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大学语文》还是《汉语言文化读本》?——从《大学语文》的合理定位说起(论文文献综述)
李源清[1](2020)在《《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教学中的人文价值探析》文中认为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即教育内涵及意义的建构往往依据社会人才需求发生。在经济与技术高度互动的"知识经济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心自然侧重于专业学科领域,而"通识课程""公共课程"则被束之高阁、鲜有问津,其背后除了教育功利心理影响之外,也暴露出高职教育领域"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认知冲突。就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而言,只重视艺术类专业课程的工具价值、忽略《大学语文》通识课的人文价值,容易造成人文价值缺陷,出现"有术而无艺"的学识困境,即无论技术、技艺如何精湛,也无法弥补缺乏艺术底蕴的不足。本文基于这一事实,在解读《大学语文》人文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其在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教学中迁移的可行性,理清人文价值流失归因、提出有效渗透途径,以供参考借鉴。
雷丽丽[2](2019)在《现代大学国文教材比较研究 ——以《学文示例》《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大学国文选》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大学国文教材是大学国文课教学的依据,大学国文教材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大学国文课程的质量。本文立足于民国时期宏观背景下,在众多大学国文教材中,选取了郭绍虞编的《学文示例》、西南联合大学编的《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以及民国教育部编的《大学国文选》三本大学国文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正文部分由四部分内容构成。绪论:概述了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和意义,对已经发表的关于大学国文教材的文章进行述评,阐释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对大学国文和大学国文教材做了概念界定。第一部分:现代大学国文的课程目标。梳理了关于现代大学国文课程目标的讨论,并论述了三本大学国文教材所体现的课程目标。第二部分:三本大学国文教材编写体例的比较。分析比较三本大学国文教材的编写体例及特点,并做出评价。第三部分:三本大学国文教材选文内容的比较。分析比较三本大学国文教材的选文内容,阐释三本大学国文教材选文的特色,并做出评价。第四部分:对当前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建议。指出当前大学语文教材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理念要清晰、体例要恰当、选文要有代表性。结语: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陈红梅[3](2018)在《地域文化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究》文中指出以地域文化构建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结合主题活动教学模式,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增设地域文化类选修课程,形成以大学语文为中心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群,是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种尝试和创新,也是地方高校"传承文化,服务地方"的高校社会职能的体现。
黄真金[4](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王育华[5](2017)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高职院校专业类学科越来越受重视的状态下,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受到了历史性的挑战,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大学语文课程行走在高校教育的边缘。但是,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教学肩负着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人文素养的提升、就业方向的指导等多方面重任。可是棘手的事情是,如何让大学语文课程一改当前萎靡之气,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是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正是基于这种状态下,对如何完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这一课题做了系统的研究。文章首先采用文献法,在第一章梳理了国内外研究学者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领域的研究成果,找出了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第二章以通识教育理念和接受美学为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以“以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研究的现实依据,进行了深入的辨析;第三章分析了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和功能;在第四章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相结合从教、学、考评三方面对学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以上在第五章提出了完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提出以服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目的,根据专业因材施教,淡化大学语文课程的应试性弘扬其人文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审美教育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立足于十几年的教学实践,量身定制出了完善高职语文教学的依据和原则并提出三种可实施性新型教学方法,并且对于教学评价提出多元并举,促进了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改进。本文在理论研究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高职语文大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在实践应用上自行设计了高职语文新型教学方法并验证了其可行性。同时,在目前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全面的改进策略,也为推动其他高职院校在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上提供一定的思路启示和参考性建议。
杨兴涓,李延芳[6](2015)在《大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探析》文中认为教师的人文素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是个兼具专业技能和综合性知识修养的人,应该有较强的专业学术研究能力、丰厚的文化素养以及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等与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方法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杨兴涓,李延芳[7](2015)在《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文中指出大学语文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以培养人文素质及各种语文应用能力为目的。目前普遍存在认识不足、定位不准、目标模糊、特色不鲜明、教法单一、实践性不强、师资薄弱、队伍不稳等问题。需要提高认识、突出特色、革新教材和教学模式、加强应用能力训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而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高与职业相关的语文应用能力方面的作用,让学生既"成人"又"成才"。
张超超[8](2014)在《大学语文课程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我国高校中母语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甚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语文课程价值在实现的过程中遇到了困境。为了使大学语文课程能够摆脱当前的困境,实现价值,探索大学语文课程价值实现的路径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来说,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部分从探讨总结“大学语文课程”和“课程价值”的概念入手,对“大学语文课程价值”的概念做了初步界定,即大学语文课程价值是大学语文课程对于主体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接着追根溯源,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从中发现了大学语文课程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语文课程有着重要的价值。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大学语文课程价值的存在形式。大学语文课程价值主要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两个方面。社会价值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四个方面。个体价值主要表现为大学语文课程在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三方面的价值。社会价值主要通过个体价值的实现来间接实现。第三部分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大学语文课程价值在实现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境。这些困境主要表现为:语文教育的功利化倾向阻碍着价值的实现;大学语文课程发展的不利环境阻碍着价值的实现;大学语文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也阻碍着价值的实现。第四部分从语文教育要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环境要进行改善;大学语文课程需要进行内部改革这三个不同的层面提出了大学语文课程价值实现的路径。
王世海[9](2013)在《“大学语文”的存在意义》文中提出大学语文课程自开设以来,就受到各方质疑。本文试图从大学语文课程的宗旨和大学语文教材的设计两方面来论述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宗旨,可规范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其可行性,需以人文主题为基本框架,主要从语言性、艺术性、思想性三方面来编选篇目,建构教材。
何英[10](2013)在《鲁迅语文观及其实践》文中认为本文关注的中心是鲁迅在中国语文现代转化过程中对汉语文的思考、认识、探索、创新及其当代价值。本文将鲁迅的创作、翻译、编辑、演讲、校勘等所有以文字形式流传下来的材料作为研究鲁迅语文观念与实践的核心材料,将各类传记、回忆录、鲁迅研究资料中所涉及的有关其教育经历特别是学习国文与外语的情况,其文学活动、教学活动以及近九十年来鲁迅在语文教学中的情况等作为重要的考察对象,来思考由鲁迅构建的语文世界以及这一世界在中国现代语文的形成与发展中所具有的意义和产生的作用。论文主体部分共四章:第一章从鲁迅语文实践中的“矛盾”(如他在言论上反古书、咒文言,行动上却读古书不辍,写文言不绝;他力倡废除方块字、实行汉字拉丁化,却又热衷汉字研究,敏于文字游戏等)入手,以其一生的语文实践为基础,探讨了形成上述“矛盾”的原因(因沉潜于传统语文而形成的个人“趣味”和由修习异域语文而生发出的民族“责任”感共生共存;因“为自己和为别人的设想,是两样的”而产生的“自言”与“倡言”两种不同的言说姿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鲁迅“在言说中确立自我”的语文立场与希望人人都能“声发自心、意达于文”的语文理想。第二章主要从两个方面探讨了鲁迅的现代语文思想:一是立足于鲁迅的语文实践,分析他对中国现代语文发展方向的认识及其现代语文建设思想,提出鲁迅既强调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变革中国语文,又尊重个体基于历史和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传统语文趣味与表达习惯,所以,他并不反对个体读古书、写文言,但坚决抵制各类妄图将中国现代语文重新纳入以文言为正宗之发展轨道的复古派;分析了鲁迅的“识字”、“写话”思想,并从四个方面论说了鲁迅的不求“普遍、永久、完全”,而倡导“多元、切实、发展”的现代语文建设思想。二是以“文”这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概念为依托,在“文”之传统与现代的背景下,考察了鲁迅对“文”的态度(在“怀疑”中“坚守”)与追求(祛魅与布新);从倡导大众语文与剖析文术得失两方面分析了鲁迅为“文”由传统走向现代所做的努力;并在对鲁迅所重视的“文”之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鲁迅对“文”的现代追求:以“错综”、“锦绣”之“文”“启人生之閟机”。第三章主要从鲁迅对本土与异域语文资源的认识与开掘方面考察他对现代语文发展的贡献。本土语文资源,在鲁迅主要表现为对文言和民间语文的创造性运用——对汉字潜能的开掘与对民间语文智慧的汲取使鲁迅的表达既深刻准确又生动丰富。鲁迅的“洋气”翻译观和“硬译”主张充分体现了他对异域语文资源的尊重,而从他对中文章法与句法的创新中也可以发现他对“日化”“欧化”语文手法的借鉴。第四章围绕鲁迅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关系重点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作为现代语文教育资源的鲁迅及其作品,提出不但鲁迅之文是学生感受和体悟汉语文魅力的重要素材,其语文实践亦可为当代语文教育提供借鉴。二是反思和总结近九十年来的鲁迅作品教学,提出可通过贯彻“语文本位”与“因材施教”的原则来更好地发挥鲁迅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二、是《大学语文》还是《汉语言文化读本》?——从《大学语文》的合理定位说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是《大学语文》还是《汉语言文化读本》?——从《大学语文》的合理定位说起(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教学中的人文价值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语文》的人文价值解读 |
1.鉴赏熏陶价值。 |
2.思想教化价值。 |
3.创新引导价值。 |
二、《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教学中的人文价值功能探析 |
1.增强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 |
2.提高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 |
3.有利于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终身发展。 |
三、《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教学中的人文价值流失归因 |
1.教材归因。 |
第一,资源同质性高。 |
第二,选材比例不当。 |
第三,缺乏配套资料。 |
2.教法归因。 |
3.教师归因。 |
四、《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教学中的人文价值渗透途径 |
1.校本教材开发,强化语文与艺术专业课协同。 |
2.展开师资培训,提高大学语文教师艺术素养。 |
3.拓展艺术实践,引导学生体验语文人文价值。 |
(2)现代大学国文教材比较研究 ——以《学文示例》《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大学国文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意义 |
(二)本课题的研究综述 |
1.关于现代大学国文教材的综合研究 |
2.关于现代大学国文教材的个案研究 |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1.大学国文 |
2.大学国文教材 |
一、现代大学国文的课程目标 |
(一)关于现代大学国文课程目标的讨论 |
(二)大学国文教材体现的课程目标 |
1.《学文示例》体现的课程目标 |
2.《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体现的课程目标 |
3.《大学国文选》体现的课程目标 |
二、三本大学国文教材编写体例的比较 |
(一)以文章作法为序的《学文示例》 |
(二)以文体为序的《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 |
(三)以“经子史集”为序的《大学国文选》 |
三、三本大学国文教材选文内容的比较 |
(一)论例互现在《学文示例》中的呈现 |
1.由论到例,论例互现 |
2.切合作文教学实际 |
(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中的呈现·· |
1.传承传统文学 |
2.融入新文学 |
(三)固守经典在《大学国文选》中的呈现 |
1.固守经典作品的文学性 |
2.阅读经典提升审美性、思想性 |
四、对当前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建议 |
(一)教材编写理念要清晰 |
(二)教材编写体例要恰当 |
(三)教材选文具有代表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地域文化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域文化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
二、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的切入点 |
(一) 明确“地域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以及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
(二) 明确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的范围和原则, 确保对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的科学与合理 |
(三) 明确地域文化的内涵和内容, 突出地域文化的精神特质 |
(四) 明确师生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体地位 |
三、构建富有地域特色的多种文化融合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 |
(一) 以文化为主题优化整合教材内容, 构建富有地域特色的多种文化融合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体系。 |
(二) 以文化为内容, 设计大学语文实践活动序列, 建构主题活动教学模式, 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
(4)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考试学研究 |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
三、研究评述 |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
二、调查结果 |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5)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选题的目的 |
1.1.3.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2.3 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依据 |
2.1 理论依据 |
2.1.1 通识教育 |
2.1.2 接受理论 |
2.1.3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理论和夸美纽斯的泛智论 |
2.2 现实依据 |
2.2.1 坚持“以人为本,培养人才”定位宗旨 |
2.2.2 文化传统与人文积淀 |
2.2.3 大学语文教学助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
第三章 大学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地位和功能 |
3.1 大学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地位 |
3.1.1 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基础 |
3.1.2 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
3.1.3 是培育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基石 |
3.2 大学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功能 |
3.2.1 提升专业技能和就业空间 |
3.2.2 增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
3.2.3 打下高职院校学生终生教育的基础 |
第四章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
4.1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教学状况 |
4.2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4.2.1 教师教学中的问题 |
4.2.2 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
4.2.3 考评体系单一陈旧 |
4.3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教学问题的原因 |
4.3.1 教学被边缘化 |
4.3.2 目标定位不准 |
4.3.3 素质教育意识不强 |
4.3.4 课程理论研究的不足 |
4.3.5 社会环境的困扰 |
第五章 完善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措施 |
5.1 明确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目标 |
5.1.1 针对高职院校功能确立目标 |
5.1.2 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
5.1.3 以大学语文教学服务于专业教学 |
5.2 提升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 |
5.3 鼓励完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
5.3.1 专题教学法 |
5.3.2 项目制教学法 |
5.3.3 对话教学法 |
5.4 实行教学评价机制多元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关于《大学语文》课程问卷调查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大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专业学术研究能力 |
二、丰厚的文化素养 |
(一) 结构合理的汉语言文学知识。 |
(二) 广博的文化知识。 |
三、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
(一) 与授课对象专业相关的理论和知识。 |
(二) 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
(三) 对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和改革方向的研究能力。 |
(四) 教师职业口语能力。 |
(五) 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
(六) 大学语文课程开发能力。 |
(7)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认识不足,定位不准 |
(二)目标模糊,特色不鲜明 |
(三)教法单一,实践性不强 |
(四)师资薄弱,队伍不稳 |
二、对策及建议 |
(一)提高认识,找准定位 |
(二)细化教学目标,突出专业特色 |
(三)创新教材和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加强能力训练 |
(四)稳定师资,加强队伍建设 |
(8)大学语文课程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
1.3.1 大学语文课程的研究 |
1.3.2 课程价值的研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大学语文课程价值概述 |
2.1 大学语文课程价值概念的界定 |
2.1.1 大学语文课程概念的界定 |
2.1.2 课程价值概念的界定 |
2.2 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历程 |
第三章 大学语文课程价值的存在形式 |
3.1 大学语文课程的社会价值 |
3.1.1 政治价值 |
3.1.2 经济价值 |
3.1.3 文化价值 |
3.1.4 生态价值 |
3.2 大学语文课程的个体价值 |
3.2.1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3.2.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3.2.3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
第四章 大学语文课程价值实现的困境分析 |
4.1 语文教育的功利化阻碍着价值的实现 |
4.1.1 应试教育笼罩着整个基础教育阶段 |
4.1.2 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
4.2 大学语文课程发展的不利环境阻碍着价值的实现 |
4.2.1 课程定位不明 |
4.2.2 理论指导不足 |
4.2.3 师资力量薄弱 |
4.3 大学语文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阻碍着价值的实现 |
4.3.1 教材良莠不齐 |
4.3.2 教学方法不合理 |
4.3.3 考核方式不科学 |
第五章 大学语文课程价值实现的路径 |
5.1 语文教育要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 |
5.1.1 基础教育阶段应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
5.1.2 基础阶段的语文教育要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 |
5.2 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环境要进行改善 |
5.2.1 明确课程定位 |
5.2.2 加强理论建设 |
5.2.3 强化师资力量 |
5.3 大学语文课程要进行内部改革 |
5.3.1 规范课程教材 |
5.3.2 改进教学方法 |
5.3.3 更新考核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鲁迅语文观及其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价值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概述 |
三、本论文希望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声发自心”与“意达于文”——鲁迅的语文立场与语文理想 |
第一节 鲁迅语文实践中的“矛盾”探究 |
1.1.1 鲁迅语文实践中的“言行不一 |
1.1.2 “趣味”与“责任”——“矛盾”之“背景”分析 |
1.1.3 “自言”与“倡言”——“矛盾”的“言说策略” |
第二节 在言说中确立自我——鲁迅的语文立场 |
1.2.1 “声发自心”——力倡真诚自主之言说 |
1.2.2 以“代言”启“自言” |
1.2.3 “立之为极”的“自言” |
第三节 “意达于文”——鲁迅的语文理想 |
1.3.1 还“字”于民,使众皆能以“文”达意 |
1.3.2 “不屈己意”,做“尽意”之文 |
1.3.3 “创言”以“求文”——不断更新民族语文 |
第二章 “方向”与“潜能”——鲁迅的现代语文思想 |
第一节 近“语”与引“洋”:鲁迅对中国现代语文趋向的认识 |
2.1.1 毛笔与钢笔之辨——鲁迅对中国语文之传统与现代的思考 |
2.1.2 “识字”与“写话”——鲁迅的现代语文建设思想之 |
2.1.3 不求“普遍、永久、完全”,倡导“多元、切实、发展”——鲁迅的现代语文建设思想之二 |
第二节 以“错综”、“锦绣”之“文”“启人生之閟机”——鲁迅对“文”的现代追求 |
2.2.1 背景与视角——鲁迅与“文” |
2.2.2 在“怀疑”中“坚守”——鲁迅对“文”的基本态度 |
2.2.3 祛魅与布新——鲁迅对“文”的基本追求 |
第三章 “依托本土”与“借鉴异域”——鲁迅对现代语文资源的认识与开掘 |
第一节 “汉字潜能”与“民间智慧”——鲁迅对本土语文资源的认识与开掘 |
3.1.1 重“字”之“本”与求“名”之“实”——鲁迅对语文之形象性与深刻性的探索 |
3.1.2 关注“民间文化”,巧用“土语炼话”——鲁迅对语文之生动性与丰富性的探索 |
第二节 保留“洋气”与学习“章句”——鲁迅对异域语文资源的认识与汲取 |
3.2.1 “衣”可换,“鼻、眼”不可变——鲁迅的“洋气”翻译观 |
3.2.2 “欧化”、“日化”与“章法”、“句法”——异域语文对鲁迅的启发与影响 |
第四章“宝库”与“窗口” :鲁迅之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 |
第一节 文本示范与方法借鉴——作为现代语文教育资源的鲁迅及其作品 |
4.1.1 妥帖、精警与奇崛——鲁迅之文是学生感受和体悟汉语文魅力的重要素材 |
4.1.2 经历、方法与见解:——鲁迅的语文实践可为当代语文教育提供借鉴 |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关于鲁迅作品语文教学 |
4.2.1 受重视与被限制——鲁迅及其作品在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中的生存状态 |
4.2.2 选篇与布局——从语文教材看当前鲁迅作品教学的整体状貌 |
4.2.3 “语文本位”与“因材施教”——对如何做好鲁迅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是《大学语文》还是《汉语言文化读本》?——从《大学语文》的合理定位说起(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教学中的人文价值探析[J]. 李源清.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20(09)
- [2]现代大学国文教材比较研究 ——以《学文示例》《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大学国文选》为例[D]. 雷丽丽. 吉林大学, 2019(10)
- [3]地域文化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究[J]. 陈红梅.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8(02)
- [4]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5]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王育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6]大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探析[J]. 杨兴涓,李延芳.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12)
- [7]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 杨兴涓,李延芳. 天津电大学报, 2015(04)
- [8]大学语文课程价值研究[D]. 张超超. 山西大学, 2014(01)
- [9]“大学语文”的存在意义[A]. 王世海. 全国“大学语文”课程教材与教法研讨会论文集, 2013
- [10]鲁迅语文观及其实践[D]. 何英. 南开大学, 2013(06)