果 |
3.2.5 TTC培养基筛选结果 |
3.2.6 双亲和融合子DNA含量的测定结果 |
3.2.7 融合子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形态图 |
3.3 小结 |
第4章 优良低醇增香型酵母的筛选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菌种 |
4.1.2 试剂 |
4.1.3 仪器设备 |
4.1.4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基本理化指标分析 |
4.2.2 发酵苹果酒GC-MS香气检测结果 |
4.2.3 发酵苹果酒感官评价结果 |
4.2.4 发酵苹果酒综合评判结果 |
4.3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苹果原生质体培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选择 |
1.1 基因型 |
1.2 材料类型 |
1.3 材料生理状况 |
2 原生质体的分离 |
2.1 酶的种类和浓度 |
2.2 原生质体分离与纯化 |
2.3 其他因素 |
3 原生质体培养 |
3.1 培养方式 |
3.2 培养基种类及成分 |
3.3 原生质体植板密度 |
4 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
5 结语 |
(7)矮牵牛和小花矮牵牛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及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矮牵牛概述 |
1.1.2 小花矮牵牛概述 |
1.1.3 矮牵牛与小花矮牵牛的差异 |
1.2 植物原生质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1.2.1 原生质体及其特性 |
1.2.2 原生质体的分离方法 |
1.2.3 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因素 |
1.2.4 纯化方法 |
1.2.5 原生质体活性检测 |
1.2.6 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因素 |
1.3 原生质体的发育及植株再生 |
1.3.1 细胞壁再生 |
1.3.2 再生细胞分裂 |
1.3.3 愈伤组织或胚状体的形成 |
1.3.4 植株再生与根的形成 |
1.3.5 再生植株的变异 |
1.4 矮牵牛及小花矮牵牛原生质体研究进展 |
1.4.1 矮牵牛原生质体研究进展 |
1.4.2 小花矮牵牛原生质体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矮牵牛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及再生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分离条件对矮牵牛叶肉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2.2.2 不同培养条件对原生质体的培养影响 |
2.2.3 不同激素比例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酶对矮牵牛叶肉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2.3.2 酶解时间对矮牵牛叶肉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2.3.3 甘露醇浓度对矮牵牛叶肉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2.3.4 离心加速度对矮牵牛原生质体得率和活性的影响 |
2.3.5 激素比例对矮牵牛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 |
2.3.6 培养方式对于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花矮牵牛原生质体的分离及培养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分离条件对叶肉原生质体的分离影响 |
3.2.2 培养条件对小花矮牵牛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预处理对小花矮牵牛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3.3.2 酶种类及酶解时间对小花矮牵牛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3.3.3 初植密度及培养方式对小花矮牵牛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研究总结 |
4.2 展望 |
图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8)‘富士’苹果花粉原生质体分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不同浓度酶解液处理 |
1.3 不同渗透压调节剂处理 |
1.4 不同萌发时间试验 |
1.5 不同酶解时间及方式试验 |
1.6 脱壁效果与活力鉴定 |
1.7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酶解液对花粉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2.2 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渗透压调节剂对花粉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2.3 不同萌发时间对花粉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2.4 不同酶解方式及时间对花粉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3 讨论 |
(9)木本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体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原生质体分离纯化 |
2 原生质体培养方式 |
2.1 液体浅层培养 |
2.2 固定培养 |
2.2.1 低熔点琼脂糖包埋 |
2.2.2 海藻酸钠包埋 |
2.3 固液双层培养 |
2.4 琼脂糖念珠培养 |
2.5 看护培养 |
3 影响原生质体培养的主要因素 |
3.1 植物基因型 |
3.2 原生质体初植密度 |
3.3 渗透压稳定剂 |
3.4 基本培养基类型 |
3.5 激素 |
3.6 培养条件 |
4 结论与讨论 |
(10)木本植物原生质体制备体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原生质体制备国内外研究概述 |
2 原生质体制备体系的建立 |
2.1 材料选择和预处理 |
2.2 组织分解与原生质体初步游离 |
2.3 原生质体纯化与活力检测 |
3 回顾与展望 |
四、苹果原生质体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ro-BIUTNT启动子的苹果原生质体高效表达体系的建立及其免疫研究应用[D]. 王宪璞.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笃斯越桔原生质体分离与纯化影响因素的研究[D]. 仲帅. 延边大学, 2020(05)
- [3]变异冬红果光合生理特性与组培技术的研究[D]. 韦晨. 江苏大学, 2019(03)
- [4]黑莓‘Arapaho’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体系建立及叶片原生质体制备[D]. 刘晓微.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4)
- [5]原生质体融合选育低醇增香苹果酒酵母[D]. 徐奎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6]苹果原生质体培养技术[J]. 高海秀. 现代农业科技, 2016(13)
- [7]矮牵牛和小花矮牵牛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及再生[D]. 王鹏.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富士’苹果花粉原生质体分离初探[J]. 张宁,李威,顾钊宇,陈秋菊,段续伟,杨清,李天忠. 园艺学报, 2015(06)
- [9]木本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体系研究进展[J]. 彭邵锋,陆佳,陈永忠,王瑞,陈隆升,马力,王湘南. 中国农学通报, 2013(01)
- [10]木本植物原生质体制备体系的研究进展[J]. 张良波,李培旺,黄振,李昌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