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调谐质量阻尼器系统-TMD的实用性和可行性研究

新型调谐质量阻尼器系统-TMD的实用性和可行性研究

一、Research on Practicability and Feasibility for a New-Type Tuned Mass Damper System-TMD(论文文献综述)

赵延捷[1](2021)在《基于电磁阻尼技术的动力管道振动控制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种介质输送以及传递热量的设备——管道系统在机械行业广泛应用,由于其振动问题,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和事故,因此加强管道振动控制的研究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传统的减振方式多为减振效果不够明显、成本较高的被动控制,因此在管道上采用主动或半主动的减振吸振,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方式。作为主动吸振器代表的电磁阻尼吸振器具有作动力大、效果明显、结构简单等特点,近年来研究较为热门。本文基于半主动吸振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电磁阻尼(Electromagnetic Damping)吸振器,从管道振动机理、吸振器参数特性、结构设计以及性能实验等方面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振动理论对管道振动进行了分析。运用有限元法建立了数学模型,进而建立了管道和吸振器系统的二自由度振动模型,并进行了动力学分析。通过欧拉-伯努利梁理论,计算得到实验管道固有频率为20.02Hz。基于ANSYS Workbench平台对实验管道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到第一阶固有频率为19.202Hz。结合仿真采用锤击法和脉动气流激振法测试了管道的振动模态,得到管道在竖直方向锤击的固有频率为21.09Hz,脉动气流激振的共振频率为21.48Hz。通过分析发现:管道固有频率的理论计算值、仿真值与实验值基本一致,验证了前述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其次,运用电磁感应定律阐述了新型电磁阻尼吸振器的工作原理。基于分子电流和磁场磁荷模型计算了磁感应强度B的解析表达式。利用麦克斯韦方程组和安培定律推导了电磁阻尼系数。基于ANSYS Workbench平台对几种不同形状的永磁体模型进行了磁感线分布和磁感应强度的仿真。最后,根据计算和测试数据对新型电磁阻尼吸振器的主要零部件做了初步设计如调谐质量外壳、永磁体、弹簧、线圈等。并对模型进行了加工,通过实验验证了吸振器的性能。实验结果显示:以测点A为例,振动速度由原来的45.65mm/s降为了7.451mm/s,降低了38.20mm/s;吸振后的振动速度降为了原来的16.3%,相对于吸振前降低了83.7%,减振效果较明显。通过分析数据表明:设计的新型电磁阻尼吸振器可以有效地抑制管道振动,并可以实现多模态吸振。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2](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向越[3](2020)在《考虑阻尼器偏转角的双向支承式TMD体系性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调谐质量阻尼器(tuned mass damper,简称TMD)作为有效的结构振动控制手段,正逐渐运用于大量的实际工程中。由于现有的双向支承式TMD其刚度、支承元件与阻尼元件一般采用分离式的设计,确保TMD在结构主轴方向频率恒定的同时,却忽略了阻尼元件产生偏转角导致TMD系统阻尼参数偏离设计值的情况。本文针对现有双向支承式TMD因阻尼器偏转角导致原有性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改进的参数优化设计方法。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的研究工作:1)提出了双向支承式TMD考虑阻尼器偏转角的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拉格朗日方程构建考虑阻尼器偏转角的结构-TMD运动方程,分析了结构-TMD系统各参数对主结构响应的影响规律,基于H∞优化准则,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算例进行参数优化,实现H∞抗风优化方案能使支承式TMD具有更好的减振耗能性能;2)针对某实际工程结构对H∞抗风优化方案结果进行多质点结构-双向支承式TMD体系进行研究,0度风攻角脉动风荷载作用下,阻尼器2考虑偏转角后的阻尼器拉伸行程相较于忽略阻尼器偏转角增加5.83倍。这表明传统分离式双向支承式TMD因忽略阻尼器的偏转角会严重低估阻尼器的行程,对TMD的性能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3)提出具有自适应性能的双向支承式变阻尼TMD力学模型,利用变阻尼阻尼器的构造方法减缓阻尼器偏转角对TMD减振性能的影响。建立了该TMD力学模型,利用拉格朗日方程构建四侧设置阻尼器时结构-TMD运动方程。以两级变阻尼为例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为核心的优化方法优化TMD参数,并研究了变阻尼TMD对结构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差异,结果表明变阻尼TMD具有更好的减振耗能性能;4)针对某实际工程结构对双向支承式变阻尼TMD模型进行多质点结构-双向支承式TMD体系进行研究,多质点45度风攻角十年和五十年脉动风作用下,阻尼器1考虑阻尼器偏转角后的阻尼器拉伸行程相较于忽略阻尼器偏转角分别增加4.17%、6.67%。当分离式双向支承式TMD阻尼器的偏转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阻尼器拉伸行程超越设计值的风险,导致阻尼器的损伤破坏增大;5)提出了一种阻尼严格沿轴线轨道布置的TMD形式——FPS-TMD,并利用拉格朗日方程推导了变摩擦FPS-TMD体系的运动方程,构建考虑滞滑效应的动力求解程序,研究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不同参数对FPS-TMD的影响规律,以两级变摩擦为例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为核心的优化方法优化FPS-TMD参数,数据结果表示两级变摩擦FPS-TMD的质量位移行程比常摩擦FPS-TMD的要小,可实现短行程内为主结构提供优秀减震控制效果。

何慧慧[4](2020)在《高耸结构TMD减振控制装置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减振控制系统是有效控制高耸结构地震振动和风致振动的控制装置,便于安装、监护和维修,性能稳定,可靠性高,还可以兼做水箱、机房、旋转餐厅等附属建筑,是一种不仅控制效果好而且经济方便的结构控制装置。在高耸结构减振控制中有着广泛应用。调谐质量阻尼器(TMD)装置一般由质量块、刚度元件和阻尼元件构成,刚度元件的主要形式是弹簧装置或叠层橡胶支座,质量块通过刚度元件和阻尼元件与结构相连。本文对高耸结构中TMD减振控制装置中的弹性元件进行深化研究,以实际高耸结构广州电视塔中使用的TMD装置为参考,采用试验与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串联组合橡胶弹性元件和提出的新型并串联组合橡胶弹性元件进行研究分析。最后通过Matlab数学软件进行该电视塔的TMD减振控制装置结构的振动响应时程分析,并给出了TMD系统装置减振优化设计的具体实现过程。本文具体分析及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TMD装置系统研究,介绍了TMD控制系统的减振控制工作原理,通过分析在高耸结构下的TMD减振控制方程和对现有几种TMD控制装置动力参数优化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对现有TMD装置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2)基于对TMD装置系统构造的分析,对TMD控制装置弹性元件串联橡胶支座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和ABAQUS有限元模拟,通过试验和模拟结果对TMD控制装置弹性元件进行力学分析,发现串联橡胶支座弹性元件在一定变形范围内有很好的线性性能,力学性能明确,可用于TMD控制装置;但当剪切变形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串联橡胶支座弹性元件的弹性性能降低,且容易发生弯曲,从而致使TMD装置调频不准。(3)针对串联组合橡胶弹性元件由于长细比过大致使在大变形下应用于TMD装置的缺点,提出新型并串联组合橡胶弹性元件用于TMD控制装置,并进行了并串联组合橡胶弹性元件力学性能试验和ABAQUS有限元模拟;对试验结果和模拟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并串联组合橡胶弹性元件力学性能与串联组合橡胶弹性元件相似,具有很好的线性性能,力学性能明确,且稳定性能好,抗倾覆能力强,在大变形下也具有良好的弹性性能,适用于高耸结构TMD装置。(4)以618m高广州塔为工程研究背景,给出了TMD系统装置减振控制优化设计的具体实现过程,对广州塔进行了风振响应分析,根据广州塔TMD装置参数设计了一组TMD装置并串联组合橡胶弹性元件。(5)总结本文研究的成果与意义,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王志伟[5](2020)在《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结构振动模态模糊控制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更合理、方便地控制土木工程结构地震动力反应,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建模的结构振动模态模糊控制算法。首先以结构的地震动力反应数据训练神经网络建立结构分析模型,然后以时域模态坐标作为被控变量,实现系统降阶,使得建立模态模糊控制规则时模糊推理的数量处于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以一栋20层结构为例,利用EL Centro地震波结构动力反应数据训练神经网络建立结构模型,并以体系总能量最小值作为控制目标制定控制规则。为了验证所提出算法的振动控制减震效果,另外建立结构的数值分析模型,将6条不同的地震波加速度峰值调整到4m/s2输入建筑结构模型,同时改变控制力论域的大小,得到不同控制力时的模态模糊控制地震动力反应,并将模态模糊控制地震动力反应计算结果与系统在AMD控制最优以及在不受控制状态下的结构地震动力反应计算结果(楼层位移,层间位移,楼层速度,楼层加速度)相比较。具体研究结论为:1)仅对结构第一阶振型采用模态模糊控制,与无控制状态下的层间位移和加速度进行效果比较,能达到满意的减震结果。2)采用AMD最优控制力幅值作为各楼层控制力的论域时,模态模糊控制减震效果与其存在差距,但是模糊控制易于实施,鲁棒性好。3)不断增大控制力的论域,减震效率逐渐逼近最优AMD控制,可以得到更好的减震效果。图37幅;表9个;参57篇。

丁继超,何立东,冀沛尧[6](2019)在《半主动调谐质量阻尼器控制管道振动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石化企业,气流在弯头、异径管处发生冲击,使得管道产生强烈受迫振动,影响机组的正常运行和生产。针对管道振动现象,建立了二维门型管道振动试验台,首先利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对管道模型进行建模,得到前五阶固有频率,管道的第1阶固有频率为20 Hz,并用作调谐质量阻尼器的目标频率。在管道上安装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实验研究调谐质量阻尼器振动控制技术抑制管道振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调谐质量阻尼器能有效控制目标频率附近频带的振动,降幅达81%,在管道不同位置安装调谐质量阻尼器都具有很好的减振效果,但在其他频带减振效果差。在调谐质量阻尼器上施加半主动开关控制策略后,可消除移频效应,目标频率的降幅可达98%,最终实现变频调节,宽频减振。

操瑞志[7](2019)在《悬臂式刚度自调谐吸振器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降低主系统在共振区的振动,减少共振带来的危害,基于不同轴向力下悬臂梁固有频率发生改变的动力学规律,设计一种基于压电材料驱动的刚度自调谐动力吸振器。分别研究适用于这一类吸振器的半主动逐步寻优和遗传控制算法,并对这两种方法作用下的振动控制系统进行有限元仿真。在获得有效振动抑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吸振器应用于风洞测力模型的振动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吸振器能够将风洞测力模型端部振动抑制效果提高至40dB以上,与其它类型的振动控制器相比具有更为优异的动力学性能。针对所设计吸振器变频范围较窄的缺点,在原有设计基础上对吸振器模型进行参数优化设计,并且基于实验结果讨论了吸振器中间顶杆变形对可变频率范围的影响。然后设计了应用于管道振动控制的第二代悬臂式刚度自调谐吸振器。通过优化吸振器横截面尺寸和柔性梁的长度及接触方式,吸振器频率可调范围达5.7Hz,明显高于第一代吸振器可调范围1.2Hz,范围显着提高。进一步针对管路结构的振动特点,将所设计的动力吸振器用于船舶液压管道的振动抑制。试验结果表明,该吸振器具有很好的减振效果和稳定性能,在管道受复杂外扰激励的情况下能够将其振动抑制15dB以上,充分验证了此类吸振器在管道振动抑制方面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郑鼎[8](2018)在《用于人行桥减振的一种新型非线性电涡流TMD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型材料的应用满足了现代人对建筑物的高要求,同时也让建筑结构的发展方向变为大跨、轻质、柔性、低阻尼。当这种情况出现在人行桥结构时,往往导致其频率接近人致荷载,而使人在使用时的舒适度和安全度不足。在传统T M D(调谐质量阻尼器)研究的基础上,为了适应人致荷载的特性和人行桥的结构特点,本文对一种适用于此类结构的新型TMD进行了探索。本文研究了在TMD中采用电涡流装置提供阻尼的方式,并通过对电涡流装置中的磁铁和切割磁场的铜片进行变化,尝试让TMD的阻尼兼具可调性和非线性。在设计完成后,以北京新机场登机桥的工程实例为模型,通过MATLAB模拟仿真了这种新型TMD的工作情况,来检验它的减振效果,对模拟结果的研究得到了这种非线性阻尼TMD的有效频率带宽要明显大于线性TMD,以及其他一些初步结论。为了对模拟结果进行进一步研究,本文接下来在模型试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了工程实例的数据,设计并进行了一次模型试验。将研究设计的新型TMD实物进行了加工,并在人行桥模型上对其进行了部分性能测试。在将实验结果和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的同时,也探索了实验中发现的某些问题。最后总结了在此次学习研究中,一些有待进一步探索的现象和问题,以及仿真和实验中有待优化的地方。

欧阳力[9](2017)在《调谐质量阻尼器的设计与分析》文中认为机械设备或工程结构在工作中会因为自身的结构特点,在外部激励力作用下,会产生振动。激励力频率达到其固有频率时,设备或工程结构会因为共振而导致运作不正常。调谐质量阻尼器主要是通过附加在主结构上,利用反共振来消除或减弱主结构振动的。其设计参数直接影响着主系统的减振性能。本文对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减振原理进行了研究并完成了阻尼器的设计。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主系统有阻尼时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减振原理,并研究了阻尼器的各参数对主系统减振效果的影响。采用粒子群算法建立了考虑主结构阻尼特性的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参数优化匹配方法。2.针对小空间大承载的特点,提出了利用螺旋压槽旋入角度变化调整刚度的弹簧机构新构型,并利用有限元仿真分析了机构的各向刚度特性,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正确性。3.针对间隙式阻尼器进行了尺寸设计,利用FLUENT对其内部流场的流动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同时分析了小孔-侧隙混合节流的油式阻尼器的阻尼特性,提出了一种阻尼可调的油式阻尼新结构,并通过试验测试了其有效性。综上,对调谐质量阻尼器进行参数优化匹配,使得阻尼器的减振性能最优。同时设计并分析了阻尼器的可变刚度机构和阻尼机构,使得阻尼器能够适应复杂的工况和小空间大阻尼的场合。

刘彦星[10](2016)在《基于粉土液化的屋顶花园减震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现已成为结构抗震领域的热点课题之一。采用各种阻尼装置来控制结构的振动反应是一种典型的被动控制方法。由于其具有装置简单、安装方便、减振效果好等优点,在实际结构振动控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屋顶花园在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蕴含有较好的减震价值。基于多种阻尼器的研究结果,结合屋顶花园与粉土震动液化现象,本文提出一种能够应用于土木工程结构的混合型消能减震阻尼装置。本装置充分利用了粉土震动液化现象,综合了调谐液体阻尼器、调谐质量阻尼器、粘滞阻尼器和颗粒阻尼器的减振原理。在楼层顶部增加由饱和砂土或粉土、质量块(如圆球状卵石)和植被组成的子结构,发生液化时粉土不再具有抗剪强度,呈流动状态,能够推动土中的物体一起运动,呈现出较好的耗能减震潜力。本装置克服了常见阻尼器减震原理单一、鲁棒性差等缺点,兼具减震效果好、造价低廉、维护费用低、绿色环保等优势,能够实现建筑美观和结构抗震的有益结合。首先,本文介绍了该混合型消能减震装置的主要组成以及调谐类减震装置的减震规律,并提出将粉土减震装置与屋顶花园结合起来的思路。其次,通过土工试验确定了所用土料的种类,并测定了所制备土样的饱和度;通过小型振动台试验,分析了粉土振动液化的现象和基本规律。随后,采用大型振动台试验,测试了装置的减震效果,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采用ANSYS软件并结合Housner集中质量简化法,模拟计算了相同条件下的TLD减震效果,将试验装置的减震效果与TLD进行了对比;采用流-固耦合的方法对水土混合物的振动模态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装置的基本振动频率。通过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增加外激励正弦波的加速度幅值和频率,饱和粉土能够产生震动液化现象,幅值和频率不同,粉土产生充分液化所需时间也不相同。(2)在水平单向激励下,混合型消能减震阻尼装置具有一定的减震效果:正弦波作用下,当激励频率接近装置中液化粉土晃动频率时,减震效果较好;El Centro波与Taft波作用下,装置均有较好的减震效果。(3)减震装置中增加铁球能够提高装置的减震效果。在正弦波和地震波作用下,装置中加入铁球后,相应的减震率均有增大现象。(4)通过对比TLD模拟结果与粉土减震装置试验结果发现,相同条件下的TLD对结构没有减震效果,说明装置的减震原理与TLD有很大不同,粉土减震装置能够提供较大的阻尼作用。(5)采用有限元模拟的方法计算了液化粉土的基本振动频率,结果与液体晃动频率理论计算值比较接近,说明采用流-固耦合的方法计算液体晃动频率是正确的,从而也提供了一种模拟计算容器中液体晃动频率的方法。本文的创新点(1)本课题逆向考虑了土体振动液化的不利影响,把工程界普遍认为有害的粉土液化现象应用到阻尼器的研发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所研究的阻尼器是一种混合消能减震装置,综合了多种阻尼器的工作原理,克服了单一阻尼器应用条件受限和鲁棒性差等缺点。(3)所研究的阻尼装置构造简单,可与目前比较流行的楼顶花园融为一体,并且兼具造价低、天然环保、易于施工等优点。

二、Research on Practicability and Feasibility for a New-Type Tuned Mass Damper System-TMD(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search on Practicability and Feasibility for a New-Type Tuned Mass Damper System-TMD(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电磁阻尼技术的动力管道振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电磁阻尼吸振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阻尼吸振器的介绍
        1.3.2 电磁阻尼吸振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电磁吸振器的特点及优势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管道系统建模和特性研究
    2.1 概述
    2.2 管道振动基本理论
        2.2.1 振动原理
        2.2.2 单自由度振动理论
        2.2.3 管道多自由度振动理论
    2.3 管道振动有限元法
        2.3.1 管道振动有限元分析理论
    2.4 管道吸振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2.5 管道模态分析与仿真
        2.5.1 管道固有频率的计算和响应分析
        2.5.2 实验管道的仿真分析
    2.6 实验管道振动测试
        2.6.1 锤击法测试
        2.6.2 脉动气流激振测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磁阻尼吸振器参数特性分析
    3.1 概述
    3.2 电磁阻尼吸振器基本原理
        3.2.1 吸振器工作原理
        3.2.2 电磁感应定律的分析
    3.3 吸振器永磁体磁场分析
        3.3.1 基于分子电流观点的磁场模型
        3.3.2 电磁阻尼系数的分析
        3.3.3 永磁体外部磁场解析计算
    3.4 永磁体的外部磁场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电磁阻尼吸振器结构设计
    4.1 概述
    4.2 新型电磁阻尼吸振器整体模型
    4.3 新型电磁阻尼吸振器零部件设计
        4.3.1 调谐质量外壳设计
        4.3.2 永磁体设计
        4.3.3 弹簧设计
        4.3.4 线圈选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电磁阻尼吸振器性能实验
    5.1 概述
    5.2 吸振器吸振效果评价指标
    5.3 吸振器实验研究
        5.3.1 实验设备介绍
        5.3.2 实验方案及过程
        5.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着提高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2桥梁结构设计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2.1.1汽车作用
        2.1.2温度作用
        2.1.3浪流作用
        2.1.4分析方法
        2.1.5展望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2.2.7展望
    2.3高性能材料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2.3.5展望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3桥梁建造新技术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3.1.3施工新技术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4桥梁运维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4.1.1监测技术
        4.1.2模态识别
        4.1.3模型修正
        4.1.4损伤识别
        4.1.5状态评估
        4.1.6展望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2.1智能检测技术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4.2.3展望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4.3.4.1车辆冲击系数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4.3.5研究展望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4.4.5组合加固法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4.4.7其他加固方法
        4.4.8发展展望
5桥梁防灾减灾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5.2.1桥梁风环境
        5.2.2静风稳定性
        5.2.3桥梁颤振
        5.2.4桥梁驰振
        5.2.5桥梁抖振
        5.2.6主梁涡振
        5.2.7拉索风致振动
        5.2.8展望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5.3.1材料高温性能
        5.3.2仿真与测试
        5.3.3截面升温
        5.3.4结构响应
        5.3.5工程应用
        5.3.6展望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4研究展望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5.5.1桥梁冲刷
        5.5.2桥梁水毁
        5.5.2.1失效模式
        5.5.2.2分析方法
        5.5.3监测与识别
        5.5.4结论与展望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策划与实施

(3)考虑阻尼器偏转角的双向支承式TMD体系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结构振动控制研究现状
        1.2.1 被动控制
        1.2.2 主动控制
        1.2.3 半主动控制与智能控制
        1.2.4 混合控制
    1.3 调谐质量阻尼器研究与应用现状
        1.3.1 TMD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1.3.2 摩擦摆TMD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背景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背景
        1.4.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双向支承式TMD系统考虑阻尼器偏转角的优化设计研究
    2.1 引言
    2.2 双向支承式TMD系统的运动方程
        2.2.1 双向支承式TMD系统的构成和工作机理
        2.2.2 双向支承式TMD系统阻尼器的力学模型
        2.2.3 结构-双向支承式TMD运动方程
    2.3 双向支承式TMD系统的参数分析
        2.3.1 质量比
        2.3.2 建筑结构
        2.3.3 主结构阻尼比
        2.3.4 周期比
    2.4 H_∞抗风优化
    2.5 遗传算法
        2.5.1 基本遗传操作
        2.5.2 多目标遗传算法
    2.6 优化分析
        2.6.1 脉动风时程分析
        2.6.2 自由振动分析
    2.7 工程算例分析
        2.7.1 景观塔简化模型
        2.7.2 多质点结构-双向支承式TMD运动体系
        2.7.3 结构响应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向支承式变阻尼TMD系统研究
    3.1 引言
    3.2 双向支承式变阻尼TMD系统
        3.2.1 四侧设置阻尼器时双向支承式TMD的构成
        3.2.2 四侧设置阻尼器时双向支承式TMD力学模型
        3.2.3 变阻尼考虑偏转角的双向支承式TMD工作机理
        3.2.4 四侧设置阻尼器时双向支承式变阻尼TMD阻尼矩阵
    3.3 双向支承式变阻尼TMD抗风设计
    3.4 优化分析
        3.4.2 十年脉动风分析
        3.4.3 五十年脉动风分析
    3.5 四侧设置阻尼器时双向支承式TMD的参数分析
        3.5.1 主结构阻尼比
        3.5.2 TMD质量比
        3.5.3 阻尼器行程
        3.5.4 双向激励比
    3.6 工程算例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摩擦FPS-TMD系统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变摩擦FPS-TMD模型
    4.3 变摩擦FPS–TMD体系运动方程
        4.3.1 运动方程
        4.3.2 FPS-TMD体系动力求解
    4.4 地震作用下不同参数对FPS-TMD的影响
        4.4.1 幅值
        4.4.2 主结构阻尼比
        4.4.3 FPS-TMD曲率半径
        4.4.4 FPS-TMD摩擦系数
    4.5 基于遗传算法的变摩擦FPS-TMD参数抗震优化设计
        4.5.1 两级变摩擦FPS-TMD模型的参数优化
    4.6 优化结果分析
        4.6.1 多遇地震结果分析
        4.6.2 设防地震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高耸结构TMD减振控制装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结构振动控制的发展与研究
    1.3 结构振动控制的分类
        1.3.1 被动控制
        1.3.2 主动控制
        1.3.3 半主动控制
        1.3.4 混合控制技术
    1.4 调谐质量阻尼器的研究与应用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耸结构TMD减振控制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TMD控制的高层建筑结构的基本方程
        2.2.1 TMD减振结构在风振下的减振控制
        2.2.2 TMD力学性能参数优化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MD装置系统研究
    3.1 TMD装置的构造
    3.2 橡胶支座弹性元件力学性能研究
        3.2.1 橡胶支座工作性能
        3.2.2 橡胶支座剪切力学性能
    3.3 串联橡胶支座弹性元件的力学性能试验
        3.3.1 试验目的
        3.3.2 试验模型和方案确定
        3.3.3 试验结果分析
    3.4 串联橡胶支座弹性元件的有限元模拟
        3.4.1 串联橡胶弹性元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4.2 串联橡胶弹性元件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MD装置新型弹性元件研究
    4.1 并串联组合橡胶弹性元件结构和刚度计算
        4.1.1 并串联组合橡胶支座刚度计算
        4.1.2 单体橡胶支座力学性能试验
        4.1.3 并串联组合橡胶弹性元件的力学性能试验
    4.2 并串联组合橡胶弹性元件的有限元模拟
        4.2.1 并串联组合橡胶弹性元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2 并串联橡胶弹性元件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塔TMD减振控制装置深化设计
    5.1 广州塔的结构体系
    5.2 广州塔的结构分析
        5.2.1 广州塔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5.2.2 广州塔的结构振动简化模型动力特性分析
    5.3 广州塔TMD控制装置动力响应控制分析
        5.3.1 TMD控制系统参数分析
        5.3.2 TMD控制减振效果分析
    5.4 TMD控制装置系统优化设计
        5.4.1 并串联组合橡胶弹性元件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结构振动模态模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及研究背景
    1.2 结构振动控制概述
        1.2.1 被动控制
        1.2.2 主动控制
        1.2.3 半主动控制
        1.2.4 智能控制
    1.3 智能控制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内研究
        1.3.2 国外研究
    1.4 振动模糊控制理论
        1.4.1 振动模糊模态控制原理
        1.4.2 振动模态模糊控制实施过程
    1.5 BP神经网络预测原理
        1.5.1 人工神经网络神经元的基本组成
        1.5.2 BP网络模型介绍
        1.5.3 BP网络学习算法
        1.5.4 神经网络的系统模型辨识方法
        1.5.5 系统预测模型程序的实现
        1.5.6 BP人工神经网络提取模糊控制规则
第2章 研究方案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关键性问题
    2.4 预期创新点
    2.5 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
第3章 结构振动模态模糊控制减震分析
    3.1 工程概况
    3.2 结构模型的建立
    3.3 地震波的选择依据与介绍
        3.3.1 EL Centro地震波
        3.3.2 Kobe地震波
        3.3.3 唐山地震波
        3.3.4 兰州2地震波
        3.3.5 上海人工5地震波
        3.3.6 天津地震波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构BP神经网络模态模糊控制计算结果分析
    4.1 EL Centro波的地震动力反应
    4.2 Kobe波的地震动力反应
    4.3 唐山波的地震动力反应
    4.4 兰州2波的地震动力反应
    4.5 上海人工5波的地震动力反应
    4.6 天津波的地震动力反应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半主动调谐质量阻尼器控制管道振动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调谐质量阻尼器的结构及减振机理
    1.1 结构特点
    1.2 减振机理分析
2 实验台搭建
    2.1 实验台参数
    2.2 实验管道系统模态计算
    2.3 宽频减振原理
3 半主动开关控制实验研究
    3.1 TMD抑制管道振动规律
    3.2 半主动开关控制算法
    3.3 半主动开关控制实验
4 结语

(7)悬臂式刚度自调谐吸振器动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振动控制
        1.1.2 液压管道振动特性
        1.1.3 半主动式动力吸振器
    1.2 动力吸振器简介
    1.3 半主动吸振器研究现状及发展
        1.3.1 机械式半主动吸振器
        1.3.2 电磁式半主动吸振器
        1.3.3 智能材料式半主动吸振器
    1.4 被动式及主动式吸振器研究现状及发展
        1.4.1 被动式吸振器
        1.4.2 主动式吸振器
    1.5 管道振动控制研究现状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自调谐吸振器减振系统理论建模
    2.1 引言
    2.2 自调谐吸振器动力学模型
        2.2.1 主系统无阻尼状态
        2.2.2 主系统有阻尼状态
        2.2.3 自调谐吸振器减振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2.3 悬臂式吸振器理论建模
        2.3.1 轴向力作用下的简支梁
        2.3.2 轴力作用下悬臂梁
        2.3.3 轴力作用下带有集中质量的悬臂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调谐吸振器有限元建模与仿真
    3.1 引言
    3.2 时变梁单元模型
    3.3 半主动吸振器控制算法
        3.3.1 半主动控制算法简介
        3.3.2 逐步寻优算法
        3.3.3 遗传算法
    3.4 吸振器力学性能仿真
    3.5 吸振器减振效果仿真分析
        3.5.1 多自由度系统振动分析的状态空间法
        3.5.2 基于逐步寻优算法的振动控制仿真结果
        3.5.3 基于遗传算法的振动控制仿真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半主动吸振器振动抑制试验
    4.1 引言
    4.2 振动抑制试验系统
        4.2.1 试验硬件系统
        4.2.2 试验软件系统
        4.2.3 振动抑制试验平台
        4.2.4 数字滤波器设计
    4.3 吸振器性能测试
        4.3.1 吸振器结构
        4.3.2 吸振器性能测试
    4.4 基于逐步寻优算法的半主动吸振器振动抑制试验
        4.4.1 吸振器时域振动抑制效果
        4.4.2 吸振器频域振动抑制效果
    4.5 基于遗传算法的半主动吸振器振动抑制试验
        4.5.1 吸振器时域振动抑制效果
        4.5.2 吸振器频域振动抑制效果
    4.6 半主动吸振器振动抑制结果比较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吸振器参数优化及管道振动抑制试验
    5.1 引言
    5.2 吸振器参数优化
        5.2.1 吸振器力学性能仿真与试验分析
    5.3 吸振器变频范围影响因素分析
        5.3.1 中间形变材料接触面粗糙度
        5.3.2 集中质量的影响
        5.3.3 梁尺寸的影响
    5.4 应用于管道的吸振器减振试验
        5.4.1 试验对象
        5.4.2 管道吸振器的力学性能测试
        5.4.3 试验设备
        5.4.4 基于逐步寻优算法的半主动吸振器振动抑制试验
        5.4.5 基于遗传算法的半主动吸振器振动抑制试验
        5.4.6 半主动吸振器管道振动抑制结果比较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6.2 后续研究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8)用于人行桥减振的一种新型非线性电涡流TMD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人行荷载的减振控制
    1.3 调谐质量阻尼器(TMD)简介
        1.3.1 优点
        1.3.2 构造和减振原理
    1.4 TMD的发展历程与研究
        1.4.1 TMD振动控制的发展历程
        1.4.2 TMD在桥梁工程中的研究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新型非线性电涡流TMD的研发思路
    2.1 电涡流TMD
        2.1.1 电涡流TMD研究中的问题
        2.1.2 电涡流TMD的研究方向
    2.2 非线性TMD
        2.2.1 非线性TMD研究中的问题
        2.2.2 非线性刚度TMD
        2.2.3 非线性阻尼TMD
        2.2.4 非线性TMD的研究方向
    2.3 电涡流阻尼应用于非线性TMD的意义
    2.4 小结
第三章 新型TMD的设计方案和模拟实验
    3.1 研发必要性简介
    3.2 构造和工作方式
    3.3 电涡流阻尼的计算
    3.4 工作模型的简化
    3.5 建立二自由度系统的状态方程
    3.6 外荷载下不同阻尼情况的运动状态方程
    3.7 工程实例
    3.8 程序模拟
        3.8.1 非线性TMD和线性TMD的对比
        3.8.2 非线性TMD中铜片形状的研究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型实验的设计
    4.1 建筑抗震模型实验的设计方法
        4.1.1 模型实验的意义
        4.1.2 模型实验理论
        4.1.3 模型实验的分类
        4.1.4 实验设计要求
    4.2 人行桥模型的设计
    4.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4.4 试验思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过程和结果
    5.1 人行桥模型的自振实验
    5.2 新型TMD的参数设计
    5.3 未附加TMD时在人行荷载下的振动测试
    5.4 附加线性TMD时在人行荷载下的振动测试
    5.5 附加非线性TMD时在人行荷载下的振动测试
        5.5.1 附加三角形铜片的非线性TMD
        5.5.2 附加圆形铜片的非线性TMD
    5.6 各种情况下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录B:文中模拟仿真用到的程序

(9)调谐质量阻尼器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来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2 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参数优化匹配
    2.1 调谐质量阻尼器的振动分析
    2.2 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参数优化
    2.3 本章小结
3 可变刚度机构的设计分析与实现
    3.1 刚度可调的机构方案设计
    3.2 弹簧谐振机构的设计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阻尼结构的设计分析与实现
    4.1 阻尼器中阻尼的耗能原理
    4.2 油式阻尼机构的设计与分析
    4.3 小尺寸大阻尼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调谐质量阻尼器的试验研究
    5.1 调谐质量阻尼器的试验装置的设计与研制
    5.2 试验测试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专利

(10)基于粉土液化的屋顶花园减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引言
        1.1.2 结构振动控制介绍
    1.2 常见阻尼器减震原理及研究概况
        1.2.1 调谐质量阻尼器TMD
        1.2.2 调谐液体阻尼器TLD
        1.2.3 粘滞阻尼器
        1.2.4 颗粒阻尼器
    1.3 土体振动液化研究概况
        1.3.1 砂土振动液化研究概况
        1.3.2 饱和粉土液化研究概况
    1.4 论文课题来源
    1.5 论文主要进行的工作
2 混合型消能减震装置的设计及相关减震理论
    2.1 混合型消能减震装置的设计
        2.1.1 减震装置组成介绍
        2.1.2 减震机理
        2.1.3 减震装置的优势
    2.2 屋顶花园
        2.2.1 屋顶花园的价值
        2.2.2 屋顶花园的减震应用
    2.3 调谐类阻尼器减震原理
        2.3.1 无阻尼子结构的调谐减振控制
        2.3.2 有阻尼子结构的调谐减振控制
    2.4 本章小结
3 粉土土工试验与小型振动台试验
    3.1 粉土的定义与分类
    3.2 粉土的土工试验
        3.2.1 颗粒分析试验
        3.2.2 界限含水量试验
    3.3 饱和粉土液化的小型振动台试验
        3.3.1 液化土模型的制备
        3.3.2 箱体的制作
        3.3.3 小型振动台资料
        3.3.4 试验过程
        3.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装置减震性能的大型振动台试验
    4.1 地震模拟振动台介绍
        4.1.1 地震模拟振动台的种类
        4.1.2 试验用振动台介绍
    4.2 试验方案
        4.2.1 试验概况
        4.2.2 装置设计与安装
        4.2.3 测点布置
        4.2.4 试验工况及顺序
        4.2.5 试验用地震波介绍
    4.3 试验现象与结果分析
        4.3.1 试验现象
        4.3.2 试验结果汇总
        4.3.3 模型的动力特性分析
    4.4 试验结果曲线与规律分析
        4.4.1 粉土减震模型试验结果
        4.4.2 粉土+球减震模型试验结果
        4.4.3 铁球减震作用对比分析
        4.4.4 试验结果整体规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减震装置模拟方法探讨
    5.1 有限元分析理论
        5.1.1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分析步骤
        5.1.2 ANSYS有限元软件简介
        5.1.3 动力方程以及数值积分方法
    5.2 粉土减震试验结果与TLD对比分析
        5.2.1 TLD集中质量简化法
        5.2.2 文献算例模拟结果对比
        5.2.3 TLD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5.3 基于集中质量简化法的改进模拟方法
    5.4 液化粉土晃动状态模拟
        5.4.1 流固耦合的基本概念
        5.4.2 耦合的实现与单元选取
        5.4.3 模型的建立
        5.4.4 液体晃动频率与振型
        5.4.5 液体晃动频率模拟值与理论值的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内容及结论
    6.2 今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Research on Practicability and Feasibility for a New-Type Tuned Mass Damper System-TMD(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电磁阻尼技术的动力管道振动控制研究[D]. 赵延捷. 长安大学, 2021
  • [2]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
  • [3]考虑阻尼器偏转角的双向支承式TMD体系性能优化研究[D]. 向越. 广州大学, 2020(02)
  • [4]高耸结构TMD减振控制装置优化研究[D]. 何慧慧. 广州大学, 2020(02)
  • [5]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结构振动模态模糊控制研究[D]. 王志伟.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半主动调谐质量阻尼器控制管道振动实验研究[J]. 丁继超,何立东,冀沛尧.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9(03)
  • [7]悬臂式刚度自调谐吸振器动力学特性研究[D]. 操瑞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8]用于人行桥减振的一种新型非线性电涡流TMD的研究[D]. 郑鼎.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9]调谐质量阻尼器的设计与分析[D]. 欧阳力.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4)
  • [10]基于粉土液化的屋顶花园减震性能研究[D]. 刘彦星. 重庆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新型调谐质量阻尼器系统-TMD的实用性和可行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