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保健工作探讨

社区卫生保健工作探讨

一、社区卫生保健工作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董丽丽,梁涛,杨浩杰[1](2021)在《WHO关于《将缓和医疗整合至初级卫生保健指南》要点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文中指出WHO从2014年开始相继发布缓和医疗相关实施指南,为缓和医疗的实施提供了重要证据。在医疗资源紧张、缓和医疗需求增多、专科缓和医疗人力资源缺乏的背景下,以社区为中心的缓和医疗服务是解决缓和医疗使用不足的一种有效模式。2018年,WHO服务提供安全司联合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共同制定了《将缓和医疗整合至初级卫生保健指南》,这是第一部系统说明如何将缓和医疗和初级卫生保健相整合的实施指南。该指南共8个章节,本文结合第3章节介绍缓和医疗和初级卫生保健整合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结合第4、5、6章介绍如何将缓和医疗整合至初级卫生保健,主要包括社区基本医疗资源配置问题、药品管理问题、工作人员核心能力要求及社区健康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并介绍指南中部分地区和国家成功整合的案例,结合国内相关政策和研究,提出针对性建议。通过对该指南的介绍,希望可以为我国缓和医疗发展及进一步整合社区医疗资源提供参考。

许诗瑶,王洪源,崔涛,景正伟,孙波,李斐,马璇璇,王志锋[2](2021)在《县域基本卫生保健综合评价框架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中国县域基本卫生保健现状与评价要求,利用国际评价工具基本卫生保健绩效改善倡议(The Primary Health Care Performance Initiative, PHCPI)概念框架,构建适用于中国县域的基本卫生保健综合评价框架,并延伸相应指标。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检索国内外基本卫生保健评价相关的研究文献、政策文件及报告;运用"会议共识法"原理开展专家咨询,明确评价框架修改内容并筛选指标。结果形成县域基本卫生保健综合评价框架,包括5个一级领域,分别为"制度""投入""服务提供""产出""结果",并细分为19个二级领域和58个三级领域;评价框架各三级领域共拓展79个具体指标。结论评价框架整合并拓展了传统的县域基本卫生保健评价内容;评价框架领域间的逻辑关联可为县域基本卫生保健发现问题提供思路;评价框架的构建方式有利于基本卫生保健与国际接轨。

刘成凤[3](2020)在《苏州市妇幼保健院运行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妇幼保健院是我国医疗服务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医疗机构组成部分。妇幼保健对于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由此,妇幼保健院的服务质量,对于国家卫生防病体系的健全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占据着优先的位置。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数据处理与深度访谈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梳理我国妇幼卫生工作方针、法律法规及政策、苏州市妇幼保健院现状,探讨建设苏州市妇幼保健院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深度剖析苏州市妇幼保健院存在部分问题:无独立妇幼保健院,区域功能设置繁杂;妇幼卫生人才紧缺,卫生服务供给不足;服务就诊流程复杂,患者就诊满意度较低;信息化应用水平低,医疗服务便捷性较低;基层妇幼服务不足,诊疗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基于运用公共产品理论、流程再造理论和系统论,本文提出了苏州市妇幼保健院的发展路径选择:建设独立的妇幼保健院,合理设置功能中心;强化妇幼保健人才队伍,提升卫生服务供给;优化医疗服务就诊流程,提升患者就诊满意度;加强信息工具全面应用,逐步实现智慧医疗;构建妇幼保健医疗网络,保障全环节妇幼保健;加强社区妇幼保健技能培训,提升基层诊疗服务水平等对策。

林露萍[4](2020)在《民族地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研究 ——以百色市右江区为例》文中指出目的:流动人口是当代社会不可忽视的群体,是重要的劳动生产力。流动人口孕产妇是流动人口中的特殊人群,占据着本地区孕产妇相当大的比例,做好流动人口孕产妇的保健服务工作,对提高当地的孕产妇保健质量,实现优生优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将流动人口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了解他们对保健服务的利用情况和分娩结局等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对策措施,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孕产妇保健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以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质量。我们将研究重点放在百色市右江区这一少数民族地区,以期提升革命老区出生人口素质,让老区人民共享祖国发展成果。方法:(1)抽样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从广西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广西人口健康信息业务应用子平台抽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百色市右江区2个街道、4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登记的全部单胎分娩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并基于医院电子信息系统,根据身份证号与右江区内各医院HIS系统住院分娩病历信息进行匹配,导出分娩等相关信息,删除主要信息不全者,对孕产妇资料整合。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为流动人口组,即非右江区户籍者;一组为户籍人口组即右江区户籍者。对两组的一般资料、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分娩结局、围产儿死亡及死亡原因、围产儿死亡高危因素以及信息服务绑定情况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分析,探讨两组间的差异及可能的原因。(2)问卷调查及访谈。采用自制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孕产妇的基本情况、保健服务利用等情况,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孕产妇产检次数的有关因素;分别访谈孕产妇、妇幼保健医护人员和保健工作管理人员,调查相关人员保健知识及相应人员保健服务意识、保健管理等情况。结果:(1)本次研究纳入单胎孕产妇18403例。其中,户籍人口孕产妇12108例,占65.79%;流动人口孕产妇6295例,占34.21%。两组孕产妇少数民族比例超过70%,其中壮族比例最高,体现出民族地区的地域特点。(2)户籍组服用叶酸和医保报销比例均高于流动组,流动人口组孕次大于等于3次占52.8%,高于户籍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户籍人口组孕产妇在孕13周之前建立母子保健手册、产检次数大于5次以及产后随访次数大于等于2次的比例均高于流动组人口组孕产妇,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在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流动人口组孕产妇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贫血、胎膜早破、羊水过多、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植入、产后出血发生率比户籍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3)妊娠结局:户籍组孕产妇剖宫产比例高于流动组,户籍组新生儿窒息率低于流动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两组孕产妇在分娩孕周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分布情况差异有显着性,P<0.05。围产儿的死亡率呈现逐渐降低。围产儿死亡死因中,胎儿因素、母亲因素分别排前两位。对围产儿死亡高危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围产儿不良结局与孕妇本人年龄、产检次数、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孕周、妊娠期糖尿病、贫血显着相关。(4)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早孕建册情况、经济收入、互联网应用评价得分是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年龄、学历、保健服务知识、早孕建册情况、政府健康教育服务、经济收入等与产检次数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越大的人群,做产检更倾向于>8次;本人和配偶学历越高产检次数越频繁;家庭月收入越高,产检次数越多;保健知识越丰富,早孕建册,接受过健康教育等政府提供服务的人群产检次数越多。访谈也发现不少孕产妇分娩前未能充分接受妇幼保健机构提供的专业化的健康教育,流动人口孕产妇对保健服务相关政策的知识知晓率还比较低,保健服务可及性差;妇幼保健人员工作强度大,服务主动性不高;孕产妇保健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结论与建议:(1)百色市右江区作为民族地区在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与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在流动人口孕产妇的早孕建册、健康教育、产后访视等方面的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改进。(2)妇幼保健机构保健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要重点关注流动人口孕产妇,以降低孕产妇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贫血等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3)建议妇幼保健机构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与管理,特别是孕产妇保健知识宣传和孕前健康教育,尤其是对文化程度低的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孕产妇保健服务的依从性。(4)建议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医保制度,提高基层妇幼保健人员工作积极性,督促各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工作职责,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保健组织的科学化管理,建立统一的孕产妇保健管理系统。要大力推进孕产妇保健服务信息化工作,加快构建“互联网+”医联体新模式,打破现有行政隶属性医疗管理机构组织制度架构的体制约束,开展诊疗医院之间广泛且紧密的业务协作,提高城市以及基层卫生院等医疗机构的综合诊疗服务水平,提高母婴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和服务质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尚丹丹[5](2020)在《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国内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专科胜任力为理论依据,结合我国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初步探讨社区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以期促进我国社区护理的专科化发展进程,为我国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提供参考。方法1.文献回顾法:本研究对国内外数据库、护理院校及相关组织机构的网站进行检索,获取并筛选社区高级实践护士岗位胜任力、社区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相关的文献及网站资料,以文献检索结果为基础,初步拟定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相关条目。2.半结构式访谈法:以课题组自行设计的访谈提纲为工具,对研究领域为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区护理以及全科医学的6名专家进行访谈,以获取与社区高级护理实践需求现状、社区护理服务内容及岗位胜任力情况等主题相关的信息,根据半结构访谈的结果对临床实践模式的指标体系进行补充、完善。3.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根据专家纳入标准,初步选取35名专家参与两轮专家函询。结合指标纳排标准以及专家和课题组的参考意见,最终确定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指标体系。4.统计学方法:应用Excel 2016及SPSS 22.0对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其中,采用均数、标准差及构成比对专家一般资料进行描述;采用问卷有效回收率对专家的积极性进行描述;采用专家权威系数(由专家学术水平、对研究的熟悉程度及判断依据决定)对专家权威性进行描述;采用肯德尔协调系数对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进行描述;采用重要性赋值均数、满分比以及权重值对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重要程度进行描述。本次研究中指标的权重通过比例分配法进行计算。结果1.文献回顾法结果: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及网站信息,最终确定将社区护理高级实践护士的专科胜任力作为本研究中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培养的核心目标,并围绕此目标初步确定了实践模式的基本框架,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考核评价以及培养环节质量控制。2.半结构式访谈法结果: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共确定了3个主题(MNS专科化培养的认可度、社区护理MNS专科化培养的理论要点、社区护理MNS临床培养质量控制)以及6个亚主题(角色定位、实践培养目标、社区专科特色实践安排、考核评价体系、实践基地与带教师资质量、院校与实践基地间的交流)。3.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结果:本次研究中共有27名专家完成两轮函询,两轮函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85.71%和90.00%。本研究中的函询专家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山东、重庆等17个省市,其研究方向包括: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区护理、全科医学。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2±0.05)。第一轮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187(P<0.05),第二轮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195(P<0.05)。4.指标修改结果: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共删除指标13项,增加指标19项,修改指标36项。最终形成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共包括一级指标4项(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考核评价、培养环节质量控制),二级指标21项,三级指标171项。在一级指标中,培养目标所占权重最高。在培养目标中,权重排名为前三位的指标分别为“社区全科护理实践能力”、“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及“教育指导能力”。结论本次函询的专家积极性与权威性较高,地域代表性较好,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体现社区高级护理实践的特点,可以为我国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环节的设置提供思路,对提高社区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及社区护理服务水平,促进社区护理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随着国内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完善及社区高级护理实践人才角色范畴的改变,该临床实践体系的内容仍需不断调整与更新。

姚建森[6](2020)在《山东省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疾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首要问题。我国糖尿病存在着“一高三低”的特点,即“高患病率、低知晓率、低治疗率和低控制率”,由此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作为一种渐进性、尚无法治愈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控制要求为患者提供包括健康教育、行为干预、药物治疗、康复和护理等在内的长期的、多方面、多层级的医疗卫生服务。这就要求现有的卫生体系适应糖尿病控制的要求,朝着综合性、整合型的方向转变和发展。全球实践经验表明,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管理是实现糖尿病控制的关键策略。我国糖尿病管理的探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并逐渐从以医院为主导的管理方式转向以社区为基础的管理模式。2009年“新医改”实施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为指导,以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为平台,以社区为优选路径,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主要手段的糖尿病管理实施框架。然而,由于中国医疗资源的错位配置、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薄弱、以及医疗机构之间缺乏合作等,符合患者需要的糖尿病管理服务在现有的实施框架难以有效地发挥出作用;与此同时,糖尿病患者管理最为关键的血糖控制指标在现有的管理体系下也未得到明显改善。如何从社区层面进一步提高糖尿病控制效果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迫切需要对我国现有的糖尿病社区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进行深入剖析,以找出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障碍因素,进而总结和提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关键策略。通过文献的系统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关于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和问题的分析大部分是基于患者层面的,涉及患者血糖控制、自我管理行为、服务利用和满意度等;从卫生系统层面的评价研究较少,也缺乏理论的支撑。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的这些研究多为定性或者定量的描述,缺少政策评价方法的应用,对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内在的机制揭示不足。在研究内容上,已有的研究多关注患者个体的因素,较少的研究分析了卫生系统因素对社区管理效果的影响;同时,卫生系统因素与个体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也被忽视。因此,现有的研究尚未能全面地提出改善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关键策略。为此,本研究希望通过进一步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做出回答: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实施框架下,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如何?影响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包括卫生系统因素和需求方的因素?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总目标是基于卫生系统的视角,从供需双方两个层级,系统地分析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现状,探索影响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提出优化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关键策略。具体目标为:(1)以WHO卫生系统框架和社会认知理论为指导,构建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的综合框架和实证模型;(2)分析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现状,探索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社区管理服务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和机制;(3)从需方层面,分析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状况,探讨影响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关键的认知和心理因素;(4)从供方层面,分析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状况,探讨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差异以及造成该差异的关键卫生体系要素;(5)基于供方和需方两个层面的分析,系统地提出改善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关键策略和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横断面的研究设计,以宏观的WHO卫生系统框架和微观的社会认知理论为指导,构建了糖尿病社区管理影响因素分析的综合框架和实证模型。三个实证模型紧扣研究目标和分析框架,在关系上相互递进,以全面揭示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具体分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细分为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两个子模型)、患者层面的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和卫生体系层面的服务提供和利用差异分析模型。实证模型中包含的指标主要有患者血糖控制指标、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指标、自我管理行为指标、患者认知和心理因素和宏观的卫生体系要素。本研究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山东省糖尿病社区防治管融合试点项目》,项目实施时间为2016年4月-2018年4月。本研究以山东省八个县(区)作为样本地区,数据收集包括定量和定性两部分。定量数据主要为患者空腹血糖测试和问卷调查、机构问卷调查和医务人员问卷调查;定性数据主要为政策文件收集、关键人物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具体而言,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八个样本县(区)的72个社区(村)中,随机选取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系统的2型糖尿病患者2520名,对其进行空腹血糖测试和问卷调查;采用目的抽样,对为72个样本社区(村)提供糖尿病管理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在机构调查基础上,有目的地选取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以及糖尿病管理有关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此外,从每个样本县(区)随机抽取一个样本社区(村)进行焦点小组讨论(成员:临床医生、公共卫生和卫生室成员6-8人)。本研究共收集有效患者空腹血糖和问卷调查数据2166份(完成率86.0%);机构问卷86份,包括24家乡镇级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和62家村级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共收集有效的医务人员问卷444份;完成访谈134人,焦点小组讨论8组。本研究中,定量资料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分类回归树模型、交互作用分析、多水平模型、潜在类别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等。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用于分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利用对血糖控制影响的主效应;分类回归树模型主要用于识别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中可能存在交互作用的因素,并进一步采用交互作用分析,验证和判定交互作用的大小;潜在类别分析主要用于分析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特征,将多维度的自我管理行为变量转变成单一维度变量;中介效应分析是在潜在类别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自我效能在糖尿病知识与自我管理行为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大小;多水平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卫生体系要素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影响。定性访谈资料主要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研究结果(1)患者血糖控制状况分析:2166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为8.0mmol/L;血糖控制达标率为42.8%。不同疾病严重程度(依据患病时长和是否有并发症划分)的患者在血糖达标率上存在较大差异;疾病严重程度轻的患者血糖控制率要高于疾病严重程度重的患者(48.7%v.s36.9%,p<0.05)。(2)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服务利用的现状分析:在自我管理行为方面,患者进行饮食控制、体育锻炼、规律服药和自我血糖监测的比例分别为74.5%、54.6%、50.4%和25.8%。基于潜在类别分析,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分为积极自我管理和消极自我管理两个类别;患者归属两个类别的比例分别为65.7%和34.3%。在服务提供方面,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随访管理和健康教育,分为由乡镇级基层医疗机构直接提供和由村级基层医疗机构直接提供两种类型,且以后者占大多数;调查的两类基层医疗机构报告为患者提供这些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比例均为100%。在服务利用方面,患者主要选择在基层医疗进行药物治疗、在基层医疗机构之外进行药物治疗以及不进行药物治疗的比例分别为36.7%、49.5%和13.9%;患者利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规范的随访管理服务的比例为49.6%;患者利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健康教育服务的比例为57.9%。(3)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服务利用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在疾病严重程度轻的患者中,患者是否进行药物治疗(OR=3.07,95%CI:2.05~4.60)、是否利用健康教育服务(OR=1.38,95%CI:1.05~1.80)对血糖控制具有主效应;同时,患者药物治疗服务利用与体育锻炼行为、随访管理服务利用与自我血糖监测行为以及健康教育服务利用与自我血糖监测行为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患者主要从基层医疗机构之外进行药物治疗且不进行体育锻炼(OR=0.87,95%CI:0.77-0.97),较少地利用随访管理服务且自我血糖监测≥1次/月(OR=0.48,95%CI:0.30~0.78),未利用过健康教育服务且自我血糖监测≥1次/月(OR=0.62,95%CI:0.41~0.94),血糖控制不达标的可能性更大。在疾病严重程度重的患者中,患者的年龄(OR=1.61,95%CI:1.22~2.14)、婚姻状况(OR=1.67,95%CI:1.13~2.47)、人均家庭收入(p<0.05)、是否进行药物治疗(OR=6.22,95%CI:3.36~11.5)、规律服药行为(OR=0.71,95%CI:0.54~0.93)以及自我血糖监测行为(OR=0.62,95%CI:0.45~0.84)对血糖控制具有主效应。同时,患者随访管理服务利用和规律服药行为、饮食控制和规律服药行为、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行为、体育锻炼和规律服药行为对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患者不利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随访管理服务且不规律服药(OR=0.77,95%CI:0.63~0.89),不控制饮食且不规律服药(OR=0.64,95%CI:0.47~0.87),不控制饮食且不体育锻炼(OR=0.58,95%CI:0.35~0.95),不体育锻炼且不规律服药(OR=0.60,95%CI:0.40~0.89),血糖控制不达标的可能性更大。(4)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机制分析:患者糖尿病知识的平均得分为10.3分(满分16分),正确回答率为64.7%;患者平均的自我效能得分为31.9分(满分40分);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知识、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行为三者之间均为正向的相关关系(p<0.05)。中介作用分析显示,自我效能是糖尿病知识对自我管理行为产生影响的重要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 25.3%。(5)卫生体系要素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影响分析:在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服务上,村级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对该服务利用的比例高于乡镇级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的患者(p<0.001);但在随访管理服务上,两类机构的患者服务利用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对乡镇级医疗机构提供的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利用受到该类机构所在地区、机构配备的糖尿病药品种类数、每千服务人口机构卫生人员数和机构医务人员糖尿病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控制了糖尿病患者个体水平的差异后,患者对村级基层医疗机构所提供的药物治疗服务的利用主要受到该类机构配备的糖尿病药品种类数的影响;随访管理服务的利用主要受到每千服务人口机构卫生人员数、基层医疗机构间信息系统联通程度和基本公共卫生糖尿病管理绩效考核力度等因素的影响;健康教育服务的利用主要受到机构配备的糖尿病药品种类数、基层医疗机构间信息系统联通程度以及机构医务人员糖尿病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结论和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山东省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较差,亟待提升;(2)不同疾病严重程度患者血糖控制及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病情轻的患者血糖控制主要受到糖尿病管理服务利用因素的影响;病情重的患者血糖控制主要受到自我管理行为因素的影响;(3)患者糖尿病知识水平低和自我效能差是阻碍患者自我管理,影响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4)尽管糖尿病药物治疗服务、随访管理服务和健康教育服务在基层医疗机构有着较高的可获得性,但患者对这些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利用较差;(5)基层医疗机构糖尿病治疗药品种类不全、信息系统缺乏联通、卫生人员数量不足和能力较差以及绩效考核不合理等卫生体系问题制约着患者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利用,影响着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强基层慢性病分级管理制度建设,推动糖尿病患者分级管理;(2)重视患者健康赋能教育,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3)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改善患者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利用。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本研究的创新点:(1)研究视角的创新:与以往单一地从供方和需方角度的研究不同,本研究采用了系统的思维,基于卫生体系的视角,从供需双方两个层面,系统地分析了目前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运行效果、问题和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改善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策略和建议。(2)分析模型的创新:本研究将宏观的WHO卫生系统分析框架和微观的社会认知理论相结合,构建了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的综合框架;并以此建立了相互关联、彼此递进的三个实证模型,实现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及内在机制的有效揭示。(3)分析方法的创新:本研究的一大特色是依照研究框架,将多水平模型、路径分析、交互作用分析和主题框架法等多种定量和定性数据分析方法应用于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中,更加全面、科学、准确地反映了影响社区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这在已有的研究中应用较少。本研究的不足:(1)本研究在探究影响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因素时,重点从卫生系统的角度分析了个体层面的因素和服务提供层面的因素;对卫生系统之外的因素,如社会网络和支持、宏观的政治文化环境等因素较少,仍待进一步的研究。(2)本研究以山东省八个样本县(区)代表山东省整体状况,结论适用于山东,尚不能推广至全国。

何伊伦[7](2020)在《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的医务社工体系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大众对于口腔健康的关注度也在日益增加,当前口腔预防工作也正面临着从传统生物治疗模式到医学—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而医务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优化社区内资源的配置与使用,并能以多种方式在社区口腔保健领域中开展服务,合理的运用社区口腔保健资源。为了能达到社区口腔保健服务与医务社工服务的内在融合,本文进行了两个方面的研究。研究一是针对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探索,该研究从社区的既有资源出发,将社区口腔保健的地点固定在社区内,将保健服务的范围固定在居民的口腔保健与问题预防上,更注重社区口腔保健服务对口腔疾病的“预防性”。研究二是针对医务社工在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中的管理与服务体系的探索,该研究针对医务社工在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中的管理与服务体系的探索,完善了医务社工在社区范围内卫生保健服务的管理与服务体系,促进多层次、多元化的医务社工服务体系的建构。本文以社区医疗健康主题下的口腔健康为切入点,以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行为转变理论为指导,采用了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在社区中通过组建跨专业的复合式团队,优化口腔保健服务流程与服务结构,探索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该如何开展。在进入社区口腔保健服务中通过对口腔医务社工培养方式、服务内容与考核工作的管理,探索口腔医务社工的管理体系。在口腔医务社工的服务体系中通过分诊、宣教、运用三阶段来达成口腔保健观念意识化、口腔保健行为日常化、口腔健康问题预防化的目标。通过对社区服务提供者的访谈资料的分析显示,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运作可以有效地为社区口腔保健领域进行服务;通过对服务开展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估显示,口腔医务社工的介入对居民的口腔健康知识、信念有了显着的改变,但是居民口腔健康行为的改变并不明显。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经由医务社工有体系地在社区内开展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可以有效的进行口腔健康服务队伍的建设,可以促使居民培养正确的口腔保健意识,形成正确的口腔保健观念,但是居民口腔健康行为的产生与维持还不够明显。

张蓓[8](2020)在《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乡镇卫生院为农村居民提供卫生医疗服务,是公益性、综合性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处于我国农村三级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的中枢环节。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对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健康中国”战略在农村地区的实施、对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的国家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具有重大影响。邗江地处我国经济社会最活跃地区长三角城市的扬州市,该区是典型的城市新中心城区+近郊城区,邗江乡镇卫生院的发展经历了公有制、市场化、重归公益性等一系列过程,因此,对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卫生医疗作为准公共产品具有复杂性,可以为乡镇卫生院功能的界定、功能的发挥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还可以探索完善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的方法路径,为邗江农村居民的健康提供保障,为其他地区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提供借鉴。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等方法,首先对乡镇卫生院的功能进行界定,并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对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进行分析,然后对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主体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再对功能发挥情况进行评价,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构建政府高效保障机制、提升乡镇卫生院自身履职能力两方面入手,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完善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是:一、乡镇卫生院的功能为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公共卫生管理功能三大功能。乡镇卫生院功能的发挥需要充分突出自身的比较优势。二、新医改下,邗江乡镇卫生院落实政府规定要求、加大基础投入,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日新月异,为邗江卫生院功能发挥奠定了良好基础。三、邗江乡镇卫生院积极发挥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管理三个功能,为保障邗江农村卫生医疗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照邗江农村居民的使用和政府的需要,邗江乡镇卫生院存在着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不深入、基本医疗服务功能不全面、公共卫生管理功能不到位等问题。四、邗江乡镇卫生院应当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从构建高效政府保障机制、提高自身履职能力入手,完善各项功能,走一条高效、满意、科学的发展之路。

田晋嘉[9](2020)在《集体化时代稷山县的“卫生革命”与乡村变迁(1949-196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依托强大的政权力量向乡村社会开展了诸多领域的改造和重构。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和农民疾病的防治问题,成为了农村工作的一大重点和难点所在。一个众所周知的史实是:建国后,农村的卫生状况在极短的时间内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充斥着政治意味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开展,覆盖广大农村区域的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民中广泛实施,遍布田间地头的赤脚医生不断镌刻着历史印迹。然而,在这些宏旨背后,乡村社会展现出了更为丰富的历史样态,为新中国国家与地方关系的生成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历史场域。如果能从农村内部的具体实践和农民自身的生活世界细致考察,将更加有助于探讨现代卫生体系是如何在传统农村中扎根,并对农村社会产生了何种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集体化时代山西省稷山县农村的卫生实践为考察中心,致力于展示国家在不断推进卫生事业的背景下,乡村社会所呈现出的具体形态。通过卫生社会史的视角,对稷山县传统时期的卫生医疗状况以及建国后稷山县在现代卫生体制的建立、观念的培养、具体的实践、典型化塑造中所展现出的历史史实进行细致考察,探讨了中共领导的现代“卫生革命”如何进入乡村社会,并对乡村社会的变迁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本文认为国家意志与地方实践之间形成了良好互动关系是“革命”落地的关键。在此过程中,国家意志不断被在地化的实践所落实,使得农村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现代卫生医疗体系。此外,现代卫生对乡村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多重的。一方面卫生下乡促使农村社会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和融合;另一方面,卫生下乡的过程也伴随着国家意识形态向农村不断渗透的过程,从而促使了农村的国家化和农民的社会化。

梁胜翔[10](2020)在《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2009年3月,我国启动实施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过去的10年多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和成效,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卫生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缺乏合格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却成为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问题。因此,自2010年开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在全国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然而,一系列研究表明,当前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效果不佳,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主要原因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不明确,导致培训项目设计缺乏核心能力理论支撑。国际上,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已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模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能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以能力为导向的核心能力模型所驱动。目前,国内尚未见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系统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对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并在建立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基础上,开发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培训项目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并为人员能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方法1.研究地点选择:本研究根据地理位置和2016年的GDP情况,选择重庆市8个主城区和18个区/县作为研究地点,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9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8个乡镇卫生院)作为研究现场。2.定量研究:采用连续性抽样方法选取了1275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包括服务机构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自制调查问卷,分别对研究地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执业资格类别、工作岗位、工作经历、培训次数、培训需求(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沟通能力、流行病调查、需求评估、干预措施制定、满意度调查或评价项目开展效果、授课技能9个维度)。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一般情况、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城市与农村、主城区与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筛选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再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筛选出来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定性研究:采用有目的抽样方法,在所选研究地点基层卫生机构中抽取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领导以及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兼顾各个项目)进行个人深入访谈(In-depth interview,IDI),用信息饱和原则决定最终样本量。个人深入访谈根据事先制定的半结构化访谈题纲来进行,领导的访谈题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相关信息(即本单位工作人员数量、质量以及稳定性)、对当前人员培训的现状、当前培训项目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训需求。一线工作人员的访谈题纲内容包括他们对自身服务能力的自我评估,他们对培训的参与情况,对当前培训的看法以及培训需求。所有访谈均在访谈对象所在卫生机构选择安静的办公室或会议室进行,每次访谈大约持续40-60分钟,在受访者的知情同意下,所有访谈均用录音笔进行了录音。最后,采主体框架分析法对所有访谈资料进行分析。4.德尔菲法:本研究共选择了17名来自中国东部、西部、北部和南部不同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专家参加两轮Delphi咨询。在Delphi咨询之前,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岗位分析、专家会议等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初稿和咨询问卷。然后,经过2轮Delphi咨询构建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中,一共调查1275人,其中有效问卷1244份,有效率为97.6%。调查对象中,57.9%来自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34年龄段占38.7%,大部分(82.6%)为女性。学历以大专为主(62.3%),93.1%的调查者接受过医学院校教育,40.8%为护理专业,超过一半(54.6%)的调查对象职称为初级。工作5年以上的占36.7%,72.6%的人员具有执业资格,执业护士占56.9%,大多数(83.7%)之前没有公共卫生相关工作经历,40.4%的人具有护理工作经历。一共纳入10个基层卫生机构的的10名领导和35名一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在10名领导中,超过一半(6位)是女性;超过一半的领导(6/10)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大多数领导(8/10)工作年限在三年以上。在一线工作人员当中,超过一半(21/35)来自社区卫生中心,超过四分之三(27/35)是女性,绝大多数一线工作人员(32/35)的年龄≤40岁,大多数(21/35)的工作年限不到3年。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在卫生人力资源数量方面,所有基层卫生机构领导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及现有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特别缺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人力资源能力素质方面,一线工作人员和领导都均认为,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学历低(学历以大专以下为主)、职称低(以初级职称为主)。总体而言,在学历构成上,78.5%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在专业构成,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背景的人员占比低,41%以上的工作人员为护理专业出身,尤其是城市和主城区的基层卫生机构,护士占比将近50%。只有5.9%的工作人员具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在职称构成上,初级职称或无职称工作人员占比达80%,而副高职称仅占3%。多数一线工作人员认为自身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尤其在一些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高的服务项目(如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完全胜任的工作人员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数人员不胜任的原因是因为知识和技能都缺乏。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85%以上的工作人员在半年内最少接受过1次以上的培训。但是,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认为,目前的培训效果欠佳,培训并没有使人员能力得到根本提高。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人员短缺,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安排人员参加培训;二是目前的培训没有很好地组织,层层培训导致培训内容重复。此外,专业性强的培训(如重性精神病和慢病管理)没有由专业机构承担;三是当前的培训通常集中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政策和服务规范上,培训缺乏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培训。同时,由于培训缺乏需求评估,导致部分培训项目与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四是目前的培训形式单一,通常只通过讲座进行,或者以会代训,主要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实践操作层面的培训;五是大多数培训时间太短,培训时间碎片化,不能系统提高知识和能力;六是培训师资不固定、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培训教材不统一,难以保证培训同质化。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需求评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的9个维度中,专业知识占91.3%,专业技能占84.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78.8%,沟通能力64.3%,干预措施制定41.6%。需求评估占33.2%,流行病学调查32.5%,满意度调查或项目开展效果评价27.9%,授课技能占26.7%。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上述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受专业背景、学历、职称、执业资格类别以及工作岗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工作岗位是9个维度培训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建立:经过2轮Delphi咨询,建立了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该框架由1个总功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维护公众健康),8个子功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社区健康监测与需求评估”、“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卫生应急管理”、“多部门协作”、“政策、规划制定与评价”)构成。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构建:通过两轮Delphi咨询,构建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该核心能力模型由3个一级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理念与价值观)、19个二级指标(包括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社区健康监测能力、社区健康需求评估能力、政策和干预措施制定及实施和评价能力、健康管理能力、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应急处置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基本科学研究能力及职业精神等)、60个三级指标(包括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中医药健康管理知识、居民健康状况及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能力、参与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能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技能、慢病患者健康管理能力、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社会动员技能、工作伙伴关系建立、项目管理能力、基本研究设计和实施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奉献精神等)和129项具体能力界定组成。研究结论重庆市基层卫生机构仍然存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短缺、人员能力素质不高以及人员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不同人员的培训需求各有侧重。本研究所建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于核心能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奠定了基础,为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改进培训项目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增强培训项目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效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目前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要进一步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2.国家要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调整改革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4.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开发能力培训项目,开展基于核心能力模型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能力建设效果。

二、社区卫生保健工作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区卫生保健工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WHO关于《将缓和医疗整合至初级卫生保健指南》要点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指南发展背景
2 指南基本内容框架
3 指南要点内容
    3.1 缓和医疗和初级卫生保健相互整合的理论依据
    3.2 如何将缓和医疗整合至初级卫生保健
        3.2.1 基本医疗资源和人力资源配备
        3.2.2 初级卫生保健人员提供缓和医疗的核心能力要求和服务项目
        3.2.3 药物使用原则
        3.2.4 社区健康工作者的来源、工作范畴和培训要求
4 该指南对我国的启示
    4.1 加快建立国家层面的缓和医疗行动计划
    4.2 制定并完善缓和医疗药物的使用规定
    4.3 完善社区医疗资源配备,创建社区特色缓和医疗科室
    4.4 加快培养医务社会工作者,建立完备的社区健康服务团队
编者的话:

(2)县域基本卫生保健综合评价框架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研究
    1.2 专家咨询
    1.3 评价框架构建准则与方式
    1.4 指标纳入排除标准
2 结果
    2.1 全面纳入评价要素
    2.2 评价框架各领域与中国县域对应
    2.3 县域基本卫生保健综合评价框架
3 讨论
    3.1 评价框架整合并拓展了传统的县域基本卫生保健评价内容
    3.2 评价框架领域间的逻辑关联可为县域基本卫生保健发现问题提供思路
    3.3 评价框架的构建方式有利于基本卫生保健与国际接轨
    3.4 不足与展望

(3)苏州市妇幼保健院运行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访谈法
        (三) 理论分析法
        (四) 比较研究法
        (五) 归纳总结法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工具
    一、基本概念
        (一) 妇幼保健
        (二) 妇幼保健院
        (三) 妇幼保健服务模式与基本职责
    二、相关理论工具
        (一) 公共产品理论
        (二) 流程再造理论
        (三) 系统论
第二章 苏州市妇幼保健院历史沿革及运行现状
    一、苏州市妇幼保健院历史沿革
    二、苏州市妇幼保健院运行现状
        (一) 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
        (二) 运行现状
第三章 苏州市妇幼保健院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妇幼保健院未独立运行,区域功能设置混乱
    二、妇幼卫生人才紧缺,卫生服务供给不足
    三、服务就诊流程复杂,患者就诊满意度较低
    四、信息化应用水平低,医疗服务便捷性较低
    五、基层妇幼服务水平低下,诊疗服务不能满足需求
第四章 国内外妇幼保健院运行与启示
    一、国外妇幼保健院运行经验
        (一) 美国模式: 构建以社区为基石的服务网络
        (二) 英国模式: 创立发达国家的基本服务模式
        (三) 日本模式: 使用颇具特色的《母子保健手册》
    二、国内妇幼保健院运行经验
        (一) 上海长宁区模式: 以强化学科建设推动妇幼保健发展
        (二) 连云港模式: 大部制集中妇幼保健服务
        (三) 柳州模式: 基于医疗体的资源共享
    三、启示
        (一) 建立家庭-社区-妇幼保健院服务体系
        (二) 无缝链接的服务流程
        (三) 优化人性化服务模式
第五章 完善苏州市妇幼保健院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独立运行的妇保医院,打造妇幼保健医疗航母
    二、强化妇幼保健人才队伍,提升卫生服务供给
    三、优化医疗服务就诊流程,提升患者就诊满意度
    四、加强信息工具全面应用,逐步实现智慧医疗
    五、构建妇幼保健医疗网络,保障全环节妇幼保健
    六、加强妇幼保健技能培训,提升基层诊疗服务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访谈提纲
后记

(4)民族地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研究 ——以百色市右江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3 疾病诊断标准和变量相关定义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及妊娠结局
    2.2 访谈结果
    2.3 孕产妇保健服务与健康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3 讨论
    3.1 流动人口组与户籍人口组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差异分析
    3.2 流动人口组与户籍人口组孕产妇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差异分析
    3.3 流动人口组与户籍人口组妊娠结局差异分析
    3.4 围产儿死亡分析
    3.5 妇幼保健管理者、医护人员和流动人口孕产妇访谈结果分析
    3.6 孕产妇保健信息化管理需求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母婴保健服务与健康知识调查问卷
综述 我国流动人口孕妇产前保健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5)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相关概念及研究进展
        3.1 胜任力(Competency)
        3.2 社区护理(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3.3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
        3.4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
        3.5 高级实践护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APN)与专科护士(Specialist Nurse,SN)
        3.6 临床实践模式(Clinical practice patterns)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2 文献回顾法
        2.3 半结构式访谈法
        2.4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法
    3 统计学方法
        3.1 专家一般资料
        3.2 专家积极性
        3.3 专家权威系数
        3.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离散程度
        3.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3.6 指标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3.7 指标权重
    4 技术路线图
    5 质量控制
        5.1 问卷编制阶段
        5.2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阶段
        5.3 数据统计阶段
结果
    1 文献回顾法结果
    2 半结构式访谈法结果
        2.1 访谈专家基本资料
        2.2 专家访谈结果
    3 预函询结果
        3.1 专家基本资料
        3.2 预函询指标修改情况
    4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结果
        4.1 函询专家基本资料
        4.2 专家积极性
        4.3 函询专家权威程度
        4.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离散程度
        4.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4.6 第一轮指标体系函询结果
        4.7 第二轮指标体系函询结果
讨论
    1 本研究中培养模式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1.1 课题研究小组对MNS教育领域的研究经验丰富
        1.2 实践模式目标明确,内容量化,可操作性强
        1.3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法——保障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2 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成
        2.1 培养目标明确,指标全面,充分体现社区护理MNS的专业角色特点
        2.2 培养内容详细,要求具体,可操作性强
        2.3 考核体系科学,可动态反馈培养效果
        2.4 严抓培养环节,全面保障培养质量
结论
    1 本研究的创新性
    2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6)山东省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术语缩写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和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1.4 本论文的结构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糖尿病管理的概念和理论模型
    2.2 糖尿病管理全球实践和经验探索
    2.3 糖尿病管理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2.4 糖尿病管理研究的总结评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
    3.1 理论基础
    3.2 理论框架
    3.3 实证模型
第四章 资料来源与方法
    4.1 资料来源
    4.2 样本地区和调查对象
    4.3 调查工具和调查内容
    4.4 资料收集过程和质量控制
    4.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6 医学伦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患者基本情况与血糖控制
    5.1 调查患者的基本特征
    5.2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患者自我管理与服务利用的现状分析
    6.1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状况
    6.2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状况
    6.3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利用状况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自我管理行为和卫生服务利用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
    7.1 患者血糖控制单因素分析
    7.2 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的两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
    7.3 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的分类树模型
    7.4 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机制分析
    8.1 糖尿病患者认知和心理特征的分析
    8.2 糖尿病知识、自我效能对自我管理行为的作用路径分析
    8.3 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结果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卫生体系要素对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影响分析
    9.1 基层医疗卫生体系要素特征分析
    9.2 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能力特征分析
    9.3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9.4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差异定性分析结果
    本章小结
第十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10.1 方法学讨论
    10.2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讨论
    10.3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与机制的讨论
    10.4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与利用差异的讨论
    10.5 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附录1 样本县(区)基本情况
附录2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附录3 样本县(区)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公共卫生政策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的医务社工体系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居民的口腔健康水平较低
        1.1.2 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的出台使口腔保健领域受到重视
        1.1.3 社会工作相关政策促进了医务社工在社区中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社区口腔保健服务的现状分析
        1.3.2 医务社工进入社区进行口腔保健服务的现状分析
        1.3.3 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我国的发展
        1.3.4 总结与述评
    1.4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4.1 基本概念界定
        1.4.2 理论基础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参与式观察法
        1.6.2 访谈法
        1.6.3 问卷调查法
    1.7 研究伦理
2 S社区内口腔保健服务现状
    2.1 S社区口腔保健服务概况
        2.1.1 S社区背景概况
        2.1.2 S社区口腔保健服务概况分析
    2.2 S社区居民口腔保健基本情况分析
        2.2.1 S社区居民口腔健康情况调查
        2.2.2 S社区居民口腔保健知识、信念、行为掌握情况调查
    2.3 S社区内口腔保健的服务组成与需求分析
        2.3.1 S社区内口腔保健的服务组成
        2.3.2 S社区内口腔保健服务的需求分析
    2.4 S社区口腔保健服务的困境分析
        2.4.1 S社区院落口腔保健服务的困境
        2.4.2 S社区卫生机构口腔保健服务的困境
3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探索研究
    3.1 社区内口腔保健的既有模式分析
        3.1.1 社区口腔保健模式
        3.1.2 社区牙周保健发展模式
        3.1.3 社区内口腔保健的既有模式评价
    3.2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构建
        3.2.1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形成
        3.2.2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3.2.3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服务团队的主体角色定位
        3.2.4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运作流程
    3.3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评价与评估
        3.3.1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评价
        3.3.2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成效评估
4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的医务社工管理体系探索
    4.1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医务社工的培养方式
    4.2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医务社工服务运作的资金来源
        4.2.1 政府购买项目
        4.2.2 社区购买项目
    4.3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医务社工的工作内容
        4.3.1 社区院落口腔保健服务的开展
        4.3.2 学校范围内口腔保健服务的开展
        4.3.3 医院内防治工作的开展
    4.4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医务社工的考核
        4.4.1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对医务社工进行考核的部门
        4.4.2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医务社工考核的内容
5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的医务社工服务体系探索
    5.1 医务社会工作与社区口腔保健服务的内在通融
    5.2 口腔医务社工在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的服务流程
        5.2.1 社区口腔保健分流阶段
        5.2.2 社区口腔保健宣教阶段
        5.2.3 社区口腔保健运用阶段
    5.3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的医务社工体系实务开展
        5.3.1 促进社区口腔保健观念意识化的达成
        5.3.2 促进社区口腔保健行为日常化的达成
        5.3.3 促进社区口腔健康问题预防化的达成
    5.4 口腔医务社工服务体系的服务成效评估
        5.4.1 过程评估
        5.4.2 结果评估
6 总结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6.3 研究建议与展望
        6.3.1 成立复合式的口腔保健服务团队进行服务
        6.3.2 通过医务社工服务调动居民社区参与积极性
        6.3.3 通过医务社工的服务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成效评估访谈提纲
附录 B 口腔健康知识、信念、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 C 口腔健康知识、信念、行为后测调查表
附录 D 社区口腔保健活动开展评估表
致谢

(8)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农村卫生医疗工作做法综述
        1.2.3 简要的评论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第2章 乡镇卫生院功能的一般分析
    2.1 乡镇卫生院功能的界定
        2.1.1 乡镇卫生院功能的历史变迁
        2.1.2 乡镇卫生院功能的内在要求
        2.1.3 乡镇卫生院功能的社会要求
        2.1.4 乡镇卫生院功能的构成
    2.2 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的优劣势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情况分析
    3.1 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主体的基本情况
        3.1.1 邗江乡镇卫生院的历史发展
        3.1.2 邗江乡镇卫生院的现实状态
    3.2 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的实际情况
        3.2.1 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发挥实际情况
        3.2.2 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发挥实际情况
        3.2.3 公共卫生管理功能发挥实际情况
    3.3 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
        3.3.1 公共卫生服务不深入
        3.3.2 基本医疗服务不充分
        3.3.3 公共卫生管理不到位
    3.4 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欠佳的原因分析
        3.4.1 公共卫生服务不深入的原因分析
        3.4.2 基本医疗服务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3.4.3 公共卫生管理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完善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的对策建议
    4.1 构建政府高效保障机制
        4.1.1 统筹各方合理规划乡镇卫生院功能布局
        4.1.2 科学区分乡镇卫生院功能具体任务
        4.1.3 发挥公共财政支撑作用确保乡镇卫生院功能落实
        4.1.4 完善医疗制度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效率
    4.2 提升乡镇卫生院自身履职能力
        4.2.1 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目标体系
        4.2.2 健全与自身功能发挥相适合的管理体系
        4.2.3 构建与自身发展需要相匹配的人才体系
    4.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乡镇卫生院就医满意度调査表
致谢

(9)集体化时代稷山县的“卫生革命”与乡村变迁(1949-196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资料与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五、相关概念说明
第一章 :稷山县传统卫生医疗
    一、稷山县自然地理及历史沿革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变迁
    二、稷山县传统时期的卫生状况
        (一)政府对基层卫生的治理
        (二)传统农民的卫生行为
        (三)以医生为主的医疗资源
第二章 :送医进村:稷山县基层卫生组织和制度的建立
    一、建国初期国家的卫生策略
        (一)“面向工农兵”
        (二)“预防为主”
        (三)“团结中西医”
        (四)“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二、稷山县卫生保健网的建立与发展
        (一)联合诊所时期(1949-1955)
        (二)联合保健站时期(1956-1958)
        (三)四级卫生保健网的建立(1959-1965)
    三、乡村卫生制度与公约
        (一)卫生管理责任制度
        (二)集体事业中的卫生公约
        (三)乡村卫生制度和公约的建构逻辑
    小结
第三章 :塑造新人:现代卫生观念的培养
    一、基层医务人员的改造和培养
        (一)传统医者与现代国家的矛盾
        (二)医务人员的改造和培养模式
    二、农民现代卫生观念的树立
        (一)农民对卫生工作的态度
        (二)农村的卫生宣传与教育
    小结
第四章 :双管齐下:“除四害”运动与生产积肥
    一、“除四害”运动的话语表达和在地化实践
        (一)政治话语下的卫生运动
        (二)“除四害”运动的在地化实践
    二、卫生运动中的积肥建设
    三、厕所改造和粪便管理
        (一)从卫生到积肥:农村厕所改良的实践
        (二)从积肥到卫生:农村粪便处理的改进
    四、畜圈改良和饲养卫生
    小结
第五章 :“学赶稷山”:稷山典型化的塑造及影响
    一、榜样示范:卫生模范的树立与影响
        (一)卫生模范的群体特征
        (二)卫生模范的生成机制
        (三)卫生模范的社会效应
    二、稷山县的典型化塑造
        (一)党政领导的重视
        (二)报刊宣传的渲染
        (三)全国农村卫生工作现场会的影响
        (四)外宾参观
    三、“学稷山、赶稷山”的卫生运动
        (一)“稷山化”的标准
        (二)“学赶稷山”的机制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相关理论探讨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需求评估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构建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全文总结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四、社区卫生保健工作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WHO关于《将缓和医疗整合至初级卫生保健指南》要点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J]. 董丽丽,梁涛,杨浩杰. 中国全科医学, 2021(34)
  • [2]县域基本卫生保健综合评价框架构建[J]. 许诗瑶,王洪源,崔涛,景正伟,孙波,李斐,马璇璇,王志锋. 中国卫生资源, 2021(05)
  • [3]苏州市妇幼保健院运行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D]. 刘成凤. 苏州大学, 2020(03)
  • [4]民族地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研究 ——以百色市右江区为例[D]. 林露萍.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5]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建[D]. 尚丹丹. 青岛大学, 2020(01)
  • [6]山东省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 姚建森. 山东大学, 2020(02)
  • [7]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的医务社工体系探索[D]. 何伊伦. 西华大学, 2020(01)
  • [8]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研究[D]. 张蓓. 扬州大学, 2020(05)
  • [9]集体化时代稷山县的“卫生革命”与乡村变迁(1949-1965)[D]. 田晋嘉. 山西大学, 2020(01)
  • [10]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D]. 梁胜翔.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社区卫生保健工作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